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教的高级高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基本前提在国外通常被称为会计假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明确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和记账本位币作为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其中会计主体规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分期规范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出于核算教育成本的实际需要,教育成本核算在受上述4个会计假设制约的同时,对于会计假设的采用,还会与现行的学校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差别。
会计主体与教育成本核算
提供教育成本信息,首先要考虑的是提供哪一个单位的成本信息,亦即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或成本主体的确定。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也有人认为高等学校的院系可以作为准会计主体)。院系专业作为一级记账单位或记账主体,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不恰当的。首先,院系专业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它需要学校提供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如图书馆、计算中心、后勤等各项服务,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服务。院系专业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其次,院系专业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和经常性拨款还是资本性支出拨款,政府都是直接向学校拨付的。学费的收取也是学校统一组织的,院系专业不能独立取得经费来补偿所消耗资源的支出。
但是从学校管理的要求出发,以院系专业为单位组织内部成本核算,提供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以考核、控制院系的成本支出是可行的。因此,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对外提供成本信息的教育成本核算主体,院系专业作为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在具体的核算组织上,可分为两级进行:院系专业一级核算直接教学成本;学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并将公共成本分配到教学成本中去,核算出完全的教育成本。
对于学校兴办的企业和其他附属机构,如医院、幼儿园等,不能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更不能让其费用支出计入教育成本。而应让他们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学校对其拨款、补贴一般也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会计期间与教育成本核算
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如将教育的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一定时间的教育服务,则学期或学年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如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各级毕业生,则各级毕业生的培养周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
本文倾向于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时间量,主张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个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
不过将教育成本核算期间确定为一个学年,就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可以有两种思路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不要求一致,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为学年,教育成本报告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别编制。从现实的可能性看,这一思路更可行。二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允许学校将会计年度按学年确定。这样,学校的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能保持一致,成本报告与其他报告就能同时编报。但这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要求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
持续办学与教育成本核算
在企业会计中,与持续办学这一会计假设具有相同内涵的概念是持续经营。由于我国对社会组织性质划分的不同,“经营”概念一般适用于营利性组织,高校非营利性组织的性质决定其不能使用“经营”这一名词,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用“持续办学”代替营利性组织“持续经营”的称谓是合适的。
高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高校在正常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再如,只有设定高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办法,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折旧的办法,而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
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由于持续办学是根据高校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缩减教学规模乃至停止办学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773-02
方剂学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内容,又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内容广博,难于把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教师在应对当前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仅仅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了方剂学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现下滑的趋势。面临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在方剂学教学中提出,以“三基”作为切入点,以师生互动与多种教学形式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并落实在教学各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中。首先,通过课前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信息,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如反复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专业方向等有关信息,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课后辅导与平时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等,这些皆为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提供了有力地保证。
2005年有500多名本科学生参加了方剂学结业考试,总成绩较2004年有了明显的提升,表明在方剂学的特色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但笔者也冷静地看到在方剂学的教与学两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就加强基本功训练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不正之处敬请同仁斧正。
1 “审因论治”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要想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首先要了解造成方剂教学成绩下滑之“因”,然后进行“审因论治”,才能够切实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
方剂学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是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学科,必修的考试学科之一;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相互沟通必须经由的桥梁学科;是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应用基础学科;方剂学是在中药学基础上研究药物间配伍关系和配伍规律以及君臣佐使地位的知识体系;是揭示多因素作用下药物间组合效应和效应机制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基本特色和优势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正是因为如此,《方剂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繁杂,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方面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更是感到头痛;因为方剂是中医临床各科治疗疾病常用而主要的工具,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而在掌握方剂组成的过程中这必须靠大量机械记忆(背诵)方剂歌诀而实现,令学生感到痛苦,甚至使部分同学丧失了信心,自动放弃了这一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身虽在课堂,但心已在它处,教师方面也存在着只注重“教”,仅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等等原因造成了本校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呈现一度的下滑趋势。
方剂学教学整体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重点不突出,甚至个别教师仅停留在自己“讲”的层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达不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沟通、互动,同时,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措施与力度不够;二是学生缺乏学习方剂学的氛围。学好方剂学的前提在于增加学生掌握方剂组成的数量及其熟练程度,在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功夫。学习方剂学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象学习外语一样,多读、多背、多记,天天过关。教师应明白这一点,更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一个学生掌握方剂组成(熟练背诵方剂歌诀)多少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智商,最主要的是学生下的功夫够不够。
2“辨证立法”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通过分析寻求找出造成方剂学成绩下滑的原因之后,方剂学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开展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的活动,教研室制定了规范教学管理的各项措施。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对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安排,严密设计,准确地实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方剂学基本功的训练,增强了学生学习方剂学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方剂学的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均能够认真备课,并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提高同学对作业练习认识,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态,在加强“三基”训练的同时,适时适量地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可见,强化基础训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为切实提高方剂学“教”与“学”的成绩,我们建立方剂学等级考试制度,开展方剂学等级考试活动(背诵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目的在于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方剂和运用方剂的能力。然而正是因为背诵方剂歌诀这一关是学习方剂学必须经历的,而恰恰背诵方剂歌诀对于将来的临床准确用方,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所以只有通过这一关,届时在将来的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才能体会出甘甜,可谓“苦尽甘来”。积极开展方剂基本功训练大赛,在促进、活跃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剂学的热情。
3“以法立方”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保证
在找出方剂学教学成绩下滑原因之后,积极探索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方法,借鉴好的经验,突出自己的特色。
3.1 有机联系的“一线贯穿”教学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出各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方剂组成量表,为便于学生记忆;在课堂授课中,针对教材内容,积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如我们以“一线贯穿”教学方法,将不同章节的相关方剂联系起来,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固冲汤等均可以治疗脾气虚,然而其所主治之证、配伍用药、功效重点各有不同,而其中缘由为何?我们利用“一线贯穿”授课方法,使学生对所学方剂一目了然,学生们反映,这种授课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感到学习方剂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了,树立了同学们学好方剂的自信心,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处方”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 以问题为先导的“抛砖引玉”教学法:中医要发展,先从教育入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方法密切相关,而这又与课程设计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弹性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合理地运用“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法,亦即以“问题”切入的方法展开课堂教学,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研究空间,给学生以创造性思考,反思、质疑的机会,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而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若想较好地开展这一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在课前积极地准备,必须做到去查找大量的相关教学资料,发现问
题,并能够给予合理的阐释,提供翔实地教学参考资料。
“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法,虽然给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量,但这一做法有助于“教”、“学”相长坚定学生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信念,牢固了学生的中医药专业思想;课堂上提出现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魅力,使师生的关系融洽,校园中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3.3 引入竞争机制的“比学赶超”教学法,由于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而枯燥,为了使活跃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结合大学生青春期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了“比学赶超”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学校的扩招,各班级学生人数增加,合班上课增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一新的变化,我们在课堂中适时地运用“比学赶超”的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以组或班级为单位派出代表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每次代表尽可能不重复,各班(组)每次选派1~2名代表,力争做到各班级学生人人有机会参加。此方法还可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准确性,同时,对教师来说,从中也可了解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安排,对学生来说,增加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集体荣誉感,学生对教师的评判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这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了,代表了集体的水平,有一次在课堂教学中,一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他所在的班级给热烈的掌声,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习的兴趣,牢固了专业思想。
目前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为了以后求职的需要,部分学生自愿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文化基础较差,上课迟到、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现象较为常见,致使教学工作较难展开,很难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更别说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了。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机械加工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浅谈如下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
机械加工技术是一门涉及内容较多的课程,同时它又是某些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一般应在学习完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和机械基础等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后,才安排学习机械加工技术。有些知识点不在实践操作中去亲身体验是比较难理解的,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实践动手的经历,单凭教师讲解和简单的演示,学生是无法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笔者在讲解铣床的组成这一节时,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对铣床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分组观察铣床的结构,最后让学生动手开动铣床,强调重点体验升降台、横滑板、工作台、回转盘这些部件的运动,这样学生对铣床的认识就加深了。这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技能为目标”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少讲精讲课本内容
机械加工技术课堂教学与实践联系紧密,一部分内容要在实际操作中亲自体验后才更容易掌握。例如笔者在讲解螺纹加工时,重点讲解螺纹的分类和车削方法,而将加工螺纹的注意事项和螺纹的加工过程安排在实践中去学习,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螺纹的车削原理,又掌握了车削螺纹的过程,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当然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2.理论实物化,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机械加工技术课的知识点多,实践性较强。而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普遍偏低,同时对生产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对较深的概念难以理解,长期如此,他们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解车刀角度时,先拿出几把车刀样本,让学生认真观察车刀并了解车刀切削部分的组成(三面、两刃、一尖),接下来用多媒体展示并具体分析其组成。为了加深学生对车刀切削部分的认识,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书本堆成倾斜的六面体结构,让学生在六面体上认识车刀前面、主后面、副后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和刀尖,并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讲解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并告知学生,在特殊情况下,基面是水平面,主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是铅垂面。在此可以提出拓展性思考:“车削外圆时,刀尖与工件中心等高、高于中心和低于中心时,主切削平面、基面和正交平面的位置将如何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既弄清了基准面与刀具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又让下一节课中学习车刀的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及刃倾角等刀具角度更加容易了。本堂课给学生展示的是空间物体,学生有了空间的概念之后,再给出刀具各个组成要素的标准定义及相关联系,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将具体实物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容易记住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位教师绞尽脑汁想办好的一件事。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这类“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的关键。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等方面确实值得借鉴。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引入课件、视频等教学手段,在抽象的知识面前引入直观实物认识,让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讲解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车床部分时,书中配有一个CA6140型卧式车床结构简图,仅用引线标注出各部分的名称,只用了少量的文字解释各个部件的具体功用。由于车床部件名称较多,学生学起来没有多大兴趣,而且对车床各部分的运动也很难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利用车床照片和具体的车床操作视频进行讲解,这时学生的精力就比较集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学习结束后基本都能掌握车床的结构及功用,这比在教室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4.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活跃课堂气氛很重要。气氛浓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教师可以在语言表达上增加一些幽默元素,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尽量不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是教师良好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的讲课方式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实训教学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机械加工实训课必须做到与课本相关知识点相结合,这样才能起到相应效果。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实训演示很重要
在机械加工的实训教学上,老师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库”,是学生掌握加工技巧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演示的针对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的前提下,去探索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例如,在车削加工实训中,对于每一个零件加工任务,笔者总是把加工的过程演示给学生,尽量做到边讲边做,让学生在观察与听讲中领悟车削加工的要点,而对于重要的加工环节适当多操作几次或带着问题问学生,让学生加深印象。
2.实训内容的安排要合理
机械加工实训和车工技能实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机械加工实训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类机床的结构及功能,会使用各类机床,学会刀具的刃磨、安装和常规零件的加工等。比如笔者在安排车床实训时,按如下顺序安排教学。
第一,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6人,每小组选一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安全和指导分工;第二,指导学生在关机状态下认识车床各手柄、部件的位置及传动链;第三,指导学生在关机状态下手动操作车床各手柄、运动部件(主要是床鞍、中滑板、小滑板、操纵杆);第四,每位学生操作熟练后再启动电动机操作车床,让每位学生都能较熟练操作车床。
这样的安排既让学生记住了车床的结构及功能,又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如何操作车床,为以后轴类零件的加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训课的考核应全面
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可根据学生日常实践操作情况、出勤、安全生产等情况给出综合成绩,期末考核则可根据学生期末实践考核给出。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两者的综合考核为学生的最终实训成绩。
然而,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到,学生只钟情于操作,操作课堂上热火朝天,而作为实践依据的理论基础,他们毫不关心,导致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延展性,效率低下,。
文章本着“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更好的实践”这一人类发展的规律,以通用技术课程《设计的评价》一课为例,探讨通过课堂的精细化设计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问题。
一、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程,精细化对待每个要素
课程设计是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堂进行的方式等的系统设计。时代在变,知识不断的更新,而我们面对的又是各有特色的具有不同思维的个体,他们的过去不一样,知识储备不一样,个体情况迥异,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细化设计,在一对多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的提高效率!
1.正确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整个知识模块做了纲领性要求。同时,教学目标也是一个结果要求,没有任何的中间梯度目标,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需要将知识逐渐的累积、递进,最终达到目标要求!逐渐的引出的另一个好处是知识形成前后联系,避免出现突兀、断开的独立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使知识更有系统性!所以,正确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非常重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目标达成的成功率!
2.充分调查、正确判断学生对内容的心理预期
教学活动作为人对人的一种工作,感性、理性、情感、性格等等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我认为光有学情分析还不够,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调查分析,事先预设好学生的整个状况,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其中,学生对内容的心理预期尤其重要!如果能在课程设计前,掌握大部分同学对该内容的想法(一对多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完成大部分学生的知识传递为主要目标):好奇、期待、无聊、困难、厌恶、喜欢、……!我们就可以未雨绸缪,提高效率!
3.设计并反复推敲课程进行的方式
为了能达到课堂效率的最高值,我们需要对教学过程的进行流程反复推敲。我认为课堂进行应该整体有序,小环节自由!严谨但不固执!
二、课程的精细化设计实施过程及有效性分析
我以苏教版通用技术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和评价》的第三节《设计的评价》为例,谈谈我对精细化课程设计的尝试。
1.精细化的课前准备
教材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能根据要求进行评价,会写设计总结报告,并能在交流中提炼信息;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教材上将评价分为自评和互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如果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基本没有兴趣,课堂也无效率可言!
本节内容作为设计的一般过程的一环,内容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可以充分利用之前过程中设计制作的作品!如果能够再加点竞争类的内容,那课堂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
所以,在确定了整个课堂的呈现方式和进行形式后,我做了些准备:学生作品的照片,简单的投票程序(满足竞争性内容),PPT等。
2.适度的调动学生情绪
良好的情绪,会让学习积极主动。而要调动积极情绪,除了课堂内容这一兴奋点外(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来自于学生对课堂形式的期待和对未知知识的渴求。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为学生铺设了几个兴趣点:
(1)设计了竞争环节:学生有机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和单独个人进行评价;
(2)奖励机制:根据评价结果的等第进行象征性奖励;
(3)每个学生的前三甲作品与我的前三甲作品的重合度;
(4)学生有机会向所有同学展示、解说自己的作品。
3.课程主题进行
有了课堂设计的思路和成功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之后,接下来该思考如何将课堂内容很好的融合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1)让学生有机会交流探讨,思维碰撞――设计了4人为单位的评价主体;
(2)实现互评――选出了优秀作品后,要进行理由陈述;
(3)实现自评――6强作品选出后,让相关设计者当众陈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4)评价报告的书写--作为课后作业提交。
教师的作用:
(1)参与某些小组的探讨;
(2)在学生发表观点时,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纠正不正确的理解,提炼观点,加深部分知识,适时穿插教学内容;
(3)根据课堂设计要求和课堂的实时情况,组织好课堂进行过程。
三、精细化课程的效果和反思
1.精细化课程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的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因素,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也是大数据理论的一种!
2.精细化课程设计能让某些理论课焕发青春,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68-01
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的课堂评价能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效反馈,帮助教师了解英语教学的成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提升教学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自身学习状况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及时改进和优化学习方法。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它突破了原有的终结性评价的局限,强调的是过程评价,能够极大地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一、教师评价,夯实高中英语评价基础
教师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的优化以及学生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多,对于学生的了解比较客观和全面,因此,教师的评价对于形成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指导学生及时完善学习缺陷。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及时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如学习态度、能力、合作意识、参与程度、学习方法等,并以此为基础获得对学生的综合客观评价。教师在收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观察法、座谈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应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学生的横向和纵向发展。例如,在高中英语作文教学当中,当学生完成写作且教师对其进行分析之后,教师要善于使用欣赏性、指导性、激励性的评语: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developing a passage.It's wonderful to use proper conjunctions between sentences.I'm expecting more beautiful hand-writing from you next time.Keeping is harder than winning. Keep it up.I'm really proud of you.Please keep going on.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于学生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二、自我评价,提升高中英语评价深度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形成性评价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必须要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全面认识,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依据。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将评价的权利给予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从学生自我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自身的学习动机、态度、方法、行为、效果等,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自我评价阶段每一次只评价学习的一个方面,并将不同的方面进行整合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一套完善的自评技巧和方法体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评价之后,就能逐步认识自己的英语语言掌握和应用能力,并能逐步了解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优势以及缺陷,进而找准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拥有反思和自我完善的机会,从而形成正确全面的评价。例如,在学习完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 后,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出问题:How many festivals do you know in your mind?Can you talk about the festivals in the test?Can you describe festival that you are well known.教师可以在学生给出问题答案之后让他们对照参考答案发现自己给出答案中存在的缺陷,并让他们进行自主完善。
三、互相评价,丰富高中英语评价内容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的优化,也能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高中生在同一片天地里共同学习和生活,他们对彼此的学习状态和基本情况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这就为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为英语教学策略的完善和创新提供依据。学生互相评价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听说读写能力等。另外,学生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互评方式,如全评、点评,而且评价的个体可以是两人甚至是多人。在学生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合作和努力,从而创设了一个和谐友好和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为了给学生的互相评价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故事会、英文歌曲演唱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同伴客观全面的评价,都能找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缺陷。
四、结束语
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能够帮助教师评价教学效果和优化教学方法,也能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推进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课堂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贵州高校 美术基础 教学 艺术设计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以往社会上设计从业人员大多数是由绘画专业来担任的,目前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而社会对设计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高校都开始开办艺术设计专业,而且该专业的经济效益较之别的专业比较明显,一个艺术生的学费是其他专业学生的一倍,甚至两倍社会对此专业的急切需求,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学生择业面也较为广泛,学校的就业率提高,计划招生也相对较为容易,所以各高校都非常乐意开办此专业,在增加学校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使学校得到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众所周知,贵州地处我国西部偏远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也不发达,这对贵州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设计在于不断的创新,而非盲目的临摹、古典的再现,要想在设计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就要多观看前沿信息,多学师佳作,揣摩用意,多到外面参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风格。由于贵州经济比较落后,长时期处于信息封闭状态或者处于信息缓到时期,多数设计作品都存在模仿现象,就算是现在信息比较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也没有前沿的设计可观。加之贵州省大多数艺考生,都是属于突击产物,没有得到相应较好的长时期的学习和培训,为应考而学习,老师的培训重点也就是素描与色彩,靠临摹和背图来应付素科考试,由于训练时间短促,很多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关系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会发现,专业基础相对省外学生较弱。学习犹如建高楼大厦,如果基础都不牢固,修成后的建筑也是不符合规定,存在着很多安全的隐患,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都不踏实,绘画造型能力就弱,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灵动性,呆板的画面和造型也就常常出现,设计的产品以及环境关系也就没有美感,由于前期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加强贵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从学生选择专业的心态来讲,一部分学生是本着内心感受,自己感兴趣、爱好来学习,这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起来也特别认真、努力,会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奋起赶超,进入设计状态也相对容易一些,学习效果也较为明显,进步也很快;一部分学生是从众心理,这类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见自己身边要好的同学或不在同一学校的高中同学都选择艺术设计,自己也就选择这个专业,他们对这个专业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是比较被动,老师讲多少,就学多少,完成作业就算万事大吉。如果这类学生你觉得头疼的话,那下面要谈的这类,你就更是老火,这一类学生选择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他们自认为足够合理的理由,这类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造型能力差,色彩感悟和色彩关系也不好,所以避开绘画专业来选择艺术设计专业,其中有学生这样讲述:“本来基础就不好,我以为选择艺术设计专业就不用画画了,再说,毕业后我又不去当画家。”他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不需要美术基础知识都是可以的,也不需要动手去画画,只需要鼠标就全部搞定。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为了就业的需要,选择设计,大家都知道,社会提供的设计人员岗位以及相关的岗位是比较多的,就业相对较为容易,这也是一部分原因导致学生选择艺术设计。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忘记了现在自己已经是大学生,还以为自己是高中生、初中生,在教学上还在要求着那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什么都需要老师讲解,不讲的就不去学习,他们忘记了一句俗语“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设计这门学科是多方位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的知识来应用于今后的设计之中。
从艺术设计专业角度来分析,美术基础通常是我们所讲的素描、色彩、构图、透视,其目的是加强学生的造型基础和能力,训练学生的色彩感受,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提升学生美学的审美能力。细一点讲就是,掌握素描的造型能力,有利于对物象形体、结构、明暗、透视的表现;掌握构图的形式与法则,有利于今后设计中的排版、布局和创意;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有利于今后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由此可见,美术基础在艺术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在计算机应用这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也面临着相应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在竞技比赛还是设计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区别对待艺术设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呢?例如,在贵州省某职业高校举办的一次产品设计大赛中,学习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也交来作品参与比赛,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初看两类学生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区别,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评审初期让我们从画面的表现上发现不了太多的问题,但仔细比较,你会发现,无论是从产品设计的结构、造型、画面的构图、色彩等应用上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及从整个画面的效果上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都逊色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创意上更是不能相提并论,这也就说明了,电脑软件并不能取代美术基础课程的功能,它只能是作为帮助我们学习的便利的好的工具,所以说美术基础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面对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校园环境等因素造成的贵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美术基础不牢固的现实,从新生进校第一天开始抓起。加强贵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出称职的、合格的、出色的专业从业人员,让其今后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教育为例”(项目编号:WLWH13-12)、2013年度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ZY13C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6-03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扩招,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比以往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生源质量较以往总体有所下滑,这在高职类学生生源中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却没有任何下降,反而较以往有很大提高,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模式及评价机制亟待改革与调整,以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就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英语语言文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教育相对发达的区域,也有教育相对滞后的内地或山区,受地方英语教育水平的影响(包括地方的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家庭因素、英语语境等),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还有些学生为了进入大学,临时调整报考方向,这类学生的文化课程成绩更为不佳。总之,高职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高低不等,且普遍偏低,用传统的“一次性”期末测试来判定此类学生的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与此同时,英语水平还受到学生所在地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影响,发音不准,纠正难度大,往往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
其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由于长期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且英语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教材、辅导资料等书面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就是简单的单词记忆、句型背诵,辅以一定的练习题或考试题型,缺乏对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对于高职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实践平台或基地也不足,或是根本没有。在一些一般的普通高职院校,其实践平台仅限于学校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口语角,缺乏针对高职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硬件、场所等,尤其是针对高职具体专业(如财会、护理、汽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英语应用方面更是欠缺。学生花了精力和时间在课堂内外学习了英语知识,经常由于没有实践应用的机会,没有转化为内在的应用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其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无法提高,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再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够积极。由于高职类学生在初中、普高、职高阶段,成绩都通常不理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扎实。通过调查成都及乐山某些高职学院了解到,这些学生在英语学科方面,其知识掌握程度相对其他科目显得更为薄弱。据统计,在高职类学生的高考成绩中,英语学科的得分往往都低于其他学科的得分,说明高职类学生忽视了英语的学习。加之英语知识的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词汇、语法、句型及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另外,现有英语教材的内容,很多与高职类学生的专业知识脱节,也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甚至抵触。
最后,高职类学生缺乏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做出不得不放弃学习这门科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高职类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耐性来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有效英语学习策略,同时在学校里老师也不会专门针对某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其英语学习策略,通常都是针对大多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讲授一些方法或策略。
2.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不足。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自然教师的补充也是必然趋势。新进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也有优秀的本科生,他们有的是英语师范专业,有的只是英语类专业,还有的是在国外留学,会英语但非英语专业。由于刚刚进入高校工作,对教材教法都没有深入的研究,缺乏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缺乏对学生真实心理的了解。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和效果。
其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不合理。相对于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类英语教学,学校尽管重视,但一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在实际中感受到其重视的程度。这一点在师资结构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如成都某高职院校共有英语专业教师22名,其中高级职称0人,副高职称6人,其余为中级或是初级职称,具有硕士学位17人,学士学位5人,没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多数毕业于同一所高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极不合理;其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副高职称教师多集中在50岁左右,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外籍教师也不足,仅仅是2人次/年,难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再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英语专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就英语知识而言,现有的英语专业教师基本能够胜任教材的教学工作,但对所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够,或是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英语讲得流利,语法知识讲得清晰,教材讲得透彻,但未与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其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复合不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3.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其一,大班化教学情况普遍,少则40人左右一个班,多则上百人,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合班在一起进行教学,也有班级容量少的但是跨专业方向的学生合班教学。这样的大班化教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二,分级教学模式考虑欠妥。许多学校通过一次入学英语测试,按分数高低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让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便于教师教学安排,但同时也挫伤了分在B,C班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及优势
1.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理论最早是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Michael Scriven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前者强调知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后者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可激发其他智能同步发展。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Bachman和Palmer从考试的角度探究了形成性评价,得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及时帮助教师调整教法。几乎在同一时期,Black和William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所做的需求分析及学习者应怎样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方式方法,修改或调整运行计划,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教育部在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的,即通过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及评价改革,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提升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即主体性优势:把学生纳入为评价主体;过程性优势: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评价;多元性优势: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如测试、观察、访谈、学习记录、课堂表现等;发展性优势:评价的目的不局限于评定学生成绩,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提高;开放性优势:轻松自然状态下公开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开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形成性评价机制下提高高职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出台有利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在思想意识上转变教学理念,即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由注重考高分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由强化教师主导地位转变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业务上,强调教师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向“知识复合型”教师转变。建立相对完善的学习机制,坚持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可建立学科团队、学术梯队分组就教学科研等学习、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呈良性发展趋势。此外,还可针对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适当开展入职后的教育与培训,对青年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的专家讲座等。
2.“优质师资”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要在积极做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的同时培养现有教师,既要在人才引进上出台优越的政策,吸引人才;同时又要针对本校培养的人才出台优越政策,鼓励回校工作,坚决防止人才培养一个流失一个的局面。众所周知,有经验的熟手有时并不亚于新进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处理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对于稳定师资、优化队伍非常必要,是确保教学质量“生命线”的关键。
3.狠抓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多元文化观及民族文化认同观。站稳讲台,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英语应用技能,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课程组织协调能力,此外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亲和力也很关键。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又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其内容包罗万象,凡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都与使用英语相关。因此,英语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教师只有结合英语的多元文化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方能取得良好成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有利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4.鼓励教师在“教学与评价”方面积极“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与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及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善于对教学模式或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应用技能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网络、多媒体,用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最新信息的同时愉快地学习了英语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现有教材内容,把网络、音频、视频的有关知识综合起来用英语表述、表演(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既能生动课堂、活跃气氛,又能实践培养英语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进展和程度进行有效监控,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类学生英语的考核评价方面,因学生基础较差,应试能力也相对较差,只凭一期一次的期末考试做评价既不合理,也不恰当。对此采用“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表现(语言的使用、课堂发言、自主学习、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既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教师要当好先行者和督促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相当丰富。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有效进行英语及相关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西方多元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当好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知识学习英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点弱势,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如推荐难易度适当的语法基础专题学习网站、听力训练专题网站、写作训练专题网站、英语趣味故事阅读网站、文化背景等基础知识或能力应用的网站,并通过E-mail、微信或QQ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把这些自主学习过程纳入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外脚手架 施工技术 施工过程 安全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安全文明都标志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高层建筑从各方面加强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的控制更为重要。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外脚手架搭拆,是保证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就高层建筑外脚手架的施工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高层建筑外脚手架的施工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1.脚手架布置及注意事项。脚手架布置,通常要从架空层至二层沿建筑物四周搭设全封闭双排落地式脚手架,二层以上搭设悬挑脚手架与外挂脚手架组合防护,每层进行一次倒架,并每隔四层设置一层悬挑6 m的水平网。如果最底层有作业区和通道时,则设悬挑6 m宽的硬板防护。
2.材质要求及注意事项。首先,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选用Q235-A钢管,其力学性能符合有关规定,管材规格Φ48×3.5,外观质量要达到表面平直、光滑,没有裂纹、分层、压痕、划道和硬弯,端面平整。其次,扣件选用可锻铸制作的扣件,扣件不得有裂纹、气孔,不宜有缩松,砂眼和其他影响使用的脚手架布置,扣件与钢管的贴合面必须严格平整,应保证和钢管扣紧时接触良好,活动部分应能灵活转动,扣件螺栓拧紧力矩达65 N・m,扣件不得破坏。再次,脚手架板选用硬木架板制作,厚度为50 mm,有裂纹、腐朽不得使用。使用的型钢及预埋环钢筋均应符合现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
3.双排落地式外架的搭设及注意事项。首先是搭设的程序:摆放扫地杆逐根竖立杆逐根竖立杆与扫地杆扣紧安装扫地小横杆并与立杆和扫地杆扣紧安装第一步大横杆并与立杆扣紧,安装第一步小横杆安装第二步小横杆安装第三步小横杆加设临时斜撑杆,上端与第二步大横杆扣紧安装连墙杆接立杆架设剪力撑铺底层脚手架板,绑扎防护密目网绑扎随层平网铺操作层脚手架。其次是脚手架立杆间距1.5 m,排距1.2 m,步距1.8 m。三是剪力撑在架体两端设置,中间每隔12 m设一道,且剪力撑应联系3根~4根立杆,与地面的夹角为45° 60°,剪力撑的两端除用旋转扣件与脚手架的立杆或大横杆扣紧外,中间应增加2个~4个扣接点,与之相交的立杆或大横杆扣紧。四是连墙杆的设置:每层将连墙杆直接与板中的预埋环通过杆件用扣件连接,再利用边跨梁间通过钢管架体与连墙杆扣件连接,与下部连墙杆错开设置,其垂直距离不大于4 m(两步架距离),水平距离不大于5 m(三跨距离)。五是小横杆靠墙的一端要离开墙面200 mm,各杆相交伸出的端头200 mm,以防杆件滑脱,小横杆、连墙杆伸入外架立杆不超过200 mm。六是外架底层、施工层的脚手板要满铺,且将架板两端内200 mm用铁丝与钢管绑牢,对接的板下部应设两根小横杆,并使板端距小横杆不大于200 mm,随层拆除脚手板后设安全平网一道。七是外架防护高度要超过施工层1.2 m,并用密目网封闭严密。
4.脚手架与外挂架组合防护的搭设及注意事项。首先,外挂架三脚架的支点。利用墙体大模板上排螺栓丝眼,间距不大于1.5 m。外排立杆及水平杆,间距不大于1.5 m,且立杆根据架子长度间距均分。正面斜向撑杆交叉至最外边立杆上,其搭接长度为1 m,搭接三扣。立杆连接为接头卡,水平杆不存在接头。操作面铺双层厚度为50 mm厚的脚手板(上、下层)。挡脚板为30 mm厚、高度为180 mm的木板。立杆、水平杆刷颜色一致的防锈漆,斜杆、挡脚板刷黑黄漆,间距一致。挂架不考虑飘窗的施工。其次,阳台网片架。其高度与三角挂架一致。网片的固定:在阳台结构面板内预埋Φ12的吊环,上露高度为100 mm,吊环内径为80 mm,用长度1.5 m~2.0 m的短管将网片加固到吊环上。再次,挂架、网片的提升:在上层顶板浇筑完毕,且达到1.2 MPa时,进行提升,提升时采用Φ16的钢丝绳,从操作面的一侧进行吊装。提升或拆卸时要有人监护,上下呼应,防止高空坠落事故。
5.脚手架验收及注意事项。首先,验收悬挑架:除同双排架外,尚应增加悬挑结构的计算书。其次,验收悬挑结构的锚固和连墙杆是否牢固、可靠。再次,验收悬挑杆与立杆的连接,外架扫地杆。6.脚手架的拆除及注意事项。首先,拆除前应对参与人员进行安全技术、质量、成品的交底,包括拆除数量、范围、时间和拆除的顺序、方法、物体的垂直运输,人员组织、指挥联络的方法,设安全警戒区域。其次,拆除时必须分作业区设围栏,专人指挥非专业人员不得进入。再次,拆除作业人员必须穿软鞋底,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另外,拆除程序:密目网脚手板剪力撑大横杆立杆连接件逐层拆除
二、高层建筑外脚手架施工安全管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上岗人员定期体检,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
其次,搭设脚手架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当有六级及六级以上的大风和雾、雨天气应停止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雨后上架作业应有防滑措施。
再次,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纵横向扫地杆及所有连墙件。翻脚手板应两人由里往外按顺序进行,在铺第一块或翻到最外一块脚手板时,必须挂牢安全带。
值得一提的是,搭拆脚手架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论文摘 要: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高职课程评价观,改革现有的课程评价体制。从五个方面比较了传统高职课程评价观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评价观,揭示了素质教育理念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和内涵。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课程评价观的影响,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结果,即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把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机械记忆和掌握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传统的评价体制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全面发展,强调教育公平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发展创造平等的机会和条件[1]。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只有一技之长,缺乏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职人才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创新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课程评价模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评价体系。与传统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相比,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有如下特点:
一、由总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
长期以来,高职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为主,主要以各科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考试内容也多以老师讲授的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主,忽视了高职教育中对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考核,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总的来说,总结性评价主要是用于鉴定、甄别、选拔、分等、比较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只关注结果,而且评价结果主要供局外人使用,对学生本人的学习并不能起多大促进作用。根据D.L.Stufflebeam的观点,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也是现代高职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高考上了大学之后,考试的选拔和淘汰功能已经大大弱化,评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分等和鉴定,不是为了给学生贴上好生差生的标签,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们需要的不是期中或期末用来断定他们好坏的冷冰冰的分数,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监督与鼓励中不断进步,完善自我,享受成长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正是这样一种面向过程的分析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反映学生努力的程度,体现学生取得的进步,其目的在于不断地诊断、改进、完善、提高、发展,评价结果主要供学生本人使用,也让教师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评价的目的已不再满足于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对结果的评价,而是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发现问题,面向未来,重在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改变了总结性评价以分等排序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特征[3]。
二、由单一评价转向分层评价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因材施教,反对用同一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生,提倡分层评价法,即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鼓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常模参照评价(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是以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如以班级、年级考试的平均分为参照,根据学生在班级或年级中所处的位置即名次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常模参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相互竞争,适合对优等生的评价,能激励他们不断向前,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克服自满心理,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竞争容易加深学生的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还容易让学生两极分化,尤其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他们自暴自弃[4]。目标参照评价(objective-referenced evaluation)只以教学目标为参照,根据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适合评价中等生,鼓励他们尽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评价不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竞争,有利于营造互助合作、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自我参照评价(self-referenced evaluation)则是以学生自己过去的学习表现为参照,对学生本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适合对差生的评价,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我参照评价也适用于对优等生的评价,能激励优秀学生在无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分层评价克服了单一评价的弊端,重视个性差异,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动性,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三、评价内容从单一的智力因素转向综合性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只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记忆和掌握,以量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既忽视高职教育中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考核,也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人文素质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对智力因素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评价,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情感、意志、人际交往、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因素的评价,将评价范围扩大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智动作技能领域。通过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的个人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习情感水平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按照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课程评价内容应该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评价,尽可能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技能的运用过程中考察理论知识的运用效果。职业技能是高职课程评价重点考察的内容,应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将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解,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的原则,通过设计各种灵活多样的任务、项目以及各种实训、实习等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考察学生的核心岗位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但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应该作为重点纳入整个评价体系并在各个评价环节有所体现。
四、评价主体从单向评价转向双向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强调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立起来,学生不能参与评价,不能发表意见,只能被动地等待评价结果,其人格得不到尊重,主体意识得不到发挥,容易对评价结果产生抵触和排斥,不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而且评价结果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改进提高的作用,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人性化、民主化,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使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评价成为双方表达观点,彼此协调、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渠道。通过自评,学生增强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养成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和完善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和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自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鼓励自我,培养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高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因此评价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不仅教师、学生,企业、社会也应该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课程评价中,使学校、教师和学生能随时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五、评价方式从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追求数量化、标准化、客观化,通常采用标准化考试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但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不是几个简单、抽象、枯燥的数字能概括和反映的,定量评价必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价[5]。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是近年来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科学的定性评价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能反映学生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能力、态度、综合素质的各种相关资料收集起来供评价者评价。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和学生经过讨论协商后决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经过思考选择后确定,可以是完成的作业、项目、任务、设计的方案、作品、竞赛获奖证书,也可以是考试成绩单、自我总结、指导老师评语、同学评语、实习报告、用人单位评价、小论文。证明材料可以是书面纸质的,也可以是音频、视频、照片、实物等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材料能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客观、直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给了学生一个彰显个性、全面展示自己的舞台,比抽象的分数更能说明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也更能说明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袋评价不仅能为教师和用人单位提供评价证明,也让学生能及时跟踪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也了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自我负责,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定性评价结果除了分数制,可以采用等级制、评语制、证书制等多样化的描述方法,淡化分数的作用,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观,把学生从分数中解放出来,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进取的精神[6]。同时,新的评价体制更加人性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隐私,尽量不将学生的成绩公开或进行分等排序比较;学生可以要求不断更新文件夹内的证明材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对自己课堂表现不满意的,可以申请重做;考试不合格的,可以申请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可以申请重修;某门课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免修;参加技能比赛或拿到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可以置换部分学分等等,这些措施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评价观的人性化特征,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评价观克服了传统应试教育评价观的单一性、独断性、片面性、封闭性,突出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及个人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倡导人性化、民主化、多元化的评价观,使评价更全面、客观、公正、公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实现新时期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赵瑞情.略论多元化素质教育评价模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