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感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有人写父与子的对话,这对话其实是不存在的,而作文为了更能突显出父亲的严厉,就加入了两者之间的对话,结果作为一普通农民的父亲居然说出了一类似知识分子似的讲究话语,以自己的语言和情感特点,附加在了父亲身上,结果,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了。
所以,行文叙事就应该把握好文中人物的情感心理,把人物形象化、细致化,符合语境、环境和氛围特点,行文连贯。
1 随堂故事
春日的一个午后,在人流攒动的街头,一位老人,衣衫破烂,半膝于地,手捧一张硬纸板,纸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我什么也没有。”可是,这样的乞讨,似乎无济于事,过路之人都非常冷漠,没人肯伸出援助与施舍之手。
请问,现在要你办一件事,把“我什么都没有”这一乞讨语,修改一下,可增可减,然后让这位老人能乞讨到东西。你会怎么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一位作家,只是在这句话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来了。如此,这句乞讨语便是:“春天来了,我什么也没有。”这时过路的行人无不立足观望感叹,的确,我们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感受到微风的呢喃与吹拂,感受到周围这么姹紫嫣红的美好的一切,可是,这位老人没有,相比而言,我们幸福许多,许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伸出应尽的援助之手呢?……
温馨点醒:这就好比写文章,一开始就流露情感,人们会觉得你不过就这样,这样的情感很正常。比如乞讨,见得多了,没什么特别的。可是,当你准备把握人物的情感心理,在故事内容和材料的基础上,再配之以渲染和抒感,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样,情就把人物心理抓在了一起,形成了共鸣,文章便也成功了。
摸钟审贼
一家商号被盗,县官老爷派人捉拿盗贼。衙役们很快行动,不一会儿就回来了,竟然带回来了5个人。听案由,5个人都值得怀疑,那么,如何断定哪个是偷贼呢?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断定?
且看县官老爷是如何断案的。
县衙里有一口钟,挂在钟楼上,钟是古物,好久没人问津,外面都有些锈了。这日,老爷竟差人将钟内壁刷上墨色。衙役们都不解,好个老爷,5个嫌疑犯都带来了,你不抓紧断案,却还有如此心思弄闲事?哪知,刚刷完,老爷就将5人带到堂前,对他们说:“你们5人都说冤枉,但冤枉不冤枉,神钟自知道。院中的那口神钟,只要你伸手在里面一摸就会辨清。偷盗者手挨即发声,我在堂中就听分明了。现在,你们一个一个去摸。”
5个人依次前去摸钟,老爷端坐堂中,然后请他们5人依次伸出摸钟的手,一看,就清楚了谁是偷贼。
提示:手上没黑的就是贼。
老爷摸准了贼偷的心思,偷者心慌,唯恐摸钟发声,因为假意去摸,手却未挨内壁。不挨,自然不会发声。这种手法很聪明,但老爷更聪明,老爷的聪明是摸透了偷者会耍怎样的聪明。所以,写文章时我们需要对人物了如指掌,这样才便于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将其丰富多彩的情感展示出来。
2 导练分析
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战士,在部队里服役;一个是囚犯,在监狱里服刑。母亲经常思念这两个儿子,每每晚上泪流不止。
问:根据这样一个背景,描绘出母亲晚上思念两孩子的情形。注意把握人物的情感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你(指母亲)进入梦乡,半个梦属于战士,慈祥的脸会微微地展颜;半个梦属于囚徒,愁苦的脸会紧紧地锁着。次日清晨,泪水打湿了枕头,半边泪甘甜,半边泪苦涩。)
温馨点醒:结合自己的描绘对比下,出入点,优劣势在哪。当然,答案并非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是适合的,能够打动人的。正是因为作者充分感受到了母亲枕头上的泪的两种滋味,甘甜和苦涩,才能赢得读者的喝彩。这相对于笼统地写母亲晚上泪流不指等要自然和贴切得多。
技巧点拨: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写活文中的人物,便得要充分按照人物心理特征来写,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意愿强加在文中人物身上。在写之前,要把自己当成文章里的人物。仿佛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然后把心理刻画写出来,写出来后,同时注意,这样的刻画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吗?
还要学会勾勒读者心中的情感空间,即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要学会运用描写营造氛围和意境,让读者自己去遐想,身临其境。这样,文章就有感染力了。
3 例文精选
母爱的疼痛
我是一个在标准式的三人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虽然是个女儿,可父母依旧的娇宠,尤其是父亲。所以相比之下,我一直惧怕着母亲。可母亲又恰好是家里的财政大臣、厨房总监,我也只得在闲暇之时讨好她。
记得小时候我是个小馋嘴,老爱跟着母亲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特别是每个周末,父亲休假之时。因为那两天,母亲必然会做上一道父亲最爱吃的青椒火腿。而我,总想第一个尝到那种滋味。于是,就这么跟着母亲,站在她的脚边,仰头看着她刀起刀落地切着那鲜红的火腿。偶然,她会放一片到我嘴里,自顾切菜的同时还不忘骂我一句“小馋嘴”。我迅速捂着嘴巴,生怕那块肥美的火腿会从我口里掉出来,大口大口地嚼着,偷偷地乐。
七岁那年,母亲因为伤寒安躺了将近一个月。于是,那种渴盼青椒火腿的心情,如同大病后的母亲急切着见一见阳光一样。
午后的厨房里重现了往日的叮叮当当。我仰头看着母亲,未等她下刀,我就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吵着嚷着地要她先切一片给我。她未如我想的一般,照旧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我见状,开始不依不饶地揪扯着她,硬要她给我一片。结果,在我的揪扯中,母亲的左手被刀锋划了一下,顿时,一些鲜红的液体就缓慢地朝着那个裂开的口子渗透出来。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到底是因为惧怕母亲的责打,还是因为初次见到鲜血,猛然地大哭起来。
母亲顾不得手上的伤痛,和蔼地看着我,一边用沾满油渍的双手帮我擦拭着泪水,一边告诉我要学会勇敢。在她的教导里,我逐渐地安静了下来。这件事,就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扎在了我心里,长出母亲的双手。让我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依靠着它,无畏人生的风险。
二十五年后,不清楚家人是因为迁就我,还是真的喜欢,他们也爱着青椒火腿。尤其是女儿,整天地跟着我,进进出出。
一次,她硬是要穿着我的拖鞋跟着我。小小的脚控制着那双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硕大的拖鞋,敲在地板上,整个屋子里噼啪噼啪的作响。
我进厨房炒菜,她跟着过来。“咣!”一个置于茶几上的花瓶应声而碎。我怕她穿着拖鞋摔倒,赶紧拾拣。慌忙中,一块残缺的玻璃划破了我的右手。鲜红的液体一出,女儿顿时大哭起来。我笑着,想起当年我和母亲在厨房的那个场景。
于是,我如母亲一般,顾不得自己的伤口,为自己的女儿擦泪。那些泪水如同小溪一般没过我的手指。我安慰着她。
眼泪进入伤口,一阵酸涩的刺痛从指尖传递而来。可我必须镇定,不能表现出任何有疼痛的征兆。因为我知道,那样的话,女儿也会因此惧怕伤口,并且哭得更加厉害。就这么,我一边忍住疼痛,一边教导着女儿如何勇敢。
1.要注重问题情境的生活性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选择那些学生非常熟悉而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生活性,既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又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 变了,家乡 》这一课时,课文内容主要讲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家乡的变化。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也就比较沉闷。于是,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请你们想想,近年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原本停滞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平静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效果自然不错。可见,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2.要注重问题情境的体验性
朱小蔓教授认为:“人的情感不可能通过服从命令而产生,必须通过亲自经历,自己产生感受直至深刻的体验才能产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例如在教学《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因为听觉障碍给自己带来了哪些不便,然后又让他们用布把自己的双眼蒙上,双耳堵住。这样,他们就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了,仿佛就是一个又盲又聋的人,只能凭触觉来了解世界。这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黑暗将使她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等语句,就理解得比较深刻,就能被作者那种渴望光明、渴望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深深打动。同时,对作者提出的“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等问题,才会严肃认真地思考,并从中受到启发:一个人应该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营造出一个充满情感体验的空间,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3.要注重问题情境的思辨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当设置有价值的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开拓思维,同时也使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在教学《 苦柚 》这一课时,就“伯父把一百元钱塞到小姑娘手里,她还不要,这小姑娘究竟会不会做生意?”这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走进了小姑娘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了小姑娘的优秀品质,懂得了做人要诚实、善良、为他人着想。同样,在教学《 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打扫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可老人却说“不累不累。”你认为老人到底累不累?思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既让他们体会到了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又让他们得到了精神的洗礼。
在《月白风清》的阅读中,我得到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遨游在书中、第一次落泪,月白风清,带给我的不仅是对生活的感悟,还有对生活的感动。一个个生灵活现的人物浮立于书上,向我娓娓道来。
翻开书,放荡不羁的阿雏闯入了我的视线,他孤傲,让所有不关心他的人得到了惩罚,为他而感到可恨;他但又善良,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让人们为他悲惨的身世感到可怜。阿雏在别人眼里是个讨厌鬼,我却听见他在向我呐喊:我并不是一个讨厌鬼,只是一个需要人关心的孩子!阿雏的本质并不坏,只是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光去注视他,才使得他不再相信他人,以自己为中心。
其中我最欣赏《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语言艺术,它将生活在城市的苦难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山羊一匹匹倒下的悲惨。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生活的位置,没有人会享受不属于自己的“天堂草”,因为我们不适合它,它也不属于我们。“天堂草”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只是我们梦想的起点,不要过分去依赖它,否则将再也离不开它。
翻开一页又一页,直至页终,才发现熟悉的平凡,不知不觉,已溢满心间。没有繁荣和富强的骄傲,只有淳朴和善良的童年。望着一群童真的孩子,我仿佛也回归童年,来到了“稻香渡”、“大麦地”,去倾听他们成长的声音。
——有感
在星期三的晚上。我无聊的没事干,便打开电视 看了起来。这个时候,电视正在演《成长之惑》,我觉得挺贴切实际的,我便没调台。
他讲诉的是:现在有许多未满18岁的少年,都跟着别人学坏,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导致自己犯了罪,进了未成年人管教所,给自己的人生抹上的黑点。最后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剧中的少年。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而想找人陪在自己身边;有的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而想找人关心和爱护自己;有的是和朋友玩时,看了一些黄色片而上瘾……而后犯了罪……
而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许多未成年的身上。譬如,有一个男孩,他的名字叫做小亮。在他12岁那年,他的父母离了婚,他被法院判给了父亲。从此,他便跟着父亲生活。因为父亲工作很忙,因此没去关心他多少。他便因和黑社会中的大哥结为兄弟,有时和“大哥”一起去抢劫,然后大家就去吃一些东西。他会觉得很高兴。有的时候他的大哥会叫他去一些少女,他也去了,因为他觉得挺好玩的。但他并不知道,他已经慢慢的走向犯罪的道路。当有一天,警察来到他们面前时,给他们套上手链是,小亮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大哥”是黑社会的“头儿”。这是他后悔已经没有用了,因为这世界上买不到“后悔药”!
而有的父母在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时,就给孩子买一些关于性知识健康教育的书给孩子看。孩子看了这些书后,对自己有了一些自我的防护意识。就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有些家长以为只要不让自己孩子去接触这些东西,就不会有事。其实,这样的逃避方法是错的,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反倒对他自身有帮助。
关键词:情感 激活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70-01
情感课堂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文本中体现出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对文本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重视的是字词的解释和句段的剖析,忽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创新观念,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激活语文课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因素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忽视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把握,造成学生学习中的情感缺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采用音乐配乐法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情感。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视频中刘和刚的父亲为了儿子能够考上音乐学院筹钱买酒去送礼的场景和用胶水修补摔坏的录音机的镜头让很多学生潸然泪下,带动学生产生浓浓的体谅和感激之情,以此调动学生探索朱自清《背景》中的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费力动作,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对激发学生兴趣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又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的紫藤萝照片,以看似娇嫩柔弱,却散发蓬勃生机的紫藤萝的形象,激发学生对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尊严和伟大,从而理解文章“赞叹生命永无止境”这一文章主题。通过不同途径挖掘文章隐含的情感因素,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产生的情感共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 依据情感体验,发散学生思维
情感体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促进学生对文章理解,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进而来走进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如果现在你突然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外求学,你会产生哪种情感?”“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谁能说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吗?”等,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生活经历,体验作者“小时候”、“长大后”的生活经历,并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又如:教学《爱莲说》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文人眼里,莲花有什么寓意?”“莲花哪些品质令人赞叹?”等,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设置这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这种方法,借助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事物有新一层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3 渲染作者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渲染文章情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更好的体验文章情感,理解作者感情。因此,教师应积极渲染文章情感,传递自己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我的老师》时,教师要充分表现出文中的对老师的怀念敬仰之情;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充分表现出作者在文中对祖国山河的赞叹之情;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教师要充分表现出作者在文中对家乡风俗民情的怀念之情;教学《变色龙》时,教师要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善变”这类人的讽刺之情等,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改变传统照搬教参僵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渲染文章情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加强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把握,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有积极作用。
4 体味文本情感,深化学生理解
1.在下列空格中填上体现作者(或“我”)情感变化的恰当的词语。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请概括回答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或“我”)怎样的情感。
4.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情感的。
【解题策略】
思想感情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因此,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项目,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的热点考点之一。那么,如何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1.从关键词句入手: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作者总会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从关键词句入手,要结合该词句所在的位置、词语的感彩、句序、修辞等特点分析。当然,题目也不可忽视,它是文章的眼睛,记叙文的题目也可能体现着作者的感情。
2.从重点语段入手:重点语段可以是作者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进行详写的部分,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能集中反映文章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有时在行文中起着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最能表现作者的是非、褒贬、爱憎等情感,便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文脉思路入手:尤其是针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类试题,更应从全文思路脉络入手,把握准了文章的整体基调,摸清作者的情感走向,然后抓住核心语言信息进行提取整合。另外,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还可以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情感变化的各阶段中去概括。
4.从形象景物入手:在有些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蕴藏在具体物象中,要抓住描写的物象特点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从文中景物描写的特征,揣度出作者的好恶和褒贬。如,从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对话,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情感发育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脆弱,情绪也不是很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这些影响我们教育成果的因素给予重点的关注,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独特的情感教育作用而被很多的教育者当成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诸多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这门学科的这个特点彰显的淋漓尽致,很多学生通过语文的情感教育作用而情感健康地发展,对自身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引路者,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来让学生的情感健康地发展,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具体方法阐述
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文章中学习,而但凡是文章必定会包含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创作的汗水,而对于优秀文章的学习单纯地研究其中的文字和语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优秀的文章并不仅仅是文辞的华美和语句的流畅,最重要的是真挚的情感以及过人的思维,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包含着情感的学习。
1.导语引入,奠定情感氛围
在语文的教学中导语的使用是极为关键的,如前文所述,我们对于文章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文字和语句的学习,而是情感的把握,而在课前学生并没有了解到本节课中所要学习的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做一个简单的铺垫,利用几句简单的导语来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文章内容的情感氛围。同时这个导语的引入还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课间休息的轻松愉悦之中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我们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时候,通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质疑的情感,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了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环境下提出此问题,又是怎么样进行反驳的?“在九一八”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弥漫在当时的社会,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针对悲观亡国论调,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了培养。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
有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文章中有很多也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真实的生活,只是经过了作者艺术的加工而变得华美绚烂,这些作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能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创作时候的心酸和苦累,例如:初中阶段有很多描写母亲的文章,这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而反思自己母亲每日的辛劳和为自己无私的付出,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真挚,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母亲,去面对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这种方式的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困难坎坷。
3.写作训练,加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因素;渗透
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情的学科,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作品除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外还凝聚着其深厚的感情,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掌握和理解,需要学生融入角色,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上渗入情感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语文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一、丰富自身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素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善于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发现情感,分析情感,进而挖掘出情感的真实意蕴。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渗透情感因素的前提是自身要具备发现生活中情感的能力。在教学之余,要多接触真实的社会,用自己饱含深情的双眼观察社会,用充满激情的内心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在亲身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情感层次,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丰富。只有这种实际经历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才能做到不煽情、不造作地引领学生以情感感受生活。
二、将情感渗入课堂
人类大多对美的事物才会饱含感情,“在现实世界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文学巨匠来说,他们超越旁人的能力就是能把别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描述出意蕴,表现出美态。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正在于容纳了各个文学巨匠独特的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触觉和灵敏的感知力,使学生的情感积淀逐渐丰富起来,发现美的本质。
1.创设“赏美”的课堂氛围
环境对人的情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端正心态,以欣赏美的眼光投入作品研究,融入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低姿态,保持热情、亲切的心态,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使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交流观点,而不是纯粹的说教关系。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作品的欣赏者。在教师贴切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中能够卸下防备,放松地将自己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使学生从情感上激起波澜,从而与教师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文章的深层涵义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首先将一首轻快旋律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作为导入歌曲向学生播放;其次,让学生猜测歌曲歌唱的季节并阐述该季节的特点;再次,提问学生如何以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季节。最后,导入新课学习。在进行新课学习时,配以音乐进行文章范读,诵读时注意语音语调及重音和语速、语气的把握,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诵读从脑海中绘出一幅幅图画。在比较朱老先生与导入歌曲不同的表现手法中体会其情感。
2.加强“述美”的情感体验
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将美丽的事物描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多让学生诵读文章,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感情的诵读文章,做到语音、语调及语速尽量与文章情感相贴近,使作者的真实情感得以准确再现。通过教师的有感情诵读,使无声文字转变成蕴含深切感情的思想,学生在听闻中就会自觉调动自身的感知思维,通过耳、口、脑等各个器官的密切配合更加深刻地融入作者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融入欣赏美的事物的情感中。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述美”的情感体验,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另一方面,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误区并予以及时纠正。比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首先,要求学生融入情感进行多遍的诵读,在诵读中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其次,要求学生节选文章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并说明这样读的原因;再次,教师进行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教师这样读的原因;最后,配乐播放录音,指导学生小声跟随诵读,然后在挑选学生配乐诵读全篇后师生共同进行点评,在反复的诵读中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加强。
3.提高“析美”的想象能力
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实现与实际生活相贴近,一些课文遵循客观描述生活中事物的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对文章展开合理、科学的想象,使作者描述的情景尽可能地被还原,使文章中静止的人或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只有提高自身“析美”的想象能力,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通过想象,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民族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感受其坚信革命必将成功的信心。
4.强化“品美”的心灵震撼
形象直观的画面更容易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将声情并茂的解说配以优美的音乐,结合形象直观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在身临其境中与作者实现情感交融。在心灵的碰撞中,学生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感情,加深了自身对文章的理解,也使得学生对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得到深刻地领悟。
三、从拓展延伸中渗入情感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为中心。因此,语文教学要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知识得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得以开阔,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得以提高,实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完的《我的母亲》后,我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生活中母亲溺爱孩子和严格要求孩子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以“母亲应该怎样关心孩子”为主题的辩论赛,在学生对母爱充分理解后,再引导学生分享记忆中母亲对自己的爱,在回忆中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
将情感因素渗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唤醒学生僵化的思维,修正其对语文知识的错误认知,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和纯净的心境,使其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众多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与智慧,致力于将情感因素渗入课堂技巧的研究,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语文素养得以提高,也使语文课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芳.点点滴滴总关“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
[2]王秀芝.语文教学要多在“情”字上下功夫[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潘秀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9(10).
[4]王芙蓉.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仇加林.以生为本,潜移默化:浅议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3).
[6]顾桂荣.用情感滋养孩子的心田:《三斤珍贵的水》情感教育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7(1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掌握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父子深情:思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三、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