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戏的体裁范文

社戏的体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戏的体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问题;机制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混乱和教材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客观上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

1 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高职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也缺少弹性,不利于自学和选修;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大致有四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 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1.3 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4 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1.5 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

1.6 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勾通衔接

如核酸的组成问题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细胞的繁殖方式在《植物学》《遗传育种学》中都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等。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1.7 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2 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1 传统职业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关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构建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2.2 现代教材观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2.3 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 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建议

3.1 高职教材内容选择的依据

3.1.1 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要求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时候,要注重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但这里的基础性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例如农艺、园艺领域中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事植物生产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

3.1.2 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高职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如我校组织编写的《植物生产实训教程》,在内容上与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地通过中级农艺工、蔬菜工、果树工、花卉工、植保工等资格认证。

3.1.3 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 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学分制、弹性学制下的教材内容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来选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技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3.2 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3.2.1 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3.2.2 教材内容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同时,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3.2.3 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即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2.4 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案例等,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3 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机制

3.3.1 广泛调研。调研现行使用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使用者对教材的反映,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工作或生产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或修订建议报告。

3.3.2 研制教材编写大纲。通过推荐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对照调研报告,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教材的编写大纲。主要编写人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另一部分则为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专业课则为科研、生产一线的专家(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才能保证既对本学科(课程)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生产一线实际需要以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3.3 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关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教材编审工作要实行主编、主审责任制,教材编写完毕后,由主审审读,并主持审稿会议,对教材编写质量提出书面报告,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供编写人员修改定稿时参考。教材书稿齐、清、定后,要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和评议,最后对教材质量进行把关。

3.3.4 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因此,对国家规划教材要弱化其“法定”色彩,强化教材的“指导性”及其服务职能。教材的选用权应当逐步下放给学校和教师,由学校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整体研究制定教材的选用标准,作为选用教材的依据。建立教材的评价制度,就是要对教材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估,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用户对各类教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指出所评教材的优缺点,特别对教材中的原始性成果要进行认定,还要提出推荐选用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并将评价结果公布,供广大用户参考。由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教材数量巨大,启动教材评估工作可以从评优入手,推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优秀职业教育教材,带动职业教育教材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黄尧.对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两点意见[R].职教通讯,1999,(6).

第2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在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国内商业银行的运营和管理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有效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其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规避其运营中的各类风险,这已然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不足

1.经济政策支持有所局限

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有限,诸多企业在资金筹备与周转方面的自控力较差,由于商业银行以货币作为拓展对象,其自身的经营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在业务拓展情况相对集中的运作下,它表现出的投资风险损益程度就相对较高。目前,商业银行仍存在着不良贷款堆积、庞杂实务较多、工作强度较大等问题,这种现状为其发展设置了阻碍。而政策方面,虽然政府对商业银行采取政策支持的态度,但由于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均未达到最理想状态,商业银行的冗余工作还是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减轻。

2.财务风险管理不够规范

要建设好商业银行的财务内控体系,就必须加强财务风险的规范化管理,尝试建立完善的财产流通计划和物资管理制度,严格监管财务收入和支出,通过统一化、规范化的程序对财务进行记录和整理。目前,国内很多商行在运营的过程中都缺少风险规避意识,只专注于扩张内部业务需求,而忽略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种财务风险管理的缺失来源于集中管理银行内部风险的机构的匮乏、风险管理人才的流失、风险评估机制的落后等,如果不对其加以规范化管理,那么它就可能成为国内商行运营发展的一个隐患。

3.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机制不够科学完善的问题,一旦在业务操作上出现了疏漏,银行就只能通过某种既定的业务规范加强管理,而行业业务制度难以根据经济环境和具体工作进行及时的改进和修补,其中有些制度缺乏变通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国内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系统完善,不仅整体性较差,而且整体中各部分的优化配置也急需加强。

4.职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是行业核心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行业发展的先进程度息息相关,我国商业银行的职员业务素质也影响着银行财务内部控制活动的内容质量和办事效率,部分银行职员在行业基础知识上有不足,部分银行职员在实践操作上有短板,还有职员遇事不会变通,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商业银行员工业务能力的缺失不仅表现在个体上,还表现在行业整体的人才配置不够优化的问题上,要实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就要提高职员各方面素质和优化行业的人才资源配置。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策略

1.适应经济环境,强化政策支持

要建设好商业银行的财务内控体系,首先要牢牢把握住我国经济发展背景,时刻根据新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财务措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发掘融资渠道,扩展业务范围,不断寻求新的利润点,同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用户共同打造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商业银行还应有效利用政府支持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必要的琐碎业务,把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

1.规范风险管理,统一业务标准

商业银行应该增强自身的风险规避意识,对其内部基本财务实务情况进行精细处理,并加强这些财务问题的核算,提高财务报表内容的准确性,这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抵御风险的有效保障,商业银行还可以适当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在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激发业务活力。此外,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规范,建设集中管理银行内部风险的部门,采取鼓励机制吸引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完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并定期对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2.改进内控机制,完善内控体系

我国许多商业银行把目标局限在自身发展上,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带动了金融全球化的深化,商业银行应该将发展目标长远化,在健全其财务内部控制机制时充分考虑国家利益,致力于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建设先进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设立专门管理部门和行业制度标准,确保银行内控制度的统一性。

3.提高职员素质,优化资源配置

就员工个体素质而言,商业银行在招聘职员时,应全方位考察其业务能力,如行业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和防范意识、遇特殊情况的变通能力等。就行业职工配置而言,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员工队伍建设,推动行业整体的人才优化配置,对于绩效较好或勤勉负责的员工采取鼓励机制,定期进行嘉奖,对于绩效较差或懈怠渎职的员工采取问责与惩处机制,对其加以警告。

第3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人才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10-01

在我国现代进程的发展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要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综合合理以及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时,要注意不断加强对新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的障碍逐渐减少。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先进文化的代表,正是有着农村人才对新农村的建设,才能够使得农民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和创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做到“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文明不断完善,村容越来越整洁,并且管理向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关键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而能够使得这些人才适应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人才的数量不足,且素质普遍偏低

在我国的农村,由于人才资源的缺乏,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我国的人才资源队伍中,农村人才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低于八年,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中遇到的困难重重。由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的比例是非常低的,这就使得我国农村人才的数量不足,并且素质普遍不高,他们没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无法对新农村的前进和发展起到应有的帮助。

二、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最终导致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壳”的现象

在我国农村,由于生活环境的较差,交通、通讯、医疗、文化基础生活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农村人才开始流向城市,从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人才的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升学方面的人才流失。在我国农村中,进入高等学府的人数在同龄人数中占有15%以上,然而这些学生在学成之后,很少有回到农村工作的。第二,劳务的输出,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这就使得我国农村中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以及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向着城镇的方向转移。第三,由于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较为恶劣,这就使得农村不可能留得住高素质的人才。有许多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开始将目光转向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中,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壳”的现象,从而使得农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

三、农村的人才供需出现了失调,矛盾不断突显,且农村人才的层次分布不合理

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点现象。

第一,“土专家”型的科技人员较多, “科班型”的科技人员却相对较少,这就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农民无法将实践经验总结成日后的规律,应用到相关的农业生产中。第二,在我国农村,传统的科技人员较多,创新型的科技人员较少。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传统的科技人员的知识、技术以及思想观念在逐渐的老化,这就使得传统的科技人员的知识和技术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村经济建设的第一生产线上,由于技术人员的减少,这就使得农村人才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了严重的不足,最终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农村人才建设出现了明显的落后

在我国农村中,人才建设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一个健全的选拔管理人才的机制。第二,在人才培养的这一方面,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长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在人才培养的工作上出现了严重的误区。第三,在人才激励的方面上,缺乏创新的理念。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才不能够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不能够留住一定的人才。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才机制的不健全,从而使得我国农村人才的建设出现了明显的落后,最终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缺乏人才问题。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新农村要树立农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并且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农村人才的问题,这就要不断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从而能够使得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农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大资金力度的支持,从而能够使得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的阻碍逐渐减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才的问题,最终能够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远.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3).

[2]蔡丽;龚文广.刍议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

[3] 蔡丽;龚文广.刍议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

第4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一、水情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结构

水情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TC301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水情采集处理终端、闸门控制系统、RS485总线、远程传输介质、上位机等部分组成。

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在每个数据采集单元放置一个采集终端,采集库区水位、库区雨量、水温、水流等相关水情数据。采用RS485总线方式实现库区采集终端的联网。由于RS485通信距离可达1千米以上,所以保证了库区现场机房机可以对分布在库区各处的采集终端进行统一数据采集以及闸门等控制操作。在水库枢纽管理处的机房安装有PC机,服务器等,通过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与库区现场机房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远程水情数据采集和控制,并可通过宽带接入总局机房和国家水利网等。

二、系统硬件的低功耗设计

在水情数据采集系统中,TC301水位传感器使用自带6V电池供电,由若干个传感器串接起来,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显示,报警及远程通讯等,支持RS485总线通信,其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功耗是一定的。而采集终端工作模式是每天固定的3个时间点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与TC301传感器及上位机进行通讯,因此采集终端的低功耗性能是决定系统能否长期使用的关键,因而低功耗设计主要体现在采集终端上。采集终端是典型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由于水情数据采集系统在每次采集数据时只需一定极短的时间,且每天有固定的时间点进行集采,因此在数据采集时间以外,采集终端就可以处于休眠的低功耗状态。同时在整个系统的设定时间点,采集终端又要将每天的采集数据上报于上位机,此时系统需要较快的传输速率。所以所谓的低功耗其实就是采集终端在系统即没有与传感器进行通讯,又没有与上位机通讯时的低功耗工作模式设计。采集终端由单片机MSP430F5148、显示模块、时钟模块、RS485通讯模块和电源模块等几部分构成。采集终端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MCU低功耗的芯片有很多,在此我们选用TI公司的MSP430系列中最新推出的MSP430F5148单片机,该新款是基于闪存的产品系列,是具有超低功耗性能的16位单片机。在1.8V-3.6V的工作电压范围内性能高达25MIPS。包含一个用于优化功耗的创新电源管理模块。超低功耗低至:0.1ΜaRAM保持模式;2.5Μa实时时钟模式165Μa/MIPS;工作模式在5μs之内快速从待机模式唤醒。

MSP430单片机具有超低的功耗,一般就整个系列来说,具有如下的特点:(1)MSP430系列单片机的电源电压范围是在1.8-3.6V之间;(2)灵活的时钟使用模式;(3)高速的运算能力,16位的RISC构架,125ns指令周期;(4)丰富的功能模块;(5)FLASH存储器,不需要额外的高电压就在运行中由程序控制写擦除;(6)快速灵活的变成方式,可以通过JTAG和BSL两种方式向CPU内装载程序。

MSP430单片机的时钟系统也是实现低功耗的特别之处。MSP430根据型号的不同最多可以选择使用3个震荡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振荡频率,并可以在不需要时随时关闭振荡器,以节省功耗。这3个振荡器分别为:(1)DCO数控RC振荡器,它在芯片内部,不用时可以关闭;(2)LFXT1接低频振荡器;(3)XT2接450KHZ-8MHZ的标准晶体振荡器。低频振荡器主要用来降低能量消耗,如使用电池供电的系统,高频振荡器用来对事件做出快速反应或者供CPU进行大量运算。

MSP430的3种时钟信号:MCLK系统主时钟;SMCLK系统子时钟;ACLK辅助时钟。(1)MCLK系统主时钟。除了CPU运算使用此时钟以外,模块也可以使用,MCLK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振荡器所产生的时钟信号并进行1、2、4、8分频作为其信号源;(2)SMCLK系统子时钟,供模块使用;(3)ACLK辅助时钟,供模块使用。

MSP430基本上有6种工作模式,包括1种活动模式AM和5种低功耗模式LPM0~LPM4。其中AM耗电最大,LPM4耗电最省,在实时时钟模式下,可达2.5Μa,在RAM保持模式下,为0.1Μa。另外工作电压对功耗的影响:电压越低功耗也越低。系统PUC复位后,MSP430进入AM状态。在AM状态,程序可以选择进入任何一种低功耗模式,此时CPU停止工作,电路继续工作。然后再适当的条件下,由模块的终端使CPU退出低功耗模式,返回AM模式,再由AM模式选择进入相应的低功耗模式,如此类推。通过软件对内部时钟系统的不同设置,可以控制芯片处于不同工作方式。整个时钟系统提供丰富的软硬件形式,已达到最低的功耗并发挥最优的系统性能。具体设计为:

1.使用内部时钟发生器无需外接任何元件;

2.选择外接晶体或陶瓷谐振器,可以获得最低频率和功耗;

3.采用外部时钟信号源。

三、系统软件的低功耗设计

本采集终端工作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组成。使用C语言进行设计编程。主程序设计框图如图3所示。

该采集终端配有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当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时,首先在上位机上运行数据处理软件,向采集终端发出中断请求。采集终端响应中断,执行相应任务。采集终端每日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对TC301水位感应器进行实时水位数据采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模块中,同时可以在显示屏上进行相关数据的显示,便于现场库区的水位人工核对和实地巡查。每日在凌晨时间段由上位机对采集终端进行数据收集,并形成单日报表。

第5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关键词]采煤机,滚筒式,电机,传动比,齿轮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01

中图分类号:T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048-01

一、前言

探索采煤机技术是振兴煤炭行业的基础。中国作为世界产煤大国,对高性能采煤机有着巨大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煤炭装备制造企业的规模小而分散,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尤其在采煤机技术研发方面相对薄弱,人才稀缺。由于煤矿产业的特殊性,其工艺装备要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抗腐蚀性能、防爆功能、以及抗冲击载荷等特殊性能。MG300/700-WD型采煤机是一种适用于1.6-3.3m中煤层开采的工艺装备,它采用了变频技术、机载操作站等先进的技术,能够大大提高采煤效率,降低煤矿工作强度,提高产量。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采煤机的发展历史,以及采煤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对MG300/700-WD型采煤机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装备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这种先进的采煤机工艺装备。

二、国内外采煤机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煤矿机械方面开始采用电气调速技术,改进了采机械设备的牵引方式。这种技术改革促进了采煤机的发展进步,美国JOY公司相继研制成功1LS-6LS等型多电机横向布置电牵引采煤机工艺装备。1976 年,德国Eickhoff公司成功研制出直流电牵引采煤机,基本停止了液压牵引采煤机的研发。1984年英国long-Airdox公司成功研制了将截割电机布置在摇臂上的多电机横向布置形式的直流电牵引采煤机,并进一步加大功率,改进控制系统,开发出具有负荷控制、机器监控、采煤机自动定位、自动调高、区域控制、智能化安全联锁、随机故障诊断和数据传输等功能的高度集成化的采煤机。

我国采煤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出适合自己地理条件的采煤机装备。同时,推广使用无连牵引技术,增加了采煤机工作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到了90年代,随着电牵引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推广,我国开始研发多电机驱动横向布置总体结构的电牵引采煤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科技进步,国内外采煤机发展向着高产高效矿井综合配套设备的主流趋势进行,逐渐倾向于大功率、大截深电牵引采煤机的开发应用,充分结合变频技术、远程监控、无线遥控等科学技术。

三、滚筒式采煤机的基本结构

目前,煤矿上常见的采煤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滚筒式,钻削式和链式。其中,滚筒式采煤机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采煤机的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安全可靠性较好。在此,对滚筒式采煤机的基本结构进行介绍:滚筒式采煤机整体上由左右截割滚筒、左右行走减速箱、左右行走箱、电器控制箱、变频调速箱、中间框架、托缆装置以及喷雾冷却系统等组成。下面,我们对其截割部、牵引部、电控箱、调速箱及其他附属部件进行阐述。

3.1 截割部

采煤机截割部主要由箱体、原动机、输出轴、减速部分、除尘及冷却系统、系统等组成,采煤机截割部减速器主要是由固定减速器和摇臂行星减速器两部分组成,截割部承担截煤和装煤任务,是采煤机的主要部件,其作用是实现割煤、落煤、装煤。

3.2 牵引部

采煤机牵引部主要由两台行走电机横向布置在左右行走箱内,以此实现双牵引,经过行星减速器减速后,带动左右行走箱体中的小齿轮轮回转,经一级直齿减速后,驱动行走轮和销轨啮合,使采煤机沿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正或是饭方向移动,其作用是实现整机运行。

3.3 电控箱

目前大部分采煤机的电控箱均采用独立隔爆箱体,其电气控制系统多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同时具有瓦斯报警及显示装置,能够实时显示采煤机的工况参数,并根据数值限定实时报警。

3.4 调速箱

变频调速箱为独立隔爆箱体,一般由三个腔体组成,分别是变压器腔、变频器腔和接线腔。其目的在于根据需求调节转速。

3.5 其他装置

诸如支撑、调高、喷雾冷却系统等,都对采煤机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不一一介绍。

四、MG300/700-WD型采煤机设计实例分析

MG300/700-WD型机载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的装机功率为700KW,单机截割功率2×300KW,牵引功率2×40KW,可在有瓦斯或煤层爆炸危险的矿井中使用。在此,笔者仅对MG300/700-WD型采煤机的电机选型、总传动比分析及齿轮设计进行论述。

4.1 电机选型分析

MG300/700-WD型采煤机的截割部功率为300×2KW,即每个截割部功率为300KW。根据电机可靠性要求,以及启动转矩大、过载能力强、效率高等特点,结合防爆和电火花等安全性能,MG300/700-WD型采煤机选择了YBC3─300三相鼠笼异步防爆电动机,其基本参数如下:额定功率300KW,额定电压1140V,额定电流176A,额定转速1472P/m,额定频率50HZ,绝缘等级H,接线方式Y,工作方式S1,质量1502KG,冷却方式为外壳水冷,输出轴EXT21Z×3m×30P。而牵引电动机根据功率40×2KW选择YBCS4─40B三相鼠笼异步防爆电动机,其基本参数为:额定功率40KW,额定电压380V,额定电流100A,额定转速1472P/m,额定频率50HZ,绝缘等级H,接线方式Y,工作方式S1,同样采用外壳水冷,输出轴 EXT17Z×2.5m×30P。该二种电机总体呈圆形, 其电动机输出轴带有渐开线花键,通过该花键电机将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摇臂的齿轮减速机构。

4.2 总体传动方案分析

截割速度即滚筒上截齿的切线速度,它可由滚筒的转速和直径计算。为了减少滚筒截割产生的细煤和粉尘,增大块煤率,滚筒转速走向低速化。滚筒转速对滚筒截割和装载过程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截割速度则对粉尘生成和截齿使用寿命产生较大影响。在进行多级传动系统总体设计时,传动比分配是一个重要环节,传动比分配将会直接影响传动系统的外阔尺寸、重量、结构以及工作能力等。一般来说,多级传动系统传动比的确定原则如下:各级传动的传动比一般应在常用值范围内,不应超过所允许的最大值,以符合其传动形式的工作特点,使减速器获得最小外形;各级传动间应做到尺寸协调、结构匀称;各传动件彼此间不应发生干涉碰撞;所有传动零件应便于安装;各级传动的承载能力接近相等,即要达到等强度;使各级传动中的大齿轮进入油中的深度大致相等,从而使比较方便。由于采煤机在工作过程中常有过载和冲击载荷,维修比较困难,空间限制又比较严格,故对行星齿轮减速装置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确定行星减速机构的传动比是设计的关键。

4.3 齿轮设计分析

齿轮正确啮合条件是啮合齿轮的模数、压力角分别相等,而连续传动条件是齿轮啮合的重合度大于1,这是齿轮设计的基本要求。齿轮材料的选择通常要综合考虑工作条件的要求,以及齿轮尺寸大小,自身受到重载和冲击载荷的情况等,一般齿轮材料都选用高强度钢表面硬化处理技术。MG300/700-WD型采煤机选用18Cr2Ni4Wa材质齿轮,表面渗碳淬火处理,有效硬化层深度为1.1~1.4mm,表面硬度为58~62HRc,齿芯硬度为38~42HRc,强度极限为σb =1200Mpa,屈服极限σs=1100Mpa。

五、结束语

滚筒式采煤机在结构性能参数、可靠性和易维修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归结起来,滚筒式采煤机有以下发展趋势:其一,增大功率和能力,以适应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和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快速截割煤岩的需要;其二,电牵引采煤机成为主导机型,目前电牵引采煤机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主导机型;其三,增大牵引速度和牵引力,并改进无链牵引机构,这是为了适应综采高产高效的要求。其四,扩大采煤机的使用范围,不断开发难采煤层的机型,例如薄煤层、厚煤层、大倾角、短机身、窄机身等。其五,采用微电子技术,实现机电液一体化的采集、工况监测、故障诊断和自动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萍.采煤机滚筒截装过程的运动学分析.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第6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措施

我国医院财务会计工作已经开始了信息化的建设,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也随之下降,推动了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目前医院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要先解决其主要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

一、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医院大都推行了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但医院的领导层都不太不重视这一建设。他们认为医院的重点是临床治疗部门和医技科室,这是医院的硬件部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作为医院软实力的会计信息化并不需要重点发展。要减少医院的经济支出,在工作过程中就只能关注总账和报表,根据医院的阶段性收入和支出情况核算。而缺乏对会计信息化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在会计信息收集、财务管理和决策指导等方面都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提高,这严重影响医院的信息化发展。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

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会计人员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应用会计信息化中,会计人员的相关能力更要具备。但现在我国医院的会计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之前手工操作的会计人员,对电算会计还比较陌生,实际操作就容易出现问题。一旦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必须及时请专业人员进行修理,否则故障难以继续。而医院也很少会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就使得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比较缺乏,影响具体工作。

(三)系统缺乏规范性

医院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和软件操作还需要规范。一般一部计算机上只有一个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软件的操作,操作人员会受到权限的限制。但现在的医院一般都是一个会计软件设置两名以上操作员,以此方便进程工作,还有的医院不设置操作权限限制,工作人员只需进行账号间的切换就可以操作,这样医院的财务信息就很容易出现缺失错乱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医院的财务核算,更严重会造成医院的经济损失。

二、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强化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处理信息方式的改变,实现了账目整理、核算、记录工作的信息化,对医院财务会计事业的信息化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医院要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明确其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在医院财务内部可以设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小组,学习落实会计信息化技术,强化财务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会计部门可以加大会计信息化的宣传,推动医院财务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

医院要加大财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现有财会人员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最好可以进行财会岗位工作人员的脱产、长期培训,为其提供系统全面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提高医院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其他的财会人员、物资管理人员和窗口人员的培训就可以是短期的,只需具备基本的会计信息化知识即可。而且医院也要加大引进财会人员的力度,对于高等院校高学历的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医院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引进,充实医院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借助高等院校的优势,培养系统维护和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壮大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人才队伍。

(三)完善系统功能

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划分要根据不同科室的需求和功能开展,标注科室的功能,并登记其收入支出,再结合科室工作的不同性质将其分类,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医院的科室间是独立的,成本核算方式也不尽相同,要运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制定统一的核算方法,通过数据的汇总,医院得到的数据分析就更加准确,从中也可以了解医院的发展情况。建设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要对资金流动的统计分析进行完善,把握资金的流动方向,明确医院资金使用的方向,再根据工作的不同需求改进财务管理平台,实现资金流动的动态显示,科学控制医院的资金。信息化系统的运用也可以制定会计制度报表,实现数据汇总,并严格控制业务的具体收支,汇总交换数据,制定科学的报表,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

三、结束语

现阶段医院财务会计工作信息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医院财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进程、财会人员的培训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会计信息化的运用实行了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医院财务工作更加方便。因此,要推动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医院财务会计发展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一栋,吴林初,牛伟新.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对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13,(01):82-84

[2]罗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4,(02):75-77

[3]陈欣,蒋妍,赵颖.新医院财会制度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181-182

[4]金哲子,于润吉.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必须靠信息化建设支撑[J].医院院长论坛,2010,(06):33-35+47

[5]许祝愉,王辉.新医院财会制度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医院,2012,(05):32-33

第7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立体裁剪;应用分析

伴随着中国与国内外市场服装文化的相互融合,国外的服装大量的输入国内,使得国内的服装市场受到巨大的影响。立体裁剪随着人类衣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服装文化的进步正在逐渐的被完善,东西方服装文明的相互融合,把人类的服装文明带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服装行业内部,很多企业也在努力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营造电子商务环境,增加新的业务能力,外包非主导业务,整合、延伸供应链,大大增强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立体裁剪与平面剪裁的区别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都是根据人体的形态产生发展的,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得出来结果。它们有各自的特色。立体裁剪的操作对象主要是以人体模型或者模特,由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体的局部特征,操作起来更加具有适体性和科学性。立体裁剪是集合了二次设计、结构设计和裁剪,整个过程操作起来非常具有美感,所以,立体裁剪更有助于完善设计。立体裁剪可以更好的去感受面料,因为立体裁剪是一种直接对布料进行操作的裁剪,可以在造型上自由发挥,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的造型。而平面裁剪平面结构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平面结构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平面结构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平面结构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5,5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服装的样式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人体文化的排斥,导致中国人体文化的落后,就中国传统服装造型来说,讲究服装与人体各部位的一致性,没有国外注重人体的曲线。中国传统服装基本是依据平面裁剪,根据中国传统服装的主要形式以对襟和前开型的大襟为主。中国传统服装讲究外形具有纵向感,由于衣领部分自然下垂,就不会显得肩膀部分的夸张,常用的手法包括线条垂直下落,袖长要过手,袍裙要干净利索,装饰品要纵向等特点,会使人体看上去显得较为修长,四肢给人一种拔长的感觉。从结构特征看,中式服装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随着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滞后的中国服装产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服装设计中的立体裁剪

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专业术语,在时装业内使用频繁。可指自然褶裥、悬垂、悬垂性(面料)、立体裁剪等。软而沉重的布料悬垂性好,可以产生美丽的悬褶,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可以设制作出富于人体表现力的时装。在各种富于悬垂性的面料中,强拈的粘胶织物近年来特别受青睐。

立体裁剪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在人体模型上进行裁剪和创作。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改进,随时观察效果、随时纠正问题。立体裁剪所采用的裁剪方法是根据模拟人体穿着的状态下进行裁剪的,它可以感知人体各部位的形态特征,裁剪出更贴合人体的成衣,具有更简便更直观的感知人体形态的特点,这一点是平面裁剪不能进行相提并论的。与此同时,立体裁剪的局限性也有所缩小,由于立体裁剪可以直接在人体模型上进行创作,因此更能设计出个性化,创新的的品牌服装。立体裁剪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容易被掌握,适应性比较广。一旦掌握了立体裁剪的基本要领和操作技巧再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同时,设计创作服装就可以拥有很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了。

四、立体裁剪的核心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相结合能更好的使服装的设计裁剪既方便快捷又能达到准确优美的目的。通过把平面裁剪的设计图与立体裁剪融会贯通,能够使服装设计的原创和风格保持一致,能够准备的把握服装的造型。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使服装的的舒适性与合体性相辅相成,使服装不仅美观还可以提升美感。通过立体裁剪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面料设计裁剪出不同风格款式的服装,减少面料板型对成衣的影响,弥补平面裁剪对于面料把握不准确到位的不足。

五、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国内外服装市场的竞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特点,把二者巧妙的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服装行业上提高专业素质,提高产品质量,让立体裁剪在服装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存在价值。在现今社会竞争激烈的年代,版型师要在企业中求得稳定求得发展,就要不断充实自己,在审美上在技能的提高上,尤其是立体裁剪技术的掌握上以及对面料及工艺的了解上进行全方位的充电及提升,才能真正满足品牌企业对版型师岗位的素质需求,得到成长与提高。

作者简介:丁洋(1988-),女(土家族),湖南吉首,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士学位,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巧英,屠晔,朱秀丽.成衣立体裁剪操作流程及要点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06)

[2]李晨.《立体裁剪B》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装饰(理论).2016(10)

第8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设置;优势;缺陷

    非财务指标有利于投资者更加完整、全面地评价业绩,估计企业价值。企业自身可以通过非财务信息弥补财务信息披露的不足,监管者可以利用非财务信息进行企业监管。

    一、业绩评价中非财务指标的设置

    (一)生产经营能力评价指标

    生产经营能力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系列活动的指标,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影响企业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要求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好的品质和服务来满足瞬息万变的客户需求,做到时间、质量、成本的协调统一,主要包括产品品质指标、交货效率指标、质量指标等。

    (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应该包括研究和开发能力指标、核心人才比率、员工培训比率等。

    (三)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评价指标

    管理是运营公司,而治理的作用是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企业管理通过控制企业各项行为直接影响企业业绩,公司治理通过影响企业家的素质和努力程度来间接影响企业业绩。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体现管理者对生产者的决策、计划、智慧、协调与控制的能力等。治理能力主要反映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体现所有者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与监督的能力等。评价指标包括股权的集中度、内部人持股比率、董事规模等。

    (四)企业与客户关系评价指标

    企业为顾客提供高度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加强与顾客的联系,提供有效的顾客服务,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从而达到企业与顾客双赢的目的。企业与客户关系的状况对销售额和利润有直接影响,主要设置的指标包括用户保持率、顾客忠诚度、市场份额等。

    二、运用非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结合运用

    现代业绩评价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是基于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间的驱动因素与成果的因果关系,它与传统的财务指标为导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强调非财务层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案的评价相结合,构成一个整体,协调、平衡地发展。只有两方面都得到改善,才能合理地调节企业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的关系,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首先,企业存在的最终目标是收益,非财务指标只是达到目的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只有这些改进能够转化为销售的增长、成本的降低和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它们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利益。同时,如果把它们作为最终目标,可能导致企业因不能获得具体利益而丧失信心;其次,经营绩效的改善与财务上的成功之间的联系存在许多不确定。企业在对客户满意度、内部业务绩效、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方面的评价,是基于企业对所处环境的推断和评价,但这种推断和评价可能存在偏差。利用非财务指标,可以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对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做出贡献。

    (二)非财务指标设置应与行业特征相结合

    目前,国内外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无论是财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针对竞争性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设计的。但对国家严格监控的非竞争性企业,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其经营业绩考虑较少。如我国供电企业,上网电价执行国家有关部门核定的价格,上网电量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计划,销售电价也由国家有关部门核定,履行电力普遍服务义务,供电企业的管理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首要任务是有效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电力供应,供电企业的盈利水平、偿债能力、运营效率、发展速度主要由国家政策决定,财务指标难以正确反映其经营业绩。国资委考核供电企业经营业绩的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售电量等指标,无法完全涵盖供电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做出的真正贡献。因此,非财务指标设置应与行业特征相结合。

    (三)非财务指标设置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绩效管理的目标与依据,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具体的实施手段。当前在许多企业虽已建立了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但多数是与企业战略相脱节,既不是依据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来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也没有结合战略实施的要求来动态评价各个层面的绩效,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纵向上下目标不一致,横向部门之间经营目标不能协同,最终导致企业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绩效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应当充分借鉴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体系的理念,将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与战略目标密切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研究制定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并使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成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素丽.改善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的几点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第9篇:社戏的体裁范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核心地位; 控制体系; 控制措施

集团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有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最致命的风险,财务控制是企业最有效的控制。企业一切管理工作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开始,企业的一切决策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体系之外。内控制度被视为集团公司的“家规家法”,将抗风险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风险管理阶段,在加快集团公司国际化进程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集团公司根据内外部各类风险信息,借鉴国内外石化行业的最佳实践,经风险识别评估,确立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是企业运营活动风险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集团公司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全方面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由于财务政策、财务运作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不恰当行为而导致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集团公司目前涉及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筹资管控风险、资金管理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成本费用控制风险、财务报告风险、税务风险、担保风险、金融衍生品管理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企业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能力的有限性、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及合规风险最终导致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的恶化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其他风险与财务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财务风险的恶化导致其他风险爆发,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一家企业或者企业个别部门的风险,很可能产生连锁效应,波及整个企业甚至是其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以及资本、产品等市场。由于各类经济活动结果最终体现在财务上,因此财务风险是企业最核心的风险,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最有效的控制。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很好地解决集团内部的财务问题,是控制与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对于集团公司而言是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控制内容虽然繁多,但没有形成一个财务风险控制的体系,财务控制能力不足;资金、预算管理虚散;内部审计薄弱;集权分权两极化等。对于集团公司而言,面临的财务风险压力尤为突出,因此从集团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整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有效地预防财务危机,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为集团公司堵塞管理漏洞,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原则

1.全面性和全员性原则。涵盖各经济业务事项和相关岗位,涉及全体员工,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员性的控制。

2.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按照集团公司现有的管理体制,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逐渐管理和控制。

3.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集团公司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全面分析安全性和收益性,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

4.风险适度、超前预警的原则。集团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识别、预警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明确最大的风险承受度,在风险发生前有效规避。

(三)设立四级风险控制组织机构

集团公司要设立四级风险控制组织机构,明确集团公司、分公司、三级单位、四级单位的总会计师、主任师、财务负责人、财务人员为相应风险控制点的责任人,统一管理,逐级负责。集团公司通过开展日常稽核、内外部审计、业务能力培训、综合考评等手段,提高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能力,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风险的监管和控制。

(四)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加强财务风险管控,才能为集团公司持续有效发展保驾护航。防范财务风险作为内控管理的重点,应从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强化管理等10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1.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体系。财务会计系统是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确认、归集、分类、分析、编报而建立的会计记录手段、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报告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的统称。从内部控制发展史来看,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前身,是内部控制的基石,如果连会计系统控制都做不好,就无从谈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足见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集团公司应建立完备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制度体系主要应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综合性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定期形成制度汇编,逐级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制定执行。有了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提高管理者经营、决策的效率,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企业价值。

2.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在多项控制措施中最基础、最必要的就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由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又可能掩盖其行为的职务。在内控检查中,由于各种原因不相容职务集中表现在: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票据与印鉴、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集团公司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梳理、过滤,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由两人以上担任的方法进行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分离,使其相互之间监督和制约,以达到内部牵制的效果,确保内部管理有效,会计信息真实,防止经济犯罪现象的发生。

3.严格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是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审批控制规定每个岗位及其岗位人员在处理业务时的权限和对应责任。在内控检查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经济事项发生时审批手续不完备;经办部门和财务负责人、主管部门领导、总经理联签有缺漏;未按规定审签等。因此集团公司应制定授权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建立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公布权限,加强对权限行使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每位相关人员应在其各自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4.加大财产保护控制。保障财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财产中企业的现金、存货以及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因此集团公司应建立财产的日常管理、定期清查和核对;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对资产进行管理,严格授权制度,无关人员不得接触财产;在资产的购买、保管、使用及报废过程中,实行多人、多部门参与,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企业资产流失。近年来,应收款项作为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集团公司应建立应收款项风险管理体系,从源头开始加大应收款项监管力度。对于已形成的呆坏账应加大清欠力度,切实保障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企业财产使用效率。

5.推动经济业务过程监管。经济业务过程监管是指财务机构提前介入经济业务关键环节,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的行为。集团公司应加大财务机构过程监管力度,遵循防范性、及时性、重要性“三个原则”,把握预算与计划下达、招标、合同签订、开工、实施、验收、资产交付、结算“八个重点环节”,通过全员全过程细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经济业务监管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6.加强财务稽核控制。财务稽核是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以及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进行的系统检查和核实,是内部监督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财务稽核应包括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政策、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的执行情况;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情况;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资金、资产管理及效益情况;内控业务流程及关键控制点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各项业务处理是否按内控权限进行审批;计划投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及市场管理等是否符合规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打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是否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其他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事项。集团公司每年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及日常和专项、重点业务的财务稽核,通过对上述业务的稽核,为规避各种风险筑起一道防火墙。

7.重视全面预算控制。会计控制是事后控制。预算控制是事前控制,因此其重要性不亚于会计控制,在某些方面其作用甚至超过会计控制。预算控制就是在明确各责任部门职权的前提下,按照预算的编制、审定和执行程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集团公司应根据自下而上的编制上报和自上而下的分解下达方法,结合各层级的实际情况,多部门联动逐级编制上报;综合平衡后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通过内部报告、协调等方法进行动态分析、监督、控制和预警;定期召开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预算指标执行进度、执行差异,通报预算执行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及时纠正。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可以按照调整程序进行动态预算控制;将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奖惩办法。通过预算控制,使得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个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目标,并作为其绩效约束条件,从而保证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8.实行运营分析控制,提升预算风险的掌控能力。开展运营活动分析的目的是使企业经营向着预算规定的目标发展,通过将全面预算控制与运营分析控制相结合,找出发生偏差问题所在,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或修正预算。集团公司应将预算运行风险的掌控和化解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认真梳理、系统分析年度预算中工作量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等存在的风险,明确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形成风险分析报告和化解风险应对方案,及早预警,积极应对。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结合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出具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9.建立绩效考评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与运营分析控制是绩效考评实行的依据和内容,如果没有这两项控制内容,绩效考评也就失去了控制的对象。集团公司应首先确定绩效考评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考评标准、指标权重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定期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确定员工薪酬及职务升降、评优、调岗、辞退等。绩效考评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依据绩效考评结果进行有效决策,引导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实现发展目标和提高经营效率效果。

10.对财务风险实行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对企业各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将企业存在或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集团公司应明确财务风险的预警标准、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制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信息纳入到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进行风险预警前期管理、风险预警实施、监督与考核,有效地控制经济业务,防范和降低企业风险。

结 语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集团公司要通过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切实做到用制度规避风险、用机制控制风险、用责任降低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丹.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