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医学统计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统计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统计学论文

第1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健康网讯: 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 周达生 二、统计指标与统计处理方法要合理运用

在各种医学期刊论文中,对统计学处理与统计指标的合理运用问题,已比过去有所重视,但尚存在不少问题。

(一)均数与标准差、标准误的合理运用问题

在医学论文中运用均数(表示各变量值平均水平与集中趋势)、标准差(表示变量值个体问离散情况与程度)和标准误(表示样本群体间差异程度,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的地方是很常见的,而达到合理运用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比较两样本统计量时只考虑平均水平(均值),而忽视了离散情况(标准差)和抽样误差(标准误);在正常值研究时,如资料近似正态分布,应当用均值加减K倍标准差(X±KS)来确定95%的正常值范围(K根据样本大小查K值表而定),应当标明标准误,而错用了标准差等。如《正常小儿三种不同剂量及正常成人50微克PHA皮试反应强度研究》一文中写道:“正常值范围为均值±2×标准误”。井写道:“小儿50微克组:均值±2×标准误=2.01~18.1毫米”。显然是错误地把标准误当成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了。

(二)正常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临床正常值确定方法依资料频数分布类型而定,主要有两种:一是均值加减标准差法适用于近似正态分布资料,二是百分位数法,适用任意分布资料。此外,角度资料(如脑血流图、心电图等的角度数据)运用圆形分布法,Poisson分布资料用Poisson分布法,正偏态分布资料用对数正态分布法等来处理。现今全国发表的一些医学论文中,正常值方面的问题也较多。引一些实例加以研究。

如在《迁延性、慢性肝炎患者植物血凝素皮试应用价值的探讨》一文中写道:“正常人甲组156人…平均值±标准误为15.4±0.4mm(平均值上标准差为15.4±5.6mm)。”那么,正常值是角标准误与标准差咖个统钎量来计算的呢?是加减1倍还是2倍标准差(或标准误)呢?作者均来说明。

又如《正常儿童尿游离α氨基酸氮的测定》一文,对1~13岁(分四个年龄组)125名正常儿进行研究,在正常值研究设计及分析时存在三个问题:(1)样本含量不足: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测定值仅据15人的结果而定正常值,显然是不妥的。作者针对各组结果矛盾现象,在讨论中两八提到“可能因例数太少,不能切实反映客观规律的缘故。”若按不同性别、年龄组确定正常值,一般要求每组100~12O人方能悦明问题。(2)错把标准误当作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范围:文中说:“1~13岁正常儿童的游离α氮基酸氮/总氮%的均值可信限为:1.30±3×0.036,即1.19~1.41”。这里将标准误0.036当作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了。正确的应是:“游离α氨基酸氮×l00/总氮%的95%正常值范围为1.30±2×0.4=0.~2.3。这里0.4是标准差。正常值范围在正态分布资料时,如考虑到样本大小及把握度,最好表达为单侧:+KS或-KS;双侧±KS。式中K值表(见周达生:医学问答,中华儿科杂志(4):245,1980)。(3)按性别、年龄组制订正常值问题: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年龄组时,两组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间比较可用F-Q检验,若差异显著,则需按不同性别、年龄组分别制订正常值。

(三)联系与因果

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经某种处理(如治疗)后受试对象出现某种反应(如治愈),并不能肯定是因果关系。有时比较两变量之间关系时,虽明显相关,但也不能断言其间有因果关系,只能说有一定统计联系(苏德隆:联系与因果。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3:106,1979)。在医学论文中甚至有不作相关回归分析就胃然下类似结论的。要了解有无因果关系,有时可进一步作回归分析(当然因果可表现为回归关系,但呈回归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四)多组多级小值频数处理问题

在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中常遇到多组多级(R×C表)小值频数的比较,论文中大多忽视此类数据的合理统计处理,主要问题有:(1)未加适当统计处理,不考虑抽样误差而凭表面数字差别就轻易下结论。(2)处理方法不恰当。对此类数据可采用超几何概率计算法(见周达生:医学科研中乡组小值频数统计处理方法探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4):211,1980)、薛仲三氏X3检验公式(见薛仲三,医学统计方法和原理。36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78)和秩和检验与等级指数法(黄镇南:等级型资料的三种统计分析方法,湖南医学院,长沙,1980)等。

(五)零反应的统计处理

两组计数比较,若一组有零反应,即出现0%或100%情况时,可用零反应公式处理。

如《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初步探讨》一文,作者对19例迁延件肝炎中医辨证与淋转测定结果作了分析(原文表3)。由于作者对数据未作处理而下结论,不少信息失落,有些矛盾现象难以解释。原表3中有三处出现有零反应,宜分割后列出三个四格表,用零反应检验法处理。本例为双侧检验,差异显著性水平定力0.25和0.005。从三个四格表分析结果看,仅气虚与阴虚淋转测定值之间差异显著(P<0.005),而正不虚与气虚和阴虚问差异均不显著(P>0.025)。从而提示在虚证中还要区别对待,只有气虚者免疫功能才显著地低下。这样可使文中矛盾现象找到合理解释。

第2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1.1内容

通过伤情评估、抢救生命、请示汇报、及时分流等环节学习如何实行捡伤分类、正确启动应急响应等级,做到职责明确,救治有序、高效。

1.2方法

理论讲授与应急演练相结合,设定不同伤情等级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培训如何正确实施批量创伤急救流程,并及时总结汇总问题,使急救流程得到不断优化。

2批量创伤急救中应掌握的关键流程

2.1捡伤分类及患者标志

捡伤标志应具有醒目、共识、统一的特点,国际上将捡伤标志称为“标签”,我国称为“伤票”。目前,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志统一采用红、黄、绿、黑4种颜色的标签,分别表示不同伤情及获救的先后顺序。其中“红色”代表伤情十分严重,随时可致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抢救;“黄色”代表伤情严重,应尽早得到抢救;“绿色”表示伤情不严重,可容稍后处治;“黑色”代表已经死亡。根据伤票不同进行分区救治,设立抢救区、外科治疗区、候诊区等。当创伤患者到达后,根据捡伤情况将4种颜色的分类标记贴于创伤患者左上臂,并同时以编号代替创伤患者姓名,以001、002、003……排序,登记性别(因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在初诊时往往信息不全),填写创伤患者编号牌,贴于创伤患者胸前,随创伤患者流动到不同的临床或医技科室,以便对创伤患者进行快速识别。

2.2稳定生命体征

遵循“救命第一、救伤第二”的原则,对创伤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并进行紧急复苏,依据ABCDE原则进行。A: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护颈椎;B:维持呼吸和通气;C:循环支持、控制出血;D:评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E:伤患处及防止失温。

2.3正确请示汇报及启动应急响应等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批量创伤患者到达后由急诊科主任负责启动批量创伤患者急救流程。急诊科就创伤患者数量、伤情、需参与救治科室立即向医务处或院总值班汇报,后者还需就拟调用的人员、药品及设备请示汇报主管院长并按照程序向上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4创伤患者信息流的掌握

由于批量创伤患者人数较多,伤情等级不同,多无家属陪伴,因而,对批量创伤患者信息流的掌握对及时了解创伤患者情况,并据此合理调用人力、物力支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诊医生需及时填写“批量创伤患者信息汇总表”。

2.5应急队伍的各级医护人员职责明确

当批量创伤患者到达急诊科现场后预检分诊护士及时判断伤情等级,通知科室相关人员到位;抢救室医生即刻对危重伤患者进行急救;急诊科主任启动绿色通道、调配本科人力及估算需增援人力、物资及时汇报、现场指挥协调,应兼顾日常急诊工作的人力安排;急诊室护士长应协助急诊科主任现场指挥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实施、掌握创伤患者流向;总住院医生作为协调员协助急诊科主任对医生的调动、发放创伤患者ID及“突发群体伤患者急诊病历”、完整记录所有群体伤“患者信息汇总表”,并及时更新患者信息流;每例创伤患者的首诊护士、医生应负责该创伤患者的所有诊治过程。

3批量创伤急救中应掌握的关键技能

3.1心肺复苏技能

按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教学培训,要求掌握心脏骤停的临床快速判断,并培养快速处理呼吸衰竭及休克的能力,尤其是失血性休克的容量复苏。

3.2儿童创伤评分(CRAMS)

运用CRAMS系统快速进行伤情评估包括循环、呼吸、胸腹部、运动及语言。CRAMS越低,伤情越重。

3.3多发伤的诊断与急救能力

在批量创伤中出现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其中至少1处出现危及生命的创伤称为多发伤。区分危及生命伤情的能力则是多发伤诊治的重点,如早期发现大量血(气)胸、连枷胸伴肺挫伤、腹腔内出血、股骨或骨盆骨折、动(静)脉穿刺伤、严重颅脑损伤等,牢记“救命、保存器官、保存功能”的先后救治原则。

4批量创伤应急流程中的协调与指挥

4.1建立院级应急梯队

医院常规工作中应建立突发应急事件应急队伍的组织构架包括专家治疗组的构成与职责分工。

4.2抢救物资药品充足、应急通讯联络畅通

定期检查、及时更新补充抢救设施、设备及药品,应急队伍医护人员保持24h通讯畅通。

4.3急救绿色通道通畅

批量创伤患者进入“急诊绿色通道”,各医疗、医技部门,如挂号、预检、实验室检查、取药及收费等处均能立即提供优先服务,以保障“急救绿色通道”快速、高效运行。

4.4创伤患者的家属、媒体管理

设立家属专门等候区,以保障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建立联络人制度,以便及时通报伤情、反映家属意愿,并做好媒体的接待和管理工作。

5批量创伤患者的院内急诊救治教学培训

突发事件的及时、正确应对关乎人民群众财产、生命安全,是考验政府协调、组织、保障能力及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日益得到国家、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多部应急法案的出台旨在建立预案,以达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有效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本院作为西部地区大型专科儿童医院,在突发事件的儿童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批量创伤的急救则是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批量创伤患者的院内急诊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应急体系涉及多个临床科室及行政部门。医学生除掌握必要的急救临床技能外,了解、熟悉批量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应急机制的响应模式、批量创伤患者的有序管理,对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面临突发事件的处治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批量创伤患者的救治中以下问题是医学生急诊医学培养的重要内容。

5.1加强医学生急救意识及急救技能培训

当突然面临批量创伤事件时具有医学知识的医学生理应是急救队伍的重要成员。因此,对医学生急救思维和急救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医学生通过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的实习、轮转,加强其对危及生命状态的准确评估和正确处治。当然,丰富的急救知识是建立在各专科学习基础之上的专门临床技能,而非一蹴而就。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需持续学习、不断总结。

5.2以捡伤分类为基础的救治顺序是批量创伤救治的关键环节

强调捡伤分类在批量创伤处置中的重要作用,以急救知识为基础,根据“黑”、“红”、“黄”、“绿”的捡伤结果确定救治的先后顺序,以保障危重患者及时得到抢救机会,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捡伤等级,保障批量创伤患者得到有序、有效救治。

5.3合理优化急救流程能显著提高批量创伤救治效率

定期强化抢救技能培训,定期举行应急演练培训,并结合本院批量创伤患者的救治经验,不断优化流程,尤其在批量创伤患者信息管理、急救绿色通道畅通、专人负责创伤患者实验室检查项目、专人负责医疗费用的协商管理及家属、媒体的沟通工作,做到分工清晰,职责明确。不断优化、合理的急救流程是批量创伤救治的核心。

6结语

第3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1)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的概念、功能、分类,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写出来,教师课堂抽查。(2)学生了解并熟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教师课堂抽查。(3)学生能够区分PACS与HIS/RIS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抽查。(4)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演示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2学生特征分析

(1)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学制为3年,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较快进入实习角色。(2)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机,班级建有QQ群,可随时上网学习;学校机房也提供上网学习条件;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可进行自主学习。(3)学生前期已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职生普遍轻理论、重实践,对计算机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应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激励措施。

3课前任务设计

3.1设计思想

(1)运用翻转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前任务与课上活动相联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遵循“努力>正确、质量>数量”原则,例如,学生完成任务4,可免除本次理论测验。(2)课前任务设计遵循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实例。(3)课堂任务设计遵循小组活动设计原则、及时检测与反馈原则及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原则。

3.2教师提供资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2)电子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电子版可通过班级QQ群或网盘下载)。(3)电子版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操作说明书,里面有详细的系统操作步骤。(4)教学视频“PACS工作流程”。(5)拓展资源:以PACS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视频信息。

3.3学生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满分10分。(1)学习文字版或电子版校本教材,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口述并写出来。评价方式:教师课堂抽查,小组评分,1分。(2)认真阅读PACS操作说明书,为课上系统操作做准备。评价方式:课堂个人测验,4分。(3)观看“PACS工作流程”视频,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重点考查学生表达是否清晰、合乎逻辑,2分。(4)对照工作流程图,以患者身份到医院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或叙述)工作流程,并找出与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区别。评价方式:此任务为附加题,完成者可免于理论测验。(5)简述PACS与HIS/RIS的关系。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1分。(6)以PACS为关键词,上网检索相关视频和信息,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写出至少3个有用内容的标题并附链接地址,提前两天通过QQ反馈给教师。评价方式:教师评分,2分。

4课上任务设计

(1)内容热身(10分钟):教师检查任务6完成情况,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学生介绍展示),给出学生评分,总分2分。(2)任务检查(20分钟):教师随机抽查小组长任务1~5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各组成员任务1~5完成情况。分项评分,总分4分。(3)及时教学(5分钟):教师评价学生任务1~5完成情况,对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70%以上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统一讲解,否则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查找资料的途径解决)。(4)个人测验(10分钟):教师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指定小组出题(选择、判断、填空共12题,每组出两题)并批改,巩固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该活动不计分。(5)及时教学(5分钟):根据测验情况,教师将集中性(70%以上学生反映)问题、错题再次讲解。(6)个人测验与小组讨论(35分钟):结合任务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PACS的预约登记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处理界面操作、图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设计操作、查询统计操作等操作任务。个人自评与组员互评相结合,总分4分。(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演示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70%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总结。(8)机动时间(10分钟):用于处理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展示超时或小组活动延时等。(9)说明:该班级共32名学生,共分为6组(采取自由组合,教师协作分配),小组长由组员选举产生。

5教学设计反思

第4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1.1样本来源

样本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发行的医学专业期刊共有25种,占浙江省科技期刊总数(115种)的1/5。涉及基础医学、内、外科等13个学科,数量最多的为综合类(4种),其次为学报类(3种)。刊期以月刊为主(12种),其次为双月刊(11种),半月刊和季刊各1种。

1.2统计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为数据源,统计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3项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为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对以上指标用本期刊的指数/学科平均指数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值>1表明该指标高于学科平均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显示度,与期刊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直接关联,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表2显示:浙江省医学期刊总体的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因子/学科平均比值>1的期刊仅有5本: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612),护理与康复(1.243),肝胆胰外科杂志(1.203))和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190),其余都在本学科的平均水平之下。从以上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外,其余4本杂志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表明专业特色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大的帮助;而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虽为综合类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背景,使杂志的成长有了有利的环境。总被引频次可以显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省医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201次/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2次/刊),说明浙江省医学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仅有4本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659),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581)),浙江预防医学(1.187)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62)。有学者认为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相关,本文总被引频次/学科平均>0.6的13种期刊中只有2种是双月刊,因此浙江省医学期刊整体的总被引频次较高是否与其载文量较多有关,有待探讨。

2.2浙江省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情况

基金论文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吸收学科前沿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的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与学科平均比值>1,分别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浙江医学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或者由高校主办的杂志依托高等学府,基金来源丰富,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的几率比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和《浙江医学》,其余6种杂志均由浙江大学或者温州医学院主办,这2所大学均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医学》作为一本地方性的医学杂志,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充分说明其在浙江省医务工作者中的地位。

3讨论

3.1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评价

目前,期刊的评价指标有10余种,其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各有局限,但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期刊的总体状况。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医学期刊以上3种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力较弱,虽然在学术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国内的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浙江省期刊的总体情况相似。但是也不乏亮点,一些期刊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在其自身的学科领域内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3.2提升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3.2.1找准定位,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要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求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有着自身特色或者学科优势明显的期刊影响力均较强,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这与其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领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杂志密切相关,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了高影响力。另外几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其余几种也都具有明显的“小而精”专业特色。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需要编辑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2.2探索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已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改革的”路线图”,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约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国内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系列杂志,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浙江省主办的3本“中华”系列杂志中,除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因办刊时间较短,一些指标略低之外,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充分显示出“中华”品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可以结合浙江省医学期刊的特色或者学科特点,逐步整合横向和纵向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医学期刊集群,通过集团优势提升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刊名带有“浙江”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响力偏低的现象,而且一些杂志的学科和内容也趋于雷同,这些杂志是否可以尝试联合经营,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进一步带动期刊的整体发展。

3.2.3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

第5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在医院的管理中统计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中,统计学是其重要的依据,医院的医疗全过程皆涉及统计工作,其覆盖范围甚至涉及到各个科室和病区。在医院决策部门制订该院的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时,医院统计数据是一项重要依据,也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节点。其次,可以通过统计学来检测医院的管理效果。医院管理包含了多种知识,统计学可以被用来检验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有效与否。通常来说,若管理得当,就医者满意度会不断提高,门诊诊疗人次、住院人次、手术数量及医院效益会不断增长,并且病床的周转速度加快,总体住院时间缩短,同时好转和治愈率提高;反之,则说明管理上存在某些失误及漏洞。最后,可通过统计学来加强提高医院的质量控制工作。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医疗方面的效率,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如何,可以在其医疗服务的优劣和医疗水平的高低中直接体现,并且这也可以从每一个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通过医院的总体质量管理目标,把病床的周转次数以及出入医院患者的例数、诊断合格率、治愈率、病死率等控制指标明确到科室,使其明确指定目标。通过以上总体叙述,现代化的医院统计可以时时达到领导对各统计数字和量化指标的既定要求;院领导者可以通过医院的综合统计,实时掌握院内医疗需求,了解医疗的发展方向,及时对医疗布局和院内人、财、物及工作重点做出合理调整,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得更为优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统计工作在医院的管理、工作计划制订及调整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统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各个专题的分析。实现医院的现代化,不但要突破传统设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局限,更应该把统计方法充分运用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

2医院管理统计工作的问题

衡量医疗工作数量的标准不统一,例如医院管理中的医疗质量管理的统计,这也是目前很多医院存在的共同问题,譬如统计方法不当造成的门诊诊疗人次、出院人数等指标无法体现每一年医院门诊和工作量的涨跌幅度,而这些数据的统计和搜集能够为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做出很大的贡献,很多医院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3统计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3.1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统计学在医疗综合评价和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在质量管理中起到归纳、分析问题,显示事物客观规律的作用,而不是具体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就像医生为患者诊断疾病,体温表、血压计、X线透视机、心电图仪、B超仪、核磁共振仪等仪表器具,只是帮助医生作出正确诊断的工具,其诊断并不等于治疗。要想治病,还应服药打针等。因此,统计方法的作用是在质量管理中探索质量症结所在,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但要解决质量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还需依靠各专业技术科室和管理者制订的措施。

3.2门急诊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把门诊数据库中的就医人群按年龄、职业和性别进行合理分析,以此来了解就医者的需求,帮助管理者做出有关政策来强化急诊的现代化管理,以实现门急诊管理中的统计学应用。譬如利用统计学进行门诊预约,实施预约挂号、然后就诊、最后付费的方式,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升服务质量。利用统计学针对门诊病谱广泛且种类复杂的特点进行分类,构建病种数据库,管理者可通过这些数据来考虑科目建设和预测发展趋势,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不同挑战,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3医院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统计学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调整院内医护人员的配置,科学的组织人力资源,防止人力资源浪费和缺乏现象的产生,确保医院所有科室的日常运转。随着医院革新的逐步深入和患者选择治疗者制度的实行,合理地安排床位已日趋重要。管理人员可通过统计学方法提前安排床位,实现床位的利用最大化。譬如一些医院把空床位统一汇总,交给协调处,由协调处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入院。再如对医护人员分级别、分职能进行统计对比,利用统计学找到最佳的调配分配比例,科学合理地利用医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4结语

第6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

第7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文献标准:纳入研究类型为分组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采用WPBL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对象为继续医学教育学员;结局指标:理论知识或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参与者满意度。(2)文献排除标准:①剔除重复报告、质量差、报道信息太少及无法利用的文献;②试验组未采用WPBL教学;③未涉及结局指标等的文献;④无法获得WPBL教学效果分析数据的文献。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追踪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及向作者索要全文及原始数据。检索方法:(1)中文:“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继续医学教育”;(2)英文:problem-basedlearningonweb,problem-basedlearning,practice-based,self-directed,learner-centered,andactivelearning,combinedwith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3)语种仅限为中文或英文,检索文献起止时间均从2000年1月建库~2014年12月,限定为随机对照试验。手工和在线查找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

1.3研究方法

筛选所有“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常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确认试验符合纳入标准,独立记录试验特征及结果,交叉核对结果。纳入研究的方法学采用Jadad量表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分,包括是否随机分配、随访情况、意向性分析、是否盲法设计、基线可比性,每项满分10分,超过25分为高质量文献,低于25分为低质量文献。统计学分析将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整理、核对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临床试验提供的数据不能进行Meta分析时,则只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文献纳入情况

按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最终有8项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发表时间2002~2013年,包括英文和中文文献。

2.2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的8个研究中提及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1个采用了双盲法,7个对随机分配方案基线具有可比性,8个试验中,Jadad评分超过25分的7个,低于25分1个。

2.3PBL对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影响

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考试成绩方面:6个研究评估了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知识和考试成绩的影响,其中4个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另外2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专业知识方面无差异:Short等、Harris等以及Stewart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在接受WPBL教学后知识与考试成绩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郑丽君等对照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ing,LBL)教学法进行业务学习,观察组以WPBL法进行业务学习,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理论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相反,Cook等比较了两组学员在接受WPBL教学或传统教学模式前后专业成绩和知识应用的变化,研究发现不管是WPBL教学或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提高专业成绩和知识应用(75.0±0.1vs.74.7±1.1,P>0.05),两种教学模式对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Hugenholtz等发现短时间的WPBL未能体现出其优越性,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知识能力上的效果相似。在提高业务能力方面:6个研究评估了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业务能力的影响,其中4个研究取得阳性结果,2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专业知识方面无差异:Short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教学组学员学习后业务能力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llison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表现能力显著提高,与未干预组相比较,WBPL在病原体检出率能力提高显著(P<0.05)。Stewart等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WPBL组学员在糖尿患者的处理以及专业知识能力显著提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郑丽君等,对照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进行业务学习,观察组以WPBL法进行业务学习。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护士业务学习后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较业务学习前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相反,Harris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教学模式在提高业务能力方面无效。Curtis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在筛查与处理骨质疏松症专业技能方面较未干预组有提高的趋势,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参与者满意度方面:3个研究评估了学员的满意度,结果显示3个研究中WPBL教学法组学员有较高的满意度。

3讨论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医疗需求越来越高,继续医学教育(CME)日益受到重视。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而“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是让学习者通过围绕问题展开自主学习以获得能力和知识。本次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表明继续医学教育中引入WPBL教学模式可能为有效地教育措施,提高学员知识以及考试成绩、提高业务能力、较好参与者满意度。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学员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认识;区域发展不均衡,各个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参训学员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称的差异性较大,使培训难度增大;继续教育模式及内容相对单一:继续教育往往以教材为基础,局限于传统学科框架中,缺乏以案例为基础的分析,学员在工作中主动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未得到提高,另外,学科新进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知识未得到提高。WPBL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的缺陷,WPBL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教育使得学员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授课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也是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员专业知识以及考试成绩。当今网络快速发展环境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基于网络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具有很大优势,学员能够享用大量的开放性、共享性、快速性的网络资源信息。另外,开展以“网络”为远程技术平台的教育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可能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不适用于偏远地区和乡村医护人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W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网络学员学习可能受主客观因素以及时空分离和的影响,导致信息超载与迷航、产生认知负荷,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在WPBL的实施于继续医学教育时应注意这一影响。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员业务能力。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临床医护人员面对实际问题时具备良好的判断性思维能力,WPBL教学模式要求学员通过网络查阅文献、网络搜索找出解决情景问题的最好方法,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WPBL已经应用于医学学生的教育,在护理学教育以及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效果得到认可。WPBL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得医护人员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WPBL运用于继续医学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中纳入研究多为国外文献,认真借鉴和吸取国外有益的方法,对于促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员参与者满意度。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工作繁忙并且压力大,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又学习新的知识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基于网络PBL教学模式具有“学习时间自由性、学习方法自主性、学习地点的灵活性”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措施。可见,继续医学教育中引入WPBL教学模式可使得学员更灵活方便的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新的知识”,突破了传统教育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结语

第8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搜集资料应严密遵守随机抽样设计,保证样本从同质的总体中随机抽取,除了对比因素外,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应尽可能齐同或基本接近,以保证组间的齐同可比性。因此,应对样本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证明组间的齐同可比性。

2 选择正确的统计检验方法

研究目的不同、设计方法不同、资料类型不同,选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则不同。例如: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t检验;而多组(≥3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方差分析(即F检验),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想了解差异存在于哪两组之间,再进一步做q检验或LSD-t检验。许多作者对多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两两组间t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又如:等级资料的比较应采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或行平均得分差检验。许多作者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

3 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假设检验的结论是一种概率性的推断,无论是拒绝H0还是不拒绝H0,都有可能发生错误(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因此,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4 P值的大小并不表示实际差别的大小

研究结论包括统计结论和专业结论两部分。统计结论只说明有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明专业上的差异大小。P值的大小不能说明实际效果的“显著”或“不显著”。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对比组之间有(或无)显著的差异。P≤0.01比P≤0.05更有理由拒绝H0,并不表示P≤0.01时比P≤0.05时实际差异更大。只有将统计结论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研究结论。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一致,则最终结论也一致;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不一致,则最终结论需根据专业知识而定。判断被试因素的有效性时,要求在统计学上和专业上都有意义。

5 假设检验结果表达

P值传统采用0.05和0.01这2个界值,现在提倡给出P的具体数值和检验统计量的具体数值(小数点后保留3位有效数字),主要理由是:①以前未推广统计软件之前,需要通过查表估计P值,现在使用统计软件会自动给出具体的P值和检验统计量的具体值(t值、F值、χ2值等)。②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问题。例如P=0.051与P=0.049都是小概率,不能简单地断定P=0.051无统计学意义而P=0.049有统计学意义。③便于对同类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第9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

EBN是近年来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改变了临床护士凭经验和感觉进行护理的习惯和行为,而是以科学的证据指导实践,使患者获得科学、有效、最佳的护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受神经、体液的调节和体内外环境的影响,与社会心理关系密切。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危害严重,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但因其病因复杂和医疗水平有限,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高血压的预防显得更加重要。已有诸多研究证实,积极干预高血压可逆转也可改善血糖、纠正血脂等。文章针对高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高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A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另外一组为对照组(B组),采用常规性护理,每组各5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77~88岁,平均8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病期以及血压上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治疗方法:①对医护人员进行难治性高血压、循证护理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求护理人员能够掌握这些技能知识。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在循环护理阶段,医生要准确确定高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所要求的循环护理问题,这就需要从血压的测量、心理上、护理认知能力等方面着手[2];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②指导患者学会一些基本上的护理。一是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身体状况等方面原因,可以教这些患者使用血压测量器;在体重上,引导他们适当的控制体重;对于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适当的结合他们圣体状况采用,尤其要戒烟限酒。

1.3  观察指标[3]: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仔细观察两组患者在体重上的控制、使用血压测量方法、遵守医嘱等方面的变化。遵守医嘱所包含患者的心理改善状况、自我控制能力、戒烟戒酒、户外运动时间、饮食等方面。判断的标准:平均分为50分,以上的为较好,以下的为较差。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