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设计概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概论论文

第1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改进设计的意义机械加工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均储放在工具箱之中,因而工具箱具有汇集与保存各种加工工具的特征,其通过有效的空间配置,将各种工具有序地放到各种模块当中,从而确保工具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并方便使用与检查。就机械加工而言,其车间中涵盖着各种各样的机床,如车床、铣床等,这些机床通常均配备着不同的工具箱,这些工具箱里也都放置着不同的工具。由于所放置的刀具对于生产过程的影响很大,因而如果工具箱设计的不合理将很有可能带来生产上的低效率,有必要采取科学的设计理念,来保证工具箱设计的合理性。总体而言,工具箱设计的完成,不仅可保障机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以往设计中工件、器具掉落对人员的伤害;另外,新型工具箱可方便地随意移动,大幅提升了工具箱的使用效率。

2.改进设计的问题尽管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设计十分重要,仍然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工具箱的层次划分并不合理;二是工具箱的内部构造不符合生产的需要;三是工具箱的质量太大,难以满足柔性生产中的快速移动的要求。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也有可能造成工人在使用当中发生安全事故,对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并且也不利于较为贵重的量具与刀具的保管。因此妥善的进行工具箱的再设计,并且与生产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助于防范这些问题的出现。

二、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改进设计建议

1.改进设计方案进行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改进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这一改进设计的具体方案,其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工具箱的具体设计工作。基本看来,在当前强调柔性生产及考虑当前工具箱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方案有必要关注如下一些方面:一是工具箱设计存在台面设计问题,这使得放置在台面上的各种工具很有可能被无意的碰落,因而改进设计必须关注工具箱的层次问题;二是层次改进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台面的位置与高度,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层次的划分,确保工具箱的不同层次的划分较为合理,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在工具箱中得到合理的摆放;三是由于当前工具箱较重,不利于快速移动,因而要关注工具箱的四个脚的位置,有必要配备轮子等装置,以便于移动。

2.材料的选择与零件的配合就材料的选择而言,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在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在实际中工具箱的外门要使用45#钢,而工具箱的内部框架、箱盖以及层底等要采用Q235,就零件间的配合连接而言,箱底层和万向脚轮可以进行固定支撑之间的配合调整。这3个零件需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框架与箱底层、层板和框架之间、框架与层挡板之间也是采用焊接方式。在顶层板、内门、外门以及箱底层之间都需要留出一定的间隙,用作门的旋转和打开。

3.改进设计的内容一是抽屉及箱体均使用1.2mm冷轧钢板,经磷酸盐处理后,外加静电粉体烤漆,以达到防锈效果。箱体四周每隔25mm应镶有滑轨固定沟槽,以方便抽屉弹性调整变换的使用。为确保箱体结构坚固,底部应附有调整脚,可保护箱体,并改善因地面不平整而造成的晃动现象。二是旋开式连杆锁装置,一经上锁,抽屉即全部锁住。抽屉铝合金把手内部设有安全扣装置,未经人为操作,抽屉不会滑出掉落。可选用锁王系统,一支锁王钥匙可开启500组不同锁号的工具箱,管理方便。抽屉四周每隔19mm镶有一槽孔,并可配合槽隔板、横隔板作弹性间隔。抽屉使用3mm特殊滑轨设计,并配合轴承滑动、单轨抽屉开度90%,每屉荷重100kg,复轨抽屉100%全开,每屉荷重200kg。三是全宽式铝合金把手设计,并附有标示纸及PVC透明胶片。滑轨设有固定扣定位,以防搬运时掉落。抽屉把手外缘与箱体平整,不露出箱体外部,防撞、安全、美观。抽屉、把手与面板可分离的组合式设计,可微调抽屉面板间距,并可节省零件更换费用。四是背挂板精准方孔设计,可搭配各类挂钩,拆装调整容易,方便工具定位。使用宽幅转轮,移动更稳固、轻巧灵活,两只定向,两只万向附剎转轮,四轮平均荷重400kg。分类盒可单独或排列使用,方便收纳,适合小型零件、螺丝的分类储存。应用精控安全锁,确保坚固耐用,故障率低槽孔可配合隔板,可随意调整屉内空间。使用条纹胶垫可防止工具滑落,并保护漆面不受损。应用组合式分类盒,可单独或排列使用,方便收纳,适合小零件、螺丝的分类储存。隔板可与槽片组合应用,拥有更适当的空间配置。

4.改进设计的保障一是建议成立改进设计工作小组。工具箱的改进设计与信息技术的变化息息相关,工具箱改进策略的制定不宜限定于某项信息技术的规格与现状,而是应采用通透性设计,并建立不断检查修正的机制,以确保改进设计计划的可行性与时效性。因此,建议改进设计部门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各项改进作业标准。二是加强设计人员信息教育培训。工具箱改进设计过程涉及到车间管理人员、工具箱使用人员及信息化作业人员,为有效规划及管理,在工具箱改进设计工作的召集人应由主管负责人担任,而从事工具箱改进设计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工具使用与信息化素养,也必须不断吸取新知识,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工具箱使用与改进人员通常缺乏信息及电脑背景,建议工具箱改进设计人员应配合时展趋势,加强信息教育,以应对电子化作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学习与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工具箱的重新设计。

三、小结

第2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1线条训练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物体的骨架,其好坏决定了型的成败。应每日加强各个方向直线,任意弧度曲线,同心、偏心、透视圆的练习,并在此基础上进入透视直线,曲线及圆的练习,因为未来造型时几乎全部是透视线条。练习初期应养成线条拖拉快,线条不互相交错或上下重叠的习惯。

1.2真实世界的产品光影及透视

尽管我们身处在现实世界里,但却忽视了身边物体的光影,以至于学生无法建立起物体的体量关系,从而无法真实地反映现实物体,结果也就没有物体的感觉。课程进行到这里再追究前导课程素描是否学得到位已无实在意义。关键是如何弥补:利用身边已经坏掉的数码产品,将其置于一个光源下,认真观察各个面、边缘光影及产生的透视,并将其用素描的光影表现出来,然后拆解各个零部件,观察各个零部件的大小、材料、工艺及连接方式,再将其以爆炸图的形式排列,同样进行绘画。反复进行加强训练,以加强学生对现实物体的感知。

2讲步骤

2.1构思图

构思图就是体现设计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与形式。从根本上说,构思图可能并不是图画,而是对设计题目思考过程中随手记录下的一些文字片段,帮助我们记录思考内容、完善逻辑思想、激发设计灵感。当这些文字通过一定的手法被适当美化后,就变成了具有设计感的图画,即构思图。构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树形图、发散图、网状图、漫画等都可作为构思图的形式。

2.2设计雏形图

确定了设计方向后就进入了实际设计阶段。设计雏形图通过简练的线条或几何形体快速提炼所思考产品的造型,勾画大概结构形体,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设计雏形图是设计概念直观而感性的表达,较少经过理性思考,能够提供灵感以深入设计。

2.3设计草图

设计草图介于设计雏形图和效果图之间,是在确定产品大体造型后对设计雏形图的进一步深入表达。设计草图的复杂与精细程度要比雏形图高,也更为严谨。同时草图也应考虑产品的结构、细节等诸多方面,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着淡彩加强草图效果。

2.4设计效果图

设计效果图是产品手绘中绘制精细程度最高、最能够表现产品效果的图,是一幅画面的主要部分。设计效果图在草图基础上继续深入刻画,特别注意表现产品的细节、结构、材料等。效果图要严谨、规整,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或表达模糊不清的情况。这就要求在画效果图前要通过草图等方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然后再动笔,做到胸有成竹。效果图着色要细致、精美,表现出恰当的光影效果。在着色完成后要对效果图进行强调结构线、描边、提亮高光、加强阴影等处理,进一步完善细节,使效果图更加丰满、生动、立体。

2.5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是对产品补充以说明性文字,对一些难以通过图示表现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通常可以包括的内容有产品设计理念、创意来源、使用方法、材料、适用人群、设计点等。设计说明的文字可为成段落、成块状的形式,也可以配合箭头用简练的词语在产品的细节处解释说明。

2.6情景图

情景图可看作特殊的设计说明,是对产品应用过程细节的描述,能够表达出文字所不能的很微妙的使用情况。情景图绘制应清淡、透气、活泼,着淡彩色,常采用彩铅或很淡的马克笔。情景图数量不宜过多,3个以下最佳。情景图经常会使用到人物躯体、手部等来表现产品使用情况,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人物绘制方法。

2.7设计三视图

三视图是能够正确反映物体长、宽、高尺寸的正投影工程图,分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个基本视图。这是工程界一种对物体几何形状约定俗成的抽象表达方式。产品手绘中的三视图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机械制图的要求绘制,尺规作图;另一方面,产品手绘的三视图不必绘制得过于复杂,表现出产品的主要轮廓线和结构线即可。三视图可以根据画面情况上着淡彩色,适合布置在画面角落的位置。

3求效果

3.1色彩

产品的色彩需要通过效果图来展示,但效果图所传达的颜色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产品的真正颜色,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性的、概念上的传达与展示。以马克笔为例,效果图的着色有几个原则:(1)效果图应同时具备黑白灰的无彩色和有彩色。无彩色能够突出表现光影、稳定画面;有彩色可以提亮产品效果,增强产品表现力。二者之间配合能够使画面沉稳,同时凸显有彩色,使整幅画面明快,易于引起观赏者兴趣。有彩色和无彩色的比例以3:7或4:6最佳,着重表现产品色彩效果时比例可以对调,但尽量避免5:5的情况出现,这样易使产品显得呆板。一种颜色的着色区域尽量集中且成块状,若色块过于分散、面积较小或成条状就无法良好地体现产品颜色效果,给人凌乱、破碎的感觉。(2)主体有彩色,色系尽量单一。通常情况下一个效果图内主体采用同一色系的有彩色,可在按钮等细节处采用第二种色系的颜色加以点缀,但数量和面积都不易过大。主体有彩色的单一使用能够避免大红大绿同时出现在一个效果图中给人艳俗、杂乱感觉的情况出现。(3)注意色彩的过渡效果。过渡是马克笔着色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同一色系邻近色的配合使用,无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都能表现出细腻的过渡效果。黑白灰的过渡能够细致表达产品光影效果,有彩色的过渡可以生动表现产品的色彩状况。过渡增强了效果图的设计感、细腻感和柔和性。着色时应由浅及深,层层叠加着色,注意浅色层的保留。(4)光影效果要一致。对于整体,一整幅画面的光影效果要一致;对于局部,一个效果图上产品的各个部位光影要一致。这要求在着色前理清光影关系,确定暗部和两部,注意留白,可在画线稿时通过排线确定暗部范围,便于着色。

3.2材质

表达材质是效果图绘制的更高水平的体现,需要在颜色、线条、纹理、高光和辅助装饰上共同配合才能生动表现产品材质,具有一定难度。若无能力一些特殊的材质可不刻意表达,转而通过文字解释说明。现对几种常见产品材质的画法作简要说明:(1)塑料。塑料是目前产品中最为常见的材质,画法也较为简单,按照一般马克笔着色的方法即可。通常情况下尽量避免出现黑白灰等无彩色的塑料,多用有彩色的塑料,易于表现。(2)金属。表达金属材质常采用冷灰色系的马克笔,单一地使用无彩色铺出过渡效果,笔法上采用常规着色方法。注意金属的高光较为强烈,着色时注意留白,后期可用高光笔加强高光表现。金属材质着色时要特别注意光影关系,清楚区分表达出亮部、暗部与反光。若金属表面覆有涂层,应按照塑料画法来表达。(3)木质。木材常选用深黄色或暖灰的色系,颜色层次上单一,常采用浅色平铺、深色表达暗部。木质留白较少,后期可用高光笔、色粉来表现高光。木质的表现笔法上较为柔和、慢速,不表现清晰的笔触。后期需要用速写笔在着色区域绘制木纹,体现纹理效果。木纹绘制的方向应与材料最长边的方向一致,且符合透视。(4)玻璃。玻璃的手绘表达没有金属、塑料、木材那样具有很强的表现效果。相反,玻璃材质往往占据较大的空间且表现力弱,给画面空洞的感觉,因此在产品材质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玻璃材质。表现玻璃常用几种特定颜色的马克笔,多为非常淡的蓝绿色,且着色面积比例较小,大面积留白。若效果图中玻璃材质的后方还有别的材质,考虑到玻璃透明的特性也需要表达。透过玻璃的材质绘制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选择邻近色中更浅的颜色,着色面积不宜过大且不要与表现玻璃的笔触重叠,常作溜边处理即可。玻璃材质也可在着色完成后用高光笔、色粉等来加强高光的表现。(5)织物、橡胶、石材等。这几类材质的表达与前者区别较大。线条上较为柔和、随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代表着绘制这些材质的线条时故意矫揉造作、画得歪歪扭扭,而是一种严谨但较为轻松随意的线条,流畅程度上不及硬质的工业产品。常采用暖灰色系的马克笔,常规方法着色,注意画出褶皱感且留白较少。在完成着色后需要绘制一些装饰性的线条来突出材质效果:织物需画出缝纫线和褶皱线,石材需画出石纹等。

3.3细节

第3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DIY体验,手脑的有力结合

完美的创意和设计都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通过旧家具改造我们可以提升个人的创意能力,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养成观察生活细节,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家具DIY自己动手的方式是手与脑的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践中寻找灵感,开拓逆向思维,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探索新的美感存在,思维跨越大,有益于大脑的锻炼,同时还能提升个人的创意能力的和实现自我价值。

2.节约成本,资金的最优分配

从经济的角度权衡,新家具的市场售价至少在三位数以上不等,而二手家具可低至两位数,在购置成本上可以节省十至五分之一,这种差价的对比难道不吸引你吗?旧家具的利用可以减少人们生活的经济负担,例如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因为没有利用价值而被丢弃的旧物。

3.以物载情,精神的充分满足

在过去的几年里,旧家具改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自己生活起居中点缀着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旧家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需求。家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是文化、情感的载体,有着时光的磨砺、主人的故事和年代的沧桑。

二、旧家具改造的方法

旧家具改造想要改造出即有价值又有品位的作品,就要融入自己独特的创意,最好还能赋予作品一些艺术的语言。旧家具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东西,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丢弃或遗忘了它,其实这些旧家具只是失去了它们的第一价值。

1.加减的组合

旧家具改造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勇于创新,其中加减的组合改造方法在室内设计中比较常见,把几种物品或多个不同种物品进行组合做加法、减法,可以提高旧物改造的利用率,使它们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截然不同的全新物件。

2.造型的优化

在设计中,通过大量的设计创作和审美感知,让造型与色彩体现出设计感,来达到家具的个性化。而在旧家具的改造过程中,造型的优化也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有色彩和形态的处理两种常见的手法,也可以平面绘涂或者立体装饰,不同的方法营造不同的感觉。

3.功能的更新

在旧家具改造时也可以改变事物原有的功能,如箱子用来存储物品,花瓶只能用来插花等等,所以旧物改造时也可以考虑改变物品原有的功能来进行改造,往往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巧妙的设计,将废弃的自行车零件,轮胎靠垫重新组合,充满现代气息的座椅就出来了,时尚又有创意。

4.风格的附着

在改造的过程中,根据家具的材质、外形、颜色的不同可以赋予旧家具不同的风格。例如模拟田园的感觉,可用木质淡雅色的材质;追求朋克的感觉则可以做用喷枪即兴涂鸦,运用重金属材质来体现其特点;模拟古老家具或漆器可以用古雅的色彩绘制工笔花鸟,以云雷纹作边饰,尽量为家具添加复古的元素。

三、结语

第4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每栋建筑物都是一个空间结构体,在荷载作用下各构件并非是以脱离体系的单一构件独自工作,而是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精确计算其作用和受力是相当困难的,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尤其如此,由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受力状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和模糊性、理论计算中的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注定了在现阶段无论计算工具再如何发展,计算过程再如何严格,其结果也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甚至有时还根本无法计算。显然在结构设计中,仅依靠现有理论进行抗震计算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在不确定因素众多,受力状况复杂的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提出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涵义

所谓抗震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计算,尤其在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结构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中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总体的角度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以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土体液化等。因此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场地是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第一道重要工序。(二)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及竖向剖面的布置建筑物平面和立面的规则性是抗震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规则的建筑方案体现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基本对称;结构体型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因为,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算其在地震时的反应,容易有针对性的采取抗震措施并对其进行细部处理。因此,这就要求建筑专业的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抗震知识素养,应该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避免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三)结构体系的确定和结构布置

结构体系的确定是结构设计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结构设计时应通过综合分析使结构体系尽量合理且经济,应优先采用抗震能力强、延性好、耗能能力强、便于施工且具有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设置耗能连梁的剪力墙结构等),避免采用抗震能力较低的结构体系(如板柱-剪力墙结构,单跨框架结构等),尤其应避免采用看似“合法”(符合规范)但不合理的结构体系(如当房屋高度接近规范框架结构类适用高度上限时,仍采用框架结构,震害表明,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整体性较差,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此情况下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宜)。而在结构布置时,应采用概念清晰、传力途径明确的布置方式,尽量避免造成结构扭转、平面和立面的里出外进、竖向传力杆件的间断与不连续等问题。

(四)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

单一结构体系只有一道抗震防线,一旦破坏就会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时,建筑物由此而发生的共振,更加速其倒塌进程。而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时,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可保证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免于倒塌。在遇到建筑物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的情况时,多道防线就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避免再度严重破坏。在双重结构体系中一般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等构件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框架-填充墙结构中的填充墙,单层厂房纵向体系中的柱间支撑,均可作为各自体系中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如因条件限制,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则框架就成为整个体系中唯一的抗侧力构件,此时应采用“强柱弱梁”型的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成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框架柱为第二道抗震防线,用框架梁的变形去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梁的屈服先于框架柱的屈服,从而保护了框架柱的相对完整,最终达到“大震不倒”的要求。

(五)结构抗震设计关键点的把握

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还应注重对结构体系中的关键部位(如薄弱层,加强层等)、关键部位中的关键构件(如加强层的重要竖向构件、转换层的水平转换构件等)、关键构件中的关键节点(如梁柱节点,柱根部位等)几个关键点的把握,从而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强柱根弱杆件”的设计理念。

第5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特点及定位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2.课程内容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3.课程方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专题式教学策略。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模块化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3.报告式教学策略。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作者:张颖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周芬芬.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137.

第6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风扇上盖的注塑模具设计

基于UG的注塑模具设计的主要流程是:在UG建模环境下创建塑件的三维模型;在UGMoldWizard设计环境加载塑件;对塑件进行模具分型和结构设计。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1)创建塑件三维模型

根据提供的塑件样品,在UGModeling模块下灵活运用各种建模命令,创建风扇上盖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2)注塑模具总体结构的确定

针对这个模型,为了保证模具的质心尽量靠近其几何中心,又要尽可能的简化模具结构,拟采用一模一腔的设计思路;由于零件对底面、侧面粗糙度要求不高,可选用大水口系统模架;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节省成本,定模型芯和动模型芯均采用整体嵌入式结构。将创建好的零件三维模型文件拷贝到即将建立的模具结构项目文件所在的目录下,然后用UGMoldWizard模块所对应的工具条中的按钮(Load)打开项目初始化对话框,材料选择ABS+PC;收缩率为1.0055,输入相应的参数后,进入UGMoldWizard模具设计系统项目初始化如图2。

3)分模

分模是注射模具设计的最重要的一环,它是用分模面将包含模具型腔的体积块分开成动模型芯和定模型腔,而分模面就是动模型芯和定模型腔的接触面。分模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修补塑件;提取塑件的分型线;生成分模面;分模得到动模型芯、定模型腔和滑块型芯。对于具有孔或者槽的塑件,在分模前需要修补好这些结构。修补分为片体修补和实体修补,风扇上盖由于具有开放的空间,需要采用实体修补,经实体修补后的风扇上盖产品和相应的实体修补块如图3所示。图3修补塑件塑件修补好后,开始提取塑件的分型线。分型线是产品的最大轮廓线,是产生分模面的基础。电池扣分型线可以通过搜索修补好的塑件的边线获取,自动搜索分型线,如图4所示。图4分型线分模面是以产生的分型线为基础,采用有界平面的方法获得。然后提取区域,使得构成塑件的所有面都被指派到型芯侧或型腔侧。如果面的总数等于型芯和型腔的面的总和,则可以通过自动或分步的方法进一步获得型腔和型芯,如图5。

4)确定模架和模具标准件

针对型芯和型腔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模架。选择大水口系统模架,如图6所示,系统自动载入模架。接着为模具选择标准件,包括主流道衬套、定位环、顶针、拉料杆、复位弹簧、垃圾钉、支撑柱等。

5)创建浇口特征

调用浇口命令,编辑参数,再点击“浇口点表示”,选择“面上的点”,在弹出的“Pointmoveonface”对话框编辑参数,单击确定完成“浇口点”的创建。在“浇口设计”对话框中点击应用,系统弹出“点构造器”对话框,选择“浇口点”,在“矢量构造器”对话框中选择-ZC,完成浇口的创建(图7)。6)冷却系统设计利用冷却系统特征,分别创建冷却系统的水道特征、堵头特征、水管连接特征等。这套模具的冷却系统主要是用来冷却成型型腔,可以创建形冷却水道示意图,如图8所示。

2电脑风扇型腔高速加工技术的应用

高速铣削加工用量的确定主要考虑加工效率、加工表面品质、刀具磨损以及加工成本。不同刀具加工不同工件材料时,加工用量会有很大差异,目前尚无完整的加工数据,可根据实际选用的刀具和加工对象参考刀具厂商提供的加工用量选择。一般的选择原则是中等的每齿进给量fz,较小的轴向切深ap,适当大的径向切深ae,切削速度[6]。电脑风扇型腔数控加工在DMU60T加工中心上进行,采用的数控系统是西门子840D。风扇型腔如图9型腔,材料是模具钢P20,选用的刀具是TiAlN涂层刀。加工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1)粗加工策略

粗加工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材料去除率,并为半精加工准备工件的几何轮廓,保证后续半精加工或精加工余量均匀,以利于粗加工刀路的平稳、高效。UG型腔铣程序分层切除风扇上盖型腔零件材料,UG软件粗加工最常用的粗加工方式有平面铣、型腔铣和插铣[7]。高速铣削粗加工采用型腔铣(跟随周边),其下切或行间过渡部分应该采用斜式下刀或圆弧下刀,并且尽量采取顺铣的加工方式,刀具路径的尖角处要采用圆角的光顺处理,这样才可能保持刀具负荷的稳定,减少任何切削方向的突然变化,从而符合高速加工的需求。根据粗加工策略和参数设置,刀具轨迹仿真如图10。利用设定较小的切削步距和切削深度,并考虑切削深度和进给率的合理搭配,以便保持刀具的切削载荷恒定,进而保持恒定的材料切除率[8]。

2)半精加工策略

半精加工的主要目标是使工件轮廓形状平整,表面精加工余量均匀。UG加工软件应用其中的参考功能,其残留粗加工能自动识别上一道工序的残留区域和拐角区域,自动判别在上一道工序留有的台阶的层间进行切削,系统智能地优化刀具路径,使用户能够获得空走刀最少的优化的刀具路径。根据半精加工策略和参数设置,刀具轨迹仿真如图11。

3)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几何尺寸、形状精度及表面品质的工件,保证加工的零件符合设计要求的表面品质和尺寸精度。UG的精加工的连接处应尽量采用圆弧或螺旋等方式切入切出工件,要尽量减少抬刀次数和减少刀具路径频繁的方向变化。使用UG进行高速精加工,不仅要注意使用拐角过渡光顺、圆弧进退刀加工策略外,最好把零件表面分为陡峭区域和非陡峭区域分别进行精加工,以保证恒定的残留高度。陡峭区域适合选用等高轮廓铣方式,其中切削参数选项中的层之间连接方法选择直接对部件进刀方法,该种层间连接方法中间不抬刀,生成的刀具路径连续光滑,没有不同层高之间的刀轨移动,避免了由于抬刀和进刀频繁对零件表面品质的影响。非陡峭区域适合选用固定轴轮廓铣方式,可通过设置刀轴的方向、投影矢量和驱动方法等在复杂轮廓表面上生成刀具路径。根据精加工策略和参数设置,刀具轨迹仿真如图12。

4)清根加工策略

使用UG清根加工方法能够沿着部件表面形成的凹角与沟槽生成刀轨,系统根据加工最佳法则自动确定清根的方向和顺序[9]。用该驱动方法创建刀具路径时,系统使刀具尽可能与部件几何保持接触,减少刀具的非切削运动,进一步优化了刀轨。当塑料模具中出现复杂的型芯或型腔时,使用该策略可减少精加工或半精加工的时间,并可确保余量均匀,保证刀具路径平滑光顺,切削负荷均匀一致。

结语

第7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运用K形布置塔身横隔面的主要节间结构按照有关建筑规定的结构要求,若塔身的实际高度已经超出了4个主材料的节间,那么就必须建造横隔面。而塔身在建造横隔面的上下节间结构时,所采用的布置形式将会对塔身材料的使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较为常见的横隔面结构布置。

在对横截面进行建造时,其上下节间的主要结构应按照K形实施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力传递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和简洁度,大大减少了横隔材料与斜材材料的使用量。

在设计铁塔腿部隔面时,其以上第一个节间布置使用K形对铁塔腿部隔面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实施精密的计算以及不断的试验,方能证明铁塔腿部的受拉腿水平力小于受压腿,从而可导致受拉和受压这两个基础发生不同的位移,因此,铁塔腿部的受拉斜材受力小于受压斜材。

K形主要结构的节点板制造

在研究力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检验结果证明,因为铁塔本身斜材的末端部位在连接时已存在了不公正现象,所以斜材在受到一定压力的情况下,会出现弯扭现象,以至于失去固有的稳定性,使得结构末端部位发生相对应的位移。

在上下结构中的K形材处于节点板的位置上,在受荷后出现弯扭变形的情况,以至于塔身的水平面产生位移。研究材料的各种外力可知,节点板处于内平面时,其刚度相对较大,而处于外平面时,则相应的会减小,所以为了预防建筑构建的过程中出现过大的末端部位移位而形成结构损毁,应适当加强节点板的外平面刚度。节点板的两侧做相应的高度卷边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均可增加节点板外平面的有效刚度,不仅可使材料用量得到降低还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选择主要组成部分的规格

处于输电线路中的铁塔,其主要构成部分大多数是运用两边相等的角钢亦或是钢管。对铁塔计算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可将铁塔设置成空间建筑桁架结构,主材料与斜材料则属于铁塔轴心的受力平衡杆。依照有关规定,轴心受力组成部分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强度的计算:N/An≤m•f(用①表示),在强度的计算公式中,N表示铁塔轴心的拉力;m表示组成部分的强度折减系数;An表示组成部分净截面的面积;f则表示有关钢材强度的设计值。

受压构成部分的稳定计算:N/(φ•A)≤mn•f(用②表示),在公式中φ表示铁塔轴心受压构成部分的稳定系数;A表示构成部分毛截面的具体面积;f则是压杆稳定性强度的折减系数。由公式①、公式②可以看出,构成部分的设计强度一般都和末端部位相连接的状况以及断面情况相关联,并非一定的数值,在相应状态下设计强度应该有所折减。在铁塔中,受压稳定后会掌控主要材料和斜材料,并且占据了大多数铁塔总重,所以,在公式②中的mn取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主要构成部分的正确选材以及铁塔的总重。关于计算mn的取值方式。

不同的材质区域划分条件可通过计算得出。根据区域划分条件的数值,构件材质的规格在相同的情况下,其强度等级相应的就会越高,其区域划分条件的取值相对会降低,也就是说材质具有越高的等级,材料强度对应的设计值就会受到其径厚比和宽厚比这两者明显的影响,而在铁塔中,其最为重要的受力构件大多数是使用高材质。由此可以看出,主要构件若具有高材质和较大受荷,那么在选择主要构件的规格中,应选择设计强度完好的规格,通过其截面,充分将构件具有的高强度性能发挥出来,以确保构件在受力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运用。

在铁塔主要构成部分中,其较常使用的角钢规格有部分属于宽度厚、肢厚小的规格,将其进行常规的对比,在通过实际的计算以及实践检验结果表明,发现对钢管组成部分来说,当径厚比≤50规格时,可科学的运用组成部分的截面特征,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力学性能。

观察研究铁塔组成部分的主要受力特征以及布置材料的情况,由于塔身和横担的主材料以及重要受力斜材等受力较大,可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对于铁塔的可靠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筑铁塔中一般会选择使用具有高材质、大截面的组成材料,因此,相对的材料使用量也会占据较高的铁塔总重比例。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到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强度上出现的折减问题,尽可能选用设计强度无法实施折减的规格并加以使用,同时运用组成部分的截面特点、将力学性能中的高强构件发挥出来,使结构得以安全运行,并取得作为经济的材料使用量。

第8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1.教学项目的选择

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教师企业实践等方式,对与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查、研究,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又兼顾学生认知规律的实用型项目进行教学。在教材中,精挑细选了以下七个项目:(1)会展宣传平面作品系列(会展海报、入场券等的设计和制作);(2)纪念册的设计和制作(封面、封底、扉页、内页等的设计和制作);(3)房地产宣传平面广告系列(户外广告、售楼处海报、宣传单等的设计和制作);(4)相册设计和照片处理(照片的修饰和美化,相册模板的设计和制作);(5)化妆品新品推广系列平面作品(柜台平面海报、新品宣传册、包装盒等的设计和制作);(6)网店装修(网页美术设计和制作);(7)校园或企业环境布置系列平面作品(标志设计、户外宣传牌、墙面装饰标语、装饰画等)。在开发项目时,要注重项目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第一步。

2.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结合

中职学生喜操作厌理论,可是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在学习“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时,如果不掌握平面设计的理念和规律,制作出来的作品很容易出现构图杂乱无章、色彩搭配不和谐等导致视觉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因此,在阐述设计理念时,本着用到多少说明多少的原则,根据作品中体现的设计原理,进行集中的有针对性的说明。通过知识拓展,以及系列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系统的学习,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教会学生灵活利用各种平台去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中跳出来,引导思维向着广阔、深远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对于美术设计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观察和模仿是一个良好而简单的开始,学会以专业的眼光去鉴赏作品是“必修课”,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鉴赏的作用往往被淡化了。为此建议在两课时连续授课的情况下,至少用半小时欣赏与分析优秀的作品,坚持每次课如此,慢慢积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鉴赏能力。那怎样的平面设计作品算是好作品呢?从专业的角度来欣赏,主要是看以下几点:(1)构图。构图的方式丰富,灵活多变,总的原则是均衡,这是衡量一个平面作品好坏的重点之一。(2)色彩。在视觉上,色彩是给观众的第一波冲击力。色彩的搭配有规律可循,在设计作品时要避免随意性。(3)创意。那些有着独特创意的作品总是有触动心灵的能力。创意来源于生活,只有愿意体会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得到美妙的灵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2.有效的团队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受制的条件、干扰的因素很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环境。一桌一椅的方式显然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而现在机房的环境明显改善了,环形桌的布局就非常合适。(2)课堂纪律。小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但是也给教师掌控课堂带来了挑战。环形桌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教师的眼睛无法三百六十度监控,存在几个视觉死角。教师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加强巡视。(3)合理分组。分组是个技术活,还要懂点心理学。性格相近或学习习惯相似的学生会自然聚在一起,这非常不利于小组教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首先必须坚持原则,合理搭配,同时也要多了解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减少矛盾的发生,实现“合作愉快”的目标。(4)任务分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有些学生在开学后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厌学或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样,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当这个比例比较大时,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每次准备任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减少量或降低难度,得到一到两个备用任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自主掌控学习的进度。

三、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1.评价方式多样化

我们坚持以教师评价为主,每次课上都要求学生上交作业,及时展示、点评。同时,每周还要综合评价,课后和学生多交流,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另外,以组内评价、网络评价、企业评价三种方式作为辅助评价手段。组内评价一周一次,将一周的作品在组内收集,小组成员根据下发的评价表,从各个方面给作品打等级。网络评价一月一次,收集每组推荐的优秀作品,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投票。企业评价两个月一次,集选优秀作品给企业的专业人士评价,将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然后师生再一起分析、讨论、改进作品。

2.注重个性评价

学生的个性差异总是存在的,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揣摩学生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赞美,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学生一旦觉得自己被认可了,就能保持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上进心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表扬要适当,多提出高要求,引导他们拓展思路;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要多鼓励、多表扬,在他们出现注意力分散、厌学情绪时,更要注意批评和引导的态度和方式,以宽容和毅力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

四、结语

第9篇:设计概论论文范文

实验教学是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应用性强专业通常所采取的一种通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技术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实验环节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利用今后操作能力的提升。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在资金投入上往往不能有效地向实验器械的购买增加上倾斜,使得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设施设备普遍滞后,实验项目仅仅是最基础、最普遍的常识性实验。这种单一性的实验,直接导致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专业的理解严重不足。尤其是有些实验虽然是以实验的形式出现,但是仍然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认知,不能通过过程验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致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不足,失去作为实验教学的意义。如何加入更多的实际动手性操作实验势在必行。同时,高职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设置上过多地将视角放在了教师操作、学生观摩上,学生只能通过视觉感官来体验实验的内容,而不能通过亲身的实验操作来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导致学生当时明白,但是很快就遗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此外,高职院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评价模式也存在弊端。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实验实施设备的不足,导致学校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只是将实验教学作为考察部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的能力如何提升?

2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建议

2.1更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念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建立以实验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理念,为优化高职院校的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及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由知识传授到技能培养,再由技能培养到综合素质提高的全面转变。这是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任务。一切以优化高校发展、促进优势学科建设、规范管理为基础,切实将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学科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2.2加大投入,优化设施设备

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来保障其有效运行。这种投入涵盖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保障其有效运行。实验室的优化首当其冲,良好的实验室、合理的实验设施设备是保证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2.3建立适合学科发展的实验体系

总体上看,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专业的实验涵盖以下几种主要的类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基础性实验上,如何在实验内容上进一步优化至关重要。适当地加大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分,将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这些才是高职实践性教学所必需的,是培养机械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首先,在内容上的优化还应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基础,在实验内容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如四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的教学,应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并自主地查阅资料来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模拟相关机构的运动规律。不断地自主实践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充当的角色也应发生变化,切实起到主导的作用。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也应进一步优化,建立适应相应实验项目的不同实验分组模式,如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是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性的实验,实验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时切实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分组人数不易过多。而相反在设计性的实验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小组人数,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来拓展思维,优化思维,并通过小组讨论来不断地优化小组设计,提升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再有,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应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增加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高职机械设计的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讨论、自主构思、自主分析。教师在实验组织上更多的应该是通过集体的分析来对学生的创意进行比较,总结学生的经验。最后,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评价机制中,应不断更新机械设计基础评价模式,增加动手环节比重。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成绩的比重,并将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升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2.4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管理者和具体的实施者,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职机械设计实验课程的效果。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提高专业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机械课程建设的高速发展,通过不断的人员培训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机械高速发展对机械设计专业的高要求。这种梯队建设应重点强化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培养优秀的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