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科学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师应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应用,不断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我认为,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整合”,教师首先要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至少每一位教师要能熟练使用电脑,平时要经常主动上网搜集各种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料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源,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经常动手制作PPT、FLASH、AUTHWARE等,还要积极学习和掌握电脑的多种应用手段,在不断尝试中将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二)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解“整合”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状态,或是效果,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任务,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面前,教学不能退居于后,成为次要部分,无论如何,教学都是首要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都是第一位的东西。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去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必要的,但信息技术从属于课堂教学的地位也是必然的。若信息技术能在教学过程最需要的时刻发挥作用,非常自然真实地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环节、一个步骤、一段过程……,这样状态下的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整合状态,它所达到的效果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刻很难说是教学还是信息技术在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它们之间不分彼此,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也就整合在一起了。
(三)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将微观世界或宏观现象通过视频、动画、声音、图片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揭示事物本质,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刺激学生的视、听、看等多种感官,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2.关注全体、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学习的倦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做题时,可以运用PPT打出不同难度的题,教师通过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既关注了全体,又达到了分层教学,同时也照顾了学困生的自尊心,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实践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总结过经验教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突出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片面追求效果的最优化,不分课型、内容,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如果利用得当,它就可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没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那么素材、课件等就会变为教师的“电灌”工具。我们如果片面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以电子板书替代传统板书,或是本应使用实物、模型、挂图等常规教具的情况下,一味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会搞得学生视觉疲劳,失去了观看的兴趣。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而且还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时间长短适中,信息适量,媒体搭配合理、有序、适当,而且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及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内容、设计上不应过于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使用信息技术时,应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想,不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还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适当地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等来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也能对课堂收放自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效性。但大家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不能忽视教材,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承载了当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每节课都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导入新课。
比如,在讲Word版面设计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制作精美的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精美的贺卡。”此时学生们的胃口已经被“调”起来了,并对此产生了好奇,学习的欲望就如此强烈了,无疑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1.努力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兴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中得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导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总之,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教师要勇于探索和实践。
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主动进行问题加工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对于新的课程内容,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而对于新技术,新名词的教学,则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与追踪。
例如,对“文字处理”的教学,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Word2000窗口的组成”即可,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适时进行点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反馈。
3.以任务驱动教学,自主探究
在上机课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本节课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任务,教师应把“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根据学生的需要,采用“提出任务,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学生感兴趣的和能用已学知识解决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
例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要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
4.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如虎添翼,并为教师开辟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能改善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能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优化了教学的过程,从而增加教学效果。
5.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还可以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可以采取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向及多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作品特色与不足;组内互评,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对小组作的贡献;小组间互评,可以让学生站在本小组的立场去比较和其它小组的差距;教师评价要客观公正的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
三、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学习信息技术最关键的动力就是学生的好奇心,求和欲和成就感,在教学中,我努力搞活课堂气氛,鼓励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项作业,用所学知识制作一张贺卡,送给你的同学。学生在创作作业的过程中,不仅练习了WORD软件的综合运用,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还发现了许多新问题,我又趁热打铁地给同学们讲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学生学得更扎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保证信息技术课的最大效率。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经成为教师调动学生兴趣与思维、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以及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力求阐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使我感受到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手段有效载体的重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由“乐学”到“会学”,努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各教学环节注重多媒体的应用,设计激情生趣的导课,创设教学情境是我的教学亮点;用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让学生走人情境!努力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是我的教学想法。随着新课程的教学,我在探索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建构主义论指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实际证明,在导人环节,教师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为有效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二、任务驱动,明确探索方向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学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探求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逐步提高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相机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联系,那些仅仅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提出任务后,再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三、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创设活泼生动的课堂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学习一些单纯的知识,而是与其他学科相密切联系。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在信息技术课中Word的教学中一定有语文学科的内容,在Excel的教学中一定有数学的相关知识,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一定有美术的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可以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因此,学习时应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还应较多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四、真正转变教师角色,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教学工作的科学教师应注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在查阅这些资料时,许多教师可能需要去图书馆进行查阅,这样不仅费时,而且还很有可能查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就不需要科学教师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科学教师只要利用计算机查阅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将课堂上所需要的知识复制下来,利用计算机将其制作成PPT,甚至科学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视频、音乐保存在U盘里,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
2.借助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有时候教材中会涉及许多图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带着大量的图片、模型去教室进行授课。对于教师来说,带着大量的图片、模型进行教学不仅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会遗漏某些教具;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坐的比较靠后的学生可能根本就看不清图片、模型的内容,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可能在观察图片、模型之后,还是不能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就可以改善这一点,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将课堂上所要用到的图片通过PPT进行播放,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
3.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科学教师不仅仅需要了解怎样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还应了解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在科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难免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使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果,还可能会降低原本的教学效果,对此,科学教师应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使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更加紧凑、更加生动。
4.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应注意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为学生创造知识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应是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知识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不应局限于查找网络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而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自主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5.注意创设课堂情境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完全没有课堂情境这一说,因为科学教学中只有教师、学生以及课本等三个元素,学生要获取科学知识只能通过课本和教师,教师也没有任何途径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而课堂情境的创设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与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昆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由昆虫的叫声组成的音乐,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昆虫相关的图片、影像,使学生对各种昆虫的印象更为深刻。
6.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对照着课本进行讲解,在进行知识的延伸时,教师采取的方式是为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知识,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模型,除此之外,所使用的道具也只有粉笔和黑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免有些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对教学信息进行扩充,使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教学信息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仍以《昆虫》一课为例,教师利用电脑为学生设计简单游戏“送昆虫回家”,让学生为相应的昆虫找到自己的家。设计这种游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无形中强化学生有关昆虫种类的记忆。
7.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
科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以及背景知识在所有课程中是最丰富的,对于教师的科学修养要求较高,需要教授科学课程的教师能够掌握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在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环境下,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对学生的发展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网络普及的今天,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利用方面快捷的网络技术,不断汲取最新最科学的理论知识,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教学。
二、总结
信息技术教师要转变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首先,要多学习教育理念,特别是新课程。其实,很多教学科目,有些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息息相关的。尤其自从自己亲身教学信息技术课后,认真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认真吸取了其中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深刻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使命,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小学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好多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是很有意义的,如探究教学法。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个,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听课,在模仿中学习上课经验。新授的操作技能要让学生明确新技能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师既要注重这节课需要完成哪些知识点,又设计出包含操作技能重复训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操作技能的重复操作,从而让学生把基础练扎实了。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浏览等工具,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我们又如何来整合呢?一方面,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小组中安排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生的信息技术顾问。当学生或是教师有技术上的问题时,信息技术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了专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会应用技术来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主题化教学时,学生在一种学习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如果缺少知识资源,教师较难达成预计要实施的目标,自主学习更是不会达到。那么,可以制作一些关于这些主题学习活动的网站,让信息技术性和文化性紧密地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构建一种学习的环境。所以,多媒体教学光盘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教材的使用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才是真正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有准确的定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做出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教材,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这门课程同于数学、语文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都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学科的影响。所以有时会感到索然无味、枯燥。目前,有的省市的教材还很单一,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已经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我们能够创新地使用好这些教材,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小学信息技术有很多的内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画图、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知识等,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上,这几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教学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学生肯定会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打破各模块之间的界限,但每个模块要有所侧重,只要学生能够乐意接受。例如,教学“文字处理”时,我把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教给学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提供方便。目前,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于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救赎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中的应用。在整合成风的今天,信息技术掺杂了太多的元素在里面。因此,信息技术的“本”,到底是什么?“本”还应落在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上。
四、结语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讲授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段看,它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课后主要是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自我练习,由此造成信息技术的生存周期只局限于课堂上,不能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出现智慧教室大投入、小产出的局面。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完全覆盖教学活动,必须二者统筹兼顾。加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将技术逐渐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三个阶段均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掌控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信息技术作为纽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第一,在线先学,各取所需。智慧教室平台把多层次的学案制作成微视频或PPT,作为资源包发送到学生终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实现异步学习。这是教学组织个性化研学课堂的出发点。第二,多屏助学,多维互动。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书包”应用模式。互动讨论原来只能输入文本,制约了互动的实施,现在的平台实现了语音讨论、直接手写批注,结合先进的语音输入法,实现师生、生生、媒体与学生等的多维互动。多屏助学,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真学”在每个学生身上真实发生。第三,在线作业,及时反馈。“即时反馈”能够即时检验、反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我测试中巩固所学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巩固所学,也让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情,优化下一步教学内容。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结构,颠倒了知识传授与内化的环节,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学生具备了课堂内化的前期知识基础后,课堂上主要通过协作与交流内化知识,形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是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造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环境,并选择合适时机介入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引领学生形成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正确方向。
二、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来源、表现形式、深度和广度、交互性以及时效性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可见,用传统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必须对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准绳,以智慧教室环境平台应用工具为依托,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乃至增删、更换,创生出适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科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生之所需,教学习之所需,让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更有效、更有味。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是剧本体裁,笔者选择“油灯换蜡烛”“抱柴端蜡烛”“装睡拿蜡烛”三个场景进行教学。首先,在平台上推送资源包,让学生了解剧本特点及其与一般文章的不同读法。接着,告诉学生剧本又叫脚本,据此可创作电影、电视剧,制作广播剧和电影海报……然后,将全班学生自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组内商量要把剧本变成什么。最后,小组成员借助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语音功能、拍照功能进行展示。其中,前两组学生将“油灯换蜡烛”利用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拍成微电影,第三、第四组的学生将“抱柴端蜡烛”,利用语音功能录制成广播剧,最后两组学生把“装睡拿蜡烛”做成画报,拍照上传。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完成后,全班学生根据文本鉴赏评析——亮观点、找依据、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在这里,笔者播放了《草船借箭》的微视频,拓展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基于此微视频改写成剧本。以学生先学为起点,以文本特点为依据,借力智慧教室的网络平台功能,统观平台技术与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提高学生的语言外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
个性化学习是指通过对特定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大班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困难重重,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有了技术的支持,个性化学习便成为可能。如何让技术最大化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答案不言而喻: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在预学环节,智慧教室平台提供多种数字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地跟教师学习变为根据需要,主动调用资源库中的相关数字资源进行学习、体验、思考。例如,教学《七律》一课时,为了达成从诗句中体会诗人“大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这一目标,传统课堂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观看每句诗背后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学生反馈时观点统一,口径一致,显得苍白干瘪。借助智慧教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数字资源,如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巧渡金沙江的文字、爬雪山的图片,学生根据需要查看相应资料。通过资料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诗人心中泸定桥铁索之“寒”、金沙江水之“暖”等情感表达的体验入脑入心,教学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技术成了个性化学习的温床。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室反馈系统自动收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表现,教师通过平台生成的报告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等的层级差异,实施个性化学习。例如,教学《猫》一课时,第1~3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仅仅是几个词的不同,却能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将其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不仅能准确提取关键词语,而且思维严密,考虑词与词间的对应节奏并概括,例如,“胆小”这个词就是学生根据段落中的“勇敢”一词自己概括的;B类学生提取“高兴、不高兴”两个词,显然没有考虑词串之间的关系,对性格古怪的理解也有所欠缺;C类学生将“温柔可亲”和“不高兴”对比,思维上又逊于B类学生。教师在观察时要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他们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方面的层级差异,收集各层级有代表性的表现,对不 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同水平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在课后作业环节,智慧教室技术系统更关注学生线上线下(虚拟课堂和物理课堂)的学习轨迹与行为分析,收集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及其包含的若干关系,进而判断学习是否有效发生,寻找学习盲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诊断,为学习决策提供支持,便于教师设计出针对学生薄弱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等。例如,对于比喻、拟人修辞的复习,笔者将学生平时的错题(学生端自动收集学生错题归入“错题本”)依据四年级语文学段目标进行归类、遴选,将含有不同比喻词“犹如、如同”等的分为一类,将同类事物的归为一类,将比喻与拟人易混淆的分为一类,以此为标准,设计5个题库,以游戏方式进行。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系统进行诊断——如果判断正确,顺利进入下一关;判断错误,教师利用“作业微课”功能将其拍成微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这样学生可以经历不同题目的个性化练习,针对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富有爱心是与教师学生打交道的最基本要求。没有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关心爱护,尤其是那些缺少家庭温暖或者缺少亲情关爱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抚慰。所以,教师像慈父慈母一样,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正如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是首选因素,其基本职责是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来从事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勤奋学习,严谨治学,有真才实学。另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时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始终站在新技术的前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做一个永不懈怠的求知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够引导学生不断获取新信息,进而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创造出理想、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
二、构建开放课堂,营造自主氛围
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场所,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建立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我在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我们需要的是气氛活跃的课堂,师生融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我们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很快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构建理想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一定要关注生命的成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讲述理论知识时,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常常会脱离了实际而去讲“理论”,很容易让学生不知所云,或者似懂非懂。例如,在讲述计算机系统构成,以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关系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打开一台计算机的机箱,告诉学生什么是主机,什么是外设和什么是硬件。然后再把这些零件组装好,打开电源,这时学生发现计算机只有了硬件还不能运行,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什么是软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又如,在讲述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时,教师可以操作教室里多个日光灯的开关,让学生明白,日光灯开关就是一种二进制开关,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而我们通过开合不同数目的日光灯开关,可以控制教室的亮度,进而向学生解释,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既可以使它的构造变得像电灯开关一样简单,又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精确控制,这样的教学形象又直观,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摘要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前状况进行分析和探索,结合本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需求,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初步尝试。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学校和社会、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的熟悉褒贬不一。
1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和其他学科全然不同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信息技术技能将成为当今高中生必须把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也将会成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工具。
2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前状况分析
2.1教材分析高中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已不再是零起点,是默认在高中生已具备小学、初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际上除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学和初中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未开设本科目,高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假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不了解,还是一味地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课,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学生分析目前学校的班额大,在微机室上课时,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甚至需要2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又由于中小学学习环境等原因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假如在课堂教学中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2.3教学方式分析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广播教学——“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靠性,而不习惯自己主动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他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能力较差。加之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多而广,假如按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做、教师辅导”的方式上课,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2.4观念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观念上存在新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非升学考试科目,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好学坏无关大局,所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从喜好出发,喜欢就认真学,不喜欢就玩游戏或上网。
3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尝试
3.1激发喜好,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科目,对学生来讲,缺乏外界压力。但是假如让学生清楚地熟悉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喜好就会被激发,自然而然就会从不想学到想学了。因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喜好的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喜好。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优、帮差、抓中部,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对信息技术非凡感喜好的部分学生,按课本内容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当培养他们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绝不能放之任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困境,鼓励他们向优秀学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复习,尽量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介于二者之间,教师必须抓住这部分学生,合理布置教学。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因材施材,激发喜好,注重全体,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3.2充分熟悉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或教学顺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目前状况需求,了解学生群体的倾向性。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采用“整体备课法”,即对所教学科,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如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学生的知识预备、各个教学内容将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或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等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突发需求或喜好,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
“教有常法,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体现。教师不应因为是新课改,就完全放弃原来的讲授法而单纯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轻易走入新课改的误区,而偏离“照顾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因此,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3发挥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各类知识信息层出不穷,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学到的,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从而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新问题作出解答。信息技术课和传统课堂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广阔,学习方法更为灵活,而不再只局限于教师的当面授课,信息技术课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知识宝库,网上各种计算机相关的教程多不胜举,形式丰富,还有着各类专业的论坛可供学习交流。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几个好的网络学院和技术论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学来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和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新课改不断的推广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的课程,和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包含了理论和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理论的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提升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意义
虽然初中信息技术不是主课程,但也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普及的程度远远高于我国教育普及的程度,简单来说,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还没在课本中出现时,已经普及在人们生活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式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信息课堂效果和效率,构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具有深刻的教学实践意义。
三、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节课能否学习到知识,不仅仅受到教师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的热情,以兴趣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还能使学生紧跟教师教学的思路进行听讲和学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合理地进行意境教学,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大学生毕业求职面试、简历、参加工作后的情况,信息技术企业在我国发展的情况,为学生展示一个出色的简历、出色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并展示个人才能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策
(一)巧设教学任务
驱动教学课程发展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任务,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充分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和拓展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营造学习氛围、巧妙设计任务作为教学核心,强烈地进行问题动机的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互动、协作,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要高效地实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的“word文字处理系统”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通过电脑的实践操作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考虑到各个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共同进步,提高成绩和提升技能水平。
(二)分层教学
指导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潜力、技能水平等进行指导教学称为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等因素和存在的差异情况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与智力差异的现象,并且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而分层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PPT的放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A层的学生在PPT的创建和操作中引入动画;要求B层学生掌握PPT创建的步骤和操作步骤,并且还需要加入动画类型、秩序、属性等设置;要求C层同学熟练掌握PPT的创建和设置,并运用文稿修饰等技术进行PPT的创建和操作。分层教学的模式,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信息素养的能力和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对信息技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也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巧设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本文的阐述,分层教学、巧设教学任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的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陈晓清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韩立.“导学导练,自主互动”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08):250.
[2]曹刚.巧借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7,03(2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