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轼大江东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演奏技术;“主角”;“配角”
艺术歌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它的特殊性在于把钢琴伴奏作为作品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伴奏”,它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何认识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部分的艺术亮点,通过演奏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精湛的演奏技术,深刻地诠释艺术歌曲的音乐内涵,是一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者必备的功力。作为一名伴奏者要善于运用丰富的伴奏经验与演唱者默契配合,从而达到水融、合二为一的境界,这是艺术家们(包括作曲家、歌唱家与钢琴演奏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体现作曲家意图,展现艺术歌曲魅力的根本所在。以下本人以青主先生所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为例,从钢琴伴奏的双重角色――“主角”与“配角”的视觉论述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技术。
一、“主角”与“配角”定位前的准备
可以说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都存在着“主角”与“配角”的双重身份。“主角”即前奏、间奏、后奏,以及歌曲伴奏过程中具有独立意义的演奏部分;“配角”即歌曲中起着背景渲染、意境塑造作用的陪衬部分。如何从读谱时就对“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这就需要演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结构与调性等方面的研究。
1、对《大江东去》创作背景的研究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歌词取自我国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当时的苏轼因被人诬告“作诗诽谤朝廷”而入狱,虽大难不死,却被贬官黄州如“囚犯”般生活长达四年之久。在这首诗中苏轼借地处黄州的赤壁怀古伤今,感叹人生的坎坷。诗词的情绪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气势磅礴、豪迈奔放,被誉为千古绝唱。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之作,是我国老一辈音乐教育家、理论家青主先生(1893~1959原名廖尚果)的代表作。歌曲创作于1920年青主先生留学德国期间,此时青主先生正逢大革命失败,无数革命先烈惨遭杀害的历史时期。当时他的情感与苏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遂有感而发,谱写了这首艺术歌曲。
2、对《大江东去》结构与调性的分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布局基本依据了苏轼原诗上下两阙的格式,但是青主先生根据音乐情绪的需要略微作了调整,结构图式为:序歌(1-8小节)间奏(9-14小节)A(15-22小节)B(23-35小节)B1(36-42小节)尾声(43-53小节)。
“序歌”只有8个小节,但是调性非常复杂。从e小调开始经过降B大调最后结束在g小调上。“A段”从e小调开始结束在B大调上,B大调是E大调的属调,这是在为作品进入“B段”作铺垫。“B”与“BB1”的调性均为E大调,“尾声”的调性又转回了e小调。
3、《大江东去》钢琴伴奏中“主角”与“配角”的划分
当对歌曲的分析透彻以后,才可以对钢琴伴奏中的各个演奏段落进行“主角”与“配角”的划分。在《大江东去》钢琴伴奏中担任“主角”的段落基本可以确定为:9-14小节,43-53小节;担任“配角”的段落基本可以确定为:1-8小节,15-22小节,23-42小节。
二、“主角”段落的艺术处理
1、“前奏”的人物刻画
从乐谱上看此曲是没有前奏的,但考虑到听众的审美习惯和演出效果,通常演唱者在实际演唱时,会“约定俗成”地把第一乐句的钢琴伴奏部分当作前奏来演奏,这样既可以起到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也为演唱声部的进入带来了方便。前奏由五个柱式和弦构成,虽然只有五个和弦,却因为和弦功能的不同使得弹奏时的触键必须富有变化,使得音乐的色彩与音响有所改变。伴奏者在演奏前要酝酿好情绪,调整好呼吸,运用手臂的力量,缓慢的触键,怀着沉重而严肃的心情去弹奏这五个和弦:在第一、第二个和弦要演奏出正气凛然,豪情万丈的气质;第三个和弦因为还原F的出现使得情绪有所转变,演奏的力度要稍弱些,表达出一丝酸楚,一丝困惑。伴奏者要注意调整好各个手指的用力,在突出高音旋律线条以及低音区和声的根音声部进行的同时加强变化音的倾向性,强调和弦的色彩变化。在演奏第四个和弦时要注意由“升F”、“降E”构成的减七和弦,它的出现使得音响色彩再次发生变化,因此在演奏时要突出音响中的矛盾因素,强调它的刺激、尖锐性。在演奏第五个和弦时由于减七和弦的解决使得音响趋于平缓,演奏时要体现出平和与疑问悬而未决的感觉。总体来讲,伴奏者要在这短短的五个和弦给演唱者一个基本情绪和基调,在大气中带有一丝感伤和疑问。演奏的重点是在于第五个和弦,它是“主角”第一次“登台”的最后一次“亮相”,要有意识地渐弱,做好音乐上的过渡,把情绪转交给演唱者,同时也要把一些疑惑留给观众。
2、间奏的场景描绘
此曲的间奏写得精美绝伦,作曲家通过一个特定的从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节奏序列的五次模进,用“蒙太奇”的手法,创造出咄咄逼人的音响。这为听众描绘出“赤壁之战”惊心动魄、激烈壮观的战争场面,同时又仿佛描绘出江涛拍岸,一浪高过一浪风急浪涌的画面。在这个间奏中出现了大量的快速变换的和弦与八度音程,伴奏者在弹奏这个间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运用前臂的力量,集中而又快速的触键方法,用结实的手指力度演奏出兵戎相见的“金属声”。(2)要注意弹奏和弦时的用力分布和声音上的层次安排,做到在众多音符中清楚地勾勒出旋律声部。(3)注意在弹奏八分音符和弦时节拍的时值要准确,弹奏四分音符和弦时音色要往上扬,情绪要饱满。(4)在节奏序列的第五次出现时,伴奏者的情绪和音量要随着旋律音型方向的转变做适当的调整。在此处音型的下行预示着战争场面的逐渐远去,潮水渐渐退去,情绪因此而变得平静。(5)在第13、第14小节要按照乐谱上作曲家所标的力度记号“p”来演奏,描绘出悠远、神秘的意境,为演唱者的进入做铺垫,从而完成“主角”的第二次亮相。
3、尾奏的意境创造
第43-53小节为歌曲的“尾奏”部分,虽然此时演唱声部还有零星的几个音符,但整体音乐形象的创造和意境的 渲染是由钢琴伴奏部分完成的。因此把“尾奏”也归于“主角”一类。“尾奏”有着极其深刻的寓意,作曲家在钢琴伴奏部分的左手声部的低音区设计了一个低沉、单调的固定节奏,这个固定节奏型有两层含义:(1)是在模仿长江上艄公摇橹时发出的声音。当这个单调的节奏连续不断地重复时,它为听众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开阔的江面上,一叶孤舟正慢慢离我们远去……(2)是描写一种精神,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节奏型使人联想到苏轼顽强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态度。伴奏者要用柔软放松的手臂,极其放松而有控制的指尖,柔和而富有弹性的触键演奏出这个节奏内在的律动与性格。右手声部在每小节第四拍的后半拍出现的“三连音”节奏是作曲家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它逼真地模仿了摇橹时浆与木板摩擦发出的声音――“吱嘎吱,”、“吱嘎吱一”。这种“小声音”的连续出现,容易使人进入梦境,产生幻想,对应歌词“人生如梦”,堪称绝妙!钢琴伴奏在弹奏右手声部的三连音时,要用放松的手指,灵敏的指尖,蜻蜓点水般地弹奏出极为淳朴的音色,即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在听众以为音乐会在这种意境中慢慢消失直到结束时,作曲家出人意料地在最后三小节调转笔锋,改变音量和织体,给最后一句歌唱词“一樽还酹江月”配以强音。此时钢琴伴奏要密切注意演唱者的情绪与气息,及时而准确地转换情绪、音色和触键,弹奏出坚定、豪迈、感慨万千又充满自信的结束句。
三、“配角”段落的艺术处理
1、序歌的戏剧性渲染
歌曲的1-8小节为序歌,八小节的音乐由两个乐句组成,这两个乐句因为歌词内容的不同而有着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并且饱含着极大的戏剧张力。第一个乐句的歌词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四小节音乐的戏剧性表现:(1)从音量上可以发现是一个从f~pp的大幅度的渐弱。(2)在音乐的情绪上从开始时的宽广、大气、豪迈的情绪经过一个小节后转变为惋惜、伤感,在第四小节定格在无可奈何的境地。(3)演奏技术上,伴奏者要在第一个小节运全身之气力,用指尖靠后的“指肚”部位把力量揉进钢琴,奏出饱满、浑厚的音色,给演唱者以历史背景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随后在第二小节音量要突弱,突出一个神秘的、孤独的低音“E”,使得音乐突然变得充满疑惑。第三、第四小节随着旋律的急速下行,原先的豪情壮志已被消耗、锐减,变为遗憾、缅怀和感伤的情愫,此时伴奏者要用手指轻抚琴键,下键缓慢,凝重中略带几分迟疑,表现出作者对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第二个乐句的歌词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它与前一句在音量、情绪和旋律线条布局上做了很大的反差,因此演奏技术也随之改变。(1)从音量上看,由pp~f是一个起伏很大的渐强。(2)音乐情绪上从神秘、悠远、朦胧、思索的情绪慢慢变成清晰的、肯定的、赞扬的情绪。(3)在演奏技术上伴奏者在演奏这个乐句的前两个小节时要注意左手四分音符跳音的触键,把它弹成顿音,并做一个小幅度的根音下行的逆行渐强,这个渐强在这句的第三小节到达f的音量。伴奏者要用结实的手指弹奏出坚定、果敢的效果。
2、对“A段”休止符的解析
第15~22小节为“A段”。在“A段”中出现了大量的休止符,这些休止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简单的停顿,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特种符号”。“A段”钢琴伴奏部分的休止符有三重意义:(1)特殊的音响符号:第15-17小节,作曲家在左手声部固定的八分音符休止符的使用,是为了制造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如此低音区的五度双音的短促的重复出现,仿佛在模仿琵琶发出的声音。伴奏者要支撑好手掌,运用手腕的力量,用手指集中地触键,配合踏板的使用,模仿出琵琶的音色。由此而营造出一个神秘、遥远、模糊的背景,为演唱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意境。(2)语气的需要:右手声部在第16小节第二拍的八分音符休止符和第18小节第四拍的四分音符休止符的为语气符号,在这两处的休止符不代表停顿,相反地要做到“音断气不断”,钢琴伴奏可以用手指离键,手腕横向带动的方法,弹奏出藕断丝连的韵味。(3)情绪转换的符号:第20小节第三拍的八分音符休止符和第21小节第三拍的八分休止符为情绪转换符号,伴奏者要在第20小节的八分音符休止符做一个情绪的转换,结束前面变弱的情感和音量,转为慷慨激昂的情绪和上扬、渐强的音量。第21小节的八分音符休止符进一步转换为豪迈奔放、英勇无畏的情绪,在演唱者的高音上给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3、对“B段”三连音节奏的处理
唐代诗人温庭筠《望江南》中对江水有这样的描绘:“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即将西下,眼前出现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感受到一女子远眺千帆等待思慕之人的期盼之情。“悠悠”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的流水欲对失望女子含情安慰,不忍离去。“悠悠”一词不仅仅写出水流动的情态,更写出了女子内心的脉脉情深与落默伤感。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大江都是向东而去的,但到苏轼笔下水却向西而流。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向“西”的流水仿佛时光也能倒转,这个字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热爱生活和旷达乐观的精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杜甫在《登高》中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不尽”的江水,使“滚滚”波涛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吴均)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郦道元)的表现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凶猛的巨浪比作飞奔的快马,一个“奔”生动形象地写出水流的速度迅急,气势猛烈。
“大江东去”,不就是大江向东边流走吗?这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或者说是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翻译。假若真如前人所说诗歌是一翻译就会丢失很多东西,这样的翻译丢失了什么呢?丢失了“去”字的神韵。这种神韵没法概括在字典里,它蕴涵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里。那么,是不是诗词里说到江水就一定不用“流”字呢?我们细细比较一番就会发现:“去”有去的神韵,“流”有流的情味,有不同的语境约束,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要求,不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词,做个比较。
“大江东去,浪淘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让我们想想看,这几句诗里的“去”“流”能不能换过来?
“去”有“离开”之意,让人产生一去不复返的联想;“流”强调“流淌”这个动作,让人产生连绵、源源不断的联想。因此,“大江东去”的江水,给我们的感觉是汹涌澎湃的,能将一切卷走不留痕迹。它是一条时间之河,带走我们少年的梦想,壮年的激昂。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曾经的繁华、功名,显赫的英雄、伟大的业绩,都是极短的一瞬,都是过眼烟云。而“一江春水向东流”“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江水,却是潺回溯、和缓悠长的。它是一条生命的长河,情感的长河:仿佛从遥远的过去就流淌至现在,如生命一般生生不息;和千年前古人的愁绪、苦闷、彷徨并无两样,所有的感慨都在这里积淀、发酵。极微小的一点感动都是永恒,都是亘古不变的存在。“大江东去”不能是“大江东流”,唯有滚滚东去的长江,才能淘M千古的风流人物,衬得起儒雅潇洒的周郎。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流”如果换作“去”,怎么能与诗人的“愁更愁”相吻合?李白的烦恼已到了举杯消愁却愁不可解的地步,如何能随水而去?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怕是要如流水般旧恨犹痛,新愁又生,绵绵无绝期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流”也不能换作“去”,因为它寄托着李白对友人悠长的思念,眷恋的深情。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逝的一江春水。
2、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朝代】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一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玄宗时常诏见命歌,曲名本此。
词牌名的《念奴娇》出自人名,念奴娇,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此调有仄二体。《词谱》以苏轼“凭空跳远”词为仄体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韵。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东坡赤壁词,句读与各家词微有出入,是变格。另有平韵格,以陈允平词为正体,用者较少。又名《大江东去》、《千秋岁》、《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谣》、《壶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个名称。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虚实相生 “留白”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 声乐作品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在进行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时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新,能更好地展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不能言传”的魅力,亦即我们常常所说的“大音希声”的意境。
“留白”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极致的反映。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有情感上的“留白”、 叙述上的“留白”、 形象上的“留白”及哲理上的“留白”等多种表现形式。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构成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的,由于古谱不易保存等原因,导致“留白”艺术虽源于音乐,但不及绘画与文学艺术表现得丰富多彩。但我们仍可以从古籍文献中,发现大量的有关音乐“留白”的记载。“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特色、最有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显现。
声乐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歌词能使音乐表达情绪的手段更加丰富,大大拓展音乐表现各种意境的功能。在声乐作品中,“留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休止:简单明了的“留白”
音乐中的休止,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进行时的停顿,它既可以出现在乐曲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曲中及结尾,甚至出现在乐曲中的任何时间段。休止是音乐中“留白”艺术手法最简明、最直白的一种表现形式。
任何事物都含有本身的对立面或内在的矛盾,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在动态艺术中,一切作品的运动过程中都包含着停顿或静默,这种静态往往升格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表现,与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成为动态艺术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运动中的停顿或静默在音乐中称作为休止,它是以代表不同时值的休止符号来表示的。休止符随着它在乐曲中位置的不同、时值的长短以及节奏的变化等,而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功能及意义。
如,歌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艾青词,杜鸣心曲),歌曲开头是长达三拍半的休止,这三拍半的休止不仅仅是歌唱者蕴酿如何表现贫苦却非常善良的黑人姑娘纯朴、真诚而乐观的内心感情的“留白”,同时也是给听众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富有诗意的声乐作品一段情感准备的“留白”。
二、引子: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留白”
《乐记》中曰:“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声乐艺术是具有强烈音乐性的歌唱艺术,它需要在时间中显现、展示、发展和完成形象塑造,在时间推移中诉诸人们的听觉,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反应。
作为声乐作品的演唱者,要对歌词的语言、歌词塑造的形象、歌词的叙事手段以及歌曲情节的发展等进行分析,以便理解掌握作品的主题,更好地用歌声去展示声乐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当然,如果一首声乐作品有一个漂亮的引子,很快地将歌唱者带入作品所需要表现的氛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刘粼填词,王志信编曲,陈俊华演唱),开头是一段由钢琴演奏的清亮淡雅提示音乐主题的优美旋律,同时伴有暮鼓声。这几小节的引子,一下子就能将演唱者与欣赏者带入夕阳斜照之下,渔船满载而归,悠扬的歌声荡漾于湖畔之中,渔家划着轻舟,唱着渔歌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的氛围中。可以说,本曲的引子是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一段“留白”。随后,当歌唱者唱出“滔滔春江水,晚霞白鹭飞,竹篙一点浪花开,打鱼船儿归……”观众与演唱者自然而然地就进入情音交融的优雅的意境之中,不仅像歌词中所唱的“雨后乌云散,江风绕翠微,明月捧出银玉杯,醉了春江水”,同时也醉了人们的心,使人们产生共鸣。
三、二度创作:作曲家的“留白”
英国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Henry Wood)在他所著的《论指挥》一书中说:“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音乐作品不像文学作品或美术作品那样,创作完成后就可直接供人们欣赏,它是听觉的艺术,如果不经过演唱者的表演与二度创作,它只是一些静止的符号,只能以乐谱的形式存在,是不会产生任何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曲家在作品中只是给演唱者提供基本的音乐表现方式,如旋律、基本节奏、基本表情,等等,至于如何完美地表现音乐的蕴涵,则是作曲家留下的“留白”,有待歌唱者依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艺术领悟力以及自身的声乐技术去诠释音乐作品。
如我国著名的声乐家吴雁泽先生,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正规的西洋发声法外,还向我国老一辈的音乐艺术家及民间艺人学习曲艺、民歌、京剧等地方戏曲,并且专修了民间音乐课程,以吸取民族艺术之精华,这不仅丰富了他自身的音乐素养,也极大地拓宽了他歌唱的新路子。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和探索,他将西洋的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不仅能演唱西洋歌剧及艺术歌曲,而且能很好地演唱各种风格的民族歌曲,并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如,他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就曾向蒙古族歌手学习长调的演唱技巧,并把这一“原生态”的民族唱法运用到该歌曲的演唱中。经过他的二度创作,该歌曲的蒙古大草原的韵味更加醇厚,观众也能更好地领略到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及大草原开阔壮丽的景色。
他演唱的另一首民歌《一弯弯流水》也是如此进行二度创作的。为了演唱好这首歌曲,他多次到陕西各地,甚至到青海去学习当地“花儿”的唱法,然后进行艺术加工,融合到自己的唱腔里。经过艺术处理,他的演唱极好地展示了大西北民歌的风土人情,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歌唱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歌唱家都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嗓音条件对歌曲进行适度的艺术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首歌经过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就会有明显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作曲家“留白”的妙处所在。
四、歌词:意蕴的“留白”
“诗言志,歌咏言”, 一首声乐作品能否感人,歌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声乐作品的表现离不开旋律、节奏、乐队伴奏、演唱等诸多因素的相互配合,但歌词永远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元素。
下面笔者就以青主为古典诗词谱写的歌曲,来谈歌词意蕴的“留白”。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美学家叶朗也认为,“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意味。”由此可见,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合。
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创者青主(1893―1959年,原名廖尚果),采用宋代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占》为歌词,运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形式创作了我国第一部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歌曲由两大乐段构成,第一乐段为“庄严的广板”,以具有昆曲吟唱风味的旋律起板,开篇即高歌如云,气势磅礴,气概非凡,宣叙性音调中,洋溢着豪放雄健的旋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歌词把人的生存和命运放在了宇宙大自然这一宏大的背景中加以观照、思考:曾是当年风流倜傥、儒雅潇洒、足智多谋,指挥东吴大军决胜曹操的周瑜,现如今哪里去了?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出了歌词中多么沉重的“留白”:江山依旧,英雄却无觅。“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之后,有一段7小节的钢琴间奏曲,钢琴演奏既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场景,同时又是歌曲中隐含着沉重的历史悲壮感的一段“留白”。
《大江东去》的第二乐段为“生动的行板”,采用的是欧洲歌剧咏叹调中常用的长气息、大起伏的曲调写法。这非常适合演唱者用高歌浅吟的方式来抒发歌曲的主旨。
第二乐段歌词开头的二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词面上看,是词作者追慕周瑜风流倜傥、青春得意、才智超凡、功业早成,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果。但实际上,这两句词的“留白”是词人借周瑜的经历,把人的生存和际遇放在历史的深远背景之中加以思索,以自嘲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仕途功业老大无成、理想怀抱半生失落的无奈。
歌曲进入尾段,钢琴伴奏在低声区缓慢地循环往复,演唱者在这种背景下静了下来,仿佛陷入沉思之中,随后情绪平静地用两个P的力度轻轻地吐出“人生”两字后,再用三个P的力度弱唱出“如梦”两字,随后钢琴伴奏的低音仍继续循环往复地演奏着,音量逐渐减弱接近无声的状态,一切似乎都随演唱者在静止地沉思……突然,演唱者和钢琴伴奏同时用两个f的力度高声唱出“一樽还酹江月”,这一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为之一振,倍感英雄的浩气。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江东去》这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即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作者把个体生命的生存际遇放在永恒的自然和复杂的人类社会历史的背景中思考,从中既看到了生命短暂易逝、来去皆由自然造化,也看到了人生功业和理想怀抱因时代变迁、世事多变而难以把握;同时,他还看到了人的生存对自然、社会双重局限的可超越性――走向审美的人生,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宁。这既是苏轼坦荡胸怀、超然物外的人格写真,也是与苏轼豪放旷达的词风一脉相承的。
作曲家青主深刻地把握了《大江东去》中苏词的“留白”意境,如此才能在这首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做到音乐与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完美无缺。青主在《论诗艺和乐艺的独立生命》中,阐述过诗与乐的关系:“……诗和乐虽然是各有它的独立生命,但诗和乐却可以互通消息,并可以交相为用……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这种认识表明,声乐作品创作的原则是歌词与音乐的完满结合,它必须以诗与乐是独立的艺术为前提。这反映了青主对声乐作品创作本质的认识。所以他说,“我看见一首诗,它的灵魂忽然在我的内界发出一片不能自已的音响。”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歌词即是青主音乐创作的灵魂,是“不能自已的音响”与苏轼歌词的共鸣,共同塑造了歌曲《大江东去》大气、豪放、旷达的艺术形象。
实践证明,大凡优秀的声乐作品,往往是歌词的明晰性与理性深义的复合体,不仅能使人们听之即懂,还要人们思之有味,唯此才能尽显歌曲“留白”那“含蓄而不晦,透露而不尽”的艺术效果。
结语
“留白”不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已表现为一种审美现象。声乐作品中的“留白”也不仅仅表现在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声乐作品中的很多地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了“留白”。如,在歌曲的间奏曲、尾声、歌中的朗诵、歌唱力度的变化等方面均可以发现“留白”的踪迹。
参考文献:
[1]刘自芬.“留白”艺术[J].云南教育, 2005(4).
[2]郑红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J].辽宁师专学报,2005(4).
[3]苏自勤.浅谈歌词艺术的欣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储佩成.论歌词文学形象的创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3).
[5]宋丽萍.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观念[J].齐鲁艺苑,2007(5).
[6]孙民.苏轼豪放词风探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
[7]慧声.旷世名曲 精彩无限――漫谈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高山流水》[J].音响技术,2006(4).
[8]蒋奕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春江花月夜》微探[J].音乐天地,2006(4).
[9]李辉.兼收并蓄出新韵 洋腔土调总相宜――浅析吴雁泽的演唱技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
(李白:《古朗月行》)
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3.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4.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6.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7.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8.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9.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0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1.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2.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3.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4.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5.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16.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1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18.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如果说李清照沉浸于幻想,李白甚是浪漫,辛弃疾过于现实,那么精彩的,无疑是东坡了。
一阵悠扬的歌声蓦地传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东坡了解不深,无非是儿时整天念叨的那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印象中,他似乎是一位很伟岸风光的大人物。
而记忆,却定格在了千年之前,一位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男子,带着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愁容,缓缓走到一个偏远贫苦之地。深夜,星光树影,一个苍凉的身影把着冰冷的酒壶独酌,问着苍茫大地寻找月儿的光芒。呆望着时隐时现的星星,静静地幻想云彩、天宫……茫然回顾,远处隐隐透着一缕模糊的光,刹那间把眸子照亮……
你初登皇榜,便以科举第二、殿试百年第一的成绩光荣踏上了漫漫仕途。只因你一路平坦,平步青云,招致小人的嫉妒,最终因“乌台诗案”被贬为团练副使,蜷居黄州。但是你并没有消沉,还想着东山再起,为国效力,便于此处自号东坡、建雪堂,在人生低谷中重建精神殿堂。
只因上天也怜惜你的才情,四年后朝廷对你步步提升,你以三品大员的身份重登銮殿,渴望在此一展宏图。但朝廷终究不是一长久之地,也因大起大落的波涛令你感到了疲惫。便自上书,在杭州过起了逍遥、洒脱的生活。
悠哉游哉,你如此悠闲,如此超然物外。但内心始终怀有一腔忧民之情。“还是把剩余精力奉献给人民吧”,你如此说道。于是在此处设苏堤、造三潭,为民谋利,成就了千古美名。
你是一个在仕途中屡遭挫折的过往匆客,但你的豪放、你的柔情已刻入人心。那一片天、一条江、一句“大江东去”因你而铭记于心。
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长江之上,见大江东逝,你吟唱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你醉了,你醉于山水之间,你卧于赤壁之上,把你年将半百、功业无成的感慨洒向这江水,也把你的乐观、旷达的情怀洒向这赤壁,赤壁至今还回荡这千古之音……
于密州,你“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飞驰于平冈之上。看似无牵无挂,但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写尽了你那一腔渴望报国之情。
在一个深夜,你惊梦而醒,想起了你那早逝的妻子王弗。于是,一股断肠之意涌上心头,散发着豪放光芒的你流下了柔情的泪。举杯消愁,欲一醉方休,但啪嗒、啪嗒……十年相思凝成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断肠词。
可悲之东坡,可喜之子瞻。可悲你这千古风流人物已随江水远去。但可喜那大江依旧,山水依旧,浪花依旧,你在历史的江河中永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缠绵悱恻的凄凉只属于李清照这样的小女子;而你孤独时则会吟诵“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种因挫折而看淡了功名利禄的情怀只属于柳永,而你遭挫折时则会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连绵不绝的愁情只属于李煜,而你惆怅时则会吟唱“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苏轼啊,你是豪放的苏轼,你是旷达的苏轼,你是多情的苏轼。
2、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