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军训的记叙文范文

军训的记叙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军训的记叙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军训的记叙文

第1篇:军训的记叙文范文

新生军训通讯稿(一)今天是军训的第八天了。大家似乎都已经进入了状态。习惯了这种忙碌而紧凑的生活,也感受到了这种快节奏的军训生活带来的充实感觉。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干什么事速度都比以前快很多,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每天我们都按照要求整理我们宿舍,每件东西都摆放得井井有条,每一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我想以后即使不再军训,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每天在军训训练场上的训练都是很辛苦的,特别是在炎炎烈日之下,人人脸上都不停地冒出大颗大颗的汗珠,感觉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燃烧,地面如此滚烫地烤着大家的脚板。偶尔,我们也会小声抱怨,心里也在叫苦不迭。但这些,并不能说明我们软弱。在恶劣的天气之下,我们,坚持住了。并且,学会了在苦中作乐。休息时,新同学们优美的歌声;操场上不断响起激昂的口号声。我们认识了更多朋友,更懂得如何去关爱帮助他人。

其实,在军训中,只要懂得“坚持”二字含义,我们就赢了!

军训通讯稿(二)今天是军训的第八天。经过前两天军事理论课和消防课后,训练有重新步入正轨。

天气依然酷热难耐。阳光热辣辣地照射在训练场上,也无情地照射在同学身上。突如其来的高强度训练却没有摧垮同学们的坚定,依然拼尽全力训练。

同学们热情洋溢。点点汗水折射出阳光的热烈,诉说着青春的激情。训练场上回荡着稚嫩却坚定的口号,展现着同学们的自信与坚毅。

在教官更为严格的训练下,同学们都成长了很多。经过七天军训的洗礼,同学们的脚步整齐而坚毅,队列划一而自信,俨然已从一名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蜕变为训练场上挥晒汗水的士兵。

我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智,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日的辉煌!

新的开始 新的感悟 穿上新军服,感觉真得很不同,就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大家都用最快的速度冲到楼下集中。

在教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足球场,没有太多的寒暄,我们开始了最紧张的训练。尽管训练非常艰苦,尽管大家都觉得很累,但没有一个人决定放弃,大家都坚持到了最后!

军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大家在短短的十四天里就能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而是希望我们能在艰苦的训练中培养出我们坚强的意志!

通讯稿(三):我们的军训“军人精神”是一个叫人感到严肃的词,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之前,我们不免要严肃一回。于是我们期待又恐惧的军训之旅终于到来,匆匆开始。

听着广播里放着嘹亮的军歌,我们满怀激情地排队出操。观望着学校操场,挂满的横幅上,几个鲜明大字映入眼帘“20xx新生军训”,心潮不由得更加澎湃了,身上鲜绿色的军服也开始光

芒熠熠。整个操场全被一片绿光照耀,好闪眼!清晨的阳光很温暖,懒洋洋地洒在我们身上,阳光下的我们更加精神了。军训开幕仪式不繁琐,就像军人简明硬朗的线条。在观看了教官们飒爽的英姿后,我们被带入了正式的训练。

我们的教官姓吴,个头虽小,却透露着一股逼人的英气,严肃认真却又幽默风趣。

开始,吴教官带着我们学习了立正与稍息的正确姿势,虽说有些乏味,但我却学得很认真。我们站在阳光下感受从温暖到酷热的变化,感到时光从身边悄悄地溜走。万事开头难,大家都有一点吃不消,可是却并没有打退我们高涨的激情。在这种激情的陪伴下,我们度过了汗水汹涌而又愉快的短暂的第一天。

接下来的几天里,没有了炽热的太阳光,取而代之的是绵绵的细雨和习习的凉风。这天气本该阴沉沉,但操场上涌动的绿色波涛,嘹亮的口号声,整齐的脚步,抬头挺胸的我们,连被雨滴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叶子,都变得更鲜明了。我们就像与这天气阴沉的心情作对的太阳一般,亮了这片校园。

这天,我们一起唱响军歌。

这天,我们一起大喊口号。

这天,我们一起坚持。

这天,们一起痛苦并快乐着!

第2篇:军训的记叙文范文

一、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

学生的写作能力着实让人揪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在整套教材中,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有序而有机的作文教学内容

作文教学内容包括“说真话,抒真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等,依次安排在七上到八下的单元里,看似有条有理、由浅入深,其实这些作文要求完全可以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里集中安排完教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这些内容都是大方向性的口号性内容。对学生写作方法没有真正具体的指导意义,所以在七上教材内容上完之后,再安排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写作方法指导和范例才最合适。教材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学生的写作没有方向、没有方法、没有范例。

(二)教师的作文教学随意性太大

由于作文教学是一项主观性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也显得主观和随意。没有学年性的目标,也没有学期性的目标,更不用说阶段性目标了。作文课堂很可能就是随意性地出题,所以学生的作文也就带有随意性。

(三)作文教学后续工作量太大,而见效速度又慢

学生一次作文完成后,需要老师大量的批阅时间和至少一节课的讲评,这些都是作文课的后续工作。而认真地批阅又会耗费老师很多的精力,且学生的作文水平又不是靠一两篇作文训练就能提高的,所以一般认为一个学期对同一个学生的作文精批一两次也就够了,结果是,老师就会放松自己对作文批改的要求,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更是迟迟不见成效。

二、六步训练法初探

必须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恰当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而适应课标的素质教育和实际的应试教育的需求。在此谈谈六步训练法。

(一)巧妙利用文本的精美语言进行仿写

例如: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中有一句话:“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这句话写得生动活泼,且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句,就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仿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很快很容易的感受创作的,同时达到单个语句的训练的目的。

(二)利用文本的精美内容进行改写

例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一段:“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14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冰冻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87级新生穿着军训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35号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这一段就可以让学生仿照作者的独特的思路,改写成自己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的变化。

对这段的要求虽然是改写,学生写起来也很容易,但是学生却有很大的成就感,好像改写的也是属于自己的原创,都非常开心。我这样做,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出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写出了兴趣,这才是我最想要的。

(三)适时进行典型的环境描写训练

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进行典型的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这是写记叙文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对于这项内容的训练,我会择时而定,比如春天我会选择杨柳吐蕊,这是最能给人鼓励、给人力量的景观;夏天我会选择暴风雨来的景色,这些都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见可感的;秋天当然会选择落叶飘零的景色,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色。只有写好眼见的景色才会有自己的创造,同时老师对学生的景物描写方法进行正确全面的指导。

(四)仔细观察身边所熟悉的人物,对其进行细致的描写

中学生作文写事,先要从写人写起,要写人先从身边最熟悉的人写起。对他们习惯性的表情、动作、语言、衣着等进行细致的描写,这时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写人的方法。

(五)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感触最深的事情进行完整的叙写

在以上的训练基础之上,进行完整作文的训练,即加进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当然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作文结构方面的指导。

(六)举一反三的训练

第3篇:军训的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语用学综观论;大学英语阅读

1. 引言

英语学习一般而言包括四项技能:听、说、读、写。对于很多中国学生而言,阅读一直是他们获得信息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源泉,即使在强调交际法教学的今天。原因很简单:在中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和英语本土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是非常有限。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大纲里把教授阅读放到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阅读如此重要,难怪无论是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还是作为外语的学习者都额外重视阅读。

目前,全球化进行的如火如荼,受全球化的影响,我们现在已经身处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国际化课程和全英语课程的设置,全英文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在自身所处的专业领域的竞争能力。在全球化时代,学习全英文课程增强了学生们把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外语用来同他国交往,吸收和交流科技文化成果的能力。教育国际化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则主要体现在通过阅读英文原版资料,理解并吸收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2. 理论回顾

2.1 英语阅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所带班级94名学生的调查,空余时间你在干什么?大一新生有15%说读英文课外书,大二的比例只有9%。学生们虽然承认英语很重要,他们也知道如果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把英语也学好这将会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但同时他们也坦诚到:来自专业课的压力太大,从周一到周五每天8节课,为了不掉队,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学习专业课程,无力顾及英语,尽管英语作为二外,课时已被压缩为4个。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最大化和最佳化他们的英语学习成效?在此,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了阅读来探讨。对于中国学生而言,95%的英语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取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中国而言,我们需要一批批专业素质过硬,英语水平高的人才,他们能够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读懂并很好地理解专业文献,从而实现洋为中用,他为我用。

2.2 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成功的英语阅读要求老师和学生很好地理解阅读的实质,任何时候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一定会受到当时盛行理论或实践的影响。当行为主义和之后出现的认知心理学先后处于鼎盛时期时,阅读教学也呈现出相应的模式: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和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前者认为阅读就是把书面符号直线解码理解意思的过程;后者则认为阅读不是一个直线理解的过程,阅读理解中读者处于核心位置。现在大家越来越赞同阅读过程实质上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英语学到一定的程度后,大家普遍感觉到阅读活动有时候很难进行。造成这一问题的起因很多,但读者理解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分歧却是主要原因。阅读理解本身不仅是一种理解行为,更是一种领悟能力。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可以使行为得到规范,各种阅读技巧的教授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阅读理解属于跨文化活动,除了语言因素之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会对阅读理解产生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阅读过程中涉及到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源于读者、作者或者文本,但它们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阅读能力强的读者能够时刻关注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下面我们通过研究看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去适应全球化形势。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四个问题:

学生们在阅读中使用了哪些策略?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了哪些差异?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以及如何来解决?

这种解决办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如何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3.2 研究步骤

第一步,选择研究对象。本研究选用的是大连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大一、大二的学生。根据需要,从2012年新入学的30个普通班中随机抽出一个班级,二年级选择笔者所带班级。新生刚从高中上来,没有系统地接受过阅读方面的培训;大二学生面临四、六级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接受过系统的培训。

第二部,选择研究工具。本研究的工具是问卷调查,选取R.Oxford,1989,问卷包括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习英语时间。第二部分是细化的六项策略。

Part What strategies are covered your average on This Part

A. Remembering more effectively ____________

B Using all your mental processes ____________

C. Compensating for missing knowledge ____________

D. Organizing and evaluating your learning _____________

E. Managing your emotions _____________

F. Learning with others _____________

第三步,搜集问卷及结果分析。大一新生问卷收集时间是2012年9月他们刚入学军训完,大二是2012年11月。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一新生和大二的学生在阅读中使用策略的种类与频率有所差异。大一和大二的认知策略使用都比较频繁,大一的平均值是4.5,大二的是4.1,但使用的具体策略有所不同:比如,新生更喜欢复视、猜测词义等。大二的则更多地使用略读、浏览等。大二学生阅读策略的使用与语篇类型有很大关系,议论文最多,说明文次之,记叙文最少,并且他们还使用元认知策略。

语用学综观论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启示及应用

从分析结果来看,大一新生使用策略频率很高,但是在询问中他们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那样阅读,他们过多关注单词、语法,语篇分析能力不够强,也不能根据文章的体裁和题材灵活使用各种策略。这就反映出他们对阅读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理解不够,因此,阅读时很难把它们顺应起来,本文把这一现象称为顺应性失缺。大二学生经过四级阅读培训对各种阅读技巧和策略了解比较系统,在使用中更灵活一些。但整体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达不到国际化课程或全英文课程的要求,也就是说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全球化时代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那么,他们在阅读中缺少了什么对阅读形成了障碍?

Verschueren在其所著的《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指出:任何语言活动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语言的发出者(utterer)、语言的收到者(hearer)、语言还有他们所处的语境,这几者之间始终是相互作用的。过去,我们在分析语言使用时,倾向于只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实质上语言的使用时刻受到其使用者的影响,在使用语言时,使用者得考虑语言活动进行时的语境。因此,任何语言活动都需要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阅读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阅读理解是背景知识和语篇成份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两者都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阅读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因此,语用学综观论是保证对阅读做出正确分析的前提视角,顺应理论则是语用学综观论的核心构成部分。

阅读中出现的顺应性失缺使得大学生很难跟上教育国际化背景对语言的要求,根据目前的相关调查,我们看到我国大学生在参加全英文的课程时,听课抓不住重点,不知道怎样有效地记笔记,整体听课效率低下;即使在上完两年英语课后,他们依然不太能用规范的格式写出学术论文;他们的阅读速度偏低,尤其是在阅读英文原版教材或文献时。专业词汇量不足,不熟悉句子和语篇结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些要素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动态顺应使阅读成为一个动态的、完整的有机整体。语用学综观是对阅读做到全面、充分理解的前提。作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语用学综观理论设计出恰如其分的阅读任务,可以实现阅读中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诸如:通过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学生作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老师在阅读中真正地起到中介者的作用,以阅读任务为纽带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做到真正的顺应。

顺应理论是语用学综观的核心。为了实现真正的顺应,作者在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任务型互动式阅读(见下图)。这一模式指出读者只有参悟到阅读理解的各个层面以及各个层面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作用才能从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的阐释阅读的动态过程;才能真正达到语用学综观论的要求。该模型真正地体现出阅读的语用学实质,此外该模型还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作为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结论

全球化必然引起教育国际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国家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认清形势,具有前瞻性,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化课程趋势做好准备。根据蔡基刚教授所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一个:EAP和ESP,既不是基础英语或通识英语,也不是三者并驾齐驱。”因此,无论是出于个人成长考虑还是响应国家的号召,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提高阅读能力,尤其是阅读原版文献以便借鉴、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的能力。本研究对于大连其他院校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可借鉴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可以以语用学综观论为指导,在教学中开展任务型互动式阅读。诚然,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只是探讨了阅读方面,至于其他几项技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01).

[2]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3).

[3]高黎,陈唐艳,曾洁.学习策略培训对学习者元认知水平影响的历史研究[J].外语界,2012(01).

[4]韩晓玲.语篇理解与外语阅读[J].外语教学,2002(05).

[5]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 [J].现代外语,1999(04).

[6]华惠芳.阅读理解中的知识提取和信息加工[J].外语界,2001(01).

[7]孔燕平,刘海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模式—综合式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8]刘惠君.自动性和元认知:英美阅读ESL研究中的两个热点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3(08).

[9]刘龙根.“认知框架”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J].外国语,1998(01).

[10]刘四平.阅读心理与语篇教学[J].语言文化教育研究,2000(03).

[11]鲁忠义.阅读理解的过程和影响理解的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04).

[12]滕锡平.大学英语阅读的几个层次[J].外语论坛,2002(02).

[13]徐锦芬.精读教学中的综合技能集成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6).

[14]张伟平.师资发展中教师的终身学习及其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03)3.

[1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6]邹启明.读者因素对第二语言阅读理解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2(03).

[17]Czilo, G. A. 1978. Differences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The use of syntactic, semantic and discourse constraints.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334: 47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