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1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在0.3的末尾添上“0”或者将0.30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且在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能够借助多种方法对两个小数是否相等进行验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进一步验证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同时感受到要得到一个结论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充分的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规律,感受思考问题的严谨性与全面性。

学生在学习本知识时容易混淆的问题是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或者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是否会改变。因此,本课中通过反例帮助学生验证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会产生变化,在沟通整数与小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应用性质解决问题,感受小数性质的价值,同时借助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

二、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抽象总结小数的性质,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验证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是否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认为一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项作业,让大家自己任意选择三组例子,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相信大家一定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选取学生不同实例进行汇报:方法不同,数据选取不同

预设:

1.借助钱币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元角分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7、0.7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元,0.7元是7角,0.70元就是70分,7角等于70分,所以0.7元和0.70元是相等的。

2.借助米尺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长度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6和0.60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米。0.6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6份,也就是6分米,0.6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表示这样的600份,也就是600毫米,这两个小数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从图片上看,这两个小数都表示在同一个位置,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3.借助图形验证。借助在图形上涂一涂、画一画,直观的看到结果。

如0.7和0.70,画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将7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再将另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将70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0,这两个正方形表示的涂色部分面积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4.借助数位顺序表验证,将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借助位值进行验证。

如3.5和3.50,将这两个小数放到数位顺序表中,发现这两个小数个位上都是3,十分位上都是5,后面数位上不管有多少个0,都表示没有,也不会改变3、5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在3.5的后面再添上多少个0,它的实际大小都不会改变,因此,与这两个小数相等的小数可以写出很多,比如3.500,3.5000等等。

5.借助计数单位进行验证,借助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推理验证。

如0.6和0.600,0.6表示6个0.1,0.600表示600个0.001,我们知道10个0.001是1个0.01,10个0.01是一个0.1,那么,100个0.001就是1个0.1,所以,600个0.001就是6个0.1,因此0.600和0.6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验证,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感受到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二)概括性质

1.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如果在一个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改变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通过举反例我们发现,如果在一个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会改变原有数字所在的位置,因此数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3.小数中有这样的性质,整数中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原来数字所在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因此,整数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规律,并结合学生容易混淆的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清晰认知,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三)练习巩固

1.不改变数的大小,你能将下面的小数化简吗?

0.950=306.0900=10.050=40.00=

提示: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整数末尾的0也不能去掉。

2.连一连,将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0.850

13

2.600

31.090

102.300

31.9

2.60

13.00

10.230

0.85

提示:要细心,关注每一个数字与符号。

3.不改变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1.2800=3.9=0.03=5=

提示:整数改写成小数要先在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4.将下面商品的价格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一支钱笔8角

一斤西红柿三元五角

一个笔记本12元

【设计意图】:应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将小数化简或改写,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比大小、加减法做好铺垫。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吗?

预设:化简小数、将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五)课后作业

书8页1-5题。

流程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难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

教法问题探讨发现法

教学辅助手段电化教学教具及

学具

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性质.

新课:

1、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在O中,AB切O于点C,

OCAB

切线的性质及推论可简述为

⑴经过圆心;⑵垂直于切线;⑶经过切点,

已知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个,则可推出第3个.

知切线,连半径,得垂直;知直径,得直角。

2、切线的判定

提出问题:如图,AB是O的直

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

角为∠α,当l绕点A旋转时,

(1)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

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

位置关系如何变化?

(2)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

l的距离d等于半径r?此时,直线

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常见的证明切线的题目只有两种情形

⑴已知直线经过圆上的一点,其证法是连结这点和圆心,再证明这个辅助半径与这条直线垂直即可,可简记为:连半径,证垂直.

⑵如果已知条件中不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其证法是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长度等于半径的长即可,可简记为:作垂直,证半径.

思考,积极联想

思考,感受

观察、分析

观察思考

分析、比较和鉴别,积极讨论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通过旋转实验的办法,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2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会用分数和小数表示一些简单的量。

3、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能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难点: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怎么换算的?

(预设)生: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

(二)自主学习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学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分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5

7

学生汇报:(重点说一下每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分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1

0.1

5

5

0.5

7

7

0.7

师:请同学们观察写出的分数与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数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学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厘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9

25

学生汇报:(重点说一下每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厘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1

0.01

9

9

0.09

25

25

0.25

师:请同学们观察写出的分数与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两位小数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学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毫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8

45

547

学生汇报:(重点说一下每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毫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1

0.001

8

8

0.008

45

45

0.045

547

547

0.547

师:请同学们观察写出的分数与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三位小数

4、刚才,我们将1米平均分成了10份、100份、1000份,那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会怎样呢?

(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师: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

生:

师:这几个分数怎样写成小数呢?写出的小数又怎样读呢?

生:可以写成0.1,0.1读作:零点一

可以写成0.3,0.3读作:零点三

可以写成0.01,0.01读作:零点零一

可以写成0.27,0.27读作:零点二七

师:如果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多少?8份是多少?32份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1表示。

8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8表示

32份占正方形的

,用0.032表示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回答小数是怎么得到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兔博士网站: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数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

小数的名称是公元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我国出现了用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

在西方,小数出现的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才首先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

(三)

巩固练习

(四)

第3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1、小数的性质

小数性质的应用

2、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3题和第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和化简、改写小数。

2、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道理。

教学工具

学生每人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填空

3分米=(

)米

32厘米=(

)米

0.30有(

)个百分之一

5角=(

)元

8分

=

)元

0.300有(

)个千分之一

2、口答

老师:2是什么数?(自然数)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一个0是多少?(20)是2的多少倍?(10倍)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两个0是多少?(200)是2的多少

倍?(100倍)

归纳:在自然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添上两个0,原数就扩大到它的100倍。

老师:反过来如果在200的末尾去掉一个0是多少?(20)20和200比,有什么变化?(原数缩小它的十分之一)如果再去掉两个0是多少?(2)2与200比,有什么变化?

刚才我们研究了在自然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原数发生的变化。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小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会怎样呢?(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学习。

教学实施

1.

学习小数的性质。

(1)

老师板书:1()=10()=100()

(2)

学生思考后回答:1元=10角=100分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

提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用小数表示各是多少米?(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就是0.1米

10厘米是一百分之十米,也就是0.10米,100毫米就是一千分之一百,就是0.100米)那么0.1米,0.10米,0.100米是否相等呢?(相等,因为就是它们分别表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4)

验证

请同学在尺子上分别找到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验证它们是否相等。

(5)

观察

请学生观察0.1=0.10=0.100

这个式子,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分组讨论

(6)

比较发现规律

从左往右看,三个小数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小数大小有没有变化?从左往右看呢?我们发现是否有普遍性呢?

2.

拓展学习

课件出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按要求涂色。左图涂出表示0.3的部分,右图涂出0.30的部分。

(1)

交流。

(2)

观察。

0.3和0.30这两个小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3)

小结

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吗?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老师: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3.

学习简化

老师: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处呢?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遇到了小数的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简化。

板书:

0.70=0.7

105.0900=

(1)

讲述: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2)

想一想105.0900该怎样化简?

(3)

提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不能)为什么?那样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4)

练习:59页做一做(1题)

4.

改写小数

老师: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把整数改写小数形式。

(1)

板书例3

(2)

学生独立试一试

(3)

交流改写方式

(4)

集体订正

(5)

练习59页做一做(2)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判断。(对的在括号里“√”,错的画“×”)

(1)3.7=3.700

60.03=60.3

(2)30=30.00

4.01=4.10

(3)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4)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2.

下面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2.80

0.500

1.6000

400

3.780

0.4040

102.200

60.06

3.

化简下面各数。

0.40

1.580

2.700

0.060

12.000

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7

30.04

4.5

8.19

25

10.6600

5.

改写

原数

0.5

5

5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6.

连线。

10.02

21.1

4

50.00

16.0

50

10.020

21.1000

4.0

16

7.

游戏

只动两只笔,就可以在3、30、300之间画上等号。

思维训练:

1.

去掉0.40末尾的0,它的计数单位有什么变成了什么?

第4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2.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第5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第6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度较大.

释疑解难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定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3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为1的情况.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选择:①已知有一角相等时,可选择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②已知有二边对应成比例时,可选择判定定理2与判定定理3;③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时,首先看是否可以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判定,如果不能,再考虑用判定一般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来判定.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作用:①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②间接证明角相等、线段域比例;③间接地为计算线段的长度及角的大小创造条件.

(4)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①平行型:如图1,“A”型即公共角对的边平行,“×”型即对顶角对的边平行,都可推出两个三角形相似;②相交线型:如图2,公共角对的边不平行,即相交或延长线相交或对顶角所对边延长相交.图中几种情况只要配上一对角相等,或夹公共角(或对顶角)的两边成比例,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1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掌握例2的结论.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l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以及例2的结论.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

2.叙述预备定理.由预备定理的题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哪两种情况.

[讲解新课]

我们知道,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涉及的条件较多,需要有

三对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也都相等,显然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上节课讲的预备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现在再来学习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

全等的三个公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等于1的情况,教学时可先指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新的命题,如:

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SAS、ASA(AAS)、SSS、HL.

问: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角相等”及“对应边相等”的语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应如何说?

答:“对应角相等”不变,“对应边相等”说成“对应边成比例”.

问:我们知道,一条边是写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一个关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题呢?

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强调:(1)学生在回答中,如出现问题,教师要予以启发、引导、纠正.

(2)用类比方法找出的新命题一定要加以证明.

如图5-53,在ABC和中,,.

问:ABC和是否相似?

分析:可采用问答式以启发学生了解证明方法.

问: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答:①三角形的定义,②上一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问:根据本命题条件,探讨时应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答:预备定理,因为用定义条件明显不够.

问:采用预备定理,必须构造出怎样的图形?

答:或.

问:应如何添加辅助线,才能构造出上一问的图形?

此问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领学生共同探讨,注意告诉学生作辅助线一定要合理.

(1)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过D作DE∥BC交AC于E.

“作相似.证全等”.

(2)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上,截取,在边AC(或延长线上)截取AE=,连结DE,“作全等,证相似”.

(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或延长线”的情况)

虽然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但通过刚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

∽.

例1已知和中,,,.

求证:∽.

此例题是判定定理的直拉应用,应使学生熟练掌握.

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5-54,在中,CD是斜边上的高.

求证:∽∽.

该例题很重要,它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掌握判定定理1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应用很广泛,并且可以直接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教材上排了黑体字,所以可以当作定理直接使用.

即∽∽.

[小结]

1判定定理1的引出及证明思路与方法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辅助线作法的思路.

2.判定定理1的应用以及记住例2的结论并会应用.

第7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90~9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小数进位加法,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选购帽子和手套的事例,设计了两种帽子、两种手套,给出了各自的价格,提出了“买1顶帽子和1副手套共需要多少元钱”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帽子和手套,并尝试计算需要的钱数。教材呈现了学生讨论选购方式的情境图,然后分两个层次给出学生选择、计算、交流的过程。本课的情境设计均采用了小数进位加法中选购帽子和手套的事例为情境展开研究,通过选购不同的物品进行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研究,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经验都很近,易于学生探究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进退位加减法问题,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小数进退位加减法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提问题,尝试计算、解答,最后总结并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大家好,今天的炫我两分钟由我来主持,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复习一下吧!出示算式658+279,集体计算,指名板演,并说出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整数进位加法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复习已学过的进位的整数加法,为这节课继续学习小数的进退位加减法做准备。】

二.尝试小研究

课上尝试小研究

冬天到了,星光饰品店新进了一些帽子和手套,价格如下:

1、如果要选择一顶帽子和一副手套,你会从中会选择哪种帽子和手套呢,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2、你选的这顶帽子比手套贵多少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小组互助合作

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组长要给每一个成员发言的机会。当组内有不同意见时,要组织好讨论,并及时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多种多样的理解。从而开拓思维,激发他们合作、倾听、欣赏、评价的兴趣。】

四、班级展示提升

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倾听、补充、质疑。

互相纠错。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可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使知识清晰明确。】

五、教师点拨

课前尝试小研究点拨:组织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课上尝试小研究重点点拨:

1、小数加法的结果末尾有0怎么办?(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2、小数送减法中,被减数百分位上是0怎么办?如45.8-10.35。

3、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一样,小数加法中的“小数点对齐“就是整数加法中的”相同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尝试进行总结交流,加深对获取知识点认识,通过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比较、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适时的点拨、总结,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让学生对关键知识进一步深化。】

六、挑战自我。

基础题:竖式计算

24.39+40.78=

31.83+49.97=

10-0.95=

18.24-13.56=

提升题:

拓展题:

课本91页5题。课本93页5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和学中的遗漏或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安排此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七、反思梳理: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8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编码的特点,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编码。

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的广泛性。

过程与方法:

3.在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这个完整的数学思辨过程中初步探究出“编码”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掌握数字编码的基本特点,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编码

教学难点

在于学生如何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生活中常见的编码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谈话:

老师知道同学们很会学数学,谁来说说如何才能上好数学课?

自由发言

通过课前谈话和讲故事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会倾听、善思考、敢表达”的良好听课习惯。

《聋哑人和盲人到五金店买钉子和剪刀》的故事: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学生猜答案,谈想法。

二、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认识我吗?知道我的名字吗?(从屏幕上找到答案了,齐读一下)

师:我是某某,那“某某”真的是我吗?

师: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如果在百度上输入“某某”搜索一下,我们一共可以找到像这样的信息600多条(课件出示百度搜索到的图片)。看来关于“某某”的信息还真不少!下面咱们就选择几条,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这5条信息中说的都是我吗?哪些说的是我,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师:(总结)第一条,年龄不合适;第二条与事实不符;第三条人物的地址不对!

师:大家认为有可能的是4.5这两条了。可仅仅只通过这些信息还是不能确定我的身份。其实要想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只要知道一个号码就可以了。知道是什么号码吗?

师:对了!我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唯一的、不变的用来表示自己身份的号码,就是身份证号码。

(2)师:这是两个某某的身份号码,现在你有答案了吗?(出示两位某某的身份号码。)

说说你的想法。

师:他认为在身份号码中有表示性别的数字,进而得出了判断。(板书。)

师:那他的判断对不对呢?咱们来检验一下。这是我的身份证,身份号码是……现在能确定我的身份了吗?都有谁猜对了?请大家齐读一下我的身份号码。(板书。)

(1)说老师的名字,根据网上搜集到的有关某某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初步对马老师的身份进行判断。

(2)借助身份证编码的帮助和自己对身份证号码组成的了解,判定马老师的身份

采用网上搜索自己名字的方式导课:

一、是感觉这种导课方式比较新颖,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为了掌握学生对身份证号码组成的了解情况,以便接下来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实现依学定教;

三、是通过让学生借助身份证号码确定那一条信息是我本人,初步体验到编码的唯一性。

四、引导学生养成通过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三、探究活动

1.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组成。

(1)猜测身份证号码的组成

师:同学们借助身份证号码的帮助,确定了那一条信息说的是马老师。可见身份证号码真的很重要,那你明白组成身份证号码的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吗?课前老师也让大家搜集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大屏幕上面的要求来进行研究。

(2)大屏幕出示探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了解到的有关身份证的信息互相说一说。再和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身份证号码中的这些数字都代表什么含义?如果有疑问,就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3)展示探究成果。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对同组间同学身份证号码和老师身份证号码的比较和猜测,一定有很多的发现或想法,谁来说说?

(4)进行有意义的接受教学。

师:(结合学生汇报小结。)正像前面许多同学谈到的那样,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数字表示的是居民常住户口所在的地址码。这里的37表示的就是——省(山东省),23表示的是——滨州市,01表示的是滨城区。

师:(边指边画边)身份号码的7到14位是--出生日期码,15到17位是顺序码。同一常住户口所在地、同一日期出生的人在办理身份号码时要按一定的顺序编号,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把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

师:身份号码的最后一位是校验码,它根据前17位数字按照统一的公式计算产生的,既提高号码的有效利用率,又很好地起到检验的作用。

(5)揭示课题。

师:像身份号码这样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符号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一定含义的,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生:编码)。像身份证号码都是有数字组成的,顾名思义就叫做(生:数字编码)。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数字编码。(板书课题)

(1)、(2)借助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和有关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较、猜测的方法探究身份证号码的组成

(3)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

(4)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5)结合学习到的身份号码组成的知识,提炼出本节课课题

通过课前让学生收集身份证号码、对身份证号码的组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课前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部分同学对“地址码和出生日期码”有一些了解,而对“顺序码和校验码”比较陌生,再就是我感觉在身份号码的组成中“地址码”和“出生日期码”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更近一些,便于学生进行猜想,而“顺序码”和“校验码”离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该教学环节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

2.探索编码的特性。

(1)位数相同、科学规范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了解了身份号码的组成?现在请大家看看收集到的号码,还有什么疑问吗?

师:马老师的生日应该是哪一天?(1984年1月23日),可这里为什么要加上一个0呢?

师:那为什么后面还要写一个X呢?

师:身份号码前面用0占位,位数的一增;后面用罗马数字代换,位数的一减,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保证同一类编码的位数相同,而这也恰恰正是编码科学性与规范性的最好体现。

(1)说自己的困惑,猜测“出生日期码”前加0和“校验码”用罗马数字“X”表示的目的。

明确同一类编码的数位要相同

本环节的设计是紧接着上一环节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编码的一些重要特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2)编码时要注意编码的适用范围,选取重要的、不变的信息。

①师:看来这编码中的学问还真不少,这也激发了老师编码的兴趣,看看我编的。出示198401231(有出生年月和性别)

师:用这个来表示我的身份证行不行?

师:再缩小点范围就在咱们之间用这个编码行吗?

师:如果在咱们班级里给自己编一个码,用几位数就行。

师:在咱们整个四年级行吗?在咱们整个授田英才学园?整个滨城区……生:不行

师:看来编码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引导学生说出:编码的适用范围)。

②师:信息少了不全面,那么我又在我的身份证号码中加了18位,看看行不行?(课件出示:372301198401232726172160423210012911,代表我的年龄、腰围、身高、体重、鞋码、裤长、血型、民族)

师:有的同学笑了,笑过之后应该有自己的数学思考。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在编码的时候我们应选择?

师:血型、民族很重要,不发生变化,会不会加进去呢?

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说不定真的要补充上“血型”和“民族”这两个重要的信息。因为编码他是一门科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①结合老师第一次的身份编码,明白要注意编码的使用范围

②结合老师第二次的身份编码,明白编码要选用重要的、不变的信息

通过自己对身份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一次次的刨制教学陷阱,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激烈的辩论、不断的自我否定,然后比较自然地得出编码的基本特点。

(3)编码的发展。

师:可能有的同学会发现旧的身份编码只有15位。(板书。)

新的身份证编码变成了18位,这里加入的具体年份和校验码有效地提高了编码的使用率。

师:所以有的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可能真的要在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前面再加上18位。(大屏幕出示)

师:这样我们就真的与国际接轨了。

学习编码的发展史

使学生初步了解编码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编码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编码的动机。

四、课内练习

1.

你能帮这对双胞胎姐妹把身份证号码补充完整吗?

豆豆,女,1999年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

乐乐,女,1999年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

3

7

2

3

1

9

6

6

9

6

8

x

师:即使是双胞胎身份证号码也不一样,正是编码唯一性的最好体现。

2.我是编码设计者。

(1)我校要为今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制作校牌,一年级有10个班,每班35名同学,若在每个校牌上设定一个编号,你认为编号中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2)若设定在每一个编号的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张红同学是我校一年级三班的第23号同学,是一名女同学。应该如何编号?

(3)我校张华的编号是200903121,你能从这个编号中知道哪些信息?

1.自主思考、展示

2.自主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讨论,优化设计方案。

通过典型练习题设计的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字与编码。通过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思考、谈收获、倾听同学发言

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懂得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六、生活指导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数字编码呢?(生:举例)

师: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

师:老师也搜集一些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的图片

第9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比较大小(1)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5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和“=”。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习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学习,使学生感悟数与数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和“=”。

教学难点:总结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出示拔河比赛情境图。

师:同学们,实验小学一年级要组织拔河比赛,其中一(1)班有42人,一(2)班有37人,如果每个班的所有人都全部参加,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不公平,因为两边人数不一样多。

师:这两个班哪个班的人数多呢?这就需要我们比较它们的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学例5。

1.利用小棒比较42和37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特点:十位上的数不同,个位上的数也不同。

(2)借助小棒,明确比较方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42里有几个十?37里有几个十?

(42里有4个十,37里有3个十)

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因为4个十大于3个十,所以42>37。

2.利用计数器比较23和25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特点: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不同。

(2)借助计数器,明确比较方法。

①23和25,这两个数的十位上是相同的,

该怎样比较大小呢?

让学生观察计数器发现:23的个位上有3个珠子,25

的个位上有5个珠子。

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因为3<5,所以23<25。

3.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里可以填哪些数?

(1)32<3

<39,

里可以填3

4

5

6

7

8。

(2)40<

0<90,

里可以填5

6

7

8。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九第3、5题。

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情境联系到数的大小比较,从而引出课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1)

42>37

23<25

十位上的数大的数大

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大的数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