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故都的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 误区 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始普遍应用,它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转变为现代课堂的多样展示,为教学提供了便捷而有效的方法,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及思维的改善,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成就感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能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新,也为教师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观念提供了平台。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既要熟练掌握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操作方法,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信息,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理解文章的主旨。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误区
虽然多媒体教学给我们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许多教师在具体运用上有许多认识上的不足,致使误用现象十分普遍,下面结合一堂课例来具体谈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误区。
1.课例的基本情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本单元教学重点是现当代散文鉴赏。
2.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
上课前,多媒体演示:“《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执教者××学校×××。”一边演示一边播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简单导入,明确体裁。
多媒体演示:“故都”两字指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多媒体演示:教学目标:朗读,领会;品读,赏析。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并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依次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逐行出现《故都的秋》的句子,屏幕上变换相应的画面。
学生模仿朗读,多媒体配上伴奏音乐。
师生讨论提问,多媒体演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教师:这五幅图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作者对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感情?即作者为什么不以明快的笔调来写故都的秋?”
多媒体演示:介绍作者郁达夫。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多媒体演示既定内容:
教师总结,课堂结束。
3.多媒体误用情况分析
这是一堂典型的由多媒体控制的课堂,与其说上了一堂课,不如说看了一节课的电视,它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
(1)语文学习最根本的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语言文字虽然从表面上来说不如画面直观,但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它的蕴含又远远超过几幅画面。由多媒体展示《故都的秋》中的五幅画面,借助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简单演绎。作者是将苦涩的“品味”融注在景物描写中,其境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含有一种特殊的神韵。这几幅画面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
(2)解读文本的基础是熟知文本,而这节多媒体教学中熟知文本的过程却被配乐朗读替代。学生在解读文本前没有一个朗读环节,仅是一次音频文件的播放,声音替代文字,只是流于肤浅,阻碍了学生的思考。
(3)语文课堂最受欢迎的是“节外生枝”,而不是循规蹈矩式的“教案剧”,这堂多媒体课恰恰限制了课堂的灵活。表面上有图画,有朗诵,色彩、音乐互相衬托,看似灵活,其实是预设好了的。这种课堂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合以上课例反思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误用情况,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能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
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任何以图画、声音代替对文字的咀嚼都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有趣,用多媒体演示画面,播放电影,多媒体成了课堂的装饰品。而语文课应该带领学生直接感受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力。
2.不能冷落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它的选材及编排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多媒体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定位只能在“辅助”上,而不能喧宾夺主。什么时候用,怎样用,要讲究方法。比如上小说课,可以在学生熟悉了故事情节,挖掘出主旨中心后观看根据本小说拍的影片,交流讨论小说和影片的优缺点。又如上戏剧课,可以播放该课的舞台演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冲突。至于其它课型,要慎重选用,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时“先入为主”,更不能预设一些环节套住学生。
3.不能影响情感交流
语文课有自己的特点,不太需要科学严谨的步骤,而更需要情感交流。因此,语文老师该讲的要讲,要学生说的得让学生说,绝不能让多媒体代替师生课堂上的交流。
四、结语
多媒体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将其作用无限扩大。过多地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但也会使教师失去对教学的控制,特别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对多媒体的应用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
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流畅性
教师讲述时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遣词造句准确简洁,启承自然,表意到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意识到语言的内在逻辑性,使之养成严密的语言表达习惯。下面的一段文字是一节课的导语: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暝》,峻青的《秋色赋》等等。佳句有: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的精品--《故都的秋》。
上述导语选自优秀教案,语句直白、亲切、自然、流畅,是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典型范例。
三、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语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人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四、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人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五、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以情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不可能低估的作用。
一、教师倾情投入,感染学生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倾情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但这一点往往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有经验的老师则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是为设计好导入语而费尽心思。当然,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二是语文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当然,无论是导语设计还是语言艺术,教师的倾情投入即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病。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切感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则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不是伪饰,就是矫情。
二、情感教学,情溢其外而理持其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情溢其外而理持其中主要应根据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掌握。
(一)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对梅雨潭绿忘情的眷恋,一个是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前者需要轻快而深情的朗读,后者只能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朗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只能是单个的朗读,而决不能像朗读《风景谈》或《土地》那样一个组或是整个班的齐声朗读。
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因而它们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原因是它们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不一。
(二)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因势利导,发挥情感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语文 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83
信息技术是实施新课标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效扩充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搭建师生和谐平台,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拓宽知识面,更好的进行情感体验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教学设计五彩缤纷,但若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呈现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万物现象,动听的音乐世界,感人的故事情节……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音效,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文章有深切的感受,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上《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我首先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鼓励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学过的诗句来说,这样,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因为我所教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南方,对于北方的秋天没有感受过,所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就很直观的呈现出来了,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课堂灵动富有魅力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很被动的参与课堂的学习,以背记为主,教学形式死板,同学们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机会多了,交流多了,课堂就变得更加生动有魅力了。
例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用多媒体观看影片,初步对本故事有所了解,对人物有直观的印象,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最后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以自己的同桌为例进行试笔。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很快的明确学习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重难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而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这正是学生最难把握的,也是很多老师很头痛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我在上《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了苇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苇草和人有何相似之处,此比喻为何是著名比喻,然后我用多媒体呈现出我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围绕以下问题阅读课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然后在逐一解决问题。“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一著名比喻,不仅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蕴含了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与激情。的确,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成绩
高中生最重要的是为高考而努力,语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语文成绩的提高是每一位师生都应当关注的,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学生除了从课本上,试卷中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对学生写作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老师在评讲试卷时,也可用多媒体呈现出学生的答案和所得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比较和参考答案的区别,总结失分的原因,这样可能对学生在以后的答题有所帮助,也会更好的提高语文成绩。
总之,合理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减少粉尘污染,保护学习环境的清洁,有助于学生在清新环境下的学习。教学环境的改善,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踊跃地投入其中,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很快很好的推动新课改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海花.《成才视野下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反思》.《成才之路》.2014年19期
[2]王康.汪万锦.《如何优化高中语文多媒体课堂》.《文学教育(下)》.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