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股票交易策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票交易策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股票交易策略报告

第1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股指期货:全称为“股票指数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依据的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

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

股票市场中投资人面临着两类风险。第一类是由于受到特定因素影响的特定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给该股票持有者带来的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是在作用于整个市场的因素影响下,市场上所有股票一起涨跌所带来的市场价格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对于非系统风险,投资者用增加持有股票种数,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来消除;对于后一种风险,投资者单靠购买一种或几种股票期货合约很难规避,因为一种或几种股票的组合不可能代表整个市场的走势,而一个人无法买卖所有股票的期货合约。在长期股票实践中,人们发现,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代表了全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趋势和幅度。如果把股票价格指数改造成一种可买卖的商品,便可以利用这种商品的期货合约对全市场进行保值。利用股票价格指数对股票进行保值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价格指数和整个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市场对规避股市单边巨幅涨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理论工作者,对推出股指期货以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呼声都越来越高,决策层也对这一问题极为关注。

同其他期货交易品种一样,股指期货也是适应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股票市场取得飞速发展,上市股票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胀。股票市场迅速膨胀的过程,同时也是股票市场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二战以后,以信托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取得快速发展,它们在股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并逐步居于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散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然而进行组合投资的风险管理只能降低和消除股票价格的非系统性风险,而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不断增多,其规避系统性价格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股票交易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以美国为例:最初的股票交易是以单种股票为对象的。1976 年,为了方便散户交易,纽约股票交易所推出了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DOT),该系统直接把交易所会员单位的下单房同交易池联系起来。此后该系统又发展为超级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SDOT)系统,对于低于2099股的小额交易指令,该系统保证在三分钟之内成交并把结果反馈给客户,对于大额交易指令,该系统虽然没有保证在三分钟内完成交易,但毫无疑问,其在交易上是享有一定的优惠和优势的。与指定交易循环系统几乎同时出现的是:股票交易也不再是只能对单个股票进行交易,而是可以对多种股票进行“打包”,用一个交易指令同时进行多种股票的买卖即进行程序交易。对于程序交易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纽约股票交易所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认为超过15 种股票的交易指令就可称为程序交易;而一般公认的说法则是,作为一种交易技巧,程序交易是高度分散化的一篮子股票的买卖,其买卖信号的产生、买卖数量的决定以及交易的完成都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完成的。它常与衍生品市场上的套利交易活动,组合投资保险、以及改变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的比例等相联系。伴随着程序交易的发展,股票管理者很快就开始了“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和管理的尝试,“指数化投资组合”的特点,就是股票的组成与比例都与股票指数完全相同,因而其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指数的变化完全一致,所以其价格风险就是纯粹的系统性风险。在“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的实践基础上,为适应规避股票价格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而开发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在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后,在1977年10月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报告。但由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管辖权存在争执, 另外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琼斯股票指数达成协议,该报告迟迟未获通过。直到1981年,新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菲利蒲.M.约翰逊和新任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约翰.夏德达成“夏德-约翰逊协议”,明确规定股指期货合约的管辖权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才为股指期货的上市扫清了障碍。

到1982年2月16日,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的报告终于获准通过。24日,该交易所推出了道.琼斯综合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交易一开市就很活跃,当天成交近1800张合约。此后,在4月21日,芝家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S&P500股指期货交易,当天交易量就达到3963张。日本,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目前,股指期货已发展成为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股指期货交易也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激动人心的金融创新”。

(一)期货市场与金融期货的产生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可向前推到十六世纪的日本,不过直到1848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后,期货交易才算迈入有组织的时代。事实上,当初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并非是一个市场,只是一家为促进芝加哥工、商业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商会组织。直到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才引进远期合同,盖因当时的粮食运输很不可靠,轮船航班也不定期,从美国东部和欧洲传来的供求信息,很长时间才能传到芝加哥,粮食价格波动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利用远期合同保护他们的利益,避免运粮到芝加哥时因价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造成损失。同时,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远期合同,减少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加工费用上涨的风险,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由于期货交易所最初和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一个现货价格风险转移的场所,因此,从期货交易的合约中即可看到各个时代经济结构的演变。

在期货市场150余年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即是1972年5月16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金融期货这一新的期货类别的诞生,从而掀起一个期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代。1975年10月,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张利率期货合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的抵押凭证期货交易。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交易。短短十年间,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相继问世, 标志着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结构已经形成。期货市场也由于金融期货的加盟而出现结构性变化。1995年,金融期货的成交量已占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80%左右,稳居期货市场的主流地位。此外,金融期货的诞生,给了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期货市场的时机。自1980年始,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自己的期货交易所,至1993年,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量已超过美国,成长速度极为惊人。

(二)股票指数期货的产生(70年代)

与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其他各种商品期货一样,股票指数期货同样是顺应人们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专门为人们管理股票市场的价格风险而设计的。

根据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股票市场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宏观性因素决定的,作用时间长,涉及面广,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加以规避,因此称为不可控风险。非系统风险则是针对特定的个别股票(或发行该股票的上市公司)而发生的风险,与整个市场无关,投资者通常可以采取投资组合的方式规避此类风险,因此,非系统风险又称可控风险。投资组合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系统风险,但当整个市场环境或某些全局性的因素发生变动时,即发生系统性风险时,各种股票的市场价格会朝着同一方向变动, 单凭在股票市场的分散投资,显然无法规避价格整体变动的风险。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所谓不可控风险的影响,人们从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股票指数期货。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实质,是投资者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通过对股票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冲抵股票市场的风险。由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对象是股票指数,以股票指数的变动为标准,以现金结算为唯一结算方式,交易双方都没有现实的股票,买卖的只是股票指数期货合约。

本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利率波动剧烈,导致股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于是,股票指数期货应运而生。它的兴起,一方面给拥有股票和将要购买或抛出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给期货投机者以投机的机会,使得股票指数期货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资者的青睐。

(三)投资组合替代方式与套利工具(1982~1985年)

自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之后三年,投资者逐渐改变了以往进出股市的传统方式,即挑选某个股票或某组股票,还诞生出其它投资方式,包括:第一,复合式指数基金诞生,即投资者可以通过同时买进股票指数期货及国债的方式,达到买进成份指数股票投资组合的同样效果;第二,运用指数套利,套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这是由于股票指数期货推出的最初几年,市场效率较低,常常出现现货与期货价格之间基差较大的现象,对交易技术较高的专业投资者,可通过同时交易股票和股票期货的方式,获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

(四)动态交易工具(1986~1989年)

股指期货经过几年的交易后,市场效率逐步提高,运作较为正常,逐渐演变为实施动态交易策略得心应手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动态套期保值技术,实现投资组合保险,即利用股票指数期货来保护股票投资组合的跌价风险;第二,进行策略性资产分配。期货市场具有流动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场效率高的特征, 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客观需求。尤其是过去十年来,受到资讯与资金快速流动、电脑与通讯技术进步的冲击,如何迅速调整资产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新兴企业和投资基金必须面对的课题,股票指数期货和其他创新金融工具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条途径。

(五)股票指数期货的停滞期(1988~1990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单日暴跌近25%,从而引发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风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虽然事过十余载,对如何造成恐慌性抛压,至今众说纷纭。股票指数期货一度被认为是“元凶”之一,使股票指数期货的发展在那次股灾之后进入了停滞期。尽管连著名的“布莱迪报告”也无法确定期货交易,是唯一引发恐慌性抛盘的原因。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并未明显增加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为了防范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涨跌50点以上时,即限制程式交易的正式进行。期货交易所则制定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涨跌停盘限制,藉以冷却市场发生异常时恐慌或过热情绪。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小幅崩盘”时,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指数期货自此再无不良记录,也奠定了90 年代股票指数期货更为繁荣的基础。

(六)蓬勃发展阶段(1990 年-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股票指数期货应用的争议逐渐消失,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为理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配合全球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货的运用更为普遍。

股指期货的发展还引起了其他各种非股票的指数期货品种的创新,如以消费者物价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合约,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标的的大气污染期货合约,以及以电力价格为标的的电力期货合约等等。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期货的日益深入发展,这些非实物交收方式的指数类期货合约交易,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股指期货和权证等新的产品推出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单边市场,市场参与各方都只能在股市上涨中获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一举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单边市的历史,使得市场各方在股市上涨和下跌中都有盈利的机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将得到极大丰富。对于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机者来讲,可以利用股指期货的杠杆作用进行放大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对于看好股票市场未来总体表现但缺乏选股能力的投资者,可以简单地买入股指期货,以获取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对于选股能力较强但对股票市场总体走势缺乏信心的投资者,则可以通过买入看好的股票同时卖空股指期货来回避系统风险并获取套期保值的收益。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缺陷,当在某个阶段对某种证券的定价出现明显的偏差时,套利者就有了获取无风险套利收益的机会。

股指期货推出后,资产配置的手段得到丰富,配置效率将明显提高。在过去没有股指期货的时代,投资者进行一级资产配置的方法,只能是调整股票和债券等其它投资工具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在看空股票市场整体走势时,只能减少其持有的股票。这种最原始的资产配置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容易造成股票价格大幅度的波动,还受到流动性的限制。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快速高效地实现资产配置,使暴露的风险敞口便捷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调整。

股指期货推出以后,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有效。股指期货是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交易量大、流动性强、杠杆作用高、交易成本低廉等优点,比过去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便于机构投资者集中统一管理各项不同投资业务的风险敞口,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正是由于股指期货的这些优势,我们预期,股指期货的推出将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队伍和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基于对股票市场风险的担忧,过去很多机构投资者对于股票投资有着严格的限制。

第2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关键词】基金 未来盈余 历史信息

一、文献回顾

基金作为股票市场中一支影响巨大的专业投资者,其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受到投资者的强烈关注。基金投资者是依据历史交易信息进行交易还是更加注重股票的未来价值?是更加关注短期的收益还是未来长期的价值?国内外的一系列文献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Porter(1992)研究指出,美国股市中的机构投资者过度的关注于短期收益,追逐短期的投资收益,不愿意与公司共同成长,进而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1]

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投资理念,但是其投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在理性的思维下做出的,体现着对于基金价值的追求。如胡志勇和魏明海(2005)对封闭式基金重仓股的研究表明:封闭式基金具有较强的财务信息解释能力,使得重仓股的价格发现机制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开财务信息。[2]姚颐、刘志远和相二卫(2011)的研究表明,基金作为知情交易者有能力对未来价值进行预测,基金的投资体现了对于股票未来会计盈余的追求。[3]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弱式有效市场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多数的研究已经表明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达到了弱式有效市场,但是历史信息依然对基金投资者的交易存在很大的影响。如陈卓思、高峰和祈斌(2008)通过研究股票收益变化和机构持仓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上是采用正反馈即惯易策略的,而个体投资者的行为则较为随机。[4]

目前国内研究基金投资者行为的文献相当丰富,但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基金投资者的行为是否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方面,但对基金投资行为与未来公司盈利的研究并不多见。大量的文献对于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是借助于基金对于股票的持股比例来研究的,本文认为采用持股比例变化来研究会有如下的不足:对于一家规模很小而且股票价格很低的上市公司来说,即使基金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很大,涉及的基金价值变化也是很小的,不能真正反映基金投资行为。本文从基金价值变动大小的角度来衡量基金投资行为的重要性,采用持股股票市值的变动来表示投资行为。另外由于基金只有半年度和年度才会公布持股的明细股票以及持股比例,本文研究时采用了半年度报告数据,使结果更可信。

本文利用2006~2009年8个半年度的数据对基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股票未来的盈利信息和过去的交易信息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基金投资者投资行为时,区分了两类特殊的持股变化情况:初次被基金持有的行为和被基金完全抛售的行为。结果表明基金投资者的行为体现了对于股票未来收益的追求和短期收益的追求。

二、研究假设

虽然有效市场理论否认历史信息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但是资本市场上却存在这样一类交易者,他们根据资产过去的价格而不是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构建投资组合。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来揭示基金投资者作为专业的投资者是否存在着反馈交易行为,因此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存在着反馈交易行为。

证券交易中的公开信息除了历史价格信息之外,还有财务信息,而且财务信息是一种信息含量非常高的公开信息。Ball和Brown通过考察盈余公告期的股票累计平均超额回报,发现股票的累计平均超额回报与盈余变动符号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5]赵宇龙(1998)通过对上海证券市场经验数据的研究,发现非预期盈余的符号与股票超额回报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正相关。[6]文章借鉴姚颐(2011)的研究方法采用事后的检验法对基金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基金持股市值变动与所持股票未来会计盈余正相关。

未来会计盈余信息不仅包括本年度的盈余信息还包括未来年度盈余信息,本文主要检验了本半年度和下一年的盈余信息的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样本选择2006年到2009年四年间数据,共涉及8个半年度报告。在进行样本处理中区分了两类特殊的持股价值变动股票:一是第一次被基金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二是不再被任何基金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另外对样本还进行了如下的处理:(1)剔除了所有封闭式基金和指数投资基金持有的股票,只研究开放式基金中主动投资型基金投资行为。(2)剔除了所有被ST的股票。(3)剔除新发行不到一年的股票。(4)剔除数据缺失的股票。(5)对所有的非二元变量按照1%和99%分位数进行winsorize处理。最后得到6100条记录,其中新持有的样本记录983条,被抛售的样本记录595条,正常的样本记录4522条。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tata11进行处理。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正如之前讨论的,本文采用基金持仓市值变动变量来衡量基金投资行为。首先来定义基金持仓市值变动变量。本半年度基金持仓市值变动用本半年度股票持股数量变动与本半年度末股票价格的乘积表示。用如下的公式表示:

Δmv=(num0-num-1)*price0

Δmv表示本半年度基金持仓市值变动,num0表示本半年度股票持仓数量,num-1表示上半年度股票持仓数量,price0本半年度末股票收盘价。

在实证分析中,为了研究量纲一致,对基金持仓市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方便比较研究。

2.自变量。本文主要研究股票交易历史信息以及未来盈余信息对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决策的影响。股票交易历史信息用股票上半年以及上一年度的累计超额收益表示。rate_1表示上半个年度的累计超额收益,rate_2表示上一年度累计超额收益。其中超额收益指单个股票累计收益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的差。未来盈利指标用每股收益表示。其中eps_0,eps_2分别表示本半年度和下一年度的每股收益指标。

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了公司股票流动性、股权分布、日均换手率以及公司规模的影响。公司规模(size)用股票A股流通市值的自然对数表示,股权分布情况(sharehold_ratio)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日均换手率(turnover)用本半年度上证综合指数日均换手率表示,股票流动性(flow_ratio)用流通A股市值除以A股总市值来表示。本文还控制了总体市场层面的振幅(vol),用上证综合指数的振幅表示。在研究股票正常增减仓变动时还控制了上半年度末的持仓市值(s_mv)。

(三)研究模型

本文分三种情况对基金持仓市值变动进行实证分析。一是新进入的股票,表示是上半年度未被任何一支基金持有,而本半年度被持有的样本。二是正常增减仓样本,表示上半年度和本半年度均被基金持有的样本。三是被抛售的股票,表示上半年度被基金持有而本半年度未被任何一支基金持有的股票样本。

其中新进入和被抛售的股票用如下的模型来检验: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1表示的是总体样本的统计结果。由于基金持仓市值变动Δmv是经过标准化的,所以其均值为0,标准差为1。本半年度每股收益(eps_0)平均值为0.2257,下一年度每股收益(eps_2)平均值0.4617,表明基金持股的股票未来的平均盈利水平为正。上半年度股票累计超额收益(rate_1)平均值14.91%,上一年度股票累计超额累计收益(rate_2)平均值28.33%,表明证券投资基金持仓的股票在上半年度和上一年度相比上证综合指数有14.91%和28.33%的超常累计收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为37.99%,最大值为75.84%,最小值8.7%。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表2表示的是分类统计结果。从未来盈余统计结果来看,增减仓样本的未来盈余要好于总体,表明基金投资者能够对未来股票盈余信息进行区别,挑选优秀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被抛售的股票的未来收益情况在三种情况中是最差的,但是上半年度以及上一年度股票的历史表现却达到平均水平,这表明基金抛售股票是更加注重的是股票未来的盈利信息,而不是历史交易信息。最后看新进入股票的历史表现情况,上半年和上一年超额累计收益分别是0.46%和1.35%,表明这些股票过去表现并不好。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总体上看来证券市场上那些优秀的股票已经被基金持有,这些股票可能是基金在挖掘新的可能会有优异的未来表现的股票行为。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新进入样本回归结果分析。被基金新持仓的股票,持仓市值与该股票上一年度超额累计收益负相关,与本半年度盈利水平、后一年度盈利水平正相关。eps_2系数为0.12,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基金在选择新的股票时更加看重股票的未来盈利性,也就是股票的投资价值。这个结论支持假设2。再看持仓市值变动与股票历史表现,虽然持仓市值变动与上半年度的超额累计收益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然而持仓市值变动却与上一年度超额累计收益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基金试图寻找那些不被投资者看好,过去表现平常但是未来会有很好的盈利水平的股票。持仓市值变动与本半年度每股收益并没有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也说明基金在选择股票时并不是非常关注股票短期的盈利情况,而是关注长期收益情况。

2.增减仓股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股票市场上的优质股票是一定的,这些股票并不会频繁的被抛空和购入。这个样本的回归结果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基金交易行为特征。从回归结果来看,基金持仓市值变动与历史交易信息关系不显著,表明基金交易行为并不依赖历史交易信息。基金持仓市值与本半年度每股收益表现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但是与下一年度每股收益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12,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未来价值依旧是基金增加持仓的主要动机。控制变量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系数为-5.07,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现出基金经理更加偏好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其盈利水平就越难以预测,基金会尽量避免增持这种股票。公司规模系数为0.173,且1%水平显著,表现出基金经理更加青睐大公司的股票。

3.被抛售股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基金持仓市值变动与本半年度的每股收益在5%水平上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基金经理预期到股票当期盈利水平显著下降时会毫不犹豫地抛售该股票。持仓市值变动还与上半年度的为预期盈余在10%水平上负相关,这表现出基金投中存在着负反馈操作的行为。总体来看基金抛售股票的行为表现出基金对于短期风险的规避。

总体看来,我们发现了基金持仓市值变动中对未来盈利的强烈追求,系数0.133且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假设2得到支持。而对于股票交易的历史信息,在总体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上的关系。单从符号来看,基金投资行为短期内表现出负反馈行为,长期表现出正反馈交易行为。这与施东辉(2001)、姚颐、刘志远和相二卫(2011)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都表明了中国基金交易体现了对于价值的追求。但与陈卓思、高峰和祈斌(2008)得出的中国基金整体上存在着正反馈交易结论不同。

五、总结

研究发现基金交易行为总体上更加注重股票的长期盈利水平而不是当期盈利水平,对于那些未来会有好表现的股票来说,基金更容易增持。而当期盈利水平并没有与基金持仓市值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股票市场会提前对本期的盈利水平进行反应,基金利用本期的盈利预测进行配置股票就没有意义。而对于股票交易的历史信息总体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这也间接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基本达到弱式有效市场,甚至半强势有效市场的效率。虽然本文发现了基金在股票投资时对于未来价值的追求,但由于采用半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并不能反映出基金稳定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orter,M.E.,1992,“Capital Disadvantage:America’s Failing Capital Investment System”,Harvard Business Review,70:65—82.

[2]胡志勇,魏明海.2005:《财务信息解释能力对价格发现机制的影响:基于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金融研究》第7期.

[3]姚颐,刘志远,相二卫.2011:《中国基金在投资中是否追求了价值?》.《经济研究》第12期.

[4]陈卓思,高峰,祈斌.2008:《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特征研究》.《金融研究》第4期.

[5]Ball,R.and P.Brown,1968,”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159-178.

第3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我国股票指数期货正式推出已逾三年,目前仍处于稳健发展阶段。股票指数期权是在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基础上产生的。期权购买者付给期权的出售方一笔期权费,以取得在未来某个时间或该时间之前,以某种价格水平,即股指水平买进或卖出某种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选择权。股指期权与股指期货存在着权利义务不同、风险收益机制不同、杠杆效应不同等区别。

二、美国、韩国、台湾的股指期权发展特点

国际股票市场的交易方式经历了现货、期货、期权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目前,股指期权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为成功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在全球衍生品市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美国股指期权发展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股指期权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股票指数期权产生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1983年3月11日,该交易所开发了CBOE-100指数期权,后更名为标准普尔S&P100(OEX)指数期权。其后股票指数期权的发展向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许多的交易所都相继推出了股票指数期权。另一个是股票指数期权的品种也不断增多。

美国股指期权市场呈现出许多特点:

1、产品创新不断。从期权属性来分,如今美国上市的股票指数期权已包括了许多种类。从大的方面来看,有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有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2、交易量快速增长。从交易量来看,最近几年,股指期权产品一直是增长最快的衍生产品之一。CBOE在2000年,年交易量就突破3亿张。到2005年期权合约量已到468249301张,比上年增长30%。

3、国际化趋势明显。美国股指期权市场的国际化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投资者的来源国际化。另一个表现是期权交易所纷纷推出国际指数期权。再次,期权交易所走出美国开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易如近年来CBOE与中国的合作和交流就大大增加。2004年5月6日,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推出了中国指数期权。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也于2004年11月8日开始上市中国指数期权(CYX)。

4、交易设施和技术不断完善。交易设施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是股指期权交易有序进行的客观条件和基础。

5、市场监管体系较完善。美国股指期权市场主要有四个层次:中央监管、行业自律、交易所规则和各经纪商的自律。中央监管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局(FASB)。美国有丰富的股票交易所的成功经验,为建立完善的股指期权交易制度提供了经验。期权品种设计中的期权清算制度、头寸限额和保证金制度都是保证股指期权市场顺利发展的基础。

(二)韩国股指期权发展特点

韩国证券交易于1999年所推出股指期权。股指期权的诞生满足了韩国投资者为指数交易寻求保险的市场需求。2011年韩国股指期权交易量为36.72亿手,占全球总交易量的63.7%。其中KOSPI200股指期权早在在2001年一跃成为当年全球期权交易量第一的品种,单个产品年成交量曾超过全球衍生品成交总量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国际衍生品市场上史无前例的“黑马”。

1、政府大力支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韩国政府在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过程中发挥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在1987年时韩国政府就修改了证券法,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法律依据。1993年成立期货、期权委员会,为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做准备,1995年12月制定期货法。在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后,为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监管,对期货执行法规进行修改。2000年12月29日对期货交易法再次进行修改,到2004年,韩国期货市场合并到KOFEX之下,KOFEX成为韩国惟一一家期货交易所。

2、创新的交易方式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投资者结构

韩国股指期货、期权交易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首先应该归结为网上交易的盛行。韩国网络基础设施齐备,交易所拥有完全计算机化的交易系统,能够保证快速可靠地执行指令,也适合家庭交易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发达的基础网络,为交易所吸引众多投资者通过在线交易系统上网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网上交易量已经占到韩国股指期货、期权交易量的50%以上。

3、市场参与者分工明确

从韩国股指期权市场的流动性角度来看,股指期权净买入/净卖出的交易量分布非常符合角色分工。期货佣金商、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作为合约成交量的净卖方提供了市场流动性,合约的净买方则为个人投资者、外国投资者、银行,这部分投资者往往需要衍生品工具提供资本保值增值的功能。合约的净买方中,个人投资者占主要份额。

(三)台湾股指期权发展特点

2001年12月,台湾股指期权的上市是台湾期货市场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该品种推出后获得市场交易人士的青睐,日均交易量从2002年的6316手大幅提高至2009年的287181手,增长了45倍。

1、做市商制度的推出

台湾在2001年上市台指期权时,成功推出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缩小了市场买卖价差,除可让市场价格在高流动性中得以准确反映,也让套期保值者有信心进场避险,且自营商(做市商)进行做市交易时,为规避做市部位风险,也会在相关品种上进行避险操作,带动整体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台湾期货市场自营商(含做市商)的交易比重从2001年的4.74%大幅增长至2009年的48.71%,在台湾期货市场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2、期货从业人员的热情推广

在2002年台指期权推出初期,期权在台湾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品种,其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期交所与期货商均投入大量人力开设一系列教育课程及开办交易奖励活动,期货从业人员通过与一般投资者面对面的沟通,使投资者能够深入了解期权的特性、交易策略及交易风险,让投资者对期权品种产生兴趣,增强入市的意愿。

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投资者教育

期权市场的发展和期权理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期权理论对期权市场发展的指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期权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期权知识的普及也相当重要。为了使普通的投资者能参与到市场中来、同时为了避免盲目的投机给市场造成大的波动,对投资者进行必要的期权知识培训显得尤其重要。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目前在期权方面的研究水平还比较落后,有影响的原创性研究几乎没有。理论水平的欠缺和实际经验的不足,在金融不断开放的条件下会使中国的投资者与国外的投资者之间处于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相应地,监管方式和手段很难跟上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美国和新加坡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基于中国的股指类期货和期权产品的紧迫形势下,加强对期权理论和知识普及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对期权知识的研究和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做市商制度

与手续费减收政策相比,郑州商品交易所于2002年4月推出的指定交易商制度向着做市商制度更进一步。郑商所在此之前已经深入研究了做市商制度及在期货市场实行的可行性。并向国家监管机构提交了正式报告。由于做市商制度在国内金融市场尚属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出于谨慎性考虑,同时结合期货交易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变通的情况下推出指定交易商制度。在对做市商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指定交易商措施的基础上,为了迎接股指期权交易这一新型交易工具的推出,并确保推出后能够成功运行,郑商所正在加紧制定《郑州商品交易所期权做市商管理办法》,并确定在开展股指期权交易的同时实行做市商制度。这意味随着期权的上市,做市商制度有可能在我国金融市场完成实质意义上的突破。与期货交易相比,股指期权交易的交易策略众多、交易理论复杂,被称为华尔街的“导弹科学”,更需要做市商发挥其专家作用,为期权提供报价,因此引入做市商制度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交易系统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台湾股指期权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发达的网络系统。完善的交易网络为交易者提供便捷的网络下单环境,这大大地提高了股指期权市场的交易效率。在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发展上,通过多样化的交易策略与仿真工具,让交易者可以很方便地分析交易策略和计算控制损益风险,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韩国和台湾的实例都表明拥有发达的家庭网络系统,提高网络覆盖率会极大地方便个人投资者在家中进行交易,提高交易数量和佣金比例。同时,期货交易所应加强技术和通信的建设和优化升级,设施,保证完全计算机化的交易系统能够保证命令被快速可靠地执行。

参考文献:

第4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中图分类号:F83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48-03

一、引言

在世界的货币史上,黄金曾经长期担任着货币的各种不同的职能,在历史的进程中,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已经完成了由货币化向非货币化的转变。从古希腊人将黄金作为货币开始,到19世纪的金本位制,再到金汇兑本位制替代金本位制登台,再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定,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黄金与美元之间最后的联系被打破。

黄金具有货币、商品和金融三重属性,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黄金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投资者乃至是各国央行进入黄金市场都是出于不同的目的,比如对冲通货膨胀的风险、代替美元来避免美元贬值的风险、在金融危机时充当资金的避险工具、为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充当投机工具等。

于2007年开始,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给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产生的影响都或大或小,使得投资者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可以避免风险的资产。然而,在全球经济处于大萧条的背景之下,黄金市场反而出现了新一轮大牛市。这一反常现象使得黄金这一特殊资产再次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了黄金市场的风险对冲机制以及黄金的风险分散与风险对冲功能,分析了我国开放黄金市场的金融效应,最后初步分析黄金市场的新常态。

二、现货黄金市场的风险对冲机制

投资者通常为了降低自己投资产品(即标的资产)的风险,会另外购买一种与之前的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呈负相关的资产或者衍生产品,从而抵消标的资产的潜在风险,风险对冲就是这样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现货黄金市场上的风险对冲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现货卖空、股票期货和股指期货。下面分别简单介绍这三种风险对冲形式:

(一)现货卖空

现货卖空即卖空机制,就是投资者判断未来市场将要下跌,先在高位时借入别人的股票卖出,再在未来市场真的下跌时,在低位买入归还给出借方来平仓,从而获利。卖空机制对活跃股票市场很有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功能:

(1)流动性功能。当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不足的时候,投资者就必须要在一个较高的价位上来购买自己看中的股票,而由于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不同,有人做空也有人做多,这样就增加了市场上股票的成交量,也就增加了市场上的供应量,从而降低了投资者有可能面临的这种风险;同时股票市场上的卖空机制给投资者提供了做空获利的机会,这样势必会吸引场外投资者进入市场,也就增加了市场上股票的需求量,促使投资者有机会在一定的价位上更多地大量抛出股票。所以卖空机制使市场更加活跃,交易量增多,市场的供求规模扩大,从而提高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2)价格发现功能。卖空交易增加了市场上股票的供求量,交易规模变大,使股票价格尽可能表现出更加充分完整的信息,也可以说,投资者的卖空行为,从客观上来讲,产生了一种“价格发现”的功能。

(3)风险对冲功能。卖空机制使现货与期货市场建立了一种对冲机制,当投资者持有一种证券或者衍生产品时,价格的波动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投资者为了降低甚至抵消这种风险,就可以使用卖空机制来对冲这种风险。风险对冲功能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二)股票期货

股票期货交易是对将于未来履行的合约的一种买卖过程,是交易双方通过期货交易所在期货合约中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时间,以特定的价格交割某一既定种类与数量股票的标准合约买卖。在期货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基本保证金,双方以此保证合同的履行。结算所在每日收市后,会将所有尚未平仓的合约根据市场价值来计算投资人的净盈或净亏,亏损方需要及时补齐保证金,盈利方则可以随时提取盈利部分。

(三)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交易,简单来讲,就是以股票指数作为交易标的的标准化期货合约的交易。股票价格指数是衡量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交易的价格尺度表,股指期货的特征有:

(1)特殊的交易方式。股指期货交易是一种没有股票的股票交易,它的标的物不是某支股票,而是股票指数的期限合约;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它没有实际的股票过户,而是进行差额清算,用现金即时交割;

(2)特殊的合约价格。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是由“点”来表示的,合约价格的上升与下降也是由“点”来计算的。因此合约的总价值就是按照交割期货合约时所报的股价指数乘以一定的金额来确定;

(3)特殊的保证金制度。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合约定金,以此保证交易者会遵守合约并履行合约,但不涉及信用扩张。保证金的金额也只有期货合约总值的10%左右,因此只需要少量资金就可以进行期货交易,当然风险也就增大。

三种风险对冲机制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的地方,都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跨期交易的工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降低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从而可以有效地对冲风险。

三、黄金的风险分散功能

黄金与其它不同的资产之间的相关度很低,有的甚至呈负相关,而且黄金的收益率波动具有正偏度特点,这就使得黄金具有天然的风险分散的功能。

正偏度,简单来说,就是指黄金的价格在某一天上升1%的几率要高于下跌1%的几率,也就是说黄金呈现正收益的波动率要高于呈现负收益的波动率。

四、黄金的风险对冲功能

具有低相关度(甚至是负相关)的资产很有可能是一种天然的对冲资产,与此同时,正偏度则意味着具有避险资产的特性。因此,黄金的低相关度(甚至是负相关)与高正偏度的组合特性,使黄金既是对冲资产又是避险资产。最近几年,关于黄金的研究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黄金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风险对冲功能;第二种是黄金对通货膨胀和美元的风险对冲功能。

(一)黄金关于国际股市风险的对冲效率研究

纵观历史上的相关数据来看,黄金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资产,甚至普通的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价值都要远高于黄金的投资价值。但是,在纸币本位下,黄金的价值变化与普通资产的价值变化相反,就像谚语所说的“乱世藏金”,可见黄金是一种良好的避险资产。

在资本市场上,许多大型投资者都需要长期保持一定的资产头寸,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可以有效对冲持有资产风险的可靠方式,而持有黄金就满足了投资者的这种需求。

杨洪涛学者(2014)主要研究了黄金资产的避险性能,并使用标准普尔500期货连续指数与COMEX黄金期货连续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利用黄金来对冲国际股票市场风险的有效性。得出的结论是,黄金是良好的避险资产,可以用来对国际股市风险进行有效对冲。

(二)黄金对美元和通货膨胀的对冲作用研究

黄金作为一种天然的可以规避风险的资产,它对风险的对冲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表现为黄金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对冲作用(即内部对冲)和黄金对汇率的对冲作用(即外部对冲)。目前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

NatalieDempster与JuanCarlosArtigas两位外国学者(2009)在世界黄金协会的一份报告中,将四种传统的避险资产,即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和通胀保障型债券进行比较,来探讨黄金对通货膨胀的对冲作用。

NikosKavalis(2006)这位学者通过研究贸易加权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最后得出结论,黄金与美元具有最紧密的相关性,并解释了黄金能成为美元的对冲工具的原因。

许斌学者(2010)研究发现,黄金价格、通货膨胀率和美元指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而且黄金价格的变动要优先于通货膨胀率和美元指数的变动。因此,该学者认为黄金能够对通货膨胀和美元指数起到有效的对冲作用。该研究还认为黄金可以用来作为担当观察通货膨胀的指标,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可以利用这一指标。

五、开放我国黄金市场的金融效应分析

(一)黄金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

一直以来,黄金市场与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之间长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国际上看,黄金市场一直都是金融市场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金市场的建立,弥补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空白,与货币、证券等市场形成互补效应,是中国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战略步骤。

(二)黄金与投资和风险规避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黄金独有的价格反向运动特点使它成为资产组合中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有力工具,这一点无论对个人投资者还是投资基金来说都是很有利的。

从本质上来说,黄金衍生交易工具也应该算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因此,国内的很多专家认为,可以将黄金衍生产品作为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起点。

(三)黄金与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情况下,买卖政府债券(公开市场业务)和买卖外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两条基本途径。但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还有第三种方法可供选择,那就是央行在市场上进行黄金买卖交易。投资者通过在黄金市场上进行买卖黄金交易,央行可以调整国际储备的组成结构,从而控制货币的供给量。

(四)黄金对汇率政策的影响

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只有当两者都是完全开放时,才能形成均衡价格,消除套购机会。如果汇率受到管制,只要国内与国际金价存在实际的价格差,就会发生套购行为,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这与由于两国实际利差而产生套利行为是同样的道理。

六、黄金市场的新常态

目前,黄金市场已经呈现出新常态,这与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四低一高”是密不可分的。“四低”即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低价格,“一高”即高风险。

新常态下,受低通胀、低增长、美元升值预期的影响,黄金价格有一定的下行压力,短期内将维持低位震荡的态势。

低通胀导致黄金对冲通货膨胀的需求下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货币竞争性贬值导致黄金对冲本币贬值的需求增加。

参考文献:

[1]杨洪涛.黄金关于国际股市风险的对

冲效率研究[J].现代商业,2014,06:29.

[2]倪禾,俞露.基于BEKK-GARCH模型

的黄金对中国股市避险能力的分析[J].

财经论丛,2012,05:48-56.

[3]许斌.黄金对美元和通货膨胀的对冲

作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04:85-86.

[4]邹琼,周宇.国外对于黄金金融属性的

研究综述[J].武汉金融,2013,09:45-47

+14.

[5]王晋定,林东跃,茹卫民.新常态下黄金

生产企业的销售策略[J].黄金,2015,04:

7-11.

[6]王光伟,潘轶民.黄金的金融属性及其

对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J].

苏州大学学报,2005,03:36-41.

作者简介:杨柳(1992-),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何世鼎(1959-),男,汉族,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海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生态管理。

第5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关键词:融资融券;卖空交易;价格延迟;盈余漂移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0004508

一、引言

为了推进中国股票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和提升价格信息揭示效率,中国于2010年3月和4月分别推出了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两项新业务。自此中国股票市场迎来了“卖空”机制,结束了以往只能单边做多的历史。在随后的四年多时间内,股指期货和两融业务得到迅速的发展。2014年沪深300股指期货累计成交量为216亿手,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数量达到900只,占到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融资融券余额高达万亿元规模。但每当沪深两市出现“过山车”似的行情,都伴随着股指期货和两融业务交易量的上升。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上市,股市开始了一轮大幅暴跌,两个月来上证指数跌幅达20%,二者时间的重合也引发了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助推股市暴跌的质疑。自2014年7月以来A股一路震荡向上至5 100点,与股市上涨相呼应的是融资融券大爆发。从2014年底,监管层对40家券商的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回购、具有融资功能的柜台市场收益互换等融资类业务的多次检查,同样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收稿日期:201507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异质性与最优货币政策研究”(71373266)

作者简介:肖争艳(1976-),女,广西桂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统计和风险管理研究。Email: xiaozhengyan@ruceducn

高荣(1991-),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统计和风险管理研究。Email:grgbgbm@ruceducn

因此,市场对于卖空机制产生了一定质疑。允许卖空交易是提升了股价融入信息的效率,还是加速了市场的杠杆投机行为从而导致股价的大幅波动,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绝大多数关于国际经验的文献认为卖空交易有利于股价及时反映市场信息和提升股价信息效率。Diamond 和 Verrecchia[1]建立了一个理性预期模型证明限制卖空交易会损害市场的信息效率,因为其削弱了股价对市场信息,尤其是负面消息的调整速度。Chen 和 Rhee[2]比较了香港市场允许卖空和不可卖空股票价格融入信息的速度,发现允许卖空股票的价格对于股票特质信息以及市场层面信息的调整速度更快。Saffi 和 Sigurdsson[3]采用借贷余额作为卖空交易限制的变量,发现美国市场上限制卖空交易对于股票吸收市场和个股负面信息速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当然,也有少部分国外文献指出卖空交易并不能总是对股价信息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相反,Charoenrook 和 Daouk[4]、Bai等[5]认为一些投资者会通过掠夺性的交易策略操纵价格从而加剧市场波动。这些观点为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部分欧美国家监管机构相继推出完全或部分限制卖空的(特别是裸卖空)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从中国A股推出卖空交易后,国内学者使用中国数据研究卖空交易对股价的影响,但他们的结论并不一致。廖士光[6]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融资融券业务首批试点的90只标的股票在确定与调整事件前后的超常收益率,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许红伟和陈欣[7]通过融资融券试点1年以内的数据,研究也发现融资融券这一机制创新并未能显著改善股票的定价效率。但同样是以首批试点的90只标的股票为样本,黄洋等[8]却选取盈余公告漂移异象作为研究视角,发现融资融券的推出使得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和手段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股票市场的盈余公告漂移异象在融资融券后有显著减弱,支持融资融券交易提升股价的信息效率的结论。与上述文献基于首批试点的标的股票样本不同,方立兵和刘烨[9]以2011年12月和2013年1月两次扩容后的新增股票为研究对象,发现扩容后历史10天的指数收益率中能够解释标的股票当前收益率的天数显著减少,当前的市场因素对标的股票收益率的解释力显著增加,因此,股价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效率在允许卖空后显著提高。

上述国内文献对理解卖空交易与中国股票信息效率的关系大有裨益,但存在如下几点不足。首先,这些研究主要基于虚拟变量的事件研究法和双重差分法。这些方法仅仅比较了卖空机制推出前后标的股票价格对信息的揭示效率、流动性或波动性的简单变化,而无法深入讨论允许卖空后卖空交易额与股价信息效率的关系。事实上,Diether等[10]和Chang等[11]指出卖空交易者具有信息优势,卖空量作为卖空交易者投资行为的表现形式,能够很好地预测股票的未来收益,活跃的卖空交易有利于促进股票的价格发现过程。其次,影响股价吸收信息的效率的因素是众多的,如Chordia和Swaminathan[12]的实证分析指出股票的自身因素如市值规模、成交量、流动性等也会影响股价的信息效率。事件研究法无法准确区别卖空交易和这些外在因素对信息效率的影响。再次,多数文献所考察的时间段仅仅是融资融券推出初期,所选取的样本大多是首批试点的90只标的股票。试点初期投资者对融资融券交易还不够熟悉,相关业务规则不够完善,这些样本难以真实地检验卖空交易实施后的积极效果。随着近几年投资者意识的提高以及转融通等机制的日益完善,基于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大范围铺开后的样本,对卖空交易与股价信息效率做进一步检验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基于2010―2014年中国融坏氖导式灰资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考察了卖空交易活跃度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卖空交易有助于减小股价对市场信息的延迟反应,改善盈余公告漂移异象,增强股价融入信息的效率。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本文从市场信息和个股信息两个维度定义股价的信息效率,分别研究了卖空交易活跃度与股价融入市场公共信息以及融入个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探讨卖空交易对提高股价信息效率的积极作用。第二,与以往文献的事件研究法不同,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控制成交量、公司市值等其他系统性因素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另一方面直接考察卖空交易量与股价信息效率指标的相关性,从而验证卖空交易是否有利于价格更充分地反映市场信息、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二、研究设计

1.构建股价信息效率指标

根据资产定价理论,有效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应该能够正确迅速地反映市场上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该信息应该包括市场公共信息和个股信息两个来源,因此,本文分别从市场和个股公司两个层面定义股价的信息效率。

对于市场层面的信息,由于市场收益率的变化是整个市场对于当前经济环境、政策等宏观基本面信息的综合反映,故以市场收益率作为市场公共信息的变量。股价的信息效率应包含两个层面,即价格对于信息的调整速度和反映程度。本文借鉴Hou 和 Moskowitz[13]的处理方法,通过考察历史时期的市场信息对当期个股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分别衡量个股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调整速度和反映程度。为此,先将个股当期收益率对市场指数当期收益率及其滞后5天收益率进行回归:

盈余漂移异象意味着投资者对于意外盈余信息需要经过长时间反应。当意外盈余为正时,股价会持续上涨,且随着正意外盈余的增大,累积超额收益率CAR将显著为正并持续增加。当意外盈余为负时,股价会延续下跌,且随着负意外盈余逐渐减小,累积超额收益率将显著为负并持续降低。那么,意外盈余与累积超额收益率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把意外盈余与累积超额收益率之间的正相关程度作为衡量盈余漂移异象强弱的指标。若正相关性越强,表明盈余漂移程度越强,亦即股价吸收个股盈余信息能力越弱,股价信息效率越低。

2.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设定

为了准确地衡量卖空交易活跃程度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外在影响因素来进行分析。对于市场层面的信息,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Delayi,t=α1+α2Shorti,t+controli,t+εi,t(6)

模型(6)中的被解释变量为价格延迟指标Delay,由式(2)和(3)得到。Shorti,t表示股票i在第t月的日卖空比的均值。日卖空比用股票日融券卖出量/该日交易量代表,可用以比较不同交易量股票的卖空活跃度大小。根据Chordia 和 Swaminathan[12]、Hou 和 Moskowitz[13]的发现,股票成交量(TradVol)、公司市值(Size)、非流动性指标(Illiquid)、

非流动性指标Illiquid,表示一段时间内单位交易量引起的收益率绝对值变化。Illiquid越大,说明流动性越差。股票价格(Price)会影响股价吸收信息的效率,因此本文将它们作为面板数据回归的控制变量(control)。公司市值和成交量以自然对数形式表示。此外,考虑到公司市值与成交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为避免共线性,本文借鉴Boehmer 和 Wu[16]的方法,先将成交量对市值做回归,把回归结果的残差项作为股票成交量的变量,以上控制变量均取各自的月平均值。

对于个股层面的盈余信息,本文进行了如下的面板数据回归:

CARi,t=α+β1UEi,t+β2UEi,t×ΔShorti,t+controli,t+εi,t(7)

其中,t表示财务报告公布日。被解释变量CAR是盈余公告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解释变量UE表示意外盈余。若系数β1显著为正,累积超额收益率 CAR与意外盈余UE呈现正相关关系,则表明市场上存在显著的盈余漂移异象。ΔShort表示财务报告公布日前后卖空交易活跃度的变化,用公告日后一周的卖空比(Short)与前一周的差表示,表征财务公告信息公开后卖空交易者的投资行为变化。ΔShort较大,表明投资者根据当前公示的盈余信息相应地增加该股票的卖空交易量,卖空交易变得更活跃。回归方程中引入卖空比变化量与意外盈余的乘积项,该项系数反映了卖空交易量对于CAR与意外盈余UE的相关程度的边际影响。若系数β2显著为负,则说明卖空交易量增加会减弱累计超额收益率与意外盈余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表明卖空交易活跃度对于改善盈余漂移异象具有积极作用。如果卖空交易有助于提升股价对盈余信息的反应速度,那么伴随着卖空交易量的增加,股价持续漂移的时间将相应地减少,相同时间内盈余漂移幅度也会相应地降低。模型(7)的控制变量取股票市值、成交量和非流动性指标,处理方法同上。

3.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3月31日至2014年10月24日为样本区间。中国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自2010年3月31日上市以来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扩容,四次扩容时间分别为2011年12月5日、2013年1月31日、2013年9月16日和2014年9月22日,标的股票数量增加到900只。由于第四次扩容的股票才刚开始实现融券卖空机制,可融券的时间段较短,因此,本文主要以第三次扩容前亦即2013年9月16日前被纳入融券标的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此外,沪深交易所会不定期地剔除一些不满足融券准入要求的股票。如2013年1月31日,由于融资融券标的挑选标准的变更,54只股票被调出融券标的范围。一些股票先后经历过多次调入调出的调整,不便于比较允许卖空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故本文仅考虑在此期间只调整过一次的股票,即只选择那些自从被纳入融券标的后,至今仍未被调出的股票,以及被调出融券标的范围后至今仍未再次调入的股票。被调出的股票用于检验调出效应的影响。

本文最后共获得669只可融券股票和35只被剔除融券标的股票,共计345 968个股票交易日数据。此外,考虑到中国一季度报和年报公布时间相隔较近,故本文仅选取样本股票可融券期间的中报和年报,总共3 049个盈余公告样本。所有股票交易日数据和财务报告披露日期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

三、经验分析

本节分别从市场公共信息和个股盈余信息两个方面考察卖空交易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全面分析卖空交易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简单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得到相关结论。对于市场层面的信息采取纵向比较法,即比较股票允许卖空前后各一年的价格延迟指标的差异;对于个股层面的信息则利用横向比较法,根据盈余信息公布前后卖空交易的变化量将所有股票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卖空交易活跃度组合的盈余漂移程度的差异。第二种方法控制股票市值、流动性等外在影响因素,分别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6)和模型(7)来研究卖空交易活跃程度对股价吸收市场公共信息以及个股盈余信息的效率的影响。

本文利用意外盈余与卖空比变化量以及其他控制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7),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CAR取盈余公告后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Diamond 和 Verrecchia[1]认为,卖空机制的缺失会阻碍了价格对于公开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调整速度。考虑到这种不对称性,本文对正意外盈余(UE>0)和负意外盈余(UE

表3面板数据模型(7)的回归结果

表3给出了模型(7)的回归结果。与分组比较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三个方程的UE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市场存在着明显的盈余漂移现象。乘积项系数在全样本检验和负意外盈余子样本检验下均显著为负,说明卖空交易活跃度增加会显著减弱累积收益率与意外盈余之间的正相关程度,即卖空交易有助于降低股价的盈余漂移程度。这与Boehmer 和 Wu[16]的结论一致,卖空交易者会利用盈余公告后股价漂移现象进行套利。当意外盈余为负时,卖空交易者意识到其他投资者对于负盈余信息反应不足,股价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融入盈余信息,股价会持续向下漂移一段时间。因而卖空交易者会及时地增加自己的卖空头寸,以期在价格下跌时平仓获利。这部分套利交易提升了卖空交易的活跃度,从而导致股票价格迅速向下调整,促进股价及时充分地反映盈余信息,股价持续向下漂移的异象有所改善。而乘积项系数在正意外盈余子样本检验下虽为负但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意外盈余为正时,市场投资者虽然注意到股价会持续向上漂移,但他们会更多地选择增加买入头寸,卖空交易的作用甚微,卖空交易活跃度对于股价吸收正盈余信息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弱,盈余漂移程度没有明显的弱化。这也支持Diamond 和 Verrecchia[1]的结论,即卖空交易更多地提升价格对于负面信息的调整速度,增强股价融入负面信息的效率。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稳健性,本文还改变了变量CAR窗口期长度进行了同样的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限于篇幅不再列出。

四、结论

本文结合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后四年多的交易数据,从股价对市场公共信息和个股盈余信息的反应两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卖空交易活跃度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本文主要有以下两点发现:第一,卖空交易越活跃的股票具有更低的价格延迟,即股价更多地反映当前的市场信息,过去的市场信息对股票当前收益率的解释能力较弱。卖空交易有助于减小股价对市场信息的延迟反应,提高价格吸收市场公共信息的速度。第二,卖空交易显著提升股票价格融入个股盈余信息尤其是负面盈余信息的效率。卖空交易对减弱累计超额收益率与意外盈余的正向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伴随着卖空交易活跃度的增加,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盈余公告漂移异象也有所改善。随着未来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和融券标的股票数目的进一步展开,市场卖空交易活跃度进一步增加,卖空交易对于提升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积极作用还将会更充分地显现。

参考文献:

[1]Diamond, DW, Verrecchia, RE Constraints on Short-Selling and Asset Price Adjustment to Private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7, 18(2): 277-311

[2]Chen,CX, Rhee, SG Short Sales and Speed of Price Adjustment: Evidence from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0, 34(2): 471-483

[3]Saffi, PAC, Sigurdsson, K Price Efficiency and Short Selling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1, 24(3): 821-852

[4]Charoenrook, A, Daouk,H The World Price of Short Selling[R] Working Paper, The Owe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Vanderbilt University, 2003

[5]Bai,Y, Chang, EC, Wang, J Asset Prices under Short-Sale Constraints[R] Working Paper,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 2006

[6]廖士光融资融券交易价格发现功能研究――基于标的证券确定与调整的视角[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1):67-76

[7]许红伟,陈欣我国推出融资融券交易促进了标的股票的定价效率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5):52-61

[8]黄洋,李宏泰,罗乐融资融券交易与市场价格发现――基于盈余公告漂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3,(2):75-81

[9]方立兵,刘烨融资融券大扩容:标的股票定价效率提升了吗? [J]证券市场导报,2014,(10):56-68

[10]Diether, KB, Lee, KH, Werner, IM Short-Sale Strategies and Return Predictability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 22(2): 575-607

[11]Chang, EC, Luo, Y, Ren, J Short-Selling, Margin-Trading, and Price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Market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4, 48(11):411-424

[12]Chordia, T, Swaminathan, B Trading Volume and Cross\Autocorrelations in Stock Return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2): 913-935

[13]Hou, K, Moskowitz, T J Market Frictions, Price Delay,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Returns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5, 18(3): 981-1020

[14]Bernard, V L, Thomas, J K Post-Earnings-Announcement Drift: Delayed Price Response or Risk Premium?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9,27(1): 1-36

第6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加州大学的巴伯和欧丁以及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李怡宗和刘玉珍,在2004年针对台湾股票交易所中单个股民的交易数据做了一份研究报告,内容显示:台湾股民在连续两个半年期间,只有百分之一的股民获利,而利润大概只有4000美元,还不及打工挣的辛苦钱。

这与他们一些错误的观念有关,由于老百姓一般都缺乏“理财教育”,他周边的朋友也基本不是这行业的高手,很容易一错再错,几乎一辈子都掌握不到投资应有的技巧。我在下面试举一些案例,希望投资者能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吸收到别人的教训,从而改良自身的方法,来达到理财成功。

股市全年走势预测

老百姓一心希望2007年股市再创新高,我感觉有点不切实际。事实上,从专家理财的角度,市场调整也一样能赚钱,只需要用不同的产品来部署便可以。

以我们内部的研究,根据以往15年股市的历史,2007年的高峰约在4000点至4600点,超过5000点的几率微乎其微。

股市到高峰时,更会有一次大幅度的调整(约25%),有可能2007年年底,股市指数只有3000至3500点之间。

任何人在3000点以上,购买基金及股票,有机会亏本收场。其实,高手操盘有很多技巧,例如:“涨”市,用“攻”策略;市场下降,用“守”策略,工具可以改用债券基金,认洁权证及封闭式基金。市场徘徊时,可以离场休息。

股票的游戏规则

股市有三个明显阶段。任何投资者都需要理解股票及股票型基金的游戏规则。在一年时间里,三种情况都会发生。以“业余”的老百姓而言,一年里应该只参与“上扬的阶段”的操作,大概是3个月至6个月时间最为合适,其他时间都应该避开。只有专家理财,才懂得在下调的市场里面赚钱。

正确的理财态度

假如潜心进行研究的话,你会发现:富翁理财不在乎一年的回报率有多高,他们大部分注重“持续性”的增长,亦是说:“年年赚最重要”。这是一个很重要及正确的理财观念。

老百姓经历过2006年的市场旺季,很容易产生“追涨”的误区,去年闭着眼睛赚到50%至80%的话,2007年不断加码,也希望追求50%至80%的回报。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土,我们敢说2007年他一定亏本收场。

以股市的游戏规则,2006年大涨,2007年便是调整年。由于他们还在加码,所以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今年会亏掉30%至40%。你可以看到,虽然2006年,老百姓回报率高达80%,但两年后的结果,他的资产由10万元变为10万零8千元而已。

富翁或专家理财方式可不大一样,2006年的回报未有老百姓高(因为他们的组合含低风险的外币及债券基金,只有五成在股票型的工具上),但2007年股市下调,都能维持10%至20%的增长。两年后的结果,由10万变为15万6千元。

老百姓把股票当赌场

老百姓买股票,没有风险管理意识,以为股票只涨不跌。专家理财,首要考虑风险,以不亏本为前提,第二考虑才是回报。老百姓与富翁的差异,就在老百姓是:一年偶然赚它一把,纯靠运气,没有技术,以后几年就做不到。富翁却是年年赚,“能持续性”赚下去,不靠运气,靠技术,每年回报不一定很高,要平衡风险。

大家可以参考美国首富巴菲特的理财格言,他每年的平均回报只有25%。2006年中国很多老百姓比他赚的更多,但老百姓不懂长期维持赚,老百姓只是偶然赚它一把。

再看其他实例:美国耶鲁大学的基金,每年平均增长17.2%;哈佛大学基金,每年平均增长15.2%:普林斯顿大学基金,每年增长15.6%。这些数字代表什么?美国耶鲁大学的基金,从20年前的10亿美元,到现在是200多亿美元,也就是靠每年17.2%的增长。

人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要想成为一位百万富翁,你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每年储蓄5万元:

(2)年回报12%以上;

(3)维持10年。

其实,几乎每个白领都能年储蓄5万元,并没有很大难度。

第7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大家都在关注每天的股票上涨情况以及创造出了多少个千万富翁,却忽视了上市公司背后的压力和责任。

就在7月5日,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了!华晨汽车在香港的英文公告显示:鉴于公司的美国存托股票交易量萎缩和维持美国报告和登记义务的管理成本增长,公司董事会重新评估了维持纽交所挂牌的价值,并决定终止这一挂牌。

业界专家指出,让华晨不堪重负的,正是为了遵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而不得不向审计公司支付的巨额咨询、审计费用,以及高昂的内部遵循成本。与这笔支出相比,华晨在纽约交易所融到的资金却非常有限。

华晨的退市让中国的海外上市企业又一次切身的感受到了萨班斯法案的威力,严格审计的背后是企业成本的巨额增加。

法规遵从和IT治理相结合

对于上市企业来说,需要遵循的何止是萨班斯法案,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法案需要企业遵循。巴塞尔协议、GLBA法案、FISMA、PCI DSS等等,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遵循的法案也有所区分。但是这些法案的遵循都是需要一笔不费的执行成本。

对于企业来说,遵循法规都是没有商量的,这些费用的支出也都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企业可以选择把这笔费用的效益发挥到最大,让法规遵从所要求的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做给监管部门看的,更重要的是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创造更大的效益,切实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地成长。

这就需要把法规遵从和IT治理联系起来。IT治理的专家David Thompson认为,当把法规遵从与IT治理联结在一起时,企业就会拥有一个新的框架,这不仅能产生战术上的结果,而且还能带来战略上的重大利益。

不可忽略的日志管理

《萨班斯法案》强调企业的信息技术策略和企业内控活动(不论是人还是机器)的操作流程都必须进行明白的定义并保存相关记录,而后才能实施。而操作记录在IT系统中一般都是以日志的方式进行保存的。

“日志管理是安全防范的基础,同时在法规遵从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RSA的高级技术顾问冯崇彪说。

同时美国的许多法规还明确要求搜集、保存、维护及检查日志。尤其是FISMA、HIPAA和PCI-DSS这三项法规同时影响着事件响应流程和日志管理,因为它们既要求检查日志,还要求具备日志功能。

但是,现在,不同类型的日志正在从不同来源以惊人的速度生成。对这些日志的管理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如何在整个企业的IT架构下对所有的系统日志进行统一的管理成为日志管理中最紧迫的任务。

第8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ETF:混血英才

ETF是Exchange Traded Fund的英文缩写,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又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是以某个市场指数为目标指数,采用完全复制或统计抽样等方法跟踪该目标指数,以期获得与目标指数相近的投资收益率,是一种以拟合目标指数、跟踪目标指数变化为原则,实现与市场同步成长的基金品种。指数基金的投资采取拟合目标指数收益率的投资策略,分散投资于目标指数的成份股,力求股票组合的收益率拟合该目标指数所代表的资本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指数基金是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不可缺少的一种基金,在西方发达国家,它与股票指数期货、指数期权、指数权证、指数存款和指数票据等其他指数产品一样,日益受到包括交易所、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各类机构的青睐。

ETF是一种混合型的特殊基金,它克服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缺点,同时集两者的优点于一身。ETF可以跟踪某一特定指数,如上证50指数;与开放式基金使用现金申购、赎回不同,ETF使用一篮子指数成份股申购赎回基金份额;ETF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由于ETF简单易懂,市场接纳度高, 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自从1993年美国推出第一个ETF产品以来,目前美国市场上约有460只ETF,其中超过半数为2006年之后才设立。另外,还有接近290只ETF在美国证监会(SEC)处排队申请上市。与此同时,ETF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也非常迅猛,至2006年6月30日,全球共有590只ETF,60个ETF管理人,总计规模4843亿美元,短短十几年ETF规模增长了600多倍。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11年,全球ETF的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

2002年6月,在上证所推出上证180指数仅半年的时间,深交所也推出深证100指数。之后,国内第一只ETF指数基金――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面市,2003年初,又一只紧密跟踪上证180指数走势的基金――天同上证180指数基金也上市发行。为了规避系统风险及个股投资风险,我国的优化指数型基金采取了与国外指数基金不完全相同的操作原则。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国内优化指数型基金的管理人可以根据对指数走向的判断,调整指数化的仓位,并且在主观选股的过程中,运用调研与财务分析优势,防止一些风险较大的个股进入投资组合。目前,我国ETF的品种主要有:

ETF:大牛市佳选

ETF不但拥有直接在交易所随时买卖的便利性与流动性,更像指数基金一样,以追求指数增长收益为目标。简单地说,ETF就是一种“以股票交易方式,获取指数报酬的基金”。

ETF指数基金之所以能够成为近十年来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投资工具,主要在于其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指数基金充分分散投资构成指数的成份股,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踩上“地雷股”的危险;真的出现了“地雷股”,影响也非常小,因为指数基金在单个股票上的投资比例很小,任何单个股票的巨幅下跌,都不能对指数基金的整体表现构成大的影响,例如,投资者购买一个基金单位的华夏-上证50ETF,等于按权重购买了上证50指数的所有股票,相当于分散投资,有效的防范了投资于单只股票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

其次,交易透明度高,交易便利,资金交易效率更高。

指数基金完全按照指数的构成原理进行投资,透明度很高。基金管理人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判断来买卖股票,这样也就不能把投资人的钱和其他人做利益交换,杜绝了基金管理人不道德行为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使ETF指数基金透明度更高。

一般开放式基金每天只能开放一次,投资者每天只有一次交易机会(即申购或赎回),而ETF指数基金在交易所上市,一天中可以随时交易,具有交易的便利性。开放式基金往往需要保留一定的现金应付赎回,而ETF赎回时是交付一篮子股票,无需保留现金,方便管理人操作,可提高基金投资的管理效率。

当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赎回基金份额时,常常迫使基金管理人不停调整投资组合,由此产生的税收和一些投资机会的损失都由那些没有要求赎回的长期投资者承担;而ETF即使部分投资者赎回,对长期投资者并无多大影响(因为赎回的是股票)。

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一般开放式基金赎回款在赎回后3日(最慢要7日)才能到账,购买不同的基金需要去不同的基金公司或者银行等机构,对投资者来说,交易不太便利。但如果投资ETF基金,可以像买卖股票、封闭式基金一样,直接通过交易所按照公开报价进行交易,资金次日就能到账,大大提高了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效率。

再者,ETF交易成本低廉,赚了指数就赚钱。

投资者再也不用研究股票,担心踩上地雷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不存在做空机制,因此目前仍是“指数跌了就要赔钱。”ETF指数基金之所以能战胜大部分投资者,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较低的管理成本和周转率。以嘉实300指数基金为例,其管理费和托管费之和为0.6%,是其他股票型基金的1/3;另外,指数基金的投资周转率也比较低,以沪深300指数为例,每年只调整两次投资组合,周转率一般在20%左右,明显低于其他股票型基金,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2、低廉的交易手续费用。以前投资者投资开放式基金一般是通过银行、券商等代销机构向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基金的申购、赎回,交易手续费用一般在1%―1.5%,而ETF只需支付最多0.5%的双边费用,独特的实物申购赎回机制,有助于降低ETF基金的整体成本,与一般的封闭式或开放式基金相比,ETF的管理费用在所有类型中的指数基金中是最低的。

低成本是指数基金战胜其他投资者的关键所在,在扣除成本之前,指数的收益是市场的平均水平,扣除成本以后,借助低成本的优势,大部分投资者的收益就不如指数基金了。

3、投资ETF,是只需判断大市,不需挑选股票的省心投资工具:投资者可以仅根据自己的判断在股市低点时买进指数基金,在股市高位时赎回,到股市下一个低点时再买进,这样可以避免在股市繁荣的时候,面对证券市场上1200多只股票,不知道选择哪几只好,同时还可以避免自己买的股

票不涨、比别的股票涨得少甚至下跌的现象,赚了指数也就一定能赚到钱。

可能得失先需明

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是投资人在决定投资之前所必须要了解的,也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投资ETF指数基金的收益主要有两点:其一,买进与卖出ETF的价差收益。其二,来源于持有ETF所获得的现金分红收入。

而投资于ETF指数基金的风险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市场风险,也就是ETF的基金份额净值随其所持有的股票价格变动的风险;二、被动式投资风险:ETF并非以主动方式管理,基金管理人一般不会试图挑选个别股票,或在逆势中采取防御措施;三、追踪误差风险:由于ETF会向基金持有人收取基金管理费、基金托管费等费用,ETF在日常投资操作中存在着一定交易费用,以及基金资产与追踪标的指数成份股之间存在少许差异,可能会造成ETF的基金份额净值与标的指数间存在些许落差的风险。

适合谁?

ETF兼具股票与基金的特点,兼具开放式指数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优点,可满足包括套利的多种投资需求,由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没有特别的研究,更没有必胜的把握,在茫茫的“股海”中,投资者要在1200多只股票中选择股票,往往会“眼花缭乱”。“战胜市场”也就成了许多投资者期望而又遥不可及的目标。针对这部分不敢投资股票的人和任何无法使自己做得比指数好的普通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ETF指数基金。

但是,ETF指数基金的魅力在于其“路遥知马力”的“时效性”: ETF指数基金的有效性需要通过“长期持有”方能表现出来。

举例来说,国内中小投资者2006年的股票投资收益水平明显低于指数,但这种状况并非中国投资者所独有。

据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共同基金投资者的年平均收益水平只有3.9%,明显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11.9%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虽然对于短期投资来说,每年3.9%和11.9%的影响不算太大,但对于长期投资而言复利的影响就非常明显了,经过复利的长期累积,每增加1%的年平均收益率长期累积下来就是惊人的。

以美国基金投资者每年3.9%的平均回报为例,投资10万元本金,20年以后的价值是21.5万;而同样是10万元,收益率11.9%的平均年化收益率,20年以后的价值是94.8万元。差别如此之大,这就是长期投资和复利的放大作用。

因此,ETF指数基金更适合作为长期投资品种,投资期限越长,承担的风险就越低,资金收益也越丰厚,所以,在投资ETF指数基金过程中,投资者不能老想当逃兵,赚一点就跑,那样很难享受到ETF带来的超额回报。

如何投?

下面提供几种方式供投资者参考:

1、一次性长期固定投资法:在ETF指数基金发行阶段一次性购入数额较大的基金单位,并将基金的分红再投入到基金中,产生“滚雪球”的收益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要求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又要求承担低风险的投资者。以单位基金净值为1元,年均收益率为10%,每年分红一次,一次性投资10万元为例,收益为:

2、按固定比例定期投资法:按照固定的时间(每月、每季、每年)持续地将数额相等的资金投入到指数基金中,有点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有定期资金来源的投资者。例如:以单位基金净值为1元,年均收益率为10%,每年分红一次,每月投资1000元购买指数基金来计算,收益为:

3、平均成本投资法:在股市指数处于低位区域时不定期地把资金投入指数基金中。投资者可以判断指数点位高低进行操作。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追求整体资金达到高收益的投资者降低投入成本。例如,目前就可将上证综合指数1500点以下区域定位为低位区域,买入指数基金正当其时。

第9篇:股票交易策略报告范文

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由我国著名学者郎咸平和吴敬琏开创的,伴随着经济学、财务学和统计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人民币汇率研究的诞生与发展。人民币汇率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一场重大的革命,人民币汇率研究吸收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股票发展中的困惑做出了解释,因此,对资本市场中人民币汇率变化与股票价格变动关系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资本市场上,尽管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同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汇率变化;股票价格;波动变化;影响关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与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个经济强国的两大金融发展指标,加大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中国股票价格的波动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人民币国际化背后的道理和意义。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中国股票价格的变动研究还有待完善。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我国为了保障中国GDP的稳步增长,针对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本文浅析了汇率与股票价格变动两种观点,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中国股票价格波动关系的主要方法,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完善的有效策略。

1.汇率变化与股票价格变动的经典观点

1.1汇率引导性理论

汇率引导性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查尔德提出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经济理论研究,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经典理论。汇率引导性理论对于货币汇率的波动内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汇率引导性理论通过建立合适的模型强调了汇率的波动变化与股票市场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呈现单向作用,主要是汇率波动引发的长存资金账户和市场贸易交易的收支平衡而实现影响。汇率的波动,以美元为例,作为世界货币之一,对于全球的经济收支平衡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各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国内实体经济的变化会引发股票价格的变化。汇率引导性理论指出,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股票价格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不同。本值货币汇率上涨,对于外币而言,负债行为增加,净资产值降低,上市公司的收益下滑,股票价格下跌。因此,对于出口贸易企业影响不利。

1.2股票引导性理论

股票引导性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金融学家英伦威尔在1789年提出的,该理论是在汇率引导性理论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于许多汇率引导性理论的观点并不完全否定。但是突出的观点是股票价格的波动会推动汇率的变化和政策制定与完善。偏重于股票对汇率的反向作用关系,通过对现有活跃资金账户的资金流动来实现影响的。股票引导性理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假设,就是通过股票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多国投资主体实现资本多样化经营模式,进而使得股票的运作方式不断丰富。一国股票价格的波动,对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而言,会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资产组合方式。股票引导性理论综合而言可以降低资本运作的风险,有效降低股票价格大幅度波动引发的经济混乱的现象,可以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例如,本国股票价格下跌,外国投资者会减少该国股票的持有数量,资产外转,推动汇率的变化。

2.人民币汇率变化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关系研究方法

2.1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中国股票价格波动关系的研究首先采用经济理论与案例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不断提升研究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就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采用外国的综合利率评估理论,以及克伦威尔模型、戈登经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股票运用模型等,基于开放经济体系下的市场利率变化。重点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股票价格的同期数据,通过以上几种分析理论模型,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以进一步发掘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之间的传导机制。实证案例,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验证场所,利用回归化数据分析,建立有效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

2.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中国股票价格变动之间的作用关系,单凭两种经典观点很难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需要加强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汇率变化特点和数据挖掘、分析,并与具体的行业或企业的股票价格变动曲线数据相结合进行研究。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可以加强人民币汇率的深入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除了受到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还会受到政府的一定干预,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环境相对复杂,需要与微观汇率波动向结合。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经济贸易交易人民币汇率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两种经典观点的合理性,也补充了前一种研究方法的不足。

3.影响因素

3.1人民币汇率机制尚未完善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于中国股票的价格变动影响主要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无规律性是由一些影响因素导致的。首先是人民币汇率没有完善的形成机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偏离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汇率变动的自发性和利好性。中国股票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是由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引起的,然而不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于汇率波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难度就会增加,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2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作用弱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除了受到国际贸易和货币交易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本国人民币市场利率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的股票市场也逐步吸引大量的国外投资者,使得中国股票的价格变动处在的环境更加复杂。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有效调控国内资金流动,对于中国股票的价格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国的人民币市场化进程推进速度较慢,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化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宏利。

3.3股票市场环境有待透明化

中国股票市场的兴起是建立在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家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上。由于上海和深圳主要经营国内的企业上市融资

和股票交易服务,在股票价格方面,缺乏透明的市场环境,以实现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股票价格变动的有益传导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逐步带来,股票市场也将接受国际环境的挑战与考验,营造健康的股票市场环境成为改善股票价格走向与人民币汇率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4.解决策略

4.1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要由国际贸易市场和股票市场影响的,因此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必须加强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与进步。首先,提升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化、规律化发展机制,加强政府的隐形应变能力,避免国外资金对汇率产生的市场冲击。其次,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货币政策自。最后,建立灵活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4.2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

人民币利率是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价格变动之间衔接的主体,为了有效提升人民币汇率对股票价格产生的积极作用,需要加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建设的进程。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的国际作用,积极引导利率市场化,实现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股票价格变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及时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结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国内资金的流动和国际资金的流入。

4.3营造健康的股票市场环境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只有在积极完善的股票市场环境中才能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和进步。为了增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营造健康的股票国际和国内环境。第一,弱化政府对于股票市场的干预,建立股票市场化体系和制度,释放股票市场的发展潜力和活力。第二,加强对于中国上市企业和审核部门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由于利益行为引发的股票操纵事件。第三,提升股票信息透明公开力度。

5.结论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于中国股票价格的波动影响因素较多,作用机理复杂。希望读者通过本文可以加强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识,了解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措施,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许祥云.“汇改”后汇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基于具体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实证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03)

[2]肖卫国.人民币汇率预期对股票价格的非线性影响[J].财政研究,2014(01)

[3]冯常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