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是中学高级教师(这个仅相当于高校的副高职称),再也不可能上升了。2004年南京市在全国率先试点开评正高级(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出了8位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随后江苏省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正式设置正高职称,并评出了江苏省第一批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2010年8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其中“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被首次列入正式的国家文件。随后天津、重庆、北京、广东、山东、湖北等地也陆续在中小学设置正高职称。
“十二五”以来,我区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我区被评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并涌现了一些品牌学校和学校品牌:东庐中学被评为“全国教学改革特色学校”,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和特色学校的“教育―培训―就业”(又称“双业”:学业―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已成为我区在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学校品牌。另外,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葛华钦校长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北京受到的亲切接见。
在我区教育发展取得较大成果的新形势下,加强我区名特优教师队伍,特别是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名教师品牌意义尤其重大。一个地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培养,能更好地引领、激励广大教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发挥好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能更好地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培养也是提高和扩大我区教育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的需要。
《南京市溧水区教育事业“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区要新增省特级教师、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五名”(我区现已有省特级教师五人,另已调走两人,其中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两人)。由于评选省特级教师的条件之一必须是市“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们对全区具有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情况,特别是教科研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针对这些市“学科带头人”的具体情况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情况和原因
(一)学段和学科分布不均衡
全区现有27名市“学科带头人”,按学段、单位分,普高9人,中专校6人,初中3人,小学4人,幼教2人,特教1人,教研、培训机构2人;按学科分,小学语文5人,小学数学2人,幼教2人,中学语文4人(初中1人,高中3人),中学数学1人,中学英语1人,中学物理2人,中学化学2人,中学历史2人,中学生物1人,职教专业类4人,德育1人:按职务、岗位分,校级领导和教研员11人,教师16人。从中可看出初中、幼教比较薄弱。各仅有两名市“学科带头人”,政治、地理、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没有市“学科带头人”。
(二)知名度、影响力还不够大
在27名带头人中,不上课和不上本专业、学科课的有7人,上本学科课的有20人。27名中只有8人受过省或市综合表彰,被评为省或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7名中近三年开过省或市讲座、公开课达三次及以上的只有9人,达到一次的也只有11人。从这三个方面看,较多的人在本专业、本学科领域影响力还不够大、知名度还不够高。
(三)教科研成果还不够突出
27名带头人中,2009年以来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只有14人,其中有些刊物的知名度还不够大。27名中尽管有17人参与或主持过省、市集体规划课题或市“个人课题”的研究,但是担任省级规划课题主持人的仅有3人,市级集体规划课题主持人的仅有6人,因此,27名市学科带头人的教科研成果还不够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任务繁重,年龄偏大。27人中,因在领导岗位和年龄偏大不上课的有6人,在普高和中专校担任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有13人。因此大多数市“学科带头人”没有过多精力和时间在本专业上进一步发展自我。
二是难度较大,不愿进取。我们知道,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评选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有较突出的教科研成果,还要在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等。因此很多市“学科带头人”都有畏难情绪。再说27名市“学科带头人”现都是中学高级教师,其中有不少人都满足现状,进取心不够强。
三是重视不够,举措不实。尽管我区已出台了《南京市溧水区“名特优”教师考核办法》,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未出台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培养规划和计划,更无具体的培养举措等,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成长更多的是靠他们自身的个人奋斗。
二、解决对策
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本人要从肩负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来增强专业发展的责任感,要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来增强专业发展的紧迫感,要从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提升人生幸福度的高度来增强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外,另一方面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取得较大成效。
(一)加强领导,制订规划
各级领导首先要提高对培养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专门组织,明确分工,加强领导;制定各级优秀青年教师、各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培养规划和计划,制定梯队推进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布置、座谈、检查督促、总结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对策以及取得的成效等;设立专项资金为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展活动,提高素质
继续举办区第四期名师高级研修班和市“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培训班。我区已成功举办了三期名师高级研修班和市“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培训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实践操作;既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又要提升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并聘请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授课,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此项工作。
精选人员参加市第五、六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南京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已举办过四、五期。这其中,我区也有一部分人先后参加过培训,他们都感到收获颇丰。我们更应利用好这个平台,精选人员参加研修,并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成立我区“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室”,开展项目研修。要充分发挥我区现有的5名特级教师(其中两名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工作室,组织本学科部分市“优秀青年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组成专门的研修团队,开展专题、项目研修,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有总结地开展活动,通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成长引领,来激励教师团队不断发展自己。
与省市名师、专家结对帮扶。针对部分市“学科带头人”的具体情况,聘请相应的专家、名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市“学科带头人”克服、解决自身的短板(如知名度不够高,教科研成果不够丰硕等),在同行中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
(三)搭建平台,提供帮助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与省市人教处、教研室、教科研院所、师资培训处、电教馆、师范院校、出版社、教育杂志社等部门、单位主动加强联系,在综合荣誉、培训考察、专著出版、、讲座、公开课及其录像、人物宣传、基本功或技能大赛、中高考出卷、阅卷、担任中高职称评委、编辑修订教材、大纲、考纲等方面提供平台、帮助和支持,扩大我区市“学科带头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四)加强考核,表彰激励
继续做好我区“名特优”教师考核工作。我区已出台了《南京市溧水区“名特优”教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从“师德修养、专业引领、专业发展、工作实绩”四个方面对“名特优”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取得了较好成效。这项工作今后还需继续坚持下去,并加大对农村“名特优”教师进行综合考核的奖励幅度(如农村的是城里的两倍),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评价、激励作用,引导、促进“名特优”教师在专业上主动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设立教育发展贡献奖和教学教科研成果奖。设立重要奖项(如奖等),制定相应办法,对在省或国家、国际教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学术评比以及在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名特优”教师,对在举办的国家和国际各类大赛中获得重大奖项的学生的指导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取得较突出业绩的“名特优”教师,给予重大表彰和奖励。引导、激励教师不断发展,不断发挥其重要作用,从而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提高待遇,提升地位
对已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津贴、住房、医疗、办公条件、工作经费、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倾斜照顾,在重大节日予以慰问,在政治荣誉方面也予以关照。从而激励他们以及更多的教师不断奋进,更好地为教育、为人民服务,并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学科建设;三级管理;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学科是一定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合,学科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团队建设、物质条件建设等内容。学科建设必须持之以恒、科学管理、常抓不懈。
一、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建设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调配和使用有限的学科建设资源,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建设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科建设各构成要素各自所具有的功能,经过管理活动的协调,在学科建设目标下统一起来,产生更大的综合效能。\+①
学科建设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在不断的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构的职责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
虽然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实行了学校――二级学院的二级管理机制,但实际管理中这些管理机构的职能未能全面履行,例如,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学科建设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和指导学科建设,但学校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侧重于学科建设中的领导与协调职能,对学科建设的咨询、指导功能略显不足,缺乏对学科发展最新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迅速反应机制;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学科建设任务,但是二级学院在对人、财、物的支配上,权力非常有限,因此一些职能也难以发挥。
(二)没有强化效益管理,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
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竭力追求的目标,一切管理工作都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学科建设管理也不例外。学科建设追求的效益是:以最少的投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等。因此学科建设需要讲究效益,必须处理好“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关系。目前,许多高校非常注重学科建设的投入,将学校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重点支持学科建设,但是却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对学科建设投入与学科建设效益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评估。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 “铺张浪费”、“经费和资源闲置”以及投入大量的经费和资源,但产出的成果却质量不高,学科水平没有明显提升等现象。
(三)没有突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具体负责和实施学科建设工作的任务是落在二级学院领导中,常常会出现二级学院领导并不是本学科的成员却要领导本学科建设的尴尬;有的高校虽然遴选了学科带头人,但是并没有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学科带头人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和组织作用。
二、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的思考
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是指学科建设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的三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一)三级管理机制中各管理层级的职责
1、校级管理
学校层级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强化的是“领导”、“指导”和“监控”的职能。学校建立以主要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学科建设专家等组成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的学科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综合调配学科建设的资源;对学科建设进行监控,包括检查、督促、评估和验收;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重大事宜的决策等。
2、二级学院管理
二级学院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强化的是“领导”、“管理”和“服务”本单位学科建设工作的职能。二级学院通常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规划与年度建设计划;做好本单位学科建设的服务于与管理工作;协调学科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等。
3、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各学科建设任务的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科的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开展学位点申报、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组织对外学术交流;调配学科团队人员和协助学校开展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负责学科经费、设备的使用;负责学科建设其它日常事务的安排等。
(二)目标管理
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就是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来安排和指导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学科建设目标来调控部门及个人的行为。实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的目的是,发挥目标的指引和激励作用,调动学科建设部门和人员的能动性。
1、重视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
学科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学科建设目标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科建设目标还应从学科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科现有的基础与预期目标的距离,设定的目标应该远大,既据有指引性,又切合实际能够实现。
学科建设目标的层次性:应分层次设定学科建设目标,按层级分,可分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发展目标、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目标(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目标)、具体学科的学科建设发展目标;按学科的发展顺序,可分为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特色学科建设目标、一般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学位授权不同,可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目标、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实现目标的期限不同,可分为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的明确性:首先是发展方向明确,明确要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建成什么样水平的学科;其次是量度明确,经过建设后,学科的科研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应达到的程度或数量;最后是时间明确,明确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时间或期限。
2、重视学科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
目标管理是重视成果的一种管理方式,重视每个部门及个人对实现目标所做的贡献,有利于克服“大锅饭”的管理作风。因此要将学科建设目标分解细化为各部门、各学科、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成员的目标,并对目标实现的结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
(三)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1、充分认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科梯队应当是一个金字塔形状,最上面的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以其远见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制定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前进道路与发展重点,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学科建设。\+②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一是引领学科发展,学科带头人是该学科的翘楚,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带领、指导和组织学科团队开展学科建设;二是引领学科团队发展,学科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能够使其成为学科团队成员所敬佩的人,成为学科团队成员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开展学位点申报、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组织对外学术交流;调配学科团队人员和协助学校开展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负责学科经费、设备的使用;负责学科建设其它日常事务的安排等。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资源的聚集者:优秀学科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能够吸引一些优秀人才聚集到身边,成为学科团队成员;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声望、卓越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可以争取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更多的外部资源用于学科建设;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重大项目、课题的申报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可以带领学科团队组织申报纵、横向课题,重大项目等,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
2、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1)学科带头人实行岗位制,进行动态管理
“学科带头人”既是一种尊称,又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岗位”,有着明确的岗位职责。学科带头人不能搞终身制,要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岗位意识,建立遴选-考核-奖励或退出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周期聘任制度。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更能增强学科带头人的危机感、责任感,调动起学科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
(2)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措施
精神激励方面,要关心学科带头人的发展,委以重任和给予较大的自,及时肯定其工作成绩和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充分听取他们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上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科带头人感受到受重视、重用、获信任、得支持,增强其搞好学科建设的内在持久的工作热情。物质激励方面,“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岗位,必须给予学科带头人岗位津贴,对一些拔尖人才的学科带头人,要制定安居乐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科研启动或配套经费,配备办公用房、工作助手,协助组建研究小组,安排好家属子女等等,解决学科带头人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工作。
三、学科建设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在学科建设中应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学科建设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不当、使用效益不高或铺张浪费;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建设成果质量低等现象,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首先,要高度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的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高校地位的主要标志,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高校发展特点及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且责任重大。
其次,要细化职责,明确责任。要细化每一级学科建设部门和参与学科建设人员的工作职责,使部门和个人都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确保学科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干有人负责,把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要完善责任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对工作认真负责,较好完成学科建设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未能完成学科建设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工作的责任心。
(二)在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效益管理
在学科建设中应重视“效益管理”, 将务实高效的精神渗透到学科建设中,崇尚一种尚俭去奢、务实高效的精神,提高学科建设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
在学科建设中,要进行成本控制,学科建设产出的成果(标志性成果)和成果的质量,如科研获奖、的数量和级别、专利数、获得的重大项目、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等,必须要与学科建设的投入成正比;对于学科建设的重大投入,必须科学决策,做好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和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既要认真考虑项目投资成本和效益,又要充分考虑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成本,避免失误,减少浪费;学校要把学科建设效益作为学科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造成严重浪费,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科,学校可以终止经费资助,收回经费余额,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不能把学位点申报当作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有的还未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本学科非常重要的建设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如果学位授权点申报成功,那么该学科似乎也就完成了建设任务,便停止了建设或放慢了建设。
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获得学位授权点是一些学科的重要目标,但绝不能是终极目标,学科要提高水平,依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建设。获得学位授权点后,学科层次得到了提升,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应该是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经过进一步的建设,使学科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
[注释]
①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68.
②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35.
[参考文献]
[1]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68-P204.
[2]魏燕.高校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4).
军队中小型医院担负着体系部队的大量医疗保障任务,但是往往科室配备不如大型医院一样完备,病员量也不充足,大大限制了其学科发展和建设,不但限制对地方患者的救治能力,也会限制其对体系部队的保障能力[1]。笔者就军队医院中小医院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关注的内容,以及学科建设对学科带头人的素质要求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军队中小医院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军队中小型医院在学科建设上已有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缺少优势科室[2],无法和驻地地方医院和军队大型医院相比;二是较难引进、培养和储备科室紧缺人才,限制了军队中小型医院学科的发展[3];三是缺少科室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无法引导科室可持续发展;四是无法扩大自己的优势学科,也就无法在当地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五是效率和效益低,就诊和收容人数减少,不同学科之间忙闲不均,资源分配极度不合理。
2学科建设应关注的内容
2.1学科建设应关注的内容
学科建设应特别关注发展、质量、人才、技术、效益、和服务六个方面。发展是学科建设的核心[1],学科发展要围绕这个核心做适合本学科发展的个性化的规划。质量建设关系到学科发展的持续性,应引起关注。军队中小型医院可与上级医院、大型医院以及地方医院进行合作,形成帮带,将其技术引进本院,请其专家来院进行指导合作,学习并开展新技术,逐渐发展本院的优势科室。也可以定期在驻地开展义诊活动,与媒体开展合作,对医院进行宣传,增加医院影响力,建立治疗基金,为贫困人口进行减免或免费诊治;定期对体系部队官兵进行巡诊,保障基层部队官兵训练安全,提高医院在基层的知名度,并负担起基层军医的培训任务。
2.2学科建设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是“锁钥关系”,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模式能解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所有问题[2]。因此,决策层应在学科建设中进行科学的分类,并逐类突破,对不同学科进行科学的调研、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二是协调好人才和设备的关系,即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高水平的医学人才有机地结合,这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三是处理好市场与技术关系,只有将技术投放于市场才能发挥综合效益,市场又进一步催化技术成熟。四是处理好效益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只有把科学的奖励机制与积极向上的科室和医院文化相结合,才能达到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3几点思考
3.1强化军事特色坚持科学发展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
军队中小型医院主要服务于基层官兵,并担负部队随行医疗保障任务,只有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才能持续提升卫勤保障能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卫勤保障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增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同时,强化“一体化思想”,优化建设布局,加强内涵建设[3]。牢固树立发展依靠全院医务人员、发展为了部队官兵的思想,坚持正确思想引导,努力提高平战时服务保障能力。
3.2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领路人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领头人,学科带头人的眼光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中小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业务素质及管理素质,还应具备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内科学科带头人要具备对本专业危重患者的抢救能力,还要对内科方面疑难病例的诊疗具有独到的见解。外科医师需要心细、胆大、手巧,但是不能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管理素质要求能够做表率,处事公平公正,合理掌握对下属偏爱的尺度,并且敢于担责,平衡同事关系,能够冲在临床一线[4]。可见,综合素养在临床医学专家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科带头人能力素质提高了,学科才会良性发展。
3.3完善人才梯队是学科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学科带头人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发展要求,向医院提出人才引进请求,医院每年根据不同学科带头人上报情况引进应届毕业生和技术骨干,补充科室力量,军队中小型医院通过培养或引进人才,每年给引进的人才制定任务,医院根据计划定期进行考核,对于提前完成计划的科室予以适当的奖励。聘请医学顾问和专家常驻科室,进行定期查房、手术,这样能够解决科室技术薄弱和人才断层的问题,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积极鼓励医务人员进行在职或脱产的学习,参与函授及职称等各类考试。鼓励各科室发挥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让有经验或有科研实力的医师进行帮带,达到人才培养梯度的完善,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队伍。
3.4科研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
军队中小型医院担负着体系部队的大量医疗保障任务,只有自身得到较好的发展才能提高对体系部队的保障能力。军队中小型医院根据驻地医疗市场需求确定优先发展的二级学科,经过发展后将优势二级学科进行三级学科的分科,再将三级学科分为不同亚学科或治疗组,进行平行发展,通过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通过专病为主题的临床学科建制,引进和培养人才,形成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梯队。要鼓励创新,激励科研,完善科研工作各种奖励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制度,只有科研上的不断创新,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才能使军队中小型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洁,李彤,韩涛,等.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促进医院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6):502-505.
[2]张雁灵.牢记使命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1):Ⅰ-Ⅲ.
[3]花曼曼,壮荣,张玉琴.军队中小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及效果[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6):503,506.
论文摘要:文章以共建省级重点学科这一合作模式为例,分析了共建学科管理过程中合作方、学科带头人、共建目标内容、沟通以及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为提高办学水平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各地高校纷纷采取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与研究所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共建其重点学科,借助外力,以学科为纽带来带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发展。“咨询、共建省级重点学科”作为云南省提出的一项教育合作新举措,多年来依据优势互补、合作并进的原则与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省级重点学科进行共建,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它既具有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又有着合作项目的相关特点,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共建学科管理的复杂性。从共建学科立项到完成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加强对几个关键点的分析和管理,将有助于推动共建学科的持续发展。
一、合作方的选择
选择合作方是共建学科项目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合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即过分看重合作方的知名度,忽视对双方合作共建内容的深入分析;片面追求与合作方学科带头人的关系,没有从学科发展层面上正确看待双方合作的可行性;合作双方对合作共建的认识存在差异,学科建设需要的是长期持续的发展,而合作方有一定的短期行为意识。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随着共建的深入双方势必会产生沟通与执行上的困难,使学科建设陷入无休止的摩擦与冲突之中。因此,选择共建学科的合作方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学科优先原则。既然是学科共建,一切就应以学科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选择合作方时,应先详细了解对方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特别是各个研究方向的具体情况,再通过与自身学科优劣势的比较,找准合作的切入点。有了“共同语言”,合作共建的可行性就大大地加强了。(2)目标一致原则。由于均为优势学科之间的共建,因此谋求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的发展将成为双方的共同目标。在这一点上,应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影响,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只有以“双赢”为目标的合作才是持续而稳固的合作。(3)诚信原则。合作方的信誉和态度是共建工作得以平稳实施的重要保障,应通过对合作方以往合作经历的了解,以及与学科带头人的接洽与沟通,选择信誉良好、合作积极性高并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合作方及重点学科,同时我方也应以诚相待,建立起一条以诚信为基础的合作渠道。
二、学科带头人的确立
在确立共建学科带头人的时候,人们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对其基本素质和管理才能却容易忽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不具备对学科梯队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时会出现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和代表人物,但却各自为政、综合实力较弱的局面;还有学科带头人思想的前瞻性与开放程度也会对学科发展产生影响。思想过于保守_杆动卜周夯白扮译右开阔的心胸和与外界广泛交流的态度,都有可能将重点学科建设成一个“孤岛”,与当前学科发展寻求开放合作的实际背道而驰。因此在选择学科带头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核学科带头人的学识与水平,还要更多的关注其综合素质的表现,他是否能既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又能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他是否能团结大部分同志,并引导他们齐心协力向学科建设目标前进;他是否能以开放的思维,取长补短,建立起共建学科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等等。此外,学科带头人的年龄问题也应予以重视,如果学科带头人偏大,就应该考虑加强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担起重任,使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三、共建目标和内容的设立
学科建设与一般科研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科研、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面面俱到。因此,在目标的设立上要能体现先进性与前瞻性,代表双方优势的集成;在内容上要深入细致,不能过于单薄浅显。尤其要对合作前景有一个客观认识,避免“想当然”心理,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合作中通过协商解决。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措施的制定和内涵的深化、拓展上,而不是简单的订一些指标,如发表几篇论文或出版了几部专著、培养了多少研究生,争取了多少科研项目,建起了什么样的实验室。关键是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否代表了本学科前沿的学术水平或巨大的发展潜力。标志性成果的作用也在于此,它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或浅层次的,而是能产生带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四、沟通与交流
合作双方在确立了合作关系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并且受到双方既定工作模式、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科共建工作在实施时也许会干扰到对方原有的工作计划,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协调,时间安排需要调整,规章制度也需要补充完善,以适应共同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交流互访等实际工作的需要。此时,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沟通可以明确各自的需要和困难,增进理解,并寻求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沟通是面对面的沟通,可以迅速地获得信息的反馈,但由于地域空间和经费的限制,更多地沟通还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完成。因此面对面的沟通应侧重于解决规划、方向、策略等核心问题,其他方式的沟通则用于了解工作进展,解决实施过程中临时产生的问题。同时,沟通的面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内部,而应扩大到共建学科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五、监督管理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
优化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59篇。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一、更新发展观念,改革体制机制,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要发展,事业要进步,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医学院不断明确、巩固了“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逐步树立起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以人才队伍的建设来推动学科发展,以学科建设来推动医学院发展。医学院从1989年起实施了“破格晋升制度”,对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起到非常积极的鼓励作用,加快了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就是在1990年从讲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的。目前,医学院一些重点学科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大多数都是由破格得到职称晋升的专家。1991年起推行了以选拔和重点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跨世纪人才工程”计划,为医学院培养出一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以及荣获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称号的青年学者,为医学院的学科梯队建设奠定基础。
进入21世纪,医学院为了加快学科梯队的国际化建设,提出了出国进修的“百人计划”,即医学院每年从“211工程”建设的专项经费中资助100名中青年教师和专业人员到发达国家进行专业进修和训练。所有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竞争,但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和答辩。这种培训方法保证了医学院的发展潜力,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满足感和积极性。这项计划启动以来,已经有500多人出国,并有300多人学成归来。这项计划的完成,将为医学院增添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增强学科发展的潜力。
研究生是人才后备梯队建设的主力军,代表着医学院的未来,为鼓励研究生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医学院近年来专门设立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1999年以来,在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医学院先后有多位博士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其中房静远博士还在今年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医学院的国际交流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医学院“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传统创造了重新诠释的机遇。一方面,医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取“配套成组”的方法组织优秀学科人才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技术、掌握学科前沿;同时,积极推进与国外医科大学合作办学,目前中法医学部的八年制法语班已成为医学院办学的最大特色之一。另一方面,医学院十分重视引进国外一流人才,尤其是优秀的海外留学人才,采取“哑铃型”引进方式,同意他们保留国外的实验室,便于其随时将国外的最新研究带回国内。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不仅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思路,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及相关课程的改革,也加快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进程。
二、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创新人才培养
30年来,医学院始终坚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坚持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协调发展,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将各附属医院相关教研室的力量组织起来,提升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综合实力。例如,妇产科学系中包括了附属仁济医院、瑞金医院、新华医院、市九医院、市一医院、市六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学教研室的力量,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共同组织考查和考试,保证医学院妇产科学具有统一的教学质量。这种学科整合及交叉不仅有利于促进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而且还有利于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更有利于解决临床工作的实际问题。
在具体的学科建设与管理中,医学院着重建立四级重点学科建设网,加强学科建设的三级管理,重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明确落实责任并制定考核机制,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鼓励与鞭策的作用。在一些杰出的学科带头人的科学指导与管理下,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科骨干逐渐成长为新的学科带头人,并不断培养出新的接班人。在王振义院士的指导下,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培养出了第二代学科带头人陈竺、陈赛娟院士;而在陈竺、陈赛娟院士的指导下,又培养出了第三代学科带头人、国家“973”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陈国强教授。在中国整复外科奠基人张涤生院士的指导下,培养出了组织工程学的学科带头人曹谊林教授。这样的良性循环推动着医学院学科建设不断攀向科学的新高峰。
医学院始终坚持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从2005年起,引入发展性督导评价理念;同时,强调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率先在国内实行“医院――临床医学院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序贯式临床教学模式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OSCE),首创“4+4”教育模式,并在八年一贯制学生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或“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实践表明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培养“素质高、能力强、行为正”的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基础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
经过30年的建设,医学院在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一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附属医院建设方面,1989年5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签署建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合作协议,并于1998年6月正式落成开诊。经过十年建设,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儿科医院。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医学院以国家发展所需为出发点,先后建立起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个,上海市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1个;市级研究所21个,WHO合作中心3个,还参与组建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办的健康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附属医院及研究所的发展,为医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与科研的平台,为青年学科骨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医学院于1996年7月顺利通过“211工程”立项预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并于次年11月通过“211工程”正式立项论证,为医学院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教育部和上海市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两校合并后,充分发挥了上海交通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医学领域的雄厚实力,医学院也纳入到“985工程”体系中,为把医学院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拥有7所综合性附属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分布在上海9个区,共有核定床位约11782张,各医院2006年门急诊总量为1341.74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30.54万人次,年手术病人13.77万人次。
以完善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部门合作机制,强化区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协调管理职能。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服务站—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建设,探索“点—线—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加强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内涵建设,争创市级日间康复机构示范点。提高老年人、职场人群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质量。加强职业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职业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职业卫生服务资源,健全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重点职业病研究,建立重点职业病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健康。进一步加强献血服务管理。加强无偿献血的动员和招募力度。加大现场献血的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单次献血400毫升的意愿和比例,促进公民献血模式的转变。加强血液质量和安全管理,提高采供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促进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建设,大力推进中医康复、慢性病防治、中医健康教育。加强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重点传染病防控。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进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发挥“治未病”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
以科学高效为目标,切实提升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水平。完善本区病原微生物监测和检测体系,建立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传染病症状—疾病—病原体主动监测网络,提高病原微生物监测和检测能力。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监测网络和诊治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调查诊断和鉴定工作。加强卫生监督预警和干预。重点围绕医源性感染控制、卫生服务质量、饮用水卫生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卫生监督预警。加强医疗机构重点部门、重要环节的医源性感染规范化管理。强化卫生服务质量监控,构建医疗执业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控体系,全面掌握本区生活饮用水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加强重点环节监管,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健全卫生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区—社区—团队”三级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应急专家库和技术储备能力建设,强化实战演练和技术培训,实现突发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救治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传染病疫情控制和救治能力。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市民防灾、自救、互救能力。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治疗和管理,提高精神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不同层次的学科和人才队伍。加强薄弱和重要领域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制定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评选2-3名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5-7名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每年设立3-5项区卫生系统公共卫生重点招标研究与建设项目,鼓励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项目建设,鼓励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参与项目研究,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公共卫生工作队伍。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全科医学等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卫生人才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新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主要存在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等相关高校中,近年来伴随着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新疆各高校加大了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力度,一批省、校级经管类重点学科脱颖而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团队正在逐渐形成,一批硕博学位点正在加速建设,为各高校经管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目前新疆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实际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部分高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认识上不够深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亟待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经费严重短缺,教学科研条件亟待改善;学科建设前期重教学轻科研,建设中又重科研轻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与所从事专业不对口,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长远快速发展。
三、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地理位置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由于新疆部分高校分别位于南北疆的发达城市,相隔较远,且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而在学科认识和发展方面,各高校均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各自自我管理,自建各自的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均在自我建设,建设过程中均未体现出自己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内耗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新疆经济管理学科的合力发展和特色发展。
同时,尽管部分高校确定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但其在学科建设方面仍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学科建设就是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点;学科建设就是科学研究,与教学关系不大;学科建设主要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等等,缺乏学科建设的高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急功近利,只注重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这种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误区导致学科建设在各校的学科建设中不受重视或偏离了方向,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新疆经管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实施力度不够。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决定着某一学科建设的成败,这就要求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一流的引领意识和全球视野,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能力,以及善于组织学科梯队、搭建学科平台的组织管理能力。而目前新疆各高校尽管制定了大量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制度,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未能进一步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和待遇,未能创建提倡和鼓励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合作研究来增强学科特色的学术氛围,且在对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缺少人才培养计划的跟踪实施,人才培养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也不到位,未能积极地关心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生活、工作条件和解决其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建设的工作中去,这也导致了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不能脱颖而出,影响力不强,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的局面。
3、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束缚。在我国,西部高校高水平拔尖人才严重匮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的现实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由于新疆各高校地处西部边陲,在学科建设发展历史上一直以来发展缓慢,既缺少对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也未能引进领军人物,从而在短时期内无法形成学科建设的重大成效,因而学科建设中长期缺乏总体设计和思路,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且在实践中,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仍基本处于“四多四少”的状态,即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人员数量较多,但真正成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人员较少;各科研人员习惯各干各事,单独搞科研,而以团队形式展开科研攻坚的较少;科研水平处于低水平层次研究的重复多,而在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获得的高层次成果较少;申报的课题研究方向往往随机性较大,而专门对某一方向的研究积累少。同时,新疆高校的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使得学科梯队断代、“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从而不利于群体优势的形成和科研持续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4、基础条件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自身造血”和多渠道争取经费能力较弱,因而导致学科建设尤其是研究基地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条件建设不足。由于经费短缺,使新疆高校教学科研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科研水平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竞争力不强,与其他省同类学科发展还存在相当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存在正是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新疆高校的重点学科对新疆的社会贡献力不够,未能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强的经济效益,以彰显重点学科的贡献力。
5、学科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连贯性与稳定性。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任何一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都必须依赖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为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一定的程序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规定。新疆各高校在学科建立之初,学校大多仅限于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而目前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则主要侧重于强调对科研项目的申报,而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放松,突出表现了学科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同制度甚至是同一制度前后之间相互矛盾、冲突,致使很多制度无法操作,形同虚设。同时,制度化建设缺乏健全和完善的参照物,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
6、新疆高校一直以来主要以管理学科发展为主,经济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新疆各高校共同承担着新疆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建设,均承担着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和责任,带有浓厚的区域色彩。但多年来新疆高校以“农”起家,尤其强调以农业经济管理为代表的管理学科发展,而对理论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科发展与疆外高校差距甚远,致使新疆高校师资结构、学科结构、团队结构等均体现了管理学科的特色,大量管理类教师从事的是经济学科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经济学科本身则未得到相应的发展,且现有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职称和学历结构偏低,结构偏向理论教学方面,具有一专多能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其他多数教师实践技能、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的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学科建设速度和质量均难以得到快速提高。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科建设; 问题;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04- 02
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根本与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载体,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学层次与社会声誉的必由之路。H校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1 H校学科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H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目前,H校共有工、管、经、文、法、理六大学科门类,分属16个一级学科,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及3个工程中心,在校本科生近25 000人,建有33个实验中心和157个实验室,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十一五”期间,H校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项目5项,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学校始终依托特色学科,发挥行业优势,与企业走合作共赢之路。现已拥有康尼公司等6家股份制科技企业,在干线铁路和城市轻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具备了国际竞争的实力和水平,在机电工程、电力工程等成套技术与装备方面也具备了国内领先的竞争实力, 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余元。此外,学校还先后和国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协议,吸纳社会资金3.64亿元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这对H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2 H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H校在组建本科院校后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自然生长到主动建设,从意识淡薄到逐渐增强,从整体实力较弱到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学校,与历史较为悠久的兄弟本科院校相比,在学科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① 观念滞后,仍有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科建设意识淡漠,重视教学与专业建设,轻视科研与学科建设;② 学科队伍整体实力不强,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缺少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部分学科的学术梯队出现断层现象;③ 学科研究方向凝练不够,难以形成明确的、稳定的研究方向;④ 学术氛围尚不浓厚,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少,学校举办重大学术会议少,教授国内外合作研究经历少,在各级学术组织中任职少,职位偏低;⑤ 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全校科研工作中,单兵作战、小打小闹多,兵团作战、联合攻坚少,缺乏高层次科研课题与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如高水平学术论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等;⑥ 学科的整体布局急待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与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团队相一致的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尚未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够,即使对一些已有的重点学科有较多经费支撑,但也存在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
3 H校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
3.1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筑基地,搭平台;凝方向,促优化;聚人才,组团队;出成果,彰特色;上层次,上水平”。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错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发展战略、依托发展战略”。坚持“统筹规划、区分层次、分步发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立足于为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急需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3.2 学科建设基本原则
H校学科建设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各校学科之间存在差距,主因是师资队伍水平存在差距,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及学术团队的培养与形成,这自始至终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参与。因此,以“教师为本”无疑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二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学校人财物毕其功于一役,使其长足发展,最终带动全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三是立足于服务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原则。在H校,尤其要重视紧密结合地方与行业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使学科建设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力和更持久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四是系统性原则。学校必须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其形成合力,以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4 H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4.1 选好学科带头人,建设好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学术团队的灵魂与核心,其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科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学校应采取超常规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充实重点与特色学科的力量,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能迅速提高H校学科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要建立一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优秀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对选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给予重点扶持,如提供国内外研修机会,鼓励与支持参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及高级别科研院所科研项目,提升学术层次,督促学科梯队开展经常性学术活动。其次,要改变当前科研工作中因“单兵作战”、“单打独斗”而导致无法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的状况。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新学科与新领域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组建好学科团队,搭建好学科平台,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以集成优势,形成合力,提高效率,从而承担更重大、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并收获更高水平、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4.2 构建好学科平台,营造好学科建设环境
一是要建设好硬件平台,包括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这既是承担高水平科研任务、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吸引与稳定人才的关键。对H校而言,当前要搭建好大电力、大机电、大文科三大基本平台;要发挥原有优势与特色学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若干个特色鲜明、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校级重点实验室与研究所,力争具有更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已有省级重点实验室要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迈进;要与企业共建研究院,以集中学校在人才、科技与基础实验室条件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在市场、研发和资金方面的优势,通过这个重要平台,校企共同遴选项目、优化资源、应用集成、孵化产品,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以进一步推动H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二是要建设好软平台,包括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与先进理念,扎实作好学科有关制度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学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为学科建设工作给予支持;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高水平论文、专著、教材、科研项目获奖、鉴定、专利等成果给予奖励;要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氛围。
4.3 凝练好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H校学科建设必须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地方、行业进行长期有机融合,积极作为,为地方支柱产业与创新体系提供有效服务,以增强H校学科建设活力并形成优势与鲜明特色。结合H校实际情况,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时,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机械、能源动力、电气、控制科学、材料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发展的前沿,促进学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对H校学科发展从高端进行设计,给予优先建设与倾斜投入。②要切实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现有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整合有限资源,凝练特色方向,形成3~5个体现行业特色、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学科群体。③要充分利用H校以工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在大电力、大机电和大文科三大平台基础上,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3~5个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强H校为社会和地区经济服务的能力。
4.4 加强科学研究,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
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建设的载体。由于H校是一所新组建的本科校,需要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强化校级项目立项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校级课题作为各级纵向课题预研项目的功能,使校级课题成为申报更高级别纵向课题的基础。积极培育学术团队承接研究项目的能力,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项目指南,努力提高项目申报水平,力争使H校在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上有所突破。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周边高校间的科技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进一步疏通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认真了解和把握地方与行业企业的科技需求,充分发挥H校应用型的特点与优势,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项目。同时,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产品技术发展方向,通过开展由政府或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与企业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应用研究,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在合作与服务中开展技术创新,锻炼学科队伍,提高学科水平,推动应用性学科发展。
4.5 健全学科建设体制,完善学科发展机制
一是要制定好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要根据H校以工为主、“应用型”特点,紧密结合区域与行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并且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学校目标、职能部门目标、二级院系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要衔接协调,形成整合一致、职责明确的目标系统。二是要制定科学的科研管理规定。如适当减轻学术骨干繁重的教学任务,可实行教学编制和科研编制两条路并行,构建良性循环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又如完善科研管理、科技奖励与激励制度,如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奖励办法、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鼓励出版高水平论文、专著、译著,申报专利等,确保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术队伍建设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全校教师积极投身学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学科建设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四是要制定好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重点建设优势学科,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和学术梯队形成的工作环境,明确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个别重点建设学科试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对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高水平论文、专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兼职研究生导师等方面采取特殊的措施与政策,力求在相关指标方面有更多的收获,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学科建设成果为目标的资源(人、财、物)投入机制和工作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实行“学科特区”政策,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采取灵活自主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参照硕士点评审指标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强H校的弱项。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重点建设学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估一次,评估的结果作为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布局、资金投向及制定相应措施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