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 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 “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引导、释疑,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及其问题,从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校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已经开始应用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采用编辑及具体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研究,其教学成果正在显现。
1精挑细选,建成案例资源库
该校近几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中,首先着重案例的选取,选取新颖、丰富、真实的案例,选取富有实效性、感染性、针对性的案例,多方面挖掘“案”源,建成案例资源库。首先,选取具有真实性的案例。柏拉图在谈到用讲故事塑造学生心灵时就特别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他指出,“为了培养美德,他们(年轻人)最先听到的故事应当是最优美、最高尚的。”因而我们选取的案例:一是引用有证可考的古今中外典型事例,选择可信度高,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的案例;二是节选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整合加工,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性;三是把参观考察等方式获取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整理、剪辑和技术加工等,制作成新的教学案例,使其保持“本色”,真实可信、形象具体、说服力强,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教师在叙述案例时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信,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思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的选取和运用重在为教学目标服务,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要牵强附会,生动不是好案例的唯一标准,好案例的第一标准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因而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内容为主线来选择案例,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达到目标明确、事实充分、说服力强的教学效果。如在讲“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时,我们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讲述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爱国主义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列举出举我国历史上屈原、文天祥、岳飞等著名的爱国英雄,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来说明爱国主义的概念、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学生,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正是由于案例选择恰当,现实性、针对性强,同学们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选取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东西,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审美需求出发,更要在基本观点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案例选择要贴切准确,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性,必须用课程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案例一定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不能随信拈来,而是筛选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较为典型的实例。这样,才能让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事物,提高认识水平,纠正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达到教书育人、用理论武装思想的目的。
2探索“专题式案例教学”的新思路
思政课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且本专科通用,对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实例偏少。我们在不打破教材基本体系的前提下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实行专题化教学,将大量贴进社会、贴进实际、贴进生活的相关教学资源整合进专题教学中。根据“05”方案各门课程综合性较强的特点,该校发挥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研发的各自优势和整合效应,以激活课堂教学、提炼和活化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着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的新尝试——“专题式案例教学”的教学思路。首先,在“专题式案例教学”中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不断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相结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专题式案例教学”中,教师围绕每一个专题,收集大量相关教学案例,运用多种手段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他们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选用贴近学生实际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素材,不断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再次,在“专题式案例教学”中,我们从教材现实、社会现实、高职学生现实出发,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选取学生关注的有关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案例,如在讲“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这一专题时,我们将本专题的主线、重点、主题与高职学生关注问题相融合,选择反腐败案例、选择马加爵、林森浩等大学生犯罪案例,加深学生对法律概念与历史发展的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样,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了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也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完美转化。
3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
坚持案例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要求,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主要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案例教学模式,即教师展示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教师引导释疑。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专题,不同的内容,展示不同的案例。如在讲述“思想”这一专题时,运用了不同时期的诗词,介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加深学生对及思想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同时,不同的案例在不同的环节展示。如那些内容复杂、时间跨度大的案例,在课程结束后展示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加深对案例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那些耳熟能详、耐人寻味的案例,在课前展示给学生,易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那些教育意义大、感染性强的案例,要穿插在授课内容中,在给学生带来惊喜和震撼的同时,引发他们的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其次,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在学生分析讨论案例环节中,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问答、模拟体验等方式参与其中。对于那些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如古今中外耳详能熟的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等经典案例,让学生自学或自由讨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于那些复杂的、不易理解的案例,开展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参与讨论。如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等案例,集中讨论,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引导释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点睛、释疑格外重要。教师要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来研读相关案例;教师要采用即时点评和总结性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解读案例,发挥答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采用案例教学,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已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今后,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在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4):31-35.
[2]武建国.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79-82.
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要增强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以
学生为本,同时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是宣传理论和党路线方针以及政策的阵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舞台,此外,也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而帮助学生成才,从小就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因此,只有彻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和创新的同时不断的加强实践教学,以更好的实现上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这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坚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发生大的变化,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也不例外。大学生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思想、观点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他们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和主体性明显增强,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愿意在众人面前张扬自己的个性,喜欢与众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上述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导。他们要求教师的授课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更加关心的是所学知识是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能否促进个人价值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集中学生的智慧,反映学生的意愿,心系学生的利益。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领悟能力、社会阅历等讲授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以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衡量思想政治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要从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同学们所说:“关注我们关注的问题,留意我们留意的热点,这才能让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
第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启发不足。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入座率和听课率不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场面是,教师在上面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昏昏欲睡。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求教师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是改变传统的单项式教学方式,如“注入式”和“填鸭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主,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如果教师授课方式幽默风趣还好,如果遇见枯燥的课程,学生多数都会走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自主学习的热情,必须将课堂转变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充分调动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通过教师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就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所谓案例式教学,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筛选出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成一个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剖析这些案例。在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原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成,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和实效性。二是为了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必须更新教学手段并同时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沟通教与学以及提高教学成果的重要媒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平台的优势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粉笔、书本、黑板的传统手段。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我们选购、收集、精选了一些时代性强有针对性和说服能力的优秀影视作品以及录音材料等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观看和收听这些多媒体课件,使得思想整理理论课程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由于采用了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立体的教学空间,以其新颖、充满现代化的气息适应了大学生的特点和求知求新的愿望,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立体化教学方式代替了传统教学方式,寓教于观赏之中,寓教于熏陶之中,达到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深度和丰富程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实践教学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既区别于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长期以来,高校的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甚少,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当少,造成了很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够很快适应,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代大学生虽然思维活跃,有知识,有能力有胆识,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够造成了对一些问题的误解,从而无法深入思考以及正确认识社会问题。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请进来”。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社会名人士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到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到可听、可信、可用。二是“走出去”。与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例如,我们曾经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新乡县七里营乡刘庄村和新飞冰箱厂进行参观调研。通过实地的参观和调研,不但使学生亲眼目睹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更会认同在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加深对理论在指导实践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的价值认识,从而增强对的信仰。通过实践,学生用理论解决现实中问题,通过解决问题验证所学的理论,不仅锻炼了自己辩证的思维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同时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用的课程,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高校理论战线,2004(10).
[2]陈占安.在教改中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5(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51-02
党的以来,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距离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启发、重课堂轻课外等缺陷,很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对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很多学生反映政治理论课枯燥空洞乏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必须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一、 改革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说占据着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关乎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不断调整和丰富,但是,改善后的教学内容仍然在某些方面和环节还有很多不足。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的问题。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该门课中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内容都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发生重复,据统计,“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四分之一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六分之一存在着明显的重复。[1](P.61-64)而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又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发生重复。内容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师在讲授重复内容时也有对自身课程的定位,但如果不注重教学技巧,缺乏深厚的教学功底,长期下去会给学生一种“吃剩饭”的感觉,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个课堂的抬头率,在相似内容的反复刺激下,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产生。
另一方面,虽然全国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但是在进行理论阐述时仍然比较生硬,理论多实例少,文字描述多,图例和数据过少。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假、大、空”,像就业、社会公平、社保、医疗卫生、权力腐败这样的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教材中是缺少客观分析和合理解释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补充和更新,会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相差甚远,与自身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思想困惑。这样,就很容易对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产生质疑,对整个课程产生排斥感,觉得与自身能力培养无关,更别说对事业前途的帮助了。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同样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为避免因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情况发生,应科学划分和设置教学内容,对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涉及到的知识点可以作简单的回顾,或者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学术观点作理论层次的拔高和深化;其次,由于教材的出版和实践的发展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教材中所反映的内容肯定与当下的最新成果相比总是有滞后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将党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精神随时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去,真正实现新精神、新成果进课堂、进头脑。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对外开放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向学生介绍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即“一带一路”。同时,把大学生关注的诸如食品安全、就业、物价调控、环保等热点社会问题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再次,截至2015年5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的这2845所高校都有着不同情况和自身特点。各个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还应该结合生源以及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排学生之所难。
二、 改进教学方法
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P.139)在这里,把方法生动地比作“桥与船”。显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我们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只有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单边教学方法仍占重要的地位。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不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上无法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的活跃氛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充满着个性化的气息,自我意识和感知很强烈,他们思维活跃,喜欢与人沟通。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扼杀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激情,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厌恶、缺乏热情等表现。久而久之,教师也会出现厌教的心理。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但究其根由,其实是学生对“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排斥和不接纳。因此,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理论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可以运用各国盛行的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平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而每一个重大理论的背后其实都有鲜活的故事。案例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读懂理论背后的故事,了解理论产生的必然性。案例教学法能够轻松地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直观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愿意听,喜欢学,从而真正实现“学理论、讲真话、进头脑”的良好效果。对于内容复杂、争议性强、时间跨度大的案例,提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了解;对于耳熟能详的案例,可以先于授课内容展示给学生,逐步引入对理论的讲解;对于教育意义大、感染性强的案例,可以穿插在授课内容中,给学生带去震撼的同时,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对于总结性强的案例,则可以安排在下课之前,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印象。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部分内容可以举引起全国观众共鸣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通过中华美食的这样一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人的人生况味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讲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引入“婴儿安全岛”的案例,弃婴行为是违背法律原则的,但是弃婴行为又是现实社会中一直没有根除和客观存在的事实。“婴儿安全岛”项目是以生命至上为出发点,保障儿童的利益最大化,但也要看到,这个项目是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提出的社会救助措施,它只是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一小环,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反思:我们国家究竟应该怎样建立健全这样的社会责任体系,怎样去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系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采用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也都是切实可行的。
理论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知识是引领行动的方法,而行动又是领悟和升华知识的路径,知行并重,方显理论的经世致用之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更好地体验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很容易使知识理论内化为学生修养,外化于学生行动。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正方和反方,针对“‘和’好还是‘战’好?”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最终使学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再如,讲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或社会、或其他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影响”等课题进行分组调研,收集整理资料,最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课上汇报调研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命题,进而增强其社会主义信念和国家荣誉感。
三、结语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被动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郭文亮.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 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有相应的其它理论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综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起着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普遍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主讲为主,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少,学生主体性难以体现;教学针对性不强,联系实际不够。忽略青年学生自身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能解释和阐明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教学内容不精练,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教学理论性强,对理论观点泛泛而谈,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学普遍缺乏新鲜感、吸引力和感召力等问题。这使得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因此在学生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大多是上课不投入,考前背重点,考后全忘记的状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要求相去甚远。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采用“案例启发教学法”、“课堂交流讨论法”、“问题引入讲解法”、“情感疏导教育法”,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努力推动同学们将所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进心、进脑”,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案例启发教学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学科体系的特点,本身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转化行为的教学任务,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知与信”“知与行”统一的问题。教学不仅要注重讲清理论,更要思考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它是科学理论,对认识现实社会,对自己的人生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并落实在生活实践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克服教材内容的繁琐,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透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案例”本身源自生活,又具有典型性,讲起来,既形象又生动。在教学活动中,要讲某一理论时,先从案例分析入手,会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力和可信力。注重从案例分析再到基本理论的阐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感染力、生动性。启发式教学,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说,其精神实质在于强调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求新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通过案例启发教学法的运用,力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这一方法的运用,强调了教书与育人、解决具体问题与系统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交流讨论法
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多采用课堂交流讨论法。讨论法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论辩,以求得正确认识得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使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集思广益。
我们常采用在每次课堂教学开始之始,先由教师提出与该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相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说出理由。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点评,由师生共同对话来完成教学任务。
目的: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来,使课堂能更广泛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将会运用到很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第三,学生通过争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共识,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把握并且真正相信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结论。有利于促进懂、信、用的统一。第四,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这样的教与学互动形式,使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达到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与信仰。
3问题引入讲解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问题引申出一系列要讲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联系学生举出的典型例子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将理论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问题和吸收内容。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每一章都选择若干实践的话题进行探讨,或通过同学们课后准备的小品、游戏再现生活中的某种困境或需求,从而引发思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读懂课本,演绎精彩”的教学活动,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分别在课堂上演绎学习内容。演绎形式可多样化(如拍摄VCR、制作PPT、现场表演等)。
目的: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知识,使教学互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即教师可融入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可吸收教师的新观点;学生一边听老师讲,一边结合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互相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综合素质,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找到灵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使教学互动形式多元化,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4情感疏导教育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思想教育的特殊性,采用思想教育“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毫不动摇地向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的正面灌输。通过这种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以指导行为。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在方法上又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他们想不通的问题或错误的认识进行启发和开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坚持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循循善诱,积极疏导,创造条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课后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在班级中设立“导师制”,即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派教师给予指导。更密切的关心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尽全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付出真情与爱心,学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在生活中教师以身作责,以行为、知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培养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用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
总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纯理论讲授。使授课内容更科学、内涵更丰富,理论教授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教学更受学生欢迎。通过教学形式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通过互动式学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并使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能让学生获得真知,能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高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纯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善亮.教育的本质:基于有效教学的分析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1)
[2]廖伯琴.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8 (1)
我镇将普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美丽乡村活动场所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及“七五”普法知识,让法治社会深入人心。在我中学及我中心小学组织“法律知识进校园”等演讲活动,并将普法活动与综治、计划生育等宣传活动相结合,让普法无处不在。强化普法宣传阵地建设,嵩溪美丽乡村在原有景观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法治元素,比如“法言法语”、“调解案例”、“法律典籍”等法治文化景观点,让群众在逛公园休闲时光也能学到法律知识,全面提升辖区群众法治意识。我镇仍拟建嵩山美丽乡村及嵩安美丽乡村成为法治文化广场作为普法宣传阵地,通过做强做实我镇的普法宣传阵地,为我镇辖区营造了浓厚的普法宣传氛围,进一步提升我镇“七五”普法宣传成效。
二、继续贯彻执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在2017年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纳入绩效考评范畴,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工作落实。推动形成宪法及宪法性文件宣传普及由人大机关牵头负责,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宣传普及由司法机关牵头负责,部门性法律法规由行政执法机关为主负责的“大普法”格局。结合“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及行业宣传日、宣传周等主题活动,每年开展或参与大型法治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
三、持续健全完善以案释法制度
持续健全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审判机关要充分利用裁判文书公开、典型案例、庭审公开、巡回审判方式,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宣传各种法律法规;检察机关要结合预防职务犯罪开展以案释法,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刑事诉讼审查、逮捕、起诉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要健全和完善执法过程“法律告知”机制,全面准确宣传部门法律法规。
关键词:“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思政教学;高职教学
前言:思想政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生未来走上社会的立命之本,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精神指导。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很多事物的探索欲望极高,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对此阶段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运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予以充分应用,并通过实践方式对理论知识予以夯实。
一、建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重要的职业素养。“四位一体”课程教学的开展则注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学内容综合在一起,注重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通过实践深化理论教学的认知。通过“四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能够深入到理论、案例、实训、实践即“四位一体”的专题话教学体系之中,能够真正领悟政治W习的重要性和特点,能够更好地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特色,提高思政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 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
1.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实践教学因素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目标与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将典型的事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关于学生课堂讨论方面,可以提前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自行进行资料收集,为讨论做出充分的准备,也可以在课堂中展开即兴讨论。关于问题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选择教材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高其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第二,关于案例的分析研讨方面,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重案例的及时性、方向性、趣味性和准确性,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可以选择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运用这些典型的案例,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第三,关于课堂的辩论方面,在做好辩题选择工作的同时,通过辩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加强对其感染力和吸引力。第四,关于课堂的答疑方面,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前10分钟左右进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能够踊跃发表自己见解,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其创造能力。第五,关于课后作业方面,将学生专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到一起,来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校园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区域是校园,院校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圣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实践教学中,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团学部门结合在一起同时开展。第一,与校园文化教育衔接到一起,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理想信念以及爱国主义教学内容板块中,可以结合团学部门校园文化教育规划来开展,在五一、十一、中秋及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开展相关的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第二,注重发挥楷模示范作用,可以将各行各业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请进校园,也可以把部分优秀毕业生请回校园,通过其亲身经历的讲述,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从而让思想政治进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三,注重网络实践平台的创建,在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网站,也可以开设网络咨询与讨论平台,当然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来进行教学。对校园实践教学教育活动进行认真的设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3.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建立相关的学习小组,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或相关社团,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开展相关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原著进行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先进典型人物进行访问,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在该网络覆盖范围方面,一定要将学校周围的社区包括在内。可以开展相关的扶贫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公益机构,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道德、法律、环保、文艺方面的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他人进行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启迪。第三,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为了使学生能够接受传统革命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地等进行相关参观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可以组织学生到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培养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注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关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选址方面,要依据专业或教育主题来进行选择,可以选择在本省,也可以选择在外省来进行建立,在实践基地建立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可以与企业、景区、单位、传统文化纪念传承地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常态化、基地化、项目化以及长远化。
4.家庭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建立日常家庭和学校联系,可以创办相关报纸或网络联系平台,通过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技术,不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在教育理念方面多开展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也要加强情况通报等其他方面的联系与沟通工作。第二,在假期注重安排实践任务,当假期来临时,要给学生发送相关家庭社会实践表,对学生的假期生活进行适当的安排,使其能够学习家务以及其他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同时促进学生获取相关生存技能,坚持家庭责任承担以及多种技能的同时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当要求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研活动,对家乡目前的实际情况及相关变化进行调查,也可以对人们的生活现状及物质和精神需求展开调查,在调查工作结束之后,还要出具相关调研报告,通过调研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国情和民生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加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提高其学习、实践积极性的同时,使其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结语:
“四位一体”进行理念的深化和提升真正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让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的引导为自己确立明确的方向,通过“四位一体”进行理念的应用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作用,促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专题化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项目编号:14sdgxszkkg03)
参考文献:
[1]张林.以“四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65-66.
[2]李兵.关于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78-80.
[3]马荣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66-68.
[4]季士强,任建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75-78.
[5]宋晶.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4,(12):7-9.
[6]杨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2013,(08):135-136.
论文摘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模式,从教学设置、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意科学地组织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对教育目的进行分层设定:第一,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发展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影响;第三,引导学生关注、认可社会的发展变化,树立坚定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的人,是蕴藏体力和智力、现实和未来的劳动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第二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二课堂指的是课外教学,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利用课余(课外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
2.1教学设置。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计划和设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针对社会现实中与主流思想理论不合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可以组织讨论、辩论赛、演讲会、专题论坛、对话等活动,通过各种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辨明是非曲直,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针对提高大学生学术水平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针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薄弱的问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勤工俭学、社区服务、技术服务、便民服务等活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可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指导活动,既可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又可为大学生道德问题提供预防作用;为使大学生消除对第一课堂正面理论引导的疑惑,更全面地了解国情,可以组织社会调研,使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调查,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总之,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科学计划、精心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机会。
2.2组织和管理。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要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科学指导和严格管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非一分为二,各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交叉进行的,因此,“第二课堂”作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整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活动必须置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与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互相补充,形成体系。在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尤其要重视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假期进行,依照课程的基本理论确立调研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深入机关、下厂、学校、街道、乡、村等围绕调研课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为确保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制约理论教学结束后暂不给学生记考试或考查成绩,而将该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放在下一学期,待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教师批阅后,把调研报告作为评定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项改革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纯进行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考查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仅搞活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政治影响。学生们在调研中对所调研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大学生在政治上的成熟,促进教与学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情,真实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学生返校后相互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学生的调研报告也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社会实际材料,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统筹安排和严格管理,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2.3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评估及信息反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办法和评估程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估;还要与学生管理部门合作,构建迅捷畅通、灵敏准确的反馈机制,以便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及行为,以及就业后一定时期的思想状况、社会行为等有关信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把握有关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优的育人效果。
2.4“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就理论层面的问题,可以案例讨论、辩论赛、演讲会、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方式;就社会实践层面或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便民服务、勤工俭学、智力扶贫、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差距、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4.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员阅读并撰写个人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思想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在案例讨论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我是如何理解的?”和“如果是我,我怎么做?为什么?”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来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习过的概念、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讨论比仅仅看教科书,听教师课堂讲,更加生动、真实,便于理解。
2.4.2情景模拟。这是一种由老师围绕教学目的,设立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中的角色,生动再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活动。情境模拟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真实、典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情景模拟,能够使学生跳出自我,看到自己认识上的偏颇与不足,解开自己认识上的疑难,矫正自身的不良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全面地看问题,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模拟教学,包括以下6个环节: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方案(必要情况下准备模拟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结论)交流和教师讲评。
在教学准备上,要充分周密而且富有创造性。教师在课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应的模拟活动,同时要熟悉模拟事件发生的一般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对于比较复杂的模拟教学情景,还应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
模拟教学法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从教学目标上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结论的知识再造式,也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在模拟演练活动中对所学知识的自觉运用(学以致用式)。从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求来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角色模拟法、决策模拟法等。角色模拟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新情景,让学生模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
模拟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可以用“头脑风暴法”,发挥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模拟教学活动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
2.4.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学生将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调查报告,交任课教师评出等级,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社会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老师帮助下,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含义、作用、基本原则、特点、一般过程和调查的技巧等。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进行现实的调查。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调查方法,更能够使学生通过调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应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而不是把第二课堂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要充分认识到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针对现在教师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欠缺积极性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划拨专项经费,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状况进行竞赛、评比、奖惩,教师在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时要记入其工作量,第二课堂教学的报酬应与第一课堂的报酬保持一致,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紧密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多讲一些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巧设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必须运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首选方式,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就是用简单而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印证理论观点。案例教学能融会贯通基本原理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学摆脱枯燥、摆脱单调,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认识程度、理解程度。通过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它的运行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要处理好具体的案例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避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防止使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繁琐的事例展示,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佳功效。
因此,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事实上,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连贯性较强,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自毁案例教学的基石。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本案例的因与果、问题与对策,阐明案例所包含的本质,把生动的案例与原理融为一体,使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理论是实践的指示器,而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体。”[1]强调教学改革不是否定课堂理论教学的作用,而是避免理论课中比较抽象的原理不为学生所理解,要引导学生到现实社会中身临其境的体验生活,使政治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接受并掌握。实践证明,单纯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效果不好,学生也不欢迎。而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带着理论从课堂走向社会,又带着问题从社会回到课堂,可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社会热点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热情和认可程度有大幅度的提升。社会实践调查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社会调查,并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积淀实践感悟,完善自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大学生深入社会第一线,耳濡目染,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动态中引导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提纲,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出调查报告或假期见闻。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报告也为课堂教学补充了新鲜材料,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针对当前与大学生相关的一些热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调查、深层次剖析,并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精心指导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和思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科学探究无限。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而入脑入心,成为一种信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修身’活动,体验并感悟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学意在强调教育的参与、体验过程,从而体现出教化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特征。”[2]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变化,加深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体验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体系不仅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个新环节,而且丰富了课堂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能,课堂教学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深入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中,当代大学生更能深切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科学理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动脑动手动口与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
现代教育更为强调教与学双主体之间的平等和互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动脑能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写作可以训练文字写作能力,做事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口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为此,在教学中应努力构建一个互动、对话、入脑、入心、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学生得到了解放,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学校走进社会,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始终贯穿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反复循环过程,经过多次循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积极地探讨和交流,既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又能开阔视野;既有言语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经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其间,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心中的所思所想主动地“掏出来”,学生热烈活跃的讨论交流与教师的引导性点拨、导向性分析、实际性讲授双向贯通,并通过“应用”这一中心环节,使学生对自身思想实际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剖析内化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热点、疑点的烘托中也得以解决。为此,应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在大学生的思想上、行动上,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知行合一,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