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木兰诗全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二次传播 新媒体渠道 电视语言 虚拟技术
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
一、传播形态不适合全媒体环境。移动网络高速发展,碎片化阅读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耐着性子坐在屏幕前从头到尾看完一期节目。尤其是早晨,很多人都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干着其他事,只要节目没能“抓住”观众,他们就会换台。按照原有的节目制作和编排理念,比如说传统的板块式结构、地域式编排,不仅会流失大量观众,更会错失互联网的二次传播机会。另外,过去的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大多以资讯丰富为主要特点,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大事小情无所不包。但现在人人一台智能手机,手指一点,海量信息就会汹涌而来,各种突发新闻也会及时推送到大家眼前。可以说,观众已经真正成为内容选择的主导者,想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看,都能自己做主,网上都能找到,对电视的依赖大大降低。
二、栏目形态和内容的同质化。从栏目本身上说,目前省级卫视早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全国近30家卫视的早间新闻栏目,基本可以归为两种:一类是以北京卫视《北京您早》、东方卫视《看东方》和天津卫视《津晨播报》代表的综合性新闻资讯栏目;一类则是以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江西卫视《晨光新视界》和辽宁卫视《第一时间》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杂志。
除了形态趋同,内容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小。省级卫视中,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采编能力的屈指可数,无非是原先的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以及新晋的深圳卫视,这几个台在重大新闻事件中都有独家消息。而其他卫视的新闻来源主要依靠本台新闻、新华社、央视和各大网站,因此每天的资讯内容几乎一致。
三、播出形式单一,不接地气。电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清画面、全媒体演播室、前景虚拟等已经相当成熟,即便如此,大多数早间新闻依旧是新瓶装旧酒,呈现形式还是传统的播报。无论是“坐播”还是“站播”,绝大多数的主持人依旧一板一眼、语气生硬、语态死板,和早间新闻应该充满阳光活力、轻松愉快的特点不相符合。同样的新闻内容,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考验的不仅是主持人对稿件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更是他们的主持功力和说话之道。另外,画面内容依旧单调,各种虚拟技术、演播室现场连线等等,虽然在个别节目中有所出现,但在绝大多数节目中,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突围之道
一、加强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合作,拓宽传播渠道。全媒体时代,各个卫视内容和渠道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想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除了播出时的收视表现,网络上的二次传播也显得日益重要。从早间电视新闻的收视现状上看,虽然相比过去有所增长,但从全天整体看,依旧处于弱势,绝对收视人数较少,节目的一次传播效果有限。网络媒体的日渐发达,对早间新闻节目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如能借助新媒体的渠道,在推送新闻的第一时间附上早间电视新闻的相关视频连接,久而久之,对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各家电视台纷纷成立自己的网络台,电视栏目找到了一个天然网络播出渠道。但纵观全国,除了湖南台的“芒果TV”,其他省级卫视的网络台和各大商业网站相比,都处于极度弱势地位,传播力不大。在这种背景下,各档电视节目只能寻求和商业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怎么把这种合作引入深层次,既把网络的内容为我所用又能通过网络的传播拓宽收视群体,需要深入思考。
二、注重新闻的选择和节目编辑,丰富电视语言。既然大而全的节目形式,已经不符合“全媒体”时代下省级卫视早间新闻的发展趋势,那么作为一档编辑类节目,首先,应当深挖潜力――选题在精不在多。每天选取一到两个主题作为重点内容,当中既可以包括时事热点,也可以有科技军事文化教育健康娱乐等。除了重点内容,在其他新闻的选择上,应将可看性放在首位,选择有现场、有细节的素材。其次,传统的以地域、新闻类型标准划分板块的编排方式虽然看似工整,但人为割裂了新闻的相关性,局限了观众的视角,节目不仅显得枯燥无味,也不符合网络时代传播特点。想要吸引观众,就必须坚持以新闻规律进行节目的编排,掌握节奏,资讯类和社会类搭配,严肃中适当穿插轻松进行调节,不再刻意追求所谓版块的划分。
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播主体已不仅仅是新闻主播,越来越多平民传播者的加入,使得新闻语言的组成更加多元。网络语言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方媒体语言,使之更加接地气,比如这两年“点赞”“蛮拼的”“你懂的”等词语的走红。正如前文所说,早间时段正好是观众起床后上班前,如何让他们在不看画面的时候锁定节目不换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语言的可听性、伴随性,落实到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就是对精彩的画面要加强描述,尤其是对个别细节,一定要把最“抓人”的要素说出来。
当然,电视语言的构成不仅是解说配音,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丰富观众的视听感受,在“抓耳”的同时“抓眼”,这就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声音效果。例如,在情节曲折悬念丛生的时候配上紧张急促的音乐;在幽默搞笑的时候配上滑稽的音效等等,这些都能较好地烘托气氛,加强新闻的感染力。此外,在单调的画面上加上字幕或者表情符号,除了可以传递画面以外重要的信息,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还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增加新闻的趣味性、表现力。
三、改进节目形式形态,充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早间新闻节目伴随着观众开始新的一天,这就要求除了内容上要“新鲜”,形式上更要“清新”。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间新闻的呈现形式也应该是充满阳光活力的,节目包装要亮眼,主持人的状态要“亮心”。在诸多新闻类节目中,早间新闻的主持人尤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既能稳定地播报信息,还要能流畅地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尤其在高清多媒体的新闻演播室中,主持人在不同机位的带动下,需要用不同的站位、行走来满足节目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对他们的肢体语言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丰富节目呈现元素,增强互动性,早间电视新闻最好是两位主持人同时出镜,且以男女搭配为主。不同板块的串接,可以在两人轻松的对话中完成,既活跃了新闻节目严肃的气氛,也让机位的选择更加多样。
除了主持人,演播室也是节目的另一个重要呈现元素。2010年后,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央台与多家省级卫视都进行了演播室的升级改造。2011年,东方卫视全新打造了开放式全媒体高清新闻演播室,北京电视台也启用了350平米高清新闻演播室。最近两年,随着高清大屏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的不断完善,电视背景墙和前景虚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档节目中。高清电视背景墙不仅能呈现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还可以满足直播连线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前景虚拟技术的表现,新闻现场的展现将更为多元。比如在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的初始报道中,由于缺少画面,央视和多家电视台就运用虚拟技术模拟出可能的现场状态,让报道更加生动直观。与此同时,一些生硬呆板的数字和晦涩难懂的科技类信息,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的呈现变得形象和通俗。
2、出处全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记得“新课标”还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当做一个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才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学生之底,设适中之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设置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不因问题过于简单而厌烦,也不因问题过于深奥而心灰意冷。设置难度适中的题目才能让学生获得探究后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强烈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犟龟》(七年级语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犟龟的“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乌龟这一路上有没有遇到困难?遇到了哪些困难?它又是怎样面对的?2、小乌龟赶上了婚礼吗?这是谁的婚礼?3、小乌龟的“犟”值得吗?4、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什么时候也需要这种“犟”?这篇文章是童话,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就有兴趣,再加上这四个问题不但不难,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只要学生认真读课文,动脑思考,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很好回答的;而且第二个问题在文中就可直接找到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就是有话可说,学生的表现欲不就被激发出来了吗?表现欲越强,学生学习兴趣不就越浓?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了,课堂气氛还会不活跃?
二、学科间要相互渗透
语文科不是一座孤岛,让语文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也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做到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多彩,不单调而更加有有兴趣。
记得十年前我在教《木兰诗》时,就大胆地把音乐课的内容渗透到语文课中去了。《木兰诗》这篇课文较长,当时要求学生背诵,感觉确实有点难度,为了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我就想到如能把《木兰诗》唱出来。因为中学生都喜欢唱歌,如把课文内容当歌词唱出来学生不但记得快,而且还记得牢。但我不会谱曲呀?怎么办?当时社会上正流行唱琼瑶的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青青河边草》的主题歌——青青河边草。那调子用来改唱《木兰诗》正合适。讲完这篇课文后,当学生听说要背诵,全叫苦了。于是我就问:你们会唱“青青河边草”这首歌吗?同学们边回答边开始唱了,我没打断他们,等唱完了,我便说:“这首歌的调子很好听,也好唱,看看谁最聪明,能把《木兰诗》这篇文章用“青青河边草”的调子唱出来。同学们一听,可兴奋了,顿时教室像炸开了锅,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在那里唱了起来。估计同学们都唱了一遍后,叫同学们一起唱。真不错!除了两个换气的地方没有换好外,别的地方唱得还不赖呢!再让同学们唱了两遍后,学生们基本上都能背全文了。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课堂气氛会不活跃吗?
三、把讲台让给学生
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学。从古到今,讲台天经地义就是教师的专利。其实不然,我认为,如今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好奇心、好胜心、自我表现欲都特强,教师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现的机会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我表现欲的激发和展示是一个人一生成功的起步。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产生并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自己种的瓜分外甜,自己捕的鱼分外鲜。抽时间把讲台留给学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更是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手段之一。
记得我在上《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时,第一节课时我上了前两首后,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选一名组长,让每组学生共同“备”一首诗或词,然后由每组选派代表去讲台上当一回小老师,其余学生当代表的“军师”,按教师讲前两首时的方法、步骤进行讲解。没想到,第二天上课时,这三位代表讲课还真有模有样的,有点“小老师”的味道。特别让我高兴的是,因为“备课”人不止一个,“小老师”讲授的内容比我讲课时还全面。台下的学生不知是兴奋还是也作了更认真的预习,发言学生比我上课时还多。整个课堂热闹极了,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有反驳对方观点的;有提出新的见解的……这哪里是课堂,这就是一个讨论激烈、有序的大讲堂。留给老师我的只有强调重点的份了……
关键词: 语文;渗透;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71-02
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纯粹的应试训练。当然,做为中学语文老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笔者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情感教育。
一 激情导入,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尽快地把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呢?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如我教《我的母亲》一课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当然,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老师也要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二 抓住关键,围绕学习目标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如我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了一段感受父爱的视频,有的学生当场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但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针对这些学生,我单独把他们叫出来谈心,因为我明白: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我们称之为文眼。透过文眼,我们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全文正是由“总不大喜欢”展开,为什么不大喜欢?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了。为什么后来发生了兴趣?因为喝了荔枝蜜,“觉得生活都是甜的”。为何后来发出赞叹,甚至梦见自己变成蜜蜂?因为被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进而又联想到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表明自己也情愿做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三 以诵读为本,让学生感悟真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 中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这一点,充分利用。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如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就先范读,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情,教学效果非常好。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四 体会意境,迸发学生的情感
一、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相融合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融合。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名作中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但是,传统课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时,教师多是将其视为基础知识,略略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讲述修辞方法的同时,对修辞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讲解初中语文人教版《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学课文的同时应注意有机融入修辞教学,为学生讲述文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即为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句子。文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是对偶句,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为后文设置了悬念;夸张,即为增强文章的效果,对事物某些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句子。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是运用的夸张手法,描写路途的遥远与战争的紧急;顶针,即前一句话的结尾与后一句话的开头相同的句子。文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运用了顶针,增强文章的文学性;设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句子,文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就是设问句,可以更好地描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文中修辞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句具有多个修辞手法的句子,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话中包含复沓、对偶与设问三个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的思想活动。这篇课文全文仅有300多字,其中用到了众多修辞。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修辞的各种用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表达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写作能力有限,措词造句能力不强,导致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因此,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修辞运用在作文中。2.对学生作文中的修辞进行分析与点评。
例如,讲到《紫藤萝瀑布》这篇写景散文时,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散文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将文中讲到的修辞运用到作文中,注意文中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如文中写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其中“辉煌的淡紫色”这一句写出了紫藤萝的生命旺盛。动词“垂”,呼应前面的瀑布,突出了紫藤萝盛开的盛况与数量之多,气势磅礴且生机勃勃。同时,教师讲议论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副词与引用、反问、设问、排比、层递等修辞的使用,然后在作文中将其体现出来。另外,教师应对学生作文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给予适当评价与分析,评价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如可以将学生作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与修辞有问题的句子用多媒体课件摘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让学生指出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以此启发、引导学生。
三、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教学离不开实践,修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修辞,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不仅局限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将口头表达落实到语言文字中。
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困难 课标 课后练习 比较对策
1.初中古诗文教学常见困难
(1)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意思,学生不去记,或者记不住。(2)老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3)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4)进行句子翻译时,总要掉词漏译。
2.教学初中古诗文的依据
2.1 课标要求: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2 语文教课后练习题设置。第二册:《伤仲永》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木兰诗》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孙权劝学》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口技》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短文两篇》二、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狼》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六册:《公输》二、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孟子〉两章》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鱼我所欲也》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庄子〉故事两则》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曹刿论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愚公移山》二、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异同。
2.3 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从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在初中阶段要教会学生朗读文言诗文,读准停顿节奏,注意句式语气。另一方面,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是能阅读文言的必要前提,因而这样的练习贯穿文言学习的全过程,不过,这种要求的量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用“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等形式,显然是强调文言词语的解释、积累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即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思想情感体验及评价的思考题,如《童趣》的第一题是这样说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立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这表明文言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把文言当作“语言工具”来教,另一个目标则是它的人文性,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笔者认为,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3.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我认为,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分析,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最终学生感觉到没多大意思,老师也感觉到教古诗文很吃力,效果还很差。因此我们要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由自主深入进去: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其语言,美充满情感的朗读,体会其情景美;带着想象去朗读,体会其意境美;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1 在赏析中学会鉴赏美。
3.1.1 领悟美的意境。古人写诗贵在含蓄,常有言外之意。我们学诗,要从读入手,批文入情,体会诗作的饿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阴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风光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夺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此艳丽动人的画面,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课堂上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观看flas,或给课文配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和联想,脑海中重现诗所描绘的画面:黄四娘家门前,是一片花的海洋,少女仰头而观,书生低头吟诗,孩童嬉笑不绝,诗人自己则徜徉在人群中,花海下;看到蝴蝶翩翩起舞,听着早春黄莺清脆的鸣啼,不由诗兴即发,边走边吟。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早春景象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再让学生全体起立,闭上眼睛,背起双手,一起朗诵全文。那是何等的享受!
3.1.2 品位美的语言。古诗表情达意,往往运用夸张、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且凝练,读起来常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反复推敲,领悟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情达意提供借鉴。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雪喻春花,构思巧妙,想法奇特,描绘出了边塞一夜大雪,万树挂白的壮观景象;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雪后的群山喻为游动的银蛇,把雪后的丘陵喻为奔驰的白象,景象壮观,意象阔大,实在是妙绝;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用社会和自然中现象,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言简意赅,又流露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情感。这些诗句经学生揣测玩味,必将沉积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之中,化为学生人格气质的底蕴。
3.2 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大力提倡背诵课外古诗词,尤其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就会逐步养成。我们经常展开以下活动:
3.2.1 开展“每课一诗”活动。自七年级开学始,就借着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要求每节语文课前,全体同学共同朗读背诵预先抄在黑板上的一首古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效果就不求自现。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口头与书面训练相结合。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我认为以下几种方式是有效的。
一、语脉的训练
让学生把话说得脉络清楚,有中心、有条理。一方面通过范文的讲读,引导学生细心揣摩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让他们学习分层次地、有条理地表情达意的方法;另一方面专门指导学生把一件事或一个意思说清楚、讲连贯。因此,可作一些小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个让学生很有兴趣问答的问题(其中有的是从他们学过的课文里提出的思考题,有的是从报刊上剪下来的短文或谚语、警句,让他们说说看了以后的感想),然后按上面的题目讲清一件事或说清一个道理,看谁讲得清楚,有条理,师生共同评议,最后由老师小结。运用这个办法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是很有效果的。
二、连词说话训练
学习《牛郎织女》一文后,把文中的“勤勤恳恳、眉开眼笑、无拘无束、美中不足、晃晃荡荡、相依为命、恋恋不舍、成家立业、日久天长”等成语集中起来,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连词成话。课堂上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准备,指名学生当众连缀说话。课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抄写在作业本上交来批阅。这样既作了口头训练,又作了书面训练。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描述一个固定的环境或景色。例如描述阴雨天景色,所提供的词,有的是“风、云、闪、雷、雨、天空、屋檐、地面”等表示阴雨天中事物名称的词语,也有的是“呼呼、闪闪、隆隆、哗哗、一片”等形容阴雨天景色的词语。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口头描述一下阴雨天的情况。这种训练方法,对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大有裨益,收获较好。
三、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
上每堂课前均要求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发言。内容不定,范围不限,可以讲一个故事,也可以讲报纸上刊登的新闻消息,还可以讲见闻,讲所思所感,讲读书心得……每次一至二人,轮流进行,使每个学生均有锻炼的机会。
四、口头缩写或扩写训练
针对学过的长课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全文主要内容归纳、浓缩起来。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分马》等,就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语缩写训练。也可对一些短诗文或长文中的略写之处,让学生通过联想、推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生发、扩展、补充,用口语叙述出来。如学习了《木兰诗》之后,让学生用口语讲述故事,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原文中的省略部分,扩充某些细节,把木兰从军的有备故事活灵活现地讲出来。
复述训练,是对现成语言材料的重复,具有模仿性。但它不是背诵,也不是“放录音”,它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用自己的话表达原始材料的内容。这需要极好的阅读功夫,极强的听辨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进行复述所必须的,也是口语表达的基础训练。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初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多结合范文设计口头复述的练习,现就这个问题谈谈复述训练的几种做法:
复述可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
1.详细复述
这是一种接近原始材料的复述,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复述形式。但不是背诵,允许在语法和句式上进行某些调整。我是进行这样训练的:首先,让学生细心地读(或看、听)课文,抓住中心,弄清记叙的要素,理出层次,全面把握原始材料的内容。如:教《一件珍贵的衬衫》时,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通过一件衬衫由来的描述,表现了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品质;同时也让他们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1972年8月3日的夜晚;地点:北京某马路的快行线;人物:、“我”、工作人员等;事件起因:“我”不留神插入快行线;经过:总理派人送“我”到医院检查伤情,又到交通队谈情况;结果:送“我”一件衬衫。这样学生就较全面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其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编写较详细的提纲,进行适合口语表达的组织加工,记住要点,强行记忆。又以《一件珍贵衬衫》为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部分:概述“一件珍贵的衬衫”所凝聚着的深情(倒叙开头)。第二部分:记叙这件珍贵衬衫的由来(按时间顺序追述)。本部分具体有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马路上,事情起因;第二个场面:医院里,事情发展;第三个场面:交通队里,事情结局。第三部分:写珍藏这件珍贵衬衫的重大意义。最后,依提纲复述,复述时要根据提纲提示的要点,通过想象补充重要内容,带出有关的次要内容。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的三个场面:①马路上:“我”插入快行线,皮被剐破,凝视,送“我”到医院;②医院里:打电话询问伤情;③交通队里:派人送“衬衫”。
2.简要复述
它是根据原始材料的主要观点、主要情节或主要内容,依照原来的次序作简明扼要的复述。进行简要复述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2.1 进行简要复述,最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原始材料,能区分主次,找出要点,切忌面面俱到。如:教到《分马》这一课时,我是让学生这样训练的:首先要求学生按情节发展把课文分为三部分:①分马前动员(开端);②分马中分马(发展、);③分马后换马(结局)。然后对课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写出重要的六件事:①赵大嫂子不要马;②郭全海分了一匹青骒马;③老初牵了一匹黑牤牛;④老孙头精心选到小儿马玉石眼;⑤各家都分到称心的牲口;⑥李毛驴物归原主。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炼。如上所述的第4件事;老孙头精选到小儿马“玉石眼”中的“精选”两字道出了老孙头对选马的认真及自私的性格。因此,“精选”两字在复述中不能漏掉。
2.2 进行简要复述,如果复述材料是有情节的,可写情节提纲。如《社戏》这一课,情节较清楚,要求学生归纳出七个主要情节,即: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如果是没情节的,可写段落大意或论点、论据提纲。如《谈骨气》一文属议论文是没情节的,但可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及论点、论据,写出提纲进行简要复述。①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且作了解释和分析;②举例证明论点:举文天祥拒绝降元证明“富贵不能”论点;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证明“贫贱不能移”论点;举闻一多横眉怒对的手枪来证明“威武不能屈”论点。③结论部分作者提出了要有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写出提纲之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提纲的各部分串连起来,就是简要复述。通过这样的简要复述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创造性复述
它不仅要求能够复述原材料的基本内容,还要求在 复述中加进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造性复述可分改造型创造性复述和扩充型创造性复述两大类型。
3.1 改变型创造性复述。它包括改换人称、改变结构、改变体裁等具体方式,相当于作文训练中的改写。①改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如:我教到《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课时,让学生对祥子的暴雨下拉车及其感受这一部分,进行由第三人称改换为第一人称的复述。这样,学生亲自感受到拉车的痛苦,对课文内容加深印象,提高了口头表达的应变能力。②改变结构的创造性复述。如:教完《第二次考试》后,要求学生按一般顺序:陈伊玲初试成功、复试前救灾、复试失败等顺序进行改变结构顺序的口头复述,然后与原文结构顺序进行比较。这样培养了学生口头复述的能力,同时也了解了悬念的作用。③改变体裁的创造性复述。如:当我教到《木兰诗》时,就让学生把这首诗以记叙文体的口吻进行复述。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文的基本内容,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创作中,既有洒脱豪迈、恢弘气度之“大”章,也有充满灵性、精雕细琢之“小”作。诗词境界的“大”,不仅仅指其绚丽多姿的宏大画面景致,更应指其深远绵长的意味、不可言传的神韵。诗词境界的“小”并不一定指篇幅的“小”、题“小”,“小”意象的背后常常蕴涵着“大”意境。作者常常选取周遭的一景物、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寄予笔下的意象中,将有形与无形融合,将具体细微与抽象深刻相接,从极“小”见极“大”。有时,甚至将自我从环境中抽离出来,让描摹刻画的境界传递心声。正如王国维所言“境界有大小”,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枝寒梅在月色朦胧中展示其旁逸斜出的姿态,斑驳的花影淡淡地倒映在水中央,清清浅浅的池水分外宁谧,若有似无的缕缕幽香浸润在清辉里,为全文添上一抹婉约的色彩。眼前本为大自然的寻常景象,这不经意的点缀却能令人心境平和,仿若置身世外。朴素简单的文字一经生花妙笔点拨便生发出惊人的艺术效果。此即为古典诗词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有意境的作品,其艺术境界多为真实、生动、感人的。王国维提出“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梅尧臣也认为意境丰满的诗文必然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情与景自然呈现,怡人心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依然月悬高天,可惜残缺不全。倚着梧桐树稀疏的枝丫,它仿佛挂靠在光秃秃的树干上,夜静得让人心生寒意。天地之间了无一人,凄凄夜色中唯有鸿雁形单影只地徘徊在远方。迷失的孤雁让人爱怜。年年月如斯,故事却不同。身处其间,心境与前者大相径庭。同为苏轼的作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浩浩荡荡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景象映入眼帘。巨浪岩石,涛声震天,一幅气势磅礴、气吞万里如虎的画面跃然纸上。画面以外,影射着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与挣扎。“乌台诗案”的阴霾还未散尽,仕途多舛一如眼前之景。寥寥数语勾勒出苏轼内心的悸动与惶惑。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对情景的关系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无论静或者动的画面,一旦附着缕缕情丝,经作者匠心独运融为一体,便生发无限韵味。
二、感受情感之美
抒情彰显了诗歌极为重要的特色,即使以叙事为主的作品,也会把表情达意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毛诗序》强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字再现了作者的心底波澜,以无声胜有声。钟嵘《诗品·总论》开宗明义就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动天地,感鬼神,奠近于诗。”无论诗或者词,情感都是其不可或缺的连缀辞章的要素。所谓“诗言志”“词缘情”,即为最好的印证。而诸多代代相传、口口相承的经典诗词,皆以人类亘古相通的情感为依托,因而在千百年后依然触动人心,也使诗歌的生命得以鲜活如初。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友情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二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早已成为文坛佳话。更为重要的是,这份情谊超越了生死,即便阴阳阻隔,依然情深义重,流溢于字句间的沉痛之思让人动容。朱光潜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诗词刻画离别场景时经常有“酒”这一意象。“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细雨、客舍、杨柳,营造出略带伤感的临别氛围。此情此景“竟无语凝噎”,一杯酒寄寓千言万语,这样的举杯带着一种豪迈,挥洒着惜别、祝愿、留恋等复杂心绪,一杯酒凝聚了朋友间真挚的情谊。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语淡情深。正如明人李东阳所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诗词中的爱情。此类作品也佳作辈出,如《诗经·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铮铮誓言展现了恋人间生死不渝的坚贞情感,也是世世代代国人追求的最朴实、美好的婚姻理想。无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还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这些因爱而生的相思与怀想都让人怦然心动,简单的字句记录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也成就了文学经典。诗词中的亲情。中国人历来重视血浓于水的亲情,它也是历代文人浓墨重彩书写的对象。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当亲情沦为仕途的陪葬品之际,吟唱出的声音如此悲切凄凉,这恰似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对亲情深切哀悼。当然,更多的是表现对之的珍视与期盼。“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要对家人说的话意犹未尽,一次次打开封好的信,添了一句又一句。如此种种,衬托得亲情分外温暖美好。此外,表现拳拳爱国之心的作品也如恒河沙数。如陆游的《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对于家国的效忠与挚爱,古典诗词作了真实且深情的记载。
三、领悟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