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市政工程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政工程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政工程专业

第1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1.1市政工程技术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市政工程结构及基础理论较为熟识,同时能够直接参与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活动当中。通常来讲,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市政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学习,在具备给水、排水等多种基本理论之后,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市政工程和市政设施的设计和规划,真正能够处理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核心难题。

1.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虽然对数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多,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习中,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具备自主管理、自主设计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其二为具备市政工程的造价估算能力,学生需要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如何借助技术经济理论进行造价成本的评估,这对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掌握较多的相关知识和先进理论,进而才能够科学评估造价成本,保证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

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着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

2.1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只是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较差。传统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框架结构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市政工程专业教学活动实际应用价值变小。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类先进的市政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管理理念频出,也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2.2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水平,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空有满腹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

3.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观念融入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当中。结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市政工程对人才的定位较为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职业定位,选择适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未来选择的职位,并需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例如当前新疆市当前市政行业建设、管理以及养护单位中,比较缺乏的是市政工程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等,人才规格应定位在高职高专。结合新疆市的人才需求结构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市的预算人才、监理人才等较为匮乏,学校即可以根据市场所需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注重对学生相关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校需要将“以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为主要导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面向市政行业的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市政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从事各类市政工作的评估、管理和养护等工作,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3.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开展,其一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其二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3.2.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展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跃然于屏幕当中,变得更加生动而直观,视频、动画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教育的质量,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当中,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案例,明确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构建生成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3.2.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够发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很多学校中忽视了实践的价值,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找到适应的岗位,还有一些学生会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式。比如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公路工程测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际公路工程测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将合作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结合,不失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学校还可以增加选修课、课外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能力。

3.3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场地,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三方共赢的方式受到一致好评。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近些年来所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产生明确的认识,通过努力的工作证明自身所学知识,通过努力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通过努力的工作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于实践活动当中,结合当前市政工程技术职位的实际要求,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的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工作的模式融入于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一改往日里懒散的行为和思想,尽快适应到岗位当中,使市政工程技术教学能够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产和生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将会直接和学生的学分及期末成绩相联系,这种方式也能够增加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结束语

第2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电气专业设计;问题研究

1.关于电气节能设计的问题

1.1在建筑物照明设计及道路照明设计中,照明功率密度值超过规范要求,因为该条款为强制性条款,在设计中必须严格执行。

1.2照明光源选择方面,荧光灯未按规范要求选用节能型灯管;选用工厂灯、防水灯具时光源选用大于100W的白炽灯;光源仍采用自镇流式汞灯;不满足国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第3.2.3条规定。

1.3荧光灯未按要求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未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不满足国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第3.3.5条规定。

1.4电缆截面的选择仅考虑电缆的工作电流、温度等客观条件,未考虑电缆的经济电流截面,不满足国标《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第5.7.1条第4款的相关要求。第4款明确要求“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截面除应符合上述1~3款的要求外,尚宜按电缆的初始投资与使用寿命期间的运行费用综合经济的原则选择”。

1.5办公建筑照明及动力回路应分别设计量装置,由于《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18条“公共建筑应当安装用电分项计量装置”的规定较笼统,不好掌握,可参照2008年6月建设部颁布的《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第4.2条相关规定执行,由于该导则时间不长,设计人员尤其应该重视。

2.电信管道的施工图设计

通信线路的通道的电信管道通常采用的是全线埋管的方式进行设计,在施工图设计中电信管道纵断面的绘制是比较现实的问题。以前在对市政设计软件没有进行使用市售的时候,手工绘制是绘制纵断面图的主要方式,不仅有很大的工作量,而且道路专业提供的图纸一旦出现改动,就会造成通信纵断面图的工作大部分重新来过,也有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存在着。通过一点时间的工作,会在电信管道中发现一定的规律性,对纵断面图的绘制可以用程序进行完成,从而对电信管道纵断面绘制的工作量有了很大的减轻。

电信管道的高程难以衔接的问题是会出现在电信管道施工的时候。如某工程的通信管道敷设在桥面人行道下。而桥的人行道底标高不过-0.3m(设人行道表面标高为0m),而过桥以后的电信管束埋在人行道下面,管顶覆土为0.7m,如果桥上管子为双排布置,则桥上管束的顶标高为-0.07m,过桥后管束的顶标高为-0.7m,也就是说桥上桥下的电信管束有约60cm的高程差,而因为桥比较长约70米,所以在桥梁的两端应该设置拉线井。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原则是尽量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具体分两种情况处理:对于路桥分界线处如果有位置做一个电信手孔井,则推荐做电信手孔,而不是人孔,因为从电信人孔的结构上来看,从井盖到电信人孔上覆板底的距离已经超过了30cm,所以电信管不可能在不弯曲的情况下接到电信人孔井里。而手井的情况会好很多,结构上手井只有一个4cm厚的铁盖,通信管束可以直接接到手井里,而手井作为过渡井可以方便的与人孔井相连,从而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路桥分界线处没有位置设置一个手井的情况则建议将镀锌钢管(涂沥青防腐)弯成“ ”形,这样钢管一端接桥面人行道下的通信管,一端接人行道下面的通信管,也就完成了高程的转换,解决了问题。

3.电力电缆通道

电力电缆的通道在实际使用中就是电缆沟,电缆沟也可以是电力电缆的最外层、最基本得保护,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它占有比价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施工场地、道路设计等方面,电缆沟有时候经常放置的平面空间是没有的,或者电缆沟超出人行道的宽度,但是电力部门又恰好有一回110kV的电缆通过,这是就遇到如何保证在狭窄的空间也能让电缆顺利通过的问题。比如某工程人行道3.5米宽。内有1.0mx1.0m电缆沟一条,前方因为有港湾式停车站导致人行道变窄,如果电缆沟也依照人行道变窄,因为电缆沟内有一回110kV的电缆则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我们在这个工程实际中采用了变24墙为12墙的方法,在电缆沟外轮廓变窄的条件下尽量保证电缆沟的内部空间。为了保证电缆沟的两面墙能承受外侧土压力,我们在电缆敷设施工完成后在电缆沟的薄弱段填沙,以强化局部电缆沟的12墙的抗侧压力的能力。

电缆沟穿过路口的时候,为了保证路面的完整、美观。电缆沟过路一般采用过路管。以前的设计中我们一般采用镀锌钢管,但在工程实践中发现深圳市为滨海城市,所以土壤的盐分比较大对金属的腐蚀性比较强,虽然镀锌钢管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是几年下来钢管锈蚀已经比较严重了,如果在这种被腐蚀过的电力排管下面开挖,使得排管受到上面荷载的压力,则极有可能使排管弯曲变形甚至折断,进而可能刮伤电缆酿成事故。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在后续工程中我们采用了新材料―无碱玻璃纤维管。这种管子的化学性质稳定,机械强度高,并获得了电力检测部门的检测合格证。

4.照明工程

出现时间相同的是市政照明以及一字儿建筑的泛光照明用电的最大负荷和电力系统的夜间负荷曲线峰值。如果想解决供电紧张的问题应该是优先选用单位光功率高的、易于维护的光源,并在供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关闭景观照明的电源。

对无功补偿进行加大,变集中补偿为分散补偿。气体放电灯通常是市政照明的光源,比如高压钠灯、高压汞灯。气体放电灯因为配有镇流器另外气体弧光放电也是感性负荷,所以其功率因数比较低。为了增加线路中电流的有功分量,减少无功分量,降低线损,应加大无功补偿的力度并分散补偿,分散补偿的好处就是感性电流与容性电流在每盏路灯接入回路前就已经综合,减少线路上的无功交流,这样也就减小了线损。

参考文献:

第3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地方高校;土木工程

一、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所谓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承担国家课题、合作技术研发、共建研发实体为主要合作创新模式,通过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人力、知识、技术、基础设施、资本、信息及政策等创新资源的互动,实现合作技术创新目标,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组织形态。?譹?訛

通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增加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明确自身发展应具备的专业素质;通过在企业里面的实习,可以为毕业生毕业设计提供素材,为毕业生独立从事科研提供平台。?譺?訛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肩负着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因此地方高校理应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当中,这就决定了像洛阳理工学院等这些地方高校的工科专业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服务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市场发展的需要,从生产实践中来,到生产实践中去。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借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科研力量和师资力量解决企业面临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企业也可以和高校联合攻关科研难题,成果共享;利用高校的师资优势对内部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定向培养本、专科优秀学生;企业也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发现和培养人才,吸收这些人才到自己企业里面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期间,可以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风险。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由于地方政府政策法规的滞后、地方高校综合实力有限、所在地区经济不太发达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地方高校在现阶段产学研合作处于初级阶段,还处于在借鉴、模仿的阶段。鉴于目前河南省、洛阳市的实际情况,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三种:

1.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产学研合作的最基本的形式,不仅解决了高校各种实习基地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这一形式也是宣传和展示企业形象的机会,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和建筑工地实践,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切磋,深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了解到最新的施工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实习期间有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毕业选择企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与企业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也可以让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能够使学生面对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调动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团队合作,培养了专业业务技能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技术服务合作

高校和企业技术服务合作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学校为企业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二是学校利用教师人才优势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有些企业在承建大型工程项目时暂时严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这些企业就会求助于高校,高校从教师队伍中组建技术支持小组,常驻工地提供技术指导、施工指导等服务,在这期间教师面临的技术问题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动案例,丰富了教师的阅历,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譻?訛

3.校企共同组建研发中心

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研发中心,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课题等方面的研发,研究成果双方共享,风险共担。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科研实力,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企业出经费和设备,学校出人员,创办由教师、企业专家及优秀学生组成的研究中心,双方建立中长期的合作关系。?譼?訛研究中心成立目的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新技术领域的开发,专利申请,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培养和稳定优秀的科技人才,推动创新。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院系一般都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比较先进的工程分析测试仪器,而这些资源是企业所缺乏的,也是企业用来检测建筑工程质量优劣的工具。对企业来说节省了购买仪器等实验设备的费用,对于高校来说,企业提供了试验场所和工程环境,一般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科技研发只能做到实验室小试阶段,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到相关的工程企业进行测试并逐步完善试验方案。?譽?訛

三、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分析

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本着服务地方、服务学生的办学理念,选择洛阳市河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洛阳广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洛阳金十地产有限公司、山西太原道桥施工企业、中铁十五局、河南省六零荥兰实业有限公司、河南高远路业集团、华夏邮电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总参某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伙伴,这些企业从事建设工程、道桥暖通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工程监理,其资质较好,在社会上信誉较高、影响较大,每年能够招收大量的毕业生。洛阳理工学院与这些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规定了合作章程,保证了合作的顺利进行。

运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了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积极作用,土木工程系有20%的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完成了毕业设计,在这期间除了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工地上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实现了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与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的直接对接,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培养了企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土木工程系近三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3%,2013年本科毕业生签约率达到了100%;因为毕业生在单位表现良好、业务素质高,工作1到2年就成为单位的骨干和项目经理,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受这些优秀毕业生的影响,有些单位还与学校签订了长期接受毕业生的协议。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活跃在洛阳市周边的建筑工地,参与了城市市政工程的改造,为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产学研合作成果给土木工程系带来了科研经费,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了办学条件,使教师和学生受益。《太原枢纽新建西南环线铁路工程施工技术研究》项目四年来引进资金480万元,其他项目每年引进资金近100万元;这些资金的引进用来购置教学仪器、实验室的改造,奖励为产学研合作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让整个系部的教师受益,在成果的激励下,为下一阶段的校企合作实现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有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一部分顶岗实习工资收入,减轻了家庭学费负担,也树立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利用产学研平台,改变了土木工程系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相融合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推动了土木工程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促进了地下工程、供热通风与设备技术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系每年组织年轻教师轮流到合作企业的工地兼职进行技术指导,先后到河北张石公路三号地至张北段高速公路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安徽合肥市高架线I标路段进行施工监测、山西太原市西南环线提供施工技术支持。通过在企业兼职、工地实践和企业同行交流合作,土木工程系“双师” 型教师建设步伐加快,老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力争上游,教材改革也如火如荼,明显的改变了教师思想素质、教学理念,师资水平取得长足的发展。

引文注释

①傅建球,张瑜.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35—38.

②代郭忠,刘爱华,蒋晓曙,钱爱萍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117.

③孙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45.

④孟春丽,李连举.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21(4):78—80.

第4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作者简介:骆健(1976-),女,江西赣州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王海艳(1974-),女,江台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00411J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09-02

近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教育国际相互认可的重要举措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教育部的发起和组织下,我国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但是,相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较完善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而言,我国开展此项工作的进度依然是比较缓慢的,非常不利于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也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需要。[1]

美国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早的国家,认证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和健全。美国认证制度的建立对提高美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介绍和分析为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总体负责。ABET成立于1932年,其前身是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Engineers''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CPD)。ABET是一个非官方的组织,由31个工程或技术专业协会联合组成。ABET由加盟协会组成董事会,ABET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工程顾问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其他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其中,工程认证委员会(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EAC)、技术认证委员会(Technology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TAC)、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Comput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CAC)和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Applied Science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ASAC)4大认证委员会专门从事工程、技术、计算机以及应用科学四大领域的工程及技术教育专业认证。[2]

ABET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专业鉴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权威性,成为美国广泛认同的工程专业认证的权威组织。与此同时,ABET还努力促进全球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推进工程专业的国际互认。目前,ABET已为全球22个非美国家提供国际认证服务,并代表美国工程界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工程专业相互认可的协议,著名的《华盛顿协议》便是其中之一。当前,我国正为加入《华盛顿协议》进行积极的准备。

二、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对工程教育传统认证制度的不满和批评也越来越多。此后十多年间,ABET对传统的专业认证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于1995年10月推出以EC2000(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为标志的全面性改革运动,并相继在5所高校进行试点评估。从2001年开始,新认证标准EC2000被用于所有认证活动中。

目前,为了适应美国社会的发展,ABET的认证标准每年都在更新变化。最新的2012~2013年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研究生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及专业标准三部分内容。其中,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是全美高校各本科层次工程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也是认证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分8项内容。[3]

1.学生

此项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学生、毕业生的质量和成绩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估、指导和监控,从而使毕业生达到专业教育目标。

2.专业教育目标

毕业学生预期掌握什么知识或者会做什么的能力评价。

3.学生核心能力

申请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证实其毕业生具有以下11种能力: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根据需要设计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对工程问题的识别、分析以及解决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责任的认知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宽厚的教育基础,能够认识到工程对于经济、环境、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与当代问题相关的知识;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4.持续改善

专业必须定期对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和评价,并利用评估结果作为驱动力,进一步提高、完善本专业。

5.课程

待认证的专业必须保证其课程设计及内容须与专业的教育目标一致。课程组成包括:

第5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深圳大学,广东518060)

内容提要:本文重新界定了转轨成本的涵义,认为转轨成本应是新制度在兑现旧制度养老权益承诺下超出新制度支付能力的那部分金额。并据此测算了1997年-2013年各年可能产生的转轨成本和实际产生的资金缺口,分析这一期间所产生的转轨成本占统筹基金缺口的比重。得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1997年-2002年转轨成本存在,2003年-2013年转轨成本不存在的结论。认为转轨成本不是造成我国现有统筹基金缺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养老资金的不充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 :转轨成本统筹基金缺口缺口原因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 2015 )08-0072-10

[收稿日期]2014-07-19

[作者简介]彭碧荣,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一、引言

自1997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后,其运行结果并没有达到“部分积累制”下形成基金积累的预期,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养老金缺口。由《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126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可知,我国养老金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采用完全积累制。同时,由于现有离退休人员全部为老人和中人,其个人账户尚未达到足够的积累,养老金主要由统筹账户给付,且个人账户的给付方式为付完即止,资金上可以达到自身平衡,因而养老金缺口主要指统筹账户的基金缺口。现实运行中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从个人账户挪用,造成了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直接影响了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因而详细研究我国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很有必要。本文主要对1997年-2013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现有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

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统筹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转轨成本的存在。孙祁祥(2001)认为,“人口老龄化、在职人员提早退休以及退休人员的增长比例大大高于在职职工增长比例等因素,是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空账及巨大隐性债务的根本原因”。徐瑾,刘畅(2007)[2j认为,“由于旧体制遗留下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性化,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年扩大,从而使现行养老保险体制运行已经面临财务危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以来覆盖面主要为城镇企业职工,近10年来制度覆盖面的扩展速度略高于退休人员数量的增速,制度赡养率较为稳定,负担水平约为3位参保者抚养1位退休者(郑秉文,2012)。也就是说,虽然从全国人口结构看,我国老龄化比较明显,但在城镇职工养老制度内并不存在明显的老龄化问题,因而我国现有城镇职工养老基金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非人口老龄化。同时,由于统筹账户内部以现收现付制运行,在人口结构变化平稳且缴费率逐年上升的前提下,每年依然存在基金缺口,则主要原因应是转轨成本的存在。那么转轨以来我国每年的转轨成本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每年转轨成本金额是多少及对基金缺口的影响程度如何呢?下文将从转轨成本的涵义着手进行测算和分析。

二、转轨成本的定性分析

(一)转轨成本的涵义

对转轨成本涵义的界定,国内学者的观点大致有两类:一是显性化的隐性债务;二是新制度消化能力之外的显性化债务。

王燕(2001)等认为,“转轨成本的概念产生于即使在部分缴费已分流到个人账户、但仍要继续向养老金领取者(和未来的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而出现的融资缺口,它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转轨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偿还旧体系的债务。该融资缺口源于隐性债务,但并不等于隐性债务,因为部分支出用于保留部分旧体制而每天新增长的债务,一些当前债务则是由继续的缴费所覆盖。”龙卓舟(2007)认为,“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实质上是指由于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所引起的政府在养老金上的额外支出,如果转制中政府不必因转制而在养老社会保险支出上增加额外支出,那就不存在转制成本。”何晖(2010)认为,“社会养老转轨成本就是解构旧制度,推行新制度所产生的在新制度收支范围外的养老金债务。……转轨成本不包含新制度能消化的历史债务或隐性债务。”

笔者认为在新旧制度转轨过程中,新制度能够消化的债务属于制度内的正常给付义务,不构成转轨成本;超出新制度承受能力之外的金额才是制度转变所付出的代价,即转轨成本。也就是说制度转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转轨成本,也可能不会产生转轨成本。如:瑞典通过“名义账户”制,在基本不付转轨成本的基础上,完成了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的平稳过渡(蔡向东,2011)。很显然,从过去制度的运行结果看,我国是存在转轨成本的,但转轨以来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转轨成本金额是多少,理论界并无明确结论。由于目前新人尚未退休(假设新人平均参加工作年龄为20岁,最早退休年龄为50岁,从转轨后的1998年开始参加工作,那么最早退休年份为2028年),因而从1997年至今退休的全是老人和中人,本文将仅测算和分析1997年-2013年离退休老人、中人的养老金给付水平,研究1997年一2013年转轨成本是否存在以及如果存在每年发生的转轨成本金额及其对基金缺口的影响程度。

转轨成本的涵义可以界定为,新制度兑现旧制度积累下来的养老金权益所超出新制度给付能力的那部分金额。很显然,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新制度下养老金给付能力的衡量标准;其二,旧制度积累的养老权益在新制度下的给付标准。下面将分述之。

(二)转轨成本的衡量标准界定

1.新制度下养老金给付能力的衡量标准

对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离退休人员养老福利程度、生活保障程度以及制度设计的养老权益目标是否实现的指标。首先须界定两个范畴的养老金替代率概念:按制度规定的缴费率缴费时所应当实现的替代率称为制度缴费替代率,简称为缴费替代率;按制度规定的待遇计发办法所能够达到的替代率称为制度待遇替代率,简称为待遇替代率。由《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 1997]26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38]号)可知,我国新制度设计的养老金给付能力应由缴费替代率决定。新制度养老金的给付能力既要体现对新制度下老人、中人、新人养老权益的保障,又要体现其财务承担能力,且与制度设计的待遇替代率保有了一定差距。“说明制度设计的给付能力大于制度设计的待遇标准,即制度设计本身已经留出了巨大的支付空间。在制度正常运行情况下,不应当出现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形。”(褚福灵2006)。也就是说,如果新制度正常运行,其以缴费替代率为标准的给付能力的制度设计是合理的。

具体测算方法上,由于转轨成本只在统筹账户内部消化,因而在考虑新制度对养老金历史债务的给付能力时,只对统筹账户的给付能力进行衡量。由于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制,可由现收现付的收支平衡原理作为新制度下统筹账户养老金给付能力衡量标准。公式表达为:

新制度下应消化的历史债务=参保在职职工人数×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总缴费率×划入统筹账户比例

(1)

统筹账户缴费替代率=统筹账户缴费率×赡养比

(2)

2.旧制度积累的养老权益在新制度下的给付标准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38]号)文明确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任务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其“保基本”的目标定位比较符合我国转轨初期新制度下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共同福利权益保障。但“保基本”的内涵是什么,多少退休金才能保基本,政策上无明确的规定,理论界也无一致的结论。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60%的目标替代率是制度设定所希望达到的替代率水平,即实际给付中应达到的替代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c9认为,基本保险加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大致在60010左右是合理的。李珍(2012)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应该为生存必需品相关的消费支出提供保障,而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平均替代率至少要达到60%才能基本做到“保基本”。因而在新制度下衡量对旧制度所积累的养老权益的承诺标准时,笔者认为以600/0目标替代率作为考核标准较为合理,体现了新制度下对老人、中人和新人等离退休及在职人员相对公平的待遇保障,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权益的公平性、转轨成本的规模及制度的承受能力。

由于转轨成本只在统筹账户内部进行考查,因而需考查60%总目标替代率下对应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同时,由于目前统筹账户只包括老人、中人的养老金给付,则统筹账户的目标替代率应为老人、中人养老金平均目标替代率。在具体测算方法上,由于老人的养老金全部从统筹账户内支付,老人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应为60%;中人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应等于60%目标替代率减去中人个人账户实际支付所产生的替代率。其中,中人由于个人账户积累不够,因而不能用制度设计的中人、新人的平均个人账户目标替代率去考查,而是用中人实际所享有的个人账户替代率去衡量。

用公式表示为:

旧制度积累的养老权益在新制度下的给付标准=老人、中人离退休人数×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老人、中人统筹账户平均目标替代率

(3)

3.转轨成本的衡量标准

根据转轨成本的含义和上述分析,进一步考核现实运行中老人、中人养老金支出是否超过了新制度的承受能力并产生了转轨成本。由于实际运行中的给付标准与制度设计的目标替代率不完全一致,因而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若实际给付大于或等于目标替代率且超过了制度设计的支付能力而产生的基金缺口称为转轨成本;若实际给付低于目标替代率则无论其是否超过了制度设计的支付能力均不构成转轨成本。同时,若实际缴费率低于制度设计的缴费率而产生的缴费收入减少、支付能力下降,以致养老金正常给付下资金不足,由此而产生的基金缺口也不能归咎于转轨成本。

在具体的测算方法上,可以按上述三种情况测算1997年-2013年的转轨成本。关于实际缴费率与政策规定的缴费率关系设定,由于我国的缴费率畸高,所以现实执行中多缴费的可能性较小,逃费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在下列分类中不考虑实际缴费超过政策规定的情况,事实上现实运行的结果也是如此;关于实际待遇替代率与目标替代率的关系设定,由于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从转轨之初到现在变化较大,由1997年的约80%下降到2013年的约40%,因而对实际待遇替代率作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即大于、等于或小于目标替代率。同时下列三种情况下的缴费率和替代率均指统筹账户的缴费率和替代率。

设:Rn为制度设计的统筹账户缴费率;R’n为实际运行的统筹账户缴费率;Tn为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T’n为实际运行的统筹账户待遇替代率;Wn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Pn为参保在职职工人数;Q。为离退休老人、中人人数;其中,n表示年份。

则每年应产生转轨成本和基金缺口,且转轨成本=基金缺口。

公式表达:

如果制度设计的缴费率是合理的,且划分到统筹账户的比例也是合理的,在人口结构比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则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主要为转轨成本的存在,且等于全部的转轨成本,即制度设计的转轨成本。

则每年应产生转轨成本和基金缺口;且转轨成本<基金缺口。

公式表达:

由于实际缴费率低于制度设计,而实际替代率正常给付,则会由于缴费不足导致资金的不足;基金缺口大于转轨成本部分为实际缴费率低于政策规定的那部分。

不产生转轨成本;有可能产生基金缺口。如果实际的养老金支付大于养老金收入,则产生基金缺口,反之则不会产生基金缺口。转轨成本、基金缺口的公式同上述2中公式。

三、转轨成本的定量分析

(一)定量指标

由上述分析,形成转轨成本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转轨成本为养老金给付中超过新制度可消化的那部分金额,即养老金给付超过新制度设计的统筹账户正常缴费收入的金额;二是新制度的养老金给付须体现旧制度下积累的养老权益的合理保障,实际给付的待遇替代率应大于或等于老人、中人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所产生的基金缺口才可以判断为转轨成本。转轨成本分析中所涉及公式如下:

新制度下应消化的历史债务=PnWnRn (7)

新制度下应产生的转轨成本=PnWnRn-QnWnTn (8)

实际给付应产生的转轨成本=PnWnRn-QnWnT’n (9)

实际运行中产生的基金缺口=PnWnR’n-QnWnT’n (10)

(二)新制度下统筹账户对历史债务的消化能力测算

本文采用1997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养老保险、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对转轨成本、统筹账户基金缺口等进行测算。首先对转轨成本应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新制度下统筹账户对历史债务的消化能力,即新制度设计下统筹账户的正常缴费收入进行测算,以此作为测算转轨成本的标准之一。

由表1可知,1997年-2013年统筹账户内人口结构比趋于平稳,说明在现收现付制下,其产生基金缺口的原因之一应是转轨成本。同时由政策规定的缴费率测算出来的缴费替代率显示,缴费替代率逐年上升,且从2006年起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说在正常缴费下,新制度对隐性债务的消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且从2006年起养老金给付水平超过新制度设计的60%目标替代率水平。很显然,在正常缴费和正常给付的前提下,从2006年起,养老金给付能在统筹账户内部消化历史债务,不再存在转轨成本的问题。

(三)新制度下应产生的转轨成本测算

按转轨成本应具备的第二个条件——新制度下对旧制度积累的养老权益的合理保障,对体现老人、中人养老权益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进行计算,并以此测算出养老金正常缴费和正常给付下1997年-2013年应产生的转轨成本。

统筹账户的目标替代率为老人、中人的统筹账户平均目标替代率。同时,在养老金替代率的具体计算方法上,由于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基数有四种标准:养老金最后收入替代率、终生平均工资替代率、某些年份的平均工资替代率、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本文拟采用第四种,即养老金占当期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测算结果见表2。

可见,如果按新制度设计的缴费率及60%总目标替代率进行养老金的筹资和给付,统筹账户转轨成本在1997年-2005年存在,且对应的1997年一2005年目标替代率大于缴费替代率,养老金给付超过新制度设计的缴费收入;而2006年-2013年则相反,对应的2006年-2013年目标替代率小于缴费替代率,养老金给付低于新制度设计的缴费收入,新制度完全可以在统筹账户内部消化历史债务,养老金支出不再产生转轨成本问题。表2数据显示,1997年-2005年所产生的转轨成本总额被2006年-2013年资金盈余抵消后的累计余额约为1197亿元,即1997年-2013年不仅没有产生转轨成本,反而产生资金盈余1197亿元。

(四)实际给付应产生的转轨成本测算

由于实际运行与制度设计不一致,因而转轨后历年的养老基金缺口、转轨成本与制度设计均不一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38]号)文明确规定,老人的养老金待遇“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法。”即老人的养老金权益标准沿续旧制度并随时调整。中人的养老金标准为新制度下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可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国养老金的给付标准是实际待遇替代率,与目标替代率并不一致。

由转轨成本应具备的条件,测算实际给付应产生的转轨成本需先测算统筹账户内老人、中人养老金实际给付的待遇替代率,再与目标替代率相比较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转轨成本。具体方法为:首先计算老人的养老金支出,再由全部的统筹账户支出倒推出中人的养老金支出。设1997年为最后的全部老人离退休年份,则老人1997年的人均养老金支出标准可由当年的全部养老金支出除以全部的离退休人数计算得出,之后年份的老人养老金人均支出标准根据1997年-2013年人社部(或劳社部)的各年养老金政策调整标准得出。从而可测算出各年的老人、中人养老金实际运行的待遇替代率和对应的转轨成本。测算结果见下表3。

可见,实际运行中1997年-2013年老人、中人统筹账户平均替代率约为59.09%,约等于表2中制度设计的统筹账户平均目标替代率58.94%,从养老金平均支付水平看兑现了新制度对旧制度养老权益的保障。但老人、中人统筹账户实际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2013年低于目标替代率,即从2003年-2013年起不再产生转轨成本,由此而产生的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不能归咎于转轨成本。同时,表3数据显示,如果按正常缴费和当前的实际给付,因转轨成本所造成的总基金缺口不仅不存在,反而因转轨成本的逐年降低直至消失而给养老金总收支形成约2.9万亿的盈余,抵减了基金总缺口。而事实上,从1997年-2013年我国统筹账户的基金缺口呈逐年递增状态,总额达2.6万亿(见表4),可见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真正原因不全是转轨成本,而是实际平均给付标准达到了制度设计,但实际缴费标准达不到制度设计而形成的资金不足所致。测算出来的1997年-2013年统筹账户平均遵缴率(即实际缴费收入与新制度设计的正常缴费收入之比)只有约65%,进一步验证了实际缴费率之低直接影响了保费资金的不足,是造成收不抵支的主要原因。

四、1997--2013年转轨成本占统筹基金缺口的比重分析

(一)1997年-2013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统筹账

户养老基金缺口测算

由保险精算技术可测算出我国1997年-2013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统筹账户实际运行的收、支、结余结果如下表4所示。同时,由于每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统筹账户总基金收不抵支,因而测算过程中未考虑部分盈余地区的基金投资收益。

表4测算结果显示,1997年-2013年统筹账户收入的平均增长率高于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但收入的基数较低,其绝对数每年均低于支出的绝对数。因而统筹账户依然每年收不抵支,且基金缺口逐年攀升,截至2013年底,统筹账户基金总缺口达2.6万亿元。

(二)1997年-2013年转轨成本占统筹基金缺口的比重分析

为细化统筹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需进一步研究统筹基金缺口的原因究竟哪些是转轨成本造成的,哪些是资金的不充足性造成的,以及转轨成本到底占基金缺口多大比重。下表5反映了1997年-2013年转轨成本与基金缺口的关系。

综上可知:实际运行中若严格执行制度设计的缴费率和目标替代率,则统筹账户基金缺口和转轨成本均可在2006年-2013年消失;实际运行中若能保证正常的缴费率,由于实际替代率逐年降低,从2003年起已低于目标替代率,则转轨成本从2003年起不再存在,也不再是产生基金缺口的原因。然而,由于现实执行中并不能保证正常的缴费率,测算出来的1997年-2013年平均遵缴率(即实际缴费收入与新制度设计的正常缴费收入之比)只有约65%,导致实际征收到的缴费收入远低于制度设计,因而即使在实际替代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每年的统筹基金缺口依然逐年上升,与政策最初的设计相差甚远。

同时,1997年-2002年实际替代率下所产生的转轨成本占基金缺口的平均比重为73%,也就是说剩余27%的基金缺口是其他原因所致;且2003年-2013年全部的基金缺口产生原因也与转轨成本无关,需另考查其他原因。若考虑老人、中人统筹账户在实际缴费率下的养老金给付达到目标替代率标准,则现有的基金缺口会进一步扩大。表5结果显示截止到2013年统筹账户累计基金缺口将扩大到5.49万亿元,比现有统筹账户的实际基金缺口2.65万亿多出约2.84万亿;而实际运行中的统筹账户基金缺口是在实际缴费率下,由低于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实际替代率给付标准所产生,因而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遵缴率的过低导致的资金不足所致,需另考察遵缴率过低及导致资金不足的其他原因。

五、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转轨以来的1997年-2013年由于实际替代率的下降,转轨成本也因老人、中人福利的下降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因而造成基金缺口的主要原因并非转轨成本。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之后运行的结果是以牺牲老人、中人的福利程度来降低转轨成本;且从2003年起,养老金的给付已低于“保基本”的目标值,既不能反映对老人、中人养老福利和基本生活的保障,也不再产生转轨成本。在这种较低的养老金支出水平下统筹基金缺口依然逐年增加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养老资金来源不足。

从政策规定来看,我国养老金统筹账户的缴费比例是逐年上升的,但其现实的遵缴率却是逐年下降的,这是导致统筹账户资金不足、基金缺口逐年扩大的直接原因。在考虑过去制度覆盖内人口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资金不充足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如:养老金来源渠道单一、未充分发挥多支柱的优势;制度设计的缴费率过高致使遵缴率过低;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的不合理导致其不同年份收支匹配的不合理;养老基金投资的局限性降低了基金的增值收益、政府未能明确转轨成本的财政责任及偿还方法使得转轨成本只能在制度内消化等。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适度降低缴费率,使之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可执行性。

二是合理预测未来人口结构比和养老风险,合理设计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计发系数。

三是合理测算每年应发生的转轨成本,区分基金缺口中转轨成本和非转轨成本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四是提高实际待遇替代率,使其达到目标替代率标准,从而达到“保基本”的目标,避免以牺牲离退休人员的福利为代价来减少历史债务和转轨成本。

五是充分发挥养老金多支柱的功能,扩大养老资金的来源。

六是尽量发挥养老金全国统筹功能,提高统筹账户养老基金收大于支地区的基金投资增值效应,以弥补统筹账户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地区产生的基金缺口。

七是发挥政府承担历史债务的兜底责任,明确制度内外转轨成本的消化渠道。

参考文献:

[1]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转轨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第5期.

[2]徐瑾,刘畅,论我国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合理消化[J]经济问题探索,2007第5期.

[3]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

[4]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转轨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第5期.

[5]龙卓舟,养老社会保险隐性债务不等同于转制成本[J].财经科学,2007第6期.

[6]何晖,风险管理视阈下养老保险转制成本消化的再思考[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0第2期.

[7]蔡向东,统账结合的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8]褚福灵,论养老保险的缴费替代率与待遇替代率[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第1期.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保障课题组,分离体制转轨成本,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世纪之交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轨研究报告[Jl管理世界,2000第6期.

第6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肩负着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工程师的重任,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1]。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高校工程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认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参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目前该协议组织共有15个正式成员、7个预备成员,我国是第21个成员。该协议要求各正式成员采用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已经有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10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完成第二轮认证[3],大连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加2014年度专业认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规定,对工科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4]:

(一)课程体系方面

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1.工程基础类课程。各校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

3.专业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二)实践环节方面

必须包含的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设计(论文)方面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毕业设计应有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

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结题答辩等。

三、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因此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及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但是很多学校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论文、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表现在工程制图、金工实践、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高学历却无工程背景,既有工程背景,学术水平又高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少食品企业生产技术、工程及工厂设计的实际经验,有的甚至无工程专业教育背景[6]。由于顶层设计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将教师的职称、评优、考核等与挂钩,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更愿意扎根实验室,而不愿意到企业一线指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工程教学质量。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学生工程教育水平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特别是工程相关实践在学生综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学生的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较低,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四、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加大工程类相关课程设置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保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新增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删除课程论文类实践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新增《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工程类相关的实践环节。

(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课

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现今所招聘青年教师学历高,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锻炼与职称考核、评优等挂钩,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晋升的青年教师,至少有半年企业或生产基地实践的经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除为本科生授课外,实施“双师制”,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时,加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

将原先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从4.0学时提高到6.0学时,周数从8周提高到12周。针对之前毕业学生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中必须有50%以上做毕业设计。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课程考试改革,将课程考核从过去的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测、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0%。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期末压力,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其他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毕业条件、支持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力争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网站[DB/OL].http:///column.php?cid=18&ccid=36.

第7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 工程造价专业 对“证”施教 改革

一、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目前的教学状况

1.学生状况

这几年,各大院校都在扩招,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分录取。例如高职高专(二)录取分数线普遍在180分左右,这样使得入校学生普遍基础差,自我约束能力也差,尤其在理论课上表现突出,不愿听也听不进去,久而久之,旷课、逃课现象日益严重,无法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

2.教师队伍状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担任的,理论知识强,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学校一直强调工学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但实施起来还是比较难。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围绕教室为主,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而学生偏偏不喜欢理论,很多教师都反映学生太笨,教不会等等,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却丝毫不反思。

3.课程设置状况

目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为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比如英语、数学、建筑识图、建筑构造等;第二学年为专业课,比如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计价、计价与控制等课程,第三学年为学生实习时间。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虽然学生实习时间有一年左右,但据实习单位反馈效果却不理想,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基础太弱、动手能力差。

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现对“证”施教的改革路径

1.教师队伍必须为名副其实的“双师”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并没有普及“双师”,甚至很多教师名义上为“双师”,但实际上只是带了几节实践课而已,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点考核,没有真正走进企业中。这样的教师队伍本身就不够资格,如何能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据了解,有些造价专业教师在自身未取得任何执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情况下却是学校培训“造价员”师资队伍中的主力骨干,其效果确实让人担忧。所以要使工程造价专业在对“证”施教改革上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至少先取得“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而且学校在这方面最好实行奖励政策,这样不仅对培养“双师”教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学校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都至关重要。

2.教师必须走进企业

有了“造价工程师”这样的证书,缺少实践操作照样行不通。参加过“造价工程师”考试的人都知道,其实这些考试无非也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几本教材翻来翻去,教师还得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空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自做几个大项目比所有理论都强,而且理论贯穿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让专业知识发挥最大的效应,这才是一个“双师”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学校对利用假期顶岗实践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补助,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往企业派送教师。教师有了真才实干,才能更好地培训学生。

3.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在高中学习时期是被老师认定的“坏”学生。这些学生有个共同点就是不爱学习,曾有学生表示只要是理论课,不超过十分钟准会睡觉。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把本科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用到高职教育中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笨学生,他们的智力并不比本科学生低,只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讨厌理论课而已。很多老师曾反映,只要涉及实践动手的知识,个个表现欲很强,气氛活跃,敢说敢做。所以学校得反思,教师也得反思,怎样让枯燥的理论课讲授变成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实践课,怎样让厌学的、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学校必须组织所有专业教师进行长期的探讨,把教学改革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4.合理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强训

高职院校学习时间为三年,其中第三年还要实习,真正校内学习的时间仅仅两年。 这两年中要学习很多的专业课程,还有很多的基础课程,比如英语、数学等。造价专业学生课程安排较紧,经常一天八节课。为了让他们顺利毕业,学校会安排在考前进行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很多学生由于白天课程安排较满,晚上又得继续上培训课,体力透支,很难坚持下去,导致培训课的到课率越来越低,这样学校教师花费了大精力,学生却收不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对“证”教学取得较高突破、学生拿证的比例增加,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在考证的学期适量少安排些课程,将与考证关系密切的课程在考前先安排讲授等等。

【参考文献】

第8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师;团队;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2005年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以来,现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1/3,工程专业类在校生超过300万人,占全国本科总数的1/3,毕业生超过100万人,占全国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工程教育占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样一个大团体得到了《华盛顿协议》的认可,不仅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1]。”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培养出面向世界的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标准,其思想和理念也是通过标准体现的。2014年国家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在这一标准中,师资队伍是核心,是实施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2];与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达成程度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团队的建设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

1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及当前的团队教师状况

1.1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出教师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教学水平与能力、工程实践经验、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能很好地开展复杂的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要让工程教育走到工程的轨道上来。

1.2团队教师状况

1)工程实践背景不足。团队中的教师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他们大多数的人生轨迹就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学习了较多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深厚,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没有工程背景。对生产设备及其技术改造、维修、更新情况了解甚少,难以适应培养和训练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需要,也难以完成“对学生进行各种指导、咨询、服务,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学生们的职业从业教育”,无法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2)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不能满足要求。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要求企业、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团队中有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他们来到学校参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这些技术人员被聘为兼职教学人员,但数量较少,且流动性大,难以满足对工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参与要求。3)思想认识程度差距大。团队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有时为了应付各种评估工作需要简单组合在一起;团队教师的自我管理概念不强,没有明确的计划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思想上重视和关注程度不能满足要求,进而影响了团队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的持续性。

2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团队中的专业教师是课程体系的实施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特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贯彻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为培养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人才的重要工程,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是教学任务高效完成的保证,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团队以团队负责人为核心,以有效提高工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有效提高和面向职场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作为愿景目标。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团队负责人

团队负责人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有丰富的教学、工程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能力,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能够在团队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组织团结教师。在团队教学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方面,团队负责人还要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2.2团队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团队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实施者。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明确每个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承担的责任,教师理解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责任,明确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会议、交流和研讨了解专业的工作要点和具体工作布置。通过课程研讨、修订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大纲,以及相应的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熟悉和掌握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自己承担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关系,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要求对应起来,从而理解课程所肩负的学生培养责任,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切实执行。教师从规范教学过程的每项活动入手,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各类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具有更加开放的教学观;鼓励和引导团队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与企业开展合作,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获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团队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学科竞赛指导;鼓励教师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和工程项目设计,与企业及各类科研院所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设教学与工程型的教学团队,有效提高教师们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从企业、行业聘请热爱教育工作,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关注教学的同时,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关注教师履行岗位责任,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争做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树立优秀教师的模范标兵。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实验室熟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青年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活动。青年教师还承担着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通过项目的实践,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也帮助青年教师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提炼研究方向、积淀研究经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转变角色,过好教学关[3,5]。

2.3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围绕教学构建的教学团队,把课程教学作为核心,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团队建设过程中以学校政策为基础,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项目,引导教师要“讲好1门课,承担1项科研项目,服务1家企业,有1项特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确保每位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与其所承担的具体课程相匹配,为课程教学注入大量的工程实践内容,从而对学生培养形成直接有力的、可持续性支撑,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让团队的教师们站在学科的前沿可持续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团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学支持着科研,科研引领着教学,两者有机结合,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4]。

2.4教师参与专业思想教育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专业认知指导,为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目标提供指导,为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进一步确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开设专业导论课,加强选课指导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思想指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的性质、特点、知识体系、历史沿革、发展方向、社会影响等相关内容。各门课程开设课程导论内容,介绍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能结合自己的爱好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举办不同类型的报告会和讲座,开展专业发展教育,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专业素质[6]。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自我职业测评、专业技能素质拓展及就业、创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训练求职技能,鼓励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职业观,努力提高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实习等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勇于吃苦,敢于攻关和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指导服务[7]。

3结束语

教学团队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后台支撑。通过团队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形成相互依赖,具有特定教学目标,治学严谨,师德高尚,面向生产一线,熟悉现代工程技术的教学团队。建成一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有利于教师们职业发展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实现教师发展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晋浩天.工程教育认证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光明日报[N].2013-11-27.

[2]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李敏,肖瑛,张俊星,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5(5):14-16.

[4]李敏,张俊星,陈兴文.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0(6):17-19.

[5]胡顺仁,赵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武汉大学学院(理学版),2012,58(S2):130-132.

[6]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

第9篇:市政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 专业认证 专业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12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WANG Ruijun, LI Xiaona, REN Jie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Xi'an, Shaanxi 710048)

Abstrac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basi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o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wo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ne i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ditions, two is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documen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course. In this paper, the idea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a reference value for other engineering major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基础,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②③专业建设水平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④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2006年5月,⑤其目的是保证与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⑥⑦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或本专业)于2013年通过了有效期6年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文根据专业认证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此次专业认证为契机,研究提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1 专业认证以前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起源于1937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水利系,至今已有78年的办学历史。本专业拥有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优秀教学团队,以“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在水利水电及相近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截至2012年底,本专业教学实验室总面积已达6000余平方米,开设课程实验11门,其中设计性实验30余项,核心专业课程均开设有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本专业长期坚持以学生为本,顺应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努力奋斗。

专业认证以前,我们通过与兄弟院校相同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本专业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实验室陈旧老化、实验项目不够完备等。(2)教学文件与认证标准不相适应。

2 专业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2年申请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参加并顺利通过有效期6年的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前后近3年时间里,我们以此次专业认证为契机,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实际,以认证标准为准绳,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文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改和提升,为有力促进本专业的持续改进、有效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主要思路有:(1)为提升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实施专业7实验室的更新改造项目。(2)为系统提升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

3 专业建设的实施内容与过程

针对本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专业建设的对策与思路,我们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文件进行全面整改和提升,主要内容有:

3.1 专业认证前,积极实施专业实验室的更新改造项目

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经过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我们研究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更新改造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水工实验室改造实施计划》。全部项目于专业认证前按计划圆满实施完成。

专业实验室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如下:(1)调整地下洞室结构模型实验室的整体布局,并进行恢复重建;(2)扩充土坝渗流实验室的使用面积;(3)将原压力管道非恒定流实验室进行搬迁后异地重建;(4)在原压力管道非恒定流实验室新建水电站厂房拆装实验室;(5)对水工专业教学模型室中原老旧及残损的教学模型进行全面更换;(6)对本专业全部实验室进行内外环境整治。

3.2 专业认证后,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

专业认证后,针对专业教学文件与认证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突出问题,从2013年底至2015年4月,我们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4版),并针对水利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在本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和不足,扎实推进了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其中包括: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部分教学管理文件进行补充和更新。通过上述整改,系统提升了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本次教学文件的主要整改情况如下:

(1)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相对于现行的2012版培养方案,本次培养方案的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①根据本专业发展实际,并结合认证标准要求,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

②修订完善了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使其能实质覆盖认证通用标准的毕业要求;

③按照认证标准要求,在培养方案中补充了关于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描述(毕业生发展预期);

④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水利类专业《补充标准》关于经济、环境、法律(规)及管理等四类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教学计划中的相关课程设置进行了如下调整:(i)将“工程经济学”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基础课;(ii)取消原“工程合同”、“工程招投标”和“水政与水法”三门院级选修课,将其相关内容整合以后新开设“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必修专业基础课;(iii)将“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管理”两门课程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课;(iv)将“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课;(v)新增“特种坝工技术”院级选修课。

(2)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教学大纲修订。按照上述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能实质覆盖相应的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并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更新或调整。

(3)专业教学管理文件修订。在全面总结以往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认证标准的有关要求,主要对下列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更新和完善: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期评价制度(试行);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持续改进的社会评价制度(试行);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暂行规定。

4 结语

专业建设水平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如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与思路,是值得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2013年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在专业认证前后三年时间里,通过与兄弟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对比分析,对本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更新改造,在提升本专业教学条件的同时,还为本专业获得6年有效的优秀认证结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并为有效提高本专业课程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系统提升了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了本专业的建设水平。本文提出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方法,在工科类专业建设中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陕西高等学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张黎骅,倪福全,甘露萍.农业水利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24-225.

② 刘传林,李继中,钱武.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39-40.

③ 周建超.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44(4):7-11.

④ 冯建刚,朱成立,王为木.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1:72-77.

⑤ 毕颖,刘桂萍,李文秀,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化工专业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4.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