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

第1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瞄准传统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四个方向――电商平台、网络借贷、直销银行和供应链金融,齐商银行着力直销银行、供应链金融,借力互联网技术探索业务转型与创新。

齐商银行行长助理邹倩表示:“城商行进军互联网金融应专注于服务金融弱势群体,服务小微、创新、普惠金融等方向,在经营和创新过程中,坚持‘长板理论’,发挥自身最强优势。”

探路互联网金融

齐商银行总部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成立于1997年8月,现有注册资本17.04亿元,总部机关设16个部门,下辖1个营业部、5家分行和72家支行,全行现有员工1500余人。

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平台,以P2P模式破题,是齐商银行探路互联网金融之道。

不同于青岛银行的P2B投融资平台建设模式,也区别于恒丰银行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搭建的“一贯”金融平台直销模式,齐商银行于2014年推出的“齐乐融融E”平台则是融资群体更为下沉的P2P模式。

据了解,“齐乐融融E”平台首批上线的服务包括“淄青贷”、“巾帼创业贷”、“益农贷”以及支持个体工商户创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其中,“淄青贷”、“巾帼创业贷”是分别针对青年和女性创业的P2P产品,期限1至36个月不等,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理财群体。

“各家银行各有侧重。有些银行主做票据业务,我们则定位于微金融服务,基于我们线下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我们希望把它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齐商银行行长助理邹倩表示。

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30日,齐商银行微企业贷款户数达6058户,较年初增加1111户,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为21.79%,小微增速占全部贷款增速的104.66%。

在线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创新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是齐商银行发力互联网金融的又一突破口。邹倩认为,企业资产荒、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上下游企业账期过长、赊欠严重、行业风险过大,市场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正为在线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变革的核心是实现金融业务的在线化、数据化,数据成为资源、重要资产和生产要素,数据质量决定胜负。”邹倩表示,“其变革方式是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基于平台方式连接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这种方式能够实现3分钟申请、1分钟审批、0人工干预、单笔支付成本低至0.2元。”

具体到齐商银行,其搭建的“齐乐融融E+”供应链金融平台是结合传统供应链金融封闭性、自偿性等特点构建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综合服务平台。

据邹倩介绍,该平台围绕核心企业,关注中小客户,能够在银行与上游小掌笠怠⒑诵钠笠怠⑾掠涡掌笠狄约拔锪鞴司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和资金通道,通过多种合租模式,致力于建立供应链协作生态。

以齐商银行与新希望六和的合作为例,对核心企业新希望六合公司而言,一方面,下游供应商即饲养户既是供应商又是经销商,他们从新希望六和采购饲料同时供应鸡鸭等禽畜原料,采购行为将在新希望六和生成数据订单;另一方面,下游销售商从新希望六和进购肉制品。基于三者之间的供应链,齐商银行通过来自新希望六和的数据支持,对新希望六和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审查、审批,同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

“标准化”助小微金融增值

通过供应链平台的方式,能够解决小微金融人力成本高、单位产出低、短期见效慢等难点,破题方法是“标准化”。

据介绍,齐商银行建立了500万元以下小贷业务和100万元以下微贷业务标准化技术、标准化产品以及标准化人才培训机构,建立了信贷技术研发基地,以专营机构带动分行,以分行带动支行,逐步形成小微金融发展的“葡萄串效应”。此外,齐商银行在全行推广“一圈两链、一区两会、一优两新”的批量化营销作业模式,提升小微金融授信效率,既降低风险,又实现了小微客户的批量开发,节约了成本。2015年,齐商银行批量开发项目占小微金融总量的50%以以上,充分调动了分支机构服务小微客户的热情。

盘子做大,风控更为重要。

邹倩表示:“通过采用物流、资金流控制等手段,我们一是要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融资额度和期限,二是要做好贸易背景审核和物流、资金流的监控。尤其要重点审核贸易背景是否合理,客户合理资金需求是多少,合理的融资期限是多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否匹配,严格控制资金腾挪出空间后容易被挪用的风险。”

强化小微金融风控体系

邹倩认为,以“链主”为核心、应用大数据物联网联通产业链末端小微企业形成全链条式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的4.0阶段是未来的主流模式。其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虚实结合、物与物相联和物与服务相联和大数据交换,“大数据+物联网”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具有信息透明化、生产碎片化、工厂虚实化、产业智能化的特点,促使电商、金融、物流、信息全面一体化。

在具体实践中,齐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通过实行“一户一价、一笔一价、一期一价”,来增强授信服务灵活性。“我们会依据客户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小微企业贷款筹资成本、风险水平、管理成本、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贷款、不同类型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邹倩向记者表示。

在防范小微金融风险方面,邹倩表示:“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构筑小微金融风控新体系,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风控技术研发,加强小微金融风险全流程控制,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目前,齐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已建立了以财务数据定量分析与非财务因素定性分析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小微客户风险防控技术。建立以“贷前、贷中、贷后、技术、经验、技巧、道德、管理、监督”为结合点的“九连环”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信贷风险全流程控制。

第2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作为一家根植青海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青海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与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牢牢把握青海省经济发展脉搏,将信贷资金和优质服务投向青海省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实现了与青海地方经济的共同腾飞。按照全省经济发展战略部署,青海银行积极扩大信贷投放,优化调整信贷结构,用足、用好人民银行核定的信贷规模,并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规模支持,探索多渠道融资模式,努力提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近三年来,信贷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1年增速达到33.67%,2012年达到38.89%,2013年达到48.7%,位居全省金融机构前列。在有效增加信贷投放的过程中,青海银行明确信贷投向,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信贷资源重点向政府支持和引导的优势领域、重点项目倾斜,并通过压缩票据融资和流动资金贷款来控制总量增长的办法,腾挪规模支持政府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对优质项目、政府关注和引导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按照优质等级、缓急程度排序储备,动态管理,及时做好项目衔接和资金跟进工作。同时,密切配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将信贷资金投向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城市建设、“双百”、玉树灾后重建等关键领域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等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积极支持了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累计发放玉树灾后重建贷款近7亿元,全力支持了玉树灾后恢复重建。为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截至2013年底,全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432.04亿元。同时,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融资需求,青海银行灵活运用银团贷款、信贷资产转让、信托理财等多种融资工具和业务产品,加大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先后与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西宁市政府、海东行署、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等政府部门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金融资本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优化机制推动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立足区域经济、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广大民众”,是青海银行始终坚持的市场定位。多年来,青海银行从体制机制、信贷投放、流程设计、产品开发等各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提升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举措,致力于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品牌,小金融办出大特色,为青海省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按照小企业金融服务“六项机制”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于2011年创新设立了全省首家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青海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使青海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真正步入了批量化、流程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轨道。小企业信贷中心投入运营以来,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构建高效快捷、结构合理、系统优化的经营体系,研发具有小企业特色的贷款新产品,通过对传统经营方式的创新,以良好的形象、优美的环境、高效便捷的服务,有效地满足了青海省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在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理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成为小企业成长的好银行、好伙伴。按照服务中小企业的既定市场定位,青海银行确定了“优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每年将新投放贷款的60%以上投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业务不受规模限制的战略举措。特别是2011年,全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0%,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87个百分点。贷款主要投向了商贸、制造、电子、建材、卫生、物流、种植等领域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中小企业。2013年全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8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近20亿元,增幅达32.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差异化、多元化的特点,青海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力求通过产品创新,使更多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如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短、频、急、快”的特点,开发了“循环贷”,针对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特点,开发了“联保贷”。还研发了仓单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水泥提货单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开辟了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同时,加强了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大力推广了担保贷款;简化了贷款审批流程,提高了中小企业办贷效率;清理整合了服务收费项目,减轻了中小企业融资负担。截至2013年底,青海银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6.86亿元,余额达到170.14亿元。

三、跨区设点广泛覆盖有效延伸金融服务

青海银行按照“立足青海、覆盖西部、面向全国”的战略思想,在不断改善西宁城区网点建设的同时,加快设立省内分支机构特别是藏区分支机构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力图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扩大服务领域,努力在支持中小企业、青海藏区经济、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2008年11月,青海银行迈出跨市区域经营的第一步,在格尔木市设立首家异地分行;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响应党和政府玉树重建的号召,仅用56天设立玉树州分行,成为地震发生后首家在灾区新设分支机构的银行;同年8月设立海南州分行。2012年12月设立海东分行,2013年6月设立海西州分行,2013年12月海北州分行成立投入运营。经营机构已覆盖全省主要经济区域,逐步实现了从城商行向区域性股份制银行的战略转型。同时,2011年发起设立了宁夏中宁青银村镇银行,迈出了跨省发展的第一步,其成功实践为青海银行进一步延伸分支机构积累了经验。青海银行州、市分行设立运营后,坚持以业务发展为先导,以服务地方为引领,把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众的理念贯穿经营工作始终,稳健经营,规范管理,将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行业投向涵盖能源、医疗、煤炭、建材、水利水电、教育、城建、商贸、农牧产品加工、房地产等多领域,成为支持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如青海银行海南州分行在成立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已连续三年获得海南州委、州政府“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玉树州分行成立后,认真履行地方银行服务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进一步贯彻落实《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意见》精神,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充分发挥青海银行地方一级法人机构机制灵活、决策高效、办理快捷、服务优良的优势,提高信贷效率,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为打好玉树灾后重建攻坚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特色立行科学发展大力推动金融创新

青海银行坚持“特色立行”、“创新立行”的理念,紧跟客户需求加快产品研发与创新步伐,推出了一系列既让利于客户又推动业务发展的金融新产品。2008年,青海省首张地方信用卡——“青海银行三江贷记卡”成功推出,填补了全省地方金融机构信用卡的空白;同年,成功由“西宁市商业银行”更名为“青海银行”,获得了“青海”这一金名片;2011年,网上银行业务正式上线,作为全省地方金融机构首个网上银行,极大地丰富了青海银行金融服务的内涵。同年5月,设立全省首家离行式小企业信贷中心;成立青海银行票据中心,票据业务迈上专业化、批量化、规模化轨道;2012年,引进德国IPC公司先进的微贷技术,大力拓展具有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平台,全行微贷业务取得长足发展;2012年,推出“中国旅游IC卡”业务以及专为建筑施工企业规范劳务工资支付的“三江幸福卡”。先后开办了个人住房、商铺按揭贷款、购置住房、汽车、高档电器、房屋装修等个人消费贷款,个体经商的周转贷款、“白领通”、“易贷通”个人贷款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相继推出跨行支付、银企直联和贴心商旅业务,客户数量迅速增加,功能不断完善,交易量持续扩大。2013年,汇聚多家之长研发并推出了具有储蓄存款革命性的“如意宝”业务,同时推行了5项减免收费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广大企业与客户中得到高度赞誉和好评。加快信息科技发展是助推现代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引擎。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青海银行党委充分认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信息科技建设步伐。为此,青海银行针对全行科技技术发展的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业务与客户需求,推动实现了“网上银行”、电票业务和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等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上线运营,使全行的科技建设和运用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11年以来,全行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切换上线,同城灾备项目建成并通过验收,数据容灾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制定和修订了20多项科技管理制度,填补了全行在信息科技治理、IT运行管理、外包管理、数据等层面的管理空白,为实施科技强行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长远规划有效推进倾力培育企业文化

文化不仅是银行的灵魂,更是银行发展的动力。多年来,青海银行把培养企业文化作为谋求事业长久发展的出发点,努力构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极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把“诚信包容、务实奉献、开拓创新、和谐奋进”的核心价值观,和“团结凝聚力量、团结铸就辉煌”的团队观融入到业务经营的每个层面。一是成立了企业文化领导小组,负责全行企业文化建设。在全行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充实和完善青海银行企业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了“整章建制”工作,把青海银行近年来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规章制度汇编成《企业文化建设系列丛书》,以此规范全员的工作行为,使企业文化真正内化为全行员工的自觉行为,充分发挥好文化引领经营工作的作用。在办好《青海银行》刊物的基础上,在全行营业网点开辟了“青海银行文化之窗”电子宣传栏,及时宣传行内文化动态工作,创办了《青海银行文化之苑报》。二是深入开展“标杆网点服务品质提升活动”,重点树立了一批“标杆网点”和“服务标兵”。青海银行城西支行营业室荣获“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荣誉称号。三是创新培养方式,优化队伍结构。青海银行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建立有利于各类员工发展的内部职务、岗位培训体系,把干部培养寓于选人、用人之中,在选人、用人中培养干部,拓宽培养内涵,积极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有利于增强全行凝聚力、有利于干部员工成长的工作环境,使众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是积极组织开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练内功、严要求、强素质、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员工整体素质,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是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和谐劳动关系支撑改革发展。行党委利用连续几年增收的成果,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员工薪酬福利待遇,连续多年使员工薪酬水平超过10%的增长幅度。不断完善职代会职能,发挥职代会作用,使员工权益得到最大保障。从各种渠道倾听员工心声,尽心尽责地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全行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营造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同步增长。

六、履行责任求真务实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第3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一、政策扶

大力宣传国家、省、市为应对当前形势而出台的各项服务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大力宣传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中小企业29条”)、省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十二项金融财税扶持措施(以下简称“省小微企业12条”)、《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市企业发展15条”)以及《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县企业发展19条”),切实让全县企业家和各级各部门干部对政府的“暖冬”政策了然于胸,逐项逐条用好、落实好。

1、将“国中小企业29条”、“省小微企业12条”、“市企业发展15条”、“县企业发展19条”及县委、县政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扶持服务企业发展的各方面政策进行汇编,印发全县各企业及各级各部门,让全县企业家和各级各部门干部都能看到政策,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府“暖冬”政策的作用。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

配合单位:各镇(区)企业办、县直相关单位

2、由县工业办牵头,协调全县各工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县企业发展19条”的政策措施进行逐条细化分解,提出部门的具体落实措施,明确政策的落实流程。并将细化明确了的措施与市政府的“企业发展15条”一起汇编成册,印发社会各界,使县政府的19条成为实实在在、可持续性的“暖冬”政策。

责任单位:县工业办、县直相关单位

3、协调联系电视台、《乡讯》等媒体,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分期、分批请各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通过报纸和电视对政策相关内容和落实办法进行详细解答,同时把我县的先进做法在《南日报》、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县工业办、县委报道组、广电局、县直相关单位

4、县工业办会同县效能办和五战办,于年底前组织一次相关“暖冬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对各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逐项梳理,对于没有落实的措施,深入查摆原因。

责任单位:县五战办、效督办、工业办

配合单位:县直相关部门

二、资金扶

强化政、银、保、企的沟通与协作,千方百计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深入开展政银保企对接工作。跟踪落实好各金融机构在两次全县政银企对接会上与26家企业签约的总额3.89亿元信贷资金确保到位。协商各商业银行落实“国中小企业29条”、“省小微企业12条”、“市企业发展15条”、“县企业发展19条”精神,在有限资金额度内,努力满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

责任单位:县人民银行、银监办

配合单位:全县各商业银行、各担保公司

2、引导企业用好银行信贷产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第四季度组织1-2场银行金融产品推介活动,引导企业家关注、重视银行各种金融产品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推动企业在集合发债、联贷联保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商标使用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设备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取得实效。

责任单位:县人民银行、银监办

配合单位:县经贸局、全县各商业银行

3、鼓励县外金融机构进驻。鼓励县外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组织引导银行与我县企业对接,对支持我县企业发展的融资服务依贷款额度对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责任单位:县人民银行、银监办、工业办、财政局

4、深入落实“全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和利用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及资源,加强银、保、企三方的协调沟通,理顺担保融资渠道,尽最大可能提高担保额度,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融资功能。

责任单位:县人民银行、银监办、经贸局

配合单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5、开展企业融资培训。11月底前,邀请国内有关金融专家,对我县企业家进行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用好各种金融产品和中小企业出口信保融资的培训。

责任单位:县人民银行、经贸局、外经局

配合单位:各镇(区)企业办

6、逐步建立县级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周转资金。对因一时不能按时还贷可能诱发资金链断裂的县工业龙头企业提供应急还贷的资金,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和提供短期保障。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工业办

配合单位:县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

7、兑现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补助。逐步及时兑现企业向上争取专项补助资金,切实帮助企业扩大生产或经过技改创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配合单位:县经贸局、发改局、科技局、外经局、环保局、各镇(区)企业办

三、人才扶

针对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的用工难问题,劳动人事部门要开展各类招聘活动,拓展就业服务渠道,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

1、开展全县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分区域、分行业、分人才类别进行全县工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用工缺口情况调查。摸清各镇(区)、各工业行业和商贸物流企业的用工需求人数,所需的人才类别。分区域形成企业用工需求目录,一方面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一方面用于指导县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及各级各部门组织的招工活动。企业用工需求目录每月更新一次。

责任单位:县劳动局

配合单位:县经贸局,各镇(区)劳动保障所、企业办

2、加强企业人才定向培训。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并加强与职业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的联系,利用院校的教育资源,实施针对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定向培训。积极探索和开展送培训进企业活动,组织院校教师进企业开展短期实用技能培训。

责任单位:县劳动局、教育局

配合单位:县经贸局、县一职校

3、发挥县工业办的作用,协调联系县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落实我县关于安排企业用工专项资金和实施招工奖励的政策,实施对引进外地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奖励,调动全社会招工引智的积极性。

责任单位:县工业办、财政局、劳动局、人事局

配合单位:各镇(区)政府

4、积极参与组建“泉”三地统一的就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统一的公共招聘网站,至年底前完成我县同市级统一的南人力资源网和三地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工作。

责任单位:县劳动局、人事局

配合单位:县经贸局

四、技术扶

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集群,组织开展技术提升诊断工作,鼓励科技人员以利益共同体的机制进入企业,将先进技术引导进入企业,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改造,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质的飞跃。

1、组织开展行业技术诊断工作。报请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及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深入我县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展技术诊断辅导提升工作。通过技术诊断辅导提升工作,提出诊断建议和辅导方案,梳理出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凝炼出一批较有价值的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科技局、科协

配合单位:各镇(区)企业办

2、深化民企技术引进和对接工作。开展全县民营企业产业链环节定位的大梳理,明确各企业所处产业链环节及其在全县或周边产业配套中的作用及发展定位,按照“一企一策”提出企业技术引进和提升的方向。根据这一方向,县经贸局、科技局、科协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所掌握的人才和信息资源,搭建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联系与协作平台,组织一系列的技术对接活动,推进企业技术引进与提升工作。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科技局、科协

配合单位:各镇(区)企业办

3、全力推进“蓝火计划”的实施,推动我县产学研联合的新的模式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科协

配合单位:县经贸局、各镇(区)企业办

五、管理扶

通过邀请专家到企业调研、诊断及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协同各相关协会,邀请专家到我县开展企业管理咨询诊断,帮助企业找准问题、改进管理,提升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工商联

配合单位:县企联、各行业协会、各镇(区)企业办

2、继续开展公益型的企业业务与管理培训,加快企业人才培养,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从县工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的培训资金,组织2-3场企业家和高管人员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辅导培训。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工商联

配合单位:县财政局、科技局、各行业协会

六、营销扶

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国内外市场的低迷形势,发挥政府职能,搭建各种平台,制定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开拓市场,保持生产的稳健。

1、扶持和帮助工业企业在省内市场营销。研究制定全县名优产品采购目录,出台市政工程、政府参股投资项目(国企项目)、礼仪用品优先采购本县产品的管理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责任单位:县政府办、经贸局、财政局、发改局、效督办

2、强化货外销的系统策划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组团进驻省内外大型知名商场,开辟专柜,对进驻费用予以补贴。加强与省级营销联盟的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各级营销联盟组织的外出开拓市场活动。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财政局

配合单位:各镇(区)企业办

3、利用市场旺季举办产品营销。依托“农博会•花博会”、“土楼文化节”、活动等平台,组织举办“名优产品展销会”等相关展销活动,向国内外客商推介展示产品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县委农办、旅游局

配合单位:各镇(区)企业办

七、电力扶

加快电网建设步伐,特别是要确保环县城项目区和城新区两座变电站于2012年动工建设;满足企业供电改造,确保企业日常生产用电,提升企业用电质量;加快供区整治进度。

责任单位:县供电公司

配合单位:各镇(区)企业办

第4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日前,央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了解,《意见稿》一共有72条规定,对收单机构的标准、收单业务的风险,可能出现的套现、欺诈等问题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意见稿》甫一出台,整个支付行业内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在收单业务“野蛮”发展多年之后,有了规范和制约性的行业法规,将有助于引导行业走出价格战、规模战。而广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却是苦不堪言,因为新规中的诸多细则有可能成为它们头上的“紧箍咒”,甚至会限制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

在业界看来,面对强势的央行,所谓的征求意见不过是“走过场”,冤屈和苦闷正成为笼罩在整个支付行业的阴云。

喜多于忧的银行业

一直以来,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结算手续费。根据行业的不同,商户的手续费率在0.5%至4%之间不等。而发卡行、收单行、银联三方在其中的分成比例为7:2:1。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吸引更多商户,有收单银行就通过将本应归为高扣率的商户包装成低扣率的批发类或公益类商户,甚至直接替商户承担手续费支出。而为了尽可能多地抢占客户,一些收单行对商户的审核、监控过于放松,商户从事信用卡套现的不法行为开始蔓延,收单风险陡然增大。

此次《意见稿》就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收单机构应按有关规定收取银行卡结算手续费,不得采取随意降价、对不同发卡机构发行的银行卡区别或变相区别定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得损害其他参与方的合法权益。

在金融专家赵庆明看来,央行此项细则有利于规范银行卡收单市场,保障各参与方合法权益,促进银行卡业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前,市场上存在银行卡收单机构的区别定价行为,而办法对这些行为作出了较明确的规定,有利于防止不正当竞争。

此外,《意见稿》中关于收单机构分支机构数量的限制也让银行业感觉到央行为其“量身定做”的优越感。

根据《意见稿》的要求,特约商户分支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仍应由收单机构相应的分支机构或委托的当地外包服务机构进行,并且收单机构分支机构设立数量应不少于特约商户分支机构数量的70%。而银联商务、商业银行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拥有分支机构。相比之下,第三方支付企业则几乎无跨省分支机构可言。因此有观点指出,新规定一旦实施,跨省收单业务很有可能变成银联和商业银行的主战场。

不过,《意见稿》给银行业也带来了一些小小的烦恼。根据第二十四条规定,对使用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作为收单结算账户的个体工商户,收单机构不得直接或变相开通信用卡受理功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广乾对此条规定忧心忡忡,他说:“这意味着中国超过4000万的个体工商户将与信用卡绝缘,而这些企业多是分布在社区周边,经营民生服务。不提供刷卡服务,就意味着有不少的消费能力与这些小微企业无缘,而且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烦恼的第三方支付企业

如果说《意见稿》给银行业带来了小烦恼,那么第三方支付企业面对着《意见稿》则真可谓“哑巴吃黄连”。

首先,被第三方支付企业诟病的就是《意见稿》第四十七条规定:不能将线下银行卡交易转变成互联网交易。这意味着堵死了打通线下和线上资金渠道的可能性,线下和线上业务从此变得泾渭分明,并且线下由银联垄断,让第三方支付企业未来通过创新产品开拓线下市场的可能性彻底消灭。同时,原本比起线下收单高达0.5%-4%的手续费率,网上支付低至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费率让不少第三方支付企业试图开拓线下市场,如今,这样的如意算盘恐怕打不响了。

另一方面,对于有意进军第三方支付的企业而言,新规直接堵死了它们的去路。

新规定要求,一家特约商户只能签约一家收单机构,规模较大的星级宾馆酒店、百货类商户,可有两家收单机构与其签约,但每个收银柜台只能摆放一台可联网通用的受理终端,业内对此总结为“一户一行、一柜一机”。如此一来,对于已经有收单机构的商家来说,后来者无疑是进入无门。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就指出:“‘一户一行、一柜一机’对收单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造成较大的考验。”

让第三方支付企业烦恼的还不止这些。最让人忧心的是,《意见稿》细则有可能造成银联的垄断扩大。

《意见稿》明确规定,收单机构为特约商户提供人民币银行卡收单服务,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转接和资金清算的,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合法银行卡清算组织进行。收单机构和外包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银行卡跨法人交易转接服务。

“所有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银行卡收单业务都必然是跨法人的,所以必须通过银联,这个规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联的垄断提供保障。”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高层向《IT时代周刊》抱怨。

亲疏有别?

随着央行第四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尘埃落定,196家第三方支付企业成为持牌一族。现在,第三方企业的关注重心,也从牌照转向业务拓展。但这已然是举步维艰。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着力于自身业务的丰富和创新。向线下拓展业务也已成为部分公司寻找新去路的重要途径,而这势必和银行产生直接的冲突。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担心第三方支付的金融性质和高效率削弱或者威胁银行的生存,此次《意见稿》才特意对支付机构的收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且监管银行随时有能力切断线上线下业务互通的可能性。

其实,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嫌隙”由来已久。今年5月,大批拉卡拉用户无法使用拉卡拉终端机刷工商银行借记卡,每天有15万用户受到影响。其问题就主要出现在利润分成上,工商银行为此将拉卡拉屏蔽。此后不久,工商银行又联合建设银行等其他4大银行向使用拉卡拉对信用卡还款的用户收取每笔2元的费用。两种业态之间针尖对麦芒的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在电子支付以及移动支付逐渐成为趋势的今天,相比于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行在电子支付方面的发展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与此同时,双方都在觊觎对方的“主场”,这也让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受到挑战。

对央行而言,收单业务诚然需要合法规范和有序的引导,但在多数公正的业内人士眼里,此次出台的《意见稿》,多少带着些偏袒银行,打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味道。

第5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吹面不寒杨柳风。”在2013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走进河南伊川,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伊川农商银行的魅力和服务。

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伊川农商银行成立于2009年10月,在金融领域是一个后起之秀。三年多来,在以董事长康凤立为首的领导班子集体领导下,伊川农商银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谱写了创新发展的绚丽篇章。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行的存款余额较改制前新增49.12亿元,增幅109.1%;各项贷款余额较改制前增加35.25亿元,增幅116.30%;存贷款余额分别占伊川金融市场份额的70%和76%。2009年挂牌开业当年实现经营利润1.71亿元,三年来该行各项收入和经营利润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翻了三番,再创历史新高。为支持伊川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诚信纳税示范单位”、“十佳科技创新单位”、“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省级卫生最佳单位”、“中国农村改革贡献奖”、“中国100最具影响力企业”、“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中国百佳创新示范企业”、“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商业银行”、“中西部地区最佳农村商业银行”……伊川农商银行这一系列荣誉,正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两个核心竞争力取得的良好效果。

立足服务 精细优质树标杆

“您好,欢迎光临!”走进伊川农商银行周村支行营业大厅,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双手交叉放在身前,身体稍稍前倾,目光注视着客人,让你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暖意和温馨。

这项服务的最初创意由伊川农商银行董事长康凤立提出,专门聘请礼仪规范培训机构――上海艾加公司为该行的员工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项服务目前已在伊川农商银行的24个支行全部推行。

去年,河南省银行业协会组织了“百佳优质服务银行”评选活动,在洛阳市农金系统140多个网点机构的角逐中,伊川农商银行周村支行是全市唯一获此荣誉的银行。

记者注意到,伊川农商银行周村支行营业大厅内,便民箱、便民提示、温馨提示、钞票复点机等便民措施都在明显位置,便民箱中放有针线包、打气筒、应急药箱、老花镜、雨伞等,足见周村支行为民服务的精细程度。特别是洗手间的设置,在目前大多银行营业大厅洗手间缺位的实际情况下,更是彰显了周村支行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人心是杆秤。周村支行用真心对客户,以优质化、精品化、精细化为服务标准,在服务的细节上做文章,换来的是客户的回报:成立仅仅8个月,周村支行存款余额就突破亿元大关。

立足三农 助力县域经济

伊川农商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伊川县“百项重点工程”、一区六园、一河三区、农业产业化“369”工程为重点,制定2012年-2014年“助推县域经济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每年分别投放10亿元、12亿元、13亿元信贷资金,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农业、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扶持力度。其中,每年投放5亿元信贷资金服务“三农”,投放4亿元信贷资金支持铝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落地开花;投放1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及惠民实事建设。

为确保支持项目顺利推进,伊川农商银行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全面推广金燕永利卡的小额贷款服务功能和网上银行业务,积极开办住房按揭贷款、保险、理财业务、代缴水电费及各类代收业务,推广快贷通、农贷通、政务通、信用贷款等贷款产品,依托“阳光信贷”及“信用工程”,继续坚持开展“一联二送三促进”活动,扎实做好信贷服务。“一联”即一名信贷员联系100家农户结对帮扶,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二送”即送科技、信息下乡,送信贷下乡,并负责免费为农户培训相关科技知识等;“三促进”即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户奔小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10年以来已帮扶农户5138户,送资金5.4亿元,发放科技资料2.5万余册。

“扎根县域经济,减少农户的负担,为当地百姓服务。‘农商银行’,既然有‘农’字,就是为农民服务。”伊川农商银行董事长康凤立朴实的话语中透出的是对农民的情感,是对农民的责任,是对地方经济的支持。“改制后的农商银行仍然是为‘三农’服务。立足‘三农’,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宗旨不会改变,同时会不断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更加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伊川贷款不用愁,有农商银行支持我们。”在当地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伊川农商银行“信用工程”所产生的效应。正是“今日评上信用户,明日贷款不用愁”的口号,催生了一大批贷款信用户,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帮助客户解决了困难。伊川县城有一条商业街,那里的商户全部都是在伊川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信用工程”,已成为伊川农商银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全面实施银监会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等“三大工程”,伊川农商银行把“三大工程”精确为“进农户、进社区、进企业”,在全县实施。这几年,他们积极建立起与“三农”、社区居民、中小微企业紧密互动、互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提升该行支持“三农”科学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突出支农重点,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化“公司+农户+基地”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培育了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更好地发挥了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更加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创新发展 助力中小企业

一直以来,伊川农商银行都将化解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大力支持县域符合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专门开发了中小企业“快贷通”和“致富通”等16种新型系列信贷业务产品,不断加大投入,着力破解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问题。同时,他们努力改善服务,开辟了“信贷绿色通道”,开创了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模式,探索了农业生产订单、仓单、保险单、应收账款、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使用权、收费权、经济林权等抵质押贷款方式,不断创新担保方式。截至2012年9月末,该行累计为1070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1.4亿元。

曾多次受到伊川农商银行贷款支持的洛阳伊龙药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范柯,向记者谈起伊川农商银行对企业的支持时深有感触:“在我们企业和银行的合作中,伊川农商银行的真诚服务、真心帮助令我们感动。农商银行作为地方银行,对国家金融政策熟悉,对当地中小企业相对比较了解,他们在和企业的沟通中,能够找出银企对接的差距,然后指导帮助企业来完善和规范,让银企尽快对接,让银企实现双赢。”

从伊龙药业执行董事范柯的话语中体现了三点:伊川农商银行不轻视中小企业;把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做责任;伊川农商银行主动指导、帮助企业做好银企对接工作。

“伊川农商银行对我们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也就没有杰达公司的业绩。农商银行支持的是一个企业,带动的是当地农民致富之路,带动的是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带动了洛阳市的禽类生产加工产业,并辐射豫西地区。”洛阳市杰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孟军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洛阳市杰达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典型的“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其规模效应洛阳独一家。2004年该公司建厂时投资500多万元,正常生产经营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提出贷款申请后,伊川农商银行董事长康凤立亲自带领信贷人员到企业现场考察。结论是:作为一家地方银行,有责任帮助、支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家企业有能力,项目有发展潜力,有战略眼光,我们应该支持。

伊川县伊河桥米业有限公司也是农商银行的重要客户之一。这家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川县诚信企业,其“伊河桥”牌谷子加工产品,获得伊川县“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称号,“伊河桥”商标被中国品牌质量管理评价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名牌质量工作委员会评为“中国著名品牌”,该公司的产品在河南市场占到销售总额的70%-80%,其余的销往北京、深圳、成都等地。

该公司董事长赵俊杰向记者谈起农商银行时说:“伊川农商银行值得信赖。虽然我们企业提出的所有要求在农商银行不一定都能实现,但他们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会尽量满足企业需求。2009年10月公司要备年货,缺钱,申请递上去后,他们3天内就派信贷员来公司了解情况,半个月30万贷款就到位,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他们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服务很到位。”

优化服务 支持新农村建设

伊川农商银行是伊川网点最多、辐射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

洛阳市人大代表、伊川农商银行董事长康凤立接受采访时表示,伊川农商银行的工作重点是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不断开拓县域金融市场,优化“三农”服务,为“三农”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康凤立说,伊川农商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按照“扶持三农经济,支持中小企业,致力区域发展”的思路,加快改革创新,强化合规建设,夯实基础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了业务经营与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获得了党委政府、广大客户和干部员工的“三满意”。

谈及农村金融机构今后的发展方向,康凤立说,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还存在网点覆盖率不高、金融供给不足、农业贷款风险较大等问题,应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三农保险保障机制,使农村金融机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伊川县县长侯占国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银行,伊川农商银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今后,伊川县党委政府将全力支持伊川农商银行的改革发展,助力伊川农商银行进一步做大、做强!

“小行”大战略

随着伊川农商银行科技研发大楼2010年9月奠基,洛阳新区开元大道黄金经济圈再添重要成员。此举标志着河南省首家农商行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又有了实质性进展。

伊川农商银行着眼于实现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变,力争通过规模发展提高银行的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2010年12月,由伊川农商银行发起组建的河南省首家村镇银行――荥阳利丰村镇银行隆重挂牌开业,成为省内首家地方性银行跨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填补了河南省农村金融行业在此方面的空白。

第6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会上表示,党的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我国产业发展所处的新阶段,以及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创新为动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经济发展方式整体还比较粗放,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同时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了加快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内需主动消费转型。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技术产品、组织、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兴工业化道路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工业应对内外部经济变化,使经济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动力客观选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自然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纵观国内国际大势,产业发展仍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的因素。

一是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新技术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更好利用国际技术和人才生产要素,有利于我国企业和产品加快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

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依然牢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济发展传统的优势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社会资金比较充裕。

三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沿,虽然各方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也希望国家在许多领域机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机会,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

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的风险,仍在加大,经济低迷,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外需萎缩,短期内难以好转。

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具竞争,各国围绕资金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争夺更加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产业回归和扩大出口战略。

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条件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传统优势弱化,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迈入平稳增长期,潜在增长率有所下滑。

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劳动务工成本、土地成本、农资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今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面对产业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我们必须努力贯彻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要着力落实好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向依靠科技进步,更多依靠管理创新转变,在这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将大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好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努力通过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抓好核高基,基础装备制造和科技重大,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扎实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石化化工机械等19个行业和工程建设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三个综合性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把产业过剩的矛盾,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要求,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把产业过能的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重点企业建设,引导产能过剩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压缩整合过剩产能,研究制定企业做优做强的政策措施,鼓励优势企业在做大基础上,进一步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经营水平高,管理卓越,社会形象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实行环保能耗标准,完善制度和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三、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协调落实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和支持项目,推动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探索制定企业减负的长效机制,开展扶持小微企业的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四、大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开展节能和绿色发展的专项行动,强化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推广,深化企业建设,围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制造产品推广等重大领域,抓好试点示范重大工程建设政策措施完善等工作,推进轻工纺织等行业品牌建设,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五、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围绕智能工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融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专项行动,推动重大信息化建设,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工作。

企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没有企业群体的转型升级,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落实十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企业。

要加强技术创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要不断加强技术储备和开发,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转化应用机制,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

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的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基础管理、风险管理、管理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必须把管理和技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既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重视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技术、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促进作用,不断缩短企业内部管理链条,增强企业集团在战略管控,投资决策、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人才管理方面的控制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机制创新,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面对市场竞争格局和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妥善处理培育壮大主业与放开副业的关系,集中有限的资源真正做到主业突出,资产优良,发展壮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完善的企业自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技术人才和管理平台进行创新主动性和自觉性。

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纵观经济发展历史,发展最快的领军企业无不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典范,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们企业商业模式方面处于模仿、改进、应用阶段,当前这个时期提高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发展和细分市场的能力,优化运营的能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第7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研究制订了《诸城市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暂行办法(草稿)》,从税收减免、用地政策、财政贷款贴息、扶持项目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升级、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组织召开了龙头企业联银座谈会,为龙头企业融资搭建了良好平台。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龙头企业+自属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自属一体化原料生产基地。目前,企业自属种植业基地和种植大户发展到12万多亩,企业大型畜禽自属养殖基地达到106个,3万多农民进场打工。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引导和监测力度,安排专人进行重点帮扶,促其深化升级。目前,我市潍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5家,带动22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全市总户数的90%,有效实现了以工带农、以工补农。

二、引导城区企业向农村扩大延伸。把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农村;镇村主动承接城区大企业的转移,积极融入工业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配套协作项目,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已有100多家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镇村为城区骨干企业配套的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0多家,有10万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在引导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已有90多家城区企业全部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土地2300多亩发展服务业,规划建设了295栋高层楼宇,既改造提升了城区的传统服务业,又为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发展镇域经济。一是加快乡镇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全市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17处,总规划面积6300多亩,计划总投资44.3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76亿元,共有34家企业入驻。二是做好强镇扩权工作。将原来由市里审批或管理的59项内容下放到乡镇(街道),共涉及25个市直部门。目前,各部门均制订出下放权限的具体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有序开展了职能授权和下放权限的业务培训工作。公安、交通、工商、国税等15个部门举办培训班16期。三是搞好财政体制调整。去年,本着乡镇(街道)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调动乡镇(街道)发展积极性的原则,对市乡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完善,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补助)、增量分享”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新体制激励下,我市镇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乡镇(街道)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13处乡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幅达35%。今年1-2月份,实现乡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8118.7万元,同比增长15.4%。

第8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关键词】银行 中小企业融资难 政府信用担保

中小企业融资难从本质上讲是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的部分,在解决我国就业、提高国民收入、贡献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奇迹创造的过程就是一批批中小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再到壮大的过程。然而在我国以国家牢牢掌控银行所有权并以银行间接融资占主导融资地位的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一个广为人知并亟需统治阶层上下齐心协力解决的难题。纵观现今发达国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上,不外乎以股票为主的直接融资和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以及以上两种融资方式的混合。以上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首先,不管何种融资方式,均是以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将闲置的资金配置到有资金需求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投资的收益率或者贷款的利率起调节作用;其次,以上两种融资方式都有成功的范例,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着发达的直接融资金融市场,而我们的亚洲邻国日本却是一个以银行间接融资占主体的国家,但同样创造了经济神话。因而,不存在所谓的统一的融资模式,具体取决于所在国的文化、法律观念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实行核准制,上市标准严格,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得回归到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身上。本文试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现银行经营机制角度出发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中小企业经营特点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有两个成因,一个出自于自身的经营特点,一个来自于外部的金融机构,就内部原因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相对较小,易受市场经济环境波动影响

根据工信部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不同行业划分标准不一致,共被分为十五个大类区别对待。除建筑业、信息传输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外,其他行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普遍在4亿元人民币内,资产规模普遍在千万级别以下,跟大型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另外从中小企业所处的产业层次来看,要么以为大型企业做配套为主,要么做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产品而导致市场规模容量有限。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中型企业还能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升级,更普遍的情况是大部分小微企业以赚取眼前利润为目的,无心也无力投重金用于研发。因而,在大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往往成为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

(二)中小企业多以夫妻档经营,经营不规范,财务水平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职业经理人制度尚未建立,中小企业一般以夫妻档经营为主,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特别是小微企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经营。企业经营的好坏基本一方面取决于经营者的积极性,更多取决于经营者的决策水平与管理能力。从激励约束的角度讲,经营者即企业的所有者,除所有权约束外再无其他约束,因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表现出随意、满足等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心态。另外在这种决策权高度集中的决策体制下,容易出现一言堂、唯命是从的浮躁风,不利于企业审视自身的缺陷并加以改进。最后,在我国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熏陶下,以夫妻档经营的中小企业往往成为容纳家族的小世界,这限制了企业通过外部力量提升自身经营管理决策水平的能力,经营欠缺规范性,可以为了眼前的小利牺牲消防、环保等甚至为了少交税提供虚假报表。

(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求大的心态,缺乏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成长壮大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后来的中小企业希望快速做大做强的心态。一直以来,我们就抱有“大而强”的梦,追求中国500强、更多的世界500强。但是,今夕不同往日。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只要是产品,不管质量好坏均能找到市场,真正实现了萨伊所认为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但现今我国大部分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居民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甚至出现了私人定制。市场细分越来越强,以外延扩张式的大只能是制造过剩的产能。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缺乏像德国、日本所具备的产品做得极致的匠人精神,往往是盲目的求大,希望以价格战取胜,往往是得不偿失,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最后只能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中被淘汰。据统计,中小企业的平均生产年限为3.2年,近30%的企中小企业在两年之内就退出市场,近60%的中小企业在4-5年内消失。

(四)单个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较小,缺乏足额有效担保

根据统计,中小企业融资金额多在50-2000万之间,相对来说融资规模较小。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多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能提供的有效担保限制了其所能融资的大小。根据陈s的研究,超过70%的中小企业没有自有厂房或办公场所而是采取租赁的形式生产经营。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在融资时是拿股东的房产做抵押。我国政府曾大力推广过出口信保,但因理赔困难而被银行相继暂停。加上目前市场上中小企I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能否在银行融资与融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东的资产实力。

二、制约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的经营机制

银行作为经营资金的金融机构,既要坚持自身的经营理念,又要受外部监管的约束,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制约了银行为中小企业的融资:

(一)以不良贷款为考核重点并作为业务办理的一票否决权

从风险管理水平的角度来讲,不同等级的企业风险水平不一致,因而所要求的风险报酬不一样。只要收益率能覆盖承担的风险,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就是划算的。但是,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承担着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及国家金融安全的职责,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外部监管机构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其中有一项是以不良贷款率为考核重点的指标,一般来说各大银行把不良贷款率2%作为警戒线。从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看,中小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群体,必然伴随着相对较高的违约率。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银行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贷款也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而不良贷款高企不仅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债权损失,往往还伴随着具体业务的暂停,因而银行在受理中小企业融资请求时均会相对谨慎。

(二)以调查、审查、(审议)审批的三位一体决策机制

目前在银行的融资决策流程上,为防控风险实行调查、审查、(审议)审批的三位一体决策机制。客户经理负责调查的真实性,风险经理对资料的完整性、风险点、合规等进行审查,审批岗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独立做出决策。相对来说,银行的融资机制较完备,但效率相对较低。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快则十多天,慢则一个月,有时长达三四个月。]而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需求急、实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很多优质中小企业缺乏向银行融资的积极性。

(三)以贷款投放额净增为主的考核指标

目前银行对贷款投放额的考核基本都是给定一个基数,按贷款投放额净增统计业绩。因而在现有人手的情况下,客户经理普遍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热情。拿一笔1000万和一笔100万的贷款来说,两笔业务所需要的花费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基本一样,但1000万所做的贡献是100万的十倍。因而客户经理在具体营销经办时,会优先选择1000万的项目。在给定的精力限制下,只要始终有1000万等大公司可操作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就会被往后安排甚至直接拒绝。再者,中小企业经营普遍存在瑕疵,为使中小企业融资满足银行信贷要求,需要一定程度的美化与包装,这增加了客户经理的工作量,实为负向激励。

(四)小微企业各项费用减免的强制行政指导制度

按理说,只要融资成本在融资主体可接受的范围内就是合理的,这是双方就各自实力博弈后的结果。可政府部门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小微企业费用减免的项目。这样就把以盈利为目的参与市场竞争的银行主体变成了执行政府行政指令的机构之一。对这些强制的减免项目,银行执行的越完善,对自身资源占用就越多,效率损失就越大。而且在人人皆要营销的大氛围下,尽量少做不挣钱的业务成为共识。最坏的结果是企业只能寻求民间融资,反而成本更高,只是不在政府部门的可统计数据里面罢了。

三、解决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难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以及目前资金的可获得性,以银行为主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是有出路的,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的视角: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战略定位,合理调配企业内部的人、财、物,逐步建立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努力挺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其次,企业要摒弃盲目求大的心态,通过市场细分、产品升级、流程再造等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扬工匠精神。为了保证企业的活力与经营的前瞻性,企业需要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长效沟通,听取银行对公司现状的看法与建议,必须时可以求助于专业咨询公司。最后,企业需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财务制度独立、清晰、真实、完整,使银行等外部机构通过财务状况基本能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减少沟通的时间成本,一个好的财务状况有助于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

(二)银行的视角:建议中小企业分层审批与考核制度,尝试银行经营参与权

改变银行大中小微企业一视同仁的审批制度,可以按照企业规模与行业建立分层审批制度,简化中小企业审批流程,将一部分审批权限下放,上级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对风险防控执行好的分支机构继续放权,对未能规范执行的分支机构进行业务权限上收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并在离任时进行大额和随机抽查审计,避免仅凭裙带关系放款,做到经营机构权、责、利的一致,可以有效减少上下沟通的成本与道德风险,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同时,针对中小企业风险高的特点,需打破原先按行业考核不良率的规定,可以考虑剔除中小企业贷款并对其单独考核,避免因地域、行业中小企业集中的不良率高企而业务暂停。另外,我国银行可参与日本银行的做法,保证对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参与权,特别是对企业对外投资、年度、半年度会议等,及时知悉企业的经营方针并从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看法。

(三)政府的视角:取消中小企业收费的行政性指令,建议以政府信用为后盾的担保机制

银行是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的市场主体。政府强制性的费用减免只会大大降低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另外使中小企业失去资金成本的约束。政府可以通财政补贴的形式弥补中小企业较高的融资成本,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高的问题,又使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暴露在银行的监管之下,便于调控。另外,中小企业融资阳光化有助于税务等部门掌握更多的企I,避免企业偷税漏税。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大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时缺乏有效担保的难题,可以考虑政策性担保机构通过股权的多元化来拓展资金来源,即在政府财政出资占多数比例的前提下,吸引一些中小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入股来扩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

参考文献:

[1]吴钦春.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与解决途径之争―依靠有形之手还是无形之手[J].问题探讨,2013.

[2]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2011.

[3]姬会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11.

第9篇:小微企业直联点工作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致力于满足国内、国际的社会需求。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这在鼓钇笠底呦蚴澜绲耐时,也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民办本科教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民办高校如何在众多历史悠久的公立高校中站稳脚跟并与之竞争,从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安徽三联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获批的第一个本科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到现已有三届毕业生(2016)。

为专业建设实施来看,从2009开设至今,该专业为紧跟经济社会和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真实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识别学院学生的能力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该专业不间断地进行高校、企业和行业三方调研,同时积极开展教科研申报,全方位铺开整个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思路与模式

2009~2012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思路以铺设基本专业基础,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为导向。在“三大能力”的培养上,对国贸专业理论多强调以适用为主,更多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经济贸易现象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方面则基本铺设“课程+软件”的主要训练模式。

从2012年至2016年,鉴于学校本科合格评估与其他单位专业建设的交流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该专业在原有应用能力培养之外,开始补充与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合作。先后开展了各项与专业有关的见习活动、校企专家交流活动、企业特色班建设。

2.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目标上,由“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向“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专业服务面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显细化。

人才培养方案在总学时下降的前提下,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文理交融特色及实践教育模块、新增创新创业平台。与安徽省主要产业对应,将汽车类、服装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3.师资建设方面

从师资数量上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由2009年的7人,上升到2016年14人。职称结构上,2009年“哑铃型”结构突出,特别是体现在中青年讲师数量上,2016年此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双能型教师均有覆盖。同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

4.专业实践教学方面

2010~2012年,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课内实践+课程软件”形式开展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则以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为主。

2012~2016年,基于特色专业建设和振兴计划项目支持,专业实践形式日趋多样化,并新增实验室以丰富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已基本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全覆盖。

三、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虽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制度与保障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教学师资、办学经费、学生的文化基础等方面与国内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其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1.专业建设成效与学生能力对应程度不够高

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民办高校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应和充实“三大能力”,以期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目前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与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笔者通过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观测发现,学生欠缺自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表现是: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度偏大;实验室模拟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以完成实验课程流程为基本目标,实验室实验深度有待提高;不断线、全过程的专业英语教学并未显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不够高

民办高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专业教师队伍业已克服了初始办专业时较为畸形的师资结构,但仍然存在不合理性,例如,教师数量偏少,青年教师的比重过高等。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对专业发展的宏观把握程度不够好,前瞻性把握不足,教师队伍普遍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师资参与教学改革的力度明显较低。

3.校企合作开展尚待深度开发

目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集中在企业专家讲学、专业见习、特色班建设上,但是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还相去甚远,部分高校甚至仅仅流于形式。

四、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新思考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为主动应对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挑战,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战略和政策主张。

作为民办高校,必须要主动从供给方主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补缺补差,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要时刻强调社会需求,在遵照各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由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解构能力元素,充实到现有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中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实施高校专家与企业专家双导师配置,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上,发挥学校、院系和企业三方评价作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效果,注重全过程监控。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各方面的培养,民办高校必须要强化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支持优秀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去,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创造各类型平台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邀有专业背景的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支持学院教师参与到企业、其他高校的各类项目中去。大力培养骨干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各种高水平学术会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突出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兼顾课程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同时,推行模块化、项目和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实际,课程建设上秉持文理交融的理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也应吸收学校其他专业的优秀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加大对高校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教辅的鼓励力度,增强教材的实践性,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动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4.继续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

首先,在大力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根据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能力结构,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类专业竞赛。继续参与各级各类校外专业比赛活动。

其次,深度开发校企合作基地。从学生角度看,这有利于尽可能缩短其适应未来职位的时间。从专业发展角度看,利于跟踪企业真实需求,利于专业建设各个方面。

最后,逐步构建由模拟实践向现实实践的转变,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引进中小企业具体贸易平台的客户端,优选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外贸业务的真实实践,争取一定的业务量和经济效益;孵化引入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国际B2B与B2C平台,形成真实小微企业,实现在线网络贸易,形成实际经济效益,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苏 曼.新形势下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商贸,2014(9).

[2]竺杏月,周敏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3]文 珍.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以琼州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2(10).

[4]王国庆.以校企合作为突破,促进专业建设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5(S2).

[5]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6]张建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