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

第1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就业心理危机;大学生;理论模型;干预研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数量随之激增,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周期延长,初次就业的薪酬减少。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本身具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因承受压力能力的不足,出现了失眠、厌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信号,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的心理现象,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学生工作者如何及时地发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患,从而开展相应的干预工作,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什么是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

要解释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首先要从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说起。心理危机是指当当事人面临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或重大生活事件时,表现出的思维或行为的紊乱及困扰,并导致当事人心理表现为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当事人意识到刺激事件超出自己的应对能力,心理平衡被打破,而非刺激事件本身 [1]。而心理危机干预是从心理上解决当事人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2、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就业心理危机特指对于毕业生而言,由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无法自己排解就业压力,在生活事件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以往生活经验和现有生活条件均无法克服的困难,使毕业生于痛苦、焦虑、不安的状态。可见,就业心理危机的发生,是毕业生面对就业生活事件时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所谓就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就业压力导致毕业生出现心理危机状态时,心理干预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帮助、引导毕业生摆脱危机状态,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避免当事人自伤或者伤及他人;二是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在毕业生处于就业心理危机期间,有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心理干预者帮助毕业生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和减少毕业生由就业心理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焦虑或压抑的不良情绪状态,使当事人学会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与健康行为,从而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型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以及社会资源工程模式 [3]。

平衡模式认为,心理危机中的个体通常处于一种心理失衡或情绪失衡的状态,以往的应付机制和问题解决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情景的需要,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心理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事件的错误性认识,通过改变当事人不良的认知和思维,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的概念,当事人就能够获得对生活危机事件的掌控。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环境和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危机是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因此,心理干预者应当引导当事人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社会资源工程模式是在给某些社会团体面临心理危机时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包括给予当事人以教育、支持和训练。目的在于当心理干预人员有限时,通过提供最初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的痛苦,使团体内部的心理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践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4]:一是阶段划分理念,将心理干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二是整合性倾向,即把不同的心理干预模型加以整合,以便使心理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三是特异性发展,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压力情境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从而发挥心理干预的特异性效果。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是根据危机管理理论和心理危机的干预理论,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应对心理危机的各种资源,形成预防就业心理危机预警的工作机制,规范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和方法,使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预的过程主要包括3个步骤,即教育阶段、技巧建立阶段和应用阶段。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的教育阶段,咨询师首先需要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然后需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解释、说明就业心理危机的应激反应,教导当事人分辨出情绪、行为、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反应,协助当事人对就业心理危机的本质有较好的了解。本阶段侧重于为当事人提供信息和支持,帮助当事人接受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与自身反应,鼓励当事人面对就业危机,表达、宣泄与消极事件相伴随的情感。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让当事人接受、理解就业应激现象是自然现象,了解正常的应激反应。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建立阶段,重点在于提供给当事人各种应用在就业压力情境中的专门的行为与认知应对技术,包括放松训练、从众、认知预演和自我指导等。这个阶段也包含直接行动,诸如:收集焦虑、恐惧的资料、明确地确认何种情境会带来压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减低压力,以及学习有关的放松方法等。技能训练包括认知应对技能,让当事人了解适应与适应不良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不同的自我暗示方式,并不断地反复练习。咨询师要帮助当事人认识其所具有的应对资源,并同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通过治疗改善当事人否 认回避现实的错误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治疗时既要尽量消除应激事件的影响,也要注意改造当事人不良的个性特征。

比如说,可以使用暴露疗法减轻当事人的恐惧和焦虑的状态。通过反复的重复暴露于与就业压力有关的产生不良反应的过程,使个体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而焦虑出现之前的触发因素则可能丧失作用。还可以采用认知治疗的技术,教会高校毕业生识别就业危机相关的或症状相关的非理性信念,这种信念可能影响他们对境遇的反应和导致强烈的负性情绪。高校毕业生学习以逻辑的、循证的方式去挑战他们的思想或信念。咨询师帮助高校毕业生评估可供选择的解释,因此判定信念是否有益和是否准确反映现实,如果不是,就需改变和修正那些不合理信念。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阶段,重点放在将认识和行为改变从治疗中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并予以维持。教导高校毕业生应对技能显然是一种复杂的程序,依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同。对当事人而言,单单暗示他们新的观念和应对策略尚不足以导致改变,他们必须练习新的自我暗示,并把新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四、结语

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给予处于就业心理危机中的当事人以帮助和支持;其次是要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鼓动他们利用自身的潜能来解决问题。广义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融教育、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预防、干预为一体,它不仅要关注己经出现就业心理危机的学生个体,也要从群体的角度抓好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问题预防机制的建设。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更多是从狭义上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出发,来寻求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问题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志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2]梁军.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第2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触角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必然产物,而学生就业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由于各类高校不断扩招以及新生的独立学院的高速发展,促使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强大呼声;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职业素质和规划而导致就业困难甚至失败。因此重视和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每一个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1.社会供需比例失衡

根据教育部2007年5月公布的数据,经过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已有318所之多,在校146万人。这与教育部2006年5月公布的数据“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万人”相比,仅仅一年,独立学院增加了23所,学生增加了39万人。在校学生的增加,意味着每一年的就业压力的增大。专家预测,2001至2008年期间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高峰期[1]。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反映来看,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越来越小。供需比例下降,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失衡问题。这也正是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2.独立学院自身品牌尚未确立

针对走品牌化办学的思想,部分独立学院在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引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新型管理机制确立等方面都下了大的力气。可“母体优势[2]”却又成为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办学情况的了解,更多的是基于对其母体学校的了解,而独立学院一味依赖母体学院的专业开设了子专业,再加之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几乎都在一个地区,甚至在一个校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一个最近、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母体学校学生。就容易造成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因此创立独立学院自己的品牌特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型人才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突破口。

3.独立学院毕业生存在严重的心理误区

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一些毕业生存在求职心理的误区。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理想与现实相脱离、缺乏自信、消极自卑情绪较重等问题。另外独立学院开设专业大多数属于招生热门专业。但所谓热门专业因为招生数量比较集中、数量较大反而成了就业冷门,专业和生源地的过于集中加剧了就业竟争的激烈程度。

二.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基于本人的分析思考,深刻认识到就业压力背景下独立学院职业指导模式新命题的重要性。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以促进独立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处理过程如图示: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示意图

独立学院要联合母体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资源,开拓一条契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符合独立学院发展要求的就业指导道路,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指导机构的工作职责,切实关注学生就业,关注学校的发展。在教育种类多样化、教育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成为学校制胜的法宝[3]。品牌,是学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学校品牌,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对自身质量的承诺与保证;对家长而言,学校品牌带给他们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对社会而言,学校品牌能影响、引导一种潮流与文化。独立学院要在利用母体高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当前,受社会大环境和就业形势等因素影响,独立学院的青年大学生思想和心态尤为复杂,呈多元化趋势:他们会将高考失利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联系一起,有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思想压力,部分大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因此,在择业之前,独立学院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广大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努力克服自身成才道路上的种种心理障碍,以健康的心态投身于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方面,社会要努力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消除就业市场的歧视,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调适毕业生择业心态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要让毕业生明白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在失败的时候不可灰心丧气、沮丧自卑、怨天尤人,而要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耐心等待时机,提高挫折耐受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在心理上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

总之,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诸多问题的对策,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而独立学院必须充分发挥其'新机制、新模式、新体制[4]'的强大优势,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在即将到来的深层次的高校竞争中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郝凤涛,张小建.中国就业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 08- 1 1 1 .

[2].王磊.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

[3].刘海存.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七大超越[J].江苏高教,2009,(1).

[4].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9-48.

第3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实践教育 就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大学连年扩招和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情况日趋严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的同时引发了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裁员甚至破产,大学生就业难更加凸显出来。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权威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加上100多万人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求职的大学生已逾700万人。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7月1日,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68%,415万人就业,这就意味着还有约285万大学生仍处于未就业状态。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层次和质量。在有一大批毕业生求职无门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在感慨招不到理想的大学毕业生,而近年的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率逐年赶超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种现象反映了大学教育产品与社会需要的脱节,突出地体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缺失。大学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的“校园标准”,而社会的评价可能就是“不选优生选差生,不问成绩问酒量”的“社会标准”。校园标准与社会标准的差别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尤其反映出了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缺失。大学生是我国的重要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之所以面临巨大的压力,除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剧增,高等学校地域分布不合理、相关就业政策不完备等固有因素外,最主要的障碍还在于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的缺失,缺乏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科研训练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实践教育的主要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又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劳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对于实践教育的意义作了比较完整的概括,充分说明了实践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与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人格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实践可以很好地解决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因此,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践教育己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

三、高校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观认识上,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具有“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缺乏高水平教师的参与,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缺乏对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重视与指导。

2.客观条件上,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确实存在实践经费不足、一些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等问题,以致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校外实习受到人力、财力、物力、距离、安全、协调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3.组织管理上,政策不到位,资源难共享。如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则会影响教师参与指导实践实习活动的积极性。

4.实施环节上,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不够,部分教师指导不力。目前实践实习活动大多是由学校组织、教师安排,部分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等事项,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5.实践教育形式上,缺乏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育的整体设计。

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程度还不到位,实践教育效果难以评价,实践教育研究还不充分。

四、当前就业形势下加强实践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探索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新的育人模式,是加强大学实践教育的当务之急。[2]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现阶段高校的实践教育状况,高校应积极进行实践教育改革,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设立实践教育学分制。改革理论教学内容,把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将部分教学内容移至课外,设置一定的课外学分,要求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

2.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课题、学术讲座、专家座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掌握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还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和辩论,布置一些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和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

3.加强与业界、行业协会的沟通与联系。根据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业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使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教学评估,形成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4.加强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实践性要求。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结合实际工作做毕业设计和论文。

5.注重实践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沙盘模拟大赛、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延伸,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

6.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如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社交礼仪等。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深远命题。加强实践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主题。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仍有许多现实的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我们相信,只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不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必然可以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切实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意义 存在问题

建设思路 做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可见,党和国家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高度。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630万,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导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有必要开辟新的领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实习的场所,对毕业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这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新支撑点。

1.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意义

当前很多用人单位都强调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方面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劣势,如何解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鸿沟”,很多高校都积极抢占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这一高地,这无疑能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道路。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通过在实习基地的锻炼,大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形成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和职业规划,可以修正就业观念,避免盲目择业;其次,大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职场素质水准,为进入职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1.2有利于高校更合理地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巩固专业领域的就业资源。

高校可以将实习作为与单位交流的信息平台,在安排学生在单位的实习过程中,及时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通过实习过程反馈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育模式作出适当的调整,高校学科如果能结合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可以稳定本专业的就业资源,大大地拓宽就业的渠道。

1.3有利于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和提高用人单位的知名度。

对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助于它们在实践中观察挑选和优先储备人才,这样既减少了它们在就业市场上选人、试用人才的经济成本,也缩短了学生到劳动者之间的适应期,为用人单位带来更好的效益;其次,扩大了用人单位的影响,提升其知名度。通过在各相关院校校内信誉和品牌的树立,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到单位建功立业,达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4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推进。

当今的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不仅是人才的宝库,更是知识创新的基地,理应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无疑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这个基地建设好,产学研的教育模式也就有基础更进一步推进。

2.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被赋予崭新的内涵,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它对毕业生成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建设和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实习基地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由于以前高校和用人单位只是将实习基地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而把它作为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全新载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指导教学等方面的作用忽略了,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因此,对实习基地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够。

2.2缺乏稳定的互利互惠机制,用人单位积极性不高。

用人单位由于除了要负责实习生的培训指导、自身的安全外,他们最主要的担心来自于对加大工作管理难度、泄露商业机密等方面,导致现行实习基地建设体制并没有使用人单位完全受益,它们没有完全享受到政府及学校的优惠政策,因此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实习基地建设兴趣不高,学校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实习基地建设往往是靠学校领导、教师、校友的私人关系来进行的,日积月累逐渐变成双方的一种负担。

2.3高校发展实习基地的能力有限,对现有的实习基地的运作过程缺乏管理。

高校从自身的责任出发,大多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地开辟实习基地,但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自身所拥有的用人单位资源是有限的,导致实习基地成为稀缺资源。另外,有的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但却流于形式,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实习协议,很多高校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鉴定制度,对毕业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和学习状态缺乏管理。

2.4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学生没有实习前对实习很期待,总觉得比在课堂上听枯燥的知识好,真正实习后体会到的却是行业的艰辛与不易,存在眼高手低、自身发展方向盲目、不能吃苦等问题,这一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校开辟新的实习基地存在困难。

3.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和做法

3.1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税费优惠等政策,使用人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成为一种常规行为,同时还应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和建立泄密责任追查制度,避免大学生实习的短期行为给用人单位带来的风险。

3.2高校建立规范化的实习基地制度。

高校要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合作的实习合同并挂牌运行,合同应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双方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此外,高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实习评估体制,对可能涉及到的实习计划、实习教师的安排、学生的安全教育、实习档案的管理和实习考评等问题一一规范,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有切实可行的考核手段。

3.3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互利互惠机制。

现代化社会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合作只有达到“双赢”,才富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高校应承担用人单位人员的继续教育、员工培训的任务,优先优惠转让技术成果,优先向实习基地所在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高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基地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与实习基地所在单位共同参与课题研究,联合开发新产品,这样就将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落到了实处,在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3.4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针对部分大学生在实习时表现出的眼高手低、发展方向盲目等问题,高校应以学生为本,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不同阶段,规划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在实习基地的表现能受到单位的好评,这样也有利于实习基地的良性发展。

3.5用人单位需用心搭建用人平台。

目前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将接纳实习生视为负担,诚然,接纳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单位带来“麻烦”,从这方面来看,用人单位从事的是公益性的活动,但从长远来看,只要用人单位用心搭建用人的平台,培养学生对单位的感情,就可以缩短人才供需的信息链,搭建单位选取人才的广阔平台。

4.我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教学一直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学院共建立实习基地10余个,其中包括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湖南路桥建设集团等知名企业,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目前我院共聘请实习基地的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10多人为我院兼职教授,他们不仅仅为我院学生带来20多场学术报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为我院的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许多宝贵意见,为学院找准定位,确定自己的特色办学模式提供依据,由于双方的诚意合作,仅2009年就有一批学生签约实习基地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示范。

5.结语

要建设好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涉及到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各个方面协调运作,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总结,科学探索,开辟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朱英,耿绍宁.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5,增刊.

[2]宋春光.关于高校实习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几点思考[J].就业工作研究,2007.

[3]刘刚.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的缓冲港[J].人才开发,2005,(10).

第5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整个社会都异常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率被看做衡量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他们的就业需求已由“我要工作”的生存型就业转变为“我要好工作”的发展型就业,因此仅仅依据就业率的高低是无法全面、客观衡量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近些年,部分高校也已逐步走出,单纯执着于就业率高低的状态,转而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1]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陆续有一些与就业质量相关的概念或提法出现,比如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体面劳动(Decent Work)、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 Employment)等。就业质量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它是一个涉及多方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1]

国内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及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及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就业质量认定为综合性概念。大学生就业质量从宏观上是指大学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全职有酬工作具体状况的优劣程度;从微观上涉及大学生首次全职就业的准备、求职、签约及获得就业机会后产生稳定主观感受全过程的一个综合概念。

本文中就业质量具体定义为基于意愿就业的情况下,以个人满意度为核心,反映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以及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优劣程度。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6月9日《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而备受关注。该报告基于麦可思研究院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在就业满意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的2012届毕业生中,55%对就业现状满意;在就业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36%对毕业三年后就业现状满意,另外有38%的 2009 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2]

当前,就业率是全社会公认的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高校也一直给毕业生灌输“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就业数量。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能够保持在90%左右,但作为就业质量重要评价指标的“就业满意度”表现却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半年后的满意度只有五成,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更低至不到四成。频繁跳槽,工作满意度低,这都说明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所隐藏着的是亟待提高的就业质量。可见,盲目追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并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不仅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隐患。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开始集中研究就业质量内涵及结构,还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例如,1998 年,马维亚代表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并编制了一套衡量各国,体面劳动,的主要指标体系,其核心即为就业质量,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 11 项内容;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作质量”指标,欧洲基金会则构建了“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2005 年―2010 年,上述 3 个国际组织整合建立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已在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使用。[3]

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对开展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如赖德胜等在《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中提出我国各地区的就业质量指标应包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态、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等 6 个大维度,20 个二级指标,50 个三级指标。在如何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上,李全林(2005)指出就业质量应包括就业层次(客观性指标)和毕业生的主体指标(如满意程度等)两大方面的内容。程惠娜(2007)等则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四、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我们选取广州某高校毕业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在己有文献研究结论、预调查和访谈基础上,我们首先提炼出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个体因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向大学毕业生发放问卷以展开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原因,从而尝试寻找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对策。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两部分,具体为大学生个人特征、社会资源、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认知能力、就业满意度、工作环境、部门单位、个人岗位、发展空间、薪酬福利等测量指标。

此次调查对象为近三年毕业于广州某高校的毕业生,问卷通过电子邮箱、QQ、微信、飞信等方式发送,共回收问卷337份,其中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为9522%。

(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大学生个体特征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在个人特征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政治面貌和专业科属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而性别、入学前户藉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2、大学生社会资源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校友关系,及其保持联系的社会人士或校友的数目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同时,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无明显影响。

3、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在专业技能方面,大学生学习成绩的班级排名、英语水平及其是否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越高,其就业质量水平也越高。而是否公开发表过专业论文、是否拥有其它专业技能证书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4、大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和能力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无担任学生干部及担任的类型、从事学生工作的时间、是否参加文艺或学术竞赛、是否在竞赛中获奖、是否有其他荣誉证书、是否做过兼职工作、是否在企事业单位做过就业实习等多个因素均对其就业质量有影响。

没做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就业质量最低,随着其参与学生工作级别的上升,其就业质量也随之提高;而参与学生工作时间的长短也与其就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时间越长,就业质量水平越高。对于是否参加文艺或学术竞赛、是否在竞赛中获奖、以及是否参与兼职工作的回答给予肯定答案的学生,其就业质量明显高于给予否定回答的学生。

另外,学生获得的其他各类级别的荣誉证书也会帮助其提高就业质量,证书等级的高低与其就业质量的高低成正比。

5、大学生职业认知水平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是否接受过职业或就业辅导、是否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点差数据分析显示:接受过职业或就业辅导的学生,其就业质量高于没有接受过指导的人;求职前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就业质量状况好于那些找工作时漫无目的的人;有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其就业质量高于在这方面欠缺的人。

综上所述,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个体特征等因素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无太大影响,而社会资源、专业技能、成绩排名和英语水平、实践活动能力、参与学生工作的时间、是否在文艺或学术竞赛中获奖、是否参与过就业实习以及是否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均对其就业质量产生了显著正向的影响。

五、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问题,需要政府、用人单位等社会力量与高校、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力求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一)学生角度

根据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提高自身就业质量努力:

1、客观分析形势,坚定信念,不怕挫折

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关注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国家相关政策的习惯,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结合自身的优势、劣势,理性、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做到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焦虑,提前做好面对挫折的准备,以积极地心态在竞争中锻炼自我。

2、夯实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学术讲座、专业社团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获取新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并在活动中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转化,自觉地把课内外所学各种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融会贯通,提高自我的综合学习能力。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践能力,积累社会资源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实践能力,也能积累社会资源。转变,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做事态度,加强亲属间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同乡联谊,与同学、师长、同事良性互动,相互扶持。大学生应该在这种人际网络建设中更加积极主动,把握机会,积极开发社会资源。[4]

4、正确认识自我,确认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有效的职业规划是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的基础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剖析,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找准职业锚,在充分了解信息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职业目标,做出择业决策,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角度

对于高校而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质量是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大学生就业己步入了市场化的进程,高校也必须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和策略创新和发展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前景可行性调研和预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将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培养与就业挂钩,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在培养模式上,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树立高校人才品牌。同时,高校还要与企业建立长效互动的关系营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使人才能力结构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企业、高校、毕业生的共赢。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

职业规划的目的是要塑造一个完善的人,它不是把人作为、职业搜寻的工具,而加以培养和对待的,它的目的是要指导个体追求全面人生幸福成功就业,只是低层次的目标,而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充分的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职业规划教育不仅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要贯穿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规划启蒙教育,对学生由灌输性指导转变为内需性指导,由功利性指导转变为发展性指导。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构建本土化的高校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专业课教师也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使学生以自身的职业目标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其未来职业岗位技能与能力的学习,形成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角度

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毕业前,通过自身和学校所获得的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极为有限,他们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到处乱碰,因此,政府应该构筑统一、高效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给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帮助其顺利就业。[5]

1、逐步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信息网络,便于所有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传媒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地获得招聘、求职、工资价位、劳动法律法规等信息,并可通过互联网获得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

2、大力培养和发展信息人员队伍,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构建现代化信息系统。

3、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监测分析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网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以保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

4、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包括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监管力度,避免虚假、欺诈就业信息充斥网络;运用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监督等手段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用科学人才观指导大学生聘用工作,构建大学生聘用公平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07):29―31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陈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12

[4]冯永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41―142

第6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事例并非罕见。而当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市场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如果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承受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况,亦即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得失业的大学生不至于影响社会安定,则市场的调节作用将是有效的。而目前的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险制度都可以暂时解决他们的就业危机,但两类保障模式存在着差异性。文章从当前就业市场失衡的现状入手,论证了将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优于失业救济的保障选择。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全球性话题,G20英国伦敦峰会以倡导稳定、发展和就业为主题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在大学连续扩招的我国,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就业市场从2003年开始遭遇寒流,如今又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它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毕业生人数每年以百万数递增,而实际就业人数却在以百万数削减,这股寒流愈演愈烈。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2009年研究生扩招5万、取消户籍限制以及对于去中小企业和非直辖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层次的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失衡的因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从以往的供小于求到现在的非均衡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市场的供大于求状态是就业市场失灵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是不容忽视的深层次因素。以就业率最低的法学专业为例,全国共有600多所院校开设法学专业,无论是石油大学还是医科大学都有法学专业,法学专业的重复设置使就业人数供过于求是必然的,其它专业莫不如此。在这样低水平的专业设置结构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必然不符合社会需求,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培养不出,而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过剩。高校扩招本身就会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加之供大于求的状态,学生教育成本难以收回,教育投入必然不足,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必然脱节,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新《劳动合同法》对就业的短期冲击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加大了就业的紧张形势。它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例如对劳动者必须办理养老、医疗及失业等保险;这使企业承受的风险提高.用工成本增加。它的实施最终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利益,但在短期内企业会减少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企业在用工时既要考虑合法用工,又要稳定成本,因此,对毕业生的要求会愈来愈苛刻,招聘程序愈来愈严格。

(三)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效应

2008年金融风暴呼啸而来,席卷全球,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为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加上近两年来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480万,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超过千万。这个消息对高校学生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全球金融危机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国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对外开放城市的企业以及一些沿海城市企业.这些企业过去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现在面临着减产、破产、转产等问题,而这又影响小的企业对金融危机进行未雨绸缪,一方面提高用工质量,另一方面减少用工和开支。目前,受影响较大的有航天、金融、房地产等专业。

(四)就业市场失衡的主观因素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理念。部分毕业生对择业的认知不够全面从而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就业认知偏差导致就业决策偏差,就业期望值偏高,对实际就业环境不满意。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的要求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人生期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都有一个自己拟定的就业期望值,而这个期望值普遍高于就业环境的实际水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更能说明这个问题,根据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大学生一旦在次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就很难返回到主劳动力市场,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在主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也不愿选择在次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这种偏好不仅体现在工资收入上,还体现在就业环境、就业区域以及相关产业的选择上。

二、就业市场失衡选择优势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阀,大学生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社会保障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密切关注这一群体的动态变化,根据可行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尽快建立符合这一群体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势的社会保障不仅有利于保障生活、分散风险和弱化失业的负效应,还有利于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循环。

(一)减缓个人承受的心理负荷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失衡致使部分学生心态失衡,就业的受挫导致他们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巨大差异,失去自信心,出现就业焦虑、就业冷漠、就业幻想等。因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保障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给大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的机会,还有利于他们调整心态和平衡情绪,为重新认识自己和社会,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创造必要条件。

(二)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提升竞争能力

与西方各国相比,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立意识普遍不强,对家庭和社会依赖较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其主要生活来源均来自于家庭,这种经济上的依赖不利于其自立意识的形成。而适宜大学生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使大学生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加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储备技能,挖掘潜能,提升个人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危机,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到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大学生失业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一定的失业率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在业者的工作积极性,但如果它演变成一种社会风险,进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需要社会保障对其进行调节。如果一群思维活跃的知识青年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时刻连续遭遇就业挫折,会引起他们对社会和政府的失望,当一个群体的失业率超过他们承受的临界点时,就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从目前来看,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小于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必须完善适宜大学生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三、就业市场失衡的社会保障选择

社会保障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如何针对大学生失业的确是一个新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衡,世界各国实行了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政策可分为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有些国家将这两类方式互相补充,构成大学生失业社会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究竟采取何种方式更适合当今大学生和社会状况,值得探析。

(一)大学生失业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和定位

为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保障最终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失业风险。一般来说,应对失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失业保障制度,但失业保障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就目前而言,我国失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覆盖面较低,调节功能极其有限。针对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究竟是采取失业保险还是失业救助,是问题之所在。就我国而言,这两者的价值取向与定位不同,社会效果也不同。失业救济所倡导的理念是社会公平,针对的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例如加拿大等国采取的是失业救济,如果大学生始终未能找到工作,从失业之日起可以申请低保。目前我国也做出了将失业大学生或起薪工资水平低于城市低保线的应届毕业生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规定,为他们提供最低保障或临时救助。而失业保险强调的是社会效率,大学生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目前并非弱势群体,况且我国大学生的失业多数是结构性失业或自愿性失业,他们结合社会全部就业岗位和自身教育投入进行综合考虑,要求的回报相对较高。因此,我们必须探寻适合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大学生纳入失业救济的差异性劣势

大学生适用的失业救助的政策,的确从理论上起到了保障大学生失业期间基本生活的作用,并且不要求大学生拥有缴费经历,其资金来源于国家和社会。但是,针对大学生失业或起薪水平过低的这种被动保障,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失业大学生要享受失业救济,程序繁杂、条件苛刻,要求先到劳动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并在登记后两次介绍职业不成功才会出具失业证明。然后由居委会上门调查、街道审核、张榜公布、民主评议、民政部门公示后才能申请成功。这种繁杂的申请程序极大地伤害了大学生的自尊心,有七成饱受求职挫折的大学生急需社会救助,但是为了自尊心,不愿在失业时获取失业救济。其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进行失业登记的大学生并不能得到专项保障基金,基本的失业救济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因为低保政策较多地依赖于地方经济,尤其是来自农村而未能就业的大学生,失业救济金水平过于低下,他们难以享受地方经济为他们提供的救济平台,还增加了失落感,后悔上了大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再次.失业救济有可能豢养一批“寄生虫”,他们成为理所当然的享受者,不急于就业,继续等待高于自己实际能力的工作岗位。

(三)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的差异性优势

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与纳入失业救助相比,可以避免失业救助的弊端,有效地分散风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使他们在自尊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积极储备技能,这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有助于拓展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并有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将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范围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目前的市场经济制度给社会带来巨大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失业保险制度应涉及所有劳动者,大学生也不例外。目前,没有实施失业保险的症结在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因没有收入来源无法先行缴费一年而不符合失业保险条例,进而导致缺乏有效的保障平台。实际上,制约这一政策实施的关键在于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我国依然实施严格意义上的失业保险制度。笔者建议,学生作为社会个体,依然是缴费责任主体,同时和学校、国家三方共同缴纳。学生个人负担部分以专项贷款的方式缴纳,参照助学贷款方式,再建立一个有效的保障监督机制,大学生就业以后贷款金额陆续收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银行又可以重新贷款,专业银行只需垫支启动资金。学校缴纳的部分由学校的经营性收入支出,国家再拨出一部分专项基金。经费解决了,再加上严格的失业保险金的管理和运用,如此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第7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

音乐学院作为专门或者综合大学内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独立机构,应在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招生考试、面试和录取工作开始,就应当体现其对就业工作的责任,录取真正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环境资源丰富的学生,为四年后该生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进校以后,由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依托各学院任课教师,结合学院实际、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考察、案例分析、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进行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目标。具体而言:大一,介绍专业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大学生角色转换、个人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指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目标教育;大二和大三,进行就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咨询、职业素质培训指导;采取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科学实验等形式;邀请成功人士、往届毕业生、企业家来院讲座;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大四,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指导毕业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宣讲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收集、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信息等。毕业以后还要进行跟踪和调查,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有一定形式的帮扶和鼓励。

具体而言,贯穿学生学校教育始终的就业工作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开展,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讨论、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就业工作职责,分工协作、认真落实,并结合学院实际把就业工作纳入了学院党政目标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二)加强宣传,及时传达有关就业精神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张贴宣传画、开设就业信息专栏、发放宣传资料、就业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对国家、省、学校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和就业制度进行宣传和教育,将国家有关就业信息及时准确传播到每一个学生。

(三)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学院根据就业制度的改革,通过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定位,掌握基本的就业技巧等。其次,学院因势利导,结合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鼓励学生考上研究生深造或出国留学;再次,引导和帮助同学们确立学习和就业目标,增强市场意识,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自卑,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四)利用网络,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毕业班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挑选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出色的学生党员或班干担任信息联络员,形成了一个“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专职辅导员)――班干(信息联络员)――学生(信息接收端)”网状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保证任何就业信息都能及时传达给学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就业信息服务中优势凸显,学院利用网络,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搭建无形的就业信息平台。1)在网上采集就业信息,让其毕业生充分选择、充分就业;2)通过QQ群、移动飞信、网页就业信息;3)鼓励毕业生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及网上应聘。

(五)开拓路子,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院积极创新,主动出击,热情引进,变被动为主动,开拓就业路子,拓宽就业渠道。1)鼓励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基层选调和特岗招考,积极动员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2)积极支持他们到中小企 业、民办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3)动员全院教师、全员参与,依靠教师、学生家长、亲友,校友,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作好就业服务。

(六)文明离校,学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

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安全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确保不因就业问题引发不稳定事端,平平安安走上工作岗位。学院深入到毕业生中,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教育他们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关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学院还努力做到认真对待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的每个程序和每个环节,尽量地减少毕业生离校前的负担;认真对待未就业毕业生及家庭困难的毕业生,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主动关心了解”、“两个认真对待”使毕业生离校工作进行得平稳、有序,没有出现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

(七)跟踪回访,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工作

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回访工作,严格做好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就业率统计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学校。

结语

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例如部分学生求职不主动,依赖心理强,对就业网络的使用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强;有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信心不足的担忧;就业渠道的开发欠缺;就业调研工作、跟踪调查工作部不及时,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此学院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还需积极转变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差、被动等待、依赖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音乐学专业的介绍,增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把网络真正运用于就业信息服务建设中等。最根本的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鸿银.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06):14-16.

作者简介

第8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

自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普及教育后,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的作用,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近年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问题凸显,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毕业工作压力增大,任务十分艰巨。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辅导员是整个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他们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辅导员肩负着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化建设新型专业人才的重任。现今.高校辅导员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兼任就业指导的工作,如何有效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优势,有力地指导毕业生顺利完成就业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利条件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

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有的与所带学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这就为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了有利条件。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四年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其更加系统规范、扎实有效的有利途径。

2.就业指导通常与常规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辅导员常规工作的最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业问题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密切关心的敏感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在工作中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二、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利因素

1.就业指导工作不专业化.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专业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没有系统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没有对辅导员就业工作的专题培训。辅导员自身不具备职业规划的课程学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辅导员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最多只是给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次讲座,穷于应付,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且就业指导的内容过于肤浅,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

2.高校辅导员职责不够明确,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积极性。

当前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辅导员职责。也没有明确地将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职责,没有制订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许多辅导员凭着对学生的爱、关心在默默工作。但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因为缺少监督考核,对学生漠不关心,从而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3.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繁重。影响了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辅导员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辅导员所带的学生数很多,所涉及的事务也很多,维系着学校和学生的正常联系,学校的每次活动、每项要求最终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尤其是学生解困、欠费问题,心理问题、学校的安全稳定等都需要辅导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承担党团、行政、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每个辅导员都肩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因此,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分散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三、如何有效发挥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

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要求其一方面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即应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咨询学等综合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便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最终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的最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如果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就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特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从而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顺利就业。

3.用全方位手段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辅导员应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例如,经常浏览各用人单位的招聘网页,各相关院校的BBS就业资讯网,甚至应亲自深入企业单位与人事部门进行沟通.多渠道掌握有效的就业信息。此外,辅导员应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多方面的网络联系方式,做到及时、准确地向每个毕业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信息。

4.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辅导员应注意发现学生在核心求职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制订改进措施和办法,配合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加以培训和提高。尤其在具体求职技巧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方面,就业指导要更加细致、有针对性.如求职择业的程序,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甚至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的技巧方面,辅导员都要给予毕业生具体的指导和培训。对于考研学生、考公务员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他们的考试、复试创造条件;对于贫困生群体,给予关注,除了帮助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生活上的困难外,还要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树立自信,成功就业。

5.加强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地位。

心态决定命运,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克服失败、消极心态,积极争取成功。对于辅导员来讲。都要耐心地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一些对择业、就业感觉迷茫和遥远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清醒起来,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构建规划,确定目标。实践也证明,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今后择业、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

6.加强就业指导中的素质教育。

第9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就业困境 改革调研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人皆共知的问题,为寻求破解途径,提出了创业教育。然而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却不令人乐观。作者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学习实践经验,论述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我们在NY理工学院进行调研时,经该校领导介绍,结识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些成功经验的H教授,在访谈中H教授提到最多的是创业与就业,这引发了我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再思考。

一、理论分析

要推行创业教育,首先要必须弄清创业教育的内涵。我以为,所谓创业教育,是指教育的一种总体指向,是一种建立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上的、旨在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创业经验。一些学校感觉在实践中开展创业教育存在困难,实际上是没有走出对创业教育概念错误理解的想法。如果走出这个误区,学校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可操作的创业活动或创设创业教育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思维的目的。

创业教育仅仅向学生做知识性的传授是不够的,学生能力的养成应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这个环节尤其薄弱。创业教育实践的瓶颈,折射出整个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意识上说,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一些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对创业教育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真正的投入。从能力上说,创业教育对高校师资水平、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这对高校的实力提出了挑战。首先,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同时,开展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给大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其次,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再次,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通过走校企联合的模式,政府要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从而有力保障高校可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另外,学校可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创业实体,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场所。

二、实践体会

(一)一线教师: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

访谈中,H教授分析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难、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教育问题,他认为,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最重要、最深层次因素,而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一线教师。他说,企业招聘员工的目的是创造效益,没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这并不奇怪。目前,一方面企业仍然存在技术人才短缺情况;另一方面,高校又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的问题。H教授还说,由于教师与企业有技术合作关系,而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有责任也有条件推荐学生就业。导师推荐硕士、博士就业已成惯例,在本、专科培养中也应逐步形成这种关系。设想每位教职工平均推荐4位毕业生就业,我院毕业生就将会供不应求。而且通过品尝在推荐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由“教到为止”变为“教会为止”。在学生毕业的半年之前,食品专业的教师就开始为毕业生就业奔忙,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中,超过80%是教师亲自联系的。

(二)行动和制度保障:值得期待的有效方法

首先,行动起来,创造一个条件,从我做起。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都可以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在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的今天,如何“以创业带动就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们关注的事情。在具备了创业基本准备的前提下,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NY理工学院食品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与其他同类高校毕业生相比,有明显优势。”这是来自企业的评价,禾田香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生来电话表示,要再招聘几位该学院食品专业的毕业生。

其次,鉴于目前教师参与学生就业不积极主动,高校尚没有以考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更谈不上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H教授建议,一要构建以考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教学质量,即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较多、较新、较实用的知识,是否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二要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工作的“数量”,不能作为就业“质量”的评价,而社会、毕业生关心的恰恰是就业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不完美的。

(三)教学和科研改革:实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食品专业的教师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的教学改革。“回头评学”就是他们在综合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有益尝试。即借鉴高中毕业会考的做法,在学生毕业之前,对所学主干课程进行摸底考试。此举在促使学生复习专业知识,认识到平时努力学习、提高掌握知识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回头考评教师。因为传统的学校教学,遵循的是“教到为止”的理念,而“回头评学”,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将“教到为止”变为“教会为止”,并根据就业需要,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另外,与国内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相比,NY理工学院的食品专业名不见经传,就业的严峻形势更是让这个冷门专业面临着被砍掉的尴尬局面。“不能看着我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开饭馆、推三轮。那样的话,我对不起他们。”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H教授及同事通过大量调研论证后,决定在他负责的食品专业尝试启动一场“创新计划”教学变革。这场变革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在确保就业率接近100%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就业质量”。H教授说:“我的教改理念经历了三次升级:第一次升级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在本行业技术岗位上的就业率;第二次升级是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次升级是围绕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提高毕业生在关键技术岗位上的就业率。”由于成效显著,获得了河南省社科联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H教授一直致力于发酵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其中独著的86万字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应用技术》一书,2004年9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销售以来,受到读者欢迎,曾3次印刷。从2007年2月13日开始,该书主要内容被《中国食品报》每周二连载。2008年,H教授在第八届食品添加剂配料展览会上作了题为“食品配料的界定、监管及开发应用”的学术报告,观点新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并在国内率先开设出了《食品科研方法》课程,在《食品安全与食品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一文,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伦理学”,并给出了食品伦理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三、反思与启示

NY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与教育教学实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加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学校始终坚持重质量、聚内涵、创特色,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生竞争力不断增强,就业前景良好,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NY理工学院实施的创业教育,不仅仅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同时为我国国内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只靠国家的政策扶持所能解决的,更多的是要依靠地方院校的大力合作与支持。NY理工学院正是响应了政府的号召,以实际行动,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其独到之处,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学院通过自身的实践,将创业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效果,改变以往食品类专业类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就业层次低等刻板印象。创业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谋职业,自谋出路,使大学生具备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应该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创业教育的实施积极响应了国家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强烈要求;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大学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内涵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作贡献,是每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能。实施创业教育实现了地方经济同地方大学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大学实现产学研更好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