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动物的说明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说明文 教学 有效取舍 案例
关于说明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把握“说明性课文”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一.案例描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投影,让学生感知麋鹿的外形特征。
(1)教师每出示一幅图便请同学们猜一猜会是什么动物。(依次出示:第一幅:麋鹿的角;第二幅:麋鹿的脸;第三幅:麋鹿的蹄子;第四幅:麋鹿的尾巴。)
(2)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呢?出示完整的麋鹿图片。
(二) 自读课文,了解特点
自读课文,按三个方面,相互交流——
1.外形:奇特,“四不像”。
2.生活习性:(1)草食性哺乳动物;(2)角的特点;(3)尾巴特点;(4)蹄子特点;(5)毛色;(6)自然繁殖力。
3.传奇经历:(1)麋鹿在我国几乎绝迹的原因;(2)流落国外的麋鹿的境况;(3)返回故乡的麋唐正茁壮成长。
(三)品味语言,掌握方法
品味给你留下印象的这些语言文字,看看有什么特点。
准确具体:
(1)词语运用准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乌邦寺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品味“放养”和“饲养”的细微差别)“……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品味“陆续”和“相继”的细微差别)
(2)数字说明具体:“……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乌邦寺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39头选自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不仅数目具体,年代也十分准确)
简明扼要:
(1)“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品味一个词说明一种活动习性的简明)
(2)“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加修饰,直白明了)
生动形象:
(1)“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一段生动的语言描述,在读者面前展一幅优美而神秘的画面)
(2)“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外形描写形象,用古典小说的内容,增添麋鹿的神秘)
(3)“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受尽磨难的游子,读来既辛酸又庆幸)
二.案例分析
1.把握特点,定准目标。
这篇教学设计,使我们认识到,说明性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有关知识,主要是课文介绍的某个事物的知识;二是课文的说明方法,主要体会课文所采用的说明方式和文章语言以及结构特点。只有把握说明性课文的特点,定准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点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激发兴趣,灵活教学。
说明性课文大多是平实的说明,学生学习起来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利用麋鹿长相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课文的学习,对本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但学生的兴趣往往难以持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大胆取舍,选择突破口,点面结合,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讲读给学生带来厌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学习语言,“意”“文”兼得。
说明性课文有它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通俗、形象而又富有情趣。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味揣摩,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表达方法。说明文还有自己的结构特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常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这类文体的行文结构,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打好基础。
一、分析课文,善于挖掘环保素材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都是关于动植物的说明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是关于名家写景方面的文章。如《松鼠》《松树金龟子》《济南的冬天》等作品,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用心,善于捉住有关材料,及时对初中生渗透环保意识,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组织学生搞一次有关“暖冬”的社会调查,搞清楚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全球变暖,为什么冬天的雪花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什么时候能还我们一个碧水蓝天的环境,面对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我们该怎么做等。
再以《松鼠》为例,从这篇说明文中,我们已经深刻了解了这种动物在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的生存食物链中所具有的作用,但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松鼠越来越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我们当今物质的发达到底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换来的。面对人和动物的紧张关系,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应尽可能地做些什么。
二、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爱社会
当前国际国内社会为了宣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立法设立了许多关于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爱鸟周”等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合理使用黑板报、校报、日记、课堂习作等形式来配合这些节日的举行,一步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以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环保小组”为例,活动主题为“消除白色污染,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内容包括“街头宣传、问卷调查,向小摊贩和消费者发放简易布袋”等,每年成员新老更替,常年不懈地坚持活动,在周边社区影响很大,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历届学生从中不但得到了许多环境保护知识,还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次活动的成功举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他们的观察能力、新颖立意的构思能力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中根植了深厚的环保意识,这是弥足珍贵的。
三、指导学生写作,增强环保意识
在前两项措施的基础之上,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更高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就还需要和每次的作文练习联系起来。结合散文、说明文、游记等体裁给学生安排了题为《校道月色》《校园新貌》《春到校园》等作文,使学生在抒发对这些美景的喜爱的同时,既得到了美的教育,又强化了环保意识。为了结合实际,我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对水质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们写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环保小论文,其中包括《汽车尾气的调查》《水,原来如此》《不让母亲河再流泪》《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等。天蓝地绿,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让学生从小形成绿色消费观、绿色价值观,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四、利用阅读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一、推断题
提供几个相关对象,要求考生根据说明内容进行科学推断。前几年推断题多放在记叙文中考查,如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而2016年说明文阅读中出现推断题,且与记叙文阅读中的推断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侧重的是合理性,而前者侧重的是科学性。
例1.(2016・湖北荆门)阅读《植物爱听和谐音乐》,回答问题。
①……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番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番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番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
……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乐,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
【问题】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是( )
A.《绿岛小夜曲》 B.《黄河大合唱》
C.《小苹果》 D.《最炫民族风》
【解析】说明文阅读中的推断题,一般要求从已知推断未知。解题关键点有二:一是理解说明内容及相关知识点,二是对题干提供的对象进行对照。说明内容与题干提供的对象之间的连接点是科学性。此题中,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应当是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B、C、D项的乐曲风格分别是威武雄壮的、节奏欢快的、节奏强烈的,不及A项的《绿岛小夜曲》旋律优美、委婉缠绵。
【答案】A
例2.(2016・山东德州)阅读。
芙蓉原指荷花,即所谓“出水芙蓉”;有时也指木芙蓉。荷花是水生草本植物,盛夏开花;木芙蓉是木本植物,属落叶性灌木,秋天_花。由诗词字句前后的内容用词,可推断所称“芙蓉”所指为何。凡诗词内容所言,属夏季景观或水生植物,则所言之“芙蓉”当为荷花。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和杜荀鹤《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所指均为荷花。凡诗意可判断所描述为秋季景观、木本植物、生长在岸上,且和菊(黄花)或桂同时出现者,所言之“芙蓉”当为木芙蓉,如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已言明此“芙蓉”为“嘉木”,指的是木芙蓉。
【问题】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指荷花还是木芙蓉?结合选文简析。
十月芙蓉花满枝,天庭驿骑赐寒衣。
――宋代刘兼《宣赐锦袍设上赠诸郡客》
【解析】此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和分析诗句中的“芙蓉”是何种植物。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得知,荷花和木芙蓉各自的植物属性及其花期特点――荷花是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花;而木芙蓉是木本植物,秋季开花。诗句中说“十月芙蓉花满枝”,由此推断“芙蓉”指的是木芙蓉。
【答案】木芙蓉。“十月”“寒衣”表明是秋季开花,“满枝”表明是木本植物且花朵繁茂,因而为木芙蓉。
推断题解题思路:由已知推断未知,运用说明文中的知识去推断相关对象的属性特点。衡量其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已知的科学知识。
二、感悟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这些也是感悟题考查的重点。
例3.(2016・山东济宁)阅读《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回答问题。
①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情感发烧”考验。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新环境作出回应。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
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作出类似反应。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并未止步于此,他们的实验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
③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高的水槽里。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2℃~4℃,这表明它们也存在“情感发烧”。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
④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来下结论: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
⑤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
⑥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能够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⑦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作出反应,当它们接触到有毒刺激物时,体温同样会随之增高。……这也表明鱼类也是可能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复杂动物,至少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影响我们对脊椎动物的情感和意识能力进化的理解。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在科学发现方面,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题干对“启示”的范围与对象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即“科学发现方面”。解题时需要由此入手,厘清研究的前后过程,从l现问题到不同观点的碰撞,再到深入地进行研究,到最终观点的确立。对科学思想、方法、态度、精神等的理解与感悟,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进行积累,如实事求是、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对比试验、科学判断等。
【答案】示例:在科学研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科学继续向前发展。当然,这种科学的推断不是主观臆断而来的,要有理有据,经过科学充分的论证。
感悟题解题思路:根据阅读材料分析和搜集其中表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整理出答案。
三、评论题
这类题要求对科学对象或科学事件发表评论。评论时必须观点明确,判断正确,表现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4.(2016・湖北荆州)阅读《“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回答问题。
①前不久,一场举世瞩目的围棋比赛以“阿尔法狗”4∶1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九段告终。
②打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其实不是狗,这只是它的“网名”,它的英文名叫AlphaGo,中文名叫“阿尔法围棋”,它的真实身份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
④就下棋而言,一种直观的思路就是列举所有能赢的方案,然后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一般来说,下一盘围棋大约需要150步,每一步有250种可选的方法,要是人工智能采用这种思路,需要计算大约10 360种情况。这样看来,在有时限要求的比赛中,列举所有情况的思路是不可行的,所以,研究者们选择了模仿人类大师的下棋方式,这就是“深度学习”。……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从每次对弈中获得新的经验。而且,一个人或许一年能玩1000局,但机器人一天就能玩100万局;人类在长时间比赛时会犯错,但机器不会。所以,从理论上说,“阿尔法围棋”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就能击败所有人类选手。
⑤如果你认为智能软件就是陪你下棋的娱乐工具,那你就错了。智能软件在商务管理、家政服务、精准医疗、环保检测和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
⑥“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冠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志性成就。随着整个科学体系演化进程的加快,在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发展中,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人机协同思考的新纪元。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当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围棋比赛中“秒杀”人类的时候,人类的智力是不是就贬值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阿尔法狗”击败世界围棋第一人,其新闻效应是很轰动的。人类的智力是否贬值?我们应当怎样评价?阅读文本,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首先亮出观点――“人类的智力不会贬值”,然后可从“它们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只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等方面阐述。观点明确,表达清楚即可。
【答案】人类的智力并不会贬值,无论人工智能机器人多厉害,它们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只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人类不能妄自菲薄,应当成为人工智能的主宰。
评论题解题思路:亮明观点,围绕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和事实,进行分析阐述,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四、辩论题
根据说明文的说明内容,提出辩题,正方反方进行辩论,指出其中一方的观点与论据,供另一方进行分析辩驳等。
例5.(2016・福建龙岩)阅读《南瓮河――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回答问题。
①南瓮河湿地类型多样:有森林湿地、灌丛湿地、沼泽湿地、草丛湿地和岛状林湿地。丰富的湿地类型孕育出惊人的动植物种类――这里有植物80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49种,鸟类216种,两栖动物及鱼类44种,基本涵盖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内所有的陆生和水生生物物种,堪称研究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的天然基因库。
②“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生动、夸张而又幽默地呈现了上世纪50年代开发北大荒时原始、充裕、丰饶的自然景观。……
③在南瓮河,最多的陆生动物是驼鹿。在“土著”的鄂伦春人的传说里,驼鹿被奉为神明,称为“东方神鹿”。驼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成年驼鹿体长2米多,体重超过400公斤。……
④除了驼鹿,貂熊是南瓮河另一种非常珍稀的动物,科学家已经把它列入了濒危动物保护名单。在整个中国,貂熊的数量仅存不到200头,就算是在貂熊最主要的栖息地大兴安岭,如今也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貂熊的体型介于貂与熊之间,擅长奔跑、游泳和攀爬,因此有“飞熊”之称。
⑤雪兔或许是南瓮河最有趣的动物了。它的眼睛实在有点“奇葩”,不仅很大,两眼间的距离还像银河一样宽,弄得它要“摇头晃脑”才能校准距离,看清前方物体。……
⑥湿地也是鸟的天堂。每年春季,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食物资源渐长渐丰的时候,蛰伏一冬的留鸟和从远方归来的候鸟便会陆续出现在南瓮河湿地上,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和繁衍。……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有一旅游公司拟把南瓮河湿地开发成湿地公园,这一举动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学校因此举办以“南瓮河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的辩论会。现请你以反方的身份,结合文章有关内容,针对正方观点,陈述你的反驳理由。
正方观点:我们建南瓮河湿地公园,既能近距离接触珍稀物种,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能在这里旅游休闲,满足人们高品位的生活追求,同时又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反方观点:
【解析】辩论时要先明确辩题、对方观点与论据等,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观点与论据,有针对性地辩驳。根据题干信息,论题是“南瓮河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正方观点是“建南瓮河湿地公园”,侧重于开发,而反方则应该侧重于保护,提出与正方针锋相对的观点,即不可以建湿地公园,然后引用文章内容作为论据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阐述保护的意义。
【答案】示例:我方认为建湿地公园会破坏此处的生存环境,干扰动物们的宁静生活,打乱它们的生活规律。长此以往,可能造成一些珍稀动物的灭绝,影响“基因库”里的丰富Y源。总之,我们不能为了满足人类的私欲,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这种损失是任何金钱都无法弥补的。
辩论题解题思路: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找出对方观点与论据的破绽,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运用阅读材料的内容作为论据针锋相对地进行辩驳,最后得到结论。需要注意的是,辩驳时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五、想象创新题
想象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创新属于个性化创造。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或者性能,去想象它还可以发挥什么作用,或者如何进一步完善等。无论是想象,还是创新,都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且要有一定的可行性。
例6.(2016・贵州黔南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④无人机不仅可以上天,还能下海。自带潜水技能的“海狼”无人机的问世为这个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可以搭载高清摄像机潜入水下,拍摄未知的世界。而且,“海狼”配备了带有8英寸屏幕的遥控器,能将拍摄到的画面实时显示。对于操控者来说,这就如同自己潜入水下一般,可以尽情在水中探险。
⑤对于户外运动爱好者而言,“Lily”无人机将成为一个会飞的随身摄影师,全自动、全方位地记录他们的英姿。它体积小巧,可以折叠放进随身背包。使用时只需像扔飞镖一样把它抛向空中;回收时,它则像一只训练有素的小鸟一般停稳在你的手上。不论是滑雪、攀岩还是激流勇进,这款无人机都能伴随在主人左右,记录下每一帧精彩画面。
⑥而Facebook(脸谱网)的“互联网扩展无人机”的成功试飞,则给网络通信不便的欠发达地区带来了福音。……
⑦此外,无人机安检、送快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也纷纷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全新体验。还真别说,这小小无人机正成为科技行业的“下一个大事件”。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科学贵在想象,有想象才有创新。请你设想一下:无人机还可以在哪些领域给我们带来便捷?(至少两条)
【解析】此题考查科学想象,答题时可以大胆想象,但要有科学依据。科学想象不同于科学幻想,前者建立在现实和科学的基础上,后者则可大胆延伸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上。
【答案】示例:检测森林火警;检测高山雪崩;在坍塌的楼房或矿洞中搜索遇难人员,给遇难人员运送食物等。
例7.(2016・云南曲靖)阅读《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回答问题。
……
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假如你成了数据科学家,拥有了神奇的魔力,你会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哪些难题?(至少列出三种,文中例子除外)
【解析】所谓创新,就是别出心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好的效果,解决更多问题。此题中,在想象中创新,其基础是把握“数据”的性能,发挥其神奇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各种就业数据,预测高考报考专业和未来职业;运用运动员成绩数据,进行运动员人才选拔;观察人流量、车流量数据,确定出行时间和路线;利用气候数据,预防自然灾害;运用天文数据,做好航天飞机、卫星的发射工作等。
想象创新题解题思路: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去想象、创新,提出新的方法、途径等,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独创性。
六、链接拓展题
例8.(2016・湖南长沙)阅读《传统中医里的“五味”》,回答问题。
食物里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成为身体各器官的营养,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食用酸性的食物可增加身体收缩的功能,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此外,出汗太多,或排泄频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
表症指的是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如热性的肌肉疼痛、关节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运动器官的障碍等。辣味的食物有发散的功能,一般表症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所以对于表症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血、津液,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气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气停滞称作气滞,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而发生异常情况。血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疼痛、静脉瘤等,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淤血)。津液就是人体内的水分,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促进循环畅通,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气血不足称作虚症,治疗虚症都用甘草、大枣、蜂蜜、砂糖等。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所以人在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使身体柔软,这称作弛缓作用。此外,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苦味有排除燥湿的功能。吃进了苦的东西,可能引发呕吐,借以排出体内的滞水。另外,苦味的食物还有利尿的作用。
咸味有软化硬物及促使下痢的功能。咸的食物能软化体内酸性的硬块,喝盐水能使胃肠内不干净的东西以下痢的方式排出体外。食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咸味食物。
【问题】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五味”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食疗建议。
链接材料:甲先生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乙先生气血不足;丙先生受凉,感冒,流鼻水;丁先生易出汗,如厕频繁。
食疗建议:(1)建议甲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2)建议乙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3)建议丙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4)建议丁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解析】此题要求运用说明文的知识解决“链接材料”提出的问题。解题时先要把握文中的相关知识,如酸、甜、苦、辣、咸各味食物的作用,与“链接材料”建立联系,针对四位患者的症状,对症下“食”,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答案】(1)辣 (2)甜 (3)辣 (4)酸
例9.(2016・山东淄博)阅读《小满》,回答问题。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
(x入时有删节)
【问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解析】此题考查知识拓展与语言表达。解答时要调动自己的积累,从二十四节气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除小满以外的一个进行介绍。而介绍的内容,则需要仿照文中对“小满”的介绍,从节气的时间、特点、气候、民俗等方面作出说明。
【答案】示例: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链接拓展题解题思路:链接题一般设为解决问题,需要根据说明内容对号入座,提出解决办法;它的答案相对唯一。而拓展题则注重由此及彼进行发散思维,考查平时的积累;答案是开放的,有话可说即可。
七、逆向思维题
解题一般需要演绎思维、归纳思维、聚焦思维、发散思维等,有时还需要逆向思维。
例10.(2016・湖北宜昌)阅读《菊馔之流变》,回答问题。
①我国以菊入馔(zhuàn,饭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②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是神仙之食。晋人傅玄,亦有赋称“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宋代大文豪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冬食菊根。
③我国的菊馔,最早是生嚼,所谓“无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后来,菊馔的烹制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春来叶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龄”。
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亦记有的油煎法和凉拌法。油煎法为:“甘春夏旺苗,嫩头采来……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凉拌法为:“凡苗采来洗净,滚汤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饼的制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⑤我国食菊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中山市。该地历代有60年一度的“会”,相传此俗源于南宋。“会”的内容是赏菊和餐菊。据聂凤乔先生记中山市的“会”盛况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其餐菊名食,是肉与鱼。
⑥“肉”的制法是:先将菊瓣加糖煮成糊状晒干成末,再用猪肉条入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糖浆内煮熟,最后每块肉外面再滚上新鲜带露的瓣。“鱼”的制法是:鱼肉制成丸,将菊瓣滚拌在鱼丸上,入滚汤汆。
⑦金色的秋天,不仅可欣赏多姿的,还可品尝美味的菜馔,真可谓其乐无穷。
【问题】请在下边卡片的横线处设计一个恰当的问题。
[问:我国有关以菊入馔的最早记载出自哪里?
答:出自屈原的《离骚》。
问:林洪的《山家清供》主要介绍了哪三种食菊的方法?
答:油煎、煮食和作羹。
问:
答:饼,肉,鱼。
问:本文的段落层次是什么结构?
答:“分―总”结构。]
【解析】此题要求以读书卡片、问答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卡片中,一问一答,“答案”出自文章,要求根据“答案”设计问题。这是逆向思维,考查一种思维品质。文中,“饼”“肉”“鱼”这三种食物分别是在第④⑤⑥节中介绍的。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可以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从这三节可知,三者都是有名的菊馔。据此便可设计问题。
【答案】文中介绍的菊馔名食有哪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一、内涵深刻的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意为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作为艺术表现技法,以小见大就是人们通过平凡细微的、人们熟悉的小事、小物、小景,来表达大境界、大主题,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哲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等。这里以小见大中的“小”, 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这里以小见大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等。这种艺术技法是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明代周履靖在《骚坛秘语》中说:“凡作绝句,如临窗观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题广者取远景,寸山尺水,愈觉其遥;取近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可见,以小见大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通过母亲为要出远门的儿子一针一线缝制衣服的生活细节,赞颂了伟大而永恒的母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其表现手法是典型的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得到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广泛青睐。如美国著名的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以其作品的凝练和精美著称于世,被称为“以小见大”的摄影大师。韦斯顿很少拍摄宏伟壮丽的风景照片,而更多着眼于“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题材。韦斯顿在拍摄那些平凡的物体时,不仅局限于表现事物的本身,而是要以小见大,透过它们表现造化的奇妙。韦斯顿的作品《甜椒》,整个画面上就是一个甜椒,就是一幅最能表现其创作特色的作品。为了挖掘出这个小甜椒内在的生命奥秘,他整整花了一个星期,先后拍摄了30多张底片,最后他把甜椒放在洋铁皮卷成的圆筒中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完成了以小见生命奥秘的创作。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良志先生说:“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着一重要思想,就是以小见大。恒河沙数,一尘观之;浩瀚大海,一沤见之;一拳石,可以知高山;一叶落,可以知劲秋;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枝竹叶婆娑,透出大千信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觉《证道歌》说:‘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信心铭》将其概括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禅门发现了一朵野花的价值。《碧岩录》说:‘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在南宗禅这里,以小见大,其实没有小和大,没有量上的分别,随处充满,无稍欠缺。”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15-240页) 由此可见,以小见大与禅宗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以小见大就是无小无大,一朵浪花,一片绿叶,就是全然的满足。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画面的形式,更不是选取景物的大小,而是作品传达出来的真切感受、真挚的意向,是作品画面蕴含的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它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摄影家张磊在获奖感言时说:“我经常参加一些摄影比赛并获奖,得到一个经验——以简取胜,以小见大。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有充足的时间等到有气势的风光、感人的故事。这使得我开始动脑筋,拍些力所能及的画面。有时候,我甚至不用出家门,就地取材,拍摄——一双骨瘦如柴的手,一片枯黄的树叶,一盏如夕阳般的明灯……只要技术过硬,意境恰好,就有获奖的机会。以简取胜也不意味着不假思索。我平时很喜欢看一些小品绘画,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构图方法。仔细观察,借助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一定能拍摄出与众不同的佳作。”
二、禅摄影的以小见大
摄影中的以小见大与微距摄影和静物摄影不同。
“静物摄影,顾名思义就是对静止的物品进行摄影。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摄影门类越分越细,有些对象虽然也属静物,如城市建筑等,但由于其体积庞大、摄影器材与要求也已自成体系。所以,我们这里说的静物仅指体积较小、可以任人摆布的物品,但并非绝对静止的东西。” (《静物摄影》,陈建复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1页)
微距摄影是区别于常规摄影的一种特殊的摄影方法,微距摄影是在近距离拍摄有关物体,并可以得到比原实物大的影像,放大倍率是1以上。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眼前。
摄影中的以小见大是一种摄影技法,以小见大中的景物的“小”,和静物摄影、微距摄影中的“小”截然不同,以小见大中的小的关键是要见到大主题、大境界、大哲理。就像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看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在禅摄影中,以小见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1.以小见大景物。景物是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以小见大景物是选取景物的片颜只影、一枝一叶,便可以推测到或联想到景物的全貌,似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由点推测或联想到面、由局部推测或联想到全体的以小景物见大景象的方法,如冰山一角。冰山只一小部分露出海面,但这一角是冰山的组成部分。见其一角,即可窥知全貌。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人看元’,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近唯文征伸《斋宿》等诗能解此妙。” (《姜斋诗话》,王夫子著,舒芜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39页) 王夫之认为诗歌写景有阔大的景象,也有细微的景致。他主张选择好切入点,以“小景”传“大景”。景物小,可以写得具体一些,透过具体的小景物来显示大景象、大境界,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微距摄影作品《母子》
著名小说家老舍的《想北平》,以一个老北京的独特视角,把读者引进北京的胡同:看作者在城墙根下“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的那份惬意;看北京市民雨后买“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新鲜蔬菜的生活图景。这样细碎鲜活的生活画面,非在北京市井浸润日久者不能捕捉。作者舍“大”取“小”,反让人耳目一新。
在拍摄雪景的时候,也可以找一些小景物、小细节来表现雪的魅力。比如雪花、雪蘑菇、雪树的一枝、雪下的一朵冰凌花、一朵雪梅等,只要你把自己的眼睛变成放大镜,就能发现很多雪景的题材和画面。如《摄影部落》网站老兵不油的摄影作品《蒲桃花开》。画面是一朵呈丝状的花伞昂首怒放的蒲桃花,背景是模糊朦胧的花蕾、花叶和其它的蒲桃花。看到这一朵犹如美丽烟花的蒲桃花,可以联想到满园蒲桃白色的黄色的花朵在青翠的叶子拥抱下,把美丽尽情绽放,报告着春天的气息。
2.以小见大主题。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主题也叫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作者通过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
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还可以是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可以是景物和人物的内在精神,可以是表现自己对禅宗悟证的境界,可以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感悟,可以是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与追求,可以是对历史和社会责任的思考等。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 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在这里,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在创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是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遥想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战机,恐怕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上早就锁上了东吴“二乔(美女两姐妹大乔和小乔)”了吧。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出土文物“折戟”和吴国“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大感慨。但这首诗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些大的方面的。前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文物 “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三、四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著名的小品摄影家邓君瑜的禅摄影作品《新人替旧人》,图片中是一片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的残败的大荷叶,还有一片覆盖在大荷叶右下方叶片上的鲜嫩的小荷叶。作者在说明文字中说:“在池塘边,浮着一片惨败的荷叶。了无生机,相信不久便会消沉到塘底去。可喜另一片清新而完整的嫩荷叶,在它的旁边浮出来,刚好填补那惨败荷叶的一角。这里意味着新旧交替的规律。”作者通过这一新一旧、一老一嫩两片荷叶,表现出了生命的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充分发挥了小品摄影“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特色。
3.以小见大哲理。以小题材表现大哲理,就是读者通过摄影作品中的小景物体悟到作者蕴含在作品里的哲学观点和哲学道理。哲理的基本解释一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二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以小题材表现大哲理,有些类似寓言故事,通过结构简单篇幅简短的故事,让读者去理解和思考故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路在论述哲理小品摄影时说:“一幅优秀的小品摄影往往都包含一种哲理,它能使观众从画面中引发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对历史等等方面的丰富联想。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曲与直、进取与颓唐等的对比中悟出许多道理,从而提高观众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与邪恶斗争的勇气。哲理小品的素材,大量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要发掘它、拍摄它,就应培养摄影者自己的‘悟’性,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探索、寻觅、挖掘其内涵意蕴,从一件普通的小事(或小人物),折射出奥妙深博的哲理。” (《大师的小品摄影》,林路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58页)
古今散文家惯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作时往往运笔于一事一物的细部,在不惹人注意的细小的地方狠下功夫,却常常能够揭示出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诸多散文作品,虽篇幅短小,常因一小故事或一小场景而触发顿悟,表达某种人生理念或处世哲学。如他的作品《活珍珠》,写作者在市场上看到小贩现场剖开珍珠贝,剖出的同一时间种在海里的珍珠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圆润,有的歪歪扭扭,由此想到同样是砂石,经过珍珠贝的历练,却结成不同的珍珠,连种珍珠的人也不知道原因何在。由此得出 “在人间的生活也是一样,同样受伤与挫折,总有一些人能长出最美、最大的珍珠。”作者通过小珍珠、小篇幅,却得出了人生的感受和哲理。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小故事悟大道理的杰作。小故事是——童年的我随小伙伴去爬悬崖——中途被弃进退两难——父亲指点摆脱困境。这次经历使作家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摄影家朱金平对哲理摄影很有研究,出版了哲理摄影集《风景中的哲理》。他说:“哲理摄影属于艺术摄影的范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哲理与摄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思想与图片的交响乐。影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使得哲理摄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对哲理摄影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头脑里要有哲理、有思想。有了哲理思想,他就可通过某种画面来体现。笔者生活的大院里,有一株杨树被虫子蛀得只剩下树枝和树干了,样子很不好看,但又不能随便将它砍掉。一天,有个园林工人在这棵杨树底下栽花时,顺便把多余的一颗矮牵牛塞到树洞里了。没成想,这颗矮牵牛在树洞里长得生机勃勃,枝叶铺开,花朵开得红红火火,与那枯树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几乎每个散步路过此地的人,都要看上几眼。于是,我将其拍下来,取题为《1+1>2》,想说明弱弱联合、取长补短变强势的道理。哲理摄影者的思想从哪里来?首先是要多读书,尤其是多看哲学书。其次,要多思考,认真琢磨生活中的哲学。”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第一节预习的学法指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预习”已进入课例,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叶圣陶先生早已断言:“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依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预习指导的序列层次
预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习惯到习惯、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指导中要有层次性,力求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新大纲关于预习的要求其序列层次是:
三年级: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年级: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五年级: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讲究预习指导的一般策略
1.预习进度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程序。
预习开始阶段,应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引上预习之路以后,即可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
2.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符合“四性”原则。
“预习”列入新教材课例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预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即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题目。
②趣味性原则。
预习题要避免千课一面的公式化倾向,要形式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促动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
③操作性原则。
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也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
④可接受性原则。
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3.预习评价要注重督促检查、及时反溃
预习的直接目的与作用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新知的难点并孕发质疑点;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行。检查的方式很多,诸如试读、试讲、试译、复述、回答问题、看预习笔记等等。无论哪种方式的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讲评。讲评中以鼓励为主。讲评后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评价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三、教给预习的具体方法
1.常规性预习四步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概况。先把课文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有个初步印象。第二步,划出字词,查阅注解。划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查阅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写上注解。实在不能理解的,在听课时作为重点。第三步,标号分段,归纳大意。给自然段标号,再写出每段大意。根据自然段的大意再分出意义段,并试看归纳段意。高年级还可试着归纳每课中心思想。第四步,思考练习,提出问题。阅读课文后,看一看后面的思考与练习,然后试着做一做。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特殊性预习六法。
特殊性预习法是指读不同类型文章所采取的独特的方法,是相对“常规性预习法”而言的。“常规学法”是基础,“特殊学法”是发展。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能根据课文的某一特点进行预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四素”“六句”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进一步要求从事情经过的记叙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别从表述动作、听觉、视觉、感觉、思念和言语行为等方面加以理解。从而了解记叙脉络和具体感知各种行为记叙句的表述功能。因为记叙文主要是写“人做事”(或“拟人做事”),“人做事”的经过不外乎是通过六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方式进行。六种行为方式转换到书面表述,就是六种行为记叙句。
(2)实验演示法。教材中有些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皮球浮上来了》、《称象》、《捞铁牛》等课文都是讲浮力的道理,都可提示学生回家结合预习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3)填表法。有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的,条理很清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设计表格(表格内容栏可以有引例,也可以没有引例),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填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4)情境法。教学童话、寓言、故事以及状物写景之类课文,可以通过游戏、演唱、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情和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预习《爬山虎的脚》,提示学生去观察“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预习《春天来了》、《秋天》、《初冬》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或在课前教唱“冬天的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印证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关于仪表美。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诚哉!斯言。
关键词: 平面设计 比喻图形 新思维
比喻是在文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格,是指用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以说明或描述该事物的方法,以达到使说明或描述更贴切、新鲜的目的。比喻有两层意思:“比”就是把两个事物联结在一起,“喻”是由于这种联结使其中一件事物得到映照和揭示。因此,比喻是确立两件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从而使其中的一件事物得到揭示。
如今平面设计中,也普遍使用了比喻的方法,既能够使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又能够使图形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例如:投资基金广告中的图形,一只前半截是虎后半截是羊的合成动物,很快就会吸引住受众的视线,使人产生好奇,接着看标题:“在买一项可变性基金投资的同时,是大胆冒险好呢,还是小心谨慎好,都对!”这则广告由于采用了比喻图形,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还具有了独特、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比喻图形的基本因素
图形与文学语言一样,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因此,同样具有本体和喻体的基本因素,而事物间的相似点就是比喻图形的依据。文学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以抽象的符号表示,比喻图形有完全以具体形象出现的,也有由图形与文字相结合共同完成比喻的。
在不同的平面设计中,比喻图形的图与文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前面己说过的投资基金的例子:半虎半羊的图形只是比喻的喻体,本体和相似点在标题中以文字出现。在这则作品中文字就起到了半壁江山的作用,事物间的相似点是进行比喻的关键因素。比喻图形的相似点不是以图形的形式出现的,它是隐藏在图形背后的,所以受众对图形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观察、体会、领悟的过程。有的图形本身足以限定比喻的相似点。
例如:福特汽车广告的海报,一只穿上滑轮靴的犀牛(喻体)和一辆福特汽车(本体)并置,即使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受众一望便可知这是比喻汽车像威猛的犀牛配上灵巧的高速滑轮一样,威风八面,无人能敌。有的比喻图形需要通过文字来限定相似点,引导受众正确的联想方向统一标点,例如一家咨询公司的海报,画面上仅有一个刻了一半的大卫像,假如没有文字受众会不明其意,咨询公司和雕塑有什么关系?但经过标题提示“出色的点子只是做了一半的工作”,受众就会明白,这家咨询公司不仅给客户出点子,还会帮助客户实施,由此巧妙指出自己胜于其他公司之处。
二、比喻图形的作用
运用比喻说明道理是从古人就开始的常用手法,它可将问题说得非常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喻图形的作用大致与文学比喻相同。由于图形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因此,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视觉形象这一比喻的功用就显得更为突出。许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用图形的形式直接表现,惟有借助比喻,才能使受众觉得明白好懂,达到认识本体的目的。很多平面设计作品,很好地运用了比喻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既贴切又吸引人。比喻图形通过选择人们熟悉的、乐于接受的形象做喻体,使受众感到亲切,以至于爱屋及乌,对本体产生好感。例如:一幅儿童鞋的海报,将鞋子的柔软和舒适比喻成妈妈温暖的手。母爱是世间最深的爱,设计者抓住了人们的普遍心理,通过比喻使鞋子仿佛具有了生命、具有了母爱一样的情感。受众就不会把这双鞋子等同于其他的鞋子,对它多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它和母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效果是其他形式的图形难以达到的。
比喻图形能够使平淡的事物变得新奇。通过比喻可以把毫不相干的事情出人意料地联系起来,把事物原来的形象变形、扭曲、重新组合,制造超越常规的视觉形象,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使情感抒发得更舒畅,被描绘、渲染的事物特征和表达中心更形象、突出,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图形有着独特的作用:使非图形化的信息图形化,使图形化的信息更真切,使真切的信息更动人。
三、展开想象,比喻图形运用的新思维
比喻运用得是否新颖、机智,是决定一个比喻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体、喻体两者的不同处越多、越大,则相同处越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料,比喻就愈新,比喻图形就更能够出彩。并且,比喻的好坏,关键在于比喻相似点的选择是否贴切而机智。然而,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果没有不断地创新,就丧失了原来的色彩。英国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第一个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好的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会逐渐丧失原来的生动性,变得如普通语言一样平淡无奇,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能拓展想象,创造新思维,表明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也能够于平凡中见奇意,使比喻翻新。我们可以尝试着用一些新思维,更适合所要表现的主题,使平面设计作品更具感染力。
(一)由横向拓广比喻。
同样一个比喻的本体,可以运用逻辑思维,从横向发掘其各个方面的特征,再以此作为比喻的相似点寻求适合的喻体,每一个相似点均可以找到不同的喻体,然后以喻体为基础寻求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样一个本体能够发展出数量可观、面貌各异的比喻图形,从中选取合适的图形作进一步的深入,由此可以求得比喻的创新。例如:本体同样是眼睛,一组以眼球的形状为相似点,选取地球、金币做喻体;一组以眼睛的形状为相似点,选取树叶、手纹做喻体;另一组以眼睛的明亮为相似点,选取灯、星星等为喻体。第一、二组是视觉的比喻,第三组是意义的比喻。由此可见,逻辑思维与直觉、灵感思维的差异,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在图形的数量、思路的系统性两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作纵向的深化,常常也能得到意外的视觉效果。
(二)由纵向深化比喻。
比喻的相似点分析得越深入,越能找到奇特、新颖的角度作为比喻的切入点,使比喻翻出新意。以最为常见的花与美人为例,从古诗中以花喻美人由泛泛的形容到栩栩如生、如见其境刻画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出把比喻翻新的一种途径。在比喻图形中也能够应用这种方法使比喻推陈出新,另外,通过比喻使静态的事物动起来,使动的事物活起来,具有了生命,使有生命的事物更有个性,使有个性的事物更有情感,这也是使比喻深化的途径。运动与生命、个性与情感,事物具有了这些因素,也就有了活生生的形象,不难使人动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三星手机的海报,标题是“数字肌肉”,给机器产品注入了生命的能量,暗示“三星手机应成为有机生命的组成部分”;把伏特加酒比作玛丽莲・梦露,不仅使酒具有了生命,而且使它有了鲜明的个性。
(三)由逆向翻新比喻。
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把眼似秋波、眉似远山的套语翻转成喻,添上“横”、“聚”二字表离别惆怅之情,再用“眉眼盈盈处”补足,使缠绵委婉之情表达深远。这是中国古诗中运用转喻或互喻的新方法。用这种方法比喻图形,也可以使比喻推陈出新。不仅是本体、喻体相互调换,从比喻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都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创造新意。例如:有一幅关于摩托罗拉公司的海报,因为摩托罗拉建立的铱星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数字通信网络,对摩托罗拉而言,其意义不亚于人类发明的第一个车轮。在这个崇尚高科技和新技术的时代,这个图形反而选择一个“落后”的石头车轮做喻体,看似“倒退”、“落伍”,却把摩托罗拉首创的“全球数字通信网络”提升到“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这样的高度。当然,转喻和互喻的运用也要有一定的条件,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了。
(四)由运用通感比喻。
比喻的联想方向有从具象到具象、从抽象到具象等,以及由此再进行细分的各种变化,使相似点具有丰富的层次。将通感运用在比喻中,更扩大了比喻的联想方向,也增加了选择适当的相似点进行比喻的可能性。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融合,眼、耳、舌、鼻、身各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会有温度,声音会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感,气味也会有质感。图形是直观的形象,运用通感,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把各种类型的本体转换为形象的喻体,使比喻的相似点更为贴切。例如:把剃须刀比喻成蛇,其实是把被刀片刮痛的触觉转变成视觉形象;把极刺激的味道转化成舌尖上的火的视觉形象。若能对通感深入地体会、研究,并在比喻图形中加以运用,就能够拓展、深化现有的比喻图形。例如可以把薄荷糖比喻成春天的绿色,这是从味觉到视觉;把香水的气味比作优美的风景,这是从嗅觉到视觉……
(五)由变化视觉效果比喻。
图形是直观的视觉信息,其表现手法与图形代表的意义息息相关。比喻图形的形式和内容都能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新颖的图形、特别的表现形式能够主动“捕捉”受众的视线,吸引人进一步解读图形的内容。同样一个比喻的意念,通过视觉因素的变化,能够产生层出不穷的视觉效果,这是比喻图形优于文学比喻之处。例如:有一张海报,把人比喻成机器无堪新奇,但是这个图形把活生生的人脸切开,露出隐藏在里面的一大堆零件,却给人一种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同时,表现方法的变化应当顾及受众的兴趣、观点、理解能力等因素,始终将受众的需要作为创新的目标。虽然改变视觉效果可以较轻易地使比喻图形翻出许多新花样,但是人的眼睛总是很快就适应任何新鲜的事物,况且“抢眼”的图形不一定就能“攻心”,单纯形式上的翻新是短暂的,惟有在受众的情感中找到突破口作为比喻的切入点,新颖的形式才能够在引人注目的同时深刻的感染人、打动人。
综上所述,将比喻图形视为一种平面设计中大众传播的手段,研究、探讨其能够说服人、打动人的内在范式,可以使图形的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图形传播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锡庆,李保初著.写作技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18.
[2]王枝敏著.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35.
试想你被缩小到一枚硬币大小扔进搅拌机。你的质量减少,密度不变。搅拌机60秒内就会开始搅拌。你会怎么办?是被问傻了,还是立刻回答:掏出口袋里的零钱,把它扔到搅拌机的电机里卡住它。
假设有6个数字:10,9,60,90,70,66,接下来该出现什么数字?说出答案前你可以确定这不是在参加一场奥数比赛。
请代拟一份合同,内容是“把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灵魂卖给魔鬼”,合同必须在30分钟内发到布林的邮箱……好吧,这不是命题作文,只是为想进入谷歌的人准备的。
谷歌的搅拌机
关于搅拌机的问题,有人曾在博客上写道:“人们大概会这么想,既然搅拌机马上就要转起来了,食物马上就要扔进来了,我就算把脖子搁在刀片上,也好过被不知所谓的健康饮料淹死的好。”
最通俗常见的回答有两种:躺在刀片下面;站在刀片旁边。旋转的刀片跟搅拌机的底部或侧面,应该至少有容得下一枚硬币的空隙。
还有一个常见的回答是:爬上刀片,把你的重心放在转动轴上,抱紧它,净离心力将接近零,应该能抱得住。
和很多谷歌面试题一样,这个问题也留了许多没有正面表述的内容。什么人或者什么东西,为了什么原因,把你扔进了搅拌机?如果对方是心怀恶意的生物,铁了心要做人肉沙冰,那么不管你怎么做,就长期来看,你的生存概率都很小。搅拌机里会加入液体吗?搅拌机顶部有盖子吗?刀片会旋转多长时间?如果刀片旋转时间太长,第三种回答会让你头晕目眩。谷歌欢迎你向面试官提出此类问题,而面试官的典型回答是“别担心心怀恶意的生物”、“不会加入液体”、“没有盖子”,以及“刀片会不停旋转,直到你死”。另一种回答是:爬出搅拌机。面试官会问你怎么做到这一点,要知道你没有吸盘。而一个聪明的回答是,如果你像苍蝇那么大,就能顺着玻璃爬了。有一个愚蠢的回答是: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找人帮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你的手机得缩小到跟你一样大;其次,它还得连上最近的信号基站,基站可没有缩小哦;最后,911或者看了你Twitter而赶来帮忙的人,必须在60秒以内赶到现场。还有另外两个热门回答:把你的衣服撕成条做成“绳子”,用它爬出搅拌机,或者用你的衣服和个人物品卡住刀片或马达。正如我们所见,两者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上述所有答案都不会让你在谷歌的面试中得到太高的分数。谷歌面试官(有从前的,也有现任的)告诉我,他们听到的最佳答案是:跳出搅拌机。
啊?问题本身为你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也就是“密度”一词。“被缩小到一枚硬币大小”,是一个不现实的困境。对面试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你大脑里99.99%的神经元都没了。为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必须判断该暂停怀疑哪些地方、该从哪个环节人手。面试官对面试者提及“密度”,本身就是一个线索。在这样一个问题里提到质量和密度,却没提到神经元,意味着成功的答案显然有必要利用简单的物理学。
简而言之,这个问题希望你考虑到尺度变化效应。你可能还记得高中学到的知识:蚂蚁能举起比自身重50倍的东西。这不是因为蚂蚁的肌肉比人体肌肉更好,而是因为蚂蚁体型小。一只蚂蚁或者任何物体的重量,跟高度的立方成正比。肌肉以及支撑肌肉的骨骼和骨架的力量取决于其截面积,而截面积又跟身高的平方成正比。如果你缩小到现在高度的1/10,你的肌肉力量只相当于现在的1/100……但你的重量,只不过是现在的1/1000。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小动物总能举起大于自身体重的东西,更能仰卧举起数倍于体重的家伙。
现在,你明白奥妙在哪里了吗?如果真的缩小到硬币那么大,你会变得如同超人般强壮,直接跳出搅拌机!
如何寻找聪明人
谷歌带给员工的东西,更像精英大学或者智囊团。但大学强调理论,而谷歌却满是各种活生生的实践。它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挑战:创造全新的数字宇宙。按耶奇的分析:“聪明人喜欢去聪明人扎堆儿的地方,他们拿出很酷的东西,吸引更多的关注。突然之间,反馈循环就出现了。”
长发披肩的年轻工业心理学家托德·卡莱尔,2004年就开始在谷歌的人力运营部门工作。他解释说:“他们有大量数据,而且,不给任何人查看、分析,更别说阐释数据的含义了。”卡莱尔的工作是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招聘中哪些因素会产生重要作用。
卡莱尔说:“我还测试过一件事,如果赢过编程大赛,到谷歌工作的表现会怎么样?我已经检验了好几种赛事。”谷歌为最著名的一项编程赛事提供了赞助,即“谷歌编程挑战赛”(Google Code Jam)。渴望到谷歌工作的程序员大有人在。“但事实上,我发现,参加过编程大赛的程序员真正到了谷歌之后,干得还不如从未参加过此类比赛的人出色。”
谷歌,仍然极为擅长寻找天生爱好合作的聪明人。
“卷宗”识人
谷歌人力分析和薪资部主管普拉萨德·赛迪解释说,谷歌的每名求职者都有四五十页的卷宗。卷宗里包含了谷歌所能收集到的有关申请人的所有信息,不管是从字面上看,还是从隐喻意义上看,谷歌总能有效“用谷歌搜索”人。卷宗里一般会有求职者的高考分数(SAT即美国大学录取的标准化测试)和排名、简历、工作样品(发表的论文、媒体文章,甚至交货的产品)、推荐书、网络信息(如博客文章),甚至社交网络上的帖子。
卷宗衍生出了有关谷歌招聘标准的各种传说。据说,除非符合如下标准,否则,谷歌绝不会聘你:
成绩平均分(GPA)在3.7以上,非技术岗位3.0以上;
读过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或常春藤盟校;
高考三门成绩(SAT)都得了满分(800分);
拥有博士头衔。
其实这些都不是必选标准,但你必须跟符合上述大部分甚至全部要求的申请人同台竞技。
五轮面试
谷歌的候选人会在同一天内连续接受5轮现场面试,每一次都由不同的面试官主持。面试官会给候选人以下4档“分数”。卡莱尔说,这4档分别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聘用这位候选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聘用他,但如果其他人另有看法,我也愿意接受”;“我认为我们应该聘用他,但如果其他人另有看法,我也愿意接受”;“强烈主张聘用他”。
谷歌的面试官并不直接做出聘用决定。他们的任务是展开出色、强硬的面试,并报告结果。报告中要解释问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面试官对答案有怎样的看法。每名评审可以独立形成个人意见,但“集体智慧”的效果最好——这是谷歌招聘的一条原则。因为意见的平均值,很可能接近真实情况。谷歌要求,在提交各自的报告之前,面试官之间不能讨论候选人。面试官的报告会收入候选人的卷宗,分发给招聘委员会。如果该委员会批准聘用候选人,会有另一个委员会来审核卷宗,接着还有另一个。最后,所有招聘决策都要提交给拉里·佩奇批准。谷歌的招聘流程,比算法还要繁复多样。这恐怕完全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赛迪说:“归根结底,我们这么做是想让招聘流程尽量公平,尽可能消除偏见。”
“奥巴马问题”互动
2008年1月26日,参议员兼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努力为自己塑造支持新经济的形象。他访问了谷歌总部,并当众和埃里克·施密特谈了话。埃里克评论说,获得总统这份工作很难,获得谷歌的工作也很难。为检验奥巴马的资格,埃里克问:“为100万个32位整数排序,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奥巴马的回答是:“总之,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错的。”这当然是个预先编好剧本的笑料,它引来一阵大笑。谷歌会向应聘软件工程师的求职者严肃地提出“奥巴马问题”。这类人都知道,冒泡排序慢得可怕,所以奥巴马所说的笑话才好笑。用冒泡排序法对100万个数排序,就跟用一根针管灌满游泳池差不多。
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或许可以如此开头:“一切要看情况。”它取决于整数的构成,以及时间和内存的限制。求职者应该料到会问这些东西。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求职者谈一谈各种算法的相对优点,如何着手选择最适合工作的工具。或许这是最难传授,也最难学习的地方。
赛迪解释说:“一般而言,我们并不会为了填补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而招聘。谷歌一直在蜕变和成长,我们发现,人们可能会因为特定的任务而加入进来,但5年之后,却做着完全相反的事情。不能只为了具体的工作招人,要为整个谷歌招人。”
为什么不要微软的工程师
伟大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经到微软去求职。面试官说道:“你好,你好,费曼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可少见咧,哪怕在微软也一样!但我们聘用你之前,还是有些例行的流程要走。我们要问你一个问题,来检验你的创意推理能力。问题是这样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这个问题真可笑。”费曼说,“至少,并不是所有的井盖都是圆的,有些明明是方的!”
“但现在光说圆的,”面试官继续说,“它们为什么是圆的呢?”“为什么圆形井盖是圆的?因为圆形井盖在定义上就得是圆的!这是同义反复。”费曼博士回答到。“呃,好吧。请稍候,费曼博士,我得到我们人力资源部去问问看。”面试官走了10分钟,回来之后,他大声说:“我很高兴地宣布,请你立刻到我们的营销部门去上班。”
这个笑话拿微软最爱用的一道谜题开了涮,据说还是史蒂夫·鲍尔默亲自设计的呢!对这种风格的面试,它表达了深深的矛盾心情。较之微软所谓的正确答案,费曼——这位谢尔盖·布林在少年时代的偶像,表现出了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谷歌人乐意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创意设计方法。依照这种世界观,微软有时会被打扮成一个坏榜样。虽然这种不怀好意的比较只是圈外人的笑话,和真正的微软并无太大关系,但它在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点点的渊源。微软一位相当资深的开发人员换到谷歌工作之后说,谷歌在工作和思考时所采用的抽象层面,比微软更高。“谷歌使用贝氏规则过滤,就像微软使用‘IF’语句一样。”的确如此。微软使用表格列出错误、标示对应的说明文字,谷歌却干脆使用互联网全文搜索。看看谷歌怎样做拼写检查吧:它不以字典为根据,而以整个互联网上的文字统计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谷歌知道纠正我名字的错误拼写,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却不会。
这种“更高层面的抽象”体现在谷歌的许多面试题里。来看看这道题好了:你要确定鲍勃拿到了你的电话号码,但又不能直接问他。你必须在卡片上写一条留言,拿给中间人伊娃。伊娃会把卡片交给鲍勃,鲍勃又把自己的信息交给伊娃,再由伊娃交给你,你又不愿意伊娃知道你的电话号码。那么,你会怎么问鲍勃呢?
这个问题通常是向软件工程师提出的,后者立刻就能认出“鲍勃”和“伊娃”这两个名字。在计算机学的教科书里,总是惯例由“爱丽丝”发送编码信息给“鲍勃”,这比“A发送信息给B”听起来更有人情味儿一些。教科书里固定的反派角色是名为“伊娃”的奸细。编码消息在互联网上至关重要,它们是电子商务和云计算的基础。伊娃有多重伪装身份,包括黑客、垃圾邮件和钓鱼。如果说这道面试题切中了我们网络世界的核心问题,并不算夸张。
他还揭示了思考问题非常不同的方式。这里有一种技术上精彩绝伦的解决办法。每一本讨论鲍勃和伊娃问题的教科书,都会对RSA加密进行深入探讨,这是“贝宝”(Paypal)和其他电子商务所使用的加密形式。但我想说,RSA涉及了一些极其繁复的运算。这倒没什么关系,因为它总是用计算机来完成的。面试官是想引导聪明的求职者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向鲍勃解释RSA,只用一张名片的背面写一条简短的信息,有点像是一清二楚地告诉你奶奶怎么制造iPad,好让她也能动手做上一台。
但这是做得到的!完全有可能向不知道如何编码的鲍勃,解释RSA的核心工作原理,一张3×5英寸的索引卡上能写下最精简的说明,如果你的字迹超级纤细,一张名片也成。成功把RSA信息写给鲍勃的候选人,会觉得自己差不多敲开了天堂的大门。
但别高兴得太早,这只是给出了“微软的答案”。不管有没有伊娃,只是为了确定电话号码这一简单的任务就按照若干复杂的指令执行,鲍勃肯定会望而生畏的。谷歌的面试官当然希望工程师了解RSA,但要是有人能给出一个更简单、更实用的答案,他们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让鲍勃给你打电话,在理想的情况下,还可以指定具体的时间。如果你的手机响了,成功!如果没响,说明他没有拿到正确的号码。这就是问题所要求的一切(你希望确定鲍勃拿到了你的电话号码),何必一定要用最为难的方式做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