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隧道工作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72年1月,长沙市发掘马王堆古汉墓,轪(dài)侯夫人辛追惊艳出世。与此同时,还出土了三幅西汉地图:《城邑图》、《驻军图》和《形胜图》,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历史把“最早的城建档案”这份光荣赋予了长沙。而今天,长沙又以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领跑全国,在素来风平浪静的兰台掀起了强劲的波涛……
抓住机遇
2005年5月1日,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法规《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实施,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按照《条例》“开发利用管线档案信息”的要求,通过市领导批准、市发改委立项、市财政投资3370多万元,启动了“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这是有史以来长沙市财政投资的最大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在全国城建档案行业也是绝无仅有的。为了保证该项目的成功,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多次赴厦门、上海、济南、天津、沈阳等市调研,几易其稿,形成了可行性论证报告和项目建设方案。又通过市财政招标,明确由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和开发,信息化工程全面推进。2008年12月,完成了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的采集和系统集成;2009年,项目投入试运行;至2012年8月,已累计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录入地下管线信息12000公里。该系统可以准确地显示已建管线工程状况并进行有效管理,在精确的地形图上通过属性、关键字或坐标检索,可以查询到管线的准确位置、管线信息和详细的数字化档案,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应急追踪处理;实现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防灾等提供决策与支持,作为数字城市的基础信息平台在全国同类项目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新时期城建档案工作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已为长沙市地铁工程、橘子洲提质改造工程、营盘路过江隧道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城市管理、城市反恐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地下管线及相关的地上建筑资料和数据,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充分肯定,也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投资。其中,一次就为营盘路过江隧道工程建设提供地下管线电子地图17张,促进了施工方案的优化调整,节约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还为市反恐办提供了180个建设单位、共11G的电子地图和工程信息,为长沙市反恐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整体推进
思路一新天地宽。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成效,使得市政府,特别是市财政对城建档案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对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如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提升城建档案管理水平加大了投入。2005年以来,长沙市城建档案馆以“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了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一是完成了“城建档案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把建设工程档案业务指导、责任书签订、档案初验、合格验收及竣工档案接收等流程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二是完成了“声像档案媒质管理系统”建设,该项目采用双码技术实现了馆藏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列入了湖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并通过了专家鉴定。三是完成了“城建档案数字化系统”建设,完成了全部馆藏共50多万卷档案的扫描、建库和应用系统开发,实现了档案查阅利用全数字化,不用再调阅原始档案,也更好地保护了原始档案。
人才是事业的保障。在加强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业务建设的同时,长沙馆还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最近5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通过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引进了硕士研究生8人、本科生1人,专业涵盖计算机硬件、网络技术、软件开发、地理信息系统(GIS)、动画制作、电视采编等;还通过参加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组织的各种培训班,不断加强了职工继续教育。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在推动长沙市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螺旋式上升、阶梯式推进”:既稳打稳扎,又成绩斐然,既活力充沛,又前景广阔,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广泛关注,前来学习考察的单位更是络绎不绝。
再掀
创业难,守成更难;在守成的基础上再继续创新,继续突破则是难上加难。2012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提出了“承前启后,稳中求进,紧张有序,再创辉煌”的基本工作思路,决心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形成新的思路,拓展新的领域,掀起新的。一是坚持城建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两条腿走路,做大做强“长沙市建设信息中心”,以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和“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门户网站改版为契机,做好各种建设信息的接收、积累、管理和,由档案管理向信息管理跨越。目前,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正在对市住建委机关各处室及下属二级机构进行信息化调研,对门户网站信息进行需求分析,准备建立各种专业信息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向“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和“研究”三位一体信息管理模式迈进。二是实现建设工程档案在线报送。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不仅要求对馆藏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也要求对进馆原始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这就要求建设单位在编制纸质档案的同时,也要编制数字档案,并直接向城建档案馆报送。今年以来,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正在开发建设工程档案编制软件,一方面促成建设单位纸质档案收集编制的标准化,使其报送档案不再需要整理,可以直接入库上架;另一方面促成建设单位按照施工进度,与施工过程同步编制电子档案,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到城建档案馆,直接并入数据库,提供查阅利用。三是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全市的共享。作为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的升级版,今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又启动了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把馆内现有管线信息成果与各单位,如电力、电信、广电、燃气、给水、排水、规划、国土、公安等部门共享,使城建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项目是否突破概算的评判方法
概算作为投资控制的最高限额,是我国基本建设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已经实行了许多年。评价一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如何,包括优良工程的评定都与是否突破概算有着重要的关系,项目决算一旦突破了概算,往往会对项目管理的水平评价大打折扣,且失去了评选优良工程的资格。
对于项目决算是否超概算的问题,我们认为还需要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评判方法。从这几年项目建设的情况来看,现行以批准的概算控制投资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因为批准的工程概算实际上是一个静态的投资水平,也就是概算批准时期的造价水平,当市场长期稳定状态下,其价格水平基本没有大的波动时,则工程建设以概算控制投资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基本可以作到,但目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式下已不相适用。
当然,这并非要否定概算控制作用,毕竟这是国家有关部门控制投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把批准的概算由一个纯静态的投资控制变为动态的投资控制,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评价项目是否超概算的评判方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参考:
1、在批准的概算中,应将建设项目工程实体消耗的主要材料用量,如钢筋、水泥、沥青、汽柴油等,一同审批作为控制因素。当一个项目决算投资费用突破了概算,而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总量并未突破批准概算用量时,不应简单作为超概来对待,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引起的。由于材料价格原因引起超概,造成对项目管理的负面评价是不公正的,甚至导致管理较好的工程不能参加评优,则更不能体现出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辛勤劳动。
2、目前的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以钢材为例,从今年年初的4500元/吨飚升到6200元/吨,又从6200元/吨暴跌到3500元/吨,整个一个过山车走势,变化幅度相当大。由此我们认为在项目概算编制时期应重新计列价差预备费,以应对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总体造价的影响。
一个公路建设项目概算的确定一般以批复时期的价格为基础,按照目前的材料市场情况,同样的项目如果在不同时间段实施就有可能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在概算编制办法中没有必要的调控措施,那么批准概算作为最高投资控制很难实现。
目前国家公路工程概算编制办法中对于价差预备费已经作了规定,提出了以年工程造价增长率计算项目建设期的价差预备费,且年工程造价增长率是有关部门公布的工程投资价格指数。但目前我们编制概算时,仍然按照1999年国家计委的文件不计取价差预备费,与当前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此,有必要在工程概算编制中的考虑造价上涨的因素。
在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公布投资价格指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将概算总金额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国际大宗工业商品指数挂钩,可由省交通主管部门根据上年度的上述指数的情况综合一个本年度的公路建设投资价格指数作为价差预备费的计算依据,从而将价差预备费计入工程概算中。
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价差预备费的使用,应采取较为严格的控制手段,当工程实体消耗主要材料数量在批准概算主要数量范围之内时,建设期内由于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导致增加的材料价格差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要严格按照合同及有关文件履行材料价格调差程序调整材料差价。首先要考虑在招标结余中列支,如招标结余不足,经省厅批准方可动用价差预备费。
二、项目设计变更的管理
总结这几年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实际建设投资超概算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是设计变更过多,且大多为增加投资的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的发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有设计方面的原因、施工方面的原因、业主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方面的原因等等,具体原因不再一一列举和分析。
交通部、省交通厅对于高速公路设计变更的管理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文件规定设计变更分为一般设计变更、较大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等三类。对于较大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实行审批制,业主在申报设计变更时需要将设计变更理由和论证材料一同上报;一般设计变更由业主自行审批,但每半年应将汇总情况上报省交通厅备案。
从目前对于文件的执行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一是较大设计变更、重大设计变更申报不及时。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往往在较大设计变更、重大设计变更已经实施以后,形成了既成事实,才将有关材料上报审批,造成此类设计变更的审批仅仅成为了完善建设程序的过程,不能起到控制变更的目的,而且此类变更往往引起投资的较大增加,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
二是一般设计变更不能做到及时汇总备案。文件已经下发了近三年时间,尚没有一家项目建设单位将一般设计变更台帐资料报送备案,使得项目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变更情况不了解,对其存在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
为了使设计变更的管理切实落实到位,应加强对重大、较大设计变更的管理,在程序上应坚持未经批准的重大、较大设计变更一律不能实施,已经实施的要追究有关责任,引起的投资增加不能纳入到决算中。同时,加强对项目自行审批的一般设计变更情况的管理,落实定期备案制,组织定期检查或抽查,核查变更及其费用变化的合理性。从而形成切实有效的工作制度,加以落实。
三、合理预测我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
我省高速公路经省政府批准的总体规划是6280公里,2007年底我们已经建成了4556公里,目前在建项目里程大约900公里(含加宽项目380公里)。我们已经积累了近几年建成的近50条高速公路项目的概算、预算和部分项目的工程决算数据,应该对以往建设项目的造价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出我省豫西、豫北、豫南、豫东等不同区域,山区、平原区、丘陵区等不同地形条件的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交叉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等各分部工程的典型造价情况。以此典型造价为衡量的标准,计入物价水平变化修正因素后,作为新建项目的勘察设计限额,一项设计的工程预计造价应控制在限额的一定范围之内,如超出过多,则应优化设计,使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在设计阶段就预先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我们根据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成本资料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分析,除了综合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地形条件下各分部工程造价情况外,还以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了方便、快捷预测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模型方法,使得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预测更科学,可以为项目前期宏观决策及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提供参考。
四、工程决算的管理
(一)世界水资源告急
1997年1月,联合国在《对世界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也许有人会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江海湖泊还会出现水资源的紧缺吗?回答是不但紧缺,而且告急。据《中国水利大百科全书》介绍,地球总储水量约13.86亿立方公里,但96.54%的水储存在低洼的海洋中,而且97.47%(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5%,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占68.70%)和地下(30.36%)之中,如果考虑到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实际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主要是因为在总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洲,或者降水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内,由于缺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大量降水很快地流入到河流海洋中去。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多,但适合饮用的淡水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
虽然地球上的水是循环的,但更新时间长短不一。据1993第一期《水污染、世界环境》杂志介绍,大气中的水只需8天时间就更新一次,永久积雪更新一次需要9700年,地下水更新一次需要1400年。这种更新周期告诉我们,对于近似于不可更新的水资源而言,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慎之又慎。
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上,联合国开发支持和管理服务部对153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资源采用人均占有水资源,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即水资源丰富国、水资源脆弱国、水资源紧缺国、水资源贫乏国,按此评价法目前世界上有5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缺水。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已经表明,到21世纪,水危机将成为几乎所有干旱半干旱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至83亿,生活在水源紧张和经常缺水国家的人数,将从1990年的3亿增加到2025年的30亿,后者为前者的10倍。发展中国家城市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控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否则,全世界将有3/4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总之,从全球来看,水危机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水环境污染局势的加重,水资源危机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担忧!如何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并有效地保护水源,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严肃课题。
(二)中国水资源告急
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挠,水资源紧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水地区迅速由点到面,几乎成为全国性问题。按人均水资源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在世界排行第109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1.城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告急,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据《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水卷资源》一书介绍,2002年,全国需水量为7096.19亿立方米,但只能供6677.97亿立方米,缺水418.22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000亿元。仅胜利油田1995年因黄河断流就减产30亿元。据统计,目前农业灌溉缺水800亿立方米,工业城市缺水300亿立方米,600余座城市中400座缺水,严重缺水的有200余座。其次是整个北方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缺水状况将更加严重,这些地方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激化,将严重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第三是人口压力对发展耕地灌溉事业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而工业城市用水量猛增,将对农业灌溉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2.用水浪费惊人。
中国水资源虽不算丰富,但如果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不致造成今天这种窘迫局面。可以说,中国水资源的紧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为造成的。主要是:低效率使用,重点是农业的大水漫灌和工业生产中的低重复使用。万元GDP用水量,发达国家一般在50立方米(其中瑞士为5立方米,日本为21立方米,以色列为24立方米,法国为29立方米,英国为13立方米),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730立方米。我国工业万元用水量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农业用水也是如此,不仅浪费大,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不适当的种植耗水量大的农作物,开办用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对水资源开发管理不当,一条水系上游不顾中游,中游不顾下游,各自为政,各取所需。许多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土地生态急剧恶化。水价过低,也是造成水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3.局部地区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供水不足除了因当地水资源短缺的因素外,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国污水排放量达到数百亿吨。8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海中。北方的辽河、汾河、海河、淮河、白洋淀以及部分水库如官厅水库、漳河水库等的水体已被严重污染。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城市所在附近的河流或河谷多成为排污沟渠。
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水资源将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危机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不但威胁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还将威胁我国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前景令人十分忧虑!
二、城乡同步实施集雨工程是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几种水资源开发方案之比较)
(一)种种引水方案虽思路开阔,设想胆大,但实施起来困难太大
1.南水北调耗资巨大,短期内难以实现。
把我国南方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水引到干旱的北方来,是多少代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一个美好梦想。但是南方水走到北方来,不知要经过多少崇山峻岭,跨过多少万丈沟壑,其艰难的程度,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具体方案据有关资源料介绍如下:
从长江引到西北、华北的南水北调工程,它是一个具有多条线路引水的工程计划。大体上归纳为三大线路,即西线、中线与东线。每条线路又包含多种渠线方案。一是西线方案,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境内的黄河上游干流,线路400km,最大可调水量约200亿m[3],工程条件十分艰巨,需要在冻土区建选200~400m以上的高坝和又长又壮的隧道工程,由通天河联叶到入黄河的章安河,全长400km,仅隧洞长度就要占200km。二是中线方案,设想中线调水分为近期引汉(丹江口水库)和远期引江(三峡水库)工程。中线引汉是以丹江口水库的陶叉向北引水,经过南阳、云城、郑州过黄河、在京广铁路西侧并与之平行到北京,在河北徐水分流到天津,干渠全长1241km。与东线相比,中线调水需新建又长又壮的特大输水管道,运行成本及工程造价极高。三是东线方案,从长江下游引水、在江苏江都的三江营抽水,基本上沿大运河向北送水,途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的上级与下级湖与东平湖,有13级梯级,25个特大泵站,采用河下隧洞穿越黄河输水,多级扬水需要大量能耗,运营费用极高,在长江下游感潮河段上方取水,但这里的水质条件较差,线路偏东,走势低,存在着沿线水源严重污染问题,有人担心会出现“污水北调”。
总之,南水北凋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国家已作出了实施的决定,但完工尚在半个世纪之后,其中西线工程是将部分长江水引入到黄河之中,受益范围仍然相当有限。
2.炸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引来西南亚印度洋暖湿气流,仅是个科学奇想。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冯雷、刘春兰、冯正祥经多次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阻碍了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欧亚腹地,造成世界性灾难。只有炸开喜马拉雅山的十余座山峦屏障,亚洲季风才能飞度“玉门关”,东线水汽形成的湿舌才能伸进整个西北干旱区。他们建议:铲除东线水汽输送路径上的十余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把亚热带分界线推到柴达木盆地。实施地球工程,拦腰截断雅鲁藏布江,沿途分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黄河、直冲塔里木河下游,经甘肃、宁夏、内蒙古,连接吉林、呼林河之源,使整个大西北变为雨水丰沛的水乡泽国。同时连通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形成世界第一的黄金水道。
这个考察是他们呕心历血,历尽艰辛的结晶,也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这个建议虽令人十分鼓舞,但要把奇想变为现实困难太大,需要不知多少代人的努力。
3.引黄、引洮等解决局部地方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方案也费用高昂,国家难以支付。
不要说是引黄,就是定西地区的引洮工程,要逢山钻洞,遇沟架桥。早在解放前就有人提出。1958年定西地区就向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申请建议,直到现在还未立项,可见其工程艰难的程度有多大。
(二)收集天上水则是一条现实的便捷之路
1.农村实施集雨节灌工程的成功为乡镇、城区做出了榜样,也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1995年试验并取得成功的通渭县碧玉乡景木岔集雨节灌工程是甘肃省第一个集雨节灌工程示范点。从那之后,甘肃省委、省政府正式在全省号召推广。甘肃的定西、平凉、庆阳、天水等地州市先后积极行动起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甘肃和北方广大农村集雨节灌工程的实践为乡镇、城区做出了榜样,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同志在1999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干旱缺水的地方,要千方百计蓄水、保水、节水。我在甘肃定西看到,山坡地修成水平梯田,一次降雨三四十毫米,可以做到水不下山。有些农民修水窖集蓄雨水效果也很好。”
2.乡镇、城区实施集雨节灌工程的条件远比农村优越。
所谓集雨工程,就是通过屋顶、庭院、街道、广场和公路等把雨水径流汇集到能够调蓄的水池或水窖中,实现雨水叠加利用。对收集雨水的要求条件并不高,只要有集流场的地方都可以搞。工程的关键是把蓄水池、调蓄池等筑标准,筑坚固,达到不破不裂,不渗水。另外,还有集流场面积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等等。相比之下,乡镇、城区高大的楼房房顶、宽阔的庭院街道,公路以及大大小小的广场都是天然的优质雨水集流场,这些条件远非农村所能比。另外,乡镇城区一般靠近河滩,修筑集雨窖等所需的沙子、石头、水泥等材料运输起来,路程又近,运费又低,而农村的有些村社往往要到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远的地方去运输。乡镇城区居住的人,相对素质高。雨水集流工程在农村能搞,在乡镇城区也能搞,而且应该比农村搞得更好。
长期以来,人们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产生了很多的误区。例如,许多人以为地表水、地下水是无限的,所以使用的时候不注意节约,大手大脚,像世界各国今天这样的发展建设,恐怕等不到循环更新,地下水早就枯竭了。还有的人以为只有农村山区缺水,他们应该搞集雨工程,乡镇、城区不缺水,不必劳民伤财搞集雨工程。或者一提到水利,就先想到了南水北调、引黄、引洮和打井提灌,而想不到还可以收集天上水。这些观念、看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予以克服。
3.在乡镇、城区实施集雨工程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在乡镇、城区提出与实施集雨工程,这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作思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首先是由长期以来侧重抓地表水、地下水到同时抓天上水,拓宽了水利建设的新领域,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举措。其次是乡镇、城区和广大农村一道在发展农林牧业上由消极被动抗旱到积极主动抗旱,开始对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水实施人工调控,运用科学有效的抗旱措施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为乡镇、城区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林果蔬菜、药材和其他种养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第三是广大城乡联手一道向原先干旱、半干旱地区恶性循环的模式注入水资源,使原先的纯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农牧业的转变奠定基础,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和改善整个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水源保证。
二是实施集雨工程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发展。集雨工程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对乡镇、城区来说,收集的大量雨水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提取,可用于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城乡绿化,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对城乡郊区和广大农村来说,实施集雨工程有利于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农业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集雨工程同农林牧、种养加,同梯田地膜等其他农业适用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能有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还可直接带来粮食和其他林果蔬菜业的丰收或者产量的增加。据调查,经集雨节灌的作物增产增收幅度一般在25%左右,粮食作物增收100公斤,经济作物增收500元以上,典型的例子如甘肃通渭县平襄镇一农民利用地埂、道路收集的雨水,在1.5亩川地里发展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每年收入过万元。通渭县李店乡是一个干旱乡,且地下水苦咸,该乡各村和乡政府所在地用集雨窖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和部分粮食蔬菜的灌溉。甘肃定西县1999年在县城西郊1万平方米的地方上,利用集流蓄水技术,建成集雨窖38座,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5座,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成为定西县高科技农业的窗口。
三是城乡普遍实施集雨工程有利于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首先,通过打窖、修建大小蓄水池、拦洪坝、减少了地表径流和暴洪对山川土壤的冲刷。蓄水工程的实施,还可以消减洪峰,调节河川径流,降低河流的含泥沙量,减轻大江大河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和压力,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其次,由于集雨节灌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能源和口粮问题,草木的被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的修复和再生有了保证。
总之,集雨工程的实施意义十分重大。世间最深厚、最雄伟的力量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只要中国的每个村、每个乡、每个县、每个省都真正行动起来,我们把地球总水量13.86亿立方公里的百分之一的淡水资源中属于中国的那部分都蓄积起来,用于国民经济中需水的各个部门,那对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乡镇、城区实施集雨工程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领导是关键
在全国城乡同步实施集雨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因工程量大面宽,所以没有党和国家的统筹规划,该工程是难以完成的。当党和国家作出决定后,各级领导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该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分级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搞好宣传是前提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阻力。在乡镇、城区实施集雨工程也不例外,这是一项偿试性的、开创性的工作,如果不把中外水资源告急的现状、不把开发、利用天然降水、实施集雨工程对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向广大干部群众说清讲透,在实施的具体工作中将会遇到很大阻力,这就要求各级党政组织以及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实施集雨工程的重大意义,宣传集雨工程四省(省工、省肥、省水、省钱),一高(高效益)的优越性。通过宣传,使人人明白“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人多水少”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从而调动和激发全民大搞集雨工程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科学规划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