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第1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实证研究

中国分类号:G659.21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他们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重要决策与事务的管理,达到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日渐加强,大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

丽水学院地处浙西南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2012年起,学院围绕“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学院实行书院制近两年来,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我们也从中看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实情况,本论文以浙江丽水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在该学校试行书院制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

一、丽水学院大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为获取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于2014年的3月――4月份,历时两个月。在丽水学院主干道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0份。问卷设计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2种,多项选择题比例的统计数据是每个选项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二)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次问卷设计围绕大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展开,笔者将主要分析大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意愿、参与内容和参与机制。据统计,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9.3%,女生占50.7%。学历分布:本科生占67.3%,专科生占32.7%,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有54.7%的大学生曾经或正在担任学校学生组织的干部。

1.大学生参与书院管理意愿

一直来受传统保守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我国国内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大多认为“学习就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校的任务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增强自己的学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却与学生的主要任务相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大影响了学业。学生不应该承担多个角色,不应该同时是学习者与管理者的结合体。

2.大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制度设计

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大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制度化程度比较低,学校几乎没有制定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制度,对学生的参与权、参与内容、参与范围和参与途径没有进行明文规定,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就大大降低了。

二、影响大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因素

关于“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障碍有哪些?”一题结果显示,影响其参与管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

1.教育管理者层面

学校教育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的信任与认同,认为学生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心理不够成熟,操作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没有真正接受学生参与管理,从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忽视了学生的作用。

2.学校制度层面

学校的书院管理制度缺乏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保障,管理行为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制度的完善,由于缺乏合法合理的符合实际的鼓励机制,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名不正言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3.学生个体层面

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能力不足也是制约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原因,虽然有的学生在社团、部门中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书院管理具有全局性,有些学生还是缺乏全局性观念,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自身能力不符合书院管理要求,无法适应管理形式,只能退出书院管理这个舞台。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新的思想观念

很长时间以来,教育管理者基本上是无视学生对于高校管理所具有的作用,主观上没有接受学生参与的意识,所以客观上也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因此,教育管理者要摒除传统思想观念,清醒地看到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

健全的制度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和参与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先应以国家出台的政策为基础,对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范围、途径、内容、参与程序等作出相应的明文规定。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院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健全学生参与高效管理制度。

(三) 扩大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内容与范围

注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不应仅仅局限于参与课外活动、社团部门活动、学生服务和宿舍管理等事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包括学生管理的有关制度时也要确保学生的有效参与,包括对学校高端层面决策的参与:在学校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教学管理工作者人员变动等多个方面,可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主体能动性。

(四)丰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本校事务的管理途径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学生会、分团委和学生社团等组织参与管理。所以,要不断创新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拓宽参与渠道,比如,学校在做出重大决策前,可以通过网络、问卷、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老师的教学实绩进行评价;学校在制定长期发展目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管理权限,适当给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学校可以在网站和校园内分别设立校长信箱,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建议等等。最终,要通过丰富途径增加渠道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自己学校的管理中来,从而为自己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蒋麓.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1(18):51-53

[2]张梅芬.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0(2):22-24

第2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78-02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生源数量逐年攀高。与此同时,各高校的整体教育资源却变的越来越紧张,甚至是对整体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为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有效管理高校教学成为了目前高校关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和对象也确实变的愈来愈复杂。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未提起应有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未能从思想上给予应有的重视,以我校为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错误理解教学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高校中的某些教学管理相关人员认为教学管理就是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比如调整和排课,及保管学籍档案、平时不定时的检查下课程教学,最后在做好期末或是结业的考试安排。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在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时例行公事,流于日常基本工作而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其他工作分散精力,致使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疏忽。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行政管理及教学科等方面的重大压力,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对教学管理投入足够的精力。

1.2 教学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过于单一,未适应当前形势要求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不同学科、专业教学管理的个性化趋向越来越明显。然而,高校教学的实际需求情况却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现状是不相称的。具体来说高校教学管理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要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教学管理理念落后陈旧。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还未完全成型,存在着较为常见的一方面积极倡导人本管理,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仍然沿用旧的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处理问题仍然凭借自己的固有经验来管理,导致经常出现管理措施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就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法而言,过于简单而且单一。各高校几乎都是在用同一套标准来规范在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日常行为。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管是对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对任课教师来说,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会使各任课教师为了避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更加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更不用说结合自身实际,博采众长,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来说就会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固化,进而产生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创新精神及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课件,过于整齐划一的单调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会大大降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阻碍,严重者还会对高校的教学效率及整体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1.3 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做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管理人员。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从管理相关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来说,大多数都不是管理专业毕业,因而在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方面比较缺乏。另外,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也有很强的变化性,有时候也比较繁琐和复杂,因而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还要求他们在业务和政治上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最后,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管理人员的精力被分配到各种日常事务和临时事项上较多,对教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深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很难满足发展要求的一方面原因。

2 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对策

2.1 纠正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的现状,各高校应及时纠正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提起重视,并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大投入力度,不但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更正对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各高校应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其认识到搞好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纠正大多数人对教学管理的肤浅认识。(2)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也应使其认识到教学管理的意义和搞好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当中,教学管理除了教学来说,对高校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科研及服务教师及学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效能。

2.2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简单的现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转变和更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观念,并且不断的创新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教学与发展的新形势。(1)打破传统思想束缚,转变工作态度,激发工作热情。在注重科研醉心学术的同时,各高校也应重视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肯定,通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来,转变他们的工作态度,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2)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协调领导和各部门,认真研究教学管理的内容、目标及具体形式,及时淘汰落后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各项新要求。

2.3 内部培训与人才引进相结合,不断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各高校在坚持科学、规范、制度的工作原则之下,应从内部人员加强培训与外部人才引进两个方面相结合来不断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1)不断加强内部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管理业务水平。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做前提,应通过掌握和借鉴现有的优秀的教学管理实际经验作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保障。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提高其管理知识水平。进行实用性管理技能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能力和实际分析和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能力。(2)适时的开具便利条件,实施人才引进,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各高校可通过提高生活及其他待遇,在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中给予优惠等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具有扎实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从事本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做对现有教学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合理地优化了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组成结构,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

3 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当前高校体制改革能否有序进行与否,更关系着新时期培养的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低。因而,对高校教学实施科学高校管理极具综合性和全局性。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需要各方的共同协作,教师和学生们都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只有各方密切关注教学管理,人人参与其中,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使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倩,赵荣安.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229-230.

[2] 顾婧.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6):18-19.

[3] 张琼.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6):348.

第3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学校管理水平决定学校发展水平,也关系教育发展的质态。近几年,扬州教育质量步步高升,高考在省里的排名不断靠前,这主要得益于扬州推行学校精致管理,牵住教育发展的牛鼻子,迎来扬州教育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今天,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扬州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长效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应是题中之义。

二、基本成绩与经验

(一)思想引领。伟大的理论产生伟大的行动。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管理。

1、重视理论的学习。校长是一校之魂,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们自身十分注重学习,他们订阅专业的教育管理刊物,认真阅读,做学习笔记,并将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例会等渠道传达给教师。

2、积极参观学习。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经验独特,业绩突出的学校(如洋思中学、栟茶中学等),学校能够及时组织领导或教师学习取经,回来后,组织讨论,如何针对本校实际,进行移植和改造,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品味。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三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各校都有自己的三风,并在醒目的位置加以突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循三风的要求,是三风的具体化。校园内,具有各校特色的标语,诗一般提醒语,让全校师生沐浴在美的怀抱中。

4、明确的目标。目标凝聚人心,目标激励人们奋进。各校均能从学校实际,以及长远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如南海中学提出的“坚持走质量兴校、内涵发展之路,把学校建成管理规范,校风严正,教风严谨,学风浓厚,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形成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把学校建成扬州地区具有办学特色的优质品牌学校。”

(二)制度保证。制度和机制建设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基石。正如小平同志所讲“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学校管理,如果没有制度和机制作保障,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完善制度建设。以实施精致化管理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目标,在充分学习先进地区、学校科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和管理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对现有规章制度不断充实、修改、完善,延伸、拓展,组装配套,形成各具特色的、更加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完整的制度体系框架。把制度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规范,用制度管好人、管好事。

2、创新机制。按照“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清晰,考核严格,以质论酬,奖罚兑现”的整体思路,着力抓好各项机制的落实。一是责任落实机制,把教学质量和学校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以承包、指标、标准要求等形式落实到人。系统上下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头上有责任,调动教师好好教书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坚持以质量论英雄,评先、评优、奖励工资等都要严格按照质量取舍。让踏踏实实抓质量的受到政策的呵护,让质量高的得到政策的支持。三是利益驱动机制。学校自有资金分配制度不再吃大锅饭,坚持优质优酬,拉开分配档次。由注重过程向既注重过程更注重结果过渡。以利益驱动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的提高。

事实证明,只要认真、踏实地抓好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真正解决好教师想不想教、愿不愿好好教的问题,学校管理水平一定会得以全面提升。

(三)改革推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再好的制度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循时代的发展,社会要求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从我市学校来看,近几年,各校在教学管理,质量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活力。如南海中学坚持 “集体领导,分条管理,分块负责,一职多能,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优化学校管理,实现了无缝衔接。XX年9月,学校又进行中层干部竞聘,并进行二级科室建设。明确了中层以上干部的职务、职权和职责。实施了行政成员工作周记制度,主要行政成员双签到制度。XX年9月,实行了减少管理层次的扁平化分校式的管理——年管会负责制。年级管理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中层领导的积极性。在教学质量考核上,既重视个人的努力,又突出集体的团结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如教学任务指标实行年级、班级、备课组集体捆绑式考核,在规定的目标基础上,高于奖,低于扣。然后根据各科,各班的具体完成指标数,奖高罚低。

三、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有很好的行政管理,缺思想型的领导

蓍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也就是说,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点。但现实中,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始终贯彻遵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的不多。更多的面对考试,面对上级的考核,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管理。虽说学校领导很重视学习理论,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但往往在某一阶段,某一阵子,时间一久,也就丢之脑后。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校长是由上级部门任命、领导,对上负责,学校缺乏真正的自主管理权,上级的部门的各项考核一定程度上捆住了校长们的手脚,让他们施展不开拳脚,还有诸如整个社会舆论氛围,以及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不同等。如家长们普遍抱怨自己的孩子上学太苦,但学校真正正常放假,他们又很不放心。你校考重中、重点高校的人数少,他就认为你校质量不高,他是不大思考自己孩子的学习潜质与能力。因此,当今学校,因应考试及相应的考核管理是相当完备,甚至几近苛刻。但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促进教师和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的学校管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耐心来期待。

(二)有严格的量化管理,缺有质量的管理

“量化管理”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学校引入量化管理是与时俱进,但一些学校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必定走向反面。如教学考试成绩分析,绝大部分学校数据多达七八个甚至更多,优秀率、优良率、及格率、均分、差生率、学科指标分、全科及格率、班级均分差等;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一切以数据说话;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翻你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教后记写了多少个;检查教师对学生负不负责,作业的数量,批阅的次数,批阅的覆盖面,写了多少评语;相互学习,教师必须听多少节课 …… 。以上教学管理方面的东西,有些是需要量化,有些是不大好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还有些是数据太多,让人无从抓起,只能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听天有命。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数字,因为数字反映一定的问题,但不能要那些不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更不能要那些本末倒置、损害教师积极性最终损害教育事业的数字。“向管理要数量”的行为必须改变为“向管理要质量”。

(三)有对成绩的高度重视,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我们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而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尽管新课程谈到三维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是更多的关注知识与能力。学校教学中,不是说没有教育,也不是教育谈得少,现在我们所谈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属点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虽然学校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有的是注重个形式,装潢门面;有的做个样式,应付上面的检查。学校的老师也最怕搞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重大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的成绩,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一样。

中学阶段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对学生只要考试分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全由学校和家长大包大揽。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小孩九年级了(初三),学习任务重,你们家长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最好派一人专门陪读。”“毕业班了,学到11点半很正常。”“现在还看小说(打球),有一点时间还不如做模拟卷。”我们培养的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目的;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不仅要关心学生能上一个好学校,更要关心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我们今天的教学管理中的越管越细,越管越多,越盯越紧,究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少对学生的心灵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注。

四、对策与措施建议

(一)尊重、信赖老师,激发教师成就动机

办好学校的关键是靠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根本,也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首先要确立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作为学校必须一心一意谋发展,谋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的关节点是教师的发展。学校的领导应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办好学校的思想,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学校领导要始终将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大课题,作为哲学命题来思考。学校管理制度和措施在确定前要广开民主渠道,倾听各方意见,使学校的政策措施得到师生的真心拥护。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校务公开,使教职员工及时了解学校改革发展的情况,动员广大职工共议学校改革发展大计,为建设学校献智出力。南海中学经历十年发展,学校领导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坚持以人为本,坚信人的发展至上,视师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

其次,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和为贵”,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竞争是现代社会存在的突出特征。学校领导广与老师接触,多与教师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通过细致周到的思想工作,教育和引导教师正确理解竞争,积极参与竞争。

要以高尚的情怀去关心爱护全体师生员工,切实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学校领导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争取国家明令但地方财政或教育行政部门不主动落实的待遇。努力创造师生间既有团结和合作,又有挑战和竞争,更有包容和谅解人际环境。

第三,肯定教师,给教师荣耀和尊严。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对教育教学怀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教师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个别的采取个别谈心,非责任心的问题要帮助他解决问题;普遍的采取统一强调,更多的要思考是否与学校管理制度、责任机制方面有关系。

总结推广教师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关注学校教师中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老师,并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挖掘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学校内推广,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

(二)端正办学思想,提升人格魅力

1、端正办学思想,引导社会风气。XX年江苏高考方案遭受广泛议论,XX年修改稿一再难产,说明社会竞争压力大,传导到学校,家长对名校、重点高校的格外关注,以期给孩子一个好的将来。个人的利益诉求不同,这可理解,但教育部门首先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端正办学思想,顶住压力,转变人们的思想认识,而不能完全为社会舆论所左右,更不能以升学数据判断学校质量的高低。学校是最基层的单位,尽管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学校理应努力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办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追求,一点一点改变“表面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现象。

第4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一)评价标准不合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除此之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考试成绩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未全面地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标准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师素质较低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很多学校也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从学校现有人员结构来看,学校现有的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而且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方案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家庭教育缺失

小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家长必须认识到加强家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只有学生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教师才会和家长通话,告知家长学生的情况,其余时间很少沟通,家长根本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长时间不在家,缺乏和学生以及教师的沟通交流,针对这类学生教师更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可以理解家长的所作所为,不会产生怨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不要让留守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分析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必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在制定教学管理方案之前,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实现有效管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绝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全方位地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而且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管理水平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另一种是邀请专业教师来学校举办座谈会,教师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开拓眼界。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完善教师奖罚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和水平。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学校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规范教师行为。

(三)多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在了解学生家长想法的同时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家长,明确教育方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去学生的家里进行走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家长遇到问题也要及时和教师反映,实现教学的有效管理。

(四)采用分层管理模式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每位学生的基础不一致。教师要针对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管理的模式,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结语:

第5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一 心理教育的基本内涵

关于心理教育的内涵,即什么是心理教育这个问题,目前理论界看法不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就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其次,对心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再次,对心理教育与其他各育关系的认识也比较混乱。

目前我国对心理教育这一活动的提法还有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这些提法反映了对心理教育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和方式的不同认识。如心理素质教育比较强调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强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心理卫生教育比较强调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辅导侧重教育干预和适应性问题的指导;心理咨询则侧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和心理障碍的排除。

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行为科学和精神医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与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进其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心理卫生教育只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心理教育辅的工作模式。

有人认为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以下简称“五育”)是并列的关系(即“五育”加心育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有人认为“五育”已经包含了心育,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心理教育与“五育”具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还具有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的基础和中介。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内容、方法,不宜归属于其他某一育,但心理教育可以渗透到“五育”之中。各育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内容、方法,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完成部分心育任务,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心育。

二 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心理教育的目标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为心育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心育工作的蓝图和依据,对心育过程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而使心育工作者在心育内容的确定、心育模式和策略的选择、心育实施途径的拓展、心育方法的有效使用、心育效果的检测与评估等方面更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1)按目的分为:终极性目标(开发潜能)、一般性目标(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基础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2)按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预防性目标(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补救性目标(学生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转介);(3)按操作顺序可分为: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中间目标(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健康等)、直接目标(各学段、各年级的要求和重点)。

一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并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里,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心理教育的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总目标,与其它各育的目标相协调,并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多停留-在防治性目标的层次,满足于心理问题及行为的矫治,这是值得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需要加以正确引导;(3)在强调非智能素质的培养、个性发展目标的同时,不可忽视智能素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4)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跨度从6周岁到18周岁,这一阶段个体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很大,随着年级的上升,各年级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心理问题。对处于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应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教育的分层目标。

2.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创新教育;(2)智能教育;(3)情感教育;(4)意志教育;(5)个性教育;(6)青春期教育;(7)心理卫生教育;(8)学习指导;(9)交往指导;(10)升学就业指导。其具体内容,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三 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落实上述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各种方法实施心理教育。笔者在实践中了解到,有些中小学感到心理教育难搞,无从入手或热衷于搞心理咨询,对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不甚了解,从而导致心理教育主要目标和内容的无法落实。其实,我国近10年来理论界与一些中小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大拓宽了心理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心理教育的方法。

1.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据有关资料介绍,结合笔者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开设心理教育课 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心理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心理教育是否要课程化还有争议,但是许多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教育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重在实践,中小学可通过课内训练和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如可组织心理训练、兴趣活动、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心理教育活动的效果。另外,还可试行和推广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活动(如心理保健操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教育教学全程渗透 心理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育中都应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学科课程除了担负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担负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任务。科任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不

断挖掘教材中培养心理素质的对应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结合教学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和学习指导。

(4)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心理教育辅助途径之一。中小学可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共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对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心理治疗部门或有关医院进行诊治。必须注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教师难于胜任,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应做好问题识别与及时转介工作。

(5)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一切心理教育活动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实践证明,学生自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自我发展的目标,自定计划,自我阅读、自我训练、自我调适、自我测评等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6)教师心理教育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7)家庭心理教育 家长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可通过家长学校实施家庭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8)学校环境熏陶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中小学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发挥隐性课程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9)社会环境建设 创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对心理教育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中小学应加强同社区、校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少年宫、文化宫、新闻机构、出版部门、医疗卫生部门、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教育的方法

心理教育的方法可分为工作方法、教育方法和研究方法。心理教育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测验法、评价法等,心理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心理教育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理教育方法。心理教育方法种类繁多、体系庞杂、难以穷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训练法 如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力训练、想像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敏感性训练、元认知训练、自信心训练、归因训练、放松训练等。

(2)价值澄清法 国外盛行的“价值澄清法”,就是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学生之间也可达到相互沟通和学习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特别是可以了解那些与自己有极大差异的人的想法和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方法。

(3)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换位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实现角色获得,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如厦门一附小在教师节期间开展了师生角色互换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有针对性的角色扮演,强化学生某方面的心理品质。

(4)优势强化法 美国学者罗伯特・查荣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个体从事的活动很熟练,那么有他人在场,会产生一种社会助长作用,使之活动的动机增强,并且活动更加出色,这就是优势反应进行强化的结果。研究表明,这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把这种现象运用于心理教育中,就称之为优势反应强化法。各种游戏、表演、竞赛都属于此类。

(5)榜样示范法 这是一种以他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榜样示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规范行为。榜样包括伟大人物的典范、同伴中的先进典型以及文艺作品中提供的正面人物形象等,其中教育者和同伴中的先进典型的示范对学生影响最大。

第6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班主任;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25-03

中职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是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与职业工作环境对接的关键,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的规范管理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对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确保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实习安全,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作为班主任,不仅是校外顶岗实习的引导者,也是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应该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让校外顶岗实习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使校企合作达到最佳的目的。

在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校既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也是全国首批示范校建设学校。每年学校安排学生近两千人下企业顶岗实习。近几年,与我校电子专业合作的有中山市力泰电子工业公司、中山市明阳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电子电器设备,在职员工都在2000人以上。从2012年10月开始,笔者负责的班级45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学生主要分配在生产一线。与企业员工相比,我班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优越,他们习惯了在家长、老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炼,缺乏企业员工的意识,对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缺乏心理准备,因此,在实习工作中偶有小挫折或稍遇不适应,就灰心丧气,逃避实习,出现违纪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顶岗实习。因此,在校外顶岗实习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根据我班的情况,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对校外顶岗实习认识不足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年龄偏小,思想不够成熟,初入企业,对顶岗实习准备不足,对自己的身份认定不准确。有的学生认为在流水线上工作既辛苦,又没面子,不能尽快从学生身份转换到员工角色上来。大部分学生并不太重视校外顶岗实习,他们认为校外顶岗实习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企业安排的大多数任务,也只是简单的操作性工作,学生们觉得自己只是企业的“临时工”。

对岗位分配缺乏正确的认识 企业往往是根据产品生产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分工,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而提供一一对应的生产服务岗位。此外,各个岗位工作内容和标准不同,所承担的责任和给予的待遇也存有差异,这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待遇不均,从而产生抱怨心态。

不能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综合型的,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在校外顶岗实习工作中成绩突出,有的学生高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眼高手低,遇到困难就选择消极逃避,给自己的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能正确处理与企业员工的人际关系 在校外顶岗实习时,不少学生是第一次走出校园参加工作。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尤其在人际交往关系处理方面存在一些欠缺。有的学生在受到主管的批评时,心理承受不住,与主管发生顶撞;有的学生因为工作辛苦,就满腹牢骚,对校外顶岗实习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于影响了团队氛围和工作效率。更有甚者,出现迟到和旷工现象。

不习惯企业环境,不适应企业管理 校外顶岗实习相对学校生活的工作强度来说要大,学生会出现疲倦、饮食不适应等情况。企业作息时间以及住宿环境也会让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特别是企业管理更多地体现为刚性约束,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出现严重违纪,就会受到严厉处罚,因而他们会找各种理由逃避企业的规章制度的管理。

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与企业正式员工不同,校外顶岗实习生由于其“临时性”,与正常的工资福利和升迁机会无缘。尤其是当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及时肯定,或在从事脏、乱、差的工作得不到赞许时,他们就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班主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管理策略

做好校外顶岗实习前学生的思想指导 中职学校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接受职业前培训而非义务和高等教育的群体。所以,应有目的、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就业指导。首先,班主任应注重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通过家长会等渠道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及时告知实习单位的情况,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让家长协助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踏实工作,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其次,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利用班(团)会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准备从学生到准员工角色的转换,培养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面对现实,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当面临困难、问题时,不能总想依赖别人的帮助,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吃苦耐劳精神与敬业精神。再次,邀请企业相关领导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培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最后,还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母校作报告,汇报成长经历,交流在企业工作、学习的经验。为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前做好行为规范、心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更多地关心学生 在陌生的新环境里,学生们8小时上班之外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怎样面对周围陌生的面孔,结交新朋友,寻找8小时之外自己的生活,这是他们面临的全新任务。校外顶岗实习的地点大都在工业区,这类地区人员流动大,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有的学生交友不慎,上当受骗的案子也时有发生。班主任要与学生主动沟通,排解学生心中的孤独与惶恐,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主动适应并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帮助学生从学校环境顺利地过渡到职场环境。

为了确保每周一学生能按时上班,我们要求学生周末回家休息之后,周日晚上七点按时回到企业宿舍。班主任每个周日都会提前在学生宿舍等候学生归来。学生回到宿舍后,因为没有学习和实习任务,就会无所事事,有的甚至会外出吃夜宵。为了引导班级学生渡过一个充实的晚上,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笔者通常会利用企业的文化设施,组织学生进行篮球、乒乓球、卡拉OK比赛,班主任也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感到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培养学生抗压与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专业环境的变化,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从教室到生产线,从“校园人”变为“社会人”,这种大的角色跨度,使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心理焦虑,企业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使原本习惯了学校生活的学生倍感压力,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定位,变压力为学习动力。全班45名同学,按照生产岗位不同分成6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不管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都以组为管理单位,使得组员们有集体荣誉感。形成我先进则组先进,组与组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最初,这种荣誉感还只是体现在班内竞争,到后来,学生主动开始和企业员工相比较,跟有经验的员工比质量,比速度,每每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他们都非常高兴,非常有成就感,在工作中就更有干劲了。

充分与企业沟通,架起学生与企业的桥梁 校外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因订单变化,生产进度调整,学生加班或顶班在所难免,有些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安抚学生的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建议控制加班时间,并给予学生加班补贴,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为了激励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共同协商奖励机制。一方面,对表现好的个人或者团体及时表彰;另一方面,也需倾听企业的意见,及时改进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使得学生能符合企业所需。

在管理员工的方法上,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与学校教师有很大区别,致使部分学生无法适应,从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有一次,一个企业突然接到一笔大订单,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加班完成。在加班过程中,企业主管对着学生说:你们快点做啊,今晚要加通宵班。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学生一听就着急了,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说要罢工了。班长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班主任这件事,笔者放下电话,一方面,马上跟企业主管联系协调此事,并把实际情况告诉学生,稳定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跟学校领导取得联系,与企业达成一致,尽管生产任务重要,也要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

多下企业巡查,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因班主任无法每天带领学生下企业,因此,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学生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师生相互沟通的方式不同。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多下企业巡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实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利用网络建立QQ群,与学生在QQ群里聊他们的收获和意见、建议,在群里互相讲述、交流,从而掌握和了解实习期间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动态,并及时进行指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根据生产分工成立实习小组,由同一生产线的学生进行自主管理,通过这一措施,不仅减少班主任管理的重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

定期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评价 在学校有关实习考核评价标准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应用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建构以“实习考勤”、“实习过程”、“实习成果”、“职业素质”、“获奖情况”等细化板块组成的指标体系。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实习档案,做到每周公示一次,督促和激励学生认真、积极地投入实习。实习结束,根据实习档案,先让学生自评、互评,结合企业给每位学生的《实习成绩鉴定表》,最后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评定实习成绩。

结语

为了抓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实习质量,必须构建起集学校、社会、家庭、实习基地于一体的立体式管理网络。在整个实习管理工作中,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企业为关键的教育格局。我校依托珠三角企业密集这一地域优势,先后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近几年来,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人所负责班级,更是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企业主管好评,多次获得表彰奖励。部分学生因为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被企业留用,成为岗位上的骨干力量。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提升了社会声誉,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协作共赢的良好局面。班主任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使得顶岗实习管理事半功倍。我班多次被评为优秀实习班级,企业也拿出相应的资金奖给班级,以此激发学生的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文槿,林仙福.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梅爱冰.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5]王琴.中职生顶岗实习情况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08(18).

[6]罗京宁.中职实习生职业道德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7]郝晓黎.关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l(25).

第7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提问习惯,提升学生提问能力呢?

一、积极培养学生提问的热情

很多学生不提问题,原因是对学习的热情不够,缺少主动提问的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这是现在很多学生的通病,他们总是将学习看成是老师和家长布置给自己的任务。学习上被动应付,没有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当然,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不可否认,现在的教育当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已经越来越淡漠了,强调了知识的灌输,只有学生犯了错误,才训斥与惩罚,主动的思想教育引导并不多见。小学老师包括数学老师一定要正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热情,在我们的数学教学当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活动的特点,将数学课堂变成游戏课、活动课,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二、努力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毕竟是学生,而且作为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难免存在幼稚性。在这个时候,我们数学老师一定努力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让学生有胆量提出问题,而不至于有提出问题后被嘲笑甚至被批评的顾虑。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的提问本身就是数学学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提问者本身还是对其他学生都具有启发意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同学,同时,我们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绝不因为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问题而批评学生。但现实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讲过了很多遍的,学生再一次提问,老师就很生气地责问学生:“怎么现在还问这个问题?我不是讲过了吗?还要讲多少遍啊?”试想一下,这个学生以后还敢提问题吗?同时,这对其他的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打击。如果学生在提问之前总要推敲一下:“我这个问题是否值得问?问了会不会批评?”其提问积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就要注意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自由的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提问的机会。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与做法提出疑问,上课时尽量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努力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谈话,学生就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他们提问的胆子也就逐渐大了。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把上课时提出问题的多少与问题的质量作为表扬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以此不断培养学生提问的胆量。

三、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光有提问的热情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教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一个人的提问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问题,通过比较不同的数学现象,不同的结果发现问题,比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因果追问的方式发现问题,由果推因,比如零为什么不能作为除数的问题;可以通过假设反问的方式,从求异思维的角度提出问题,比如,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可以通过类比提问的方式,从求同思维的角度发现相同题目中间的解题规律,比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问题等。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生活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与数学现象,提出问题。要积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先在纸上写下问题,组织好语言后再提问,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提问有了清晰的思路、良好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8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无效提问

一、物理课堂中常见的无效提问

在目前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提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提问随意性大,东拉西扯,偏离了主题,浪费了时间。与所讲教学内容并无十分密切联系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突然转轨,打乱了原有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回答。

(三)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

(四)提问面较小。老师只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

(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二、如何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提问

(一)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教学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设计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1.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不能像导演排戏,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设计问题时,不能仅以课本或教参为准,要考虑实际。

2.突出重点设计问题

影响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往往是众多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如我们在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的教学中,往往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是教学中的重点。

3.突破难点设计问题

突破教学难点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突出难点的问题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往往因重力与压力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将会带来许多教学盲区。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针对这些难点或易混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将它们区分开或将难点化解成几个简单问题。

(二)把握提问时机,发挥不同功能。

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设问、追问、反问,要善于抓住这些最佳时刻,充分发挥其不同的功能,把握提问时机。

1.伊始提问――引人入“戏”

在上课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及时提问,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对已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复习与巩固。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在有水的杯子里放一根筷子,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筷子是折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处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处提问――使知识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如在讲“摩擦力”时,我提问:“走路时前后脚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怎样的?如果地面光滑将会怎样的?”

4.于无疑处提问――“投石激浪”激发思维火花

有些知识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就像投石激浪。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知识时提问:“浮力计算公式,单摆周期公式等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还适用吗?如果不适用将有怎样的变化?”

5.于结课处设疑――拓展思维,启迪新知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之后,总结提问:“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怎样的?”等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加速度与力、质量的更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这是下一节课“牛顿第二定律”,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选择提问对象,发展全体学生。

1.激发兴趣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引入新课应激发学生兴趣,这时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要求,给较差的学生有所展示,让他们也能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我们要想法提出合理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

后进生往往学到的知识附于表面,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差,在复习提问时,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让他们回答,一方面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课时。所以,在巩固知识时要请中等生来回答。

3.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选择优等生

第9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37―01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和重要场所。班级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在很多学校中,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 管理方法陈旧单一。目前,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城镇,仍采用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即权威式的管理模式,教师就是权威。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和具体事件,采用同一个模式,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性管理,只是通过出勤率、活动参与情况、学生违纪情况和学生的成绩等来量化班级工作。在这样权威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方法来学习、生活,致使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2. 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偏差,再加上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内涵的片面认识,只注重对学生的成绩、纪律、卫生等常规项目的管理,而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在这种强压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盲目顺从。而随着升入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教师过于严厉的言辞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种忽视学生情感活动的管理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利的,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顺从型”或是“叛逆型”两个极端,而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则较少。

3. 班主任对管理方法系统学习较少。由于当前多数班级存在学生较多的现象,班主任的工作量较大。他们很少有时间去系统学习班级管理的具体方法,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管理班级。这样的管理方法缺乏创新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社会在进步,学生的视野、知识和心理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如果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只是停留在传统方法的层面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快节奏的变化,这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对策

1. 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首先,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平时多读、多看、多记、多思,积累底蕴才能厚积薄发。其次,不断实践,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专业能力,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讲非常重要,如班集体的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队活动设计、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家长沟通技巧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经验,不断提升、完善自己。

2. 重视小学生心理、情感教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地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对小学生的心理、情感教育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班主任平时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倾心交流。并且促进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懂得维护班集体的荣誉,不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