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人文主义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主义思想

第1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关键词: 起源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Abstract: the humanism is the Renaissance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life attitude and idea. The Renaissance of the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European social cultural spir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propaganda suffering,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t the world Christian thought, this kind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violation of human nature, tied the thoughts of spirit, contain the people in this pursuit of happiness.

Keywords: origin humanistic idea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50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文艺复兴以前的近千年,欧洲社会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宣传现世苦难、追求幸福来世的基督教思想,这种基督教文化违反人性,束缚了人的思想精神,遏制了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因此改变现状的新文化、新生活的出现就成为历史必然,而这种新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属于感性的、个人主义的文化范畴,有其进步意义也有它的局限性。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相信人的本性有巨大的潜力,而不相信宗教的超验的价值。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力量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达到,这与那个时期对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热情,正在增长的个人主义,多才多艺的男子应当成成为国务活动家、诗人、学者和勇士的理想是一致的。

人文主义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专业意义上的术语;一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想化理想一种概括性总结。前者是狭义的人文主义,后者是广义的人文主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区别之处。人文主义者认为哲学派的逻辑学太枯燥无味,而且完全与实际生活脱节,所以他们用一种感性的态度―――也就是世俗化、生活化的态度来对待古典文化,希望通过学习使人们更加重视道德,对现实生活更有责与贡献。但这种对古典语言、文风的过于狂热爱好,使有些人走向琐碎与极端,所以后来些名人于与这样的人文主义者为伍。但在这样一种热爱古典文化的风气影响下,整个意大利以及后来的社会都形成了一种思想理念: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认为在上所有造化物中,人的“尊贵”是最优秀的,仅次于天使―――因为人是尘世间唯一能够获得上帝意旨化物。有些人则更进一步强调了人自己具有掌握自己命运和在尘世间幸福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兴时期作为文化思想、文化理想的人文主义。但不管是狭义的人文主义还是广义的人文主义,“文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一致坚信人类具有崇高的品质和美好的希望”2也就是说在重视人、肯定精神上它们是一致的;另外,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对人的重视与肯定都属于一种感性意义上的范畴不具备深沉的理性色彩。我们这里说的人文主义是指广义上的人文主义,也就是指在文艺复兴时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含义十分复杂,它的核心内容在“人”,布克哈特认为人文主义的最突出之点在于人的发现,“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3,人是万物之本,所以人文主义也称人本主义,其中心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人文主义者肯定和注重人、人性,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要求在各个文领域里把人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鲜明充分地展现人的一切特性。他们歌颂人性的力量,肯定人的价值,把人看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4,赞美人的精神和肉体,颂扬人的力量和智慧。

2.主张个性解放、个人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在漫长的中世纪,教会这个代表着上帝在人间的权力机构竭力宣传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宣传“原罪救赎”、“来世报应”、“天堂地狱”等,强迫人们放弃尘世的生活享受,放弃对现世幸福的追求,禁绝,忍受痛苦,追求永恒的天国的快乐。人文主义者反对“天堂”和“来世”的精神寄托,强调天国在人间,重返人间乐园,肯定人的伟大,肯定现实生活,热情歌颂爱情,认为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反对教会鼓吹的人生是苦难的来世思想和爱情是罪恶的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个性解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文主义者所反对的主要是教会的强权统治,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对基督教信仰的动摇怀疑要到18世纪启蒙时期,由启蒙主义思想家们来完成。因此,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不是理性的批判,而是激情的宣泄,它在思想上并不是以深刻著称的。

3.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批判中世纪教会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反对蒙昧主义,提倡学习文化和追求知识,全面发展个人才智。在中世纪,知识文化掌握在少数教会神职人员手中,成为他们控制愚弄人民的工具,他们还宣扬知识会带来罪恶,对人民实行蒙昧主义创办大学的本意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教,在人文主义兴起以前,大学里讲授的最重要的科目是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渐渐增设了修辞、文法、历史、诗歌等科目,这些科目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研究载体,研究有关人的知识,因而被称为“人文学科”,它摆脱了神学在大学里的首要地位。更重要的是,人文主义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摆脱了教会的蒙昧主义束缚,表现了对理性知识的推崇与追求,他们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正的学知识,全面地发展个人的才智。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反对世袭等级制度中世纪的意大利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教皇、教廷势力越来越大,一直与世俗的罗马帝国君主争权夺利,加上意大利素有的自治传统和因为商业经济发达所带来的自由城邦体制一切使中世纪的意大利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松散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初步发但不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当后来法国、西班牙相继侵占意大利时,松散的意大利根本无来犯之敌对抗。因此,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结束分裂动荡的局面。其他国家情况虽有差异,但也都希望出现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因为羽翼尚未丰满的资产阶级还依仗仗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来发展自己的力量,而封建割据、国家分裂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等级制度是维系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随着市民阶层势力的壮大,这种制度就限制了资产阶级的步发展,他们被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为了进一步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个人的发展,人文主义者力反对封建世袭等级制度,实现个人的彻底解放。总之,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人不是为上帝而存在,而是为生活而存在;人不是上帝的羔羊是生活的主人。

结语

文艺复兴虽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基本结束,但实际上,我们从欧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看,它们并没有真正的结束,我们今天正在提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这就是人文主义―――只不过不是放纵的人文主义,而是更广泛普遍理性的对人的关怀与重视。欧洲社会在文艺复兴过后就转入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人文主义在完成上一阶段任务以后,并没有销声匿迹,它在人性解放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到18世纪,就形成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更加理性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真正结束。人道主义在今天仍然是进步的、有价值的思想,还在推动社会发展。审判萨达姆,其一大罪状就是反人类罪,反人类罪就是不人道,所以我们现在还要提倡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注释:。

[1]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第285页

[2]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第152页

[3]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哈姆雷特[M].卞之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365页

[4]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第84页

参考文献:

[1]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第2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主义 教育思想 重要性

一、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一)人文主义教育教学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都作为文化的精髓,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备受人们的关注。其在教育活动中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从而力求做到科学、人文及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具有广博的视野、独立的理性精神及智慧的品格,在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培养。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得到显现出来,倡导人本主义。目前英语作为教育体系中地重要课程之一,其属于人文学科,所以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人文学科知识的特殊功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

人文主义教育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英语教学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理念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英语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原则具体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尽量使用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的材料,以促进二语(英语)自我与母语自我的结合。

(2)减少或避免批评,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

(3)导入情感教学,使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4)鼓励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5)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二语自我向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学习者自己愿意做的人。

(6)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人性化的途径。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英语在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中都有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而对于英语专业,则目的是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但在英语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对语言缺乏敏感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英语学习具有较多的不利因素。因为在英语学习中会有许多关系到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果对这些方面缺乏了解,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在当前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英语学习还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而且在英语写作及口语学习中由于思维领域较窄,所以其表达的内容较少,每天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英语的学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提升学生自学和实践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语言教学思想认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要求。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很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则关注很少。比如,在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时,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改正学生拼写中的错误、语法使用上的错误和句型上的错误等,而对学生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内容是否恰当则不予重视。这也就是说,教师只侧重于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能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目前各院校中,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偏重对学生进行英语技能的教学,关于中西文化方面的教学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来对待的。学校如此安排,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这样一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的要求却被忽视了。近些年,高等院校都很重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在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活动虽然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仍无很大帮助,仍没有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能促使学校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相关课程或安排相应的活动。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其更主要的是人文素质教育,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习惯的养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人格,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需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将人文主义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贯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0.

第3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应用

1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个行业领域都将对自己竞争力的提升作为在市场中立足的重要途径,这就提高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人才的教育方式也随之进行了革新。英语作为广泛使用的世界通用语言,目前对于英语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过去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现在所适用的英语人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开始在英语教育中出现,即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加入到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2 人文主义思想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2.1 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自学能力

为了培养科技英语人才,开展科技英语的翻译工作,很多理工类院校也设置了英语专业。但是由于理工院校主要以理科生为主,对于人文知识了解不足,对语言也不够敏感。语言的学习涉及到文化背景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历史、人文风俗等各种知识,这为理科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困难。而在日常的学习中,普遍的学生都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学习知识,只有极少部分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行为,学生自主和实践学习的能力很差。学生的思维领域不够开阔,在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上能够表述的内容极少。所以,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学习,无法在自主的学习中进行创新。因此,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能够对学生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2.2 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教学,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对语法的应用是否正确,发音是否准确,语言的使用是否流畅,很少对学生英语的整体情况进行关注。简而言之,教师只重视对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的培养,忽略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造成了学生知识局限思维领域不够开阔,缺乏对问题的正确思考。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加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人文思想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在学校组织校内活动的时候,却没有凸显出人文主义思想。有很多校内活动虽然宣传中广泛提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极为重视,但是,实际上对于学生发展创造性、全面性以及整体性丝毫没有帮助,无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动力。学校开展相关的人文课程和活动,才能够有效的应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达到活动目的。

3 如何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3.1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不能仅仅只限于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方面,更应该将历史、政治、艺术、哲学以及法律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作为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极为重要。在走出校园后,英语专业的学生是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英语交际中。为了实现与本国人或者是外国人运用英语进行口语或者是书面的交流的这一目标,只是简单的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是无法达到的。

3.2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为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学,还包括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不断的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新的知识和素材与教学相结合。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语言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尊重、自我内省,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亲密,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良好品质。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各方面普遍考虑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3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人文主义教学理念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帮助,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潜能,语言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时候提供帮助。教师需要有开放式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更加热爱和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促进学生思维领域的拓展,帮助学生知识理解和吸收能力的提高。

3.4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校园氛围和谐、宽松以及自由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内在精神素质,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在应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只是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改善,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学生相关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团体活动等,能够给学生成长进步带来影响。所以,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文化建设。使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对社会和现实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自己实践和创造方面的能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加强高校英语教学的建设,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思考。增强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全面分析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将人文主义语言教学观念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发挥,促进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关键词]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人文主义;奋斗精神

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要将社会大背景了解清楚,重视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以及思维方式。人文主义情怀在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从中解读出女性奋斗精神,又能发现爱情之真谛,人无法逃避生活之艰难,面对现状,从奋斗中找寻希望之光,从追寻真理中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冲出困境。卡捷琳娜的事迹成为电影中的主线,我们也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诸多人文主义探索。

一、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艺术价值

1958年,高考落第的卡捷琳娜来到莫斯科进行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她在一家金属服饰厂谋到了工作,与朋友玛利亚、柳德米拉生活在一起。油漆工玛利亚正在和一个普通的工人热恋,他们准备结婚过简单的生活,柳德米拉想靠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名流中“寻夫”。此时,吉教授要去度假,邀请卡捷琳娜去帮他看家,她与柳德米拉扮成吉教授的女儿与社会名流一块进餐,卡捷琳娜由此和电视台摄影师拉奇科夫相识并相恋。一次,拉奇科夫奉命给金属服饰厂优秀员工摄影时,认出了卡捷琳娜,她的真实身份由此曝光,拉奇科夫就此与她分手。而此时的卡捷琳娜已经怀孕,她只好将孩子生下并自己一个人将其抚养长大。16年后,卡捷琳娜独立完成了高等教育,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化工专家,并成为一家化纤工厂的厂长。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顺利成为莫斯科的一个社会名流。步入中年的她仍没有结婚,她无时不在期盼着能遇到一个好男人与她相守相伴。一次,在坐电车时,她巧遇了一级电焊工果沙,这个中年男子的热情与独特的想法迅速将卡捷琳娜吸引住,他们在多次见面后相爱了。在一次斗殴事件中,果沙救了卡捷琳娜16岁的女儿亚历山德拉,亚历山德拉对果沙也产生好感,由此,果沙在卡捷琳娜的家庭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此时,拉奇科夫由于家庭缘故身败名裂,整日喝酒度日,他想与卡捷琳娜重归于好,但是被她拒绝了。果沙因为此事与卡捷琳娜产生了矛盾,但是很快他们又重归于好,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电影以现实主义拍摄手法,刻画了时展、社会变革中的人的真实面貌,用卡捷琳娜的生活经历以及她的奋斗精神阐述了人活着的价值所在。电影荣获5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映之后获得好评无数,也影响了后来俄国电影的拍摄模式,无论是从电影艺术角度,还是人性刻画角度,《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都将最至诚的思想传达给了观众,它深刻而富有哲理,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

二、人与命运的抗争精神演绎

卡捷琳娜、玛利亚、柳德米拉三个年轻的女孩并没有突出的社会地位,但是三个人都想在这个发展快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现个人理想,她们以不同的方式与现实命运作斗争。尤其是卡捷琳娜,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人开始做起,通过勤奋自学完成高等学业,并用自己的工作能力维持了一个拥有三千名员工的工厂的正常运转。更重要的是,当拉奇科夫抛她而去,她没有陷入无边的悲伤当中,她选择了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这一切,工作、家庭都需要她自己来打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已不再是那个爱做梦的女孩,青春年少一去不复返,剩下的只是单纯的奋斗。

卡捷琳娜最终获得了成功,她的事业进入高峰,又迎来了一个真诚的男子,他对她的爱意和他的热情正是她想要的,她从生活的煎熬中脱离出来,上帝之手正伸向她。此时的玛利亚和她的丈夫尼古拉已经生了三个孩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柳德米拉的生活却几经周折,她追求的幸福与荣誉成为泡影。电影中用卡捷琳娜与柳德米拉的生活状态的反差,来证明奋斗之魅力,因为柳德米拉始终处于幻想当中,她没有做出任何牺牲,她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卡捷琳娜遭受到巨大的生活打击,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再大的困难也无法撼动她上升的决心,于是她不断奋斗,挣扎着摆脱现实困境,她坚强地扛起所有负担,默默地完成心里的所有计划。

命运不会给任何人开玩笑,机会也只是给做好准备的人的。所以卡捷琳娜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拉奇科夫因为门第关系抛弃了她,但是上帝还是站在了她这边,她凭着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超越了现实,从霉运中重生,在最可怕的生活边缘中走向了光明。

三、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必须以正确、完整的人格精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论是对社会还是自己的家庭,都要负起责任来。柳德米拉选择了从幻想中出发,许多年过去了,她并没有认清现实,当生活之劫难到来的时候,她的家庭和她的思想一样终将变得支离破碎。而卡捷琳娜给自己做了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她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献给了事业和家庭,她一个人分担两个角色,生活的艰苦让她变得更加成熟,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催促着她前进,巨大的压力并不能压垮她。卡捷琳娜心中的斗志始终没有因为生活之磨难而丧失掉,她反而变得更加顽强,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间将人的心灵棱角磨去,毫无斗志的人就像从山上滚下的石头,最终跌得粉碎。而那些勇敢地往山顶攀爬的人,他们的心头有剧烈的火焰,生活之希望时时刻刻温暖着他们,无论山顶有多么远,他们最终将会抵达目的地,一览众山小。卡捷琳娜就像勇于攀登高山的石头,当她超越现实,到达山顶的时候,她的身影将成为万众瞩目的伟大形象。因为卡捷琳娜年轻的时候许下伟大的愿望,她用顽强的斗争精神与超人般的意志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用“现实主义”拍摄手法描绘了一个伟大的社会变迁之蓝图。当卡捷琳娜真正步入社会,她发现了自己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做起,国家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中矗立的高楼大厦淹没了人类渺小的身影,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必须要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换来更多的机会。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卡捷琳娜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她稚嫩的心灵曾经遭受过打击,但是现在的她没有一丝悔恨,她要在奋进中获得重生,这就是她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所在。

从电影中女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卡捷琳娜做到了这一点,她成功了;玛利亚根本没有这种观念,于是她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柳德米拉想要获得成功,但是她“心比天高”的浪漫思想将她打入无底深渊。柳德米拉把希望寄托于嫁个多金男人而过上富足的生活,电影实质是把人物质化,而进行的物物交换,那就谈不上尊严问题,只需要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同等的价码来进行交换。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三个女性人物,她们在社会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她们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走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努力过,奋斗过,就一定会有收获。电影又告诉我们,“身立于这个社会当中,必须要给自己定好位,然后努力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我们从电影中看到“人”的可贵之处,同时又看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命之价值于探索之中慢慢升华,最终会迎来美好的曙光。

四、家庭幸福感的获得

拥有温暖的家庭,享受家人带来的快乐,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得到的。破碎的家庭犹如破碎的梦,年轻的卡捷琳娜并未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她毫无幸福感可言。果沙并没有真正的社会地位,这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子闯入她的家庭,让她瞬间看到了希望。“与世无争,思想超前”的果沙变成了照亮这个破碎家庭的指明灯,他指引着卡捷琳娜驶向幸福的彼岸。电影中与卡捷琳娜相对应的就是柳德米拉,她嫁给了一个运动员,而这个运动员的生活状态与命运却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完美,她年少时追求的虚荣从此被打破了。电影告诉我们:家庭幸福感不是靠金钱、地位、名誉来维系的,而是用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心与心的沟通换来的。

果沙就是这样一位最合适的人选,他的成熟思想和温暖、阳光的气质正好弥补了卡捷琳娜的心灵缺憾。他没有华丽的外表,却用最质朴的语言打动了卡捷琳娜的心,他与她的精神交集奏出了美丽的音符。尊严,这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的巨大动力元素,卡捷琳娜用奋斗获得了尊严,果沙用自己的真诚获得了尊严,他们用至诚感动了观众,又用心灵世界中璀璨的光芒照亮了对方,他们最终要生活在一起,幸福即将降临他们的家庭中。

电影中具有讽刺韵味的地方是拉奇科夫的命运,他没有选择与地位低下的卡捷琳娜组建家庭,没有对她和亚历山德拉做出一点贡献,他的生活正在经历“倾家荡产”的变故,“家庭幸福感”永远不会光临他的世界。他在卡捷琳娜家里看到了自己的女儿,并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但是他不能再踏入这个家庭半步,因为他的“过失”已经将他送入“地狱”。自强独立的卡捷琳娜获得了幸福的家庭,她迎来了她的“第二春”,生命中洋溢着快乐和幸福,电影就此划上圆满的句号。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更重要的是一部关于人的成长和变迁的电影,它反映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思想的人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它可以让人触摸到生命的律动,让人相信未来。“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的是悲痛失败,但生活不相信软弱的眼泪,只有凭借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失败,获得幸福。

五、结 语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其中以卡捷琳娜为主轴线,刻画了女性在社会中通过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完美事业、赢得幸福家庭的经历。电影还用人物发展对照的描述手法,给我们呈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理所在。究竟怎样生活,要看个人价值观的选择,更要看个人行动,正确选择自己的道路,认清自己要走的方向,从“步步为营”的奋斗中慢慢实现理想,才能真正说已经获得了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雅君,李丹妍,赵玉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例论俄文电影赏析课的教学实践[J].黑河教育,2007(01).

[2] 李溪桥,胡榕.关于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讨论[J].电影艺术译丛,1981(01).

[3] 戚鸿才.追求幸福者的面面观――谈电影剧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J].苏联文学,1982(06).

[4] 许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为何大受欢迎?――当代苏联文学中的妇女和家庭问题[J].今日苏联东欧,1983(03).

第5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1.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基础,倡导情意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重视情意发展,反对重知轻情或知情分离的传统教育。情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进而律己善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完善的人格。教育过程中重视分析、体验和具体表现情感和情绪。和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职校学生在情意发展上相对滞后,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培养职校生健康人格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更为深远的教育意义。

首先,通过文学作品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当前中职语文提倡为专业服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学的教化作用,笔者认为,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中职语文的改革仍然应该尽可能地保留经典篇目,保留文学的原汁原味。中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人物、事件大都有典型的思想意义,只要语文教师善于从中进行挖掘,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情操融入语文课本中所表现的那些高尚的精神境界之中,在塑造健全人格的同时树立起职业理想,使语文成为学生职业意识的发源地。富士康公司青年员工的跳楼事件震惊世人,也给我们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姑且不论企业是否存在非人性化管理,这些年轻人用生命进行无言的反抗就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完善往往比智能更能彰显生命的价值。教师应该把对生命的尊重融入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比如在上《故都的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从树叶的凋零、寒蝉的哀鸣中体悟生命的可贵。

其次,中职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正确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在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换言之,“教人”比“教书”更重要。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接受、理解。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等角色。教师应做到:要对学生作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活动;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要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等等。”中职语文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他们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加深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使学生的知、情、意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2.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终极目标,倡导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力量,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换言之,没有需要就没有动机。他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中职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主要是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一点区别于普通中学学生。

中职语文课作为一门文化课,是各门功课的基础,与专业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为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课程则为语文课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语文课堂里运用教学智慧将母语学习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紧密结合,有百利而无一害。从马斯洛的需求说来看,人只有保障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谈得上更高层次的发展。达成自我实现也是人本主义者的共识,它颠覆了以往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把人的发展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上,置于人的内在潜力后天发挥上。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智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不同的语文课。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旅游类专业可以侧重于文章介绍的天姥山的优美风景,指导学生学写导游解说词;建筑类专业可以侧重于天姥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势特点的分析;而文秘管理类可以侧重于学习文章的语言组织、谋篇布局;对于美术设计类专业则可以引导学生从山水画的角度去解读课文,将赏诗与作画紧密联系。教师智慧地把教学重点的设置与学生所学专业贴近,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第6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人文主义,由人文主义思潮所孕育的人文文化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的主题。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反对封建的神学体系和经院哲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肯定现实世界,高扬理性与智慧的旗帜,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新文化给当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文文化逐渐成为文化复兴时期大学文化发展的一种主导文化,大学同时也成为了当时传播人文主义思想和培养新人的主阵地,涌现除了一大批具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这些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比较系统的提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内容和方法,很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开创人文主义教育实践探索的新模式。在人文主义思想熏染下的人文主义教育对文艺复兴时代整个欧洲的人文主义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高等教育影响之深和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反封建、反教会的伟大思想,其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弘扬奴隶制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主要是“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6]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大学里传播古典人文文化知识,广设人文学科课程,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具有开创精神的经世致用之才是其最主要的表现。为了挣脱中世纪大学以宗教神学为主的文化枷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强烈要求解放被神学束缚的文学、艺术、哲学、文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促进近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产生,强烈要求用人文主义的教育来取代经院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很注重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此时的人文学科主要是指纯文学、历史、诗歌、艺术等学科知识,在原来“七艺”的基础上扩充以人性和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学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文学科的地位,使之从神学之婢女的地位中走出来,成为正式的传授人文之学的学科。这样,大学中人文主义的学科或课程分支逐渐增加,为大学引进了具有强烈人文主义色彩的“新知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人文主义学科中当然也包括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也纳入了当时大学的教学内容,但此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还没有应有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主要是人文主义对当时大学文学院人文学科的渗透,文艺复兴的主要目标是在治人之学,而非治物之学。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为了反抗中世纪的精神文化上的桎梏,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获得自由的发展。由人文主义新文化所导致大学课程体系甚至是教育价值体系的变革,使人文主义的新学科冲破了由经院哲学单独把持大学讲堂的僵化教学状况,进一步丰富大学的课程内容,为中世纪后期日趋保守以及拒纳新知识的大学开创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人文主义思潮对大学的影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文艺复兴运动虽然产生在14世纪初,但真正对大学产生较大影响是15世纪后半期的是事了,这除了高等教育外部的原因之外,高等教育内部本身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教育的组织似乎比教会本身还更为排斥变迁,更为保守和传统。教育组织的功能就在于将某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递给新的一代”。[7]序言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接受,大学也经过了一个保守抵制,渗透接受的漫长过程,直至最后对大学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大学才慢慢接受人文主义文化作为其发展的一种文化模式。

    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兴起,更重要的是人文文化的兴起与传播主要是在大学外的一些地方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班指出:“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他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8]所以,大学对职业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关心,专业科目在大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而对人文主义的教育就比较忽视了,对人文主义方面的“纯知识”也关注不够,甚至在一些大学把人文主义当作一些不实用的东西予以排斥。鲁迪说:“欧洲大学中那些保守的人把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看做对他们既得学术利益的威胁,认为它减损了大学教授的职责,也许还会颠覆高等教育一直允诺要维护的那种信仰”。[9]63因此,一种新的文化要对旧有的文化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和冲击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文文化对以宗教文化为主的中世纪大学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随着大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文文化进入大学而取代宗教文化成为大学文化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15世纪中后期,大学的保守、落后与腐朽为人文文化加速对大学的渗透创造了契机,人文文化深入到大学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大学的变革,促进了大学的发展,人文主义的教育运动在各国大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自15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的牛津与剑桥大学顺应时代潮流,相继掀起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潮,大力推进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的实施,到16世纪的时候,牛津大学已经成为欧洲人文主义文化的传播中心之一,与此同时,剑桥的人文主义教育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法国,人文主义思潮在大学的传播有点特殊,主要是因为巴黎大学是经院主义最坚实的堡垒,大学的宗教性特征十分明显,尽管当时的教会和巴黎大学对人文主义文化在法国大学的传播有较大的抵触行为,但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随着深受人文主义文化教育的教师在大学的聘任、人文课程的开设、人文主义书籍的出版以及后来在巴黎建立一所主要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法兰西学院等等,所有这些大大促进人文主义思潮在法国大学的渗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巴黎大学也改变对人文文化的抗拒态度,甚至巴黎大学的一些教授也加入到了人文主义者的队伍当中,共同推动人文主义文化在法国大学的发展。在德国,“文艺复兴运动首先是从大学开始的”[5]158,从15世纪中叶开始,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文主义学者开始在大学讲授人文主义课程,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从16世纪开始,随着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内的渗透,人文主义借助德国宗教改革的契机,加快了人文主义思想在大学的传播,增加大学的人文主义课程科目,扩充人文主义学科的传播范围,最后德国主要的大学都接纳了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主义文化在德国大学产生广泛的影响,也促进德国大学的文化发展。“到16世纪上叶,德国的哈雷——维滕堡大学(1502年)、法兰克福大学(1506年)、马尔堡大学(1527年)、科尼斯堡大学(1544年)、耶拿大学(1558年)等相继建立,德国各大学都采取了人文主义的改革措施,摆脱了经院哲学的樊篱”。[10]201到16世纪中叶的时候,欧洲大学的课程重点主要体现在各种各样的人文学科上,人文知识成为大学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时的高等教育文化选择体现一种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和特征,人文文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选择。

    二、人文文化选择与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第7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成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历经千百年,至今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近些年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进而也要求教师自身全面、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阐述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影响及要求。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人文主义的历史界定

人文主义(Humanism)是几百年来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也是一个广泛使用但含义十分模糊的概念。人文主义并不是一个直接产生的词,他的产生要比“人文学”和“人文主义者”晚得多。教师所教的有关古典文化的教学科目在文艺复兴时代被称为“人文学”,而教授“人文学”的老师就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学”在15世纪所指的科目是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等。但“人文主义者”比教授“人文学”的老师的范围要广一些。正如克利斯特勒所说的:“文主义这个词就来自于人文主义者和人文学科这两词,并且,这两个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被使用的词。从这个时期的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主义者就是讲授人文学科的人,而人文学科这个词则代表了一组学科,它由语法、修辞学、诗学、历史和道德哲学组成。从这一定义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上述意义的人文学科的伟大兴起与发展;人文主义对其它文化领域,诸如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必定都是间接性的。”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渐渐走出中世纪的神学观念,开始形成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二)人文主义的特征

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中总结了人文主义的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肯定和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人文主义的核心特征。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有能力的,人能够发展自身,从而获取各种优秀品质,不断向完美接近。人文主义对人的赞颂与中世纪都会对人的贬抑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倡导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重视人的能力而非血缘、门第、财富等因素。人文主义反对消极悲观、无为的宿命论,认为人有能力决定个人的命运,人的能力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能力战胜命运的肆虐。人文主义对人的看法更加乐观和自信,认为个人的能力及其发展是获得成功、荣誉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依靠。

第三,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中世纪神学宣扬人对都会的教义教规的绝对信仰和盲目服从,而人文主义与这种权威主义做法相对立,要求把人从都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多造诣的全面发展的通才。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传授古典学问,让学生接受广泛的人文学科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头脑发达、能写善辩、风度优雅、体魄强健的经世致用之才,以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三)人文主义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诠析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北欧人文主义倡导者伊拉斯谟认为好教师应当年长、有高尚的品德、有渊博的知识、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懂得教育艺术。与伊拉谟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维夫斯认为教师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具有很好地进行教育的学问;具有教学技巧和才能;具有纯洁的品格。教师应懂得教学技巧,应具有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的智慧”。另一位英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建议对老师进行严格的职前培训。他认为教师不仅应掌握知识,还应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懂得教育和教育的方法。法国的哲学家蒙田认为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第二,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判断力和道德;第三,教师有高于父母的权威;第四,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第五,教师要有好的性情。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强调教师要有工作热心和敬业精神,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以热情感动学生,使之发生情感变化。

不难看出人文主义学者和教育家所提倡的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了广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教育经验、教育教学知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工作热情、工作精神等,具备这些专业素质的教师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才有可能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虽然没有明文的规定。也没有系统的科学论证,但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已经做了深刻的论证,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对当时的教育产生大面积的影响,但对后世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思想,这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定义

现代科学证明,素质是一个人通过环境影响、教育和内因作用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通过气质、言行、修养、品格和风度等表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质。林崇德、申继亮教授将教师专业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分析

叶澜教授认为,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专业精神、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李瑾瑜教授认为,应当包含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朱宁波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专业理想、专业知能、教育智慧。中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笔者认为,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无论是哪一位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论述,它都包含专业知识、专业道德这两个基本方面内容,这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教师可以立足教育领域的根本所在,它们也决定一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合格教师的至关重要的方面,也决定着这个教师能否在教育领域里继续成长。当然教师专业素质还包括专业精神、教育观念、教育智慧等许多方面,本文将着重介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中专业知识与专业道德的影响。

专业知识是一个专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专业人员区别于另一个专业及其他人员的本质特征。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在舒尔曼看来,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教师有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特别重视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思的功能与作用。叶澜教授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三个层面。第—个层面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第三个层面是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

专业道德即指教师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在人格上,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广的影响。师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师德的影响不但广泛地作用于在校学生,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高尚的师德会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几十代人。因此,在道德水准上,对教师要求更高、更全面。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

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不同。在我国古代,道德伦理的人文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教师则首先要拥有辩论术;进入中世纪,宗教学说成为最重要的教师专业素质之一。

(一)人文主义思想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人文主义学者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论述中分别提到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育的学问”、“掌握知识”、“有学问”,虽然他们的“知识”、“学问”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同程度上包括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知识等。

叶澜教授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三个分层中,最基础的层次中就指出教师要掌握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其中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就是指,教师不能只片面地掌握人文知识或科学知识,而是要全面掌握人类的优秀文化,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多造诣的全面发展的通才,那么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才能,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样倡导的是即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不能失去人文精神。单纯地掌握科学知识或人文知识。并不能得到人们预期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主义教育教育不仅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主张通过人文科学的教育向学生提供关于人的精神领域心灵世界的有用知识。而且重视自然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具有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智潜力的自由运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与科学进步相伴的是文明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所以,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掌握人文知识还应该掌握科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更要既要弘扬科学精神,又不能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养成。

另外,教师还要掌握能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蒙田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论述中第一点就提出了“老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可见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重视。有了这些辅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影响

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中居于首要地位。孔子要求子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德修养为主,学习文化知识及技艺只是“有余力”时的事情,道德修养可以说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且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所以对现代教师来说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心育人、钻研业务、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一直以来对教师专业道德基本要求。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广的影响。维夫斯说“一个教师应该既是个好人,又是学问的爱好者”,可见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这恰好与人文主义的教育观相一致。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可以看出,要求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和谐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我国主体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教师要具有优良的品德、崇高的理想,在讲授科学文化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化到教学实践中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第8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关键词:人文主义,城市规划,指导思想

Abstract: in the human civilization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under the premise of human societ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m. Humanism in society's influen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ep, this paper discuss the humanism of urban planning to influence, to domestic city plans to put forward the new guidelines.

Keywords: humanism, urban planning, guiding ideolog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中愈加根深蒂固。城市的发展代表着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也越来越重视人文主义的指导思想。

1人文主义规划思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1.1 人文主义的起源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它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这里的人文,指的是人类的礼教文化。

1.2 人文主义与城市规划的结合进程以及其主要特征

1950年以后,随着战后经济的不断复苏,人们对人类自身所居住的条件不断恶化越来越不满,因此,人类开始尝试着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重新考虑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建造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景观学校组织的建筑小组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思想。这种新的思路实质上是指城市建筑规划的设计理念在与当前的技术手段结合的同时,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以求达到人与事物相结合的目的。这一思想概要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它有力的唤起了曾经一度不被重视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人文本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一个主题思想。

2 传统国内城市规划的弊端与不足

国内传统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把国内城市建设成为富丽堂皇的世界性大都市。这一目的本身充满了政绩的味道,部分行政官员为了追求政绩,一味的往:高、透、亮方面努力,完全忽略了人类本身的需求。

2.1 城市规划的盲目性与照搬照抄性严重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我国的城市发展可以概括为:起步较低、发展迅猛。发展落后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向西方先进的国家学习,吸收西方先进国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精华,为之我用。但是,以当前来看,我们的这种学习已经逐渐演变为盲目的照搬和抄袭。西方一些城市规划是在几十年前的事情,他们自己也逐渐发现其中的缺陷。我们一味的照搬是不明智的。我们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这种城市规划的意图、优点和缺点,盲目的照搬只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2 城市规划缺少群众的参与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城市规划要以人类的舒适度作为考量标准,必须统筹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特征,在群众中征集城市规划方案,这不仅仅能够弥补我们城市规划小组的局限性,还能够更广泛的吸收我国城市建设的历史元素和文化特征。

2.3 高层建筑群使邻里关系日渐疏远

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住宅逐渐向高层化发展,高层化的建筑群使邻里的交往失去了空间,导致城市间人际交往的缺失,在大多数的居民楼中,根本没有居民活动交往的场所。致使楼上楼下不知道对方姓名的情况很普遍,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当前高层化的规划方案严重影响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3 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3.1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探索研究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在项目实施阶段,一定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力求规划建造最宜居的人类生存环境。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一些具体措施:

3.1.1对建筑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

在英文单词中有一个BLOCK,也就是街区的意思。这是西方城市规划建设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创造。通过纵横的支路线型,形成人性化的BLOCK街区。这种街区有着鲜明的特点:开放性、便捷性。对建筑用地的合理划分不仅仅包括街区的方形设计,还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因素进行合理的划分,综合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3.1.2 多种生活元素的配合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道路网,打破原先封闭的居住环境,把人类的居住区引入开放性的街区。因此,在城市居民区规划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多种元素的积极配合,把便民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居民区规划上,可以考虑将部分商业区、娱乐区引入到城市居民区。建立适当数量的休闲娱乐办公场所,打造便民社区。

3.2 城市规划从重视“规模化”向重视“以人为本”转变

国内当前的城市规划片面强调“规模化”的重要性,忽略了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规模化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造过程中建筑高度和楼群大小等。城市规划是一项充满复杂性、多元性、开放性的一项工程。它不可避免的要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在尊重当地经济文化特征的同时实现人类居住条件的创造。

城市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一个集中的场所,并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群。人文主义城市规划要以人的便捷程度和舒适程度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城市的规划和建造不能仅仅注重规模化这一点。文化在城市的规划和建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城区的规划过程中,一旦忽视了文化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规划的城区不能是名符其实的城市,充其量是建筑群。大片的建筑群将形成现代城市的“文化空洞”。

3.3 从政府工作部门的直接规划向市民群众参与规划转变

目前国内城市的规划和建造方案完全是政府研究部门直接决定,这种规划模式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是:耗时短、效率高。然而也有不可弥补的缺点:由于城市规划部门的专家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没有深入的了结,很难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城市规划和设计不是以少部分专家的事,是与居民息息相关的事。因此,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实际的居民参与。

3.3.1 城市规划的居民参与

城市规划的最终受益人是居民,因此,居民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力。当地的居民生活在这一片地区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对本地区的风俗习惯了解的比较透彻,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可以为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依据。

3.3.2 城市规划开发商的参与

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建造是分不开的,合理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开发商的积极配合。在技术条件、资金规模、动土施工等方面,开放商有着丰富的经验。城市规划以人文本的“人本主义”指导思想,必须贯穿开发商施工的整个过程。

3.4 从照搬照抄向结合民风民俗转化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程比中国提前数十年,因此,我国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进程,要吸收西方先进的经验。然而,吸收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并不等同于完全照搬西方城市规划的模式。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自身也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即使是优秀的经验也需要与我国的实际条件加以融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蓝图,而不仅仅是照搬照抄。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形象。创造宜于人居的城市物质和文化环境。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城市规划的进程中,要放眼过去,放眼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现代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依赖高新技术、功能模式单一。这种盲目的城市规划建造,形成了中国奇特的“千城一面”的景象,基本甚至完全丧失了城市的独特性和文化性。

城市的建设不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是重在其功能性:可居住性和文化特性。人文主义城市规划要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出发,结合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方案,规划建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城市。

4 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在国内的发展展望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思想正在逐渐成熟的阶段。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在学术界已经广泛展开,大量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人文主义规划思想的研究。由于人文主义规划思想立足“以人为本”,正在逐渐地在人们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很显然,城市规划仅仅靠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快速、健康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建筑开发商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广大居民群众的集思广益,只有这几方面积极配合,我国的“人文主义”城市规划才能够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第9篇:人文主义思想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感;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14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然后扩大到整个欧洲。人文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特别是语言教师,在关注学生认知(cognition)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的情感(affect),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a whole person)来对待,在努力帮助学生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对其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的培养。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外语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心理是具体的、变化的,因此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关注对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让人以独立于上帝的视角自由地审视自然现象,它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等形式,反对基督教神学统治,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提倡认识自然,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肯定人的价值,借此把人文主义思想推广和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近代人文主义构建了人作为自然旁观者的形象,将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实体从科学研究中清除出去。现代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对举地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

中国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如道家强调“法自然”“为无为”;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以“仁学”为表征的人文精神的高扬。孔、孟、荀以“圣人、至人、仁人、君子、大丈夫”当“人”的理想,不但提出了为“仁”的主张和原则,而且铺垫了一条具体可行的达“仁”之途。王树人认为: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把人当人看待”。换句话说,不能把人当作非人的东西,不能把人当作牛马一样役使,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三、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一)外语教学法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20世纪是外语教学蓬勃发展、教学法研究硕果累累的世纪。除沿袭16世纪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和19世纪末建立在改良主义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直接法(direct method)外,随着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测试学等学科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如:40年代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70年代以来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method)、沉默法(silent way)、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暗示(suggestopedia)等等。

上述人文主义教学法虽使用了全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他们都将学习者看成是既具有智慧又具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来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教学中,教师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摈弃“师本位”的观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朱风云 2003)亦认为: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人文精神的解读

2004年4月起,教育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凸显了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条件下的自由学习等。

与1999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不同,《课程要求》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目标是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学习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拓展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

《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较高和更高要求分别与中学“新课标”中的七、八、九级相对应,既照顾到那些刚达到或尚未达到七级要求的学生,又照顾到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分级教学遵循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各高校之间英语教学水平的差异,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可根据《课程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灵活的选择和操作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设置的民主性和人文性。

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此外,《课程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符合新时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要求。通过灵活设计课程体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大学英语课程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四、人文主义精神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等,其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势下,学生间的水平差异、能力差异、策略差异、动机差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学习中心或校园网最大限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适时做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师角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他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求知的“顾问”、课内外活动的“协调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等。

(二)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个层次的“要求”是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朝较高或更高要求迈进。大学英语教学可实行分级教学,分别对应三个不同层次,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英语水平的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积极增设选修课程,如:世界文学史、中西方哲学史、欧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电影与文化、美学概论、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对于文科的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理工科的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熏陶,通过对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加强师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门语言课的讲授者,大学英语教师更应勇挑重担,弘扬校园人文精神。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美学等,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和追求真理的氛围,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学的整体设计和建筑应该有美学思考,学校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程和系列讲座,扶持和加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等等。

(四)创新评估体系,促进人文主义的英语教学

《课程要求》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学生的阅读和语法能力的状况,重视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应创新评估体系,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改变以往由一份试卷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方法,采用讨论、辩论、周记、读书报告、学期论文等方法进行评估,加大人文知识的权重,利用科学的评估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沉淀。

五、结语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呼唤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历史的丰厚土壤和崭新的时代特征是人文精神生成的基本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人文文化的培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强弱、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涵养深浅和思维智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要求,两者相容则利,相离则弊。只有坚持两者的交融,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状态,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苑, 孟建伟. 论西方科学的人文背景[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6) 129-136.

[2]尤西林.“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 , (5) 50-53.

[3]王树人. 关于人文主义的几点思考[J].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 (1) 9-12.

[4]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4-127.

[5]周星. 国外现代语言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5) 34-36.

[6]朱风云. 论英语教学的人性化与英语学习的人文教育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5) 139-141.

[7]Stevick, E. W. Humanism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25.

[8]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4. 1-9.

[9]教育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13.

[10]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