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黔之驴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 现状 教学策略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对外开放扩大,旅游行业日益发达,从而旅游英语人才需求迅猛增长。培养合格乃至高技能的涉外旅游业务的从业人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英语专业作为培养旅游相关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专业应运而生,并且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实行,该专业得到了重视与发展。旅游英语翻译课程作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训练学生必备翻译技能的课程,其范围涵盖了各种文本材料,涉及多种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中旅游英语的教学现状,就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为培养训练学生的翻译专业技能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一、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英语基础不牢固。首先由于在专业设置上旅游英语专业并不只限于语言能力优秀的学生才能报考,使得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层次呈现出着不小的差异,其中部分学生原有的英语知识基础很不牢固的,因而造成整体学生基础英文能力趋于中下水平。其次,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相对于旅游英语专业要求来讲达不到标准,面对专业上分类纷繁的旅游词汇及用语,记忆和实际运用都成为其学习难点,如此便不能为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再次,学生对文本文体的理解不深刻,在整体把握旅游英语材料方面显得吃力,由于长期的思维惯性,学生面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材料会倾向于做无差别的处理,而这给文本翻译训练带来不小的阻力。
第二,学生英语学习缺少兴趣与信心。在英语学习训练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比如景点的相关历史背景等,学生对于这种涉及层面广而深的知识点的学习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与学习动力,甚至有时会因为其理解难度的提高而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并选择消极地对待相关训练。另外,整体来看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缺少语言专业学习者应有的积极性与信心。相对于成为一名能力优秀的旅游英语人才的渴望,大多数学生因为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条件而仅满足于毕业时能够就业程度的想法。总之,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强烈,又陷于过分在意自身的原有基础,加之畏难的因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修习要求较高的课程学习,如翻译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意识不强。由于对旅游英语行业标准及自身所需服务精神素质缺乏深刻认知,学生实战的主动性匮乏,没能践行“从做中学”。平时课堂训练态度不积极,少动手甚至不做练习,因此对于训练项目了解不深刻,更谈不上灵活处理各类学习任务。同时,也较少参加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之类的综合技能实践活动,不重视模拟职业相关训练的经历,不懂得通过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技能水平。此外,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参加企业实践的热情不高、准备不充分,不能将从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情景有效结合,再加上校企合作的层次浅,方式稍显单一等因素,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并不理想,甚至留下了对旅游行业的一些刻板印象。
二、教学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养成方面均存在着一定问题。面对此类情况,根据旅游英语专业总的培养要求,旅游英语翻译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面建议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精选教学内容。旅游翻译的文本涉及范围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章节学习,格外注重层次。可从一般公示语的翻译递进到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翻译,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相对而言,旅游相关的公示语运用广泛,也易把握。因而适合将它作为翻译课程学习之始,而后逐步学习其他不同类型文本翻译。例如,如何将典故、诗词、俗语、楹联等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征的中文旅游文本材料翻译成英文是教学难点,因此要重点设计与分析,达到让学生学会理解并翻译这些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文本的目标,为其今后向外国游客灵活解说景点中极有可能出现的相关中国诗词歌赋打下基础。然后,要重c教授常用翻译技巧。直译、增译、省译、归化等翻译手段与方法都要有步骤地进行讲解与实操。翻译课程实质上是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本身就突出实践性,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翻译策略的类别及其适用情况且学会运用。如,在汉译英中,中文写景抒情往往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营造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形象美,而这与西方人注重实质性信息的思维相左,因此,在一定情境下汉语中此类渲染的词句要删减不翻译。另外,翻译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等也需介绍。要使学生明白翻译的交际功能,务必把握旅游文本翻译的总体原则。比方说,使得学生了解“信、达、雅”翻译标准,先让他们尽可能地训练达到忠实原文的基础目标,然后让其认识到翻译还有更高层次,鼓励他们在表达忠实和顺畅的基石上去追求译文简明优雅。最后,要注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翻译教学。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未来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就是成为涉外旅游事务的从业人员,需要为国外游客提供服务和帮助,所以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情况,包括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多样,风俗习惯的不同等,因此需要针对包含此类跨文化交际的文本材料进行重点翻译训练,以期达到与境外旅客进行顺畅沟通与交流的要求。
二是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以便能让他们在毕业离校后的实际工作岗位上根据不同的情况能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和提供高质量服务。其一,可以定期举办英语翻译竞赛,选题以旅游相关话题为主,参照旅游英语的行业标准来制定有关竞赛规则,但参赛者不局限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样一来,在与其他英好者的比拼中去激发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竞赛,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更加清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其二,可以支持学生去参加其他形式的技能竞赛,如广东省导游职业技能大赛等,与翻译技能训练互相作用和影响。在与同专业的优秀人才进行较量过程中,学生尽力去展示自我,也去努力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此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主动性。再者,与同旅游相关企业的合作要加大力度和深度。影响翻译技能提升的因素不单单只在课堂学习上,更实际有效的方法是使学生参加实训,尤其是在国际旅游业务方面的技能实践。在安排学生参加旅行社等相关企业单位的顶岗实训之前,要做好双方面的准备工作,即一面要对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切实地了解,尽可能地将学生恰当地输送到与涉外旅游事务相关的岗位,让学生通过与外国旅客接触而更实际地锻炼自己的翻译及其他相关能力。另一面要针对学生的各自特点进行必要的支持辅导工作,让其将课堂上学习的翻译理论知识与技能跟现实情景切实结合,充分发挥原有翻译能力,面对新情景综合采取各种翻译方法并灵活加以运用。总之,学校和企业之间要互相协调,通力合作,让学生能够充分在实际岗位上进行实践和提升,同时能给旅游企业带来效益。
三是优化教学考核方式。为了更好地检测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保留传统的主要考查项目即期终考试的前提下,要加强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作业完成程度的综合检验,并要格外重视教学反馈的作用。教师应关注学生做翻译练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观察,判断并找出学生在完成相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如,辨识学生面对何种翻译文本时候所耗时间较长,在处理排比多的翻译文本时候是否经过简化处理,又是怎样妥善翻译那些让外国游客普遍感觉认知模糊的中华民族惯用的文化意象。另外,教师可精选文本难度较高的翻译材料和类型特别的翻译文本,集中组织讨论,让学生分析其特点,最后由教师来总结评论学生表现。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固定的翻译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定时布置翻译任务。在以组为单位递交翻译成果之前已经经过了一次次的组内翻译、讨论与修改,如此,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与适当竞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三、结语
培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译者素质一直是该专业教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本文初步探讨分析了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出现了一些问题,并就该如何更好地实施翻译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将会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教好这门技能性和工具性突出的课程,以便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和提升其他相关的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职业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刘峰.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J].职业技术,2010(7):71-72.
[2] 彭萍.实用旅游英语翻译[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 涂宇欣.有关旅游英语翻译问题与其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3):295-296.
[4] 王君.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外语学刊,2008(5):111-113.
【关键词】网络广告 不正当竞争 法律制度
据艾瑞 iAdTracker-2009年2月的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发展数据报告显示,中国2008年度网络广告投放费用从2007年的52亿元上升至82亿元,增幅为58.5%。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网络广告领域的立法仍然滞后,现行法律的直接适用也尚不完善,因此相应地产生了众多法律问题,其中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问题尤为突出。
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网络经济活动中,经营者使用网络广告,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网络经济秩序的行为。我国目前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虚假宣传或欺诈广告引起的不正当竞争;利用网络广告贬低或诋毁其他经营者;网络广告价格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广告中使用关键字技术(这两年被媒体炒得很热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服务侵害他人权益行为便是其中一种);利用网络广告进行的网页非法链接行为;垃圾邮件网络广告引起的不正当竞争等。
一、我国目前网络广告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的不足
目前中国已加入WTO,网络广告的法律制度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网络广告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传统的《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等对网络广告的约束已力不从心,加快网络广告中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建立,完善现有法规,已成当务之急。
(一)立法体系上的缺陷
从立法体系上来讲,目前我国的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的法律体系还未建立,虽然现有的法律法规也为规制网络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一定法律依据,但是现有法律规定比较散乱,规范也不统一。目前针对网络广告的法规和管理性文件主要有:1995年2月1日实施的《中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管理条例》;相关法规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相关管理文件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广告经营资格检查办法》;地方性法规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关于对利用电子邮件发送商业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的通告》及《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等,还有诸如《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规制电子商务的宏观上的规约。
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1993年制定的,当时没有考虑到互联网的特定经营模式与传统环境下的区别,因此在制止网络广告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已经产生了现有的法律不能满足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同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除典型的商业广告之外,企业在自己网站上介绍其商品或服务、以提供免费服务如以友情链接为交换条件而广告、在BBS上带有广告性质的信息、个人网站上广告等行为是否应纳入《广告法》的调整范围,这是法律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几种方式也是极易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方式。
(二)司法管辖与法律适用的冲突
在立法技术上,虽然针对网络广告而颁行的法律法规也有一些,但并没能对网络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详细的规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文。
一般而言,传统广告由于受国界的限制由国内法进行管辖,但在网络广告环境中,这一地域范围的界定以及法律适用的规则就受到了挑战,当广告活动的主于国内时,自然可以对其行使管辖权,但当位于不同国家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利用网络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如何确定与法律适用最为密切的主体所在地呢?这无疑给司法管辖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又因为实践中有些广告经营者或者故意利用各国法律的差异以及网络的超地域性,利用国外的服务器向国内消费者广告,以规避对其不利的法律,这又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困境。
(三)法律责任制度的滞后性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了一种以行政责任为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为辅的综合型法律责任模式。此种责任模式偏重于行政权的主导性适用。然而,不正当竞争行为引起的法律关系许多属于私权领域,行政权的过多使用侵犯了当事人对私权利的处分权,且这种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的行政权没有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我国《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的这些规定适用于网络环境中,是可行的也是应该的。然而,对于“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明知或者应知虚假仍设计、制作、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如何正确适用于网络环境中,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这三者的界限日益模糊。加之新的角色――网络服务商等的介入,而使我们无法用现行法律概念来理解,从而产生法律责任追究上的困难。
二、对网络广告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立法建议
笔者认为,为适应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应建立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为此,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立法体系上的完善
1、基本原则上的完善。网络广告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诚实信用原则、真实性原则、公平原则、合法原则等。笔者在此主要讨论网络广告中的公平原则。网络广告中应当遵循这一原则的法律依据是《广告法》第五条的规定,依此规定从事网络广告活动应遵循公平的原则。网络广告的公平原则要求网络广告中的活动主体要公平地进行竞争,不作诋毁、侵害同业经营者的宣传,不进行不正当的竞争,但并不排斥无偿设计、制作、、网络广告等赠与行为。网络广告的公平原则是协调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总之,在立法体系中这些基本原则的完善对于网络广告中有效地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尤其重要的。
2、活动规则上的完善。必须重视和加强网络广告业自律规则的完善。因为他律毕竟是外部手段,是被迫服从,必须寻找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行业协会这样的自律性质的机构,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应当逐步地形成包括法律在内的多元化的网络行为规范体系。
(二)司法管辖与法律适用的完善
虽然就其本质及法律的可适用性而言,网络虚拟空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与现实市场环境下并无二致,但网络服务商的介入、网络技术体系的独特性使得虚拟市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责任认定在某些情况下显得更为复杂。
笔者认为,针对利用网络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极为猖獗的现状,只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中有一方位于国内即可实施管辖,具体由侵权行为地(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受理。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也可视为侵权行为地。对于国外主体虚假广告给我国的广告受众造成损害的,可以根据有关国际法和属地原则的规定,在我国内有分支机构或机构的,由有关机关适用我国法律进行管辖;对在我国境内没有分支机构和组织的按国际法或者国际惯例处理。
(三)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法律责任制度直接影响到法律实施的成效,是打击不正当竞争性网络广告的重要手段,所以,笔者认为法律责任制度设计上应进一步合理化。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责任以民事责任为主,辅以刑事责任,并通过扩大私法诉权主体范围,调动社会力量制止不正当竞争。中国法应当借鉴德国等国家的有关民事责任的各项制度,通过完善民事责任制度的途径来弥补行政执法制度的不足。笔者在此主要讨论网络服务提供者(即ISP)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大多数网络服务提供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对网络侵权纠纷承担责任,如要求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时刻过滤未免过于苛刻;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本身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以辨别侵权于否;要求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承担由于用户而造成的侵权责任会使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难以生存。笔者认为,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而广告经营者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只有在明知或应知虚假或误导仍参与制作时,方负有连带责任。一个网络服务商对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作虚假或误导性广告宣传的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同于广告主,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就只是广告主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法律责任的追究,要充分考虑到它的性质特点以及它在虚假或误导性广告的设计、制作、传播中的地位及参与的程度,来确定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行政责任。美国是对行政救济措施规定比较完备的国家。在民事侵权责任中,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对自身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而在网络广告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政责任中,有一项特别的价值判断标准,即网络服务提供商之所以被,是因为他促进了用户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而不是因为他在网络服务提供行业中,采用了不正当竞争手段和其同业竞争者即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竞争。因此,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政责任也应由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
3、刑事责任。网络服务提供商对宣传的虚假性或误导性在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或过失,他们对于在网站上传播的虚假或误导性宣传负有更大的责任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网络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侵权行为,启动民事诉讼程序救济,政府机构也可代表国家对之予以行政制裁。对严重侵害他人利益乃至破坏经济秩序的,辅之以刑事制裁。
参考文献
(1)iAdTracker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发展数据报告,省略
(2)王云斌:《互联法网―中国网络法律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张楚主编:《网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着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
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却以为神: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偷看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以为且噬己也:将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益狎: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至:到了
稍:渐渐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名作动)止:只仅
尽:吃光(用做动词)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的有: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实施呢?我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预习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工夫
在课前的预习中,我常常在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四人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听读。假设组内有四个学生,A,B,C,D,可让其中一位先读,读的时候,其他成员按诵读要求认真听他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清句读,是否读好重音,是否读出语气、语调。还可以让A读给B听,B读给C听,C读给D听,然后叫D读给A听,即:A—B—C—D—A。这样循环读,占用学生的时间不多,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读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疏通文意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听边记
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到课堂学习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结合书下注释相互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大意。一人讲一句,其他同学听,注意随时校正和补充。听的时候,学生要随时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能说明其依据,所有同学要记下组内的讨论成果。遇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时,可以大家讨论出最终的结果,实在解决不了时,可以举手向老师求援,也可以记下来,等小组交流结束、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组内交流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组内的讨论成果,先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学生都认真听,了解别的小组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是否跟自己小组一致,看看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交流组内学习的成果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播,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重点文言现象;对复杂的语句的翻译进行强调。这样引导学生认真听和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转贴于
三、探究文本内容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课堂上探究文本内容时,可在自我学习和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在此阶段,教师也要抛出自己预设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获得体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自己的创意,不能是那种教辅资料上一翻就能找到答案的。例如,我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就提出了“虎是怎样吃掉驴的?”,鼓励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虎与驴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变化,学生再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很快找出从开始的“虎惧驴”,到“虎疑驴”,到“虎探驴”,再到“虎吃驴”。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四、拓展提高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之大,从对待驴子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同样是哺乳类奇蹄目动物,在中国人眼里只是供驮面拉磨随意使唤的工具,而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却可以成为忠贞不二、倾心交流的朋友。当然,阿凡提是个例外,他和他可爱的小毛驴在我国新疆一带留下了不少佳话。在当地人眼中,毛驴和骆驼一样,是可亲近的、可靠的。而在遥远的西班牙,吃苦耐劳、忠诚、敦厚的驴子也同样备受人们喜爱。驴与人的关系很亲密,它不仅能帮你干活,还可以成为你的坐骑,人与驴朝夕相处,长久厮磨,自然就产生出感情来。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是西班牙著名的现代诗人,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毕生献身于文学创作,著有诗集20余部,其诗艺早在1900 年就受到了广泛的肯定,1920年已是西班牙语诗坛执牛耳的人物。客观地讲,在所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诗人中,希梅内斯不是最出名的,他毕生写过那么多的诗,而今仍能为人记起的恐怕也已经很少。但是,他的一本小书《小银与我》却成为与《堂・吉诃德》(这里插一句,在《堂・吉诃德》里,我们的勇士与风车搏斗时,骑的宝物是什么?不正是英勇强悍的小毛驴么)一样有名的西班牙语著作,所有西班牙语国家都把它选入中小学课本。在欧洲,这本书也与《小王子》、《夏洛的网》齐名,今年一月,由台湾翻译家林为正翻译的新版本《小毛驴与我》也已经在内地出版。
“小银”就是一头驴子的名字。“它像个小男孩,天真、好奇而又调皮。它喜欢美,甚至还会唱几支简短的咏叹调。它有自己的语言,足以充分表达它的喜悦、欢乐、沮丧或者失望。小毛驴躯体娇小,全身毛茸滑溜,聪明可爱,体贴又有耐性,是许多孩童的玩伴,也是作者的知己。他们相依为命,一同走过美丽的原野、村庄、山冈、大街、小巷……走过诗人的故乡――西班牙韦尔瓦省的摩格尔。”摩格尔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安达露西亚,那是一个像法国普罗旺斯一样迷人的地方,在这本书中,作者就以美丽的安达露西亚为背景,描写了他和小银在旅途中的见闻。文笔华丽、凄美,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氛围。最后,小银因瘟疫而死去,诗人的悲伤几乎超越了语言表达的界限:“中午,小银就去世了,絮软的小肚子肿胀得像个地球,苍白僵硬的四肢向天伸着,身上的卷毛就像是一个被虫蛀坏的破旧娃娃的头发,用手一摸就落下一阵悲哀的灰尘……厩栏里一片死寂,一只美丽的三色蝴蝶在飞着,每次在小窗射下的阳光中飞过,就闪出一点光亮……”
不止西班牙,在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上,也有不少与驴子相关的著名作品。以法国为例,十九世纪杰出的童话女作家瑟居伯爵夫人,著有《驴子回忆录》一书,借驴子卡迪松的回忆,为年幼一辈讲述故事。其实,小驴子卡迪松就是说故事者瑟居伯爵夫人的替身。小说家都德的《高尼尔先生的秘密》(《磨坊文札》第三篇)中,驮负表面是面粉袋、实则是碎石块的驴子,同小说主人公高尼尔先生一样,面对社会转型,固执、温和、无奈,驴子也成为其人的象征。这些作家写驴都入木三分,然而我认为对驴子体悟得最深的要数伟大的法国诗人雅姆。
雅姆是一位特别的诗人,他与瓦莱里等象征派诗人处于同一个时代,然而诗风却与象征派大相径庭,他的诗质朴自然,且具有浓郁的宗教感。雅姆一生远离文学中心巴黎,在法国南部欧尔岱与哈斯帕宏两地过着宁静的乡村生活。这也许就是造就他和波德莱尔等大都会诗人诗风差异的主要原因。雅姆安静地享受着他静穆的田园生活,环绕在他生活中的是:风信子、金雀花、椴树、鸽子、黄蜂、燕子……而在所有这些大自然的造物中,驴子无疑是诗人最亲密的朋友。它默默地陪着诗人一起劳作、一起漫步,走过玉米地、走过水井边……所以在雅姆的诗中出现最多的也是驴子。
如果说希梅内斯等人感受到的是驴子与人的亲密,那么,雅姆感受到的就不止是驴与人,更是驴与神的亲密。驴子是勤恳忠实的,同时也是温和驯善的,而温驯却是一个教徒对于上帝的态度。其他的人对于驴子的爱是有特定对象的,比如对小银,或者对卡迪松,而雅姆对于驴子的爱却要广泛得多,他的爱是对所有驴子的爱,也是对所有生灵的爱,是一种悲悯。在《我爱这只温驯的驴子》里,他写道:
它留在畜棚
很是疲惫、悲惨,
因为它那可怜的小脚
走得够累了,
从早到晚
它做着苦工。
一个人要多么纯善才能对动物怀有如此深切的怜悯!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中的放生,的确,在这方面,宗教是有共通之处的。佛教中有“大乘”,能够运载信徒到达彼岸,驴子在诗人的心中最终也成了这样的运载之体,故雅姆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和驴子一起去乐园的祈祷 》:
我要对我的朋友――那些驴子说:
我是弗朗西斯・雅姆,我正到乐园去,
因为在那儿,在善良的上帝的土地上,没有地狱。
我将告诉他们:蓝天的温驯的朋友,来啊,
那些可怜而又可爱的动物,让他们的耳朵急速扇动
下见小潭(通“现”)
【古今异义】
(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行当)
(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日光下彻(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像长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齿一样)
(6)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8)四面竹树环合(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
(9)日光下彻(形容词作动词,深深透过)
【一词多义】
以:A.卷石底以出/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送东阳马生序》)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相当于“而”)(《黔之驴》)
C.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
E.(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出师表》)
F.吾欲辱之,何以也(用)(《晏子使楚》)
G.可以为师也(凭借)(《〈论语〉八则》)
H.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依,按照)(《曹刿论战》)
I.而吾以捕蛇独存(因、由)(《捕蛇者说》)
J.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出师表》)
K.以啮人(如果)(《捕蛇者说》)
【重要句式】
(1)坐潭上〔坐(在)潭上,省略句,省略介词〕
(2)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应为“以全石为底”)
【重要词语】
(1)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2)俶尔远逝(忽然)
【重要句子】
(1)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文法提示】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最突出的是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但又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资料链接】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就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
【中考链接】
(2012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2)北堕小潭( ) (4)卷石底以出(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泉幽幽然 B.其侧皆诡石怪木
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如何突破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呢?结合多年孜孜以求的探索,我找到了一条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又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那就是“诵读、理解、鉴赏、迁移”式文言文教学法。
一、正确朗读,初识课文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显而易见,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朗读又更为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学习的“先见之明”。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掌握断句节奏、训练语气语调,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句义文意。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切入口。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反复朗读。特别是音韵和谐、意蕴悠远的诗词曲赋,更应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领悟和把握。为了避免朗读的单一性,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朗读,如听录音读、教师范读、指名朗读、集体诵读等。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开展小组竞赛。例如我在教学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就从朗读开始教学。这首诗中有不少的生字,首先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做到顺畅朗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读对句读,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听录音读,把握感情基调;教师朗读,学生点评,加强理解;学生模仿读,进一步理解文章大意。
二、咀嚼词句,加强理解
理解文句意思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它对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按照传统方法“串讲”,一定会是台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学习文言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于是,我舍弃了以前采用的从头讲到尾的串讲模式,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反复咀嚼文句的意思。在遇到不能理解的词语时,可以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采用前后勾联的方法,大胆推测,细细咀嚼。就初中生而言,要求学生特别重视常见虚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归类与积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问,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如果小组成员之间有争议再拿到班级深入讨论,教师从中不断引导启发,让学生准确理解。等学生自我梳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请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大胆的放手,让教师从埋头“苦讲”的沉重负荷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探求教法。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我先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借助文下注释自主学习。在理解句子“其实味不同”时遇到了麻烦,我便让学生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展开班级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词“其实”,从古今异义角度思考,学生从老师的启发中很快找到了答案,这里的“其实”是两个词,“其”是“它们的,指橘和枳的”,“实”是“果实”。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也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去个别指点、引导。当然,我也不完成否认逐句逐段的翻译,有些文本确实需要这样的稳扎稳打,字字落实,但不是每篇都需要这样做,而且逐字逐句翻译文本,学生只需要借助工具书,不依赖老师也可以做到。
三、鉴赏课文,加深感悟
孙绍振教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词句大意,达到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言文中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等。而且学习这些都是以鉴赏性阅读为前提的。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要感悟这些,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地体会到其中的魅力,从而乐此不疲,课后进行更深入地自主性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沈复的《幼时记趣》这类叙事类作品,我常常让学生通过细细品析作者的语言文字,想象当时的情景,从而进入故事角色,感受身临其境的乐趣。学生喜欢上沈复的作品,课后学生必然会通过上网查资料,图书室借阅书籍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沈复,进一步去阅读他的《浮生六记》,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阅读体验。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之类的说理性作品,我让学生课前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古代赋税的繁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通过关键语句的品析,使其尽情地感受到古代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构思的精巧及思想的闪光点。
四、迁移课外,提升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文言文训练并不少,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文言文训练更是一个重点,但不少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训练,学生也是为了学习任务而训练。教师应该认识到,训练的目的是增强能力,如果在教学中随意地找个材料,对题目也不反思、筛选、调整,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训练的内容及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材料与试题的难易度要适中。选文太难,学生不知所云,无法下笔;太易,强度不够,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比如,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试题将袁中道的《岳阳楼记》与之比较,笔者觉得袁文中有众多词句(如“愀然”“泫然”“入为名谏议”等等)对于初中生而言还是比较难的,如此比较,效果自然不佳。因此笔者对它补充了必要的注释,降低了难度。如果选文较好,而有的题目难易不当,教师也应据学情作必要的增删或变化,不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
(二)“自主”与“合作”的训练方式相结合。现在老师一般的训练方式是:先布置材料,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与大家一起校对答案,学生更正。这样一来,学生们会因为形式单调、所答错误较多而逐渐失去练习的兴趣。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后,可以先进行自我评价,自主反思;后相互评价,找出差异;再合作探究,寻求原因,从而刺激其思维。这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之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三)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知识点的归纳。笔者觉得这是拓展训练最重要的一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老师再来评价点拨,提示注意点,教给好方法,引导他们及时归纳各类型知识点,从而使其触类旁通,成为善学之人。比如,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留、替、调、删、补;归纳一些规律:“然”字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而放在句首常表转折之意;“之”用在主谓之间是表示无实意的助词,而放在谓语后则是代词,等等。
二、激发兴趣,丰富阅读
我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内容博大精深。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阅读文言文作品,老师们也不重视引导与指导。其实,学好文言文离不开阅读,而阅读又离不开兴趣。老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平时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充实课文内容。教材中有不少文言文都是节选片段,内容不全。比如《赵普》(苏教版七上)侧重表现主人公“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这容易使学生认为赵普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其实,赵普曾受贿,曾违法营建官邸,又曾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存在人性的不足。讲完课文后笔者说:“赵普一生三次出任宰相,你们知道他仕途起伏的原因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热情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于是笔者趁机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对赵普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
(二)寻找相似文章。通过相似文章的比较阅读是训练学生文言文能力的常用方法,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内容相关,容易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如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柳宗元的《黔之驴》与《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不同作家的同题材作品(袁中道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内容相近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与《黄生借书说》)……为了完成比较作业,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新文章,并联系所学课文,再分析,比较,解答。这样,巩固旧知和拓展新知都有了保证。
关键词: 课堂语言 语文高效课堂 打造方法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一次研讨活动”,听了一位学员教师的研讨课,执教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狼》。有感于当下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中,文言文的讲授确是最难找到契合点的。对这节课教师的课堂语言,我有颇多的思考和感触。
课堂伊始,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时目标”:“大家和老师一起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课堂:如此生硬地“搬”出课时目标,这是语文课吗?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目标是对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预期。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当现实教学中,广大一线教师喜欢把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的教师的行为(即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时,是不利于课堂教学操作,更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的。所以,一堂课的课时目标不单是明确、切实可操作、可检测的,还应当谙熟于教者心中,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情节铺陈中,逐一引导实现,追求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
接着,教师多媒体展示作者蒲松龄的详细资料:“让我们一起走近蒲松龄”。
“走近”?教师提出这个要求后,学生如何做?做什么?学生不过是读一读材料,熟悉而已,没有主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也没有客观地训练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基本技能,这何尝不是“填鸭式”教学?加涅指出:“离开了学习者的动力……不能引起学习。”简单就是高效: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我认为倒不如直接提问:蒲松龄最擅长写什么?似乎更具体,更有方向性。学生更能清晰地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如何回答问题,更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致和情趣。
接下来,教师展示教学环节“读顺句子”:“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句子。”学生读了不到两分钟,教师又布置新的任务:“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并不多,对文言文的初次阅读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教师应当在读前给予一定指导,或是范读。(诚然,现在的公开课基本都变成了学习成果汇报课,尤其在不需要借班上课的时候。)在没有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做到“读通、读顺”?果不其然,在后面的学生赛读环节,“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等重点语句朗读节奏均出现了问题。或许,教者本就在等着类似问题的出现,站出来纠正一番,方显教师的指导作用?
或许是众多公开课执教者的共同心理:急于展示自己设计的环节,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已完成上一学习任务。学生刚开始读文章,尚未“读通、读顺”,就已经开始准备小组赛读了。学生也生怕“配合”不好教师的展示。其实,教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多读一会儿,又何妨呢?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训练,避免有些环节的设置流于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进入到“读顺文意”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不理解的内容先组内质疑,小组释疑,组内解决不了的,提交到班上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疏通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友情提醒”:“请你解释”(若干词语),“请你翻译”(3个句子)。
应当说这一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学习”得到了较好的诠释。但教师的所谓“友情提醒”只是象征性地检测自己认为是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检测了解学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小组竞赛(一人提问,几人抢答;男生考测女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等竞争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但唯有教师的“友情提醒”,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学情,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先入为主了。又如何做到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高效课堂?
“读懂文章”。教师:“本文情节清晰,层次分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须知,教师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一个“梳理文章内容”,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为什么不换一个学生能够理解的说法呢?教师的要求只有具体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成了一幅巧妙的板书,但这些过程中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惊奇与喜悦,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有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成果展示。这是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节”。
“读讲故事”。教师:“不同的角度相同的精彩,蒲松龄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一故事写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你能从屠户或狼的角度把这精彩的故事讲述出来吗?”……“没有同学举手啊,那我就提问不举手的。”终于过了一会儿,零星有几个学生举手准备回答问题了。“嗯,有几个同学举手了,我还是提问不举手的。”
抛开学生的心理压力、人格尊严受到挑战不说,其实任何学生所谓的“不配合”情况发生时,我们都要反思自己设计的问题的梯度是否合理、有序,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难度是否适中,阶梯指导是否到位。此环节的设置,显然是教者认为的“亮点”。只是学生对文本中屠户和狼的形象认知尚未深入展开,跳一跳,还是“摘不到”果实的。
“读评形象”。教师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来?”教师2:“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来?”
此处的教学环节设置显然应在“读讲故事”之前暂且不说。无独有偶,我前期参加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有幸听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其中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环节,与大家共同品味。
黄老师在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从文中具体词句的理解分析“虎”和“驴”的形象后,也有“讲故事”这么一个环节,不过黄老师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黄老师:讲故事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挥,要忠于原文,想象要合理,我给大家起个头,同学们发挥想象,接着讲下去……
第二步:黄老师:我们讲故事,当然要注意讲述者的角度,揣摩角色心理,下面男生以“我就是故事中的驴”为开头,续讲这个故事;女生以“我就是故事中的那只虎”为开头,续讲这个故事。
最后黄教师小结道:“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名人评《聊斋志异》”。教者展示名人评《聊》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