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家教的高级高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教的高级高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教的高级高程

第1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会计基本前提在国外通常被称为会计假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明确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和记账本位币作为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其中会计主体规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分期规范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出于核算教育成本的实际需要,教育成本核算在受上述4个会计假设制约的同时,对于会计假设的采用,还会与现行的学校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差别。

会计主体与教育成本核算

提供教育成本信息,首先要考虑的是提供哪一个单位的成本信息,亦即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或成本主体的确定。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也有人认为高等学校的院系可以作为准会计主体)。院系专业作为一级记账单位或记账主体,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不恰当的。首先,院系专业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它需要学校提供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如图书馆、计算中心、后勤等各项服务,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服务。院系专业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其次,院系专业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和经常性拨款还是资本性支出拨款,政府都是直接向学校拨付的。学费的收取也是学校统一组织的,院系专业不能独立取得经费来补偿所消耗资源的支出。

但是从学校管理的要求出发,以院系专业为单位组织内部成本核算,提供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以考核、控制院系的成本支出是可行的。因此,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对外提供成本信息的教育成本核算主体,院系专业作为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在具体的核算组织上,可分为两级进行:院系专业一级核算直接教学成本;学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并将公共成本分配到教学成本中去,核算出完全的教育成本。

对于学校兴办的企业和其他附属机构,如医院、幼儿园等,不能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更不能让其费用支出计入教育成本。而应让他们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学校对其拨款、补贴一般也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会计期间与教育成本核算

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如将教育的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一定时间的教育服务,则学期或学年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如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各级毕业生,则各级毕业生的培养周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

本文倾向于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时间量,主张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个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

不过将教育成本核算期间确定为一个学年,就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可以有两种思路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不要求一致,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为学年,教育成本报告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别编制。从现实的可能性看,这一思路更可行。二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允许学校将会计年度按学年确定。这样,学校的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能保持一致,成本报告与其他报告就能同时编报。但这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要求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

持续办学与教育成本核算

在企业会计中,与持续办学这一会计假设具有相同内涵的概念是持续经营。由于我国对社会组织性质划分的不同,“经营”概念一般适用于营利性组织,高校非营利性组织的性质决定其不能使用“经营”这一名词,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用“持续办学”代替营利性组织“持续经营”的称谓是合适的。

高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高校在正常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再如,只有设定高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办法,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折旧的办法,而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

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由于持续办学是根据高校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缩减教学规模乃至停止办学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第2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773-02

方剂学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内容,又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内容广博,难于把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教师在应对当前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仅仅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了方剂学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现下滑的趋势。面临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在方剂学教学中提出,以“三基”作为切入点,以师生互动与多种教学形式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并落实在教学各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中。首先,通过课前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信息,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如反复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专业方向等有关信息,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课后辅导与平时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等,这些皆为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提供了有力地保证。

2005年有500多名本科学生参加了方剂学结业考试,总成绩较2004年有了明显的提升,表明在方剂学的特色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但笔者也冷静地看到在方剂学的教与学两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就加强基本功训练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不正之处敬请同仁斧正。

1 “审因论治”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要想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首先要了解造成方剂教学成绩下滑之“因”,然后进行“审因论治”,才能够切实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

方剂学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是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学科,必修的考试学科之一;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相互沟通必须经由的桥梁学科;是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应用基础学科;方剂学是在中药学基础上研究药物间配伍关系和配伍规律以及君臣佐使地位的知识体系;是揭示多因素作用下药物间组合效应和效应机制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基本特色和优势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正是因为如此,《方剂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繁杂,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方面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更是感到头痛;因为方剂是中医临床各科治疗疾病常用而主要的工具,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而在掌握方剂组成的过程中这必须靠大量机械记忆(背诵)方剂歌诀而实现,令学生感到痛苦,甚至使部分同学丧失了信心,自动放弃了这一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身虽在课堂,但心已在它处,教师方面也存在着只注重“教”,仅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等等原因造成了本校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呈现一度的下滑趋势。

方剂学教学整体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重点不突出,甚至个别教师仅停留在自己“讲”的层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达不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沟通、互动,同时,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措施与力度不够;二是学生缺乏学习方剂学的氛围。学好方剂学的前提在于增加学生掌握方剂组成的数量及其熟练程度,在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功夫。学习方剂学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象学习外语一样,多读、多背、多记,天天过关。教师应明白这一点,更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一个学生掌握方剂组成(熟练背诵方剂歌诀)多少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智商,最主要的是学生下的功夫够不够。

2“辨证立法”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通过分析寻求找出造成方剂学成绩下滑的原因之后,方剂学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开展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的活动,教研室制定了规范教学管理的各项措施。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对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安排,严密设计,准确地实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方剂学基本功的训练,增强了学生学习方剂学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方剂学的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均能够认真备课,并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提高同学对作业练习认识,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态,在加强“三基”训练的同时,适时适量地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可见,强化基础训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前提。

为切实提高方剂学“教”与“学”的成绩,我们建立方剂学等级考试制度,开展方剂学等级考试活动(背诵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目的在于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方剂和运用方剂的能力。然而正是因为背诵方剂歌诀这一关是学习方剂学必须经历的,而恰恰背诵方剂歌诀对于将来的临床准确用方,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所以只有通过这一关,届时在将来的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才能体会出甘甜,可谓“苦尽甘来”。积极开展方剂基本功训练大赛,在促进、活跃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剂学的热情。

3“以法立方”是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保证

在找出方剂学教学成绩下滑原因之后,积极探索提高方剂学教学成绩的方法,借鉴好的经验,突出自己的特色。

3.1 有机联系的“一线贯穿”教学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出各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方剂组成量表,为便于学生记忆;在课堂授课中,针对教材内容,积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如我们以“一线贯穿”教学方法,将不同章节的相关方剂联系起来,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固冲汤等均可以治疗脾气虚,然而其所主治之证、配伍用药、功效重点各有不同,而其中缘由为何?我们利用“一线贯穿”授课方法,使学生对所学方剂一目了然,学生们反映,这种授课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感到学习方剂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了,树立了同学们学好方剂的自信心,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处方”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 以问题为先导的“抛砖引玉”教学法:中医要发展,先从教育入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方法密切相关,而这又与课程设计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弹性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合理地运用“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法,亦即以“问题”切入的方法展开课堂教学,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研究空间,给学生以创造性思考,反思、质疑的机会,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而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若想较好地开展这一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在课前积极地准备,必须做到去查找大量的相关教学资料,发现问

题,并能够给予合理的阐释,提供翔实地教学参考资料。

“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法,虽然给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量,但这一做法有助于“教”、“学”相长坚定学生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信念,牢固了学生的中医药专业思想;课堂上提出现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魅力,使师生的关系融洽,校园中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3.3 引入竞争机制的“比学赶超”教学法,由于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而枯燥,为了使活跃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结合大学生青春期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了“比学赶超”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学校的扩招,各班级学生人数增加,合班上课增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一新的变化,我们在课堂中适时地运用“比学赶超”的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以组或班级为单位派出代表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每次代表尽可能不重复,各班(组)每次选派1~2名代表,力争做到各班级学生人人有机会参加。此方法还可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准确性,同时,对教师来说,从中也可了解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安排,对学生来说,增加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集体荣誉感,学生对教师的评判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这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了,代表了集体的水平,有一次在课堂教学中,一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他所在的班级给热烈的掌声,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习的兴趣,牢固了专业思想。

第3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鹰架结构之一

确定项目任务时间要早

课程设计是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设计练习,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全部授完,大约是在本课程结业考试结束后,再用一至两周时间集中课程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考虑到学生先有理论知识的积累,用理论来指导设计实践环节。但事实上,这样安排免不了由于学期结束学时紧,设计任务工作量大,学生不安心急着想回家等客观原因,导致学生马虎完成,应付差事,抄袭等现象出现,以致设计结果单一,学生没独立思考,更无创新,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达成率不太理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确定项目任务作为整个项目教学的起始阶段,时间一定要早,建议就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理论课开课之始,即可同步提出,也即与课程理论有机穿行,结合具体明确的设计任务(通常是减速器产品设计),将两本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整理,围绕课程设计具体任务展开。这样,对学生而言,因为有了任务的驱动,再加上时间的保障,学生可以早规划,早作准备,早投入到设计中来,时间跨度越长,越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挖掘潜在求知欲望,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设计技能的目的。

鹰架结构之二

确定项目任务要细

一般来讲,课程设计都是定位在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如减速器设计。学生对于何为减速器,有什么功用等等都很陌生,更不用说要把这一产品设计出来了。《机械设计基础》绪论课后,应及时围绕“减速器及其设计”这一主题通过查阅教材、指导书、设计手册,网络等等整理出读书报告。通过这一工作过程的探究性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课程设计的步骤等概述性内容;对以往学生课程设计成果的阅读,学生基本上对设计任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也知道了要完成每一任务必须学习哪些相关的设计理论内容,如: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传动轴设计、轴承、键的选择与校核计算等等;最后要提交哪些具体的设计成果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可将本学期内的学习时间大致进行分配,较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本阶段项目教学的关键落脚点即是让学生将项目设计任务清晰化,细化任务可以很好的梳理后续设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项目动员应该说学生已做足了功课,对学生的设计质量开了一个好头。

鹰架结构之三

小组成员配比合理

高职机械课程设计实施项目教学因其开放性特点会导致学生自由分组,其结果就是让互相熟悉的同学起合作。这样一来,同学之间会合作得比较愉快,但是,这往往会让成绩好的和认真的结成一组,剩下成绩差和懒散的学生自然地组成一组,问题是成绩比较差的小组因其能力有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为完成项目“临时抱佛脚”,做出来的成果自然不会理想,也远远没有达到项目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

解决的办法是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要干预学生分组,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两人小组,然后再让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二次自由重组,组成四到六人小组,做到各小组间实力均衡,小组内优势互补。学习认真的可以传帮带比较懒散的;爱提问题的与独立思考的形成互补;善于倾听的与敢于发表主见的形成互补,从每一个学生这个点位开始,再向每个项目组这个小面积、最后是全体项目组这个大面积上,由点及面、由面及点地灌输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大化地让学生体验项目学习中主动学习者、探究者、协作者、交流者、实践者和评价者的多重角色。

鹰架结构之四 制定计划详细

高职机械课程设计的计划制订应根据每个学校的校本要求个性化订制。例如,每个学校安排的普车、钳工或数车等实训项目时间会不一样,在本学期与课程设计有没有冲突,各个学校机械课程设计总课时也不一样(我校只有24学时,有的学校可能集中一至两周完成),那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达到什么教学要求,最后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提交的大作业都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在项目动员时与学生交待清楚。教师要根据学校下达的教学计划上规定的学时综合考虑《机械设计基础》(一学期授完)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24学时分配在一学期中)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整合出高职机械课程设计项目教学的实施计划,及早地发放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然后学生根据这个计划进行组内斟酌,合理支配时间节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每一个项目任务具体化,每个任务责任化,每个任务达到的目标,需要查阅的资料或者资料的来源,每个项目任务活动的形式,预期的成果与形式。项目计划书由学生自主制订,但指导教师的协助与指导不可或缺。要重点在项目目标,计划书形式的规范,内容的完整,进度安排、项目资源、成果形式上检查辅导,以保证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鹰架结构之五 实施过程全程监控

高职机械课程设计实施项目教学中,许多指导教师可能或多或少认为,只要把小组划分好,给予学生一定的项目任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合作,完成小组的项目。于是,在项目教学中,把学生分组后,布置一个项目就算了事,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沟通,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行为。他们关心的只是小组的成果,并不看重小组获得成果的过程,只要学生最终能提供成果,整个组就算完成了项目,所有组员也都能顺利过关。教师这种消极的观点和做法会直接导致项目教学的低效甚至失败。要想达到项目教学的理想效果,作为项目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对整个实施过程全程监控是必须的。

1.监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计划性

对于每一个细化的任务,其难易程度教师心中应有充足的预案。对于相对容易的任务,如表一中的任务一:认识减速器及其中的通用零件,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建构其中的知识框架,大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工作进度一般影响不大。对相对较难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任务三:传动零件(V带轮、圆柱齿轮、轴)设计计算;任务四: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草图设计、正式装配图设计,计算工作量大不说,如何将计算结果作为设计结果,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真正处理设计与计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处理不好,设计进度就会停滞,从而会整个项目的工作进度。作为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明确,任何机械零件的尺寸,都不应只按理论计算来确定,计算值只是确定尺寸的基础,而确定尺寸应综合考虑零件的结构、加工、装配、经济性、使用条件以及与其他零件关系等等。有些尺寸(事减速器箱体的某些尺寸)还要用一些经验公式来确定。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计算和绘图是互相补充、交叉进行的,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三边”设计方法。同时,要做好整理和保存、积累设计计算结果过程性工作,以保持项目成果的完整性,也为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做好准备。诸如此类的设计技巧,在每一个任务之前,教师可尝试预测这些问卷调查,发放给学生,及早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准备,让他们能将这些较有挑战的任务顺利完成。

2.监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自主创新

项目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如何正确处理设计与创新的关系确实是学生很难上升到的高度。作为高职机械课程设计实施项目教学指导教师,要观察学生、引导学生用心揣摩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选定主题来定期集中面授、定期查看学生设计资料等手段,检查他们是否已经参考学习了已有的资料和图例,参考和分析了已有的结构方案,合理选用了已有的经验数数据,这些手段,都能很好监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设计的最高标准就是创新,一定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减速器生产实际,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大胆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和新结构,吸纳新的技术成果,注意新的技术动向,把学习和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在这里,特别要求项目指导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在减速器的设计中引用了该行业新标准和规范。是否双重考虑了设计质量和降低设计成本,是否考虑了零件的购置和互换,是否采用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规范,对于非标准的数据,是否修整成标准数列或选用优先数列,这些设计细节,是检验项目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设计品质也会在教师的全程监控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鹰架结构之六

检查评估注重思路与技巧

项目完成过程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检查评估相当重要。指导教师应重点评估每个组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思路和技巧过程。因为,思路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而技巧过程评估中,要重视各个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解决方法的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设计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第4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然而,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到,学生只钟情于操作,操作课堂上热火朝天,而作为实践依据的理论基础,他们毫不关心,导致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延展性,效率低下,。

文章本着“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更好的实践”这一人类发展的规律,以通用技术课程《设计的评价》一课为例,探讨通过课堂的精细化设计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问题。

一、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程,精细化对待每个要素

课程设计是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堂进行的方式等的系统设计。时代在变,知识不断的更新,而我们面对的又是各有特色的具有不同思维的个体,他们的过去不一样,知识储备不一样,个体情况迥异,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细化设计,在一对多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的提高效率!

1.正确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整个知识模块做了纲领性要求。同时,教学目标也是一个结果要求,没有任何的中间梯度目标,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需要将知识逐渐的累积、递进,最终达到目标要求!逐渐的引出的另一个好处是知识形成前后联系,避免出现突兀、断开的独立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使知识更有系统性!所以,正确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非常重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目标达成的成功率!

2.充分调查、正确判断学生对内容的心理预期

教学活动作为人对人的一种工作,感性、理性、情感、性格等等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我认为光有学情分析还不够,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调查分析,事先预设好学生的整个状况,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其中,学生对内容的心理预期尤其重要!如果能在课程设计前,掌握大部分同学对该内容的想法(一对多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完成大部分学生的知识传递为主要目标):好奇、期待、无聊、困难、厌恶、喜欢、……!我们就可以未雨绸缪,提高效率!

3.设计并反复推敲课程进行的方式

为了能达到课堂效率的最高值,我们需要对教学过程的进行流程反复推敲。我认为课堂进行应该整体有序,小环节自由!严谨但不固执!

二、课程的精细化设计实施过程及有效性分析

我以苏教版通用技术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和评价》的第三节《设计的评价》为例,谈谈我对精细化课程设计的尝试。

1.精细化的课前准备

教材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能根据要求进行评价,会写设计总结报告,并能在交流中提炼信息;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教材上将评价分为自评和互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如果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基本没有兴趣,课堂也无效率可言!

本节内容作为设计的一般过程的一环,内容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可以充分利用之前过程中设计制作的作品!如果能够再加点竞争类的内容,那课堂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

所以,在确定了整个课堂的呈现方式和进行形式后,我做了些准备:学生作品的照片,简单的投票程序(满足竞争性内容),PPT等。

2.适度的调动学生情绪

良好的情绪,会让学习积极主动。而要调动积极情绪,除了课堂内容这一兴奋点外(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来自于学生对课堂形式的期待和对未知知识的渴求。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为学生铺设了几个兴趣点:

(1)设计了竞争环节:学生有机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和单独个人进行评价;

(2)奖励机制:根据评价结果的等第进行象征性奖励;

(3)每个学生的前三甲作品与我的前三甲作品的重合度;

(4)学生有机会向所有同学展示、解说自己的作品。

3.课程主题进行

有了课堂设计的思路和成功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之后,接下来该思考如何将课堂内容很好的融合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1)让学生有机会交流探讨,思维碰撞――设计了4人为单位的评价主体;

(2)实现互评――选出了优秀作品后,要进行理由陈述;

(3)实现自评――6强作品选出后,让相关设计者当众陈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4)评价报告的书写--作为课后作业提交。

教师的作用:

(1)参与某些小组的探讨;

(2)在学生发表观点时,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纠正不正确的理解,提炼观点,加深部分知识,适时穿插教学内容;

(3)根据课堂设计要求和课堂的实时情况,组织好课堂进行过程。

三、精细化课程的效果和反思

1.精细化课程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的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因素,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也是大数据理论的一种!

2.精细化课程设计能让某些理论课焕发青春,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

第5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 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

一、引言

英语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高级英语教学并没有从其独特的角度来安排教育步骤。因为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考试仍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考试评价作为一种结果评价体系,有很大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教师为学生考试而教学,学生为考试成绩而学习。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高级英语教学的改革。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由此可见,过程性评价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强化,并形成有效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基于此,本文对过程模式的建构进行探讨。

二、过程性评价的特点和目的

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其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与学习的评价。它包括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它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相比,过程性评价有以下特点(2003):一是形成性;二是侧重教学过程(包括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等);三是渐进性和互动性。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过程评价的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普及,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越来越觉得传统的评价体系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展开,反而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我们逐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法,从而使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实施,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自2009年起,我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了形成性评价,并进行了尝试。

1.评价设计原则

在过程性评价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内容的多样性。既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目的,又能使学生有多种机会表现他们的意识、能力和态度,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卢莉,2002);三是发展性和层次感。由于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评价应注重听说读写的渐进式提高;四是以人为本。过程性评价应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2.具体操作方法

(1)词汇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难关。当英语学习进入高年级阶段,英语词汇数量逐渐增加,词汇将是阻碍学生进步的障碍。但是词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大量词汇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很多学生无力应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过程性评价,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将大量的词汇分布在学习和教学的各个阶段。

(2)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阅读最新的英文材料已变得很容易。我们怎么样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了。阅读应该将文本分类整理,一种方法是分级,另一种是按照内容分类,如分为经济类、文学类、文化历史类、社会文化类、学术论文等。教学的原则是:从难到易、从简单到复杂。

(3)写作

通过研究阅读文本掌握整个语篇布局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多个层次,理解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之后将文章的结构用大纲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在大纲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模仿作者的发展语篇思想的策略。

四、结语

英语作为一门形成性课程,因为词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不能一蹴而就;语感的掌握也是渐进的,只有长期浸没在语言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形成语感;语言表达及语法结构往往是约定俗成的,需要大量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语言规律。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整理了一些过程性评价的做法,企图以此作为惯常的英语教学做法,为教学模式的建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北师大外语系课题组.论在外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体系(5)[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第6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关键词:贵州高校 美术基础 教学 艺术设计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以往社会上设计从业人员大多数是由绘画专业来担任的,目前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而社会对设计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高校都开始开办艺术设计专业,而且该专业的经济效益较之别的专业比较明显,一个艺术生的学费是其他专业学生的一倍,甚至两倍社会对此专业的急切需求,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学生择业面也较为广泛,学校的就业率提高,计划招生也相对较为容易,所以各高校都非常乐意开办此专业,在增加学校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使学校得到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众所周知,贵州地处我国西部偏远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也不发达,这对贵州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设计在于不断的创新,而非盲目的临摹、古典的再现,要想在设计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就要多观看前沿信息,多学师佳作,揣摩用意,多到外面参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风格。由于贵州经济比较落后,长时期处于信息封闭状态或者处于信息缓到时期,多数设计作品都存在模仿现象,就算是现在信息比较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也没有前沿的设计可观。加之贵州省大多数艺考生,都是属于突击产物,没有得到相应较好的长时期的学习和培训,为应考而学习,老师的培训重点也就是素描与色彩,靠临摹和背图来应付素科考试,由于训练时间短促,很多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关系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会发现,专业基础相对省外学生较弱。学习犹如建高楼大厦,如果基础都不牢固,修成后的建筑也是不符合规定,存在着很多安全的隐患,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都不踏实,绘画造型能力就弱,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灵动性,呆板的画面和造型也就常常出现,设计的产品以及环境关系也就没有美感,由于前期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加强贵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从学生选择专业的心态来讲,一部分学生是本着内心感受,自己感兴趣、爱好来学习,这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起来也特别认真、努力,会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奋起赶超,进入设计状态也相对容易一些,学习效果也较为明显,进步也很快;一部分学生是从众心理,这类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见自己身边要好的同学或不在同一学校的高中同学都选择艺术设计,自己也就选择这个专业,他们对这个专业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是比较被动,老师讲多少,就学多少,完成作业就算万事大吉。如果这类学生你觉得头疼的话,那下面要谈的这类,你就更是老火,这一类学生选择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他们自认为足够合理的理由,这类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造型能力差,色彩感悟和色彩关系也不好,所以避开绘画专业来选择艺术设计专业,其中有学生这样讲述:“本来基础就不好,我以为选择艺术设计专业就不用画画了,再说,毕业后我又不去当画家。”他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不需要美术基础知识都是可以的,也不需要动手去画画,只需要鼠标就全部搞定。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为了就业的需要,选择设计,大家都知道,社会提供的设计人员岗位以及相关的岗位是比较多的,就业相对较为容易,这也是一部分原因导致学生选择艺术设计。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忘记了现在自己已经是大学生,还以为自己是高中生、初中生,在教学上还在要求着那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什么都需要老师讲解,不讲的就不去学习,他们忘记了一句俗语“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设计这门学科是多方位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的知识来应用于今后的设计之中。

从艺术设计专业角度来分析,美术基础通常是我们所讲的素描、色彩、构图、透视,其目的是加强学生的造型基础和能力,训练学生的色彩感受,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提升学生美学的审美能力。细一点讲就是,掌握素描的造型能力,有利于对物象形体、结构、明暗、透视的表现;掌握构图的形式与法则,有利于今后设计中的排版、布局和创意;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有利于今后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由此可见,美术基础在艺术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在计算机应用这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也面临着相应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在竞技比赛还是设计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区别对待艺术设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呢?例如,在贵州省某职业高校举办的一次产品设计大赛中,学习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也交来作品参与比赛,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初看两类学生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区别,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评审初期让我们从画面的表现上发现不了太多的问题,但仔细比较,你会发现,无论是从产品设计的结构、造型、画面的构图、色彩等应用上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及从整个画面的效果上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都逊色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创意上更是不能相提并论,这也就说明了,电脑软件并不能取代美术基础课程的功能,它只能是作为帮助我们学习的便利的好的工具,所以说美术基础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面对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校园环境等因素造成的贵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美术基础不牢固的现实,从新生进校第一天开始抓起。加强贵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出称职的、合格的、出色的专业从业人员,让其今后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第7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教育为例”(项目编号:WLWH13-12)、2013年度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ZY13C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6-03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扩招,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比以往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生源质量较以往总体有所下滑,这在高职类学生生源中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却没有任何下降,反而较以往有很大提高,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模式及评价机制亟待改革与调整,以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就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英语语言文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教育相对发达的区域,也有教育相对滞后的内地或山区,受地方英语教育水平的影响(包括地方的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家庭因素、英语语境等),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还有些学生为了进入大学,临时调整报考方向,这类学生的文化课程成绩更为不佳。总之,高职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高低不等,且普遍偏低,用传统的“一次性”期末测试来判定此类学生的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与此同时,英语水平还受到学生所在地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影响,发音不准,纠正难度大,往往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

其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由于长期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且英语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教材、辅导资料等书面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就是简单的单词记忆、句型背诵,辅以一定的练习题或考试题型,缺乏对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对于高职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实践平台或基地也不足,或是根本没有。在一些一般的普通高职院校,其实践平台仅限于学校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口语角,缺乏针对高职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硬件、场所等,尤其是针对高职具体专业(如财会、护理、汽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英语应用方面更是欠缺。学生花了精力和时间在课堂内外学习了英语知识,经常由于没有实践应用的机会,没有转化为内在的应用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其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无法提高,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再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够积极。由于高职类学生在初中、普高、职高阶段,成绩都通常不理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扎实。通过调查成都及乐山某些高职学院了解到,这些学生在英语学科方面,其知识掌握程度相对其他科目显得更为薄弱。据统计,在高职类学生的高考成绩中,英语学科的得分往往都低于其他学科的得分,说明高职类学生忽视了英语的学习。加之英语知识的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词汇、语法、句型及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另外,现有英语教材的内容,很多与高职类学生的专业知识脱节,也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甚至抵触。

最后,高职类学生缺乏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做出不得不放弃学习这门科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高职类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耐性来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有效英语学习策略,同时在学校里老师也不会专门针对某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其英语学习策略,通常都是针对大多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讲授一些方法或策略。

2.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不足。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自然教师的补充也是必然趋势。新进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也有优秀的本科生,他们有的是英语师范专业,有的只是英语类专业,还有的是在国外留学,会英语但非英语专业。由于刚刚进入高校工作,对教材教法都没有深入的研究,缺乏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缺乏对学生真实心理的了解。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和效果。

其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不合理。相对于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类英语教学,学校尽管重视,但一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在实际中感受到其重视的程度。这一点在师资结构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如成都某高职院校共有英语专业教师22名,其中高级职称0人,副高职称6人,其余为中级或是初级职称,具有硕士学位17人,学士学位5人,没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多数毕业于同一所高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极不合理;其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副高职称教师多集中在50岁左右,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外籍教师也不足,仅仅是2人次/年,难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再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英语专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就英语知识而言,现有的英语专业教师基本能够胜任教材的教学工作,但对所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够,或是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英语讲得流利,语法知识讲得清晰,教材讲得透彻,但未与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其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复合不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3.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其一,大班化教学情况普遍,少则40人左右一个班,多则上百人,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合班在一起进行教学,也有班级容量少的但是跨专业方向的学生合班教学。这样的大班化教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二,分级教学模式考虑欠妥。许多学校通过一次入学英语测试,按分数高低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让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便于教师教学安排,但同时也挫伤了分在B,C班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及优势

1.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理论最早是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Michael Scriven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前者强调知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后者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可激发其他智能同步发展。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Bachman和Palmer从考试的角度探究了形成性评价,得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及时帮助教师调整教法。几乎在同一时期,Black和William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所做的需求分析及学习者应怎样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方式方法,修改或调整运行计划,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教育部在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的,即通过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及评价改革,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提升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即主体性优势:把学生纳入为评价主体;过程性优势: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评价;多元性优势: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如测试、观察、访谈、学习记录、课堂表现等;发展性优势:评价的目的不局限于评定学生成绩,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提高;开放性优势:轻松自然状态下公开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开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形成性评价机制下提高高职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出台有利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在思想意识上转变教学理念,即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由注重考高分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由强化教师主导地位转变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业务上,强调教师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向“知识复合型”教师转变。建立相对完善的学习机制,坚持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可建立学科团队、学术梯队分组就教学科研等学习、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呈良性发展趋势。此外,还可针对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适当开展入职后的教育与培训,对青年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的专家讲座等。

2.“优质师资”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要在积极做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的同时培养现有教师,既要在人才引进上出台优越的政策,吸引人才;同时又要针对本校培养的人才出台优越政策,鼓励回校工作,坚决防止人才培养一个流失一个的局面。众所周知,有经验的熟手有时并不亚于新进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处理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对于稳定师资、优化队伍非常必要,是确保教学质量“生命线”的关键。

3.狠抓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多元文化观及民族文化认同观。站稳讲台,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英语应用技能,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课程组织协调能力,此外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亲和力也很关键。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又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其内容包罗万象,凡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都与使用英语相关。因此,英语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教师只有结合英语的多元文化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方能取得良好成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有利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4.鼓励教师在“教学与评价”方面积极“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与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及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善于对教学模式或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应用技能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网络、多媒体,用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最新信息的同时愉快地学习了英语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现有教材内容,把网络、音频、视频的有关知识综合起来用英语表述、表演(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既能生动课堂、活跃气氛,又能实践培养英语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进展和程度进行有效监控,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类学生英语的考核评价方面,因学生基础较差,应试能力也相对较差,只凭一期一次的期末考试做评价既不合理,也不恰当。对此采用“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表现(语言的使用、课堂发言、自主学习、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既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教师要当好先行者和督促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相当丰富。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有效进行英语及相关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西方多元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当好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知识学习英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点弱势,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如推荐难易度适当的语法基础专题学习网站、听力训练专题网站、写作训练专题网站、英语趣味故事阅读网站、文化背景等基础知识或能力应用的网站,并通过E-mail、微信或QQ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把这些自主学习过程纳入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8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外脚手架 施工技术 施工过程 安全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安全文明都标志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高层建筑从各方面加强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的控制更为重要。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外脚手架搭拆,是保证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就高层建筑外脚手架的施工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高层建筑外脚手架的施工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1.脚手架布置及注意事项。脚手架布置,通常要从架空层至二层沿建筑物四周搭设全封闭双排落地式脚手架,二层以上搭设悬挑脚手架与外挂脚手架组合防护,每层进行一次倒架,并每隔四层设置一层悬挑6 m的水平网。如果最底层有作业区和通道时,则设悬挑6 m宽的硬板防护。

2.材质要求及注意事项。首先,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选用Q235-A钢管,其力学性能符合有关规定,管材规格Φ48×3.5,外观质量要达到表面平直、光滑,没有裂纹、分层、压痕、划道和硬弯,端面平整。其次,扣件选用可锻铸制作的扣件,扣件不得有裂纹、气孔,不宜有缩松,砂眼和其他影响使用的脚手架布置,扣件与钢管的贴合面必须严格平整,应保证和钢管扣紧时接触良好,活动部分应能灵活转动,扣件螺栓拧紧力矩达65 N・m,扣件不得破坏。再次,脚手架板选用硬木架板制作,厚度为50 mm,有裂纹、腐朽不得使用。使用的型钢及预埋环钢筋均应符合现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

3.双排落地式外架的搭设及注意事项。首先是搭设的程序:摆放扫地杆逐根竖立杆逐根竖立杆与扫地杆扣紧安装扫地小横杆并与立杆和扫地杆扣紧安装第一步大横杆并与立杆扣紧,安装第一步小横杆安装第二步小横杆安装第三步小横杆加设临时斜撑杆,上端与第二步大横杆扣紧安装连墙杆接立杆架设剪力撑铺底层脚手架板,绑扎防护密目网绑扎随层平网铺操作层脚手架。其次是脚手架立杆间距1.5 m,排距1.2 m,步距1.8 m。三是剪力撑在架体两端设置,中间每隔12 m设一道,且剪力撑应联系3根~4根立杆,与地面的夹角为45° 60°,剪力撑的两端除用旋转扣件与脚手架的立杆或大横杆扣紧外,中间应增加2个~4个扣接点,与之相交的立杆或大横杆扣紧。四是连墙杆的设置:每层将连墙杆直接与板中的预埋环通过杆件用扣件连接,再利用边跨梁间通过钢管架体与连墙杆扣件连接,与下部连墙杆错开设置,其垂直距离不大于4 m(两步架距离),水平距离不大于5 m(三跨距离)。五是小横杆靠墙的一端要离开墙面200 mm,各杆相交伸出的端头200 mm,以防杆件滑脱,小横杆、连墙杆伸入外架立杆不超过200 mm。六是外架底层、施工层的脚手板要满铺,且将架板两端内200 mm用铁丝与钢管绑牢,对接的板下部应设两根小横杆,并使板端距小横杆不大于200 mm,随层拆除脚手板后设安全平网一道。七是外架防护高度要超过施工层1.2 m,并用密目网封闭严密。

4.脚手架与外挂架组合防护的搭设及注意事项。首先,外挂架三脚架的支点。利用墙体大模板上排螺栓丝眼,间距不大于1.5 m。外排立杆及水平杆,间距不大于1.5 m,且立杆根据架子长度间距均分。正面斜向撑杆交叉至最外边立杆上,其搭接长度为1 m,搭接三扣。立杆连接为接头卡,水平杆不存在接头。操作面铺双层厚度为50 mm厚的脚手板(上、下层)。挡脚板为30 mm厚、高度为180 mm的木板。立杆、水平杆刷颜色一致的防锈漆,斜杆、挡脚板刷黑黄漆,间距一致。挂架不考虑飘窗的施工。其次,阳台网片架。其高度与三角挂架一致。网片的固定:在阳台结构面板内预埋Φ12的吊环,上露高度为100 mm,吊环内径为80 mm,用长度1.5 m~2.0 m的短管将网片加固到吊环上。再次,挂架、网片的提升:在上层顶板浇筑完毕,且达到1.2 MPa时,进行提升,提升时采用Φ16的钢丝绳,从操作面的一侧进行吊装。提升或拆卸时要有人监护,上下呼应,防止高空坠落事故。

5.脚手架验收及注意事项。首先,验收悬挑架:除同双排架外,尚应增加悬挑结构的计算书。其次,验收悬挑结构的锚固和连墙杆是否牢固、可靠。再次,验收悬挑杆与立杆的连接,外架扫地杆。6.脚手架的拆除及注意事项。首先,拆除前应对参与人员进行安全技术、质量、成品的交底,包括拆除数量、范围、时间和拆除的顺序、方法、物体的垂直运输,人员组织、指挥联络的方法,设安全警戒区域。其次,拆除时必须分作业区设围栏,专人指挥非专业人员不得进入。再次,拆除作业人员必须穿软鞋底,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另外,拆除程序:密目网脚手板剪力撑大横杆立杆连接件逐层拆除

二、高层建筑外脚手架施工安全管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上岗人员定期体检,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

其次,搭设脚手架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当有六级及六级以上的大风和雾、雨天气应停止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雨后上架作业应有防滑措施。

再次,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纵横向扫地杆及所有连墙件。翻脚手板应两人由里往外按顺序进行,在铺第一块或翻到最外一块脚手板时,必须挂牢安全带。

值得一提的是,搭拆脚手架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第9篇: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10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第十七条指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第十一条亦指出:“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衔接贯通。”根据这一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实现与国家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本文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为例,探讨高等职业院校依据有关国家职业标准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开设于1978年,目前为国家重点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林业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根据江苏林业的不断发展及学生就业情况的不断变化,及时地总结与扬弃,在近年形成了“五段递进式”三位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林木保护”、“森林资源清查”、“企业经营管理”等5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其中《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支撑林业技术专业当中“林木保护”岗位的核心课程。

1 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职业分类目录当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员(职业编码:5-02-02-02,以下省略)的任职要求,即具有能够参与森林病虫害调查与普查、参与制定和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计划方案,具有能够进行森林病虫害灾情监测与分析,能够配置农药、保养和维修器械的职业能力,与此同时应具有从事上述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其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等几个方面。

2 设计教学内容

2.1 设计理念 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员职业技能岗位标准(高级)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要求并结合江苏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制订能够将共性的任职要求与个性的区域现状相结合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根据教学项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形成职业技能岗位标准―课程标准―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的课程改革路线。

2.2 教学项目设计 破除《森林病虫害防治》这门课程原有的章节性,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项目,将教学项目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员的任职要求一一对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据此将教学内容设计成5个教学项目,分别是森林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森林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综合实训5个项目。

森林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森林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和森林病虫害防治4个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森林病虫害防治员任职要求的能力培养体系;综合实训是为期一周的综合性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是对某一种具体的病虫害所进行的调查、发生发展规律分析、制定和实施防治方案以及灾情预测,是一种检验职业能力、巩固职业能力的生产性综合实训。

2.3 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工作岗位需要和教学目标需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合理选取森林病虫害识别与诊断、森林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等4个项目的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时将相同相似的教学内容纳入同一模块,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独立的模块,各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教学项目(见表1)。

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森林病虫害防治》这门课程非常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整体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既包括昆虫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知识,又包括林木病害病原学、病理学以及防治理论、农药等方面的知识;其二,具体的教学内容既有直观方面的知识,又有微观方面的知识;其三、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其四,病虫害发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动态性。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采用理实一体法、多媒体教学法、实物演示法、现场教学法、观察实验法、案例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辅以板书、PPT文稿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见表2。

4 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传统的以期中、期末、技能考核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考核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仍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职业能力,因此必须对现有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建立“分合评价”、“第三方评价”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体系,并积极实行“教考分离”。

“分合评价”即将传统的期中和期末两次理论考试改成“4次项目测验+1次期末考试+综合实训+平时考核”,其中4次项目测验平均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15%,综合实训占总评的50%,平时占总评的5%。“第三方评价”即综合实训由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老师进行评价,“教考分离”即期末考试由教务部门在试题库中抽题组卷,授课教师不知晓考试内容。“以证代考”即凡是在课程学习期间内参加学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员高级工的同学可以免考,并按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各占50%为其总评成绩。

“分合评价”、“第三方评价”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教考分离”,使考核评价方法更加客观、全面,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5 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制订将共性的任职要求与个性的区域现状相结合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和选取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显著提高了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成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至2009级林业技术班就业率均达到100%,其中协议就业率均超过95%(见表3)。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建立课程标准,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要积极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建立能够满足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国华,管斌.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33-135.

[2]刘惠.《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38-139.

[3]祝朋芳,毛洪玉,李智辉,等.农业院校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58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