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国企;榜样;改革
党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遵循原则,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中国梦”指导思想, 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因此 更应当想方设法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促进企业发展,引领企业的创新改进,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可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培育,力求内化于心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广而告之,大力推动宣传和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无声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意识灌输给员工,增强员工对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员工只有认识它、接受它,才能更好地去践行它。其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和职工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决心和意志。党员干部是教育的重点对象,党员干部是国有企业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职工群众的领头人。作为党员干部,自己要先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深远意义,然后使其成为企业意识,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价值追求。
2 树立榜样,坚持外化于行
古人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身体力行,重在知行合一。在践行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典型示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每年“双十佳”等评先评优活动,宣扬先进事迹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企业精神,让职工切身感受并认同核心价值观,让其升华为一种踏实、坚定的价值追求,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在各单位中开展以岗位为平台,开展爱岗敬业为主题的岗位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职工的技能及职业道德素养,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水平;通过单位工会、共青团委大力组织开展群众性类型各异的竞赛和考核、考评工作,提升保障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增强安全生产意识;针对机场职工队伍年轻化的趋势,不断丰富践行活动,以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创建青年文明号为主线,开展岗位成才、理想信念、建功奉献等教育,充分发挥青年爱岗敬业的生力军作用。同时,白云机场作为国有企业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献爱心、志愿者等活动,让员工在企业回报社会的活动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人文环境。
3 立足本职,贯彻身体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服务是航空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以优质服务让乘客满意为我们的最高标准和追求,对于白云机场来说,为乘客提供优质文明服务,不仅在于精神文明建设能否能够取得成效,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关键所在。从旅客购票、乘车、用餐、住宿、办理值机、安全检查,一直到旅客上机到达目的地为止,每一环节都包含着服务旅客的内容,任一环节的质量都影响着整体的服务质量。一方面我们要提倡文明热情服务,让机场成为乘客温暖的家。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服务能力,细化各项服务考核指标,全力打造优质航空服务品牌,为乘客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4 健全体系,实现固化于制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研究制定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形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制度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制度建构与改革创新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又引导促进了制度改革创新。2012年白云机场提出四年发展路径“调结构、求发展、谋转型、促跨越”,而今年正是“谋转型”年。因此,为了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管理水平,白云机场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以制度方案为依托,综合调动经济的、法律的等各种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体现到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用人机制以及薪酬绩效之中,融入安全及服务等管理领域,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
5 推动发展,促进实化于效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
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中,要遵循四个原则,做到四个结合。四个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理解原则,服务原则,情境原则。[2]思想政治教育之“以人为本”主要强调在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尊重学生,把学生的个性培养和道德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带着责任与感情,殷切关怀学生的安危冷暖,同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与就业,并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抛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持有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关注个体差异,正确评价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现并激发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逻辑思维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根源与精髓,凝聚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风貌,其对现代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元化思潮涌动的今天,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衔接,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意识到只有将加强大学生的价值教育放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才能使大学生价值教育具有中国特色,将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丰富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具体问题,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解释,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其次,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引入到实践中来,采用科学的教学对策,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访谈、自主创业计划、勤工助学以及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身的行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再者,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必须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同时具备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引导学生探索思考问题,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无时无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据调查显示,在媒介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的结构程式发生了变化,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变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家庭”,其中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信息来源最广,对思想品德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4]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最快获取信息,发泄个人情绪的主要途径。高校要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研究与实践,在此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辨别网络信息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此外,通过建立“红色网站”,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力。
新《守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是每个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新《守则》以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为核心,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而提出。如“爱党爱国爱人民”是“爱国”的基本要求;“好学多问肯钻研”是“敬业”的基本要求;“孝亲尊师善待人”是“友善”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有担当”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此外,《守则》中的“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坚决远离”“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热心志愿服务”等也反映了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法治”“和谐”等对中小学生行为的要求。
新《守则》以中小学生生活为载体,体现着生活德肓的理念。新《守则》是中小学生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因此,它必须直面中小学生的生活,发挥对中小学生生活的价值引领作用。班级、课堂、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域,《守则》对这些场域的生活都提出了道德要求。如在班级集体生活中,要“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在课堂学习生活中,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在学校生活中,要“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在家庭生活中,要“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在社会生活中,要“热心志愿服务”、“低碳环保生活”,等等。新《守则》突出中小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如面对生命的漠视,新《守则》提出“自强自律健身心”“珍爱生命保安全”。面对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新《守则》提出“文明绿色上网”;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新《守则》提出“低碳环保生活”。这既是时代对中小学生生活的新要求,也是当前中小学生生活遇到的新问题。新《守则》对此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使得对中小学生行为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守则》强调通过践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不是知识,而是生命的持续活动。生活德育要求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行动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新《守则》把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以行动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实践,增加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新《守则》的每一条首先是原则性要求,然后是原则性要求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把原则性要求在行动中具体化,如“爱党爱国爱人民”具体化为“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诚实守信有担当”具体化为“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明礼守法讲美德”具体化为“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等。新《守则》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使《守则》真正变成学生生活的行动指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使道德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地学习,全面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学校课堂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培养方法单一,同时,高校在校园文化传播、实践活动、网络传递等方面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教育合力,从而导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不到预期效果。研究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也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课堂教育要重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 《哲学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和《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大学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工作。让当代大学生坚持的指导思想,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的立场 、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良传统,古老的中华文化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为全人类和全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举办“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发现校园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等系列活动,以及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举办的民俗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让当代大学生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高校要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在校园里不仅仅是上课学习,他们的 课余时间很充足,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活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要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度。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具体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营造校园舆论环境。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宣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月、宣传板、板报等形式,使大学生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用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树 孙金玲 孙秀宇 杨春梅 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学校应致力于结合实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为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环境。如开展校园文化图文展系列活动,包括校徽、院徽、雕塑、校园文物等的图文讲解,充分发挥其凝聚人、熏陶人的独特作用。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通过举办各种系列活动,比如在学校、学院举办经典诵读、道德讲坛、书法展览、历史讲堂、百家讲坛等活动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既要有文化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通过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和坚持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大学生践行全过程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后,通过党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调研、教学实习和“三下乡”活动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更大范围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忠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 高校理论战线,2007(5):39-42.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建设;艺术实践;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十报告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的结晶。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创造的伟大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古老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任何时代都伴随着对它的传承和弘扬。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学,就是把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中,用书法作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直观化、艺术化,让学生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写字,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小学书法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法课程建设,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是多元文化发展的核心和集居地,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认同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客观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书法文化的魅力,从而学会正确认识真、善、美,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其规范的引领作用。在加强书法课程教学的建设当中,要形成既立足本土,又面向全国;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又体现现代化办学的方向;既包含传统文化艺术,又包括现代书法水准。在课程内容的传授上,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和接受中华民族时代积累的、丰富的书法艺术成果。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书法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书法艺术教学的实践是书法艺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它通过“听、闻、看、写”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近距离地感受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书法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书法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端端正正地写字,“动笔必不苟,逢字必规范”,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使他们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与时俱进,发展提高。
在《致吴竹书》中说: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这句哲言警醒世人,不过在追求“细节决定成败”的新时代,在“学校无小事”的教育领域,更要立足“小处着眼”,这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才能“大德彰显”。
小疑促大智
南宋思想家朱熹说:为学贵知疑,知疑贵为师。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变“师问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不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以促进学生大智慧的产生。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三究四学”高效课堂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之时,笔者抓住契机,号召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例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这堂课快要结束时,老师照例问:“谁还有问题?”一位同学站起来问:“我总觉得哈尔威船长是可以逃离‘诺曼底’号的,只是最后没有时间了,我们要想一想:船上60个人在哈尔威船长指挥下都安全撤离了,船长自己反而没时间逃生,这是为什么?”
教室安静了一会儿。学生重读书。
生:“船长没时间逃生是因为混乱、慌张的人们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书上说: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说:“如果在灾难来临时,人们都很冷静地听指挥,不乱,就会赢得宝贵的救命时间,所以说使哈尔威船长不能生还的‘凶手’除了‘玛丽’号外还有那些混乱的人,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罪!”
课后大家谈到这个学生的质疑,都觉得是“意外的收获”。这个片段也让笔者联想到:在迎旭小学安全方面遇到突发事件时,学校的学生同样会慌乱、惊恐,同样因此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安全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缺失该引起重视了,这一课必须补上!这就是课堂质疑、解疑,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也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小节集大成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位学者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却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十报告中“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道德经》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人们要关注细节,不要小看细节的力量。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更要关注细节教育。
自樊城教育提出以“成人成才”教育理念以来,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把“上学教育”作为学校重要任务和特色教育来抓,为全校学生发放温馨提示卡,用生动的语言列出上下学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张贴在家中的醒目位置,每天温习。学校秩序井然的路队文化得到家长赞誉。
另外学校开展的小活动“五请”,即请你设计班旗、请你认养小树、请你参加黎明晒诗会、请你吟诵《弟子规》出校门、请你参加“阳光文学社”,都让学生从小处慢慢养成良好习惯,最终成为“集大成”的人!
小善育大为
刘备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一件件“善小”培养学生“大作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如何化解未成年人身上的戾气,笔者认为要大力宣扬“慈”的思想。
庄子认为:慈就是一体性的爱,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意思是:爱一切皆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一切。具体做法是:细化《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些“大爱”情怀细化到学生感知到的“小爱”上来 ,比如让他们学会爱人、爱物,有一颗柔软的心,那么就不会有暴戾的举动。
还要大力倡导一个“俭”字。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一天天富足。人们在尽享物质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细小的行为规范开始要求,这样才能逐步远离浪费的恶习。只有坚持有意识的微小节俭行为,才能将节俭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使之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勤俭节约真正成为校园的新风尚!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27-02
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问题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关系到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也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关键,高校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应将大学生思想行为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作为长期发展机制。当前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普遍认同和理解,但很多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不足。当今高校内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受社会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强调自由和奉献的同时,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不够理性明确,在日常生活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和歪风邪气容易干扰大学生对于诚信、友善的认识,导致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同情心、耐心和宽容,下面主要分析当代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问题,为高等院校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鼓励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供参考。
(一)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
受网络环境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过多重视谈论娱乐八卦和网络游戏,高校生活中过多依赖手机、电脑,闲暇时间甚至在上课时间都沉浸在网络游戏和电视剧中。大学虽然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但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面对课程安排和学习过于放松,过度沉浸在个人世界和网络世界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即使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带来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依然选择忽视社会就业压力,因此忽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大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体现在生活态度消极、随意,缺乏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远大的理想信念,面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不能积极面对,过度沉浸在社会各种诱惑中,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忽视了奉献社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二)道德观念模糊
近年来网络上经常流传大学生缺乏同情心和道德意识的报道,当前社会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努力践行社会公平、法治、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一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道德观念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道德意识的问题。部分学生只重视培养自身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将专业知识水平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认知和正确的判断力,对社会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产生质疑。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普遍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多数大学生能够自觉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对社会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表现过于冷漠,对待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熟视无睹,在学校生活中经常迟到旷课、考试作弊。高等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但依然需要大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行事,高等院校应秉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遵守学校教学规定,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三)价值观念差异明显
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校生活受社会竞争压力和功利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更倾向于维护个人利益,忽视社会集体利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多的沉浸在自我世界中,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缺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加上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在追求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中渐渐迷失自我,个别大学生受不良价值观念和庸俗思想文化的影响,导致个人享乐主义、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受西方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贪图一时的享受缺乏长期的学习规划和生活目标,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距甚远,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明显,说明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面临很多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对享乐主义和物质生活等的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如何在开放自由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身价值培养的重要作用,防止大学生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制定有效的对策加以引导和思想教育。
二、引导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关键词】和谐校园;培育;学校文化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党的十报告明确的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见“社会和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营造良好的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的重要启蒙阶段,因此,我们的小学教育应该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到W生个体受到和谐的熏陶,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和谐的校园,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等等。
校园的和谐靠的是学校的文化底蕴。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创设和谐校园,应该抓好几方面的建设:
一、构建和谐管理文化,培育优良校风
学校是个特殊的文化场所,是和人打交道的,是人的思想和思想交流的地方。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文化的重塑,使学校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磁场”。学校管理文化,就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通过校园文化的陶冶、激励,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制度的实施,努力形成师生群体发展相和谐,形成师生努力、奉献的人文管理模式。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中,只有不断地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来引导全体师生,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来约束全体师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来陶冶全体师生,才能引领整个校园充斥着学习的气息,引领全校师生走向成功。
学校在管理中应对教师实施了民主的管理,落实校务公开,执行校监会制度,增强了教师的自主参与意识,着力于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陶冶人。那么我们将得到的是文化的力量不断推动着学校向前发展,文化也在引领着师生朝自己的教育理想迈进。
二、构建和谐教师文化,培育优良教风
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一定是教师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界都在提倡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感。如果一所学校营造出了教师发展的浓烈氛围,教师都有强烈的发展动机和明确的发展目标,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充满活力,具有不断向上、不断创新的盎然生气。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关注教师的生活,必须改善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将教书育人不仅仅看成是一份工作,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帮助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成人成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才是学校文教师化建设的本义与主旨。
我们的教师跟学生的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教师是学生最现实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强调要尊重学生,并在尊重的基础上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生成正确的观念,然后内化成自己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到语言美、举止美、风度美、衣着美,用健康的文化来影响少年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以良好的文化修养来陶冶他们的性情。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份评语,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及时雨和催化剂,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学生也就对教师充满感激,心悦诚服,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老师的关爱和宽容中自觉学习,自主管理,快乐成长。
学校在构建教师文化方面,应注重实施“凝聚力工程”,强化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和奉献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各种组织的作用,抓住各种机遇,根据不同需要,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使每个教职员工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给每一个教师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有了“乐教”的动力,就能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促使自己从“乐教”向“能教”方向发展。
三、构建和谐学生文化,培育优良学风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能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在支撑学校全体成员成长的学校文化特质中,学生的学习文化是核心。学校的每一寸的地方,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盆花都会是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
学生学习是为了继承和获得文化,也是为了创造和发展文化,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校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让学生学习好,使学生在知识和灵魂里徜徉,吮吸人类文化的精华,获得文化的启迪和精神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要让他们在文化的熏陶中,懂得礼仪,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文化习惯。
为建设好学生文化,还应为了为学生创设“乐学”环境。学校要严格执行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落实师生管理制度,来优化教学氛围。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活动课程,丰富“乐学”的内容,充分挖潜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推行乐学教育,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享有快乐的童年,体会到学习的满意感和成功的愉悦感。同时,还可利用一切可挖掘的因素,为学生创设文化氛围:如校训、校风、学风、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八礼、班级口号等,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富强而努力读书。还可举办红领巾广播站、文艺汇演、知识比赛、作品展等活动及各类比赛搭建学生展现风采的舞台,让校园内形成了有特色的、和谐的、健康的育人氛围。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它能引领着师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教与学;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能熏陶浸染师生的心灵;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越厚,学校发展的基石就越牢,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大。要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校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构建好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宋延生.和谐校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
[2]杜松奇.高等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路径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主流价值取向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和价值意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凝聚社会共同意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刘云山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巩固主流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价值观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时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主流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少数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识淡化甚至异化,核心价值观“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双重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更加“主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研判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的分化,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干扰。大部分大学生能辩证看待问题,能准确定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熟练的进行政治判断,难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从而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持中立态度、少数持冷漠态度的现状。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人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以其自由、快捷、交互、开放等特点,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时空。借助新媒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技术支持、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学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诱导,模糊了自我认知,弱化了是非观念,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员更多地把维系和维护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作为价值评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适应期和缓冲期,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对狭窄、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当前的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多元化、双重性的现状,如何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分析
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化宣传教育,坚守认同自信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关键因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这份自信来源于党的坚实领导,来源于党员干部的坚定认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党校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谋划,各司其责,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组织生活、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使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标准,主动挖掘各个工作岗位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取哲学研修、课程培训、教学竞赛等方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是要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准入、入职培训、职后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细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人人知晓、人人践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师生的灵魂和血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常修道德修养,磨砺嘉善言行,让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
(二)强化笃行实践,坚守行动自觉
实践是检验价值的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扎根实践,使之成为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在履行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生活、扎根师生、融入实践,让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实践中获得价值目标和文化储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自信和行动自觉。要发挥人才聚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鼓励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发挥智库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鼓励师生参与科技转化,帮助形成产业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在科技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社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巩固和扩大实践成果,形成理性共识,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