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2013学年第一学期接到数学教研员的一个任务,有机会上县里的公开课,我是一个新老师,有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当我得知内容是二年级的数学广角中《排列》一课时,我就开始仔细研究教材,思考教法,以及设计一个适合自己上课的教学大纲,于是,我的《排列》有了这样的历程。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小学生二年级的信息课里有金山画王的相关课程。孩子们能够熟练使用金山画王的各种工具,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背景设计、人物选择,再加上适当的想象,很轻松地制作出一幅幅连环画。孩子们在进行背景选择、人物确定时,自然少不了些许思考,在绘画的过程中,思维就被打开了,或喜悦,或担忧。孩子们看着彩色的动画的图片一定比黑白的图片有话可说。鲜艳的图片,各种有趣的角色,加上适当的动画,孩子们一定会编出来一个个有趣的童话。这种过程启迪孩子们的思维,陶冶孩子们的心智,增长了见识,会不会有利于打开孩子们的语言宝库呢?本人一直热衷于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探索,尤其是看到绘本文学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如果能够借此促进孩子们作文水平,让金山画王这一信息技术与小学二年级的写话练习有机融合,是不是就做到一石两鸟,事半功倍呢?
二、实践――现实是残酷的
四月上旬,笔者在两个班级搞了两次看图写话练习实验。
画的内容:来自于该班级曲艺钒同学的课堂作品
图片呈现的方式:一种是利用电教移动车,在白板上呈现彩色的有动感的图片;另一种是把这张图片利用黑白喷墨打印机打印成黑白图片。
时间:20分钟。
考试过程:考虑到两种图片呈现的前后对孩子们的写话效果的影响。第一次是先用彩色图片检测,后用黑白图片检测;第二次是先用黑白图片检测,后用彩色图片检测。
通过这次考试可以看出:
1.大约能有65%左右的学生看彩色图片的写话水平低于看黑白图片的写话水平。
2.大约能有20%左右的学生的写话水平与图片呈现方式没有关系。
3.大约能有15%左右的学生看彩色图片的写话水平高于看黑白图片的写话水平。
运用金山画王为孩子们提供的彩色图片写出来的作文效果怎么会不如黑白照片呢?想象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让笔者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
三、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尊重各个学科的教学规律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幻想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下子发现了高明的办法,一招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产生今天这样的结果,委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时的各个小问题,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使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的话,就只能哗众取宠,徒有其名,孩子们是看了热闹,逛了风景,笑哈哈来到,空荡荡归去。课堂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杂乱无序,孩子们的作文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的到来并不代表着传统教育模式的终结,它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它使教师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我们要在积极完善自身信息技术教学素质的同时,应同传统说教模式紧密结合,取其精华,去之糟粕,优势互补,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完成使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就运用金山画王与小学二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相结合而言,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遵循看图写话作文教学的规律
看图写话,则是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它是根据一定的画面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展画面内容,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和书面描写的一种作文训练。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但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使他们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针对一幅画面,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先中间后周围,或者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地观察顺序;针对于多幅画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整体连续观察画面,判断出这个故事或事件的重要内容,然后再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最后把每幅图的意思连起来。教师应多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并适时指导。
很欣赏薛法根老师的观点:作文教学的作文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学习和练习书面表达的过程。当然有可能有创作,但是对于小学阶段主要就是学习和练习,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得”和“习得。习得如果能有老师的指导,孩子们得到上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遵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规律
和传统的纸质文本对比,运用金山画王画出来的图片鲜艳形象,部分角色还有动画,这些鲜明的刺激直接触动着孩子们的神经系统。那种兴奋感直接驱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灰白的纸质文本,无法体现各种角色的鲜明形象。学生能否看清楚看明白都是一回事,怎么能产生想象力呢?利用金山画王这一信息技术作为二年级写话教学的媒介,提高二年级小学生的写话水平,确实是有这种可能。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自制力不强,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采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诱发学生“我要说”的强烈欲望,进而慢慢过渡到“我要写”。这一切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用不好的话,负面的影响还是存在的:(1)鲜艳生动的画面引起了二年级小学生的更多的无意注意,孩子们只注重画面而忘了所要观察的目标和要求;(2)金山画王展示的动态的视觉效果,给孩子们提供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影响了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关键词:有效;积极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3-02
高效的四十分钟,是每个教学者一生的追求。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学生是不到10岁的孩子,完全凭主观的爱好上课,教师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向着混乱,甚至是无法控制的局面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课中全面调控,想学生之所想,让学生有所养成、有所得、有所思,这才是有效的。怎样达到这一目标,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努力。
一、良好的习惯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写姿,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堂上大胆举手,大方发言这些良好习惯都是课堂学习的必备条件。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总是急于把内容上完,只要有部分学生回答了,就急着往下走,往往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听课习惯的养成,对高年级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低年级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教师可以通过评比,树立榜样的方法,提醒孩子,养成端正的坐姿和写姿;低年级的孩子总习惯老师一提问,就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别人回答,自己就不耐心听。教师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表扬有好习惯的学生,再鼓励认真倾听的进行复述,及时评价。教师只有下决心抓好课堂常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课堂的根源
其实现在的学生,即使刚刚入学,他的知识基础也不是零。当今社会信息资讯发达,家长素质高,很多孩子在入园前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加减法,甚至已经自学了一、二年级的课程,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的设计教学板块,让学生在每个板块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表内乘法——“5的乘法口诀”》,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学习口诀,可是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对学生口诀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数数,能够熟练地5个5个地数,为学习口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觉得有些老师怕学生说不出,总是带着学生,跟着一句一句地推导出来,而学生总急着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不让说就没有兴趣,造成课堂上学生不喜欢听讲。后面我思考了一番,课堂上我先用“扶”的方法,带着学生推导出第1、2句口诀,再“放”,让学生小组合作,优生带动学困生,推导出接着的三句,并要求小组内推出一名学生说出推导的过程,得出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记忆口诀的诀窍,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创设有效的情景,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景,绚丽多彩的画面,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出来的动画,更能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把一些没办法用语言让这么小的孩子理解的知识,用情景让学生理解。但是,这里的情景创设要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有效性,必须要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产生好奇心,探索的欲望,并不是为了赶时髦编了很多东西,插入很多高技术的成分,而低年级的情景设置,更要注意简要、明了,让孩子一看就懂。比如教学二年级的《统一长度单位》中,课前我思考着:“怎样才能让这么小的孩子明白要统一长度单位这么抽象的东西呢?”,于是我做了一个小鸡去找裁缝小熊做衣服的动画,徒弟小熊和熊师傅用自己的手量,结果做出了不同的衣服,引起学生产生思维冲突,很多孩子都明白不同的手量出来标准不同,接着引入课题,学生学习的欲望高涨。
有针对性的活动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办法一下进行自主探索,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这也是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萌发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模仿和记忆,可以采取先扶,再慢慢放手,小组合作中以好的带动弱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这时教师要注意采取的教学策略,不要为了增加动手操作这一流行的环节就让学生去摆,去画,到头来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教学没有起到实质的效果。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当学生初步学会找规律后,教师让学生去设计有规律的图形。这时可能有些学生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形,有些只是乱贴,不知道要做什么,效果不明显。但是如果教师能分层次进行活动,每个小组里有好的,也有差的,好的可以让其自由发挥,差的可以给他参考的模板,甚至对他的设计提出一些明确的、基础的要求,比如只要贴出蓝黄这个间隔的图案就可以,让他学着设计。分层教学,有目的的活动,更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效的数学课堂,必须力争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乐于思考,享受数学课堂独有的思维乐趣
一、运用策略深入探究
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自主探索,合作展示”这个环节。学生开始合作时,容易出现热热闹闹流于形式、教师不易调控的现象,或者出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采用两条策略:一是学法引领,保证合作有序;二是多元评价,促进有效合作(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奖励评价)。在实践中,我重点围绕第二条策略——“多元评价,促进有效合作”在小学二年级中进行了尝试。
1.初步实施,找感觉
“万事开头难。”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倾听、思考、表达、评价等能力相对薄弱,进行小组合作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要促进有效合作困难更大。起初,我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到全班交流环节时,发现学生集体展示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自信心不足,缺乏参与热情。为了激励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我开始运用师生评价和奖励评价策略。
交流后,我一般会这样评价学生和小组表现:你真棒;你很会思考;你讲得很清楚;你们小组合作得又快又好等。为了锻炼学生,有时候我不评价而让学生说,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强,一般会说:我觉得他们很专心,他们组比我们好,我们要像××小组学习等。师生评价完后,我就在黑板右侧的小组评价栏里给发言小组加分(最多5分)。加分的标准是:能大胆交流加5分,能思考提出质疑加3分。刚开始运用奖分策略时,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我顾及不到全体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其余没有机会发言的小组得不到分数则很失落,虽然下一节课我会找他们发言,希望能平衡一下分数,但小组之间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几节课后,当他们之间的分数差距拉大,得分少的小组就失去了积极性。大约2周时间过后,感觉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没有提高,再加上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很快就失去了倾听的耐心。
2.听课量表,查原因
通过听课量表的记录分析,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的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单调、贫乏,时间一长,容易引起听觉疲劳,失去新鲜感;学生评价表达能力较弱,师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宽泛,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参与欲望;奖励评价(加分)随意性大,只有两条标准,不能照顾全体小组的综合表现。看来,策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在运用上还有许多地方考虑不周,自身的语言素养也须需提高。
3.细化策略,再实践
教师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下一次的课堂参与欲望。经过评课组教师的群力群策,大家一致认为评价语言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还要注重内容翔实、亲切灵动,让学生如沐春风。评价要在语言的实指性、育人性和及时性上下工夫。
当然,课堂上光靠教师的一双眼睛是不够的,但学生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语言评价得到了改善,在奖励评价策略上我却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开始时,为了保证学生倾听,一节课我要进行多次组织教学,经常打断交流的节奏。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倾听,又能促进合作的积极性呢?冥思苦想中,以前记住的一句话跳了出来——目标引发行为,结果巩固行为。我用什么目标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呢?我又用什么结果来巩固行为呢?于是,我慢慢理顺出“倾听—思考—表达—评价”的思路(板书在黑板上方给学生提示),用它作为目标引领学生的行为,通过师生评价和奖励加分来巩固行为。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评价的主动权还是应该掌握在教师手中。其中表达分由师生掌握,一个小组代表讲解完后,我会叫其他小组的孩子站起来,说说应该给讲解小组加几分,根据是什么。如果没有问题,直接加上5分,如果有问题,我会让评价的孩子接着讲,如果都说不出来,我就点拨指导,最后,我会给讲解者和评价者适当的分数。这样,即使没有抢到发言权的小组,在其他方面表现好也有加分的机会,保证了每个小组都能积极参与。为了得到倾听的分数,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只要认真听,就一定会引发思考,就有可能提出质疑,最后我在评价小组表现加分时也就有据可依了。
以上便是多元评价策略在“自主探索,合作展示”环节的应用情况,把语言评价和奖励评价融合到一起,先评价后加分,让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进步和成绩,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总结成果,反思提升
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源于教学实践,又回归并指导教学实
践,在课堂中历练,在研究中提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对多元评价策略的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达到了学校要求的预期效果。我对此策略进行了细化、补充和完善,在低年级进行了经验交流。部分教师运用后,也感觉学生课堂上安静了许多,做小动作的较少,不用三番五次进行组织教学了,交流能够有序进行,学生自信勇敢多了,倾听、思考、表达、评价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提升。在去年送课下乡的时候,我用小组合作模式和多元评价策略成功地出示了二年级的数学示范课,获得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小组合作在低年级也能取得成功!
借助多元评价,我的小组合作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虽说学生年龄小是我最初从事课题研究的制约因素之一,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参与课题研究时只掌握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对合作的实效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初步运用策略时只抓住了皮毛。后来,在教科所领导的指导下,我通过听课量表才找到了自身的欠缺,学会了如何对策略进行细化研究。在此过程中,我感觉一个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
随着我国教育部课程改革步伐的进行和深入,教研活动的实施效果也要求再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接下来的教研活动要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方案开展。以此,要扎扎实实的搞好教研活动,就需进行教研活动的创新,有针对性的进行活动研究,以此达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效果。传承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改革精神,下面就以小学二年级数学中《对称图形》的教研活动为案例,解说教研活动的创新为教学改革所提供的新鲜血液和活力。
二、活动实施的背景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注重于过于盲目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下去,很可能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克服这一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从而诊断自己的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在我们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传统的每学期每位教师只上一节汇报课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一学期一节的汇报课不能整体反映一学期教师的授课情况,也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处理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个难点的分析情况,进而会影响优质教学目的的实现。其次,一学期上一节汇报课在落实的过程中次数较少,通过汇报课体现出的促使课程改进的层面也较少,不能较好的起到对身居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的鞭策和规范作用,相反,如果在进行的过程中方法不得当的话,还会使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倦怠、疲于应付的心态,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活动策划安排:
活动目标:在《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研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需秉承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对称图形相关的一系列图形的积极性,旨在引发学生对图形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在图形方面知识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有效学习图形知识的方法,进而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图形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如果使《对称图形》这节数学教研活动能够达到以上效果,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并进行恰当的引导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活动准备:做好听课、评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教师要做好听课、评课的各项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熟悉《对称图形》所在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明确《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在课程设计前汇报课教师与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商量教学实施方案
4、由于《对称图形》这节课需动手操作,所以要把教学模型在课前准备充分
5、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6、找出本节课容易给学生造成疑惑的地方,单列出来重点讲解
7、评课教师在课前找出自身对这节课的设计,以便在活动进行后与自己的想法与设计作比较,改进自身教学。
(二)、教研活动开始前的记录准备:
1、将抽签后的《对称图形》课程公布,规划处组织教师进行听课活动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2、为了让其他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去熟悉《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内容,可以事先自制一个听课记录表格,帮助其他教师更好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评课教师在熟悉了这节课后思考对《对称图形》的困惑,在汇报课教师的课程活动进行中寻找所困惑问题的答案。
四、教研活动过程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课本中,关于图形的课程只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在二年级和六年级,所以,在二年级《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分析图形的问题。教师在讲这节课之前需要强化课程目标要求,梳理图形问题学习时应掌握的难点和重点,明白这节课对二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后跟其他老师交流二年级学生情绪积极但不稳定的特点,通过研究确定教课时所用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一)活动设计方法的运用
在《对称图形》这节课上,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和操作发现法是三种较有针对性的方法。
直观演示法中教师通过对一个图形的对折后得出了两个完全重合的图形,由此,揭示出了对称图形的定义: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为对称图形。接下来的设疑诱导法的运用,是让学生思考一下在实际生活所遇到的对称图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能力。操作发现法是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剪一剪已配备的对称图形教具,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达到认识对称图形、掌握对称图形特点、理解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的目标,并启发学生对对称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二)活动具体实施步骤
这节课基本步骤为六项,分别是:
1、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教师拿着对称图形模型在学生面前对折,让学生观察对折后图形的特征,启发学生对对称图形的强烈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教师组织学生对已配备的对称图形折一折、说一说、剪一剪,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感悟。
3、巩固新知,强化练习;教师开展关于对称图形的游戏练习,鼓励学生说身边的对称图形和欣赏对称图形,在实际感悟中,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理解逐层深入,层层递进。
4、看书质疑,解答疑问;教师让学生自己回顾一下课本知识,针对看课本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进行一一解答。
5、全课小结,交流评价;教师引领全班同学总结整节对称图形的知识,让学生整合自身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且和其他同学互动交流,评价后得出自己的感悟。
6、设计作业,巩固强化;教师作业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本,内容要适量,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对称图形知识。
如果进行完这六个步骤课堂时间还有剩余,教师可以创新性的教学生一些具有对称美的剪纸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强化了对称图形知识,除此之外,剪纸艺术还可能激发学生对除了对称图形外其它图形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六年级再次学习图形做好有效的铺垫。
(三)我(汇报课教师)对本节课活动设计的总结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在这节课进行中,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好奇心入手开始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其思考和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中发现对称图形的存在,并且通过折叠使学生自己总结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而理解对称图形。
3、在学习新知识后及时巩固,作业的分配上我尽量做到适量,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同时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
(四)专业评价人员和其他教师对教研活动进行评价
专业评教人员评价:汇报课教师抓住了《对称图形》这节课的重点,在处理学生对对称图形知识的理解这一难点的处理上方法较得当,在课程的最后用中国的剪纸艺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课下对对称图形的研究。
看课教师A:汇报课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在课堂活动进行之中游刃有余,值得我们其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学习。
看课教师B:汇报课教师的讲课思路清晰、课堂步骤有条不紊、课堂小活动丰富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看课教师C:汇报课教师注重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但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看课本的过程中,二年级的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时会影响其对课本的理解,而在接下来自主提出问题的环节中二年级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会影响其对问题的表达。
(五)评价人员和其他教师与汇报课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
进行了课程实践教学后,汇报课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反思,认真总结自身在课堂设计和实践教学中的得与失,在虚心听取专业评价人员和其他教师的总结和建议之后,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从自身教案入手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在教学设计中拓展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在研究中进一步改进自身教学。
五、收获体会
汇报课老师进行完这节课程以后与其他观看汇报课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反思。专业评价人员经过讨论和分析对汇报课老师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从课前准备、课堂氛围、课后练习入手,准确、科学的对汇报课教师做出评价。其他教师在观摩后体会和感悟汇报课老师设计课程的思路,找出汇报课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借鉴汇报课老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所发挥出的闪光点,通过审视自身,反思汇报课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的不足自身是否也存在,努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汇报课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诚恳的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并认真听取其他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在积极审视自我的同时,深思汇报课进行过程中自己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力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扬自己课程设计的长处,并在查缺补漏中避免不足之处的再次出现。
六、跟进反馈
1、在对称图形等一系列的图形问题学习完毕后,课业小结的课堂上,听课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判断对称图形问题汇报课的跟进效果如何,对学生所提供的信息辩证看待,有效的检验课标完成进度,有必要的话还需及时与汇报课教师沟通,更新课堂实施的步骤与方法。汇报课教师在多方批评、指正中收获经验,以论文形式写出有关《对称图形》课程问题的文章,供其他教师借鉴并且作为教研活动案例。
2、结合专业评价人员的评价机制对汇报课进行打分,按照专业人员评价占50%,其他教师对汇报课评价占20%,学生作业与检测占30%的比例来多方综合评价汇报课教师。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片,认识蝴蝶的基本结构、对称特征及纹饰特点。
2、
学会用对称的方法折剪美丽的纸蝴蝶,并对蝴蝶外形、花纹进行独特设计,从而初步形成设计意识。
3、
通过做做、画画、玩玩,在设计制作“折剪蝴蝶”的练习中感受设计应用活动的乐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对称的方法折剪纸蝴蝶。
难点:发挥想象做出外形、花纹独特的纸蝴蝶。
三、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的第五课《折剪蝴蝶》。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蝴蝶,是人民喜爱的昆虫。它种类繁多,舞姿翩翩,纹饰靓丽,被称为“会飞的花”。本课运用折剪的方法来表现蝴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欣赏图片,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来表现蝴蝶,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化为能力。
四、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自尊心强,对图片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处于心里的骤变期,大多数的同学的有效注意力时间集中在20~25分钟。 学生的认知状况: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了一些美术作品和知识,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程的基础。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不仅善于联想更喜欢想象。
五、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彩色卡纸、油画棒、马克笔、胶水。 (教师)剪刀、多媒体课件、示范用的彩纸、油画棒、马克笔、纸蝴蝶范例和蝴蝶拓展的作品等。
五、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
1、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想认识吗?
2、学生观看视频(这位朋友是蝴蝶) 揭题:《折剪蝴蝶》
(二)
深入感知。
介绍蝴蝶的知识
(1)
播放蝴蝶的图片 提问:哇,你被什么给吸引住了? 学生预设:种类多、花纹、色彩、形状…… 总结:(小知识)是啊,其实蝴蝶在全世界大约有20000多种类型,仅仅在我们祖国就有2000多种。
(2)
介绍光明女神蝶 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整个翅膀犹如蓝色的天空中镶嵌着一串亮丽的光环。
(3)
介绍大鸟翼蝶 它呀是我们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蝴蝶,他的翅膀展开有30cm长。
(4)
介绍小灰蝶 这是我们世界上最小的蝴蝶,他的翅膀展开只有13毫米。
(5)介绍透翅蝶
(三)认识了解蝴蝶的身体结构。
1、教师:接下来我们开始闯关游戏,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只蝴蝶,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学生仔细观察一张图片)。
学生预设:头、胸、触角、翅膀、腹、尾。
2、教师:如果我们用一条线把他中间分成两部分,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观察,得出对称。
学生预设:形状对称,花纹对称,颜色对称。
2、
提问:蝴蝶的身体部分,哪个部分是最美丽的?仔细观察。
归纳出:形状美,花纹美,颜色美。
(三)
教师示范
1、
教师:第一关闯关成功,老师要奖励你们,老师有一个神秘的小礼物送给你们, 想看吗?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请小组长打开桌子上的纸袋,里面有一份小礼物。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了,谁能最快看出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学生预设:折、画、剪。 折:为什么要对折?就是利用纸的对称性,这里可以用手划一下。 画:第二步是画,我们画在哪一边?对,这里有个折痕,我们要画在这个闭口的位置上。 剪:这里剪的时候我们可以右手不动,转动左手。剪到蝴蝶触角的地方慢慢剪,因为它比较细,不要剪断了。 注意点:为什么这个蝴蝶可以飞起来? 我们现在要先在蝴蝶前翅中间的这个地方折一下,剪一个半圆出来,不要剪得太大,要不飞一会翅膀就要断掉了。把手指伸进洞里,手指一动,蝴蝶就飞起来了啦!
2、
学生作业(一):折剪一只对称的蝴蝶。
3、
教师点评。
(五)教师示范
1、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学会了剪折剪蝴蝶的本领,那么如何设计可以使这些蝴蝶变 得更加独特?更加漂亮呢?
2、
学生思考。
3、
教师示范画上花纹,还可以剪贴、还可以镂空形式。 欣赏同龄小朋友的作品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副?说说为什么?
(六)
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一只外形新颖、颜色漂亮的蝴蝶。
(七)
评一评 展示学生的作品,作一定的评价。 互评:你最喜欢哪一副作品?你们还可以给他提点什么建议,使这幅作品变得更棒? 自评:我发现小朋友们都做得非常好,我请几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吧。 教师评:
(八)
拓展与小结 1、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和体会 2、可以把这些漂亮的蝴蝶运用到生活中:发卡、包、灯、风筝、梳子、挂饰等。
■专家引领课堂实践
2010年5月28日,东马坊小学二年级教室迎来了教科所李艳莹老师及北师大郭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王雅娟老师的《买洗衣机》课堂教学拉开了变异理论研究的序幕。6月,前章村小学梁晶、东马坊小学郝鸿娜两位老师同上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学区将教学现场光盘交给郭教授进行分析。7月8日,郭华教授再次来到东马坊小学,针对课例进行变异理论的再次培训。
2010年9月至12月,上庄学区变异教学课题组共开展了5次课题活动:11月15日进行了4节四年级数学概念教学课:前章村小学周明军老师的《相交与垂直》,东马坊小学刘元元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一)温度》,白水洼小学韩飞老师的《线的认识》,上庄中心小学冯丽君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试讲后在教授和专家的分析中教师们加深了对变异理论的理解,找到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关键要素。在随后的二次试讲和12月22日课题交流研讨会上,教师们对变异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更加成熟了,概念的关键属性把握得更准确了。交流研讨会上,北师大的四位专家给予了细致入微、发人深省的点评和指导,使与会老师在看课中得到感悟,在倾听同伴表达中进行反思,在聆听专家指导中接受培训。
通过高频率的理论培训和试讲、研讨,教师们理解了变异理论的基本内涵;通过全员参与课题组四学区巡回研讨会,教师们对变异理论在课堂上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011年3月至5月,课题组教师们更是激情满怀,我学区4所学校4名教师经过三轮试讲,选拔出东马坊小学郝鸿娜和白水洼小学黄继娥两位教师参加海淀区5月27日“运用变异理论拓展学习空间”的国际研讨会现场课展示,变异理论的创始人马飞龙先生听了东马坊小学郝鸿娜老师的《摸球游戏》后对课堂教学给予充分肯定。在聆听马飞龙先生对变异理论的阐述、观看香港教师授课后,教师们更加明确了变异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理解了概念的反例、非标准正例的来源。
■运用理论研究得法
变异理论在教学上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应当如何从具体事例中分离(抽象)出普遍原理的教学规律。变异理论强调,只有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关键属性进行区分,提供相应的具体事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具体来说,变异教学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有以下几点:变异理论比较完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学的本质,理解学生学习迁移的发生机制,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变异教学理论有良好的操作性,便于教师掌握;通过变异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可以促进我们对习惯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进,增强我们的研究意识,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
在专家引领下,课题组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法、案(课)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策略,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专题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践经验中的规律,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现在,教师们已经能够在教学中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科学设计正例、旁例、反例进行教学;在听课评课中,常常听到干部教师们说某节课的某一点能够很好地运用变异理论。在海淀区变异课题征文活动中,我学区共有29篇征文参加评比。教师们在征文中畅谈课题研究的心路历程,分享了在研究中的收获与经验,呈现出来的相对完善的教学设计,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一个个生动活泼、可供借鉴学习的案例,其中7篇获一等奖。
摘 要
“幼小衔接”是人的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体现,这里的衔接强调的是发展、持续、支持、过渡。幼儿园和小学加强交流与协作,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幼小两种机构在衔接上的教科研制度的改革;二是幼小教育教学环境上的双向互动衔接;三是幼小课程目标双向互动衔接;四是幼小教师间教学方法上双向互动;五是幼小课程上的优化;六是重视创设幼儿园和小学生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七是幼小教师在衔接问题上合作交流与日常研究的突破。
关键字
双向互动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其有能力,有自信,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符合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尽管幼小衔接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存在着幼儿园和小学缺乏合作意识,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共同关注的工作,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学习,需要大家的主动合作,沉下心来了解幼儿阶段及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相应的教育要求。幼小双方不仅需要共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而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实现双向互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条件。
一、对现状的分析
作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我们一直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同时,我园与小学紧邻,地理环境为幼小双向互动提供便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对幼小衔接问题作的相关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反思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剖析如下:
(一)思想上有共识,行动上有偏差
学校近年来非常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了幼小教师座谈会,幼儿园教师参加小学集体备课,小学教师走入幼儿园课堂等活动,双方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认同逐步趋向统一,一致认为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携起手来。但现实工作中我们也清醒地发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存在共性问题,即思想上有共识,行动上有偏差,还未达到双方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换。
(二)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
我园已连续三年邀请小学老师对大班毕业幼儿的发展情况作面对面的考查,并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小学老师对幼儿园教育教学也有了一定了解,而且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认为有必要了解对方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课程改革趋势。但实际情况却是幼小教师对对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还比较肤浅,幼儿园与小学在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对对方年龄段儿童的教育教学目标、方法、及儿童发展需求缺乏相应的、切合实际的了解。双方都出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安排及教学方法上还不能满足儿童的衔接过渡需求。
(三)衔接的策略上不够务实
幼儿园与小学存在衔接交流期过短及衔接形式化等问题。通常幼儿园在大班幼儿毕业前一学期才突击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如带幼儿参观小学,听一年级的课,参加小学升旗仪式和班队活动等,出现部分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感觉压力剧增,难以适应,小学也存在忽视由“小朋友”到“小学生”的急剧变化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冲击,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出现部分儿童对小学初期生活学习产生不适应。
(四)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从研究上看,幼儿园与小学对幼小衔接的研究深度不够,还浮于表层,未研制出适应儿童发展的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方案,双方教师对儿童发展的方向和理解还需进一步统一。
鉴于此,我们认为要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即不仅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还要考虑到情感、态度、技能、社会性等内容的衔接。如果能拉长衔接的过渡期,将幼小衔接的时间拉长为幼儿园小班至小学二年级,幼小两方应努力创设出切实有效的衔接环境,通过双方共同的研究探索找到衔接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实施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这势必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良性运行,使衔接工作的开展更务实、更有效。
二、对幼小衔接的新思考
“双向互动”相对于幼儿园与小学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关系而言,不是两方单向需要的叠加(“你帮助我解决我的问题,我帮助解决你的问题”,具有功利上的互惠性),而是在儿童持续连贯发展问题上双方内在相互关联性的外在关系形态的表达,体现了双方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互沟通与转化,是基于追求教育真谛的新型关系形态,具有价值特征。
“幼小衔接”是人的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体现,通过具有教育学意义的各种途径帮助儿童超越已有经验或在前后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这里的衔接强调的是发展、持续、支持、过渡。幼儿园和小学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取得学校、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各种力量间的配合,通过目标一致的互动,让幼小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工作上顺利承接,合理调节衔接的坡度,减少儿童适应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儿童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促进儿童健康和谐的发展。本课题中幼小衔接的时间为幼儿园小班至小学二年级。
通过幼小两阶段的双向互动能促进孩子可持续性发展,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幼小两种机构在衔接上的教科研制度的改革;二是幼小教育教学环境上的双向互动衔接;三是幼小课程目标双向互动衔接;四是幼小教师间教学方法上双向互动;五是幼小课程上的优化;六是重视创设幼儿园和小学生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七是幼小教师在衔接问题上合作交流与日常研究的突破。
三、对衔接教育的新举措
最近国家教育部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另外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也有很强的民众呼声,在此背景之下,会对幼小衔接工作提出更高、更务实的要求。通过互动幼小衔接研究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连续性;有助于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延续性;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发展的完整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幼小一体化发展机制;有助于幼小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专业成长,为切实幼小的衔接研究工作积累经验。
(一)注重衔接期儿童发展目标的达成,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研制出相应的《儿童成长手册》,重视学龄前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活跃思维的开发、适应能力的提高,重视低年级儿童教育教学方法的直观化、游戏化
为了更深入了解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我们透过开放性的个别访谈、团体访谈以及调查问卷,与新生入学适应过程的前线人员(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家长、学生,幼儿园大班的老师、家长)进行对话,挖掘大家关心的话题,并分析他们对幼小衔接观点的差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进行面对面对话,彼此对对方的发展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了解,从而达成共识。
(二)课程上,找准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间的契合点,开发出双向互动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方案
探讨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幼小衔接,既符合幼小两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又兼顾到对方课程的不同,找准幼小之间的课程契合点。这也是为什么将教育教学活动与课程分开来的原因,课程是静态的表达,而教育教学活动则是动态的表达,两者不可混同。具体可包括:双方教育教学目标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等。幼儿园班级教学方式、设计、过程的有意识强化,系列主题活动的形成,幼儿园班级日常生活的有意识调整,如结成幼儿园和小学联谊班,让幼儿园孩子能深入小学班级,参加小学生各项活动,切实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萌发起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做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
另外,游戏是儿童极为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恰当地把这种活动形式运用到小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如果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有利于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过渡期,使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采取学生习惯的比较自由的游戏活动方式进行教学,缩小幼小衔接的跨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研究上,搭建起幼小衔接教研的平台,形成双方合作研究的文化,综合提高幼儿教师的研究水平,提升专业素养
探讨形成促进衔接的双向互动主题活动,共同梳理出衔接主题内容,并探索出个性化幼小衔接方案,形成自主研发的主题特色活动。主题活动中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扩展,进而形成更多的话题和活动,在活动中贯穿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能力培养目标。
(四)管理上,形成双向互动式的一体化幼小关系及保障这一新型关系的一系列教科研制度、组织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美术 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 游戏 手工
一、背景分析
本课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深蓝色的海水中生长着花纹漂亮、形状多样的鱼类,它是儿童最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本课就设计了“对称剪刻、游戏活动、绘画表现”三个教学活动,我讲课内容是第一课时,它是一节手工课,属于设计应用教学领域。主要帮助学生认识、感受鱼的形状特征,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剪刻出美丽的鱼形纹样。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景色都感到好奇和有趣,孩子喜欢上美术课,尤其对手工制作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造型能力有限,所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在课堂上对剪纸鱼形状像与不像没有做具体要求,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去发展个性思维。
三、教学理念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与发现,并用启迪、暗示、设疑、点拨、讲解示范等方式,设计四个闯关大比拼,贯穿整堂课,展示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鱼的特点,掌握剪纸鱼的制作方法。(三)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操,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内容特点确立以下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对称与不对称,用对称法剪刻各式各样的鱼。难点:画出鱼的不同形状以及使用剪刀剪出鱼形和花纹。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堂课,采用观察比较法、谈话法、演示法、讲授法和辅导练习法等组织教学。
(二)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想象、表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创作欲望,制作出美丽的剪纸鱼。
六、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多媒体课件、剪纸示范作品、一幅海底世界图等;学具有:收集的各类与鱼有关的文字、图片剪刀、彩纸等。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提前进入课堂,检查学生的学具准备情况。
(二)情景导入:1.播放动画《海底总动员》,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海底景色,从而揭示课题;2.教师以挑战性的语气询问学生:今天,海底总动员的小丑鱼尼莫来到了我们课堂上,它想带领我们去闯关,敢不敢?
(三)讲授新课:运用闯关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1.出示第一关(播放课件 --眼力大比拼),认识鱼儿的基本形状。(播放课件)学生先交流,教师再总结:主要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长条形、方形等,除此之外还有不规则鱼形;2.然后,进入第二关。(播放课件,智力大比拼)这一关主要介绍鱼儿的身体组成部分(播放课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回答,之后由教师揭示:鱼的身体由头、身、尾、鳍四部分组成,还有美丽的花纹;3.紧接着进入第三关(播放课件:记忆大比拼) (1)出示一条对称的鱼形剪纸,让学生观察红线分成的两部分是否完全相同,然后教师引出对称图形的含义。(即:对折之后上下或左右能够重合的便是对称图形。)(出示不对称鱼形)反之为不对称图形。(2)强化记忆,分辨对称与不对称。 指生回答,以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接着出示剪纸范作。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让学生自学教材制作步骤,小组讨论。(1分钟后请学生回答制作方法,学生说,教师做。)(3)师示范制作过程:首先示范对称型鱼的制作方法。①折 (把一张纸对折一下)让学生思考对折的原因:因为对折之后剪出的鱼是对称的。②画a、画鱼的外形。因为对折过了,所以只需画半条鱼形即可,提示学生鱼的形状要美观大方。b、画鱼的眼睛和花纹。花纹要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线条有大有小,有宽有窄。③、剪a、先剪鱼的外形,慢慢沿边线剪下来。(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 b、再剪出鱼的眼睛。c、最后剪出各种美丽的花纹。4.接着进入最后一关,动手大比拼。
(四)学生作业:在作业过程中选出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贴到范画上。然后让学生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欣赏自己创作的美丽海底世界。教师对个性创作和优秀作品进行评价。
(五)课堂延伸:播放海洋污染图片,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宣传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的意义,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本节重点,梳理剪纸鱼的制作步骤,加深学生记忆。而贴满学生作品的海底图画,则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快乐。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