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第1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案例 人际关系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针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第2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44-02

1.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

黄某,男,22岁,汉族,未婚,广东清远人,父母离异,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家在农村,家里条件贫穷,爱好玩网络游戏,经询问,父母无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陈述

我满怀希望来到大学,与舍友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都不理我,针对我。宿舍六个人,他们五个人经常一起去吃饭,一起出去玩,却从来不叫上我,后来因为宿舍的问题,我与宿舍长发生了两次冲突,第一次是我们先斗嘴,后来我发生了肢体接触,给其他舍友拉开了,由于我的不愤气,下课后我再次出手打了宿舍长。从那以后,我都觉得是宿舍长的不对。但是一段时间后认识我的同学,甚至是同班的同学,舍友,他们渐渐的远离我,有意的避开我,我才发现所有人都觉得是我的错,难道我真的错了吗?即使我错了,打架也是两个人的错,为什么别人都不远离宿舍长,却远离我?半年了,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时常感到孤单,烦闷焦虑,忐忑不安,遇到认识的同学心跳加速,心理反复问自己要不要打招呼,他会不会看到我故意避开我,装不认识我?我知道我心理不正常了,却不知道怎么解决。因为打架事件,我给班委一票否决了拿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格,而宿舍长却有资格提名拿助学金的资格,我埋头苦干的学习,不就全都白费了?我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强大的动力,如何是好。

3.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3.1 咨询师观察得到的材料。来访者衣着朴素简单,身高178CM左右,体型结实,说话偏地方音,且音量较低,偶尔结巴,不易听清,双手紧抓放在背后,交流时,身体颤抖,双眼目视地上,情绪低落。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有明确的求助要求,有主动求助的强烈愿望和动机。

3.2 咨询师收集得到的其他材料

3.2.1 心理测评结果。经来访者同意后,进以下量表测评:

90项症状清单量表(SCL-90):总分为215分,总均分2.39分,阳性项目数66项,其中单项均分高于2分的有:强迫症状因子2.5,抑郁因子3.77,焦虑因子2.8,敌对因子2.5,以上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其他因子正常。表明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抑郁倾向、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和焦虑症状,同时存在一定的敌对。

焦虑自评量表(SAS):原始得分为48分,标准分65分,表明有中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原始得分36分,标准分40 分,表明有轻微抑郁。

3.2.2 同学反映。平时不爱说话,生活习惯另类,容易急躁发脾气且爱动手。为人不好相处。

4.评估与诊断

4.1 评估。根据黄某的自我陈述、咨询师的初步观察以及向同学的了解,黄某的心理障碍主要与生活中若干负性生活事件有关,有明显的现实原因。除此之外黄某的精神状况和智力表现正常,有很好的自知力和主动求助欲望,属于一般心理障碍,为心理咨询的范围。

4.2 诊断。一般社交障碍。

5.病因分析

5.1 生物学原因。陈某体型结实,无重大疾病史,近期体检正常。暂未发现生物学因素成为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原因。

5.2 社会原因。父母自幼离婚,家庭因素给黄某带来不良影响,让黄某感到家庭自卑,不愿意与邻居伙伴接触,造就缺失人际交往的经验,形成个人生活习惯的不良习惯,不懂得如何正确与别人相处,加上经常与兄妹发生摩擦而打架出手,养成了动手的不良习惯。虽内心有着改变人际关系的问题,但是由于与宿舍长发生摩擦之后,同学的远离,使黄某更加失望和灰心。

5.3 认知原因。与宿舍长发生摩擦后,我没错大学所有同学都害怕自己,远离自己

7.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7.1 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来访者属于一般社交障碍,通过与来访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7.1.1 具体目标:,减轻抑郁悲观,忐忑不安的不良影响,调整自我心态,能让其再与同学正常交往。

7.1.2 最终目标:把自我的生活习惯改善为集体的生活习惯,改善认知模式,践行恰当交往行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轻自卑,增强自信,悦纳自己,促进自我的成长。

7.2 咨询方案。

7.2.1 咨询方法与原理。黄某的社交障碍,很大部分是来源于家庭的的生活习惯,以我为中心,较少的人际接触和不合理的认知有关,结合此特点故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人际支持,放松训练进行咨询治疗。

来访者中心疗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8)创立于1942年。与心理分析疗法相反,不要来访者回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症结,而是帮助他认识此时此地的现状,由于他缺乏自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环境的现状、拒绝感受当时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病态焦虑,因此治疗的目的就是让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恰当的情感,并用此感情体验来指导行动,也就是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来治疗自己存在的问题。

人际支持疗法,通过黄某所在的系部的心理健康小组组织一场小心的人际关系扩交活动,邀请黄某进行参加。

7.2.2 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咨询协议。

(1)来访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求助者有权了解咨询师职业情况,对咨询方案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2)来访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来访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8.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的划分。整个咨询过程分为2个阶段 ,共安排6次谈话,谈话次数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

第二阶段:疏通引导、领悟与修正错误观念阶段(第3、4、5、次咨询);

第一阶段:第1-2次咨询,咨询关系建立与评估诊断阶段

第一,二次咨询(2012年10月26日2012年11月2日)

(1)咨询任务:建立咨询关系,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帮助求助者初步缓解不良情绪,自我变的较为开房,制定咨询方案。

(2)咨询方法:用开放性问题收集求助者的资料;介绍咨询的有关事项和规定,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通过倾听、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设身处地的理解(共情),真诚相待(坦诚交流),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咨询过程:首先,咨询师向来访者作自我介绍,来访者填写咨询记录表,接着,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保密原则。在咨询开始的时候,热情相待、充分尊重求助者,认真倾听,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充分尊重来访者,适当采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再通过理解、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来访者的信任,完成SCL-90、SDS、SAS测验;约定下一次会谈。

(来访者简称"求",咨询师简称"咨",以下皆同)

咨:您好,我是黄老师……你希望我在哪些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呢?

来:呃……,我想跟老师您谈谈,但是我要求我们的谈话是绝对保密的,我的事情是从来没有说出去过的。

咨:放心,现在这里只要我们两个,事后我也不会说出去,这是我们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

来:老师,我很郁闷,我的同学都渐渐有意的避开我,不与交往,让我感觉在大学里很孤单很焦虑,该怎么办呢?(说话不是很流利,吞吐,身体有点颤抖)

咨:不要急,放松下,把衣服扣子打开,脱掉鞋子,躺在这椅子闭上眼睛深呼吸,平复下你的情绪,再慢慢向我倾诉。

来:嗯。

两分钟后(来访者没有那么紧张)

咨:那你自己有没发现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的同学都渐渐远离你的呢?

来:我自己认为是自从我与宿舍长发生摩擦打架事件后,同学们就开始远离我了,很多时候觉得他们都是有意避开我,让我很难过,很焦虑,也因为这个打架事件,班委否决了我竞争国家励志奖学金,而宿舍长却有去竞争助学金的资格,我认为他们都觉得这次打架全是我的错,我对我的学习付出很大,得来这样的结果,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对我的班委更加失去信心,让我心灰意冷。

咨:听起来你这段时间确实很痛苦。在现实中,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情绪低落、烦闷焦虑,心灰意冷的时候,我也有过,那种感觉确实不好受。你这种情况持续了多长时间了呢?

来:半年了。

咨:对于你所提的问题,我这里并无确定的答案,咨询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帮助你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咨询的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你可以自由支配,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你成长的气氛。

……

咨询小结:来访者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了自己的痛苦经历充分宣泄了不良情绪,讲完之后自己感觉轻松多了;咨询师与来访者初步建立了咨询关系;详细了解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现状,确定了咨询的主题,并完成了心理测试。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时间:第三、四次咨询(2012年11月9日、2012年11月16日)

任务:加深咨询关系;咨询师进一步认识来访者不良的认知模式,让来访者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过程:第三次咨询

支持来访者的成长过程,使他能更好地解决目前甚至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黄某因为与宿舍长的摩擦打架事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不协调,首先向其介绍来访者中心疗法理论等相关知识,并引导来访者分析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认知机制,找出认知过程中的不合理信念,从而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同学的渐渐远离是大多数原因大家都在忙协会社团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打架事情而认定是你的错而渐渐远离自己,大学中,每个人都参加社团协会,加上前段时间期末考试将要来临,大家都忙着备考,忙碌起来,就少联系自己了,多少有点淡忘自己,之所以会出现后面的焦虑,郁闷,则是一种不良的自我心理的作用和自我的认知的偏差,加上家庭背景的负性事件的阴影造成了黄某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产生泛化,导致对同学都产生了抑郁悲观。通过论证和引导,使来访者领悟了自我认知的偏差,个人应学会积极自我关注,很多时候,别人对我们的远离淡漠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糟糕,朋友不是在嘴巴上的,而是放在心里的,不需要很经常的联系,自己应该学会自我释怀。

结束后,来访者承认他认知的偏差,能较好地领悟自己的问题存在,表示努力改变自己的曾经的认知,自我开始变得较为协调。

……

咨:我们经过一段时间交流,你自我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你要重新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按照新的认识来调整自己和适应生活。

来:是的。

咨:在我们这段时间的交流,我体会到你有了新"自我"的价值,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要继续保持下去。

来:嗯,以前的不理解和困惑,我已经逐渐放弃了,开始朦胧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方式,我开始放弃旧的自我形象。我也主动和以前的同学打招呼,并向他们微笑,也得到了他们的回应。

……

咨询小结:来访者开始深化对自我的探索,而不是忙于抵御这些消极的体验对自己的影响。,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四次咨询

(1)咨询任务:成长的萌动。

(2)咨询方法 人际支持

(3)咨询过程:在纠正了人际认知偏差后,提供了人际支持疗法,邀请了黄某参加了人际扩交活动,将黄某新认识的人际认知应用到新的朋友上,新方法得到了实践,让我某更加信任自己,对周围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适应。

咨询小结: 来访者愿意参加人际支持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表示更加信任自己,开始了成长的萌动。

9.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对自己重树信心,在人际方面敢于迈出第一步,心情较开朗,学会了微笑。

(二)来访者同学的评估:学会主动打招呼,懂得为同学着想,以礼待人。

(三)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SCL-90, 总分158分,明显下降。强迫症状因子1.8,抑郁因子2.0,焦虑因子2.0,敌对因子1.8,各因子分分别是参照中国常模,各因子分均

SDS量表:粗分31分,标准分40分,据中国常模结果,提示没有临床意义上的抑郁。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情境:专题一心理健康导论

目的要求:认识心理活动的实质与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标准。

重点和难点: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

教具:多媒体

授课周次

授课班级

环节

内容和方法

时间

课程介绍

教师自我介绍,并作本课程的简要介绍。

5

分钟

第一章阳光照进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案例导读 有两个年轻人到远方去寻找梦想,他们希望寻找一个地方停下流浪的脚步。

为什么对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有着不同的结果?

第一节:走进心理的世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

一、什么是心理

所有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感情、意志、人格等都是我们作为人所经常发生的心理活动,又称为心理现象,简称为心理。

心理现象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

(二)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

(三)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

(四)性意识觉醒但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力却较为欠缺

(五)智力接近顶峰但发展未成熟

(六)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第二节:为你的心灵“把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心”观念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一致。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积极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恰当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0分钟

第 页

第三节:谁动了我的心弦——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一、学业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

二、情绪问题

抑郁、焦虑、情绪失衡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内心封闭

四、情感问题

爱的困惑、友情问题、亲情问题

五、性心理问题

性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压力

六、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自理能力弱、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第四节:守护心灵的家园——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介绍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

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二、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婚姻、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的人群。

三、心理咨询的分类

播放电影《心灵捕手》片段

四、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理解与支持、积极心态培养、时间限定、来访者自愿、感情限定、重大决定延期

40分钟

巩固小结

本次课主要讲授了心理活动的实质与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知识。

5

分钟

布置作业

分钟

第4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一)“机构到位”。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组委会,负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具体执行,同时各院设置具体负责心理的老师,各班增设心理委员,形成“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模式。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心理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师资到位”。

学校层面突出专业化建设,目前我校专兼职咨询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心理教学、咨询以及危机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层面突出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充分发货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的优越性,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三)“场地到位”。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接受咨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初显成效

学校积极践行"平行渗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各院学生骨干、心理社团、各班心理委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在班级层面选择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寝室中选择寝室长担任心理调解员,突出朋辈互助队伍的建设。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学校———院部———班级———寝室的纵向联系与互动,也可以加强院部与院部,学生与学生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即快速预警和及时干预双管齐下。学校还根据四级网络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学校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讲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心理案例解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学生干部业务培训。;三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三、“教育———测验———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把心理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会给入校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心理活动分类指导。就我校经济贸易学院为例,自2010年起,每年不定期邀请武汉理工等高校心理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心理团体辅导。切合实际的开展不同内容团体辅导活动,2010年学校以“寝室关系”为主题,给各学院代表寝室做了有关寝室融洽关系的团体辅导。在院部也经常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辅导,就经济贸易学院为例,在2011年为2010级学生做了“相识湖科”的新生工作坊、为2009级学生做了“我的团体我的家”的团体工作坊;四是就业心理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每到大二下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在第三上学期开设的毕业生求职心理讲座,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铺垫。

(二)实施测验。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心理学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些量表的研制和使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测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种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就启用心海导航系统,采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历年的心理测验,可以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就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等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与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主动咨询。

实施主动咨询措施:一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帮助特殊学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质的一种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心理咨询,即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即面向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进行团体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对特殊学生(就业困难、违规违纪、贫困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咨询和心理训练,保证咨询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时效性;二是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探讨大学生建立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入学伊始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定期对高年级进行抽查。学校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心理月报制度,异常学生及时汇报制度、访谈对象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心理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

(一)进入教学课堂。

学校在不同学期为各行政班级开设心理课程,将知识普及与问题探索、行为训练、案例分析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融课堂教育与心理训练于一体,通过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教育。

(二)步入宣传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问题学生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三)融入校园文化。每年五月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举办特色心理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心理知识竞赛、经济贸易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的心理主题班会等。此类活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月的校园活动品牌,对大力弘扬我校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第5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阻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23―03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相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缓慢上升趋势,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为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对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部分在校本科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成效提供借鉴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资料源自2014年4月至6月对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共600份调查问卷。

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在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校内随机选择大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三所高校各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共600份,收回564份,回收率达94%。主要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的年级、性别、对自己心理状况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量的看法等相关问题,并使用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调查对象性别、年级分布

男生:326人(57.8%);女生:238人(42.2%);大一:268人(47.5%);大二:118人(21%);大三:122人(21.6%);大四:56人(9.9%)。

2.对心理问题的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有61.71%的人认为少数人存在心理问题,而36.87%的人认为大多数甚至所有人都有心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男女生及各年级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在心理咨询问题中占很大比重,比例达到48.21%,其次是学习问题和生涯规划。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以成才性的心理问题为主。

3.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学生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比例为10.34%,以后会接受或者可能会接受的学生比例为70.3%。在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上,男生和女生存在差别,没接受过心理咨询和以后也不会接受心理咨询的男生比重明显高于女生。而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以后会接受或可能会接受心理咨询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拒绝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统计,排在首位的是“保护隐私和对心理咨询师的不信任”,所占比重为43.62%;其次是认为“可以自己解决”,比重为23.76%;然后分别是“怕被认为心理有问题”“不了解心理咨询”及认为“咨询师无法解决”。

在对“哪种咨询方式更易被大学生接受”的统计中,“网上咨询”所占比重最高,为45.04%;其次是“电话咨询”和“当面咨询”,分别占24.82%和21.63%。

4.对咨询对象的态度

研究者把调查对象对咨询对象的态度做了统计,各年级没有显著差异: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希望咨询的对象,排在首位的是同学朋友,比重为56.7%,其次是家人老师,11.3%表示对谁也不说,愿意对专业心理工作者咨询的仅占6.0%,排在末尾的是向陌生网友咨询。

三、分析

1.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比例偏小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比较严重,诸多资料均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但本研究调查中显示,主动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仅有10.34%,数值偏小。不过,比较喜人的是70.3%的学生表示以后可能会接受咨询,处于徘徊状态。因此,目前心理咨询这种有必要但无行动的情形需要引起高校师生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咨询帮助自己成长。

2.男生需要更多关注

分析显示,接受过心理咨询及以后有可能接受心理咨询的男生都明显少于女生。传统习俗认知对于男性的界定更多的是强者的形象,遇到问题都能自己处理,无意识中给男生以“接受心理咨询是弱者的表现”这一认知。这种性别特征以及错误认知造成男生更不易接受心理咨询,同时男性的耐受力又相对较差,所以,男生比女生需要更多关注。

3.咨询学生及其问题在不同年级呈现一定规律

调查显示,各年级接受心理咨询的比例和咨询问题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基本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从总体来说,大一学生最多,会或者可能会接受心理咨询的比例为39.7%,咨询问题集中在人际关系和学习方面。对新生来说,他们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面临陌生的人群、新的学习旅程,他们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伴随着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压力与焦虑,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困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新生对心理咨询的关注。从大二到大三,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数相对少一些,这时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比较熟悉了,相应的压力开始减轻,异往开始受到关注,同时开始考虑生涯规划问题。到了大四,随着生涯规划的执行阶段的真正开始,他们对于自己的个性特征、人格是否完善,是否适应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开始关注,更多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学生面对。

4.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

研究发现,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主要因为当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从小被呵护长大的一代,他们普遍个性比较鲜明,崇尚自由、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集体生活需要大家相互体谅、相互约束,在还没有适应这种环境时,就很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多年来,校园中的恶性事件绝大多数源于人际关系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5.拒绝咨询的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拒绝咨询的原因有:对心理咨询师的不信任,本调查中占43.62%;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认为通过努力自己可以缓解或克服不良状态(占23.76%),把心理咨询和精神病等同,害怕被人说成是有病(占15.60%),认为心理咨询都是骗人的,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不相信有人能帮助自己(占8.15%);不了解心理咨询,讨厌被人说教。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于心理咨询有误解,或者说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科学。对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咨询的科普宣传,消除学生的误解和顾虑。

四、建议

1.重视心理健康宣传,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以各类载体全方位普及相关知识,积极举办心理健康相关活动、讲座,让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解心理咨询,进而在必要的时候能接受心理咨询;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向大学生系统讲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一定的自我调适方法,学会自助并助人,完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增强认知的科学性、系统性。

2.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咨询方式

(1)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有机结合。实践中,大学生心理问题分为两大类:诊断范围和发展性问题。据以往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是发展性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发挥两种咨询各自不同的优势,做到点面结合,既针对诊断范围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又在整个学校范围开展发展性团体咨询。从而可以在心理咨询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为全体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摆脱心理困扰。

(2)同辈咨询、自助与指导相结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希望咨询的对象排在首位的是同学朋友,比重为56.7%,其次是家人老师,最后才是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所以,同辈的指导和帮助在某些时候可能比心理咨询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等候学生的求询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有效便捷。虽然心理咨询的理想结果是实现来访者自我调节,遵循自原则,但毕竟靠学生自己摆脱心理困扰是有一定难度的。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学生心理咨询时,既不能直接进行是非评判,也不能直接地给出相关的建议与指示,可在启发的基础上给予适当指导,从不同方面帮助学生重新认识问题,使学生学会自助。

(3)网络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有机结合。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老师基于网络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技巧对求询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年轻人的欢迎。相对而言,网络心理咨询拥有“时空不受限制、信息获取迅速、隐蔽性强、更利于咨访双方互动,从而使心理咨询更顺畅、有效等”优势。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过程中,应及时建立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网络心理咨询和传统心理咨询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3.加强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化建设

做到“专职人员培训专家化、兼职人员培训专业化、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系统化”,建立心理咨询督导制,定期对心理咨询案例进行讨论,成立“心理咨询师沙龙”等,提高心理咨询服务质量。

4.注重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层面的学生,针对性地加大专业心理咨询的服务力度。消除男生在性别角色认知方面的偏见,提高其心理求助意识,加强对新生、毕业生、网络成瘾学生、贫困生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对这些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关爱。

5.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

高校要注重分析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中易出现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引导和帮助在校大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经验技巧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教育学生与同学交往应遵循平等、相容、互利、信用原则,调整人格因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建立和谐、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上官俊,韩云涛.医学本科毕业生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01).

[2]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

[3]薄建柱,杨绍清,崔向军等.不同性格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7).

[4]刘宗安.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第6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隶属关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的隶属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

1.党政机关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挂靠于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和团委等党政机关。这一模式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丁作的延伸,并应将其直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系统。

2.基层工作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挂靠于相关学院或教研室。这一种模式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与高校教学、科研相近的业务工作。

3.直属机构模式。这种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作为学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机构,直接隶属于分管的学校领导。这一工作模式是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的认定。在以上三种模式中,政党机关模式是高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开展工作的主流模式。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主要由以下几种人员组成:一是专业人员。主要由精神医学、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构成,主要负责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心理老师。主要由心理课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开展全校性的教育课程,解决学生的一般性、适应性、阶段性的心理困扰。三是辅导员。其主要任务是在工作的前线,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形式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发行心理健康刊物,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等。

2.高校心理咨询_T-作形式。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形式主要有个别咨询、电话咨询、团体辅导、同辈咨询、网上咨询、来信咨询等。其中,面谈与团体辅导是最常见的咨询形式。

(四)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大部分高校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利用《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等量表筛查出有明显阳性症状的学生,以预约面谈的方式跟踪处理,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些学校还利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加以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危机干预。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

在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部分师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有的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存在人格缺陷等。受这种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而走上了歧途。

(二)主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隶属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行的主流模式为党政机关模式,此种模式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并应将其直接纳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这种模式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T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主要体现在:其一,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德育化,使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为一谈。这样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当做思想教育和谈话活动。在心理咨询中,容易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道德问题来看待,把咨询关系当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来处理。其二,容易造成从业人员对其工作性质和角色定位的认识混乱。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性质是什么?心理咨询T作人员的角色是机关干部,是教师,还是心理咨询员?首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隶属于政党机关,从业人员需要参与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同时,他们可能还需要承当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另外,在咨询关系中,从业人员又需要坚持价值中立原则等各种咨询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又似乎与他们的其他身份相冲突,这就在无形中迫使从业人员频繁变换角色,工作压力增加。其三,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抗拒心理,学生会误以为心理咨询是德育老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手段。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队伍建设不完善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者大部分是兼职性质,部分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经验不足,再加上工作职责不明确,特别容易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有其名而无其实。

2.从业人员角色混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者一般身兼数职,其工作定位不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丁作者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然后是课任老师,其后才是心理咨询工作者。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当前,虽然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面上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实际上多半有其名而无其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些高校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编制,但实际上多为虚设,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只是做做心理测试,建立一些粗略的心理档案,以便应付上级检查,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五)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问题人群”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是“问题人群”,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心理健康水平低、缺乏自信、有人际交往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或有情绪困扰的学生,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相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人认为只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与其他教师无关;有人认为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才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仅仅是个人心理问题,与社会无关。这些片面的认识,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从属地位。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

第一,构建“教学、咨询、学生社团、宣传、讲座”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模式。第二,构建“知识宣传一心理普查一心理教育一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校报、橱窗等,广泛宣传,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实行点面结合的教育。进行多途径、多渠道的咨询与干预,充实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⑥第三,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第一级是负责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老师;第二级是辅导员;第三级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第四级是宿舍心理信息员。这一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反馈到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专职老师处。

(三)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

1.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主要由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老师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和管理。一方面,由心理老师负责具体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心理社团执行具体活动;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负责具体宣传心理知识,并把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从而形成完整的自上而下的心理健康教育_T作网络模式。

2.心理咨询系统。主要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和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需要专职咨询师3~4名,负责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朋辈咨询员可以由经过培训的学生担任,负责简单的一般性的心理咨询,将较为严重的案例转介给专业人员。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形式

第7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服务

心理健康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他们获取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良好的文化氛围、整洁优美的阅览环境、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公认为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应主动利用其优势,积极思考相应对策,创新服务,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竞争的加剧,人们面临着焦虑、抑郁、悲观等各种心

理上的困扰。正如一位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大学生就业自主化和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化,使大学生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并造成了诸多的心理问题。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联合开展的大学生心健康状况网络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 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 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精神病专家高尔特指出: "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也都能从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中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杜穗[1]、岳修志[2]等对国内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现状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数字阅读正逐渐成为主流阅读模式,对图书馆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到馆读者人数的迅速下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在丰富馆藏、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挥图书馆的馆藏、环境、网络技术等优势,创新服务,吸引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建特色数据库 首先,广泛了解集中学校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相关资源),建立学校资源目录库;其次,借助因特网、校园网等共享资源,组织开发、加工整理、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序列化;第三,对本馆的现实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创建具有独特使用价值、符合心理咨询特色和要求的数据库。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方便大学生检索、查询和浏览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案例、视频讲座等,充分满足有心理咨询要求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为心理健康网络教育提供专业的文献信息保障。

2.2培养专业心理健康咨询馆员 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为保障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图书馆可以通过选拔知识较丰富、心理素质水平较高的馆员,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或者引进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才或具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领域的硕士、博士,并送出去进修图书情报专业,造就出一支专业的图书馆心理健康咨询馆员队伍,使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制度化。

2.3发挥网络优势 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点: ①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教育具有隐密性,可以使那些不愿吐露姓名或具有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得到及时的咨询指导。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网络心理测试等,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弥补不足。另外,栏目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以活泼的页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设立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可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向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互动过程[3]。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是指导型心理咨询,也可以是自助式心理咨询,能为求助者提供平等、自由、放松和安全的教育环境,及时纠正求助者的认知偏差,缓减求助者的苦恼和压力,克服其情绪障碍。图书馆网络心理咨询通过网络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通过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来熏陶大学生,图书馆的优秀文化资源可以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2.4开展丰富的图书馆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技术、环境和人员优势,不定期地组织多种形式的读者报告会、研讨会与专题讲座、征文比赛、书评、音乐佳片欣赏、智力竞赛、美术作品展览,或者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美的教育,陶冶情操,享受高雅艺术,增长见识。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展现大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又可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使他们感到生活的快乐,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放松,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3 结语

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充分发挥馆藏、网络资源优势,主动探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出更多有真才实学、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岳修志.当代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1-85.

第8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课程为基础,《大学生心理保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心理学与生活》等选修课程为补充,构建起满足学生不同心理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比赛、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师讲授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方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科学规划和建立课堂教学体系,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充分运用案例剖析、活动体验、行为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使课堂成为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树立科学心理健康观念的主渠道。[1]

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精心组织“5・25”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周活动以及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丰富精神生活,培养进取精神,在合作竞争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舒缓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实现健康快乐地成长。集中时段、集合载体、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心、关注、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学工在线等媒体开办专题、专栏,网站、网页,运用博客、飞信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建立学生心理社团,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通过活动渗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正能量,用积极的过程诱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按照“体验―感悟―再实践―再感悟”的路径,指导学生将积极的心态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心理上和行动中完成积极的转化。[2]

三、积极构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并重,物质帮扶与心理援助并行,以勤工助学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外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解开心结,充分认识自身价值,自信大胆地迎接挑战,充满信心地走向社会。加强学习辅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等工作,为学生心理减负减压,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以醒目方式,向全校师生公布心理咨询中心地址、咨询或预约电话、服务时间、咨询信箱和网址等,在三个校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网上咨询预约和咨询服务,建立健全了心理咨询值班、预约、重点反馈和咨询人员工作制度,做到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经常开展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主题的团体训练和咨询辅导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成长需求;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咨询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咨询服务实效。

四、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比例虽小,但影响很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为了避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新生入校,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2005年以来,学校已为58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为67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转介了近百名学生到专业医疗机构治疗。建立了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修订了心理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预案,明确了工作流程,使学生在身处危机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做到迅速启动快速反应程序,对受危机影响的师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有效防范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建立了心理危机事件案例分析制度,探索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处置的经验和规律,不断提高处置危机事件的能力,建立了有效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3]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都在师资。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举办学工论坛、专题培训、讲课比赛等,不断提高专兼职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在辅导员上岗培训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经常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及相关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普及培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发现和处理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合力。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发挥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配足配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有效整合两支队伍力量,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六、建立通畅灵便的心理危机预警信息渠道

建立了由“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宿舍-班级-学院-学校”三层监控和四级联动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有效提高了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减少了危机事件发生。及时总结心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特点,把握规律,不断提高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实效,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处置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完善学生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预警体系,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要提出明确要求;重点监控包括新生入学后、开学前后、考试前后、放假前、毕业生离校前、重大活动前、季节交替期间等“7个重要时段”,关注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性格内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健全家庭学生、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言行异常学生、学业困难学生、长期患病学生、遭受重大打击、考试成绩急剧下降、失恋、网络痴迷、有心理障碍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和防治。在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和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心理危机转介机制,确保心理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地开展干预活动。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特别是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做好日常监控,及时通知法定监护人,并根据专家评估意见,适时将学生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治疗或休学回家治疗。注重心理危机学生康复前后的跟踪调查,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及负面影响。

七、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多年来,学校把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校园文化资源,利用多种载体、多种渠道、多维空间,构建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并延伸到学生寝室设置心理信息员,开展朋辈辅导和心理危机预警。让学生班级、社团、宿舍、教室成为学生有归属感的、和谐的、友爱的场所。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互动,形成自助与互助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

八、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问题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在大力推进实际工作同时,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丰富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采用游戏、音乐、心理剧、小组讨论等形式,广泛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深入探索教育规律,提升教育水平,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全部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能有效服务于团体辅导、职业生涯咨询、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沙盘治疗、家庭治疗、危机事件管理与干预等活动。深入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通过课题立项、辅导员论坛、学生工作论坛等方式,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专题研究,理清矛盾症结,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推出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每年投入10多万元,完善和充实了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家庭辅导室、宣泄室、沙盘室、心理测量室以及音乐治疗与生物反馈室,极大地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提升了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群体变化,目前在校90后大学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受长辈溺爱,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自我中心意识与逆反心理较强,耐挫折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群体多样性、差异性增大,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准确把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主动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高重视,更加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关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工作,在体制机制规范化、教育教学科学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心理咨询人性化、危机预防与干预流程精细化上下功夫,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去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伟明,“9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82-85.

[2] 林芳,捕捉心理气象,共铸心理健康――浅谈如何发挥大学生宿舍心理气象员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203~204

[3] 周晓莹 祝振兵,背景发展理论视域下高校新生心理教育生态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80-83

[4]樊富瑕 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 26 一32。

第9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保证。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哉的“象牙塔”,大学生在校期间已逐渐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理想与现实、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已达3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残、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已不鲜见,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的群体,他们都很聪明,知识广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知都很正确。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不敢敞开心扉、自我封闭,缺少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又迫切希望得到周围的师生、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三)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大学生们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认识和行为偏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失恋问题及性意识困扰和性压抑。这会使他们在情绪、自我评价、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激烈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讲,则造成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它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通过课堂途径,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可以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它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探讨、解释、协商,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助。总的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近十年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些误以为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精神有病,或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谈谈话,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人正在减少。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正在增加。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断充实和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维护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提高适应和受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