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农学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学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学硕士论文

第1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农学专业;培养模式;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83-03

为了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设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要求申报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专业参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包括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包括农学门类专业及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和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华南农业大学是第一批参与试点的高校,农学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改革试点专业(以下简称“本改革试点”)。为适应本改革试点的需要,我校结合农学创新班(即“农学丁颖创新班”)的培养,专门制定了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创新型农学特点,创建一流的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现就本改革试点专业的改革背景、“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实践情况和初步成效进行归纳总结。

1 专业改革背景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本校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包括丁颖院士在内的几代著名学者的努力下,本专业积淀深厚,特别是在专业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传统农学专业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未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面临招生难、培养难和就业难等“三大难”问题。为此,我校针对此问题对农学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利用当时的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对农学专业进行深度改造,率先在农学专业下设立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和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其中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进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时保留了大农学。每个专业方向均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培养方案。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生源的质量明显改善,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就业率和质量均明显提高[1]。本专业也因此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和广东省重点专业的称号,并作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专业。以上改革的成功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端人才支撑,所以必须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进行教育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和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2]。为此,本改革试点依托农学创新班(即“农学丁颖创新班”)的培养,制定了体现我校特色的“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养目标

以作物学一级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及农业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在现代作物栽培学(机械化栽培)、作物遗传改良(适应机械化栽培的育种目标)、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领域具备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农学创新拔尖人才。能在农业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课程体系

本改革试点的课程类别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拓展和个性拓展课程2类,实践教育课程包括整合实验、整合实习和其他实践。除了农学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外,还设立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课程――A系列课程、按照模块设置的专业拓展课程和整合实验(实习)。A系列课程是指具有华南农业大学特色(Agriculture)、能激发学生雄心壮志(Aspiration)、培养其勤奋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强其整体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由于它们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简称为“A系列课程”。按照模块设置的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现代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态理论与技术等模块,每个模块4~5门系列课程。通过不同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某个领域系统的知识,为他们未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选择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等。整合实验(实习)主要是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或实习整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进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植物细胞工程综合性实验》和《作物遗传与育种学综合实习》等。

2.3 个性化教育模式

个性化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为此,本改革试点从个性化课程设计、创新性项目和导师制等进行改革。个性化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拓展课程、个性化实验和实习,以及结合课程的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等。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公布的课程库中,根据兴趣选择10个学分(5门)的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个性化实验和实习是2门独立课程,分别设置6个学分和6周,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论文或创新性项目,利用公共科研平台或导师的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所需要的实验和实习,分2个学期完成,最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和实习报告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的个性化研究性学习是结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修读进行,学生在修课期间根据自己对课程某个章节内容的兴趣,联系实验室开展有关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导师制的建立和有效进行是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的最重要的环节。为此,本改革试点建立“早”“宽”“高”和“严”的导师制。“早”是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了解并确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实验。“宽”是创新班的学生选择导师的面比普通班宽,不仅可以在相关系里选择,也可以在学院不同系或其他学院中选择导师,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选择知名教授或研究员作为导师。“高”是建议学生尽可能选择正高职称并具有博导资格的人员作为导师,为本人实现间接性的“本―硕―博”连读创造前期的条件。“严”是严格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包括中期论文实验进展的检查,以及参照硕士论文答辩的要求对其严格把关,包括建立论文预审、聘请专门答辩委员进行答辩、聘请专家对答辩修改后的论文进行格式审查等制定,确保论文的规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广度符合拔尖创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创新

由于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是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还是不够的,本科毕业后还需攻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因此需要与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为此,我校结合“农学丁颖创新班”的管理制定了专门的倾斜政策,包括给60%学生免试硕士生的资格、15%学生由学校支持出国短期学习和独立的奖学金评审等。同时,为了让其他更优秀并对农学有兴趣的学生进入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的创新班学习,还专门制定了分流和进一步选拔的办法,确保该班的整体优秀。

3 培养方案发挥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学科资源,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基础

良好的学科资源、高水平教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平台(实践教学条件)是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基础。本改革试点所依托的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平台。目前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类型培养计划人才获得者2人,“珠江学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1名。科研平台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各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这些资源确保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教学的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3.2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为提高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的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实现与时俱进,并建立适合不同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法的目标,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结合遗传学课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实施“基于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该改革模式是灵活应用多媒体、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双语教学和团队学习等方法,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适合不同专业、年级和学生群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创新”和“整合”,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整合”是有机整合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成为适合整门教学的新模式[3]。经过10多年的不断完善并逐步推广,目前已成为创新班教学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并结合农学以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点,本改革试点利用多种不同的优势资源构建不同层次多样化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是结合课程实验(实习)环节、学术报告、读书论坛、辩论赛、实验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创新性教育。根据农学各分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建立“综合性、自选性、协作性和科研导向型”整合性实验教学模式[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激励本科生。第二层次是建立不同距离、不同类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实践教学平台网络体系。以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形成以“校内农场―观测实验站―农科教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为主线、由近及远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实习教学需要。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双赢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动态的实习实践教学点,进而“由近及远”“由点到面”,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体系。第三层次是利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结合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课外创新训练等进行研究,培养能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进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创新型农学卓越人才培养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人才储备。我校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在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深度改革的基础上,依托“农学丁颖创新班”实验区,开展卓越农学人才培养,制定并实施了相对独立的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教育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并实行个性化培养。经过完整一届学生的培养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届农学丁颖创新班毕业学生32名,全部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优异毕业生称号。毕业生中,共有24名学生进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和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国深造、12名到国内知名大学、5名在本校攻读硕士;5名就业,3名拟进一步考研。这些优秀的学生中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4篇,有1名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名获省级奖项,显示出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培养卓越农学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应该看到,由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还没有有关成熟培养模式的正式报道。虽然在卓越农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师还不够多、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招生和升学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强度还不够高、去校外或者国外短期访学与交流的力度不够、区域高校教学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进一步完善创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并付诸于实践,为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培养“卓越农学人才”做出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3-25.

[2] 高志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工程,2014,4(5):90-92.

第2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宁王朱权 研究 综述

朱权(1378- 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十一年(1391年)封于大宁,此时少年封藩、驰骋沙场,封号“宁王”;靖难之役,遭遇燕王朱棣劫持,骗其功后“中分天下”;永乐元年(1403年)改封南昌,此后中年韬晦、托志举谥号“献王”,世称“宁献王”。贵胄的出生、传奇的经历虽然让人惊叹,但却难以令其名垂青史。他的一生以著述为务,或亲自撰写,或精心组织,编撰的著作多达一百三十多种,涉及的范围囊括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戏剧、医学、农学、兵法、历算、杂艺等方方面面。其著述之丰、涉及之广,不仅当为明代藩王之冠,亦可当为历代文人之绝,清初大家钱谦益“古今著述之富,无逾王者”之言,四百年之前毫不为奇,四百年之后亦不为过。故而,关于明代藩王文化的研究,朱权自当是绝无绕开之可能,关于明清私家著述的研究,朱权也应是其中之重点。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朱权之研究,专著已有两部,论文已有50余篇,虽不能言之甚多,但也为数不少。

一、关于朱权的基本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朱权的基本研究主要是史事的考证和著述的考据两类。

有关朱权史事的考证,程明、刘茜的《朱权事迹及宁王家族统治》依据出土的《宁王圹志》与存世的地上文献之比较研究,考察了朱权的王子序位、生平事迹,介绍了朱权后代的统治概况[1];于默颖、薄音湖的《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考察了宁王封号的来源及其与瓦剌三王的关系[2]。

有关于朱权著述的考据,杜泽逊的《明宁献王朱权刻本及其他》对朱权刻本《文章欧冶》的“序”和存世版本进行了详细考证[3];冯燕群的《成书年份及两个相关问题》对《太和正音谱》的成书年份进行了细致考证,并对朱权鄙弃佛家、忽视朱有墩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4];叶明花、蒋力生的《宁王朱权著述考》[5]、《宁王朱权著作分类述录》[6]对朱权所有编纂著作的基本概况、数量、存世版本及馆藏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类。

二、关于朱权的戏剧学研究

在众多研究朱权的学者之中,最有成就者当推姚品文,《朱权研究》和《宁王朱权》即是他的大作,也是的有的两部关于朱权研究的专著,还有与此相关的多篇论文。《朱权研究》199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实为朱权研究的开山之作;十年之后,姚品文以该书为基础,广泛收罗资料,详细加以修订,易名为《宁王朱权》,成为目前朱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为“朱权评传”,对朱权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论述;第二卷为“朱权著作述录”,对朱权的曲学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评述;第三卷为“史料资料辑录”,包括朱权生平史料、朱权著作述录和朱权作品选录三个部分。此书对于朱权虽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全书的灵魂实为第二卷“”,全书的重点是在朱权的戏剧成就,对于朱权的评价亦从戏剧学或文学的角度出发[7]。

正因如此,自姚品文《宁王朱权》出世之后,朱权的戏剧学成就得到学界许多学者的肯定和呼应。在这之前,姚品文说:“发现数百年来学界对他的情况关注的人不多,文章只有夏写时先生的《朱权评传》、洛地先生的《写作年代疑》等有限的几篇”[8];在这之后,关于朱权戏剧成就、戏剧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笙般迸发,如万伟成的《朱权的戏剧学体系及其评价》[9]、《继承与新构:朱权的元曲学贡献》[10],敬晓庆的《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史料钩沉》[11],闵永军的《论朱权的曲学观》[12],徐子方的《戏曲与古琴的生命互动――论朱权及其“二谱”》[13]等等,或是探讨了朱权的戏剧理论,或是分析了朱权的戏剧观念形成之因,或是评价了朱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徐冠华的硕士论文《初探》,虽然也是从戏剧学、音乐史的角度对朱权的《神奇秘谱》进行分析和阐释,但他从《神奇秘谱》的曲目内容着手,分析了占极大篇幅的道家题材的琴曲思想,揭示了其中暗含的隐居与道游之主题,进而重点阐述了道家思想对朱权古琴音乐的影响和渗透。换而言之,他已然注意到朱权的戏剧与道教之关系,对于朱权道教成就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关于朱权的医药学研究

对于朱权的研究,除了在戏剧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之外,在中医学方面亦是有所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叶明花的博士论文《朱权医药养生文献研究》,在姚品文关于朱权生平和著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对朱权存世的医药养生著作(《活人心法》、《寿域神方》、《乾坤生意》、《神隐》、《救命索》)、刊刻的医药著作(《神应经》、《十药神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和散佚医药著作(《运化玄枢》、《庚辛玉册》、《乾坤生意秘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对朱权的养生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对朱权的医药著作、养生思想与朱权的崇道之关系进行了重点阐述,可谓是现今关于朱权的中医方面最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与此相关,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医药养生著作考述》[14]、《朱权刊刻考辨》[15]、《朱权考辨》[16],或是总体考辨了朱权所著十四种医药养生著作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版本流传及存世情况,或是分别考辩了朱权的两本主要医药养生著作――《神应经》、《庚辛玉册》;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神隐养生观阐论》[17]、《朱权中和养生观阐论》[18]分别探讨了朱权养生思想中的神隐养生观和中和养生观,这些论文实为叶明华博士论文的补充和说明。另外,早年华蓓苓的《博而有统的中医卫生学专著》指出考证了该书确为朱权所作,探讨了该书所蕴含的养生思想,指出其主要来源于老庄道家[19]。道教与中医,自其起源之初与发展之中就有不可割裂之关系,因此,以上这些研究虽是从中医学角度出发,但实已牵涉道教之研究。

四、关于朱权成就的其他研究

除以上从戏剧学和医药学角度对宁王朱权展开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论文虽非全面而周到,但也各有独特之处,此类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宁王之事迹及成就展开探讨,对于开展宁王的深入研究及其相关的拓展研究具有不可或缺之借鉴作用。

对于朱权道教成就的研究,目前,真正意义上从宗教学角度出发的只有四篇论文。一是何丙郁的《:中国炼丹术在历史上的最后一部巨著》,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朱权的生平概况,第二部分考证了《庚辛玉册》的源流、分部、卷数、品数和他书引录等情况,第三部分载录了从《本草纲目》等著作中辑复的33个药物片段,第四部分探讨了《庚辛玉册》的药物分类法、涉及到的药物自然变化和将药物作为金属元素含量的指示器和作为探矿的标志。[20]二是曾召南的《试论明宁献王朱权的道教思想》,作者认为建文元年之朱棣袭取其封国大宁、建文四年之改封南昌和永乐元年之被告诽谤巫蛊三事,是促成朱权信仰道教的根本动因,并对朱权道教思想中的道论、摄养论和隐逸论作了详细剖析[21]。三是魏佐国的《朱权崇道刍议》论述了朱权崇道的表现―― 热衷玄修、著述道书、生前建坟, 分析了朱权崇道的原因――明代道教政策的驱使、地理环境的影响、避祸自保的需要、道教理论的诱惑,探讨了朱权崇道的特点――正一道与净明道共崇、潜心修道与道教理论并进、迷恋道教与人世追求同在[22]。四是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内丹思想初探》,该文考证了《救命索》的版本情况;概括了《救命索》的主要内容,即人身造化、丹道宗源、初阶小乘、性宗、命宗大乘、实跻圣地、炼己七个部分;探讨了《救命索》内丹思想的特点,主要是天人一物、体与道合,性命兼备、形神俱妙,初阶小乘、循序渐进。[23]

还有关于朱权茶道的研究。周文棠的《日本茶道溯源―朱权茶道》通过对日本茶道和朱权茶道的比较研究,认为日本茶道是朱权茶道的简化与继承[24];陈挥的《“朱权茶道”述评》认为朱权茶道的精神实质实为一种以强烈的债世嫉俗为主调的遁世托道之孤芳自赏[25];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的《朱权的“清逸”审美思想》认为朱权《茶谱》中所蕴含的“清逸”的审美思想是对“魏晋风度”的传承与弘扬,所描写的茶事活动倾注了文人雅士在逆境中以茶道体悟生命意义的人生智慧[26];袁名泽的《朱权农学思想考论》更是将对对朱权的医学研究、茶道研究扩展以至农学研究[27]。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朱权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可喜成果:在朱权的戏剧学研究方面,相关论文多达20余篇,论文数量几近占据整个朱权研究的一半之多,如姚品文潜心十年,先后两部巨著、多篇论文,不仅对朱权戏剧学成就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而且对开展朱权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朱权的戏剧学研究方面,相关论文虽然不多,研究学者也是甚少,但是不乏精品之作,叶明花的《朱权医药养生文献研究》资料之翔实、考证之充分在众多博士论文实属少见;另外,还有一些论文角度独特、思维广阔,颇有启发意义。但是,从总体而言,有关朱权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对于朱权其人的研究不可不谓已多、已深,而对于其世的研究却是至今尚无。例如目前成就最大的《宁王朱权》,该书作者对于“生存状态”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生平经历”而已,而对于更为深层的历史环境没有涉及。对于朱权的研究,不仅要知其人,而且要论其世,要深入朱权当时的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其间,见其种种议论,看其种种活动,如此,才不会是高悬理论、空谈思想。

第二,研究重点的偏离。无论是自《明史・诸王传》《献征录・宁献王权传》、《罪惟录・宁献王权》等史籍对于朱权尤好道术的定位来看,还是从朱权的过半崇道人生和众多道教著述而言,道教信仰才是朱权人生的主旨和归宿,戏剧只是他日常闲暇的娱乐,医药只是其道教养生的衍生。现今,对于朱权的研究,从戏剧学角度出发的已占大半,从中医学角度思考的亦有不少,然而真正意义上从宗教学角度出发的只有寥寥几篇,只是片面论断、浅尝辄止,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深层背景、文本解读、原因探讨、思想内容、特点阐述、历史地位等等。

第三,研究视野的狭隘。对于朱权的研究,仅仅停留于朱权本人及在世,没有扩展到其他藩王和道人,没能联系到之生前及逝后。明代皇帝、藩王好道之甚,何至朱权一人,可以明代皇室与道教之关系作一类型分析;明代藩王戏剧等文学之作甚多,然而宁王却有独特之点,可将朱权与其他典型藩王作一比较研究;明代道教进入衰落阶段,道教世俗化倾向甚深,可将朱权之道教信仰、道教著述与前代道人作一比较分析。

第四,研究方法的欠缺。深入研究朱权的本质,既可采取的阶级分析方法,也可借鉴马克思・韦伯的阶层分析学说,既可展开朱权文本如何构建思想的精英化解读,也可进行朱权文本如何影响大众的世俗化分析,还可借鉴西方流行的各种批判理论。目前研究朱权的不少论著,或是,或是,明显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导致理论拓展不深、学术价值不高。

参考文献:

[1]程明,刘茜.朱权事迹及宁王家族统治[J].南方文物,2003(03).

[2]于默颖,薄音湖.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05).

[3]杜泽逊.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J].文献季刊,2006(07).

[4]冯燕群.《太和正音谱》成书年份及两个相关问题[J].四川戏剧,2006(02).

[5]叶明花,蒋力生.宁王朱权著述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

[6]叶明花,蒋力生.宁王朱权著作分类述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

[7]姚品文.宁王朱权[M].西雅图: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09).

[8]姚品文.宁王朱权[M].西雅图: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09):199.

[9]万伟成.朱权的戏剧学体系及其评价[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04).

[10]万伟成.继承与新构:朱权的元曲学贡献[J].戏剧文学,2009(04),

[11]敬晓庆.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史料钩沉[J].文化艺术研究.2010(07).

[12]闵永军.论朱权的曲学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13]徐子方.戏曲与古琴的生命互动―论朱权及其“二谱”[J].文化溃产,2010(02).

[14]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医药养生著作考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02).

[15]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刊刻《神应经》考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2).

[16]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庚辛玉册》考辨[J].中国道教,2011(04).

[17]叶明花,蒋力生.朱权神隐养生观阐论[J].医药杂志,2009(04).

[18]叶明花,蒋力生.朱权中和养生观阐论[J].医药杂志,2009(07).

[19]华蓓苓.博而有统的中医卫生学专著《仙神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

[20]何丙郁.《庚辛玉册》:中国炼丹术在历史上的最后一部巨著[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04).

[21]曾召南.试论明宁献王朱权的道教思想[J].宗教学研究,1998(04).

[22]魏佐国.朱权崇道刍议[J].南方文物,2005(04).

[23]叶明花,蒋力生.朱权《救命索》内丹思想初探[J].中国道教,2011(08).

[24]周文棠.日本茶道溯源―朱权茶道[J].贵州茶叶,1992(02),

[25]陈挥.“朱权茶道”述评[J].农业考古,2012(06)

第3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梅宝亮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分行  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近年来,中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就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其中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尤为引人注意。本文从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机理、特点、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进而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制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   形成机制      发展模式    问题

 

一、         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

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来自于产业集群和农业自身特点的结合。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OECD的定义是将农业产业集群视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升级,但这一定义缺少对于集群内部主体地位作用的描述。而国外有关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通常与涉农产业(agribusiness)、食品加工业集群(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农业企业集群(agro—enterprise cluster)结合在一起的。美国Oklahoma商务部(2005)把农业产业集群概括为农业生产、农业支持和增值加工三部分。Kulshreshtha&Thompson(2005)也认为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agriculture and food clusters)由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农场投入制造3个子集群(sub-clusters)组成。国外的这三种定义强调了农业产业集群所包含的各个环节,但同样忽视了集群内部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定义。

国内学者多是基于Porter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来界定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却未体现出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性。个人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应该定义为以传统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农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企业为主导,以高校、银行等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市场为导向,以集群内部的分工与合作为媒介而形成的囊括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部环节在内的系统,在特定地域空间上集聚的现象。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农业可以算作是可再生资源型集群,所以,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农业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分工与协作、农民企业家、集群的外部性、制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是由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两者共同催生农业产业集群。王锦旺等(2008)认为关键组织或个人的市场观念、创新素养、资源意识、组织和运作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市场行为等方面决定的基本营销素养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

农业产业集群既有产业集群的某些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宋玉兰、陈彤(200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包括网状的产业链、农户是基础单位、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地方文化根植性强。刘中会(2009)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显明的地域性、产业价值链较长并具有网络特性、农户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主体、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发达的农业合作关系等五个特点。个人认为,农业产业集群与一般工业产业集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域性更强,即更加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此外,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与农户的竞争合作关系也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大特点。

四、农业产业集群的类型和发展模式

由于主体要素、集群结构和发展环境的差异,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王建国(2005)按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和专业化程度,把其划分为“公司+农户”型、龙头互补带动型、市场中心型、纵向一体化型和同心多元化型几种模式。向会娟等(2005)提出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三种模式:农业高科技园模式、中心企业型模式、市场型模式。叶依广等(2006)以江苏省为个案,认为农业集群的成长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路径:市场创造模式、地理品牌驱动模式、先导企业带动模式。

五、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综合来看,目前关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当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当前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模式、作用、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从企业、农户以及整个产业链条上各种主体的关系的角度去研究各种主体在集群中如何做出决策,如何针对其他主体的选择做出调整等问题,没有能够阐明企业与农户是什么关系、企业间是什么关系、企业、农户与各种中间机构是何种关系?创新是如何被激发、传播的?其次,没有文章对农业产业集群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描述。从前段时间农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发现,集中的作物生产销售为投机行为提供了机会,从而对粮食安全等问题产生一定影响。再者,在集群中,农户对于动植物品种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市场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粮食政策的冲突。 最后,当前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计量分析较少。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在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农业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用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光明。当然,我们也需要清楚的看到我国当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纪忠,阳水长.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优势分析.商业时代,2010 ,11.

[2]      陈  俊.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4,3.

[3]      黄建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江淮论坛,2010,3.

[4]      李继红,宋一淼.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之探讨.农村经济,2007,4.

[5]      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科技创业,2005,6.

[6]      刘中会.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7]      齐邦锋,单瑞.山东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

[8]      宋玉兰,陈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新疆农业科学,2005, 42.

[9]      任青丝.新疆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08,1.

[10]   宋一淼.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研究.台湾农业探索,2005,1.

[11]  涂文明,曹邦英.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价值链分析.天府新论,2008,6.

[12]   王建国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 .

[13]   王锦旺,张洪吉,张现强.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演化机理研究田.农村经济.2008,(4)

[14]   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5]  吴晓斌.农业产业集群机理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

[16]  武云亮,董秦.中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评述.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

[17]  向会娟,曹明宏,潘泽江.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农村经济,2005,3 .

第4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建设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3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愈加重要,它与商用数据库资源、馆藏纸本书刊资源一起,构成了高校教学、科研的3大资源保障体系。江苏省教育厅、省图工委、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JALIS)管理中心在“十五”期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全省高校部署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将这类资源的建设内容定位于是面向特定读者的专业化服务资源,包括品牌特色专业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学位论文资源、学科导航库以及专业数据库等。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全省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全省教学、科研的专业信息需要。

1 江苏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现状

江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主要是针对馆藏书目数据的建设。稍后,一些图书馆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相继建有学科导航库、学位论文库、专业特色库、教学教参库等,特色资源建设基本处于松散与无组织状态。为了统一规划、合作建设、联合保障、集约服务、资源共享,JAus二期启动了特色库建设工程,以公开招标和JALIS中心主任联席会议评议的形式确定了“专业特色数据库(简称专题库)”、“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简称导航库)”、“博硕士学位数据库(简称学位库)”、“高等教育教参信息数据库(简称教参库)”等特色库的承建单位。经过4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完成11个专题库、11个导航库、17625篇博硕士论文的提交与收割、49379条教参信息的建设工作,初步形成JMJS优质特色资源体系。通过特色库的建设,在建设思想上,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共享程度大大提高;在建设内容上,凸显了江苏高校的学科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内容涉及面广,资源丰富,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在服务功能上,通过平台的整合,提供集约服务。通过分级管理,提供信息检索、全文获取与文献传递服务;通过用户限制,分层提供全省共享服务;在合作交流上,通过同地区、同类型、同行业的联合共建,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提高了资源库的质量,培养了一批特色库建设的专业人才;通过宣传与推广,扩大了特色库在全省的共知范围,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1.1 立项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共投入JALIS二期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34项,经费总计1 355万元,其色库建设4项,计161万元,占总经费约12%。其建设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建设对象方面来看,近50家高校图书馆参与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其中“211”学校10家;从特色库的建设内容看,有全文、文摘、题录、索引等多种表现形式,数据类型涉及网站、论坛、统计资料、教学资料、电子书刊、学位论文、报纸资料、多媒体资料等,可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从服务模式看,主要采取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与分头建设、集约服务两种形式,既便于特色库的维护与个性开发,又便于全省用户的集中使用;从建设方式看,合作共建是主旋律,通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的交融共建,丰富了特色库的内容;从平台开发利用看,以开放、互操作为原则,对国内特色库建设软件进行充分论证,确定指导性软件,各参建单位从自建特色库的具体情况出发购买建设平台,便于以后数据的交互与共享等。

1.2建设特点分析

1.2.1建设目标JALIS二期组织建设的4大特色库的建设目的各不相同:“学位库”提供共享14所省内重点高校的学位论文信息;“导航库”以互联网学术信息为基础,根据各学校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学科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提供网络学术资源保障服务;“教参库”整合了省内高校主要课程的教材与教参资源,提供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的教学资源保障服务;“专题库”有围绕学校学术地位、特色收藏建设的数据库,有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性质建立的专题库,有根据本地区特色信息资源,为本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提供服务的数据库,有为保护和抢救珍贵历史资料而建立的数据库等。

1.2.2参建单位剖析 特色库立项建设单位主要分布于江南,其中南京地区高校承担3项,苏州承担了1项。参建单位主要为南京、镇江、苏州、无锡、盐城、徐州、连云港等地高校,覆盖面较广。从承担的子课题看,一些高校承担了多项,如中国矿业大学参与了4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参与了3个项目的建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特色库建设充分调动了综合实力强的参建馆的工作积极性,为数据库建设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立项学校的性质来看,省内“985大学”、“211大学”全部承担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

1.2.3学科结构分析特色库文献类型广泛,涉及网络资源、大学机构内特有学术资源、各种类型数据库资源、印本文献的数字化与非数字化资源、图片、视频、尚未开发面世的灰色资源等。内容涉及综合性学科的有5个(学位库1、教材库1、专题库3);医药卫生的有4个(导航库2、专题库2);-r业技术10个(导航库6、专题库4);地理科学2个(导航库1、专题库1);农业科学1个;法学2个(导航库1、专题库1)。从特色库建设的学科结构看,工业技术类最多,约占42%(学位库、教材库作为单一数据库统计);农业科学约占4%。

1.2.4功能实现特色数据库数据类型繁杂多样,功能各具特色。“学位库”引进CALIS学位论文服务平台,提供中(外)文题名、关键词、作者等不同字段的检索,部分论文可获取16页的全文信息,通过馆际互借可获取全文。“导航库”引进“中科软”建设平台,数据类型涉及参考资源、全文资源、多媒体资源、黄页资源、交互资源等,提供分学科资源的“初级”与“高级”检索,“教参库”提供教材、教参、精品课程等的浏览,并提供基于文献题名、作者、学校等字段的检索,教材、教参印本资源的获取与承建单位的OPAC关联,电子资源与省联合购买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关联,省内高校可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获取全文信息。“专题库”使用TPI、方正德赛、义华等不同软件,提供文摘、索引、全文、书影、音视频等资料的检索获取服务。

2 存在的问题

2.1

立项范围偏窄,学科分布不均

从总体上看,尽管JAuS二期特色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省重点学科的保障能力还需加强。以“导航库”为例,二期共投入建设11项,其中6项为工

业技术学科,2项为医药卫生,地理科学、农学、法学各占1项。有关语言文字、历史、教育等社会科学学科没有涉及,立项范围偏窄,不够广泛。“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厅公布省重点学科259个,省一级重点学科80个,而围绕省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题资源数据库不多。

2.2单线建设为主,合作机制不够

虽然JALtS二期特色库在标准化、建设模式、进度安排、软件选择等方面做了统一规划,但在具体子库的建设上,馆与馆之间的联合建设还不够。如“导航库”之“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学科导航”、“工程力学学科导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导航”都收集了“力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资源,其资源条款的重复建设严重。又如“专题库”之“中国汉画像石(砖)数据库”、“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等应跨地区、跨馆际合作,扩充数据库内容,发挥专业特色库的文献保障功能。

2.3数据量偏少。整合力度不足

特色库的建设内容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特色库的可用性和功能的发挥。从特色库的建设单位看,参建学校偏少,如“学位库”,仅有14所高校参与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71%为211学校,普通高校占29%。江苏为教育大省,有研究生教育的大学近40所,其覆盖率仅为35%。从特色库的数据内容含量看,数据量偏少。如“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收录古籍文献仅为112种;“导航库”除“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导航”数据库量近5 000条外,其他学科导航数据量不足千条,最少只有500余条。从资源整合的覆盖面看,收集范围也过窄。大多数资源来自于本馆收藏与商用数据库资源,手稿、教学课件、统计资料等原生资源几乎没有收集。

2.4资源组织不够合理,导航效果一般

资源组织体系是构建特色资源浏览和导航结构、提供族性检索功能的基础。特色库在建设中,存在学科类别划分不明确,导航效果一般等问题。如“教参库”没有设置通用的学科分类导航、中图法分类导航等。再如“导航库”,以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分类标准来划分资源,可综合导航功能没有设置,无法综合浏览、检索资源。又如许多专题库各子库之间对同一研究主题的文献没做关链,不便于文献的跨库族性检索与利用等。

2.5

宣传报道不够,共享能力不足

建设完成的特色数据库,虽然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各承建单位主页上都有揭示,但宣传力度还不到位。省内多数高校教师与学生对特色库的建设状况、共享程度不了解。就特色库的共享范围而言,目前只在参建馆之间共享,多数高校还不能够使用到特色资源,且专题特色库各系统没有建立原文传递服务功能,文献共享能力不足。

3 几点思考

3.1加强协调与管理,保障教学与科研

JALIS二期特色库的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形成了省内优质教学资源群,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JALIS在三期建设中,应总结一期、二期的建设经验,围绕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从省重点学科建设出发,制定特色库建设的长远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以“做优、做强”为目标,以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为建设方针,通过“总体规划、联合建设、合作共享、服务优先”的建设理念,完善特色库建设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机制,保障教学与科研。

3.2加强合作与组织,服务教学与科研

特色库由单馆建设发展到省内统一部署、建设与管理,产生了数据库建设质的飞跃。但特色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子库在数据的采集上主要依托于本馆收藏,大量相关资源、原始文献、多媒体资源没有被挖掘。JALIS三期在项目的选题上除抓特色、抓新颖外,还应在内容采集范围上有所突破,围绕建设主题,在充分挖掘、利用好本馆资源的前提下,加大与省内外行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开发与建设特色库,保证数据库在内容方面的全面性,形成覆盖多种学科的优质特色资源保障体系,服务教学与科研。

3.3 加强数据的保存与共享,扩大服务范围与共享力度

JMLIS二期特色资源建设主要是分头建设、分级管理、集约服务,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主要依靠参建馆。由于参建馆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常常出现服务中断,造成数据丢失、保障率低等问题。JALIS在三期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特色资源的集中存储与备份等问题,同时加大特色库的共享问题研究,使省财政经费的投入为省高校所共享,开发研究成果为省高校用产所共用。

3.4注重内部资源的组织,提高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特色库数据组织形式主要是依据CAIUS电子资源著录规则。而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关联、文献的深层次标引、文献的专题信息获取、文献的个等增值服务,才是特色库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动力。JALIS三期应深层次的开发、组织、整理各种数据库资源,使特色数据库中各种隐性显性化,提高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3.5注重机构库的建设,提升高校的综合研究能力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场所,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收集、保存、传播、利用省高校高质量数字化学术科研成果,对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发挥机构学术成果的最大效用十分重要。JALIS在三期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高校机构内重要学术成果的开发、保存与利用,采用统一软件,分区域、分系统、分行业组织各高校优质学术成果,形成江苏省高校学术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使省内高校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获得国家、省部、校厅等资助的科研成果得以妥善保存、有效使用与传播。

3.6建立面向重点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

省重点学科是江苏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实施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JALIS在三期建设中,应围绕省重点学科,以学科、专业为主题,将印本资源、商用电子资源、网络学术资源、省内高校机构学术资源、多媒体资源、重点学科人才资源等进行集成整合,建立重点学科资源获取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WEB2.0的专业互动服务。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专业信息资源的对口服务,促进教学与科研。

3.7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特色库健康、持续的发展特色库建设作为服务江苏高校特定读者的专业化服务资源,在教学与科研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江苏高校特色资源数据库存量约超过30T,特色数据库资源的飞速增长,需要建立包括评估理论、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等一系列完整的特色数字资源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检查,使特色库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率最大化。促进特色库健康、持续地发展。

第5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园;戏剧;大学生;社团

中图分类号:J8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04-05

大学生一直都属于中国校园活动中那股鲜活的力量,他们追求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寻找完全属于自己的舞台,希望通过校园戏剧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进入21世纪,大学生戏剧的蓬勃发展让人十分欣慰,他们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校园戏剧活动,来表达青年人的内心、个性和呐喊。

《福二摩斯》是飞于2014年12月31日自导自演的一部校园舞台剧,他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系2011级学生,同时他也是一个怀揣导演梦想的普通人,一位追求戏剧梦想的年轻人。该舞台剧从编剧、导演、演员征集、排练、后期制作都由飞同学一人完成,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色和青春风貌。他坦言,排演舞台剧,只为圆导演梦,用年轻人的言语讲述年轻人的故事,让大学生活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记。

据统计,全国各地高校几乎都有从事戏剧活动的学生社团,大学生戏剧节也在高校学生中备受追捧,自从2001年“北京大学生原创戏剧观摩表演”活动开始,之后全国及各地此类戏剧演出活动络绎不绝,如2001年创办的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至今年已是第十四届。应该说,大学生戏剧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高峰,不断兴起的校园戏剧活动使大学生戏剧文化蓬勃生长,这些日益活跃而壮大的校园戏剧活动不仅仅为大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戏剧艺术的窗户,更让专业的戏剧人士发现了一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新大陆。

一、湖南高校戏剧社团的现状

(一)数量统计

湖南省高等院校,有公办的,有民办的,有本科的,也有专科的,笔者受条件所限,难以确定精确的高校数目总数。据不完全统计,在省会长沙的各高校里,大学生自发成立的戏剧社团将近百个①,从校园戏剧社团数量统计表格来看,仅考虑目前处于活跃状态的戏剧社团,笔者在湖南省内26所普通本、专科高校中找了40个校园戏剧社团(截至2014年12月底),其中4所高校拥有3个及以上的校园戏剧社团,4所高校拥有2个校园戏剧社团,而其余的高校均只有1个校园戏剧社团(如下表)。

从空间分布来看,大学生校园戏剧社团主要分布在省会长沙――17所高校中有29个戏剧社团,其中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商学院等剧社数量均有3个以上,已经达到发达城市高校校园戏剧社团拥有量的持平状态②。

高校主要戏剧社团名单(长沙市)

高校主要戏剧社团名单(其他地州市)

(二)成立时间

据统计,湖南校园戏剧社团的成立时间跨越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几十年,除了1972成立最早的怀化学院中文剧社之外,大多社团的设立均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

具体而言,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剧社有6家:湖南师范大学的楚魂戏剧社(1992年)、中南大学的雷雨剧社(1997年)、湖南大学的艺巢话剧团(1996年)、长沙理工大学的青砖影视戏剧社(1998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萤火剧社(1998年)、湘潭大学的学生剧社(1999年);成立于2000年至2005年之间的剧社有16家:新青年话剧团(2000年)、湖南工程学院的飞特戏剧社(2000年)、湖南师范大学的先锋戏剧社(2001年)和七月戏剧社(2002年)、衡阳师范学院戏剧协会(2001年)和校园先锋剧社(2001年)、吉首大学的王子戏剧社(2005年)、长沙理工大学的寻航剧社(2003年)、湖南文理学院的中源剧社(2005年)、湖南第一师范的新苗戏剧社(2002年)、湖南环境生物学院的零度剧社(2004年)、湖南工程学院戏剧社(2002年)、商学院北津学院的风华剧社(2005年)湖南农业大学的虹剧社(2002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柠檬话剧社(2002年)、中南大学的花样年华话剧社(2002年);而2005年以后,成立的校园戏剧社团有12家:长沙理工大学的汉卿剧社(2007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英文剧社Circle stage(2012年)、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的骆驼刺戏剧社(2006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犀照戏剧社(2006年)、长沙理工大学的蔚蓝话剧社(2008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紫云剧社(2009年)、国防科大的英文戏剧社Drama Society(2011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楚雷话剧社(2007年)、湖南商学院的翰枫剧社(2008年)、湖南女子大学的留影剧社(2008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桃源话剧社(2007年)、湖南理工学院的莎士比亚戏剧社(2009年)。

(三)组织管理

高校校园戏剧社团虽说是业余的校园组织,但就目前省内一些开办历史较长、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园剧社来看,剧社内部分工明确,组织管理是较为完善的。例如:湖南农业大学的虹剧社,剧社现有社员200余人,设立了编导、演员、剧务、宣传、公关、活动和办公室7大部门,剧社坚持每学期开设培训课,内容包含编导、演员、剧务及化妆等,并邀请国家一级编剧及导演等省内外专业戏剧人士、剧社往届社员授课,连续10年坚持举办“校园戏剧文化周”、“戏剧演出季”、湘农学堂汇报演出等常规活动;中南大学的雷雨剧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萤火剧社、湖南师范大学的楚魂戏剧社等,除了内设社长、副社长、团支书之外,基本上均设有编导部、演员部、外联部、办公室、理事部、企宣部等部门,其中中南大学的雷雨剧社还设有配音组(2011新设)③。这些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般来说,社长、副社长全面负责社团的整体事务;编导部负责剧本创作、编辑、剧务等工作;外联部负责组织活动、会议、交流与外界联系;企宣部负责演出的服装、化妆、形象设计、宣传等工作。不论成员人数多少,各部门互相协作,团结一致,共同成长。

(四)题材剧目

大学生校园戏剧演出的题材选择十分广泛,不受拘束,但来源形式有三种:一种是中外名家的经典巨作或改编作品,如:之《雷雨》《日出》《家》、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王蕙玲的《人间四月天》等,这种向经典致敬的形式是众多校园戏剧社团采取的方式,但作品中的核心观念和思想离现实较远,难以引起公众共鸣,其传播影响作用不大;第二种是剧团社员原创的校园戏剧作品,如《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绿尘》《我的革命世家》等,这种形式主要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新世纪青年对于历史和革命的理解;第三种是利用名著进行改编的一些诙谐剧,以调侃的语气,娱乐、游戏的精神,来影射当代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三打白骨精》《新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游笑传》等,包括这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上演的校园舞台剧《福二摩斯》《不二神探》也是属于此范围,这类剧目涵盖了学生们的个性和精神理念,其创作演出极大地活跃了大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了大学生在舞台上自如、松弛的表演能力,活跃了校园戏剧文化④。

(五)演出与对外交流

当代的校园戏剧团体开展的活动主要以校内的话剧演出为主,同时还会参加一些晚会的短剧和小品演出,根据不同戏剧团体的规模和影响力,其开展活动的频率也有很大区别⑤。

就湖南目前而言,长沙市内高校校园剧团分布集中,数量较多,相对而言,他们的校园戏剧发展较为成熟,相互之间经常会开展一些交流互访活动,很多学校的剧社都能拿出相当有质量的剧目,几家格局较成熟的社团,如湖南师范大学楚魂戏剧社、先锋戏剧社,湖南农业大学虹剧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萤火剧社、中南大学雷雨剧社、长沙理工大学汉卿话剧社、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风华剧社都有曾经参与大学生戏剧节的尝试和成功经验,而其他地州市高校戏剧社团的演出活动范围主要限于本校区域内,或校与校之间的交流。

二、湖南校园戏剧社团的特点

(一)虽无经费,但不减热情

校园戏剧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是由校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或艺术教育部门负责管理,但由于经费不多,能够用来支持校园戏剧活动的能力就十分有限或基本没有。因此,大学生戏剧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资助,然而由于各赞助商的宣传目的,需要考虑受众影响、预期收益等因素,提供资金有很大难度,从而对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目前除了几所有影响力的高校戏剧社团能得到一定数额的经费支持之外,大部分省内高校戏剧社团因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投入,所面临的都是一种“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不仅省内许多戏剧社团的学生们是如此,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戏剧节的学生中,更是有许多孩子自费演出,甚至有时吃住都成问题的他们,却可以激情而成功地完成表演。这些没有经费、没有服装、没有道具的困难并不会遮蔽这些大学生用戏剧表达内心的豪情壮志,除了热爱一无所有,虽无经费,但热情不减。

飞的校园舞台剧也是如此,《福二摩斯》的演出预算计划就包括舞台布置、背景(幕布、函架、支架、横幅、壁纸、LED荧幕)、摄像、服装、道具、化妆、海报、节目单、人员统筹等方面内容,预计达到了两万,尽管这部舞台剧最终得到了长沙市内四家公司的支持和赞助,但筹款总额也不过一万,为了坚持完成这部剧的演出,其余经费完全依靠飞同学自己补上,而且全剧排练的联络费用、视频音频制作、MV制作(预告片及演员介绍)、后期制作都是他一人完成。

(二)虽非专业,但彰显快乐

戏剧毕竟是专业的艺术门类,有自身的特点、形态、规律和手段。大学生们自己创办的校园戏剧社团区别于主流戏剧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它的校园性,即业余性:没有专业的戏剧老师,没有系统的戏剧学习和实践训练,都是单凭热情和勤奋来维持,不免就会带有盲目、随意和不稳定的色彩。加上本省戏剧资源匮乏,大多数学生对戏剧只能停留在文本阅读上,空有一腔的热情,却缺乏营造戏剧艺术文化氛围的手段和方式,他们明白为什么戏会越来越差,主要是因为戏看得太少,不懂得什么叫戏,什么叫话剧,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的戏剧社团⑥。在校园舞台剧《福二摩斯》的创作过程中,飞同学也许并不清楚戏剧该怎样才有“戏剧性”,也许在创作中,他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戏剧场面、如何组织人物关系、如何能使整部舞台剧更具观赏性,如何能使戏剧冲突更为明显激烈,仅是凭借自己的想象、感悟、热情等来创作,靠他一人选定演员,也仅靠他一人导演,从整体上来说,演员、导演、灯光、舞台、音乐等等都是业余的。

然而,校园戏剧社团是给戏剧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大学生书写和排演戏剧,不是要成为明星,也不是今后要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仅因为他们在做着纯粹而快乐的事。虽然类似这样的校园戏剧现在看似是业余的,将来也许仍是业余的,但他们高扬起戏剧梦想的风帆,彰显出极大的激情和动力,赋予了校园戏剧丰富的内涵和精神,虽非专业,却始终彰显快乐。

三、湖南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与要求

(一)校园戏剧社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要求

1.保证充足、优良的学生成员是社团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校园戏剧社团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稳定的团队和人员,而由于校园剧社的成员始终在流动,社团人数从大一到大四总体呈递减的趋势。一般都是在入学第一年社团招新时加入社团,第二年的人员急剧下降,第三年和第四年面临着毕业实习、就职的压力,很少参加社团活动,戏剧社团的质量好坏也就因人员不断更替而起伏,有时社团重复编排或已成保留节目的剧目,也会因为老演员的离去,新演员的登台影响到演出的质量。

因此,有高素质的成员才会有一流的社团,以老带新,不断培养剧社骨干力量,始终以一个团队的精神和意念来排练和演出,以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带动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从初始话剧,到做剧务,从演小人物,再到成为主演,从舞台灯光、道具配备、场记到排练演出等等,都应增添源源不断的新人,而避免社团断层现象的出现。在这种强大团队凝聚力的影响下,再加强社团成员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使这些有极强表现力和活跃思维的学生们能尽情地融入舞台、充分展现戏剧的独特魅力。

2.挖掘和打造强劲的创编团队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方式和手段

大学生戏剧社团为我国的戏剧活动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力量,孩子们将自己的业余时间投入到校园戏剧的热浪之中,或创作剧本、或参与编导、或担当演职人员,这种曾有过的零距离接触的亲身体验,都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当然,由于大学生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还欠深刻,社会阅历有限,视野也不够开阔,因而对于剧本编创就有着不成熟的一面,比如:校园原创剧目经常呈现出盲目追求大剧本,但又把握不住,表现出手法匮乏、深度不够的缺点;对于一些先锋剧的尝试与创作,容易偏重于荒诞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表演上往往导致歇斯底里的状态;还有的在编创上盲目追求显性的戏剧冲突,虽“有一些校园戏剧编剧注意到戏剧矛盾和冲突要从剧作的深层开始萌发,但在戏剧冲突的具体设置上却又不自觉地走向了二元对立的固定圈套,使得剧作中人物性格呈现扁平、戏剧冲突生硬的状态”⑦。因此,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科学遵照戏剧创作规律来规范、引导校园戏剧社团编创人员,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并打造和挖掘强劲的创编团队,不仅对大学生戏剧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促使社团良性发展、不断蓬勃发展和壮大的必备方式和手段。

3.拥有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指导教师是校园社团持续长久的辅助力量

如日本、柬埔寨、越南等某些亚洲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各大高校都有自己专门的戏剧教育老师,进行戏剧研究和实践指导,而在大陆各高校里,除了艺术院校的戏剧专业开设有系统的戏剧课程之外,其他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几乎都没有专业的戏剧指导老师⑧。就笔者对湖南省内各高校校园戏剧社团的了解,除湖南农大虹剧社拥有本校固定的指导教师之外,其他高校的戏剧社团都是没有的。除此之外,全国其他高校也仅有少数高校戏剧社团拥有专业的戏剧指导老师。

其实,为避免大学生们在盲目中重复走老路,走弯路,拥有一批具有戏剧心和奉献心的校园戏剧指导老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若能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戏剧实践课程(公共艺术选修课),排演若干小型的剧目,将校园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便是社团持续长久的辅助力量,也是校园戏剧艺术最终实现的教学效应。

(二)校园戏剧社团发展的硬件支撑和资金来源

1.免费利用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提供硬件支撑

从校园戏剧艺术活动的规律看,戏剧活动属于小剧场艺术,对演出场地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剧场,代表着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号召力、不同的影响力。虽然校园戏剧社团能在教室、广场、台阶路边练习和排练,但这样的表演始终不具有正式性,社员总会缺乏归属感。尽管学校礼堂、音乐厅或剧场规范而正式,能让校园戏剧剧目的表演吸引更多的观众,有更好的舞台效果,但这样的演出场地都要经过严格的申请审批,学生是很难进入的。

据了解,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针对学生社团活动曾规定,高校社团活动一般集中在一个统一地点举行,并在原来纪念俱乐部的基础上,改扩建了南部学生活动中心,建造庞大的“学生俱乐部”为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服务,这说明,高校校园社团活动是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多方面的硬件支持的。因此,中国各大高校是否也能仿效此类办法,免费、适当合理地开放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并由高校团委或相关艺术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规范。从整体上看,既能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场地空间和资源,又能满足校园戏剧社团的需要,最大限度实现为学生服务,是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办法。

2.拓宽校园戏剧社团的资金来源,营造高校戏剧社团品牌效应

当前状态下的经费不足已成为大多数高校戏剧社团发展的瓶颈,长沙几家高校戏剧社团目前就面临着场地的缺乏以及经费的不足问题,有些同学提出“建议做一些贫穷戏剧,尽可能减少开支,或者加强自身外联的力量”⑨,说明拓宽校园戏剧社团的资金来源,争取多元化的经费渠道的方式,已然成为大学生戏剧社团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

首先,高校联合部分爱心企业,加大对校园戏剧社团的关爱和帮助。

学校的资金支持是校园戏剧社团的重要方面,尽管期待高校应加大对此方面的投资力度,但学校的财政预算毕竟有限,划拨一笔专门用于社团建设的专项资金的想法仍不够现实。目前可行的是:高校在扶持的基础上,在统一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联合部分爱心企业,鼓励校园社团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寻求社会的支持。2006年度的首都大学生社团文化季,就最早采用了吸纳社会资金,采取企业赞助、扶持的方式,来弥补音乐社团建设资金的不足⑩。校园舞台剧《福二摩斯》的成功演出,也离不开五家爱心企业的帮忙和资助。

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高校的管理和监督下,社团积极通过企业的赞助,获取活动的经费,解决难题,赞助商通过资助,也可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博得社会对此品牌的认可,社团和企业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其次,高校戏剧社团实现自身激励机制,营造自身品牌效应。

浙江师范大学的“阿西剧社”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阿西剧社已经成长为集编、导、演于一体,体系比较完善的剧社,并且形成了春季・小剧场、夏季・毕业汇演、秋季・迎新演出、冬季・内部公演为核心的品牌活动。由于多年的耕耘和积累,阿西剧社已经两次获得大学生戏剧节金刺猬奖,在浙江师大校园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的“虹剧社”连续10年坚持举办“校园戏剧文化周”、“戏剧演出季”、湘农学堂汇报演出等常规活动,也已成为我国高校戏剧界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农业类高校诞生的“戏剧精灵”?。除此之外,还有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每年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综合评估,设立大学生社团活动奖励基金,如:复旦大学从2000年开始就由财政拨出专用款100万元设立首期三年的学生社团专项支持经费,通过年度优秀学生社团的评选活动,对精品社团的日常建设和活动进行重点支持?。

因此,省内高校戏剧社团应该注重自身社团活动的实效,提升社团的水平和层次,逐步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活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戏剧社团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渐打造出自身的品牌效应,为社团营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这也是赢取更多资金来源的又一出路。

(三)校园戏剧社团团队发展的媒介手段和网络方式

1.利用校园戏剧社团自身的交流和传播功能,推动校园戏剧社团发展

校园戏剧具有稳定而强烈的传播功能:参与、策划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受众绝大部分也是学生群体,校园戏剧的推广和开拓,同样也离不开学生,校园和学生就是最大的媒介和传播者。2011年成立的“长沙校园戏剧社团联合会小组”是一个自发的、非官方的组织,参与方是长沙的主要高校校园戏剧社团,其宗旨是提供长沙校园戏剧信息交流平台,为长沙的校园戏剧加油。单个社团的力量是很小的,这个联合会小组将各社团的力量聚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的对外整体,各社团既能交流、探讨社团的发展,也能在一起进行剧目的演出、合作,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校园和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大的传播体。

2.利用信息化网络交流方式,打造校园戏剧社团推广平台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互联网早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信息化网络交流方式,打造一个规范的校园戏剧社团推广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舞台剧《福二摩斯》在演出前两周,分别在优酷网和腾讯网上了“预告宣传片”和“演员介绍”的视频资料,引发了长沙市各高校戏剧社团的关注和期待,也引发了校园同行的大量转帖,为剧目的演出预设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再加上,网络宣传制作周期短,能够及时变更宣传内容,实现信息互动传播,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和时代感,校园网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起来的校园内部网络,拉近社团之间、成员之间的联系,能有效地促进社团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但目前有关戏剧社团的网站还比较少,全国只有作为教育网高校社团联盟下属的“全国高校戏剧社团联盟网”?,湖南省内也只有“长沙校园戏剧社团联合会小组”?一个较为全面、专业的戏剧社团网站。由此,多建立同类校园戏剧社团网络体系,为爱好校园戏剧的学子们构建一个交流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3.利用其他媒介手段,拓宽校园戏剧社团发展空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校园戏剧社团传播的媒介手段也不乏前面的两种,还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竞赛等方式,对校园戏剧社团进行推广和发展。

首先,一如既往地举办高校校园戏剧节,让校园戏剧社团里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进行演出、展示。尽管目前大学生戏剧节的规模和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专业性不够,但通过这样类似的活动,可以促进各校园戏剧社团的长足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各戏剧社团获得了自身的成就感,提高了知名度,通过协助和竞争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为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帮助校园戏剧更加健康地成长。

其次,可尝试与电台、电视台合作,打造知名度,拓宽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电视话剧”开始盛行,从2010年台湾电视台的《疯狂电视台》,到2014年陕西卫视的《华夏微话剧》、湖南卫视的《星剧社》,这样一种大规模地将话剧搬上电视、以话剧文化为载体的电视革新运动成为新的焦点。高校校园戏剧社团若能寻求一定机会,尝试参与这些节目,则能大大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拓宽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空间。

四、总结

从校园舞台剧《福二摩斯》来看,校园戏剧从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了青年学子们的热情的追求对象和理想的精神灯塔。无论是排经典剧目还是原创剧目,都会有很多思考的余地和空间,既能原汁原味,也可自由发挥。尽管校园戏剧依然是草根的、业余的,未来也许也将是如此;尽管困难重重,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但我相信,这一批又一批狂热的学生们,依然会坚持不懈,依然会在体验中成长,在参与中创造,在进步中升华。

注释:

①参见孙文辉:《湖南大学生戏剧的历史与现状》,载于《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10期,第116页。

②参见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浙江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高校比较密集的地方,校园戏剧社团的数量也比较多,尤以上海最为突出――33所高校中有52家戏剧社团,平均每所大学有1.6个校园戏剧团体。由此可见长沙校园戏剧社团已经达到发达城市高校校园戏剧社团拥有量持平状态。

③各剧社信息采集于长沙校园戏剧社团联合会网站,网址为http:///group/topic/26058803/。

④参见孙文辉:《湖南大学生戏剧的历史与现状》,载于《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10期,第119页。大学生戏剧常用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闹剧,他们往往对一些名著进行改编,对剧中的人物和行为进行调侃,使舞台上充满着一种娱乐、游戏精神。

⑤参见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浙江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7%的校园戏剧社团每年的演出次数为4-6次,33%的校园戏剧社团每年演出次数为7-9次。相较于历史上的校园戏剧活动频率,当今校园戏剧社团的演出次数已大打折扣。

⑥数据采集于“2013年下学期长沙校园戏剧社团联合会第一次交流会”部分内容(http:///group/topic/44688845/)。

⑦参见邹慕晨:《为了大学生戏剧的明天》,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第135页。校园戏剧编剧注意到戏剧矛盾和冲突要从剧作的深层开始萌发,但是在戏剧冲突的具体设置上却又不自觉地走向了二元对立的固定圈套,使得剧作呈现出人物性格扁平、戏剧冲突生硬的状态。

⑧参见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浙江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0页。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各大高校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戏剧研究和实践,戏剧教育被列入中小学教育大纲;亚洲其他国家的高校如柬埔寨、越南等也都有自己专门的戏剧教育老师;在日本,有几千个普通中学生组成的戏剧俱乐部,也有许多关注校园戏剧的剧作家和老师。而在中国大陆高校,基本上只有专业的艺术院校才开设戏剧课程,对校园戏剧进行专门研究和指导的老师屈指可数。

⑨数据采集于“长沙校园戏剧联合会第十次交流会议记录”(http:///group/topic/49127610)。

⑩参见胡凯:《对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社团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46页。北京团市委牵头举办的几项示范性活动,特别面向基层学生社团公开征集优秀的活动方案,作为整个文化季的活动项目,获选的项目可以得到首都大学生社团文化季组委会的资助,优秀社团将可得到数百至一万元不等的活动资金,赞助资金全部来自于支持学生社团发展的企业。

?参见楼莹璐《校园戏剧的文化建构作用――以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为例》,载于《大众文艺》,2013年第11期。

?参见胡凯:《对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社团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49页。复旦大学从2000年开始由财政拨出专用款设立首期三年的“学生社团专项支持经费”,通过年度优秀学生社团的评选活动,强化学生社团“创精品、争一流”的意识,利用资源调控的杠杆作用,激励学生社团不断提升活动形式和质量,对精品社团的日常建设和活动进行重点支持。

?全国高校戏剧社团联盟网作为“教育网高校社团联盟”的第一个分站,由中国教育网与南洋剧社网主办,主要任务是配合高校社团联盟的推广,为戏剧类社团提供免费主页空间、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为社团提供交流平台,并对相关活动、比赛等进行及时报道(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00)。

?参见http:///group。

参考文献:

[1]孙文辉.湖南大学生戏剧的历史与现状[J].创作与评论,2012(10).

[2]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邹慕晨.为了大学生戏剧的明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4]楼莹璐.校园戏剧的文化建构作用――以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为例[J].大众文艺,2013(11).

[5]胡凯.对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社团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第6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64-02

一、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择业观

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直接性定义。孙国徽这样说道,择业观是指人们对于择业理性、择业动机、择业标准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定位,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体现。黄发有认为,择业观可以概括为择业意识、择业意向、择业态度、择业标准四个方面,是对择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处理择业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指导思想。

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限定性定义。晏开利、杨广德这样提到,大学生择业观是毕业生对选择职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集中表现,它与毕业生的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毕业生个人价值观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出:首先,择业观与价值观联系紧密,可以说择业观主要是人们对职业的一种价值反映和初步判断,是价值观中的一种;其次,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于选择什么职业、为什么选择这项职业、如何实现职业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主要是围绕职业来展开的;再次,从内涵上说,择业观与就业观类似,但择业观更能体现择业者对职业选择的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

(二)农业院校

以学科门类分类的代表性学者是武书连等教授,他们从学科覆盖的维度将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林业院校、农业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医药院校、政法院校、财经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等13类。

(三)农科大学生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中,农科包含了八个学科,分别为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兽医学、畜牧学、林学、水产学。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设立的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大类中涉及农业其他“种、养、加、产、供、销”等产业链的学科货专业(如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公共管理中的土地资源管理等),也经常归为农科。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学生所学科目专业术语农学门类的本专科学生,通常被我们归为农科大学生。

二、相关理论基础

有关研究大学生择业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理性选择理论、职业匹配理论、地位获得理论等。

有关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在其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中有提到。他主要指出了:“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动结果中获得的功利性函数,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其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以整体论方法为主的功利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博弈理论和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等。把这些基本理论具体运用到分析大学生就业观这一方面,其根本的动因就在于大学生对就业时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当前特定社会大背景下面对就业,大学生将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并且获得自己的职业地位。

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有三大要素和条件,他在其“职业——人”匹配理论中提到:第一是应该明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第二是应该明确地认识和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第三即是保持以上两个条件的平衡。该理论告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职业的相互适应。根据这一理论,需要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同时也要了解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应当以此理论为基点,理性地引导大学生,便于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美国社会学家peterm.blau和o.duncan二人共同出版了一本书——《美国职业结构》,在该书中他们提出了众所周知的地位获得模型,对于个人的出身背景、教育程度与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二人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指出个人

经济地位直接受个人出身背景、教育等因素较为明显的影响。随后,地位获得模型成为学者们广泛研究的热点与焦点,并基于此产生了许多衍生模型。

三、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上存在多种复杂的原因造成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经初步分析不难得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农业院校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着一定问题。

关于择业心理,何军峰,黄红球进行了比较仔细的研究与探析,他们得出在农科毕业生的择业心理方面,农科毕业生的不良心态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盲目自卑导致消极等待,过分依赖导致错失良机,冷漠孤傲导致自暴自弃,浮躁不安导致不能自持,好高骛远导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肖传强、李娟和王峰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相似的研究,认为农科毕业生目前存在的不良就业心态主要有“不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期望值较高;对自己的实力与专业缺乏认真分析,盲目攀比别人;拈轻怕重,不愿意吃苦;立志考研,不忙工作;不远工作,逃避就业。”

关于地域方位,刘红斌认为,“很多农科大学生不考虑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片面追求那些物质待遇好、地理条件优越的单位。”

关于农业专业自身的薄弱性。刘红斌指出,农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业,且农业行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少。

四、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择业观的树立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多种因素会在这一择业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影响的作用,大体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四个部分:个人因素(价值向导、择业能力等)、家庭因素(父母期望、家庭背景等)、学校因素(学科背景、就业指导等)、社会因素(政策导向、就业环境等)。 秦俭通过实证分析,在其硕士论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择业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父母期望值的影响”。通过这一观点,父母的期望值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它指出了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大小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五、转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择业观的对策及建议

张竞乾认为,“加强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农科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加强就业观念引导,鼓励农科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刘红斌指出,“加强教育和宣传,促成农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农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何军峰,黄红球指出,“加强毕业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育。教育毕业生正视现实,合理定位,靠艰苦创业求发展。重视农科学生的心理辅导,要学会自我的调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

通过以上所提及的建议与对策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提出的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是有一部分学者提出的建议与对策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帮助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建立起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人才需要相适应的择业观,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和改善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择业观,而这一转变和引导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以择业观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前提,要以对择业观产生重要影响因素为依据,若按照此种思路提出的建议和对策,那么运用到大学生理性择业观形成的这一过程中应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六、总结

第一,对于择业观的概念,目前,不同的学者对此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他们之间也有着共同点,他们都认同择业观是价值观的一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择业观的形成。

第二,对于择业观的概念,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此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对择业观的研究侧重点也就各异,所以对于择业观的构成要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据择业观形成的心理过程、择业观的概念和择业观等的因素理念,笔者认为择业观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因素有:择业动机、择业意识、择业期望、择业态度。

参考文献:

[1]孙国徽.试论大学生择业观形成及构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1996,(2).

[2]何军峰,黄红球.农科毕业生的不良择业心态和纠正[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

[3]刘红斌.农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2004,(4).

[4]姚科艳.农科大学生择业观、就业服务需求与高校就业服务优化——基于对部分农业院校的调查[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5]秦俭.当代大学生择业

观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6]郭世强.大学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2007.

[7]传强,李娟,和王峰.农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不良心态与合理引导[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

[8]julian r.betts.(1995),what do student know about wages?evidences from 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ces,february.

第7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南方;丘陵地;桔园;生态研究

我国是世界栽培柑桔最早的国家,栽培历史已有4000多年以上,中国柑桔的种植面积是所有果树中最大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1]。柑桔历来都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水果之一,南起海南省,北至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南部;东起台湾省,西至雅鲁藏布江下游,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柑桔栽培。其中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重庆、江西、台湾等10个地区。柑桔分布地区辽阔,气候土壤复杂,品种资源丰富,各地创造出各自特色的柑桔栽培业。因此,柑桔作物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就业率,并且柑桔作物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柑桔园主要建在平地、丘陵山地、海河滩涂。平地果园是传统古老的基地,而丘陵山地是当前最多的商品基地[2]。

1 丘陵山区果园的生态系统研究

南方丘陵山区是一个优势和危机并存的特殊区域。该区的资源优势主要是环境资源优势,而环境资源优势的发挥,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不仅资源优势不能发挥,而且还会逐步导致资源的枯竭,从而引发“生态危机”[4]。地貌是影响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因子,南方丘陵土壤中度以上侵蚀基本发生在15°坡度以上的地区;另一方面,高程是脆弱性区段分异的重要指征。一般来说,人类活动的影响随高程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多发生在 300~500m人类活动频繁的低山丘陵[3]。

针对南方典型生态系统,探讨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相互关系;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和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讨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3]。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对莆田市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莆田市的果园大多是山地果园,在果园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存在明显的脱节,使果园变为裸地等其他用地类型,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既破坏了果园生态,又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莆田市未来果园的建设中,应实行山、水、田、林、路等综合规划治理,并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利用高新技术降低果园建设成本,综合利用资源与调节生物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果园系统结构趋于合理[6]。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1978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的第8届林业大会上提出的,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禾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它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和动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有机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特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各国在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给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的定义很多,无论是哪一种定义,都从根本上反映了复合农林系统的特征[6]。

美国学者格雷戈里首先提出了后来广为接受的森林旅游的概念,森林旅游 ( Forest tourism) 是指任何形式的到林区从事旅游活动,这些活动不管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以森林为背景都可称之为森林旅游[7]。傅伯杰认为生态系统研究对象涵盖了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 跨越了从基因、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和全球的多种尺度, 涉及到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和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态遥感、生态经济学、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生态系统研究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格局、动态、过程、服务和可持续管理等相关科学问题,服务于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 是连接生态科学、地理科学及区域发展决策的桥梁和纽带[8]。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1968年,罗马俱乐用全球眼光审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先后有增长的极限》、《未来的一百年》等一大批成果问世,对唤起世界环保意识有极大的启蒙作用。1972年,联合国明确指出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1980年,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出了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使其保持潜力以满足后代的持久需求,该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的基础[9]。

长期以来,对土地利用的研究都着重从生产出发,解决如何提高土地生产量的问题。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激增,过度垦殖和放牧等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退化已经威胁到所及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1993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人类影响和响应计划”(HDP)共同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列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计划,极大地推动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使其成为土地利用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方向[10]。

2 丘陵山区果园的景观生态系统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许多内在生理和外在形态方面的适应对策,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适应对策的表现即为植物性状(Plant traits),也称为植物属性(Plant attributes)。植物性状能够客观表达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McIntyre etal.1999),而某些植物性状的存在与否及其数量多少, 也反映了植物种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Cornelissen etal.,2003),因此这种植物性状也被称为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s)[11]。开发模式是一个经济范畴。依据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的提法,开发模式可作为表示开发机制运行的主要原则和抽象图式。中国学者杨挺秀认为: “所谓模式 (农业模式―作者注)只是一种代表,可供条件相同的地区借鉴,并不是照搬照抄[12]”。此外,也有从数理的角度去解释的,认为开发模式是开发行为的二种简化的体现,可以通过曲线图、流程图、方程组、框图等形式表示出来,用简化、简明的形式描述出复杂的现实状态[13]。

大多数学者将景观归纳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是由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动植物、水体、大气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果树科技观光园景观规划属于农业景观规划范畴,要在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前提下进行设计,规划中应体现出二方面功能:一是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通过分析景观特性,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一套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的果树资源和观光旅游资源;二是维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关系,包括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在规划设计中,要增强物种和景观的多样性,必须将生态学理论作为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将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作为设计策略,努力完善园区生态功能,因为保护景观多样性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3 丘陵山区柑桔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生态系统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应是果树科技观光园优先选用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果树――草――畜――沼”的循环体系。果园中果树下种草,草可以养鸭、养鸡、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无害化处理后返回到果园(图1)。通过这种生态循环模式将有机肥还田,不仅提高了果树产量和果品品质,还增加了果园野趣,改善了果园的小气候,增加了观光效果,资源利用率也得到相应提高[14]。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 却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 根据红壤丘陵开发地退化成因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建立了以水土保持为核心, “林――果――草――牧――沼――菌”有效链接的治理模式, 以草保土养地, 以草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实现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5]。

柑桔业发展一般经历低产、高产、稳产优质、安全优质稳产等过程。柑桔园生态系统则相应经历自然平衡、破坏、局部恢复、恢复优化等过程,但由于农药的大量应用,迄今难以完全恢复,果实安全仍不能完全保证。为此,修复和优化柑桔园生态系统,逐步达到自然平衡是极其必要的 [16]。

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化农业经营模式 产生农民增收新支点的重要手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连续在2005-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出现;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也明确了我国未来8年将在58个优势区重点培育16 个优势品种(果树仅有柑桔、苹果), 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加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进程[17-18]。柑桔是我国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柑桔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我国将重点打造“四带”(长江上中游柑桔带、鄂西-湘西柑桔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桔带、浙-闽-粤柑桔带),“一基地”(特色柑桔生产基地、丹江库区北缘柑桔基地、南丰蜜桔基地、岭南晚熟宽皮桔基地、云南特早熟柑桔基地) 的优势柑桔产区。但从柑桔产业现状来看,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小规模农业主体,农产品品质不高,出口绿色壁垒等问题,限制了其向高端市场、省外市场的拓展以及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使得进一步加强和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持和经济基础困难重重。因此,以“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为原则,“生境――品质”选择为引导,系统诊断柑桔“生境――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空间结构形成的主导因素,开展生境适宜评价,加强生态管护保障食品安全,对挖掘和提升区域柑桔产品的资源潜力,加快柑桔生境选择与布局优化,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柑桔生产基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9]。

柑桔主要生长在山地丘陵区,受地形影响,农业规模化程度低,气候、母质、地形、人为因素等差异很大,客观上形成了这类农产品生境和品质的空间差异。影响柑桔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境条件在果实形成过程中对果实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崔灿等人对土壤、气候、地形等生态环境因子对柑桔产量和品质响应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我国南方柑桔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的关键生境指示因子,为进一步定量表达柑桔生长的自然生境空间异质性,定量评价柑桔生境和品质的耦合效应等进行了研究。目前生态因子对柑桔产量、品质的影响在土壤营养因子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地形、气温、水分等生态因子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今后进一步综合描述柑桔――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定量评价柑桔生境因子和产量及品质耦合效应的主要障碍。加强除土壤因子外其它生态因子的系统化、定量化研究,加强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各种数学模型的构建,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3S技术及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柑桔产量、品质产生影响的生态因子的精准化研究,建立科学的柑桔适宜种植区划及多宜性推荐方案,综合反映柑桔――人类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环境交互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机理,是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对正确认识柑桔生境的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实时”、“准确”的农业管理、充分发挥柑桔品质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

4 丘陵山区柑桔生态园的生态系统模式选择

近年来,江西红壤坡地柑桔类果业开发已成为一大地方特色产业,现有种植面积约30万hm2,居全国第二,成为江西省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坡地果业开发改变了区域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植被组成,从而使区域水文过程和水分循环发生相应变化。为此,坡地果园生态系统的水文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效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1]。研究生草栽培对柑桔园土壤水分和有效养分含量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7~11月份干旱时期可提高果园土壤含水率;生草栽培初期降低果园土壤有效氮、磷、钙、镁、锰、铜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但生草栽培2年后土壤有效氮、钾、铁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高于清耕对照[22]。百喜草固地性强,为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在19.3°坡地柑桔园,甚至24.7°陡坡地荔枝园种植百喜草,仍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23]。王敬根等[24]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多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百喜草后地表径流仅为对照区的51.0%~54.1%,土壤流失量仅为对照区的1.67%~3.47%。柑桔园生草可明显改善土壤的水温效应和理化性状,使土壤表层水、肥、气、热和生物等五大肥力因素更加协调,从不稳定状态变成稳定层,为柑桔根系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生态环境[26]。日本桔园普遍采用生草栽培,每年1000m2割青草覆盖产生的有机物质达到2~3t,成为重要腐殖源,而且肥料、表土流失少。生草栽培一般4、6、9月分3次用除草机械割青覆盖,考虑到杂草对肥料的吸收,追肥施用量应适当增加[27]。

构建柑桔果园生态循环链实际上就是人工创造的经济林果生态系统。通过调整果园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化、废物资源化;通过资源、能量的多层级利用来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柑桔树良种选择、合理间作、病虫害生物防治、果园覆盖、果园养畜禽等农业生态措施,构建果园立体生态循环链,达到品种多样化、生产高产集约化、产品优质无污染的效果,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28]。金卫根等人研究江西省抚州市丘陵山区以种植和养殖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玉米)―― 羊(粪)――鱼、羊(粪)――(沼)、玉米和山(水)观光――牧羊(垂钓)等生态农业模式,并研究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包括农大高油115玉米的种植及利用、南江黄羊养殖、羊粪养鱼、羊粪和老玉米秸生产沼气技术[29]。

由于耕作习惯、片面追求产量等原因,南丰蜜桔园害虫天敌极度减少,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制约着南丰蜜桔品质的提升。改变当地桔农耕作习惯(如少用农药、化肥,代之综合防治、有机肥料),增加南丰蜜桔园景观异质性(培育防护林网、灌丛,园内套种大豆等作用),建成害虫天敌避难越冬的场所及迁入的库源,逐步恢复重建南丰蜜桔园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南丰蜜桔可持续发展[30]。周春火等人研究杨梅、柑桔复合栽培能改善桔园的生态环境,对桔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结构性的改善和土壤养分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作桔园[31]。柑桔树是多年生常绿果树。生态系统比较稳定,为许多害虫栖息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在我国为害柑桔的害虫多达700余种,其中常年发生、危害损失较大的有50多种,主要可分为10类,即:害螨类、蚧类、粉虱类、蚜虫类、蛾类、天牛类、吉丁虫类、叶甲类、实蝇类和瘿蚊类。但在一个地区,一个桔园常年发生造成经济损失的不过几种,不足总数的1%。据统计我国柑桔害虫天敌就多达1000多种,其中以寄生蜂种类居多,其次是瓢虫类、 蜘蛛类、捕食螨类、步甲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寄生蝇类、草蛉和粉蛉类以及寄生菌类,这些天敌为柑桔树的害虫控制、维护桔园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32]。

5 小结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的中心,人在改变自然环境的时候应该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综合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南方丘陵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气候因子、生物因子、人类活动因子等影响,在发展以柑桔产业为主的果业经济的同时,将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态栽培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原有的生境、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物物种的平衡,进一步拓展以柑桔产业为背景的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和有机产品为核心的产业价值研究。(收稿:2014-05-06)

参考文献:

[1]刘铮.中国柑桔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 基于出口和成本的分析[J].硕士论文,2012.6.

[2]周开隆,叶荫民.中国果树志・柑桔卷[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

[3]王辉民,杨风亭,李庆康,马泽清,程彤.南方山区生态环境观测成果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0.9

[4]杨顺泉,等.湖南地质灾害[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

[5]田亚平,刘沛林,郑文武.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以衡阳盆地为例[J].地理研究,2005(11):843-852

[6]陈菁,吴端旺.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莆田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9): 2399-2404

[7]张沁文,王学萌,亚宏声.农村经济灰色系统分析[M].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

[8]G鲁滨逊,格雷戈里.森林资源经济学[M].许伍权等译.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

[9]傅伯杰.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J].地理研究,2010(3):383-396.

[10]袁华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23): 45-46.

[11]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F地理科学进展. 2004(9): 43-56.

[12]孟婷婷,倪健,王国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J].植物生态学报,2007(1): 150- 165

[13]翁伯琦,应朝阳,黄毅斌,王义祥,方金梅.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 147-150

[14]陈长青,何园球,卞新民.东南部红壤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9): 385-387.

[15]邓断安,楼兴甫.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开发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6.

[16]杨丽芳,李艳杰,王艳婕,刘景超.果树科技观光园规划设计之理论研究[J].北方园艺,2012(23):200-203.

[17]王洪祥,梁克宏.柑桔园自然平衡生态系统的修复及优化技术[J].浙江柑桔,2005(4):13-17

[18]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报,2003,(3): 381-389.

[1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9-2010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聂艳,崔灿.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柑桔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及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7): 4111-4112, 4121.

[21]崔灿, 聂艳, 钱玉皓, 刘目兴. 生境因子对我国南方柑桔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8

[22]杨摇洁,郭晓敏,宋月君,肖胜生,牛德奎.江西红壤坡地柑桔园生态水文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2): 468-474.

[23]李国怀,伊华林.生草栽培对柑桔园土壤水分与有效养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4): 161-163.

[24]廖绵浚.台湾水土保持论丛[M]. 中国台北: 淑磬出版社. 1990:111-129.

[25]王敬根等. 百喜草对红壤丘陵地区保持水土效能的技术研究[J].江西园艺,2001(4): 12-14.

[26]文灵清,庞新华,郭丽梅.柑桔生态果园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13(1): 31-34.

[27]郑重禄.柑桔园生草栽培的生态效应综述[J].中国南方果树,2012(1): 30-35

[28]伍涛.浅谈日本温州蜜柑高品质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4(6): 7-8

[29]金卫根,陈传红,孙丽萍,沈春晓.抚州市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6): 157-159

[30]饶军,袁凤辉,陈连水,李江,金卫根.南丰蜜桔园生态系统现状及恢复重建模式[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 238-24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