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在近二十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是2013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人数超过10万。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我们现在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次,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往往没有加以实践、应用,实际工作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2)考核制度依然是“分数为主”,造成学生只是惯性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是创新性教育?对计算机学科而言,创新性教育并不是期望学生进行发明研究,而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出既有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自学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怎样实施创新性教育?首先要创建面向本科教学、系统完善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新型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其次,要建立多层次、跨平台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最后,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是指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它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每年开展科技节活动,学部每学期组织学生申报和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计算机系由专职教师担任潜能导师指导各个大学生学习与创新团队。在开展这一系列科技学术活动的同时,注意把思想教育作为有形的载体,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担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2)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从学生“个性化教育”和计算机专业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具有课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3)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优秀的人才不仅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来进行创造性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指导作用的正是学生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2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
2.1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的教育、氛围、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我们可以尽力多提供一些良性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这个环境就是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它包括学校的各类实践环节、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各种技能培训和认证。平台的硬件支撑是学院、学部两级的实验室和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
2.2做好支撑平台的各环节工作
各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因此,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践教学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要制定好实践教学大纲,这也是本课题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本课题组拟定了《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在该规定中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细则。实验室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场所,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场所,强调创新是一句空话,国内外的许多著名的科技成果都是从实验室诞生的。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实验室做深入学习,跟老师做项目。为此课题组提出建议,草拟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试用)》。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是学生科协管理的群众科技练兵场所,它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讨论问题的环境,它有更加灵活的开放方式。近年来,学校给予了许多支持,比如下拨经费,购买服务器、空调、桌椅等。一年来,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科研基地的管理办法,同时制订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奖励办法。学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潜能导师制度”,在总结实施该院“个性化教育”经验基础上,各院系对如何全面实施潜能导师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
(1)组建学部潜能导师指导委员会,学部领导担任正副主任。
(2)对低年级和高年级潜能导师工作重点进行了划分。一年级潜能导师重点是启迪、发现学生自身亮点、优势和潜在能力。具体做法是,进一步优化一年级潜能导师方案,每个新生班设置1~2名潜能导师,采取潜能导师与辅导员相结合、面上学生与重点对象相结合、座谈交流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3种结合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掘自身优势、兴趣和潜能。高年级潜能导师重点根据学生自身亮点和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若干潜能培育平台,采取项目实施或者专题研究等形式,吸受、引导学生去挖掘、培养、激发、提升个人潜能。
(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进入上述平台,根据专业特点,给进入上述平台的学生配备潜能导师,并在潜能导师的指导下,挖掘、培养、实现、提升个人潜能。
(4)学生进入上述平台,取得相应成果,可计入个人总学分。
(5)学部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担任潜能导师。
3金字塔培养方式是有效途径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主张金子塔式的教育,底部为普及层,中部为培养层,顶部为精英层,针对各层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分类组织,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在实践创新平台下,通过逐级培养,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1学生课外的各种基础培训
(1)普及层:主要面向新生普及知识,包括机器拆装、应用软件使用、网页制作、C语言编程等,使学生提早了解计算机。
(2)培养层:主要面向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同学,老师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使参与的同学掌握一定的开发能力,主要内容涉及面向对象开发工具(如VB、VC、Java)、数据库应用(如SQL、Oracle)、电子方面(如单片机、数字电路)、网络编程(如ASP、WinSock)。
(3)精英层:主要面向在计算机方面有特长、有潜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深入理论知识的培训。
3.2学生科技立项
学校和系部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实验与科研资助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或实验项目计划,促进学校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的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变更、项目结题等事项的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学生要及时终止。学校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组织学生项目评审、备案并对外公布。项目结束后,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验收结果中,必需材料为各项目的总结报告,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3.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学院致力于发掘学生潜力,组织开展一系列围绕科技工作的竞赛,其中包括APP设计大赛、基础应用能力大赛、ICPC软件技术大赛、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选拔大赛、“思科杯”网络技术大赛、多媒体制作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每年学院有350人次参赛,占全计算机专业学生总人数的70%左右。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在学校取得了较大的影响。除了以上校内竞赛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技术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竞赛、全国高校SuperMap杯GIS大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撰写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的能力。
3.4组织各种专业认证考试培训
随着计算机方向日益多元化,各大国际知名的IT企业开始推广其企业的技术认证,这认证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微软公司的MCP认证、思科公司的CCNA/P认证、SUN公司的SCJP认证等,通过认证学习和考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广泛的被各种企业所接受,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这类认证的费用很高,学院积极与相关的培训机构洽谈,力争通过开放实验室、引入大学培训计划等方式帮助学生减低费用,切实服务学生。目前已经成功引入思科CCNA/P认证、RedHatLinux认证培训、工信部的ITAT认证考试,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拓展相关培训和认证。
3.5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创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包括与软件开发设计第一线的IT企业的合作以及行业内部的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引入企业的高级技术主管、项目主管,使他们直接参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与武汉烽火科技公司、誉天教育集团、NIIT(上海)公司合作,成立N+1特色教学班。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IT前沿知识,和企业单位的生产实践相接触,也为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提供更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人才与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研究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学分置换、考证、合作培训和参与大学生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形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给学生配备学院教师与挂钩单位业务人员组成的指导教师;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接收优秀实习生,或出具就业推荐书;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加大学生现场实践力度,避免传统实习环节中走马观花的缺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期就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利用专业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驱动力。
3.6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近几年随着学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各类科技项目的成功,有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可以供学生参加;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鼓励学生在科研领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另外,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并让学生参与系统的研发,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措施建议
1)选修课计入学分,对于在参加科技项目、学科竞赛和开放实验中表现突出并具有创新性成果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学校设立的创新学分。
2)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和稳定。实验师资队伍是从事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主题,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有效开展实验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此,在独立院校中我们需要利用有限的条件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实验人员素质并落实稳定实验队伍的各项措施。
5结语
一、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然而因现有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都没有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接受计算机专业学习、担任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前,也没有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主要思路
(一)根据市场需求及学校发展建设规划确定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
高校如若提升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必须要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首先,高校应大胆突破原有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制约,克服行政化倾向,充分行使办学自,积极主动的推进专业建设。其次,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如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用人单位用的好、用得上的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做好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制定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高校自身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进行周密细致的市场需求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沟通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的形式,通过建立由高校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带头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相关人员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市场需求及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确定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只有明确了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整个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就有了方向与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探索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联合培养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这为我国高校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方向引领。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规划内容,结合高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特性,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大力探索尝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校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过程中与互利共赢。
(三)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过对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先进教学计划,如ACMIEEE—CS计算机教学计划2001(主席PJ.Denning),把计算机与技术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九个科目(如算法与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对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开发、归纳为三个过程:、抽象和设计。按照思想处理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WINDOWS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实习锻炼。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例如:离散数学的基本内容比较稳定,但如果仅从纯数学角度提出这些概念就显得很抽象,而且它的四大部分内容(数理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相对独立,因此这门课的内容既“离散”又难学。本科阶段的后续课程也较少直接应用它们,学生对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不仅强调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和证明,对于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强调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离散数学课定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的结合部,大量引入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数学概念也是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等作为其后续课程。
再者,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强调从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不同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运行机制、界面和结构。在教学中不但强调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既熟悉操作系统的结构,又能编写操作系统的模块。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内容,如:用户接口与操作系统、安全问题、多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二)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系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的QQ和ICQ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探讨,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体现三个目标、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三个目标即学生不仅是计算机使用者,更是软件开发者、设计者;三个层次即要求学生掌握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应用层的编程开发能力,而且还需深入掌握计算机硬软件内部组成原理与工作机制,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重点用某种方法再辅以另一种方法,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
[1]黄陈容,袁宗福,杨晨宜,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质量保障
引言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从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规范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做一点有益的工作。中国
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需要大批优秀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明确了这个目标,才不致于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迷失自己的办学方向,才不致于出现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尴尬局面。
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方向分析
(1)加强课程开发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开,恐怕很多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疑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必须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般计算机教材每年都会更新版本,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
(2)改进教学方法目前,在教师中以自我为中心、以课程为主、采用“满堂灌”进行教学的仍然大有人在,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讲课要“精讲”,就是在学习内容上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使用精心选择,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着的内容,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在讲课当中也要经常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典型应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合理设计、精心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如果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该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除此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特别是扩大教学规模,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优秀教师授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所以要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只重视理论学习、不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机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习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如在课前对上机实习做出明确安排,明确每次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4)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这是教育学中“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已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的观念。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授课教师必须非常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应该从原来的讲授、灌输方式转变为组织、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搭起支架,特别是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
1.1改革教学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发展迅速,专业知识太广、更新速度太快,这就逼迫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和知识观,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结构。因此,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术,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其在拥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资源,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辅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课堂教学”为主,分层次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相辅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并为专业骨干课建立相应的教学网站,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课件等学习资源放到网站内,这样,学生可以完全自主自学、并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话、E-mail、qq、当面交流等方式与相关教师交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的利弊,调研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效果,合理规划他们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增强课程设计和第二课堂教学比重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从而协助学生完成从“灌溉”式学习到“自主”型学习的过渡。
1.2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法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我们应该积极改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地“看”、“听”,基本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以黑板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动画、色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大授课量、提升授课效果、提高授课效率;与之同时,应想办法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合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建设和完善各骨干课程的教学资源,构建高质量的教、学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教与学需求。
1.3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理论考试,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应该改变考核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在完成相应课程学习后,参加相关国家权威部门的认证考试如果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相关考试,并获得证书,就可以申请部分免试。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希望通过改革,在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又能拿到国家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增加就业竞争力。
2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法仍然应该以高校为主体,建立软件、硬件及仿真实验室或实习工厂。对于软件开发方向的卓越人才培养,要以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在具备实战经验的老师带领下训练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软件开发规范、技术开发能力等。高校建立专门的开发环境,包括网络平台、应用服务器、开发工具如UML、数据库系统,以及开发用计算机等;对于硬件方向的卓越人才培养,主要是硬件应用开发、工业控制技术等能力的培养,以仿真实验或实习工厂为实训方法,尽量地联合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如霍尼韦尔、横河等公司建立过程控制仿真实验室。建设软件、硬件环境可以长期地为历届学生服务,也方便学校对实训学生的指导、管理和考核。
2卓越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实训教师
在专业实训教学活动中,实训老师起到关键作用。实训老师要具备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兴趣。实训老师要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发展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的兴趣广泛一些,眼界更高一些,视野更广阔一些,学生即使以后转行从事其它工作也会有好处。实训教师的来源可以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更好的是学校自己的老师。企业的宗旨是生产产品盈利,企业的技术人员要服务于生产的需要而很难有时间到高校承担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企业技术人员只能不定期地到学校指导学生或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效果的考核等。软件开发可以在学校实验室训练完成,因此重要的是要培训出高水平的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实训教师。实训教师可以到企业顶岗工作,编写实训教材、带领工作团队。高校每期选派2、3名教师轮流到企业实际工作几年,在企业的主要流程和重点岗位上工作一年半载,回到课堂讲授理论课也会言之有物,指导学生专业训练也能够率先示范。高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战训练的做法集成了教师资源。如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学生学习结束后毕业离校了,他们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很难作为学校的教学成果延续下来,而老师到多个企业或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过实践培训,实质上是为学校积累了教学资源,可以持续地为以后的学生服务,能够为老师的能力提高提供持续的支持。如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的话,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一般只能安排学生到一个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训;如果安排老师到企业实训的话,人数只是几个人,费用不是问题,时间除了安排在教学期间外还可以安排在假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高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是一种符合国情的也符合计算机专业特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训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项创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提高认识。当今科技发展迅猛,企业的需求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高校和教师只有在与企业实际接触中才能深刻理解企业和国家对应用型、创新性工程人才的需求;在工作的摸索阶段,高等学校要以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依托,坚持"服务企业、规范严谨、联系实际、循序推进"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专业沟通与合作,选派理论功底深厚、学习能力强、富有进取精神的老师到企业去实训。同时学校和老师要树立宣传推广意识,老师到企业去,代表的是学校形象,企业通过老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了解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通过选派老师到企业实训,也是架起高校与企业的桥梁。
3创新实训教学形式
实训老师要结合企业实际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创新教学形式。实训老师要根据企业实际设置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计算机生产管理与控制等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到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维护,其运算的精度、速度等要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参考CDIO的模式分四步走:
(1)实训老师要帮助学生"构思",事先想一想,这个计算机项目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哪些技术及工具,需要多少人参加而每个人如何分工协作等等要想清楚;
(2)实训老师参与学生一起"项目开发",确定工作目标、完成工作的时间节点、工作中解决问题的预案,明确小组人员的责职;
(3)放手让学生"完成设计工作",从头开始全过程地做每一项工作,包括每一个程序模块、每一个接口程序,或每一台机器设备的操作和监控的质量检验;
1.1微课程起源
在对全美国多所学校和培训机构,关于教学模式的效率的调查上,其结果显示在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学,混合学习以及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这三种教学模式中,最高效的是混和学习模式,而效率最低的则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这个结果令我们开始思考传统的模式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网络的普及,是否也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改革。推进混合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开发或者采购平台解决,但是资源的缺乏与不普及使得混合教学模式的推进成为瓶颈,所以,微课的出现为当下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
1.2微课程现状
国外的微课发展起步较早,而且网络技术发达,现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以各种技术方面较为成熟,并且已将微课成功应用到“颠倒课堂”、“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中。其中的代表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日前,国内微课还处于萌芽时期,没有大规模应用和成熟模式,对此方面的探索也非常少,但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加以改进,我国的微课研究在将来还是有很大的前景和发展空间。针对我国现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现状还有我国目前正在倡导的建立学习型社会而言,微课会像很多工具软件一样被人们逐渐接受,通过电脑手机平板,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微课必将成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教学方式。
1.3微课程特色
微课是既是全新的资源类型也是全新的课程表现形式,它的与众不同在于微课的资源小。资源小是指微课视频及其配套的其他课件在移动存储器中所占的空间小,一般来说总容量为几十兆,可以在笔记本,MP4或者手机中存放,所占空间小,所以一个存储设备可以存放多个微课资源。正是由于微课的这一特点,所以微课可以方便随时使用,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不受传统的课堂及老师的约束,上课时间也更为灵活。微课的教学内容也更为主题突出,完整。它整合了上课时的课程,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及反馈,并且还有一些教育专家的点评和指正。由此构成了一个个单元资源包,这使得微课资源更具备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微课把抽象的教学,更为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是学生更易于接受,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很多。
2计算机专业微课程开发和运用
2.1微课程意义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传统的普通教学方法偏于大而全的讲授,缺乏知识的分解和精细讲述,将课程的知识模块化分解,再按照知识体系系统讲授,适应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就变得十分必要。对于老师,微课程的开发与制作是一种总结与提炼,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老师有机会尝试多元化教学方式,同时也让老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课程制作的过程之中,也让老师在自己的专业知识讲授方式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微课程的意义就变得更为重大,因为高职类型的学生往往面对计算机课程的抽象大信息量知识时,变得无所适从。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手段,学生既可以把普通课程在课程中尚未完全掌握的课程利用分散的时间点去进行补充性的学习,反复巩固,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对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讲解进行选择性学习,体现了微课程对传统课程讲解的有利补充,提高了普通课程学习中学生基于兴趣的选择性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课程学习补充与升华。
2.2微课程设计
计算机课程微型化的设计,首先要清楚服务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职类的学生,学习专注度和兴趣、专注度教差,所以一切的出发点都要从学生方面来考虑。微课程设计时要进行知识点的提炼和完整性讲解设计,它不是对整个课程知识点进行阐述。微课程的时间设计要短,最好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它的重点就要对提炼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所以在微课程设计中要求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提炼、具象和层次化,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对知识一定层次的理解。其次,微课程的制作要对其中的关键词或者代码等进行标注或留白,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其次,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要与普通教学课程相辅相成,要实现有机的结合于与联系,在普通课程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程来回答。或者是在微课程中对普通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解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微课程还要条理清晰,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清楚地说明应该如何做,不应该怎么做。最后微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把微课程的难点链接到课程多方位学习资源中,让学生更容易发现或组织学习资源。
2.3微课程开发运用
进行计算机专业微课程的开发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确定要开发的微课程要讲述的内容或者是主题,然后根据要讲述的内容,再进行详细的展开,划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内容的讲解,并在每个模块中设计作业和练习的互动,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微课程的制作以视频录制为主,形式不限,重在设计,可以录制屏幕,也可以讲解和屏幕演示同时演示,录制完成以后要有学生学习的效果反馈,学生可以点评微课程,对课程中的不足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进行点评,让教师及时进行修改和改进微课程。微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为通过网络视频来教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但是在制作微课程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由于是视频教学,所以视频中要以课件的显示为主,尽量不要过多的显示教师,其次针对重点、难点部分要进行稍微长时间的显示,以便学习者难够有时间反应,不至于更不上讲解思路。(2)录制微课程的分辨率要清晰,录音环境要安静,知识点展示对比度要强,画面要生动,保证微课程视频的展示效果。(3)计算机专业的微课程许多知识涉及到实践,因此教师除了对普通课件进行讲述外,对要对实践的部分要进行重点演示,让学生便于理解。(4)微课程视频录制完成之后,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剪辑,提高观赏性,采取学教师多方位的课程效果审查,再用技术手段改进演示效果,形成最后的微课程。
3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教育更好的面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不只是学校单方面去努力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得到是国家的重视支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对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上划拨的专项拨款资金匮乏,高职高专院校对经费的使用管理不到位,没有认真去规划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思路。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多媒体教室配备不足,可供学生实践上机操作的计算机数量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课下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的一个缺失。计算机软件版本过低,开发和管理人员不足,实用性不强,难以在计算机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2.1重视对学生兴趣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日益更新的学科,其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向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教学为辅的方向发展。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计算机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学校要注意到这一点,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有效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将课程讲解更加接近学生日常生活应用,这样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余时间也可进行实际操作,便于记忆掌握,从而做到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胜任使用计算机相关工作。同时,学校应加设计算机上机课时,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时间,教师进行手把手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演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对课程的完全记忆掌握。并组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计算机领域的深入研究,及时准确的对学生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导操作。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发展计算机教育事业,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计算机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来确保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重视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所需的各项工作需求,为学校计算机教育保驾护航。同时,学校也可积极进行多渠道募集资金,呼吁社会、企业集资,加大资金投入,更好的服务于计算机教学。建设与学生使用数量相配备的机房数量,改善机房设施,更新计算机硬件配备。学校除了购置新的硬件设备来满足教学需要之外,还应提高老旧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资源浪费,做到勤俭节约和效率利用的最大化。积极组织科研队伍进行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计算机方向的教学研究。
2.3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素质
一个好的学校需要大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撑。计算机教学领域由于其与时俱进的特殊要求较高,更新速度较快,这就使得计算机教师必须要紧紧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计算机教学信息的更新,提高自身计算机教学水平,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做一个好的计算机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引导其心理防线的建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项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不为外界金钱地位所诱惑,做好园丁这个角色,服务于社会,做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3结语
1.1学生背景知识少,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由于大学现在授课计划制定的总学时是有限的,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开设的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很少,大部分就是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而且,这些课程所占学时通常都比较少,造成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课程往往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这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更加会感到课程枯燥、抽象,很难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网络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而教师则深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实际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讲清楚绝非易事。
1.3实践教学环境缺乏,难以进一步巩固知识
目前高等院校中,由于专业设置和经费的原因,非计算机专业一般没有相关的网络实验平台,大部分就是一个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将利用简单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等将计算机连接成小型网络,不能随意更改,学生无法通过自己动手组建网络,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技术、锻炼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2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动力
因为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样进行授课。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熟练网络应用的能力,并更加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具体的实际应用。其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时普遍偏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解释所有的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有选择的内容上的选取。再次,要刻画整个培养计划中其他专业课程与网络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有什么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结合以上几点,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注重网络技术实际应用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到一起,要尽量避免传统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应用的弊端。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大体划分为3个主要模块,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内容:
(1)计算机网络基础:主要包含网络技术基础、数据通信基本技术、Internet技术与应用;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参考模型、TCP/IP四层参考模型、Internet的基础知识、常用服务与应用技术、IP地址、TCP/IP及主要参数等网络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
(2)计算机网络实现:主要包含组建局域网与接入Internet、局域网的设备管理、管理网络的软件系统。涵盖了网络中从物理层到网络层的主要部件与设备、以太网、最新高速交换式网络、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不同规模用户的Internet接入技术与方案、微软的工作组网络的组建、管理与安全使用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实用组网技术。
(3)计算机网络应用:主要包含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模式、网页制作与编程基础、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应用。涵盖了应用系统的计算模式中的对等网、C/S和B/S网络应用模式的结构与特点,Web体系结构工作原理;网页的基本构成、HTML、高级网页编辑工具Dreamweaver的安装与使用以及制作网页的基础知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网络应用系统的实现与开发技术等网络应用系统的实现技术。其中,在第2、3模块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专业应用来进行内容的组织,对上述内容作适当调整,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产生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2.1“自顶向下”教学法
目前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是采用“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由于直接从底层讲起,与实际网络应用难以一下子联系起来,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无用,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实际授课中应采用从“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即从当前使用广泛的网络应用开始讲起,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保存求知的兴趣,能针对性的理解网络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2案例教学法
在授课中针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选取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里面的典型网络应用实例来进行分析,一来进一步让学生对课程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再者由于是运用实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成就感,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2.3类比教学法
网络课程中涉及很多不好理解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且掌握不好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类比,让学生轻松的理解,例如:介绍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时候,可以将分组交换的过程类比为写寄纸质信件,不需要建立连接就可以通信类比为不需要和别人沟通就直接可以写信给别人等;电路交换类比成打电话,电路交换有建立连接、通信和释放连接三个阶段,打电话同样有拨号,通信,挂机三个阶段等;然后将相同点进行总结,就能让学生很容易的掌握这个关键知识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3加强实践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环境的构建。一般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新增网络设备不太现实,可以采用网络模拟器来模拟各种网络设备,例如:Cisco公司的PacketTracer可以为学习网络课程的初学者去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网络模拟环境。用户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可以学习IOS的配置、锻炼故障排查能力。其次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实践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应用性实验,由于课程学时少,实践学时只能完成一部分重要的设计应用性实验,还有很多实验则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完成,对于课下自己完成的实验,教师要给出相应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给以一定的成绩评定,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完成实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