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建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变易的内涵。超级秘书网
3、中庸思想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参考文献:
[1]陆志宝.Touris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付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
[4]冯骥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重庆古建筑历史文化的形式可以区分为民用、宗教、军事等建筑文化形式。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建筑文化形式。由于中国建筑材料多为木质的局限,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难以保存,目前保存较多的是明清建筑,大多存在于各大古镇老街。除此之外市区繁华都市中还隐藏着许多具有宗教军事意义的古建筑,如重庆天主教堂、解放碑能仁寺等。
(一)重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形式
1.民用建筑文化形式重庆的民用建筑文化分为民居和商铺。民居各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带有那个时期文化的影响,如安徽移民的迁移给重庆带来了安徽建筑的特点,湖广移民带来了湖广建筑模式的影响等。商铺的建筑结构和居居的房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门,商铺为了便于营业,门开得大,形成了重庆独特的梭板门。
2.宗教建筑文化形式重庆的宗教建筑有佛寺、道观、清真寺、教堂等。遍布于重庆的各大区县,尤其是集中在人口中心地带,建筑所展现的是宗教的特色,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母体相结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如佛教给建筑带来的是佛像石刻雕塑;伊斯兰斯给中国建筑带来的是他们的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上丰富多样的伊斯兰装饰风格;基督教带来的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廷式的建筑原素融入到重庆建筑之中。
3.军事建筑文化形式重庆的军事建筑有市区的古城门、合川钓鱼城、丰盛古镇的碉楼、云阳的磐石城等。这些军事建筑大都依地势而建,用于防御。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峭壁,采用当地石材建古城门、城墙,又利用嘉陵江、涪江、渠江、长江等天然屏障构建防御措施。
4.其它建筑文化形式重庆除了上述提到的建筑文化形式之外,还有园林建筑、窑址和盐泉等。这些建筑文化形式都离不开重庆的地理资源,成为依托当地环境而形成并且与其它聚居建筑整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具有生活功能的建筑。
(二)重庆古建筑的现状
通过作者调查走访,查看文献资料,重庆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虽然有唐宋及更早的建筑,但大都在明清时期重修重建了。古镇老街的居民因其商业价值,或地理位置偏远而保存得最好,其次军事建筑的保存较好,原于它的石材的运用,除了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拆除了部分城墙,大多的古城门、古军事遗址保存较好。其余的建筑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正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消失,多数改拆建,失去原有的味道。正在消失的古建筑区域有很多,包括十八梯、石板坡居民、江北古城、两路口老街等。
二、重庆古建筑历史文化内涵
重庆古建筑历史文化内涵与吊脚楼、移民潮、风水论、本地人方言性格等密不分开。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吊脚楼与巴渝文化的关系,吊脚楼是巴渝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反映了巴渝人民居安思危、就地取材、巧妙利用地形的心态,体现了巴渝人民不向自然环境屈服的顽强意志。可以说没有巴渝文化就没有吊脚楼,他们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次是移民潮,引入其原地区建筑文化。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国家,重庆受到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建筑元素相互结合,各地区历史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如祠堂、各地会馆等。这些移民文化代表的是中国儒家思想及宗族制度,这些文化有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建筑上,高墙深宅大院,这是建筑典范。再次,我们要谈到的是宗教建筑为何由洞开始。由于重庆地理地形的原因,地势起伏大,山多平地少,用来建设建筑物的地方有限,蛮夷之地经济不发达,宗教机构受到的捐善较少,宗教传播者利用山多洞多的地貌来开展宗教传播不外乎是很好一个选择。如早期的华岩寺、老君洞等都是如此。
最后,风水对重庆古建筑的影响。中国是重视风水论的国家,风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我们现在所讲的环境科学。从风水上来讲,在哪里修建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是关系到活着的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子孙后代将来的生活。因此中国人把风水看得非常的重要。重庆地区也不例外,庙宇城镇都需要选择一个便于生活的好地方。依山傍水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重庆多山多水的先天地理优势正好符合风水理论,如古镇村落等都选择靠水的地方,寺庙选择在山顶等,这些反映了重庆先民建造建筑的选址文化特点。码头文化对重庆建筑的影响。重庆靠两江,码头在重庆交通运输物质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码头附近建房,是方便广大群众的必要设施,所以沿江的吊脚楼为码头文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重庆古建筑非常简单,建筑布局结构的随意性,不光是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也是受到重庆人直爽、热情的性格形成的;方言音调平顺体现了重庆人向往更多平地的愿望。
蔚县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从表现内容看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借用动物植物表达主人的寓意、愿望;通过雕塑这一载体形式期盼家庭幸福、和美、人丁兴旺、事业发达、财源滚滚、驱邪纳福、太平.譬如:门饰中的木雕、砖雕动物形象有龙、狮子、麒麟、仙鹤、喜鹊、蝙蝠、等;植物形象有梅花、、莲花、兰花、灵芝、松树等,在其中用祥云连接;屋脊、门脊上是传说中的小动物作为装饰.驱邪纳福,是民间吉祥艺术中重要的文化内涵,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纳福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常以五福观论之,《尚书》中称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尚书》的五福观在后世民间演化为福、禄、寿、喜、财的五福内涵,这反映出民间社会化的世俗功利价值观念.吉祥的功用在于满足人们生理上能顺乎自然和谐平安的生存.艺术的吉祥内涵更多是以象征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暖泉古镇民宅建筑中大门雕饰中的木雕运用到五福莲子、万子万福相连、五福临门、莲生贵子、梅花十朵代表十全十美、狮子为百兽之王,用以辟邪守财,是看家护院的上选,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莲花寓意连连发财,与松一起寓意松菊延年;在暖泉民宅古建门罩中运用最多的为蝙蝠,蝙蝠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用蝙蝠的形象表达各种吉祥寓意,吉祥纹饰中,蝙蝠纹在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与宗教、哲学、艺术、民族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一种装饰纹样.如,两只蝙蝠在一起寓意“双福”,盒中飞出五只蝙蝠称“五福和合”即福、禄、寿、喜、财五福齐全,“五福捧寿”,蝙蝠的“蝠”与幸福之“福”谐音,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望.石雕在蔚县古建中可见于廊柱垫坐,圆鼓形,图案多为梅花、莲花、中间有喜字或万子相连,表示平安万年;门墩雕饰以狮子形象具多,庙宇中的圆雕也以狮子形象为上选,威严而辟邪.瓦当是古建筑中的主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在蔚县古建筑中的瓦当图案内容有饕餮紋、动物紋、几何紋几种.蔚县古建屋脊上所塑神兽,基本是遵循传统建筑形式,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正脊上是龙吻,四条垂脊最前面的是仙人骑凤,有绝处逢凶化吉之意.如图五、图六.通过对蔚县古建筑中木雕、砖雕、石雕作品所表现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更加证明优良的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审美传统在古建装饰雕塑中的继承和发扬.
2中国古代艺术规律在蔚县古建三雕中的应用
2.1意境
借物表意,以意生境.表意在中国艺术中是一个常用手法,不是以物表物,而是间接的以物表意;以意生境,立意在先,通过形象、色调升为境.在戏剧,绘画等领域经常用到.在蔚县古建门饰中十分突出.
2.2装饰性
装饰,按照人的意愿对事物从新排列组合达到表意目的.在蔚县古建筑的门饰中随处可见,如:大门上的木雕、砖雕图案,屋门上的顶窗,窗棂的图案均饰性造型.
2.3对称性
崇尚端庄、好事成双、圆满的心里需求,在建筑装饰艺术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蔚县古建筑的屋脊、门罩、门面、影壁、花墙等雕刻图案造型中是必然常用的.用的最多的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两种形式.
2.4夸张性
夸张手法能够使形象更充分的表达意象目的,是形象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具有艺术价值.如蔚县古建筑中的狮子、蝙蝠、荷花、等.(如图2)
3粗犷朴实的雕塑风格
建筑装饰艺术特色的形成是和政治、经济、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密不可分的.蔚县古建筑中的三雕艺术具有明显的北方雕刻特色和地域特点.我们看到徽派建筑中的三雕艺术是以精美著称的,如建筑中的门罩,工艺复杂精细,浮雕内容多样.雕刻形式在一个门罩中有透雕、漏掉、高浮雕、中浮雕、浅浮雕,层次多,技法多样,场面宏大等特点.暖泉等古镇中的雕饰艺术相对而言艺术语言简洁,手法朴实.这可能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门饰是古建筑装饰中的浓墨重彩,是民宅主人的门面,透过门面装饰即反映出主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审美取向.门饰雕刻是主人的一面镜子.门饰中包括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形式,能全面反映雕饰风格.在蔚县古建门的雕饰中石雕门墩雕刻内容为狮子,等,造型夸张,雕工精湛,动物表现用刀拙而肯定,植物层次分明,用刀流畅,对比手法运用得当;门柱以砖雕为主,竖构图表现线条挺拔流畅,方构图形象丰满;门罩上部的砖雕构图采用横向拉长,动植物形象按图设形,流畅连贯,气韵生动.门框上方的木雕作品采用对称型构图,两侧多为倒三角形构图,上方图案有対称和二房连续两种构图形式.主体物采用高浮雕,配衬物用浅浮雕手法,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屋脊两侧的形象霸气,张力十足,屋檐上的动物造型朴实,整体感强.瓦当的形象造型采用雕、画结合的手法,朴实中显灵巧.总之和南方建筑装饰雕刻相比较显得粗狂朴实.
4小结
1.1试件设计试件设计参考明十三陵石牌坊和国子监石桥板的实际尺寸,共设计两种截面尺寸,试件主要参数见表1。
1.2加载装置和测点布置本次试验均为两端简支,通过分配梁进行三分点加载。试验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石梁挠度和纯弯段截面应变。每个试件均在跨中、两个加载点及支座处布置百分表,以量测试件弯曲挠度和支座沉降;在纯弯段内的跨中位置沿截面高度均匀布置5个100mm标距的电阻应变片,以验证平截面假定;沿纯弯段顶部和底部各布置100mm标距的电阻应变片,以量测纯弯段内石材的最大应变。试件的加载装置及测点布置见图1。试验开始前,先预加1级荷载,观测仪器反应是否正常。一切情况正常后,试验正式进行。采用分级单调加载的形式,每级荷载10kN,每级荷载加载结束后持荷2min,用于记录数据及观察试验现象,接近破坏时减小荷载级别。试验过程中随时记录裂缝发展情况。分级加载时,试验荷载的实测值应按下列原则确定:①在持荷时间完成后出现试验标志时,取该级荷载值作为荷载实测值;②在加载过程中出现试验标志时,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试验荷载实测值;③在持荷过程中出现试验标志时,取该级荷载和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作为试验荷载实测值。
2试验结果
2.1试验现象各试件均发生脆性破坏,试验现象基本相同。在加载初期试件表观无任何变化,没有声音,没有裂缝出现。随着荷载的增大,应变和挠度值随荷载不断增加。当荷载值增大到一定值时,石梁突然断裂,断口一般在纯弯段,断面基本垂直梁底。由于石材的材质离散性较大,因此,石梁承载力和破坏时的应变和挠度都有较大的离散性。
2.2试验结果石材的强度取决于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与构造特征、胶结物质的种类及均匀性等。Q-YX-B1在58kN加载过程中破坏,Q-YX-B2在64kN持荷过程中破坏,Q-YX-B4在166kN加载过程中破坏,Q-YX-L1在60kN持荷过程中破坏,Q-YX-L2在112kN加载过程中破坏,Q-YX-L3在75kN加载过程中破坏,均为脆性破坏。
2.3平截面假定为了验证试件的应变关系能否满足平截面假定,在纯弯段跨中沿截面高度粘贴了5个应变片。试件Q-YX-B4不同荷载等级下跨中截面应变沿高度变化见图3。由图3可知:石梁跨中截面应变沿高度方向基本上呈线性分布;在荷载较小时,中性轴基本上在梁高的中部;随着荷载增加,中性轴高度稍有上移;破坏时,中性轴高度基本上在梁高的0.4左右。其他试件的规律基本相同,纯弯段满足平截面假定,破坏时,石梁的中性轴位于截面上部,各试件平均受压区高度为梁高度的0.4倍。
2.4荷载位移曲线各试件荷载-挠度曲线基本相似,只是极限荷载,变形不一致。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见图4。由石梁的荷载-挠度曲线图知,试件达到最大荷载前,荷载和挠度曲线接近直线。极限挠度很小,破坏是脆性破坏,无预兆。
3极限承载力计算
由图3可知,在荷载较小时,中性轴基本上在梁高的中部;试件破坏时,中性轴高度基本上在梁高的0.4左右。显然,石材试件受弯时,受拉区有类似素混凝土的塑性发展。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素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石梁受弯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依据式(3),可以计算各试件抗折强度试验值,各试件抗折强度试验值的计算结果见表2。抗折强度最小值为2.5MPa。青白石梁的受弯承载力可以采用式(3)计算,计算时,抗折强度可取为2.5MPa。
4结论
(一)注重各种物质要素的保护与加强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要将对其物质要素的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先从建筑物的外观入手,加固其物理结构、降低其外部磨损,才能防止其进一步地落后腐化。例如我们在加强对云南普洱景东古建筑的维修保护的时候,首先肯定会先加固其建筑结构,防止其产生坍塌损坏,然后在外墙刷漆防腐,阻止其进一步恶化变质。只有在物质要素方面首先加以保护才能确保古建筑其他方面的巩固防护;只有加固古建筑的建筑结构,才能抵抗来自自然各界的危害;只有从外观方面增强古建筑的吸引力,才能更加吸引居民游客的眼球,增强其保护意识。
(二)探寻多渠道的古建筑保护资金来源
对于像卫城遗址这样的大型古建筑群,必须筹集大量的资金予以物资支持,在基本资金上保证修护工作,才能使其后续修补加固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不仅要争取政府对于该类文化遗产的资金支持,更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给予人类文化财富保护的积极投资,发动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来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样才能在古建筑受到一些自然或者人为侵害的时候即使修缮处理,避免因为资金短缺而致使更大的损失产生。可以说,资金支持就是对古建筑保护最大的支持,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加强对古建筑进行旅游开发与运营
景东文庙和林街清真寺这类庙宇式古建筑,一直是我们重点保护的建筑,因为这些庙宇不仅仅代表了我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爱护,更代表了我们捍卫人类信仰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于这些建筑的旅游开发来为这些建筑带来一定的收益与人气,不仅能增加人们对于这些古代建筑物的爱护敬仰之心,还能为这些建筑筹集大量的保护资金,有利于其后续发展。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其它一些古建筑,也可以采取加强旅游开发的工作,由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居民带来一些益处,增强其经济能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界投资,争取资金支持,一举两得。
(四)政府加大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做好持续有效的保护规划
在古建筑保护进程中,政府起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作用,是文物保护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充分加强政府对于古迹保护的宣传工作,利用政府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对广大人民宣传历史文物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唤醒人们内心的保护意识,从意识上产生一种保护意念,行动上形成保护措施。另外,政府应当做好保护规划,形成一个有理有序的保护方案,并按照形成的方案合理规划布局、逐步实施,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如此才能实现保护古建筑的目标。
二、结束语
塔本为佛教中的墓塔,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高层观景建筑和宗教标志建筑。“亭者,停也”,是供人驻足休息的一种小型建筑。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形式美之精华,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亭和塔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既是观景建筑,也是点景建筑。亭和塔一般成为激发山水意境或建筑意境的点睛之处,它们作为主要空间因素,虽然是意境中、视觉上的“画框”的中心,但却与欧洲集中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环境中不能独立地构成景观,一般从属于既定的环境之中,联系植物山石和周围建筑共同构建景观,成为景观结构的枢纽———“点”。亭和塔的空间意境从建筑本身结构到环境空间的结合都体现出“动静相映、虚实相生”的意境。首先是空间的虚实交错,由于亭和塔经常是空间的中心,甚至可以认为是空间中的“点”的垂直拉伸,因此常常被作为“实景”。但亭本身有着通透的视觉感受,空间分割感不强,使空间虚实变化丰富。其次是动静结合,作为在线性上和空间形态中的连接元素,亭和塔可以和环境中的道路、植物、风雨等多样元素共同构成动静结合的诗文意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轩和榭的建筑意境分析
同样是景观结构的枢纽的“点”元素———轩和榭,它们的建筑意境的构成形式是不同的。榭一般临水而筑,为单层的建筑;轩,《园冶》中说“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把建筑置于高而空旷之处,可以增加观景效果。轩这种园林建筑,形式很美,但是规模上比厅堂小,而且在位置上也比较随意,不像厅堂那样讲究中轴对称布局。轩但相对来说总是比较轻快,不太拘束。轩与榭是建筑和水面的进一步融合,更加容易营造动静结合的意境。从建筑空间的角度上来说,由于轩与榭本身具有空间开敞性和自由性,所以它们不仅是相对独立的建筑空间元素,更是空间上的过渡和承接。
3古典园林建筑意境的空间构成分析
3.1景观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和思想文化,营造出园林意境的情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相生共同生长,同步发展,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古典园林造景从自然山水中提取元素,突破狭隘的空间的局限,模拟大自然的景色,经过概括、提炼和艺术加工,给人以“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体验感受。
3.2充分运用中国建筑艺术的空间构成手法,表现园林意境的景
作为“景”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与空间中其他元素相互之间的联系来表现自身的存在,形成中国园林意境。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园林建筑与山水花木巧妙地结合,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3.3运用联想和比拟等手法,创造情景交融的景观
1.1预应力加固技术及其化学植筋技术
化学植筋加固技术,此项技术主要利用化学知识,根据化学物质的粘合性的特点研制的,使加固使用材料与钢筋混凝土粘合在一起使新旧混凝土连接在一起,达到整体受力的效果。化学植筋技术可以应用在许多项目中,如建筑结构体增建、变更、横梁、楼板、剪力墙等部位,都有很好的效果。预应力加固技术采用的方法是对结构体外加预应力钢拉杆,这种加固方法的目的是降低原有建筑物的应力水平,纤维加固法也被应用在了预应力加固法中,虽然预应力纤维加固法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也已经在实践中有了很好的效果,此项技术加固效果稳定,在成本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有助于增加经济效益,预应力加固技术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加固方法,适用于大跨度加固,而且预应力加固法的发展很好,是一种成本低,而且加固效果十分好的加固技术,值得建筑行业好好利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技术。
1.2增大加固法和增加支点加固技术
增大加固法也就是增大建筑结构的受力面积,增加配筋量,达到提高承载力的效果,增大加固法是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这种加固技术比较传统,这种技术经常应用在钢筋混凝土受压的情况中,增大加固法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加固方法。增大加固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钢筋上并浇混凝土要根据变压区高度来定,高度小就用增大加固法,并浇混凝土是在受拉区补交,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提高抗弯承载力,由于受拉区补浇混凝土现象是经常遇见的情况,因此增大加固法是主要针对这种现象来进行加固的。增设支点加固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加固技术,它的目的是减小结构内力和提高其承载能力,增设支撑点、减小结构。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因为其虽然操作简单也比较可靠,但是会影响空间结构,增设支点法分为两种方法(即刚性支点和弹性支点两种),这是根据增设支点法的性质(变形性能)划分的。这两种技术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由于内力分析较为复杂,两者相比,相对而言,两者各有各的特点,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针对性,刚性支点加固和弹性支点加固分别对结构承载能力和结构使用空间起作用,因此要选择适当的加固技术。
1.3粘钢加固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粘贴剂,严格按照加固施工设计将钢板粘贴在钢结构或者混凝土表面,这样就可以使钢板和结构共同产生作用力。目前的粘钢加固技术分很多种,包括粘钢加固技术、包钢加固技术、混凝土裂缝灌注修补技术和基层修补技术。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加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基于粘钢加固技术具有施工简单、快速且使用该技术不会对建筑结构造成影响的特点,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梁、板、柱和桥梁等混凝土建筑的结构加固中。
1.4碳纤维加固法
碳纤维加固技术是所有的加固技术中最独特的一项技术,因为碳纤维材料它不仅重量轻,而且强度高,并且还有避免腐蚀的优点,所以这决定它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中的重要材料,从碳纤维材料特性得出:碳纤维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可以控制混凝土变形、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在抗水平偏向力上和抗震加固效果上具有很好的体现。碳纤维加固法的作用:在抗拉强度上,钢筋远小于碳纤维,而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令配筋率提高,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从而可以看出建筑结构不再容易变形;碳纤维加固法另外一个特点为:导致混凝土应变受力曲线变平缓,减小受力面,碳纤维加固法延缓了混凝土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碳纤维加固法在科学技术的创新下,研究出了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到建筑结构加固中,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纤维技术还应该继续推崇出新。
2结合现状,展望未来
建筑结构指的是由各种建筑材料混合制成的一种用于承载建筑体的框架结构,确保建筑物的受力能力以及空间体系。在建筑结构中,因为材料和建筑物本身需求的不同,建筑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轻型钢结构等。首先,建筑结构的加固与修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建筑的修补主要是修复和改进建筑物外观,提高它的观赏性。可是建筑结构加固是解决老建筑内部结构由于老化问题以及认为原因造成的问题、自然原因损伤结构后而进行了稳固处理,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其次,建筑材料加固没有明确限定所需的材料,所以可以借此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建筑结构加固使用的材料比新建建筑结构材料质量较低,可是建筑加固支出的成本远远低于新建建筑物结构的成本。加固后的建筑物和新建的建筑物的稳定行和安全性类似。所以,建筑企业节约了大量资源。最后,建筑结构加固能够合理利用材料资源,避免更大的浪费。通常,建筑结构加固是在现有建筑物之上采集门、窗等结构参数,接着应用采集的参数分析设计加固材料量,并制定最为合理的加固技术措施,尽量应用最少的材料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
二、现代建筑常见的结构类型
依据不同的建筑物以及其结构类型,可以分为砖头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头结构是以砖墙、砖柱、木屋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比如农村的庙宇、屋舍等,这种建筑结构建造起来比较简单,容易准备材料,需要较低的费用。砖混结构指的是用砖墙、砖柱、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这是在住宅建设中最常用的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指的是梁、板、柱等承重构件都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在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高层建筑中应用。钢结构下会主要承重构件制作全部应用钢材,它具有较轻的自重,能够应用于建筑摩天大楼,还能制作成跨度大,高净空的空间,主要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应用。
三、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
不同的建筑结构具有不同的加固方法。混凝土加固混凝土加固方法主要是应用混凝土材料以及其他材料混合。混凝土加固法包括加大结构截面积加固、结构外包钢材料加固、预应力混合结构加固、全焊接补筋式加固、局部加固等。砌体结构加固法,也就是以修补结构外侧堵塞式加固砌体结构加固法包括钢筋水泥混合砂浆式结构加固、扶壁柱式加固、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等。3.钢结构加固法高层建筑结构加固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钢结构加固主要是对建筑结构计算参数进行改变,加强结构连接和扩大结构面积加固。需要注意的是要依据建筑结构的现实情况和加固使用要求选择适合的结构加固方法,加固建筑,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四、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
1.人为因素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建筑质量,例如,错误建筑设计、施工恶劣、施工人员技术问题等都会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建筑设计只要错了一个参数,就会致使建筑成为垃圾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恶劣环境可能会促使材料变质或者影响钢筋质量,导致材料或者钢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由于自身问题,忽视了细节,严重影响建筑的牢固性。
2.自然因素
长期不用的建筑施工材料可能会因为复杂多变的天气情况可能会受到侵蚀,降低材料的性能。例如,高温暴晒可能会导致墙外涂料发生脱落或者裂缝等,酸或者碱可能会腐蚀材料,木材由于长时间放置也会发生腐朽等。建筑结构的功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也会降低牢固性,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五、建筑加固的原则
1.结构体系总体效应原则
建筑结构由好多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哪个部分出问题都要快速解决,加固建筑物。建筑构件加固主要是应用合适地加固方法加固不稳定构件,不能只重视危险构件,要站在建筑整体的角度进行加固。
2.先鉴定后加固的原则
需要加固建筑物构件的时候不能依据主观判断修复构件。由于一个建筑物的质量影响着个人利益和人身安全。因此需要专门技术人员勘察鉴定现场,明确原因和加固方法。依据其整体结构以及受力状况,与加固方法结合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确保整个建筑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材料的选用与选值
在加固建筑物的时候,既要制定最适合的加固方案,还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并以原材料强度为依据取值。假如原材料结构的材料没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就要依据实际情况评估现场,并依据评估结果明确取值范围,确保固定使用材料的性能与原材料基本保持一致,促使建筑不能由于不同的材料功能降低加固的效果。
4.加固方法的优化原则
建筑物有很多加固方法,可是不能过于盲目使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再制定加固方案。首先要与已有的实际结构和结构受力特点相结合,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本身,确保采用某种加固方法之后可以提高建筑物本身的安全系数,并不对建筑物本身产生影响。同时,以当时的施工环境、经济资源以及现有的技术水平评定使用哪种加固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施工效果。尽量避免浪费时间,缩短施工周期,避免损坏建筑物。
六、建筑结构加固施工的技术
建筑结构加固通常采用混凝土加固的方式,主要应用到的施工技术有托换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植筋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裂痕修补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碳化混凝土修复式加工施工技术、混凝土表面处理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托换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混凝土加固技术,主要技术处理有关结构以及建筑的上下结构、拆除顶升与废弃结构,经常应用于加固或者改造建筑结构。同时,这种技术具有较短的周期和较低的成本,所以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以及人均的正常工作生活。可是这种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所以需要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责任心,确保建筑的安全。植筋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是应用钢筋植入法加固结构。由于这种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要求比较简单,并具有灵活的操作,所以通常在建筑结构的连接和锚固中应用。在植筋式结构加固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将普通的混凝土钢筋或者螺栓式锚筋植入其中。依据建筑物的使用特性以及结构的分布明确使用哪种钢筋加固结构。裂痕修补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依据建筑结构裂痕的大小、发生裂痕的原因、形状等实施堵塞式修补,进而加固,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期限,促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和安全。碳化混凝土修复式加工施工技术主要是恢复混凝土结构内的碱性物质,进而加固建筑结构。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阻抗能力,改善或者抑制建筑结构中混凝土因为碳化物质而造成的钢筋腐蚀。混凝土表面处理式结构加固主要是利用各种技术清理混凝土表面的腐蚀物质,确保结构是稳定的。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结构。可以利用各种化学方式、机械方式、射水方式、喷砂方式等处理混凝土表面,彻底清除混凝土表面结构的各种酸性和碱性腐蚀物,确保建筑结构安全使用。
七、建筑结构加固施工的具体要求
(1)制定施工方案,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构造物进行加固和避免拆除、敲打、撞击、振动等。在熟悉图纸之后再进行编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并且仔细观察和实测实地,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施工方案。(2)严格依照施工方案施工。特别是不能减少工序和材料。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实际和图纸不符的情况,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及时和设计、监理乙级甲方进行有效沟通。(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也就是将图纸表示的要求或者图纸不能很好表示的方法,用文字清楚和具体的表达成作业人员熟悉的施工语言,促使操作人员明确自己能做的和如何做,进一步明确不清楚的地方。此外,技术交底是分析质量事故、改进工艺和技术的关键原始材料,所以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4)进行自我检查工作。主要是检查文字资料和记录,看需要记录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发现问题则及时纠正。还要目测或者应用仪器或者设备检查实体,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促使其满足标准要求。
八、质量通病的控制
在结构补强施工中增大截面作业时要足够重视转换混凝土,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方法在加固作业中广泛应用,此外是加固作业中经常发生质量事故的环节。这两种作业方法都会受到狭窄工作面和较小模板几何尺寸以及空间的影响。此外,在置换混凝土和增加截面作业时需要用较少量的混凝土,基本上不使用商品混凝土,一般用的是人工搅拌的混凝土。可是人工搅拌混凝土经常会受到场地、环境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浇筑混凝土的质量。特别是当前施工现场使用了大量商品混凝土,作业人员基本不清楚人工拌和混凝土的要求。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大、中城市,因此,成功的关键是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想要做好人工拌和混凝土,就要做好“干三”“湿三”的操作。“干三”就是依照配合比完成称料后,混合干拌各种材料三遍后,确保其均匀混合,以混合材料颜色的相近性判断“干三”的效果。接着加上一定比例的水,再搅拌三遍,就是“湿三”。在按照要求完成这两个步骤后就能达到混凝土匀质性要求。在振捣混凝土时,因为较小的模板空间,不好操作,可以均匀适度敲打、振动模板外部,确保混凝土是密实的。
九、结语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色彩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建筑虽名为多色,但建筑施色却重在有节制的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营造法式》对于中国建筑彩画制度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颜色选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总结了中国古建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独树一帜,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早期中国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中国建筑的萌芽虽然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但是直到商周时期中国的建筑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等一些重要的中国建筑艺术特征。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一样的建筑风格: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建筑室内墙壁出现了以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为内容的壁画,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的建筑色彩才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尽管两汉时期中国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日臻完善,中国建筑体系也已大致形成,但汉武帝时,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思想的提出,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学虽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学却由先秦时充满理性、意气风发的思想逐渐蜕变成为一种死气沉沉、埋没人性的哲学,中国人的思维遭到严重的限制,秦朝出现的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艺术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正处大发展技艺阶段的中国建筑,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建筑装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收了“希腊佛教式”工艺表现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得到了丰富,但建筑色彩的施用仍然不多见,直到隋朝的结束。
2唐代建筑色彩艺术:等级的象征
回溯早期中国建筑色彩艺术,虽然在秦时已经出现,但可见的作品也只是凤毛麟角,唐代以前中国建筑色彩以体现自然功能、材料本色为主,没有人工堆砌的建筑施色,建筑装饰淳朴而耐人寻味。真正在建筑上大量施用色彩作装饰直到唐代才出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道劲。由于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所管,因此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依附在建筑上的色彩也就自然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采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根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闻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3宋代建筑色彩艺术:主流文化的印证
唐宋建筑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但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规模小,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受唐代建筑的影响,宋代建筑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油漆在这一期开始大量使用,建筑构件也开始趋向标准化,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受儒家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宋代建筑用色喜用稳重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自唐玄奘在佛庙中引入风格开始,至宋代,印度佛教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角落,宋代建筑寺塔的装饰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浑厚,苏州的虎丘塔、泉州的仁寿塔便是宋代典经之作,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彩画和装饰的比例、构图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当时建筑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印象。宋代建筑的色彩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并且对后来中国建筑装饰文化的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4元代建筑色彩艺术:宗教文化渗透下,风格秀丽而绚烂
元室以蒙古民族入主中土,建立蒙古政权,并迭西征,以展疆土,形成了地跨亚欧的大国。元朝由于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元代传统建筑艺术在各民族宗教和文化的碰撞下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由于蒙古族崛起于北方蒙古高原,因此受以北方工匠为主的外来工匠影响,元代建筑结构大胆而粗犷,艺术风格也狂放不羁。最为突出的是宗教建筑,从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和塔,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与雕塑、壁画的创作手法。陆续兴建的伊斯兰教礼拜寺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立的风格,装饰、色彩也逐步融合起来。与汉族传统风格不同,高浮雕是元代雕刻中的优秀作品。人物姿态、神情十分雄劲,图案生动的气氛热烈,喇嘛教的雕刻题材和手法给予明清建筑艺术不少影响,尤其是对官式建筑影响较大。元大都是元代建筑的点睛之作,《中国建筑史》记载:“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应知其顶坚固可以久存不坏。”可见元代建筑色彩艺术不仅在视觉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色彩更为丰富,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较好地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元代宫室建筑在承袭唐宋建筑风格的传统下,建筑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更为精湛,风格秀丽且绚烂。
5明代建筑色彩艺术:鼎盛时期的开始,浓重悦目、细致华丽
明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极大地推进了明代手工业的生产,手工业技术突飞猛进。明初立国南京,建筑主要仰赖江南工匠。永乐移都北京,北京宫苑建设,以南方工匠为主。形成了严谨、工丽、清秀、典雅的明代建筑风格,颇具江南艺术的风范,只是经过皇家贵胄的渲染,明代建筑体量宏巨,色彩浓重。虽更改了江南雅淡之风,但其根系,实与江南建筑相近。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
建筑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权的明代封建君主制下仍然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明、清时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筑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寺院建筑由于有一些比较完整定性的装饰手法,这就使寺院中许多建筑的外形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墙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因而建筑显得雄壮结实,檐口和墙身上大量的横向饰带,给人以多层的感觉。这些特点在艺术上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在色彩和装饰上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教义规定:经堂和塔刷白色,佛寺刷红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红色木门廊及棕色饰带、红墙面上则主要用白色及棕色饰带,屋顶部分及饰带上重点点缀镏金装饰,或用镏金屋顶。这些装饰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宗教建筑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为代表。这类建筑窗户棂条的组合使用了各种精巧的几何纹样。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种类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砖、石膏花饰、彩画和窗户棂条的组合,多种装饰往往综合使用,形成华丽细致的艺术气氛。
6清代建筑色彩艺术:建筑色彩的颠峰时期,油漆彩画盛行,施色走向复杂化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封建君主制进一步加强,皇权更为巩固。手工业生产水平比明朝有较大提高,规模更加扩大。在此背景下的清代建筑色彩的施用越来越复杂,其色彩功能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彩画的功能演化成装饰。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清代官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贱。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最简单,其建筑一般不施彩画,即使有的也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清代台基一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清代琉璃瓦的使用极为普遍,黄色最尊,用于皇宫及孔庙;绿色次之,用于王府及寺观;蓝色象天,用于天坛;其它红、紫、黑等杂色用于离官别馆。
明清建筑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出色。建筑装饰风格沉雄深远,映射出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直到清代中叶以后,建筑的装饰图案或彩画生气才开始低落,唐宋装饰的风采已经踪影皆无,由于过分追求细腻而导致了琐碎和缺乏生气的局面。
7近现代建筑色彩艺术: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复古风行
时期,受西方的影响,建筑系统变了,色彩关系也变了。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租界,在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建筑重新突出材料的本质色彩,建筑颜色衬托了建筑载体的功能。
近现代的中国建筑在欧美国家取消建筑装饰的影响下,开始步入了重现代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不重装饰的阶段:装饰性的花纹图案已不多见,建筑装饰除功能和施工技术的要求外只能在符合功能、技术的门、窗及实墙之中寻找理想的格局
建国后,“”卷袭全国,与中国其他领域所受到的破坏一样,建筑创作也受到了极大摧残,灾难性的政治运动使得中国建筑被极不恰当地要求必须体现某种被歪曲或吹胀了的“政治”概念,于是全国各地所谓的“万岁馆”如雨后春笋、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标志性城市建筑中也出现了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的建筑作品,无原则的模仿北京国庆十大建筑的“创作方法”盛极一时,在混乱的政治格局中,中国建筑色彩一改往日丰富绚烂的特点,成为了单一而枯燥的东西。在这样的文化浩劫中,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所赋予中国建筑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美学意义荡然无存!
8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