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监督
一、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内控监督队伍未能实现独立性原则
内控监督队伍要发挥其真正的职能,应遵哦懒⑿栽则。而事实上,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的内控监督队伍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一方面,社保经办机构内设的稽核内审科,其机构“身份”无异于其他业务科室,内控工作人员须与其他业务科室工作人员一同接受年度互评,这形成内控工作人员的心理顾忌,使内控监督工作不能充分开展并发挥其作用。例如,内控工作人员在开展内控监督检查时,既要履行职责、坚持原则,又要对被检查对象平衡关系、照顾情绪,做到“方”与“圆”相结合。如无法达到这种高境界的平衡,便可能以牺牲原则或接受年终互评“罚单”作代价。另外,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内控队伍岗位设置也未能完全实现独立。目前有不少社保经办机构,稽核内审科和财务科的分管领导由同一人(如总会计师)担任,或者是稽核内审科与其他业务科室的分管领导由同一人担任,不相容职务没做到相分离,导致内控监督工作失去独立性,未能发挥最高效能。
(二)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相对滞后
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实现信息系统在全国或全省统一开发,各地独立开发,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未能互联互通。即使在同一统筹范围内,公安、民政、残联、地税等部门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未能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另外,稽核内控数据共享不顺畅,与其他单位部门沟通协调获取稽核内控数据的难度较大。上述因素导致内部控制管理滞后,发生参保人跨统筹地区重复参保和享受社保待遇、同时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金、死亡后继续享受养老金待遇和个人账户医疗费等情况。此外,社会保险经办操作系统缺乏严谨的勾稽功能,使一些不相容业务能顺利通过审核,导致不符合政策发放待遇的情况,如:对工亡供养家属同时发放供养生活费和养老金、同时发放养老丧葬费和工亡抚恤金等。这些情况往往在信息传递后或实施专项检查时才被发现,追回多发款项的难度较大,导致社保基金流失。
(三)制度碎片化增加内部控制管理难度
社会保险作为新生事物探索前行,至今仅经历了大约30年时间,随着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入和参保覆盖面的扩大,国家、省、市的社保制度陆续出台,社保制度呈现多样性和碎片化。从纵向角度,不周时期出台的不同制度缺乏完善的衔接措施,从横向角度,上级政策与地方制度并存,不同身份人群适用的各种制度并存。例如养老保险制度,分为机关事业、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等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粤府[2006]96号)的出台统一了养老待遇的计发办法,但2006年6月30日前已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仍按原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这种衔接方式使以往各式各样的养老金计发制度在一定的人群范围内固化,与现行制度并存。由于不同制度之间的业务办理和待遇核发缺乏可比性,因此内部控制管理不能通过比较数据快速分析判断,而要深入到适用政策制度加以分析,无法保证内控监督工作高效和全面。
(四)投诉举报与内控监督未充分联动
投诉举报是参保人维护合法权益、监督不法行为发生、反遇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社保经办机构受理的投诉举报,大多数是与经办流程、待遇计发等方面存在问题有关,这些问题有的是源于投诉人对政策的不理解,有的则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如将这些问题深挖进去,可能会发现与之相关的行政审核行为的错误、经办流程的不合理、对制度文件的误读等。然而,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未能充分实现投诉举报与内控监督的联动,以致存在问题未能流转到内控监督环节,只就某个人的问题作了处理,或按处理流程简单地发送答复,内控监督未能发挥作用,一些存在问题治标不治本,缺陷和漏洞未能借此机会得以改正和弥补。
二、社会保险基金内控监督的完善方向
(一)完善内控架构,保障内控监督独立性
一方面,为保障内控监督部门的独立性,须完善内控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考核,避免被检查对象介入评价,以此排除内控工作人员的心理顾忌,使其充分发挥专业职能,对待被检查对象真正做到铁面无私,坚持原则,杜绝漏洞。另一方面,向编办争取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岗位,配置人员。社保经办机构稽核内审科与财务科、稽核内审科与其他业务科室的分管领导,不能由同一人担任,努力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二)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
一方面,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将权力制约、检查监督、预警提示等风险管理功能融入其中, 一是建立完善的勾稽条件库,运用信息系统勾稽功能,把风险拦截在业务经办审核环节,勾稽条件的设置须跟随社保政策不断丰富和更新。二是建立业务风险点校验方法库,在支付数据传输环节,对批量结算数据进行风险点校验,结算数据须通过校验方可流转到财务支付环节完成批量支付,对可疑数据,系统停止数据流转并发出警报,发送可疑数据到相关业务环节核查确认,及时进行数据修正。三是建立跨统筹地区稽核内控信息平台,实现核内控监督工作数据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另一方面,加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公安、民政、残联、地税、财政、工商、金融机构等部门以及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及时向社保信息系统传输关键数据,避免数据滞后或不全面的情况,为信息系统勾稽、校验等功能提供数据基础。
(三)建立和运用社保制度信息台账
针对目前存在的社保制度碎片化问题,一方面,期待上层建筑加快制度整合进程,努力实现从地级市到省级再到全国统筹。另一方面,社保经办机构应建立和运用社保制度信息台账,将制度文件相关规定(包括制度文件的适用范围、具体计算办法等因素)及与之对应的申办人个人信息分解到信息系统中去,运用信息系统勾稽功能,保证制度文件运用的准确性。例如,对一次性补缴社保费经办业务,经办人在已设置的栏目录入或勾选适用制度文件号及与文件规定对应的申办人相关信息,符合关键要求的业务将顺利进入下一步,对制度文件运用错误的情况,由系统提出警示,中止业务继续进行。内控工作人员也可以定期提取上述信息进行逻辑校验,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建立和运用社保制度信息台账,改变以往局部抽查、人工判断的监督检查方面,在事中、事后及时、全面地发现制度文件运用有误的情况,避免了在社保制度碎片化的大环境下误用制度、乱用制度的现象。
(四)加强投诉举报与内控监督联动
一是要强化投诉举报处理与内控监督管理的联动。对投诉人反映的与行政审核、经办流程、制度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只停留于“治标”,简单地从工作角度个别处理、发送答复,草率办结,而应以“治本”作为工作目标,将投诉举报事项流转至内控监督管理环节,深挖问题根源,纠正工作错误、完善经办流程、明晰制度涵义,使同类问题不再发生,使业务经办质量不断提高。二是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让投诉举报成为内控监督管理的好帮手。三是要提高核处能力和技巧,严格遵守保密和回避的相关规定,确保内控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加大对社保欺诈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防控和打击力度,与公安等部门联动,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案件移送机制,对社保欺诈骗保等行为从严查处。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群和基金规模迅速增长,经办业务量急剧增加,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任重而道远,需要努力探索,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切实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能力,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促进社保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迪,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问题与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2013(08).
论文摘要:运用当前该研究领域内几种经济条件标准具体分析了山东省枣庄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枣庄市已经具备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的结论。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公正和安定,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67. 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3. 95万人,城镇人口113. 32万人。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3. 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4%。那么,枣庄市是否具备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其经济条件进行逐一的具体分析。
一、枣庄市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分析
枣庄是否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必须对该地区是否达到国际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低标准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合理的结论。
(一)枣庄市人均GDP和农业GDP的比重
近年来,枣庄市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3. 35亿元,是2000年的2. 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6. 7:49. 5:33. 8调整到2005年的9. 6:63. 9:26. 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 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4. 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为17602元(约合2000余美元),比2004年增长23. 5%,己远超过斯里兰卡和波兰的368. 9美元和1822美元。近四年来,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GDP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14. 6%下降到2005年的9. 6%。以低于芬兰和波兰的14. 5%和12%,基本接近日本的8%(见表1)。因此,可以说,枣庄市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推行该制度的经济条件。
(二)枣庄市的城市化率及农业劳动力结构
2005年枣庄市城市化率和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1%和47%(见表2),单从量的角度上来看,还远未达到国际上的最低标准。但是,研究这两个标准无外乎是想知道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家财政和农民自身等方面经济负担大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目前枣庄市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等方面,是否能够达到推行该制度的最低标准。
1、枣庄市人均应领取养老金标准匡算
枣庄市每位老年人每年应领取多少养老金才能基本保证他们安享晚年,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但是可以在2005年《枣庄市统计年鉴》中找到与它最相近的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统计资料(见图1),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98元,那么,剔除老年人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因素便可得出能够基本反映客观需要的养老金标准。在生活消费支出的各因素中,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因素基本可以剔除,医疗保健因素应放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加以考虑,因而也可以剔除,居住因素中用来购买建筑生产用房材料和直接购买生活用房的人均支出为172元,考虑到迈入老年的这一群体中绝大部分应居有定所,因此,这一项支出也应被剔除掉。此外,设备用品消费因素也应略有降低。综合以上方面的考虑,枣庄市老年人每年领取的养老金若能保持在1650元左右的水平便可以保证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
2、枣庄市财政支出能力分析
2005年,枣庄市的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55. 5亿元,比上年增长41. 9%,全年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1511. 1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 16亿元,增长36%。同时,财政收入的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 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为73. 2%,分别提高0. 4和2. 5个百分点。所以,只要加强财政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杜绝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能结约更多的财政资金,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枣庄地区2005年农村经济人均总收入实现5660元,r匕2004年增长13. 2%,而且,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势头(见图2)。一方面,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取消了农业税等税费,农民基本没有了负担。农民已经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承担自己一部分保险费,其参保意识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4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重点强化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进行专门分析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解决对策,才能在缓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推动整体环保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
1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
所谓农村生活污水,指的是农村居民在生活中排放的清洁洗浴污水、厨房污水和厕所污水等。农村生活污水有着随机性强和较为分散、分布面广等特点,污水水质较复杂且变化较大,但生化性较强,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
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来看,六十多万个行政村和二百五十多万个自然村占据全国总面积约90%,其污水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全国90%以上农村并未建有排污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直接肆意排放,最终径流到江河湖泊当中或渗透到地下水中。这不仅导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氮和磷占比过大,也使得农村周边生态污染严重,居民健康受到较大威胁。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分析
2.1 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
我国虽尽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治理现状来看,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未建设污水排放系统,生活污水经由明暗沟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泊当中,或者在雨水径流渗透到地下。同时,雨污无法有效分流,污水未能得到有效收集,粗放型排放问题严重。在这一形式下,要进行污水的统一治理难度巨大。
2.2 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分布地域条件不同,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推广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时无法采取相同标准和统一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探索和起步阶段,污水治理技术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当中,也就缺乏适合大范围的推广技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设计的具体技术也就十分匮乏。这样一来,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广下,一些农村地区不得不进行技术的生搬硬套,而不是结合当地水质特点进行有效选择。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不仅治理效果不佳,浪费大量资金,还引起农村居民的较大不满。
2.3 缺乏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相对漫长,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高,也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未能建立起长效的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缺乏充足的运行费用,且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污水处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和维护,造成污水治理工作无法长效进行。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于零管理状态,不仅设备故障无人维修,发生水池堵塞问题时也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污水处理中断,无法发挥长效作用。更严重的是,一些污水处理设施问题不断积累,引发二次污染问题。
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
污水收集系统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结合农村污水排放特点做好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工作。依据农村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综合具体的社会条件和风俗习惯等考虑,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方法进行有效设计。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除市政统一收集和镇村集中收集外,还可采取住户分散收集的模式。选择最佳的收集模式,并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铺设好污水收集管理网络,为生活污水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3.2 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
选择最佳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契合农村特定的污水排放特点,达到最佳的污水治理效果。目前,我国投入应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有高负荷的下渗滤污水处理技术和多级跌水新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两种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处理效果和建设成本也存在一定区别。应当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成本、能耗和维护、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取最适合的处理技术。
3.3 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起长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长足目标并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和补助力度,并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起专业的设施管理队伍,既要保证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知识,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污水治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可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委托工业企业或技术公司承担污水治理工作,在协议规范之下确保污水治理的长效性。
4 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必须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应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并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确保污水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和长效进行。同时,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效更新,并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以不断提高整体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杰,童祯恭,刘占孟,陈少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2014(04):58-60.
[2]亓玉军,魏英华,侯述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6):98-10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本质;研究;发展
DOI:10.15938/ki.iper.2017.01.01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61-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高低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反思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论阐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本质的理解以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的现状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含义界定。就现有研究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内涵理解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定义的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比较稳定的品质。[1]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定义又基本沿袭传统教育学意义上关于教育者素质的定义,将其视为教育者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的经由后天社会实践锻炼,所型塑的品格和能力。显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一般规定性,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含义该如何界定,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的核心命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的理解,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定位、价值确证。就其实质而言,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在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社会公共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成性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内容构成。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同质性亦很明显。现有研究基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德、识、才、学、体”等方面展开,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信仰坚定的者、学养丰厚的专家、言行一致的楷模、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2]有学者指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内容构成中,“教育科研能力是基本层面,创新精神是重要内容,人格魅力是必要方面,道德风范是核心内容”[3]。还有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结构视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由基本素质、共有素质、主体素质和核心素质等四个层面组成”。一般性体现为:身心素质、广博的教育科学知识、基本教学科研能力及基本价值观念。特殊性表现为:精通理科学知识的主体素质、坚定信仰的核心素质。二者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4]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复杂多样,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社会思潮,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多元,思想价值观念复杂多样。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新内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龚萱2015)、正确的历史意识(朱哲,薛焱2015)、“底线思维”(吴艳东2014)、理论转化能力(梁妙荣2014)、媒体素养(倪娜2016)等。总的来说,学者们根据教师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内容及其结构,基本涵括了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文化素质、教学科研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但现有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内容的类别划分、内在联系、整体结构的分析还较粗混,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职业境遇和师生之间价值观交往的视域观照。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发展现状。有学者认为在经济社会转型、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下降趋势、创新动力和能力欠缺、社会实践活动素质不高、师德素质受现代社会生活冲击”[5]。也有学者从教师素质开发角度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观念滞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职称结构有待改善、学历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缺乏规划和制度保证”[6]。此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受社会环境、教学科研压力和个体素质能力差异等影响,这一群体在政治定位和职业定位之间的角色期望、角色地位、角色行为冲突问题凸显[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应该说,上述分析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发展现状,对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是有意义的。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策略。现有研究依循教师素质的具体内容构成,来探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师德、文化、科研、能力、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具体策略。近年来伴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培养取向”,[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的题中之义。有学者认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树立专业化发展意识;实行教师准入制度,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声望”[9]。其目的在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从单一型到复合型,从职业型到专业型,从主导型到引导型,从知识传授型到信息分享型,从灌输型到渗透型的现代转型”[10]。值得指出的是,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具有自足性的社会空间”“现代性政治的实践形态”和“高度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教育理念上,从‘观念意识’的理解、传授,转换为‘社会空间’的建构”“将思想政治理论化作穿透社会生活的现实力量,现实地参与社会公共实践活动”。[11]这种理解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现实性、思想价值观念的能动性和师生交往的社会性,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本质说明与意义理解奠定了基础。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建设既要注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还应落实于师生的交往实践、教师现实的生活世界及其职业幸福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的主要困境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本体论探究不足。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内涵的界定是一种教育学意义的移植,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理念立场和社会空间,未能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质。结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独特内涵、内容结构、功能作用、意义价值、培养问题的分析仍然混沌不清、机械空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活动的“主体条件、内在根据和潜在能力”[12]的素质如何内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如何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结构等关键问题依然不明。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所是”的本体论探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师生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生成平台的独特精神性政治交往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问题只有回归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论澄明基础上,才能开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完整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气质。惟其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本体与本质、结构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联互动才能在教师的职业实践、生活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变革情势中得到深入理解与把握。
其二,现有研究侧重于依附性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及其主体性不彰。由于无视或遮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立场、视域、思维习性与社会生活实践,现有研究执著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功能定位。虽然它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强调十分必要,但却是一种外在为它的依附性说明和功能性论证。素质问题之于教师的人性表征、社会本性的说明、人的劳动本质的确证缺乏经验说明、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马克思曾言:“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3]而现有解读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外在的、“超尘脱俗”的,是被注解的。它漠视了作为素质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存感受性、职业信念和思想观念领域的价值交往。缺乏对教师素质培养的主客体、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环境资源以及教师安身立命的时代、社会与生活情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体验与意义理解。甚至值得追问的是,作为研究者的我们能否、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问题的代言人。尤其,置身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以“一种自觉的职业姿态”,从“教育理念、手段方法、载体等方面回应从独白到复调的社会条件转换”,达致“课堂即社会”的理论教学生活化与“社会即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化的统一与平衡[14]。它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置身于鲜活的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知识、思想、价值观念交汇交融与选择博弈中实现个体素质的知情意信行的相互转化与一体生成,从而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主w性品格。
其三,现有研究呈现出主客二分的静态化模式,欠缺社会、历史与实践的统一视域。有学者道出教育研究中的素质问题现状:“一是论者习惯于给出实践指令,既无逻辑推理,也无实证调查,也非自身经验的凝练概括。二是此种实践指令的句式常常是只管呼吁不管干,只是一种无主语的祈使句:‘要如何如何。’”[15]应该说,类似问题同样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现有研究的碎片化的条块分割和独断性的话语论断,未能生动有效地再现教师的社会实践与生活情境以及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特面貌,也未能抽象出教师素质的一般规律。一是研究视野较狭隘,欠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主体由以生成发展的实践场域、社会历史环境、共同体生活等社会条件的考察与分析。现有研究常先预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素质现状的好坏优劣,然后各取所需地裁剪教师素质的不同片段、方面和环节。不难预见,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人、改造社会的能动作用与公共性品格遭到遮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性、开放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等维度归于凝固。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认识基本裹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宏大论域中,欠缺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视域,未能深入触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形成发展、作用实施的动力机制。由于隔绝于师生交往的生活世界与社会发展实践,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现状素描仍然是一种外在化研究,教师素质的丰富内涵未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联中得到诠释。三是认识的直观性、主客二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与社会历史实践之间的关系或者被割裂,或者被线性地加以关联,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混同,素质含义、内容与素质培养之间的简单对照,结果很可能导致“素质灵性的丧失、素质本质的迷失、素质整体性的撕裂”[16]。
其四,研究的学理性不强、研究方法单一,欠缺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观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内核不仅在于教师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在于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提供专业的知识涵养、自足的理论阐释和能动的社会建构作用。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生发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域。它理应关照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离开人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论的借鉴,我们很可能既难以窥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全貌,也难以在实践中生成、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更难言培养“完整的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趋向
其一,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论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还应有区别于其他教育者的独特个性。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既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点,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针对性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要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与本质的深入理解与把握中,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价值观互动生成场域中的意识形态掌控力、理论阐释力和实践建构力。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深化、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本质内涵、内容结构、价值作用、路径培养等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把握。
其二,强化研究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社会性。现有研究多以政策文件和政治实践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论证,经验性明显而理论性不足、之于人的规训意味浓郁而实践解放气质不够,结果造成研究的同质性、扁平化。未来,我们不仅要继续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独特内涵、内容构成,还要深入阐释素质的内在结构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联、素质发展的动因、素质功能作用发挥与效果测评、素质培养优化的社会条件与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我们发挥理论学科的理论支撑作用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解题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人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课题。它既要回应时代社会历史变迁,更应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镶嵌于教师现实的生活场景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活世界,在师生思想价值观念交往互动的生活世界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实践。同时,还要加强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观察、实验、问卷、访谈、比较等方法,增强研究的科学性、直接性和可感性。
其三,树立整体观念,生成、绽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丰富内涵。现有研究欠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性、社会实践性的宏观把握,而宏观把握的缺失,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具体内容及其动态生成发展的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它关涉教师素质系统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教师素质系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之间的实践互动,以及教师素质培养主体、培养体系、评估测评体系等。因此,构建整体视域,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性存在、整体性优化和整体性发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它需要我们从理论、实践和社会现实的多维层面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客观性与实践性等关系结构及其张力研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把握。
参考文献
[1] 练庆伟,董玉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发展的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0.
[2] 王雪凌.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8.
[3] 张雷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2.
[4][5] 吴坚强,舍娜莉.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59.
[6] 蔡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开发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72.
[7] 周海燕,赵星星.思政理论课教师双重角色定位的冲突与化解[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3.
[8] 邓纯余.基于专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论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72.
[9] 佘双好.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9(3):54.
[10] 彭小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代转型[J].教育评论,2011(6):63.
[11] 章维慧.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智慧及其生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4-55.
[12] 袁F仁.论人的素质[J].社会科学辑刊,1993(5):21-30.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14] 金林南.从独白到复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论辩式教学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8-10.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由于配套治污设施的匮乏,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长,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城市水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现主要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 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现状
2.1我国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及治理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量人口和企业开始聚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渐渐成为我国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配套的治理设施,大量污水被排放到河流湖泊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河段中仅有30%左右为I到III类水质,而高达60%多的河段为IV到V类水质,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城市水污染现状更加堪忧。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政府管理的日趋严格,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摈弃,节能减排,建设绿色中国已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举措。当前来看,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规模相对较小,由于缺乏资金且管理制度落后,价值植物设备技术过时、老化严重、运行成本较高,都给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2.2我国传统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
当前,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普遍采用的是SBR技术和氧化沟技术,先对其进行简要的阐述。
2.2.1SBR技术
SBR技术是一种间歇性曝气的污水处理技术,其能在反应池内自动实现污水的混合、沉淀、排泥等全过程,该技术沉淀速度较快,抗冲击性较强,使用成本较低,且能够有效避免污泥的膨胀,因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得益于SBR技术的优良特性,在其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MSBR、CAST等新型SBR反应器,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2氧化沟技术
氧化沟技术作为SBR技术的一种衍生,其外形为封闭的沟渠,采用了悬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极低的使用成本和极高的污水处理效率,因而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氧化沟技术又称作连续环状反应器,从机理上采用了延时曝气技术,并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得益于其流程短、操作便捷、成本较低及稳定性较强的特点,氧化沟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3 城市水污染治理新技术的简介
随着城市污水制造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治污的需要,一些新型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开始得到推广与应用。
3.1蚯蚓生态滤池技术
蚯蚓生态池技术是一种利用蚯蚓及其他微生物对污水进行过滤和分解处理的污水处理技术,以蚯蚓为主的微生物能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吞噬或讲解,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与其他技术相比,蚯蚓生态滤池技术的能耗更低,并且具有极高的处理效率,经过生态滤池处理的污水几乎去除了全部污染物,是一种符合我国节能减排号召的新型环保型污水治理技术。
3.2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是通过人工建造湿地生态系统,然后将城市污水科学、合理、适量地引入人工湿地中,利用湿地生态中的植物和各微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同蚯蚓生态池技术相似,人工湿地技术也具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和建设成本低一级适应能力较强的优势,具有较高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在我国城市污水治理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
3.3生物浮岛技术
当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后,水体将逐渐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污染,更对流经地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浮岛技术营运而生。生物浮岛技术通过利用浮体,将喜水的植物种植与浮体之上,并将整个浮体置于富营养化的水体之上,浮体上植物的根部将对水体中的磷和氮等元素进行吸收,从而实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
3.4人工水草技术
与天然水草不同,人工水草是一种人工制造的聚合物,其外形比天然水草大,利用人工水草技术将人工水草至于污水之中,能够在水中形成良性的生物链,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通过食物链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整个净化过程操作简便且运行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空间。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水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重视,城市水污染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常婕 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 科技风,2010,8(3):121
[2]邢美兰等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分析 科技信息,2014,3(11):78-79
[3]蒋一 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探析 黑龙江科学,2014,4(9):93
[4]冯坚等 城镇水污染治理技术及研究进展 科技传播,2010,23(11):32-33
关键词:沙漠化治理;现状;环境
1.沙漠化治理现状、成因及问题
1.1沙漠化进程的现状与成因
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约为168.9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4,沙漠地区面积约为52.12万km2,戈壁地区面积约为73.07万km2,在风力作用下侵蚀的土地面积约为4.3万km2。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直辖市,自治区及自治区。沙漠化进程加快主要由内外两方面的原因,①自然因素:部分地区由于经常出现狂风、天气干旱,导致不少地区地表土层遭受破坏。②人为原因: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由于工厂所需燃料稀缺,因此频繁开采土层中矿产资源、乱砍乱伐,继而导致荒漠化进程继续加快。同时,由于干旱地区无限制开荒垦植,同时无节制用大量水源灌溉农田,影响了地下水源的补给,导致水资源十分紧缺,继而引发盐渍化,被迫舍弃耕地,演变成荒地。
1.2沙漠化进程加快的产生问题
研究理论十分薄弱,沙漠化治疗是多方面的研究,局限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需要加深沙漠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据报道,我国每年有大部分地区遭到土地沙漠化,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元,全国几乎有3.2万多个城镇和村庄日夜受风蚀的侵害,甚至引发了名族纠纷、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沙漠化也威胁不少交通运输、大中城市、工矿企业和水利设施。最后需要大幅度提高防治技术。由于防治技术有待完善,缺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沙漠化技术,间接影响了沙漠化治理的开展。
2.沙漠化案例分析及治理措施
2.1沙漠化的案例分析
沙漠化治理,是技术、管理问题,它涉及面广,覆盖了生态、社会、经济各个层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以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综合整治为例,具体包括:①合理调配水源,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②合理构建农林牧生产结构,加大生产投入,将农牧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③严禁滥砍滥伐,应该大力保护植被,减小沙漠恶化程度。自从中国科学院在乌兰熬及奈曼建立整治试验站,在治沙防沙研究中有重大突破,例如,使用广泛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中的奈曼多元系统、小生物圈、村、乡、户三级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乡一级有组织地大规模构造防风固沙林网,在村一级大规模调整农林种植结构、稳固流沙、造林育草、发展生产和建设农田等多项具体措施进行全方位治理沙漠化。
2.2完善管理机制,落实林权制度改革
应该完善管理机制,落实相关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准则,相关人员更好地投身于治理沙漠化的进程中去。加大保护力度、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功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条款,实施禁止过度放牧、禁止无限制开采及禁止过度开垦的措施。重视国家长远地利益,选择合适的草种和树种并大力培育治疗沙漠化的地区,服务于经济建设。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例如,固沙植生的结构设计、高性能低成本化学固沙植生材料、沙漠化预警系统、节水技术及防侵蚀耕作技术等。事实上,要想沙漠化防治手段更为有效,需要在相关的管理体制辅助下进行。如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关系逐渐被打破,对环境的破坏力越来越大。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有效制止这种现象继续蔓延,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努力,才能改造有效抑制沙漠化加剧的趋势,加强人文科学的研究十分重要。
2.3治理沙漠化三种方式
我国是世界上工业大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生活环境也面临威胁,遭受沙漠化的侵害。我国也是沙漠化危害最严峻的国家,现在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主要采用3种方式,分别是工程、生物、化学固沙方式。①从工程固沙的角度来说,利用黏土、柴草、盐块、砾石等相关材料,将这些材料放在沙面表层来有效抑制风沙的运动,隔绝风与沙表层的接触,促使细小的沙粒不至于被风卷走,起到固定流沙的作用,继而抑制沙漠化的加剧。②从化学固沙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在流沙中喷撒化学粘结材料,从而在流沙表层形成覆盖层或随着流沙内部缝隙,渗入流动沙表层,将松散的颗粒集中在一起形成凝固层,来阻止外在风力的作用,起到固定流沙的作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apanese rivers, from rivers governance development stage of summarizes Japanese river ecological treatment and related research.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Japan learning method, and concludes that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namely the river harnessing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lan ahead, keep space, increasing investmen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etc.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日本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河道治理的时间比较早,在很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日本河川历史和现状
很久以前,日本人民就沿河而居,现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的古老文化的活动场所就在河边。沿河流域很早就是日本民众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学习和聚集的场所。
河边景观给日本人民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日本人民已习惯于在河边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治理逐步向前推进,包括治理模式、河岸类型等都有了变化,但都尽量维持传统的水边文化和民众对河流的生活需求。
二、日本河川治理的发展阶段
日本政府通过法规手段来规范河川治理,并保证治理的顺利实施。早在1896年就建立了《河川法》。随着法规的不断修正,体现了日本河川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6年的《河川法》标志着日本近代河川制度的诞生,在该法中,规定河川治理的基本理念是“治水”,即防洪为主。这是在当时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1964年,日本政府对《河川法》进行了修正,规定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即防洪与兴利并重,在防治洪水的同时,要考虑对河流的兴利要求。
第三阶段:1997年,《河川法》修正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环境”,建立了治水、利水、环境相综合的一体化的河川治理制度。之前,日本从1990年提出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的方针,为现代河川治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日本河道的生态建设和研究
日本河川治理保证河床、河岸尽量采用生态材料,在满足泄洪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允许河川有一定变化,但必须确保河床的连续性,流速不能超过现状,同时重视维护和管理。尽量采用适合植物、鱼类和微生物生存和栖息的护岸和河床,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观测、统计,及时发现物种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水环境馆,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馆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手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水环境的各种知识,以增强人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岐阜县河川环境研究所在现有河道旁,另外修筑了三条不同条件的人工河道,通过改变原始河道状态,对河道弯道处、水流速不同河段及采用不同形式的堤防护岸营造不同的水流态,进而对河流特性及水生态环境进行观测、统计、对比,以掌握建立适宜生态环境的数据资料。
四、日本河道的管理
河道治理不只是治理,更在管理。日本河道管理体系完善,根据流域大小和规模,分政府直辖、县级、市级等分级分层管理。
在日本,河道维护和管理不只是水利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让普通民众形成一种思维,即维护良好的河道环境人人有责,他们鼓励学生、志愿者利用休息天、节假日,参加河道维护工作。通过直接参与,大大增强了人们保护河道保护环境的意识,更有利于河道环境的维持。
五、对我国生态河道建设的启示
纵观日本的河道治理,得到如下启示:
1、河道治理要因地制宜
河流是属于自然形成的,不同地区、地形,形成的河川特性是不同的,河流有急、有缓,河床土质有岩石、也有土质的,有常年流水,也有季节性的,流域的植物和生物种群不同,因此,我们在对河道规划、设计、治理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建立适宜生态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刀切。前期要对河道情况做好了解、分析研究,做出适宜的方案进行评估、研究,再决策,这样才能更好治理河道。
2、河道治理要提前做好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日本河道治理经历的过程与我国现在的情况大体一致,也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再想办法一步一步进行解决。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对不够,出现诸如乱采滥挖砂石、侵占河道土地、向河道中排放污水等现象。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和大众已普遍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3、河道治理以生态措施、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日本河道治理已弃除了硬铺盖、拆弯取直等加大河道流速的治理方式,回归到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在满足泄洪安全条件下,达到了水清、岸绿、蛙鸣。
我们现在的河道治理方式还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大部分河道堤防都是硬质护岸,没有考虑河道改造后水流流速变化对河道中鱼类、植物等的影响。因此,以后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对现有河岸线不做刻意的调整,对河床流速不刻意调大,保护河床现有的水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的生态环境。
4、河道治理需要加大投入
从日本的生态河道治理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河道治理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其收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来说,一条好的生态河道其社会效益要更显著,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因此,河道建设资金必须加大,并要积极寻求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
5、河道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
生态河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如果不注重维护和管理,不能长期保持治理的效果,治理就是失败的。
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河道,其水质清澈,鱼虾漫游,植被水土保持完好,全域污水收集达到100%。河道治理的成果得益于建设资金投入,更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维护。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治理难题;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河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急需减少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活的质量及所处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年来,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改善,结合康居乡村、美丽村庄及村庄连片整治等行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基础建设。但与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相比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空白,治理技术不够成熟,治理资金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张家港市地处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水资源丰富,水面积超过总面积的1/5;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道8073条,总长4074.3公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市常住农村人口40多万,加上绝大部分外来人口暂住在农村,农村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张家港市农村生活污水管理模式为住建部门、环保部门及水利部门多头管理,其中住建部门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接管集中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环保部门负责农村有动力、微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水利部门负责农村生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采用接管城镇生活污水厂、有动力微动力地埋式、生态湿地等方式,处理工艺主要有A/O厌氧好氧法,SBR活性污泥法,CWT-M等工艺。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90多处,设计处理能力近2万吨,累计接纳农户4万多户约14万人。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
2.1治理资金缺口大,设施建设不到位
在城乡二元环保体制下,尽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在提高,但农村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资金供给成为首要难题,现有资金供给规模与渠道难以满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求,尤其是分散式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加上农村自然村落分散,集中处理困难,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覆盖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2.2行政管理主体与权责不清晰,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农村生活污水的建设、管理分别有住建、环保、水利三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势必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效果不明显;二是部门分工不明确,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相互脱节,设施运行不足、停用闲置问题突出;三是省、市、县主管部门不同,难以对地方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地方部门工作业绩无法得到上级的肯定,缺少行政激励和持续性。
2.3处理工程运维与监管体制建设滞后,运行资金缺乏,设施运转率不高
在管理理念上,受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应、运营等传统思路的制约,大部分设施有镇(村)自行运行维护。但由于人力及技术上的限制,以及运维资金得不到保证,设施运行情况及效果不容乐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村级经济影响,不愿承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及维护费用,运维费用成为的包袱,开开停停,有的甚至弃之不管,造成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闲置、“晒太阳”。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3.1统筹规划,健全制度,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
一是科学合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环境保护、城镇体系、镇村布局、国土整治等规划相结合,明确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空间布局与建设时序,并结合实际明确对应的主管部门;二是注重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能及运营主体,协同分工,保障运营经费来源及使用,优化运行标准及监管方式、考核办法。
3.2科学分配污水处理资金,拓宽政府和社会资金来源
一是要改变农村居民缴纳污水处理费用却不能享受污水治理权利的状况,按照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未覆盖人口比例,从居民生活用水费中抽去污水处理费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分散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监管;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重点资助分散处理设施建设,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公益事业;三是要考虑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经常性支出,用于管理人员聘用、水质监测、主管部门行政监督等支出,做到“政策到位、监督到位、资金到位”,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正常开展。
3.3推广设施专业化管护,引导农村环保产业化发展
一是按照专业化管护的思路,逐步推广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委托经营模式。初始阶段可以按照“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确定运营单位,并逐步引入资质审查与准入制度;二是通过资质审查和工艺规范,实行“建管一体化”,引导设施建设和管护向技术和实力较强的企业集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企业参与设施管护的积极性;三是对于从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企业,给予税收、金融和科技(研发)等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产业化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梁祝,倪晋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
【关键字】城区河道 河道治理 设计
1.城区河道特点
城区河道不同于乡村或农田段河道,在设计过程中除应满足河道的过流、抗冲等基本要求之外,应结合其现状特点,注意设计过程中的细节,使设计成果满足城区河道的治理要求,减少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城区河道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1)城区河道现状情况复杂,对设计人员的前期现场查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城区河道大多具有相应河道的治理规划。规划中提出了河道治理的规划目标、河道功能定位、治理标准、规划流量、平面布置、河道构筑物、绿化隔离带、污水截流规划、水源补给以及估算投资等重要参数和指标。
(3)国家对于城区河道一般会根据河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河道功能、社会经济发展、以往类似工程投资等情况,具有相应的投资规模限制。
(4)城区河道往往面临着河道断面两侧占地困难,房屋紧邻河道,不同河段的占地性质不同等情况,对河道设计断面的选用及设计方案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城区河道治理范围内大多会有电力管线、电信管线、上下水管线、燃气、树木等妨碍河道设计及施工的问题。
(6)城区河道规划中往往提出了河段的功能定位,如河道两侧规划为城市建设区或城市非建设区。对于城市建设区,为提高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河道规划功能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水功能,而且要满足生态、景观功能;对于城市非建设区,河道规划功能一般为防洪排水。
(7)城区河道两侧流域范围内往往面临着两侧没有污水系统,河道两侧污水通过雨污合流管道直接排入河道,区域内没有现状污水管线等问题。污水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水质,破坏了河道的水环境,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8)对于跨河桥梁、涵洞等具有交通功能的建筑物,设计不仅要满足河道的过流要求及现状的通行要求,还应考虑道路规划部门对于涉及到的桥涵的路面等级、宽度和结构等的要求。
(9)桥涵施工往往需要对道路进行断交,设计需编制施工导行方案。
(10)对于城区河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应考虑合理的处理方案。
(11)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施工车辆会对临河现有道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损,工程投资应考虑破路修复费用。
(12)城区河道不仅有河道本身设计,往往还包括水闸、桥梁、涵洞、截污管线等附属建筑物的设计任务。涉及专业面广,设计院内部专业协调任务重。
(13)业主对城区河道的治理效果往往具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设计方案的汇报、调整等任务重。
2.河道治理设计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城区河道治理设计在满足相应规程、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为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针对其特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重视现场查勘工作。由于城区河道现状情况复杂,设计负责人应组织好各相关设计人员的现场查勘工作。各相关设计人员应详细了解河道的现状情况并做好现场影像和重要数据的记录工作。尽量避免部分参与设计的人员不到现场的情况发生,以使设计成果与现状情况相符。
(2)认真研读河道规划。经水利职能部门批复的规划是河道治理设计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河道治理设计应尽量满足规划的要求,对于各部分的设计方案都应与规划相对应,尽量避免设计成果与规划相违背的情况发生。
(3)满足投资规模要求。在城区河道治理设计之前应了解河道的投资规模限制和各部分(如防洪工程、非防洪工程等)的投资比例,并在设计方案制定时,考虑投资限制,避免项目的投资过度偏离投资规模的情况发生,以致于影响项目的正常审批。
(4)充分了解河道及两岸的占地性质。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河道两岸的土地属性。明确哪些地方能占,哪些地方不能占。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拟定合适的断面及施工工艺,以便使设计方案更具有可实施性。
(5)河道治理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河道两侧的电力、电信、上下水、燃气等管线改移和树木伐移方案及投资。河道设计红线划定之后,各专项设计部分会根据设计红线制定相应的专项设计方案。河道治理项目负责人应了解专项治理方案和投资规模,设计方案要与专项治理方案相协调,尽量避免专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过大,出现主体工程投资与专项投资比例失调情况的发生。
(6)明确河段的功能定位。城区河道设计时,应充分了解河道的功能定位以及河道两岸的现状及远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河道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考虑今后社会对该段河道的功能需求,确定河道的设计断面、护坡型式、两岸绿化及辅助设施布设等方案。
(7)做好污水截流设计。污水截流成败直接影响着河道治理的效果。设计人员应在充分了解河道两侧排污口和排污流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截污管线的平面布置及排污流量,确定污水管道的管径、管材、设计管底高程、污水管线施工方案等情况。
(8)做好与道路规划部门的沟通。设计人员在确定跨河桥梁、涵洞的规模之前,除应详细了解现状道路情况,满足相应规范要求之外,还应与道路规划部门进行沟通,了解道路的规划情况。尽量做到一步到位,避免今后重复投资。
(9)做好桥梁的施工导行设计。桥涵施工往往需要对道路进行断交,为满足原有道路的通行要求,应做好道路施工导行设计,尽量减少桥涵施工对原有道路的通行影响。
(10)做好弃土、弃渣规划。城区河道往往面临着河道过流断面狭窄,过流能力严重不足,需要进行开挖的情况。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应作出合理规划设计,根据运距及现有弃土场情况,选取合理的弃土场,项目投资应包括渣土消纳费用。
(11)考虑破路修复费。根据河道两岸现状道路及施工组织情况,合理确定破路修复的道路等级及范围。根据相关部门颁布的破路修复收费标准,确定河道治理的破路修复费用。
(12)做好各专业协调工作。根据城区河道治理设计涉及专业多、人员多的特点,项目负责人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必要时采取会议的形式,对各专业进行统一协调。避免出现各相关专业调整不及时的情况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13)充分了解业主需求,做好项目汇报工作。各相关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业主对河道治理效果的要求。及时做好设计方案的汇报及调整工作。以便设计成果满足业主的要求。
3.结语
本文针对城区河道特点,结合作者对于城区河道治理的设计经验,提出了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细节,对于同类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区河道综合整治设计的成果质量,有益于该类型河道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
[2]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618-2013)
[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13)
[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