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工作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意识形态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工程,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任务。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更是肩负着落实教育方针、实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特殊使命,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推进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求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能力意识和纪律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强化大局意识。政治思想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工作重点,服从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才能找准工作定位,体现自身价值,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因此,我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为着眼点,识大体、顾大局、想大事、讲大度,自觉站在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协调统一上想问题、处事情,推进我校教育的跨越发展。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我要进一步加大强化责任履行能力,持续提高工作水平。要懂得自己选择了当老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就要尽到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就是要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要明确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要负责,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应严于律己,以自身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是注重学习提升,强化能力意识。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样性,以及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变的态势,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我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业务研修学习,把增强能力意识放到重要位置。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是强化纪律意识。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师德建设,树立纪律意识尤为重要。我要继续加强以“人民满意”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自己,执着追求,精益求精,高标准,高境界,讲奉献,真正实现教师自己的主体价值。要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从本职工作出发,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从小事做起,树新时期的师表新形象。要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牢固树立“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无论在课堂内外,都要加强自律,约束自己的言行,以崇高的师德陶冶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雕塑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开创新的业绩。
关键词:卫勤保障;信息化水平;体系作战
在新时期下,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多极化的形成,非战争条件下多样化安全威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主要矛盾。武警部队作战任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更多的是担负着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恐怖事件及重大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处突。"姓军为兵,保障有力"是武警医院的根本职能和崇高使命。武警部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特点,决定了武警医院应急分队必须能做到遇到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拉动,救治有力。近年,我院先后参加了抗洪救灾、抗冰雪灾害等卫勤保障任务。笔者长期参加于本单位应急分队工作,并参考兄弟单位经验,分析了目前武警卫勤应急保障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些思考。
卫勤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关系着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和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武警医院认真落实"真抓实备、保障打赢"两个工作重点,严格履行卫勤应急保障工作各项规定。应急保障意识得到强化,全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得到加强。
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加强了软硬件建设,强化了快速救治能力。坚持从实战出发、从任务出发组训,科学筹划,周密部署,精心制定训练计划,按照"循序渐进、分类指导"的要求,示范教学、因材施教、训考结合,以考促训,确保训练效果和质量。
1 存在的不足
1.1卫勤人员不够稳定 目前,武警部队正在进行编制体质调整,人才培养与保留受到的影响较大,导致有些分队成员虽然经过训练已熟悉应急保障工作和程序,但也会面临复转的现实。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人数配备一直很紧张,每一个时间段都存在不同人员的外出学习和进修。这些因素都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卫勤分队的长期建设不够稳定,训练水平及保障能力难以逐步得到提高[1]。
1.2队员备战意识薄弱 常处和平时代,军人的紧迫感、警惕感差,军人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式认识地不够准确导致使命意识、备战意识非常薄弱,为兵服务意识淡化,一旦有卫勤遂行保障任务很难达到"拉得出、跟得上、站的开、救得下、治得好"的总要求。
1.3卫勤指挥和训练水平不高 卫生干部军事方面的知识少,不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卫生干部缺乏军事术语、军事通讯信号、军事地形等知识。卫勤领导对新研发的武器没有系统学习,不能提出合理的卫勤保障计划[2]。平时自身专业的学习任务和工作压力大也使得队员们无法有更多的经历投身于军事常识的学习。
1.4保障水平有限 医院专项经费标准低,无法及时更新和维修卫勤装备。在抗灾一线,特别是信息化保障问题上显现得尤为突出。缺乏配套统一的卫勤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和分析系统,仍依靠手机、步话机等基本手段[3]。自我机动、生活保障及持续卫勤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1.5装备与救治范围不相符 卫勤保障展开救治的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伤口包扎处理和清创手术。如遇紧急气管切开、颅内血肿清除、脑疝减压术和血气胸手术,现有的装备是不足以完成的。
2 发展趋势
2.1训练内容的多元化 医院应立足自身职能和保障范围,从实战角度出发,模拟灾害医学救援、突发事件、卫勤保障等实战背景资料,修订并完善各项预案。每一次的卫勤训练不再是模拟单一的事件,例如暴乱。而应该是逐一模拟各类事件,如洪灾、地震、泥石流、特大交通事故、反恐事件、各种重大活动的保障等。针对处理的事件不同,队员的训练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有所侧重。这就需要总结兄弟部队的实战经验。各分队通过模块在强化训练中达到各司其职,目标是确保机动卫勤分队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按照拟定计划实施快速支援保障。在通过合成演练达到了然于心,保障有力。自身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加强创伤医学和灾害医学学科建设,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应对大型灾害医学救援的专业队伍。
2.2提升信息化水平 新时期卫勤保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转送救治,而将体现在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包含指挥信息化、卫勤系统与作战系统、远程医疗的应用,GPS定位系统、后勤资源调配信息化有机结合的应用。未来部队遂行的将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作战,对于使用的武器也将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武器,伤员的病情也会更加复杂,必须按照仗怎么打就怎么练的原则[4]。
2.3人才队伍的建设 卫勤保障系统的现代化,终究需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为了配合好需要,合作站模块需要熟练的技术人才来操作、维护,才能真正发挥装备的技战术水平。
2.4提升体系作战能力 卫勤保障不仅仅是战斗力服务,其本身就是体系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现有工勤保障模式还不够完善,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保障要求,与部队官兵日益增长的合理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按照"三军一体、军民一体"的体系作战要求去建设多维一体的作战卫勤保障体系[5]。
参考文献:
[1]包春艳,王志国,程洪海,等.武警医院卫勤应急保障分队训练工作的思考[J].武警医学,2008,3:280.
[2]周五成,王海平,罗鲜明.卫勤保障中旅救护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部队医药,2008,21(1):40.
[3]张为.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实践与启示[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1):1004.
一、热爱祖国,崇尚文明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刚接触社会,思想并不成熟。加上现在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更是宠爱有加。一个孩子的品质好坏,我们不但可以通过他的平时语言看出,也可以通过他的日常行为举止得到答案。一个三岁小孩通过电视看到中国和日本的战争片时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对欺负自己国家的日本人恨的是牙痒痒。这不需要家长教,孩子自己就知道。这说明孩子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是他平时总是破坏学校公物、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欺负其他同学。这就是我们的德育工作,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爱祖国,更要让他爱学校、爱家庭。我们要对他的文明意识加强教育。没有一个人不痛恨背叛祖国的人,也没有一个人喜欢没有文明素质的人。我们既要爱国也要讲文明。
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道德教学规范中对小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诚信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教育小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尊敬师长,爱护环境、遵守纪律、诚实守法,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提高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到全面发展。
三、相信科学,积极进取
封建迷信思想在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对科学进行推崇。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在实践教育中,我们要通过最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讲解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并且通过参加劳动让他们在道德情操、进取精神、创造精神、竞争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和体验。相信科学,遵守自然规律。
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组成部分,在维护稳定、增进团结,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作用。xxx镇是全宗教工作重点之一,全镇有宗教场所11个,其中佛教活动场所5个,基督教场所5个,信教群众650余人。近年来,我镇在全力抓好三个文明建设一齐上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引导,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加强领导,健全宗教管理网络
宗教工作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党的群众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的意识形态工作,务必我们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对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领导。一是把宗教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把党关于宗教问题的政策、意图和措施贯彻到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之中,纳入党委和政务的工作,结合精神文明为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及时研究分析宗教工作形势,解决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建立宗教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责任,镇党委由党群副书记分管宗教工作,宣传委员具体负责宗教事务,村里有宗教工作联系干部的宗教工作组织网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落实;三是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宗教工作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窗、黑板报及大小会议,广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组织动员共青团、妇联、老协等群众团体的人员,与信教群众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共创美好家园。
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针对我镇宗教工作的实际,我们将规范管理作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对宗教团体开展的各项活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批程序;二是对批准的事项跟踪效,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确保贯彻执行不走样;三是配合消防部门对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安全检查,今年来已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多次检查,并当场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消除隐患,并与各宗教场所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四是组织镇村干部多次配合公安等有关部门制止非法活动;五是结合“四五”普法规划,组织宗教界学习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使其懂得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随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新闻宣传工作对于企业员工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作用愈加明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更加显著。新闻宣传通过有针对、有重点、贴合实际、多样化的方式,把握舆论主动权,对于统一思想,稳定队伍,为企业稳定、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而项目部作为本公司新闻宣传稿件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强项目部新闻稿件质量,无疑成了必然条件。
一、项目部完成指标情况
2021年以来,第九项目部主要在外宣和调研文章两方面完成情况较好,均达成公司指标。在中央主流、中国中铁报、集团公司媒体、公司媒体平台、政工、政务信息四方面完成情况较差,均未达成指标。
二、达标情况分析
根据项目部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达成的指标,主要做到了一下几点:
(一)加强和当地媒体的沟通
在进行贵阳地铁3号线迁改施工时,加强了当地媒体的沟通,贵州省电视台和贵阳市电视台均对3号线建设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扩大了宣传的范围和群体。
(二)对公司调研通报积极响应
在公司下达2021年新闻宣传报道及信息调研任务完成情况通报后,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完成了调研文章工作。并对相应未完成达标的工作内容进行了统计和部署。
三、未达标情况分析
根据项目部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未达成的指标,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无专职人员负责宣传工作
因项目部工程体量分散,人员配备不足,且部分领导干部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时存在重生产经营,轻宣传报道的思想。认为新闻宣传工作很“虚”,没有生产任务重要,工作开展不均衡。导致无专职人员负责宣传工作,致使项目部通讯队伍质量差。
(二)宣传稿件质量较低
一方面写作功底差、专业水平低,重大稿件的写作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平常投稿数量较少,如果下了发稿指标,为了考核时不被扣分而应付凑数,致使稿件质量不高,有的甚至缺乏新闻价值,难以达到刊发的标准新闻稿件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稿件存在语法错误,语句不通顺,逻辑性不强。
(三)宣传内容单一
相比其他项目部宣传多点开花不同,宣传报道还比较单一,还是针对生产经营的较多,对其他可以宣传的点思考不够,存在得过且过的错误想法。并且一直处于“就事论事”、报流水帐的较浅层次上,缺乏深度的提炼和挖掘,不生动,无活力,“干巴巴的”,不能发挥鼓舞职工士气,凝聚职工力量的作用。
(四)对外信息报送范围窄
由于立意和角度底,仅限于对一般信息的组稿与报送,缺乏信息的深度挖掘与有效整合,应尽量把公司的工作上升到,转化为集团公司层面,甚至更高层面,提高信息的价值和采用率。
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性
新闻宣传是国有企业发声的“喉舌”,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通讯稿均为现场人员兼职写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件左右为难的事,一方面,时间和精力对他们来说远远不够,既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又要见缝插针地写稿子,有时候甚至发生冲突情况。所以,配备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人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加强与公司与外部媒体的联系
加强与公司宣传部门的沟通联系,经常不断地交流情况,这样对上级单位下一个时期内的新闻宣传工作重点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多种形式,主动争取外部媒体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持,对能够进行宣传的重要事件主动联系记者到进行采访报道,加强外部宣传力度。
就知识经济理论而言,构成知识经济的三大要素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其中,知识传播包括知识直接传播和知识间接传播。知识间接传播包括通过档案和资料等来传播。很明显,通过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的渠道,实现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档案界研究的新课题,也是档案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
树立开拓进取的档案管理发展观念
可喜的是,在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在为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项工作服务的过程中,愈来愈显示了它的重要性,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在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下,档案部门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和作风,这严重束缚了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作用的发挥。
因此,高校档案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起开拓进取的发展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大量增加,给档案工作的发展,尤其是我们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独特优势,发挥档案工作者的潜能,树立起开拓进取的发展观念,不等不靠,广开门路,以自身的努力来增强高校档案部门的服务功能和发展能力。
增强科研意识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和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树立科研意识,并用以指导实践,以科研促工作,是提高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有了科研意识,就会主动地关心和了解档案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及其发展,了解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较好地掌握档案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法,并将现代科技成果,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为探索档案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创造条件。
深化开放意识
我们高校档案工作者要真正树立起开放的思想意识,要调整、增大开放度,采用更为灵活多样、更贴近利用者的服务方式,尽全力为利用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利用档案的环境,使高校档案部门真正成为一个为学校,乃至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档案信息中心。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高校档案的社会属性及特点,从档案管理体制、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彻底改革旧的管理模式,实行全开放型的科学管理,促进档案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步发展。
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档案部门却仍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高校档案提供利用范围十分有限,仍主要停留在为本单位、本部门服务上,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表现出对各类档案的综合利用倾向。为解决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散性和利用者对档案信息需求的综合性矛盾,我们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破除过去那种条块分割、备自为政的传统观念,树立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意识和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新观念。为满足各个行业、各种层次的利用需求,要提倡和鼓励档案系统内外部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流与合作,逐步做到在信息资源服务整体化、网络化前提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当前图书馆界的反省应给我们档案界以很好的启示。据媒体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在规划设计校园时,已从蓝图上取消了图书馆建筑,“网上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正成为科研、教育部门追求的时尚。馆长们不再夸耀自己有多少馆藏,而是告诉读者“我馆拥有和传递多少信息”。现在,重视服务读者的能力,而不再以实际拥有文献的绝对数量馆舍面积来评价图书馆的水平,在国内图书馆界渐成共识。
尽管档案馆有不同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但资源共享所体现的整体意识、协调意识却同样适用于档案馆。所以,我们高校档案必须走联合之路,只有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能以最小的投资最大地发挥出高校档案的作用。也只有这样,高校档案工作才能走出一条高效低耗的良性发展轨道。
树立时效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从而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时效意识。讲求时效,是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也是信息价值所在。有的档案工作者认为档案基础工作量大、繁琐,所以档案工作无时效意识可言。其实不然,同样的信息,可以因及时提供利用而价值倍增,也可以因长期蕴藏在档案馆(库)而失去现实效用。例如,用人单位如果到高校来招聘,学校的学生档案系统电子化,网络化程度高的话,就可以给用人单位带来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本校学生的就业。又比如,要想为利用者提供快、准、全的档案信息检索服务,仅靠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把档案信息及时、准确地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检索才能实现。而实现计算机检索又离不开人工的大量前期数据处理工作。
强化服务意识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新闻播报 博弈 开创性 约束性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信息越来越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身处信息包围之中,信息影响着我们,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并赋予我们精神理念的观照。信息是传播的材料,广义上,信息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传播内容和活动,可参照麦克卢汉对信息的描述:信息是人肢体的一切延伸①;狭义上,信息包括新闻、报告、通知及见闻等内容。新闻在信息传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加关注新闻,随着资讯技术的发展,新闻成为越来越快捷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途径中所占分量最重,原因在于电视新闻的传递方式受众更加青睐,电视新闻借助图像、声音的直观性和现场性带给受众视听的双重刺激,更易于感知。
心理学指出:人在认知一个事物时,往往多种感官共同接受刺激,方可认知快,感受深,尤其视觉的作用更加显著。电视新闻通过视图和声音,新闻事件的原貌生动、鲜活地刻画出来,加之新闻播报的补充、伴随,让新闻更加丰富、可感,使人接受起来更加容易。电视新闻播报在整个新闻传递过程中起到的与受众互动、与现场互动及新闻链接、导向的作用非常明显。
电视新闻播报的开创性
电视新闻播报传播技术的开创性。电视新闻技术为新闻播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视新闻播报的背景过去是简单的背景板,后来出现了实物背景,目前是最先进的抠像技术,使得电视新闻播报室具有了更多样的用途和更多样的背景选择。信息传递技术让电视新闻播音员不走出播报室就可以联系世界各地的记者,实现异地的视听图像即时传递,达到了新闻及时性、现场性的要求。这为电视新闻播报的内容安排、语言面貌调整提供了创作空间。
电视新闻播报形态的开创性。电视新闻播报形态本质上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其形态的开创性发展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电视新闻事业刚刚起步,播音员的播报声调和衣着方式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不允许有自我创造性的表达;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活跃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开放搞活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电视新闻播报迎合时代的大潮,开始改变过去生硬的、高高在上的播报习惯,逐渐向老百姓喜欢的电视新闻播报形态转换;新时期,电视新闻播报面貌更加和善,语调趋于平缓,衣着随潮流而动,这些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电视新闻播报的死气沉沉,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在电视新闻播报形态上,出现了“说新闻”、“侃新闻”等电视新闻播报形态,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兴趣。
电视新闻播报稿件的创作性。电视新闻播报稿件是播音员播报新闻的重要载体,有完整的公文性政令、消息、快讯、编后语,也有不完整的新闻片的大导语或者解说词,更有播报时对新闻内容的主观性评价,新闻稿件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改革开放以前,电视新闻稿件单一,内容仅局限于党政国家大事,稿件结构趋于单调;改革开放以后,内容从国家大事到百姓琐事都成为新闻采集的重点,新闻内容不断增加,新闻稿件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创造性变化。电视新闻播音员的稿件甚至是直接换上了报纸上的新闻,播报通过对报纸上新闻内容的解读,开创了新闻内容的灵活多样新局面,同时,很多非专业的新闻稿件也出现在电视新闻里,电视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更加多样。
电视新闻播报艺术的创造性。电视新闻播报同电影表演、乐器演奏一样属于艺术范畴,需要具备发音吐字技巧、语言表现技巧,甚至是表演、形体等基本素养,因此,电视新闻播报也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需要推陈出新,开创性地改善电视新闻播报语言面貌和技巧、体态特征和衣着习惯,就是电视新闻播报的艺术性再创造,符合艺术创作规律。
电视新闻播报的约束性
电视新闻作为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传播载体,决定了电视新闻虽然有开创性,但是却更要遵守电视新闻的客观规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向,不能随意削减电视新闻的导向性作用。电视新闻播报在电视新闻与受众之间呈桥梁、纽带的关系,电视新闻播报工作者不同于电视、电影演员,虽然电视新闻播报工作者的出镜率、影响力甚至高于电视、电影演员,但是他们的工作岗位性质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开创性是有局限的,这也是电视新闻播报创造性与约束性难以平衡的关键。
电视新闻播报受制于新闻播报传统、习惯的约束。电视新闻播报的语言面貌、题材安排、背景衣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电视新闻传统和习惯的影响,同时,电视新闻播报传统和习惯也是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
电视新闻播报受我国政治体制的约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了我国新闻战线要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大局为重,以稳定为重,不能影响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蓝图。电视新闻播报要以国家经济建设和长治久安为前提开展新闻播报工作,尽管改革开放后,电视新闻播报出现了从语言到形式的变化,但是电视新闻播报时刻谨记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不能违背时代主题。电视新闻播报导向性强、影响力大,在创作性上,要权衡目前的形式和市场情况,不能逾越电视新闻播报的政治底线,否则电视新闻播报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其有限的开创性举措也可能前功尽弃。
电视新闻播报受电视新闻管理体制的约束。电视新闻播报管理体制是我国党管宣传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电视新闻作为党的重要宣传窗口,作为教育人、团结人的重要平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早在我党建立之初,就尝试建立一套新闻管理体制,时至今日,电视新闻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体制也出现了调整,但是原则上依然没有大的变动,这也是电视新闻播报创作不同程度上受到管制的重要因素。
开创性与约束性之间的博弈
电视新闻播报的创作性与约束性是两种发展现状在探索前进道路过程中的交集,是我国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电视新闻事业反映着我国新闻工作战线的活跃程度,反映着我国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情况,通过失衡与平衡的状态体现,可以窥视出我国电视新闻播报事业发展的梗概,更可以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借鉴。
传统与现代。电视新闻播报的传统继承了从延安时期传承下来的播报规范,这些规范沿用至今,已成为电视新闻播报的重要指导原则,电视新闻播报发展了几十年,依然在语言样态上没有出现过大的调整,基本保持了电视新闻播报开始之初的状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的搞活,电视新闻播报战线试图尝试新的播报形态。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规范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样板,几十年播报语言面貌基本没有变化,甚至连播音员都没有增加几人。中国其他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上星的卫视频道,新闻播报一般都采取模仿、跟随《新闻联播》的播报样式,这就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卫视新闻播报风格。但是新的电视新闻播报形态正在对传统的播报形式提出挑战,目前,卫视除了严肃类的新闻内容外,其他新闻也在尝试新的电视新闻播报形态,例如:卫视为当地居民服务的民生新闻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新闻播报的语言也开始由严肃、正规的腔调,变为和蔼、温和的腔调,这种腔调的变化,是电视新闻角色转变的重要体现,传统上新闻都是严肃的、不容置疑的,而民生新闻却是平易近人、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新时期,电视新闻播报正在不断挖掘电视新闻的潜力,开创性地破解电视新闻发展的困局,调整电视新闻播报的腔调、播出时间、节目样态等。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与当代的电视新闻播报新变化、新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正在电视新闻领域展开博弈。
体制与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社会的各项事业彰显出越来越强的活力,电视新闻作为市场经济展现活力的一扇窗口,反映了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同时,市场经济也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活力。电视新闻播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显示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电视新闻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逐渐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业单位性质转变成具有独立经营能力的市场主体,这种转变意味着市场经济的特性注入到电视新闻主体的电视台中。但是,电视台作为我国重要的宣传阵地,却不是体制改革能够彻底改变的,我国目前对新闻媒体的审查制度依然很严格,对从业者的政治素质依然要求很高,这就为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有人戏称:媒体是戴着脚镣跳舞跳得最好的机构。
博弈最优组合要求博弈的双方利益最大化,如何在体制与市场之间求得一种平衡,实现电视新闻播报既能够保障电视新闻事业的开创性,又能够保障制度对电视新闻播报的约束性,这两种电视新闻播报的理念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市场的活力,影响着我国新闻业能否在加入WTO十年之后迎接国际化的调整,能否走出国门,参与世界新闻业的竞争。
国际化与区域化。电视新闻播报的开创性一方面根据本土新闻发展规律和受众诉求而创造了很多新的语言面貌和节目形态;另一方面就是国际化视野给中国电视新闻播报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参照,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很多新闻节目样态,播报语言面貌都与国际上最新的新闻业态有关。
中国电视业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不再是遥远的事情,但是本土电视台和新闻机构在迎接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是保守和封闭,一些区域性电视新闻机构不愿意进行过多的改变,不愿意偏离制度内的保护,不希望市场化越来越深,这就对电视新闻播报的开创性带来了约束,电视新闻播报要想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增加市场竞争的筹码,迎接国际化挑战,就必须开创性地开拓新闻从播报到内容的各种样态。这两种潮流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两种态度,是积极准备好迎接挑战,还是加快步伐走出去参与国际电视新闻竞争,甚至是维持现状、坐吃山空,这些选择直接关系到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电视新闻播报的开创性。
中国未来电视新闻的发展离不开电视新闻播报样态的探索,离不开国家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宽松管理,我国电视新闻播报及新闻运营模式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走在改革创新的前沿,为中国民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 释:
①麦克卢汉[加拿大]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修订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2.俞虹:《电视受众社会阶层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广播影视业务教育培训丛书编写组:《广播电视播报主持业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版。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涂志勇:《博弈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摘要: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建设,所以开展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能够弄清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重点和开展形式,本文展开了研究,从文化艺术的内涵出发点,具体的分析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和总体意义,进一步的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和机制创新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对文化普及建设有所作用。
关键词:文化艺术;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
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十分重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机制的创新方面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从文化艺术的内涵入手,进一步得出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是结合群众、带动群众,总体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针对文化机制的创新提出了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等建议,希望能够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作出贡献。
一、文化艺术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1]。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和总体意义
(一)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全民文化艺术的普及,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指在公共文化的全面建设和全民性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方面,在这之中,是以群众为主体而展开的。文化艺术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对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项目建设工作、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推广工作,在人民群众之间进行文化信息教育和推广,以及针对文化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工作重点之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是保证文化的文化艺术性,第二个是保证在全体人民之间进行推广即全民性。最终的工作落脚点就落在了普及推广方面。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以全民性参与活动为主要载体,从而对文化艺术进行教育和普及推广工作。要能够以保证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需求为最终的落脚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树立具备全民性的艺术文化推广理念,积极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形式上结合群众,带动群众,最终引导人们群众参与到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建设工作之中。
(二)全民艺术普及的总体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之中,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包含着重要的精神文明部分,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更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有利于达到对文化艺术的共享效果,从而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推进作用,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极大的推动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进程。开展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建设工作,能够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发展作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作用,对于我国文化艺术的事业发展有很大振兴作用,能够对人民社会生活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强国的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全民之中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管理体制建设,在文化的机制创新工作中,要不断构建文化体制创新的宏观路径,不断健全现代文化的市场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将文化推广的效率和公平相平衡的重要路径,不断建构新型的符合现代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探索与时俱进的符合我国国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新路径。
(一)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工作就要理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建立起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监督管理机构,加大文化资源的管理力度,规范文化的发展方向,把文化艺术的资源管理作为文化体制创新的航标。要能从宏观上完善文化的管理体制,加大对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管理,努力完善对文化体制创新的管理机制[3]。要能够根据政府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改革和调整。针对管理达到管理制度符合相关的资产组织管理,能够针对文化企业的管理做到符合管理模式要求,这种管理方式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机制的建设,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文化机制对于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所以在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过程之中要能够发挥市场的自我调整作用和政府的引领作用。大力加强对效率的提升和针对公平的统一性建设作用,这样有利于提升市场的主体竞争力和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对于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有很大推动作用。在针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方面要做到职能的管理,才能够对文化机制的创新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构建文化体制创新体系既要注重市场体系的微观调节作用,使得文化资源的流动保持活力,又要能够将政府的导向作用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公平性。
(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
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中,要努力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文化体制新路径。只有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广泛性,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播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中,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只有保持文化服务体系保持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特征,那么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将文化服务的做到符合标准和均等化,才能够提升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政府要能够完善与落实国家的人才工程,多层次的建立文化产业的培训体系,为更多的群众带来实质性的效果[4]。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作出突出的贡献,我国的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在能够迈上新台阶。
四、结语
总体来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建设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重视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中的内容和意义,积极结合群众、带动群众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还要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以及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菲.浅谈全民艺术普及在国民审美素质提升中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6,13:4.
[2]王刚.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6-19.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供给侧改革
随着共青团改革的不嗤平,在深化“学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高校立足青年需求,融合团学重点,将青年所想、青年所需、青年所悟深刻内化到团的工作中,正如秦书记所说,“共青团工作怎么做,要听青年的意见。共青团改的怎么样,更要看青年的评价。”青年的需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如何提供切合青年需求、助力青年成长的活动和服务,加强共青团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性,将工作更好地做到青年的心坎里。以三亚学院为例,我们围绕入校适应、学业发展、思想引领、就业指导、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6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研结果比对现有工作,在一致中找寻创新点,在差异中找寻改革点,以高校的需求视角推进共青团“一学一做”教育实践的稳步前进。
一、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团干和学生两类样本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服务对象”学生和“被服务对象”团干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团干给予帮助的期望与团干的工作现状存在差异。(见表1、表2)
从以上两个表中,我们发现了2个问题:一是学生的需求与团干部工作重点存在差异。本次调研基于学生角度对团干部工作的评价,因此学生对团干部工作的需求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职业指导的需求比例最高,占80.76%,其次为精神鼓励,占79.62%;之后为社交经验传授,占76.53%。可见学生对于自身的迫切需求与团干部日常最经常开展的工作:“日常管理”、“奖勤助贷”、“谈心谈话”的工作内容交集重叠较少,在学生心目中更希望团干部是他们思想问题的解惑者、就业工作的帮扶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所以学生的需求与团干部工作的错位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对团干部工作不满意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是学生和团干部对于团干部职业认知的看法存在差异。调查发现,在学生心目中,认为思想导师应该具备的技能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心理指导、职业指导、和处理突发事件处理,分别占比91.23%、82.46%和66.67%。而思想导师对工作品质的期望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沟通交流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工作能力强,思想觉悟较高,分别占比68.42%、61.40%和59.64%。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和思想导师对于思想导师职业认知的看法是有重叠的,但是并不一致,这就说明我们的团干部在开展工作的同时,更需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把学生的需求真正落地。
二、调整重心,勤“学”敢“做”,以上率下落实“一学一做”教育实践稳步推进
在全国广泛开展共青团“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潮下,围绕目标要求,将现有工作全面融合,主动搭建“党-团-宣”平台,成立思政工作委员会,校党委书记任委员会主任,校团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定期对意识形态的新趋势做出判断,有效应对师生出现的新问题;成立“一学一做”教育实践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校团委书记任组长,二级学院团委书记任委员。制定专项计划,层层落实实践方案;成立“一学一做”宣讲团,优秀团干和团员典型为宣讲者,发挥组织优势,营造学习氛围,倾听青年心声。
具体实施“三步走”:第一步,召开全校教育实践工作部署推进会,制定任务推进表,将工作量化、细化、可操作化;第二步,专题研讨定期化,阶段性总结反思成果和不足;第三步,“三会两制一课”常态化,专职团干深入基层,从青年的需求和困难入手,让共青团和青年走的更近。
在落实“一学一做”教育实践的具体工作中,创新工作新模式:以“六师”型团干部角色转型,即学业导师、思政导师、社会化导师、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生活助理师,通过多维度角色再定义牢固团干部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定团干身份感和认同感,提高团干的工作修为,让团干部更像团干部!提升组织活力,增强团员意识,利用每周三下午的公休课时间,广泛开展“V沙龙”团日活动,把全校团支部分为AB两组分单双周进行,以学团章听团课扬团魂为基础,通过研讨、交流、竞赛等形式注重分享感和体验感,将团日活动与青年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团员更自信,让团员更像团员!
三、立足需求,从“严”从“心”,有的放矢地为“一学一做”教育实践保驾护航
(一)队伍管理,严格规范
从严治团就是要求全团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扎实高效做好工作,抓好教育,锤炼作风,提高工作前瞻性和主动性。
首先,规范团员发展和教育。严标准、严培养、严程序,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发展对象的群众基础和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早发现、早培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团员成长进步。在各项评奖评优中,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团员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准。注重新团员入团仪式和老团员重温入团誓词的仪式感教育。带领团员亮身份、唱团歌,以做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为目标,学而用,用而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第二,建立规范发展长效机制。(1)围绕团的基本工作制度。出台《团员发展管理办法》《团员团费管理办法》《“三会两制一课”实施办法》《团员推优工作细则》《共青团干部培训手册》等等,通过规范的团员管理制度严把青年“入团”关、团员“思想”关、团干部“作为”关、团组织“阵地”关。(2)围绕教育实践工作制度。制作任务推进表,实行动态月报表,建立台账,定期检查、目标考核。引导各级团支部建立规范的团员档案、团员花名册,督导团支部经常性、规范性的开展组织生活和团的活动。
(二)活动开展,用心创新
提出“以青年为中心、以进取者为标榜、以教育情怀为乐趣”的理念,要求所有团干部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充分挖掘线上线下的充分融合,线下依托思政访谈室、学生会客厅和创业孵化基地,以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充分调动青年活力,精心打造“一学院一节庆”。在线上紧抓“1+100”、“青年之声”、“三微一网”发话题、做讨论、晒体会,让青年有兴趣、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