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第1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艺术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教学艺术是“形象+语言”的艺术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往往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在语言上下功夫。一切艺术都是通过形象去反映事物的,教学艺术同样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语言不会像绘画,雕刻或舞蹈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语言与这些比较起来就抽象得多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需要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因此,单调的讲解,缺乏形象的干瘪的语言,会使学生厌倦乏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设法使自己的语言能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那就需要教师绘声绘色地启迪,使学生感受到犹如亲处其境、亲触其物,犹如是“真的”。这样学生学起来快,记得也牢,还会从中得到领悟其意。如:我在教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大多借助形象和语言的配合,帮助学生记其字的音、形、意,已收到较好的效果。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①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②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③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第2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网络;兴趣;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网络环境集声、光、影、像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们利用现代教育音像技术,将事先搜集到的关于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珍贵的文物以及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经过以、图片及相关的网站制成网页放到资源库中,并将其放到校园网上。教学伊始,教师通过浏览器播放在线自制影片《圆明园在哭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因为虚拟的网络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屈辱的历史,这样就可以迅速把学生从带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二、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自主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勇于提问是教学的前提,善于提问是教学的关键,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归宿。它倡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提出问题,并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输入电脑,与全体师生进行交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疏理,这些问题将成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和主要目标。在本节课中,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①毁灭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②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大罪?是谁践踏了人类历史的文明?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④这个被世人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三、网上浏览,自主探究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还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而信息查询则是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必须为学生预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上述问题中,对于问题①、②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不难说出,但问题③、④课文中并没有很具体地写出来,且学生对于我们国家近代的历史了解得还不够,因此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如何能突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那段黑暗时间里的屈辱史?网络技术它可以有效地突破时空的界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而又无限的空间。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中的搜索引擎,点击鼠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探求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通过BBS到网上,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网上协作,汇报交流

教师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网络教学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教学研究表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在网络教学中,汇报交流同样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它是学生达成共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话与交流,迸射思维与情感的火花,将其在网上获得的知识通过交流、同化和异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精神的过程。此环节,学生通过与协作组成员及老师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的方式,取长补短;尤其是与老师交流,能及时获得必要的帮助。

五、扩展资料,延伸拓展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加工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

如果说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那么,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为此,我们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教学时,我们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1)想更多地了解圆明园吗?课后请认真搜集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写下来。

(2)我国还有哪些地方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还有哪些国家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磨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

第3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多媒体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能实现人机交互式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两者的优势。而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多种交互控制,方便辅助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说到底,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它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4.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鲜明的形象,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教学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用自己设计的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我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众星拱月。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品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虽然,做这堂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要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语文课,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通过传统媒体和其它教育媒体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做到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

(1)选择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特别注意选题的"新"、"奇"、"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分增多,机械记忆成分减少,会使自主学习更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

第4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一、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备课

平时,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各种各样的书籍摆了一桌子,写的时候很费劲也很费时,而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学备课资料,比如作者简介、教案、素材、课件等等,我们可以打开先浏览一遍,觉得挺好,就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记得在讲授《金色花》一课时,我把资源网上的教案和课件都下载下来,但是,根据我对文章的理解,我觉得课件需要加以调整和修改。首先,关于图片,因为那个单元的主题是关于借“秋”抒情的,分为赞秋和悲秋两种风格,这一课处于本单元的最后位置,我很想做个比较,所以,在课件中我又重新加了三个图片:①红红的枫叶给人悦目而充满活力的感觉,我在此图片上键入两个大大的宋体字:赞秋;②一地枯叶的杨树林给人萧条凄凉的感觉,所以我在此图片上键入“悲秋”两字;③是在图片网上下载的可以交互闪动的图片,使以上两种类型图片的交互闪动,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张图片,在这张图片左边的页面上,我把《金色花》的原文加了上去,这样就图文并茂了。由于图片的选择给学生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所以这个单元赞秋和悲秋的主题,他们可以一目了然。其次,是内容的修改,这一点比较容易做。《金色花》课件中的字词不太全面,我又加了一些辨析字词,而且,课件中也没有原文,我觉得原文不长,配上图片显示出来效果会更好,所以就这么做了。这样一来经过增补、修改,我觉得很满意,学生上课的时候情绪高涨,学得也轻松愉快。

二、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激趣教学

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插图,但限于篇幅,不可能那么详实、完善,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将空洞的文字叙述变为精彩的动画展示,或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如讲到《安塞腰鼓》这一课时,书上没有一幅图片,学生对腰鼓也没有认识。在讲课前我通过调查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些情况,于是利用远程资源,找到了有关的图片、视频。当画面出现时,那强健的舞姿、雄浑的喊声、热烈的气氛,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配合着画面、视频,再加上老师有激情的朗读,学生马上就进入了状态。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但使用时也需注意紧密联系课文的内容进行使用,不要过多过滥,以免喧宾夺主。

三、运用远程教育的其它资源组织语文学科活动

远教资源除了图片还有许多有利于教学的其它资源,因此在利用好课堂资源的同时还应用好远程教育的其它资源。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资源使用的方式,充分利用远程资源,模仿它合理的教学设计,实验新颖的环节与提问艺术,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优化语文课堂,让学生乐学、好学、爱学。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由于文章中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那么在教学中怎么让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景象进行情景再现呢?在教学中,我除了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外,同时还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圆明园有关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为后面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和民族使命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可以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作文教学,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以本为本”的模式,比如在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以先用动画形式展示一些想象中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后,再动笔写一写,这时学生就不会感觉无从下笔了。

四、共享同步课堂,师生共同反思、发展

第5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新课程实验以来,课程意识的逐渐强化,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以教材为依据,科学地挖掘、开发和运用各种课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课外资料等有形的资源,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促使有效教学的实现。

一、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课改以来,我们发现实验教材中增选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儿童年龄、知识基础全面等特点的好文章,拉近了教科书与学生的距离,实现了教材的角色转换――从教本转为学本。然而学生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如果教科书的内容仅仅是满足于学生能读懂,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形成起不到促进、教育的作用。因此,教材当中,在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里蕴藏着并不一定就能一眼看懂的知识,同时也编排了一些与学生认识有一定距离的内容,也正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材内容的呈现存在着差异,学生便不能光从文字的表面尽知文字的内涵,这时,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适时、适度地补充课外课程资源便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作用。例如一些古诗文的学习,一些介绍异地、异域人情风俗内容的故事,一些关于历史的故事以及人物等,与学生存在着时空的距离,为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然而正是这样的篇章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传统美德的熏陶,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而适当地开发引进课外课程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对话的可能。

二、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外资源。首先,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活化教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被适当使用,不仅是一种拓展学生视野的学习资源,更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习得方法的有效工具。它对教材的静态呈现可以补充其他媒体所不能展现的内容,达到不可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的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播放电影《圆明园》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时的剪辑,活化了教材的呈现方式,真实场景的再现,搭建了文字与理解的桥梁,使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的痛心,对侵略者行径的仇恨交织在心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其次,善用现代教育技术,“链接”教材,深化学生的理解。教材中的许多篇章,含义丰富,深掘下去,会令人进入到高一层面的审美空间,有的篇章语言凝练,一个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虽然对学生来说,会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但倘若巧妙地利用“现代技术”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源,同样能使学生徜徉于文字所描绘的艺术空间。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欢庆》一诗,描写的是国庆节普天同庆的热闹场面,国庆节,全国13亿儿女为祖国庆贺,学生不难理解。然而教学如果光是停留在这一层次,就难以实现两种场景的统一,不可能实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一位教师在执教时适时插入了一段影片剪辑:欢欣鼓舞的人们、七彩的气球、一群群飞向蓝天的鸽子……霎时间,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以整体的、活动的画面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老师巧妙地引导:“你看,不仅我们13亿中华儿女在欢庆,连大海、鸽子、蓝天都和我们一起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两个场景就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一幅普天同庆的壮美场景就展现在学生眼前。

第6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一、认准时机,让练习为教学服务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它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

二、依托文本,让练习万变不离其文

什么样的课文语言特色就设计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语言特点为依据,与课文的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间大,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练习设计可谓颇具匠心。教师先让学生用上这些连接词说说圆明园辉煌的景观,学到圆明园的毁灭部分,又智慧地引导学生在连接词前加个“没”字,在声声惋惜和痛恨之中,学生诉说着“圆明园没有了……也没有了……,圆明园没有了……还没有了……”。至此,对连接词句式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教师又出示关于圆明园的诗句、雨果的文章等等相关历史资料、文字记载,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朗读,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基于学情,让练习轻松有效

我们设计课堂练习应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或抓住学生学习兴奋点,激起练习期待;或放缓坡度,降低练习要求;或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多层次练习等。如教学一下《松鼠和松果》,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借助插图、结合课文,能用‘……那么……那么……’句式说话。”课堂上,当学生说到去大森林摘松果很高兴,因为“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一位教师安排了如下语言实践练习,出示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再逐个出示句式:

1.每只松鼠都那么( ),那么( )。

2.每棵松树都那么( ),那么( )。

3.( )都那么( ),那么( )。

教师根据低段学生认知特点,放缓坡度,一步一步设计,先扶后放,逐层提高要求,学生学得扎实又有兴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四、兼顾年段特点,让练习更有系统

第7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高年级小学语文;认知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教师,想教好学生,教师自身文化素质需要提高,需要有深刻理解教材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教师首先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其次字词教学要清晰化,再次对课文整体理解,最后解答疑难问题要准确。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中,语文教师可以先讲关于这个文章的历史背景故事,为什么张思德能不顾生命为人民服务?张思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令如此敬重?这些问题会挑起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然后准备一段能促动学生情感的导语,让学生感觉到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继而会认真听教师讲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最后要求学生一起朗读,去理解字词和课文精髓,特别理解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评价张思德。通过这句话来了解张思德的人生价值观。最后让学生讨论题目《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为什么会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讲稿。在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并且找到中心思想前提下,来理解题目的意义,进一步反映张思德牺牲了,但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对革命先辈有更深的敬仰之情。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

有科学家研究表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获得知识的欲望提高2倍,同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三倍,所以我们要充分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讲课开始,以趣味、励志故事和经典历史事件做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接着教师可以把课题的某些内容设计成疑问,让学生去猜测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思想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相互交流

课堂活动不仅是师生互相学习的活动,而且是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活动,如互帮互助、合作讨论等。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怎么样获得知识和信息,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怎样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古诗词三首”时,我先教会学生《泊船瓜洲》这首诗词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朗读一遍,整体把握;其次知道作者,并且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拟题目;再次学生一起讨论,理解诗意;最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理解加深。接下来用另外一首诗词《秋思》,让学生用上述的方法去学习这首诗。这样,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课堂认知效率

虽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年龄还是比较小,认知能力不强,阅历不丰富。对于语文教材中的抽象事物不是很理解,有时候只通过教科书和课堂讲解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消化的,他们会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甚至会扭曲事物的本质。所以,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的画面、震撼的声音、形象的资料呈现在小学生面前,可以促使学生发挥想象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达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优化教学过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用多媒体投影仪把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和现场环境投射到屏幕上,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接着再放一段影视资料呈现了它昔日的辉煌,与英法联军烧杀抢掠而付之一炬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报效祖国。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提高了认知广度。又如语文课本中《草原》一文中,草原的“翠流、千山一碧”,学生无法想象到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草原动态画面呈现出来,配合文字、讲解、声音等手段,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认知效率。

五、提高书本知识源于生活的客观意识

人在现实的生活里,才能发现知识,所以学生要积极地去接触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个大课堂,学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体验大自然的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轨,而一味地追求理论知识,这就失去了另外一种课堂教育。加强语文的学习就是要把平时的生活放到课堂中,这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最快捷的方法。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课本知识包括课外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学生吸收这方面的知识后,在日后的生活中要去理解和探究它,学会提出、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有很大好处的。

六、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使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语文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同时,教师不仅要探究高效课堂的方法,还要做到不懈地追求、不断地研究、不停地探索,勤于实践、总结经验、敢于创新,使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让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朱声钟.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3:50

[2]林秀芳.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探究[J].教师,2013,20:44-45

第8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本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11-01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应邀到某地做一次关于教育的报告。报告开始,只见他拎着一个口袋疾步走上台,从袋子里捉出一只鸡,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儿往桌之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呱呱叫,翅膀扑腾,鸡爪乱抓……数分钟后,他将鸡放在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鸡自由地走了一会儿后,开始悠然地吃了起来。最后,他走到话筒前,说了句“报告完毕”。全场愕然!在人们惊异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难道教育不是如此吗?只有主动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者,任何外在的强制力都是无用的。是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真正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让他们的自主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堂培养的目标,是不容质疑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学段的学习特点不同,课文的篇幅也不相同,特别是高段的课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冷场,学生不知道课文内容的来龙去脉,不了解作者的文学人生,就靠四十分钟的课堂效应,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涵盖的目标较多,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很难达到这些目标的。所以,学生学习状态的准备又是自主课堂的起点,总之,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有依托、凭借,否则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务必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可见,方法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成为学习方法的主人,也才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才是自主的、本真的。

一、学生学习状态的准备是学习成功的起点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意识是否被唤醒,决定着他们能否主动的进行学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家强调作战时的准备工作,教育亦如此。

(一)学习之前的酝酿

随着自己所教年级的升高,课文的量和质都有了增加和提升,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我觉得学习之前的酝酿时基础之基础。

酝酿包括“课前预习和激感”,学生课前的储备信息,从信息中引发的阅期待。例如:在学生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我引发学生以“圆明园”为主体开展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中生发出疑问和愤怒。然后,才在课堂上学习此篇课文,这给课堂学习注入了极大的动力。课题的有效引发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过渡到文本中,如“根据课题设想文章内容”、“联想自己以前的阅读,说出文章中自己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创设情景使学生从一个情景进入到另一个情景中”。

这份学习前酝酿至关重要地使学生首先进入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为自主、本真地欢迎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之中的刺激

在良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被层出不穷的“刺激”所牵引,带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这样的“刺激”是教师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睿智的教师善于发觉学生学习过程中隐含着的“动力资源”的结果。要让学生惊奇,你总有出不完的招。

(三)学习之后的迁移

带着问题进课堂,更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就是学生迁移情感的一种方法,只有学生把课堂中的情感和生活情感融为一体,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延伸到课外,自主才能真正变成可能。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训练组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居民》、《和田的维吾尔》等课文,让学生领略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居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学完这个单元,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中。这正是我布置作业的有效契机。

师:请同学们以民俗民风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要自己动手去寻找、去收集、去欣赏、去感悟。你打算如何办好这一份手抄报。

生1:为了办好手抄报,我要阅读有关单书刊、杂志或访问家长,收集有关的资料,一定要办的内容丰富。

生2:我打算利用我的美术、书法技能,将刊头设计、排版插图跟内容融合一体。

生3:我打算出以“有特色民居”为主题的手抄报,收集居民中的图片、各种民居的特点介绍,力求图文并茂,夺人眼球。

师:好。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设计出一份最精彩的少抄报。

我相信,这样的学习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课堂的知识也通过自主的方式真正回归了生活,知道了生活,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本真的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何为课堂?课堂是为了更好习得知识,构建自我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方式,课堂的本来面目是学生成长的时空。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助手。在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决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专业的教师必须“低估”自己的作用,放弃课堂的裁决权,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空间,还原课堂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重要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去经历课堂中的学习。

第9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三、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龙凤名区”美誉。境内名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余处,如景迹非凡的清水岩,巧夺天工的清风洞,气势恢宏的洪恩岩……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有学生介绍如下:“我校座落在蓬莱镇上,这里既有美丽的高山田野,清纯的小溪流水;还有远近闻名的优美景观——清水岩。清水岩,依山而建,面临深壑,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山水奇秀,风景幽雅,常在茫茫雾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莱仙境”而蜚声海内外。现清水岩已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我真为此感到自豪。”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如官桥美观耐用的石板材、剑斗丰富的煤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谈一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3.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