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概论课堂总结范文

人工智能概论课堂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概论课堂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概论课堂总结

第1篇:人工智能概论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创新创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26-03

Practice of Add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ation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Wang Yunling1, Xi Jianguo1, Zhang Xiangmin2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al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 suggests that adding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ation on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 from teaching outline,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actice, course examin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action orientation teaching model

Author’s address

1 Vehicle and Motive Power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2 Law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更多的院校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依托高校专业教学优势,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失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发展方向[1]。本文以交通运输专业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高校创业教育。

1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2-3]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简称ITS)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

1)ITS框架体系。确定适合交通体系的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国家进行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实施、管理、设计提供依据。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用户服务、逻辑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通信体系结构、标准化工作、费用效益分析及评价、实施措施及策略等七点。

2)ITS关键技术。该课程主要介绍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车辆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IC卡技术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都属于世界高端技术,研究深入,并且创造的社会价值很大。

3)ITS的应用。该课程主要介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共交通服务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多式联运系统、都市集成枢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车辆系统、自动公路系统、紧急事故处理等应用,这些应用与国民息息相关,创造了高额的社会经济价值。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产品,占领市场份额。

2 智能交通系统的学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涉及车辆、交通、运输、道路、通信、控制等多学科。其基本理论框架从实践出发,经过抽象、概括、归类得出的科学实践的模型,反过来又结合各种技术措施用于指导交通运输实际问题。课程特点可概括为“概念多、理论多、内容多、理解不易深入”,而这也是学生在学这门课程中反映最多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理论框架来源于实践,但不是推理得出,而是通过归纳总结、反复实践验证得出合理结果,有了框架理论才可介绍主要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在讲述时,虽然强调理论框架体系的基础地位,并要求详细讲解,但是学生仍显得似懂非懂。由此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认为该部分内容意义不大,也就是“学了没用”,从而严重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从学生的考试中也可看出一些问题,在回答主观性题目时,存在的问题较多。对于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题的解答主要靠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很快就忘了,无助于这门课的学习;反映学生理解水平的论述题,学生的回答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就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差。比如,论述题“谈谈你对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的理解”,学生一般将课本上智能交通系统概念、框架体系、车辆导航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内容死记硬背下来答上,并无自己的理解看法,对智能交通系统真正的应用并无太多了解。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就要想学生所想。如今的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心中所想主要是能够学一些有用的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就业。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与实践联系较紧密,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课程中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这样,不仅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增强,还训练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有利于创造互惠双赢的局面。

3 如何在ITS课程中融入创新教育

在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中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授课方式,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经验。

3.1 教学大纲

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大纲一般2~3年修订一次,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修订过程中,可在教学大纲中有意识地逐步添加创新创业内容。

1)在“课程基本要求”中,增加“了解当前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经济技术产业”等内容。

2)在“课程内容”方面,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两大部分内容中,增加先进技术的案例。最好能以某一个项目为例,介绍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工具等内容。

3)“习题”部分,可以形式多样化,增加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

4)“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可以适当灵活,应当增加创新创业的思想,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单纯的普通试卷考核方式很难体现学生的全面学习成果,而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3.2 教材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材比较多,大多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普通教材,如《智能交通系统概论》《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原理与应用》等。笔者建议可以选取这类教材作为主教材,系统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增加智能交通系统有关创业实例作为补充。教师在授课时将辅助教材融入主教材中。当然,也可以自编教材,侧重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以教材结合创新创业思想,将案例编入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知识中去。当然,因这类教材专业目的性强,可作为教师、学生的重要参考教材。

3.3 课堂授课

课堂授课是在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授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的接受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和适当教材,选取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

笔者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已有4年的时间,授课对象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尝试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1)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授课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等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是处在积极的、主动的地位,教师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来。学生需要动脑动手,亲手操作,进行观察、收集、分析资料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性的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大学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讲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两大部分内容中,引入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讲述一些世界前沿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技术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入当前国际或国内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产品,如智能车辆技术、车辆模拟驾驶技术、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智能交通控制、交通监控图像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不停车收费等技术产品。

2)授课顺序适当调整。通常的授课程序是先讲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再讲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最后一部分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前面听着没意思,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行顺序调整后,先讲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联系国内及国际上实际的应用成果,接下来介绍要实现这些应用需要哪些主要的技术,最后介绍实现实际的应用效果不仅要有技术支持,还要有框架体系支撑。这样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角色的适当调整。对于授课内容中比较偏重于理论、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述,而后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再进行重复讲述,直到学生都理解了为止。另外,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部分,可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查询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并适当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表明,这样做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验证学习内容、增加直观认识并进一步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可通过现有的教学设备开展课程实验,切实接触其核心技术。做实验时,不拘泥于参观、演示等被动的方式,可进行拆解观察、编程修改等模式。也可通过布置实践类作业,完成学生自主的实践环节。

智能交通系统这门课共开设了车型自动分类系统和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两个实验,可将这两个实验设计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前只告诉学生实验目的和必备的实验设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实验,学生不但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实验技能、方法,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布置实践类作业,如布置调查社会性停车场的智能控制模式、调查车辆智能控制设施等实际调查类环节,并衡量其社会经济价值,进而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理想。

3.5 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的考核可以总结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看到自己的学习程度,一个合理的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较为死板,尤其是理工科课程,多以试卷考试为主,学生需要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对于智能交通系统课程,在适当引入创新创业的内容后偏重于实际应用,概念等识记部分的比重相应降低,可采取布置论文、大作业、项目报告或者辩论口试等形式。考核形式亦可不局限于一人一题或一人一卷,可以分组协同,共同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具体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当然采用非试卷的考核形式,应做好考核计划并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以更好地考核每个学生的学习实践水平。

4 预想

通过融入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为创业积累一些理论基础。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可能终究只是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门课并训练部分学生的创业能力,可在课程考核中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对于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可组建创业兴趣小组,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模拟创业。考核时,可要求学生交付企业计划书、可行性报告、企业年终总结等资料,分别予以考核。对于创业兴趣不大的学生,可按常规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课程改革,可望实现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项民.基于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范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68-69.

第2篇:人工智能概论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 Web 3D 三维虚拟现实 远程3D虚拟教育 3D课件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系统工程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与关注,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包括虚拟场景、虚拟人物、虚拟环境等,正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我将分析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将这项技术在美术教育中各个方面的优势,以及对未来的美术教育的设想。随着中国的人口问题日益严重,教育问题将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师质力量就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环境、教学设备、课堂气氛等,就是次要方面。如何利用三维虚拟技术提高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特别针对美术教育这个范畴,我将会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大胆的预测。

二、当代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概况

1.三维互动技术的基本分类

三维虚拟互动,包括虚拟现实与制造,以及虚拟互动,近20年来,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迅速发展,已经和正在促使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全球正经历着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转变。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也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基础。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是众多相关科学与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技术和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虚拟制造(Virtual Manufacturing)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对计算机建模与仿真,虚拟现实,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群组协同工作,模拟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对一系列的工序,如产品设计、加工、性能分析、销售等作出综合评价,以增强制造过程的正确决策和控制能力。

虚拟互动(virtual interactive)包括网络互动,以及计算机人工智能仿生互动艺术(AI),现在的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如网络通讯、网络交易、网络娱乐等。在网络户动功能上基本上是人,计算机是被动的互动形式,当虚拟互动加入人工智能仿生,那么计算机里的生物就会像现实世界的生物一样生长,而且能与生物发生互动。

2.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三维虚拟互动技术,主要是虚拟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就是用相关的学科,来源于电影技术。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利用人类两眼之间的视觉位置差技术的立体电影,利用接近为人眼水平视角的宽荧幕电影,水平视角与垂直都达到360度的原理,制造出球幕电影①。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配合了多种虚拟接口传感器,如数据手套(DATA GLOVE)等。再配合现影器,利用VGX控制,交替显示左右眼观察图形,用户则佩戴一种左右镜片交替“开”(透光)、“闭”(遮光)的液晶光闸眼镜,虚拟出虚拟的环境和真实的触摸感。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者的视觉与触觉,利用高科技虚拟出真实或者虚幻的人或物,令用户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三维虚拟与互动技术的现状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航天领域中应用发展得最快。其中,777运输机的全无纸化设计,哈勃太空望远镜修复前的宇航员的训练和飞行仿真里面,运用此技术最广也最成功,利用三维空间建模降低成本,虚拟制造提供虚拟真实测试环境,计算机分析数据,减少浪费。在外国的许多拍卖会,博物馆为了保存真品,会利用三维仿真立体使虚拟再现古董或珍宝。而互动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从网络互动到现在的真实虚拟互动,通过三维感光投影仪、感光摄像头在广州的动漫星城,利用感光的光学仪器,对投射出的3维或2维场景,进行人机互动,如人经过感光摄像头,将在液晶屏幕上看到换了2维发型的自己,还有3维感光投影仪,投影仪从天花板投影在地上的小型足球场,加上足球,利用感光设备,两个人就可以在虚拟的足球场上踢虚拟的足球。变场景后,人经过投射的范围,人经过的地方就会开出虚拟的花朵或烟花。但是投影技术还需要传播介质,如白色的墙,或幕布,还有水幕,相信将来10年内会有通过空气介质可以传播的投影仪。

三、三维虚拟互动技术与高校美术教育

1.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师资力量所面临的压力

目前学校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应把更多励志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院校学生,纳入教师队伍。青海西宁第十四中学庞晓丽委员说,教育部推出师范免费院校试点太少,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不到这项优惠政策。由于对教师考核过于单一,教师行业压力大,待遇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愿报师范,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加上扩招的缘故,教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30个人一个班,到现在的60个人一个班,间接使教育质量下降。如果能逐步扩大试点免费师范教育试点,使家境贫寒、学习优秀的师范院校学生补充到西部教育队伍,将会形成良性循环。在南部地区,人口密度集中,学校扩招情况严重,有些高中学校一个年级有16个班,更有些中专、技校,只要交学费都收,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在大学,美术教育问题也很突出,高校扩招,教师不足,编制老师有指标不能想招就招,也导致很多教师要同时教一到两科或者几科不是自己领域的课程,间接导致质量下降。

2.高校美术教育与教学模式的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师资的解决,一部分是通过将自己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或引进其他艺术设计院校的毕业生直接作为教师启用,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较高(高等院校教师目前普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但职称偏低,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教学水平大打折扣;另一部分则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艺术设计的,这部分教师多采用短期进修、培训或自学的方式转入艺术设计,没有接受过专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具备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大多数人很难胜任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现在高校教学模式基本有三种模式:A类:教课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B类:教师个人知识;C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的知识。在大部分传统模式中,课程与教学分离。教学计划和大纲由国家规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由专家编写,教师教学参考书资料去教学,强调学生对教科内容的记忆与内化,A型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B型,几乎没有C型的知识。②

3.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在美术教育领域广泛运用的可行性

针对这种情况,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就能基本解决美术教育的问题了。美术教育分成理论欣赏课和实操实践课:

(1)理论欣赏课的传统与前瞻的对比

①传统模式

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位子上听,加入了三维虚拟户动技术后,学生都戴上三维光闸眼镜,在老师的控制下看到三维立体的中国或外国的艺术家,而且模拟仿真,让这些艺术家做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制作过程,并播放艺术家们的成长过程。这是理论课用的模式,课程包括艺术概论、雕塑理论课、速写、色彩和素描的理论教学等。

②创新模式

老师拿着3D遥控器,在一个没有凳子没有桌子,只有一台电脑、四台立体投影仪,还有2―3套的数据手套的房间里教学。这是欣赏课的模式,如MTV、导演基础、音乐欣赏课、版画欣赏,等等。通过三维立体感光投影仪器,加上戴的光闸眼镜和用的数据手套,学生们会感受到虚拟真实的场面,包括战争场面、敦煌石窟里面的场面、西方宫廷内部场面、世界各个古迹的场面,等等。使用数据手套,学生们还能感受方针古董、远古武器、古人的衣物的重量、质感,等等。且无线蓝牙数据手套有传感器会根据电脑的同步数据,自行调节手套的对学生手的压强和重量,使触摸虚拟物品更加真实,再加上感光的投影仪,学生走动,电脑都会知道,并对学生附近的物品进行解说。通过蓝牙耳机,老师与学生一齐感受虚拟真实环境外,老师还负责切换场景,如果不小心摔坏了虚拟物品,电脑还能仿真落地的碎片和声音,仿真同学走在地上的声音。

(2)电脑实践课程

①传统模式

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动画、环艺、园林、平面设计、服装CAD图等运用电脑作为主要工作途径的专业,传统的教学基本都是学生一人一部电脑,老师在台上控制另一台电脑,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老师的操作,从中学习软件的操作。

②创新模式

加入了三维立体感光投影仪,电脑就会摆放或一个圈,中间一个位子,顶上放4个立体投影,分别播放老师的模型四个面,呈立体形状,加上投影台,学生就不用带闸光眼镜了,直接可看到立体,而老师在台上也可以直接切换学生电脑工作的界面,投射在中间的立体画面,供老师随时批改与调整。如果有什么创作项目的话,老师与学生就共同控制一个模型,对模型的部分删减或者增加。老师还可以播放立体教程,师生一齐围在投影台前看,一齐研究步骤。特别在服装这个专业,利用感光投影和摄像机,使学生设计完立体虚拟衣服后,站在镜头面前还能换调身上的衣服,实体还没做出来就可以有该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图。或者穿在各种虚拟模特的身上,等同学完成课程的作业时,还可以虚拟大型的时装会。

(3)专业实践练习课程

①传统模式

老师带领学生上课,以需要模特或者静物的课程来举例,模特或者静物放置中间,老师与学生都围着模特或者静物写生,模特每半小时休息10分钟,学生则是45分钟一节课,这样会导致几个问题。艺术练习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只要进入状态,就很不希望被打断,因为时间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积极性就会降低。又如色彩课上,包括国画、水粉、水彩、油画、书法等,经常会因为打翻水,或者不小心搞脏衣服、板或者物品,造成清理的麻烦。在老师方面,有时候,老师会在忙于对模特的写生而忽略学生,有时候会因对某个学生的辅导而忽略其他学生的提问,更有时候会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及时来上课导致学生要自己做画。在学生方面,有水平差距,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差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②创新模式

依然是围着模特写生,模特是通过三维立体投影、电脑虚拟投射出来的,可以随意调节模特的身材、相貌、性别、衣着等,而且能放大缩小模特的局部,如肌肉或者衣服,这样就可以把模特写生统一在一个课程上教,如人体速写、半身素描、人物速写,而学生就不再用传统的画板了,取而代之的是数位板,一张4开的数位版,数位笔会模拟各种笔的效果。利用已经存在的科技,在数位板上,老师可以随意切换板上的画面,切换至学生正在写生的画面,立刻做出修改,还可以使画面变成一半写生,一半模特,与之比较。(其实数位板就是个液晶显示器)在教室头顶上的三维投影仪,能虚拟出艺术馆走廊的环境,或者森林的环境等优美的环境,配合仿真声音,使师生们更加进入做画状态。在色彩课上,不同的型号数位笔,代替不同型号的水粉或者油画笔。电脑的画笔工具能模拟出真实的笔触效果。在陶艺或者雕塑、版画课上,开始练习阶段,完全可以用电脑虚拟出来,从而节省原料的浪费。还可以利用数据手套、光闸眼镜、数位笔仿真雕刻刀、仿真真实的压强虚拟出真实的感觉和效果。

(4)老师教案及备课的安排

①传统模式

老师会在上课前的前一两天的时间,把要教的课程安排好,每一节课需要教授的知识,用PPT制作成教案,或者想好静物、模特的安排,第二天按照昨天所想的去安排课程。如果老师当天有事,就可以打电话给班长安排当天的练习,或者将课程延后。

②创新模式

老师会把课程分类,把第二天的课程的场景安排进去,以及师生互动因素安排在里面,已经不是POWERPOINT简单的视频教学。利用3维立体投影仪,如何利用场景结合当天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如课程需要还可以进行不同专业的体验(上部分有解说),或者与另一个教室上课的学生进行互动,互相切磋,都可利用3维立体投影进行同步。因为教师的短缺,有时高校老师会同时上不同的课程,所以该技术为老师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当一些理论课,或者简单的素描、色彩课可以不要实体老师做陪,而是利用预先做好的虚拟老师的教育课程(可循环利用),也就是老师的教案并不局限课程,还会把自己算在内,当导入AI(人工智能),虚拟老师就可以回答一些学生常问的问题,如作品的人物背景,为什么要创作此作品。修改学生常犯的错误,如明暗问题、结构问题等。这些都要实体老师总结出来,放入电脑中,设置好教案后,老师就可以将远程传入教室的电脑里,第二天同时上其他课程的课了,或者进行远程监控或远程教育。这样老师临时有事时,课程也不必延后了。

四、结语

虽然许多内容都是通过幻想出来的,但是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通过这种传统模式与创新模式的对比,更能得出创新模式的优势。学生十分了解国内教育水平的不足,更看到老师们的吃力教学。当代的教育模式,经常会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一种僵持的状态,学生没兴趣听,老师没激情教。创新模式必然要出现,除了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外,还要将先进技术用到美术教育上,如何用、怎么用、什么效果这三个问题就是我所要探讨的,也是未来创新模式的发展路线和前瞻。

注释:

①周祖德.虚拟现实与虚拟制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

②王大根.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

参考文献:

[1]白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2]周祖德.虚拟现实与虚拟制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

第3篇:人工智能概论课堂总结范文

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造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软环境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1实验教学中心概况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2000年7月北京大学规定所有本科生必须修满两学期以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该系列课程列为本科生主干基础课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出于计算机教学统筹规划与建设的考虑,将原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教学实验室、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软件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北大-IBM联合实验室”整合为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由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统一组织授课。

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以来,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一期)”建设资金投入,已建设成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几年来共投入建设经费近2300万元,在具备良好实验环境的基础上,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了99%以上,为全校近90门课程提供计算机实习环境,其中面向全校学生的实验室全年362天开放。

经过几年的建设,通过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建成为一个包含六类计算机实验教学实验室,服务全校本科生的全校最大的实验教学中心。这六类实验室分别是大型基础实验室、软件实验室、IBM实验室、ACM竞赛实验室、国防生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等。其中大型基础实验室完成全校非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文理工医)的上机实习任务;软件实验室完成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的上机实习任务;IBM实验室为开设各种与公司合作的课程提供先进的授课环境;ACM竞赛实验室用于培养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培训,并为北大ACM集训队的学生24小时开放;国防生实验室专门为国防生提供上机服务。以上五类实验室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都进行了开放运行,并且大型基础实验室和软件实验室在没有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而创新实验室,是由计算机系微处理器研究中心、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数据库研究中心、计算机语言所以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的研究平台上为本科生提供的科研实习基地建设而成,用于本科生参与科研实习的项目。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固定编制人员中教师系列人员作为教学梯队的核心力量,负责实验教学与改革,部分专职教师还承担理论课教学工作;实验技术系列人员承担日常教辅工作和新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任务,中心和所属实验室的主要管理岗位由教师系列中的骨干人员兼任,实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的一体化,以减少固定编制数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兼职教师队伍来自各个学科专业,与专职实验教师共同进行实验教学与改革,担任实验课程主持人。这种实验教学队伍组成模式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以中心在编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骨干,研究生助教为补充的实验课教学梯队。

2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信息学院科研优势促进实验教学,建立了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为全校三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模块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三个层次分别是全校文理工医本科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和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生。对于同一受众群体,根据学生情况分班分层次教学。基础好、领悟力强的学生给予实验班教学、大部分学生在普通班学习、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辅导班个别辅导。在同一授课层次的授课内容中,采取基础训练(30%)、综合实践(40%)和创新培养(30%)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承担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一是全校本科生一年级主干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实习部分,包括“文科计算机基础”(上学期、下学期),理科“计算概论B”(上学期),理科“数据结构与算法B”(下学期)。二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软件实习部分。三是计算机辅修、双学位、全校通选、公选计算机课程的软件实习部分。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信息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相配套。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目前有四个本科生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其中前三个是成立学院时就有的专业,而第四个是学院成立后设立的全国第一个智能科学专业。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每个专业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每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在不同专业重复设置,浪费教学资源。2002年学院成立后制定了新的本科生教学计划,打通一年级四个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建立信息学院的基础教学平台课,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并在2005 年、2007 年两次进行了修订。提出了重视基础,分阶段、多层次的模块式教学计划,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安排(一年级、二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除学校公共必修课外,把课程分成四个层级:学院公共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选修课、任选课。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一年级统一安排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路方面的基础课,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加强。

为了与信息学院的课程体系相配套,实验教学中心调整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并对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将全院各专业与计算机有关课程的软件实习部分安排在中心的软件实验室进行,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原专业实验室的压力,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软件实验室的设备与管理优势,融合多学科课程实验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打通四个专业后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实验教学中心为信息学院本科生所开设的与计算机有关的部分实验课程如表1所示。

在实验课程建设中我们采取“三个依托”的建设模式,即一是依托先进的教学辅助系统,强化本科生基础编程能力;使用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在“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设计与分析”等系列课程中,使用该系统实行上机考试一票否决制。二是依托科研团队,建设系列专业课程;不同方向的研究团队负责建设研究方向相关的系列课程,保持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三是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信息学院本科生从一年级陆续进入课题组;80%在三年级进入课题组;100%在四年级进入课题组,统一制定了相应的本科生科研实习管理办法,每个研究所制定了本科生科研实习培养方案细则。

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手段包括:

(1) 基本功训练。利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强化基础编程能力,系统软件和硬件课程群强化理论和实践并重。

在编程基本功训练方面,将“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为一个训练基本功的系列课程平台来建设,编制一整套分层次分知识点的上机实习题集;采用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POJ,保证学生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随地有上机实习编程的环境;在实习内容上比较国际一流大学的深度和广度,广泛吸收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的优秀题目。

在硬件基础能力训练方面,将“数字逻辑”、“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系列基本训练课程平台来建设,搭建一个层次分明、衔接过渡平缓、深度和广度与国际研究最前沿看齐的教学体系。并将理论和实习单独设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系统软件理论与实践并重方面,“编译原理”和“编译实习”、“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实习”,理论课和实习课分别独立设课,实习部分采用MIT的实验课程模块,按学生团队分别完成实项目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并在项目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2)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建立一整套本科生科研实习制度。

本科生全员参与科研实习,将科研实习与本科生课程训练并列为本科生培养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一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校长基金”、“q政基金”、“教育部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教师自筹等项目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三年级,各个研究所实验室制度化招收实习本科生,包括组织报名、考核、录取、基础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前沿介绍、与学生讨论确定选题,之后进入与研究生同样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在四年级,所有没进入实验室实习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本科论文。

3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特色

实验教学中心在走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道路的同时,利用竞赛带动实验教学改革,利用自主研发的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改革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从2002年开始,实验教学中心每年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一次北京大学程序设计竞赛及北京大学ACM代表队选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程序设计水平和能力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北京大学ACM代表队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及全球总决赛,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计算机学科优秀人才。在培训ACM代表队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考试题目,这些题目是来自全球的优秀教师多年出题的积累,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覆盖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兼顾宽度和深度。我们把这些题目做适当筛选,分层次融入“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系列课程正常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研发的目前服务全球的北京大学程序在线评测系统(Peking University Online Judge,简称POJ),在基础实验教学中广泛地应用,为改革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发挥了很大作用。POJ是一个基于万维网的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向全球提供服务。用户在练习某个题目时,只需要将源程序通过网页提交,在几秒种之内就会得到正确与否的回答。POJ对于程序的评判是极为严格的,学生的程序根据POJ给出的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并输出结果。POJ在服务器端编译、运行被提交的程序,取得输出结果和标准答案对比,必须一个字节都不差程序才能算通过。这对于培养严谨、周密的程序设计作风极为有效,学生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和特殊边界条件,而不是大体上正确就能通过。传统的人工评判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使用POJ系统进行程序设计类相关课程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题目,学生随时完成作业、提交并获得评测结果,减轻了教员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增强了批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员亦可在网上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网上实时的编程考试,更能考察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威慑和杜绝作弊现象。POJ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提供免费软件下载,供有兴趣的学校和个人搭建自己的在线评测系统。

4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特色

实验教学中心6大类实验室中各个实验室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可以固定时间段授课、多时间段开放和全开放运行,并可以进行适当调配。大型基础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软件实验室面向信息学院的学生开放,两个实验室在管理方法上有着各自的特点,都坚持技术与管理自主创新的原则。

大型基础实验室拥有8个机房600多台微机,全校文科的“计算机基础(上、下)”、理科的“计算概论”和“数据结构与算法B”,以及“大学英语”等课程均由该实验室承担。大型基础实验室在构建网络化、一流的实验环境中,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发挥多年来软硬件、网络等综合技术优势,中心先后率先在高校研制了三个版本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即基于windows NT局域网账户计费管理系统;基于windows NT的跨网段账户计费管理系统;基于windows 2000的跨网段账户计费管理系统。实现了跨网段、跨域、多机房一体化安全集中高效管理;同时也实现了机房无卡账户计费管理,一账号多功能(大型基础实验室上机、学校网关上网、收发Email)、无卡(出入机房卡、写保护卡)、无瓶颈、无时间/无机房/无宿舍限制,使用简单便捷,该系统推广到原北京医科大学、地质大学、经贸大学等十几个院校使用。大型基础实验室机房整体布局,自主设计的终端桌技术使得在无防静电地板的情况下,桌面地面上无线,既节省资金,又便于使用、维护维修和卫生清扫。

软件实验室全面承担信息学院学生的软件实习课程,提供灵活的实验环境。软件实验室利用自行研发的“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机时管理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全方位开放时间为早8:00至晚21:00。上机用户在开放时间可随时自由进入实验室使用机房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并且可以随时退出系统。若遇到机时不足的情况,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随时增加机时。上机用户可以使用实验室及局域网上所有资源,通过自己的专有账户备份需要的信息。若用户对自己的机时使用情况有疑义,可申请打印机时清单。软件实验室人员可随时远程关闭实验室内的任意一台计算机。可通过软件控制实验室内的机器是否与外网连接,为教师提供了灵活方便的教学环境。

在课程安排上,除自由上机外,软件实验室为信息学院计算机平台课提供固定时间、固定机位(帐号与机位邦定)的实习条件,以充分保证信息学院学生打好牢固的编程基础,利于助教了解学生的情况,避免学生不参与实验课的情况发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课,主要是高年级学生选课,人数相对较少,学生以自由上机为主,同时可根据教师要求固定实验教学时间。另外软件实验室还利用小机房为一些特色小班课在固定的时段内开放本地管理员权限,在方便学生上机的同时,在有限的空间里提供了更多的服务。

第4篇:人工智能概论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35-02

数据库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到现在几十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作为培养数据库应用人才的主要基地,高等院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而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又多以低端数据库系统平台为基础,如SQL Server, Access等,对大型数据库系统服务器的管理和应用涉及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分析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认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与实际脱节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设计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其基础,设计和应用是提高,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教学的基本情况如下:

1)教师重点偏向理论教学,很少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使用技术,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能适应企业对数据库应用人才的需要。

2)教师重点偏向流行数据库开发工具的使用,忽视甚至放弃原理的教学,造成学生对具体开发工的操作能力突出,但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高等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理解原理、具有扎实功底,又善于灵活运用、富于创新。

1.2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但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不清楚,考核中实验课也没有一定的比例等。

1.3 教学实践有悖工程化原则

现代企业数据库应用基本上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一条原则,但考察目前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从课后作业、上机实践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被动地来完成这些任务的,缺乏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也不能迅速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性

当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采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日趋流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同时好的课件也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但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对课件的过分依赖也给课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当学生长时间注视投影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由于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加快了演示的节奏,缺乏教与学的友好交互,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必须合理的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2.1 优化教学内容,完备知识体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强化基础训练,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工程原则,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了解数据库当前的研究发展状况,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在实施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时,应从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到应用开发,涵盖如下教学内容:1)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关系数据理论等,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它们涵盖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对数据库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起着指导作用。2)设计方法包括软件工程原则、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等。3)应用开发包括 IBM DB2数据库系统、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C/S(B/S)构架的应用。

2.2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综合使用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

2.2.1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加快学生的学习步伐,针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下练习,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案例。从数据库基本原理、设计、实现和开发等诸方面,对案例逐步展开,加快学生对抽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等。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即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使其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之相互合作和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该方法主要用在实验教学当中。

2.2.2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调研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并注意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更强调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因材施教,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个体化,针对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解决好因材施教问题。

2.3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鼓励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并具体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实践教学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中的上机实验、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要合理。1)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指定明确的有利于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验题目,让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2)上机时应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并对上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上机实验针对的往往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点,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课程的后期需要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验训练,所选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4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关键性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应用能力考核方式要灵活一些,应将考核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任务等进行。为了避免在分组的实验、设计任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可采用随机抽查个人的方法来考核小组成绩,促进小组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5 强化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更好的搞好课程教学,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在开课的前一个学期期末,任课老师集中讨论、确定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开课前两周内,大家对备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求任课老师要互相听课,以取长补短,并不定期的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从教学方法、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讨论,不断探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3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措施,并已付诸实施。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我们将继续在数据库的教学改革上开展新的工作,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上作新的探索,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吴达胜,刘丽娟,孙圣力.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5(11):31-32.

[4] 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