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采购风险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购风险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采购风险论文

第1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园林工程中的采购成本则是采购部门根据工程所需要的物品进行采购,并根据所需要的物品的特殊性、一定的艺术性还有时间效用性等等进行选择。也正是因为如此,采购成本既直接的影响着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为,一旦购买的物品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那么所有的费用就会白白的被浪费,也会影响工程的进展,如此一来的损失便是十分巨大的了。通常所说的采购成本指的均是购买原材料所花去的成本。园林工程要想在采购成本上做到真正的准确,那么应该从以下几个小点出发:

(一)科学合理的做好采购成本的预算

一般来说,园林工程所承担的项目都是比较大的项目,涉及到的钱财方面数量比较大,因此应该对采购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一笔钱都花的清清楚楚,财务部门也好进行做账。采购部门应与施工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确定这次项目的目的以及预期效果,并根据园林工程中相关技术人员的合理分析,对需要购买的物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并确定一下大致的所需要的数量.对于购买物品的数量一定不能过多,否则在工程结束后剩余的大量物品将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当然也不能太少,否则会影响工期,造成损失,这就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一个预估算。只有当项目所需要的物品的种类以及数量大致的确定下来,采购部门才能进行采购,有利于降低原材料的浪费以及相应成本的减少。

(二)对于采购部门的人员管理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核

对于采购部门的人员安排上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审查.因为,采购部门的任务不单单是进行项目所需物品的购买,它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的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济情况,影响园林工程的成本利润等.因此,园林工程中的采购部门里的人员一定不能是见钱眼开,只顾自己谋利益的人.这种人的存在,不仅仅会影响园林工程的经济收益,也会影响工程的安全性,一旦他们为了谋私利,而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以次充好,那么带来的安全隐患是无法估计的。

二、园林工程采购成本的风险控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园林工程建设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园林工程建设承包商采取了很多的方法,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中包括对园林工程项目所需物资的采购管理模式的改进。研究园林工程项目采购风险控制,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交付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园林工程的风险控制可以帮助工程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或根据风险计划规避风险或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一)园林工程采购风险分类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可以知道,采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风险以及外部风险这两大类。其中,内部风险主要包括这几大类:采购计划风险、采购质量风险、采购价格风险、采购人员风险、采购部门间的沟通风险以及采购合同风险。而外部风险则主要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供应商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的存在无疑为园林工程的采购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采购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园林工程采购风险规避

首先,在工程前期的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质量水平严重影响着采购前期的成本压缩,也影响着园林工程的质量水平。因此企业应该成立质量中心,定期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评估和跟踪,将质量隐患消灭在供应商环节。其次,园林工程施工中应该加上工程监理,严抓工程质量,避免返工。最后,施工前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园林工程采购风险控制

首先,采购部门在购买物品时一定要先了解整个市场相关物品的基本价格,货比三家不吃亏,当然选择低价格物品的前提是质量必须得有保证。其次,园林工程项目采购物品的价格具有变化性,要充分预见这种价格上的变化,采购要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最后,对于园林工程来说,由于其任务的特殊性,在满足基本工作条件的同时还要有一个美观舒适的外形,因此对于购买物品的整体的美观上要有一定的要求。要想很好的解决购买的物品所存在的价格以及美观等因素,采购部门可与供销商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合同,这样能够极大的降低这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第2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次成功的企业并购能够促进企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然而,企业并购的利与弊却是同时在的。因此,并购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次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应该不断的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的质量,优化企业利润的增长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并购概述

企业并购主要是通过兼并和收购两种手段来完成,一般情况下,并购方是以获取被并购方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为目的,企业法人代表在自愿、有偿的情况下进行的资本运营、运作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企业的规模化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企业并购中对企业价值估价方面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中由于对并购目标企业信息的了解掌握不够全面、产权价值的评估不到位、对并购时机把握的不够准确、或者对目标企业的估价方法的选择不得当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由此所造成的财务风险首先表现为对企业估价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并购成本的变动。企业财政信息的真实情况使得并购的融资及价值取向发生着重大变化。其次,是否存在着债务法律纠纷等都与财务风险紧密相连。

(二)企业并购中对融资方面的风险

在确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后,企业则需要去筹集并购资金,这一阶段企业有可能面对财务风险中的融资风险。一般情况下,并购发起方企业的资金量相对来说要充裕一些,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也会灵活些。但是,融资无小事,并购是长期存在的,融资也是长期存在的。既然是融资就会有风险,总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其中,并购资金融资的来源主要靠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两种方面来获得。内部融资是靠大量运用内部资金作为流通手段的融资方式,此融资方式的弊端在于它应对市场的变化能力较弱,容易造成财务紧张。外部融资也被称为债务融资,偿还压力及利息压力对企业的资金运作结构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如果财务风险过大也不能贸然的进行并购。

(三)企业并购中对支付方面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企业支付方式的选择有可能出现支付风险。这一阶段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流动、股票支付等使用风险方面。现金支付对企业流通资金运作存在影响,使得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减弱,债务增加。一旦出现财务问题,企业将很难应对。股票支付则使股权分散,不能得到集中利用,股权的流失必然导致控股权的流失,并购的意义将也会变得面目全非。有的企业也会采用现金和股票混合支付的方式来完成支付行为,但是,这种支付方式的操作性差,不便于灵活的掌控,复杂性也较强,如果操作不当将会造成企业财务系统的混乱不堪。

(四)企业并购中对流通性和偿债方面的风险

并购成功后,由于资金流动的聚集变化,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整合优化进程还不明显、债务的增加、短期融资缺乏、税收支付等因素导致财务压力增加。这一阶段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资金短缺、流动性差、债务量大等财务问题。企业规模的扩大及在与被并购企业的磨合过程中企业的投入,被并购企业观念的转变与融合的过程也都与财务问题紧密联系,这就加大了财务风险中的流通性风险和偿债方面的风险。

四、企业并购中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对策

(一)科学合理的确定并购价值,全面考察目标企业

在选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后,并购企业务必派专人、团队或者是委托专业并购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核实,以便做出正确详细的并购估价。比如,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经营状态、生产环境发展能力、生产产品面向市场的收益情况、财务收支运行系统状况、债务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逐一调查核实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及评价。做出各分项的估价价值,最终的总和即成为并购的价值核算。以此来做好对目标企业并购价值的确定,减小并购企业的并购风险。在此之前,并购企业也应该做好对自身并购能力的科学评估、优化并购系统、准备多套并购应急方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估价风险,也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应对风险能力。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融资选择,降低融资成本

并购活动进行的阶段是对并购企业财务状态要求最高的环节,这个阶段融资成为解决财务问题存在的最有效手段。对这一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融资选择,可降低融资成本,防范控制财务风险。并购企业应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正确合理的融资方式。对企业的内外部形势做出正确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良好的融资环境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融资选择。

2.合理规划并购融资的规模。对融资渠道、融资来源以及融资数量等做出正确分析研究后,确定企业应该进行多大规模的融资。

3.完善企业融资结构。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及时的根据市场需求做好融资结构调整。

(三)科学合理的选择资金支付方式

并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财务支付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资金支付方式,支持并购企业资金支付方式的多元化管理及创新。在企业的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债券支付或者是多方支付的混合型支付方式上权衡利弊,取其最利于企业发展的支付方式,有利于降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四)降低在企业并购中的流通性和偿债方面的风险

资金的流动性降低、急需偿还债务、缺乏有效融资等是企业并购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这些不良后果使企业在市场发生变化应对能力降低,自身调节能力削弱。并购企业可与并购目标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从财务资源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机构管理等方面对双方资产财务进行整合,对资产、债务、税收等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减少企业资金的流失。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保证企业的资金流入,减少企业资金流出。给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负债留够充足的空间,以缓解企业资金的流通性和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压力。

(五)增强企业的并购风险意识

企业并购完成后,企业的规模增大,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压力同时增加。因此,增强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并购企业而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相对大一些,这就要求进行企业并购的决策者要有足够的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尤其是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上能够很好的利用并购后的协同发展优势和整合后的资源,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效应。同时,寻找到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以及新利润模式,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第3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对其财务产生直接影响,相应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尤其是最佳资本结构的偏离,造成企业价值下降,财务风险高涨。财务风险的产生和增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发展和运营,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如何了解、掌控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认真分析并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

作为企业间的一项产权交易的并购行为在资本市场上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企业并购金额约4000亿美元,而到21世纪初,就上升到3.5万亿美元左右,企业并购迅速发展。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发展也比较快,并购作为资本运营方式日益增多,其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分析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研究相应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对于国有企业并购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并购的含义和动因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其他公司m。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合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以用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力为特征。企业并购一般以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为目的。

企业并购的动因:一是谋求未来发展机会。如果一个企业打算扩大其在特定行业的生产经营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并购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这样,可以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优势,避免投资建厂延误的时间,而且并购后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在生产领域,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利用新技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进人新市场,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强产品市场控制力。

二是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或者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发展注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在管理规模经济上,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为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三是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人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在换股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之后再转换成股票。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人中扣除,然后再计算所得税。

四是迅速筹集资金的需要。并购拥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因为筹集资金是发展迅速的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并购一家资金盈余的企业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扩展到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规模的考虑往往会采取并购的方法。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它存在于企业并购的整个流程中。

(一)计划决策阶段的财务风险

在计划决策阶段,企业对并购环境进行考察,对本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存在系统风险和价值评估风险。

1.系统风险。是指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2.价值评估风险。价值评估风险包括对自身和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判断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实施并购,其风险主要体现在过高地估计了企业的实力或没有充分地发掘企业的潜力;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因信息真实或者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腐败行为,则都会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

在并购实施阶段,企业要决定并购的融资策略和支付方式,从而产生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融资风险。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虽然内部融资无须偿还,无筹资成本,但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因为大量占用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会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外部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混合性证券融资三种。权益融资可以迅速筹到大量资金,但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变可能出现并购企业大股东丧失控股权的风险。债务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能带来节税利益和财务杠杆利益,但过高的负债会使资本结构恶化,导致较高的偿债风险。混合性证券融资是指兼具债务和权益融资双重特征的长期融资方式,通常包括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企业不能自主调整资本结构,转换权的行使会带来股权的分散,放弃行使权则又使企业面临再融资的风险。发行可转换优先股,企业可以使用较低的股息率,但会使公司面临减少取得资金和增加财务负担的风险。2.支付风险。并购主要有四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和杠杆收购。其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税务风险,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三)并购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并购活动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2.运营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企业财务组织管理制度及财务运营过程和财务行为及财务管理人员财务失误和财务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有遭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防范企业并购产生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以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CPA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对信息加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正确地对资产进行评估,为并购双方提供一个协商作价的基础。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降低财务风险。

(二)统筹安排资金以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应确定并筹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现金、债务、股权各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应考虑买方支付现金能力的限度,力争达到一个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外在表现,而流动性的强弱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通过资产负债相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财务风险。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在流动资产中,合理搭配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使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财务风险。

(四)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和保证及赔偿等。因为在调查中往往不可能深人到每个细节,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签定法律协议是非常必要的。并购中,经常存在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的情况,财务风险在每一起的并购中都是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稳健、审慎,用准确的财务数据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合理、完备的财务运作和细致、充分的产业判断相结合,才能成功地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第4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风险规避

 

随着国内技术人员能力的提高及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有越来越多的承包商努力跻身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大潮中。国际工程项目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技术标准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对承包商来说,风险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尤其是各承包商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现就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某些风险的规避方法进行简述。科技论文。

1.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

工程项目风险是指从工程项目立项开始,基于对将来情况(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预测以及在正常的、理想的技术、管理和组织之上,在对项目的各种分析、研究、设计和计划的实际实施以及工程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

1.1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工程项目的风险存在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种类繁多,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首先,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超越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其次,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任何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由诸多风险和其他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再次,风险具有可变性,在某些风险被规避、控制的同时,新的风险也会随之出现;最后,风险发生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是指个风险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同时与外界交叉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层次性。

2.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的规避方法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种类繁多,因此规避方法也多种多样。科技论文。本文所涉及的几种风险规避方法如下。

2.1承包商的投标报价经验

目前国内不少承包商对国际工程承包的一些惯例仍掌握不透,在投标过程中,不管业主招标文件如何,承包商都会无条件的接受,怕被淘汰。在报价方面,一味的压低价格,造成自己各方面都处于被动状态,最终给中标后执行工程带来不利的风险因素。

因此,在投标阶段,承包商要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系统的分析研究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及条件,甚至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帮助,尽量减少自身在合同条件中的被动和不利地位。特别是关于工期延误所至的索赔,承包商可在投标报价时将费用提前考虑在内,包括违约责任费用及赶工费等。

2.2 工程地质、水文及气候条件

业主在招标时一般会提供相关现场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有时不是很全面或者与实际出入很大。在国际惯用的菲迪克条款中,也明确指出对于这些业主所提供的资料,承包商应当承担对资料的复核和解释,除条款中规定的内容,业主对这些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充分性不承担责任。

因此,在投标阶段,当承包商收到业主提供的资料之后,应要求进行现场勘查,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当业主拒绝进行现场勘查时,承包商就要力求在报价文件中清晰体现其报价基础就是招标资料,如果出现资料与实际不符的现象,应视为合同变更。如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再提出合同变更,便会由于澄清、答复所需的时间,增加费用、拖延工期。

2.3 合同条件与条款

合同条款和条件是工程承包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合同双方当事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合同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总则部分。一直以来,菲迪克条款作为一种通用条款,被广泛使用和采纳。

合同条件及条款多是由业主准备,由于业主的特殊地位,这些条款及条件往往对业主有特殊的保护作用。鉴于此,承包商应在投标阶段认真研读招标文件内容,包括合同文件的构成、合同标准规范的适用、合同文件审批时限及变更与索赔等,以及解决争端所适用的法律。

2. 4 设备材料采购渠道与网络

对于EPC模式的工程,项目设备材料的采购是承包商的一项重要工作,采购费用对项目成本影响很大,受到诸如制作周期、运输周期、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如何正确把握采购渠道与网络是承包商不容忽视的因素。

因此,承包商除了需要拓展设备材料采购渠道,建立设备材料供货商网络外,标前的询价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同类设备应尽可能多找几家供货商进行询价,通过比较,选择后备供货商。同时在签订供货合同后,承包商应选派有技术有经验的监察人员,对设备或材料进行全程控制,以保证其质量和工期。

2. 5 承包商技术力量与条件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的技术标准也在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但由于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存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另外如果业主要求工程项目本身也应符合某些当地的特殊标准时,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些标准的理解便可能出现困难甚至可能误解。

为了避免或减少因技术方面的因素影响承包商的预期目标,一方面,承包商应尽快提高自身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包括聘用有国际工程经验的专家、组织培训班等;另一方面承包商应对工作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尤其是在设计及设备材料采购阶段,降低图纸错误率,保证采购的设备材料的合格率。

2. 6承包商施工力量与装备

承包商自有施工力量和施工装备方面的不足,影响着承包商对项目施工工作的进展。数量上的不足及条件上的不足可能会导致承包商不得不考虑当地雇用和租赁,对于文化差异大、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势必会给承包商带来极大地困难。

面对如今当地化配置的这种趋势,承包商要充分调查掌握当地相应市场行情,不仅在数量上进行权衡,更重要的是可以进入现场的当地技工的水平(有时有技术的工人会因为政治原因无法进场)。

2. 7 承包商资金状况与项目资金运作经验

规模大的国际工程项目需要的资金量和资金流量都很大,即便有业主提供的部分预付款,但由于付款的滞后性,仍然需要承包商使用大量的自有资金。如果承包商自有资金不足或者项目资金运作不科学,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程预期经济目标,甚至影响项目进展。

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状况。在自有资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承包商除了需要做好项目的资金安排外,可以向分包商、供货商转嫁保留金,从而达到分摊风险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还需考虑由于合同与分包合同完成义务时间不同所产生的费用;如果自身资金状况不太好,承包商需向银行贷款时,由于贷款所产生的筹集费和使用费也应考虑在投标报价中。科技论文。

3.结束语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通常都是比较复杂、难以应对的,尤其是对于缺乏经验的承包商,往往力不从心,即便想了很多处理方法,绞尽脑汁,仍然会与投标时确定的经济目标产生偏离。承包商除了总结经验教训、研读菲迪克条款、学习规避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提前预警。

对于风险,可能会带来灾难,也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承包商应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凭借自己或他人的经验灵活掌握,从而避免或减少因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夏志宏. 国际工程承包风险与规避.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丁士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

[3] 向东. 工程施工项目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M]. 四川成都, 2006(10).

[4] 顾孟迪, 雷鹏. 风险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第5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很普遍,通过对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的种种表现与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分析,提出若干抑制图书馆信息不对称之对策。

【论文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激励约束机制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是以不对称信息为特殊视角对信息、经济关系问题展开分析的理论成果。研究信息不对称对图书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能够指导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用最低成本提供最优质的信息服务,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1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2O世纪70年代,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d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ze)已经奠定了关于市场经济的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基础。2001年l0月,三位经济学家因“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唁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所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双方的交易属于不对称信息结构。信息不对称向人们揭示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费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们普遍不信任二手车经销商,为什么政府总是怀疑公民填报所得税不准确,总是有人知道得比别人多。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如何运作,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是因为市场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衡甚至可能使劣质的二手车市场挤掉优质品牌市场。人们该如何谋求掌握更多信息来获取更大收益?掌握信息较少一方如何进行市场调整,三位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解释的同时就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广泛存在于图书馆服务活动中。比如,为什么读者总是认为图书馆员的服务不够优质,为什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永远缺少读者想要找的文献。为什么“好”的图书馆员会被“差”的馆员同化。不可置否,读者(群)与馆员,图书馆与文献信息供应商,馆员与图书馆管理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就需要图书馆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契约)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2信息不对称在图书馆中的表现

2.1读者服务部门的道德风险模式与逆向选择模式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方利用自身拥有而不被占有焦息劣势方所观察的隐蔽行动,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损害了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图书馆员在与读者(群)不对称信息服务过程中,馆员是实施服务的主体,拥有着专业的图书馆学背景知识,对本馆的馆藏资源有一定了解,也具备如何为服务读者的工作方法,而读者(群)对馆员这些服务情况掌握较少,从一定层面上,处于具有信息优势的馆员如何操作、如何管理信息,决定着处于信息劣势的读者(群)得到的信息多少及质量的好坏。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图书馆员在与读者的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利益”的诱导下(这里所指的“利益”并非为直接赚取金钱,而是指偷一点懒,少出一点力),而“隐瞒”或“故意隐瞒”对读者的服务信息。比如,不愿意主动去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导致读者利益受损,出现了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或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

究其原因,是由于图书馆“大锅饭”本身的性质决定,是图书馆员职工队伍逆向选择的表现。有研究表明:图书馆人员配置应以读者的数量的多少来决定。事实上,图书馆职工大部分是来自院系资料室调整人员合并或家属安置而来,另有一部分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而来。假设图书馆有N个员工,“好”馆员有P个,则N—P是“差”馆员。从理论上来讲,按照市场理论,“差”类馆员是应该下岗的。而实际上由于图书馆其作为高校科研教学的辅助后勤单位,有其硬性的、非市场的额定人员分配任务,故“差”的馆员在不出现大失误的情况下,还是会“在岗”。设在一个图书馆中,“好”的教师占P,“差”的教师为g,且P>g。在利益分配上应是pu>gu。但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常是pu=gu,因Pu=gu,干好于坏一个样。干好就得卖力气,多付出的劳动不能得到补偿。除了一部分真正忠于职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继续坚持标准外,“好”的馆员中的一部分完全可能转变为“差”的馆员。因此,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受到读者质疑。

与此同时,读者群(如学生),学生花钱上学,是希望买到知识、信息。在交易原则中,学生获得信息的利益应该得到保障。然而,实际上,读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对图书馆员的要求过于苛刻。美国某互联网公司通过调查得到如下结论:花最少的钱(最好是不花钱)享受最快的网络浏览速度(最好送一台计算机并配条专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服务(最好1秒也不要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读者(用户)的要求是苛刻的、无止境的。

在这样一种不平衡的动态博弈互动过程中,不难发现,图书馆员与读者(群)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即馆员怎么服务影响到读者(群)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反之读者(群)如何获得、利用信息,同样影响信息服务的范围、设施、方式等。动态博弈的基本特征是博弈双方的行为不是同时,而是有先后次序。在多数场合,后行为的博弈方在选择自己行为前可观察到他方的行为,再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馆员在与读者信息服务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因此,图书馆需要设计一个激励与约束机制来避免图书馆员在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2.2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的逆向选择模式

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得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行为。口逆向选择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的过程中表现较为典型。例如:文献信息供应商(甲、乙)——在图书馆信息文献采购中占有信息优势方;图书馆采购人员——在图书馆信息文献采购中处于信息劣势方。其中,甲公司论文引文数据库比乙公司收录核心期刊数据多15%——图书馆采访人员获得的信息模糊;乙公司论文引文数据库价格比甲公司低lO%——图书馆采访人员获得的信息清晰。从性能——价格比看,甲公司论文引文数据库的运用价值高于乙,但因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原因,图书馆采访人员难以相信卖方提供的信息,更愿意以较低的价格来购买以此来弥补其信息上的损失,卖方(文献信息提供商)的意愿当然是抽走运用价值高的数据库,让买方(图书馆采购员)在价值不是很高的文献信息中采购,为了获利,各个文献信息供应商竞相采取降价竞争策略或回扣策略,争取图书馆采购人员购买该公司的数据库,该信息的对称,导致图书馆未能真正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形成了图书文献资源购买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模式。最终不仅信息供应商利益受损害,还造成文献信息资源浪费(如图1)。

图1中,由于信息供应商纷纷降价,使产品的市场平均价格从P降到P2引起需求曲线右移,由s。变为s,市场需求量也相应地从Q。增加到Q2。尽管增加了产品的绝对销量,信息供应商却可能增销不增利,甚至利润反而下降。此外,这一过程中虽然图书馆剩余增加了梯型AB区域,却造成了三角形c区域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损失。

当然,图书馆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图书馆管理层与员工的之间就存在这些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

3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机制设计

3.1针对道德风险而设计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可设计一套激励约束机制。所谓激励约束机制是指该机制所提供的激励必须能诱使占有信息优势者自愿地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契约,若机制所依据的有关占有信息优势者的类型信息与实际相符,则这一机制给占有信息优势者所带来的效用不会小于其他失真信息设计的机制所提供的效用,否则占有信息劣势者就会因占有信息优势者拒绝接受这一契约而无法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其次,在设计该方案时也要加入个人理性约束,即要求占有信息优势者接受契约比拒绝契约在经济上更划算,从而保证占有信息优势者有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该激励机制在图书馆应用可以促使占有信息优势的图书馆员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出的行动符合读者的目标,使图书馆与读者的目标一致。该约束机制的核心目标在于促使图书馆人员积极地参与到服务中,并积极地按照读者的希望而努力工作。具体而言,图书馆要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联系起来,把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与各项奖励(奖金、晋升、评优、继续教育等)挂钩,使工作人员能主动向读者释放相关信息,促进信息互动,使服务双方互利互惠,不至于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从而保障读者的权益。

3.2针对逆向选择而设计信息信号传递机制

针对在图书馆文献信息采购中因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可用信号传递机制解决。信号传递是指通过可观察的行为传递商品价值或质量的确切信息。信号甄别是指通过不同合同甄别真实信息。二者差别在于,前者是信息优势方先行动,后者是信息劣势方先行动。图书信息供应商信号传递机制:

①图书信息供应商信号传递机制的实施前提是“分离条件”,即低能力供应商履行相同承诺水平要比高能力供应商花费的成本多。因此,在实际的招标采购中,只要具备分离条件属性的信号,我们均可以用来区分供应商的能力高低,如供应商获取的相关资质认证、协议书、证明等。

②图书馆评判供应商的分离标准。标准过低,低能力供应商冒充高能力供应商的成本下降,信号的区分功能不明显,信号使用价值降低。此外,评判标准的可量化与否也直接影响其信号功能的实现。如果指标量化比较困难,会导致信号传递成本增加,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主观因素偏重等不利影响,因此图书馆在选择分离标准时宜选择量化指标。

③第三方认可增加信号传递的可信度。若有第三方证明供应商所获取的一系列认证资格或曾有过的一些好的业绩。图书馆会更相信图书供应商所作的承诺。更加确信其高能力供应商的身份,从而增强信号传递的可信度。

4加强制度建设

迈克尔·斯彭斯指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靠制度保障。因此,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应当注重规则及其原则的制定,从而降低服务关系双方之间的信息系不对称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加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读者服务机制。图书馆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规则时,要从大局出发,有意识并积极地抑制信息不对称现象,以保护读者的利益。

第6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关键词】总承包 材料采购 材料采购管理 项目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材料不仅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要素,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材料投资在整个工程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材料采购维持着正常的建筑施工状况。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阶段材料采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价格难预算,成本难控制,数量难明确等。因此材料采购管理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施工企业或是总承包单位在制定作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材料因素。因为如果材料采购不当或管理不善,所采购的材料达不到项目建设的要求,不仅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还会降低项目的预期效益,甚至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2 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含义

2.1因为工程项目建设采购的物资品种较为繁多,涉及面广,用量大;采购随机性大,即便经过非常精细地预测,也不能够排除图纸变动和设计变更,以及突发事件等的影响造成采购计划的变更;部分主要建材的价格如水泥、钢材等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确定材料选购时间非常重要,而材料选购时间同时会受设计和施工中资金、工期、施工方案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对材料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高。针对材料采购管理的独特性及特殊性,实行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2项目化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项目和运作活动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它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于全面的企业运作,“按项目进行管理”是其核心内容,是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在企业所有项目上的综合应用。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让所有与企业相关方满意。

2.3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就是基于企业战略视角下,以材料采购项目各目标的实现和各相关方的满意为着眼点,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对企业的材料采购管理工作所进行的系统地、动态地长期性组织管理活动。

3 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的内容

3.1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确定并编制项目总体材料采购计划,确定材料采购目标和任务,制定材料采购的管理流程计划和控制措施,协调各种资源并实施。

3.2确定材料采购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步骤及进度影响因素,并对材料采购项目进度计划进行控制。

3.3确定材料采购项目成本构成,进行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收集并分析成本控制的依据,确定成本控制方法,明确成本控制成果,掌握成本控制策略。

3.4明确所采购材料的质量要求,分析项目材料采购的特点,确定质量计划,明确质量控制依据,掌握质量控制方法,明确质量控制结果,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3.5制定项目材料采购人力资源计划,选派与之相适应的人员,组建采购工作团队,分配任务,并扎实搞好采购人员的培训工作。

3.6明确材料采购项目风险类别并对其准确识别,掌握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的措施。

4 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系统构建注意事项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材料采购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企业技术、供应、施工、质量、生产、财务等所有部门和所有相关人员,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适应工程总承包的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系统。

4.1计划管理。确定采购目标和任务,编制采购计划,协调各种资源并实施。材料采购计划的编制是整个采购活动的准绳。编制材料采购计划时应注意:

4.1.1确定材料需用量。材料的需用计划一般由项目的技术人员编制,材料消耗定额是编制材料供应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结合施工设计要求和施工进度,确定用多少进多少,从而达到最佳供给状态,并据此可科学地判断材料使用的节约或浪费。

4.1.2确定经济采购量。确定经济采购量的目的,就是使与材料有关的订货成本、购买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四项成本总和达到最低。根据施工项目的一般情况,最终得出一定期间的经济采购量。

4.1.3编制材料采购计划。根据材料的需用计划和经济采购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将要选择的合同类型编制采购计划,说明如何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合同类型、组织采购的人员、管理潜在的供应商、编制采购文档、制定评价标准等。

4.2目标管理。主要包括质量、成本和进度三大目标的管理。

4.2.1质量管理。分析材料采购项目的特点,制定采购规范、质量目标、质量控制措施等。在采购过程中,杜绝不合格品流入生产过程,把不合格品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采购供应质量不断提高。

4.2.1.1采购规范。采购规范是说明采购原材料的资料,包括材料的类别、品种、规格、登记、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图样、检验规程、生产工艺等内容,全面规定了采购的原材料的客观性质。材料采购规范的制定应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定的材料质量特性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造成材料潜力未充分发挥,功能过剩,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过低会造成不能满足产品、工艺需要,无法实现产品的功能,满足不了产品质量要求。

4.2.1.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保证材料质量的行为与结果的规定,它是进行材料质量控制的依据,是衡量与反映材料质量管理的标准,是对采购供应活动进行考核的依据。

4.2.1.3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为了满足质量要求的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控制质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使之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通过预先控制、检验、验收等工作进行控制。

4.2.2成本管理。材料采购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和采购保管费,它是材料部门的可控成本,所以材料部门是材料采购成本的责任中心。因此,要做好材料采购成本管理和原材料价格管理,对其相关费用做出计划、估算、预算和控制工作。

4.2.2.1编制材料采购预算。材料采购预算是在实施采购行为之前,对采购成本进行预测,这是对整个采购资金的一种理性规划。主要是在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各种材料的消耗定额和市场价格,结合期初库存材料的数量和其他材料采购成本费用编制。从而使采购人员自觉地调整、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4.2.2.2采购询价。就是通过询问价格的方式,从可能的卖方那里获得谁有资格、谁能最低成本完成材料采购计划中的供应任务。这就需要做好采购询价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借助网络优势,快速地浏览和获取需要的信息,确定供应商的范围,从而保障采购询价管理,得到询价结果的高效率。

4.2.2.3适当的采购方式。对于每个工程材料费用占到很大比重,材料采购是否经济直接较大影响项目成本,因此材料采购方案必须经济合理。根据采购材料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采购方式,材料采购的主要方式有:询价比较采购、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电子商务网上采购、集中采购、联合采购等。

4.2.2.4合理的运输方式。材料运输应根据各运输工具的特点,结合工程项目所在地及购买材料的具体情况,在促进货物流通、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条件下,选择最合理经济的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准时、安全地完成运输工作。在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保质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材料的装卸和运输,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减少或避免重复搬运。材料的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集装箱运输。

4.2.2.5控制库存。当企业生产部门需要某种材料时,可以直接与对应的供货商联系,供货商将材料直接发送企业,这样就省去了中间环节的采购部门,节约订货时间,降低订货成本,增强原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在工作中适量的降低库存,控制库存,提高材料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库存积压。

4.2.3进度管理。识别企业所属项目的材料需求时间,确定采购工作各环节的顺序,测算各活动所持续的时间,编制进度计划,按进度计划进行控制。

4.3供应商管理

4.3.1供应商分级。可根据企业所采购材料的重要性不同,在对材料进行重要性分类的同时,也将供应商分为如战略性材料供应商、重要材料供应商、瓶颈材料供应商和一般材料供应商等,企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与供应商合适的合作伙伴关系。

4.3.2供应商评估。企业可按照系统全面、稳定可比及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由材料采购员对工程所需材料进行市场调查,确定三个以上可提供所需材料的供应商名单,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对市场调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出合格的供应商名录。

4.3.3供应商信息数据库。对供应商评估的原始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供货信息、资信信息和历史信息。其中,供应商基本信息主要用于内部工作人员维护和供应商动态维护;供货信息主要包括供货范围、供货批量、供货能力、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供应商的资信信息主要有准时交货率、到货质量等级、质量合格率、质量分数、资信等级等;供应商的历史信息主要有各种历史交易记录,如供货、退货、代用、质检、降价、应付款记录等。

4.4合同管理。常见的合同可分为成本加奖励费合同、固定价格加奖励费用合同、固定总价合同三种。采购合同就是在确定了供应商后,项目与供应商之间签定的确保双方履行约定的一份法律文件。在签定之前,需要对合同类型进行选择,因为不同的合同类型决定了风险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分配:项目的目标是把最大的实施风险放在供应商,同时维护对项目经济、高效执行的奖励;供应商的目标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使利润最大化。

4.5风险管理。在材料采购工作中,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供货不及时、提供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等。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关键是对材料采购有关环节上的外部和内部风险予以识别,并对风险给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估和衡量,在此基础上探讨和研究风险规避、防范及应对措施,实现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目标。

4.6人力资源管理。材料采购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活动,采购不仅要掌握特有的采购技巧和策略,还要掌握一定的工程、预算、合约、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关于产品、市场等很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对采购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点抓好材料采购人员选聘与培训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建设。主要从采购人员面试管理、招聘渠道选择、专业技能测试、采购及采购管理培训和职业素质培训入手,配合各项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程序文件和表格,以此来共同推动材料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

4.7信息管理。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系统,材料采购信息系统应包括计划采购系统、目标(成本、质量、进度)分析系统、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合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材料采购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材料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材料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

5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材料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计划管理、目标管理、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七个方面构建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体系,希望将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溶入与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中,达到提高材料采购管理质量,降低材料采购管理成本,最终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龚国华.采购与供应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邱小平,徐玖平.项目采购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成虎.工程项目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靖,黄有亮.EPC总承包项目采购管理中信息沟通问题研究.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5] 徐霆.施工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应用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7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存货管理;问题;建议

1.存货概述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持有待售的半成品或成品,或者以销售为目的的在产品和为了进行产品生产而在生产过程或者劳务过程中将被耗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从会计核算的意义上来讲,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在生产型的企业中,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尤其大。要确定某物资是否属于企业的存货,则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

存货占用着大量资金,如果经营不善,一方面存货会消耗大量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存货本身在不断的贬值,造成企业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使得企业陷入困境。如何进行存货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个管理的难题。首先,市场瞬息万变,如果销售部门的预测性降低,库存就容易膨胀,其次,生产部门为了企业不因缺乏原材料而停产,往往制定较高的生产计划,导致存货风险增加。如何在生产和销售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企业的生产既能够满足销售的需要,又不占用过多的资金,是企业提升存货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钢铁生产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受传统存货思想制约,导致存货占用大量资金

就我国的钢铁生产企业而言,按企业的性质分类,都属于大型国企,虽然国企普遍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管理方式仍然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影响很深,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企业不需考虑市场,只负责生产,为了防止难为无米之炊,企业大量囤积原材料。而在市场经济中,钢铁生产企业也没有深入的进行市场调查,往往根据生产经验和管理习惯来制定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进行大量的原材料采购并生产商品。虽然钢铁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必需品,但是过度的生产也背离了市场真正的需求,往往造成产品的积压,产品不能销售,一方面占用库存,消耗存储费用,另一方面产品不能销售,无法变现,企业的现金流受到严重影响,资金紧张,使企业陷入困境。

2.2 国内消费不足,存货贬值

受传统存货管理思想的制约,我国的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着过度生产的倾向。钢铁是建设的必需品,受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影响较大。如果当地建设项目增多,对钢铁的需求量大,基本不存在积压的问题,但是如果建设项目的数量减少,而钢铁生产又无法随之进行变化,则面临库存积压的风险,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如碰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市场必然无法消化过多的钢铁产品,钢铁生产企业不得不面临着停工停产的威胁,产品不销售不但无法带利润,而且企业还要承受存储费用的上涨,经济形势不景气,钢铁产品随时面临着市场价格下跌、存货贬值的风险,即使产品销售,也可能造成企业亏损。

2.3 企业间缺乏信息共享

钢铁生产是一个连续的供应链,钢铁生产企业负责销售的同时也要与大量的下游企业打交道,而企业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甚至是认为设置信息障碍已经给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沟通不畅,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及市场运作等影响因素外,某个企业努力降低企业库存量,实际上只是解决了一个企业的问题,只是把库存的压力从一个环节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环节。要真正解决钢铁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就必须从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入手,建立上下游企业间良好的沟通渠道,优化行业的库存管理。

3.改进钢铁生产企业存货管理的建议

3.1 合理控制企业存货对于资金的占用

存货占用着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要保证企业有充裕的现金流,就必须合理控制存货对于企业资金的占用,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钢铁生产企业要建立集中的物资管理体制,企业的采购资金要统一进行集中管理,对钢铁生产消耗的材料要进行定额管理,对于非生产用料要按照预算实行管理,合理控制计划外项目用料。

其次,要加强审计工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采购,在采购之前必须要填写用料申请单,通过审查后生成采购单,采购部门再进行采购。审查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检查企业当年度的生产计划,该采购是否超额;二是把申请单与上年同期情况进行对照,是否存在超额生产的可能;三是与市场调研材料进行比对,分析市场需求,确定材料的订购量。

再次,要不断发掘物资管理能力,如果生产中不需要的物质及时找厂家联系退货,而对于稀缺资源的储备,则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确保资源的稳步供应。

3.2 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

要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摆脱传统的库存管理思想的束缚,在国企进行市场化改革,参与市场竞争的今天,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要加强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企业要普及风险知识,举办风险培训活动,特别要加强高层和中层的市场风险意识。

第8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步调正式迈入中国,也使中国的企业真正地走向世界。其中就不乏许多财力雄厚的央企、国企。而这其中,建筑业企业一直都是走在最前沿的,但是盲目的“走出去”而没有结合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有的甚至是“灭顶之灾”。本文通过以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巨亏41亿人民币为例,分析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的主要风险。

一、引言:

中铁建全称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世界五百强排名第133位,建筑行业排名第一。由于承包的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项目,出现实际工程数量比预计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发生人民币41.53亿元的巨额亏损。

沙特麦加地铁项目是沙特政府为缓解穆斯林朝觐造成的交通压力而专门建造的。该项目为设计、施工、采购、运营、维护一体化运作的总承包项目,合同造价17.73亿美元,建设工期22个月,计划2010年10月开通。麦加地铁项目正线长17.77公里,共设9座车站,全线土石方约484万方,桥梁总长约14公里,房屋面积约10万平方米,无砟轨道单线长38公里,包含系统工程、联调联试和运营管理。

二、项目风险相关的基本情况

首先,该项目采用的是EPC-OM的总承包模式(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签约时只有概念设计,而项目的议标方式采用的是一对一议标,而并非公开议标方式,这种议标方式多为私人小型项目,像沙特轻轨这种资金量大,项目难度高的项目则较少采用。项目的土建标准是美国标准,整个系统则采用的欧洲标准,合同完全按照FIDIC合同条款制订。业主支付货币是用当地所在国,即用沙特里亚尔支付工程款,这其中就会涉及到汇率变动的风险。

三、项目巨额亏损的缘由及风险警示

一个被誉为“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项目,为何在各方如此重视的前提下,却几乎给了中铁建致命一击呢?是什么原因使海外经历如此丰富、有“海外第一剑”美誉的中铁建巨亏41亿人民币呢?

1.没有 “入乡”

对当地的地质地貌,水文环境没作详细的勘察,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对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不熟悉,还有就是对当地的市场规则,办事程序没有做好困难准备。由中铁建的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实际的工程量比预计的大幅度增加,光这一点上分析,中铁建在对项目的地质地貌的勘察肯定不够详细。另外,由于业主要求900万以上的分包商都要由业主批准,故项目分包商众多,沟通和管控都加大了难度,使管理成本大大提高,这就是中铁建对市场规则不熟导致对市场信息不熟悉,处理事务没经验造成成本预估不准确。

2.高估自身,低估困难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完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大项目,一定首先是定位自身,然后是评估风险。在这一点上,中铁建明显没有做到位。从项目后期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来看,中铁建的报价确实低得离谱,从低报价折射出来的是中铁建的长期市场地位策略,虽然建筑业中,这种用低报价来拉拢业主,以期长期合作的策略不少见到,但中铁建在报价过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风险的评估不够全面,一味地顺从业主,从而大大的高估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才造成41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

3.商业项目政治化

正所谓“政治搭台,经济唱戏”,国家并不参与项目具体事宜,更不像中铁建所言,“这是政治项目”。所以中铁建从一开始就已经步入歧途,沙特轻轨这个项目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项目本身的重要性决定的,是沙特政府对我们的信任,然后对企业来说,这只不过是个非常正常的商业项目而已,而中铁建恰恰以政治任务取代了经济核算和合同规定,导致业主许多不合理甚至是无理的变更要求中铁建都一一接受,最终导致巨额亏损。关于这一点,就是海外项目不同于国内项目的地方,不管你做出多大的让步,业主都不会按照国内办事的那一套,他们只认合同,只按合同走,所以关于项目后期的索赔,中建也不会占到多大的便宜。

四、总结

总体来讲,中铁建这个项目的失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海外项目的更多思考,而且还让我们对“走出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血的教训。我想,中国现在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走出去”战略即使布满荆棘,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特别对建筑行业的企业来讲,这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希望其他的企业能以中铁建的教训为戒,定位自身,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岩 中铁建巨亏原委 《公司与产业》

第9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bt模式 风险 防范

bt模式,是政府投资项目目前采用的建设模式之一。bt模式其操作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完全bt方式。要求投资人具有较强的投融资能力,对投资人无特殊资质要求。投资人采取成立项目公司的方式,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履行政府职能,不直接参与项目施工。项目的施工、设计勘察以及监理、材料采购等由项目公司通过招标确定。二是工程总承包方式。投资人必须是同时具备投融资能力和相应的工程资质的总承包企业或承包联合体,工程施工直接由投资人承担,一般不组建项目公司,投资人按照bt项目合同约定对项目的设计勘察、材料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承包。三是bt施工承包方式。当项目规模较大,项目政府将项目拆分成若干标段,直接和若干个投资人签署bt项目合同,投资人必须是同时具备投融资能力和相应的工程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施工直接由投资人承担,项目政府负责工程全过程管理。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政府或其授权单位即bt甲方系bt项目的发起人,负责与投资人签订bt合同并支付回购款,给投资人提供不同的优惠条件和政策,对项目运行进行监管,是项目业主,是项目的权属归属主体。政府作为项目归属主体,为达到项目按约完工的目的,必须对bt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预测,要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拟定相应的风险防控对策,建全风险防控机制,切实保障项目的安全有序实施。本文就bt模式下,政府如何防范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一、在选择投资人时必须采取招标形式

根据《政府采购法》第二条的规定,项目政府选择bt投融资建设单位进行项目工程的投融资建设,属于《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政府采购法》第四条规定,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的,适用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第三条规定,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如因种种原因不经招标程序直接以协议方式选择投融资建设单位,违反《政府采购法》及《招标投标法》强制性规定,从而导致合同无效。因此,作为项目归属方的政府应当注意,在bt模式下,政府在选择投融资建设单位必须采取招标形式。

二、应对投资人bt项目工程招标程序及结果予以严格监管

投资人作为投资建设方,如不具备工程的施工资质,需要开展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的招标工作。从政府方的角度来说,对投资人的项目工程招标程序及结果应拥有监督的权利,应当在bt项目合同中对该权利予以详细的确定。比如:为保证工程质量而对施工总承包单位资质的特殊要求等,必须在投资人bt项目工程招标文件中予以确定。因此,在bt项目合同中应约定投资人事先需将bt项目工程招标文件报政府方同意后方可实施,政府方收到招标文件后的一定期间内,必须对投资人提交的招标文件予以审查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否则视为同意项目公司提交的招标文件的内容,对政府方提出的具体的意见,符合bt项目合同对项目的特殊要求内容的,项目公司必须修改。在此必须注意,政府方对项目有特殊的要求的,这些特殊的要求必须在bt项目合同中予以明确约定。对招标结果,也应当约定,由项目公司报政府方备案,但同时应约定,政府方事先的批准和备案行为,并不免除项目公司对招标过程及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三、应限制投资人或投资人设立的项目公司在项目资产上设立担保

由于bt项目一般履约周期长,投资资金巨大,因此,为确保bt合同的正常履行,投融资建设单位融资时,可能会以项目资产作为担保财产。项目资产范围比较宽泛,既包括了一些实体工程,也有一些配套的附属设施等。如以项目资产作为担保财产融资,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形,即政府方按时足额偿还回购价款,但是投资人或项目公司违反了融资贷款合同的约定拖欠银行的贷款,在此种情况下银行为维护己方权利会实现担保权,政府方回购的资产就是不完全的项目资产了。因此,应限制投资人或项目公司以项目资产作为融资担保。但必须指出的是,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工程项目并减轻政府方的投资成本,可以设定以项目资产作为担保的相关条款,如约定以项目资产作为担保获取的银行贷款,作为政府方的回购款提早向投资人支付,为保证投资人的利益,项目资产为贷款担保后的余额应当作为政府方支付回购款的担保物。

四、应对投资人设立的项目公司股权转让及影响bt项目合同履行的股东决策予以严禁

投资人设立的项目公司股权转让后,实际导致了通过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所确定的投资人已经发生了改变,有损于政府方的信赖利益,也带来了合同继续履行的新风险。因此,在项目完成移交且保修期届满之前,投资人的股权应当被限制转让。另外,股东行使项目公司决策权也应当予以限制,如果在bt项目合同中不做限制,按照法律规定,项目公司股东行使公司决策权,外人不能干预,那么,可能损害项目公司履行bt合同能力的决策就有可能出现,比如减资、债权转让、债务担保等,因此,政府方必须对项目公司股东的决策作出限制。

五、应对bt项目资产是否存在权利保留的情形予以审查

bt项目资产对外采购合同中,约定卖方保留所有权,投资人或投资人设立的项目公司采购设备,这个设备安装在bt项目工程上作为永久物,然而在采购的时候(特别在涉外采购中国外的供货商通常会有这样的要求),采购合同约定卖方所有权保留,该约定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合法有效。投资人或项目公司付货款不及时或由于采购的设备的质量纠纷未支付货款,都有可能导致供货人采取行动,把设备取回,如果在bt项目中发生此情况,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延期,项目已移交政府运营的,供货人如突然主张权利,按照合同约定行使保留权,那么政府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代付货款,要么由供货商行使权利取回东西,这对于政府方来说,存在极大的风险。为防止风险,可以在bt项目合同中约定,投资人或投资人设立的项目公司采购bt项目资产时,不能与供应商签订含有所有权保留条款的合同,还可以约定,对于特定的物的采购合同,必须交由政府方备案,以便审查是否存在所有权保留的情形。为防止审查遗漏风险,还可以在bt项目合同中约定,如果违反约定设立所有权保留,由政府方代付货款,回购款未支付完毕时,代付的货款可在回购款中扣除,同时约定由投资人或项目公司承担违约金。回购款已支付完毕的,约定由投资人或项止公司在一定期限内支付代垫的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

六、应对bt项目投交建设工程一切险等保险予以监督实施

建设工程商业险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可对损失迅速进行赔偿以恢复项目的建设,保障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可以有效地改善融资条件,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可以规避事故给项目成本带来的冲击,保持工程预算的稳定等。

项目保险经常被政府方忽略,因在项目移交之前所有风险都归项目投资人,似乎与政府无关,事实上,如果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出现风险,对于一个重大项目,追究投资人的违约责任,不能实现政府目的。因此,保险是必须的,应该在bt项目招标文件中,对项目保险的详细内容作出约定,项目保险从bt项目开始一直到交付、维修结束,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里做条款安排,以防中标投资人少或者不买。政府方应非常重视商业保险的风险防范作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方应当对投资人或项目公司是否按约投交建设工程一切险等保险予以监督审查。

七、严格控制项目的投融资风险,防止出现烂尾工程

投资人或投资人设立的项目公司的投融资能力事关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政府必须严格控制项目的投融资风险,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烂尾工程。首先,应规范投资人或项目公司自有资金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1996]35号)明确规定了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具体比例,同时各个省市也做出了一些具体规定,一般规定“自有资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其余建设资金须提供相关金融机构出具的贷款承诺函”。为有效规避风险,政府应当对投资人的资金实力进行必要的审查。如投资人设立项目公司的,为有效利用资金,避免资金的闲置,可以约定:如果投资人实力较强,资信状况良好,并且项目投资总额数额巨大,在现行公司法许可的情形下可允许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分期到位,同时约定分期到位的具体时间及投资人未能按时履行股东出资义务的违约责任;如果投资人资金实力一般,应以项目公司资本金全部按期足额到位作为bt项目合同生效条件之一或作为bt项目合同政府方终止合同的条件之一。另外,应设立建设资金共管账户并对该账户进行有效监管。为了确认建设资金使用计划符合约定,即建设资金按时足额投入并专门使用于该bt项目情况,每笔建设资金的进入和划出都需要经过政府和账户所在商业银行的共同监管。通过建设资金共管账户,政府可以随时了解项目建设资金的存量及使用情况,进而掌控项目的投融资进度及工程实施进度。同时,通过建设资金共管账户,能确认每笔建设资金实际进入到建设资金共管账户的日期,准确计算计息期间,建设资金共管账户是计算建设期利息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