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一、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二)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价值

从人文视角的来看,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形态下,任何人类动因的概念都是由文化建构形成。每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故而在语言习惯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不同主体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都会按照自身所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去解读对方的话语,如此便会得出偏差的认知,最终导致沟通障碍。可见,跨文化交际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变得更加出众。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虽然教师也会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但是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观念不足、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积累与完整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单薄等,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观念不足

初中生具有中考压力,课时安排非常紧凑,教学任务艰巨,因此分配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繁杂的,尤其是英语词汇教学和语法知识占据了英语课堂的大部分,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也非常大,教师很少能够将时间过多地分配到跨文化交际教学上,二者间的平衡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常常会更多地关注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积累与完整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多元且丰富的,而不是碎片化的。因此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多数是碎片化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将其简要地介绍给学生,而背后的原因、表现出来的差异则没有系统地进行传授,也没有让学生课后自己进行探索。如此,学生所习得的文化知识是碎片化的,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也是较少的,同时由于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不完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相结合,影响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单薄

跨文化交际是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衍生的语言学习技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涵盖了众多的语言学与文化学的内容,如果仅限于课堂内,甚至仅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模式非常单一,内容比较单薄,多数限于教材中涉及的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英语教师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变,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注重积累,帮助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借助互联网拓展跨文化交际知识与资源,丰富学生认知。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并在日常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巩固,通过在教学环节当中向学生讲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对英美文化的有效了解与认知。同时,教师应当系统地为学生讲解英语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英语语言基础,以此来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得到提高,并且让学生得以养成良好的交流素养。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教学真正在初中英语课程当中得到贯彻,结合自身的经验,笔者认为应当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应当注重对自身英语课程教学观念的主动转变,使学生不再将英语知识的学习视为记忆单词和背诵语法,而是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深入领会这些词汇和语法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教师应当在这一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文化洞察力。针对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应当让其意识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并非仅仅是为了取得理想的分数,而是能够让自身具备卓越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第二,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加以全面发掘,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跨文化语言交流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更为深入地实现对英语文化的领悟和洞见。第三,教师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锐度,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注重积累,帮助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当下的英语教科书来看,尽管内容较为丰富,不过教科书当中的知识量较大,知识较为分散,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多数英语教科书未能重视对文化背景的体现,这会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受到影响,仅仅将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视为一种工具。鉴于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常规的课堂教学,而是应当立足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的目的,让学生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持续积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和布置优秀的、适合这个年龄段阅读的英语素材,比如英文书籍、英文报纸、英文杂志等,以此来使学生比较两种文化间的异同,帮助学生积淀足够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且使学生的英语语感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强化,进而实现语言迁移。第二,针对课内较为简单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课后延展。举例而言,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问候”这部分知识内容时,考虑到教科书当中的知识点较为简单且易于掌握,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中国人问候的话语和形式,翻译成英语。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在下课之后借助互联网或者书籍,去搜集英语问候句型。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表演,两个小组相继表演,其中一个小组运用中国人常用的问候语,另一个小组运用西方人常用的问候语,这样不但让学生积累了英语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第三,为学生推荐一些英文动画片、电影、纪录片等。比如《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料理鼠王》《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等等,因为这些英文原版影视资源中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的呈现,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熏陶。

(三)借助互联网拓展跨文化交际知识与资源,丰富学生认知

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仅仅凭借课内所学、教材中的内容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借助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和教学,以此来达到构建高效初中英语课堂的目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的反复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资源,并通过班级微信群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即便在课上对某一知识点学习不够透彻,亦可以借助微课资源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亦有着显著的帮助。当然,由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各类英语学习APP、网站等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些比较好的英语学习资源,涵盖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西方文化、历史等,可以供学生课后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学习。比如英语趣配音、沪江英语、英语流利说等,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英语学习资源,涵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给学生获取跨文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尝试利用新资源辅助课堂教学。

四、结语

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体现到语言上就是跨文化交际。在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双方国家的风俗、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就会有失分寸,造成相互间的误解。因此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是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价值,简要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展开了论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本文所作出的论述仅仅是基于笔者教学经验的一己之见,更多的教学策略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孙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策略[J].校园英语,2020(46).

[2]廖小琴.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新东方英语•中学生,2018(5).

[3]张可.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英语画刊(高级版),2020(20).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的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而角色也发生了更大的转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那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引领之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也可以与他人交流经验、获得在线帮助,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个别化教学成了现实。同时,网络中的个性化教育资源,也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我们今天的网络教学强调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下,根据具体教学要求与目标,教师和学生会分别进教学和学习。教师会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思考用什么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之下,教师选择的空间不断增大。教学内容可以以课件、动画、视频或者读音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也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个别与合作化进行学习。最后,在教学与学习过程完成时,老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反思。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教师也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而这样充满活力的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动力,与传统的教师主观灌输式教学相比,“兴趣”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阅读教学,是集声、像、图、字、画等多种动态显示于一身。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时犹如亲历其中,会得到切身体验,加深理解和体会。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手段多样的特点,使这种兴趣贯穿在整个加血活动的始终,从而产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对我们整个阅读教学是十分受益的。例如在讲授《羚羊木雕》课文时,我们便可以用多媒体形式显示这样一个小故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精美、趣味傲然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融入情境,切身体会课文中妈妈的重财轻义、严厉、固执与生硬;体会班的冷酷;体会“我”的重情义与无奈。在这样的声音、色彩、光纤的情境创设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这篇文章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有力因素也被激活了,那么自然地求知欲也就提高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情境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景,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更深一度发展。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为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的人类生活,学生会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这样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始终多重感官参与,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兴趣也会被激发。

三、巧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为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是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大量的信息承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具有试听结合、声形并茂、形象直观地特点。可以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容量,使教学内容呈现的更加形象生动,感染力更强,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时投入激情,促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使“教”与“学”都能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四、巧用现代教育技术陶冶情操,培养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学科应承担传播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的任务。语文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是对汉语、文学有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它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有了解,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出师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多媒体播放《出师表》课文抑扬顿挫的朗读,从作品的生率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感情投入、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率直质朴,恳切忠贞的忠君爱国之情。

总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更美好前景。我们的初中语文老师应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彰显教育技术的独特魅力。促使语文教学更加健康的向前发展。

作者:张红红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47-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文化,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传授语言知识只是较为简单的一方面,更重要的其实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想要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文化因素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关注,了解语言在文化定情况下的运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人才上的准备。并且,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学生的语言水平,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场景,使学生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模拟训练过程中,真正地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初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的原因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一部分初中英语教师无法认识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仍然采用“哑巴式”“聋子式”的英语教学方式,造成初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低下。

尽管随着我国教师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初中英语教师认识到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联,也认识到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和语言脱节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使初中英语教师不得不着眼于学生的升学问题,所以在日常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老师仍然把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将语言知识的讲解作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模式。在这种主流教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初中英语教师无法真正把握跨文化教学的重心。此外,迫于升学和中考的压力,许多初中英语老师不愿意“浪费”课堂时间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这就使得初中英语教师不够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无法为学生搭建一个跨文化交际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成果学习并发扬。的实践平台,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正确认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不同国家的新鲜事物和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中考压力面前,学生不得不放弃对其他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对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转而去学习更有利于应试的语法、单词和语句。沉重的课业也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考试之外的英语文化知识,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低下。

(三)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这就使得跨文化交际存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际之中。

1.词汇方面的差异

由于存在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英语中的很多词汇在翻译成中文时会产生与原意不符的意思,如果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比如 “boxing day”所指的,不是字面上的“拳击日”的意思,而是指“圣诞节的次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给服务人员送上礼物;比如“peasant”的直接意思是“农民”,在我们国家,这是一个中性词语,不带有任何感彩,但是在英语中,它是一个贬义词,指没文化的人,因此用英语称呼外国人“peasant”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比如“restroom”直译成汉语是“休息室”的意思,然而在美国,它所指代的是大商场、大建筑或者剧院中的一间设有方便和盥洗设备的屋子,而我们中文中所说的“休息室”在英文中应该是“lobby”或者“lounge”。

2.交际行为方面的差异

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行为方式和交际习惯中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比如,当我们帮助别人,别人对我们表达感谢时,出于客气,中国人一般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而当外国人听到这样的话时就会觉得,我们帮助他们只是因为觉得职责所在,而不是出于我们的本意。在面对英美人的感谢时,应该回答“It is my pleasure”。

比如,“吃饭了吗”在汉语中是一句用于朋友之间寒暄的话,是用来打招呼的,类似英文中的“Hello”和“Hi”,然而翻译成英语的“Have you eaten yet”,便会被理解为你要邀请他吃饭。

3.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由于存在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人们有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而价值观是其中最重要的,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办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观念差异,就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作出准确的预测。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需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强调个人利益,崇尚个人奋斗。

比如,在西方国家,价值观与商品意识紧密相关,在他们看来“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在中国便没有这么强烈的商品意识。

以上的例子都表明了,有很多误解可能出现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但造成这些误解的原因不是学生语言知识方面的错误,而是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因此,与语言问题相比较,文化问题是更加重要也更加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型设计

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不应该片面注重对语法、词汇的教学,否则学生就没有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基本的三种课型:

1.阅读课

跨文化教育的素材存在于丰富的阅读材料中,而无论是英语教材中还是英语教辅材料中,都有大量的英语阅读材料,这方便了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跨文化教学。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中的文化知识,对文化信息进行详细的解读,也可以进行课外扩展,让学生们大量搜集与话题相关的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

可以设置课外名著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课外名著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听力课

在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准备短小的英语演讲活动,采取老师拟定话题,或学生自己来设定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可以说自己想说的一切,再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同学们的听、说英语的能力。

此外,初中英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搜索大量的英语电影或者演讲材料,让学生在锻炼听力的同时,还能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3.口语课

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摒弃听说教学中原有的机械化的句型操练,而是代之以更加灵活的交际法。交际法能够使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授文化知识的方法

1.阐释法

阐释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含有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把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和表达法,进行专门的讲解,针对母语和英语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敏感性,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具体应用。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利用图片、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法

比较法所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直接对比教材中所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使同学认识到中英文化的差异,并且了解差异的产生原因以及文化背景。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如电脑、多媒体,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播放幻灯片、录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对中西文化中的差异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实践法

实践法的核心是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更多地完成具体的语言实践,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接触英美人士的机会,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经历跨国交际活动的机会,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英语的机会,比如,举行英语情景剧大赛,让学生选定剧本,自己设定人物角色,进行排练,设置英语读书角等,为学生们搭建跨文化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们在本族的文化环境中了解英语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度,提高他们对英语文化的包容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初中英语教应该创造更多的情景,来打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教师可以组织英语竞赛训练、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了解英语文化。

比如英语演讲比赛就是训练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即使是在英语国家,这种方法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把演讲能力视为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英语演讲可以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全面且得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汇报、大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这些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充分地就问题进行交流,并更好地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设置演讲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或者演讲,这样可以在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盈,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教材与教法――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应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

[2]吴显英.国外跨文化能力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

[3]范培林.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纪玉华,焦敬东.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反思三题[J].外国语言文学,2007(4).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激趣作用;教学质量

前言:

初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英语教师在展开日常的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和必要的。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开展初中英语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对于重难点词汇的记忆。

一、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激趣的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的介绍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老师可以从音标和单词的教学方法入手,推行新概念式的英语教学工作。为了在初中英语中运用“激趣式”教学手段,可以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角度出发,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研究,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的挖掘。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最基本的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推广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合作、互助与团结的学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活动的高效展开。

二、提高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激趣效果的具体手段

(一)开展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感官结合刺激的激趣工作

为了体现出教学工作中的激趣效果,可以开展“看电影”学英语法、经典英语歌曲学英语法、经典名著赏析法、英语诗歌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接触经典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等,用优美的台词和经典的故事情节,刺激学生的感觉细胞。《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不仅为它所描写的美好意境所折服,更被歌曲中唯美动人的旋律所吸引。对于歌词中语法运用和词组固定搭配的方法介绍来说,开展观影教学法具有一定的意义。“Near...far... Wherever you are I believe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 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 And you're here in my heart 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让初中生学唱这些电影歌曲,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英文表达文段的记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拼读基础知识能力。电影是以音频和视频资料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最终保证学生在愉快的记忆和学习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高。歌曲中使用“Wherever you are ”这种倒装的句式,进行表达,对于学生使用英语倒装句的写作技巧来进行作文写作有帮助。

(二)重视对于后进生的关怀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对部分后进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由于后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一帮一”的辅助模式,帮助学生结成英语学习的小组,安排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成绩略微差的学生一起,组成兴趣活动小组,从而帮助部分后进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成绩的共同进步。

学生可以从短文中找到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从而强化自己的基础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其中“Near...far...”表示的是,不管是远还是近,与中文表达方法中的方式比较类似。我们可以根据主动语态中的表达方法,强化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句法基础知识的记忆。

让学生自主从优美的语段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句式表达的句子,供给学生模仿。学生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的句式类型进行“仿写”和“扩写”,然后由小组长带领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多类型英语表达环境的运用水平。“I believe that---”这种定语从句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通过此种定语从句的造句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言,推行重难点句型强化训练

采用正能量激励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比如“I believe that action speak loulder than words”(我坚信行动胜于空谈。)“Love was when I loved you。”这种表达方法的应用是过去完成进行时的典型表达方法。在初中学生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同类项的“一般过去时”进行模仿训练:I loved watch tv programes when I was a young boy.对应一般过去时的时态表达方法,最为常见的还有一般将来时:I love watching tv programes,I am going to visit a famous movie actor.”对学生进行多类型的句式表达方法训练,可以让其对句子的不同种类有清晰的了解。它们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等不同的表达形式,共同存在于句型环境中,提高了学生英语表达的生动和活泼性。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初中英语教学激趣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配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展开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激发学生探索初中英语的兴趣和攀登英语高峰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张怀浩,林立甲,冷静等.教学临场感与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行为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初中英语网络研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6):51-58.

[2]刘忠政.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的困惑与应对策略[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28(6):153-156.DOI:10.3969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的优化;信息技术;能力学习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用“一张嘴+粉笔+黑板”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中,教师只用自身的语言和体态模拟简易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中提供的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样显然非常单调,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学生授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在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考虑到南方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小雪覆盖下小山的美丽风光,因此,在教学前,我就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画面,并分别展示伦敦、热带、北中国的冬天图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语文老师除了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课堂上,我还会适当地播放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歌曲,如,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等MTV,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更深沉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情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

进入中学后,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学生越来越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得不愿多说了。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变不想说到愿说到要说。如,在教完了《敬畏自然》这一课后,我事先设计了信息技术动画,从网上下载了相应的文字资料。坐在电脑前,学生看到了沙尘暴,明白了酸雨的形成,知道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为何升高,懂得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看到这些,他们焦急,他们愤怒,他们情不自禁地呐喊:人类再也不能破坏地球了!这样由景激情、由情引意,学生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中,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有效培养。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也要注意体现主体性原则,把两者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这一课,参观故宫时,我不是带着学生按课文的顺序移步换景地去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有选择地观看介绍各个景点的录像,并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学习。最后还让学生从录像中抓住一个画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故宫的雄伟。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拓展阅读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由于受时间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大量阅读文章,无法获取丰富的知识。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丰富而细致,在教学中仅靠教科书、教师参考资料所提供的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一个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了很强的网络优势,可帮助老师、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大量的所需学习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语文资源,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交流、探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实际操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时,课前布置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借助网络了解这个伟人不寻常的一生,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以及黑板版面的限制,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资料无法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篇目的基础上补充几首课外名篇。如,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可给学生补充《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让学生欣赏,体会其中的意境。

但在上网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应及时加强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这将影响学生一生的网络价值取向。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个性,激发写作兴趣

一直以来,写作是学生的“老大难”,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写作训练中最主要的心理品质。有了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媒体展示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创设一个写作的情境。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可以将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素材。由于学生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年龄较小,感知水平差,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出现“无米下锅,无从写起”的情况。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语文作文教学这一难解境况。在写《走过四季》这篇习作时,我搜集了大量有关一年四季的图片和声音,并将它们制作成动态的画面,一一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动态演示中,突显出一年四季同一景物的变化,也展现了一年四季独有的景物和特点,学生不知不觉中就知晓了一年四季的景色。至此,再让学生下笔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事实表明,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又突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局限,使学生在得到视、听双重享受的同时,又锻炼了听说读写等能力,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摘 要】初中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我国母语教学的必经阶段。其在学生整个接受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其教学资源的广泛性就不仅来自课堂,更是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初中教师在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背景之下,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对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分析;开发;效率

引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停留书本之上,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例如;课外辅导书、新闻资料、报刊、电影等等。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语文教学资源”作为新兴的课程教学概念,它也是对新型语文课改的有力理论支持。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对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仍然局限于课改体制内的研究,却没有从本质上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真正地应用到教学中去,资源失去了它本应起到的作用,从而大大的浪费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丰富教学资源,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感染力、促使语文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

1.1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首先,学生作为“教学资源”课程改革的接受对象,他们对教学资源的吸收能力直接反映着“教学资源”实施的效果。而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注重学生的 综合素质发展,倡导学生探索发现和对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能力。那么旧的课程资源就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建立优质的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就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很多教师习惯性的按部就班、缺乏革新精神、对教学体制生搬硬套,最终造成教学资源更多的是单向资源,而交互性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教学资源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枯燥、缺乏感染力。再加上很多学校对此往往没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措施,从而导致它们没有发挥自身的效益,使用率相当低。

1.2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首先,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知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这就说明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学主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力开发,使课程条件与课程资源做到最有力的吻合,进而发挥其教育价值及课程教学作用。其次,语文课程资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课堂,它具有广泛多样性的特点。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例如:学校的硬件条件、家庭教育背景、学生基础知识等等。再者,要发挥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不仅要功能性资源的存在,还要发挥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不同的教学主体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同,最终实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进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及动态性。

2.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2.1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一个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个班级人数众多,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不同,接受能力存在个体上的客观差异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上可能就会存在部分学生重复某一认知水平,而部分学生就会无法接受一下阶段的认知水平的升华。在某意义上说,教学资源开发必须从学生品质、记忆力、感知能力、思维四个方面出发。

2.2有助于教师主导性的展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扮演者,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引擎。所以在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有助于教师自身主导性的展开,进一步有效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课堂内容。例如学习《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新课内容的认识。教师可以穿插一段横渡长江的影视集锦。教师在集锦播放时担当主持人的角色,解读当时的政治背景及人们解放军永不屈服的精神。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当今生活的不易及伟大军人的辛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感染力。

2.3挖掘信息时代潜在资源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量逐渐减少,更多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学片段。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开发阅读能力及阅读范围,开阔眼界。同时对信息覆盖下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的选择思考,最大程度的挖掘信息时代的潜在资源,锻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鼓励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从而培养研究和思索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增加课堂教学感染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且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多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学生展示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

[2]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04)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一、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其思路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意境高远、立意新奇、语言优美的好文章,在内容上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并且给他们以美的启迪。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文章,而不借助任何有效的辅工具,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而多媒体正拥有这方面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有声的画面,激发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增强自身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去。课堂氛围是培养和增强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进一步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清雅、深幽的图片,然后经过筛选与整理,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供学生欣赏。在进行古文教学时,由于中学生自身知识量与生活经验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综合听觉与视觉,取得声像具备的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小石潭的雅致与清幽,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配乐朗诵感受作者那种淡淡的忧愁。这种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的同时也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容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口干舌燥,学生却没有真正明白教师讲授的内容。实质上,语文教学是传递信息的过程,因此要想保证并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综合素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支配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以承载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散文《春》的时候,就可以在课件中对作者的情况加以介绍,然后再将声音、图像与文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真正体味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难点注解,并找寻相关的材料,真正让学生明白其实际意义。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多媒体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因此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以及语文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将其纳入课件当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原本被浪费的时间变成学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虽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它的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出现,虽然会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很多色彩,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它有太多的依赖,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不管影音内容多么精彩,都无法代替文字的作用。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就是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努力,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生生对话等系列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就避免了以往的“考试得高分的乖学生、乖孩子缺少主见、缺少创新、缺少能力,结果社会不认可”的怪现象。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在此,我想根据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些思考:

一、教师“个性化的教”

在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仍起着科学的联结活动双方的关键的引导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时做好个性化的“四读”。

1.个性化的“读学生”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同时,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做好教学的先期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

2.个性化的“读教材”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读教材的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因为“教参”包办了一切,“教参”对教材的解读先入为主的占据了教师的阅读空间。但是新课程的实践中,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先对教材有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结合自己生活阅历来理解、阐释教材及课文。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创意、有发展的阅读理解,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读出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感悟和收获。没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的学生的。

3.个性化的“读自己”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其实有过“个性化的读教材、读学生”,但担心与“教参”、与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只能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便是解放了教师,倡导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语文、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读”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向以往一样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否则,语文教学将失去底气,甚至于装腔作势,让学生从心底就瞧不起语文课。

4.个性化的“读教学”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应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注意:①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发展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的服务者;②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作些个性化的组合与创新。③提供良好、宽松的学习条件,适宜学生个性的自由、健康的发展;④创造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充分的展现各自的特长。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充满激情的学习。作为教师,在引导、组织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化学习习惯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以及语文素养、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让其从内心需要的基础上投入学习;第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学好语文,从思想、兴趣等方面告诉学生学好语文的可能性,让其乐意学习语文;第三、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其自由的学习语文。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方法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能够传递教材内容,完善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但从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阅读课堂的个性化缺失问题仍然突出。由于阅读教学缺乏个性化,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了解其内涵,阅读教学的转化、内化、迁移作用不够明显。基于此,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重视落实以下五种策略。

一、营造好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需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差异性,充分保护学生的探究欲与好奇心,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创新和进取。由此可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保持自身个性,通过阅读完成自我知识的构建,以此促进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传统阅读课堂上,教师为了学进度,往往划定统一的阅读教学标准,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忽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严格按教案进行课堂规划,在教学中按部就班,课堂就如同工厂流水线,教师的教学思路被严格限制在教案中,不但生硬呆板,还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转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引入个性化阅读。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文本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思维与感官的反应灵敏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意境、读出品位。

例如,在阅读《散步》一文时,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有利于体现个性化阅读成果。怎样在阅读中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怎样体会母亲和“我”的态度?“我”在“散步”中心理出现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这些问题单凭教师的理论讲解是很难深入进行的。只有学生在阅读中细心揣摩,将自己置身于阅读情境当中,才能对其中的心理变化与文本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体会出文章中折射出的人性与亲情之美。这些美好情感的体验正是构成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元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判断,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观点,进而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这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关注学生阅读当中的精神互动

阅读教学涵盖了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之间的多种互动,是一个成体系、持续化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与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发掘文本内涵,对文本精神进行深层解读。要对解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也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文所要传达的思想与价值。解读目标的设计有两个着眼点:第一,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第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结合这两个目标对阅读文本进行选择,并设计相应的教学重点,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

在确定阅读目标之后,教师要规划出有利于文本解读、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情节与内容,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文眼”,减少阅读课堂的无用功。文眼的确定有利于促进个性化阅读的深入开展,学生根据主题定位,能够寻找到文本的内在精神价值,从而以更新颖的角度解读文本内容。例如,在《背影》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描写父亲行动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父亲的形象;从作者的心理描写中感受到含蓄而深沉的父爱。两处文眼有利于学生把握阅读重点,进而探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内涵。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引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清阅读脉络,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益实践。

三、个性化阅读与拓展教学相结合

读教学本身形式多样,教师要充分发掘阅读教学中的拓展空间,实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转化作用。读与写本身是一对孪生姐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读与写有机结合,更利于体现阅读的个性化与实践化。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于增加教学弹性,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知识拓展中,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指向更明确,拓展方向更清晰。

例如,在《幽径悲剧》的阅读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沉,而文章的写作背景也较为复杂,有些学生表示“在读完文章之后心情压抑,情感消极”。为了实现积极向上的阅读教学引导,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积极情感,体会作者“困与幽径而不消沉”的情感意图,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情感。鼓励学生以读后感、阅读随笔等形式,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写作与阅读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的阅读心理变化有迹可循。从阅读到写作的拓展,充分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弹性,同时也使语文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效转化,为个性化课堂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个性化阅读与课堂表演相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表演也叫即兴表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某一具有表演价值的片段来引导学生进行的即兴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体会,将文本中的内容当场表现出来。以表演形式丰富阅读教学课堂,迅速提升学生的关注力和参与度,促使学生对阅读有更全面、更生动的体验,尤其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表演实现了文字与肢体语言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教学效果,这对于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强化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表演更能体现学生认知、情意与身体运动的协调发展,有效突出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升、创造能力的强化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阅读教学与课堂表演相结合,不但是阅读教学的创新,同时也使个性化阅读效果更加突出。尤其是将课堂表演形式引入到一些学生感到内容枯燥、缺乏阅读兴趣的文本中,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苏州园林》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说明文缺乏阅读兴趣,尤其是科普知识,更觉得枯燥无趣。但以表演形式展示阅读内容,并以此形成积极的课堂互动,则有利于阅读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能使阅读趋于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将学生转变为“旅游团”角色,教师担任“导游”,结合多媒体与课文内容展示苏州园林的画面,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表达观赏苏州园林的感受,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有何感想”,在师生互动表演中,一场“游园小记”的故事顺利展开,学生在表演中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促使了个性化阅读效果的提高。

五、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同样需要以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评价模式的束缚,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使学生在阅读评价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多元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发展性评价的形成。发展性评价不但关注陈述性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更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的评价基础。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中,不但要有总结性的评价,更要引入过程评价,在定性评价的同时,还要引入定量评价。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与阅读感受有直观的了解,以此提升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的质量。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犹如教师带领学生去探索神秘的知识宝库,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够采撷到其中的智慧之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