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台工作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地方院校,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院校的发展尤为重要。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组成[2]。其规划、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科能否顺利实现预期制定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环节,是保证高校是否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培养人才的质量、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笔者结合四川文理学院目前开办的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常遇到的问题及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解决方式,希望能为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及思路。
一、实践教学理念――“知行合一”
影视传媒专业受其学科的特殊性影响,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任何学科实践教学都是以学科既定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其制定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引领着实践教学的具体施行。因此,在拟定、施行实践教学大纲的时候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树立实践育人观念,了解行业发展前沿,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知行合一”,顾名思义,知是科学知识,行是人的实践。自古圣贤都认为,只有把“知”和“行”融合一起,才能称之为上“善”[3]。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理念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知”当今影视传媒行业人才之所需,“知”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之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使专业实践教学能紧紧围绕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以及创作技能,针对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中诸多具体环节进行巧妙设计,通过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见习、实习,最终达到学生毕业时具备较高的设备操作技能以及具体的创作实践技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提高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树立实践育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文理学院拟定了“学科的发展与行业发展”挂钩的指导思想,根据行业的发展所需,及时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寻找定位,制定适合学科发展、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
地方院校在开办影视传媒专业的招生初期,需找好自身定位,拟定发展方向。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目前影视传媒专业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与技术、广播电视学等课程。现开设的课程体系相对较为完备,但创办伊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就曾出现实践课程设置欠佳、实践教学目标不够准确、实践教学内容有待完善等不足。影视传媒专业想要稳步发展,一要明确办学定位,二要结合学校地缘环境,特别是基于地方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学校自身现有教学资源等因素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设计,制定相关落实制度,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制定出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大纲之后,把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贯彻落实到每学期的教学进度之中,例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时间、各个实践教学的地点、环节及实践训练要求和预期应达到的效果、校企合作平台的利用及考核、校外实践经费预算等,并务必使每次实践都有翔实记录,以便后期进行经验总结。
(三)宏观调控,加强学校在人才、教学、管理等制度层面的宏观把控
学校管理层面应对各学科建设进行宏观把控,制定与各学科实践课程内容相对应的、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举措。一是学校组织业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形成教学检查团队,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以保障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能顺利、有效进行;二是认真开展每学期实践教学大练兵活动,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不仅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同时也能有效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三是指导并支持提供学科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必要硬件设施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实践教学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与行业所需要人才要求有较高“匹配度”。
(四)注重实践,强化校内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建设,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
完备的硬件环境是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培养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传媒人才,需要一个较好的实验、实训场地。在规划建设校内传媒教学实验中心时,要以“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立足实际、适度前瞻、方便使用、便于管理”为原则,既要有能基本满足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的基础性实验室,同时也需要具备能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端实验室,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四川文理学院传媒技艺教学实验中心遵循以上原则,目前已建有文传演播厅、语音实验室、文案策划制作室、剪辑实验室、电视摄像实训室等基础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日常实践教学。另外,学校规划建设传媒技艺实践中心下属的部分待建实验室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建设完成,与此同时,拟利用校企共建的方式进行逐步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实验室的实用性,同时在共建实验室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保障传媒学科实践教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内外兼修”
雄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确保地方院校影视传媒专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想要在实践教学中取得成绩,不仅要有优秀的学生,同时更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影视传媒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一)调结构,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双重职称,既有高校内的相应职称,又需要具备国家承认的非在聘系列的任职资格证书。影视传媒专业的特性决定了专业老师必须是既能传授相应专业的课程理论又能实践示范指导操作的“双师型”人才。影视传媒专业所培养的学子,未来工作将处在传媒节目制作的整条“流水线”上,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节目整体质量。因此,影视传媒专业教师必须紧密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处在行业最前沿,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到企事业一线及时“充电” “技不离口、曲不离手”。通常用以下几种办法保持自身不脱离行业实际,保持自身的专业“活性”。一是通过与广播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配音公司、企划单位和传媒相关公司等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假期顶岗实习,保证自身专业不“退伍”;二是制定计划,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广电总局等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和认定培训班的学习,如考取《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编辑记者资格证》等;三是鼓励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继续深造,如报考相关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开拓教师视野,加深理论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四是鼓励专业教师组成团队积极申报主持或参与专业应用型课题的研究,对研究出的成果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推广和宣传,争得较好的办学声誉。
(二)强内在,提升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准入要求
随着全国“艺考热”的持续,每年报考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有增无减,这也使得能胜任高校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的教师炙手可热。地方高校为使教学顺利开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邀请地方业内具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担任实践课程的兼职、客座教师,使相对封闭的高校教育变得开放,能与行业接轨、与时代接轨,把沉闷的课堂教学优化为丰富多彩的社会、事件现场;同时,对于专职教师更是设立了准入门槛及考评机制。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专任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传媒一线工作经验;有影视传媒专业的学习经历。为保障教学质量,通过行业专家考评、学生评价等方式对专业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评,与教师岗位和教师薪金挂钩,以此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保障培养目标能顺利达成。
(三)引“外援”,吸引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加入实践教师队伍
地方院校因其地理位置,影视传媒师资相对匮乏。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学校针对师资匮乏这一情况,确立以培养地方传媒所需人才为导向,通过与地方电视台、传媒机构签订合作育人协议,聘请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到学院担任专业实践指导教师,不仅填补了实训教师的不足,更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四川文理学院自开办影视传媒专业以来,从地方传媒行业内聘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国家高级朗诵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北财影视传媒学院客座副教授杨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艺术家协会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会员、达州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兼播音办主任刘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成都市天府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万雁鸣等一大批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加入到学院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团队中,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
三、基地平台建设――“软硬兼施”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对高校、企业、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也积极开展了对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4]。而在探索过程中,四川文理学院致力于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经验,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正在搭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一)达成共识
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接轨的重要环节,因实践基地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线工作的真实环境与行业标准,而且也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行业前沿一手信息,以便为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四川文理学院影视传媒专业现已与相关影视传媒公司、广播电视台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育人协议16个,其中文化与传媒学院12个,文学与新闻学院4个。
(二)建立制度
为强化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与实践教育基地单位之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协同育人制度。例如: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播音部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由播音员成立实践导师组,播音学院组织教师成立教学导师组,双方形成“双导师”制,对学生的新闻播音业务进行辅导;2010年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与凉山文广传媒、德昌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达成合作协议,为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四川文理学院自2009年以来与多家地方企业、部门、电视媒体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学院主抓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训练,实践基地重视实务操作与运营的合作育人制度,使学生既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内外兼修”。
(三)资源互享
影视传媒专业搭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按照场地性质来分,一般可分校内、校外两类。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内可建立以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实践场地,配合学校广播站、通讯社、校园新闻中心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等资源共同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结构,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场所与契机;校外以企事业合作单位的“硬件”为训练平台,如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资源,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双向管理运行机制,为创新实践教学的实践方式提供良好的支撑。除此以外,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可采用不同做法:一是可以设立固定的合作模式。四川文理学院与达州电视台、万源电视台、渠县电视台等成立合作平台,定期指派学生顶岗实习。二是可以建立流动形式。与企业、传媒公司、文化部门建立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培训人员可逐年递增,优化各类资源、构成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高校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如企事业单位的新进员工培训、管理人员高校进修、职工能力提升、组建校企“智囊团”等。其目的就是为影视传媒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更多、更广阔的锻炼空间,同时,也为提升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扩大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四、考评机制――“虚实结合”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具备播音员、主持人、栏目编导、节目摄像、外景记者、节目制作与包装等相应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我们需要对所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这个考核机制既能真实检验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的程度,也能将其作为衡量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依据。影视传媒人才专业能力的展示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自身的技术”来进行的。所以,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应以学生为主体,校内考评重“实用性”、校外考评重“实际性”。
(一)考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影视传媒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大众传媒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既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又是中国“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达到新时期国家与媒体需要的专业人才标准,高校对学生的考评指导思想应该具有科学性,既要注重考察学生们的“生存”技能本领,同时也不能忽视考核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校内考评要求的实用性
一是建立校内实用化考核制度。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考试内容应以考查学生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为主。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实践教学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言功力,包括语言的基本功、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由于每位老师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考核观察视角也不一样,使考核不能形成统一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采用集体考核制度,让专业教师出席打分,博采众家之所长,考核相对客观、公正,更适用于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考试。
二是完善师生综合点评制度。实践课程的考评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成绩,一类是课程期末成绩。在平时考评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同时还需要让学生知晓相关理伦。在日常的分组训练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参与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参与评价的学生知晓其理,并可使同学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参与评价的同学也可自省,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形成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三)校外检测标准的市场化
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实习考评需引用市场化竞争机制,用以考核学生行业生存能力。每当学生完成实习时,校企双方应对学生实习期间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评价应由校企合作方出具,根据学生在实习期内的技能展示、成果展示等方面综合评定,高校也应以此评定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四川文理学院影视传媒专业校外实践考评标准就与“市场”挂钩,由实践教学基地考评出具,学生以此拿到相应的学分。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克服了敷衍应付思想,也能使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在学生在校期间给予帮助指正。
五、结语
虽说由于各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其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设、实践教学考评机制这四方面贯穿始终。本文只结合了笔者所在学校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一定分析,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下一步进行,如互联网时代下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探索、影视传媒专业毕业生反馈调查等。另外,实践教学还需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做及时调整,才能真正为实践教学的具体落实起到指引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地方院校传媒影视专业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6-03-21]http://chsi.com.cn/jyzx/201007/20100730/112529685-3.html.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 (11).
关键词:声乐课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思考
声乐主要教授发声的基础知识、咬字吐字、通道建立、腔体共鸣、歌唱技能技巧等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训练及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及舞台表演能力、强化声乐艺术节目组织编排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其就业的主要岗位是: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以及琴行、文化馆站等岗位。同时音乐管理人员、创作人员、制作人员、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大众媒体的音乐编辑和策划人员为本专业的发展岗位。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声乐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与演出情景高度一致的情景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我们总结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声乐课程教学目标
声乐课程组教师注重探讨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逐步确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因此我们明确了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摸索出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声乐课程坚持基于工作过程,为了工作而学习, 通过工作而学习,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任务中,即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教、学、做一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确定了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交替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项目导向推进知识构建
3、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加强工作经验
4、个别授课与集体授课相结合提高创新精神
5、声乐教学连续几年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分配学生。
6、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一)、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贯彻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标准以工作岗位要求为依据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首先从优秀声乐教材中,选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难易程度的中外典范性歌曲,作为声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注重体现课程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戏曲唱段等列为声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三,充分考虑学生今天的“学唱”与明天的“教唱”,今天的训练与明天的舞台表演的关系,从中小学音乐教材和群众喜欢的歌曲以及当地科尔沁民歌中选取部分曲目,作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补充。
(二)、坚持适用、实用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适用、实用的原则,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整体设计全程教学安排,科学编制各阶段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优化。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突出声乐课程的实践性,通过稳定性和梯度性相结合的歌唱训练,突破声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尊重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般要求确定必修内容,依据学生个体优势和发展需要确定选修内容。
这样,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能力。
四、开发了多套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
高职教材的编写应以应用为目的,在量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质上要做到科学。通过多年演出和教学工作的经验的积累,我们全体课程组的成员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完成了《科尔沁民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利用》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18篇,著书3本。这一系列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教、演、编、排能力、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特色。
五、课程建设上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
在巩固和发展以往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声乐课程体系成为我们的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声乐演唱、教学实际应用能力,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职业素质教育,认识声乐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声乐课程改革中主要突出了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大体由两个模块构成:声乐基础训练和声乐教学(歌曲、语言、表演等)
声乐课程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重构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教学的全部过程。
六、更新了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手段开始进入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时代,声乐教学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不断更新硬件设施。
七、建构长期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师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师资培养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各种资源获得职教理论培训。我们通过学习对国外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对声乐教学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教师出国进修或国内培训、学习交流机会。比如参加学校、国家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社科项目结题与成果发表专题研讨会,参加全国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3、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参加职业认证考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做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工厂、企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并尽量在此期间获得一门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提高显著。近年来多次获得院系举办的教学比赛一等奖。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活动。
总之,通过声乐课的设计和建设,我们更新了理念、锻炼了队伍、增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丰富了课程资源,对声乐课程有了整体的认识。今后还需加强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断丰富网络内容。使我们的声乐课程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加适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