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工程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式教学
一、当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和高职院校仍采用填鸭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不仅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悖,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我国高职教育中,还存在一种以书面知识讲解的“纸上谈兵”的落后教学方法。受旧式科考制度的影响,大多数人将考试分数看得过重,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多数高职老师也不例外。
(二)教学约束于课本。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研究,不同地区政府对物流的管理是不同的,大多与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关,但专业课本,却并不是每个地区固有的,而是普遍的。这样一来,天南地北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所用课本都是市面上的固定版本,但不同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职情况却千差万别。
(三)教学程序设计简单、呈效低。教学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个完整贴合教学和学生教学程序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能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多数高职教师并不特别做教学程序的设计,而是依照以往教学经验直接授课。
二、项目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的处理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重点研究项目的设计和实施[2]。项目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该项目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处理,教师在旁边指出学生错误帮助学生改进。这样的学习模式,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实际情况为参考的,培养学生职业经验和素养的好的高职教育模式。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项目式教学的地位。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强,对相关知识的要求高,更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要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项目式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的作用。(1)项目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能力。(2)项目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项目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意志。(4)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式教学的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是在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中,用行为来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际操作等多种能力,使学生掌握的专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符合。
结束语: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物流行业也正高速发展着。物流行业人才出现紧缺情况,物流人才的紧缺对物流行业发展不利,所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既然担任着物流人才培养的重任,就要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项目式教学模式,针对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完善符合学情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2]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学,2007.
(一)毕业生外语及软件技能需求应对国际化与专业化,作者调研了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占比61.54%的企业要求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达到CET4;同时,也有将近18%的企业认为还需要专业英语的配合,尤其是多种专业性软件的操作都需要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专业软件的能力需求有明显的多样化和专业性趋势,一家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掌握多种软件。因此,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培养要加强专业软件的教学与实践,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软件的升级与创新周期越来越短,培养计划中不可能涵盖企业要求的每种软件。
(二)专业知识需求由调研可知企业对IE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第一,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方向;第二,企业对一些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集中,如对物流管理岗位有需求的企业占据了92%。图2则直观体现了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延伸性的特点,其中“法律”“二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械工程”占据领先位置。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的是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
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对比专业培养计划与调研后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现:第一,专业课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5%;第二,实践环节比例不到10%;第三,知识面不够宽泛。这些都使得IE毕业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1.专业方向的优化。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期望,以及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要求,将专业方向增至四个,分别是:A1.工业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方向。A2.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方向。目标:致力于工业或服务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和管理创新工作,最终成为行业优秀的工业工程师或物流工程师。B1.工业工程(主)+某工程专业。目标: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对某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感兴趣,致力于该行业的系统设计和管理创新工作,成为行业优秀的工程师或管理者。B2.工业工程+某工程专业(主)。目标: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某一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的基础知识,并对管理领域感兴趣,能够基本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熟悉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未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优秀的管理者。2.专业课程的优化。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成六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领域,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由搭配相关领域的课程,方便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学习,既体现了课程安排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又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B1方向和B2方向的专业课程则依据主专业的不同选取六大知识领域,合理安排主专业课程与六大知识领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3.实践环节的优化。IE是一个面向企业和组织,集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既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并且在学校这个单一环境中进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注重与市场接轨,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采取“实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模拟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竞争力。调整后的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达到40%,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原先一倍多。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文章从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其课程体系现状出发,提出具有前瞻性和集中性的四个专业方向,建议从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两方面着手,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进一步完善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专业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旨在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39-02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精益化生产与管理,IE(lndustrial Engineering)专业的毕业生将是制造业及部分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因此,通过调研分析当前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评价与需求,对已有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理清今后专业的布局规划、思路,明确专业发展的重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革也是高教改革的核心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于2001年开始招收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至今已培养了十届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从已有毕业生的就业签约单位与从业岗位可以看出,签约单位集中于制造型企业,从业岗位较为宽泛,不局限于工业工程的范畴,各岗位的知识结构要求趋向于复合化、国际化。针对该趋势,本文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以就业或者已签约的39个用人单位进行专业的问卷调查,就人才技能需求,知识体系等进行了调研,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一、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现状
(一)样本规模及企业性质
此次调研规模为39份,均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以就业或者已签约的企业,企业集中于生产制造型企业,及对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采购有需求的服务型企业。从企业规模上看,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50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占比64.1%,500-1000人规模的企业,占比35.9%。其中,三资企业在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方面呈刚性增长,体现其对IE思维的一贯重视;民营企业占比38.46%,比例显著提高,这与近几年IE精益化思想的引进与接受有很大关系。
(二)毕业生外语及软件技能需求
应对国际化与专业化,作者调研了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占比61.54%的企业要求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达到CET4;同时,也有将近18%的企业认为还需要专业英语的配合,尤其是多种专业性软件的操作都需要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专业软件的能力需求有明显的多样化和专业性趋势,一家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掌握多种软件。因此,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培养要加强专业软件的教学与实践,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软件的升级与创新周期越来越短,培养计划中不可能涵盖企业要求的每种软件。
(三)专业知识需求
由调研可知企业对IE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第一,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方向;第二,企业对一些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集中,如对物流管理岗位有需求的企业占据了92qo。图2则直观体现了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延伸性的特点,其中“法律”“二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械工程”占据领先位置。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的是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
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对比专业培养计划与调研后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现:第一,专业课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5%;第二,实践环节比例不到10%;第三,知识面不够宽泛。这些都使得IE毕业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1 专业方向的优化。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期望,以及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要求,将专业方向增至四个,分别是:
Al.工业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方向。
A2.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方向。目标:致力于工业或服务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和管理创新工作,最终成为行业优秀的工业工程师或物流工程师。
Bl.工业工程(主)+某工程专业。目标: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对某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感兴趣,致力于该行业的系统设计和管理创新工作,成为行业优秀的工程师或管理者。
B2.工业工程+某工程专业(主)。目标: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某一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的基础知识,并对管理领域感兴趣,能够基本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熟悉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未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优秀的管理者。
2.专业课程的优化。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成六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领域,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由搭配相关领域的课程,方便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学习,既体现了课程安排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又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Bl方向和B2方向的专业课程则依据主专业的不同选取六大知识领域,合理安排主专业课程与六大知识领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
3.实践环节的优化。IE是一个面向企业和组织,集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既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并且在学校这个单一环境中进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注重与市场接轨,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采取“实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模拟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竞争力。调整后的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达到40%,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原先一倍多。
(二)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 第四学期认识实习,实行“企业参观一岗位讲堂一专业方向选择”三步走。认识实习本身就是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而设定的,安排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岗位授课,通过学生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使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合理选择专业方向。
2 改进教学过程:从原有的“理论一设计”优化为“基础理论教学一设计一深入理论教学一设计修改一案例解析教学一设计定稿”六个步骤,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设计、思考和改进。
于坤(1981.5-),女,籍贯:山东省平度市,讲师,物流师,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孙家兴(1984.11-),籍贯:黑龙江,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摘要:为克服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提升物流教学的实效性,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从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现存问题;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解决高职物流专业现存教学问题,并在改正后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出新物流行业环境下急需的物流专业从业者。
关键词: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前言: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上飞速迅猛的发展和史无前例的建设规模,同时也带动了许多新兴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后开始高速发展,一度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链条。为了适应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办物流专业的院校数量也成倍增长。而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有着绝对的优势和必要。但国内物流专业教育开展较晚[1],与发展仕途一路辉煌的物流行业想较之,国内物流专业教育始终跟不上行业的发展。物流行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密集,教育作为行业的铺垫与延伸,需要跨越的障碍越来越多。我们在各种复杂的商业环境下迎来的机会不断增多,这给物流行业建设者和教育者带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物流教育的发展与其教学方法息息相关,新经济形势下,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和创新。
一、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现存问题。
因为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晚,而高职院校在软硬件力量方面更是有多方面的不足,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量的问题,经仔细梳理后发现以下三个主要问题。首先,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设置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施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行业的需要。这是因为以往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设置仍然围绕在刚八十年代传统物流行业运营方式和运输方式两方面开展,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代物流行业脱节,跟不上新兴物流业运作模式。虽然现有物流行业极缺专业物流人才,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无法胜任招聘岗位,这才就造成了现在这种行业与从业者无法匹配的局面;其次,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培养课程的设置问题。高职院校往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物流技术类、信息类的课程设置很不完善[2]。虽然我国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意识到引入国外最新物流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重要性,但立足长远便能发现,国际范围内的物流理论暂且都不成熟,而像我国这样几乎全部引进他国经验,必定是阻碍日后物流行业发展的暗礁。最后,高职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问题。国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够[3],在校园教授专业学识的老师往往自身都从未接触过物流行业,实践经验不足,仅对照书本教学,随意性严重,这不利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现有高职院校缺乏针对物流专业学生德操、文化、心理、职业等方面的培养。仅是专业方面的教学未免太过单一,综合素质教学培养明显不够。
二、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改正,并结合现有行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革。首先,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应结合现代物流行业实际进行修改,以应对现代的物流行业网络信息化、操作自动化、服务智能化的转变。摆脱旧观念及旧理论的禁锢,教学模式的设置让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代物流行业接轨,跟上新物流运作模式的节奏和速度。其次,中国物流专业教育应该尝试建立适合自己的现代物流专业发展理论体系。模仿是最快的学习方式,但一味的模仿和借鉴只会让自己无法支撑而止步不前。结合本国实际建立适合本国的现代教学理论体系将是中国物流教育进行改革的一大步。最后,国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将对现在及未来中国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很大威胁,我们应该鼓励老师同学生们一样,积极投身于现实的物流行业中去。在一些专业课开课时,高职院校与实际物流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以专业老师为首,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现学现卖,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达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此外,院校应注重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物流专业学生仅强于专业知识是不足以应对新竞争环境的挑战,德操、文化、心理、职业等方面的培养应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另一大改革要点。
三、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劲烈市场竞争环境下,教育与市场不再是两个独立个体。应对现有物流市场发展猛劲的形势,高职物流专业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进行以下两点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备迎接市场挑战的准备。首先,学生教学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高校不再是圈养学生的象牙塔,学生在校园里享受相当高程度的学习、生活、实践自由,高职院校应多为学生提供“走出去”的实践机会,密切与周边物流企业、物流相关行业的协作关系,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能接触到日后将从事的行业及具体工作,牢固专业知识;其次,高职物流专业地域性教学方法的创新。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属于寒冷地区区域,冰冻时间较长,物流行业在运作中会遇到因地域性造成的难题。而该省物流专业学生常年生活、学习于此地,对该地域特征感触较深。专业学习方面也基本立足于本省,对黑龙江省物流行业及物流企业都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针对地域性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加入针对寒冷地区区域性特点的部分,突出严寒地区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方便教学工作的开展,还为黑龙江省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培养储备地域性人才,起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作用。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及探究,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存在教学模式的设置问题,应当结合实际,避免教学与实践的脱轨,迎合现代物流行业的转化,设置真正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存在学生培养课程的设置问题,应适当掘弃他国陈旧的理论或是不符合自身发展实践经验,结合本国物流发展道路进行学生培养课程的设置,尝试建立本国特有的现代物流教学理论体系;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存在教师队伍建设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问题,为了避免专业老师实践经验过少,仅对学生进行书面教学,学校应当鼓励老师应同学生一起多参与行业实践。另一方面则是应该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身心,帮助学生应对日后来自物流行业实践的挑战。而针对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则有学生教学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高职物流专业地域性教学方法的创新两方面。(作者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课题名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4020269
参考文献:
[1]李峻峰,李怡,李艳,王建宏.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2).
外包(Outsourcing)直译为“外部寻找”,最早由CaryHamel和C.K.Prahaoad在1990年正式提出[3]。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早在2004年就发现并提出“服务外包运作”的理念,他在《国际外包理论与战略》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全球大多数公司60%以上的业务将通过外包来实现[4]。这个观点跟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的观点十分相近,詹姆斯说“Dowhatyoudobest,outsourCETherest”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理念。国内学者李子慧等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对策》一文中提到了服务外包未来的发展,呼吁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5]。物流外包就是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3PL)运作。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是面向我国服务行业物流管理业务流程领域,培养熟练掌握物流业务流程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物流实践能力,并具有熟练的行业外语运用能力,以及IT应用能力,能迅速投入到各类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行业一线岗位的高素质物流外包技能型人才。
一、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据商务部预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而按照印度的估计,到2010年左右全球有10000亿美元的ITO业务、有10000亿美元的BPO业务。另据分析,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提出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样的发展形势注定需要大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对于我国国内物流业,美国万络环球公司(全球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副总裁卡扎瑞预测,中国物流业预计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长吴清一认为,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送体系不健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物流业将产生大量人才需求。据有关资料统计,具有服务外包物流操作实践能力的人才占总体服务外包人才比例不到10%。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研究认为,国内各类企业中物流技能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移而来;二是直接招聘农民工。这些人员很少接受过系统的服务外包物流技能培训,大部分不具备服务外包物流相关知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黎明研究认为,上海和北京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并且相对领先的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包括服务外包方向)占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过是21%和19%,国内其他地区的比例更低。美国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物流业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其中,本科生的专业结构为:物流专业占12%,商科专业占52%,工程类专业占23%,其他专业占13%。由此可见,国内物流人才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院长杨冬指出,大专院校及培训机构虽然培养了大批的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但这些学生大部分偏研究型、知识结构单一、职业素质不够高,与服务外包企业应用型、跨行业、高素养的人才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距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和输送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人才的渠道,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经实践证明更能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
二、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服务外包物流的发生原理、服务外包物流的原则和程序、服务外包物流的准备工作、服务外包物流计划的制订、技巧的使用、服务外包物流的内容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服务外包物流管理操作能力。但是通过高职院校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的教学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过于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多数教材仍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传授,而对该专业的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且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双师人才稀缺
在目前情况下,教授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的老师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他们很少有企业服务外包物流实战的经历,教授课程不能有效地注重实战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太过于书本化和教条化。此外,就是双师型人才稀缺,这在目前还是制约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三)教学方式方法不与工学结合一致
目前,高职院校对服务外包物流专业教学一般的做法就是理论加案例的教学模式,这与工学结合的核心要求相差太远。工学结合要求在工中学、在学中工,边学边工,真正的做法应该是课堂就是实战操作现场。
(四)实验实训投入不足,难以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对服务外包物流专业实验实训投入不足。学校外实训基地运转不畅,建设不得力,与企业的配合不默契,实训基地数量与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学校内的实验场所面积有限(很多院校生均面积不足),软硬件设备更新不及时。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以技能为主的专业,这种情况显然难以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
(五)外语教学环节薄弱,基本没有双语教学
服务外包方向对外语的教学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最好掌握一门熟练的外语。但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以高职学生基础差为借口,在实际教学中有意降低外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学更是寥寥,有开设的也仅仅是形式而已。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措施(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外包学院)针对以上的几个主要问题,外包学院执行如下的改革措施,使得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真真正正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运行。
(一)构建和使用合理的课程体系
外包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即职业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和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四大模块的具体组成如下:第一,职业基本素养模块:主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和职业素养,如表1。第二,职业基础技术模块:主要由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构成,通过学习这些基础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表2。第三,职业核心技术模块:通过本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学习,主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整合,如表3。第四,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主要通过一系列公共或专业选修课、知识讲座、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开展来完成,如表4。
(二)实现校企双向培训,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外包学院为了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除了加强理论教学,更多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建立物流实训室、实现校企双向培训等措施来改革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同时,依靠物流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式”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改革实践教学。
(三)通过实践教学推动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公里”对接
外包学院的实践性环节包括技能训练、实训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对所学的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直接感受物流专业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具体地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将所学的知识实用化、具体化。并且使他们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公里”对接。
(四)加强服务外包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行“教师+经理人”的复合型教授模式
外包学院在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积极加强双师建设,还尝试邀请物流职业经理人走进课堂,讲授相关服务外包物流专题,推行“教师主讲+经理人参讲”的模式。每一门专业课,都根据课程相关内容安排出一定学时邀请企业经理为学生讲授企业实际发生的案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了解。
部门员工设置 7人 部门经理:
库管员:
商务:
工程分包核算员:
司 机:
部门主要工作内容 负责公司货物的日常采购、投标询价、供应商的开发和评估、采购合同的签订、请款。货物的保管以及入库、出库管理。工程分包的招标工作以及对工程分包价格的审核和工程合同的签订。负责公司销售货物的发送运输工作。
部门工作宗旨: 团结合作 积极配合 支持前台 热情工作
重要性:我部门的工作任重道远,承担着与公司成本密切相关的几大类业务,采购、物流、工程分包已成为公司成本管理的重要一部份,成本犹如“冰山”一角 ,公司好比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油轮”。“冰山”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份,看不见的大部份是埋藏在海底,埋藏的“冰山”直接影响到“油轮”的沉浮。采购价格合理化,降低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工程分包成本将是一项重要任务。合理规划采购,确保主要库存货物的充足供应,满足零星货物及时采购,降低缺货风险。采购商品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本企业工程质量好坏。采购是企业和资源市场的关系接口,是企业外部供应链的操作点。物流采购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开端。
配合、支持:积极全力支持前台部门各项工作,从采购——发货——送货——寻找工程施工队——签定工程分包合同,认真完成前台部门所需每项工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充分发挥了后备军的作用。商务人员为了采购到物美价廉的货物,每天不厌其烦地与供应商沟通。严格执行采购功能,每天询价、比价、议价及订货、交货的跟催与协调、物料来源的开发与价格调查、退货与索赔等工作。确保主要库存货物的充足供应,零星货物及时采购,库管员认真负责,备货、发货、收货、下货、打包干得热火朝天。出入库手续的执行,收发货记录,定时盘点进出货物,做到有据可查、有序可循。定期上报库存货物缺损与积压库存情况,督促客户经理极时出货,合理调整库存,减少新增积压库存。司机安全行车,全年无重大行车事故,提货、送货、长途发货、完成后勤运输工作。合理规划送货线路和发货途径,降低物流费用,节省开支。对本部门的车辆定期清洗、保养、故障及时排除,保证公司车况良好。工程核算员不辞辛苦地到采购市场收集工程材料资料、询价。与分包工程队谈判、签约,利争节省每一分工程分包费用。严格执行本部门工作流程,采购价格合理化,降低采购成本、物流成本。配合其它部门做好采购、仓库、分包各项工作,确保了公司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不足: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还有许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商务对部份产品性能、规格不熟悉,所订购的货物拿不到较好的折扣和价格。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个人专业知识学习和向公司技术部、客户部同事学习相关产品来不断提高部门整体水平。配合公司其它部门资金回拢,使资金周转加快。工程分包还在起步阶段,工程队伍只有11家,但能满足项目经理要求的却很少,有些价格高、有些技术能力不够,在今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增加新的施工队伍,让施工队伍加入到我们的技术专业培训中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施工水平,以满足项目经理需求。
配合支持是我们后台部门的本职工作,优质的服务、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
感谢公司领导给予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感谢公司各部门对我们的帮助、支持
感谢我部门全体员工给予我全年工作的支持
200x年部门工作展望:
1.目标决定未来,追求永无止境。
我看过这样一个调查,如果有一种完全没有目标的生活,一个人能够忍受多久?结果在各个行业里找到的那些孜孜成就的人,无论年轻年老、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绝大部分都立刻回答说,不可以,一秒钟都不可以。
这让我愈加坚信,目标是这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一份氧气。
2.新的一年,我部门的工作目标如下
目标1:出入库准确率达到99.5%,控制积压库存,加快资金周转
目标2:采购货物做到质优价廉,满足客户需要,降低采购成本
目标3:缩短进货周期,避免航空货运,控制物流成本
目标4:工程分包队伍加大,多家报价、公平竞争、降低分包成本
目标5:不断学习物流采购专业知识、加强产品培训、参加相关技术培训
认真负责是每一个库管员的基本职责,合理控制库存数量,特殊货物采购到货后,及时督促订货人员将货物出库是库管员责无旁贷的工作内容。良好地控制库存的保持水平,使库存既不发生匮乏,也不()会发生停工待料以及无法交货的情况,避免存货数量过多而导致资金积压、周转困难和增加利息、进而造成持有成本的负担。
采购成本关系到公司销售利润的增长点,采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验收的进度、客户满意度。我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明确采购的工作内容:一是适时适量保证供应;二是保证货物质量;三是费用最省;四是管理协调供应商、管理
供应链。我们将会从供应商管理入手,合理评估供应商,产品质量、账期、准时到货、售后服务都是考评的要项,不断推陈出新。
物流成本是大家不太注意的一个隐形成本,往往被忽略不计,其实物流成本占据了货物成本较重份额,利润在此又损失了一部份。提前做出采购计划,合理规划采购项目。《请购单》的填写势在必行,请公司各部门给予配合,型号、规格、需要到货日期、有无特殊要求都需详细填写。避免到货后在库内存放时间过长,影响售后服务。
工程分包队伍需要不断增加,让施工队伍也加入到我们的技术培训中来,不断提高专业施工技术水平。工程项目采用多家投标报价、公平竞争、降低工程分包成本。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来年将不断在日常的工作中向技术工程师学习专业产品知识,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寻找外部采供物流专业培训机会,使每一位部门员工都能成为一名专业的采供物流师。
关键词:服务外包;物流管理;工学结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03-04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育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职业教育模式,主体包括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具体内涵就是以职业为导向,整合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校课堂教育和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使之纵贯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国内学者对工学结合的研究也在纷纷进行,例如周桂瑾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中提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明确指出工学结合就是很好的培养手段。李军在《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推进工学结合》一文中,重点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好处。
外包(Outsourcing)直译为“外部寻找”,最早由Cary Hamel和C.K.Prahaoad在1990年正式提出。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早在2004年就发现并提出“服务外包运作”的理念,他在《国际外包理论与战略》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全球大多数公司60%以上的业务将通过外包来实现。这个观点跟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的观点十分相近,詹姆斯说“D0 what you dobest,outsouree the rest'’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理念。国内学者李子慧等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对策》一文中提到了服务外包未来的发展,呼吁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物流外包就是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3PL)运作。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是面向我国服务行业物流管理业务流程领域,培养熟练掌握物流业务流程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物流实践能力,并具有熟练的行业外语运用能力,以及IT应用能力,能迅速投入到各类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eing)行业一线岗位的高素质物流外包技能型人才。
一、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据商务部预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而按照印度的估计,到2010年左右全球有10000亿美元的ITO业务、有10000亿美元的BPO业务。另据分析,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提出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样的发展形势注定需要大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对于我国国内物流业,美国万络环球公司(全球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副总裁卡扎瑞预测,中国物流业预计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长吴清一认为,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送体系不健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物流业将产生大量人才需求。
据有关资料统计,具有服务外包物流操作实践能力的人才占总体服务外包人才比例不到10%。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研究认为,国内各类企业中物流技能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移而来;二是直接招聘农民工。这些人员很少接受过系统的服务外包物流技能培训,大部分不具备服务外包物流相关知识。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黎明研究认为,上海和北京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并且相对领先的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包括服务外包方向)占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过是21%和19%,国内其他地区的比例更低。
美国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物流业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其中,本科生的专业结构为:物流专业占12%,商科专业占52%,工程类专业占23%,其他专业占13%。由此可见,国内物流人才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院长杨冬指出,大专院校及培训机构虽然培养了大批的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但这些学生大部分偏研究型、知识结构单一、职业素质不够高,与服务外包企业应用型、跨行业、高素养的人才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距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和输送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人才的渠道,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经实践证明更能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
二、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服务外包物流的发生原理、服务外包物流的原则和程序、服务外包物流的准备工作、服务外包物流计划的制订、技巧的使用、服务外包物流的内容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服务外包物流管理操作能力。
但是通过高职院校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的教学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过于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多数教材仍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传授,而对该专业的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且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双师人才稀缺
在目前情况下,教授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的老师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他们很少有企业服务外包物流实战的经历,教授课程不能有效地注重实战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太过于书本化和教条化。此外,就是双师型人才稀缺,这在目前还是制约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三)教学方式方法不与工学结合一致
目前,高职院校对服务外包物流专业教学一般的做法就是理论加案例的教学模式,这与工学结合的核心要求相差太远。工学结合要求在工中学、在学中工,边学边工,真正的做法应该是课堂就是实战操作现场。
(四)实验实训投入不足,难以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对服务外包物流专业实验实训投入不足。学校外实训基地运转不畅,建设不得力,
与企业的配合不默契,实训基地数量与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学校内的实验场所面积有限(很多院校生均面积不足),软硬件设备更新不及时。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以技能为主的专业,这种情况显然难以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
(五)外语教学环节薄弱,基本没有双语教学
服务外包方向对外语的教学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最好掌握一门熟练的外语。但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以高职学生基础差为借口,在实际教学中有意降低外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学更是寥寥,有开设的也仅仅是形式而已。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措施(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外包学院)
针对以上的几个主要问题,外包学院执行如下的改革措施,使得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真真正正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运行。
(一)构建和使用合理的课程体系
外包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即职业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和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四大模块的具体组成如下:
第一,职业基本素养模块:主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和职业素养,如表1。
第二,职业基础技术模块:主要由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构成,通过学习这些基础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表2。
第三,职业核心技术模块:通过本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学习,主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整合,如表3。
第四,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主要通过一系列公共或专业选修课、知识讲座、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开展来完成,如表4。
(二)实现校企双向培训,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外包学院为了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除了加强理论教学,更多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建立物流实训室、实现校企双向培训等措施来改革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同时,依靠物流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式”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改革实践教学。
(三)通过实践教学推动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公里”对接
外包学院的实践性环节包括技能训练、实训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对所学的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直接感受物流专业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具体地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将所学的知识实用化、具体化。并且使他们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公里”对接。
(四)加强服务外包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行“教师+经理人”的复合型教授模式
外包学院在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积极加强双师建设,还尝试邀请物流职业经理人走进课堂,讲授相关服务外包物流专题,推行“教师主讲+经理人参讲”的模式。每一门专业课,都根据课程相关内容安排出一定学时邀请企业经理为学生讲授企业实际发生的案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了解。
(五)积极开展软件模拟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软件模拟教学是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模拟物流流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外包学院软件模拟教学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理解物流流程,并能实际模拟物流流程的全过程。比如: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模拟供应链运作来配合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的讲授,由教师扮演普通消费者向供应链发出采购订单,学生按照销售企业、生产企业、供应商企业顺序依次模拟各家企业订单管理(信息流),在货品配送过程中,学生依次模拟供应商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物流)完成供应链模拟。学生利用它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物流中心或工厂的三维动画仿真模型,借以进行各种系统分析和工程验证,最终获得优化设计和改善方案,这对于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六)强化外语教学,努力创造双语教学环境
外包学院把外语教学视为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创造双语教学的环境。目前,学院开设两门外语专业课程:英语与日语。学院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具备英语或者日语的双语教学的能力。学院招聘的很多教师都有留学欧美与日本的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院的双语教学实力。
关键词:物流发展物流人才对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物流业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类别
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政府机构制定物流政策、规划等方面人才。
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仓库主管人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最合理地调度企业的车辆和人员、如何最为合理地规划进出货、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承运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客户服务代表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网络维护员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
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更注重那种政治思想好、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力强的物流人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除了要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较宽知识面等。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做法的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组织员工为物流合理化而工作的魄力。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具有挑战精神,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需要用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人才的现状
我国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而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
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缺乏,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高等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员知识面较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培养我国物流人才的建议
创造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我国现代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忽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物流人才
首先要抓好物流学科建设。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的物流学科带头人。
第二要抓好师资与教材两个环节。物流师资建设,要组织单课程或多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而教材已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高质量的问题,缺高水平的精品教材。要确定不同层次物流专业的核心教材,组织高水平老师编写,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教材规划。
第三要推动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第四要培养多层次物流人才。物流研究生教育要重理论研究与方法,面向科研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目的是培养其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具备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要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面向企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物流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具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物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中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使其能够直接管理和操作物流作业的全过程。专科和高职教育是基础性的物流教育,要重操作、技能和实践,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事物流过程管理的实际操作人员。
通过职业培训培养物流人才
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培训的起点要高,培训对象应以项目经理为主,要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也可以是座谈、交流,并有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人员的需要。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更强,在短时间内发挥实际功能和作用,解决具体问题。长期培训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片面地强调实用。
我国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围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还要培训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物流人才水平
为了与专业人才上岗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评、考核,获得资格认证的国际惯例接轨,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通过出国进修扩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
组织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专业基础的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在物流方面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学校应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外国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将师资送到国外培训进修,并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以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