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5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高等教育目前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服务设计是基于用户体验的系统设计思想,将服务设计的思想引进到工业设计教育之中,有助于学生建立从服务及体验的角度认识设计的思维广度,并且能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对其综合设计能力和资源分析整合能力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服务设计思想对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究,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并服务区域及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也对围绕当今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重大战略,地方高校进行转型发展的推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现状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在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传统美术院校、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甚至财经院校都有设置。由于各自院校基础不同,所以在教学体系上,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和问题。在艺术院校中的工业设计专业,由于主要师资力量集中在艺术学或美术学,并且受到艺术教育中长期的“重艺术轻技术”的影响,其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呈现出重艺术表现,重造型教育,而对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结构、对产品开发的需求调研以及产品开发流程中的技术统筹和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造成所培养的学生虽然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造型技能,但其设计对企业而言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工科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中设置在机械学科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学科背景偏工,所培养的学生对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等方面的知识相较于艺术类院校更为熟悉,但是基于工科的教学模式,多重视理论授课,对学生的艺术自由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限制,而主要基于机械背景的课程与生产实践,也使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有限。而其他类型的院校中在扩招后密集爆炸地发展起来的工业设计专业,依据所在院系的不同,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参照上面两种模式,并且由于应需办学的原因,导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不高,导致毕业生难以胜任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导致毕业的学生只能转行从事其他职业。
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从创办专业伊始到如今,工业设计教育在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国内也只有个别几个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仍然欠缺质的飞跃,并且我国的工业设计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均衡,办学条件有参差,自身发展尚欠完善,理论教育与社会需求有偏差等问题,所以目前的教学体系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环节,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 服务设计与工业设计教育
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的设计学概念,起源于1991年,由英国设计管理学教授Bill Hillins在其著作《全设计》中首次使用。随着欧美的一些公共设计机构和设计学院的研究推进,成为设计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服务设计是关于系统体验的设计思想,目前关于服务设计的概念比较核心和公认的定义为:服务设计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必经之路,它是一个创新或改进全面体验服务的设计,通过建立用户为先的服务立场,追踪体验流程中的所有接触点,致力于打造完美的用户体验,使其更加有用、易用、理想化,以及更有效和高效。
随着宏观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对象和价值输出也在变化。从“设计1.0到设计3.0”,设计对象不再囿于实体产品――产品从物质到非物质,从设备到服务,从现实到虚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再仅仅探讨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体能制造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观环境的要求。当设计已经成为“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的时候,如何帮助学生对“设计本质”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成为了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以此看来,培养具有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除了获得专业技能并能应用以外,能否从仅关注功能的可实现性转变到对用户体验的掌控能力的培养,能否从“造物”的初衷上升到“服务”的层次,是工业设计的教育体系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基于服务设计思想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3.1实践教学课程的现状
如今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院校,都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方针,在尝试走设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目前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能够看到,发展产教研融合的路子一直都在探索前进,实训实习的课时占比也在逐步提高,包括案例教学也在逐步引入,但是从就业率和企业反馈信息看来,结果并不如人意。笔者发现,目前实践教学的学时设置主要集中在基础实践和课程设计两类中。基础实践的设置,依据包豪斯所奠定的教学体系,以面向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为基础,训练学生对形态的把握能力,让学生体验与生产相关的基础加工技能,认识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此类实践一般设置在低年级,作为学生初接触专业的基础训练。而高年级的实践多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出现,主要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一般设置在理论课结束之后。这类实践又分为技能培养型课程的综合训练类,以及针对不同设计领域的项目型训练类。虽然从整体课程设置的课时占比看起来实践课时不低,并且在项目型训练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实题训练,但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3.1.1实践课程碎片化
实践学时根据理论课的进程进行设置,并未相互交织成为有机整体,而是呈碎片式散在不同的学期。每门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自行负责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对应的实践环节中能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深化巩固。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有先后,除了高年级后期阶段,平时学生在独立课程的??践中,会出现技能囿于先修课程所学的情况,还没有习得的技能无法使用,导致虽然有实题训练,但是学生因为技能不全无法深入设计,只能停留在初期方案的阶段。而由于实践课程的分散,学生在后期的实践中,还会出现先习得的技能生疏或前期知识遗忘的情况。并且涉及到管理理念、开发流程、消费者心理分析、市场调研一类的课程多为纯理论课,虽然后续项目型实践中有综合分析环节,但由于单门课程单一任课老师负责实践环节,指导工作量大,只能抓纲要、放细节,设计资源仍然没有整合,所以出现学生还是不能在实践环节中真正将前期理论知识良好地运用起来的局面。
3.1.2实践平台支持乏力
虽然校企合作的方式一直在提,但建立的校企合作平台能否应用起来,使学生的设计实践能符合社会需求,能被企业认可,能进行创新的实际转化才是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根本。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存在实际项目进课堂难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设计项目有时效性,和课堂授课时间很难做到一致,很可能开课的时候并没有实际的项目;第二,企业的项目设计通常呈阶段性,并且需要的开发时间也比较长,容易出现对应课程结束后项目还没完成,学生又需要开始其他课程的实践,对于单个项目呈现出开头新鲜后续乏力的情况。
3.2服务设计指导下的新模式探索
当设计成为一个复杂的商业和社会活动的时候,工业设计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具有大局观的设计人才――设计者需要具有综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技能、理解感性知识、从设计的多元维度出发思考问题,此时,将服务设计这一系统体验的设计思想引入到工业设计的实践教育体系改革中,就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2.1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学生的设计全局观
目前工业设计教学的实践课程碎片化,只能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角度去考虑设计目标,从服务设计的角度而言,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方面,从仅考虑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考虑人与物与环境、人与整个服务系统之间的交互体验,这就要求学生要能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目标应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综合研究能力、严谨的设计决策能力的设计者。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于强化实践、注意综合。重点在于优化和重组新的课程体系,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可以将合并原有的多个实践课程建立成相对集中的实践模块,采用多人合作授课的模式,让一个连续的实践模块的过程中,多门理论课程的任课老师能对设计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针对学生年级的不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可以分成以下三大模块:
基础能力模块――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的专业技能,培养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在一年级,解决学生由于技能学习晚而无法落实设计的问题。
系统综合模块――结合理论课程,进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设计的服务意识和全局观念。设置在二、三年级,可进行多人合作授课,培养学生的系统思想。
实战训练模块――着重对实题设计能力进行培养。此环节建议设置在大四、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可以相对灵活,根据实题项目进行的阶段进行设置。属于培养学生熟练整合和运用前三年所学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阶段。
3.2.2实践平台多样化
首先可以将企业资源引进学校,例如考虑将企业的研发、设计部门建在校园内,通过岗位实训的模式,既解决原来的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不同步的问题,又体现了工业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实现学校为企业补充设计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岗位实训,也能令其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不再将设计停留在“纸上作画”,而是结合市场需求、企业能力综合地进行设计决策。
其次,依托实题设计竞赛增加学生实践。目前有较多企业愿意出资赞助设计比赛,因为能汲取大众创意。这种实题设计竞赛对学生而言,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设计决策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是学生进行全局化设计实践的良好平台。
最后,各高校目前在探索双创教育所设置的“创客空间”,能引入企业力量,为学生的创新与企业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桥梁。工业设计的实践教育,也可以依托这一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引导下,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科研训练(开放实验项目),起到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探索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7-01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它既要求学生的艺术能力,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本文就将对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的作用做出探究。
一、项目驱动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类应用的切入点
在进行任何一项学习时,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达到感知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最佳状态。要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能够很好的集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即是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的学习法。在社会设计应用领域中,不同层次的设计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容而共同存在的关系,不存在谁包含谁,谁取代谁的情况,但是不管对于何种层次的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之上的。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这一教学设计内容,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启示指导作用,具有相当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二、项目驱动教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的具体方法
在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后,教师可以采取与学生共同商讨设计课题方向,选择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将设计课题的任务有效的执行,完成设计项目。学生在进行项目的设计思考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兴趣浓厚的将设计题目和任务变成相应的设计作品。
项目驱动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革新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也积累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通过项目驱动法,能够充分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驱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学习兴趣不高的情绪消极的学生,应该由积极主动的学生带领进行设计项目的设计工作,这样不仅提升了消极的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践成果与问题
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设置充满激情的创业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创业项目的参与能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一些完全由学生参与、设计并投入生产的设计项目,由于存在很高的商业价值,获得风险投资或是入住创业产业园已不再是十分罕见的例子,学生在参与设计到实现创业梦的过程中不断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从中获得了创业机会,产生了商业价值,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真实的做一些社会项目,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常为学生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和实习,例如学校通常会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实地的生产实习,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社会项目的设计研发当中去,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和生产工作,大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注社会公益项目,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具有社会公益价值的项目如解决大学生宿舍拥挤问题的设计、解决老年人娱乐等公共场所的问题的设计项目,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四、项目驱动教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的意义
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打破年级、专业的界限,以团结协作作为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同一课堂当中进行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着一些积极的应用意义:
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与社会很好的服务,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运用到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提高专业设计水平,增加行业经验的目的,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廉价的设计服务,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才选择的平台。
项目驱动引发了课程目标和学习评价系统的变化,学生的课程目标会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不断的变化,由于学生的设计成果的好坏必须要在社会中得到检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系统也开始了变化,由教师评价逐渐变为社会评价和企业评价、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五、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更注重于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性的培养,这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全面的课程体系和学生评价系统,对于学生的课程知识的学习和设计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
[2]徐俊.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虽说略读教学提倡“简”“略”,但我们仍需找准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本期话题,我们特选取了一组相关文章,以供大家学习讨论。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或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存在困惑时,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一、 先学,从“链接语”开始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链接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仔细研究链接语,我们就会发现,链接语隐含了课文学习的目标,隐含了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认真仔细地研究链接语,有利于我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引领整个教学设计该何去何从。链接语提示的是略读课文需要精读的内容,也是学生自学时的抓手。例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一文,“链接语”中写道:“……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默读课文”,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种独立阅读的很好的形式;“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正是理清文章情节最简捷的方法;“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这两个问题的研读,就可以让学生不“理”自“清”了,“教”和“学”都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也正是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无限量地激发出来。
有的“阅读提示”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如《索溪峪的“野”》(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提示是:索溪峪是张家界的一个主要景点。这里的一切都有一种野性的美。想一想“野”在本课中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读,体会这样一写好在哪里。根据阅读提示,教师用播放“索溪峪风光”的视频来导入新课,然后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围绕课题提问,接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这个学习难点,最后指导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校园。整个教学设计都围绕阅读提示展开,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二、 先学, 以“自主学”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要比精读课文更加放手,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略读课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始终都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置于首位来对待,要以教为辅,以自主学为主。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耐心指导,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
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是比较适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先学”,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 出示符合年段特点、单元训练点以及学情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自学提示。
2. 学生围绕自学提示圈点批画,自主地、自由地阅读感悟。
3. 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内交流心得。
课前笔者通常安排学生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将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两个要求:(1)请你根据阅读提示,认真自学课文;(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地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自学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讨论时畅所欲言,只要围绕课文在想、在问、在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牧场之国》(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文时,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就很精彩。如:(1)课文开头一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是排比句,并且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这句话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浮想联翩。(3)课文是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来写的,先总写“荷兰是牧场之国”,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虽然汇报得有些杂乱,但却十分到位,无论是文章的结构形式,还是文章的精彩内容,以及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都说到了。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引导与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充分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找到了准确的“需要点”。
这样,一堂课中有近三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自主运用了读书方法,自然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 后教,重“需要点”妙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低于精读课文。但这并不意味略读课文教学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时,笔者就紧紧抓住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种种表现,来发掘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罗丹工作的动作与神态,并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感受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的。“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他在干什么?笔者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一边读、一边演,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学生领悟出了“罗丹在多角度地观察女像,反复地思考并尝试修改自己的作品”。接着笔者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领悟了“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等精彩语句。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深入研读,学生们被文章的精彩描写所吸引,情不自禁地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所折服。在课尾,笔者问学生:“你们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吗?”几个学生举手了,有的说:“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题难住了,一会儿咬笔杆,一会儿挠脑袋,一会儿在草稿本上乱画,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就很烦躁,想出了办法则高兴得手舞足蹈,再好吃的东西也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力。”“老师,我在书上读到过,有位生物学家在路上看蚂蚁打架,一看就是一整天,人们都笑他是傻子。”……
教师应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皆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性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提升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能顺利完成各种小学阅读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达到内心愉悦的状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阅读将自己的情感真正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当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一)强化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学习主体性,就要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中来。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一个层次的阅读训练当中。教师切忌让班内几个学生一言堂,成为几个学生活动的舞台。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每一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阅读学习层次。如将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火箭组”,将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组成“飞机组”,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组成“汽车组”,这样趣味盎然的命名不但让学生感知到趣味性,而且弱化了学生能力的区别,让学困生消除了自卑。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到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中,这样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和其他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而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对同一合作小组的不同层次的 学生教师也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这样兼顾全体,突出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千差万别,针对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教师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既要把握全班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要把握单个学生个体对阅读能力提升的需求。如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针对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底蕴,让学生能够在大量阅读中达到量变到质变的目的。教师要确保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拔高阅读训练内容引导他们进行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现有的阅读能力上获得进步。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让学生善于设疑与释疑
(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是以学定教的教学,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课堂内外阅读训练的教学。教师要切实抓好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外的阅读学习效率。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决定着学生接受阅读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教师要有针对性对进行教学设计,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提升。针对不同的阅读教学文本以及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索溪峪的野》的课堂引入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的材料以及已经掌握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在课堂新授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层层释疑来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环套一环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阅读教学,喜欢上在语文课上最大限度展示自己。
(二)教师要善于质疑和设疑,引导学生不断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要善于给学生设疑,让学生在思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能够积极钻研教学问题,逐步接近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这一阅读要求的时候,可继续提问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这样的层层设疑方式让学生一步步掌握了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三、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阅读教学。目前,许多学校都已经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的展示更多地了解到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营造更加和谐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思考创造时空。课堂上,教师要舍得放手,不但可以让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使用,还可以在课堂还是那个引导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本资料,加深学生课堂的参与深度。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二)拓展阅读教学空间,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