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与妻书原文及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第1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赵普》字词句翻译

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字词:年少熟悉少学问等到做劝勉用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

原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

字词:放下自己大住宅关门打开(qiè)箱子

译文:(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出书,

原文: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

字词:整等到第二古称诸侯或大官的死

译文: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他)死后

原文: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字词:打开箱子它,箱中东西

译文: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啊。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

字词:沉着严肃、刚正尽管嫉妒刻薄但“把……作为”

译文: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尽管对人常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为

原文: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字词:形容过分拘谨照章办事言语不多

译文: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

原文: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字词:他,代赵普

译文: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原文: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

字词:曾经担任第二天又

译文: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宋太祖没有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求启用此人。

原文: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

字词:还第三天再一次将、把撕碎

译文:太祖还是没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这个人,太祖生气了,撕碎

原文: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字词:奏章扔面容颜色连词回家

译文: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面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原文: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字词:缝补再次

译文: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

原文: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字词:才醒悟终于

译文:宋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这个人。

《赵普》阅读练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闼:门

B.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意:料想

C.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游:交游

D.家人发箧视之。  发:打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因与普计下太原。  不如因而厚遇之。

C.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为形役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4分)

译文: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第2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 可译性 含义 意义 《锦瑟》 诗歌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阐释过程,无论是首先理解原文文本还是最终以译入语再现,实质都是译者通过有限的阐释来接受信息和再现信息的完整的阐释循环的过程。二十世纪阐释学派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一反传统阐释学努力把握作者和文本原意的客观主义精神,宣称作者“本意”是不存在的。文本创造出来后,就是脱离了其作者的独立的存在。阐释者的任务是探究文本而非寻求作者的认同。在这一理论的关照下,追寻作者本意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而翻译作为一种阐释行为无疑具有最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能性。译者无法诠释和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译本反映的是译者自己理解和感受的文本世界,而非作者笔下的世界。这无疑给翻译这样一个明晰的阐释过程蒙上了一层迷雾,也对译者的工作提出了质疑:译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忠实原作?译本到底可不可译?

诗歌因为其自身特有的模糊性和朦胧性以及对特定语言形式的依赖,在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的关照下,诗歌翻译就具有更加明显的不确定和不可能性。诗歌作为一国语言文字的精品,往往韵律和谐、富于乐感、锤词炼句、旨意深远,集中体现了特定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妙和魅力。雪莱说:“诗唤醒和拓展人的心灵,它使它能够容纳成千种未曾领略过的思想组合。诗揭去罩在世界隐秘世界之上的面纱,它使熟悉的事物变得仿佛并不熟悉。”(1967:10-19)诗歌是诗人心灵的自白,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是无法诠释和翻译的。同时,由于诗歌独特魅力植根于特定语言文字形式的土壤之中,许多人认为离开了这种特定的母体土壤,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再现的诗歌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和朦胧美。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曾说过,“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历来由于其诗意的晦涩和模糊性而成为阐释和争论的焦点。其诗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典故极多。题目“锦瑟”语出《古今乐志》:“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庄生晓梦迷蝴蝶”语出《庄子》:“庄周梦为蝴蝶”(钱牧斋、何义门,2000:347-348)。“望帝春心托杜鹃”寓指蜀国望帝杜宇与其宰相鳖灵之妻之典,而“月明”“珠泪”“蓝田美玉”也都有据可考。全诗意境朦胧、虚幻而美丽。诗人用这些美丽朦胧的语言符号要表现什么含义?由于“时间行程中读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和价值发生了变化”,因此历代以来不同的学者对《锦瑟》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和理解,即相对含义而言的不同意义解说。由于篇幅所限,仅列举两种论说来分析。

1.悼亡论

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诸多学者认为此诗是李商隐为悼念亡妻而作。锦瑟是亡者平日所用之物,因而诗人睹物思人、托物起兴。朱彝尊声称:

“此悼亡诗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尤言埋香瘗玉也。”(祝朝伟、张柏然,2002:58)

朱彝尊引经据典,将诗中“锦瑟”、“蝴蝶”、“杜鹃”、“珠泪”、“玉烟”等细节和意象全部归入其悼亡之意旨。其言说有理有据,不失为对原诗含义的合理诠释。

2.自伤生平论

以何焯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认为李商隐在此诗中自伤生平,感叹年华虚度,一腔才华付诸东流。何焯认为:“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蕴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李商隐评传》指出《锦瑟》实际上是李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首联概括本诗的基本主题思想。中四句是纯系自伤生平之辞。‘庄生’句一方面实写青年时代的仙游生活;另一方面又虚写诗人自己青年时代绮丽美好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中逐一幻灭,化为泡影,晚年回忆起来真是既辛酸又甜蜜。‘望帝’句谓我满腹忧愤,惟有假诗篇以曲传。‘蓝田’句和尾联则突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寂寞。”(同上58)

两种阐释论说见仁见智,但是各自立论看起来似乎相去甚远、难以决断。而理解原文文本只是翻译的第一步,那么诗歌似乎是真的不可译了,作者本意真的不可寻了?

美国阐释学理论学家赫斯(e.d.hirsch)在其代表作《解释的有效性》一书中,质疑伽达默尔作者本意不可探寻的观点。在书中他开篇明意,声明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在这个“作者已死”(罗兰·巴特)的时代“重建作者原意”、“关注解释文本最终可信的正确性问题”(1967:2)。赫施认为,作者的原意才是决定文本理解正确与否的关键,只有寻找到这种客观的作者原意,阐释才充分有效,否则意义将是不合法的。赫斯把对文本的理解分为“含义”(significance)和“意义”(meaning)两层。他指出:“一件文本具有特定的含义,这特定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要表达的事物中,因此,这含义也就能被符号所复现。而意义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像所有其他人一样,在时间行程中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和价值标准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他经常是在一个新的视野中去看待其作品的。毫无疑问,对作者来说发生变化的并不是作品的含义,而是作者对作品含义的关系。因此,意义总是包含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一个固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的极点就是本文含义。”(耀斯,1997:16-17)即在理解和诠释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并非本文含义,而是本文对作者来说的意义。赫斯进一步指出,人们之所以认为含义是不确定和不可探究和复制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人们误将含义体验的不可复制性视为含义本身的不可复制性;二,将确切理解的不可能性误认为是理解的不可能性。“含义和意义”、“含义体验的不可复制性和含义本身的不可复制性”、“确切理解的不可能性和理解的不可能性”这三对往往为人所忽略的定义的区分肯定了文本理解与阐释的可能性。我们把赫斯这种作者与文本关系的观点扩展到翻译领域来理解诗歌与读者也即译者的关系,由诗歌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而产生的诗歌不可译论无疑就站不住脚了。

然而赫斯提出,人们往往混淆了含义体验的不可复制性和含义本身的不可复制性的界限。含义体验是指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创造《锦瑟》时特有的思绪和情感,这是无法复制的。但是诗歌本身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可以复制的。它的“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要表达的事物中”(耀斯,1997:16-17),因此也就能被其它形式的符号所复现。“如果含义是不可复制的话,它也就不会被人们各有所异地具体化,这样,它也就既不会被理解,也不会得到解释”(谢天振,1999:56)。因此含义具有确定性和可复制性,对于原诗不同的阐释和论说并没有改变文本的含义,改变的是意义。诗歌含义是可以诠释和复制的,因而也是可以翻译的。

在此基础之上,赫斯进一步明确区分了确切理解的不可能性和理解的不可能性的区别。理解是可能而且多样的,也就是随着“时间行程中读者态度、感情、观点的价值标准变化”而变化的多种“意义”。《锦瑟》歌咏的对象对于悼亡论者来说是英年早逝的亡妻;自伤生平论者却认为是诗人自己。在这两种论说下,“庄生”与“望帝”既是来生与飘逝的拟像,又是才华浪掷、人生虚度的惆怅。而最后被埋葬的蓝田、美玉既喻指诗人的亡妻,又指诗人自己的如玉才华。诗歌的理解具有朦胧多样性,即相对于确定不变的含义,不同的诠释者会产生多种合理意义。由于这诸多合理意义的存在,某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的、确切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可能性并不代表着不正确性。正因如此,才有历代译者多年来孜孜不倦,力求创造出在最大限度上再现原诗所有信息的译本,让译入语读者得以理解和欣赏异域语言和文化的美丽。

下面分别是悼亡论和自伤生平论两种阐释的译本:

the sad zither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许渊冲译)

在这首诗中,“sad zither”、“dim morning”、“amorous heart”、“cuckoos cry”、“tears in mermaids eyes”等意象的复制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

jeweled zither

vain are the jeweled zither’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each stop,bears thought of vanished things.

the sage of his loved butterflies day-dreaming:

the king that sighed his soul into a bird:

tears that are pearls,in ocean moonlight streaming:

jade mists the sun distils from sapphire sward:

why need their memory to recall today?——

a day was theirs,which is now passed away.

(john a.turner译)

在这首诗里,“bear thought of”、“vanished things” 、 “sigh his soul into a bird”、“jade mists”及“a day was theirs”和“passed away”等词的使用,无不展示了诗人对逝去年华的感伤与惆怅。

基于以上两种详尽的阐释论说的两个译本,无疑都是对原诗含义的完美再现。确切理解的不可能性表明,诗歌翻译中不可能寻求一个范本,没有唯一正确的翻译。每一种阐释和翻译都是对确定不变的原诗作者含义一个方面的再现。不同的翻译就是不同的文本阐释,只要是合理的,便是可以接受的。在赫斯的阐释学理论关照下,我们可以对长期以来由于诗歌自身的朦胧性和模糊性引起翻译上的争论有不同的认识。《锦瑟》一诗的翻译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hirsch,e.d.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m].new h-

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7.

[2]汉斯·罗伯特·耀斯著.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赫斯著.王才勇译.解释的有效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钱牧斋,何义门译注.韩成武等点校.唐诗鼓吹评注[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5]shelley,percy bysshe.a defense of poetry[a].shelley’s critical prose[c].bruce r.mcelderry.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7.

第3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1.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专心致志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习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寓言说理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由《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寓言说理方法导入。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读课文。

弈(yi)鸿鹄(honghu)弓缴(jiao)

三.词语点读:

1.一词多义:

a.通

A通国之善弈者也整个,全

B凝绝不通声暂歇没有阻塞,畅通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往

D主簿通语言传达

E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了解

b.使

A使弈秋诲二人弈让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派,命令

C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支使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假使

c.为

A惟弈秋之为听“惟……为……”,宾语前置句式,为,结构助词。

B为是其智弗若与若,如果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当作

D予无所用天下为吗

2.下列画线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请具体解释。

a.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与现代汉语同,认为

b.与其妾讪其良人不同,这里是“和他的”;现代汉语是选择连词。

c.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不同,这里是妻子儿女;现代汉语的意思与“丈夫”相对。

d.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不同,这里是“达到”,现代汉语是表示另起话题。

e.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同;“从而”不同,这里是“跟着”的意思,现代汉语是承接连词。

四.齐声朗读课文,自行翻译全文。

五.原文之前还有一段文字,自读并理解翻译之。

无或(同“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同“现”)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技术)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六.分析理解:

1.这个寓言中采用了对比之法,说它的好处。

(提示:孟子将对比重点放在“专”与“不专”的对比上,这样写是突出过程的重要性,强调惟有用心专一者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心思浮躁者将一事无成。)

2.荀子的《劝学》一文,也谈到用心专一的问题,比较两者的说理的异同。

(提示:本文是寓言说理,一个是比喻说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虽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但都用了对比之法,观点也相同。)

七.请采用对比手法,论说惜时之于学习的重要性。

(略,学生自写,然后相互评比,看谁说得最漂亮。)

八.以山丘和小溪为形象,编写一个小寓言故事,表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笔作题,先拟写草稿,同桌切磋,在写成正式文稿,全班交流,组织成册。)

九.完成课后练习。(答案见教师用书)

十.阅读《文学读本》中《〈孟子〉言论六则》,翻译并概括主要内容观点。

(略,参照注释解读)

第4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伽达默尔;翻译;文化缺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剧在中国热播,观众日益喜欢美剧,这也使观众对字幕翻译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翻译字幕过程中,翻译技巧及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学者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这也逐渐得到认可。然而,大多数的翻译都并未涉及到深层文化层面,这是远远不够的.这直接导致在美剧翻译中,经常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翻译的过程是解释,解释的过程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翻译都有自己的方法,根据翻译方法的不同,翻译出来的文章也略有不同。在翻译过程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因此,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整部电视剧的内容,并理解人物关系。译者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理解电影字幕的翻译,与此同时也担任着转换语言和传播文化的角色。这些在伽达默尔的哲学分析中找到理论支撑。

一、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论

解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学说是成为影响力甚广的学说直译。他认为人文科学具有历史相对性与文化差距性。他也指出翻译就是对源语的解释,任何翻译行为都必须以译者对源文的理解为基础,但这种理解是译者以其前概念来解释源文本的过程;

此外,译文的形成也是通过译者对源文进行理解,并以目的语为媒介进行解释的物化过程。

从翻译的过程来看,他认为翻译是对内容的再创造,而不仅仅是再现。译者对源文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转换语言,而是充分理解原文,并将理解的内容转换成目的语表现出来的过程。伽达默尔曾说,“翻译的过程中,即使译者试图从原作者的角度投入自己的情感,甚至试想自己是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源泉。因此译者只能是对源文进行理解和再现。

在翻译的方法上,伽达默尔更倾向于归化。正如他所说,“翻译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原文和目的语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词汇和物品之间是有关联的,他们不可分离。

伽达默尔在翻译理论中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他的观点也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结实和理论依据。这些现象也可以从伽达默尔的理论中得到分析和解释。

二、美剧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成长的烦恼》部由美国ABC公司拍摄的大型情景喜剧片,在美国1985年至1992年间它成为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喜剧。被我国引进之后备受观众喜爱。在字幕的翻译方面很符合中国思维。但是与原版相比,语言的幽默性还是很欠缺。失去了原本美国幽默的喜剧效果。这在中美电影中有体现,其实在我国不同的语言也是有体现的。粤语电影中的一些笑点,译成普通话版本之后也是味道全无。这些都是因为语言间存在文化缺失。这也体现了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一些美剧进入中国之后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这是因为美国文化尤其是文化俚语很难用中文解释和翻译到位。很多美国文化的词汇用中文都找不到适当的词来翻译。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美剧很难被翻译成恰当的版本。

三、文化语境和美剧翻译的关系

在对美剧文化内容的翻译中,通常存在两种类型:一是归化,指的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将源文中较难理解的词汇或者具有本文化特色的文化词汇进行翻译,尽量使翻译准确,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二是异化,指的是为了保留词汇中所包含的深层文化内涵,用直译或者意译的方式来保留本意。当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译者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酌情添加或删减。然而,如何根据情况来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呢?首要的依据应该是文化语境。本文将对美剧中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美剧剧名。由于不同文化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个人的文化审美观也存在差异,因此,观众对剧名的欣赏角度也有很大不同。欧美观众喜欢简单明了的方式,因此很多剧名都以人名、地名、或是简单的名词命名,比如这几年流行的剧集《Supernatural》、《White Collar》、《Fringe》、《Castle》,如果照直了翻译,就成了莫名其妙的《超自然》、《白领》、《边缘》、《城堡》,剧名都很简单,又具有概括性,但是中国观众对这种名称却提不起兴趣。中国观众更加喜欢剧情丰富的电视剧,因此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片名就应该具体化。因此上面几部美剧最容易被接受的翻译形式为《邪恶力量》、《妙警贼探》、《危机边缘》、《灵书妙探》,,中国观众更加喜欢剧情丰富的电视剧,因此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片名就应该具体化。因此上面几部美剧最容易被接受的翻译形式为《邪恶力量》、《老爸老妈罗曼史》和《傲骨贤妻》,而并没有采用《超自然》、《我是如何遇见你的母亲的》和《好妻子》这样的直译片名。当然,这类片名更能吸引观众的眼光,以获得更高的收视率,这样调整片名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美剧的翻译要贴近多数观众的实际生活。通常译者采用归化法来对美剧进行翻译,这样更有利于观众理解剧情,以缩小文化间的差异。《生活大爆炸》在中国很受欢迎,不仅因为剧本和演员很精彩,更是因为剧中的翻译很贴近生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观众看该剧会不自觉的融入进去,因为他们的翻译着实是很没有距离感。流行语在剧中的使用,让观众很容易接受。这种入乡随俗的翻译形式在这部剧中有很多的体现。“而目前中国最潮流的词汇也被广泛的使用到了美剧字幕翻译中来,将中国的流行文化结合到美国剧情中,观众能接受这样的台词,自然就喜欢这部电视剧,因此这样的电视剧就更能吸引观众,从而流行起来。

第三,剧情中对于时尚词汇的大量使用,如著名场所或者著名品牌,乃至脍炙人口的热门话题,都使观众感受到电视剧与实际生活并不遥远,并且充满时尚感。然而中国的观众对美国的流行话题并不是一一了解,这便导致国内观众在看到这类情节时无法深入理解,感到遥远而陌生。因此,在这类情节的美剧中,便需要使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注释等方式帮助观众理解。尤其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上的词汇转用的很多,也出现了很多与网络相关的词汇,这些流行词汇也被广泛的应用到电视剧中,如: short message, MSN, e -mail等,在Gossip girl(《绯闻女孩》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名牌等等。

结束语

如今,影视传媒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关于影视翻译的研究却是还远远不够。正确的理解跨文化词汇对于文化间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更可以让观众深刻的理解其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交流。这便要求译者充分的了解电视剧内容,本着对观众负责、对两国文化负责的心态,做好每一字句的翻译,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17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3]高凤江,汉译英中的中华文化失损问题[J].中国翻译,2002(5)

第5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中文惯用句 日文惯用句 比较

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和日语的相互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因此,在中文和日文互译方面,相当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句子翻译成地道的中文和或地道的日文。在很多翻译时候,需要用到、也离不开惯用句。为了便于翻译人士更清楚无误的看到翻译的内容和要点,有必要把二者做一个比较和区别。在这篇论文的正文部分,以中日惯用句的异同为例来做分析。

惯用句几乎都是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的,是在平常的使用中逐渐被固定化下来的有着特殊的语感和意思的句子。不仅被广泛用于口头会话,还经常运用于文章之中。,通过惯用句,我们可以很生动地表现人们生中的千姿百态、诙谐及情感。下面淡淡列举跟人的身体有关的惯用句,就可以让大家明白在汉语和日语之中通用着的句子究竟有多少。例如:“皱眉头”(眉をひそめる)、“咬紧牙关”(を食いしばる)、“厚脸皮”(面の皮が厚い)等等举不胜举。另外,与此相对,也有诸如“洗手不干”(足を洗う)、“胆小”(肝が小さい)、“格外好吃”(が落ちそう)等表现跟意思有稍微差异的句子。所以对中日惯用句的异同做一个归纳和分析,对我们的语言教学而言,很有必要。

一、汉日惯用句的相同之处

具体说来,汉日惯用句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内容上,汉日惯用句都是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

以下文的上司和下属在酒馆里的对话为例:

例(1)部下:最近は不景でどこの会社も大ですね。私の友人も、家をったばかりなんですが、先月会社を首になったんです。彼のことを考えると胸が痛みます。

上司:君の友人が、そうか…の毒だね。

部下:どうなさったんですか。今日はあまりおみになりませんね。一杯どうぞ。

上司:は…君も今日で首なんだよ。

另外,例举几个汉语惯用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情景:

例(2)“这样的报告你要认真准备,假如讲得不好,让人抓了小辫子就没趣了。”

例(3)“正在住院的女儿来了电话,犹如晴天霹雳,让我惊呆了。”

2、在表达特点上,汉日惯用句都隐含着比喻、幽默诙谐

例(4)欲を押えることは、文明のにブレキをかけることだ。()

例(5)小张,你要是再没日没夜地连轴转,会生病的!(隐喻)

接下来看到下面的对话情景:

例(6)おば「ゴウはね。だいぶ家の人たちにれたんだが、このはどうしたはずみか(不知为什么)、好男の手にみついてね。好男はすぐ近所の外科医にけつけたのよ。そしたら、そこのお医者さん、ひょうきんもので、犬にてをまれた。(被自家的狗咬了手―落个恩将仇报)と言ったんですって。(笑い声)

妻:それはおの毒(可怜)でしたね。

女:それこそ、きもがいもになっちゃう(好心成了驴肝肺)。

次男:あのゴウは恐ろしいので、うちにいる、れてくと近所の子供は逃げ出したよ。

おば:まったく、あの犬、鼻息が荒い(鼻息粗―趾高气扬)からね。(笑い声)…

3、在形式上,汉日惯用句主要都是动宾结构

例如:“舌をく、手を切る、耳を澄ます、ものをいう、手を入れる、膝を交える、骨身を削る、お茶をす、世をく、脚光を浴びる、兜を脱ぐ、下をける”等等。翻译分别为“拍马屁,戴高帽,咬耳朵,吃现成饭,开空头支票,不管三七二十一,拉关系,踢皮球,钻空子,背黑锅,吹牛皮,找茬子”。等

4、在来源上,汉日惯用句的词源和范围都非常广

例如:日文运用的情况

例(7)今度のことでは、彼も味噌をつけたな。(丢丑)(来自用餐时的用句)

例(8)四郎にはほとんど合点が行かない。(不理解、想不通)(来自于文学作品中的用句)

例(9)先生が子にらないごとく、私も子けの味であった。(来劲、感兴趣)(来自音乐的用句)

例(10)一口にスツと言ってもピンからキリまであります。(从头到尾、从好到坏)(来自娱乐界的用句)

另外,也有一些中文中也运用的情况:

如:开空头支票(来自经济方面的用句)、打强心针(来自医学方面的用句)、先发制人(来自典籍的用句)等等。

二、汉语和日语的惯用句的区别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汉语和日语的惯用句,除了一部分方面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以外,也有很多的区别和不同,主要表现在:

1、汉语的惯用句比日语更加富有变化

例(11)初子は、嫣然と笑いながら、もう一度目を格子の外へやった。(初子嫣然一笑,再次朝窗外瞥了一眼。)这句话虽然在“目をやる”中添加了“格子の外へ”的成分,但这个惯用句原本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因此,日语惯用句和汉语惯用句的结构虽然不同,但汉语惯用句比日语惯用句更富有结构的变化性。

2、汉日的惯用句的字数也有所不同

汉语的惯用句绝大部分都是由三个汉字组成;日语的惯用句,字数则没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日语的惯用句:舌をく、腹をむ、ものをいう、足を洗う、下をける、想が尽きる、足が重い等。

汉语的惯用句:拍马屁、戴高帽、咬耳朵、走后门、唱高调、一阵风、敲竹杠、打补丁、钻空子、撂挑子、背黑锅、拉关系、抬轿子等。

3、在和俗语的联系方面,汉日的惯用句有其差异

其实要说起惯用句和俗语的区别,不管是日语的俗语还是汉语的俗语,都是在社会性和生活方面的智慧的表达。只不过惯用句是相对简单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俗语比较灵活多样而已。

(1)形式上,汉语的惯用句跟俗语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看看汉语当中的惯用句。

惯用句:下台阶、唱对台戏、发神经。

俗语:天下乌鸦一般黑、敬酒不吃吃罚酒、知人知面不知心。

如例所示,汉语的俗语比惯用句字数要多,且由单句组成。而与此相对,汉语的惯用句是相对简单的,固定的包含着暗喻的句子。

(2)日语的惯用句跟俗语很相似

接下来我们看到日语惯用句和俗语的例子。

惯用句:に入る、心を配る、相槌を打つ、味噌をつける。

俗语:地のも三度(事不过三)、地の沙汰も金次第(有钱能使鬼推磨)、をして得取れ(吃小亏占大便宜)、他人のを食う(离家在外,历经艰苦)。

从例子可以看出在形式上日语的惯用句和俗语很相似,区别不大。

4、在和成语的关系方面,汉日的惯用句也有不同

如果把惯用句和成语来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在汉语里,惯用句和成语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成语是“人民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都由四个字组成。”例如:

成语:敲诈勒索、眉目传情、代人受过

惯用句:敲竹杠、耳旁风、背黑锅、唱对台戏、耍嘴皮子、打小报告、开空头支票、不管三七二十一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的成语全部由四个字组成,但是惯用句既有三个汉字组成的,也有四个甚至四个以上汉字组成的。

与汉语成语的解释不同,日语成语的解释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成语的定义包含了来自汉语的成语、日语中固有的成语和日语惯用句。但狭义的定义则只有来自汉语的成语和日语中固有的成语两种。本篇文章是从成语的狭义解释来举例的。例如:

成语:先んすれば人を制す(先发制人)

惯用句:先手を打つ(抢先、先发制人)

5、在语法关系上,汉日的惯用句的差别

日语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连语。日语连语也是日语中惯用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自由地组合在一起的词组。例如:、バスにる、花がく、海を眺める。汉语的书面语中因为没有连语这一说法,所以为了更好地比较日、中惯用句,进而更好地让大家掌握惯用句,本人就在此简单地比较分析一下惯用句和连语的异同。例如:

连语:を洗う、ごを食べる、椅子に座る。

惯用句:足を洗う(洗手不干)、お目玉を食う(被申诉、责备)、下をける(委托他人处理)

日语中的连语是随意组成的词。例如:“ごを食べる”也可以说成“ごを召し上がる”。“椅子に座る”也可以说成是“椅子にかける”。。特别是对于学习日语的外国人来说,一般都要通过查字典后才能明白大部分的意思。

在汉语中,不具备日语惯用句中,出现连语这样的现象。

三、在学习和研究中,要认真对待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汉语的惯用句和日语的惯用句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正因为这样,把日语的惯用句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如果大家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的话,既可以把情景场面翻译得更接近原文,又可以让中国人更容易理解。

1、日语的惯用句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尽量使用汉语的惯用句

例(12)原文:彼女はただ病人に心をわれていたが、例えば村の方へ振り向いたところで、がラスに写る自分の姿をえず、の外を眺める男など目に止まらなかったであろう。

翻译:她一心扑在病人身上,即使转向岛村那边,也看不到映在玻璃窗上的自己的影子,看不到眺望窗外景色的男人吧!(川端康成『雪国)

“心をう”直接翻译的话是“引起注意”的意思。根据上下文翻译成地道的中文“一心扑在病人身上”的话就更利于读者理解。

例(13)原文:さんざんそういうをしているだけに、玉子が反するのも理ではないと思いながら、りかかった船で、千代の性としては後にひけなかった。

翻译:正因为有这样痛苦的经历,所以玉子反对也无可非议。千代虽然想到了这一点,却也不能打退堂鼓。依她的性格是不会后退的。

把“りかかった船”翻译成“不能打退堂鼓”,虽然在文字上对应不上,但是意思却完全符合。

2、有些时候日语的惯用句翻译成汉语的成语为宜

例(14)原文:この道の中は、者の死にもの狂いの行列で、身の毛がよだつほどの光景であった。翻译:一路上,负伤者成群结队地在垂死挣扎,那种情景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井伏二『雨)

例(15)原文:越はもともと、言い出したらブレキのきかぬ性だが、ここまで口が滑ったのは、藤とは比的にしいという安心感がいくら手っていた。

翻译:风越本来就是打开话匣子就刹不住车。他之所以如此信口开河,或多或少是由于觉得和须藤比较亲密,因此可以放心的缘故。(城山三郎『官僚们的春天)

例(16)原文:これを知っているのは、当事者以外には小田さんと私どもぐらいです。ですから小田さん、腹を割って、本当のところを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翻译:了解此事的,除当事者之外,就剩下小田先生和我等了。所以请小田先生推心置腹地谈谈事情。(山崎子『华丽的家族)

原文的谦虚语“私ども”是站在说话者的立场上来表达的。翻译成郑重语“推心置腹”非常恰当。

例(17)原文:二十年もっていながら、そののをび越してこうした心が通うのは、なぜだろうかと彼女は考えた。

翻译:她想为什么尽管过了二十年,可是跳过这时间的空白,还这么心心相印呢?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中文还是日文,都存在并大量运用着惯用句,中日惯用句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那么,学习两者的异同,不仅能够熟练运用惯用句,而且对中日互译也有帮助。更重要的我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会得到提高,文字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高太郎.日本の文法[M].角川店,1992,3.

[2]田仲正江.日本の用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3]国立国研究所.日本の文法[M].明治院,1989,9.

第6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很有必要;同时,掌握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对于解答几类语文题型也很有帮助。

第一,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很多时候离不开文学文化常识。试看下面的例题。

【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问题:如何理解这首诗中的“闲”字所传达的心境?

古代诗歌是古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结晶,解读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离不开背景。诗歌鉴赏也有一个重要原则――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要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如果仅据诗面来解读“闲”的意蕴,“闲”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这样解读违背了知人论世的原则,不符合注解中“南宋遗民”的身份。其实诗人内心是无比凄凉、孤独和惆怅的,从诗中描绘出的落日晚照、杜鹃啼血等意境也可得到印证。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是这个南宋遗民群体的情感共性,这就是常识对解读诗歌的重要性。

古代诗歌中的很多意象和意境,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许多意象和意境对应蕴含着相对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落花这一意象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等;又如象征着高雅,杨柳代表惜别,月光暗含思念,古琴联想到知音,红豆意味着相思,浮云给人飘零之感,落日叫人惆怅,故园使人内心陡生乡愁等。

如2010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要求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子规即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了解这些文化常识,解题就容易得多,而且积累的意象越多,解答此类题目越是游刃有余。

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了许多固定词汇或典故传说,如“秋水”“鸿雁”“长亭”“灞桥”“司马青衫”“黍离之悲”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有固定的内涵。2011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黄庭坚《清明》)要求分析“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了解此句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写了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食用人家祭祀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了解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自然就容易答题。

中国文化中的节令文化(如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对应的习俗和文化意义)、饮食习俗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或文化活动。如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书法作品,书帖的内容是苏轼在寒食节当天即兴创作的五言诗。如果涉猎这些文化常识,解读相关诗歌多有裨益。

第二,文言实词题、翻译题和理解题很多时候和文化常识有关。

熟知文学文化常识对于解答此类题目多有帮助。如古代称谓有名、字、号、斋、籍贯、郡望、官爵等之别,还有许多特定称谓,如年龄有垂髫、豆蔻、弱冠、耄耋等;历法中有干支纪时、“朔”“望”“晦”特定日期之类的常识,熟知这些常识有助于理解原文或准确翻译句子。如《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一句,只有明确知道“戊申”是干支纪日,“晦”指每月月底,“五鼓”是以更鼓纪时,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例2】2011年全国卷Ⅱ文言文翻译(材料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第2题:

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句中“耄齿”的翻译是一个得分点,如果知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一常识,自然不会丢掉这一分。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科举制度和古代官职常识也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有些表官职称谓或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时直接作为考点设题。如2010年江西卷文言实词题将“除福州观察使 ”中“除(授予官职)”的解释设为选项,2010年上海秋季卷文言实词题直接要求考生解释“乃徙公治之”中“徙”的含义,2011年全国大纲卷文言翻译题将“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中的“有司”作为得分点,2011年福建卷文言文阅读(《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文言实词题将“起佐郡 ”中“起(起任)”的解释设为选项。

另外,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婉言;因忌讳而用婉言则一般称为讳饰。所以含有婉言、讳饰、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有所变通,还原用语的本来面目。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属讳饰;《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一句中“缙绅”一词,本指古代大臣上朝时将笏板插在腰带里,这里借代指“做官的人”;《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属互文,应译为“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第三,语言运用题中“得体”的要求与文化常识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不少谦敬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如中国古代常用敬词拜(拜读)、奉(奉告)、高(高见)、贵(贵恙)、惠(惠顾)、令(令尊)、宝(宝号)、呈(呈报)、垂(垂询)、光(光临),常用谦词家(家父)、舍(舍弟)、鄙(鄙人)、愚(愚见)、敝(敝人)、拙(拙作)、小(小人)、敢(敢问)、见(见教)等,还有许许多多的生活雅语,如借光、璧还、斧正、芳龄、教祺等,至今仍然活跃于交际用语中,成为交际用语得体的标志,这些也需要多加积累,并在生活实际中适时运用。试看下面的例子:

【例3】 下列句子中的礼貌用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B.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第7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宋史赵普传文言文翻译

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非常显赫的宰相。史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两宋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生等重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宋太祖,太宗时期的重要谋士与治国能臣。为北宋建立与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原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二)注释

习:熟悉。

寡:少。

学术:学问。

及:等到。

太祖:指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以:拿。

为:做,担任。

释:放下。

私第:私人的住宅。

第,府第,大的住宅。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阖:关闭。

启:打开。

竟日:整天。

及:到。

临政:处理政务。

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很快。

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既:已经。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做“薨”。

发:打开。

性深沉:性情沉着。

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虽多忌克:虽然对人嫉妒刻薄。虽,虽然。 忌克,也作“忌刻”。

而:转折连词,但是。

以……为:把……当作。

龊龌循默:拘谨顾小节。

龌龊: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尝:曾经。

荐 :推荐,介绍。

为:担任。

明日:第二天。

复:又,再。

颜色:脸色。

而:表顺承关系,然后。

之:代“奏牍 ”。

补缀:修补连结。

乃:才。

悟:明白

为:做。

卒:终于。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拾:捡起归:放下

迁:官员升职

俞允:答应,多用于君主

(三)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 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 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太祖趁机和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第8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古代埃及;自传铭文;伊南尼;译注

《伊南尼自传铭文》发现于埃及底比斯奢赫阿布得艾尔库尔纳(Sheikh Abd el-Qurna)一座T型凿岩陵墓(TT81)内的两块石碑上,墓主人是一名叫伊南尼的宫廷大臣。库尔纳位于底比斯西岸,第十九王朝塞提一世法老丧葬神庙建于该地。库尔纳亦为中王国与新王国丧葬墓地,第十八、十九王朝大臣多葬于此。陵墓由前厅、长廊与最深处的墓主人造像龛室构成。前厅有六个方柱,各有壁画装饰,多描述日常生活。前厅中两侧各发现一块其上刻有长篇铭文的石碑,《伊南尼自传铭文》即为其主要内容。

伊南尼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一位重臣,曾于阿蒙霍太普一世、图特摩斯一世、图特摩斯二世、哈特舍普苏特及图特摩斯三世五位法老统治时期任职。此人拥有包括谷仓总管、皇室工程总管及卡纳克财库总管等多个头衔。该铭文是研究图特摩斯王位继承问题关键文献,对于新王国特别是第十八王朝行政建制研究不可或缺。德国埃及学家库尔特?塞特(Kurt Sethe)与美国埃及学家詹姆斯?亨利?布莱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先后于近百年前将该铭文整理翻译,1国内尚无人对该铭文进行过翻译注释研究。

本文根据《第十八王朝文献》所载塞特整理的埃及文原文译出。该文献原文未分段落,译文分段为译者据其内容划分。译文中所见表格为埃及文文献原有内容,照译。铭文行号由整理者塞特加注,译文中以圆括号数字标示;“”为阙文,一个“”相当于一个或一组组合的象形文字字符。

第一碑自传铭文

【译文】

(1)哈特努伯,[1]其用一块青铜所造之门竖起,酷似足赤。我亲见我主之所为[](2)青铜、亚洲黄铜、项链、器皿、项圈,当时我乃其所有技艺之掌管者,所有部门皆受制于我。命令[][](3)在那里,埃及历季节节日恰似其父两土地之主阿蒙神之节日一样。其皆统于我,因其已托于我。我细数[][2](4)在那里。此时陛下已于幸福平和中度过其生命之时光,升入天空,与太阳合为一体,与其来处汇合[]。[3]

【注释】

[1]“哈特努伯”,意为“金屋”,该神庙名。

[2]以上文字记述建筑,可能为阿蒙霍太普一世丧葬神庙。该神庙于1896年被斯皮尔伯格发现,位于

底比斯西岸德拉阿布恩内伽(Drah abu-n-Neggah),参见ARE, Vol. II, p. 20, n. b。

[3]该段记述阿蒙霍太普一世去世。

【译文】

(5)善神,打击异邦;力量之主,毁灭贝多因人。他拓展其疆界到外普塔,[1]北部疆界到荷鲁斯之凉爽之地。寒梯什[2]雪松及埃及木材为他而来[][3](6)像埃里芬廷尼之赤铁矿藏。那游牧人[4]像交上下埃及之赋税一样带来其贡品。陛下每年将其献于底比斯其父阿蒙拉神。上下埃及之王,善神,将一切交付于我,[5](7)因为他信任我。我被提升为要员,粮仓督监,神之祭品置于我之监管之下,一切非凡工作尽由我来掌控。[6]我亲见他于卡纳克[7]建造其所有宏大建筑,其巨柱厅呈纸草状立起,(8)其侧之巨大塔门以阿奴[8]之精美白石建成,神庙外壮美的旗杆用金冠梯林[9]顶级真松竖起。我亲见饰金[](9)竖起。[10]我亲见大门‘强大阿蒙神之辉煌’竖起,其伟大双门为亚洲青铜,阿蒙神神圣雕像面部为黄金。[11]我亲见一双巨大花岗岩方尖碑立起于神庙入口处。我亲见(10)其长120肘尺其宽40肘尺壮美舰船之建造,以便载此方尖碑平稳、安全、强健地到来,到达卡纳克之地。我亲见陛下开凿之城西部湖的疏通,(11)其岸栽满各种椰枣树木。[12]我亲见陛下陵墓之秘密开凿,无人亲见,无人得闻。我查其卓越工程之利[],(12)我谨慎寻找其有益之事。我建造灰泥之地以装饰其墓地之陵墓。此乃此前从未做过之工程,我受命完成伟大创举,我以[]代之。(13)我为后人监管,此乃两项我之理想工程,我之优势乃我之智慧。长者并未给予我任何指示,我因我多年的智慧而得到那些将效仿我之所为者的称赞。当之[]时我负责管理。(14)我乃整个工程之总监,[13]对我之颂扬在宫廷中持续传诵,对我之爱充盈朝臣之中。陛下赐我奴仆,我每日之供奉来自皇室谷仓。[14]法老寿终正寝,[15]去往天空,于心之欢快中完成其生命。[16]

【注释】

[1]“外普塔”,意指南方“地之角”。

[2]“寒梯什”,指黎巴嫩。

[3]该段记述图特摩斯一世继位及其力量。

[4]游牧人:布莱斯特德译为“沙居人”,见ARE, Vol. II, p. 42。

[5]交付于我:布莱斯特德译为“在……之下,一切为我而昌盛”,见ARE, Vol. II, p. 42。

[6]该句记述伊南尼被提升。下一句记述卡纳克神庙塔门的修建。

[7]卡纳克:直译为“南宫”。

[8]阿奴:现在图拉采石场。

[9]金冠梯林:指黎巴嫩斜坡处顶呈金色的森林。

[10]以下记载卡纳克入口的修建。

[11]以下记载卡纳克方尖碑的竖起。

[12]以下记述图特摩斯一世凿岩陵墓的开凿。

[13]此下记载伊南尼所受奖赏。

[14]此下记述图特摩斯一世之死。

[15]法老寿终正寝:愿意为“法老从生命中休息”。

[16]完成其生命:原意为“完成其年月”。此下记述图特摩斯二世直接继位。

【译文】

雏鹰尚在巢穴,登上王位,荷鲁斯,(15)上下埃及之王, 阿阿赫坡瑞恩瑞,[1]他成为黑土地之国王与红土地之统治者,[2]成功拥有两土地。[3]我乃国王无论在哪里都想念[4]之人,他对我所做超过前人。我已步入受人尊敬之年,我每日享陛下之青睐,享用来自国王供桌的供给,(16)有献于国王的面包,还有啤酒、肥肉、蔬菜、各种水果、蜂蜜、糕点、葡萄酒及油膏。陛下亲口问询我之健康,因为爱我。[5]他走向天空,与神祇汇合。[6]其子立于他之王位成为两土地之王,于生之者之王座上进行统治。

【注释】

[1]阿阿赫坡瑞恩瑞:图特摩斯二世登基名。

[2]黑土地、红土地:指整个埃及。

[3]此下记述伊南尼受新王信赖。

[4]想念:直译为“充满其心”。

[5]此下记述图特摩斯二世逝世。

[6]此下记述图特摩斯三世继位及其与哈特舍普苏治。

【译文】

(17)其姊,[1]神妻,哈特舍普苏特按其计划处理两土地之事务。埃及低头为之服务,来自他之卓越神种。南方船头之绳,[2]南方人民之船桩;她是北方卓越的船尾之绳,命令之女主,其计划完美,当她说话,两土地欣喜。(18)[3]陛下赞赏我,她喜爱我,她知道我在宫中之价值,她赐我以物品,她赞美我,她用金银及宫中一切美好物品填满我的帐篷。我无法尽数,一切都超出我之所愿。[4]我要告诉你们,平民,[5]听着,你们要有善举,正如我之所为。

【注释】

[1]指图特摩斯二世之姊哈特舍普苏特。

[2]船头之绳:掌握船的关键。

[3]此下记述伊南尼受哈特舍普苏特垂青。

[4]伊南尼自述其为人。

[5]平民:赖希特,刘文鹏先生在其《古代埃及史》中称之为“赖依特”,意指“被征服的人民”,见刘文

鹏:《古代埃及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3—85页。

【译文】

(19)你们同样做。我平稳于该地位,厄运从未光顾。我的光阴在欢乐中度过,我从未有过悖逆,我从不抱怨,我从未做小人之事,我从未做错事。我是权中之权,我从未失败;我主心中杰出者,未尝懒惰。我是听从其官长话语之人。(20)我的心对宫中大人物从未有过敌意。我为城神所爱。我从未于神事上争吵。至于作为宠臣度过的岁月,其巴将伴全能之主,其美名将留于生者之口,其记忆与其名声都将永恒。受尊者要员,阿蒙神谷仓监管,书吏伊南尼,实话如此。

第二碑自传铭文

【译文】

(1)方尖碑(2)拖到那里(3)一切。已被运走(4)我对你说(5) 掌控火气之人[1](6)君王因为我在他心目中的完美已多次向我表达宠爱。他将我提升为该工程之主管与其陵墓之最高监管,(7)他知道我为人正直之后,满意于对王室[愿他长寿、富有、健康]事务的守口如瓶。我被提升为两谷仓监管,城候[2]及卡纳克神庙工程总管(8)当称量贡品和称量祭品以使其仪式祭品有条不紊之时,对于称量供给之日神之祭品我没有争辩。(9)我心充满对我神之敬畏,我心充满对我主之崇敬。没人其主喜欢冒犯,没人其神喜欢吵闹。谦卑者

(10)我在南方之城老冉冉其将至,在哈弗特特哈瑞内卜斯[3]终老,其尊者宠爱我,其平民爱戴我。我从未盗取,我从未越雷池一步,(11)我死后我的躯体与墓地我的陵墓结合,我的巴前往大地上水淹之地,随其意愿越过湿地,我为其造型,我每日前行,我在树下乘凉(12)天空。我想喝水就喝水,西方之门守护者并不推拒我。我说,此乃我要对你们之所说,以便到处都可见到他。[4]毫无虚言,所言皆真,没有虚饰,你们亲见(13)我之为人,我之所为,皆益于你们。你们长寿于大地之上,繁荣昌盛。你们安祥地度过你们的时日。你们将你们的职司传于你们的孩子,你们将于你们永恒之墓安详。

【注释】

[1]火气(srf),原词有温暖、气温、脾气之意,这里该指脾气。

[2]城候(eaty-o m niwt)有城候或市长之一,城候更符合古代称谓。

[3]哈弗特特哈瑞内卜斯,直译意为“于其主之前”,但其两个限定符号一为坐姿神祇,二为城池。因

此为一地名。

[4]“到处可以见到他”,“他”指其巴。

第三块铭文——前厅铭文

【译文】

伊南尼说,我是贵族,心灵纯正者,真正的无畏者。其名字因其于大地上之所为而形象永存。心灵于死后因其为善而充盈生命。厅中都是真话。我乃大地之真言,奉献白日之祭品。我乃奉献一生之人,阿蒙谷仓总管,伊南尼,真言如此。

伊南尼头衔

第一组

【译文】

公爵,可信者,献身其巴者,智慧超群,出色谏臣,说出国王心中优美话语,智者,国王因其语言而与之熟知,世袭阿蒙神谷仓总管,书吏,伊南尼,绝无虚言。

第二组

【译文】

世袭贵族,完美之人,众爱所归,而非位在民众之下,贵族,阿蒙神谷仓总管,伊南尼,绝无虚言。

第三组

【译文】

世袭贵族,卡纳克神庙所有工作总管,两银库在其手中掌管,两金库由他掌管大印,印封阿蒙神庙一切契约者,两阿蒙神谷仓世袭总管,伊南尼,毫无虚言。

第四组

【译文】

世袭阿蒙神庙谷仓总管,阿蒙神庙所有玺印总持,书吏,伊南尼,毫无虚言。

第五组

【译文】

公爵,国王陵墓工程总管,阿蒙神庙所有职司监管,阿蒙神谷仓世袭总管,伊南尼,毫无虚言。国王陵墓工程总管,权贵,伊南尼,毫无虚言。

伊南尼陵墓生活壁画铭文

壁画一

【译文】

(1)监努比亚多人被俘献于阿蒙神祭品之列。(2) 当时怯懦的库什被,所有外国礼物陛下都献于阿蒙神庙,(4) 作为丰(5)年税收,代表长寿、富有、健康,(6)上下埃及之王,阿阿赫普尔卡拉。[1] (7)噢,公爵,阿蒙神两庙谷仓主管,(8)伊南尼,毫无虚言。[2]

【注释】

[1]阿阿赫普尔卡拉,即图特摩斯一世登基名。

[2]塞特整理本中该段编号缺(3),原文如此,参见Urk., Bd. 3, 70。

壁画二

【译文】

(1)我看管金、银、(2)天青石、绿松石等所有高贵宝物,(3)测量每月焚香定额(4)九神系(5)(6)(7)(8)(9)(10)(11)阿蒙神的壁画三

【译文】

(1)我看管阿蒙神的厩中之牛、长角牛、(2)奶牛及满意神祇之侍者,(3)处理阿蒙神,满意之神仓库中之税收粮食(4)哦,公爵,国王陵墓(5)工程主管,阿蒙神两谷仓(6)总管,书吏,伊南尼,真话如此,生于女主,皇室装饰者图特塞特。[1]

【注释】

[1]“皇室装饰者”职务不详,应为后宫高级侍者。图特塞特为伊南尼母亲的名字。

壁画四

【译文】

(1)哦,(2)公爵,阿蒙神(3)两谷仓总管,伊南尼,(4)去看管其田地,(5)其(6)三角洲的(7)牛群。

壁画五

【译文】

(1)我越过他西方的土地,于(2)其无花果树下沐浴,看管他高大而(3)美丽的树木,置人民于高贵神祇,两土地王座之主,阿蒙神之庇护之下。

第9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

一、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或省介词宾语等形式。

翻译技巧――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⒈省主语

如2009年广东卷第9题中的(2)题: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句子的主语是“皇帝”,宜先补上主语:(上)诏不许;然后再翻译。

译文:(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或:(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再如,2009年江苏卷8题中的⑵题: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独闻而异之”句中承上文省略了主语“他”(彭子)。

译文: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省略主语常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2009年湖北卷13题中的⑴题中的“以其衣易一刀十饼”句省略了主语“孟德”,2009年辽宁卷第7题中的⑴题中的“犹请剧职自效”句省略了主语“他”(孙谦),2009年上海卷20题中的⑴题中的“谒周舍,再拜引咎” 省略了主语“郡守”。2008年18套试卷中有浙江卷15题中的⑵题、2008年江西卷13题中的⑵题、2008年福建卷6题中的⑴题、2008年山东卷13题中的⑵题等都涉及主语省略句。

⒉省宾语

如2009年天津卷12题中的⑶题: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于是鲁君乃不杀”中动词“杀”后,承上省略了宾语“管仲”。“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分解成两个词,可译为“在这种情况下”。“柙”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译为“来给齐国”。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又如2009年安徽卷7题中的⑴题: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老夫无用也”句“无用”后省略了宾语――《列子》、《白虎通》。“各怀之而出的”主语“我们”承上省略了。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再如2008年湖南卷13题中⑴⑵题分别是:

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⑴题“且又大购之”中“购”后承上文省略“捕”,即“且又大购(捕)之”,就整体而言,动宾短语“(捕)之”作“购”的宾语,这句话可译为: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⑵题中“胜”后省略宾语“审讯之苦”。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省宾语,在文言文中常常见到,不可忽视。

⒊省谓语

如2008年湖北卷13题中的⑴题:

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这里“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或”后省略谓语“达到”,“亦”后省略谓语“有”。

译文: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再如2008年山东卷13题中的⑴题: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且犹不可”,即,“且犹不可(樵)”,即,还是不能去砍柴。这里“樵”,名词活用作动词,砍柴。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这种省略句,2007年江西卷13题中(3)题也考查过:

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这里“躬”,亲身的意思,副词,后面缺少谓语“实行”之类 的动词 。

译文: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⒋省兼语

文言文中省略的兼语,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出来,则文意有时无法理顺。

如2008年广东卷9题中的(1)题: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访荐为主簿”句中的“荐”之后省略兼语“之”,即,“访荐(之)为主簿”,意思是:周访举荐他(陶侃)做主簿的官职。

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兼语省略,2007年18套高考试卷中没有涉及,2006年上海卷19题第⑵题句子中含有兼语 :

累有相士,别令(之)收贮,然未一披。

这里含“使令”意味的动词“令”之后省略了兼语“之”。

译文:(我)积累了一些他给我看的(一些诗文),让(下人)分别收藏起来,但没有看过一遍。

⒌省介词

如2008年江西卷13题中的(1)题:

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这里“忠善”、“作威”前都省略了介词“以”,而“以报怨”、“以防怨”中的“以”则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⒍省介词宾语

如2007年上海卷 20题中第(1)题涉及:

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这里处所名词“青徐并冀之间”前省略了“于”,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他”。其实这句话中主语“仲长统”也省略了,也就是说这句话既省略了主语,也省略了介词、宾语。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 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⒎省关联词语

如2008年福建卷6题中的⑵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这是两个紧缩复句,省略了关联词语“若……则……”:(若)得志,(则)与民由之;(若)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再如2008年安徽卷11题中的⑴题: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这里“虽得罪,所甘心焉”中的关联词语“虽……(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也……”,“所甘心焉”前省略了“亦”。

译文: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⒏综合省略

这是指在一个文言文句子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省略现象。

如,2009年福建卷第4题中的⑵题: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掠”;“而匿其兄他所”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省略了介词。

译文: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再如2008年四川卷11题中的⑴题:

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永乐元年入朝”句,是承上文“后又征濂弟沂”,主语(郑沂)省略;谓语“征”省略:上文“致仕”是辞官,所以这里翻译必须补上“征召”,否则,不能“入朝”“留为故官”,所以这句话既是主语省略句,又是谓语省略句。如果不弄清“综合省略”,这句话则很难翻译准确。这句话还是被动句。

译文:永乐元年(郑沂)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再如2008湖北卷13题中的⑶题: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当夙夜以继志为事”句中的“志”前省略“章君”,定语省略,“为事”前承上文“乃辟塾聘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

译文: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这种省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2007年广东卷底第9题 (2)题: :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这里主语“狐狸”省略了,谓语 “弄”也省略了。

译文:(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二、变式句

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而言。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变化,常见的有四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

翻译技巧――调序法:即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近三年考查了两种:

⒈宾语前置句

如2009年天津卷12题中的⑵题: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必不吾予也”,这里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是“必不予吾”;这里“把管仲”介宾短语也省略了。这里是宾语前置句兼省略句,就是说在翻译时,既要用“调序法”,也要用省略句翻译中的“补充法”,才能翻译得准确。

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这类宾语前置句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也常常为命题者所青睐:如2009年浙江卷21题中的“惟恐其不吾予也”(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中的“不吾予”即“不予吾”。2009年四川卷11题中的“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 其中“不吾继”即“不继吾”,都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语言形式几乎一样。

再如 2008年全国卷Ⅱ第11题中的⑵题:

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惟命是听”、“唯才是举”一类句式的特征相同。若译成“罪人严惩了”,则不符合要求,应译成:严惩了罪人。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如2008辽宁卷11题中的⑴题:

陈人欲战,蛮奴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这里“诸君何事!”即“诸君事何!”这里疑问句代词宾语“何”前置。

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再如2008年江西卷13题中的“不吾叛也” 即“不叛吾也”。这句还是主语“他”(尹何)省略句。2007山东卷13题中的“问计将安出?”,其中“安出”即“出安”。这是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⒉介词结构后置

如2009年湖北卷13题中的⑶题: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被之以威”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即“先以威被之”。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一般作状语,即“先用威风压倒对方”。

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如:2009年湖南卷12题中的⑵题:

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仰食于我”中的“于我”是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如:2009年四川卷11题中的⑴题: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不复皆出于学”中的“于学”是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如,2009年江苏卷8题中的⑶题: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于明之亡”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要作“补”的状语。

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如2008年江苏卷9题中的⑶题: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词结构后置,即,“欲潜师于江南就尚”。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2008年上海卷19题中的⑴题:

力不足,死焉,职也。

“焉” 用在动词之后(常在句末),相当于介词“于”加上代词“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在这件事上”。“死焉”即“死于之”,这里介词结构“于之”译为现代汉语,可不变语序,作补语。不过,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作状语。

译文:(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在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如2007年江西卷13题中(1)题:

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于无若我何之百姓”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译为现代汉语应为状语。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如2007年上海卷 20题中(1)题:

游学于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此句应这样理解:于青徐并冀之间游学,与交友者多异之。

⒊定语后置

如2009年上海卷20题中的⑴题: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即:疾周者里人。

译文: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把沈周的名字报了上去,于是(他)被充作了画工。

三、 被动句

常见的有五种形式: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用“为”、“为……所……”表被动,用“见”、“见……于……”表被动,用介词“被”表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

翻译技巧――“被、受”替换法,即,在翻译时将“为……所……”之类表被动的词语用“被”或“受”替换。

用“见”、“见……于……”表被动,如2008年江苏卷9题中的⑴题: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是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词,表被动,翻译时用“被”或“受到”替换。

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2008浙江卷15题中的⑵题: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这句话既是主语(白居易)省略句,这里动词“用”本身表被动,翻译时“用”要含“被任用”的意思。

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再如2008年四川卷11题中的⑴题:

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永乐元年入朝”句省略谓语“征召”,这省略了的“征召”是动词表被动。

再如2008年安徽卷11题中的⑵题: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动词“容”,表被动。

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这里动词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看出来。

用“为……所……”表被动。

如,2007年山东卷13题中的(3)题:

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译文: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四、疑问句

可分两种形式: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熟、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

翻译技巧――语气揣度法

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如2008年天津卷15题⑴题: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是其故何也?”设问语气:这是什么缘故呢?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这种类型2007年山东卷13题中(1)题、福建卷第8题中的(2)题都考查过,请看福建卷: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如2009年山东卷13题中的⑴题: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可无归乎?” 反问语气,“怎么能……呢?”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么能不归附他呢!

再如2007年重庆卷12题中(1)题:

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反问语气。“何况……呢? ”

译文: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五、判断句

就是名词谓语句。常见的有五种形式:⒈用“者”或“也”表判断;⒉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⒊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⒋用动词“为”、“是”表判断;⒌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翻译技巧――加入“是”字法

表判断,译文一般要加入“是”字。

用“者”或“也”表判断。

如2009年湖南卷12题中的(3)题:

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也”表判断,“者”结构助词,意思是“……的人”。

译文: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再如2007年安徽卷第11题中的(1)题:

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这里,“此五代、宋时物也”是判断句。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这实质上是“者”、“也”表判断的一种省略式。

如2008年浙江卷15题中的⑴题: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