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食品工业生物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工业生物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工业生物技术

第1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1.调研对象:

(1)食品生产企业。

调查对象以本市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为主,采用问卷调查与企业座谈相结合的方式。

(2)近几年本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对近3年的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一方面是主要了解这些毕业生刚毕业时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目前从事的工作;二是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2.调研内容:

(1)食品生产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或食品生产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学历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和其他证书要求(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认为食品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素质能力等;企业认为食品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的职业缺陷。

(2)食品生产企业岗位设置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食品生产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从事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从事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3)课程设置调查。

课程设置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已开设的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这些课程对从事企业生产、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除了上述课程外,企业认为还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

3.调查结论:

(1)食品生产企业主要工作岗位人才需求量分析。

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食品生产、食品分析与质量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销和食品研发等。各工作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能力等要求都不一样。对近3年的我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有40%毕业生从事食品生产工作、30%的学生从事食品销售工作、25%的学生从事食品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5%的学生从事食品研发工作。

(2)企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人才需求质量规格越来越高。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消费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食品企业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调查显示,在食品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中,除必须具有扎实规范的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技术外,还应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知识,企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人才需求质量规格也越来越高。

(3)企业对食品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调查显示,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强调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诚信品质、职业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强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能力。

二、食品企业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

(1)具有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3)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

(5)具有职业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2.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第2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多媒体;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当前以及未来数十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食品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生产出新型的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甚至是全新的食品原料,将成为食品产业克服产品成本逐年增加、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校于2009年对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立足于培养出不仅能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安全与检测,也能够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本人根据近几年《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经验,提出《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综合优化方案,从多媒体、教材以及实践教学的角度优化《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

一、教材编写更贴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也陆续有一些《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的出版。但是作为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教材内容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内容大多都是从以往的《生物技术》该门课程的教材照搬而来,只是额外加入了一些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体应用的实例,并没有从头到尾的针对食品行业来介绍生物技术的各种原理和技术。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前,仅仅有必修的《生物化学》课程作为基础,最重要的基础课《分子生物学》仅为选修课。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尤其是课程中的基因工程部分内容的时候会显得很吃力。

因此,对《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进行整理和修改显得尤为必要。例如,现在已出版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中都分别设有“酶工程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这两个章节,这两章内容与本专业的《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发酵食品工艺学》三门内容基本重复,可以考虑删掉。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薄弱出发,在基因工程与食品工业章节中,多讲授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同时,教材还应在讲授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的时候,多以食品工业中的具体应用举例,而不是在章节的末尾集中举例,这样能够更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让枯燥的课程鲜活起来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大部分属于理论讲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教学,学生对于课程中复杂的原理、绕口的概念和抽象的方法难免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课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各项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在教学课件中添加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把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点、难点直观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第二章基因工程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轻松的理解转录、翻译、PCR等原理,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此外,定期给学生播放最近与视频生物技术有关的国际论坛视频(如TED),了解最新最尖端的生物技术、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又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不积极思考和记录课堂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减少以及课件放映速度快内容多学生来不及思考等问题。因此在《食品生物技术导论》中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以生动的形势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三、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多么晦涩的概念或是多么复杂的原理最终都要以实验实践的形式进行应用。然而目前我校《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并未开展任何的实验教学内容。因此,作为主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试验中,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基因工程以及免疫检测技术等等原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我校独具特色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活动。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院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我校的呼兰校区的博士后工作站,让学生了解与课程相关的超净工作台、PCR扩增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流式细胞仪、超低温冰箱等高尖端仪器设备,或到一些食品企业(如哈肉联)、药品企业(如哈药集团)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对食品生物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以科研、实践促进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使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兆新.现代食品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3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 发展 人类

一、引言

1917年匈牙利工程师K.Ereky首次使用“生物技术”这一名词时,其原意是指用甜菜作为饲料进行大规模养猪,即把生物原料转变成产品。

1982年国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提出的生物技术定义为:“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加工以提供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这里所谓的“生物作用剂”是指酶,整体细胞或生物体,一般也称生物催化剂。1997年加拿大提出的定义:“生物技术是指自然或人工状态下,直接或间接地将科学和工程学方法应用鱼有机体的活体或部分组织,以实现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创新或改进现状的目的”。2001年美国认为:生物技术是应用分子和生物细胞的工艺来解决问题、进行研究、生产产品并提供服务。

总之,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技术科学,最终目的是建立生产过程或为社会服务。其中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

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应用于食品工业的主要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4个方面内容。

基因工程又称为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可以将此技术应用于食品包装、食品保藏、贮运等中,以改变包装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延长食物的贮藏期,改变传统的贮运方式。如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延熟番茄,主要通过乙烯合成途径调控,抑制乙烯合成,从而达到延迟成熟、耐贮藏的目的。

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设计,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重组细胞的结构和内含物,以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或基因移植以及组织和细胞培养等方法,快速繁殖和培养出人们所需要的新物种的生物工程技术。细胞工程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已经渗入到生物工程的各个方面,成为必不可少的配套技术。在食品等领域中,细胞工程正在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罗自生等报道,在摇床转速160r/min、pH为4.5、温度为25℃时,固定化醋酸杆菌细胞能有效地脱除柑桔汁中由柠碱所引起的苦味,并且固定化细胞的热稳定性比游离细胞好。

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内,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物质转化的技术,可应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如纤维素酶在果汁生产、蔬菜汁生产、速溶茶生产、酱油酿造、制酒等食品工业中应用。

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环节,是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种特定功能,产生有用的物质或使微生物直接参与控制某些生产过程的技术。人们熟知的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酵工程阶段。现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当今中国的前沿生物技术

在纳米药物载体、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传感器等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多项高靶向、缓解纳米以药制剂进入临床研究。3项纳米药物制剂完成临床前研究,已经申报临床批件的纳米药物制剂。自主研发了多项纳米生物材料产品,主要包括胆道支架、骨修复用纳米生物材料、心血管修复用纳米生物材料等。在纳米生物器件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DNA受损细胞自我清除的内在机理研究取得种重要进展;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分子机制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新突破;在神经营养因子和受体复合物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高发及突发传染病重要病原微生物蛋白质三维结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癌症基因组研究发现多个潜在的药物靶点;全基因组功能区DNA甲基化监测方法大幅度降低成本;开发出新一代磷酸化多肽高选择性富集技术;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先进的时间分辨免疫学检测技术平台及抗体制备平台技术。

开发蛋白质鉴定软件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对一系列质谱数据分析和蛋白质及其修饰鉴定核心算法研究,实现了多种蛋白质库检索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稳定可靠的蛋白质鉴定软件PFind单机版和并行版。

完成工业生物过程生物信息数据库设计,提出阿维链霉菌胞内蛋白酶谱研究方法,解决了阿维菌素生产的瓶颈;运用计算机导向药物分子设计,发现离子通道阻断剂;开展多囊肾病治疗药物先导化合物的设计,确定5种优选化合物,并完成了化合物的放大合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研发一批用于重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试剂盒、生物芯片和预测模型;肺癌的分子分型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第4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要:当前,由于开设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院校较少,对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亦是鲜见,造成了部分院校食品生物技术实验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无法全面获得和掌握必需的课程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在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方面的综合素质,笔者根据近些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分别从重视课程介绍、调整理论教学、优化实验教学和改进考核模式四个方面来探讨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Chen Wei, Han Longfei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Hangzhou 310035)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fewer institutions which set up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food biotechnology, with rare reports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this discipline. These phenomena resulted in imperfect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and students’ failing to obtain the required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we provided som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or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In this study, we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from four aspects: course introduction, adjusting theory teaching, optimizing of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mode.

Key words: Food biotechnology; Teaching system; Experiment teaching; Assessment mode.

引言

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学科[1]。它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生物技术,进行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和制造[2]。从古代,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酒精、酿造啤酒,到现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高产作物品种,食品生物技术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3]。由于食品生物技术包括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科,同时又结合了一些非生物学科,使得学生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知识的理解上遇到了障碍,在实验操作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很多学校在该学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与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接轨的食品生物技术人才,本文将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一、重视课程介绍,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比较注重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以提高在实验操作时的成功率,而缺乏对学科发展动态、前沿进展方面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认识不全面,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后续的实验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进展和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一学科知识的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整理论教学,完善知识体系

由于部分现行教材内容滞后和编排不合理,课程理论知识又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再加上实验内容的复杂性和某些环节的不可预见性等因素,使得学生在理论理解、实验操作和创新设计方面遇到诸多障碍。

1.设计理论教学内容

当前,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所给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授课,缺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5]。部分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利于学生学习时的知识过度和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同时,教材在内容上不能及时更新,这对于学生获知当前的最新知识是不利的。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来安排实验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将实验内容按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的顺序进行,然后在每个工程后面讲解其在食品加工、贮藏保鲜和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因为学生在高中时期接触比较多的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理论知识,先讲授这些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都涉及到了动植物细胞,酶工程中也有发酵的知识,所以按照上述顺序授课有利于知识的过度。而后再讲授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能够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这些技术的认识。

2.穿插讲解相关知识

由于食品生物技术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在酶工程里就涉及酶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生物化学知识,还有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里的免疫学知识等等,在教授食品生物技术实验的同时穿插讲解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独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触类旁通,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习起来也就不会枯燥。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其实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当中都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这里再次将其纳入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荐方法当中。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不仅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成功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验当中看不见的过程,比如基因工程里的DNA剪切、拼接、重组及复制等[7]。

三、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素养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实验课程的核心,优化实验教学过程的目的就是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知识,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1.实验室科学化管理

很多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缺乏基本的实验素养,经常出现桌面凌乱,实验药品过度使用、乱扔或不放回原处,不按照要求操作实验仪器等现象[8-9]。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降低实验效率,甚至损坏仪器设备。教师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同时实验室也存在实验资源不能有效使用、实验设备跟不上实验教学步伐的现象。教师应适时对实验资源进行合理配制,向学校申请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并聘请专业人员定期保养,使得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得以落实。

2.精选实验内容

鉴于实验课时有限,让学生将所有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都做一遍是不现实的,而且有些实验存在重复性,所以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尽可能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就要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比如PCR技术、基因克隆表达、蛋白电泳等一些在很多综合实验中都能用到的技术。让学生将这些经典的实验理解消化,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相关的实验研究。

3.强化实验基本功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当中有很多学生由于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够熟悉,导致实验不能按时完成,甚至实验失败及一些安全性问题。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实验仪器,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现场操作。

4.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做科研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过程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10],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和技术,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例如对某种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的完善或者某种技术更广泛的运用等;然后让学生将具体的操作步骤书面化,并附加相关的实验依据,教师对其可行性作出评价并在细节上予以修正;如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的创新方案付诸实验。

5.实验内容讨论

一次实验做完之后,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一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解决实验当中遇到的疑问、学习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将一些奇思妙想与同学分享,与此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再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解答。

四、改进考核模式

实验成绩的考核不仅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且单纯的试卷考试也不足以达到考核的目的,学生只要临时突击一下就可以考出一个不错的分数。对实验考核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课程知识,而且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1.实验报告评分

实验报告是实验的再次重现,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同时可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实验报告并不是简单的抄录实验指导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报告里进行批注,杜绝同学间的相互抄袭,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简洁明了,并且对实验操作过程加以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评分,并计入期末成绩。

2.实验操作评分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只用试卷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或者提前通知学生期末实验的考察内容,其得到的结果会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教师可以以抽签的方式让学生从做过的实验中选出一个综合性实验进行期末实验考核,然后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评分。这种方式能够较好的反应学生对前期实验的掌握情况。

3.学生课堂讲解

教师可以抽出两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进行考察。教师可以随机给学生一个实验题目,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再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完整度、流利度和对时间的掌控度予以评分。这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应变和表达能力[11]。

4.创新实验评分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做的实验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实验的探索,然后根据实验的创新度和方案的可行性等因素进行评分,并作为期末成绩的加分项。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认真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应该被这些信息所束缚,只有不断的创新,科学才能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早期的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地提出解决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现行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模式及考核制度还存在种种弊端,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对现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志英.食品生物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岁楼. 食品生物技术[M].海洋出版社.1998.

[3] 罗云波、生吉萍.食品生物技术[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4] 王悦.民办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 2011:57-58.

[5] 刘海、陈爽爽.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和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3):204-205.

[6] 刘鹏举、马镝、张少斌、阚国仕、曹慧颖.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教改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21):6638.

[7] Nordman Jared, Orr Weaver Terry L. Regulation of replic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J]. Development. 2012, 139(3):455-464.

[8] 段玉清、周越、伍娟、齐向辉、王云、姜松.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12.

[9] 李桂玲、宋威、谭晓荣、李欢庆、李瑞芳.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31:8-14.

第5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江西是绿色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生态优势明显,农产品资源丰富。长期以来,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偏低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客观上看,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积极提高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无疑抓住了我省经济发展的症结之所在。食品工业与农业关系密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江西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地方名优特新农产品繁多,如中国茶叶之乡、油茶之乡、猕猴桃之乡、白莲之乡、蜜桔之乡、脐橙之乡、乌鸡之乡等,是食品开发的宝库,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对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为将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江西把食品工业列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

*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以来,我省已有13个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对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1家,共建立各种基地2200多个,种养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农户300多万户。*年全省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4.29亿元,比*年增长165.5%;利税总额47.94亿元,比*年增长114.3%;实现利润11.93亿元,比*年增长115.34%。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更加重视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能力,通过推广“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形成市场需要什么,工业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的新格局,实现真正的贸工农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更宽的范围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

生态美好、环境友好是江西的优势资源。绿色食品以其独有的安全、优质、高营养等特点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调。多年来,江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方针,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江西”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居全国第二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资源为江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造了独特的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人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以现代科技为纽带,把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以绿色为主题、以绿色为特色、以绿色为优势的食品工业。江西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至*年底江西有50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列全国第6位;有机食品标识242个,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领先优势更加突出。全省绿色、有机食品销售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36.9%,出口创汇突破6000万美元。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婺源大彰山茶、浮梁瑶里茶、遂川狗牯脑茶、奉新碧云大米等获AA级绿色食品标志,德兴市异VC钠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生物型食品抗氧、防腐保鲜产品,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确认的法定食品添加剂。

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今后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在“绿色江西”的品牌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营造江西绿色食品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

三、科技创新,是加快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成品化、安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先进的技术提升食品工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江西食品工业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省内高校设有食品相关专业30余个,产学研有机结合,成为食品科研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我省大力推广农产品采后保鲜、贮藏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真空浓缩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高压技术、膨化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全省共开发省级新产品500余项,其中有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新产品荣誉称号。

第6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食品学科所依托于食品工业,而目前食品工业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产业, 更是世界的第一大产业。目前随着食品工业逐渐由传统食品工业到现代食品工业的转变,食品生产中使用的装备和技术正逐步智能化、自动化,气调贮藏、速冻技术、低温保鲜、超高温瞬时灭菌、超临界提取以及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促使食品工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毕业生,成为了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食品科学学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中央大学创办的农产与制造学科。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制糖工程、食品卫生与检验、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粮油贮藏、粮食工程、油脂工程、冷冻冷藏工程、食品分析与检验、烟草工程、蜂学(部分)等13个专业方向都统一在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名下,这个专业包括了食品工业的各领域。

目前,我国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共217所,主要分布在农业、工科、工商等院校中,高等校院分布的所在省、市超过30个,其中有硕士授予点的高等院校有100多所,有博士授予点的院校有24所。从近几年国内院校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进入食品生产企业的本科毕业生不到50%,一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攻读硕士研究生,一部分进入与食品相关的科研机构或事业单位,还有少部分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与食品专业没有太大关系,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呈现多样化趋势。

2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鲜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工学与农学双重学科性质特征。“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严重,与目前食品行业的需求存在差距。

2.2课程设置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中,工程类的课程占的比例很小,从而无法将这些工程学科与传统食品学科进行交叉。

2.3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对食品企业中普遍应用的加工及检测技术了解很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存在很大不足。

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当代教育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使本专业的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鲜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为理论基础,学习食品的开发、贮藏、加工、营养、卫生与安全等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本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求,从事工艺与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与销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优化课程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环节。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多年的发展中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的加强食品基础理论、优化本科课程结构、增设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类课程、拓宽知识口径, 坚持素质、知识、能力相协调,激励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公共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设立的核心课程有:工程制图、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以及食品安全与卫生等课程。同时学院间共同开设多门选修课,启发学生广泛学习各种领域和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不同的思想方式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致力培养技术管理综合型人才

3.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既可以提高工程实践技能,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物理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等。在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200.5学分中,理论教学155学分,实践创新环节需要45.5学分。实践创新环节中要求学生进行4周的基础训练、17.5周的学科专业实践、18周的毕业综合实践和6周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科研实践、、听学术报告)。学校依托滨海新区这一快速发展的平台,与滨海新区内雀巢公司、康师傅公司、百事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使本专业学生可以有机会去企业实习,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明确培养目标、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第7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河南花花牛公司(以下简称“花花牛”)是生产液体奶为主的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郑州低温、新郑常温和花花牛生物科技三个生产工厂,是河南本土最大的乳品生产基地。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2015年销售收入近12亿元,销售区域辐射全省18个地市以及山西、湖北、安徽等部分周边省市。产品涵盖新鲜的巴氏牛奶、UHT灭菌牛奶、二次灭菌牛奶、特色饮料等几大类8个系列70多个花色品种。

花花牛狠抓质量管理,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成为河南省乳品行业首家通过“双认证”的企业。先后获得“河南省十佳品牌”“河南名牌”“河南省重点保护产品”“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河南食品工业(液态奶)第一品牌”“河南省食品行业50家高成长企业”“郑州市百家重点企业”“郑州市放心乳制品生产企业”等殊荣。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技术队伍,与河南农大、河南省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河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花花牛,建立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新产品研发实验室,研发的功能性发酵乳等新技术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多次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奖。

花花牛依托黄河滩绿色奶业养殖带和豫东平原奶牛养殖带,实施产业化经营,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治疗、统一供料、统一挤奶,把自有牧场建设、奶源基地建设、养牛小区和农户有机结合起来,建成10个自有牧场、标准化牧场35个、标准化养牛小区37个,存栏奶牛4万多头,日收高质量鲜奶300多吨,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

花花牛在马寨食品工业园参股兴建河南花花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高端乳品、生物技术食品为主,已列入河南省政府重点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40万吨乳品,年销售收入约36亿元,增加当地税收逾亿元。着力把“花花牛”培育成全国知名品牌,促进河南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饲料业、种植业、奶牛养殖业、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增加合同内奶牛12万多头,每年为农民带来18亿元收入,可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秉承“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经营理念,花花牛正全力打造中原乳业航母,让河南人民喝上好牛奶,为河南奶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8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2.酶工程研究和酶工程产业的新进展

3.我国酶与酶工程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回顾

4.酶工程与有机合成

5.2012酶工程专刊序言

6.酶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7.21世纪酶工程研究的新动向

8.酶工程研究和酶工程产业的新进展

9.酶工程研究及应用

10.酶工程专刊序言

11.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2.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3.酶工程技术与进展

14.酶工程课程的教学与思考

15.β-内酰胺抗生素工业中的酶工程

16.酶工程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17.《酶工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探讨

18.案例教学法在《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19.酶工程的研究进展简述

20.酶工程设计型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21.医学类专业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22.酶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3.食品酶工程关键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

24.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

25.高职院校中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6.生命科学世纪呼唤酶工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27.酶工程与抗生素工业

28.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29.分子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30.酶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31.酶工程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32.酶工程技术在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的应用

33.酶工程制药实用技术

34.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35.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36.酶工程教学经验探索

37.酶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38.浅谈酶工程及其应用

39.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40.酶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及其未来展望

41.酶工程的新研究及应用进展

42.应用型本科《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3.以应用为导向的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44.酶工程的新研究及应用进展

45.酶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46.酶工程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47.加强生物工程专业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

48.酶工程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49.产业化案例辅助“酶工程”理论教学的探讨

50.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1.林业院校酶工程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52.酶工程研究的新进展

53.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

54.酶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及后期拓展性应用的探索

55.酶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56.酶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57.现代酶工程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58.DNA改组技术在酶工程中的应用

59.基于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60.民族高校酶工程“三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1.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62.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63.酶工程方法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64.酶工程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65.酶工程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66.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67.工科院校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思索

68.《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究

69.提高“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70.酶工程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71.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72.生物工程专业酶工程网络课程运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73.酶的开发利用与酶工程

74.酶工程等生工课程实践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75.酶工程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与体会

76.医学院校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77.关于酶工程在蛋白质高值化加工中的运用探讨    

78.现代生物技术背景下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79.酶工程实验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

80.本科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81.《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82.《酶工程》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83.生物工程专业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84.酶工程课程的创建及教学改革初探

85.《酶工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86.酶工程情境教学法的探讨及实践

87.鱼渔兼得、师生同行-提高《酶工程》教学效果经验浅谈

88.酶工程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获得中的研究进展

89.酶工程“黑曲霉固定化”综合性实验教学策略

90.新专业背景下《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91.再谈发酵与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

92.《酶工程》课程考试命题改革初探

93.基于生化课程群建设的酶工程实验教学探讨

94.酶工程及其新进展

95.酶工程教学方法探讨

96.酶工程近年来的进展

97.高校《酶工程》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98.酶工程研究开发的进展和建议

第9篇:食品工业生物技术范文

1•1基因工程定义

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技术是指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蓝图,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酶学技术,对遗传物质DNA直接进行体外重组操作与改造,将一种生物(供体)的基因转移到另外一种生物(受体)中去,从而实现受体生物的定向改造与改良[3]。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4]:(1)获取所需的目的基因;(2)把目的基因与选好的载体连接在一起,即重组;(3)把重组载体转入宿主细胞;(4)对重组分子进行选择;(5)表达成蛋白,采用合适条件,获得高表达的产品。

1•2发展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旧金山大学Coken和Boyer两位科学家成功地进行了DNA分子重组试验,揭开了基因工程发展的序幕。1984年,Be-van[5]报告了从粪链球菌中提取的基因植入烟草(Nicotinaplumbaginifolia)的基因组,开创了转基因生物时代。1994年,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第一个转基因作物产品———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进入市场之后,大量的转基因生物作为食品进入人们的生活[6]。

2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1改善食品原料品质

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食品原料的生产上,可进行品种改良,新品种开发与原料增产,如选育抗病植物、耐除草剂植物、抗昆虫或抗病毒植物、耐盐或耐旱植物[2]。除增加产量外,还应用于改良农作物品种特性方面,例如,豆类植物中蛋氨酸的含量普遍较低,但赖氨酸的含量很高;而谷类作物中的两者含量正好相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将谷类植物基因导入豆类植物,开发蛋氨酸含量高的转基因大豆[7]。维生素A(VA)缺乏在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通过基因改造的黄金米(goldenrice),可以产生VA的前体物质β-胡萝卜素,为防治VA缺乏症提供了解决办法,但其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以来未作深入研究。Stein等[8]结合健康和营养以及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通过对黄金米进行的以试验为依据的研究表明黄金米有望极大地减少VA缺乏症的发生。此外,通过外源生长激素在受体鱼中的表达,可使转基因鱼的肌肉蛋白含量和饲料转换效率明显提高,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激素转基因猪也取得了相似的效果,且减少了脂肪,增加了瘦肉率[9]。在不影响奶质量的前提下,美国康乃尔大学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了一种牛生长激素(bo-vinesometotropin,BST),将它注射到乳牛体内,便可提高乳牛的产奶量[10]。花生过敏源是一种严重的食品过敏源,也是最常见的可能威胁到生命的致敏反应。尽管普遍的引发过敏反应的阈值范围在1个花生仁左右,但痕量(0•1-10mg)也可能触发对花生的过敏反应。研究认为Arah1、Arah2和Arah3是花生中3种很重要的蛋白质过敏源[11]。Dodo等[12]研究发现,通过RNA干涉技术可以使花生中Arah2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生产出低致敏源的花生。

2•2改良食品工业用菌种

最早成功应用的基因工程菌是面包酵母菌。人们把编码麦芽糖透性酶及麦芽糖酶的基因转移至该食品微生物中,通过表达使该酵母含有的麦芽糖透性酶及麦芽糖酶的含量大大提高,从而在面包发酵过程中产生较多的CO2气体,使面包膨发性能良好、松软可口。另据Meyer[13]报道,由于丝状真菌具有独特的高容量表达和分泌蛋白的能力,可利用其生产真菌或非真菌来源的酶类,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产率及减少非需要的副产物的形成,为此建立一种有效的转化方法至关重要,目前可以应用在真菌上的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介导转化法(PMT)、电穿孔转化法、基因枪转化法以及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MT)。

2•3生产酶制剂

酶的传统来源是动物肝脏和植物种子,后来因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微生物生产各类酶成为可能,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使基因工程技术在酶制剂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凝乳酶是第一次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小牛胃中的凝乳酶基因转移到细菌或真核微生物生产的酶,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凝乳酶是解决凝乳酶供不应求的理想途径。Geoffrog等[14]将编码牛凝乳酶的基因克隆到乳酸克鲁维酵母中发现,乳酸克鲁维酵母能有效地把凝乳酶原分泌到培养基质,并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2•4改良食品加工性能

啤酒制造中对大麦醇溶蛋白含量有一定要求,如果大麦中醇溶蛋白含量过高就会影响发酵,容易使啤酒产生混浊,也会使其过滤困难。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另一蛋白基因克隆到大麦中,便可相应地使大麦中醇溶蛋白含量降低,以适应生产的要求。在牛乳加工中如何提高其热稳定性是关键问题,牛乳中的酪蛋白分子含有丝氨酸磷酸,它能结合钙离子而使酪蛋白沉淀。现在采用基因操作,增加k-酪蛋白编码基因的拷贝数和置换,k-酪蛋白分子中Ala-53被丝氨酸所置换,便可提高其磷酸化,使k-酪蛋白分子间斥力增加,以提高牛乳的稳定性,这对防止消毒奶沉淀和炼乳凝结起重要作用。在烘烤工业中,将含有地丝菌属LIPZ基因的质粒转化到面包酵母中,可以使面包蓬松,内部结构较均匀,优化了加工工艺[15]。

2•5生产保健食品

目前,保健食品的开发可采用转基因手段,在动、植物细胞中得到基因表达而制造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保健成分或保健因子。例如,2002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重组DNA技术选育出具有抗肝炎功能的番茄,这种番茄被人食用后,可以产生类似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16]。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提高食品中矿物质和天然存在的抗氧化维生素(VA、VC、VE)等保健因子水平,这些物质可以减慢和阻止氧化作用,如在番茄和甜椒中大量存在的番茄红素已经用转基因技术得到生产。

2•6食品检测

近年来DNA探针杂交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DNA探针杂交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将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该技术已用于多种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是一种很重要的经食物携带,能引起人体疾病的微生物,其产生的肠毒素可能会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为此,检测这类致病菌显得极其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平板接种、生化特征描述等方法费时费力,近年来人们通过利用PCR和DNA探针技术来检测此类病原菌。Subramanian等[17]通过用限制性内切酶BglII从蜡质芽孢杆菌质粒中获得了一段大小为3kb的DN段为探针,研究发现,此DNA探针对鉴定蜡质芽孢杆菌有高度专一性。

3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3•1转基因食品定义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备的性状或产物,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植入异源基因或改变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加特性,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价值的目的[15]。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植物性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主要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瘦肉率、饲料转化率,增加动物的产奶量和改善奶的组成成分为主要目标,主要应用于鱼类、猪、牛等。转基因植物性食品主要培育延缓成熟、耐极端环境、抗病毒、抗枯萎等性能的作物,提高生存能力;培育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油料作物、多蛋白的粮食作物等以提高作物的营养成分,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蔬菜、水稻、土豆和番茄等。转基因微生物性食品主要改造有益微生物,生产食用酶,提高酶产量和活性,主要有转基因酵母、食品发酵用酶等[18]。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和当代科学成功和进步的标志。

3•2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取决于他们对基因工程总的看法。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怀疑态度,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尽管人们对转基因技术本身有负面的看法,但在评价一个具体的产品时并不是无条件的和整个技术联系在一起。例如,消费者在转基因技术涉及植物时比其涉及动物更容易被接受[19]。葛立群等[20]对辽宁省10个城市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有64•8%的受访者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在转基因食品与同类普通食品价格相同的情况下,约占55•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若是受访者得知该转基因食品有益于人身体健康,表示愿意购买的比例增加到了57•9%。辽宁省消费者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比例相比于国内其他城市处于较高水平。2004年对南京市的消费者调查表明,仅有27•3%的人愿意在价格相同的条件下购买转基因食品[21]。此外,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受其个体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初始态度及认知水平的影响。Chen等[22]对台湾消费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人们普遍对转基因技术应用在科学研究方面持积极态度,而对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持否定态度。

3•3转基因食品营养学评价

成分分析是食品原料营养评价的基础,转基因作物组成分析评价要考虑原作物的自然变异情况,转基因食品的营养评价应包括:营养组成,食品中营养成分的生物效能,膳食摄入量和营养性作用[23]。1997年以来,德国的联邦农业研究中心进行了18项转基因植物喂养动物试验,包括乳牛、公牛、乳猪和成年猪、母鸡、肉鸡和鹌鹑等动物。大部分试验(16项)喂养的是第一代转基因植物诸如Bt-玉米,Pat-玉米,Gt-大豆,Gt-马铃薯等。有两项研究是使用第二代转基因植物(如改变了脂肪酸的油菜籽或是菊粉马铃薯),结果发现,在营养价值方面第一代转基因植物与非转基因品种没有明显的差异,也没有从被喂养的动物组织或器官发现重组DN段[24]。

3•3•1蛋白质评价GMF的蛋白质评价是转基因食品营养素评价的内容之一。Shireen等[25]对GST大豆中的EPSPS基因的表达作了营养评价。科学家用大肠杆菌表达的CP4EPSPS蛋白做了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组之间在体重、累积体重和摄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解剖未发现异常。

3•3•2脂类的评价Robert[26]研究发现,把海藻中的omega-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基因转入陆地油料作物中,从大西洋鲑鱼提取的omega-3-LC-PUFA和转基因油料作物生产的omega-3-LC-PUFA的营养效果一致。

3•3•3矿物质的评价Drakakaki[27]发现转基因玉米表达曲霉的植酸酶后,能够帮助小鼠高效吸收铁。有关GMF中主要营养素评价的文献资料表明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素变化不大。

3•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3•4•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起因1998年8月,英国的Pusztai[28]用转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的马铃薯饲养大鼠,发现大鼠出现了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等症状,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对于人类而言,类似结果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这一试验结果引起世界范围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1999年,美国康乃尔大学Losey等[29]报道,用拌有转Bt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草喂养大斑蝶幼虫,以喂正常花粉或不加花粉的作为对照组,4d后喂Bt花粉的幼虫死亡率达44%,从而引发了“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的争议。2000年,美国Aventiscropscienc公司生产的“里联”转基因玉米因可能导致部分人皮疹、腹泻或呼吸系统的过敏反应,只准予作动物饲料,但检测发现该转基因玉米被混入加工食品中,从而引起全球300多种含玉米产品的回收潮。此后,美国政府于2001年1月出台了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2005年5月英国《独立报》报道,MonSant公司的研究表明,食用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肾脏变小,血液的构成发生变化。由于转基因大豆在我国国内油料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食用转基因大豆油安全性的担忧[30]。

3•4•2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安全性问题

3•4•2•1毒性问题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问题,目前只有一些相关的试验报道,尚无人体的研究报告。1998年,英国Rowett研究院的Putsai博士[31]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声称大鼠食用后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而据Poulsen等[32]的研究,通过用表达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大米喂养大鼠,采用90d喂养试验发现,虽然喂养转基因大米组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并没有数据能说明转基因米对大鼠的生长产生有害的影响。

3•4•2•2过敏反应问题第一次与转基因食品有关的过敏问题的提出是在1996年,当时研究人员发现,在从巴西坚果向大豆转移一个主要过敏原的过程中,同样也转移了它引发过敏的能力,它能够在本来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个体中引发过敏反应。被讨论的这个基因编码是2S白蛋白,用于提高饲用大豆的营养状况[33]。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对转基因食物潜在过敏性进行更加全面的测试。

3•4•2•3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但抗生素标记基因对人体的健康是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是否会水平转移到肠道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34]。虽然目前人们倾向于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在评估潜在健康问题时,仍应考虑人体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

3•4•2•4基因漂移问题基因漂移指的是一种生物的目标基因向附近野生近缘种的自发转移,导致附近野生近缘种发生内在的基因变化,具有目标基因的一些优势特征,形成新的物种,以致整个生态环境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最常见的如水平基因转移(HGT)或基因横向迁移(LGT),它是指一种有机体将遗传物质转移到另外一个有机体而不是其后代体内,这种进程很容易在原核生物体内发生,从而严重影响细菌基因组的进化及其它细菌的物种多样性[35]。研究表明,油菜、甘蔗、莴苣、草莓、向日葵、马铃薯以及禾本科作物均有向其近缘野生种的自发基因转移,甚至不同属间的基因漂移也有可能发生[36]。当发生基因漂移时,可能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如产生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危害生物多样性、诱发新病毒、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即所谓的“基因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