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设计概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概论论文

第1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改进设计的意义机械加工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均储放在工具箱之中,因而工具箱具有汇集与保存各种加工工具的特征,其通过有效的空间配置,将各种工具有序地放到各种模块当中,从而确保工具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并方便使用与检查。就机械加工而言,其车间中涵盖着各种各样的机床,如车床、铣床等,这些机床通常均配备着不同的工具箱,这些工具箱里也都放置着不同的工具。由于所放置的刀具对于生产过程的影响很大,因而如果工具箱设计的不合理将很有可能带来生产上的低效率,有必要采取科学的设计理念,来保证工具箱设计的合理性。总体而言,工具箱设计的完成,不仅可保障机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以往设计中工件、器具掉落对人员的伤害;另外,新型工具箱可方便地随意移动,大幅提升了工具箱的使用效率。

2.改进设计的问题尽管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设计十分重要,仍然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工具箱的层次划分并不合理;二是工具箱的内部构造不符合生产的需要;三是工具箱的质量太大,难以满足柔性生产中的快速移动的要求。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也有可能造成工人在使用当中发生安全事故,对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并且也不利于较为贵重的量具与刀具的保管。因此妥善的进行工具箱的再设计,并且与生产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助于防范这些问题的出现。

二、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改进设计建议

1.改进设计方案进行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改进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这一改进设计的具体方案,其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工具箱的具体设计工作。基本看来,在当前强调柔性生产及考虑当前工具箱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方案有必要关注如下一些方面:一是工具箱设计存在台面设计问题,这使得放置在台面上的各种工具很有可能被无意的碰落,因而改进设计必须关注工具箱的层次问题;二是层次改进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台面的位置与高度,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层次的划分,确保工具箱的不同层次的划分较为合理,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在工具箱中得到合理的摆放;三是由于当前工具箱较重,不利于快速移动,因而要关注工具箱的四个脚的位置,有必要配备轮子等装置,以便于移动。

2.材料的选择与零件的配合就材料的选择而言,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在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在实际中工具箱的外门要使用45#钢,而工具箱的内部框架、箱盖以及层底等要采用Q235,就零件间的配合连接而言,箱底层和万向脚轮可以进行固定支撑之间的配合调整。这3个零件需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框架与箱底层、层板和框架之间、框架与层挡板之间也是采用焊接方式。在顶层板、内门、外门以及箱底层之间都需要留出一定的间隙,用作门的旋转和打开。

3.改进设计的内容一是抽屉及箱体均使用1.2mm冷轧钢板,经磷酸盐处理后,外加静电粉体烤漆,以达到防锈效果。箱体四周每隔25mm应镶有滑轨固定沟槽,以方便抽屉弹性调整变换的使用。为确保箱体结构坚固,底部应附有调整脚,可保护箱体,并改善因地面不平整而造成的晃动现象。二是旋开式连杆锁装置,一经上锁,抽屉即全部锁住。抽屉铝合金把手内部设有安全扣装置,未经人为操作,抽屉不会滑出掉落。可选用锁王系统,一支锁王钥匙可开启500组不同锁号的工具箱,管理方便。抽屉四周每隔19mm镶有一槽孔,并可配合槽隔板、横隔板作弹性间隔。抽屉使用3mm特殊滑轨设计,并配合轴承滑动、单轨抽屉开度90%,每屉荷重100kg,复轨抽屉100%全开,每屉荷重200kg。三是全宽式铝合金把手设计,并附有标示纸及PVC透明胶片。滑轨设有固定扣定位,以防搬运时掉落。抽屉把手外缘与箱体平整,不露出箱体外部,防撞、安全、美观。抽屉、把手与面板可分离的组合式设计,可微调抽屉面板间距,并可节省零件更换费用。四是背挂板精准方孔设计,可搭配各类挂钩,拆装调整容易,方便工具定位。使用宽幅转轮,移动更稳固、轻巧灵活,两只定向,两只万向附剎转轮,四轮平均荷重400kg。分类盒可单独或排列使用,方便收纳,适合小型零件、螺丝的分类储存。应用精控安全锁,确保坚固耐用,故障率低槽孔可配合隔板,可随意调整屉内空间。使用条纹胶垫可防止工具滑落,并保护漆面不受损。应用组合式分类盒,可单独或排列使用,方便收纳,适合小零件、螺丝的分类储存。隔板可与槽片组合应用,拥有更适当的空间配置。

4.改进设计的保障一是建议成立改进设计工作小组。工具箱的改进设计与信息技术的变化息息相关,工具箱改进策略的制定不宜限定于某项信息技术的规格与现状,而是应采用通透性设计,并建立不断检查修正的机制,以确保改进设计计划的可行性与时效性。因此,建议改进设计部门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各项改进作业标准。二是加强设计人员信息教育培训。工具箱改进设计过程涉及到车间管理人员、工具箱使用人员及信息化作业人员,为有效规划及管理,在工具箱改进设计工作的召集人应由主管负责人担任,而从事工具箱改进设计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工具使用与信息化素养,也必须不断吸取新知识,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工具箱使用与改进人员通常缺乏信息及电脑背景,建议工具箱改进设计人员应配合时展趋势,加强信息教育,以应对电子化作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学习与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工具箱的重新设计。

三、小结

第2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1线条训练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物体的骨架,其好坏决定了型的成败。应每日加强各个方向直线,任意弧度曲线,同心、偏心、透视圆的练习,并在此基础上进入透视直线,曲线及圆的练习,因为未来造型时几乎全部是透视线条。练习初期应养成线条拖拉快,线条不互相交错或上下重叠的习惯。

1.2真实世界的产品光影及透视

尽管我们身处在现实世界里,但却忽视了身边物体的光影,以至于学生无法建立起物体的体量关系,从而无法真实地反映现实物体,结果也就没有物体的感觉。课程进行到这里再追究前导课程素描是否学得到位已无实在意义。关键是如何弥补:利用身边已经坏掉的数码产品,将其置于一个光源下,认真观察各个面、边缘光影及产生的透视,并将其用素描的光影表现出来,然后拆解各个零部件,观察各个零部件的大小、材料、工艺及连接方式,再将其以爆炸图的形式排列,同样进行绘画。反复进行加强训练,以加强学生对现实物体的感知。

2讲步骤

2.1构思图

构思图就是体现设计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与形式。从根本上说,构思图可能并不是图画,而是对设计题目思考过程中随手记录下的一些文字片段,帮助我们记录思考内容、完善逻辑思想、激发设计灵感。当这些文字通过一定的手法被适当美化后,就变成了具有设计感的图画,即构思图。构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树形图、发散图、网状图、漫画等都可作为构思图的形式。

2.2设计雏形图

确定了设计方向后就进入了实际设计阶段。设计雏形图通过简练的线条或几何形体快速提炼所思考产品的造型,勾画大概结构形体,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设计雏形图是设计概念直观而感性的表达,较少经过理性思考,能够提供灵感以深入设计。

2.3设计草图

设计草图介于设计雏形图和效果图之间,是在确定产品大体造型后对设计雏形图的进一步深入表达。设计草图的复杂与精细程度要比雏形图高,也更为严谨。同时草图也应考虑产品的结构、细节等诸多方面,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着淡彩加强草图效果。

2.4设计效果图

设计效果图是产品手绘中绘制精细程度最高、最能够表现产品效果的图,是一幅画面的主要部分。设计效果图在草图基础上继续深入刻画,特别注意表现产品的细节、结构、材料等。效果图要严谨、规整,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或表达模糊不清的情况。这就要求在画效果图前要通过草图等方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然后再动笔,做到胸有成竹。效果图着色要细致、精美,表现出恰当的光影效果。在着色完成后要对效果图进行强调结构线、描边、提亮高光、加强阴影等处理,进一步完善细节,使效果图更加丰满、生动、立体。

2.5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是对产品补充以说明性文字,对一些难以通过图示表现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通常可以包括的内容有产品设计理念、创意来源、使用方法、材料、适用人群、设计点等。设计说明的文字可为成段落、成块状的形式,也可以配合箭头用简练的词语在产品的细节处解释说明。

2.6情景图

情景图可看作特殊的设计说明,是对产品应用过程细节的描述,能够表达出文字所不能的很微妙的使用情况。情景图绘制应清淡、透气、活泼,着淡彩色,常采用彩铅或很淡的马克笔。情景图数量不宜过多,3个以下最佳。情景图经常会使用到人物躯体、手部等来表现产品使用情况,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人物绘制方法。

2.7设计三视图

三视图是能够正确反映物体长、宽、高尺寸的正投影工程图,分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个基本视图。这是工程界一种对物体几何形状约定俗成的抽象表达方式。产品手绘中的三视图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机械制图的要求绘制,尺规作图;另一方面,产品手绘的三视图不必绘制得过于复杂,表现出产品的主要轮廓线和结构线即可。三视图可以根据画面情况上着淡彩色,适合布置在画面角落的位置。

3求效果

3.1色彩

产品的色彩需要通过效果图来展示,但效果图所传达的颜色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产品的真正颜色,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性的、概念上的传达与展示。以马克笔为例,效果图的着色有几个原则:(1)效果图应同时具备黑白灰的无彩色和有彩色。无彩色能够突出表现光影、稳定画面;有彩色可以提亮产品效果,增强产品表现力。二者之间配合能够使画面沉稳,同时凸显有彩色,使整幅画面明快,易于引起观赏者兴趣。有彩色和无彩色的比例以3:7或4:6最佳,着重表现产品色彩效果时比例可以对调,但尽量避免5:5的情况出现,这样易使产品显得呆板。一种颜色的着色区域尽量集中且成块状,若色块过于分散、面积较小或成条状就无法良好地体现产品颜色效果,给人凌乱、破碎的感觉。(2)主体有彩色,色系尽量单一。通常情况下一个效果图内主体采用同一色系的有彩色,可在按钮等细节处采用第二种色系的颜色加以点缀,但数量和面积都不易过大。主体有彩色的单一使用能够避免大红大绿同时出现在一个效果图中给人艳俗、杂乱感觉的情况出现。(3)注意色彩的过渡效果。过渡是马克笔着色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同一色系邻近色的配合使用,无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都能表现出细腻的过渡效果。黑白灰的过渡能够细致表达产品光影效果,有彩色的过渡可以生动表现产品的色彩状况。过渡增强了效果图的设计感、细腻感和柔和性。着色时应由浅及深,层层叠加着色,注意浅色层的保留。(4)光影效果要一致。对于整体,一整幅画面的光影效果要一致;对于局部,一个效果图上产品的各个部位光影要一致。这要求在着色前理清光影关系,确定暗部和两部,注意留白,可在画线稿时通过排线确定暗部范围,便于着色。

3.2材质

表达材质是效果图绘制的更高水平的体现,需要在颜色、线条、纹理、高光和辅助装饰上共同配合才能生动表现产品材质,具有一定难度。若无能力一些特殊的材质可不刻意表达,转而通过文字解释说明。现对几种常见产品材质的画法作简要说明:(1)塑料。塑料是目前产品中最为常见的材质,画法也较为简单,按照一般马克笔着色的方法即可。通常情况下尽量避免出现黑白灰等无彩色的塑料,多用有彩色的塑料,易于表现。(2)金属。表达金属材质常采用冷灰色系的马克笔,单一地使用无彩色铺出过渡效果,笔法上采用常规着色方法。注意金属的高光较为强烈,着色时注意留白,后期可用高光笔加强高光表现。金属材质着色时要特别注意光影关系,清楚区分表达出亮部、暗部与反光。若金属表面覆有涂层,应按照塑料画法来表达。(3)木质。木材常选用深黄色或暖灰的色系,颜色层次上单一,常采用浅色平铺、深色表达暗部。木质留白较少,后期可用高光笔、色粉来表现高光。木质的表现笔法上较为柔和、慢速,不表现清晰的笔触。后期需要用速写笔在着色区域绘制木纹,体现纹理效果。木纹绘制的方向应与材料最长边的方向一致,且符合透视。(4)玻璃。玻璃的手绘表达没有金属、塑料、木材那样具有很强的表现效果。相反,玻璃材质往往占据较大的空间且表现力弱,给画面空洞的感觉,因此在产品材质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玻璃材质。表现玻璃常用几种特定颜色的马克笔,多为非常淡的蓝绿色,且着色面积比例较小,大面积留白。若效果图中玻璃材质的后方还有别的材质,考虑到玻璃透明的特性也需要表达。透过玻璃的材质绘制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选择邻近色中更浅的颜色,着色面积不宜过大且不要与表现玻璃的笔触重叠,常作溜边处理即可。玻璃材质也可在着色完成后用高光笔、色粉等来加强高光的表现。(5)织物、橡胶、石材等。这几类材质的表达与前者区别较大。线条上较为柔和、随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代表着绘制这些材质的线条时故意矫揉造作、画得歪歪扭扭,而是一种严谨但较为轻松随意的线条,流畅程度上不及硬质的工业产品。常采用暖灰色系的马克笔,常规方法着色,注意画出褶皱感且留白较少。在完成着色后需要绘制一些装饰性的线条来突出材质效果:织物需画出缝纫线和褶皱线,石材需画出石纹等。

3.3细节

第3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改造

1老路现状调查

由于是对原有公路改造,对老路现状调查十分重要,老路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改造方案、工程投资。

1.1平、纵线形现状

本区域内老路一般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时一般无正规的平、纵线形设计,所以老路的平纵线形通常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部分调整。只有对老路的平纵线形有基本了解,才能决定线形调整的幅度,一般情况下,对老路平面需测试弯道数、偏角大小、弯道半径、交点间距等,对老路纵断面需测试坡度、坡长等指标。老路如果线型较好或者可以通过微调能达标的,在平纵面设计中均考虑充分利用老路;如果老路线形极差,如弯道多、偏角大、半径小、交点间距极短,且受地形、地物的限制,则考虑改线。

1.2路基、路面现状

路基、路面现状调查包括路基、路面宽度、结构形式及近几年大修改造情况等。只有对老路路基、路面情况充分了解,在路面结构补强设计时才能心中有数,设计方案才能经济合理。

1.3弯沉测试

为评价老路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应对老路面进行弯沉测试,对测试结果应根据弯沉值大小、路面结构情况分段整理计算,以便于下阶段路面结构补强设计。

1.4桥涵现状

区域内河网密集,一般公路上桥涵较多,对老桥涵拓宽改造还是拆除重建由老桥涵现状决定,所以应对老桥涵的跨径、净宽、荷载标准、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是否为碍航建筑物、桥头接线线形等做充分、详细的调查,对大、中桥荷载标准不能确认时,应做承载能力试验。

2主要技术指标的选用

2.1公路等级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和远景交通量,结合公路的功能、性质从全局出发综合确定。

2.2设计车速

设计车速一般根据公路等级采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公路的功能、性质、交通组成等综合确定,特别是对于老路改造工程,应顺应地形地物,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的前提下,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灵活地选用。对位于城市出入口的一级公路,混合交通严重,车速不宜太快,可参照城市道路标准,采用80km/h的设计车速;对于二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采用80km/h设计车速。

2.3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横断面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规模和投资,路基标准横断面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预测分析结果选择,同时又应综合考虑路段功能性质及交通组成,结合地形、地物、城镇规划,注意到绿化美化和环保,采用既能满足道路通行能力、与城镇规划相适应又经济合理、适应地形地物的横断面。

2.3.1一级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区域内改造为一级公路的均为区域间干线公路,不但交通量大,而且本区域内一般公路沿线村庄密集,混合交通比较严重,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本地区经验,为适应集镇城市化的发展,一般采用快慢行道分开的三块板形式。快车道采用双向4车道,单向行车道宽2×3.75m,中央采用双黄实线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两侧各2m的绿化分隔带,2×5m慢车道,2×1m路肩,路基全宽为32m。见图1。

2.3.2二级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二级公路路基横断面一般采用一幅路形式,宽度根据交通量及交通组成采用,一般分三种情况:⑴、如交通量较小,混合交通也不太严重,则路基全宽12m,路面宽9m;⑵、如交通量一般,混合交通一般,则路基全宽15m,路面宽12m;⑶、如交通量较大,混合交通也较严重,则路基全宽17m,路面宽14m,并且用车道线划分快慢行道。路肩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土路肩或采取硬化措施。

3路线线形设计

3.1设计原则

公路是一种带状构造物,在保证使用任务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持较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公路线形是三维的立体线形,为方便设计施工操作,将其简化为平、纵、横三方面描述,线形设计应对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保持各要素间的协调一致,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公路的线形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投资与线形舒适性的平衡。在线形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线形的连续流畅和立体线形设计,并应顺应地形,地物,注意和环境协调一致,对于老路改造工程应灵活运用线形设计指标,在困难地段适当调整,在满足线形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老路。

3.2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时,在一般较为顺直的路段,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指标进行调整,以求改造后的良好行驶条件下;在较困难路段,应充分利用规范允许的曲线组合,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老路;在老路线形极差且又受地形地物限制无法调整时,应考虑改线方案。

对于老路改造工程,路线定线时,应以老路为主要控制物,充分利用老路,同时还应将大型建筑物、大河等作为控制点。穿越城镇区时,应注意结合地方发展,尽量与城镇规划相协调。在平面线形方案初步形成后,应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尽量让路线方案使各方满意。

3.3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满足各控制点的高程要求

纵断面控制点一般有桥梁、相交道路、城镇等。桥梁设计高程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及设计洪水频率要求的泄洪断面要求;对立体相交的道路要满足本路和被交路的行车净空要求,对平面交叉的道路要顺适衔接;路线穿越城镇时应尽量和地形、地物相一致。

2、充分利用老路路面结构

在一般路段,路线的纵断面设计与路面结构的补强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纵断面拉坡时,应尽量拟合老路,避免大填大挖。在老路路面情况较好时,为充分利用老路路面结构,尽量不要开挖老路,使补强厚度最大限度地接近填高。

3、其它

老路改造纵断面设计时,为充分利用老路,一般纵坡较碎,坡长较短,但在有条件时,还应尽可能取较高的指标,以求良好的行驶条件,并适当注意平纵组合,使纵断面方案不但经济合理,而且有良好的线形。

4路面结构补强设计

路面结构补强设计时,应根据原老路路面结构具体处理。

4.1旧水泥混凝土路面

当老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时,一般先测试混凝土板块弯沉,根据弯沉测试结果综合路面其它情况先对老路面进行处理。当老路面较好时,对老路面不予处理;当老路面一般时,对混凝土板块进行钻孔压浆处理;当老路面较差时,应新浇砼板块。在对老路面处理后,一般要在上面加铺补强层。本地区一般采用沥青面层作为老路面的加铺层,这种形式的路面结构能吸收两种材料的优点,“刚柔相济”,即旧水泥砼提供了稳定、坚实的基层,沥青路面提供了行驶舒适的面层。为防止和延缓旧水泥混凝土板的反射裂缝的发生,通常要在旧水泥混凝土裂缝和接缝位置铺设土工格栅、土工布或粘贴改性沥青油毛毡。有条件时沥青表面层采用改性沥青SMA结构,其防反射裂缝的效果更好。

4.2旧沥青路面

旧沥青路面对病害较严重路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当面层、基层裂缝较严重时,应开挖处理,然后在沥青补块上铺设玻璃纤维格栅;对较大的沉陷,应查明原因,翻挖处理。一般路段利用老路路表弯沉测定结果,计算出代表弯沉值,并反算成老路路面当量土基回弹模量,再按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加铺补强层厚度。在加铺前需刨毛老沥青面层。

4.3旧碎石路面

对泥结碎石、级配碎石路面改建成高级路面时,一般将旧路豁松、打碎,掺灰处理,使其成为底基层,然后再根据弯沉情况加铺补强层。

5桥涵改造设计

对老路改造工程,桥涵一般需拆除重建或拓宽改造,决定桥涵拆除重建还是拓宽改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原桥涵是否满足设计荷载标准,不满足,能否通过适当加固达标;

2、原桥涵是何种结构形式,服务年限多长,使用状况如何,利用价值是否大;

3、原桥涵是否满足排洪要求,航道上桥梁是否满足通航要求;

第4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每栋建筑物都是一个空间结构体,在荷载作用下各构件并非是以脱离体系的单一构件独自工作,而是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精确计算其作用和受力是相当困难的,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尤其如此,由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受力状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和模糊性、理论计算中的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注定了在现阶段无论计算工具再如何发展,计算过程再如何严格,其结果也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甚至有时还根本无法计算。显然在结构设计中,仅依靠现有理论进行抗震计算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在不确定因素众多,受力状况复杂的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提出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涵义

所谓抗震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计算,尤其在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结构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中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总体的角度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以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土体液化等。因此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场地是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第一道重要工序。(二)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及竖向剖面的布置建筑物平面和立面的规则性是抗震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规则的建筑方案体现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基本对称;结构体型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因为,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算其在地震时的反应,容易有针对性的采取抗震措施并对其进行细部处理。因此,这就要求建筑专业的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抗震知识素养,应该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避免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三)结构体系的确定和结构布置

结构体系的确定是结构设计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结构设计时应通过综合分析使结构体系尽量合理且经济,应优先采用抗震能力强、延性好、耗能能力强、便于施工且具有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设置耗能连梁的剪力墙结构等),避免采用抗震能力较低的结构体系(如板柱-剪力墙结构,单跨框架结构等),尤其应避免采用看似“合法”(符合规范)但不合理的结构体系(如当房屋高度接近规范框架结构类适用高度上限时,仍采用框架结构,震害表明,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整体性较差,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此情况下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宜)。而在结构布置时,应采用概念清晰、传力途径明确的布置方式,尽量避免造成结构扭转、平面和立面的里出外进、竖向传力杆件的间断与不连续等问题。

(四)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

单一结构体系只有一道抗震防线,一旦破坏就会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时,建筑物由此而发生的共振,更加速其倒塌进程。而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时,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可保证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免于倒塌。在遇到建筑物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的情况时,多道防线就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避免再度严重破坏。在双重结构体系中一般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等构件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框架-填充墙结构中的填充墙,单层厂房纵向体系中的柱间支撑,均可作为各自体系中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如因条件限制,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则框架就成为整个体系中唯一的抗侧力构件,此时应采用“强柱弱梁”型的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成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框架柱为第二道抗震防线,用框架梁的变形去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梁的屈服先于框架柱的屈服,从而保护了框架柱的相对完整,最终达到“大震不倒”的要求。

(五)结构抗震设计关键点的把握

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还应注重对结构体系中的关键部位(如薄弱层,加强层等)、关键部位中的关键构件(如加强层的重要竖向构件、转换层的水平转换构件等)、关键构件中的关键节点(如梁柱节点,柱根部位等)几个关键点的把握,从而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强柱根弱杆件”的设计理念。

第5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特点及定位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2.课程内容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3.课程方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专题式教学策略。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模块化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3.报告式教学策略。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作者:张颖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周芬芬.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137.

第6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学生缺乏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只有经过长期的熏陶才能提高,但许多工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课程训练,大学艺术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科目少、学时短,这对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培养艺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美术基础薄弱、缺乏艺术修养,致使许多工科院校产品设计学生缺乏艺术审美能力,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从最终的效果图到展板排版设计都缺乏美感。

2.教师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当前,工科院校引进的教师虽然都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对许多设计可行性问题、实际产品的设计经验、产品开发流程等缺乏了解,这使得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设计的市场性以及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熟悉产品的生产流程,又无法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

3.学科设置缺乏交叉渗透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在学科设置上主要分为三类:机械专业教师讲授的工程力学、造型材料与加工工艺等工程基础课程;艺术学院教师讲述的素描、色彩和效果图技法等艺术类课程,专业设计教师讲授的产品、包装、字体与板式等设计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采用的是机械专业工程设计教学方法和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手段,各课程都由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讲授,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和渗透,这不仅造成许多学生在择业时选择了与产品设计无关的工作,也造成企业招不到符合需要的产品设计人才。

二、产品设计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产品设计是一门涵盖审美、管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美学因素对于工科产品设计学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专业必须尊重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缺乏美术专业训练和艺术熏陶的实际情况加大素描、色彩等艺术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训练学生准确把握形体、对色彩的敏锐度、设计中色彩的搭配、三维造型能力、对产品形态的把握、增设优秀产品设计赏析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市场联系紧密的产品设计课题,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凸显产品设计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优化师资结构聘请在产品设计领域有重要科研成果或重要影响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促进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选派优秀在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和工厂进行学习锻炼,熟悉产品设计流程,了解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聘请国内或国际著名产品设计师作为学院的名誉教授,推动学科发展。

第7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运用K形布置塔身横隔面的主要节间结构按照有关建筑规定的结构要求,若塔身的实际高度已经超出了4个主材料的节间,那么就必须建造横隔面。而塔身在建造横隔面的上下节间结构时,所采用的布置形式将会对塔身材料的使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较为常见的横隔面结构布置。

在对横截面进行建造时,其上下节间的主要结构应按照K形实施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力传递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和简洁度,大大减少了横隔材料与斜材材料的使用量。

在设计铁塔腿部隔面时,其以上第一个节间布置使用K形对铁塔腿部隔面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实施精密的计算以及不断的试验,方能证明铁塔腿部的受拉腿水平力小于受压腿,从而可导致受拉和受压这两个基础发生不同的位移,因此,铁塔腿部的受拉斜材受力小于受压斜材。

K形主要结构的节点板制造

在研究力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检验结果证明,因为铁塔本身斜材的末端部位在连接时已存在了不公正现象,所以斜材在受到一定压力的情况下,会出现弯扭现象,以至于失去固有的稳定性,使得结构末端部位发生相对应的位移。

在上下结构中的K形材处于节点板的位置上,在受荷后出现弯扭变形的情况,以至于塔身的水平面产生位移。研究材料的各种外力可知,节点板处于内平面时,其刚度相对较大,而处于外平面时,则相应的会减小,所以为了预防建筑构建的过程中出现过大的末端部位移位而形成结构损毁,应适当加强节点板的外平面刚度。节点板的两侧做相应的高度卷边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均可增加节点板外平面的有效刚度,不仅可使材料用量得到降低还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选择主要组成部分的规格

处于输电线路中的铁塔,其主要构成部分大多数是运用两边相等的角钢亦或是钢管。对铁塔计算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可将铁塔设置成空间建筑桁架结构,主材料与斜材料则属于铁塔轴心的受力平衡杆。依照有关规定,轴心受力组成部分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强度的计算:N/An≤m•f(用①表示),在强度的计算公式中,N表示铁塔轴心的拉力;m表示组成部分的强度折减系数;An表示组成部分净截面的面积;f则表示有关钢材强度的设计值。

受压构成部分的稳定计算:N/(φ•A)≤mn•f(用②表示),在公式中φ表示铁塔轴心受压构成部分的稳定系数;A表示构成部分毛截面的具体面积;f则是压杆稳定性强度的折减系数。由公式①、公式②可以看出,构成部分的设计强度一般都和末端部位相连接的状况以及断面情况相关联,并非一定的数值,在相应状态下设计强度应该有所折减。在铁塔中,受压稳定后会掌控主要材料和斜材料,并且占据了大多数铁塔总重,所以,在公式②中的mn取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主要构成部分的正确选材以及铁塔的总重。关于计算mn的取值方式。

不同的材质区域划分条件可通过计算得出。根据区域划分条件的数值,构件材质的规格在相同的情况下,其强度等级相应的就会越高,其区域划分条件的取值相对会降低,也就是说材质具有越高的等级,材料强度对应的设计值就会受到其径厚比和宽厚比这两者明显的影响,而在铁塔中,其最为重要的受力构件大多数是使用高材质。由此可以看出,主要构件若具有高材质和较大受荷,那么在选择主要构件的规格中,应选择设计强度完好的规格,通过其截面,充分将构件具有的高强度性能发挥出来,以确保构件在受力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运用。

在铁塔主要构成部分中,其较常使用的角钢规格有部分属于宽度厚、肢厚小的规格,将其进行常规的对比,在通过实际的计算以及实践检验结果表明,发现对钢管组成部分来说,当径厚比≤50规格时,可科学的运用组成部分的截面特征,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力学性能。

观察研究铁塔组成部分的主要受力特征以及布置材料的情况,由于塔身和横担的主材料以及重要受力斜材等受力较大,可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对于铁塔的可靠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筑铁塔中一般会选择使用具有高材质、大截面的组成材料,因此,相对的材料使用量也会占据较高的铁塔总重比例。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到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强度上出现的折减问题,尽可能选用设计强度无法实施折减的规格并加以使用,同时运用组成部分的截面特点、将力学性能中的高强构件发挥出来,使结构得以安全运行,并取得作为经济的材料使用量。

第8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教学项目的选择

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教师企业实践等方式,对与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查、研究,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又兼顾学生认知规律的实用型项目进行教学。在教材中,精挑细选了以下七个项目:(1)会展宣传平面作品系列(会展海报、入场券等的设计和制作);(2)纪念册的设计和制作(封面、封底、扉页、内页等的设计和制作);(3)房地产宣传平面广告系列(户外广告、售楼处海报、宣传单等的设计和制作);(4)相册设计和照片处理(照片的修饰和美化,相册模板的设计和制作);(5)化妆品新品推广系列平面作品(柜台平面海报、新品宣传册、包装盒等的设计和制作);(6)网店装修(网页美术设计和制作);(7)校园或企业环境布置系列平面作品(标志设计、户外宣传牌、墙面装饰标语、装饰画等)。在开发项目时,要注重项目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第一步。

2.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结合

中职学生喜操作厌理论,可是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在学习“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时,如果不掌握平面设计的理念和规律,制作出来的作品很容易出现构图杂乱无章、色彩搭配不和谐等导致视觉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因此,在阐述设计理念时,本着用到多少说明多少的原则,根据作品中体现的设计原理,进行集中的有针对性的说明。通过知识拓展,以及系列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系统的学习,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教会学生灵活利用各种平台去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中跳出来,引导思维向着广阔、深远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对于美术设计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观察和模仿是一个良好而简单的开始,学会以专业的眼光去鉴赏作品是“必修课”,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鉴赏的作用往往被淡化了。为此建议在两课时连续授课的情况下,至少用半小时欣赏与分析优秀的作品,坚持每次课如此,慢慢积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鉴赏能力。那怎样的平面设计作品算是好作品呢?从专业的角度来欣赏,主要是看以下几点:(1)构图。构图的方式丰富,灵活多变,总的原则是均衡,这是衡量一个平面作品好坏的重点之一。(2)色彩。在视觉上,色彩是给观众的第一波冲击力。色彩的搭配有规律可循,在设计作品时要避免随意性。(3)创意。那些有着独特创意的作品总是有触动心灵的能力。创意来源于生活,只有愿意体会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得到美妙的灵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2.有效的团队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受制的条件、干扰的因素很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环境。一桌一椅的方式显然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而现在机房的环境明显改善了,环形桌的布局就非常合适。(2)课堂纪律。小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但是也给教师掌控课堂带来了挑战。环形桌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教师的眼睛无法三百六十度监控,存在几个视觉死角。教师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加强巡视。(3)合理分组。分组是个技术活,还要懂点心理学。性格相近或学习习惯相似的学生会自然聚在一起,这非常不利于小组教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首先必须坚持原则,合理搭配,同时也要多了解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减少矛盾的发生,实现“合作愉快”的目标。(4)任务分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有些学生在开学后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厌学或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样,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当这个比例比较大时,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每次准备任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减少量或降低难度,得到一到两个备用任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自主掌控学习的进度。

三、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1.评价方式多样化

我们坚持以教师评价为主,每次课上都要求学生上交作业,及时展示、点评。同时,每周还要综合评价,课后和学生多交流,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另外,以组内评价、网络评价、企业评价三种方式作为辅助评价手段。组内评价一周一次,将一周的作品在组内收集,小组成员根据下发的评价表,从各个方面给作品打等级。网络评价一月一次,收集每组推荐的优秀作品,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投票。企业评价两个月一次,集选优秀作品给企业的专业人士评价,将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然后师生再一起分析、讨论、改进作品。

2.注重个性评价

学生的个性差异总是存在的,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揣摩学生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赞美,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学生一旦觉得自己被认可了,就能保持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上进心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表扬要适当,多提出高要求,引导他们拓展思路;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要多鼓励、多表扬,在他们出现注意力分散、厌学情绪时,更要注意批评和引导的态度和方式,以宽容和毅力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

四、结语

第9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实验教学是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应用性强专业通常所采取的一种通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技术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实验环节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利用今后操作能力的提升。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在资金投入上往往不能有效地向实验器械的购买增加上倾斜,使得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设施设备普遍滞后,实验项目仅仅是最基础、最普遍的常识性实验。这种单一性的实验,直接导致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专业的理解严重不足。尤其是有些实验虽然是以实验的形式出现,但是仍然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认知,不能通过过程验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致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不足,失去作为实验教学的意义。如何加入更多的实际动手性操作实验势在必行。同时,高职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设置上过多地将视角放在了教师操作、学生观摩上,学生只能通过视觉感官来体验实验的内容,而不能通过亲身的实验操作来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导致学生当时明白,但是很快就遗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此外,高职院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评价模式也存在弊端。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实验实施设备的不足,导致学校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只是将实验教学作为考察部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的能力如何提升?

2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建议

2.1更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念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建立以实验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理念,为优化高职院校的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及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由知识传授到技能培养,再由技能培养到综合素质提高的全面转变。这是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任务。一切以优化高校发展、促进优势学科建设、规范管理为基础,切实将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学科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2.2加大投入,优化设施设备

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来保障其有效运行。这种投入涵盖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保障其有效运行。实验室的优化首当其冲,良好的实验室、合理的实验设施设备是保证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2.3建立适合学科发展的实验体系

总体上看,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专业的实验涵盖以下几种主要的类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基础性实验上,如何在实验内容上进一步优化至关重要。适当地加大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分,将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这些才是高职实践性教学所必需的,是培养机械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首先,在内容上的优化还应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基础,在实验内容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如四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的教学,应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并自主地查阅资料来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模拟相关机构的运动规律。不断地自主实践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充当的角色也应发生变化,切实起到主导的作用。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也应进一步优化,建立适应相应实验项目的不同实验分组模式,如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是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性的实验,实验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时切实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分组人数不易过多。而相反在设计性的实验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小组人数,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来拓展思维,优化思维,并通过小组讨论来不断地优化小组设计,提升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再有,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应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增加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高职机械设计的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讨论、自主构思、自主分析。教师在实验组织上更多的应该是通过集体的分析来对学生的创意进行比较,总结学生的经验。最后,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评价机制中,应不断更新机械设计基础评价模式,增加动手环节比重。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成绩的比重,并将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升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2.4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管理者和具体的实施者,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职机械设计实验课程的效果。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提高专业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机械课程建设的高速发展,通过不断的人员培训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机械高速发展对机械设计专业的高要求。这种梯队建设应重点强化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培养优秀的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