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追求观赏性本无可厚非。但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轰轰烈烈的表演,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训练。和观赏性相比,实用性更能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更能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剖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观赏性问题的表现、根源及对策。
一、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表现
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我们可以观察到片面追求观赏性的种种表现。我们不妨从教师角色、学生作用、环节设置三个方面的异化谈起。
1、教师的角色被异化。
这里讲的异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的角色被极端强化,二是教师的角色被严重弱化。前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唯一的主角,学生成为“配角”式的“群众演员”,整堂课成为教师展示个人才艺的“梦想剧场”、“星光大道”;后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傀儡与摆设,让学生牵着鼻子。
2、学生的角色被异化。
就课堂教学而言,师生之间的“异化”是相对的。教师被弱化的课堂,学生必然被强化;反之亦然。教学是一项双边互动的活动,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往往并不容易。
3、教学的环节被异化。
语文,顾名思义,语是以听说读写为主,文是以字词句篇为主。文是材料是基础,语是方法是关键。无语难成文,无文难成语,语文教学的环节一旦被异化,它就不再是纯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它在导入、过渡、拓展、总结等环节就被异化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物理课、化学课……学科渗透的泛用和电化手段的滥用是语文课堂教学被异化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确实是包罗万象,语文也应该呈现丰富,但千万不要忘记语文“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本质,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学术课、杂谈课。如:一位教师在讲《范进中举》时直接播放相关的电视剧片段,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观众。另一位在执教此课时则安排学生演课本剧,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成为观众。这样的课堂偶尔为之,以达激发兴趣、调节气氛之目的是可以的,但若长此以往,教学效果恐怕难以保证。
二、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根源
我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先找客观原因。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众媒介强势影响。时代飞速发展,大众媒介铺天盖地,它的强势影响使得不少执教者和评教者迷失了方向,形成了一种“越娱乐越好”的错误评价观。
二是专家引领推波助澜。一部分专家、学者、名师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观赏性,而且在实践中运用观赏性原则组织教学,导致一线教学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以观赏性为主导的评价潮流使得语文教育重蹈形式主义的覆辙,而且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是学生好恶雪上加霜。不少学生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浮躁有余,沉静不足,偏爱形式花哨的课堂,一些教师无奈之下投其所好,改头换面地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成了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奴隶”。
“观念决定方法,思想指导行动。”不管怎么说,客观原因毕竟是外因,不通过内因的作用,外因是无能为力的,这个道理人所共知。片面追求观赏性大量泛滥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说,教师在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观、教材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甚至是教师观的转变方面,还赶不上课改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观念的偏差只是外壳,境界的缺失才是内核。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事业,把生命当成使命,把学生当成儿女的时候,他一定会少些浮躁、少些急躁、少些毛躁,多些扎实、多些踏实、多些诚实。在这一点上,当代教育大师魏书生倡导得最好,实践得最好,坚持得最好。魏书生老师在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教书就像有人打麻将一样,一走进课堂,精气神就来了。”要论他成功的原因,我想最根本的一点最关键的一条,恐怕应该说是他当初就根本没有冲着成功成名去教书。可见,追求越高,境界越高,成就越大。
素养不高,外强中干是一些教师热捧观赏性课堂的又一诱因。这好比初练武术的人,经不起真招、真式、真功的考验,只好用一些花拳、绣腿、怪样装点门面。这种情况下,敢不敢讲,会不会讲,能不能讲出个性,一系列问题考验着不少语文教师的能力,也左右着语文教师的抉择。讲得太“实用”了,学生不欢迎;讲得太“观赏”了,效果没保证。游移在两者之间,弄不好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三、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对策
实践出问题,归根结蒂是理论出了偏差。我们为片面追求语文课堂教学观赏性把脉,则其病因明显,对策可出。我认为,克服片面追求观赏性,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扣紧语文的根。要立足高层次解读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灵性等多方面的文化观照,而不是对文字、文章的分解与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别对语文教育而言,育人重于教书,做人重于求知。语文课如果把“考”当作老师的法宝,把“分”当作学生的命根,那将是整个教育的不幸与悲哀。教语文,只有站在“着眼终身发展”的高度,才有可能“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要立稳教师的身。育人须有基本功,其一是德,其二是才。德为才之基,人乃才之本。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才可能练就精湛的教学技艺。才无止境,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教师的学养、才能不设上限,也没有上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古人对教师示范作用的生动阐释。
最后,要抓牢学生的心。要抓住心,得付出心,真诚的慈爱心、淡泊的平常心、强烈的责任心、执着的事业心等,缺一不可。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支持学生、把学生当人看,当朋友看,当孩子看,当儿女看。如果师生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爱你没商量”,则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走上民主、科学、高效的“快车道。”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反思 命题建设
多年来,对于现代文阅读测试一直研究、探索得不够深入。本文试图汲取教育测量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系统剖析与批评中、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相关问题,以期利于未来的命题建设。
一、测试重心不准,语文本味淡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小阅读题总是以社科文、自科文的内容理解为测试重心,实际上完全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本味,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本体与实质。比较明显的是自科文阅读题,混淆了普通阅读和专业阅读的界线。这种只有相关专业人员才能阅读和只有他们才可能读到的文本,拿来给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都在进行普通阅读的考生进行阅读,有什么阅读价值?让考生到完全缺乏经验支撑的构不成对话关系的阅读沙漠中去找寻答案,除了发挥他们那种本能的“求生意识”,还有什么意义?此题背后的支撑性知识应该首先是读懂文本的经验性知识,然后是有关阅读的知识和技巧。但历年此题所选的文字几乎都是深奥的专业研究。阅读这样的文章,只有识字量这一种语文知识在支撑着,而由这些汉字所组合的话语系统对考生来说却完全是陌生的,学生们固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并不能为阅读这样的自然科学论文进行支撑,所以说这不是语文试题,倒是自然科学试题。考生完成这样的题目,不是在调动着他十几年中渗透在他们脑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而是在扮演着儿时捉迷藏时那个“捉人”的角色,在一个非常低的甚至是本能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搜寻。因此,答对了题目并不见得这个考生的语文水平就高,答错了也不见得他的语文水平就低。
再说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不少考题裸指向于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试题也是只注重选文的内容而忽略其言语形式。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言语形式的重要性。其他学科通过言语形式掌握了内容之后,就可以得鱼忘筌,把言语形式抛在一边;语文学科正好相反,它是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来掌握表达特定内容的特定的言语形式。文本的言语形式是阅读测试的重心,可是上述考题对言语形式的考查几乎是一片空白。
不仅考试如此,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乏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求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这些活动,也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进行口头演讲,但活动设计的重心,并不在母语教育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主题。有人批评这种貌似语文但其指向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反语文”。这种不良现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与语文阅读测试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且愈演愈烈!
二、信度效度不高,内容分布偏颇
教育测量学告诉我们,考试需要讲究测试信度,中、高考更需如此。测试信度也叫测试的可靠性,即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测试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语文水平。测试信度取决于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试题本身是否可靠主要取决于试题的范围、数量、区分度等因素,评分是否可靠则要看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和准确。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在这两个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2009年福建卷选用《中国青年报》《寂静钱钟书》一文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材料。该文作者周南试做了一遍题,在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答案居然是错的。诚然,阅读是一种二次创作,读者可以对作者的原意进行超越和拓展;命题者需要结合很多客观因素的实际进行拟题,最终形成的考题可能超出作者最初的创作思想或意图。但是文本作者与命题者之间的认知差距怎么这么大呢?退一步说,既然出题者可以完全超出作者最初的思想或意图作自己的“另行理解”,那么,考生同样有充足的理由完全否定阅读题的标准答案。因为考生同样首先是作为读者出现的,他们有权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作为阅读考题的文章进行二次创作,也有权做出自己“另行理解”的答案。但是,阅卷老师偏偏把命题者提供的答案奉为圭臬,其考查信度到底有多高呢?2009年湖南卷散文阅读最后一题:“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连阅卷教师也非常无奈地说:“这道14分的赏析题是湖南卷的鸡肋,阅卷时已经难见区分度。”
一些语文行家做不好中小学生的语文作业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主要原因在哪?不是试题的范围、数量、试题的区分度等因素出了差错,就是评分标准不准确。2007年,四川一所重点中学20多位中学语文教师做高考语文试题,居然许多答案与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不相符合。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少还是资深教师,怎能如此出错呢?很简单,其答案并不准确。这一年四川卷散文(赵丽宏《烟火的变奏》)阅读15题中问:为什么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这话在文中并无深意,“烟火”是眼前景象,“战火”是联想情景,一实一虚,两者“没有关系”。但其命题者的答案却说:“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这样的回答真是答非所问。人类生活的两个极端就必然没有关系吗?“焰火”的和平环境可以是“炮火”的战争代价换来的。测试信度如此之低,那些语文教师怎么能够“考正确”呢?
再说测试效度,即测试的有效性,是指一套测试对应该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也就是说,一套测试是否达到了它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内容。一个测试即使对某个目的具有一定的信度,但它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一个测验对于某个目的是有效的,那么它一定是可信的。现代文阅读测试更要保证较高的测试效度,其内容的分布更要体现全面考查语文素养的要求。然而,不少现代文阅读题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如2010年四川泸州中考阅读题《雪地里的迎春花》,10分考查对内容的理解,4分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一道14分之多的小说阅读题,考点局限在两个方面,而典型化的环境、个性化的语言及相关词语、句子都没有考到。与之相反,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试卷《父子应是忘年交》四道阅读题基本都是考查词语、句子。其中,第25题解释题目中“忘年交”这个名词,第28题中有三小题考查语句作用,而27题、30题都在围绕“忘年交”设题,要么回答“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我’与儿子是怎样相处的”,要么“探究你与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吗”?中考卷其测试效度如此之低,它们会给今后中学生阅读产生什么影响?
三、能力层级模糊,探究试题失真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语文新课标对探究性、创造性的重视,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阅读过程的积累,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其中,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的考查即确定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项。基于此,一些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便常常在题干中直接使用“理解”、“赏析”、“分析”等词语,以示紧扣《考试说明》的能力层级。其实这些所谓层级是“胡子连着辫子”的,不能清楚地分开,以致陷入模糊状态。比如2008年天津卷散文(《敦煌》)阅读三道题:
19.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如果把三道题中的能力层级动词互换一下,好像也不会影响命题意图与答题内容。命题中的能力层次含糊不清,主要源于《考试说明》界定不清;《考试说明》界定不清,主要源于它照搬与沿袭了上世纪50年代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系统中的一个维度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到了本世纪初,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系统已经发展到“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其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其认知过程则包括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总计有30个具体类别。运用洋人的东西本不是坏事,但要注意人家扬弃的过程,应当吸收人家更新后的成果。
再说“探究”,虽不是布卢姆等人的东西,但还是名不副实。2009年扬州语文中考试卷第23题,2010年江苏、安徽、福建三家试卷第14题,题干中都标明“探究”一词。但是,若把三道题中的“探究”字眼换掉,改为“写出”、“理解”等动词,好像也没有什么异样。题干中写有“探究”,不代表考生会去“探究”,因为探究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方略与过程,而不在于简单地呈现结果。所以,探究题一旦放到考试卷中,就不是探究题了。如果一定要说这也是“探究”,那么考生每一道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一种探究,都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进行对话。
还有,有些所谓探究题难度也太小,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要求“探究”林冲的身份、性格和心理就比较浅,只要写出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就可得满分。这种非常容易的考题不仅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还会造成考生在未来真正探究中的浮躁心理。
四、批判思维欠缺,多元解读消弥
“批判性”这个词源于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引申义有敏锐、精明的意思。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综观多来的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似乎只有两题有一点检测考生批判思维的味道。其一为2009年扬州中考试卷23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其二为2009年宁夏/海南卷11题第(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其实,无论中考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有不少可供我们测试考生批判性思维的资源,只是命题者还不善于从中挖掘。如2009年试卷,其中属于主旨值得反思的,有全国卷《孕妇和牛》一文中的虚假牧歌;属于思维单向缺陷的,有四川卷中《抗生素滥用》;属于论证逻辑欠严密的,有福建卷中《尺度》的随意发挥;属于言过其实的,如江西卷中《木车的激情》关于对木车的赞美、对现代交通的贬斥……如果我们有这方面的意识,考查批判思维的题目是不难命制的。
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考试说明》根据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空间较大的特点,明确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然而,在控制误差、弥补主观题目比重增加对高考选拔性损害的观点影响下,文学作品阅读题中多元解读基本消弥殆尽。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主观题提出“在开放性的前提下尽量客观化”的要求,即“主观题目客观化”。这类试题的评分标准美其名曰“意思对即可”或“根据答案酌情给分”;然而,实际阅卷过程中仍是“采点”不“采意”。这类考题,其答案排斥多元解读,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切身感受,不能鼓励考生的创造性解读。另外,多年来“阅读题答案在文中”一说被奉为经典的答题绝招,考生更不会大胆想象与向文外拓展。所以,考生在答题上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倒有点像做变相的填空题,根本谈不上多元解读。
五、文体测点不准,阅读习惯异化
虽然中、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题中的文体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些考题忽略了文体的测试要点。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有客观的研究对象、严谨的思维、独到的观点以及严密的论证过程;因此,其测试要点不应在词句意义的辨析与理解上,而应该专重于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表述上,对主要观点的把握以及对论据、材料的判断上,对逻辑思路的明晰上。如2009年全国卷Ⅰ中《释“王”》一文,要读懂这篇文章,这样几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1)甲骨文的“王”字本意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述的?(2)甲骨文“王”的释义经过哪些阶段?(3)说甲骨文“王即斧钺”的理由有哪些?其中最充分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能回答这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便全部读懂了。可是,这份试卷的题目,对上述问题很少涉及,相反,只考了一些段落和词句的理解,显然是抓小放大,测点不明。再如2009年上海卷《专家与通人》,首选测点应该是“文章认为专家与通人的区别在哪里”,或“现在不能成为通人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五道测试题总是在句子解意、语句填空、“太专”原因、“通人”重要性等方面做文章。
不仅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测试要点,其实,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各自的测试要点。对有的文体来说,形式上的特征甚至更具有本质性,更值得考查。例如,新闻报道文体着眼于最快、最简洁地把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它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若是考查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不仅仅要考查学生是否读到该新闻报道里的事件等信息,更需要检测学生抓住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恰当运用相应的技能快速、高效地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否则,选择新闻报道的价值就不大了。
关键字:教育;理论学习;多元化;油画教学
教育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改革,使得教育的形式变得多样化,甚至利用多媒体和各种方式使得理论教育变得不再枯燥无味,但是基于被教育群体的特殊性,理论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特别是高校中美术院系的学生对理论学习变得抗拒和置之不理,但是作为一名美术生理论性的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面对色彩缤纷的校园生活更是欣喜若狂。新学期伊始,便开始了专业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在学习专业实践课承德基础不断地积淀理论修养,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专业实践课,特别是在赏析绘画作品和鉴赏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在教授油画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带有理论课程《艺用透视学》,理论教学对我的感触比较大。首先学生们感觉只要画面效果画的好就行了,不用学习别的东西。其实并不然,首先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教师必备的教师素养和教育能力—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具备画画的能力,同时要具备理解分析和鉴赏画面的能力,并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从不同的切入点剖析画面。
理论学习的意义也是比较深远的,首先我们要明确理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象,理论教育在不断分化综合的道路上进一步优化,从而产生了许多分支,我们在对这些分支进行学习掌握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生生、师生等等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避免因认识不足带来实际行动上的偏差。正确的认识是成功的教育活动的前提。同时我们也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交流活动,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社会群体现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区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教師面对的受教育群体是一批来自不同的城市,接受过不同的家庭教育,感受过不同的社会化境的学生,他们自身也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手智力、爱好、性格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想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抓住关键的核心问题,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当然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育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还重要,不仅要有良好的绘画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画面的构成需要理论的支撑,画面内容的解读也需要理论的阐述,所以说油画教学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是不不可少的。
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也不无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要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助学习的潜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本身作为一个主要因素,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或抑扬顿挫,节奏感要强,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完全高度集中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纪律方面,单纯的上课点名有点生硬,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无规划的点名提问来促使学生自觉的进入课堂。再次,上课形式多样化,利用第三者媒介来更轻松地完成教学活动,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视频以及图片都可以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共鸣,通过视频和图片进行理论讲解,达到图文共茂的生动效果,从而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油画学院的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主动的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只有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理论教育本就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它又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学生通过实践绘画了解绘画理论,然后又通过绘画理论回归绘画实践,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掌握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才有可能提高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意识,使课堂教学走出“填鸭式”的泥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来源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课本知识,发散思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虽然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一定要培养艺术家,但是美术教育可以挖掘学生们潜在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观察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对艺术品的品鉴能力和对美的兴趣。艺术理论的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塑造审美性和高素质人才的产生,因此高校艺术教学中理论教学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带有恐惧感和陌生感,特别是在问题的阐述和作品的理解中不能带有过多的理论分析和过度深奥的文字内容,这样反而会使作品看起来更枯燥乏味,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阐述,先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述所看见的东西,虽然受到了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但是绝对是自己直观亲眼感受所表达的意思,这比在毫无感受之前就灌输某种概念所形成的偏见要好得多。反之,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教学无需理性的指导,恰恰相反,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太多不懂的问题,教师第一时间应该想到直观性的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我们通过对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理解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很多知识,通过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时代等等我们都能感受美术作品所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比如油画作品中,用笔的方向及力度,调色油的多少,色彩的饱和度和纯度等等都需要自己去亲身感受和体验。我们知道美术教育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它是人才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程。
艺术理论教学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情感的发泄,身心发展才能得到平衡,从而情感境界得到提高;艺术理论的学习能挖掘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感官的发展也是促进智力发展不可取代的必然之路;艺术理论的学习能更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永远都是最前沿的代名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栋梁人才所具备的最可贵的心理素质,然而艺术理论的学习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理论的学习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绘画语言和画面所带来的直观感受能法学生对视觉符号加以创造,发展智慧潜能,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艺术理论的学习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就意味着没有艺术创造,艺术的创造主要体现在自身价值的发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己意识和主动精神;艺术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修养,学生们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到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发展,了解艺术和生产以及生活的关系。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在实践中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为:教学任务与教学科研的分立、教学数量与教学质量的失衡、教学卓越与教学优秀的混淆、教学奖励与教学惩罚的极端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究其缘由,这与教学能力生长的教育生态环境颓废、教学能力评价的教育价值物本倾向、教学能力发展的教育资源平台薄弱等有重要关系,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缺乏良好的教育系统结构支撑。为此,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凸显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从爱教乐学和遵循教育本质层面来培育教师教学能力,注重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校园文化建设;(2)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教学能力的提升以人为本的旨归;(3)加强教学反思,重视课堂经验升华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管理;误区;审视
大学的生命和活力要靠教育质量来彰显,而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实于教学实践之中,惟有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才能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得以持续的提高,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身心素质基础。“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推进高校的‘质量工程’,必须深入地探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研究状况”[1]。为此,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为培育教师教学能力做各种努力,虽出台了一些举措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可从当前人们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批评声中略见一斑。何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存在误区。虽然各种常规性、激励性、惩戒性的教学管理办法时常出台,但无形之中又使教师陷入了名利追逐或按部就班的困局中,令其教学背离了师生共同探索真理、激发彼此思维的宗旨,导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普遍受到限制。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众多大学为了提升办学质量而纷纷进行改革,尤其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想尽办法来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出谋划策,但很大程度上他们往往是以一种“客位”的思维来面对教学发展,而忽略了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以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陷入多重矛盾的误区中。
(一)教学任务与教学研究的分立
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其中充满着非程式化的“活”问题。这些问题是在师生围绕着课程知识而展开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师生之间关于生命经验的对话。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对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不是通过单一的讲授知识或理性的逻辑分析就能达到的。缺少了相应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就会变为静态的文本分析而缺乏生机,也就难以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能力转化,这也恰恰是大学生时常发出“学无所用”感概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当教学没有发挥出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训练方法、提升能力的教育作用时,就会引发教与学分离而非教与学相长的消极关系。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呢?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教师要结合教学中存在的“活”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这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水平的有效方式。教学是以知识为纽带而开展的师生身心互动过程,在探求知识当中,必然存在着质疑或分歧,这就需要教师对之加以归纳、提炼,形成问题,给予研究,并结合知识结构系统进行成因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教学的组织与设计。“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二者并不矛盾,高校教师各项能力的提高都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高校教师的管理要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要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开发的需要,要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促进教师实施研究型教学,强化教学学术观”[2]。基于此,学校的教学管理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即鼓励教师以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研究的源头活水,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变学校惯常的仅以竞争申报教改课题立项的方式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办法,让每位教师本着对教育的喜爱、责任和反思之心来开展教学研究,从而实现以教促研和以研促教的积极效果。
(二)教学数量与教学质量的失衡
教学也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是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的一种主体风格,需要师生双方身心的默契配合,并以积极主动之态融入其中。而此种主体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长期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种个性化成长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师的自主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心用情地履行职责。”[3]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且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所擅长的课程领域用心用力,做到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认真总结反思教学效果等。要使教师充分发挥“教其所长”的特色,就不能使教师在应付诸多的课程教学任务上疲于奔命,成为所谓的“一肩多挑或全科型”教师。否则,教师很难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上日益精进,反而会在繁重的教学负担下失去教学兴趣,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而交差了事,无心也无力钻研教学质量问题。而此种状况在大学教学管理中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被默认甚至是被鼓励或被倡导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课程数量越多意味着教师所得的课时津贴回报越高,教师之间也往往以此作为相互攀比、计较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方面,课程数目越多可能意味着教学部门对承担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越是一种器重。当然,此种现象的存在也许还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有关。即使这些理由不乏客观性、真实性,但从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而言,都是值得斟酌的。毕竟大学教师只有专心于个人的专业领域,长期从事与个人专业相关且相对稳定的少量课程教学研究,再通过持续的积累(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调整),才能对其所从事的课程教学有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心得,并通过理论学习和反思而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卓越与教学优秀的混淆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有效的教学是在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接受理解客观知识的基础上,激活彼此思维、开展思想交流并能促发主体智慧的生成。这其中既有对知识理解的新视点、新方法,也有教学主体对情绪、情感的有效调节,从而使师生都能以愉悦的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共同获得智力、情感、意志上的提升。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说,从教育性角度而言,教学蕴含着创造卓越的品质,而其较高的境界水平能促进教学对象的身心协调发展,使教学充分体现真善美相统一的品性。显然,这不是所有的或大部分教师能轻易达到的教学水平层次。它要求教师拥有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学科宽广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还要拥有把教学当作志业的精神态度,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和研究,才能逐渐成长为卓越的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虽然这对很多教师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不能因此而放弃这种追求,更不能以此作为自己平庸的借口,而应当尽自己最大努力成为出色的教师。所以,教学管理不仅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育,还要对教师的教学卓越与教学优秀进行区分。不能像当前这样,只笼统地提出模糊要求,诸如教学中教师有无备齐教学大纲、有无教学进度计划、有无授课教材、有无清点学生名册等,以客观性材料的有无来认定教学事故的与否,或者结合个人在教学比赛、科研课题、论文数量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考评。这种做法虽不能说有错,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感受到了师生之间思想的火花在绽放,产生了喜悦、激动的情绪体验后,才能真正用心投入到教学中,并不断超越自我而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好教师。
(四)教学奖励与教学惩罚的极端化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对人发展的影响具有缓慢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它是师生通过长期的教与学互动逐渐濡化而成的身心体验,并通过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显现出来,其效果无法计量化,往往要通过学生融入社会之后的长时间人生发展状况来反映其成效。可以说,“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课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这样方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工作的需要”[4]。因此,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点滴的积淀中求得进步,而非一蹴而成的。可事实上,当前教学管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的评价往往采用计数式的方式进行,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学生评教中得分最高者即为教学优秀的教师。目前,这种计数式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又有走向两极化的倾向,出现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即对于获得一次教学优秀评价的教师,其“优秀”就与之终身相伴,甚至学校各类评奖活动都会优先考虑;而相应获得一次诸如因迟到而被认定为教学事故的教师,则常常被贴上教学行为有问题的“道德化”标签,并影响其职称晋升、津贴补助等,形成教师间教学发展上的“阶层固化”状态。当然,对教学管理中存在奖励与惩罚两极化现象的批评,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违背教学常规的行为是可以容忍的,而是为了从刺激和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角度所进行的一种反思。不能把奖励与惩罚当作目的,也不能当作区分或拉开教师之间“名利”差距的策略手段。相反,它应是一种激励性的方法和技术,最终是为了实现增强教师教学能力这一目的而进行方法和手段上的选择、设计,而不是要在塑造教学“英雄”或教学“失败者”的过程中形成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对抗式关系,这是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培育的。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成因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受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与教师个体的志向和努力程度有关,还与校内外办学资源和条件有关。因此,为了更好地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管理者要避免“客位式”“监督式”“数量式”的行政化思维,而应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置于教育生态结构中来权衡考量,这也恰恰是解决现实中存在教师教学能力培育有关注、有投入但却无实质性改进的根本办法。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成因,主要有3点表现。
(一)教学能力生长的教育生态环境颓废
教学是由“教”与“学”构成的统一过程。教学质量是通过“教”与“学”主体之间积极互动而产生的效果。那么,这种积极互促的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有没有一个便捷而固定化的教学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显而易见,不可能所有的学校、教师在办学环境、办学模式上有着同等的条件和表现,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所大学都会对教学质量有所追求。只有正视了这一情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教育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一普遍性问题。为此,我们分析的视角要进行一个转变,即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转向教学的主体。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学内容、方法、形式不重要,但从事实层面上看,围绕着它们所展开的教学改革效果不甚明显,所以有必要将分析视角投向教学主体,要使教师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唤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认真钻研教学业务,优化课堂设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进而提高教学能力[5]。如此,才使得教学能力发展转向主体自身。因此,从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的层面而言,教学要得以有效提升,最为重要的基础在于“教”者要“爱教”,“学”者要“爱学”,这是比所谓的方法技术更为持续性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然而,在现实中,“爱教”与“爱学”并未成为当前教学的常态,师生双方把教与学更多是当作一项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各行其是,以致实践中教与学相分离的现状十分严重。所以,当前教学管理要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必要从教学能力生长的教育生态环境方面着手,先解决包括师生在内的社会主体的教育观念。从师生层面而言,要让他们“悦教悦学”,不能将教学当作一件苦差事,而应是乐在其中;从学校、家长、社会层面而言,要给师生解除“成名成家”的功利化束缚,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让师生在探求新知和追求真理的教学中凸显互动性、创造性等。
(二)教学能力评价的教育价值物本倾向
言及教学,不得不谈学校。学校作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机构或场所,使教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代名词,这在高校教育中又表现得特别鲜明。当前高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集中于课堂之中,课堂之余的学习探究、对话、交流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教育性更显其重要。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培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无论是做好学问,还是从学生出发教好课,教师都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可是目前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他们花在科研项目、争取经费、写论文专著、参与和接受评审、填写各种报表材料、处理行政事务和公关接待的时间实在太多,而因袭传统、按老办法教书,照本宣科、‘满堂灌’是最容易、省时间、省精力的办法”[6]。的确,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并未将教学的教育性作为重点考评教师教学水平的取向,更多是从技术性的外显教学行为来给予评价,诸如各种教学材料(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学生名册、教案等)是否齐备、有无按时上下课、教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内容重难点是否突出、普通话是否规范标准等。这些方面的确可以通过训练、“包装”等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整齐化、标准化”,但却与教学的情景化、个性化、创造性、交互性等特点相去甚远。所以,这种评价方式无法让教师真正地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真理、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价值信仰,而这些又是在日常化的教学中师生按照教育本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然要产生的,甚至这当中会存在着师生在互动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或抵制”等非连续性的教学片段。要形成一致认可的教学组织形式或风格,不是通过少数几次“故事性、笑话性”的“娱乐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教师围绕着课程知识和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生命经验的交流与对话而形成学科知识结构和专业精神态度,进而以专业学科为视角来认识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才能有主体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形成。然而,当下教学管理的取向更多定位于物本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往往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延续着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思维,注重教学过程的程式化、效率化、可控性,教学沦为了一项为达到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要求的任务,使得教学的育人功能很难在碎片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
(三)教学能力发展的教育资源平台薄弱
教学是在时空中展开的流程。从时间角度而言,教学有着学制、学时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要考虑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教育质量最优化的问题,这对教学是一种挑战。一方面,教学不是一项单纯“追求速度”的活动,而是在教学主体之间通过倾听、对话、合作等一系列活动所完成的“细工慢活”;另一方面,教学又受到具体时间的规定或限制。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矛盾是教学管理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从空间角度而言,教学主要在教室和课堂之中展开,师生、生生、课桌椅、多媒体等构成了不同的组织变化形式,如讲授式、讨论式、分组式等,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又会产生教学空间的表现差异。这是在教学管理中必须要给予重视的。不能将教学仅仅定位于“静坐、静默”或“一问一答”式的格局之中,而应让教学空间要素围绕着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来组织。为实现这样的效果,在培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集中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共享机制,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实施全方位服务……通过建立资料室等形式,提供优质课的教学视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文献,为教师提供教学能力自我提升的外部资源”[7]。因此,要发挥教学时空结构的有效性,教学管理就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而非对教学进行单一的监督规范化管理。可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并未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资源营养供给”。例如:在教师进行学科课程教学时,要对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等进行整体设计,这一过程需要一些相关的教学案例、资料等,那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就应该逐渐建立起丰富的数据库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虽然这是一个积少成多的长期过程,但似乎不少高校的教学管理在这方面的工作是阙如的,能查询到的数据库更多是学生成绩、试卷等。另外,从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及内化角度而言,教学最终要促成学生能力的发展,而这就要使教学具有指向自然宇宙、价值人生和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功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活化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为此,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学习理智分析传授知识的技能,还需要教师拥有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努力追求发展的动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搭建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交流平台,为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供可能,进而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重“物本”,教学管理更多关注教师外显行为的技术化、规范化。这种抽离了具体的教学情景,以短期零碎的教学表演来对教师作出教学水平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的方式,使得本应以培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为要旨的教学管理变为教学监管或教学商品化。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逼促着教师“守时敬业”,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无实质的益处,只会助长教师“玩弄”教学的伎俩升级,却不会培育教师热爱教学的崇敬之心,而此才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最为重要的基础。
(一)凸显教学地位,注重教学能力提升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的教育质量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培养的对象来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保障。然而,当前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现象,即“学校管理”重于“学校教学”。换句话说,就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或导向是要确立各种“重大项目”,包括基建项目、科研项目(平台)、博士硕士点建设、重大实验(研究)基地建设等不一而足。这些项目往往成为学校未来发展努力奋斗的目标,而作为学校日常化、基础性的教学却未给予相当的重视,这似乎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一种常态,由此,造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认同程度不高、在校大学生对教学质量不满意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很自然明了:为何高校中不少教师热衷于“从政”,为何很多学生热衷争当各种名类的“学生干部”,为何学校在对外形象宣传上不遗余力。而所谓的“教学管理”更多是把一线的教学沦为“监控”的对象,而非是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提供周全的服务。为此,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育要从基础做起,凸显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营造教学主体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态度,建立起“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质量提升为出发点的文化组织,在高校内部营造出全校师生对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教育理念等问题进行积极参与的氛围和环境,进而让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8]。总之,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育要得以有效进行,学校必须转变思路,高度重视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要将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来对待,加大教学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意识观念、价值导向、服务配套等方面发挥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系。惟其如此,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育才能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顺利开展。换句话说,只有当作为学校发展主体的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正了”,回归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本质,教师教学能力在自我努力和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影响下,才能得以长足发展。
(二)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教学能力提升以人为本的旨归
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除了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外,还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实践密切相关。只有教学实践过程真正按照教育本质规律展开,才能达到教学育人的效果。而如何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有着“教育性”呢?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教育本质谈起。教育是培养人发展的活动,而人的发展终其一生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教育就是要不断增进人们协调处理这些矛盾的生命能力。为达此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那么学校教学即为具体的表现之一。因此,教师教学能力培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而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必然是遵循了教育本质、增进了学生生命能力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的反映。所以,在当前教师教学能力培育过程中,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以及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即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内化为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包括了认知、思维、情感、意志、行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只有学生学会了利用知识分析判断,又能在实践中理性行动,其发展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及身与心的协调统一。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在知识传授上要注重原理或核心概念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另外,在知识传授方法上要做到“化繁为简”“以点带面”。所谓的“化繁为简”是指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突出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的基础性、线索性的纲领作用;所谓的“以点带面”是教学中对具体问题的探讨要讲求全面性、系统性,从跨学科的思维视野给予深入的剖析。可以说,唯有教学中注重这二者的结合,方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避免出现当前大学生学习中“学完就忘”以及对专业学科缺乏基本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法的现状。当然,教师教学要能达此效果,离不开教学管理所提供的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在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中,进行思想碰撞、情感表达、经验交流的互动,从而使教学尽可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三)加强教学反思,突出课堂经验升华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
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育不是一件速成的事情和标准化的“货件”,需要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在不断学习反思基础上的改进。惟其如此,才能在逐步地提升中“修成正果”,成为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因此,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育,除了要注重对教师教学提出各种规范化要求,以及通过诸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措施来让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分享和学习观摩之外,还要注重促进教师个体在教学上的自我学习成长。这个自我学习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通过短期的各种培训、观摩等外力刺激或要求就能直接推动的,而是要通过教师“勤学苦练”的长期内修,才可能一点一点靠近教学的艺术殿堂。“高校教师更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主要思考对象,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终身性的自省、自责、自励,以一种自我考察的途径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9]因此,在当前教师教学能力培育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促成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习惯。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对教学存在的消极和积极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正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师要做到这两点,与学校自由宽松的教学管理不无关系,学校要容得下或允许教师在教学上缓慢“学步”的过程或在“学步”中出现“跌倒”的现象,而不应在零星的教学检查中给予教师教学终极性评价,从而扼杀教师教学的激情和信心,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优秀教师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积淀的过程,而积淀就是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不断反思,逐渐形成个人对教学时空要素的有效组织。教师除了对教学的形式、结构等要素进行反思外,还要敢于正视自我,让“认识自我”成为一种反思习惯,从知识结构、情感态度、道德品质、价值信仰等方面作出检视,真正肯于承认自身存在阻滞教学发展的因素并努力改变,进而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教学综合素质能力。
总之,教师教学能力培育的关键在于将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自我反思学习有效结合。这是一个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逐步将之升华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尊重教师发展的这一特点,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作者:田夏彪 单位: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8):58-60.
[2]刘晓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5-97.
[3]朱新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6):124-126.
[4]何静.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基于WSR方法论的解读[J].高等农业教育,2015(6):46-49.
[5]赵静.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4(11):14-14.
[6]毛洪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5-37.
[7]徐延宇.建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48-50.
【关键词】高中语法 高效模式 自导合学 小组学习 语法教学策略探究 自导合学模式语 法教学的反思 语法评价策略
1.“自导合学模式 ”教学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改基本理念的提出:要求高中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新课程强调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贯彻和实施这种理念,也成为英语教师的全新尝试和挑战,在此理念下,我校科学构建“自导合学模式 ”教学即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以导学案引领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不懂问题查阅资料或小组内合作解决、学会提问、学会质疑等,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学习创造力的目的。“自导合学模式”教学,即鼓励学生登台讲课,学生变成小老师、变成演员,学生乐了,课堂气氛活了;老师变成导演、变成学生。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群体,共建共享互学、和谐的课堂教学。
2.基本理念
2.1 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高中英语语法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用英语进行跨学科学习做准备,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 。
2.2 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高中阶段的英语语法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语法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高中英语语法课既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语法课程应该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2.3 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英语语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2.4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上渴望被承认、追求个性、比较敏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表现欲旺,总希望大家高度关注他。所以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应该尊重学生个性,表扬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思考,充分表达,充分展示。坚持活动即教学的观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激发。
3.我校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我校英语教师积极学习、尝试、运用、探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高中英语warming up,reading,listening等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动感十足。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如步入沼泽,举步维艰。我从两方面剖析高中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症结:
3.1 从教师层面看,处理语法教学走极端,使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动感”荡然无存;
3.2 从学生层面看,学习语法如步入沼泽,对高中英语语法学习“动感”无从谈起。
进入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混乱,学习语法畏难心理日益加深,语法专项测试尚可,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尤其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语法知识的实际运用更不理想。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课前预习激动,合作汇报引动,疑点分解促动,实践反拨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高效﹑自主、合学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让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也成“动感地带”的目标。从而,使课堂因“动”而精彩,使学生因“感”而习得。
4.我校自导合学模式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探究
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应注重探究性、合作性、交际性。因此,我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作以下方面的探究:
4.1 预习任务激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催生语法教学动感。
因为进行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因此,语法教学应该融入听、说、读、写任务活动中,使语法真正服务于交际。为了使语法课的目标定位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师生都有必要对语法内容进行必要的预测和预习。这类活动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隐性特点的语法活动,如教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时,我先向学生提供下列图表,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些食品和烟酒的价格、味道、重要性等,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意见进行语言输出。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分工”省时高效率,“合作”便于成合力,“聚焦”利于明重点,“猎取”更能激志趣,“实战”更促求知欲。完成相关的预习任务,任务完成的优劣作为模块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任务大致如下:(但是,由于语法教学仍然是任务教学的中心,语法教学过程实施的任务教学策略具有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真实的看法,输出下列对话):
St A: I think beer is cheaper than fruit.
St B: No, no, I think fruit is cheaper than beer, and is more healthy.
由于这类问题并不存在对错与否的说法,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真实看法的表达,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想交流的过程当中逐渐内化语言规则。接着,我又布置与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有关的阅读让学生去完成下列任务:
一、收集相关形容词、副词比较级例句
1、Reading中的例句有:
2、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例句有:
二、相关语法问题探究(教师按具体语法设题)
问题一:
问题二:
三、问题探究结果:
1、自己已解决的问题:
2、需小组讨论的问题:
四、相关高考真题链接
另外一种以形式为中心的语法学习任务具有显性特点,其任务内容通常是语法问题。例如,我将写有正确与错误两类句子的卡片发给小组,引导小组阅读、讨论,选择出符合语法规范的正确形式,最后总结包含该语法点的语法规则。 在开展语法预习任务前,我借助阅读材料或听力内容向学生展示要学习的语法点,并布置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按照我的安排完成运用语法形式的学习任务。例如,我安排学生分析一个包含 be going to 语法结构的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讨论和认识该语法结构的表意和交际功能,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或想象来谈论即将到来的假期计划安排,并将那些具有相似或相同假期计划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学习活动小组,以激发更多的语言输出。语法任务完成后,我及时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和结果展示中存在的语法问题富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训练活动。例如,如果我发现有些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 often, usually 等词的用法不是十分清楚,就可以先通过图示表示 never, seldom, sometimes, often, usually, always 等词汇之间的频度对比,然后安排学生完成下列句子:
频度对比: never seldom sometimes often usually always
1. Tom works hard.
2. He is on time for work.
3. He is late.
4. He is early for work.
5. He makes mistakes when he writes the file.
6. He answers the phone politely.
7. He is angry.
8. He is happy.
学生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完成一系列句子,例如, Tom always works hard. He is always on time for work. 等等。如此以来,学生在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的同时,又能够进一步感知、理解和学习语法,从而促进语法技能的发展。
4.2 合作汇报,主动探求,活跃语法教学。
学生在独立思考预习任务之时必然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鼓励学生抖出所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聚集本组成员的疑点,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的困难。在此过程之中,要充分调动小组之中后进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以及优秀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做到小组之中只要有一人会,便没有一人不会,即“兵教兵,兵强兵,兵带兵,兵练兵”。
4.3 疑点分解,学生主动完善,激扬语法教学。
经过了学生的自学过程以及小组内部的讨论协作过程,学生对所要求自学的语法项目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了明确的了解,做好了充分的“第二次备课”。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事先准备和学生整理的典型例题,运用实物投影,对小组讨论中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联系,必要时我作适当的解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题释点,以点带面。
(1)学生展示和学生点评相结合。我让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看其它小组成员是否可找到这些同学的错误。这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并特别要注意让后进生发言,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向书本甚至老师的所谓权威观点提出疑义或异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2)教师点评。我的精讲点拨可谓把关的一环。在“第二次备课”的基础之上,我将学生自学及讨论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从而使抽象繁杂的英语语法具体化、系统化、规律化,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语法内容。我的讲解切忌重复,对于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内容决不再讲。讲解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使师生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教师讲得巧妙,学生学得高效。例如:在学习虚拟语气时,我要求一个小组的学生apt.投影他们准备好的句子,自导合学模式学习这一语法的过程是No.1观察思考;No.2点拨领悟;No.3应用实战。
No.1观察思考,形成初步认识,生生互动。
①I wish I kne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②We wish we had studied harder when at school.
③I wish I could fly to the moon one day.
④I'd rather you paid the money yourself.
⑤I'd rather she had't done that then.
⑥The workers demanded that their wages (should)be in-creased.
⑦The boss ordered the stuff that they (should)finish the task before this Friday.
⑧He gave the advice that we (should)do the work careful-cly.
⑨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think it over before ac-accepting it.
⑩It is important that students (should)attend all the Alec-aures.
[小组的发现]
(1)由①②③句可知,wish后接宾语从句,从句谓语动词需用虚拟语气。用 一般过去时表示与现在相反的情况,用过去完成时表示与过去相反的情况,用“would/could/might+动词原形”表示与将来相反的情况。
(2)④⑤句中,would rather后接宾语从句,从句谓语动词需用虚拟语气。用一般过去时表示与现在或将来相反的情况,用过去完成时表示与过去相反的情况。
(3)⑥~句的名词性从句中,从句均采用虚拟语气,且从句的谓语动词为should+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
No.2教师点拨,学生领悟,诠释要点:
一、虚拟语气用于宾语从句中;
二、虚拟语气用于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中;
三、虚拟语气用于if only引导的感叹句中;
四、虚拟语气用于特殊句型中。
No.3应用实战。做到活学活用,让学生畅游有关虚拟语气的高考题。
1.(2011·北京高考)-Where are the children? The dinner's going to be completely ruined.
解析:考查虚拟语气。根据问句句意“孩子们现在在哪里?” 可知wish 后的宾语从句应用动词的过去式,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愿望,故答案为A。
答案:A
解析:考查虚拟语气。would rather后的从句中谓语动词用过去式表示对现在或将来事实的虚拟。
答案:B
解析:句意: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建议家长不要让12岁以下的孩子骑自行车上学。本题考查虚拟语气用法。recommend, suggest, insist, order, request, advise等表“建议、命令、要求”等意思的动词,后接宾语从句时,宾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常用“should+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
答案:A
4.4 实践联动,主动发展,震撼语法教学。
(1)让教学回归生活。
学生进入到语法专项训练,这份训练题实际上是教师在初步汇集资源的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通过多向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训练题量根据内容覆盖的完整性和课时分配确定,通过课堂练习,创造新的信息并运用知识点,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达到正确巩固提高的目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的经历是语法教学的源头活水。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来自书本上的材料,这些材料因为范围小、更新慢很难表现出真实的生活化场景,使语法和生活的纽带被切断,造成学生在语法运用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新课改下,语法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设计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语法教学不再成为孤立的语法知识讲授,而是注重学生利用语法知识来解决问题,最终回归学生的生活。如我在教学定语从句时,就将这个语法现象依托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交际中引导学生用定语从句输出语言,语言鲜活生动,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是我讲解定语从句教学实例: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定语从句
(2)高考真题实战。
在预习任务中学生收集了大量的高考真题,要求各小组精选5-10题写在纸上以便于投影。该环节中,节奏要快,碰到难题时尽量先让学生释疑,我适当引导即可。我的主要任务是集结学生有疑惑的题目,课后自编类似的题目加以巩固。PPT投影:
1. The girl _A___you saw in the street is Mary.
A. that B. whose C. which D. as
2. Is this factory __A___ a lot of students visited yesterday?
A.the one B. That C. which D. /
3. This is the best book ___D__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all this year.
A. who B. whom C. which D. /
4. This is the best book __D.___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all this year.
A. who B. whom C. which D. /
5.Have you visited the house __A___the famous scientist was born?
A. where B. in that C.that D.which
6. They talked for about an hour of things and persons __B___ they remembered in the school.
A.which B. that C. who D. whom
(3)组内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让学生使用定语从句即兴表演:
Combin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and some conjunctions.
Bhang Henwife is a Chinese.
He is an actor.
He is famous.
He is from Tianjin.
He acted many films.
Breakpoint is one of the films.
Bhang Henwife , who is a famous Chinese actor from Tianjin, acted many films, one of which is Breakpoint.
Homework:Write an article with the title “My English Teacher” in 5 sentence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5.对我校自导合学模式语法教学的反思
5.1 课前怎样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并评价预习任务。
我处理这问题时只是考虑了基础欠佳的同学,允许他们少完成几项任务或降低任务的要求,但对优等生的要求没有拔高。而且评价时由于过分为基础欠佳的同学考虑,部分学生有意见,觉得不公平。因此,怎样真正做好“培优补差”任重而道远。
5.2 课内要求各小组准备好一定数量的疑难点,怎样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疑难点。
课内要求各小组准备好一定数量的疑难点,由于学生个体学习习惯和原有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语法项目主要的难点和盲点的分散,还有,那么多的学习小组各有自己的疑点,这些问题导致典型案例难以聚焦,失去“靶心”。
5.3 怎样帮助个别后进生消化疑点。
这种“动感”的语法课堂教学模式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但个别后进生虽然也很努力,由于基础原因,他们无法跟上,对他们来说,疑点依然是疑点,怎样帮助他们消化盲点以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目标,我茫然依旧。
5.4 怎样控制少数学生课堂上乱动。
我校高中班级人数超标,每班人数都是60-70多人。而自导合学模式语法教学过多“动感”的语法课堂,首先讲究的是“动”,在那么多小组同时活动期间,难免会有少数学生乘机乱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他们怎样有效控制,还没找到较好的方法,我和其他教师正在探索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语法评价策略
为了检查语法学习效果,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所学语法规则,我校教师借助交际活动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语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因为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如果学生通过语法规则的学习,认识语言的规律,并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规则进行交际,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语法规则,这也正是我校自导合学模式的评价标准。例如,为了检验学生对将来时态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幻灯、图片、电化设备等创造真实、半真实的交际语境,设计两个公司职员商讨周末休假计划的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将来时态询问对方的计划安排。下面是两位学习者根据我的的要求完成的对话:
A: Hi, Mi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the weekend?
B: I'm going to stay at home for a rest. Are you also stay at home?
A: No, I'm going to Qingdao. I want to the beach.
B: Oh, when are you leaving?
A: Tomorrow.
B: I'm really happy that we'll have a rest.
A: I know. And we really need a rest, too. Say, I'm thirsty. Let's get something to drink.
B: Good idea.
很显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自由灵活地运用所学语法规则表达思想,学生的反应由学生自己控制。通过观察和录音等手段,我对学生语法学习效果加以评价。事实上,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策略,其目的都应包括以下方面:
― 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语法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语法、记忆语法和理解语法的情况
― 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信息反馈
―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更明确的指导
7.结语
高中英语课堂要激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起来,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动”是学生课堂行为的外显,“感”是语法知识的内化,“用”是语法学习的终极目标,评是为了检查语法学习效果。教师要促使学生从“预习任务”到“实践巩固”全过程中通过归纳、合作、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完成语法学习的任务。鼓励学生“动中学、动中悟、动中用”,使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课堂充满动感的旋律,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自动、互动中得以完善和发展。新课改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而英语语法教学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教学过程。所以,中学英语的语法教学要以新课标为根据,结合新教材的优势,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势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实验、探索,总结出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新课改语法教学的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目前,我校的自导合学模式正在操作中,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总结推动有效合作学习的发展,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发现都有很好的效果,尽管现在还在初步摸索阶段,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但是把自导合学模式运用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是必要的,也合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只是要让自导合学模式课堂走向成熟阶段,应得到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肯定,仍就是一个长期的更为复杂的过程。因为,学生、教材、课堂、老师、社会一切都在变化发展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新课改内涵,需要先进理论的引领,需要课堂教学的深入实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
[2]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理论》第七讲“中小学整体改革理论探索”, 1998年4月第1版第160页.
[5]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19页.
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以下称《规划纲要》)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标志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乘着这股春风,我校于2011年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几年来该专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教学实践与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笔者发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教育密切相关,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漠视,是影响其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语文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说是个体发展及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反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积累,这种现象无疑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终身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多数幼儿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注意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欣赏等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积累;二是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是掌握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四是具备讲、唱、跳、弹、画、组织课程和游戏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观摩、记录、评价幼儿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五是有撰写工作计划、总结与报告的能力。这些要求当中,有许多都是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如何发挥语文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才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对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结合访谈、问卷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力求对教学能有所启迪,寻求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教育要求的合格毕业生。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一)语文知识与技能水平偏低
1.阅读面窄
笔者曾围绕部分中外名著阅读情况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就算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他们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一二的,完整阅读的学生数为零;除了语文课本外,他们很少主动涉猎文学作品,至于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往往都是上网抄袭应付了事。总体呈现出阅读量小、涉及面窄,语文知识匮乏的特点。
2.技能薄弱
作为考量语文知识有效途径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表现在写作时要么是无话可说,作文篇幅短,要么是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不会撰写应用文书、教案设计不合规范等问题。口语表达则体现在普通话语音不准,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方面。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好
1.学习态度消极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主体大多为义务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群,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重技能轻基础”思想的存在,以致他们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舞蹈、声乐、手工等方面的训练,而对语文科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上热情不高,甚至是纯粹的被动性学习,认为语文科可有可无。对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只有极少数会认真对待,更多的是互相抄袭。
2.缺少交流动力
语文课堂本应是思想碰撞、语言交流的舞台,但目前上课的状况却是积极发言的学生只有个别少数,大多数学生缺乏师生语言互动的热情。例如,我校语文课一直有安排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的良好传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越来越不尽人意。本应口齿伶俐的学前教育专业班级,在此项活动中也常常出现冷场现象,要么事先没有准备,言之无物;要么只言片语地应付了事;更有甚者紧张到手足无措。长此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的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将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偏颇
1.情感体验缺乏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介绍的各种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缺乏兴致。在分析课文中情感较为丰富的段落时,很多学生很y进入情境,更谈不上感同身受,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矫揉造作。如《边城》中摆渡人与过渡人在钱财方面的谦让,学生认为不切实际,迂腐可笑;对于文中所传递的祖孙情,学生也无法有深刻体会。至于《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名篇,他们连读懂都难,更谈不上心领神会了。这样缺乏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很难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能教育出具备健康情感的儿童。
2.价值观有偏差
知识面窄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审美能力发展都受到限制,经常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因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变味。例如在《项链》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同情玛蒂尔德的遭遇,但却很难总结出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学生甚至认为玛蒂尔德用十年辛劳来还债是很愚蠢的做法,不如一走了之。这些都可见他们不成熟甚至有些偏差的价值观。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如《记一次令我难忘的聚会》,学生大多选取了记叙自己的一次生日,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流于俗套,不是去烧烤就是去歌厅唱歌,流水账似地记录过程,根本无法表达出“难忘”的原因,情感表达十分苍白。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生源素质较差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作为义务教育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从丧失信心进而到丧失兴趣。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也使他们在想有所改变时力不从心,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上来。在连串打击之下,丧失了进取心和表现欲。
2.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我校语文学科考核方式的单一、僵化,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张试卷,这样的方式缺乏专业针对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更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考核制度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学习动力不足。
3.网络产生冲击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收集较以往更为便捷,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愿意直接求助于网络。例如,每次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经常是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来获得现成的答案,而非结合课文开动脑筋,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对于本就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中职生而言,与其手捧纸质图书,不如点开微信直接语音聊天,连最起码的文字输入都省略掉。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作用我们不可否认,但对于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中职生而言,他们却没有成为网络数据大时代的利用者,而只如搬运工一般,光凭听和看来接受外界信息,这种无须大脑积极参与的被动接受性认知活动,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深入的辨别和思考。
(二)语文课程设置的陈旧
1.语文教材的单一
目前,我校语文课程的设置仍未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多年来各专业都是统一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订的语文教材,内容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却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语文知识的具体需要。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的教材,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传递给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相关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差可想而知。
2.评价体系的老旧
我校语文课程评价现在仍缺乏过程性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仍以书面考试的形式来体现,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漠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容易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不仅不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使学生因为考试的失利而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内驱力的引导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后面对的工作对象主体是3~5岁幼童,在“蒙氏理论”中提出的九个儿童敏感期中,有八个是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而且这些敏感期是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启发引导的,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影响相当大,所以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专业,真正愿意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
(二)加深情感的感化和引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情感表达比较细腻。语文老师应抓住这一性别特点,在课堂教学上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丰富,达到以言传情的效果。例如教授《荷塘月色》等文笔优美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诵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其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渴望。在课外,语文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推荐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举办如读书鉴赏会等活动,与学生共享阅读体会,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与教师产生较好的感情共鸣,从而带领学生走入更为丰富的语文天地。
(三)加大教学策略改变力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要将教学重点过多放在语法讲解等方面,而应尊重教学主体――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功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由于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就是“抄”“默”“背”“洗脑”。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思政课产生心理的拒绝,再加上部分教师上课过程中不讲究方法,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他们早已知之一二的“洗脑理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性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是能够将时政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中,用学生身边的、现时代的事实来讲道理,就能令课堂鲜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思政课堂实效性的效果。
(三)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基于教育对象思想特点的需要
大学时期的学生思想更为独立,好奇心强,想法多变,价值选择多样化,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尤其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再加上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大部分学生对国内外大事不感兴趣,即使偶尔关注一下,也会因为自身学识不够,理解不透,辨别能力不强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W生在接触到网上不良信息时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在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时,容易被消极的思想侵蚀,并可能在社交网络的朋友圈和班群中将这种负面情绪加以传播,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直面那些可能产生歧义和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社会导向作用。
(四)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俗话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国际人才素质竞争中,政治素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思想立场坚定、身怀赤子之心的人,绝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危害祖国、危害同胞的事情;相反,一个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即使满腹学识,也很有可能为他人所用。一个学生的政治素质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时政素养,将时政教学融入到思政课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大有裨益,进而也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笔者在将时政教学融入思政课时,让学生自己收集和组织材料,为其提供演讲和辩论的舞台,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信心,还可锻炼到信息检索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
(五)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跟不上学生更新换代的速度,面对着新时代的新青年,仍然是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到课率低,听课率更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入手,改变陈旧的观念,提升专业素养,把新鲜的知识和新鲜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融入新的时政内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是更新教师知识库的一个方式;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采用与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时政教育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则是不二选择。
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时政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益处很多,因此,要积极探索其融入的现实路径。
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者的观念
首先,高职院校尤其是主管思政课教学的校领导,要重视从学校层面规划和开发时政资源。要引导全体思政教师在攻破教材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政资源,把时政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另外,还可以从学校层面倡导学生成立政治类、时政类社团组织,支持和指导这些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在学生中营造关心国家大事、讨论国家大事的氛围。
其次,高职教师也要重视时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将时政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乎整件事情的成败。教师要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照本宣科,片面强调教材知识和体系的做法,敢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勇于挑战自己,积极探索思政课和时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时政而时政,时政与讲授内容结合不紧密,满堂讲新闻故事,这样就偏离了思政课的基本走向。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时政教育可以而且有必要融入思政课堂,奈何自身水平不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方面,从时政资源的量上来说,时政资源数量极大,更新速度快,收集、整理、归类工作琐碎而繁重,让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去整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克服心理上的难关,与同事分工合作,相互探讨收集和利用资源的新模式、新方法。再者,从时政资源的内容来说,时政资源涉及的知识很广,不仅有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国际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自己的受教育生涯中不可能全部都学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时政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教师既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又要不断关注时政热点,更要与同行不断切磋,相互观摩,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代高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文化素养和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但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不喜欢被人控制,对学生口中的“洗脑”更是深恶痛绝,所以教师不能再一言堂。教师在讲一些较敏感的时政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在思政课堂中帮助学生得出全面、正确的观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
(三)探索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敢于创新,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接触过的认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体方法,望与同仁们互相探讨、互相进步。
1.课前新闻评论
首先是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构成情况,如信息收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演讲能力等。其次,资料的检索、整理、编辑。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教师注意做到引导工作。
再次是课堂评论环节。让学生在10分钟以内完成所准备的课堂汇报材料,形式不限,但必须要有自己小组对新闻事件独立的看法和评论,避免学生只进行简单的新闻播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汇报后,班级其他学生可以进行互动提问。
最后是教师点评。教师围绕学生所评论的新闻,内容是否积极健康、论据和论证是否客观充分、是否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等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学生关注的就业面试基本礼仪、形象要求等知识对评论员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恰当地指出不足的地方,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课前新闻评论难度较小,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较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但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即学生所讲的内容与教师接下来要讲的课程内容可能并无联系,容易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
2.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时政热点每天都在更新,利用时政导入新课或是上课过程中利用时政创设情境,都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时政触觉。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用新近的新案例作为引子,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时,可以将“大学生捣鸟窝被判10年半”的新闻作为安全导入。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利用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讲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可以结合苹果7手机的开售以及乔布斯的个人经历,说明“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使时政资源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克服时政与授课内容相脱节的弊端,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时政研讨沙龙
时政研讨沙龙,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前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邀请专家教授或者红色学生社团(学校中的政治类学生社团组织)成员来到班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沙龙主题的确定、嘉宾的邀请、沙龙活动的举办等细节,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需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学期开展2~3次。让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避免教师授课的单调性,还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专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事先与专家教授和学生多做沟通,让专家教授事先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尽量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在活动现场,教师也需要眼观多方,尽量把现场气氛搞得轻松、活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4.撰写政治小论文
教师结合时政热点和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论文撰写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课本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对时政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
5.重大事件默哀、祭拜、参观活动
重大事件或重大纪念日进行默哀、祭拜、参观活动,也是思政课与时政教育相融合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纪念日时,带领学生在班级进行默哀;在清明节时,带领学生祭拜烈士;在讲革命史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革命战争纪念馆。这些活动进行前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或详或略地给学生讲解背景知识,进行价值观教育。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接触过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全部都要运用到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行之有效即可。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一、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它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张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迁移。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和意义,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积累性、目标指导性、诊断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及基于问题或案例的学习,基于内在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氛围,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建构主义教学观则强调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诱发并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与调控。建构主义评价观包括:目标自由的评价;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以知识建构为标准的评价;以经验建构为标准、情境驱动的评价;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以社会建构与协商主义为标准的评价,等等。
二、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存在问题――理解误区
1.在使用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教师案例选择太过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用得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新鲜感;有的教师对运用案例互动体验法的时机掌握不好,不能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甚至出现学生对一些案例的理解过于偏激而使课堂教学的局面难以控制的情况;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协调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使案例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很好展示,使正常的理论讲解陷入表面化。
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目前高校扩招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变得相对紧张;有的高校领导误认为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内容都一样,大班授课节约资源。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开展案例互动体验式教学存在很大限制;学生众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个参与讨论互动的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每次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有时又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这使教学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应用该方式的积极性。
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缺失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在高校思政课的案例互动体验法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模糊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师主导作用缺失。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往往找不到案情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问题,往往会出现离题、无谓争论、一边倒、随大流、众口一词、简单重复等状况,对此有些教师不能给予及时的调整及必要的理论引领和提升。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和把握案例互动体验教学进程,往往是前松后紧,重要的案例体验点评阶段常常是草草了事,不能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述,根本达不到案例互动体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深化理论学习的目的。(2)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在案例互动体验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往往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愿意或懒得独立思考,总是将希望寄托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如同初生的雏鸟等待母亲喂食一样,完全缺乏主体性的表现。还有一些学生搭便车,利用小组学习形式,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努力,自己坐享其成,这同样是缺乏主体性的表现,而且带有剽窃他人成果的不良倾向。
三、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应坚持的原则――前提基础
1.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选择并以适当形式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体验、讨论和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原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一个出色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不是经常亲自讲解、分析和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和讨论,给学生发表意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思考,积极发言,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推理。教师既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更要适时地把学生从对案例本身的讨论引导到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进而把讨论引向深入。同时要做好组织协调。案例教学是教师“导”与学生“演”的互动过程,作为“导演”教师担负着组织协调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2.坚持平等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地位的平等,即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表达权利,是一种师生在人格和个性等方面彼此尊重的状态。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针对每位学生的,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式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和交流,案例探讨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和标准的,学生可以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质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双向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3.坚持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造的平台和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案例的体验、分析和讨论,为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散思考和创新创造等能力提供了条件。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精心选择和制作典型案例时要展现出创意,学生在围绕案例展开体验、分析和讨论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深刻地对案例进行探讨,深入挖掘案例中所包含的深层意蕴,从而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
四、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关键环节
1.案例的精选集编阶段。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基础。好案例的精选标准应该既能融合教学理论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要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要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笔者认为好案例的精选应遵循以下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典型性、针对性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教师要选择最适合的案例,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要能把握案例的难易程度,易于学生接受和认同。案例数量要精而少,质量较高而实用性强,既有代表性又有针对性。选择案例时教师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所选案例要既能够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探求未知的结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提供展示的空间和平台,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深化发现、加深理解、深入剖析和体验启示。
2.案例的情境呈现体验阶段。一个好案例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目的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框架内就现实问题做出判断和选择。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都是在一定背景环境中和不同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现象,具有特定的时代气息和各不相同的案例背景信息。只有让学生先了解相关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案例中的背景、环境、情节和任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呈现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案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编排。围绕教学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引发学生思考,使案例发挥更大价值。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包括相关的时人论述、历史照片、现实视频甚至影视作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听结合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保证案例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3.案例的讨论分析体验阶段。教师最好让学生组成案例分析小组。教师可以在对每个学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指定组合方式,学生也可以自由结组。分析案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这样做主要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开展各自的探究并卓有成效地展现各自才能,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独立见解与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很必要。在分析案例阶段,最忌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忽视学生的思维分析过程,但教师可以做一定指导,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有效率。案例讨论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思想认知的碰撞,因此,案例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就自己和他人的体验认知发表见解。通过这种多向交互式的传播学习交流,能使参与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既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又可起到一种激励效果,最终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进取学习,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将老师所讲的理论与自己原有的思想碰撞后又相融合,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的目的。
4.案例的探究解读体验阶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作主体发言,又可以由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更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由一部分学生做主题发言,其他学生对其进行提问,提出质疑,形成讨论的氛围。在这种互动的场景下,课堂讨论会逐渐呈现出热烈氛围。讨论案例时,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寓原理于讨论过程之中,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教师通过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课堂讨论始终处于热烈、有序、高效的状态的同时要避免出现几个学生包场发言的情况;教师应该当好导演者的角色,通过组织、引导、补充、启发、点拨和评论等手段,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自己的见解观点,什么时候评论其他学生的观点,哪些人发言,哪些人不发言,哪些人多说,哪些人少说,从而使参与讨论的全班学生产生巨大的牵引力,确保课堂讨论沿着健康、正确、有序的方向发展;教师还应该扮演思想碰撞的催化剂角色,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推动学生由感知问题的表面现象向深入的理性探究发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抛砖引玉,鼓励创新,使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相互撞击和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案例的总结评价体验阶段。对教学案例的总结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一节课堂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或学生自己要进行案例点评。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往往是一堂课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策略进行点评。学生自由发言时,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效果,并对学生讨论出的各种结论逐一进行必要点评。总结评价的主要目的为: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辩证、历史的科学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
通过创设情境,激活案例体验;利用生活资源,丰富案例体验;开展互动对话,提升案例体验;总结评价反思,深化案例体验;尝试实践活动,回归案例体验。这样持续打造真诚的思政课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踊跃表达,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力得以丰富、潜能得以发掘、案例体验得以深化,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发现与表达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心灵的真正转向和发展。
五、高效实施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追求实效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个简单的案例都会涉及大量史料,教师必须熟悉案例阐述的事实和各种细节,对于重要信息必须做到信手拈来,因为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很多是由案例事实引发的。教师如果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就会使自己陷于被动境地。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因为一时疏忽,将一些信息如案例中人物的姓名、职务及案例中涉及年份说错,则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这要求教师在课前阅读与案例有关的大量材料,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在讨论案例中,学生常会问一些案例细节方面的问题。尽管这样的问题明确与否可能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没有多大影响,但仍需教师予以解答。在课前,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全面掌握案例背景资料。不仅需要在特定案例的课前准备时查找相关资料,而且需要平日持续的知识积累。由于案例教学的背景资料十分丰富,因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进行案例教学时同样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如果仅限于课堂呈现案例,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理论准备不足而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案例,或者无法深入地进行分析、讨论、体验案例。因此,教师最好在课前将案例布置下去,或者事先收集一部分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一定准备,最好能在网上建立一个案例教学资源库,能让学生自由地查找信息,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这样能更有效率地开展课堂教学。
2.摆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位置。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种通过自身体验、思想碰撞、民主讨论达成共识的过程,能够锻炼学生从他人那里汲取知识和认知的能力。案例体验过程中需要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案例教学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快乐的民主化教学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也欢迎发表与案例不同的见解,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和保留观点,这样就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了条件。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位置――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学生思想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是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教育者。教师应彻底转变自己案例讲述者的角色,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非操作者,视为学生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与教学的合作者。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当成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体验、沟通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觉认识、接受和内化。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和合理之处,避免打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情绪。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存在较大争议的观点、见解可以先放在一边,在课后找合适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案例讨论的主持者、归纳总结的发言人、群体互动的导演者、思想碰撞的催化剂及背景资料的提供者,但不要做演讲者,也不要做评论家,更不要做仲裁者。可见,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有利于“思政课”价值属性的彰显,从而极大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3.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在讨论现实生活两难道德问题和陷入僵局时,及时地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对有价值两难纠结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并要在讨论结束后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并对学生讨论过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讨论课有始有终,对学生有启发。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要防止两点,一是抢占学生的主角地位,学生无法大胆发言;二是教师只是附和、肯定学生发言,而没有给出有价值的意见和指导。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讨论手段,使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更好更深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从而起到让思政教育深达学生内心世界的作用。参加讨论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内容给予简短点评,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启迪启示作用,切忌点评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要调动学生参与案例体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做学生思想的倾听者和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学生偏颇甚至极端的思想不会因为老师的不了解而自动消失,相反,只有老师耐心、仔细聆听,引导学生换角度、换角色、换位体验思考案例,才会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想法。在学生发言时,多给予其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评价,并通过提问等方式,使学生思考更加深入,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本质,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地“挑拨是非”,引起不同观点学生的争论,在争论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也可以在讨论中激发学生思想灵感的火花。讨论话题若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课前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做些思考、拿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等,让学生在讨论课上更加胸有成竹,有话可讲。要克服影响提高思政课案例互动体验式讨论质量的四种心理障碍,即从众性、随意性、逆反性和回避性四种心理。还可以在案例讨论教学中根据讨论课的主题和内容邀请嘉宾。由于嘉宾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真实生活作为案例或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的讲解,对学生换角度、换角色、换位体验理解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难点起到很好的效果,起到老师和主持人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讨论既可以集中进行,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分散讨论,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习惯。要减少小组成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再次发言的机会,对别人的观点予以回应,产生清晰明确的思维碰撞交锋,否则只是一种观点陈述。在每次案例讨论结束后,师生要及时进行总结,阐释讨论结果,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等。可以让学生谈感想,谈谈别人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等,以督促学生认真思考他人的发言,对讨论课上的感想体会进行升华。很多学生在自己发言完毕后就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认真听他人的陈述,削弱了讨论的效果。如果老师写一份简短且击中要害的总结讲话,同学们就会用端正的态度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且对他人的发言有一种思考和判断,起到案例互动体验讨论课交流思想、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作用。
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要教育别人,首先要使自己具有完善的人格,注意自身的形象教育。”言传不如身教,在我们践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时,我们应该记得自己是人民赋予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为了使自己不负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为了更好的传递中华教育事业的火炬,也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尤其注意加强理论学习,并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学校内外环境进行创新工作。工作中我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所有的工作激情寄托在班级管理与建设,潜心致学,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热情、激情、爱心、耐心激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一、转变教育观念,健全学生人格。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明白自己应该处理好教育教学的本质问题,明白育人的真正目的是培养正直、善良、智慧、健康的青年,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的青年,培养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奋发拼搏精神的青年,培养具有五心(忠心祖国、爱心社会、诚心朋友、孝心父母、信心自己)的青年。
学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不是机器,不是模具,他们不仅属于学校,他们还属于家庭、社会和将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完成升学任务,我们还要塑造学生的人格;不仅要对现在负责,还要对将来负责。中学教育的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后继教育仍有很多。所以,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非常注意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描绘未来生好的美好蓝图。我想这也就是中学吴基安校长所说的“是成人,还是成事的问题;是养成还是速成的问题;是内化还是外烁的问题。”所以,我对待学生不仅要注重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思想品质的塑造;不仅要注重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所以,我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特别注意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一片真情去感召他们、帮助他们,而没有因为他们成绩差,就对他们予以歧视或忽视。我想,我之所以能在去年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中能被学生评为“百分百满意教师”,恐怕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言传身教,以诚取诚。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在我耳边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老师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我做!”可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所以,当我要求学生做到时,我总是要求自己首先做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班级管理中,我有时也会出现些失误,但是我却能做到在学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用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是,我不能总是用道歉的方式去赢取学生对我工作失误的谅解吧。为了更科学、有效的管理班级,少犯错误,我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汲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一视同仁,让学生信服,努力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而在学生的《我的成长记录》中,他们都纷纷向我表示了感谢。这些感谢的话语,促使了我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因为我不可以辜负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眼,不可以辜负家长们那一双双期待的目光。
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
人格尊严是平等的。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教育专家常说“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参照自己的自身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孩子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班级刘代斌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一直都在努力,想提高学习成绩。他说“我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我才有可能取得进步;我只有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学校、班级的建设和发展中,我才能对得起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四、换位思考,正确引导。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我在处理孩子问题时,就经常注意换位思考。孩子犯错时,抚摩一下他的头发;孩子心情沮丧时,拍拍他的肩膀,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有时候可能要比批评的话语更能催人改正,激人奋进。孩子思想出轨时,我基本上都是予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劈头盖脸、不分青红皂白的乱批一通。一年多下来,孩子们现在已经能做到主动承认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并能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我以为: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好我,一个坏我。学生思想的过程就是好我与坏我做斗争的过程。如果好我胜利的时候多,他们就会进步,就会慢慢的迈向成功;如果坏我占了上风,他们就会退步,就会慢慢的走向失败,最后弄的一事无成。所以,我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特别注意适时的对孩子们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向进步。一个孩子曾经跟我这样说“老师,今天那个高年级同学打我,我当时真的很生气,真想跟他打。可是我知道如果我真的那样做,肯定又会让您麻烦了,也肯定会让我父母伤心的。我不想再让您失望,也不想再让我父母伤心,因为我还想好,我不想让别人以为我真的是不可救药了”。
五、拿起表扬的武器。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我们班主任作为教育者,不妨拿起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予以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例如:班级卢振武同学刚来中学时,成绩非常理想,还经常违反纪律。可是当他在班级、学生会的工作被多次肯定后,他劲头十足,也严格了对自己的要求。如今,他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的群众工作做的却是十分出色,他负责的班级劳动卫生工作,从来都不需要我的督促,他分管的学生会工作也是得到了学生工作部领导的高度赞同,这学期他还当选了学生会的副主席。
又如,班级奚璐同学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习积极性不高,从来不问不懂的题目。但是,她有一天却主动向我们老师请求帮助解题。对此,我当即在班级予以公开表扬。经过如此反复多次的表扬和鼓励,现在她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主动性也增强了许多,对学习的兴趣也浓厚了很多,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了很多。由他们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必要的表扬是成功的阳光、空气和水。
但是,我认为表扬要注意对象,注意时机,注意场合,注意分寸,否则表扬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味道,甚至会被人以为是讽刺、挖苦等等。
六、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
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指导。我觉得,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躁动不安,情绪不稳,容易陷入迷茫,对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极端。这时候的他们犹如风雨中的一棵小树,又犹如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一叶扁舟,迫切需要外界的关注和安慰。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宽容,过分苛求,违背生理成长规律,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被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毁了。
七、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后进生,常是很多人歧视的对象,老师叹气,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有些家长自己也摇头,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处处低人一等,被置于班级的“阴暗角落”。时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热爱、理解学生。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应高于友爱,齐于母爱。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孩子多差,他也一定拥有自己的特长。也许我们无法帮助一个孩子提高成绩,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帮助一个孩子克服他自己的缺点,帮助他树立人生的自信,让他尽可能多学一点,少浪费一点时间。其实,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那里面有日月星辰,有江河山川、花鸟草虫、社会人生、阶级政党,真、善、美、假、恶、丑,都存在其中。这关键就在于我们教育者的正确引导。
学习道路坎坷不平,荆棘遍布,能够顺利走完这条路的人毕竟是少数。我觉得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就对他们予以歧视或是忽视。其实,每位后进生都有很多可爱的长处。他们每天上学,即使什么都听不懂,却还能坚持在椅子上一天天的坐着,这是何等的毅力?他们参加考试屡考屡败,这是何等顽强的抗挫折能力?他们如此劳累、如此艰难,却很少有人同情、理解,还常常受到批评指责。即使这样,孩子们吃过饭,背上书包,还能一步步的朝着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成功、还不断有人讽刺挖苦自己的学校走来。见了我们的面,他们常常还憨憨的笑笑,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我想,如果我们每位班主任每位教师都能意识到这点,多给点我们的后进生以关怀、希望,我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会更加完善了呢?
八、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的统一,实行感恩教育。
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不可偏废。爱心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不妨想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什么都没有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对学生付出的爱应该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设计。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行。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们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他们都没有责怪我,有的还要求我对他们更加严格些。我想这与我们的感情联系有很大关系吧。
作为班主任,我很注意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用宽容和感谢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引导他们用心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自己的幸福。例如,我们班级章梦璐同学转进我们班时,她对吃、喝、穿都比较讲究,有时还攀比。就此,我多次和她进行心理沟通,用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故事来教育她、感化她。现在,她进步了很多,父母对此非常的满意。
九、实行“三个一”教育:引用广德县桃州一小的话说,那就是“每天给学生一句赏识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份成功的喜悦”。有一段时间,我工作进展不是很顺利,心情也不好,每天脸上也难得露出一点笑容,走进教室时也是板着脸孔。那段时间学生情绪低落,如临大敌,人心惶惶。在不久后我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此提出了意见。我立即进行了反思,也参阅了一定的资料,发现老师乐观、良好的心境能感染我们的学生,“老师的微笑”能赶山整个班级成员的心境,创造出一个活跃、快乐与祥和的班级氛围;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健康活泼地成长。从此,无论自己心情怎样,我总是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学生说能见到老师的微笑真好,心里也是特别的踏实,学习起来更是带劲。
十、经常与家长联系,建立和学生家长的良好关系。
家长评论学校从班主任开始,因为班主任与他接触最多。家长的评价认可程度,对学校对班级对教师的影响都很大。他认可你、反感你,他都会到处替你宣传。所以,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家长信任你,即便有时你的工作有些失误,他也可能谅解你。我们班主任向家长说学生在校做的任何一件事,家长都能感觉到你对他孩子的关注。班级顾洋洋母亲说“张老师,你的电话一来,我就知道小孩肯定是学习成绩上出了问题,因为我知道我的小孩应该不会有其它方面问题。这不,我生意也不做了,立即从义乌赶回来了。我很感谢你对我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可见,我们与家长的联系真的很重要。
为更好的做好老师、家长的联系工作,我每大周都给学生下发一张《学生情况联系表》,让我们的同学认真填写自己每大周的各方面表现、各门功课的测验情况及每周的作业情况,又由班主任填写寄语,请学生带回家交给家长审阅后,再带回校。此外,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给家长发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汇报班级工作。如此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督促学生的学习、生活、遵守纪律等,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家长的欢迎。
十一、努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找到平衡点。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对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出了高要求。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针对广德县的教育现状和地方风土人情,如果我们只搞素质教育,可能会面临考试失败的危险,结果谁也不愿意见到。可是,如果我们只搞应试教育,却又于心不忍,也不愿意见到自己的班级被埋在题海深处。所以,我们应努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找到平衡点,寓应试教育于素质教育中,寓素质教育于应试教育中。
现在,很多学生都抱怨学习苦、累、烦,抱怨我们家长、老师不理解他们,整天让他们学习。繁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有的拼命学习,可是成绩却提不高;有的整天逍遥自在,无所事事,学习成绩一团糟。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进行教育。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向往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果我们一味的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孩子们其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恐怕也只能变成学习的工具,恐怕会变成为了学习而学习,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会因此而畸形。
坦然说,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现象和行为。结果,学生成绩提高了,个性却抹杀了。后来,我及时反思,采取了“寓应试教育于素质教育中,寓素质教育于应试教育中”的做法。每天课外活动,我或者是班干带他们跑步、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等,同时积极开展些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活动,还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并不断注意利用合适的载体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通过这些做法,我发现学生学习愉快了,生活精彩了,成绩也没有因此而下降,情绪也好了。
十二、加强班级建设,营造科学文明的班级氛围。
班级管理建设中,我以班委会为支柱,以《班级量化测评》为形式,以“敬、净、静、竞、进、谨、精、警”为舆论向导,以培养学生“善良、文明、守纪、自律、自主、友爱、理想”为目标,以班会、班务会为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和谐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都能找到成功和自信。从而热爱我们的学校,热爱我们的班级,热爱我们的祖国。
同时,本人作为班主任还要加强理论学习,立足学校的稳定和发展,着眼全局,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协调各科关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及方法与过程的渗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吃苦,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十三、安全教育重于泰山,时刻不容松懈。
作为班主任,我很注意充分利用“两会”(班会、班务会)阵地,加强对学生的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住宿安全、上下楼梯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防火防盗意识教育,加强突发事故处理方法的教育和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的教育,坚决贯彻执行学校的安全首视责任制。此外,我还比较注意不体罚、心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注意在言语上尊重、理解我们的学生,注意对教学成绩的合情合理合法化处理,注意教育方式的文明化、科学化。
十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与艺术管理的结合。
1.科学管理: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一日常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办教育法》和《新世纪教师素养》等法律法规的精神,结合《中学文明班级评比办法》,拟定《初二(7)班班规》、《关于初二(7)班班级管理工作的补充规定》、《关于班级管理的有关说明》,利用《初二(7)班班级量化管理细则》进行杠杆调节,使班级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
1.)开学初带领全班同学学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知规,进而守规。
2.)制定值日班长制度,以值日班长为中心,成立纪检小组。
3.)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如果违规,予以量化考核扣分处分,严重违规者,予以书面检讨、在班务会上认真学习班规等处罚。
2.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把管理权交给学生,激发群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注意给学生创设条件(提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1.)班务会召开:由班主任牵头,班干自己组织召开,班主任于学生共同探讨,从而加深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我常将枯燥的言论教育与国内外时事、校园内外的先进人与事相结合。例如,我将中国的联想公司效益与全球IT产业效益进行对比,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感觉到只有科技才能救中国,只有科技才能发展中国,而要做到科技领先,必须先做到教育领先。具体到我们学生个体,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才能真正报效祖国,服务祖国。
2.)班委会建设: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自我推荐、民主选举与科学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选拔成立一个具有很强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班委会组织。同时,打破班干终身制的局限,实行班干考核制,对那些表现突出的班干予以奖励,对那些不能适应班级发展形势,不能领导同学进行学习和生活上革命的班干予以辞聘。
3.)量化考评的杠杆作用。将班级量化考评结果与每周评优、每月评优和学期评优挂钩,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同学,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予以一定的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同学予以谈心、学习班规、学习名人名篇等处分。
3.艺术管理:班级管理就是门艺术,她只有在经过我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精雕细琢后,才有可能少些瑕疵。为将班级雕琢的更加精细,我打算做些创新。
1.)班会、班务会不断出新招。
A.班务会模式:班级管理中采取“班主任创意,班干分头实施,学生,师生互动”的模式召开班会、班务会,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塑造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我要求学生每天书写的《我的成长记录》(含学生当天的学结、生活总结、想对自己、老师说的话、对班级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明天的打算)为我班务会的召开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使我的班务会工作更有方向性、指导性和目标性。
B.活动方案设计: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活动时间待时而定。
a.常规教育、安全教育不断深入: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营造民主、文明、科学的班级氛围,注意给孩子以表达思想的机会,如果同学发言,尤其是差生发言,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同学平等的对待他们,一方面唤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平等、友爱的思想。
b.真情告白平台一:师生情感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感情。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会,师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学习,共同宣泄情感,共同感受生活。
c.真情告白平台二:老师,我想对您说(学生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个孩子的朋友,要想更加成功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信任、了解我们的孩子。通过“老师,我想对您说”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把自己对老师的真实的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宣泄出来。让孩子在无形重接受一次心理教育的同时,也让我们的老师近距离接触一下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感悟。
d.真情告白平台三:孩子,我想对您说(老师版)。人类生来就有沟通的需求,在和平时代,民主谈话在很多时候也许能让人“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教育者,如果要想充分的贯彻教育精神,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孩子理解我们。为此,不妨请相关教师给孩子们写封信,让孩子们在老师语重心长的沐浴下,从心里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
e.真情告白平台四:孩子,我想对你说(父母版)。请家长给孩子写封信,介绍孩子的经历,谈谈对孩子的期望,以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孩子,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到位。在认真阅读来信后,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信件,请孩子在班务会上公开阅读(保留家长、学生姓名),让学生在心里再受一次强烈的震撼,进而产生积极的作为。
f.真情告白平台五:妈妈(父亲),我想对您说(子女版)。让孩子给家长写封信,说句心里话,要求写出自己真情,说出实感,在心灵上于父母实现一次零距离的沟通。老师在经孩子允许后,可以从中挑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信件,在班务会上阅读,让更多的孩子感触生活、感受父母。
g.真情告白平台六:班主任,我想对您说(学生版)。请学生评论一下自己,说出他们对自己的真情实感,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在认真阅读后,予以归纳总结,向学生坦然自己的缺点和失误,请孩子谅解。如果孩子对自己又所误解,注意阐明、解释。通过活动,班主任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于缺点,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改进。同时,也可以让班主任在心灵上与孩子实现一次良好的沟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h.真情告白平台七:老师,我想对您说(家长版)。征求家长意见,让家长给老师来信,谈谈孩子在中学有哪些进步,对孩子有哪些期望,对班级有哪些建议,我们在工作中有哪些不足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让教师更进一步的走近家长,了解家长、孩子,以便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i.召开“做好人,读好书”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理解读书、做人的道理,摆脱狭隘学习的束缚,明确自身的人身价值,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努力塑造完善的人格。
j.开通“班级一周要闻”。由班干负责整理上周大事和工作得失,然后在班会上予以总结,为后期班级工作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和经验总结以及惨痛教训等。
k.开通“花季心语”栏目。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思想状况确定话题,例如“我为某某进一言”,“说句心里话”,“把你的烦恼告诉我”,“不要让我流泪到天亮”等等。
l.开通名人名篇平台。在没有主题班会和太多班级事务的情况下,坚持每天给学生讲一个名人的故事或讲一个启发性的故事,加强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m.加强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和培养。教育他们学习就像成熟的稻子一样,默默的低头成长,而不能像干瘪的稻穗一样,昂首摇晃,秋天来了,却一无所成。
n.大型活动的楔机。以学校大型活动为楔机,统一班级同学思想,提高认识,教育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充分展现班级的美好形象,努力为班级增光,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2.)充分发挥评语教育作用。将自己写评语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以达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同时,将学生读评语与谈评语相结合,以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发展评语的教育作用。教育家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这样做不仅可以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时效性,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评语的教育作用,使学生逐渐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发展自我的能力。
3.)班级虽小,沟通无限。
A.加强联系,做好沟通。做好月考前后的班级整体思想教育和个别谈话工作,多采取《致家长的一封信》、《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周末情况联系表》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使教育更加趋向成功。
B.开展教师授课情况调研和学生座谈。注意听取同学对班级管理、对老师教育教学的意见,及时分析调研情况,并将调研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科教师,以便更好的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学法指导,必不可少;兴趣引导,事半功倍。班级管理中,我特别注意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切都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一切都要服从于教学工作。注意狠抓班级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强化各科综合发展,科学地配合科任老师抓好知识的传授、巩固、运用等环节,狠抓拔尖生、临界生和后进生,努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具体到班级学生身上,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A.抓紧学习新的教学动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全面打好学生基础。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从讲、唱、跳、画、跑等方面培养多才多艺的学生;另一方面,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学习方法不好,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好了,事半功倍。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还是在课下的交流中,我都比较注意这一点。如纠正他们不良的读书习惯、作业习惯。
B.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督促,同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学逸结合。例如,上学期,在开学初我对学生抓的很紧;前一阶段在全校师生忙于广播操比赛时,由于学生比较疲劳,这时我又对学生学习放松了些;而在期试以后,我则努力在班级营造一种快乐、紧张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也抓紧了许多。
C.注意了解、掌握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做到心中有数,脑中行动,及时找到学生了解情况,为学生分忧解愁。心理负担大的,注意帮忙解压;自信心小的,注意帮助树立自信心;动力不足的,注意加压加负。例如,班级夏先雷同学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压力大,再加上自身生理上的一点缺陷(牙齿长的不好看),十分苦恼,有时还很自卑。对此,我在了解情况后,我多次利用课外时间在心理上与他沟通,利用班务会等机会,抓住他勤奋好学这一闪光点,予以表扬,帮助其树立威信和自信,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
D.做好与授课教师的思想沟通工作:努力架起一座有效的师生联系沟通的桥梁,尽量化解师生矛盾,努力做到让我们每位教师都对班级充满情感,都对同学产生热情,努力引导每位同学喜欢每位老师的课程。例如,开学初和期试后组织同学、家长参加了《老师授课情况调研表》,让同学、家长参与评价教学,并及时将意见反馈给各科任教师,以便教师更好的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艺。又如,我多次在班务会上教育学生要尊师重道,要信任老师,但是也要敢于向老师质疑。
E.深入剖析学习。以鼓励为主,督促为辅,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的情感和欲望,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班级广泛开展“我为谁学”、“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等大讨论,帮助学生清楚学习任务和学习形势,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例如,班级吴鹏同学刚来班级时候成绩不佳,学习欲望不强,课堂发言也不积极。但是当我有一天发现他在课堂举手时,我很高兴,于是我特别表扬了他一下。而他在以后的日子,也表现的越来越积极。慢慢地,我发现他真的是那种特别需要我们老师不断予以肯定、表扬和鼓励的孩子。于是,我对他采取了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当他成绩在两百多名时,我给他分析成绩,说他能进前八十名;当他成绩进入前八十名后,我给他分析成绩,说他能进步前三十名。现在,他的成绩已经是年级第四十四名了。他很自信的说“我的成绩要进入年级前十名”,我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是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孩子。
F.注意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我觉得教师应该是名指导者,是名引路者,只有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也只有当一个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而且能以积极、主动、热情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才有可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因此,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纠正他们不科学的坐姿和唇读、指读等不科学的读书方法,尽量让我们的每个孩子尽可能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G.开展目标性学习活动,严要求,高标准,注意促进中间层学生的正常发展,促优更优。让每位同学为自己合理定位,为自己树一个榜样,树一个竞争对手,帮助学生创造竞争给予,帮助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舞台,并督促他们完成自我超越。而中等生是班级学生的大多数,上等生的起点太高,他们达不到。中等生大多踏实、上进,以他们为主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比较容易。同时,我也比较注意抓好优生的学习工作,督促他们向更高目标发展。
H.开展“一助一”学习互助小组工作。实行班干、团员、后进生结对子,每名班干、团员负责一名后进生,全面辅导他们的学习,坚持每天与他们谈心一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迷惘和困惑。
5.)生活无小事,处处有关心。有句歌词说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同样适合我们班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班级将变成理想的乐园。”班级管理中,我尤其注意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阴影,迈向辉煌。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A.注意对孩子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观察,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我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帮学生整理、摆放物品,我还甚至教学生如何叠军被。点点滴滴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他们的宿舍无论是纪律成绩,还是卫生成绩,总是名列学校前茅,所以他们能一次又一次获得“文明寝室”称号(截止十二月,本学期本班宿舍先后获得五次文明寝室)。
B.实行情感教育。天冷时,提醒孩子防寒保暖;考试来临时,教育孩子处理好休息和学习的关系。每当孩子生病时,我总是会在他们身边,自己先做处理,然后视情况决定是否要麻烦家长。例如,班级丁波同学患又心率不齐病症,且经常发作。有一次,当她犯病情况比较严重,我一方面联系她家长,一方面将她送往医院。当家长赶来时,我已经帮她看过医生,办好一切手续了。
C.经常深入宿舍与生活指导联系,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起居情况。生活指导老师知道孩子在宿舍的具体生活情况,所以我经常与他们联系,协助生活指导管理我们的孩子。
D.注意开展学生思想调研活动,认真倾听学生心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如,我本学期多次让孩子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向对老师说的话。通过这些手段,孩子在中学慢慢地成长起来了。刘代斌家长说“张老师每次大礼拜回家时都要来我家看看斌斌,真是让我感动。”
6.)卫生是形象,卫生是窗口,工作要做好,学生是关键。工作中,我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责任到组到人,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由劳动委员全权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十五、虚心请教,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工作中,我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做好决策的理论化、科学化;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做好实践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时刻保持着敏而好学的学习态度,做好新知识和新理念的学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