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名片设计范文

动物名片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名片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名片设计

第1篇:动物名片设计范文

[关键词]培养;写作兴趣;三年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1901

由于受师资条件、环境及教育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与独角戏无异;作文指导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甚至放手让学生乱写,导致作文质量低下;学生的作文或情感空缺、个性不足,或写不具体、缺乏精彩,或无病、套话连篇,或错字连篇、标点乱点……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了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呢?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金钥匙。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会写呢?

一、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根据习作要求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理解、尊重、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习作1》(苏教版)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做过的或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我通过角色扮演,把范文《好阿姨》进行了演绎。我找一个学生扮演阿姨买东西,各小组再推选一个学生作为顾客去买学习用具,要求其余的学生注意观察。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目睹、亲身体会,不但使他们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把这样的一件事写下来的,还使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去完成自己的习作。

二、通过动手操作,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平日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作文与动手操作好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可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他们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

在三年级上册《习作5》(苏教版)的教学中,我把“动手操作――为动物设计名片”作为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而将学习介绍一种动物的写作方法设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第一课时中,我利用PPT展示了几张精美的动物名片,先让学生评议这些名片设计得好不好,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出名片由几部分组成。待他们归纳得出结果后,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卡纸,要求他们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并制作卡片,并强调在卡片中除了有动物的图片外,还要留出一定的位置来介绍动物的特点……W生们听到这样的活动,都欢呼雀跃起来,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三、通过设计室外体验活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体验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活动的场所常在教室之外,它区别于以教师为中心、借助语言文字在教室里的学习。离开教室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愉悦地参加体验活动,同时也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三年级下册《习作3》(苏教版)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体验活动。我要求学生在美丽的校园内进行观察,把自己在草丛中、绿树下、花圃里……甚至泥土里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些蹲在花池边,有些趴在地板上,有些围在大树下,有些卧在草坪上……20分钟的体验活动结束了,学生们回到教室后,我给了他们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代表们的发言赢得了大家一阵阵的掌声。

四、通过游戏活动,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在习作教学中,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快乐而自主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获得通过自我努力而成功的欣喜和自豪的情感体验。这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三年级下册《习作2》(苏教版)的教学中,我利用“猜一猜”的游戏导入课题。我让班上几个外貌特别的学生来做游戏,把一个学生的眼睛用布蒙住,另外几个学生随意围成一个圈,让蒙眼的学生通过摸一摸来判断其中一个是谁。蒙眼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和理由(外貌),而下面的学生则相互讨论:说得对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这样的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点燃了学生写作的激情。

第2篇:动物名片设计范文

解读教材,深入阅读

苏教版教材在板块的设置上,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每册书的开篇之作,很多教师往往采取淡化的处理方式,尤其体现在课时整合不足上。每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参都提倡以2到3课时为准,六年级十二册应该达到30多课时。以理性的视角来审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理应占据语文学习的重要地位。这就需要引领学生借助教材中插图人物的行为和匹配的简要文字,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价值,并能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际过程中进行模仿、实践和运用。

以教学“勤于搜集资料”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就不能将教学的脚步停留在观察插图描画了什么,而要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将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领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在怎样的情况下应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收集资料。在学生交流分享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再次回顾到教材中去,从而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中引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中,编者的编排经常与连续性文本的展现是相互依存,很少割裂存在。四年级上册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家庭住址的行走方法,并运用示意图的方法加以说明,教材还配置了一个介绍位置和简述行走方法的范本。显然,阅读、学习教材中的范本,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范畴;而描述并画出来,则属于创作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文本形式的彼此转换和不同层面教学目标的落实。

而在常态化的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以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呈现的。教师应该树立将两种文本形式进行整合处理的意识,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从而在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让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加直观有序。不同的文体与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整合有着不同的方式。如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通过图表罗列的方式,感受事物的特点,并感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而类似于《诺贝尔》等人物传记类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与拓展资源,带领学生制作人物生平经历、人物卡片,全面了解文本,感受人物;而对于游记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创作思路和文本结构入手,绘制作者的游览顺序图,感受有序表达的重要性。

正是在这种文本形式的置换互转中,学生不仅完成了文本信息的悦纳与吸收,更为学生倾吐信息 、再现信息,搭建了非连续性形式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

强化实用意识

现行教材中,很多习作教学的内容安排与形式设置都与非连续性文本紧密相联。这种形式下的习作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十分贴近学生关心的话题,旨在将习作的重心落实在学生认知的兴趣点上,让学生乐于表达。因此,教学这一类习作内容时,教师不能将教学的重点落实在言语表达上,要利用这一契机,注重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动物名片》时,学生虽然能够从感性层面对相关动物的外形轮廓和基本特点进行相应的描述,但要想真正科学、透彻地了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借助教材例文,学习动物名片设计的方法。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引领学生关注例文思路设置、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还将关注力聚焦在形式特点上以及插图与文字的配合,为学生习作奠定基础。

促进和谐阅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在图表呈现、符号运用等方式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出现的几率相对较多,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也隶属于理科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整合意识,融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并适度引用数学、科学等相关的知识,来指导学生的运用实践,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学科之间的互补,来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为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平台。

如苏教版教材在三年级设置了“校园绿化度调查表”这一内容,要想真正完成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需要科学课程中对植物的分类知识,同时需要数学课程中分类统计方法的支撑,还需要借助走访、调查、观察等实践性语文活动的不断介入。而小学科学则在三年级中进行了这些方面的传授,数学课的学习也已经设计到折线统计图等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将这些其他课程的内容与知识整合进语文课程中去,从而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还促进了学生综合性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