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在家里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家里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家里教学设计

第1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好的机制应同时满足信息有效和激励相容两个条件。但在委托关系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极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良后果,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教师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信号传递、合同筛选、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把学校整体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融为一体。

在组织资源中,人永远是唯一能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无论何种组织,如何选好人、用好人、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和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最大努力,都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中心工作。I时于学校而言,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也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由赫维克兹( Leonid Hurwicz)创立、马斯金(Eric S. Maskin)和梅尔森(Roger B. Myerson)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并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有关知识,从分析委托关系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人手,指出由此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后果,最后从信号传递、竞争上岗、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几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好的机制应同时满足信息有效和激励相容两个条件

所谓机制设计理论,主要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游戏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并且能够比较和判断一个机制的优劣性”fzl。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下,存在着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励反应,进而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在经济学文献中,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个好的经济机制应同时满足如下三个要求:它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励相容。这些要求是评价一个经济机制优劣和选择经济机制的基本判断标准。具体应用到某一个组织,除了实现特定目标外,好的机制应同时满足有效利用信息和激励相容两个条件。

二、委托关系下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委托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相同。在经济学中,信息指的是“有关某些事物的一些信息或知识”。它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两大类。其中的公共信息是指“双方都知道的信息”;私有信息是“一方知道,另一不知道的信息”,或者“一方知道的多,另一方知道的少的信息”。比如通常所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的“人”、“面”便是公共信息,这是双方都知道的;这里的“心”,便是私有信息,各自心里怎么想,只有自己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签约前的不讲真话和签约后的不守诺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息经济学可以称之为“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

(二)激励不相容

所谓激励相容,是指委托人与人之间利益和目标直接一致。而激励不相容,指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比如委托人希望少花钱多办事,而人则希望多赚钱又不要太辛苦。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是受利益驱动的,他们倾向于采取自己利益或效用最大化行动,而这种行动,又经常不利于委托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如果不解决委托人和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就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比如雇员会发现减少工作努力程度,同时却又可获取全部工资,对于自己是有利的。一个组织,如果有相当比例的雇员处于这种偷懒或者敷衍状态,那么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就是一句空话。

三、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可能导致的后果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从而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这也是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所导致的两个严重后果。

(一)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签约前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导致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好的或优秀的没选着,偏偏选中了差的或劣等的”。比如在人才招聘市场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雇主拥有的信息少,雇员拥有的信息多:每位雇员都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雇主并不清楚,只是大体上能估计出雇员的平均能力。这样,雇主在给雇员工资待遇时,就没办法给不同能力的雇员以不同的工资,只会按平均能力来支付工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力高于平均能力的雇员,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只值这么多钱,去别的单位,待遇可能会更高些,因而通常会做出跳槽的选择,以谋求更高的待遇。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才之所以流失的重要原因。这样持续下来的结果,流失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较强的人—因为能力强,在别的单位能获得更高的待遇;剩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较差的人—因为能力差,即使去了别的单位,待遇可能差不多,或者更低,还不如干脆留下来算了。

(二)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签约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多的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委托方的利益,而委托方又不能观测到会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人的这种行动。

四、机制设计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评价的途径

机制设计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为此,首先要将不同能力的人区别开来,避免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根据“能力一岗位”匹配原则,按每个人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水平(能级)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使员工的能力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之间建立良性匹配关系;最后要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不同岗位员工的不同贡献,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实现委托人与人之间的激励相容。

(一)信号传递

解决签约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信号传递,即信息劣势方采取措施诱使信息优势方发出私有信息;或者信息优势方主动向信息劣势方发出自己的私有信息。以上两种途径,都能消除信息非对称状况,从而规避逆向选择的风险。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对信号传递模型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迈克·斯宾塞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办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论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即我们熟知的吃“大锅饭”。于是高生产能力的工人得到报酬少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低生产能力的人得到的报酬高于他们的边际产品。

迈克·斯宾塞证明:在上述情况下,虽有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优势的应聘者,可以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以将不同能力的人区别开来。因为一般说来,高能力劳动者,由于素质高,接受能力强,因而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低,通常愿意选择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低素质劳动者,则反之。这样,高能力劳动者通过显、示更高的教育水平,就向雇主传递了关于自己能力的信号,雇主可以根据不同教育水平中所包含的能力差异信息,对各个雇员的能力做出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安排,比如给予不同的待遇。

(二)合同筛选

除了已有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这类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以外,根据信息甄别理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还可以提供若干个交易合同,供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选择,后者根据自己的私人信息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合同。这样,不具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便可以通过调整合同“筛选”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或者说,诱使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显示其私有信息。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信息优势时,人们并不总是说谎或行骗。只有在这么做可以从中获利时才‘有撒谎的动机。具体到学校和教师之间,除了根据上面提到的教育信号来识别以外,竞争上岗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能将不同能力的教师区别开来。对于教师而言,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岗位,就如同不同层次的教育一样。比如同样的岗位,高素质的教师,干起来可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低素质的教师,干起来可能会焦头烂额,很是吃力。还比如不同的岗位,高素质的教师,可能会主动接受难度高、强度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而获得更高的待遇;而低素质的教师,则往往因为能力有限,通常只会接受难度低、强度小、比较容易完成的工作,并因此获得较低的报酬。

(三)目标管理

既然组织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立的,那么无论是信息有效、激励相容,都是为了更好地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因而都是处于手段层次上的。所以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博士反复强调:“请给我结果”;“要结果,不要理由”;“结果第一,理由第二”。原因在于倘若目标未能实现,那么任何原因、理由和借口,都是第二位的,因为相对于过程和手段来说,结果要重要得多。同样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为此必须对目标进行分解,细分为可操作的子目标。

学校目标可分为总目标、院系目标、科组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在制定目标程序上,学校首先要结合实际,先制定出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总目标,让教师看到学校的发展前景,以此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院系、科组和个人,形成子目标,同时确保各个子目标的完成,能充分实现总目标,并使上下各部门对各层次目标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性,据此确定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重点,以及为达到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最后根据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将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教师区别开来。

(四)绩效考核

第2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design is based on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a highly basic course. On the one hand, this paper proposed to develop and apply a set of courseware system with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other hand, to enhance four abilities of students in basic courses of mechanical design.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能力;培养

Key words: the basic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82-01

1加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优化

1.1 改善现有的教学手段,研究开发出一套新型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课教系统,提高机械设计基础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电化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教改和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是加强教师备课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需要。使用电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要有利于创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②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要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而不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电化教学方法,都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电教为“电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预先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会发生变化,适时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重点内容尚未引起学生注意时,学生思维展开尚缺少形象材料时,复杂机械动作的运行方式难以想象时。投影片的使用方式,可以是老师先演讲,后播放,再概括;也可是先设疑,后播放,再演讲;还可以边播放边讲解等。为获得课堂电化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动手制作教学课件。

1.2 利用新型的动态模型展示,提高学生实践感受力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等人也多次对我国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出批评。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透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

2提高教师自身实践创新素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创新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年轻一代的创新能力要靠教师的创造力去培养。而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仅要善于不断地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还要能交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而这些不断更迭的新知识、新技能,又难有召之即来的现成的教科书提供答疑和咨询;只能靠教师本人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去摸索、去探讨、去学习、去掌握。当前部分教师在认识上有“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有些人片面的认为只有增加投入才能提高实践教育能力;另外,在教师能力方面,存在部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育活动,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扎在的小圈子里,缺乏从事专业实践教育的底气。通过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增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对自身实践创新素质提高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要乐于参加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方面,而且更体现在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上。这种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内涵。不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而这种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3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培养高职学生的四种能力

3.1 将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专业、职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且以项目、任务、工艺、范例、案例、设备、产品、实验、厂家等作为课程的实践形式。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大部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各自成体系。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绝从职业群众归纳整合出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可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将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教学内容按一般通用机械的设计过程来安排。

3.2 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施行“精讲多练”及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等,突出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机械创新设计方面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中,由教师提出案例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形象直观,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和机构有更广泛的了解,开阔了眼界。

3.3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人文讲座等,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可自由报名、自选课题参加比赛,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组后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在大赛演示并参加评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还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部分科研或科研项目,学生能够从中或得许多创新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学到许多书本中没有的东西,并可以综合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3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2.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活动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这节主题班会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举例说明

三、讲故事

1.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

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2.

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四、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五、竞赛整理书包比赛

第4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一、凭借一双慧眼,发现美丽的踪迹

孩子的眼睛是清澈透明的,更是机灵而又敏锐的,今天的《江南》一课让我惊叹于学生广阔的思维和他们独特的发现。课文学完了,我将最后的环节锁定在那幅江南采莲图上,询问孩子:“你们觉得眼前的这幅景象美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美!”我故作惊奇地问道:“谁觉得她美呢?”根据诗文的意思应该是采莲的姑娘和小雨觉得美,因为“莲叶何田田”和“鱼戏”这两句可以看出来。学生起初的回答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他们喜欢的理由也从诗句里寻找出来了。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好像并没有结束,还有小手在向我示意,紧接下来的回答真是让我心花怒放。有孩子说:“老师,你看,蝴蝶和蜻蜓也觉得美呢,它们在荷叶之间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去呢!”我侧头一看,的确如此,巨大的莲叶上飞舞的蝴蝶,逗留的蜻蜓,正如孩子所说,它们也陶醉在这样的美景里不愿离开,而我怎么没想到呢?“老师,还有岸边的柳枝姑娘和树上的知了也觉得美呢,你瞧,它们停止了舞蹈,停止了歌唱。”这样的想象更丰富了,我简直乐翻了,忍不住夸张地称赞道:“你太了不起了,你好像已经走到这幅画中去了。”孩子的兴致更高了,有人说:“老师,写这首诗的作者也觉得美的,所以他看了忍不住提笔写下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已经是力透纸背的洞穿和理解了,我的震惊已不是一点点了,更惊讶的是有人还说:“老师,我们也觉得它是美的,因为我们读着这首诗,看着这幅画,仿佛已经看到这幅美景了。”

这是一年级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理解水平吗?这让长期从事高年级教学的我由衷地感到惊叹:原来不是没有美丽的踪迹,而是没有一双类似这样澄净的慧眼。我要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时刻拥有这样敏锐的洞察力,让我们的课堂时时闪现这样的智慧火花。

二、插上一双翅膀,播撒想象的种子

常言道:不知者无畏。是的,一年级的孩子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学识浅而有所畏惧,他们的畅所欲言让我们分享到了纯真的童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马行空,没有约束的本真话语,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想象有多远,我们就可以飞多远!”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今天我们学习了练习上“手的用处”这一内容,根据教学设计,我提问孩子:“你在家里用手干什么呀?”他们瞬间举起的手让我感受到他们思维的敏捷:“我用手铺床、弹古筝、帮妈妈扫地、洗碗、做作业、帮奶奶捶背、扔垃圾……”也许孩子在家并没有这样去做,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双手在家里可以完成这些事情,所以回答振振有词,而且连我都觉得孩子们的回答丰富且真实。看到大家高昂的兴致,我突发奇想——我们一起当场完成一首小诗,题目就叫《手》,孩子们纷纷叫好,我将题目和诗的格式都写在黑板上,并帮他们写好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我有一双小小的手,在家里我用小手;在学校里,我用小手,大家都夸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出示了这样的框架后,我让他们以小小组为单位先自行尝试写诗,然后再集体交流。学生的思维没有一点禁锢,他们的小诗里渗透了真诚与想象,有人说:“我用小手栽种小树,让校园成为一个绿色的家园。”有人说:“我用小手画匹骏马,带着我在草原上奔驰。”有人说:“我用小手画个地球,让我们的山永远青,水永远绿。”……孩子们的诗句已经脱离了我的约束,他们不愿束缚在我的格局里,而是将小手现在可以做的,将来想做的都融汇在一起,编写了一首首最纯真的现代诗。

第5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愈加呈现个性化趋势。教育行业作为承载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导行业,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应当跟紧时代步伐,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基于当前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国家对于城市园林设计愈加重视,社会对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园林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园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课外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分析教学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课堂进行中做到与学生亲切交流、辅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教师需要将课程的讲解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学生提供7到12分钟的在线学习讲解视频,学生需要在家里面对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和观看,学生上课过程中由接受教育转变为完成作业,教师需要帮助和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作业,针对疑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1]

二、园林设计课程采取翻转课堂教学优势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利用短小精悍的园林设计视频将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设计实训进行结合,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加强,由此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园林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设计内容,学生在家里观看课程教学视频能够充分放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出现课堂学习的精神紧张状态,适当调节自身知识接受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知识的灌输,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够随时控制学习进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借助通讯软件向同学和老师求教,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园林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增强学生学习互动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园林设计教师俨然从一名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教练,因此教师拥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耐心回答各个学生提出的园林设计问题,加入学生讨论组和学习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路。[2]针对学生完成作业后遇到的诸多学科问题,教师应当适时组织设计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园林教学教师成功地由一名知识传递者角色转变成指导者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学生们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互相帮助和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综合评定学生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着重加强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设计的思想。通常教师在布置作业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草图进行设计构思,当翻转教学模式引用之后,学生在家庭的轻松氛围中进行方案设计,回到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专业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增强了师生交流。[3]考核制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园林设计的课程考核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最终设计图上的方案设计,同时需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能力和学习交流的学习主动性纳入考核内容,以此来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学习

基于每一名园林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翻转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较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更具优越性。翻转课堂教学能够认识到各个学生间的能力差异及思维差异,能够真正实现学生按照自我接受程度进行高效率学习。园林设计专业作为多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设计实践和学习,同时需要教师的协助来解决诸多专业性问题。初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当天教学视频的观看,由此来完成当天课程要求的设计和作业。[4]但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化和调整,已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按照自身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安排作业及完成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五)翻转教学改变了课堂管理

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设计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避免学生出现分神或者跟不上学习进度,甚至影响到他人学习的状况,学生与教师的压力随之而来。但是实行翻转课程教学模式之后,诸多课堂管理的问题随之消失,在课堂中调皮捣乱的学生失去了表演的热情,感受到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小组合作设计的乐趣,由此课堂管理的诸多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三、翻转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作息时间安排

当前我国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较为重视,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但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仍然在不断施加无形压力来督促学生的学习,通过诸多考核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课程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花费较多课外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和学习,因此需要学校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来配合学生的翻转课程学习。[5]由此需要学校取消园林设计专业晚自习时间的占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同时需合理布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业量,以此来满足学生进行针对性课程设计的训练。

(二)信息技术的支持

园林设计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园林授课教师制作专业设计教学视频,还是学生在家中观看课程教学视频都不可缺少专业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学校应当着重对此问题进行改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配备高性能网络服务器,针对于家庭内部缺乏电脑和网络学习环境的学生,学校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有关设备支持,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校内机房的形式进行改善。[6]同时园林设计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课程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剪辑需要专业人士给予帮助。

(三)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

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将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完美结合,发挥教师的课程设计主动性。由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视频的质量和知识含量、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及课程设计环节的组织均能够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强化自身专业园林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训练,基于摄制人员和录制人员的帮助,为学生录制生动、内容丰富积极的学科视频。

(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园林设计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合理分配时间和控制学习进度的能力。学生在对设计课程进行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遇到诸多专业性问题,由此学生应当基于教学视频的指引,主动翻阅和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和设计案例,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以便在课堂上与学习小组或者教师进行讨论。[7]因此要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及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的能力,同时具备网络资源正确检索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测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同时也无法准确体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涉及到学生间相互合作、集体组织、个人控制力和自主时间安排的能力等方面,同时需要注重学生此种学习方式体现出来的情感交流、学习态度及学生价值观的整体评价,综合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教学体制上进行完善和改革。

四、结论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科仍然处在发展初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园林设计课程教学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革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该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学校应尽力辅助该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各个学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磊磊,赵可云,徐进,等.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5,02(11):86-93.

[2]刘锋.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6(13):61-64.

[3]周蕾.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09):120-121.

[4]李金城,曾丝宜,张瑞静.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图文组版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4,04(06):33-37.

[5]张玲.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教学设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11):113-115.

[6]张爽.高职建筑类CAD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4(08):67-70.

第6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当家实践,懂得勤俭持家是一门学问,学会勤俭节约。

2、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为家长分忧。

3、 愿意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关心家庭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勤俭持家,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难点:品尝当家的滋味,理解父母的辛劳。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一周布置学生留心观察父母每天在家所做的各项工作,并做记录。

教学设计:

一、 亲亲我的父母

1、 教师:你知道吗?你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做了一些什么工作?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父母所做的事情,由一名学生做记录并代表小组综合发言,其他学生提供发言资料。

3、 学生代表上台将自己组内父母所做的工作做综合汇报。如:做饭、照顾老人、洗衣等,这些我们是可以看见的,还有一些工作是我们无法在家里看见的,如上班赚钱、为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等。

4、 教师小结:我们的爸爸、妈妈多辛苦呀,他们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还要不辞辛苦地操持着我们的家庭。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5、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感情。

二、 试试我来当家

1、 学生阅读一则日记。

2、 教师:你愿意试一试,当一回家吗?做每件事情都就有个计划,就像父母在支配家庭开支时都有个预算。让我们一起来制订一个当家计划。

3、 确定当家主题。教师可以“餐桌行动”为例,行动内容:制订一份菜谱,上农贸市场买一次菜;回家做一餐午饭或晚饭。

4、 小组合作研究当家计划表。讨论:我打算在本次行动中做些什么工作;哪些工作能独立完成,完成的方式是什么;哪些工作需要父母协助。教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5、 交流当家计划,评出最合理的当家计划。

三、 当家实践,立刻行动

以“餐桌行动”的实践活动为例:

1、 教师根据家庭状况,让学生自带所需的买菜钱,少则5元,多则50元,由学生自己决定。

2、 在农贸市场,经过40分钟的交易,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购买了各种菜,准备好了当天的晚餐。学生在菜市场的门口,眉飞色舞地说着自己的买菜经验,不时哈哈大笑,像是打了个大胜仗;也有细心的同学在比较、分析之后,发现自己的买价高于其他同学,脸上有了红晕。这种交流没有任何的时空限制,使学生感到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学生表达的观点也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在当家活动中,学生验证了自己计划的正确与否。

3、 当晚,学生亲自下厨,一改以往“饭来张口”的局面,引起了家长的极大关注,其中有47位家长以书面形式对该活动进行了热情的反馈,他们深深感到“餐桌行动”提高了学生的理财和生活能力,更促进了家庭的和谐。有的家长被子女的行为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家长还为自己的子女拍照、摄像。

第7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家庭小实验;交流;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32-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82

家庭小实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将家庭实验与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家庭实验中,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本文中笔者基于网络环境,通过QQ、微课视频进行了初中生科学“家庭小实验”活动实践。文章分析了学生对科学家庭小实验活动的态度及影响因素,通过案例阐述了活动实施的过程。研究认为导致学生对科学家庭小实验缺乏积极性的诱因主要包括“教师指导和监督的欠缺,使实验任务虚化”“现有考评机制影响家长对家庭实验的认识”和“学生的升学压力束缚了课外小实验的开展”。通过现代信息交流工具进行监督和指导,将家庭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科学家庭小实验的作用。

一、科学家庭小实验中学生积极性缺失的诱因

我通过调查发现,真正动手做科学家庭小实验的学生并不多,笔者所在学校有科学教师18人,但真正布置此类作业的教师只有两人,其他学校情况也类似。学生大都不会自己主动去做此类实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指导和监督的欠缺,使实验任务虚化

虽然教师普遍都能认识到科学小实验对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然而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工作量大,所以对家庭小实验不够重视,几乎很少有教师去布置家庭实验。另外,教师布置的家庭小实验是否真正开展,教师很难进行评价和指导,以致最后使实验任务虚化。

(二)现有考评机制影响家长对家庭实验的认识

虽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的教学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将其延伸到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并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园及校外的科学教育资源。但受现在考评机制的影响,做家庭小实验似乎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有些家长认为是浪费时间,并不支持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三)学生的升学压力束缚了课外小实验的开展

首先,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课业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实验上。其次,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实验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实验时缺乏指导,只是抱着玩的心态,最后感觉收获不大。再次,学生做了家庭小实验之后没有进行有效交流和评价,没有获得继续进行实验的动力,因此,学习任务重的情况下就放弃了家庭小实验。

二、初中科学家庭小实验活动实施与分析

以下是我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时对一些家庭小实验的实施过程,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基本只有在周末的时间才能回家。所以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家庭小实验,周末在家时间较长,实验时间充足。据调查,2个班级85位学生,每家都有3G手机,学生都有QQ,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因此,笔者主要通过QQ或微信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开展指导。

(一)家庭实验作业设计与布置

笔者布置的家庭小实验作业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或作为新课预习用,或作为课后应用实践性的实验,使学生和家长更容易认识到家庭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笔者一般在学新课前布置的是体验式的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体验式实验主要是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之后,对新学的东西有更深的感觉,有利于新课的教学,而且在教学设计时可以用学生自己的实验照片或视频,一来学生有亲切感,二来被选用的同学还有成就感,既能积极调动学生家庭实验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如在学习《水的浮力》之前,我布置如下实验:(1)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体验浮力,感受浮力的方向。(2)将乒乓球放入底端剪掉的空矿泉水瓶中倒过来瓶口朝下,往瓶内倒水,乒乓球不会浮起来,用手堵住瓶口,观察发生了什么。(3)让鸡蛋在水中上浮的实验。

这些实验在家里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实验器材也很容易获得,现象明显,学生的感受深刻,特别是实验(2)学生会很好奇:为什么一开始乒乓球不浮起来?为什么用手堵住下端乒乓球就很快跳上来了? 通过这样的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课前不仅对浮力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有了学习浮力的兴趣和动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再如,笔者在学习《大气的压强》之前布置了三个实验:(1)“覆杯实验 ”;(2)将矿泉水瓶倒入热水后再倒掉盖紧瓶盖,观察记录现象;(3)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倒立再后慢慢提起,观察并记录看到的现象。

这些小实验可以为学生学习气压提供很好的感性认识。 覆杯实验以前都是教师演示,现在改成家庭小实验之后,不仅节约了上课的时间,每位学生自己都做过,而且很容易成功,在课堂上分析实验原因的时候学生明显变得更积极了。实验(3)以前没布置这类实验时,学生关于这样的练习经常出错,自己做过了,再做到这样的练习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新课结束后布置的是应用实践性的家庭小实验,将实验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创新价值。如学习了浮力的应用之后布置密度计的制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和尝试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实验的兴趣。

(二)家庭小实验作业上交方式

一般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都及时用家长的手机拍照或录像进行记录,实验的过程主要以照片的形式通过QQ发给我,一方面便于我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验照片和录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如食盐晶体的结晶,覆杯实验。有些制作类实验主要交实际作品,如自制密度计;但有的实验是注重记录和分析的,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那就不仅交实验时的照片,还要交记录结果。像“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这样的探究性比较强的实验,除了上交实验照片之外,还要有实验的设计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探究性实验就必须要求学生及时并实事求是地书写家庭实验小报告单,内容主要为:实验成员、实验日期、实验探究的问题、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记录表、实验结论及体会收获等。

(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

教师通过适宜的指导会帮助学生提高在家庭里完成实验的科学性和成功率,能提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包括:(1)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2)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利用实验材料;(3)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表的设计;(4)指导学生书写家庭实验报告等。科学家庭小实验一般选择一些有趣又容易实现的实验进行,基本是学生自己在家独立完成,有问题和困惑可以通过QQ与同学和老师在线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资料和实验方法。如浮沉子的制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但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小瓶中装水的量,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学生很难成功,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指导。有一些实验单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实施和完成有一定困难,这样的实验如果缺乏有效指导,不仅起不到家庭小实验应有的作用,还会事与愿违。

有一次,笔者布置了一个食盐晶体的结晶,希望学生能够观察到较大的食盐晶体,认识到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这个实验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周末回家做,但从学生交上来的照片看,有好多同学是网上下载的照片,也有的同学发了一些实验失败的照片给我,说做不成功,据调查每班做成功的也只有三四个,而且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让家庭实验更精彩?在一次区教研活动中有人提出了利用微课视频来引导学生做家庭实验的想法,并演示了一些简单又很新鲜的实验,使我感觉到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利用一些有趣的家庭实验的微课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和灵感,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家庭实验的开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家庭实验评价与交流方式

通过学生评价和交流可以改进自己的实验,也会激发出他们更多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课堂评价与交流

在课堂上进行家庭实验的评价,同时将科学家庭实验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资源。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之前教师布置了实验:将食盐、味精、胡椒粉、色拉油、酱油、面粉分散到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汇报该家庭实验观察的结果,学生对物质在水中分散时所呈现的现象就很容易理解,很快就能根据这些特点将其分成三类,同时很好地理解溶液的特点,轻松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在学习《物质的溶解》时安排学生进行的家庭小实验是: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了该实验的铺垫,学生在建立假设和猜想时,很快就能想到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由此还提出了新的问题:物质的溶解性是否还与溶剂的性质有关?这样的家庭实验为课堂内容的顺利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在学习《大气的压强》之前我让学生在家完成覆杯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尝试分析其原因。这是一个注重学生体验的实验,操作简单,学生在家里容易完成,但如果放在课堂上一般只会作为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只是观察,而缺少体验。作为一个家庭实验,学生在完成该实验后,尝试解释这个现象的时候自然会去了解相关大气压的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作业上交的形式是照片加原因分析,教师上课时将书本的照片换成学生自己上传的照片,这也可以作为上课的教学资源,当自己的照片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会有成就感和亲切感,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

制作类实验的评比,如自制密度计实验学习浮力应用这一节课后,教师布置了一个自制液体密度计的家庭小实验。因为学生在上课时已经学习了密度计原理,制作密度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从上交的作品看,学生在选择材料上也十分有创意,有的用吸管和橡皮泥,有的用铅笔和橡皮,有的用塑料瓶和沙子,有的用钓鱼用的浮子,有的用筷子和铁丝……这类小实验可以让学生直接带到学校进行交流讨论,比一比谁选择的材料更合理,试一试谁的密度计实用性更强,引导学生制作工具时应该考虑其准确性。

2.网络评价与交流

学生通过QQ上交作品的时候,教师通过QQ聊天的形式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和建议,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实验照片放在QQ空间里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上传自己完成的实验作品照片,视频及实验报告单,让同学和教师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实验报告单存入学生个人电子档案中,便于对自我的实验评价。有些实验时间很长,如向光性实验,学生要学会选取合适的幼苗进行实验,并在实际的操作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实验时间漫长,学生要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做观察记录,如果将这样的一些照片放在一起,就更容易见证其变化过程。

3.家长评价与交流

有许多实验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如乒乓球和饮料瓶做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覆杯实验,用一根吸管斜插入水中,另一根吸管对着它上端吹气,水会从吸管上端飞出来,该实验可让家长共同参与,并进行拍照、指导,最后进行评价。有了家长的参与,学生体会到了被家长认可的快乐,激发了其进行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家长的参与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家庭实验的意义,进而使家长能够支持孩子进行实验,使家庭实验得以有效展开。

三、初中科学家庭小实验活动研究的几点感悟

(一)科学家庭小实验与课堂教学二者间相辅相成

科学家庭小实验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教学素材,科学课堂教学的开展为学生进行科学家庭小实验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教学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延伸到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园内外的各种资源。只有让科学家庭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和家长也更容易理解实验的作用和意义,进而使家庭实验有效展开。通过家庭小实验活动的有效实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科学家庭小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家里做实验,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人,不像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器材基本不需要选择,步骤基本是按部就班,在家里,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各种实验材料,独立制定实验方案,自由地进行探究,充分体验实验带来的种种乐趣。特别是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学生不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选择不同的材料,实验的设计就可能不同,学生更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真正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更多想象和创造的时间和机会,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让他们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验证、去探索、去发现,这样的环境更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三)网络技术有利于科学家庭小实验的功能提升

第8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在几年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门学科要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品质、和初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规律。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生活素材,注重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取信息,在获取的过程中,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比较少。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例如,在教学《我爱我的家》前,我要求孩子们星期天在家里帮助妈妈做家务。在课堂上,我先请同学们分小组来扮演一下在家里你是怎样来做家务的?同学们表演起来可高兴了。表演结束以后我让学生说说干家务的感觉,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帮妈妈洗了洗菜,就花了好长时间,累死我了!”有的说:“我看见妈妈从一大早起床就忙个不停,真辛苦!”还有的说:“我觉得做家务挺有趣,以后我会多帮妈妈做家务,妈妈就不会那么辛苦了。”……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爱家、爱生活、爱劳动的优秀道德品质就这样悄悄生根发芽。优秀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实践

品德教学“生活化”必须把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品德与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学习的。

比如,在教学《我和春天在一起》一单元之前,我和学生一同到学校附近的山上春游,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了春游的物品,家长还告诉孩子们要注意什么。在活动中,学生看到春的颜色,闻到春的芳香,听到了春的声音,感到了春的温度;捕捉、观察到春天的小动物,观察到春天的植物;知道了要保护小动物,爱护植物,有的同学还想自己拥有自己喜爱的小植物…… 亲历具体的生活事件,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认知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学生会自主引发内在的矛盾斗争。活动结束后,再及时组织学生召开总结交流会,引导学生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交流所带物品的利用情况,说说活动后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一次检阅,自觉调整不合情理的行为。

三、生活中感悟引领学生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所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会,亲身感悟,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第9篇: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翻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书本,我们会发现书中占大部分的是图片,而文字却减少了。老师普遍感受到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若要教得好,教出新意,实在不容易。其实,我们只要巧选教学资源,并巧用,营造轻松的课堂,就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验。

一、优化组合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它体现的是整个教育的理念。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深入教材、钻研教材,这是跳出教材、宏观把握教材的前提。因此,教师巧选并巧用教学资源,就要求教师在筛选完教学资源后,在教学设计中优化组合教学资源,赋予新的生命。更有必要帮助学生挖掘知识内涵,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联系显性化,将所教内容线索化、结构化。

1、理解教材内涵,正确解读教材

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在逻辑,运用正确的方法解读教材,设计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例如四下《多彩服饰》这一课,让学生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面对众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认识自己国家的服饰――中华民族的旗袍,再让学生认识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服饰。在认识服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以图片介绍服饰的起源和意义。在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服饰的起点,并认识世界各民族服饰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2、有效利用主题图,开发挖掘资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蕴涵在这一幅幅插图中,为了帮助理解,以简要的关键词为提示。书中的这些图文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为教师深入挖掘、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资源。如三下《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课,教材中图文并茂地表现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壮观和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文化内涵。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工程,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能够看得到,摸得着,体会得到。这块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后,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现状的危机感,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出示一些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灾害的巨大破坏性,再出示相关的破坏图片,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更好地激起学生强烈的环境危机感和环境保护意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3、适度材料补充,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中应适度进行资料补充,以突出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性认识。例如五下《高峡出平湖》这一课,在学生了解了长江三峡的概况,知道长江治理前给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治理后它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后,再补充一些三峡船闸通航的资料和我们浙江安置三峡移民的见闻录,通过一些新闻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叙述,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史实,让学生对当时历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加地关注三峡工程,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一点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适度选择教学材料。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能体现资料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本质,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重点和难点。

二、收集课外资源,填补课堂空白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以生活主题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对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得到教育,并能学以致用。

例如一下《上超市》这篇课文,在上这一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家长带着孩子去超市进行购物,并且在去超市前,先让孩子在家里进行一个小调查:家里还需要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我准备买什么?同时告知家长在孩子选购的过程中,家长尽量少指导,放手让孩子自主挑选。课前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上超市购物的乐趣,同时也为课堂营造了一个比较轻松的对话交流环境。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尽情交流购物心得,以及购物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根据学生交流中的不同表现,教师可以授予孩子不同的称号,如“小小理财家”、“勇敢者”、“最懂礼貌的小朋友”等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并且能从此次购物活动中总结经验,愿意下次再进行一次购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