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第1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古诗词,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理解动态描写。

二、核心素养

体会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体会诗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学习景物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学习动态描写。

四、评价任务

背诵古诗词;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

(1)《四季之美》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读了《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带引号,第二个不带引号?

(3)在《月迹》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寻找月亮的?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1.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如何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五)评价检测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旷(

)怡

翩翩(

)(

夜(

)降(

应(

)不(

2.补充句子。

(1)

,桃花流水鳜鱼肥。

(2)青箬笠,

六、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复习

动态之美

古诗词三首

四季之美

鸟的天堂

第2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并不是盲目地生成,它需要教师科学地分析,灵活地引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备课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环节,做到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成为学习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在备课时,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等因素,以制订最适合的教学方案。

1.以学生的兴趣定教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前,听到一位学生说:“如果能到小兴安岭看看,那就太好了。”对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的同时,欣赏形象优美的图画!于是,我决定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带学生们去小兴安岭游览一番。我便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想到小兴安岭的课件很多,而且制作精美。于是我改变了在普通教室上的想法,将教学设计做了修改。在上这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影象,向学生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认真,效果很好。我想如果备课时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投其所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定教法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因此“以学定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比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总理的生平还很不了解,课前就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课上也要设计师生介绍总理事迹的环节。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于重点词句理解,学生最为害怕。于是,我就用文本中的“小泡泡”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或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使学生领悟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不但符合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也做到了“以学定教”。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荷花》一课文中有个小泡泡:“‘冒’字用得真好。”,我就利用小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时可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发现“冒”字的精彩:“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穿”、“钻”、“顶”、“伸”)?作者为什么用了“冒”字,不用这些字?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激动地、急切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迫不及待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心花怒放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把这些词分别填到原句中去,再读读悟悟。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遣词造句播下善用词语的种子。可见,教学时教师必须关注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巧用文本,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二、把握生成,顺学而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涌动,把握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利用疑问,顺学而导

“疑为学之始”,疑问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如果能关注学生的疑问,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速读全文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问难,找出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梳理。然后教师再依托学生解疑心切,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同桌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2.尊重选择,顺学而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有句广告词如是说:我选择,我喜欢。教师不妨把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师再“顺学而导”。如教学《秋天的雨》这课时,我先出示课件,满足孩子们的视觉欲望。当孩子们走进秋天,对秋天的美景赞叹不已时,很想朗读时,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思考、感悟、体会,从而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孩子们潜心读书获得个人独特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们读完自己喜欢的内容,有一种急切想说出自己看到的秋天美景的欲望时,我又顺势让孩子在班上交流、讨论,使学习进一步延伸,使自读、自悟的层面得到提高。这样做到了学生顺心学习、教师顺势教学。

3.顺学而导,课外拓展

第3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与学;调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也不再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而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学习是随机生成的。所以,教学自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师随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情,巧妙引导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会使教学机遇流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一致,那是令人满意的;如果答案不同于自己预设的文本但又是精彩的,那更是令人惊喜的。可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甚至是南辕北辙时,多数教师表现得很尴尬。如在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的学生关注的不是课文重点“风景优美特产丰富”,而是问其他的问题,有的背离了教学的预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造成的。既然教学主体是学生,那么学生暴露出的认知缺陷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作为教师不必惊慌失措,而是应当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通过生成的教学过程来弥补学生的认知缺陷。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舒卷有余。

在一次教学中,我让几个学生听写词语,一个学生把“试题”的“试”多写了一撇,又将“伐木”的“伐”少加了一撇,两个字都错了。教师期待地看着这个同学说:“这个词的确难写,再想想那一点应该在哪儿?”不一会儿,这位学生很有信心地一添一擦,写正确了。教师又对刚才听写出错的同学说:“你再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书空一下吧!”于是,全班学生又进行了一次集体的书空练习。这样同学们就记牢了,并记住了这一“撇”。上述教例表明,教师只有关注学情,引导课堂才能变得精彩。

二、教师引导,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心理特征,顺手拈来,使诙谐的语言与严谨的内容相映成趣。这是即兴幽默。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置一个幽默,这样的幽默一般由四个环节构成:悬念―渲染―接―突变。四个环节分别引起接受者不同的心理效应,构成相应的心理过程:好奇―期待―扑空―顿悟,其技巧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法来完成。幽默的技巧和时间是分不开的,时间的恰当控制是关键。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如表情、神态、动作等等,迅速判明情况,使教学流程和心理流程紧密相随。通常有点拨、诱导、解嘲、顺势、急刹、反接等。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们对于作者第一次、第二次去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时发问,有的学生说出是时间的不同,对此我给予肯定;也有的学生对于第二次去鸟的天堂产生了质疑: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见到鸟,而第二次却看到了鸟,收集的资料上不是说有的鸟早出晚归,有的鸟晚出早归吗?显然,学生关注的已不是教学重点了,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控课堂,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来开展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否则就像不经过排练的演员,上了台要么蹩脚,要么失败。

三、反问改变,赢得主动权

当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澄清时,教师应善于反问。教学中,教师常这样说:“说说你的看法。”“你时怎么想的?”这样可进一步弄清学生思维症结所在,改变教师被动的局面。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不过,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属于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委婉地说明,当止则止,这样可以保证有时间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使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特别是课堂,倡导学生说出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有时候问题会偏离教学任务。如: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中,有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大石头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样来的等问题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从偏离的方向拉回来。如:这样反问“大家都对这块大石头感兴趣,可是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更感兴趣。请同学们快来读一读课文,看看李四光是怎么样感兴趣的?他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第4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65-02

以读代讲,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以读代讲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倡导多年,但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与教学行为还是难以实现对接,原因在于教师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不够明确。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以读代讲进行详细阐述。

一、把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下面是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儿子》一课,对朗读教学的处理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一】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指名学生朗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三)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案例二】

(一)在课文里,三个妈妈是怎么称赞自己的孩子的?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老师评价: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三个妈妈对自己孩子不同的评价,你听出来了吗?请同学们用“______”划出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请学生分别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分三步:

1.请学生扮演角色读第一个妈妈的话,其他同学注意听她是怎么夸自己的孩子。然后老师评价。

2.让学生读第二个妈妈说的话。

3.指名读第三个妈妈说的话,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后全班齐读。教师小结方法。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你的妈妈是怎么夸你的呢?

(四)指导学生交流、品读:如果把自己当做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孩子呢?会用什么语气?

【反思】

很显然,第一位老师将朗读作为教学结果,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先理解语言,再进行朗读指导。因此,朗读就成了理解后呈现的结果,学生在朗读前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分析课文内容。而第二位老师则是先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读,让学生的朗读逐渐由感受过渡到语言,从而突出朗读的层次性。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既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过程,也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教师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

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教学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以读代讲的目标。

二、力求整体感悟

【案例】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蕴含的情感很丰富,一位老师以“可怜”为主线,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写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首先由老师读一遍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课件出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进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教师在范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时,学生仔细听,并说出老师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接下来,老师请学生分别朗读小女孩接下来的几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在具体的指导朗读中,学生透过文字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对小女孩的情感由怜生爱、由爱生悲,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感情线索较为明显,教学时不宜层层分析文字,而应以朗读来代替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如果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对比,对人物的情感就理解得更深刻、更完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为例,文中写了作者两次看见大榕树的情景,第一次是傍晚,看到了静止状态的大榕树的美;第二次是早上,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鸟在大榕树上欢叫、飞舞、扑腾、嬉戏,此时大榕树是动态的美。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实现了以读代讲。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一次看见大榕树的静态情景,同时配上班得瑞的《寂静森林》展开配乐朗读。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二次看到大榕树的动态情景。因为这次是动态描写,因此配上了具有动感节奏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文字的变化,读出画面感。

整合读,请全班男生朗读静态部分,全班女生朗读动态部分,在动与静中的变化中提升感受。

【反思】

朗读是用语言传达对作品的理解,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创造力。除了一般的朗读文字,教师需要对朗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揣摩,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做到深入理解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活力和创意。在《鸟的天堂》一文中,这位老师领悟了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采用相应的配乐形式来引导学生朗读,提升了学生的感受。

第5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 导入 引导与点拨 评价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今的小语课堂中,仍出现了“致命”的弊端:重灌输、轻主体;重文字、轻文化。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堂实践上,面对新教材,不知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评价,不知怎样恰当地、适时地用口语向学生表达引导、点拨、评价的意向。出现了诸多教师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明白、学不明白、逐步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关注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造成的。

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水平,影响着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影响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笔者认为,要足够重视以下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导入语的功能。精湛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语所用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可以为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作引线,成为教学的先导。

(一)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⒈ 激趣活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把学习新知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去面对学习。

⒉ 有的放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必须紧扣教材,准确切入课眼。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和牵强附会。

⒊ 干净利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灵活性、实效性、精炼性。

⒋ 常教常新。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强烈的“喜新厌旧”心理,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语设计,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多次后,学生都会厌倦。这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赋予变化。

(二)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

例:“揭题导入”的导入语设计

A:(板书齐读课题后)“亲爱的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几个有价值的、直奔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B:(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后)“什么是天堂?天堂会是什么样子?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想象的一样!”

C:“亲爱的同学们,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几个字?”(学生板书课题后)“谁能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从这几个字的意思里,你能猜猜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猜的一样!”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情境导入语 故事导入语、迷语导入语、介绍背景导入语、针对语病导入语、点出人物导入语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激趣活思、有的放矢、干净利索、常教常新这几个原则。总之,“导入语”是鲜活的、灵动的、变化的、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与实施好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整堂课亮点层出不穷,取得实效。

二、引导与点拔语

引导、点拔语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课堂上教与学的建构,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的设计与实施应着眼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观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课例:《五彩池》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姚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真的归纳总结,心生顿悟,豁然开朗。学生的质疑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而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不亦妙哉!若然教师此时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势必使教学僵硬化,学生所得既浅又死。这就是观注生成的魅力。

三、评价语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为你自己鼓掌”;“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我认为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建议教师在评价用语中要注意三个点:1、真诚,2、赏识,3幽默。

真诚: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评价语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事实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我在评价时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第6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各种游戏创设情景,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创,即玩中有所得,从而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遵循学生课堂上的心理活动发展过程,进行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仅起到适时的诱导和点拨;在技能的学习时,不再是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分组练习的老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经过思维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学生实践以后教师在点拨,这种循环反复过程,注意老师的点拨要有层次性。开始上课时,就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游戏开始了,教师亲切自然的描述:“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一群小鸟飞过来,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飞吧”。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着欢乐的小鸟自由的飞翔,有独自飞的,有成群飞的…..仿佛进了鸟的天堂。“嘟”一声哨响,教师迅速做出了集合的手势,孩子们快速跑向教师,学生们在慌乱中总算把队伍站好了,但有两个小朋友却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教师故作急切的样子说:“这两只小鸟迷路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大家很快帮助两个迷路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家。

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努力创新,从而在课堂上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补救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都有所得,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跳跃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随着音乐发出不同动物声音节拍,小朋友们一会儿是踏着沉重缓慢的脚步模仿搬运木头的大象,一会儿又成了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一会儿又变成了活跃的青蛙,一会儿又变成了一群顽皮的小猴,有学生喝道“老师!我是孙悟空!”紧接着两手撑地翻起“小筋斗”,引得小猴们哈哈大笑……通过这一小游戏,把游戏和体育教材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7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一、巩固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考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处在辅助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当今社会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当课本上的知识及教师本身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我们就要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辅助者的工作。在做好教学设计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及教学要求,利用网络搜集学生需要的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资源的利用不能仅限于语文知识,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其他门类,就可以搜集其他学科的资料。总之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目的,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网络中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更加灵活多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创造出更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使教学重点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学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师总是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难点上,但总是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一些学生还理解得不到位。许多学生面对重难点还会表现出厌烦、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怎么设计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把教学重难点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使学生更轻松地理解了教学内容,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难点。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我在网络中收集了一些榕树的图片作为课件的背景,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榕树。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的含义。这些简单的图片展示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网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媒体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中介,使学生思维由形象逐渐向抽象转化。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有限的电教手段中学到更多东西,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理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播放气势宏伟的场面,这样丰富了表象,发展了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为理解文章意境提供创造了中介。在科学课上,网络资源更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学《死海》时,教师出示一幅游人在海面上漂浮休憩的图片,学生感到很新奇,不可思议,从而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学生对于站争场面、战争的残酷、灾难认识得很不够,战争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如果只读课文,单凭语言文字描述,学生的情感体验则很难到位,但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的展示,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深深触动了,让他们谈自己的体会时,个个跃跃欲试,精彩的发言和内心的感触让老师感到意外和惊喜……他们在网络里漫游,提高了知识修养,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现代丰富的校园网络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学生有了充分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充足的时间动手动脑,不断提高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

四、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校园网络的运用可以提高网络资源运用的有效率。校园网络更多地针对教学资源,因此,极少受到网络中其他不良资源的污染,更适合学生浏览。另外,校园网络也更方便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利于合理地设计教学。我校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设置了走进课堂、学科资料、学生论坛等内容。学生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及时得获取教学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教师通过网络将自己总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放在网络上,方便了学生及时查询,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共享,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帮助。

校园网络的应用还可以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更利于教师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研究探讨,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五、利用网络设计教学

第8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一、品词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 鉴赏美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腻,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三、感情朗读。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出“美丽草原”的景象。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通过模仿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听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剖析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使学生感知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课文《舍身炸岸堡》中,在危急关头,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剖析理解,学生感受到这是一棵壮观、奇特,富有生命力的大树。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五、启发想象,再境。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第9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25-02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能力课。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仅当作自己传授知识、技能的对象,而应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良好思维方法的引导

课堂是学生接触语文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听说读写训练中,让学生自己多钻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段“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浆有规律地在水面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作者出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思考,让学生欣赏傍晚美丽的画卷,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这种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引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良好思维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深入了解学生,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新课程课堂教学就是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尊重,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在学生练习与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循循善诱,用多种方式的评价激励学生,我们和蔼的语气,亲切的笑容,鼓励的话语,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就会使使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倍增,情绪高涨,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敢于提问、敢于回答,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要使用建议性的,易接受的、委婉的表达,作业评语多注意方法引导,多采用积极的语言,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彼此相互信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新课程要求教师用科学评价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自我监控措施和方案,有自我反思与分享成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互动,自由发挥其见解,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三、提问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保证一定的提问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注意技巧性,要准确严密,提问对象的针对性,根据提问目的,选择一定的提问角度,由浅入深地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严谨科学,内容要准确无误,表达上要字斟句酌,做到深入研究教材,由浅入深,要考虑提出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课堂提问要以思考性提问为主,问题应大小适当、适量、难易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的突破口,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启迪,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讲授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这节课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总结,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高大挺秀这些特点。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样,教会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兼顾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