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图书馆实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馆实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馆实习计划

第1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知识生态系统 知识管理 优化方法 图书馆

[分类号]G251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学的基本观念与方法逐步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社会运动与自然运动的规律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许多成果可以相互借鉴。近年来,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图书馆学领域,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从知识管理角度提出知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拓了一个新视角。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构成、特征以及优化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界定

层次结构理论是生态系统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存在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性;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其他层次的研究和认识。生态系统存在着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结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用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理论来界定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阐释和理解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内涵。

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可以将具有某一种知识能力的个体视为一个知识个体。如具备某种知识技能的图书馆员就是一个知识个体。具有相似存在目标、特定知识能力的个体的集合就是知识种群。具有相似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通常分布在同一部门。如信息资源建设部门的知识个体都具有文献信息的分类和编目知识。不同的知识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构成了知识群落。知识群落是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通过知识的流动、共享等行为使整个知识生态系统具有了动态性和开放性。图书馆的知识群落、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其知识生态系统。

图书馆存在三个不同层次:宏观层面的图书馆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微观层面的图书馆是指一个个具体图书馆;中观层面的图书馆则包括各个图书馆联盟、各个专门图书馆系统以及各个省市地区的图书馆事业等。相应地,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也可分为图书馆宏观知识生态系统、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和图书馆中观知识生态系统。前者将整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及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具有最复杂性和最庞大性。后者将某一图书馆及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复杂程度最低。中观层次是将处于中间层次的图书馆事业及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是连接微观及宏观层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桥梁。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以知识需求为输入,以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为输出,通过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促进知识创新,从而推动系统的演化。如图1所示:

2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是将某一具体图书馆及其内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它是复杂程度最低,构成因素相对简单的层次。这个层次的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2.1 以图书馆员为核心的知识群落

在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个体――图书馆员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相似的知识个体一般按部门而形成知识种群,不同的知识种群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知识群落。单个图书馆中以图书馆员为核心的知识群落是这个层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核心构成因素,也是其中的主导因素。

2.2 图书馆内部因素

图书馆内部因素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支持因素和控制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和所具有的技术环境,这两个因素是维持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必备要素。后者包括管理机制和文化氛围等一些对图书馆知识群落起到辅助或推动作用的因素。

2.3 图书馆外部因素

图书馆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图书馆所属单位或部门的规定、政策以及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或行业的计划、法规以及一些关系到图书馆发展的国家政策法规等。另外,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对图书馆产生影响。

3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同生态系统一样,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也具有分布结构、动态、竞争、演化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也充分说明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动和循环,为了解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宏观的框架。如图2所示:

3.1 分布结构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种群分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它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种群之间的竞争而改变。分布结构可以反映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分布情况,表明知识的数量和种类的特征。

在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中,各种知识种群基本是按照部门分布。从知识种群的层次上看,在分布结构上知识生态系统有知识密度和知识多样性两个特征。

3.1.1 知识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各个种群的强弱关系。知识具有复杂性,难以量化衡量,因此可将知识密度界定为知识生态系统中具有某一特定知识或技能的知识个体的多少。借此体现某一种知识能力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强弱及所处的地位。通过分析知识密度,可以了解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拥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数量分布如何。某一种知识的密度较大则说明该种知识是图书馆大多数人具备的知识,也是图书馆中的核心知识能力。但知识密度较小的知识并不一定是不重要的知识,有可能是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稀缺知识。对于这类知识则要采用有效方式来提高其密度。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准确掌握各种知识的密度并适时适当的调整知识密度分布,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核心知识能力。

3.1.2 知识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则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知识种群的多样性是系统稳定性的保障。当图书馆内外环境变化时,知识多样化程度越高,应变能力越强,系统就能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本。图书馆通过对其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多样性的分析,了解自身的知识种类,通过不断学习增加知识种类,提高知识多样化的程度,从而保证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

3.2 动态

知识流动畅通与否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种群内部及彼此之间要不断进行知识的交流,而且还要与系统外部进行知识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流动和循环,体现出动态性。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层次的知识流动和循环主要依靠知识个体即图书馆员之间的知识交流来完成。

3.2.1 内部交流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内部知识交流包括知识种内关系和知识种间关系。知识种内关系是指同一个知识种群中知识个体的知识交流,知识种间关系是不同知识种群的知识个体的知识交流。在图书馆同一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的知识交流属于知识种内关系;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知识交流属于知识种间关系。图书馆内部知识交流共享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社会化、客观化、合成化、组织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图书馆的内部知识不断强大,促进知识流动,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水平。

3.2.2 外部交流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外部交流是指图书馆知识群落与外部知识个体或种群的交流,可以从外部环境中汲取新知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是以知识需求为输入,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为输出的动态系统。图书馆员提供服务时与读者的交流,一个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的合作都是外部交流,这些合作交流使图书馆获得新的知识能力。比如读者向馆员提出一个新的知识需求,但是利用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能力无法满足此项需求,那么为了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馆员就要通过学习从馆外获取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外部交流能够提高图书馆知识产品的质量和知识服务的能力。

3.3 竞争

知识交流发生的同时伴随着知识竞争。竞争是物种进化的前提。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高知识种群的适应能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种群知识的主要来源。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存在着合作竞争和冲突竞争。

微观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竞争主要是图书馆内部的竞争。图书馆作为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有机体,内部要有知识分工,存在知识差异,从而产生了知识个体之间和知识种群之间的竞争。

3.3.1 合作竞争 合作竞争不损害彼此利益。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强调要以合作竞争为主。参与竞争的知识个体或种群不仅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还要与图书馆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服务,以此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广泛开展合作竞争不但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可以使参与的知识个体和种群通过知识共享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是开展合作竞争的保障,馆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开展合作竞争的基础,也是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流动畅通的关键。

3.3.2 冲突竞争 冲突竞争则通常是以抑制或损害一方或双方利益为代价的。不良思想和缺乏信任的恐慌常常引起内部的冲突竞争,图书馆员对各种知识和经验有所保留,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与共享,势必导致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无法流动,将会造成图书馆在外部冲突竞争中无力反抗。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先进的工作手段和全新的服务理念都会引起图书馆的内部结构的重组,这种重组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如何在图书馆内部以合作竞争取代冲突竞争,使图书馆在外部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是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3.4 演化

知识生态系统的不同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及群落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了知识的创新,推动知识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进而产生新的模式和功能。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知识能力,促进知识的演化,才能保持图书馆的竞争优势。

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单个图书馆通过图书馆内部的知识创新或学习、引进外部新知识对这个层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种提升。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可分为知识突变和知识交换。

3.4.1 知识突变 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种群中个体基因变异造成的,是种群内部产生的进化动力。知识突变是图书馆中的知识种群自身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新知识种群的产生,促进微观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图书馆组织本馆技术人员研究开发适合于自身的一种技术或是一套集成系统,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合理化的管理方案以及图书馆员利用图书馆资源创造的新知识产品,这些都属于图书馆知识种群的自身演化。知识突变可以不断提高图书馆中知识个体的适应能力,生成更具有竞争力的知识种群,使整个知识生态系统具有更强大的能力。

3.4.2 知识交换 种群的基因交换是种群中个体从种群外获得新的基因,是种群外部产生的进化动力。图书馆通过与其他机构的知识交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图书馆引进新技术或新的集成系统,从馆外聘请具有先进技术或管理方法的优秀人才或是选派馆员外出进修等都可以交换到新的知识。对交换得来的知识要审视、组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盲目引进、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

4 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优化方案

构建一个和谐的、功能强大的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升华。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是整个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图书馆知识群落中包含知识个体、知识种群以及知识群落三个层次。图书馆微观知识生态系统的优化也应当针对这些层次来考虑。

4.1 知识个体层次(图书馆员)

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每个具备某种知识技能的知识个体都是隐性知识个体。他们的知识往往存在头脑中。知识个体的优化方法主要有:

4.1.1 讲求学习方法,增进知识多样性图书馆员要有主动学习意识。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核心知识的密度,增加知识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汲取新知识实现知识交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加工、处理、提炼、升华实现知识突变,促进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

4.1.2 树立合作理念,加速知识交流馆员是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基本单位。要树立主动服务、合作竞争的理念;积极了解读者的潜在知识需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馆员之间亦要经常性的交流,分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开展合作竞争,拉动知识需求输入,促进知识服务输出,使整个知识生态系统趋于动态平衡。

4.2 知识种群层次(图书馆各部门)

将具有相似的存在目标、特定知识能力的个体的集合看成是知识种群,一般具有相似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分布在同一个部门中。作为连接知识个体和知识群落的纽带,知识群落应当:

4.2.1 明确核心知识,倡导共享知识 图书馆的各个知识种群具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核心知识,要根据各自的重点和特点创建行之有效的知识学习和共享的方式。如技术服务部门人员在计算机与网络软硬件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信息资源建设部门的人员熟悉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标引工作,这样的部门要以开发和采用最适合本馆的技术、系统或分类体系作为目标,可以采用培训方式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采用座谈的形式进行使用和开发新的技术、系统和方法的体会及经验。而参考咨询和流通部门要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作为目标,这样的部门可以采用一些非正式的学习和共享方式提高自身的交往沟通能力并交流工作中的经验。

4.2.2 形成优势知识,加强种间交流每个部门要不

断提高本部门核心知识的密度,适时增加知识的多样性,从而增强部门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形成部门特色。但是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可以改进自己部门的工作,如流通阅览部门的读者借阅信息的反馈可以帮助采访部门工作的改进,与其他馆相应部门的沟通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加强横向联系,提高工作质量,拓宽工作领域。

通过上面的举措,在知识种群层次上实现良好的内部和外部交流,保证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在知识种群层次上的交流通畅,合作紧密,更加有效促进整个知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3 知识群落层次(图书馆)

知识群落是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和图书馆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知识生态系统。在知识种群层次应该立足于整个微观知识生态系统,注重下述几个方面。

4.3.1 调整知识密度,优化知识分布 图书馆知识群落中具有不同的知识种群,优化微观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需要掌握这个层次的知识种类及知识密度,适时适当的调整知识密度分布,学习有利于提高知识服务的知识,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及时掌握其他图书馆和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图书馆员继续学习进修,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此不断增加知识种类,提高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多样性,形成最优的知识分布结构,以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核心知识能力。

4.3.2 营造文化环境,促进知识共享 图书馆文化是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关键。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中的最基本活动,图书馆文化要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图书馆要建立起一种信赖、分享的文化,使成员之间都能彼此主动地交流、分享工作经验。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转变工作人员的心智模式,培养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将知识交流与共享融合在整个图书馆流程中。

4.3.3 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知识创新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图书馆员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和交流共享。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优化知识生态系统的核心。实施多层次的奖惩制度,应坚持奖惩结合,以奖励为主。坚持公平合理原则。一方面,应将知识共享和创新的需要通过制度中的政策倾斜加以体现;另一方面,注意根据不同的人和人的需要进行奖励,灵活使用奖金、晋升、休假、培训等多层次奖励手段,以便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生态学中的观念及理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社会科学领域,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已经成为热门词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前所未有之势融合到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也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知识生态系统的提出可以为图书馆学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唯有不断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才可以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振兴,生态学基础,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8-10

[2]陈灯能,,知识生态理论的构建与实证[学位论文]台北:“国立”中山大学,2004

[3]宫平,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探析[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4-45,

[5]李长玲,许惠渊,知识生态学与知识生态化企业建构现代情报,2004(2):178-181

[6]冯周卓管理的人文之维,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82-194

[7]曹青,朱红,从管理学角度谈图书馆部门管理中的信息沟通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38-39

第2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土建施工技术的管理渗透于整个土建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背景,只有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在确保施工安全、进度以及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影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

1.1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现阶段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许多土建工程施工管理对相关责任人并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所以在实际土建工程施工中则会遇见各种纠纷问题,从而影响土建工程施工的正常工期,严重的话会影响施工质量。有些土建工程队伍并不能从实际出发,导致土建施工脱离实际,一部分土建工程施工队伍人员素质相对比较较差,这也是管理目标不明确所导致的,因此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管理,针对不达标的土建工程施工要反复进行检验。

1.2土建工程施工中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不够重视

土建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于对整个施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许多建筑项目为节约成本,使用价格低廉的建筑材料,在有关领导和管理不严格的控制,也导致了在建筑工地施工材料参差不齐。此外,土建工程使用适宜的设备还比较落后,这也导致了技术水平和质量下降的另一个因素。

1.3土建工程施工中对于设计图纸的审核并不是十分严密

在实际土建工程施工前必然要对施工进行图案设计,然后经过施工审核方才确定是否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建设施工。但目前许多土建工程,很多管理者并不能对土建施工图纸进行很好的理解,审查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土建施工设计图纸的正常使用。一些基本的施工图纸和施工不符合实际的工作环境,建设合理化的工作很难,这也将导致土建工程施工技术降低的一个主要因素。

2 、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优化管理措施

2.1落实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的顺利完成是保障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在土建施工中,往往忽视对基础工作的重视,让其他的工作难以有效实施。所以在市场竞争力的条件下,土建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做好其基础工作,根据土建施工的有关记录做好档案收集与整理。建筑材料将合理的分类对比,登记档案,建立完善的施工档案,便于日后的查询。

2.2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图纸的会审工作

土建工程施工图纸已在土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土建工程施工进行了反思,指出土建工程建设方面,加强土建工程施工图的工作,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质量,以确保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人根据施工实际情况,施工技术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的设计图纸,保证施工的精度和有效性的设计图纸;此外,坚持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为目标,以发现和纠正在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

2.3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要保证其及时性和准确性

土建工程建筑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土建工程的施工和建设,整体水平因此,在土建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交底必须保证及时、各施工工程的具体要求详细准确和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细节,在土建工程建设领域清理和土建工程的具体要求,确保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

2.4严格控制施工原材料的质量

原材料是建筑施工质量保证的基础,所以对原材料的质量严格控制对原材料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在施工前充分调查对原材料供应商开始,研究生产资质等内容相关的问题,产品质量等级、供货周期和产品合格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质量问题,原材料和产品合格的生产等,还回顾了几种抽样方法,此外,现场试验证实,以保证满足土建要求签订合同的原材料的原料供应的关键材料。如果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需要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进行检疫或销毁,严禁再次申请施工。之前施工现场要运到施工现场,但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保护,防止原材料的恶化不能应用或影响土建工程的质量。

2.5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

就当前情况来看,现代化信息技术已在我国生产与生活的多方面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有效提升项目施工质量。同时,其还能够促进施工技术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在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当采用合理的、科学的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施工单位缺乏技术人员,无法实现施工技术管理目的。针对此,施工单位应当提高对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立足于长远发展角度。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当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与协商,制定相关计划,逐步推进项目计划的实施。

2.6重视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

首先,严格执行审查监督职能,能够充分的监督检测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其进行规范的评估,保证土建项目的工期进度和完成的质量。其次,监督审查的严格执行过程是积累施工经验的过程。在土建施工过程中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技术难题以及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在监督审查当中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也为以后的土建企业在施工管理方面提供丰富的经验。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必须通过完善技术管理的相关体制,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对于企业单位内部人员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建筑施工成本。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建筑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了随之而来的挑战。因此,施工企业要想在这场竞技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重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共同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正广. 如何有效提升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 城市地理. 2015(24)

第3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土建;技术;管理优化

Abstract: in modern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oday, we know, in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multifaceted, how to the whole proj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is to probe, discussion of the target.

Keywords: civil; Technology;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土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土建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因质量、施工技术和施工环境等引发的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1)因土料含水率较大,在压实后变成了“橡皮土”,基地存在的橡皮土未能及时处理,回填土未作分层压实,或者未按照规定压实,都会造成回填土下沉,在这种基土上坐混凝土垫层,容易产生开裂。

(2)水泥质量不合格,砂含泥量过大,砂浆配比不准确,加料顺序未能按照顺序操作,砂浆搅拌不均匀以及水灰比没有控制好等因素都会造成砂浆质量不达标。

(3)当门窗口与墙面连接密封未封严,窗口天盘没有设置滴水线,室内窗口先低于室外窗口线,导致倒水现象,窗框保护带未撕净,后塞口的窗框和墙体间没有嵌抹密封膏和认真堵塞,导致渗水,脚手眼和其他孔洞堵塞不当等等原因,会导致整个墙体渗水。

上面举例的三种因材料、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环境引发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案要从引发问题的几个点入手,回填土下沉的解决方案主要在于严格控制回填土的土料以及含水率,严禁在含水率过大的亚粘土、淤泥、泥炭土、腐殖土等原状土之上填方,填方对基底的橡皮土应做好处理,填方工作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以及设计要求来进行。总之,从造成问题的源头着手,严选材料,严格执行施工程序,对施工环境进行认真详细的考察分析,将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造成的损失扼杀在源头上。

2土建施工技术措施

我们以对钢筋工程、设备基础施工和钢结构施工为例谈一谈土建施工的一些技术措施。

2.1钢筋工程

(1)地板及侧面钢筋直径和面积大的网片,采取在基础附近整片绑扎成大块钢筋网片或骨架,经加固后,整片吊入基坑内安装或采用直接在基础垫层上现场绑扎的施工方案。

(2)悬空的水平钢筋网片的固定,可利用模板支架、螺栓固定支承,在无支架部位,则另设钢筋马凳进行支承。

(3)钢筋的安装程序应先地板,后外部立壁,待基础埋设各种预埋管和螺栓固定架后,再安装基础内架空钢筋,最后安装基础尚不钢筋网片。

2.2设备基础施工

设备基础施工的工序照顺序如下:定位、放线、开挖基槽、做混凝土垫层、钢筋绑扎、支模、地脚螺栓地位、混凝土整体浇注、做养护、回填土,最后与工艺专业进行交接。以基槽开挖为例,遵循分层开挖、先撑后挖、严禁超挖、开槽支撑的原则来进行土方的开挖,动、静设备基础基槽建筑物的开挖采用机械,在基槽槽底预留200mm厚土层,完成地基钎探后,再对槽底进行人工平整、挖除和清理。按照施工规范,根据土质情况和开挖深度来进行放坡,并将开挖出的余土运输到制定弃土场所,基槽挖到基底标高之后,与监理单位等相关部门做地基验槽并进行记录。而混凝土工程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整体性作为基础,所以在设计要求上,混凝土的浇筑必须一次完成,并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按照标准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以及配料,采取分层浇灌,振捣密实,并排除表面浮浆和泌水,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均匀,混合密实。

2.3钢结构施工

(1)钢结构施工工序如下:施工前准备——基础验收——钢结构预制、验收——安装——验收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中,在装置区附近准备好一钢结构预制场地,钢结构的材料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并具有质量合格证明书,经检验合格的材料按照要求入库,按照材质和规格对方整齐。不同规格和材质的材料应做明显的标识,严禁用于正式工程。

(2)钢结构安装前要对基础进行验收,检查基础的平面位置、标高等项目的施工偏差是否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验收可分批或一次进行,由业主组织土建、安装单位及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检查验收。验收时基础表面应有明显的中心线和标高标记,土建单位提交相应的施工技术文件

(3)钢结构下料前要对几何尺寸不符合要求的刚才进行矫正,矫正的主要方法有机械法和火焰局部加热法,合格标准必须在1米的偏差范围内,矫正后按照防腐要求除锈、涂刷底漆,并做好材质、规格标识。

(4)在平台上按照施工图样的尺寸放出实样以便和施工图样相互 比较和验证,减少下料失误。放样前仔细核对施工图纸,放样及划线采用样冲和钢划针进行,放羊样板采用镀锌薄板。

(5)钢结构安装前,柱脚板应作中心标记,柱中心也应有相应的中心标记,安装就位时应使中心相吻合。安装的钢结构立柱逐根用经纬仪找正,然后安装连接梁。钢结构附件安装时,特别注意设备支座的安装,其间距、垂直度、水平度都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为保证支座上表面水平度,可用水准仪辅助进行。钢结构最终控制的偏差应严格达到规范标准。

2.4土方边坡

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沟地面标高时,挖方边坡可做成直立壁不加支撑,但深度不宜超过下列规定:

(1) 密实、中密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1.0M;

(2) 硬塑、可塑的粉土及粉质粘土:1.25M;

(3) 硬塑、可塑的粘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1.5M;

(4) 坚硬的粘土:2M

当挖土深度超过上述规定时,应考虑放坡或做成直立壁加支撑,基坑(槽)或管沟挖好后,应及时进行基础工程或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坑壁的稳定情况。当挖地基坑较深或晾槽时间较长时,应根据实行情况采取护面措施,常用的坡面保护方法有帆布、塑料薄膜覆盖法、坡面拉网法或挂网。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沟地面标高时,挖方深度在5,以内且不加支撑的边坡的最陡坡度应符合相关的规定。

3HSE管理措施

(1)所有员工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并且经过考试或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落实安全承包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3)施工现场设立工序分区标志和安全生产和操作规程牌;

(4)潜在危险区域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必要时设置安全栏杆,以控制车辆和行人;

(5)晚间作业时,事先制定夜间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并报监理认可,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保证夜间作业安全顺利完成;

(6)任何车辆或设备禁止任何人使用、收存、出售、制造或分发酒精、非法药品或其他任何能够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杜绝枪支和带入施工现场和营地;

(7)所有员工配备劳保用品,并符合相关要求;

(8)对施工现场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

(9)特种作业人员名单和自个证书报监理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特种作业人员才能在其资质范围能进行作业。

总结:土建工程施工前期集中人员进行设备基础施工,为工艺、设备、电议等安装留出充足的施工时间,中期主要完成钢结构的安装,后期主要集中在场区竖向、道路等工程的施工当中,总之,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从大局和细节上着眼,都应安排的面面俱到,力图保证施工过程安全、顺利,保质保量如期完工。

参考文献:

[1]田毅500KV架构柱土建技术小结2000 山西建筑

第4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战略规划 流程设计 实证研究

[分类号]G250

自现代图书馆诞生以来,图书馆个体与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工作计划到长期计划,再到战略规划乃至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性质而言,图书馆早期的发展规划受限于独立的视野和静态的理念,而新兴的战略规划则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框架。图书馆的规划阶段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关注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战略制定涉及战略活动的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对战略规划流程的合理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相关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图书馆需要展开从数据采集到需求调查,从方案制定到实施准备的4个阶段,并在实践运作中进行大量的评估工作。具体细分,国外学者将规划程序描述为7个步骤:发起和同意战略规划程序;识别组织任务;阐明组织使命;任务和价值观;评估外部环境以明确机遇和挑战;评估内部环境以明确优势和劣势;确定战略重点;设计规划方案和实现战略重点。新时期较为著名的是Bryson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的“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包含启动规划过程、明确组织权限、明确使命与价值观等10个环节。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该流程的应用的确能实现更为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绩效。

作为整个战略管理总体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战略规划主要涉及环境分析、方案制定等环节,可以形成若干规划模型。Evans和Ward在讨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机构的专著中,提出以环境扫描为先导,以任务明确为目的的战略规划模型。其中,环境扫描为总体战略的设计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环境信息、组织能力、资源和上级机构的限定基础上得以确立,这些因素为战略规划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战略规划的制定包括设置一系列的目标和计划,进而明确针对各项计划的具体任务。目前最盛行的图书馆战略管理模型PDCA(Plan,Do,Check,Act)将以上流程更为简练地划分为:包含确立绩效评价标准的战略规划;会计组织行为的战略实施;针对最初和补充的目标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战略检测以及针对人员和其他各类资源进行匹配目标式调整的行动方案。最著名的图书馆战略管理专著之一:《规划与结果:公共图书馆变革过程》将战略管理中的规划环节细分为考察社区(愿景与需求)、考察图书馆(满足需求、明确愿景)、分析资源、选择服务策略、撰写使命、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优选方案。

国内学者从思想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与选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战略管理的步骤与要素,主张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包括启动、分析、确认、业务规划、实施、反馈与评价等6个阶段;也有仅限于规划阶段的划分观点,认为制定战略规划应有6个步骤:环境状况与趋势分析、制定目标、制定战略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和划分阶段、制定实施战略的行动方案及提交中选方案。

关于战略规划的流程研究为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指导作用的发挥空间尚有待大力拓展。与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的战略规划现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用以指导实践的规划理论在科学化、系统化等方面亟需深化和提炼。柯平教授对此总结出的研究不足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对于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深入不足,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环境中的图书馆战略新举措尚未有较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实证基础上的战略模型研究。作为连续而有规律的行动序列,流程既是针对可执行的战略行为的具体计划,也是保障决策、实施正确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实务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当图书馆传统形成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作为一种行为范式沉淀下来,在变化的环境中逐渐变成阻碍其战略规划进程的不利因素时,新的流程探索与构建便显得日益重要。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理论的演进,均体现出以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为对象的系统性认识的重要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极为匮乏,亟待加强,这也成为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实证研究

2.1网络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1月至4月利用搜索引擎、站点聚合、相关链接等途径对全球各大洲的图书馆网站进行大样本的抽样调查,登录各馆网页,对其战略规划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涉及以中、英文为主要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各种类型。最终访问528个图书馆站点,涵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各大洲的样本包括北美洲118个,大洋洲18个,欧洲46个,亚洲346个。由于我国图书馆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故亚洲的样本比例较大。具体而言,国外馆185个,国内馆343个;在国内进一步划分,东部195个,中部76个,西部49个,港澳台23个。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图书馆事业随之较为兴盛,机构数量众多,抽取样本数也较多,港澳台地区的图书馆网站有其不同于大陆的特色,故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抽样调查。从类型划分来看,高校图书馆(313个)的比例最高,达59.28%,其次是公共图书馆162个(30.68%),包括国家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在内的其他类型53个(10.04%)。从规划文本的公布情况来看,拥有规划文本的图书馆仅149个(28.22%),没在网站上公布的有358个(67.80%),另有21个(3.98%)图书馆的网页始终无法打开。

本研究按照从外表特征到内容属性的调查思路,设计了形态和宣传策略两个维度,包含战略规划文本的链接层次、隶属模块、表现形式、多语种、连续性版本、辅文献等若干考察对象。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图书馆类型进行比较、剖析,探求规划现状中的地域和系统差异,以此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发展特点、现实差距和提升空间。

2.2文本调查与分析

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是探寻图书馆规划活动特征与规律的很好途径,国内外学者通过客观地辨析文本不同层面的属性,对各自关注的现实问题形成具备实证价值的研究推论。本研究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集、整理并翻译的283篇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进行针对外表形态、内容属性和版本特征的全面分析。

就全球范围而言,所有规划文本的规划主体涵盖公共馆、高校馆、其他类型馆和协会(学会)组织。涉及的地区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以及国际性组织。本研究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以超过0.9作为判别发达国家的标准,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占73.1%和26.9%。按中外维度划分,国内馆的规划文本占17.0%,国外占83.0%。在国内图书馆的48份规划文本中,涉及的地区包括:东部(43.8%)、中部(25.0%)、西部(14.6%)、港澳台(12.5%)及全国性组织(4.2%)。

无论国内外地区之间的比较,还是不同类型规划主体之间的剖析,大样本的规划文本均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揭示当前图书馆界的规划现状提供从文本物理形态到战略思维诉求的实证依据。对战略规划文本的考察涉及了制定机构、规划时长、量化指标、高频词语等在内的形态特征,包含了“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共20个内容要素在内的内容特征,以及针对体例结构、核心理念、规划实践等在内的版本特征。

2.3专家调查与分析

对战略规划未来理想状态的预期是一个需要综合洞察力的主观综合判断过程,通常要依靠相关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对研究对象做出判断、评估和预测。专家调查方法旨在汇集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的意见,本研究根据图书馆网站调查和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结果,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针对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环境、管理流程及规划文本框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编制了一份旨在考察战略规划应然状态的专家调查问卷。2010年3月至9月,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业界领导、教授、资深图书馆员工等实施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首先在小范围的专家人群中进行预测试,吸取反馈意见并认真修改完善后,按照重点精选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国专家开放电子或纸版问卷100份,最终回收78份,个别填写有问题的问卷经反复沟通交流,最终获得专家的有效填答,总体有效回收率78%。

从地域上看,本次专家调查涉及北京、广东、福建、天津等10余个省市。从组织类型看,涉及高校馆、公共馆、科学馆、中学馆、军队馆以及教学机构等。从调查对象的身份看,涉及包括馆长、书记、副馆长在内的图书馆领导(含个别学校领导)、教授/副教授、研究馆员(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等人群(包括武汉大学彭斐章教授、北京大学吴慰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长著研究员等知名学者)。很多专家的多重身份使不少问卷反映出馆长与教授、部门主任与研究馆员等的综合意见。总之,本次调查涉及各类图书馆和教学、科研机构58个,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3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总体流程

本研究为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从多个方面寻求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其中:①借鉴国内外的战略管理理论,吸收适合公共部门的原理、方法,以此探索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质和规律;②考察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从我国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中寻求发展方向;③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从体例结构、内容要素、形态等层面揭示战略管理指导性文件的属性特征;④通过业界专家的意见征询,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理想预期以及深化、创新管理流程的方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关于图书馆战略管理活动,尤其是战略规划流程的清晰认识。至此,能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框架图形式描绘整个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行动序列。本研究提出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这一流程框图揭示了战略管理,尤其是战略规划实践的基本运作原理,从组织机构的建制到战略要素的分析,从战略方案的拟定到规划文本的编制,体现出图书馆战略规划活动的一般性发展规律。

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作为最高层次的组织管理形式,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三者通过运作、监控和反馈机制相互关联,循环递进。赵益民等曾将战略规划阶段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图书馆基本使命的确立以及对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本研究提出更为详尽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环节与步骤的划分方案:整个战略规划流程包含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和文本编制等4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中包含若干行动步骤,具体如下:

3.1组织保障环节

・设立专职机构,组建专门的战略规划部门,争取人员、经费、设施、时间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为战略规划以及后期的实施与评价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收集基本信息,清查该馆的馆舍、设备、文献、技术、人力等资源,收集、整理历年来包括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该馆发展历程、各类资源现状、宏观和微观统计数据、相关制度规程、相关规划文件、组织内部观点、社会需求意向等信息的掌握,为规划制定提供科学的现实依据。

・确立核心信念,明确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提炼核心价值观,提升组织文化层次,打造组织凝聚力,普及、强化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步骤是由馆务会启动战略规划进程,由此设立的图书馆战略发展部负责收集基本信息,起草战略发展的核心信念,向馆务会申报,确立后向全馆员工推广。

3.2目标确立环节

・分析战略环境,针对政治、经济、读者、资源等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分别拟定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

・确立战略目标,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以主要的社会功能为分析框架,在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的框架下,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从馆藏建设、读者服务、业务管理、信息技术等主要领域制定图书馆在可预期的未来中的发展目标。

・评价组织资源,通过对设施、管理、服务、读者、形象等图书馆战略发展所需资源的差距评价,检测基于物质条件预期变革可行性的客观基础,辨析面向该馆发展目标的资源缺口。

・评价支持意愿,通过对读者、员工、资源供应商、上级主管、相关文化机构等图书馆战略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意愿评价,检测基于社会认知的预期变革可行性的主观基础,对图书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面对预期变革的意愿反应进行评价,厘清发展进程中来自各方的支持与阻力。使命确立和环境分析为图书馆发展愿景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合理、可行的理想发展预期通过愿景展望得以描述。同时,图书馆发展现状与理想预期在战略资源和利益相关者意愿层面表现出的差距又通过可行性分析反作用于组织愿景的修订与完善,最终的分析结果为战略规划制定奠定科学决策的基础。

3.3方案拟定环节

・明确战略定位,旨在确定战略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策略方针,根据战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确定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定位,选择适宜的进取、协同、聚焦、培育等战略模式,以促进核心竞争优势与能力的高效构建。

・编制行动计划,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相关匹配,在趋势预测和需求响应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将战略目标细化、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举措。

・优化实施方案,通过图书馆组织功能与战略行动计划的衔接,以提高战略绩效水平为目标,从业务部门和社会职能的交叉维度以及总体战略、职能战略、业务战略、行动计划等纵向维度,对行动计划的实施顺序和取舍调整做出科学判断,为高效地实施战略规划进行策略性的重组与优化。战略定位、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规划制定的主要内容,三个步骤将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将战略意图明确化、书面化,以此保障战略蓝图的科学绘制,促进战略方案的协同实施。

3.4文本编制环节

・草案拟定,旨在将规划分析与制定的结果明确化、书面化,即依照规范的文本结构框架,拟定用以指导实践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获得各利益和权力团体及个人的修改意见,谋求各方的支持、认同。

・修改定稿,通过促进馆内管理层的战略思想的高度统一,完成纲领性文件的编撰,获得全馆(代表)大会通过。

・宣传推广,通过在馆内外公示战略文本,扩大影响,促进实施、监督与评价,以此推进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广泛理解与认同。此外,图书馆编制的战略发展纲领性指导文件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呈交、报批,并具备定期修订、补充的更新机制。除了基本的编制工作步骤,就战略规划文本自身而言,有一个从体例结构到内容要素的丰富、完善的构建过程。体例结构涉及使命、愿景、目标、任务、计划等主体模块,内容要素分管理路径和保障体系两大类,共同形成核心的必备要素与次要的备选要素。

以上从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到文本编制的主要环节体现了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度化、具体化和显性化过程。整个流程涉及的对象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必须以结构与功能均统一为整体的全局性思维考察流程中的各活动要素,辨析其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尽管各工作步骤中的方法更具操作性,但整体性优化和求解的原则应该贯穿始终,系统思维的流程设计能够将活动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运行机理的作用、影响下,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性:①目标的价值性――流程追求战略绩效的提升,强调社会职能的实现;②系统的均衡性――流程两端的输入与输出总是在图书馆的组织运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均衡状态;③时序的动态性――流程中的环节、步骤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通常不会静止不前,停止流转;④结构的层次性――嵌套的概念使得“子流程”的现象随处可见,大的管理程序往往能够被分解为小的操作步骤,如战略规划文本的形成推广步骤即可细分为起草、征询、公示、报批、宣传、修订等具体操作程序;⑤方向的多样性――串联、并联、反馈现象时常出现,如馆务会与图书馆战略发展部之间的工作交接、流转,确立战略目标与评价组织资源、评价支持意愿之间的支持、反馈等多种流程导向的表现形式会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输出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

4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行动方案

流程框架是以框架图的形式表现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行动序列,静态的图示尚不具备足够的操作性,需要从部门分工、时间安排等方面予以管理程序上的明确,从更加贴近实践的角度设计行动方案。

为确保战略规划活动的顺利开展,本研究根据广泛参与、积极调动的原则,进行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任务分工;同时,根据各环节、步骤的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时间进度,以此明确规划人员及相关组织、个人的规划工作参与环节,并划定各项任务的起止时间(见表1)。

表1中每行的“”符号代表该步骤的负责人(部门),承担组织开展具体规划工作的任务。“咨询顾问”是通过提供配套的管理工具来引导、协助规划活动的专业人士,“其他”类型的参与者包括图书馆的读者和相关的友邻部门、机构,这些群体或个人对战略规划的参与程度虽然不高,但在规划分析和文本编制的意见征询等环节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员工代表、其他员工和图情委员(常见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则以相应的文化部门专家为代表)在该馆核心信念确立的过程中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战略发展部作为承担图书馆战略规划分析与制定任务的专职部门,从创建之初便全程参与,负责各项议题的组织开展、规划结果和加工、整理。

各参与部门和人员仅为举例,特定的图书馆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增减。任务分工并非绝对的职责划定,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应遵循参与度的最大化原则,促使读者、员工等核心群体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不同的战略规划环节中,以此体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实质和战略价值导向。

第5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对图书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够改进图书资料的保存方式,还能够对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也能够节约人力资源,还提高图书资料的社会效益。广大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代步伐保持一致,大力进行图书资料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种图书资料数据库,实现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完善图书资料信息服务手段,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再加工,使图书资料真正地做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我国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应该深入研究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现状,创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策略,为我国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虽然网络信息环境对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带来的腾飞的契机,其中首要任务便是充分的明确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管理的发展方向。

1.1、图书的使用和搜索更加方便快捷图书馆使用信息化管理后,图书资料也相应的进行了信息化的处理,这样就把纸质的图书转换成电子的形式,在搜索目录的过程中只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搜索就能够找到相应的图书,无论是查询还是管理,效率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效率。

1.2、信息化管理对图书资源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改善。图书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部分。在图书馆的系统中,加入了信息化的管理,图书使用的共享性大大的提高了,同时图书资料的使用范围和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信息化的资源让人们能够更方便更清楚的看到图书资料的信息,读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够更快的找到所需的信息,同时,浏览的速度也大大的加快,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通过计算机就能够找到所需的资料,使图书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都有所提高。

1.3、信息化管理更好的提高了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往图书管理都是工作人员来进行书籍的管理,要通过很复杂的工作来进行书籍的整理、归类等。信息化管理使图书工作者能够从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的减少了因为以往的图书工作而带来的麻烦,在工作中,只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对图书进行操作和管理即可,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使图书馆的工作更加高效。

1.4、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料信息建设,使网络资源的配置能够到进一步的优化及网络资源的二次开发及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文学、法律、经济、艺术以科学等领域的各类图书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实现更大范围的网络资源的共享。

1.5、构建完善的网络图书资料信息管理规章,对信息安全及运作进行保障。同时,还可以与国内外优秀图书馆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借鉴科学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吸取宝贵的经验。

2、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措施

2.1、提高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意识

图书资料管理部门领导是图书资料管理的关键人物,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图书资料管理领导来决策和指导的。因此,加强领导对于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视,提高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意识,是做好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要环节,领导应该改变原先那种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图书资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成立核心领导层,加强他们对于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视。另外,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使得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进行。强化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这是做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2、提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还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操作能力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当代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中的工作不再是以前简单的借还工作,工作人员需扮演信息管理者、信息专家和信息向导的工作者,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广阔的现代信息意识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图书资料技术队伍,为了更好地运转网络图书资料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引进、培养和造就适应当前网络环境的新一代技术队伍,使图书资料管理相关应用软件得到定期的维护以及开发。

2.3、建立健全标准化图书资料数据库

建立标准的图书资料数据库,也是做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为此,图书资料管理部门首先要充分的利用本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的利用现代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料数据库。其次,强化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目录、索引、综述的规划和整理,把这些目录、索引、综述进行认真处理,不断提高图书资料数据库的更新效率。最后,竭尽全力提升图书馆的网络速度,逐渐丰富图书馆的藏书资源,逐渐扩大网络的传播面,强化对于图书资料数据库的分类。比如,把图书资料数据库分为专业课题、联合书目、科学决策、科研成果等,更还地满足读者进行相应查询以及浏览的需求。

2.4、完善图书资料室的管理制度

图书资料室是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保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它具有专业书籍相对集中,是以专业文献为主要范围的小型情报资料机构。总体上针对性更强,也更为便捷,,加强图书资料室的制度建设,是提高服务资料的保证。建立一套集情报、会议、检索、论文、期刊、工具书、图书、资料为一体的,支撑教学与科研的服务体系和文献管理,使文献资源很好地与学科专业相匹配。

2.5、加大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

图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浩大的工程,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保证这一工程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无论是图书馆购买相关设备、系统软件以及自主研发管理软件,都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一直持续上涨,书价也在不断上涨,但是并非每座图书馆都具备相当的实力来完成这项工程,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多元化自己的资金来源,除了争取更多的拨款以外,还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比如企业、个人等等。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图书馆可以采取与其他馆联合进行资源共享、购买,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图书资料信息化的成本。

2.6、实现资源共享

文献资源的共享性是网络化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虽然,资源共享已经宣传了很多年,但是很多学校、学院仍然走着保守路线,实行封闭式的管理。不能做到优势互补,自身的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白白浪费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每个资料室、图书馆,即使投入再多、再完善,某一方面的藏书也会存在相对不全的情况,为此,各图书资料室和图书馆应当树立起资源共享的观念,不断强化共享意识,沿着网络化管理方向前进,通过资源共享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实现互补。在实际管理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建立情报协调中心,形成不同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中心,对各院系图书分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协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想要加强对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就必须树立信息化意识,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有效的电子数据库。同时,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对图书资料进行信息化、创新化的科学管控,最大限度地满足图书资料的管理要求和资源共享目标。

参考文献:

[1]邬茂玲.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实践[A].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论文集[C].教育部:,2014:1.

[2]钱松华.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学图书资料管理[J].文学教育(中),2014,02:76.

[3]龚梅.基于网络信息环境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变化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8:278.

第6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收集与整理;现状

参考咨询是图书馆员对读者在利用文献和找寻知识、情报过程中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和专题文献报道等方式向读者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线索。参考咨询工作作为图书馆业务的一项核心部分,其直接代表着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发展方向。参考咨询档案指的是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原始记录的各种资料,包括咨询内容的学科范围,查找路径和方法,检索的主题和关键词,资料来源(含数据库、馆藏资料、Internet资源等)及检索结果等信息。作为一种文献档案,参考咨询档案本身蕴藏着极为宝贵的资源,加强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有利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美国是现代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发源地,从19世纪末开始,许多美国图书馆非常重视参考咨询资料的积累。如美国图书馆学家拉德((J.N.Larned,1836-1913)在从事参考咨询工作时,把读者的疑难问题及其答案整理为5本书―《参考实录》( History of Ready Reference,1893 )。他所工作的水牛城图书馆(Buffalo Library)直到1937年还将其作为咨询参考书。由此可知,参考咨询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图书馆咨询工作的影响巨大,然而,因为各方面原因,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改善这些不足,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收集与管理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因为图书馆本身对参考咨询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没有达成共识,大部分图书馆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图书馆仅仅开展原始记录而不进行整理保存,使得大量的参考咨询资源存在流失的现象;部分图书馆虽然构建了原始档案记录,但没有进行档案分类管理,导致检索极为繁杂。上述情况不仅制约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对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造成了不良影。

(二)仍旧以传统收集模式为主。部分图书馆针对读者的需求与咨询内容仍旧沿用手头登记的模式来开展,针对部分特定咨询的情况无法开展数据统计与质量分析,因为书写不够规范,查找路径、主题、关键词、参考和检索过的文献资料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导致收集与记录不够完善,到需要的时候,往往难以提供有效的资料。

(三)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各个图书馆针对参考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存在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程序各异以及水平不一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并没有设置固定存放空间,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另一方面,一些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的信息描述与信息组织方面连最为基本的项目字段、表格均没有进行统一要求,管理极为混乱。

(四)缺乏专业收集与整理档案队伍。部分基层图书馆因为人力资源的短缺,参考咨询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基本都是安排兼职人员,缺乏专业收集与整理档案队伍,导致队伍整体素质参次不齐,难以保证档案规范立卷、归档。

二、优化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参考咨询档案认知。要想加强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必须要从思想层面加强参考咨询档案的认知,在图书馆内部树立参考咨询档案存档意识与良好习惯。这就需要各个图书馆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在内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参考咨询档案管理体系,从而有效保障参考咨询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障参考咨询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提升参考咨询档案信息化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与应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利用计算机对参考咨询档案进行科学管理。要利用计算机管理咨询档案,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咨询业务应用软件,要求系统功能通用性好,数据结构规范,能联网运行。其次,要自建一个咨询档案数据库,将参考咨询档案的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对解决咨询问题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序,按类别存储。再次,将了解到的读者常见的、共性的问题及答案汇总整理,并建成一个知识咨询库。比如,图书馆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尝试选择软件企业设计针对性的档案管理软件,并设计相应的档案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料,类似参考咨询工具书、咨询业务培训教材以及图书馆服务宣传手册等相关内容,以此来帮助图书馆提升公众服务形象。

(三)建立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参考咨询档案只有在形成以后才完全进入真正意义层面的档案管理阶段。为有效解决当前参考咨询档案馆管理流程不规范的现状,使得参考咨询档案在各个生命周期的价值得以有效发挥,图书馆必须要建立规范化的流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入档流程。图书馆每一项参考咨询业务相关材料都必须要安排该项业务负责人来进行收集与整理,等到参考咨询业务完成以后再把对应材料交付给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则根据规章制度进行清点与验收,进行档案登记表填写,最后通过双方签字确认。2.审核流程。图书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定期针对参考咨询档案开展查漏补缺。首先,必须要高度重视归档资料的原始性,防止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为应付工作采用凭借记忆补写的方式。其次,针对参考咨询档案进行查漏补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保存价值材料的补充。3.调用流程。参考咨询档案本身的不同,其保密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调用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根据保密级别进行管理。针对一般的参考咨询档案可以采用适当公开的方式,使得广大用户能够利用档案数据库直接检索对应的电子版。针对科技查新类型的参考咨询档案,其具有极高的保密级别,一般近五年内都不允许外借,针对五年前的档案资料则需要通过相关负责人签字批准,进行调用手续以后才能够调用,并且在归还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进一步保障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四)加大档案管理队伍培训力度。要想保障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要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解决当前基层以兼职人员为主的方式,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大档案管理队伍培训力度,主动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大档案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力度,通过主动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包括讲座、委培、自学、同行交流等形式,积极进行参考咨询服务知识、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做好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特色化的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图书馆参考咨询事业的发展,满足读者多功能、高层次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雷晓庆,崔雪.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现状及对策――基于公共档案馆网站调查的视角[J].档案学研究,2013(05):36-41.

[2]孙丽娜,郑晓雯.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在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上的应用[J].云南档案,2013(04):27-29.

[3]王磊.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05):96-101.

[4]袁.图书馆与档案馆复合型参考咨询服务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3(09):76-78.

第7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 Interlib; 系统; 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101- 03

21世纪的图书馆,其工作业已从以内部业务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服务为中心,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使命。在区域内,需要整合图书馆群的文献、数字化资源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才能实现为读者提供更好服务的目标。

兖州市图书馆使用Interlib以来,在省图书馆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大力帮助下,系统的各项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利用,服务效果明显提升。现就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关问题、解决方法及一些工作技巧谈一点认识。

1 采访子系统的使用

1.1 外部数据接收使编目工作省时省力

外部数据接收功能里的MID数据接收,给编目人员的数据录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图书采购时,我们可以将书商或其他馆提供的MARC数据接收到本馆系统中间库,这样,在采访验收管理直接验收处理时,查询出选中的数据,复制到总书目库,做相应的修改后,只需要追加条形码,分配馆藏地点既可,大大节省了数据录入时间。这与以前的工作方式简直是天壤之别,一般情况下,书商提供的MARC数据都是出版社标准数据,为图书采编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据参考。

1.2 合理使用验收流程促进数据规范化

系统对验收的处理有两种方式:预订验收,即对已经预订的图书进行验收处理;直接验收,即对零购、散购等没有预订信息的文献进行验收处理。

文献到馆后组织验收,验收完成进行编目,验收与文献编目工作紧密结合。实际中,一些图书馆已经将验收、编目工作整合,对缺少编目人员的小馆,在验收同时对文献简单编目,完成后直接上架,处理方式无疑是很便捷的;而对一些流程化作业的大馆,分批次进行验收、编目工作,保证流程作业的有序和一致。系统的验收流程可根据各馆参数设定动态调整。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按照合适的方式制定本馆的验收处理流程。系统的验收工作流程如下:

建立验收批次直接验收验收分配馆藏验收直接流通(或编目交送或馆藏登记) 流通建立验收批次,准备对到馆文献实施验收处理。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2.1 设置验收方式

验收,区分预订验收和直接验收的不同,分别从不同的功能模块进入。对预订验收来说,要求订单设置为“验收状态”,系统识别待验收的文献是否有有效的预订信息,“是”则流程继续向下走,“否”则回到起点,工作人员自行决定处理方式——退还该书或直接验收。

1.2.2 分配馆藏

填写正确的待验收文献复本数量和价格,分配馆藏。系统要求采用先贴条码的方式,不采用自动分配条码,避免人为原因造成条码与实际不一致。

1.2.3 编目处理

在选择工作模式时,系统管理里有一个分管管理,工作模式选中“验收后直接流通”点击“是”即可;如果选择“交送接收功能”才能流通,这里选择“否”。如果采用“验收直接流通”的工作模式,验收同时对文献编目,验收完成编目也即完成,文献可直接上架流通,流程结束;如果不采用“验收直接流通”的工作模式,验收后将该验收批次设置为“编目状态”,编目人员对该批文献编目处理。

1.2.4 图书交送

一批文献编目完成后,如果核实馆藏信息正确(包括条码、文献类型、馆藏地点),可以直接批交送到流通;如果具有典藏部门或典藏人员,进行馆藏登记处理,将文献分配到正确的馆藏地点,文献再上架参与流通。

2 编目子系统的使用

2.1 使用回溯建库的注意事项

提起回溯建库,对于初用这个系统的用户来说,可能容易产生疑问:回溯建库里的数据录入与采访验收里的数据录入有什么区别?在验收过程中,如果手工输入条形码有误,或者是其他地方输入不当,就会影响到流通部门的借阅工作。我们如果在直接验收处理里面修改,报表中输出的个别财产账中的清单的统计数据就会不准确。这种情况可以在回溯建库里修改。修改后不影响工作人员针对验收批次的统计数据。但是,如果在回溯建库里直接输入数据,就无法成批打印书标,只能做书标的个别输出。

2.2 采集器数据输出功能

使用采集器数据输出可实现强大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利用,大大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图书采购工作。随着图书馆馆藏量逐渐增多,在购书时很容易发生所购图书与馆藏图书重复的事情,造成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和资金上的浪费。工作人员将数据通过此功能输出后,购书时,用采集器扫描每册欲购新书的ISBN号,即可提示该书是否与本馆藏书重复,避免了图书重复采购的现象。

3 典藏子系统的使用

该子系统含馆藏登记、馆藏剔除、藏书清点、清点处理、条码置换等功能。有些功能的应用需长期实践方能得心应手。

3.1 巧妙使用条码置换功能

读者丢失图书,通常会对该书进行丢书处理并对读者进行罚款处理。我们认为还可以充分利用条码置换功能来处理。如果读者能购买到一本相同的图书,我们就不对该书进行丢失处理。查出丢失图书的条形码后,在还书处理功能里将此条形码进行还回处理。显示此书在馆后,用条码置换功能,将丢失图书的条形码置换成一个新的条形码,将新的条码号贴在新书上,此书即可进行流通。这样在对系统数据没有任何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简化新书的录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8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 还田技术 中低产田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73-01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采用机械设备将各种农作物的秸秆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促进保水、吸收、保温等好处,增强土壤的肥力和有机物的含量,使秸秆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利用,为下一茬农作物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能够有效的改造中低产田的土质,对其产量都有帮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成本。

1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优势

1.1 增加土壤肥力

农作物的秸秆中富含氮等主要肥料,还有磷钾镁钙硫等微量元素,这些正是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根据相关部门将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监测,秸秆中有机物含量平均为15%左右,能够大大的满足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的需求[1]。

1.2 改造中低产田

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含量,改善了土质。同时随着土壤中微生物繁殖能力的增强,降低了土壤中的碱性,保证土壤的酸碱度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低产田的土质情况,增加土壤的活性,对土壤结构有明显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质量,保证下一茬作物的产量。

1.3 实现了废物利用,优化了生态环境

对于中低产田收货后的农作物秸秆,如果进行集中焚烧,就会对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废弃的秸秆进行机械化技术的还田,可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2]。

1.4 节省生产成本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中低产田间的营养元素,从而减少有机化肥的使用。根据调查数据显示,1t的秸秆可以为土壤提供大约12.8kg的尿素、12.2kg的磷酸钙、44.6kg的硫酸钾,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种植成本。同时,使用机械化还田技术还能节省一部分的人工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工作时间和成本。

2 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在中低产田中有效途径的分析

2.1 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化的有效途径

现在很多中低产田过分依赖有机化肥,没有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导致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逐渐减少,微生物的活性也随之降低,最终导致土壤自身的孕育肥力衰退,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虽然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可以保证农作物的营养和不受病虫草害的干扰,但是只限于短期内,并没有做到中低产田长期发展的目标,也不是中低产转型向高产田的有效出路[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不断创新,将秸秆还田可以根据实际土壤的情况来丰富氮磷钾三个主要元素的含量,同时用机械化代替人工,不仅节省了还田时间,还较少了不必要的工序,还田效率也十分高,效果显著。所以机械化还田技术在中低产田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其转向高产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产量,改善土壤环境,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土地等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2.2 还田效果显著

将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还田后,可以增加有机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种类和活性,能够更好的调节土壤的紧实度,积累土壤中的养分,为以后的种植提供有力的肥料保障,如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每667m2增加碳铵12kg、普钙5kg、氯化钾16kg,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营养含量。而且经过技术人员运用机械化还田技术和正常使用化肥的在同样中低产田进行了比较,对产量和收获后土壤的营养质量进行了监测,事实证明还是秸秆还田的中低产田整体标准最利于长远发展。同时,还可以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人工还田技术进行比较,就会明显的发现机械化还田技术工作效率高,成本低,质量高等特点。在中低产田中推广机械化还田技术,提升中低产田的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4]。

2.3 省时省力省人工成本

秸秆机械化还田时,对秸秆进行粉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工的相关成本,而且提高了粉碎效率和质量,对日后还田都有积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还田的秸秆都是以吨为计量单位的,数量和重量都过为庞大,不仅不利于人工的还田,增加工人的日常任务量同时,也增加了人工相关的费用,从整体上降低了秸秆粉碎的利用效率,但是同归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粉碎,不仅能节省时间、节省人工成本费用,还能根据实际土壤情况,合理粉碎秸秆的大小,促进土壤的吸收速率,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2.4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在中低产田中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新近在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了秸秆再生成有机肥料的资源,还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发展,做到土壤长期可持续利用,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秸秆还田技术,做到有限资源重复利用的理念,从根本上扩大中低产田的产量规模和农作物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推动了中低产田行业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收益,追求绿色环保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同步发展。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有效途径进行分析,秸秆机械化还田是推动中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变的高效途径,减轻农民的负担,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同时机械化还田技术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在中低产田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还田技术,提高还田效率和效果。推动农业稳定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志杰.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途径[J].农业装备技术,2002,44(6):18.

[2]李水荣.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23(1):27-28.

第9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实习生管理工作总结【1】岁月流转,时光飞逝,的日历已悄然翻过,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回首自己两个月来的实习工作经历,我作出如下个人工作总结:

(一)自我反省,正视不足。自我反省,正视不足。

“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但完美离我们总有一步之遥,经过两个月来的努力,工作没大的起色,也没大的失误,平庸的业绩使我更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施工规范还不是特别熟悉。二是没有现场工作经验。

(二)工作体会

虽然我刚出校门进入鼎瀚集团蓝天部门才两个月,但我的感受颇深:“只有学才知道”我刚来到项目上的时候,刘工让我计算工程量,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我感觉有点紧张也有点惊喜。通过我不断的请教终于完成了我第一份答卷,此后在钢结构施工过程中我分别计算了钢结构构件防火涂料面积,钢结构混凝土用量,钢结构墙面面积及屋面压型钢板面积等。通过计算这些工程量大大提高我对图纸的阅读能力,也加强了我对建筑规范的理解。“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锻造自我是每个人必经的路,。通过反思问题,我深刻意识到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其实就是自己,我们的行动有时就在闪念之间,向左向右就在于心态,选择积极上进还是选择散漫停滞都在于自己。选择前者,必将朝气蓬勃、意气风发;选择后者,势必死气沉沉、意志薄弱。工作中缺乏热情,就会丧失斗志,人就没有动力前进,甚至与机遇擦肩而过,因为机遇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三)工作打算,以期完美。工作打算,以期完美。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对今后的工作,我给自己提出如下打算:一是由于工作经验缺乏,我平时注意自我加压,利用好时间多看建筑行业知识书籍,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二是今天能做完的事,绝不拖到明天。正如姚总说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三是调整心态,创新求变。心态决定工作的好坏,所以在工作中要不断自我调适,时刻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天的工作和挑战。只有不断在思维上求创新,工作才能出亮点。岁月无声,步履永恒。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工作,我想我的明天定将更美好。

实习生管理工作总结【2】从xx月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岗前实习将在七月初有个了结。截止目前,我已经先后在流通部、采编部、数图部、期刊部等部门实习过。通过本次岗前实习,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工作的了解,熟悉了今后的工作环境,认识了今后共事的同事,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实习,我体会到的主要感受如下:

1、图书馆就像一台机器,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可或缺,只有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保证整个图书馆系统的顺畅运行。流通部与期刊部是图书馆面向用户服务的最直接的窗口,只有确保图书与期刊的不断更新与有序放置,才能保障用户的基本借阅需求。采编部负责着图书采购和编目工作,一方面根据用户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采购大量新书,另一方面对采购的新书进行编目和审核,以便进行上架借阅。数图部为整个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网络系统的维护等承担重要责任,成为图书馆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图书馆的工作有时看似简单,但是简单的工作也需要潜心学习,甚至动动脑子想出更好的工作方法或是从中学习一些知识或是发现一些问题。旧书打包需要方法,更需要技巧,否则手被磨红了效果还不理想;图书上架不仅仅是单纯的按顺序图书,其实上架的过程也是一个熟悉排架结构、了解图书分类的过程;贴磁条、数据套录、典藏审核看似机械,但却在重复的工作中掌握规律和提高工作效率;同一旧期刊对应打包是一个一对一配对的繁复过程,更是一个考验你的处事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