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mbining with the condi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new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tellig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2015年5月我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和绿色发展。河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与变革,工业化进程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构筑了一定的工业化物质基础。(2)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带动全省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工业生产导向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换为科技、技术、知识等密集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步承担起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主角。
2016年6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河南省将坚持制造兴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体系。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1 河南省工I发展现状
“十二五”建设期间(2010~2015),河南省生产总值从2.3万亿增加到3.8万亿,经济增速年均保持9.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涵盖冶金、装备、能源、食品、汽车、建材、轻纺、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产业;依附中原城市群的构建,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有效整合了区域资源。
2015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37 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
16 100.92亿元,比上年增长 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8.1%,重工业增长8.9%。
1.1 主要行业情况
2015年,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速明显,比上年增长11.4%,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9%。以冶金、建材、化学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增长5.9%,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7%。高技术产业增长2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载能行业增长6.5%。
1.2 工业投资情况
全年工业投资总额17 0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累计9 315.71亿元;传统支柱产业投资6 021.15亿元,高载能行业投资4 324.87亿元。
1.3 对外经济情况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4 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值2 6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进口总值
1 9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 729.00亿元,增长27.1%。机电产品出口1 982.12亿元,增长21.9%。
2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但是,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正在面临传统动力逐步衰竭、发展阻力渐渐增大的困难局面。
2.1 工业化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2015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1.4∶49.1∶39.5,相比于全国9.0∶40.5∶50.5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保持必要的生产规模,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情况有可原,但如果深入观察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内部构成,会发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以家庭为单位、低机械化率的传统农业方式依旧广泛存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河南省第二产业占比高出全国水平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内部,一般加工品相对过剩,高水平、高深度的加工品相对不足;第二产业的庞大规模,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产业发展缺乏高新技术的指引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在第三产业内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比重较高,金融、计算机软件、科学技术等现代服务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
2.2 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双百”计划和产业升级工程的实施,烟草、造纸等行业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河南省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大集团、大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行业缺乏领军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2010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 57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84 400家,其中,大型企业234家,仅占0.22%。在全国452 8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河南仅占 4.3%,大型企业234家,占全国3 742大型企业的6.2%。2014河南省仅有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一家企业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排名328位;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河南工业入榜企业仅有10家。
2.3 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供给不足
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的支持。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生产技术、成熟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河南省的科学技术供给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理念,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手段落后,投入力度不够。人才供给方面,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数量129所,相比较河南省庞大的考生基数,高等院校数量偏少,教育水平质量较低,顶尖科研人才匮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输出不多,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实现。
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是对传统工业化的一种延续和升级。在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1)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合理布局。(2)实现新型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3)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调政府在产业规划和调整方面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尽可能避免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4)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应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难题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河南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省情,尝试找出推进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4.1 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首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以往单纯依靠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已不符合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化融合”是河南省开展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现实选择。
目前,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承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初级阶段,在高端的信息服务业和开发业方面发展缓慢。河南省信息产业不能简单重复电子信息产品代工者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在信息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向信息服务和开发业的产业升级,并着力提升三次产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强化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建立“两化融合”统计测评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4.2 强化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涉农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和标准化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依托大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从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极为重要,第二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工业化程度较低,选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工业化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将更适应于河南省情,有利于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3 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融合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化水平。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其整个工业化中期,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相当显著的正相关性。当前,河南省工业化率高达51.8%,城镇化率仅为38.8%,非农产业就业率高达55.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同时,较低的城镇化率水平,制约了以城镇为主要生产载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削弱了工业化继续发展的动力。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首先,各级政府应大胆改变和转变意识观念,积极推出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发展壮大中小城市,进而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和农业人口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全面建O小康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4.4 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传统工业化模式重视资源简单粗放投入带来的快速原始积累,缺乏对资源瓶颈和环境承载的长期考虑,“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与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在重视环保低碳的新常态下,河南省应以生态工业的理念改造传统工业,将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治理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大量污染,打造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的新方式,使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和环保化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志彬,林子华. 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5-52.
[2] 黎欣.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研究[J]. 对外经贸,2016(8):74-75.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工程管理;学科建设
工程管理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在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下,我国为其发展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问题,比如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发展跟不上时展需求。为了提升工程管理学科的社会适应性,需要加快培养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并结合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对工程管理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讨。
一、工程管理人才发展现状
(一)工程管理人员现状
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较大,但是现阶段企业中高层工程管理人员比较缺乏。工程管理人员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基本素质不高。首先,工程管理人员人文素质不高,表现在在工程中缺乏自信心、责任心,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其次,个人阅历不足。工程管理人才的年龄较低,大多在二十多岁左右,不具备工程管理阅历。第二,技术素质不高。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人员技术掌握的较为广泛,但是对于每一门技术都缺乏精通和深入的研究。第三,管理素质。工程管理人员缺乏沟通能力、系统性的管理理念、对资金的运作能力。
(二)企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下,各个企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工程管理人才成为市场紧缺人才。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是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结构失衡,表现在低层次的工程管理人才较多,但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较少以及工程管理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二、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现状
我国现阶段工程管理教育学科的特点是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结合,重视工业基础好、就业灵活、懂管理、懂操作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学科的发展现状是缺少对针对不同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差别化培养教育培养机制。同时,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建设缺乏高素质教师,在教育专业的设置上,本科层次工程管理大多集中在土木、建筑院校上,其他院校很少开设工程管理学科。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部门对工程管理学科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下,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管理建设效率不高,缺乏专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在国内,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人才都是技术类人才,缺乏管理知识。教育部门和高校也片面的认为工程管理学科就是技术类学科,没有认识到管理在这门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内涵把握不科学。
(二)工程管理学科层次结构不合理
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定位应该是研究、解决工程技术发展中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等管理问题的学科,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强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但是现阶段工程管理技术人才的学历大多是专科,学科设置虽然也由专业技术和管理课程组成,但是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设置无法达到理想水平。
(三)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内容界定不清晰
工程管理被设置成一个专业的时间补偿,在对工程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上,在技术结构为中心还是以知识管理结构中心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导致一些学校的工程管理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化,不利于工程管理学科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工程管理学科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不是将工程教育和工程管理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融合。但是现阶段工程管理教育学科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身上,表现在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往往具备一种单一的技术能力,却缺乏支撑技术能力的技术知识,导致很多工程管理教育人员的知识面比较狭隘,对创新性的工程管理教育缺乏认识,不利于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
三、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完善策略
(一)明确工程管理学科设置层次,优化培养结构
专科层次的工程管理学科设置普遍不合理,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加上专科学生的学习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不适合开展复合型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为此,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可以适当取消对专科生的招收。与此同时,工程管理学科教育需要加强对本科生的招收,并结合工程管理学科建设现状适当的缩小学科规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硕士生,则是需要扩大对其开展的工程管理学科教育规模,引导硕士生将所学的工程管理学科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应用。
(二)加大对工程技术各专业管理教育的普及,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工程管理培训
1、普及工程技术专业的管理教育
对于主修工程技技术专业的在校学生,在其工程技术学科教育中要增加工程管理类的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并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些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其他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选择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课程。
2、加大力度发展在职教育
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分为两类,一种是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一种是从事管理实践的人才。这两种人才在实际的管理中技能、知识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需要对其开展专业的培训。对于技术管理背景的工程人员要鼓励他们到高校学科更多的工程管理理论课程,让他们指导高校的实际教学。对于具有管理背景的工程人员,则是引导他们 多参与企业举办的专业技术管理培训,提升他们职业技术能力。
(三)强化工程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
工程管理人员培训要满足素质人才裴延要求,在强调知识技能、科学技术的同时培养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开设人文、道德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增强他们的工作自信心,同时减少社会发展建设中不良风气对工程管理人员的不利影响。
(四)建立工程管理一级学科,完善学科体系
首先,基于社会发展下,人们对工程管理的重视。为了实现对工程管理学科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学科资源损失,需要有关人员改进现阶段的工程管理发展现状,提升工程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和工作胜任力。未来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实现对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工程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工程建设管理、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经济等多个二级学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型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下,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实行进一步的改革,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将工程管理从管理科学和工程的一级学科中有效分离出来,将其发展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并结合实现规范工程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好的促进管理学科发展。为此,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下,需要各个学位委员会成员和教育部门对工程管理学科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升这门学科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课题组.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1-9+63.
摘要:随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企业要保持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具活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进行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提高员工的技能和自身素质。本文针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企业文化建设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企业文化;对策
一、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塑造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企业文化先进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个企业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建设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走创新发展之路。在观念上创新,在品牌上创新,在人才机制上创新,在科技管理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严酷的形式中走健康发展之路,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永久不败。凝聚力形成,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潜能,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创造更多的财富。
2.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相互支撑。企业文化就企业发展的“软件”,通过加强企业文化,使企业逐步形成与本企业的发展相适合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也就是软件搞好了,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硬件发展。另外,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弥补企业发展在硬件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来实现。因此,通过软硬兼施,企业的发展才会具有双重的动力,才会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只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赢利能力。大部分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效益没有关系,他们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归之于企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等。因此,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营销和管理。只有少数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企业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准确的定位
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相互模仿,照抄照搬,不能结合企业的自身性质和特点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企业文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准确的定位。一些企业的领导者甚至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简单的文体活动。因此,他们认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达到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当然,文体活动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但它绝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企业管理者更需要通过这些方式和方法,去凝练和塑造企业精神,打造真正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建设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急于求成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而现实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观念墨守陈规,方式缺乏创新。当然,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每个企业都要真正的转变观念和创新方式,构建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而得到完善。
三、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改变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分析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具有企业特色和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定期制定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和计划并按时落实相应工作。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领导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氛围。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从而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2.发挥所有员工的作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更是企业主体和主人。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的参与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企业经营者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职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职工的潜能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在企业文化的选择和定位上要广泛听取员工的建议,集思广益,发挥员工的集体智慧。其次,管理者要培养企业员工正确的企业文化意识,自觉的接受和维护企业文化。最后,通过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员工提供参与文化建设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他们在活动中加强合作,团结互助,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准确定位,坚持创新,稳中求进
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给予相应的人力和财力支持。要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制定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结合企业的自身性质和特点准确定位,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还要结合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创新企业文化。这种创新既包括制度的创新,也包括方式的创新。创新中要坚持稳中求进,不能急于求成。企业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更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和支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
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之成果。课题编号2015lslktjjx-20;2012年度辽宁医学院横向课题“锦州联众高新科技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之成果。课题批准号:LYHX2012065。
参考文献:
[1]冯占勋.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5,(12).
公安行业信息化
最佳应用奖
飞博软件强调将公司发展与国家相关政策和行业发展紧密相连,长期专注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其多个产品在公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
江苏飞搏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飞博软件)是一家专业从事公安、金融、政府等行业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的高科技公司,是江苏省互联网服务产业联盟的骨干会员单位。多年来,飞博软件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秀的产品和全面的解决方案,本着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原则,选用当前国际先进成熟的技术,运用创新的理念和业务模式,在用户中树立起产品质优、技术领先、服务贴心的良好形象。
飞博软件长期专注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其多个产品在公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该公司擅长基于Java的应用研发,在B/S应用、B/S与C/S混合应用、Java应用服务、负载均衡处理、分布式存储及计算、海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安全技术、虚拟化技术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自主研发的跨网域数据交换平台、请求服务系统、社会管理应用软件、IT运维管理平台、社会信息采集系统、大调解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特种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等解决方案在相关领域里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中跨网域数据交换平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0%。始终坚持创新理念,从行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重视核心技术的研究与相关产品的开发,是飞博软件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飞博软件正积极成长为一个重要的云应用服务运营商。
飞博软件的宗旨是为客户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成为客户最佳的合作伙伴。公司以成熟稳定的产品为基础,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专业的服务队伍,能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客户服务,注重服务至上,提高用户满意度。飞博软件的这些努力为客户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践行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理念。
关键词:新形势 企业员工 职业生涯 规划
新时期进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是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员工个人制定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而且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建设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能有效的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为此,相关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建设,让每个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理想的职业工作目标。
一、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每个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专业技能等,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不断为之而努力。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优势,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在职业发展中得到更大的进步。现阶段在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企业内部关于企业生涯规划的评价体系流于形式,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对待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认为这只是企业员工自己的事情,对企业的发展并无用处,甚至对帮助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持抵触态度。但是,对于那些正处于人生职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企业员工来说,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评价,需要专业的人力管理人员对其进行人才测评,提供专业的职业咨询。
其次,很多企业员工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全面的了解,不能正确的定位。自我定位是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每个人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并且对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全面的认识,但是,现在很多员工缺乏对自己的正确了解和评价,有的人过分的自信,盲目自大,职业生涯规划好高骛远,不能作为促使员工努力的动力;还有很多人自卑心理较强,所制定的职业发展目标近在眼前,无法挖掘其自身的潜力;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员工职业生涯定位方向错位,不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和成长。
最后,企业员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存在严重的投机心态,对自身的职业选择没有坚定的信念,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国内的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心态大都包括三种,其一,服从于公司的安排,忽视对自身发展能力的开发和挖掘,追求安逸和稳定的工作;但是这类员工大都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其二,把现在企业作为提升自己的踏板,具有较强的个人发展目标,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三,企业员工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公司的发展保持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优化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
为了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企业应该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指导作用,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因为如果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不仅不利于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帮助企业员工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其一,企业要充分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二,企业要鼓励员工正确的评价自己,确立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且通过宣传教育,向员工介绍职业发展规划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二)注重企业人才咨询体系建设
企业内部的人才咨询体系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西方国家,人才咨询体系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必备的手段,主要用于给企业员工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内部关于人才咨询体系的建设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所以,针对我国企业员工在自我评价方面的不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帮助每个员工通过职业咨询后,可以正确的评价自己,确立适合自己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加强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的管理监督工作
在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其进行全程管理,以确保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有较好的反馈体系。而且对于每个不同的人来说,其制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员工在其工作的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要求他们对原先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以不断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针对这一特点,企业就十分有必要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管理和监督,根据每个员工的自身发展,监督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结束语
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不仅对员工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此,企业必须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设,帮助员工正确评价自己,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李海荣,薛英兰.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J].中国培训.2006(06)
关键词:工会;新形势;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8-0071-02
工会是维护员工权益,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活动的组织,它不仅代表着员工最根本的利益,而且能够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员工愿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最直接交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在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过程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文化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企业形象、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生存壮大,就必须要求企业建立起一种职员共同认可的信仰和价值观,所以工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凝聚力,让员工产生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而且要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例如海尔集团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又如黑龙江大庆油田,大庆油田有着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且形成了以“吃苦耐劳”为核心的良好企业文化,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过硬、吃苦耐劳、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员工,比如“铁人王进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虽然不少企业不断的强调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企业本身并没有真正透彻理解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只是将企业文化的含义停留在表面上,认为组织某些活动或喊喊口号就算是建立起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是蕴含在员工血液内部的行为规范。按照官方解释: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按照理解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广义企业文化和狭义企业文化。广义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狭义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所形成的独特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荣誉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另外,企业文化又有独特性、继承性、相融性、整体性、人本性、创新性的特点。
2 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主要作用是维护员工的利益,面向的对象是员工;企业文化要在员工身上显现,要求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来,即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由此可见,工会和企业文化有着共同服务的目标——企业员工,工会有义务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饰演重要角色”,充分利用本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和控制的作用。
2.1 工会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传播方面有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的灵魂指的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对员工的内在行为有着约束作用,是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指南,而且企业精神为员工工作提供精神上的动力,是员工思想上的“管理机制”。企业精神不仅对员工提出思想上的要求,而且不断的逐步向员工渗透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企业宗旨。工会在培育企业精神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工会可以从实际出发,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掘企业精神。工会还可以在企业的发展历史中发掘那种支持企业发展的优秀品质,将决定企业精神面貌的传统总结出来。然后,将这种优秀品质、精神面貌提炼升华成简单的口号或者标语,最后工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宣传和弘扬企业精神,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内在动力。
工会不仅在企业精神的培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企业精神的传播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工会本身的特点,工会在日常的宣传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工会可以编写《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可以约束员工行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道德情操。此外,工会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采取新颖的方式或者独特的宣传方式来宣传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比如制作企业画报,文艺创作,设立黑板报、展示橱窗等等,或者横挂条幅,让员工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企业精神,时时刻刻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大庆油田每年都要举行文艺节目,联欢晚会,增进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宣传企业文化。
2.2 工会可以凝聚员工,对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工会最贴近员工,最了解员工,最清楚员工的愿望和思想,而且工会中不少人员就是企业的员工,所以工会代表员工最根本的利益,而且对员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够将员工凝聚成“一股绳”,进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工会发掘、传播、培育企业精神,当然对企业文化也有着导向的作用。工会可以作为企业文化的“舵手”,引导员工去接受理解企业的内在精神面貌、职业风气,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工作进取的一种动力,为员工的工作指明一个方向的道路。工会应该深入员工内部,及时了解总结员工的思想和愿望,然后在企业文化推广的措施上作出积极的微调,让员工知道企业时刻注意着他们,让员工产生“企业即我家”的精神认识,极大的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反馈给社会更多的回报。
2.3 工会在建设企业文化、强化企业文化方面有着重要
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但是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共进,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工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企业文化也是需要自己的不断巩固和强化。工会在企业文化的强化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让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管理力量。企业本身也应该强化自我的文化意识,将工会的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在企业和工会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的局面。在强化企业文化方面,工会可以“大展拳脚”,比如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攻关,建立奖励制度。工会要在宣传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找到切实有效的切入点,把企业福利、文化思想心理的教育,都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强化中来,不但增强企业的内在凝聚力,而且可以加强外在引力。
2.4 工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工会要明确的认识到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员工不仅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创造者,而且是企业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工会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充分运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和载体,让广大员工在企业文化的认识上形成一致见解,自觉提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贡献。不同的单位、部门或都设有工会,各部门工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树立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单位内出现有损企业形象的现象时,工会应该及时教育做好教育与疏导,及时让员工正确的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重塑对企业的崇敬与信赖。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方向,而且要审时度势,要落实到位、抓实际,重视实际效用。
3 工会参加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①工会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归根到底,企业文化面向的对象和显现方式都是以员工为对象的,所以工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员工从内心身处认可企业文化内涵。工会还应协助配合组织部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加强马列主义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教育。工会要将企业的管理信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到“为人民服务”,营造热爱工作、诚实守信的企业氛围和职业风气。工会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鼓励员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专业技能。员工在企业文化中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所有的企业文化建设都要围绕“人”来进行。
②工会应该加强民主管理,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工会的作用是导向和控制作用,归根到底,企业文化还是需要员工亲自参加进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比如员工民主的参与到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来。工会可以组织一套整体的全方位审核制度,及时监督和通告企业决策。建立民主自我管理组织,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工会的作用是监督维护,让员工的自我管理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企业文化可以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人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③工会可以实施企业形象工程,培育企业特色文化,实施素质教育。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文化的反映,例如经过多年的沉积,大庆油田已经将“吃苦耐劳”的企业形象深深的印入了所用员工的骨髓中去了,“吃苦耐劳”已经成了所有大庆人的标签。工会应该在企业形象上面多下功夫,然后根据企业特点培育企业特色文化,比如有的企业历史悠久,创始人有传奇经历等。这些不但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对企业文化的建立大有裨益。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潜力,更加深刻的了解企业文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4 结 语
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性和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工会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企业前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工会不仅要在常规的途径中发掘、传播企业文化,而且要有创新意识,不断丰富宣传途径,让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助力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俊红.工会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J].中国煤炭工业,2009,(6):1-2.
[2] 田玉环.谈工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J].工会博览,2011,(4):34.
摘 要 面对知识经济浪潮和电力改革走向纵深的新形势,供电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供电企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五统一”建设,加快构建富有时代精神和行业特点的供电企业文化。
关键词 供电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一、供电企业文化的行业背景
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是国家电网公司党组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强企战略所做出的重大部署。实现企业文化“五统一”目标,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及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在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推进“五统一”企业文化在地市供电企业和一线班组的有效落地实践,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对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五统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实现企业文化“五统一”在地市级供电企业的深化运用,需要在推动企业文化科学发展与促进公司科学发展相统一、企业文化整体运作与多样性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好四个方面重点内容:一是要立足公司科学发展需要,统筹推进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确定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任务和工作措施;二是要集约公司系统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各种资源,提高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公司企业文化管理科学化水平;三是要将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各专业管理实践相结合,与公司重点发展任务相结合,促进公司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四是要加强整体协调,鼓励文化创新,推广先进经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加强文化传播,以优秀企业文化凝聚合力
一是建设“五统一”企业文化同步传播平台。通过统一设计制作、统一传播内容、统一宣传展示,搭建覆盖全部班组和集中办公区域的同步传播平台,通过动态滚动播放的视频、图片和文字,及时传播企业文化理念、成果、典型,加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学习宣传。结合办公场所环境整修,在各工区和班组设立统一的企业文化宣传栏,规范形象、规范内容、规范管理,营造统一的企业文化环境。将“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班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有机结合,制作不同专业不同侧重点的企业文化展牌并在班组内部公开展示。如“大营销”班组和服务窗口突出诚信要求,“大检修”班组和急修抢修部门突出“责任”要求。
二是加强“五统一”企业文化基本内涵培训。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融入日常学习教育,融入“三集五大”知识培训和岗位适应性培训。针对“三集五大”机构重组和岗位调整后的不同员工群体,分别组织不同侧重点的“我与‘三集五大’大讨论”、“三集五大”知识问答、企业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员工积极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
三是构建“五统一”企业文化四级求知阵地。在企业层面,以党员之家建设为依托,建立“自助图书馆”;在车间层面,每月定期联系图书馆,将“流动借阅车”开到各个车间和工区,为广大员工送知识、送文化;在班组层面,建立“企业文化图书角”,由供电企业党委根据当前形势任务与员工思想动态,为员工精心挑选配备相关书籍;在员工层面,资助广大员工建立“个人书箱”,不断帮助员工提升综合素质。
(二)注重专业导入,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实力
结合“三集五大”建设,坚持统筹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程,把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与企业管理相融共进,与企业发展相得益彰。
一是完善“五统一”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制度。贯彻执行公司统一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把统一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建设全过程,健全专业管理的操作手册、工作模板和作业指导书,做到用制度管人和管事,靠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效益,将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专业管理落实“两个转变”要求和加快推进“两个一流”的实际行动,发挥企业文化柔性管理的功能,促进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健全“五统一”企业文化约束行为规范。组织员工提炼工作格言、安全警句、廉洁感悟、道德准则,推行同一专业统一的管理模式、班组文明生产标准和党员工作手册,引导员工自觉恪守国家电网员工守则、基本礼仪规范和“三个十条”等规章制度,用统一的企业文化全面规范员工行为,使其成为广大员工的道德基础和行动指南,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建设和谐企业。
(三)探索文化管理,以优秀企业文化激发活力
结合“三集五大”建设,坚持统筹推进企业文化评价工程,把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有影响的活动、看得见的成果、能考核的指标,支撑内质外形建设,促进企业素质提升。
一是强化“五统一”企业文化组织领导体系。结合“三集五大”机构调整,同步规范党工团组织设置,健全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企业文化人才培养,加强企业文化组织体系建设,加强企业文化专业协同工作机制建设。
1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规划原则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的飞速发展势必会有力的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建设离不开前期规划,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要遵循以几点规划原则:
1.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村庄建设首先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完善给水、排水、通讯、通燃气、通热力系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特点着重开发建设。比如是否具有历史古迹,是否依山傍水具有足够能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美景,是否有支撑村子发展的生产企业。
1.2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将农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以农民自治为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1.3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新农村的建设势必离不开土地的占用,所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就成了关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用地政策和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占多少补多少,一寸土地一寸金,绝不浪费土地资源。
2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现状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每个层次规划中的工业建设来说都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导和控制作用。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一个详细操作步骤,所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在不脱离这两种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操作,由于工业区往往由很多不同的工业项目组成,而不同的工业项目对配套生产设施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要求不同,因此在编制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3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规划成果与工业区的实际管理出现失调和脱节
使得当初规划编制时的很多意图和控制条件无法真切的落实到建设中去。原因就在于规划编制者和工业区的管理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很多看法和意见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二者不同的出发点是导致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前者主要是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利益,后者主要是将工业区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使得规划中的很多控制条件无形当中成为了阻碍工业区发展的绊脚石。
3.2 工业区规划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方面存在盲区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点:其一,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工业区的管理者不惜以降低土地低价为条件,很小的投资就可以得到很大面积的用地,造成严重土地资源的浪费;其二,很多企业被一些有利的条件吸引落户以后,却没有大量资金支持企业的运营和生产,资金链终端,造成停产,最终导致土地闲置;其三,更有甚者由于部分项目仍旧没有经过充分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尚不具备成产条件,无法正常投产,使得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3.3 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低
很多规划是采用教条式的做法,根据生产流水线的特点编制规划,但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生产技术得到提升,旧的规划方案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无法应用到实际开发建设生产中。一般规划的实施期限是20年,实施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很预料不到的变化,传统的规划根本应对不了这种变化。导致规划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严重降低。
3.4 工业区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在衔接上出现矛盾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需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而总体规划的重要设施则需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体现,但工业区的开发往往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的,一方面会忽视与城市性设施的衔接,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建设时序的问题,使先展开建设的工业区无法使用规划中存在而还没有建设的区域性设施。
4 解决方案
4.1 编制规划前要充分取得工业区管理层的支持和配合,全面了解工业区企业生产情况,综合规划编制者和工业区管理者的意见,即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利益,也要考虑工业区的经济发展。其实二者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取得较大的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共赢。
4.2 工业区规划应该根据其规模、生产能力、投资大小、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成都确定其用地范围,另外需要加强有关部门对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对无法投造成资源浪费的企业给予相应处罚甚至没收土地使用权,杜绝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精神,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购房的需求,各地应继续抓好经济适应住房建设。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计投资〔1998〕1474号)和《关于上报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的通知》(计电〔1999〕114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中央有关部门、计划单列集团上报了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经汇总审查,确定了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规模,现予下达,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00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年内施工面积为24273.67万平方米,其中:续建项目施工面积10998.9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施工面积13274.77万平方米;年度投资规模1889.3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指导计划481.26亿元(含收回再贷)。
二、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贷款计划为指导性建议数,各商业银行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评估、审核,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商建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在分解下达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时,应优先落实好续建项目的建设资金;新开工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待条件具备后,可分期分批组织下达。在实施过程中如需调整项目,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商建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和承贷银行省级分行进行。
四、2000年下达给中央有关部门下属单位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必须是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存量建设用地,组织本单位职工集资合作建房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