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1.使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即以“学会做人”为中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己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帮助教师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2.使学生成为从社会生活出发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3.使学生成为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教师超越,以知识直接传承,思维单一路径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从直接传授转向间接传授,从简单呈现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体验,从信息单向传输转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选择的教学策略的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通过自己的建构实现发展的过程。
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和体例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1>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若干单元(长单元,短单元结合)。本套教科书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因此,每一年级教科书包含从个人到世界的8个单元。
<2>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由近到远,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儿童的生活空间视野;以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为主题,随生活领域的扩展,螺旋上升。逐步丰富内涵;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为目标,展开每一主题的学习过程使知情意三个相统一,并指向学生社会性与品德的发展。
<3>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学习活动三个系统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设(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
2.教科书的体例
本套教科书各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及“单元评价”等5个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教科书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可采用图文并茂(如漫画故事)的形式,或学生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图文,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当中。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多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教科书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习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教科书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教科书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小新闻,小评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评价:形式不拘,主要评为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及展示型评价三类,如口头报告,书面报告,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社会生活反思等均可。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快乐。本人已任教了一学年。对全班每位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对本册内容的学习不会有困难。再加上我校处于城郊交际处,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2.了解家庭中的亲戚及称谓,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乐。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奋、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义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知道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了解“绿色食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与措施
1.《天生我才必有用》.①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②照镜子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点。③设计合理活动,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④开展“我能行”实践活动。
2.《我要向你学习》.①讲述《骆驼和羊》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人有所长,物有所短的道理。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和短处。③通过故事会明白取长补短的重要意义。
3.《竞争与合作》.①故事屋《我们能赢》,使学生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竞争无处不在。②用“评议角”的方式竞争规则的教育。
4.《我来画棵家庭树》.①绘制家庭树,理解家庭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家庭的含义。②“智慧谷”,写出亲属的称谓。
5.《我家的故事》.①讲述家的故事,初步了解家的功能。②写一个“我家的故事”,体会“我爱我家”的情感。
6.《家人关爱我成长》.①婴儿成长的过程图及“故事屋”,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②古诗《游子吟》,小调查,我的生日,引出我们要报答的养育之恩。③“采摘爱心苹果树”是具体的行为指导。
7.《欢迎来我家》.①知道自己家的布局,了解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家周围的环境。②利用小表演懂得如何待客做客。
8.《‘问号’之歌》.①阅读文中诗文,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问号。②利用故事屋,活动角,了解古今少年好学勤学的榜样故事。③师生收集勤奋好学的格言、谚语。
9.《做学习的有心人》.①利用文中的故事及学生收获的故事,说明“只有耕耘才有收获”。②测试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关注测试的过程,谈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用“聪”字引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10.《寸金难买寸光阴》.①背诵《明日歌》理解含义。②学生表演,从中明理。③组织一分钟活动。④设计和执行课余时间表。
11.《生活中的你我他》.①利用猜职业的方式导入。②让学生谈谈新的职业种类,体现与时俱进。③采访活动,了解各行各业。
12.《热闹非凡的市场》.①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去问,认识一些商业场所。②通过了解调查,比较各种购物方式,货物摆放方式,价格及收款方式的不同,对各行各业有个初步的了解③安排一次体验活动。
13.《农产品的家园》.①通过观察图景,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明白农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②教师介绍“胡柚的旅行”。
14.《走进工厂》.①图片引入,充分理解生活用品与现代化工厂的联系,理解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②参与一座工厂,亲身体验工厂中的分工与合作。
五、教学进度
日期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第一周
第一单元
1.天生我材必有用
2.我要向你学习
3.竞争与合作
第五周
第九周(9.27~10.31)
第二单元
1.我来画棵家庭树
2.我家的故事
3.家人关爱我成长
4.欢迎来我家
第十周
第十四周
第三单元
1.“问号”之歌
2.做学习的有心人
3.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十五周
第十九周
第四单元
1.生活中的你我他
2.热闹非凡的市场
3.农产品的家园
4.走进大工厂
第二十周
第二十二周
(二)随着年级的增高品德得分多呈递减。包括热爱祖国、遵守公德两项。在遵守公德中有两道情景题:“有人拾获钱物不交,认为‘反正不是偷的’,你如何看待?”、“看到有人在公共绿化地折枝摘花,你会怎么办?”,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在前者上的平均得分依次是:2.9688、2.9184、2.8768、2.9091、2.8330、2.6071,除初中一年级得分高于小学六年级以外,其余各年级都是依次递减的。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在后者上的得分依次是:2.7238、2.5460、2.6246、2.3525、2.2406、2.4048,除小学六年级得分高于五年级、初中三年级得分高于初中一至二年级以外其余各年级都是依次递减的。
(三)毕业年级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最高。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勤奋学习的得分依次是:9.399、9.355、9.457、8.888、8.728、9.137,从得分可以看到,从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从初中一年级到二年级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均呈下降态势,不过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是毕业年级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最高。
从上述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品德得分随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总体上小学四年级学生品德得分最高、初中三年级学生品德得分最低,这种情况同我们在座谈会上听到的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看法十分吻合,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和领导认为:“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虚假”、“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自私”、“现在的学生越大越不愿做好事”、“现在的学生越大思想越混乱”、“现在的学生越大越难教”。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得出学生品德水平随年级逐年下降的结论,因为学生品德问题相当复杂,品德的内容多种多样,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才能得出结论。
三、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原因
对于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逐渐下降这一现象,下面我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其原因做一些探讨:
(一)学生本身的原因。沿海开放地区儿童少年比之内地儿童少年较早地、较多地接触社会生活,但由于身心发展水平所限,良好道德基础还不牢固,在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时,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年级较高的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相对较多,因而受到消极因素影响的机会较多,品德非但未随着年龄提高,反而下降。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较多,品德非但未随着年龄提高,反而下降。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潮影响,觉得做好事吃亏,白费自己的时间和钱财,愿做好事的越来越少。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但近年来中小学校一样深受应试教育之害,不少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即使开展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是重形式,不重实效。如果说这些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有一定作用的话,那么它对高年级学生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尤其是相当多的学校对于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关心不够,一心只想着怎样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导致毕业学生在多项思想品德上滑坡。但由于教师经常讲、反复讲学习—考试的重要性,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毕业生对勤奋学习的体会都比较深刻,因而在此项品德上的得分最高。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相当强烈,多数家长千方百计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优越条件。但是,部分家长的思想深处存在着“重成才轻做人”、“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能够采取切实措施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家长还不多。另外,部分家长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着错误倾向,孩子年龄越大受到的消极影响越多,比如大多数低年级学生乐意交友,但是有些家长不准孩子带同学回家,散布“人心膈肚皮,交友没用处”的思想,还有的家长常给孩子讲做事不能吃亏的观点,介绍怎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对此还不能理解,年龄大了就懂得家长的用意,甚至照此去做。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开放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消极因素较前些年有所增长,违法犯罪现象相当严重。封建迷信、、吸毒贩毒等对于接触社会较多的高年级学生的影响显然比低年级学生大。
(五)品德评价标准的原因。学生的品德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至今学术界对此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人的品德和教育工作都是客观存在的,完全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关键是怎样确定品德评价的指标体系。我们把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1995年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及1991年颁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为制定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并对原国家教委的品德标准做了一定调整组合、补充更新,据此制定了问卷。但是从学生答卷和专家研讨的情况来看,有些具体问题仍然难以确定评价标准。如学生在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用多少来学习才是勤奋学习?1/2或者1/3?或者因人而异?我们从广州市某校抽出两个班对男生与女生的品德得分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个班的女生都显著地高出男生,显然,我们不能就此说女生品德水平比男生高。
四、几点建议
上述调查和分析告诉我们,目前中小学生的品德面貌不容乐观,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牢固树立又红又专的人才观,深刻认识德育的功能。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前些年这些正确的思想得不到贯彻。当前,特别要注意帮助家长端正教育目标,纠正其重智轻德、重成才轻做人的思想。
关键词:有效;品德课堂;道德认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做到说理明白,我们简称为“明理”。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论理清楚明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典型事例晓理
为帮助学生明白道理,在教学中应当十分注意精选典型事例,事例应当既能恰如其分地反应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又能为小学生接受。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1)结合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提问:的秘书打电话到图书馆借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回答:说了他是谁,图书管理员可能就会同意借书了。教师在小结中指出:日理万机,天气又恶劣,打电话借书是可以理解的。(2)紧接着提问:被图书管理员拒绝后,为什么亲自冒雨来借书了?引导学生理解对图书管理员说的话:“我也要遵守规则。”(3)第三个问题:听了的话,你想说什么?学生说:会更敬佩。教师指出:-一个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敬佩。
通过这三个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再适时地做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例中对遵守规则这样一个良好的品德提高了认识。
二、以对比明理
人们常常是在比较中加深了对一些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认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摆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强烈的反差,使学生清楚地辨明是非,明白什么是对,为什么对;什么是错,为什么错。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太湖没有暴发蓝藻前,湖水清澈见底的图片,描述在这种环境里,人们心情舒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再出示2007年的春夏之交,太湖蓝藻暴发后,湖水泛绿、死鱼成堆的图片,告知学生水污染不仅会让人心情不愉快,还可能因为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这样的对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了。
可见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使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效果是很好的,由于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学生可以迅速地明辨是非。
三、以类比寓理
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先讲―个较浅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以此类推,使他们理解较难懂的道理。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要攀登》一课中,讲述坚持就能成功,可以用《水滴石穿》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要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用《孟母三迁》的故事……
把一些深刻的道理,寓于这些生动的故事之中,学生就很容易懂了。
四、以情载理。以理激情
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始终要求老师要以自己饱满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学生闭上眼睛回忆生活中父母疼爱自己的事。(2)角色扮演。通过表演进行换位思考,唤起回忆,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辛劳。(3)想想自己平时对父母的关心,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吗?写在孝心行动卡上。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唤发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五、以谈话说理
教师在谈心式的对话中使学生逐渐明白了道理,效果也很好。这些谈话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由于熟悉又有亲身感受,谈起来亲切易懂。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我组织了如下谈话:(1)“刚刚在课间活动中,有的同学玩得高兴,有的却玩哭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游戏时有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了。(2)接着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做到守规则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要排队按次序,不加塞,不抢先;二要遵守大家制订的游戏规则,该怎么玩就怎么玩。(3)再出示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小故事,提问:“如果你在场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明白:为了大家都能玩得开心,游戏时要守规则。
这节课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所谈问题内在联系紧密,层层深入。学生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师生在谈话中,就使道理渐渐明晰了。
按照我局2012年印发的《关于深圳市初中综合课程设置的调整意见》(深教〔2012〕321号),我市从201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新生开始,将原有的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改为分科教学。根据我市初中综合课程设置调整情况,结合我市中考中招工作实际,现就2012年及以后入读初中(即2015年及以后毕业)的学生参加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的科目调整及实施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中考科目设置
(一)语文、数学、英语(含听说)、理化(合卷)、历史等五科文化课考试安排在初三年级末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各科考试时长、卷面分值如下:
中考科目考试时长卷面分值语文100分钟100 分数学90分钟100分英语(含听说)(80+15)分钟100分(笔试85+听说15)理化(合卷)90分钟100分(物理60、化学40)历史60分钟100分(按卷面成绩的30%折算后计入中考总分(二)体育考试项目以我市当年中招体育考试方案为准,体育单科成绩按实际得分的30%折算后计入中考总分。
(三)生物与地理(合卷)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题型全部为选择题(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当年《考试说明》为准),考生全部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时长为6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生物50分、地理50分)。此项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但考生均须参加考试;在中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生物与地理(合卷)分数高的优先录取;该成绩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
(四)思想品德作为考查科目,全市统一确定考查内容和要求,由各区、各新区教育部门或初中学校负责组织考查。思想品德考查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
二、中考成绩呈现
中考成绩以单科原始分、单科等级和原始总分同时呈现。
单科等级根据单科原始分确定,等级设定及各等级划定比例为:A+(5%)、A(20%)、B+(25%)、B(25%)、C+(20%)、C(5%)。如果出现满分人数超过考生总人数5%的特殊情况,则满分者均为A+,后续等级所占比例相应扣减。
原始总分由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合卷)四科原始分及历史、体育两科按原始分的30%折算后所得分数相加而成,满分为460分。
三、生物与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
生物与地理(合卷)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初二年级末进行(一般安排在每年中考结束后第二天下午),缺考的考生可申请在初三年级末参加一次补考(与下一个初二年级学生一起考试)。
具有我市初二年级学籍的学生,以及当年初三年级中申请参加生物与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补考的学生,均由所在初中学校办理集体报名手续。具有我市户籍、在市外初中学校就读的初二年级学生或初三年级参加补考的学生,可在各区、各新区教育部门所设的报名站报名。
此项考试组考工作按照我市中考考务管理规定和要求进行,考场设置和考务组织工作由市招考办统筹协调,各区教育部门具体管理,各考场具体负责。命题及阅卷纳入当年全市中考命题及阅卷工作统一组织管理。阅卷采用计算机扫描读卡方式进行。
此项考试收费按中考科目1科计算,收费标准按《关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粤价函〔2001〕213号)执行。
一、接触,是认识社会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应从认识社会开始。当今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父母关爱的程度高,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基本上是两点成一线的生活,对家的周围环境、社区情况了解不多。一二年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可以说几乎是空白的。进入三年级以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这是一个难点。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也许是一知半解。我的做法是找准切入点,从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如我教三年级下册“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一节前发现,学生连自己住的方位搞不清楚,住的小区周围有什么设施、街道的名称也不知道。课上,我将学生按区分组,以学校为中心,分成东南西北分成四个小组,先是同一组的同学交流,了解同一片区的大概情况。然后我带着学生走出校门,介绍各个方位的具置、主要街道的名称。再带学生到主要街上仔细观察,搞清楚行进路线,仔细留意街道途中的特点的建筑,小区周围的公共活动场所、绿化景观等,并要求学生利用上学放学时间仔细观察,课下和同组的成员认真交流,在第二次课上共同完成社区街道图这幅画。经过几天的观察,许多学生大为感慨:原来我们的社区真美,真热闹,并且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节课上画图部分就比较具体逼真了,完成得很好。画完成后,我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大家作简单介绍。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让学生对社区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参与,是认识社会的主渠道
真正认识社区,还得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下册“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参观了辖区的社区居委会。适逢我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居委会公告栏中张贴有选民公示、候选人公示等内容,为下一节课“人民的代表”作了很好的指引。参观后我们请居委会主任为学生介绍了居委会的人员的遴选机制、工作内容,使学生真正懂得社区组织的内涵。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创造文明的环境”时,我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公共场所捡垃圾,清洗街头小广告,上街打扫卫生,发放宣传单,向市民宣传创建文明县城的意义等。这些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懂得了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社会出一点力。
又如我在教四年级上册“走进美丽的家乡”及“家乡的故事”这两个主题时,我先布置学生做好调查访问,向长辈询问、了解家乡的环境、地理位置、特别建筑、出名特产、风俗习惯等。教第二个主题时,主要让学生调查访问以前家乡的样子,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时代的情况,同时跟现在生活相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社会进步。调查访问后的读短文交流活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有很大的满足感,对社会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适应,是认识社会的升华
关 键 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社会性发展;道德判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5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视为课程的基础,关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因此,教师应当从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捕捉鲜活的素材,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从而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引领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一、捕捉课堂生活细节,引领道德认知
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场域,课堂上孩子的诸多言行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我们要将课堂教学本身视为一种生活,善于捕捉课堂生活细节,因势利导,引领孩子的品德发展。
例如,在教学《做一名地球卫士》(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家庭垃圾知多少”环节。课前,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调查表,记录家庭一天的垃圾种类和数量。课上,反馈交流调查表,并由此延伸至班级、学校和社区,乃至城市的垃圾数量,帮助学生意识到垃圾日益成为地球的沉重负担。之后,教师请学生观察家庭垃圾记录表,从中找一找哪些垃圾可以减少,哪些可以回收利用。在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时,教师留意到有孩子将调查表随意一揉,准备扔掉。于是,教师调整了问题:“上完这节课,这张纸大家准备怎样处置呢?”孩子们纷纷说道,“可以用来折纸飞机、纸船”“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卖掉”“它的反面是干净的,可以打草稿”……准备扔掉纸片的孩子悄悄收回了手。此时,无须多言,“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的意识便走进了孩子心灵深处。
课堂上孩子随手扔掉废纸的行为并不鲜见,孩子们也容易习以为常,其中却隐含着环保意识的教育因子。品德与社会课程将教师视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如此才能及时调整教学,引领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二、激活校园生活事件,发现成长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校园生活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场域,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用校园生活事件丰富课堂素材,引领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新的成长意义。
例如,在教学《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北师大《品德与社会》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邀请清洁工冯阿姨走进课堂,与孩子们共话校园生活。孩子们对冯阿姨并不陌生,却也很少关注她的工作。当冯阿姨介绍自己的日常工作时,孩子们逐渐发现,原来洁净的校园正是源自冯阿姨每天的辛勤劳动,而这种劳动却常常被大家所忽视,甚至总有人不珍惜这种劳动。此时,教师请冯阿姨讲述前段时间发生的厕所堵塞事件:冯阿姨发现学校厕所被堵,脏水四溢,导致师生无法使用厕所。她赶忙使用工具疏通,但无济于事,情急之下,冯阿姨将手伸进肮脏的粪管,徒手一点一点掏出了堵塞物。厕所堵塞事情虽小,却给师生当天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班上一些急于上厕所的孩子更是深有体会。
根据冯阿姨的描述,堵塞物正是由于孩子乱丢垃圾造成的,而冯阿姨为了方便师生,不怕脏的精神更是深深感动了孩子们。一些孩子想到自己乱丢垃圾的行为,惭愧地低下了头。此时,有孩子动情地说:“冯阿姨,能让我摸一摸您的手吗?”孩子们争相与冯阿姨握手,向这位朴素而忙碌的保洁员表达深深的敬意。此时,无须多言,孩子们自然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孩子们纷纷表示:“我以后再也不会从草坪上踏过去了”“我以后上厕所一定要跨前一步”……平凡的校园生活事件激活了孩子们的情感,引发了孩子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改进。孩子们在熟悉的风景中发现了劳动者之美,这必将引领孩子们逐渐学会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不断实现社会性发展。
三、辨析社会生活现象,提升道德判断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课堂应当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在教学《我们生活在一起》(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以工程师、清洁工、服务员等为例,引导孩子们谈一谈对周围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认识。三年级孩子对身边的行业已有初步认识,争相发言。此时,有孩子说:“我家附近在盖楼房,妈妈说那里有许多农民工,有些人会偷东西。”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于是,教师请孩子们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农民工?”有孩子说听到父母议论过,认为农民工素质低,给城市治安带来混乱;有孩子则反驳道:“小偷难道都是农民工吗?”……孩子们争相发言,还各自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趁势引导:农民工工作非常辛苦,有了他们的劳动,高楼才能平地起……在交流碰撞中,孩子们认识到农民工凭自己的劳动赚钱,为城市建设贡献着力量;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劳动者。
一、由于刚接触这门学科
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上课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少,容易上成说教课,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思维受限,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应该在这里只起到提问,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理,然后导行,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本课中我用到了图片
还有视频进行引导,来让学生去发现,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堂课上下来,感到图片与视频的内容有些重复,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引导,或者由视频直接导入即可。可以把更多一些的时间放在拓展维护国家名誉这部分,用故事,儿歌等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国家名誉。
三、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是否乐写。现实是,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拿到题目后,既不知道写什么,也不清楚如何写。确实,要将三年级的孩子领过作文的门槛,并非易事,一方面,教师必须千万百计引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教师还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克服畏难情绪,唯有如此,方能见效。结合近几年的起步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四度”引领,即“先说后写,降低难度”、“走进生活,厚积薄发”、“揣摩章法,把握尺度”、“虚实结合,张弛有度”,把学生领过写作的门槛。
一、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必须与学生的年龄、准备程度相匹配,且遵循由“行为把握”、“表象把握”到“符号把握”的认知规律。习作教学亦不能例外,而“由说到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比如,在学完三年级上册的《石榴》后,我让学生把橘子带进课堂,大家一起看、摸、闻、尝。在经历轻松愉快的体验活动之后,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橘子是椭圆形的,它的皮摸起来一点儿也不光滑,有许多小疙瘩。”
“虽然橘子看上去有点丑,可是剥开皮,把鼻子凑近了,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闻到淡淡的香气,好像有森林的气息。”(显然这是受电视上某品牌牛奶广告的影响——有草原的味道。)
“放一瓣橘子到嘴里,轻轻一咬,汁就流出来了,酸酸甜甜的,越吃越好吃。”
……
学生有了切身感受,又掌握了有序观察的方法,作文时自然如鱼得水。
二、走进生活,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可见,充实的生活是作文能力提高的前提和保障。
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习作素材,培养细腻、善感的心。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秋天一处景”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走一圈,领略秋天的美景,寻找秋天的色彩。我不时地让学生停下脚步,然后有侧重地介绍一些典型景观。有了见闻,学生自然感受很深。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校园里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景,学生写得很精彩。
“秋天到了,一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小花坛。花坛里的一串红就像一串串鞭炮挂在绿叶丛中,又像一个个樱桃缀满枝头……”
“远远望去,花坛里的花儿像一片片红云从花坛中升起……”
在安全至上的校园管理模式下,春游没了,秋游没了,孩子们生活的天地狭窄了,尽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举家出游的家庭多了,但“家游”的氛围及收获与全班孩子的“群游”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得另辟蹊径。比如,走学科整合之路,与科学、品德、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老师牵手,在校园生活中找素材,以此弥补孩子们生活素材的匮乏。
三、揣摩章法,把握尺度
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其实是有章可循的。不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章法、技巧固然可以传授,但一定要把握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文章的好多段落都体现了“围绕中心写话”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就向学生渗透了什么叫中心句,怎样表达才叫围绕中心说话、写话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围绕“芳芳学习真刻苦”、“一到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等话题进行练笔。
能够围绕中心句清楚、完整地表达一个主题已属不易,此时,教师就不宜再提用打比方等修辞手法的要求,等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这种表达技巧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
四、虚实结合,张弛有度
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姑且把写生活中的人和事称为“实”,那么,与之对应,写脑海中想的事就暂且叫做“虚”。我以为,起步作文,宜做到虚实结实,一张一弛,这样既能关注生活的真实,亦能顾及孩子的天性。
比如,指导半命题习作——《假如……》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大胆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想象作文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没有了束缚和顾虑,学生的作文常令人耳目一新。
道德情感是人们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意志形成的内在动力,能够对道德行为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立足于探究性学习方式,从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以及模拟实践三个角度来分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策略,以期为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创设情境,感知道德情感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也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教学时,首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在课程开始之前带领学生玩起了游戏,然后在游戏中故意耍赖皮,不遵守游戏规则,激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将“规则”这个话题引出来,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明确不遵守规则耍赖皮的后果,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又如,对六年级“不能忘记屈辱”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圆明园被破坏前的图片,然后配上音乐和画外音进行有效的介绍,“曾经在北京有一座非常美的园林,这是一座皇家园林,园林里有……”介绍完之后,又将课件的画面转到了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事件中,他们的疯狂掠夺,不但抢走了无数珍宝,还用一把火将圆明园烧成了废墟。当看到这个画面之后,视觉的反差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怒,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在一旁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道德情感。
二、联系生活,诱发道德情感
道德源于生活,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够让他们内心受到道德的熏陶。因此,在品德和社会的教学中,要创设和小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让学生回忆曾经给自己带来快乐或者苦恼的生活经历,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对三年级“我爱我家”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把一些学生的爸爸妈妈放在课件中,再提前准备好学生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在上课的时候对这些照片进行有效的展示,请照片中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让生活实际和教科书紧密地联系起来,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物品,并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和这件物品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被打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我爱我家的主题。
三、模拟实践,升华道德情感
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并且自主地掌握思考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多设计探究性问题,合理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上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对品德与社会中“地球在‘发低烧’”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马上要被淹没的视频放给学生观看,从而引出地球升温造成的后果,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对品德与社会中五年级下册“父母的难处”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就可以先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观察,最后向老师汇报自己观察的过程和结果,以此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