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精神病基础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基础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基础学

第1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1.1观察指标实验室检查:在整个医治过程中在2、4、8、12周的周末对所有患者进行抽血来检测ALT和AST。B超检查:在医治前后进行B超检查,察看其肝脏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观察:医治过程中采用作用量表来评估相关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

1.2疗效判断标准痊愈: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肝功能与医治之前对比变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与进药之前相比该器官的功能无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与好转两项之和。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分析资料。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间疗效比较治疗后,甘利欣胶囊组总有效率为94.6%,护肝片组总有效率为50.0%。甘利欣胶囊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护肝片组(P<0.05,见表1)。

2.2血清生化酶学指标变化对照2组患者治疗前ALT和AST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药物治疗之后,甘利欣胶囊组的两指标下降程度皆比护肝片组更加显著,从第4周开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甘利欣胶囊组中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是呕吐、头痛,但程度比较轻,经过一段时间患者自行缓解;护肝片组中有2例出现了不良反应,症状是呕吐、食欲缺乏、头痛,同样未作特殊处理。2组不良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精神病药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由于得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一般都要进行长期的服药,这就会对药物代谢的重要部位肝脏产生一定的伤害,该类药物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肝损伤。肝损害的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药物对肝细胞产生了毒性作用或者是肝脏对药物产生了变态反应造成的。一般采用减小药量、增服保护肝脏的药物或者换药的手段来医治肝损伤。据报道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肝损害,以氯丙嗪为多,主要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少数人发生黄疸。

第2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肿瘤;CT学表现;临床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神经源性肿瘤占胸部肿瘤的20%~47%,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其来源于胸腔内神经鞘、自主神经节及副神经节组织,其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约75%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多数位于后纵隔,少数可发生在前纵隔,而前纵隔内神经源性肿瘤以恶性为多见。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大多位于胸腔内椎管外,但有少数纵隔肿瘤可以突入到椎间孔和椎管内,导致脊髓或脊神经受压而出现或轻或重的脊髓或脊神经压迫症状。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不尽相同,其治疗原则均为手术切除肿瘤。本文综述其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重点概括近年来影像学进展,以提高对其的认识。

1 胸部神经源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

1.1 胸部神经源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胸部最常见的肿瘤有原发性胸部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类肿瘤和胸腺瘤,而神经源性肿瘤主要位于后纵隔,占后纵隔各类肿瘤的90% 以上,极少位于前纵隔或中纵隔。原发性胸部神经源性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中青年患者,恶性肿瘤多见于儿童,约占10%。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神经鞘细胞或神经节细胞,根据肿瘤的细胞起源将其分成三大类[1]:①起源于神经鞘的肿瘤如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②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的肿瘤如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③起源于副神经节的肿瘤如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

1.2 胸部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绝大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也无阳性的体征。只是因体检或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以有轻度的胸部不适、刺激性咳嗽、胸闷和气短等症状。当肿瘤较大时,患者可以伴有邻近的组织或器官受压迫症状,如压迫食管致进食下咽困难,压迫气管支气管致咳嗽和呼吸困难;纵隔肿瘤可以突入到椎间孔和椎管内,肿瘤压迫脊髓、脊神经及交感神经链时致肢体麻木或同侧Homer综合征,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不完全截瘫。

1.3 神经源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1.3.1 起源于神经鞘的肿瘤如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多见于中年患者,男女发病率相近,好发于肋间神经和脊神经后根,神经纤维瘤好发于肋间神经和交感神经干。病理上主要有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组成。Antoni A区细胞紧密排列成栅状结构,呈束状交叉成漩涡结构,或洋葱皮样结构。AntoniB区细胞呈星芒状,排列疏松而零乱,细胞内和细胞间有许多空泡或水样液体,形成微囊或较大的囊腔。各神经鞘瘤此2种细胞区的构成比可完全不同,从完全Antoni A区逐渐过渡到Antoni A、Antoni B区交错,甚至完全为Antoni B区所占,更有甚者可完全退变而形成一个大囊。在Antoni A、Antoni B区内都可夹有胶原、出血、微囊、钙化等改变[2]。神经纤维瘤多发生于男性患者,以20~40岁多见,病理学表现为增生的神经鞘细胞散布于粗大的波状胶原束间以及不同程度的粘液样变性[3]。

1.3.2 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的肿瘤如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 又称神经节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由分化良好的神经节细胞、神经鞘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好发部位为后纵隔、腹膜后[4]及肾上腺[5],其中以后纵隔最为常见[6]。目前国内外文献中以个案报道为主[7]。节细胞神经瘤可能由成神经细胞瘤或成神经节细胞瘤分化形成,且成神经细胞瘤经过化疗后可演化为节细胞神经瘤[8]。节细胞神经瘤大体病理标本均为实性肿块,包膜完整,质地较软。切面呈灰白色,可见钙化,可见脂肪样变性。组织学上由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组成,但发生在不同部位分化程度可不一样,如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神经纤维)成分为主,内含少量成熟型神经节细胞,则构成节细胞神经纤维瘤[9];如肿瘤由较多成群的成熟型神经节细胞构成,则构成节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瘤),此时节细胞常多核、成簇[10]。

神经母细胞瘤为分化极差的高度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早期儿童纵隔内恶性肿瘤[11],50%患者在2岁以内发现,90%以上患者在5岁以内发现。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2年存活率为25%,神经母细胞瘤也有自行性退化或逐渐分化成熟为神经节细胞瘤的特点。神经节母细胞瘤为已经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瘤,其细胞学特点介于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之间。肿块呈多结节状,质地较硬、色灰紫。组织脆弱易破碎。剖切肿块时常有砂砾声,切面呈灰红色,有多处出血、坏死灶。镜检可见瘤细胞,胞浆少,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淡,呈瓣样摊列且有出血、坏死、钙沉积[12]。

1.3.3 起源于副神经节的肿瘤如副神经节瘤 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瘤分两类:嗜铬细胞瘤和化学感受器瘤。嗜铬细胞瘤有分泌儿茶酚胺的特点,化学感受器瘤只有感觉神经供给,不嗜铬,无分泌功能,此两种肿瘤均属APUD系统的肿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胸、腹内,纵隔异位嗜铬细胞瘤占全身异位嗜铬细胞瘤的1%左右,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是分泌儿茶酚胺,但是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很少有分泌活性。嗜铬细胞瘤的特征为高血压,但也有血压正常的患者,所谓“静止”的肿瘤,未能测出有分泌功能的嗜铬细胞瘤,外科手术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临床上应当注意在无症状的纵隔肿瘤中,应想到有嗜铬细胞瘤的可能。50%纵隔化学感受器瘤无症状,多为体格检查时发现上纵隔有阴影。副神经节瘤组织学呈巢状、腺泡样或弥漫实体性结构,间质富于毛细血管或较宽的胶原性硬化带,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卵圆形,细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巢周边多见扁平支持细胞围绕。在细胞学涂片中瘤细胞多失去胞质或仅见少量淡染嗜酸性胞质,呈单个或少量几个细胞的松散性串珠样排列,无明显上皮团巢样结构,细胞核呈卵圆形或长梭形,可见小核仁,偶见单个散在的明显的多形核细胞并伴有较大核仁,可见少量散在长松形支持细胞;刮片或压片细胞学中可见分枝状血管腔隙样结构,血管内皮细胞无增生,较宽的红染胶原性区域亦可见到[13]。

2 胸部神经源肿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胸部神经源性肿瘤影像检查有多种,根据临床上习惯以CT和MRI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故在此仅介绍影像检查中的CT和MRI表现:

2.1 胸部起源于神经鞘的肿瘤

2.1.1 胸部神经鞘瘤 胸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平扫时绝大多数肿瘤表现为密度均匀的低或等密度灶,13%的病人可见肿瘤内钙化;增强扫描后肿瘤的密度取决于组织学上Antoni A型组织的范围以及粘液变、囊变或出血的程度,可有均匀密度区也可有不均匀密度区[14]。增强扫描时的不均匀密度区是由于富细胞区(Antoni A型组织)、乏细胞区(Antoni B型组织)、脂化泡沫细胞、囊变区和出血等多种因素所致;均匀高密度肿块是由大片Antoni A型组织和少量Antoni B型组织构成,而均匀低密度肿块则主要由大片的Antoni B型组织和少量AntoniA型组织构成。10%的神经鞘瘤可经邻近椎间孔向椎管内生长呈“哑铃”状或“沙漏”状[15]。MRI上肿块在T1W上呈中等信号,T2W信号增高,瘤内钙化T1W、T2W均为无信号。若囊变则瘤内出现更长T1长T2信号灶,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MRI的多切面成像对显示肿块与脊神经根、椎骨及脊髓的关系尤有价值。可更清楚显示典型脊神经根起源的横跨椎间孔的哑铃状肿瘤[16]。

2.1.2 胸部神经纤维瘤 胸部神经纤维瘤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平扫时CT值范围在20~25 HU之间,极少钙化;增强扫描后强化的程度取决于神经鞘细胞、胶原束和脂肪变等肿瘤成分之间的比例,CT值范围在30~50HU之间或中心区早期强化。神经纤维瘤体积较大肿瘤的中心坏死囊变亦是形成低密度的一个原因[17];增强扫描时的高密度是密集的胶原带引起。另有2.4%~29%的神经纤维瘤病可发生肉瘤性变,C T平扫时肿瘤表现为后纵隔椎旁或前纵隔锁骨下的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时良性神经纤维瘤呈相对均一强化,而恶性者呈不均一强化。神经纤维瘤在T1WI上,信号强度呈低到中等,与肌肉信号强度相等或稍低;神经纤维瘤病C T平扫时肿瘤表现为后纵隔椎旁或前纵隔锁骨下的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时良性神经纤维瘤呈相对均一强化,而恶性者呈不均一强化。丛状神经纤维瘤是von Recklinghausen 神经纤维瘤病的特殊形式,多发生于颈部、盆腔和四肢,少部分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包括胸部[18]。在胸部者最常见起源于后纵隔交感链,也偶见起源于迷走神经和隔神经。CT平扫表现为周围神经弥漫的纺锤形扩大或沿着周围神经形成多个肿块或呈不规则分叶状,其密度低于胸壁肌肉,CT值范围为15~20 HU,少数钙化。增强扫描时全部呈低密度或有周边强化。病灶的低密度与脂质性神经鞘细胞、高水含量的粘蛋白基质、囊变和神经周围脂肪组织的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有关。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9] 。

丛状神经纤维瘤是von Recklinghausen神经纤维瘤病的特殊形式,多发生于颈部、盆腔和四肢,少部分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包括胸部。在胸部者最常见起源于后纵隔交感链,也偶见起源于迷走神经和隔神经。CT平扫为周围神经弥漫的纺锤形扩大或沿着周围神经形成多个肿块或呈不规则分叶状,其密度低于胸壁肌肉,CT值范围为15~20 HU,7%的患者可见肿瘤内钙化。病灶的低密度与脂质性神经鞘细胞、高水含量的粘蛋白基质、囊变和神经周围脂肪组织的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有关。增强扫描时全部呈低密度或有周边强化。

2.1.3 胸部恶性神经鞘肿瘤 恶性神经鞘瘤是罕见的神经肌梭细胞肉瘤,可伴或不伴神经纤维瘤病。男女发病率相等,多见于30~60岁,平均38岁。1/3的患者死于手术切除后肿瘤复发。其CT表现为圆形低密度肿块,病灶可侵犯纵隔结构和邻近胸壁,并可出现胸膜转移,表现为胸腔积液或胸膜结节。而低密度区是肿瘤内出血、坏死和透明变性所致。少数肿瘤内钙化。血行转移以肺内转移最常见,而淋巴结转移罕见。

2.2 胸部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的肿瘤

2.2.1 胸部神经节细胞瘤 神经节细胞瘤的CT平扫肿块边缘清楚,呈均匀偏低密度,少数有散在的点状钙化,多数神经节细胞瘤血管并不丰富,增强扫描动脉期多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甚至不强化[20]。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境界均清晰,有完整包膜,质地柔软,病灶多呈椭圆形 或梭形,大体病理切面多呈灰白色鱼肉状,质地较软。病灶内部分见钙化,部分见脂肪样变性。光镜下主要由增生的神经鞘细胞、神经纤维、散在分化成熟的神经节细胞组成,部分神经鞘细胞黏液变性明显。节细胞神经瘤通常被认为是良性肿瘤,然而Geoerger 等[21]统计 49 例发现 2 例局部淋巴结转移,1 例邻近软组织转移,因此转移征象的存在不能完全排除节细胞神经瘤的可能性。节细胞神经瘤平扫均呈较均匀低或稍低密度,其密度一般低于肌肉,很容易误诊为囊性病变,这与肿瘤内含有大量黏液基质、少许脂质、相对少量的神经节细胞和间质血管有关。节细胞神经瘤约 20% ~42% 出现钙化MSCT 薄层图像可清晰显示点状钙化,由此可见 MSCT 薄层可提高钙化显示率,并可显示有无少量脂肪组织,这对于诊断非常有价值[22]。增强扫描后病灶未见强化,这与肿瘤内含有相对大量黏液基质而其他成分含量相对较少有关。部分病例呈轻度延迟强化,这可能与部分肿瘤内细小血管含量相对较多、肿瘤细胞外间隙内含有的大量黏液基质阻滞了对比剂的灌注有关,这也可作为其重要的影像学征象之一。国内外文献报道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增强后可见少量线条状强化[23],本组研究中经 MSCT 薄层图像观察及手术后证实为肋间后动脉[24]。本组病例 MSCT 薄层图像可显示肿瘤内特征性血管(肋间后动脉主干及分支) 穿行其中,肿块推移并包绕肋间后动脉主干及分支,其走行、形态未见异常,血管腔未见变窄或闭塞,术中能顺利剥离血管。病变内的肋间后动脉主干及分支与肿瘤的滋养血管有着明显区别,滋养血管在肿瘤的边缘逐渐变细,而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内的肋间后动脉主干及分支可达肿瘤的边缘,并延伸至周围组织内。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 CT 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肿瘤间质成分、血管含量多少密切相关。MSCT MPR 能很好显示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与周围血管及邻近结构关系。

2.2.2 胸部神经节母细胞瘤 神经节母细胞瘤是一种过渡性肿瘤,含有恶性的神经母细胞瘤和良性的神经节细胞瘤两种成分。胸部神经节细胞瘤CT表现为肿瘤具有完整或部分包膜的密度均一的实性肿块或为有薄壁的囊性肿块等复杂多样[25],常见颗粒状钙化;儿童神经母细胞瘤CT上表现为无包膜的、形态不规则的分叶状密度不均肿块,密度不均为肿瘤内出血、坏死、囊变所致;而瘤体上可见呈云絮状、点状、环状或团块状,多为无定形的、杂乱而粗大的钙化。肿瘤发生椎管时,相应椎管被侵犯、邻近结构被浸润及包绕血管,并向脊柱内生长可使椎体高度降低并伴椎间孔扩大。根据影像学表现可进行神经节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I期,肿瘤境界清楚,未侵犯邻近器官;II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骨骼或椎管但未越过中线和/或无同侧区域淋巴结受累;III期,肿瘤越过中线并侵犯双侧区域淋巴结;IV期,广泛的远处转移;IVS期包括I期和II期远处转移仅限于肝脏、皮肤和/或骨髓。胸部神经节母细胞瘤T1W呈低-等信号,T2W呈较高-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可有斑片状或片状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26]。

2.3 胸部起源于副神经节的纵隔肿瘤 副神经节的纵隔肿瘤即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交感神经节和交感丛附近的副神经节细胞。典型的胸部嗜铬细胞瘤起源于心脏大血管根部附近、心包和心脏旁、房间隔或左房壁内以及椎旁沟的植物神经组织。其CT表现为主肺动脉窗或后纵隔等典型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27]。典型的胸部嗜铬细胞瘤起源于心脏大血管根部附近、心包和心脏旁、房间隔或左房壁内以及椎旁沟的植物神经组织。其CT表现为圆形或椭形的软组织肿块,以囊实性为主。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或因中心坏死而呈结节样或环形强化[27]。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是嗜铬细胞瘤含有较多的血管基质所所致。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 (1)肿瘤大多呈软组织密度; (2)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界大多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3)增强扫描均有明显不均匀强化,甚至瘤内可见粗大血管影,无强化区多由液化坏死及囊变引起。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副神经节瘤病理表现基本相同[6]。肿瘤的这些病理学特点在CT像上均有反映,即病理学上肿瘤为实性或囊实性,部分肿瘤中内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区,CT表现为呈软组织密度的肿瘤密度不均匀;包膜完整者,其边界清楚;镜下瘤内所见血管网以及扩张或呈“树枝”状的血管;为CT像上肿瘤明显强化及粗大血管影显示的病理解剖基础。良、恶性副神经节瘤CT表现和病理改变均相似,因此仅从形态学上难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目前认为只有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和/或有远处转移才是判断恶性的可靠依据[28]。MRI表现:T1W呈等信号,T2W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呈明显强化,其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强化区[29]。

3 胸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胸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胸部节细胞神经瘤多爬行生长或沿器官间隙呈嵌入方式生长,质地软,境界清楚,密度低于肾脏,密度均匀,容易形成伪足样改变;位于脊柱旁的节细胞神经瘤,可紧贴于椎体,椎旁问隙消失。与大多数实质性肿瘤压迫血管并引起血管变形不同,节细胞神经瘤一般自身变形,部分包绕腹膜后大血管,而血管形态多正常[30]。与胸部节细胞神经瘤同源的胸部神经母细胞瘤倾向于完全包绕邻近血管及腹膜后脏器,肿瘤分叶明显,形态很不规则,肿瘤主体具有节细胞神经瘤密度低的特征,此外,病变内尚存在较高密度的其他实体成分;神经母细胞瘤钙化超过50%,出血、坏死、囊变常见。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实体密度很低,与肿瘤内黏液成分含量丰富有关。

胸部良性神经鞘瘤与神经相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肿瘤内常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体成分即细胞致密区(Antoni A区)和细胞稀疏区(Antoni B区)E43,可形成靶征;神经纤维瘤呈分叶或不规则,无包膜,但境界清楚;神经纤维瘤具有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肿瘤密度与神经鞘瘤相仿,变性少见。恶性神经鞘瘤不与神经相连,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由于恶性神经鞘瘤多为低分化梭形细胞瘤,肿瘤境界不清,边缘可见晕样改变和短毛刺,靶征出现的概率较低,少数恶性神经鞘瘤呈分叶状,类似于丛状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的密度与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的比例、分布和排列有关,Antoni B区的密度与节细胞神经瘤相仿,Antoni A区的密度较高;只出现其中之一的结构时可能引起误诊。与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呈梭形不同,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很少呈梭形。

胸部副神经节瘤多呈球形,密度较高,囊变、坏死、钙化和出血常见[31]。良性胸部副神经节瘤境界清楚,囊变常见,坏死、出血相对少见。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的比例接近30%,与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只占10%不同。恶性胸部副神经节瘤境界不清,出血、坏死、钙化等变性显著,囊变相对少见。

3.2 胸部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3.2.1 食管病变 食管癌向腔外生长,除见软组织肿块外,食管壁呈环状增厚,其上方管腔扩大,周围有肿大的淋巴结,食管钡餐显示食管粘膜破坏,鉴别不难。食管平滑肌瘤和纵隔神经源性肿瘤鉴别较困难。食管钡餐均显示一食管外压迹,粘膜不中断。

3.2.2 血管性病变 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尤其是主动脉夹层病变上下范围较长,增强时CT值明显增高,借此可与肿瘤鉴别。

3.2.3 脊柱病变 感染性脊柱炎、脊柱原发或转移肿瘤,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椎骨破坏及相应的软组织改变。而神经源性肿瘤则以后纵隔及椎旁肿块为主,良性者椎骨呈受压改变,脊椎病变者以骨质改变为主,软组织改变较轻,而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则相反。

3.2.4 肺内病变 神经源性肿瘤较大时,与肺癌、肺肉瘤鉴别有闲难。周围肺组织是受压改变,边缘光滑,无分叶、毛刺,肺门无肿大的淋巴结,肺肉瘤边缘清,往往有分叶,但无毛刺,密度可均匀,亦可有中心坏死,肺内病变中心点在肺内,纵隔病变中心点在纵隔内。

3.2.5 纵隔孤监性淋巴结 淋巴瘤和远处的淋巴结,平扫CT值偏低,增强扫描示病变边缘环行强化,结合临床化验和原发病史,不难鉴别。

4 展望

总之,胸部神经源性肿瘤在CT、MRI上有特征性表现相结合对于胸部神经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对于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CT与MRI能在术前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边血管、肺组织的关系,对临床决定最佳的手术人路及手术方式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切除率。目前,许多学者已着手研究特异性的肿瘤指标来区别节细胞神经瘤与成神经细胞瘤,这对于患者的预后评价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长海,张连斌,孙玉鄂,等・原发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中华医学杂志, 2005,85 (19):1360-1361.

[2] 年,沈铭昌,郭慕依,主编.实用外科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657-667.

[3] 方玲,周雯,戴鲁平,等・胸壁原发神经源性肿瘤CT检测结果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6,13(3):356-358

[4] 郭学军,刘鹏程,王成林,等.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25(8): 1443.

[5] 任小波,徐国生,林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 27 (10): 1346.

[6] Forsythe A,Volpe J,Muller R. 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 RadioGraphics,2004,24(2): 594-597.

[7] Yam B,Walczyk K,Mohanty SK,et al. Radiology-pathology conference: incidental 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 Clin Imaging,2009,33(5): 390-394.

[8] Lonergan GJ,Schwab CM,Suarez ES,et al. Neuroblstoma,ganglioneuroblastoma. and ganglioneuroma: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2002,22(4):911-934.

[9] 刘复生,刘彤华.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980-981.

[10] 张熙曾.纵隔肿瘤.见: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中册).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219-1240.

[1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科学(下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33-2236.

[12] 李果珍,戴建平主编.临床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05-506.

[13] 秦建兵,解建军,马广贞,等.副神经节瘤的细胞学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 15 (8):1300-1303.

[14] 熊海・原发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3):6-8.

[15] 李红伟,柴秀芹,蔡志超,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辽宁医学杂志,2008,22(3): 155-157.

[16] 曹作平.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诊断[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5):478-480.

[17] 李红伟,柴秀芹,蔡志超,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辽宁医学杂志,2008,22(3): 155- 157.

[18] 吴礼高,刘德纯.丛状神经纤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2): 156-158.

[19] 王志涛,张志远,朱凯,等.MR弥散加权成像在纵隔肿瘤中的应用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32(3):363-366.

[20] 谭晔,杨正汉,周诚,神经节细胞瘤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6):768-701.

[21] Geoerger B,Hero B,Harms D,et al. Metabolic activit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ganglioneuromas. Cancer,2001,91(10): 1905.

[22] Duffy S,Jhaveri M,Scudierre J,et al. MR imaging of a 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 fat as a useful diagnostic sign. AJNR,2005,26(10): 2658-2662.

[23] Forsythe A,Volpe J,Muller R. 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 RadioGraphics,2004,24(2): 594-597.

[24] 管彬,钟唐力,刘启榆,等.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3):425-427.

[25] 谭晔,杨正汉,周诚.神经节细胞瘤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6):768-770, 774

[26] 韩月东,魏梦绮,龚雪鹏,等.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2,17(4):348-450.

[27] 张立华,卫才永,杨宁,等.副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5):514-516.

[28] Pacak K, Eisenhofer G, Ahlman H, et al.Pheochromocytoma: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practice from the First InternationalSymposium.NatClin PractEndocrinolMetab,2007,3(2): 92-102.

[29] 王淼淼,伍建林,李智勇,等.纵隔内异位嗜铬细胞瘤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294.

第3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关键词: 丙烯腈;从业人员;肝肾功能;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 R 135.1文献标志码: A

丙烯腈是一种无色易燃易挥发液体,属于高毒类腈化物,是石化工业中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长期接触丙烯腈可引起多脏器慢性毒性效应\[12\]。本研究分析丙烯腈对职业接触人员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探讨职业接触人员从业时间与健康影响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入选标准:2014年8―10月,选择居住在宁波市3年以上的丙烯腈男性职业接触人员465名作为接触组,根据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因素从非丙烯腈职业接触人员中匹配488名男性作为对照组。按丙烯腈职业接触工龄的大小将接触组分为短期接触组(≤7年)、中期接触组(8~14年)及长期接触组(≥15年)。排除标准:急、慢性肝肾损害及血液疾病患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集样本人群的空腹血,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并将有差异的指标与接触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及血红蛋白(Hb);肝肾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STB),血尿素(UREA)、血尿酸(UA)、血肌肝(S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及白球比(A/G)。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3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F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线性拟合图绘制用R软件。

2结果

2.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男性,经年龄、吸烟(每天3支以上)及饮酒(每周1次及以上)因素匹配后,接触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接触组与对照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人群的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除GGT、ST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接触组与对照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勺槿巳貉常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接触组WBC和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观察指标与丙烯腈接触时间的相关分析

鉴于接触组与对照组之间某些指标有统计学差异,假设有差异的指标是受丙烯腈接触时间的影响,分析短期、中期及长期接触组各指标,结果ALP、UREA、UA、SCr及WBC水平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LT、AST、Alb、Glb、A/G及PLT水平在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ALT、AST水平增高,而Alb、Glb、A/G及PLT水平降低。见表4。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接触时间与ALT(r=0.564,P

3讨论

丙烯腈属于高毒类腈化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主要分布在肝、肾、肺、脑部\[3\]。进入人体后,一部分以原形随气道呼出,一部分在肝脏经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E1作用形成2氰环氧乙烷,并释放氰根离子,最终经硫氰酸酶的作用形成硫氰酸盐随尿液排出\[45\],剩余部分可在体内蓄积。高浓度丙烯腈可导致机体急性中毒,低浓度可引起机体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丙烯腈可引起多方面的慢性毒性效应,可引起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等损害\[12\],对于长期从业人员危害较大。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防护加强,急性中毒在临床已极为少见,因此,学者们关注度转向长期接触丙烯腈对从业人员健康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丙烯腈职业接触人员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两组人群多项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丙烯腈职业接触人员的ALT及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按接触时间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接触时间越长,ALT及AST的值越大;为排除年龄对ALT及AST的影响,通过偏相关分析后发现,ALT及AST值确与接触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示丙烯腈对职业接触人员的肝脏有一定的影响,与之前报道的结果一致\[67\]。接触组的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各接触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接触组的白球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接触时间越长,白球比越低。白球比的降低可能源于肝细胞受损,导致肝脏白蛋白的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白球比降低。应加强对长期接触丙烯腈的从业人员肝功能的监测。

SCr、UA及UREA的浓度变化主要由肾小球的滤过率来决定,滤过率下降,其浓度升高,因而SCr、UA及UREA水平能较灵敏地反映肾脏功能。接触组中的SCr、UA及UREA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接触组的肾小球滤过率可能低于对照组,SCr、UA及UREA在不同接触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因为血SCr、UA及UREA水平受饮食结构的影响,本研究未对样本人群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王振全等\[8\]曾用大鼠呼吸道静吸入染毒方法研究丙烯腈对大鼠血液的毒性。结果发现丙烯腈染毒组大鼠外周血WBC、PLT计数降低,推测丙烯腈可能存在一定的血液毒性。在本研究中,接触组的WBC和PLT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观点。

丙烯腈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是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染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丙烯腈的接触人群因此不断在扩大。除了丙烯腈对肝肾及血液系统影响外,丙烯腈在神经、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等引起的损害也时有报道\[912\]。同时,丙烯腈是确定的致癌物,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研究者对丙烯腈职业暴露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作业工人的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正常人群高,将丙烯腈归为2B类致癌物。

虽然目前丙烯腈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鲜有发生,但是长期接触丙烯腈对于从业人员的慢性健康影响更应得到重视。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TARSKIKH M M, KLIMATSKAIA L G.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in workers engaged into acrylonitrile production\[J\]. Med Tr Prom Ekol,2008(10):1215.

[2]钟先玖,吴鑫,周元陵,等.丙烯腈对男工生殖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4):173177.

[3]陆荣柱,金复生,陈自强.丙烯腈的神经毒性研究概况\[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002,20(1):7880.

[4]CARTER 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o occupational health\[J\].Occup Med,2000,50(4):231236.

[5]陆荣柱,陈自强,金复生,等.丙烯腈作业人群的神经行为特征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2001,19(6):408411.

[6]肖卫.丙烯腈的肝脏毒性作用研究\[J\].卫生研究,1996,25(2):7477.

[7]郑发寿,王瑞娟,钟先玖,等.丙烯腈对大鼠肝脏的毒性\[J\].肝脏,2002,7(Suppl 1):8690.

[8]王振全,肖卫,李芝m,等.丙烯腈对大鼠外周血液的毒性作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4):196198.

[9]RONGZHU L, ZIQIANG C, FUSHENG J, et al.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crylonitrile in Chinese workers\[J\].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2005,19(3):695700.

[10]张丽丽.丙烯腈生物膜毒性致损机制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1]吴鑫.丙烯腈雄(男)性生殖毒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第4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关键词]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利用;服务;素质培养

我院现已办院40多年,是一所开放床位550张,年门诊量达8.2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精神病人达4000多人次的综合性医院。多年来,已积累了大量的精神病病历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管理工作也迈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此进行浅议,通过更新理念、强化科学管理、健全制度和创新服务等多项措施来提高医院精神病病历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充分发挥精神病病历的效用、降低精神病发病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更新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精神病病历档案将大量用于医疗、科研、教学、保险、纠纷及司法案件等方面,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大量的病历档案应由传统的“手工编录”变成现代化的“电子编录”,由“被动的归档”变成“主动的开发利用”。作为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人员需在工作中必须树立不断向前探索、创新的学习精神,才能使医院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再上新台阶,并充分发挥精神病病历档案的潜在作用。

二、实现精神病病历的科学管理与利用

(一)确保精神病病历的质量

设立与医院相适应的精神病病历管理体制,为医院和社会提供良好的精神病病历信息服务。成立医疗护理病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配备质量管理小组,把病历书写质量作为科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的一环,完善院科二级质控网络结构,层层把关,医院与病区主任、病区主任与医护人员签订质量保证责任书,通过医师、护士长、病区主任三级质量评定手段。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研究存在问题的病历,听取大家意见,及时给予修订,杜绝问题病历。以规范门诊、病房业务管理促进精神病病历档案建设,为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医学诊治辅助作用和积极意义,为举证倒置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时有效提高了医疗纠纷举证能力。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保护着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精神病病历的归档及借阅制度

1.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精神病病历的归档历经医、患、护等多个环节,为保持精神病病历的完整性及回收的及时性,我院实行了《管理责任制》,做到谁出错谁负责,与各业务科室做好协调工作,并及时与病区出入院病人进行登记,核对追收,做到病历无丢失,在第一时间整理、编码、分类、电脑信息收入、归档上架。

2.制定精神病病历档案借阅制度及严谨的复印流程所有借阅均需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复印流程:复印申请人持有关证明材料在医院科填写“病历复印申请表”医务科受理申请表有关证明材料后进行指示病案室根据指示在复印申请人在场的情况下复印病历,复印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由病历管理人员在病历复印件上加盖病历复印专用章,病历复印申请表经双方签名后跟随病历归档保管。如住院患者及家属需申请复印病历时,同样由医务科受理后,病区指定人员将所需病历资料送到病案室,复印病历后,病历资料由病区指定人员带回病区,杜绝患者及家属带走病历。

(三)加大医院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现代化电子管理模式

医院病历档案用房小,现行的纸质病历保存分散。由于病历内容多,书写强度大,造成书写随意性大,字迹潦草,内容也不够完整;而且手工装订、储存、检索操作繁琐,工作量大,效率低。如果能加以运用物理归档、逻辑归档等电子病历归档的高级形式去记录有关病人的健康和医护情况,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与辅助检查系统将各科室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不仅可以减少病历中的文字内容含糊、缺页、漏项等问题,并有利于检索使用,迅速调用各种诊疗信息,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大量的集成资料。让医生随时随地了解并提取病人相关信息,快速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制定治疗计划,提高医生自身业务水平。因此,只有采用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档案同步归档的方法,才能使医院实现“从管病到管人,从管医疗到管健康”的转变,真正实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为精神病病历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四)加强服务方式的创新

精神病病历管理人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增加主动服务意识。掌握好单位的各项医疗工作需求,积极参与到单位的医疗事业发展中去,主动把档案送上门,更好地发挥病历档案应有的效益,使精神病病历信息更全面地为医院、为社会服务。

三、切实加强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来推动。因此,要实现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则应不断提高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档案法的学习,努力提高其理论知识和档案意识。通过岗位培训,提高在职医院精神病病历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切实加强精神病病历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熟练掌握扫描、编目、标引、建立数据库、网络检索及光盘检索等知识,熟悉各种信息系统软件和网络工具,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图、文、音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等。同时,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利用业务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课程培训、归档文件整理等,以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从而充分发挥医院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对病人的病历更需要高效、及时的记录,而且需要加强管理,使其更好发挥病历档案的作用,为病人的治疗和解决医患争议提供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同时也推动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院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隋丽珍.创新医院档案管理模式,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有效性[J].祖国•教育版,2014.

[2]盛成俊.精神病专科医院病历档案建设浅见[J].兰台世界:上半月,2006.

第5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一、转变观念,真正重视,制定计划,重在落实

国家非常重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已把它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点之一,因此我院首先召开动员大会,将制订的《2017年重性精神病管理制度》及《重性精神病管理项目计划》等文件交由大家学习和讨论,达成共识;同时成立了由我院长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具体负责落实,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工作流程科学化,任务职责明确化,实行院长负责制、团队包干制。

我们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经验,考虑到辖区居民重性精神病患者分布多少的不同及个别家属封建思想等问题,对各管理人员召开会议,要求结合以前的精神病患者登记并与村卫生室、村委会干部联系,逐户摸底动员,及时进行登记造册并管理。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是我卫生院今年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明确任务,分工到人,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完成项目目标具体负责人和执行人。为了做好落实,我们制定工作进度表,如规定各村卫生室每月内对辖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随访并管理,为了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卫生院派人全程参与,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和进行督查。上半年无新确诊重性精神病,死亡1人,在管人数为139。

三、加大宣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结合慢性病管理和送温暖活动,营造关心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氛围。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则是更容易受歧视的群体,我们要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康复意识。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普及精神卫生常识,让大家了解和掌握精神病康复知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帮助精神病人。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使残疾人真正康复,必须是躯体、精神、貧困等三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每年不仅对残疾病人免费检查并实行优惠,力所能及的减免费用。

第6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医学上的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从某种程度上说,精神疾病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给人越来越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人就越来越多,小孩都开始自闭了,成人迷上酗酒了,老人更愿意磨人了……

其实,这些都是精神类疾病,大家都是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就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出解决手段,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灵处于最佳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是为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解除病痛的医者。具体来说,精神医学专业涵盖了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下面将对这些方向一一介绍。

方向一:儿童精神病学

前几年,李连杰、文章主演了一部电影,叫《海洋天堂》,这是一个有关自闭症孩子的故事。其实,这并不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真实的病例每天都在上演。2013年,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在160万以上,也就是说160万个家庭备受疾病的煎熬。自闭症是儿童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此外儿童精神病还包括小儿多动症、神经性厌食与贪食、睡行症(梦游)、异食癖、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等等。儿童精神病患者常有些怪异的行为,与平时的小孩哭闹、惹小麻烦有所不同。早期的鉴别对医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可以说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治疗,某种程度上比给成人看病更困难。假如你在这一领域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会有很多个家庭因此受益。

如果你喜欢孩子,又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可以选择这一研究方向。今后可以做儿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等,也可以从事儿童早教,等等。

方向二:戏剧治疗、音乐治疗

将艺术融入医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戏剧治疗和音乐治疗了。几十年前,戏剧治疗作为艺术治疗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欧洲等地兴起,广受欢迎。相比之下,戏剧治疗近年才流入中国内地,是个后起之秀。我们平时看电影和戏剧,大多是为了娱乐、放松自己。那么,怎么才能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呢?戏剧疗法运用戏剧和电影的情节作为引导,患者在其中可以得到缓解症状、情感的生理整合并获得个人成长的效果。戏剧治疗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戏剧游戏、模拟笑剧、木偶剧和其他即兴表演形式进行,方式很多,既能针对个人治疗,也能进行团体治疗。戏剧治疗不一定只在医院进行,只要治疗者技能精湛,学校、心理治疗中心、监狱等都可以成为戏剧治疗的规定情景。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时候受过车祸惊吓的孩子,一直有创伤后应激障碍,长大后又目睹了同样的场景,精神崩溃,无法正常生活。如果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师,只会和她聊天。而如果是掌握戏剧或音乐治疗的医师,则会侧面了解这个孩子平时是否有喜欢的音乐或电影。如果有,可以在屋子里放给她,引导她进入状态。一旦她可以有节奏地跟着乐曲舞动,下面的谈话等过程就会更加顺利。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优秀的戏剧治疗师最好有丰富的艺术知识储备,或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类的知识背景等。

方向三:精神药理学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名目众多。在大众的意识中,很多抗抑郁药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副作用,所以宁可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也不会去求医问药。其实,从专业角度上看,精神类药品投入药厂前都是经过充分论证的,是合理的。精神药理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精神类药物的学问,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心境稳定剂、抗癫痫药、促认知药、抗帕金森病药、抗多动症药和治疗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药物等,都是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在学习期间,需要同学对药物作用基础、精神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征及影响精神药物效应的因素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同时,也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时刻关注国外的新药研究进展。

方向四:老年精神病学

到2051年,我国的老年人规模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1%。人口老龄化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对老年健康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热门。从老年人的脑生理、生化和心理特点入手,研究老人的精神病相关问题,是老年精神病学的任务。一些老人生病卧床后完全不配合治疗、辱骂儿女,也有一些老人健忘明显,是否吃过早饭自己都不记得。其实,这可不都是因为我们常说的“老糊涂”,很多都是因为疾病,而老年精神病学研究的就是通过老年神经系统检查、老年神经心理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给予诊断和对症治疗。

老年疾病的治疗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一般人群的治疗原则,因为老年人常常一身兼患多病,加之其身体功能的逐渐衰退和老年患者的自觉症状出现晚且轻微,造成病变的复杂性和不典型性,因此临床医师必须不断地适应和提高老年疾病的诊治技能。

时下,老年精神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目前,在我国老年医学发展迅速,对老年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老年医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各医院也建立起老年精神卫生研究所或治疗中心,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该专业学生也可以为养老机构做医学顾问等,都有较好的职业前景。

方向五:临床精神病学

这一方向因跟随不同的导师,研究的具体方向各有侧重,但都与临床接轨,是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精神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同时,这个方向也充分展现了人文精神,因为涉及自杀以及法律等相关问题,对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感兴趣的医学生也可以报考。

第7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与防治;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疗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工娱疗法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二、结果

2.1疗效评估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效益评估

2.2.1社会效益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经济收入概况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三、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本文中述及的这类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仅供政府、社会团体及同仁参考。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尽快草拟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供国家权力机关审定,草案中应规定精神病人的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背了应承担义务的职责;二是政府牵头,集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类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的费用;三是在社区内成立精神卫生休养站,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门诊所的医生或护士负责治疗,由辖区民警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法制教育,由社区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这样在保持病人劳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给患者一定的报酬;四是是否在精神卫生法中明文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体人民群众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经费,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这笔费用的支出。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三无病人及经济贫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4,6(14):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马惠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研究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4.

第8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关键词:颅脑CT检查 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脑萎缩 异常表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方式、工作压力以及节奏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饮酒逐渐成为餐桌礼仪,饮酒机会增加造成的酒精中毒问题也相对明显,每年都有患者因酒精中毒入院[1-3]。目前人们对大量饮酒造成的中毒危害未形成完善认知,在未限制自身生活行为的基础上,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病率逐年递增,基于疾病引发的暂时性、永久性障碍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工作等方面,降低患者的了生活质量[4-5]。为了确保人们健康、了解慢性酒精中毒对人体的具体损害,需重视检查工作的有效落实,本研究在分析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效果。随着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关于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取得了显著成果,能够有效了解患者的检查异常及脑萎缩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总计50例。纳入标准:(1)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2)符合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3)患者基线资料完整[6]。(4)检查方法患者耐受、无禁忌。排除标准:(1)先天性精神类疾病患者。(2)意识障碍患者。(3)不配合参与患者[7]。(4)妊娠、哺乳特殊期患者。50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4.50±5.20)岁;饮酒史2~15年,平均饮酒史(7.30±1.30)年;日饮酒量250~1 000 m L,平均日饮酒量(420.50±125.50)m L;患者工作性质:干部患者5例,工人患者17例,农民患者28例;个人情况:单身患者30例,已婚患者20例;临床分型情况:幻觉妄想患者19例,酒精中毒性痴呆患者12例,震颤谵妄患者7例,柯萨可夫综合征患者6例,酒精中毒性癫痫患者6例。

1.2 方法

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CT型号:W-550X型CT。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头颅平扫,OM线为基准,层距10 mm、层厚10 mm,连续向上直至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头颅顶部共9层,以全面获取患者脑组织结构情况,包括脑室、脑池、脑组织密度以及脑沟等[8]。

1.3 观察指标

以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脑CT检查结果是否异常为判断标准,脑萎缩为异常标准[9]。

1.4统计学分析

基于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试验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T检查异常计数型指标占比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指标差异检验采用(χ2)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50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经过颅脑CT检查后,有47例患者发生了CT异常情况,占比94.00%(47/50)。通过对患者颅脑CT分析,发现47例颅脑CT异常患者中轻度脑萎缩、中度脑萎缩以及重度脑萎缩患者分别为31例、15例、1例,轻度脑萎缩、中度脑萎缩占比较高。

患者分型情况检查分析:19例幻觉妄想患者经过颅脑CT检查发现,18例患者结果呈阳性,轻度脑萎缩以及中度脑萎缩患者分别为16、2例;6例柯萨可夫综合征患者经过颅脑CT检查发现,有5例患者检查结果呈阳性,轻度脑萎缩、中度脑萎缩以及重度脑萎缩患者分别为3例、1例、1例;12例酒精中毒性痴呆患者经过颅脑CT检查发现,11例和患者检查结果均呈阳性,轻度脑萎缩以及中度脑萎缩患者分别为4例、7例;7例震颤谵妄患者经过颅脑CT检查发现,7例患者结果呈阳性,轻度脑萎缩以及中度脑萎缩患者分别为4例、3例;6例酒精中毒性癫痫患者经过颅脑CT检查发现,6例患者结果呈阳性,轻度脑萎缩以及中度脑萎缩患者分别为4例、2例。3 讨论当前医院收治的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呈明显增多趋势[9]。饮酒的危害主因是酒精,酒精作为麻醉剂,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影响[10]。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饮酒时间越长、日常饮酒量越大情况下酒精中毒情况越明显[11]。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即患者长期饮酒、大量饮酒癖好的情况下发生的精神障碍表现,包括急性、慢性中毒类型,其中以慢性患者居多[12]。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有终身神经系统中毒表现,患者有逐渐加重人格改变、智力衰退特征,饮酒癖好养成后无法自控饮酒行为[13]。也正是因为饮酒的不可控性,导致家庭暴力、偷盗、诈骗等行为问题。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常见精神症状主要表现在震颤谵妄、幻觉、嫉妒妄想等,患者常常丧失理智,导致责任能力丧失,进而发生诸多不理智行为,伤害自身及他人安全[14]。就患者主要表现进行分析为以下几点:(1)依赖综合征是反复饮酒所致的特殊心理状态,患者对酒精的渴求可持续或间断出现。停止饮酒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心理、生活戒断症状。主要表现为对饮酒的渴求、无法控制;固定饮酒模式,需要在固定时间饮酒,不受场合限制;饮酒成为了重中之重,直接影响患者日常基本生活、工作状况;耐受性逐渐增加,患者为取得饮酒达到的效果,可能会不断增加饮酒量;戒断综合征反复,患者减少酒量/延长饮酒间隔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戒断综合征,患者有手、足、四肢、躯干震颤等表现。(2)震颤谵妄。患者长期饮酒后骤然减少情况下,可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发作时甚至有意识不清、被害妄想等情况,生活、工作中还可能出现恐惧不安、冲动行为,直接影响患者基本生活与工作、睡眠等情况,长此以往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其他并发症,威胁患者的健康状况。(3)幻觉症。是长期饮酒所致的状态,患者在突然减少/停止饮酒后短期内可出现明显幻觉,常见原始性幻视以及评论性、命令性幻听,甚至会出现片断妄想、情绪低落等情况,直接影响患者基本生活状态。(4)妄想症。患者意识清晰情况下,有嫉妒妄想、被害妄想等症状表现,甚至怀疑配偶不忠,暴怒反应非常明显,增加了家庭暴力的风险,并直接影响家庭幸福指数与安全状况。(5)酒精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脑病是慢性酒中毒最为严重的精神病状态,是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脑器质性损害。脑病患者有谵妄、记忆力缺损等表现,严重患者有痴呆特征,甚至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基本生活、行为能力。基于此,鉴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对患者自身、家庭等方面的影响,需加强对患者的有效管控。为了确保患者以及他人的安全性,需严格限制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的行为能力。日常生活中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轻度发病情况下易被忽视,但是长期慢性情况下造成的危害也越发明显,对患者自身的危害性也更为明显[15]。所以需进行有效诊断,并结合患者的具体表现进行干预,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性管理措施。颅脑CT是脑部疾病的临床常用诊断方法,具有诊断速度快、单次诊断费用低、准确率高等诸多优势。为了更好的了解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的疾病情况、积极防控,有效的检查方法是重要辅助。颅脑CT诊断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能够了解患者的CT异常情况,异常检测率较高,能够发现脑组织改变情况、脑萎缩程度并积极干预,为患者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作用[16-18]。研究指出,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检查中应用颅脑CT诊断准确性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保障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19-20]。

第9篇:精神病基础学范文

[关键词]精神病人; 自杀原因; 对策; 防自杀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205-01

精神病人自杀是精神病人安全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住院精神病人自杀与精神病症状有关。住院期间安全问题是医护质量的重要方面,标志医护质量的,也关系病人治疗成败。因此,研究自杀形成的原因,制定应对措施,提高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能力,提高治疗和安全护理水平,加强精神病的后续巩固治疗机制,减少精神病人自杀情况的发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跟踪近几年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自杀行为。其中男性48例,女性 33例;精神分裂症 49例,抑郁症 24例,其他 8例;年龄 19~63岁,平均年龄 4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9例,中学 34例,小学 24例,文盲 4例,其中自杀未遂 76例,自杀死亡 5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问卷式的调查方式,对发生自杀行为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的方式以撞墙为多 男性常见,占比为42%,具突发性,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中自缢也比较多 占比 24%,死亡率比较高,此种自杀行为大多为有计划,时间多在夜间,护理工作人员比较少。 2.3 溺水 4例,多为病人出逃后,跳河致死, 1例死亡。

2.4 跳楼 3例,多为外出活动时,冲破防护,跳楼死亡,此种方式死亡率较高。

3讨论

精神科的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如不能及时发现,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根据经验,节、假日或者夜班的工作人员较少时是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多发的时间。黎明,值班人少或疲倦疏于监控,也容易让精神病人有可乘之机。综合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3.1意念影响 有罪恶妄想症的精神病人,意念里认为自己是罪孽深重的和不配活在世上的。

3.2外力迫害 患有严重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病人,总是认为与其被外力迫害致死,不如自己让自己先死。

3.3幻觉支配 患有命令性听幻觉的精神病病人,往往能受幻觉的支配而完成自杀。

3.4弄假成真 患有某些癔病的病人,往往想以自杀的行为来威胁他人,却有的时候弄假成真,最终造成自杀的后果。

3.5抑郁焦虑 在治疗过程中,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所致的副反应,如焦虑或抑郁等,也可以使病人难于忍受而自杀。

3.6病情复发 因为治疗过程中,多次治疗后病情又复发的,由于对治疗丧失了信心而自杀。

4防范对策

4.1 细致掌握住院病人的状况 自杀往往是事先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的,当病人说“不想活”或“要死了”的内容或表达暗示性言语,应引起重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动态,做好护理。

4.2加强病房和管护工作 护理人员应执行预防自杀护理常规和岗位责任制度、病房的安全检查的制度以及重点病人的管护交接班制度。对自杀企图比较严重的病人尽可能要有家属的陪护,重点病人要安排在容易观察的房间,使其处于工作人员的重点看护。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重点,有的放矢,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4.3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 要关心病人饮食和起居,督促和帮助拒食病人,搞好病人的个人卫生,高标准的完成基础护理,让病人体会人间温暖,对新入院、返院的病人,应检查是否有危险物品。让病人参加一些简单安全的劳动和娱乐,分散注意力,激发对生活兴趣和信心。

4.4防止节假日病员自杀 病员长期住院,节日里往往有亲属来院探视,而无探视和无望出院的病员,易产生厌烦、厌世的消极情绪。在这种特殊的时间,医护人员要特别细心观察其心态,做心理疏导和安慰工作,使病员能适当的镇静,从而防止自杀的发生。

4.5加强心理工作的进行 关心病人,多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帮助树立疾病斗争的信心,正确引导病人,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做好教育对社会、家庭的宣传工作,减轻病人的压力,减少自杀情况的发生。

4.6提高应变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 随时在病房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工作人员要果断快速的进行抢救,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和带班领导,维持病房秩序,避免事件在其他病人中造成更多不良的影响。

4.7加强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要调整治疗工作。

在具体治疗工作中,要明确治疗第一,护理监护第二的原则。在强调管护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从医疗工作的角度控制引起自杀的症状源头。对此应该强调在治疗层面尽可能的控制能够引起自杀的精神症状。首先要,尽早用药,快速控制症状。对住院病人有幻觉妄想,消极焦虑等常见精神症状引起自杀念头者,应尽早足量用药,迅速控制引起自杀的精神症状或焦虑情绪,才能有效控制自杀行为。其次,要通过调整治疗计划,减少药源性焦虑引起的自杀行为,在工作中,应对药源性焦虑的急性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且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的联用,或者更换药物,解除焦虑,减少因此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作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自杀征象,坚守岗位,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以预防为主,切实有效的阻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防自杀的工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精神病病人的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