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工作与生活 平衡 冲突
工作与生活是人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究竟是令人羡慕的工作重要,还是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重要?工作与生活是人生的两个基本支点,悬挂于人生天平的两端,过多的倾向于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天平的失衡,要尽量协调工作与生活,来保持人生天平的平衡(见图),若平衡不当,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个人情绪、工作绩效,乃至个人发展都将直接带来负面影响。有人将工作与生活比喻成人的两条腿,管理者只有帮助员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才能够使员工两条腿协调迈步,从而走出精彩的人生。
一、研究“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意义
工作-生活平衡在世界范围被越来越多的讨论,简单的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主要是指职业人士如何进行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支配,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生活。有关“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起来。很多国外企业的分支机构在我国已经推出了“工作-生活平衡计划(work-life balance program)”,例如:微软(中国)、摩托罗拉(中国)、惠普(中国)、宝洁(中国)等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平衡计划”。但是,我国的本土企业对“工作-生活平衡”的实践应用并不多,并且在此方面的学术研究也较为少见。
工作-生活平衡对员工和企业双方都会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对员工来讲,工作-生活平衡,可以帮助员工找到工作和生活需要中的平衡点,能够使员工拥有更高的工作激情,更清醒机敏的大脑,更加专注的思绪,更高的忠诚度,使员工在工作中因提供了收入和获得成就感而快乐;同时,能够使员工拥有更多和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关心幼小的儿童、年迈的老人,并与爱人更加和谐地生活,提高员工生活满意感,降低工作-生活冲突,使员工在家庭生活因获得亲密的关系和爱而满足,使员工在两者的平衡中提高生活的质量,让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讲,在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满足员工需要的同时,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缺勤率和离职率,减少管理成本,增强顾客满意度,还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工作效率,提供高品质的产出,同时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偷悦、公正并充满活力的工作场所。研究表明,关注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在维持员工工作和生活平衡方面舍得投资的企业,能够从员工身上得到更多的回报。只有很好的协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关系,懂得生活幸福和安宁的人才能保持持续的工作热情,使得事业有成,进而家庭和睦,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是员工和企业双方所共同期望的。
二、我国实施“工作-生活平衡”的现实需要
1.工作压力大,加班现象普遍,员工工作倦怠
随着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对组织的生产服务方式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把这个时代称为“压力的时代”。职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员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2006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员工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为46个小时,在被调查者中,有93%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有62%的人甚至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在一个门户网站上看到过这样的调查:对于“你经常加班吗?”这个问题,近7000名被调查者中,64%“经常加班”,27%“偶尔加班”。从每次加班时间来看,2小时以上的多达78%。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某官员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许多行业中国员工的劳动时间几乎已赶超日韩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共有4000多人填写了问卷。结果显示,有70%的被调查者至少出现轻微工作倦怠,有39%的人存在中度工作倦怠,而有近13%的人符合高度工作倦怠。工作倦怠主要源于频繁的超时加班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2.工作时间长,关心生活不够,工作生活冲突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很多企业期望通过增加员工的工作时间未获得更高的效益,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员工的私人生活。很多个人也相信成功就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往往就是让工作侵占自己的生活时间。 在我国,很多企业家都是为了工作而牺牲生活的典范,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准备随时应付工作,他们很少有时间能够与家人共进晚餐。在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中,他们常常只是强调工作,而忽视生活。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有65%的人抱怨自己工作生活失衡;韩国是最“失衡”的国家,这一比率高达92%;而情况最好的荷兰,也只有57%的人认为自己工作和生活是平衡的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工作时间的延长,必然会造成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的减少,对家人的关心不够,从而产生工作与生活的冲突。比如:由于每天早晨为了不迟到必须匆忙地赶去上班,却不能抽出时间去送孩子上学;晚上下班由于工作事务的应酬,而不能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周末由于要出席项目团队的重要会议,却不能参加家庭成员的生日宴会……这些状况时有发生,都是造成工作与生活冲突的导火索。工作生活冲突,可以说是我国白领阶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帮助员工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建议
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现象:事业暂未取得成功的人为其个人的事业发展而忧心忡忡感到不快乐;而事业成功的人士已经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却也并不感到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成功的人生,并非是单纯地拥有财富或者权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拥有喜欢的职业,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人生的品质才能不断提升。
实现员工“工作-生活平衡”并不仅仅只是员工个人需要关心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应该引起企业、政府的共同关注。
1.员工个人层面
(1)转变“工作优先”的观念。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使员工树立了高度的“工作优先”的观念。当然,热爱工作没有错,但是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千万不要让工作完全支配了我们的时间。有时候,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过多地顾及了工作而忽略了生活。其实,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认真地思考:除了工作之外,我们还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我们要转变传统“工作优先”的观念,树立“工作-生活平衡”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观念。
(2)加强与身边人的沟通。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工作与生活的冲突不可避免。当一个人陷于工作与生活冲突的漩涡中时,他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身边人的体谅、理解与尊重,而获得体谅、理解与尊重的前提就是要主动地与身边的人沟通。在工作中,是和同事在一起,将自己的想法及所遇的困难主动与上级和同事沟通;在生活中,是和家人在一起,将目前自己在工作中的处境多与家人沟通。通过与身边人的沟通,让身边的人了解你,了解你的工作,了解你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这样,才会获得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理解与支持,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3)注重工作与生活的相互借力。工作和生活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其实工作与生活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同样,生活中的困扰,也可以应用工作方法(如:时间管理、规划、预案等)来处理,从而使生活更加轻松、有序。这就是工作与生活的相互借力。一旦懂得了工作与生活的相互借力,就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
2.企业层面
(1)实施弹性工作制,使员工自主选择工作时间。现如今,弹性工作制已被很多国外知名企业所采用,如:IBM公司设立了8点、8点半、9点三个早上打卡时间,相应的下班打卡时间为下午5点、5点半和6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而弹性工作制目前在我国企业还很少被采用,也许老板会觉得采取弹性工作制给予员工太大的自由,会使员工不务正业,影响公司业绩。当然老板的顾虑并非毫无道理,实行弹性工作制的前提是:员工有能力胜任工作过程的自主管理。然而,在我国很多员工是达不到这一点要求的。对此现状,建议我国企业可以通过老式的积分系统来处理,那些在工作中有突出业绩的员工可以获得奖励“积分”,然后用积分来交换自己的工作弹性。拥有了灵活的工作时间就可以有效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2)给予更多生活的支持,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对于如今在“时间不够用”的快节奏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来说,工作与生活双肩挑的确会让他们应接不暇。有调查显示:我国有35%的人被来自家庭内部的压力困扰,认为“照顾他人”是难以平衡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原因。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让人背上了沉重的生活压力。如果企业可以为其“照顾他人”提供相应的支持,即帮助其解决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其可以更加安心、专注地工作。不妨借鉴一下国外企业的做法:微软在员工子女的幼儿园中安放了摄像设备,员工可以在线看到孩子;男性员工也有一个月的“产假”,以便照顾妻子和婴儿。
(3)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拥有轻松与自由。合格的管理者不应只看重员工的工作业绩,还要有一颗关心员工生活的心,对于员工工作与生活上的难题,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员工的状态并给予他信心,可在企业内部设立帮助员工缓解精神压力的小型机构,或者提供一些能够使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精神得以放松的工作设施。如: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愿意为之工作的美国百家企业”之一的著名生产统计软件的SAS公司,提供每个软件开发人员一间办公室;两个儿童看护中心;一个员工医疗保健中心;多个康复项目;一个77,000平方英尺的娱乐健身中心以及其他许多业余休闲项目。此外,企业可以创造家庭成员参观公司或相互联谊等的机会,促进家庭成员和工作伙伴的相互理解与认识,也能够促进工作-生活的平衡。
实际上,在平衡工作与生活方面,企业只需对自己的管理方式做出一些小的改变,为员工的个人追求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取得看似不可能的成绩。
3.政府层面
(1)鼓励发展心理咨询行业;(2)通过媒体让大众了解解决工作-生活冲突的渠道;(3)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员工拒绝超时工作的权利。
四、结论
综上,如何实现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高节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本土化企业中有关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实践还比较少,我国员工总体的“工作-生活平衡”状况不太乐观,存在实现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现实需要。然而,工作-生活平衡的实践是需要时间、努力和责任的,需要通过员工、企业、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对于员工,转变“工作优先”的观念;加强与身边人的沟通;注重工作与生活的相互借力。对于企业,实施弹性工作制,使员工自主选择工作时间;给予更多生活的支持,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拥有轻松与自由。对于政府,鼓励发展心理咨询行业;通过媒体让大众了解解决工作-生活冲突的渠道;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员工拒绝超时工作的权利。平衡工作与生活,就能够享受工作与生活的乐趣,进而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地说,这一过程是富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学 节奏 平衡 构图
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摄影作品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主题和内涵以外,在表现形式上,它强调将三维空间较好地表现在二维平面上,要求的是整个画面对观赏者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而巧妙的摄影构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画面的构图可以以一种无声语言的方式表达思想。摄影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摄影构图的独特特性,不管是传统的摄影构图还是反传统的不规则构图,都能体现出摄影自身的特点。
一、传统摄影构图的特点
1、摄影构图是通过照相机镜头进行的。照相机镜头的光学性能,使摄影的构图形象有别于其它的造型艺术形象。摄影画面构图与形象塑造是一次构成的,这与其它造型艺术表现形式都不相同,镜头的性能使得摄影构图具有科学准确的线条透彻效果。摄影构图的镜头性能还体现在虚实形象的构成,景深的变化,对摄影构图是有重要意义的。虚实的表现性在摄影艺术中很具有魅力,它有利于画面的变化,有利于建立视觉重点,有利于突出画面的主体。
2、摄影构图必须在现场直接面对被摄对象。摄影画面具有纪实性,纳入画面镜头的一切物体都要求为真人、真事、实物、实景。现场性并不是简单地陈列一般人所熟悉的题材和地点环境,真正关键的是,通过观察,发现选择那些有特征、有意义与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使它们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对摄影家的要求是很高的。摄影家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特别是造型艺术修养,以及娴熟的摄影技能、技巧。
3、摄影构图的典型性、瞬间性再现瞬问状态是摄影反映客观对象的重要特性之一。摄影构图要获得美的形象,就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时机对于摄影构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生活就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事物发生,要获得闪耀着美的火花的事物,就要靠机遇了。能不能敏锐地发现并及时地把握住时机,要求摄影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和善于发现。摄影艺术被称为瞬间的艺术,“瞬间”是摄影最具魅力的功能,谁能在把握瞬间上有超人的能力,谁就会多得到成功的机会。
4、摄影镜头就如同人们的眼睛,其视角范围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镜头视角之内的一切事物,必须存在于真实的空间里面。也就是说,镜头视角之内的一切事物,都必须是存在于真实的空间之内的。摄影创作也必须在这样一个真实的空间里面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摄影画面形象的真实性,保持了摄影艺术的个性特征。
5、摄影画面要求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便于创作者和观众的互相交流,观众通过画面来领会摄影者的创作意图,从而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6、摄影画面是用可视的形象来有选择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摄影画面并非是纯粹的“临幕”生活,而是蕴含了作者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在里面。通过拍摄角度的变化、画框的剪裁等等,把作者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和情感倾注于画面之中,使之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二、基于心理学的传统构图原理阐释
1、节奏的律动反应。在广义上,节奏是指画面上由景物错落有致的分布或者色调、影调的强弱相间而产成的一种有规则的律动感:狭义上来说,节奏指的是相似的构图成为有规律的交替。在摄影构图中,节奏是指画面形式富有节奏感,在观众心理中产生一种律动的反应,然后形成优美的审美感受。
日常生活中,可能我们每个人对于什么是条理性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是我们都很自然地、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条理性的结果:秩序。如果我们对生活的某一方面感觉到很难控制的话,容易产生不稳定感。导致心情很郁闷、沮丧。因此,有秩序的生活人们都努力追求的。艺术工作者体会到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在创作的时候,赋予作品条理感和和谐感,用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节奏,在大自然中到处存在。大自然不仅给人提供可以感受的物质形态,而且将美的组合形式呈现给人们。这种美的组合形式就是节奏。生活中,节奏比比皆是:心脏的跳动,四季的循环交替,日出日落等等均以自己的节奏让我们感觉非常的协调。一旦有稍许的偏离,我们就会感觉很不适应。在摄影构图上,人们也希望体会到规律节奏的愉快的感觉。节奏是摄影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构图不可缺少的。它能够使得画面线条、形状、影调、色彩产生有序重复和交替。
节奏意味着从无秩序找到了秩序,从杂乱无章的事物中找到了和谐优美的因素。节奏有较强的活力和独立意义,具有运动的感觉,能把欣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节奏所形成的流动的运动感觉上。这种运动感觉可流畅、可断续、可快、可慢……,因此,毫无疑问的,节奏给构图增添了美的情趣。
对于摄影画面来说,疏与密对节奏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相反地,如果我们不以差异的不同来构成统一,而是把相似物体适当地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归类的物体整齐等距离排列,又会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它会有节奏的动感,引导观众的视线沿着画面移动,满足观众的视觉感受,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等距离的同类物体,不但使画面真正有了节奏感,也不会使人感到机械呆板,反而会让人感到一种新的和谐美的统一感。这也就是节奏的作用。
节奏决定了摄影构图的格局和步调,如果画面有了节奏感,观众就会感到和谐和愉快。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当然要创造视觉节奏。它利用了自己的形态因素,比如点、线、形、色等等,线形的大小、长短、面积、间隔等等,还有影调的浓淡以及远近的层次创造的。摄影者可以运用节奏把所要表现的事物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确定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让一些事物产生鲜明的节奏图像并不难,但是摄影作品毕竟不是图案,如果让节奏在画面中呈现机械式的支配地位,那样的画面就会显得单调而无情节和韵味,画面上所要表现的情节就会被压倒了。在这种情况下,要设法抑制某些节奏,让主题和主体更加突出,这才是运用节奏的根本目的。
2、平衡形成的稳定感。摄影构图中的平衡,指的是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画面上的左右、上下、所呈现的构图结构因素在视觉重量上的平衡感觉。平衡的作用就是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平衡一旦被破坏了,就会产生动感或者不安定的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中普遍地存在着平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平衡性,这种平衡性发展到极致便成为了对称性,体现了一种永恒的自然性。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平衡的心理,并且对人们的审美活动有着不小的影响。摄影构图画面上的平衡,指的画面在线
条、影调、色彩上达到协调。平衡的画面是我们的一种视觉感受。我们感到稳定、舒服、自然。比如拍一幅侧面人像的时候,前方的视觉空间就应比后方的空间大一些,这样就能做到画面的平衡,也使观者在心理上获得了平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们还要注意画面的平衡感。平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要求和形式上的感觉。整个画面平衡与否,不仅仅影响画面的整体结构,还和观众的欣赏心理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解释平衡现象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天平和跷跷板。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着平衡的形式。即使是在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时刻变化着,但是在变化之中又会达到新的平衡,形成劳动的节奏。平衡分为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两种。
对称平衡是人们对于对称平衡的体验,最早是由对称而来,比如人体的对称性,植物的先天对称性。对称给人以稳定、规矩、端庄的感觉,一旦对称遭到破坏,就会使我们感到不舒服。两个完全或大体相同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对立统一,就是对称式平衡。虽然对称在构图意识中,被认为是单调、呆板的,但其用途还是比广泛的,只要运用恰当,也能取得成功。摄影艺术中的对称式平衡,也就是生活现象在画面构图上的反映,这种构图方式,适合表现静态,给人稳定、庄严、沉静之感。也就是把重量相同的物体放在离中心距离相等的地方,跷跷板就是这样在水平位置上保持平衡的。大部分活泼的构图,是由非对称平衡构成。画面不是像镜像那样对称,在大小、形状和明暗上有很大的差距。是通过力量的均等建立起来的平衡。
一幅画面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是平衡、安定的,让人有稳定、和谐、完整之感。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艺术作品的平衡并不等于对称和平均。因为对称和平均常常是平板、呆滞,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艺术上的平衡是变化中的平衡。也是心理感觉上的平衡。从人们要求平衡的心理感受出发,在摄影构图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比如,要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就要求画面平稳,就可以采取对称式的平衡,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平衡中呈现出一种古拙的庄重的美来。比如拍摄中国古建筑、寺庙、庄严的会议等,常常会有意的运用对称平衡的形式。而如果是一些强调幽雅、恬静的抒情性风光的画面,还有表现人物生动活泼的画面时,则可以用变化中的平衡。画面可以疏密相间,虚实结合,但是总体的感觉是平衡的。另外还有一种现象,有意违反了平衡的法则,让画面由不均衡产生某种动荡的感觉,就像受到外界的冲击一样。比如有些表现滑雪、冲浪等运动的画面。画面上所有的线条都向一边倾倒,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构图,就是能够为了推陈出新,发展现代美学理论,加强我们的艺术实践。使之更全面地、辨证地理解构图学在摄影艺术创作上的重要意义,对摄影构图进行思考,提出关于构图本质的深思。归根结底,研究摄影构图的实质,有助于帮助我们充分利用周围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结合创作者自身的因素,更加有效地把握和运用摄影创作手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①李璞抿:《心理学与艺术》[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②董介人:《摄影造型解析》[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
③董介人:《全国高校摄影教育论文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⑤郭艳民:《摄影构图》[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其间的跨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经常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他们仅仅是会使用,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他们也厌倦教师的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主动观察的物理学习环境.通过生活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观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索的乐趣.本节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同时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避.
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作图、识图的能力.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示意图和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画出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钉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
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相关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拔图钉”的活动引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着列举一些生活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观察工具的使用过程,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认识杠杆.通过体验一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体会这些杠杆的五要素.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国最大的机械臂,它可负载1吨.它神奇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如此复杂的机械其实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一节 杠杆.
(二)合作探究
1.杠杆
活动一:拔钉子
木板上钉了一些钉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吗?如果不能,老师为你提供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还有一个小木块,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图钉.
活动二:认识杠杆
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拔钉子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请观察老师展示的图片中的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物理学中,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
活动三: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页,认识几个与杠杆相关的名词.
展示交流
请一个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以螺丝刀撬图钉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杠杆的五要素.学生观察扳手开瓶的视频,找出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学生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手体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剪刀剪树枝,用镊子夹砝码,用钓鱼杆将鱼吊离水面.体会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在哪里.
展示交流
请小组汇报实验的体会.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作出这些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作图、展台展示.
释疑解惑
对杠杆的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其它同学帮助解答.如杠杆是否必须是直的?力臂必须在杠杆上吗?如何正确的画出力臂?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点拨
杠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呢?我们在实验时让杠杆处于哪种平衡状态方便呢?
观察讨论
(1)拿出直尺悬挂(图1),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静止,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2)在杠杆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3)再在杠杆另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4)再移动一侧钩码的位置,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5)要使杠杆平衡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探究.
学生实验时教师拍摄出学生的实验过程.
教师点拨
这是老师随机拍摄的同学们实验过程,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播放第一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
这位同学没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钩码.加了钩码后又来调平衡螺母.
教师点拨
刚开始为什么要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
交流展示
刚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杆重力的影响以便于测量力臂.
播放第二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
第二个同学的错误是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
教师点拨
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拉?
交流展示
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杆上便于测力臂.
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操作,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改进操作实验,展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教师点拨
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关系了,为什么还要进行多次测量呢?
交流展示
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三)小结
关键词:静态平衡阀 ; 动态流量平衡阀 ;动态压差平衡阀 ; 水力失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xposes the hidden many problems in the design process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after the. The air conditioning water system, hydraulic imbalance problem be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hydraulic imbalance,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balance valve and their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various types of valves in the hydraulic balance regulating, summarizes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design selection of balance valve and reasonable layout of the
Keywords: static balance valve; dynamic flow balance valve; dynamic pressure balance valve; hydraulic disorder
中图分类号:TU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空调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工程项目的实际运营中,却依然会出现局部冷热不均、能量浪费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调水(管网)系统的水力失调所造成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常见且棘手的问题,本文将对空调水系统中水力失调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在平衡阀在设计选用及合理性布置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性。
2 产生水力失调的原因与分析
2.1静态失调
空调水系统虽经过详细的水力计算,但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各用户的流量仍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如管网中流体流动的动力源(一般指泵、重力差等)提供的能量与设计要求不符,泵的型号、规格的变化及其性能参数的差异,流体自由液面差的变化等,导致管网中压头和流量偏离设计值;再比如管材粗糙度,焊接光滑度,管路路由的长度量,三通的增减等参数发生变化时,均会导致管网的实际流动阻力特性与设计值偏离。这种水力失调是稳定的、根本性的,是不以设计为转移的,如不加以解决影响将始终存在。
2.2动态失调
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当一些末端用户的水流量发生改变时(关闭或调节),会使其它用户的流量随之产生变化。
因此,在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选择合适的管径及设备的基础上,为使水流量合理完善地分配至每一个环路的采暖或空调末端,满足每一栋建筑及功能房间的冷、热负荷需求,我们往往会通过平衡阀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将针对平衡阀的选择设置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在工程设计中参考。
3 平衡阀的选择与应用
3.1平衡阀的分类及特性
结合目前市场上的水力平衡阀,主要可分为两类:静态平衡阀和动态平衡阀。其中,静态平衡阀是通过改变阀芯与阀座的间隙(开度),来改变流经阀门的流通阻力,以达到调节流量的目的。而动态平衡阀是根据系统工况(压差)的变动而自动变化阻力系数,在一定的压差范围内,有效地控制通过的流量,使其保持一个常值。
3.2 静态平衡阀的选择与应用
静态平衡阀一般应分级设置,安装在各级管路的分支处,如图1所示。
图1静态平衡阀分级设置形式
当平衡支路上的各个末端时,可以将支路看作为一个“黑匣子”,即一个单元。该单元对其外部流量的调整起比例的反映,上一级合作阀门能够较容易的补偿这种扰动。接下来,各支路单元使用立管平衡阀作为合作阀门来进行相互平衡。随后立管上的所有单元构成一个较大的单元,其流量可使立管的平衡阀来调节。最后,将每个立管作为一个单元来相互平衡,而主管上的平衡阀作为合作阀门。这样逐级进行调试,以达到管路的水力平衡。
由此可见,静态平衡阀的使用和调试与风管系统中的多叶调节阀相似,几乎可以应用在各类管路系统中。只要有足够的调试时间,系统理论上总能达到水力平衡;但是由于静态平衡阀只能够手动调节,不能根据实际流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仅能消除系统的静态水力失调。
3.3动态流量平衡阀的选择与应用
动态流量平衡阀作用的对象是流量,它可以在一定的压差范围内自动保持流量的恒定,一般应用在下列方面:
(1)多个不同的冷热源及冷却塔并联时,自动流量平衡阀设置在每个冷热源和冷却塔的进口或者出口,通常与电磁阀一起使用,保证通过每个冷热源及冷却塔的水流量恒定。
(2)异程式水系统中,动态流量平衡阀设置在每个定流量末端设备的进口或者出口,通常与电动三通阀一起使用,保证通过每个末端设备的水流量恒定。
由此可见,动态流量平衡阀使用方便,设置在定流量管路上,通常与电磁阀或电动三通阀一起使用。它可以自动保持系统的流量恒定,不必进行复杂的调试。它不仅能够消除系统的静态水力失调,而且可以消除系统的动态水力失调,几乎适用于所有定流量系统。并且末端设备设置了动态流量平衡阀以后,支路上不必再设置动态流量平衡阀。
但是,自动流量平衡阀不适用于变流量系统。原因是:如果自动流量平衡阀设置在变流量系统的支路上,当一些末端设备需要小流量时,自动流量平衡阀在一定压差范围内仍维持设定的流量;例如当一些FCU自控阀门关闭时,由于支路总流量恒定,正在使用的FCU流量会增加,会引起FCU控制阀的频繁启闭,因此不应采用[1]。
3.4 动态压差平衡阀的选择与应用
动态压差平衡阀作用的对象是压差,它可以在一定的流量范围内自动保持压差的恒定,一般应用在下列方面:
(1)用于稳定立管间的压差,如图2所示:
图2稳定立管减压的平衡阀设置形式
(2)用于稳定支路间的压差,如图所示:
图3稳定支路间压差的平衡阀设置形式
(3)用于稳定控制阀上的压差,具体如图所示:
图4稳定控制阀上压差的平衡阀设置形式
由此可见,动态压差平衡阀一般与静态平衡阀和电动调节阀配合使用,它可以安装在任何一级管路的进口或者出口,静态平衡阀消除系统的静态水力失调而压差控制阀消除系统的动态水力失调。动态压差平衡阀不应重叠设置,即在使用了动态压差平衡阀的上端回路,不再需要设置任何平衡装置。
5 结论
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暖通空调水系统中,普遍采用的平衡阀系列产品对水系统的流量分配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使管网的运行得到了保证。总结全文并结合多年来的设计经验,针对三类平衡阀(静态平衡阀、动态流量平衡阀、动态压差平衡阀)的应用得出如下结论:
(1)静态平衡阀可以应用在各类管路系统中,作为系统水力平衡初调试的有效手段,但是它仅能消除系统的静态水力失调。
(2)动态流量平衡阀适用于定流量系统,不仅能够消除系统的静态水力失调,而且可以消除系统的动态水力失调,但是不适用于变流量系统。
(3)动态压差平衡阀宜与静态平衡阀配合使用,用于消除系统的动态水力失调,适用于变流量系统。
希望通过此文,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设计师合理的设置平衡阀,使冷热水系统在设计和运行调节中实现和维持完善的水力平衡,以此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又充分保证理想的采暖及空调品质,保证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冯小平,鲍 梁,吴航明. 供热空调水系统中平衡阀设计选型的模拟计算[J].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5,26(103):7-10
关键词:女教师;工作家庭平衡;主观幸福感;留职意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209-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32
一、引言
早期研究的焦点话题在家庭责任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冲突。根据这些研究,工作和家庭角色的不相容导致了冲突的上升。从2000年开始研究焦点放在管理上。性别作为一个变量经常出现在工作家庭平衡的研究中,虽然家庭冲突在两种性别上都存在,但研究集中针对女性。从主流文化角度来看,女性的社会角色有更多冲突,家庭职责成为她们在工作事业中最大的绊脚石。尽管政府和组织机构一再提倡两性在工作和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但相关调查显示女性社会地位仍显著低于男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家庭和职业的形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更多的女性特别是母亲加入工作,而父亲更容易缺失孩子的生活。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参加工作,有别于单薪家庭或单亲家庭模式以及传统家庭模式,他们更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角色。目前,很多研究个体成为管理层前后的角色冲突,近几年研究者不断扩展研究范围,针对容易出现角色冲突的职业进行研究。但是只有少数研究调查了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
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是一个高压职业,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对家庭和工作平衡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教师的压力主要和教师职业特性有关,比如高强度的工作和角色的过度符合。少量研究从不同的文化调查教师工作和家庭冲突的影响,研究发现教师工作和家庭冲突与消极因素有关,比如工作或生活导致的过量劳损、工作不满意、生活不满意、情感耗竭、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认为工作、家庭角色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要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全面的视角来看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个体是否能平衡工作和家庭角色,而不单一研究家庭工作或者工作家庭冲突。社会对教师角色寄予较高的期望,无形中也对教师施加了很多压力。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而会影响到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的情景理论指出,工作家庭的关系会影响到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合高校女教师的工作特性和未来工作取向,探讨工作家庭平衡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工作家庭平衡、主观幸福感与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结合网络调查的方式向高校女教师发放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04份。具体样本特征:年龄25岁及以下12人,26到35岁146人,36岁以上46人;专科9人,本科76人,硕士及以上119人;职称初级73人,中级112人,副高及以上18人;婚姻状况:未婚35人,已婚164人,离异5人;学校性质:民办103人,公办101人。
(二)研究工具
1.工作家庭平衡量表
本研究采用Grzywacz和Marks所开发的量表。此量表共有十四个项目。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点积分,从“1”到“5”分别为“从未有过”“时而有过”“中立”“偶尔这样”及“经常这样”。量表“Cornbach а”系数0.887,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具有良好的拟合指标,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主观幸福感量表
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结合王宁、孙卫敏的研究,形成了19个项目,5个维度的量表。问卷采用里克特六点积分,“1”表示很不同意,“6”表现非常同意。该量表“Cornbach а”系数0.868,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具有良好的拟合指标,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留职意愿量表
樊景立所开发的量表与中国的文化背景较为贴近,因此本研究调查问卷中的留职意愿结合董霄颖等人的研究,部分采用这一量表,包含正向、反向两个方面内容,共四个项目 。量表“Cornbach а”系数0.813,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具有良好的拟合指标,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7.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工作家庭平衡、主观幸福感、留职意愿的相关分析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工作家庭平衡与主观幸福感总均分及其五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工作家庭平衡与留职意愿呈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及五个因子与留职意向呈显著正相关。
(二)工作家庭平衡、主观幸福感、留职意向的回归分析
在上一个数据分析中探讨了工作家庭平衡、主观幸福感、留职意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运用分层回归分析分别对主观幸福感对家庭工作平衡、留职意向的预测作用,家庭工作平衡对留职意向的预测作用进行探讨。
1.工作家庭平衡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口变量之后,工作家庭平衡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人口学变量及工作家庭平衡对留职意愿的决定系数为0.409,回归方程F值为5.703(P
2.工作家庭平衡、主观幸福观对留职意愿的回归分析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口变量后,工作家庭平衡对留职意愿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人口学变量及工作家庭平衡对留职意愿的决定系数为0.221,回归方程F值为2.336(P
主观幸福感有4个预测变量对留职意愿有预测力,依次是“心态健康因素”“目标价值因素”“知足充裕因素”“身体健康因素”。人口变量学及四个预测变量对留职意愿的决定系数为0.307,回归方程整体性检验的F值为3.651(P
(三)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在工作家庭平衡和留职意愿中起中介作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此进行检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工作家庭平衡对因变量留职意愿的总效应c显著(β=0.369,p
四、讨论
从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可知,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平衡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且工作家庭平衡可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吻合。在大部分的研究中常常以低工作家庭冲突或者低工作家庭冲突结合高工作家庭增益联合反映工作家庭平衡的状况。职业女性生活的两大主题就是工作和家庭,对生活的主要幸福感水平也主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调节。由此可见,工作满意度与家庭满意度是反映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大多数研究表明,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满意度及生活满意度负相关,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家庭增益均有预测作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显然会影响高校女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女教师要在工作、家庭之间更好地进行调整和平衡,但个人精力毕竟有限,很难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主观幸福感。
高校女教师平衡与留职意愿呈显著正相关,且工作家庭平衡可有效预测留职意愿。相关研究发现,工作家庭增益能正向预测员工的情感承诺,家庭――工作增益则与离职意愿显著负相关。有研究者对中国银行员工与美国银行员工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员工的家庭工作冲突与离职意愿是正相关,美国员工在处理工作家庭冲突时具有较高的离职意愿。还有研究者发现工作家庭失衡会造成短期的离职行为,甚至产生永久的辞职选择,因而工作家庭冲突与个人留职意愿表现出负相关。在国内对女性医护人员的研究中,工作家庭平衡对留职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可见,工作家庭平衡与留职意愿的关系可能受到职业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 心理活动课 心理平衡 情绪调适 高中生
一、活动背景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本节活动课是基于高中生面临学习压力,过高期望和不能正确看待社会问题的现实而设计的。
二、设计理念
1.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这句话不仅是催人奋进的警句,更是有着严格的科学根据的。本活动设计从中学生熟悉的物体平衡的试验入手,通过改变支点的位置,达到物体平衡的目的。从实验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能够引出话题:“如何才能保持平衡”,从物体平衡引出心理平衡的概念。
2.心理平衡就是人们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从而达到内心世界的和谐状态。人的心理需要保持动态平衡,从失衡到平衡,再从新的失衡到新的平衡,从而维持中学生心理健康。寻找心理平衡的支点,也就是心理调节点,就像一个天平,无论哪一边重,都可以通过调节使它保持平衡。人可以通过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实现心理平衡。
3.引导高中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变换思维角度,进行正确归因。心理学家韦纳将人的成败归因划分为内外性、可控性和稳定性三个维度,归因不同则情绪和后继行为不同。同时,心理学家埃里斯提出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客观上发生事件只是不良情绪和行为的间接原因,而我们对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和观点才是导致我们心理失衡的真正原因。
三、活动目标
1.认识心理平衡对维护心理健康的意义。在众多的心理健康标准中,维护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高中生保持心理平衡的目的是有效地发挥其心理潜能,提高其学习效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所有的“保健”措施。
2.理解掌握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和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总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不能处之泰然,就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既不苛求自己做超出能力以外的,又不能对他人期望过高。
3.引导高中生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高中生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爱、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为正能量,而自私、猜疑、沮丧、消沉、抱怨等则为负能量。传递正能量,才能驱散心里的阴霾,更好地实现心理平衡。
四、活动对象及准备
活动对象: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木架台1个;杠杆尺1把;钩码若干个;一根不规则的木条;细线。
五、活动过程
1.导入:世间万物都存在与平衡之中
世界存在与平衡之中。阴是对阳的平衡,水是对火的平衡,天是对地的平衡,明是对暗的平衡,有是对无的平衡,动是对静的平衡,清是对浊的平衡,大是对小的平衡,正是对邪的平衡,进是对对退的平衡,生是对灭的平衡,美是对丑的平衡,善是对恶的平衡……世间万物,概莫能是。人亦如此,五脏六腑之间,七情六欲之间,生理心理之间,心灵社会之间,内部外部之间,言谈举止之间,知情意行之间均须实现平衡。无论外部社会,还是内心世界,要实现平衡,必须找到平衡的支点。
2.实验:寻找杠杆平衡的支点
师:杠杆的综合运用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处理简单的杠杆问题中,似乎支点的选择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过多关注,支点到底是怎么选的,怎样选取更有利于杠杆的平衡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试验。
图 1
(1)固定支点杠杆的平衡
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把钩码挂在杠杆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至少做三组平衡试验。
(2)改变支点使杠杆保持平衡
师:改变支点的位置,现在的杠杆不平衡了。怎样使这个杠杆平衡呢?需要尝试在不平衡轻的一端移动钩码的位置,一直到这杠杆平衡为止,也做三组实验。
(3)寻找一般物体平衡的直线
用一根线把一根不规则的木条绑起来,移动节点位置,使木条能够保持水平。由于我们选用的材料限制,密度不均等,要使不等臂杠杆平衡,需操作慢一点,多次尝试。
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才能使一般的物体保持平衡?(引出两点结论:一是若支点不动,需要改变支点两边的物体的质量;二是若支点两边的物体不变,则需要改变支点的位置来保持物体平衡。)
3.分析:寻找心理平衡的“支点”
寻找平衡在路上。那或许是有人向你伸出求助之手时,你递给他的一枚含着爱的余温的硬币;或许是一位盲人无法走到马路对面去而陷入窘境时,你伸出传承爱的双手,然后扶他走过一段短短的路程;或许是有人正要坐在正布满灰尘的公共坐椅上时,你阻止了他,然后递上一张洁白的纸巾。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透露着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寻找平衡在行动中。那或许是你去郊外野炊时,将生活垃圾随身带走;或许是去餐饮店就餐时,少使用一个塑料饭盒;或许是你无意中发现一只小鸟在窗口无力地拍打着翅膀时,为它疗伤,然后将它放归自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露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寻找平衡在行动中。那或许是你去图书馆是,保护好每一本书,当发现书有破损时,将它带回家补好,默默地为图书馆作一次护书员;或许是在超市购买水果时,正确选择,当发现自己不需要水果时能够及时的返回“水果坊”,并将它及时倒回原处,而不是随意地藏在某个角落;或许是在使用公用电话时,能轻轻地说,而不是乱吼乱叫,大声呼喊,影响他人。一眼一情,一言一行,透露着人与社会的平衡。
当我们在路上去寻找平衡,会发现我们还缺少平衡;当我们在行动中去寻找平衡,会发现我们仍忽视平衡;当我们在行动中寻找平衡,会发现我们必须要从自己作起。而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我们会不会发现人性本身的缺点呢?私心、贪婪、霸气、自大,正是这些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失衡。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而我想说,当我们能反思并重新找回平衡点是,能撬起的不仅仅只是我们地球!
关键词:结构主义;符号矩阵;审美趣味;孤独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83-02
《玛丽与马克思》(《Marry and Max》)是2009年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美元的澳大利亚电影,也是圣丹斯电影节31年历史上首部被邀为开幕电影的动画片,它的类型按其导演亚当・艾略特的评价来说是“粘土传记”。制作团队花费5年时间完成影片,亲手捏制人物的每个动作和神情,这种机器制造的缺席把观众从电影的视觉奇观和音响特效中解放出来,静心体味影片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获得了有别于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奇观所带来的“震惊”的审美感受。
一、叙事情节
《玛丽与马克思》采用了零聚焦叙述焦点,叙述者大影像师以两个笔友的书信为线索讲述他们孤独的生存状态。玛丽住在澳洲,是一个额上有胎记,没有朋友,孤独忧郁的小女孩;马克思住在纽约,是一个自闭敏感的肥胖的中年犹太人。他们二人本没有交集,却因巧合成为笔友,彼此鼓励,彼此倾听。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成为玛丽人生的导师,玛丽则在一次次的伤痛中体味成长。
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相信“文学是而且也只是某些语言属性的扩展和应用”,小说的基本结构类似于一个陈述句:主语+谓语+宾语。小说中的人物相当于主语,他们的行动相当于谓语,他们行动的对象、结果等相当于宾语。其中,动词谓语可以随着情节演化而有转化,这种转化使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衡转为不平衡,又转为新的平衡,跌宕起伏,扣人心悬,由此产生故事的审美趣味。电影作为视听综合艺术,同样具有叙事特征,同样可以运用托多洛夫的“叙事转化”理论进行分析。根据这一理论,《玛丽与马克思》的情节可以简化为五个单元:
(1)玛丽与马克思两人的生活平行进行,故事处于原始平衡状态;
(2)玛丽第一次给马克思写信,故事失衡;
(3)马克思的指导带领玛丽找到了幸福,建立新的平衡;
(4)玛丽借助马克思研究心理疾病致使马克思极度愤怒,再次失衡;
(5)马克思原谅玛丽,建立了一个更为稳定的极限平衡。
影片在三次平衡、两次失衡中展开了一部人生戏剧。故事开始时,玛丽和马克思都有各自平静的生活,他们吃甜食、看动画片并渴望朋友,生活习以为常。可是,玛丽的书信打乱了这种平静。她的来信让马克思陷入了不安和困惑,因为马克思很矛盾,他不愿生活发生变化却又期待朋友的出现,最终经过18小时的挣扎下定决心接受这种变化,给玛丽回信,从此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元素:朋友。马克思的鼓励和指导让玛丽对生活更有信心,使其生活日益完美,而玛丽将马克思作为精神研究的案例却让马克思脆弱的心灵大受伤害,导致矛盾产生,通信中断。随后,玛丽把对马克思的歉意寄托在烟酒上,生活越来越混乱;马克思也不能忘记这次伤害,越来越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变得更孤僻。最后,两人从对生死的理解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故事情节再次达到平衡,他们的心也再次恢复平静。
纵观整部影片,在奉行娱乐至上原则的快餐式消费文化社会里,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大都用视听奇观来吸引观众眼球,获得票房大卖。而《玛丽与马克思》则是大量依靠大影像师的画外音和人物读白娓娓道来,以平缓的节奏完成电影叙事的,产生了有别于视觉奇观所带来的“震惊”的审美趣味。
通过上述五个情节单元的划分可以看到,电影表面上的叙事节奏符合了影片所要揭示的人类孤独生存状态的要求,奠定了平和、舒缓的影片风格。但是,在故事情节上,“平衡―失衡―新的平衡―再次失衡―极限平衡”的转化过程又使观众体验到了情节的波澜起伏。表层的平缓呆滞与内部情节的动态转变形成巨大张力,使影片产生了隐性的“震惊”效果,审美趣味由此产生。
二、人物结构
结构主义理论家格雷马斯提出“符号矩阵”来解释文艺作品,即在矩阵中设立一项为X,它的对立一方是反X,在此之外还有与X矛盾但不一定对立的非X,又有反X的矛盾方即非反X。文学故事起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从而又有了非X和非反X,当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完成了。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到如下一个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角色都是孤独的,但他们对孤独的解决方式不同:玛丽主动寻找朋友,马克思被动接受朋友,艾维自得其乐地享受生活,雷恩害怕出门却不断尝试。这四个角色作为符号矩阵中的四个因素,形成了五对关系:
(一)主动找寻的玛丽和被动等待的马克思是影片最基本的一组关系,故事就开始于两人的对立。玛丽与马克思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喜欢甜食,喜欢看动画片《诺布莱一家》,渴望朋友却没有朋友。但是,他们又有很大不同:马克思面对生活的伤痛选择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用规律平和的生活化解一切可能出现的未知,玛丽却敢于接受生活的未知,虽然生活不完美但仍充满幻想和希望;同样是看《诺布莱一家》,玛丽是真正羡慕他们有很多朋友,马克思则是羡慕他们生活在纪律分明的社会结构里却永远那么和谐融洽,因为马克思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无法判断别人的心情。如果社会制度明晰,那么他就不会因为无法“适时”表达而苦闷。
(二)主动找寻的玛丽和自得其乐的艾维,她们都在找寻,但找寻的方式和层次不同。玛丽积极地想突破牢笼,不惜靠发传单、表达爱情来寻找幸福,她是通过改变现状找寻幸福的。而艾维则是在不改变现状中找寻快乐,有与没有都无大碍。
(三)不断努力的雷恩是被动等待的马克思的反衬。他们都受过生活的伤害,在自我保护的本能下变得自闭。但雷恩与马克思不同,尽管雷恩畏惧外界未知的一切,但他却一直都在尝试走出自己的“壳”并最终获得胜利,马克思则是选择呆在自己的屋子里逃避。
(四)主动找寻的玛丽和不断努力的雷恩之间的联系是影片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正是雷恩的不断尝试给玛丽的潜意识里注入了积极的因素,也正是雷恩在冲出自己恐惧的时候给玛丽带去了她希冀已久的马克思的原谅,实现了叙事的转化。
(五)自得其乐的艾维和被动等待的马克思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艾维的等待式找寻与马克思的被动等待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她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子,尽管很老了,牙不好使,眼也盲了,却仍在开心地生活并主动关心他人。正是她的存在让马克思的生活有了一抹新鲜的色彩。
1兴修水利工程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无外乎两大类,即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首推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原称印度河流域规划),即将西部3条河流(萨特里奇河、比爱斯河及拉维河)的水调到东部3条河流;前苏联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5处;中国在上世纪中叶已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计划;引大入秦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的竣工,对解决甘肃省境内的秦王川地区大片沃野以及天津市的缺水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国,对生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蓄水库。从表面看,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资源,但如果深入研究,却发现其中对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巨大和复杂的。简言之,其影响包含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50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至此,我国的广大水利工作者,才有了一个空前意识——在兴利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个规划在大规模地投入运行之后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1.1积极影响
(1)跨流域调水工程会解决“调水地区”易遭洪水威胁的灾害问题,挽救地区性生态危机。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等工程除工农业用水之外,还可缓解里海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很好地缓解因南涝北旱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2)大型蓄水库(如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既能防沙除涝,又能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善其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如前苏联的中亚和哈萨克的沙漠,由于调入了大量的水,部分地区已变成繁茂的绿洲。
(3)优化水质,减少水污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水体不论是通过长距离输送,还是中、长、短期的贮蓄,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污水或浑浊水通过水体的自净作用,获得合格用水,如我国在黄河上游修建的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等特大型蓄水发电水利枢纽,浑浊的黄河水,每经过一处枢纽的水量调节,都得到一次净化。
1.2消极影响
(1)诱发地震。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为诱发地震创造条件。
(2)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高边坡地区还会因土壤含水过高而引起滑坡或泥石流。
(3)对调出水地区生态也有不利影响。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工程造成原流入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热量减少,西伯利亚大片森林遭破坏,风速加大、春雨减少、秋雨骤增,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4)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的生物(尤其是珍奇动物)生活环境,严重的会造成灭绝,或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可能引起瘟疫等灾难。如三峡库区的猿猴,据专家预测,到三峡大坝建成后,会有相当数量猿猴流离失所,再也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盛景了。
(5)对生物、水文、水温等其它不利影响。大型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水文条件,影响了地下水质和水温,造成居民的迁徙、集中,加快城市扩展,导致可用耕地日趋减少。
然而,应该看到,包括生态平衡在内的自然平衡本来就是动态的,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地打破那种不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平衡,才能发展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