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桂林山水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却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猴王出世》一课时,先播放猴王出世的视频,孙悟空敢做敢为的勇敢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按看画面——读课文——看画面这一程序,图文结合,诱发了想象,在感悟文章的内容时,学生们对文中的语言就不再陌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先学习课文再播放视频,效果就差多了。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处理重难点,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难点处运用好多媒体,无疑是把学生的求知欲调整到兴奋状态,让难点迎刃而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考虑到学生生活在北方,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无法体会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更不能走进文中的诗情画意,为此分别演示了以下课件。课件一:有关桂林山的风光片。通过观看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课件二:有关漓江水的风光片。让学生从感性上感受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再让学生走进课文,自由读一读,想想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从中心句入手,进一步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更深处。正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桂林的山水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呢?让学生仔细品读,美美地读一读,使学生真正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体会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漓江水多么令人陶醉,从而深入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风采。课件三:有关游人乘坐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让学生从心灵上来理解山与水的特点,并体会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课结尾采用图片加音乐的方式,再次荡舟漓江,使学生加深了对本文的理解。通过以上课件的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到桂林山水风景区旅游了一番,很轻松地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语感。
3 运用多媒体培养创新能力
1.用“班班通”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心里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学习时的注意力越集中,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同时促进智能的发展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体、动作及简单的挂图都难以将课文知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桂林山水的风光片给学生观看,通过这个视频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被“桂林山水甲天下”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所吸引,于是很自然地就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快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不但风景美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发言,提高了学习效率。
2.用“班班通”教学能创设情境。“班班通”进入语文课堂,为我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学习气息。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和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班班通”可以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就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教《乡下人家》一文时,我首先在屏幕上播放了“乡村风光”短片后,便提出问题:“看到了这些,感受到了乡下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很自然地便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我又展示了课文中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课件,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每个场景,从而获取知识,课堂教学既生动有趣,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打造了高效、务实的科学课堂,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高效;语文课堂
正文: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日渐被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够使语文教学由“少、慢、差、费、低”转变为“多、快、好、省、高”,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创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以多媒体课件激趣,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上活一节语文课,巧妙导入至关重要。导入新课常见的有开门见山、猜谜语、听录音等多种方式,但就效果而言,我认为运用多媒体效果最佳。因为运用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真正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我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我是分这样几步进行实施:
1、出示一幅图文片: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地显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
2、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
3、我抓住这一有力时机播放一段课前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浓厚的气氛,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二、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如果仅靠讲解、朗读、体会等方法,学生一知半解,或含糊不清,或教师公布的答案就算问题解决了,学生收效甚微。如果借助多媒体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把一些学生难以通过口头表达清楚的内容,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这样就有力帮助了教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你最欣赏哪位植物妈妈送种子的方法?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当学生理解到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时,对“太阳一晒,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我及时播放课前查找到的录像资料,当画面呈现出来时,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画面,当看到豆荚裂开,一颗颗豌豆从豆荚中弹射到地上时,不禁发出一声声惊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感受:豆荚裂开的速度太快了,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看不到,所以文中说“啪的一声”。“我知道为什么用‘炸开’了,因为豆荚裂开是有力量的,所以把豌豆宝宝们弹落到地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豌豆传播种子的神奇之处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体会,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感受产生了共鸣,使课文的难点得以突破。
三、加大训练密度,提高训练效率
课上对学生进行训练是教师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为节省时间事先要用小黑板把课上对学生训练的内容写好,内容较多时需要用几块小黑板,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以后教师课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就方便多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把课上对学生训练的内容编排好,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功能对训练内容、结果进行呈现、交流、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训练内容的来龙去脉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训练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训练的效率。
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把生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地认读,或利用识字卡让学生来认读,非常地枯燥,浪费了训练时间。而我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生字课件,把生字的意思蕴涵其中,配有插图,既有趣味性,由有科学性。如:在一课的教学时,在组织学生学习生字中,我让学生介绍你是怎么记住本课的生字的?随着学生的介绍,我出示相应的生字课件:船(背景为小船的插图。);尖(背景为注射器的插图。);坐(背景为两个人坐在地上的插图。);看(背景为一人将手搭在眼睛往远处看的插图。);闪(背景为门中一人闪过的动画。)。这样,使孩子们既有兴趣,又避免了单调的训练,使教师既节省了训练时间,又保证了训练量和训练效果。
总之,要想打造真正的高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合理、巧妙地进行整合、运用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益达到最优化,最终达成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燕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江苏教育技术 2006.2
[2]魏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魅力
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它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校园,用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改变了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方式,让教师们有更多的空间进行有效教学,使得语文有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好好展现多媒体的魅力呢?
一、把多媒体应用于识字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语海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而且,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它对于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识字被语文教师喻为学生学习的奠基石。然而,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物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媒体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俗话说:“生活处处有学问,学问处处有细节。”在日常识字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外,还可以把实物制成图片。例如教学“山、水、火”等这类象形字时,教师可以把山、水、火的形状制成图片,再把这三个字由:实物象形字小篆楷书的演变过程用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一来,直观的画面使枯燥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了,学生认字热情高涨,字的音形义也就牢牢地刻在了学生脑海里。
二、把多媒体应用于朗读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画中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人生阅读始于幼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如何引导学生朗读,我看我们非得利用多媒体这个'东风'。只有巧借这个'东风',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在画中, “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从而自我去朗读。只有在读中悟法,在读中悟情,切实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然而,朗读最注重一个“情”字,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情”,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意读,喜欢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最注重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把文本中字、词、句中的感情读出来了,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
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优美的图片配上了优美的音乐。我在教学课文中的重点段落第2、3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先播放桂林山水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不由地赞叹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我便发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该如何向游客介绍桂林的山和水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高涨,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要当一名出色的导游,得先把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读好,读出感情——让游客真切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我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几个学生也兴致勃勃地读起书来。可学生光有兴趣还不够,他们根本没有读出感情,于是我便播放本课书这两个自然段的范读录音,听后让学生跟自己读的比较一下,他们一致认为范读的比他们的好,我借机就问:“你们想不想像录音范读的读得这么有感情?”,他们纷纷表示同意。接着我便出示这两个自然段读得有感情的朗读提示,然后便按照提示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从中再抽两三个读得特别有感情的学生扮演导游,配上桂林山水的优美图片,向教师和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导游们”感情充沛的介绍,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桂林,看着学生陶醉在其中的样子,我心里不由暗暗地赞叹多媒体的魅力。
三、把多媒体应用于阅读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文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时,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中的“躺”和“ 挂”两个字的意思时,我想如果是教师简单地把这两个字的意思说、写出来,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肯定会觉得很抽象,很难记忆。因此,我先用课件出示植物园中的冬瓜躺在地上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我提问:“什么与地面接触?”学生回答道:“冬瓜与地面接触。”“那就是躺。”我借机解释。接着让学生利用“躺”字造一个句子。生1:我放学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休息。生2:爸爸躺在沙发上看报纸。生3……
在理解“ 挂”字时,我让学生自己找找、说说“ 挂”字有什么特点,如何记住这个字。然后再出示茄子挂在枝上的图片,让学生比较茄子和冬瓜所在的位置,并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从而区别“躺”和“挂”是不同的:“躺”是在低处,“挂”是在高处。最后让学生带手势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就让学生用“挂”字造句。生1:我会挂衣服。生2:我把窗帘挂上去。生3……为了让学生对“躺”和“挂”字理解得更透切,我相继又出示了躺在地上的西瓜、挂在枝上的荔枝、挂在枝上的龙眼、躺在地上的南瓜这些图片,训练学生选用已学的“躺”或“挂”字说一句话。由此可见,利用了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抽象的字词也变得形象生动多了,学生对字词理解得即准确又透彻。
四、把多媒体应用于作文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生活
作文教学历来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是教学生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写作文,要解决这个师生共同的难题,教师必须请出“兴趣”这位老师,而教师又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成语故事、开展的活动录像、图片、一些与作文相关的音乐等,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比如,我在教学“写一个活动场面”时,首先我把本校开展的拔河比赛的录像回放给学生看,接着又把本班比赛时的三张图片重复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看,细心听的同时,并想一想本班参加比赛的同学当中,谁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他们当时的神情怎样,做了个什么动作,从这些你猜想他们当时会想些什么。如果你也是参赛队员之一,当时你想些什么;如果你是一名观众,那你的心情又如何呢,都说些什么。等学生多想一会后,让他们在小组内说一说拔河比赛场面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不但说的要认真,而且听的也要细心,听的同学要说出说得好的地方和指出其不妥之处。在小组内说了以后,我再抽几个典型的学生说一说,然后集体再评一评,最后由我总评,课后让学生加上开头和结尾写一写这个精彩的拔河比赛场面。
【关键词】多媒体 发散思维 新颖 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19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带有色彩性,并具有赋予人们精神的一门学科,我们更需要将能利用的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这样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语文课改要求,老师需要创设更多富有创新性,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成为新颖教学方法的一条全新的虹桥。多媒体是教学中一种新颖的形式,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态度,更是带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比起之前只用口头表述传输给学生知识更来得容易,可以更加鲜明的将一些想象内容直观的表达给学生,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想象出来的动态画面直接呈现出来,突出表现出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把学生带入到信息化的社会,对语文充满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直接的学习语文的方式。
二、激发兴趣,发散思维
对于很多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画面是他们无法想到的,可能导致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这时老师可以在教学前播放一些音频或下载一些动态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到栩栩如生的画面。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对于传统教学的方法,根本无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听完一节课,这时老师就必须停止枯燥乏味的讲课,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看一些学生们感兴趣且有助于学习的东西。例如《找春天》这篇课文,教学前我们可以播放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将学生带入到今天的主题中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课文结束时播放一段春天的视频,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春天的美好。让孩子们融入到情景中去,看到春天的美,嗅到春天的美,听到春天的美。
信息时展迅速,我们必须掌握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获取最新的消息,教师必须开拓自己的眼界并带领学生发展更广的知识天地,了解更多的文化,课堂中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搜索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更形象生动的表达所要阐释的观点,课后老师和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本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大脑对外界事物的能动反映,它取决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天素质以及智力发展程度。虽然小学阶段孩子的发散思维还比较低,但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也要从小抓起,培养孩子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的思维方式。
三、直观教学,创设新颖情景
多媒体在教学前,教学中和复习的过程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在复习过程中,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时发出“你真棒的声音”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发出“哎呀!可惜了,请继续努力!”的声音,还可以在上面设置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去过桂林的老师和同学可能很快的便融入到这幅唯美的画面中去,可是没去过的同学可能就很难融入到课文中。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的理解课文,掌握知识。
直观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语文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新颖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使抽象的事物更加直观化、表面化。全方面的调动孩子的听觉、视觉、触觉,使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多媒体可做到形、声、情并茂,事物更加直观,读音更加标准,情景更加丰富,可以将抽象不易掌握的知识具体化。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语言文字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困难。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具有争论性的问题,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谁的观点是对的,或者误信了一种错误的观点,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找出更权威的人或观点,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并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丰富学习材料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死板的文字,不应该只有老师的讲授,要想学生更容易学懂,好的学习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时代不同孩子们的兴趣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不单单只纠结于文字的意思,他们更需要一种更简单并容易懂得方式印在脑海里,很多时候他们不只是需要文字的解释,他们需要动态的活灵活现的更容易掌握的方式学习。因此老师准备一节课应该下足工夫,充分运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学懂,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步骤,运用多媒体技术准备更精细更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因兴趣而学习,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去过桂林的老师和同学可能很快的便融入到这幅唯美的画面中去,可是没去过的同学可能就很难融入到课文中,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的理解课文,掌握知识。
五、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然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教学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并不代表这就百利而无一害,由于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网上的课件也越来越多,若老师想要下载一份课件,那便是唾手可得的事了。当然,借鉴别人的课件不是不可以,但若只是一味的抄袭,自己完全不努力思考,也不去真正的掌握课件中的内容,就这样将别人的思想机械的灌溉到自己学生的脑子里,那就是老师独自嘀咕,学生一头雾水了。不仅学生学不到东西,老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改进,自己也不会进步,也会导致一些老师养成懒惰的习惯,自己不学,学生也学不到更多新颖的东西。
我们都趴在桌子上睡午觉。突然我被惊醒,碰巧看见老师正在把高跟鞋脱掉,踮起脚尖轻轻地朝窗户边走去。轻轻地把窗户扣上了。然后她又轻轻地走了回去。这一举动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眼眶渐渐湿润了,渐渐地看不清了……
她--就是我小学的班主任,陈老师。正如她的名字一样--陈郁,她总是会带给我们馥郁般的花香。
一天,我们作业写完了,老师见我们无聊就讲笑话给我们听,说的我们哈哈大笑。我们对老师可谓是又怕又爱。“她很严”这是我们全班同学对她的评价。
“今天,我们上《桂林山水》这一课,请大家把课本翻开第4页。”老师先用课件让我们看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突然有一位同学头偏了一下,就被陈老师点名了,“李伟,站到后面去。”“老师我……我。”“我说过,课堂上被老师点名的不能有半点理由。”在这以后,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安安静静的渡过的。只不过老师虽这么说,其实也十分心痛的,不过一会就让他回到座位上了,所以我们是又爱又怕。
那天,下起了大雪因为我们在学校寄宿,要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早上,陈老师的脸被刺骨的寒风吹得很红很红,手也一样,可是老师手里还拿着两瓶热水瓶,她对我们说:“同学们天气变冷了,你们要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来,趁着还滚热来喝点姜茶,你们要多喝不要冻着了。”
瞧,我们的陈老师就是这么好心,她自己的手冻得通红一点儿也不在乎,却还一个劲的关心我们,为我们好……
陈老师,是您给予了我馥郁花香般的六年!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技术充实延伸了语文丰富的教学内容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彰显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丰富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具有生活气息,具有时代气息,也更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如在教学《麋鹿》一文,在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与麋鹿的有关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学完《麋鹿》后,我再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搜索研究一下我国还有哪些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生活习性等,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发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本节课内容,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变革改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说,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才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和心灵,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学生没有去过桂林山水游玩过,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全面、立体地感知桂林山水的山美、水美、溶洞奇异特点,我利用互联网,从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介绍文字、图片和视频,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这一直观的教学展示,一幅幅桂林山水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每一位学生眼前,再加之优美动听的课文诵读,每位学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件的直观展示,创设了氛围,再现了文章的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比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讲好多了吧。
三、信息技术训练提升了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能力是搜索、筛选、传播等处理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基础作用显而易见。通过将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对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对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对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的选择和鉴别眼光,有极大提高作用。
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对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对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的选择和鉴别眼光,有极大提高作用。
(二)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有极大丰富作用,可以说拓宽了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对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极大的培养作用。
(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本与人、机、网络、高度整合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协作、探究、讨论、交流、互相帮助,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学生自主对信息进行加工,教师只是帮助促进者、组织指导者。通过信息化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开放了教学时空、开放了信息资源、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评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才能在现代化的教育征程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对促进教育改革,势必都具有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展望未来,相信祖国的教育事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同时也祝福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功勋。
参考文献
[1][美]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等译.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
[2]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读”的愿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一边用课件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待学生被吸引到桂林山水优美的意境中时,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现在,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迷人的漓江,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漓江的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而且读得有声有色。
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使学生从文本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情感,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如在教学《义犬复仇》时,我们细读课文感悟到文尔内是一只正义、忠诚的军犬。8年前,它年轻健壮,训练有素,为保护主人而身负重伤。8年后,它凭着敏锐的嗅觉,对主人的忠诚以及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做出了不寻常的举动,舍生忘死,最终咬死了杀害主人的仇人。在此,我安排了对比朗读:(1)寻常的狗可能从人的衣物上嗅出敌人的气味。但是,文尔内却从柏油路面上的足迹嗅出了敌人的气味!(2)寻常的狗一个人的气味可能在它的头脑中保存一段时间。但是,文尔内却把这个人的气味在它的头脑里保存了八年之久!(3)寻常的狗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敌人怀有仇恨,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但是,文尔内却一直对敌人怀着刻骨的仇恨,并且等到了复仇的一天!
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深刻理解了文尔内的三个不寻常的表现,感受到了三个感叹号的作用。
朗读示范,以情传情
教师充满激情、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把文本所表现的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范读时,还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我重点范读了描写索溪水“野”的段落。
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索溪曲折起伏的特点,理解索溪水与山路相依相绕的密切关系。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逐步将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帮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基调。
依据文体,指导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实践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说为学生以后学习和生活夯实了基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蒙和培养,这就离不开创新型教学方式的实施。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打动学生是创新的第一步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还要会听、会表达。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的课堂教学魅力和个人素养展示打动学生,可以先让学生听。
比如,讲《桂林山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漓江的水之绿和清澈见底之美,教师除了用课件展示秀美的桂林山水,还可以为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之后让男女生齐读、分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那种对山水的溢美之情。
二、培养兴趣是创新的第二步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它变成课堂的切入点而不是扼制学生的天性发展。
例如,在《秋天的图画》一课开始之前,提问学生:“大家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呢?”学生肯定会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教师可以说:“老师最喜欢秋天,给大家讲个关于它的故事吧。”学生自然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然后再进行生字和课文情感的教学。
三、开放思维是创新的第三步
一些课文中的结尾并没有明确地给出,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之外留给学生自己创造不同结尾的作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狼和小羊》等都可以借鉴。
通过这些具体的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也有利于创新型教学方式的进展。
总之,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内在美,远比单纯背诵课文更有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创新型语文教学不仅满足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发掘了学生的语文潜能和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周喜娟.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