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研究范文

新课程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研究

第1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优化教学;课程资源;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5.1

引言:对于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地位,将传统以老师为主要地位进行授课改变为以学生为主要地位,通过学生自己对课程进行理解和研究,老师作为辅助者对学生所研究出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这种新型的课堂教育将为传统课堂增添无限精彩。在初中生物这门课程中,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更加需要授课教师深刻的进行教学理念的改变,合理的把教学大纲、学生心理和思维观念结合起来,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能够在课堂上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

1.课程资源的改革

传统教学只是在课堂中学习,新课程则需要任课教师从身边出发,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理念转变为将知识和素质一同传授给学生的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这就需要任课老师不只要注重教学内容是否被学生所理解,还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随时随地的关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不断鼓励,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下,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思维进行开发。对于授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该真正的把自然和课堂所结合,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结合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将课本上简单的图画、表格、文字变为生动的生物解剖、分析,创新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

2.课程资源的特征

对课程资源进行改革要求我们对课程资源的特征进行理解和分析,经过分析课程资源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资源需要有强大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对授课内容和如何授课进行变革,并持续下去。不可否否,课程资源是檠习知识所准备的,知识是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知识的多样性注定了课程资源的广泛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教材,而是在社会、大自然作为大背景下进行学习。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也存在着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下,学校的课程资源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校规模大、生源丰富、具有优厚的历史传统、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必然会相比于其他学校具有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即使是在一个学校,拥有相同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的教育经历、生活体验和不同的阅历也会在利用课程资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开发课程资源存在着个体独特性。这一切都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上。

第二,开放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不只是单凭教师进行讲授,而是通过师生共同运用课程资源充分对知识进行学习,需要老师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授,例如展览馆、博物馆、农村、公园等各种宝贵资源。使得学生不只只学习书本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价值观进行深化。

第三,潜在性。有些课程资源并不是现实的课程,它存在却并不被教师感知,这就需要教师可以充分的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进行观察,从而对于那些潜在的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并且赋予它教学的价值,将它合理的转化为教学内容,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四,地域性。由于不同的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其中的传统文化、地域资源、自然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初中生物来说,这就要求教师对其课本和教育大纲以及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进行深刻的理解后,将其综合起来,使得这些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可以进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其进行学习掌握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内容。

3.构建高效课堂的措施

3.1教学资源的相互转化

针对当前教学模式,可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例如:可以将高中历史转化为小学数学,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经常出现数学统计图、表,且在历史高考题中出现了不少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的试题,以此来考察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其中有些甚是教学换算知识,例如: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关于历史的第13题考察了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之争属于公元前的几何算术题,以此教学资料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2利用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合理利用书本结合实际进行学习也能有效的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自然和书籍中,合理利用网络、计算机也变得至关重要,从而让学习更加充满乐趣,充分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

3.3充分备课

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认真的备课,这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大纲和课堂进行综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知识进行整合,更加要求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答案,保证在课前认真备课,上课时灵活运用,才能在课改的新形式下让学生在实践中高效的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课程资源是保证学生在校园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保证,它与学生的发展、社会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使得教育改革名存实亡。学生教育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它既是学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通过正确分析优化课程资源的问题,进一步减少甚至杜绝因为传统只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产生的学习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从而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推动教育发展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刘显礼. 实践新课程,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82-183.

[2]刘大伟. 青岛市区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D]. 青岛:山东师范大学,2012,5.

第2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积极;效应;负面;影响

新课程以来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发展,使得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得到彰显,学习意识、学习地位出现了崭新的变化。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看到成功蜕变的同时,还要留意另一方面的效应,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新教材中形式的问题

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层次递进、面貌一新,彻底改变了以前教材的单一呆板的内容呈现形式,教材里绘画了精美的图案。比如三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最多的是一道题目中除了主要配图以外,还附加了玉米、辣椒、蘑菇等小图示:小玉米交代一个条件,小辣椒说了另一个条件内容,边边角角里还会出现一个小猴子……新课程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有其积极的正面效果,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过于生动活泼的画面内容无疑对小朋友们形成了反面的干扰。对于八九岁的学生来说 ,出现在视野里的他们一定会去看,无论这些内容是不是重要,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注意力被太多的画面内容信息所吸引,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课堂新知识的学习上,扰的学生就会比别人慢了几步,没有时间去弄懂题目的关键要求,课堂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了跟不上进度的现象。

二、新教材中内容的偏离

数学课程比较重视实际应用,但是翻开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内容上的事例大都是有关城镇的,涉及到乡村的内容相对比较少。比如购买门票、乘坐公共汽车、到游乐场玩的内容经常出现,其实有很多的农村学生难得乘坐汽车,没有去过游乐场,他们熟悉的是田野,了解的是花鸟虫鱼、蔬菜庄稼,跟城镇的学生视野不一样,生活界限范围不同,使用的却是同一本教材,教材中提及的有些事物他们很少或者没有遇到,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再吸引人的教材信息他们都没有太多感受,教材内容的资源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偏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可想而知了。

三、新课改中培养习惯的疏忽

新课改开始之后,大家都把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的个性创新上,教学手段五花八门,课堂教学追求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过多地追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得多了,说话机会多了,课堂上热闹非常,同时学生讲空话、开小差的也多了,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心静不下来了,做作业时不能认真验算了,书写态度也不端正了,字都活跃起来了;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听得多、忘得快,也有的人养成了自己不动脑、专听别人讲的偷懒习惯。

伴随着教育教学的步步深化,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反面影响渐渐露出水面,主要体现在审题的时候不够细心、对题意的理解不准确、计算单位容易混淆、计算式子写错了数字等。例如在三年级的课本上有一道题目:公园里的门票分为两种,儿童票4元一张,成人票8元一张,现在要买6张学生票需要多少钱?在答题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写的单位是“钱”和“张”。为什么会写错了计算单位吗?是什么原因造成出错率明显增加?仅仅是马虎的原因吗?我想关键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

“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所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对于这个问题,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面对记者时这样回答:“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糖果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东西要放整齐,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科学家在幼儿园学到的是基本的品德操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节目还是培养习惯!

四、新课改中优胜劣汰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施行让当前的课堂活了,把学生激发活跃了。不过从精彩不断的课堂教学现象表面,我们必须看到:积极优秀的学生发展迅速,得到了更多的训练,个性化特性充分发展;后进生却由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落伍更远……这是我们都应该看到的,却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怎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新教材编排体系变化难适应。目前的教材中,二年级学生开始遇到排列组合以及简单的逻辑推理,三年级就要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开始认识分数、小数,相比较而言,教材的难度增加了,造成了一些后进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的结果。虽然那些学习能力强、基础技能扎实一点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但后进生接受不了,虽然教师、家长在课后会帮助弥补,但还是会形成学习的断层。

(2)新课堂中学和教厚此薄彼。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一直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发现,把教师的讲授减到最低,以学代教。如课堂中的新知识点提出之后,教师即刻抛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思路、思步骤、找方法,进行交流,接着把所有答案不论正误与否一律进行出示,然后引导大家比较哪一种解题思路更合适,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样的数学课堂比较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使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自主探究和比较取舍中形成创新意识。然而那些数学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就不能适应了,太多的解题方法带给他们的是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他们需要的是最简便的解题方法,需要的是老师直接的引导,其他的变化形式只会带来干扰,不能理解,何谈喜欢?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推广,给枯燥、深奥、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洋溢起了勃勃生机,使数学课堂鲜活起来!同时,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的施行,为学生打开了更宽广的成长时空,但如何把新课程的积极效应最大化,同时最低限度地减少负面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深深思索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宋贞霞.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2012

第3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分为两个模块,从内容调整中更突出体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与研究性课题。在实验中学生可按照自身爱好,兴趣的不同去选择实验,参与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更形象、直观的展示化学实验。在实验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同时注重学习习惯养成,注重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探究性实验;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第一章就突出化学学科特征—“从实验学化学”。实验成为化学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如何转变观念,切实做好新课程改革下的实验教学呢?笔者尝试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改变认识,注重新课程改革中实验内容的调整。

新课改中,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分两个模块。必修I把“从实验学化学”理念贯彻全书。新课标指出“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化学实验能力”。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教材每一章大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实验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如粗盐提纯等。目的是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感知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明了所学知识能解决身边的很多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实验编排中将过去比重较多的演示实验即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或研究性课题。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从资料的收集、信息的归类、整理,到实验方案设计、具体操作,进而得出结论。突出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亲身投入和真切感知。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理解知识的取得途径,成为其最显著特征。因此教师要注重实验内容的调整,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调整思路,转化观念。

注重对实验的切身投入,重视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实验对于提高化学学科素养具有其他内容和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涉及实验设计的少,同时缺少对过程的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少,不利于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的学习提高,思维开发不足,兴趣提升不够。演示实验基本上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探究性实验则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关注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过程体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去参与实验,使身心在紧张、兴奋的积极状态下,真正接触和感受实验,在心理上感知实验。学生通过直接获取实验现象等感性内容,增强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种实验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的学了直接获取结论,更包括着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多举措、多方法的使学生参与实验,动手操作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更要鼓励大胆质疑,提出实验中不能解释、理解的现象和问题。经过分析、推理和假设,在已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设计出实验方案设法解决。例如必修I“物质的分类”教学中,有一个观察Fe(OH)3胶体丁达尔现象的实验,改设为探究性实验,效果明显。加热制备Fe(OH)3胶体时,有同学“无意”将激光从不同方向照射胶体。发现烧杯上方“热气”形成光亮通路,还会随“热气”的飘动而飘动(类似有雾天气时车灯照射时现象)。当激光通过“热气”向下照射时,“热气”和胶体中同时观察到有“光亮的通路”。学生的偶然发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用激光笔照射周围的物体,观察有无新发现。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发现用激光照射有色玻璃(固溶胶)等物质时也有类似现象,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1]。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探究性实验,依据客观条件设计好实验,充分发挥它的知识学习和拓宽思维作用。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实验的感性认识。

新教材中,保留有许多典型的演示实验。如何使其更易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一种重要手段。多媒体在化学实验中,能通过逼真的模拟及重复演示,加深学生对观察要点的认识,使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它还能借助模型的动画演示逼真、形象地再现物质微观结构中不能直接观察的变化,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成。课堂中不能做的有毒实验,有危险性的实验,工业生产流程等的学习也可以用多媒体方式来演示。既不造成环境污染,且实验描述更准确。如工业上的合成氨等。课本模拟实验中,教师可利用贴近生活的相似情境,引导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在实验过程中也要突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现象、对比相关现象,得出结论的良好实验和思维习惯。新课改化学必修模块强调实验教学,也体现了学科特点。我们应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思维,教学方法的转变。我们必将在以实验作为学习手段的探究中继续努力,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在实验中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习得知识的喜悦。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现代信息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堂变的更丰富,更具吸引力。

作者:焦燕 单位:甘肃省西和县第二中学

第4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爱”要求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并为实现这种价值而奋斗。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育应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品德的高尚,成为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动力。要把教育的长短效应统一起来,因此“爱”应有理性,不失尊严,对任性、不礼貌及思想行为上的误区决不姑息。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教育中应更注重师生双向交流,互相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只有“爱”才是教育的原动力,才是教育的源头,没有了“爱”,哪怕方法再多,仍只有两个字——“空虚”。

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教师与这个群体及群体中的个体的交流都是靠“爱”,靠情感来维系的。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知识的传授也靠情感维系吗?那么你能否认“爱”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吗?年龄越小,情感在传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学生的爱出于“信任”和需要,教师面对这样的信任与需要别无选择。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不断的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建立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需要我们用我们的力量、智慧、信念以及人格的魅力去取得学生的敬佩。师生之间构建情感桥梁的“爱”对于双方而言不啻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爱意味着对个性的尊重。

对学生的尊重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放下教师的架子,视学生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隐秘,甚至学会运用他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个体与其他人的不同,不去评价孩子的个性,只评价他的做法。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为学生的每一点变化喝彩。爱的艺术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他感到在劳动中、在付出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应该个别面对每一个个体的人,不仅指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时间上的耗费,更主要是指“爱”,每一个学生对“爱”的不同需求教师都应尽力满足,充满爱的教育过程才能培养出性格健康的人。

“文化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美的领域所能扩展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

——席勒

撒播撒美的种子

做为人民教师,首先要学会在自己的心灵中播撒美的种子,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种子去开发学生们的心田!这种播撒需要选择,需要耐心,更需要有辨别真假、善恶的本领和对人类生活的挚爱。为自己播撒美,自己才能成为美的化身。根据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象征,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老师对学生行为和心灵的导向作用。因而,老师只有自己“美”起来,才能成为美的使者。为学生播撒美是教师职业的追求。一个教师的工作过程就应该是不断地播撒美,他只有不乏种子,不乏精力,不乏辛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使自己美的种子不断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师德是教师的灵魂,美是师德之魂,只有不断用美的尺子去度量自己的教师,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

擦亮美的眼睛

播撒美的种子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发现美之芽、美之花、美之果,就会失去播撒美、养育美的动力。美需要发现,需要阅读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已有的美,采撷新的美的种子,为播种打下基础。我们常说老师要有“爱心”,可有的老师为什么总是缺乏爱心呢?原因不是他不爱,而是没有爱的动力、爱的技巧!而为什么他不会爱,无动力呢?我们常常责怪他们缺乏“爱心”!其实,非也!他们在受到批评时不也是满腹怨言,心酸委屈吗!其实,他们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朵美丽的花,无人舍得毁之,反而常受人浇灌及自觉保护,除非品德极坏、明智故犯之人才会去破坏美好的事物!美是爱的前提,没有美便谈不到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读过《丑小鸭》后就觉得“丑小鸭”可爱的原因了!我们的学生中有白天鹅,更有丑小鸭,我们只有擦亮美的眼睛去寻找,才能发现他们身上星星点点的美!有了这些美,就有了爱的源泉,有了爱的浇灌,美的种子才可能播撒并茁壮成长,才可能使“灰姑娘”早日焕发出照人的光彩!发现美,不只是变换观察的角度,降低美的标准,因为“美”没有原则,美是一种感受,只有我们老师使自己的灵魂充满美的本质,拓广心胸,才能拥有透视“美”的目光,去无限贫瘠的荒漠中找出美的金种子!

追求美的身影

美是永恒的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的美不见了!容颜的美消失了!生理性的美很难永驻,精神的美是否是永恒的呢?美的身影,才能使自己的心田不会荒芜;因为精神之美如不培育,也会消失殆尽,甚至蜕化变质!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使自己的美永葆青春!试想一下,对新技术视而不见,对新知识充耳不闻的人,其灵魂能不腐朽吗?而腐朽的东西会是美的吗?做为老师职业的特殊性,她不仅要求教师要超越自己的同龄人,还要超越自己的学生,因为我们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因此,做为一个教师,要善于更新观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是观念的更新,思维的创新,没有新的思想便不可能有新的行为和结果!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人,没有不想追求美的身影的教师,只有追求不到或半途而废的人,这便是为什么一些人掉队了,变化了的原因!因为追求"美"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持久辛劳。特别在我们中国正飞速发展、快速改革的今天,在这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知识世界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教师若墨守成规,必然受到历史的嘲弄,从而失去应有的风彩!

升华美的心灵

有些教师外表美了,知识充实,观念也很新,但仍然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难得学生的爱戴,其因何在呢?

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她是“和谐”、是“简单”、是“真与善”的完美体现;美是师德之魂,也是师德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自己塑造的“美”放到师德的系统中,放到教育大潮中,放到整个社会和时代中去,才能使其发光,去感染别人,教育学生。这有一个美的溶解和升华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我们才会得到辩证的美,而不是机械的美!

只有经过认真的美的实践,缜密的美的思维,才能将自己支离破碎的机械美,揉成一团,使其变成闪光的美的太阳!!做为老师,我们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发现的美与现实中的美及学生中的美互相碰撞,放出灿烂的火花!老师不仅要播撒美、追求美,我们还要培育美的思想,这恐怕也就是我们师德之魂—“爱”与“美”的升华了!

只有“美”才能使老师自发地去“爱‘学生而且“爱”得其法;也只有“美”才能使学生也“爱”自己的老师,使老师的“爱”得到应有的、丰厚的、自然的、永久的回报!如此相互滋润,焉能没有师生深厚的情谊、师德永恒的美的青春呢!

我相信,德与美不可分割,爱与美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只有不断培育我们美的师德才能培养学生美的品德。只有把我们的爱心化成阳光雨露,才能使学生沐浴其中,茁壮成长。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课程的召唤下完成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担负起培养未来社会推进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马克思

第5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学习乐趣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当前进行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社会知识教育的进度,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熟知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自己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推行教学改革,革新教法,提高效率,是新课程的当务之急。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与时俱进,要求教师不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通过不断改进,将思维模式与教学习惯加以改变,逐渐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在教学设计的立意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的前提,也是每堂课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不停地做笔记,机械接受知识。对于物理原理,只知道在作业中运用,不知探其究竟。课上,学生习惯于老师"满堂灌",被动接受,不主动积极质疑探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遵照畅通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作,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先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挑战。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给学生“玩”的权利、“做”的任务、“说”的机会,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变为主动的探求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为依据。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熟悉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不光注重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对物理学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广阔的发展趋势、物理以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都要对学生进行适时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认识学好物理的重要性,继而喜欢物理课。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把握适度,不能过深或过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比只教会知识更重要。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们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这就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质疑探讨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我们都知道,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根据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安排教学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创设轻松地课堂氛围,采取互动教学,以对话、讨论的形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易得到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我们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探求知识。在其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且学有所获。

二、创新在因材施教的方式

每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问题。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宗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们各有特点,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落实新课标有着重大的助推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知识渴求和知识欲望,我们应重视他们,并采取妥当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学生都有信心,在设计问题、指导方法方面因人而异,是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进步。

三、创新教学评价的制度

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开动脑筋解决出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新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考试如何改革,考试改革能否准确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既然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考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导向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才科学合理。以往考试只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过分地强化了考试的功能,忽视了学生多方面发展,这就使师生不得不实施应试教育。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用发展性评价来改变这种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的观念,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树立信心,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总之,我们推进教育改革,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物理教师,要有一种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一定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芬.浅议初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8).

第6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模块;教学策略

引言

化学作为在目前的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在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的难度也随之进行不断的增加,解题的困难性也已经成为了目前学生最为烦躁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关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改革,让初中生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化学、学习化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解决在学习化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化学模块教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1.应用教材更好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在初中教育进行改革的时期,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很多时候是和老教材不相符合的,对于新教材来说,其更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中其主要可以将栏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学习活动性的栏目,从实质上来讲是属于一个教材的基本要求上的,一般情况下教材会要求学生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学习内容;第二类为资料性的栏目,这种栏目一般来说都是平时考试中并不做要求的内容,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对于化学知识面进行相关的扩展;第三类则为方法性的栏目,这一栏目是用来帮助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解题思路的,其主要的存在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出一个可使用的解题思路。老师则需要根据这三种不同的栏目在课堂上进行不同的分配,确定好哪些内容是最基本要求所有学生全部都掌握好的。然后在这一分析基础之上,来确定授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如人教版这一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模块,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使用以下的教学顺序来进行授课:首先教授学生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面,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次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物质的氧化性、物质的还原性,最后可以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的生活生产的应用来进行讲述。

2.通过已经定好的教学思路以及课程教材来进行教学思路的确定

教师需要根据国家所下发的课程标准以及学校所使用的人教版的教材来确定一个准确的教学思路,所谓的教学思路就是需要确定什么是讲课的核心,如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模块为例,其中最为重点的就是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何使用和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在确定好授课的思路之后,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一节课学生所需要学会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讲述,并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课堂中也需要老师尽可能的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提高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这是在进行初中改革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把这些环节都做好,才能更好的促进改革,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3.实践与教学结合,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性教学,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紧密的集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一味的理论性的教学也使得化学教学缺乏了生活气息。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学能够进一步的创新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应用的一系列检测能够更好的评价和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应用程度,同时我们也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成绩纳入到学科最终成绩,这样的评价机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将化学课堂的生活化落实到实处。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来袭,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想要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为其付出努力,做好定期的反思、对于新的课程改革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且要努力的克服好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困难,对于教育教学模式也应该进行相对的创新,并且努力加大其投入量,对于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管理和督查,让新的课程改革可以更好的适用在初中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温永华.新课程标准化学必修模块教学实施的策略[J].化学教育,2005.11:24-26

[2]胡久华.浅议初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7.02:29-31

第7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1、英语课程目标体现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

《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能力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目标分级的方式设计新的英语课程,取代现行大纲的分学段、分年级的设计方式。《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既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标准》规定,二级、五级和八级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还指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条件和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分级的设定,对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3、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从而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为此,《标准》要求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加。

4、课程内容标准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5、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6、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

《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针对本地区的条件,积极和有创造性地利用多种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综观以上特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英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非常理想的。但许多研究表明,课程改革成功有赖于切实有效的实施。一个好的课程方案,并不是按照理想的设计就可以成功的。而课程实施过程不是简单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程的管理者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李岚清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的:“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实践、探索、发展、创立的。由此可见,《标准》对我们外语教师提出极大的挑战。同时《标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进《标准》呢?

2、教师要适应新课程,转变观念是前提。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操练、表演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多关注学生所传递的信息,而不要老是盯住几个语言错误。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其次,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标准》要求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选用合适的校本教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我们还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第8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新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初中政治学科理论观点较多,教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择具有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政治教学水平,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初中生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政治课,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一、初中政治的教育意义

1.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优化学生的人生观初中政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公民权利和法律的相关知识,比如《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权利义务伴我行》《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学习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社会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的抵制能力不足,学习初中政治知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了解违法犯罪行为,增强自我的防范意识,避免初中生陷入生活的误区。初中政治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政治教材的设计符合初中生的需求,体现了政治学科的人文关怀,政治教师应该采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优化学生的人生观,从而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斗争,担心自己教不好,但是最终我坚信事在人为,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教好。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情感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把初中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辅助教学。

2.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改变学生的社会观

初中政治学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初中生学会马列主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初中生错误的社会观念,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觉悟,让初中生可以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初中政治教材中,《做自立自强的人》《交往艺术新思维》《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等知识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让初中生懂得如何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初中生既要求自尊,又感到自卑的心态,初中政治教师应该从政治教材入手,不断完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初中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我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在政治课上不注意听讲,甚至在课堂睡觉。后来我主动找到这名学生,帮助他挖根源,才知道是父母离异对他的伤害太大。我给他举了许多生活实例,鼓励他要坚强,要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这名学生最终走出了心理阴影,在课堂努力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上了。由此可见,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优化策略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政治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避免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初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一堂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必须要真正激发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政治课堂。比如讲初中政治《自我新形象》,这部分知识要求初中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我,为自己设计符合实际的未来,要对自己的未来提出新的期待,激发潜在的学习动力。我在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一同欣赏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并要求初中生仔细品味歌词,善于挖掘歌词背后的含义。然后我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歌唱明星和体育明星的图片,以此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我鼓励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你喜欢的明星是谁?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明星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哪些行为应该拒绝?当初中生能够意识到理性追星的时候,就证明初中生真正的长大了。为了引导初中生确立人生方向,我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偶像崇拜的利与弊。通过学生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人生规划。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课堂练习,使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养成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政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把政治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才能够发挥政治的指导作用,教会初中生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比如讲初中政治《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这部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难,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必须要通过政治教学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的法制观念,让初中生远离违法行为。我给初中生播放各类侵害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看图片,并且讨论对于青少年的侵害都有哪些方面?初中生都积极的参与互动,有的说家庭侵害,有的说学校侵害,有的说社会侵害,还有的说意外事故侵害等等。此时政治教师进行总结:我们身边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会遇到侵害我们,我们应学会时刻保护自己。最后我让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身边遭受侵害的真实事件,师生共同探究:种种伤害究竟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善初中生的社会观念,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3.归纳总结,深化巩固

初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还要引导初中生对所学政治知识做简要的归纳总结,一方面深化所学内容,便于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巩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只有做好课堂总结,才能为课堂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让初中生不再厌烦政治课,使初中政治课焕发生机和活力。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需要政治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师生互动为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初中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认识。比如讲初中政治《认清基本国情》,在教学后我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并给学生做出详细的解答,包括:如何认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如何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认识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通过我耐心的指导,初中生掌握了解题技巧,学习的信心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总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政治教学需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意识,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规范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让初中生感受到政治知识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政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苏梅.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读与写,2012,(08):142-142.

[2]朱显利.探析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软件,2014,(02):67-67.

第9篇:新课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教研组评价;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过程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9-0054-04

学科教研组是由相同或相似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研究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贯彻课程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因此,教研组是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落脚点。

目前,关于教研组评价开展得较少,在我国课程评价改革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未能构建起评价的标准框架。我们认为,教研组评价是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遵循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教研组评价应该强调对全组工作的过程性评价,而摒弃唯学生考分的结论性评价。教研组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主管部门的参与外,应该重视自我反思评价以及家长、学生参与的调查评价。教研组评价是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既要重视定性的特征描述,也应根据评价指标测算定量的分值。下面从评价的原则、指标、过程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力求体现素质教育方向,体现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体现教研组建设的规范性,通过对教研组的师德组风、制度管理、职能发挥、课题研究、质量绩效等方面进行考评,引导各校教研组发扬优势,弥补不足,促进其发展。

2.可行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指标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市各学科教研组的现实条件,能够在考评操作过程中有具体的可参照项目,以利于在相应的考评点取得有效信息,便于测定,便于分析,便于评价。

3.效能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指标在着眼于综合考查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基础上,要注重绩效与能力的考评,坚持以教研组的实际成绩作为考评重点,突出考评的实效性。

4.综合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过程中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对教科研成果的静态评价,更强调对教研组建设过程的动态评价,并根据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进行综合评定。

5.发展性原则

教研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各学科教研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科教育科研质量,把各项考评指标的要求转化为教研组建设的行动指南,提升教研组的工作合力和区域影响力,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制定使教研组的评价过程有据可依,同时也为教研组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指标共分五大类20个项目,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教研组工作状况与成绩。我们针对各个项目制定了评价细则,以分值计算,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教研组工作状态越佳;同时,对教研组文化进行质性评估,具体要求如以下评价表。

1.师德组风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立足之本,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应该具有这样的组风:从职业道德看,大家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对学生富有爱心与耐心;从工作态度看,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勇于拼搏,善于创新。对教研组师德组风的评价应突出综合考评,强调多主体参与,如对教学效果的测评要尊重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年度考核中则要充分听取同行和领导的意见,见表1。

2.制度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研组管理制度是预设的工作章程,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教研计划的制定应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商定,既要确立远期目标,如高中三年总目标、学年和学期目标等,也要制定近期目标,如每月、每周的计划等。教研组最核心的工作是按课程计划实施教学任务,因此,规范机制也着力体现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测评这三个方面。这是每个教研组不可或缺的规章制度,见表2。

3.职能发挥

教研组工作的职能定位要准,教研组应该主要从事专业性的学术活动,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学改革,所以教研组最核心的任务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科教研活动永恒的主题。学生学习效果测评是教学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对教学也起着监控与导向作用,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另外,教学研究的最主要、最经常的方式应以校本研修为主,同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对外交流。校本研修与对外交流研讨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方式,前者可侧重于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后者可侧重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对教研组职能发挥情况的评价应将重心放在教学常规、学生评价、教学资源建设、校本研修、对外交流等项目上,并要强化对教研组工作过程与努力程度的评价,见表3。

4.课题研究

对提升教学质量而言,科研是第一生产力。教研组是一个学术型的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是教研组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对教研组工作的较高要求。课题研究不能脱离学校教学实际,应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道路。因此,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应有校本特色,要源于课堂,归宿于课堂,立足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见表4。

5.质量绩效

对教研组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发展过程的考核,也要重视质量业绩的考核。学生的测试成绩不是考核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但永远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我们依然要对学科高考成绩以及全市调研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定学生的发展态势。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应该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组团队的整体提升离不开区域性名师的支撑与引领,因此教研组的建设要有本学科名师培养的目标,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实施。另外,教师显性的业绩还体现在教学竞赛、论文写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最直接的证明,应作为考核的重要项目,见表5。

三、评价过程

教研组的评价是个动态的过程,以扬州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评审活动为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确定标准阶段、实施评审阶段和成果反馈阶段。

1.确定评审标准

教研组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尊重广大教师的意见,维护教师的话语权,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让大家理解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的评审是为了深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地理教研组的建设和教师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我市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评价标准是由教研室、学校领导与高中地理教师共同协作制定的,经历了意见征求、磋商、修订的过程。

首先,市教研室向县教研室以及不同星级的学校下发了《扬州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的评价标准建议书》,要求从“师德组风、制度管理、职能发挥、课题研究、质量绩效”五个方面分别提出评价建议。然后,市教研室整合征集来的建议,制定了扬州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评价方案(初稿),再次下发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召开了教研员、校长、教师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本着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的原则,对评价方案进行修订,特别是就评价指标进行充分商讨、论证,最终确定了扬州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评价方案,其核心内容即前面所阐述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指标”两大板块。此外,还确定了评选方法和奖励措施,提出每两学年为一个考评周期,从而确立了教研组评价的长效机制。

2.实施评审计划

对教研组的考评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平时督查与集中考查相结合,查阅资料与各类问卷、座谈、访谈相结合的办法。另外,由于城乡差别,优秀地理教研组的评审分为“城市组”和“农村组”两大系列,这对农村学校教研组的建设起到了激励与推动作用。

扬州市自2005年秋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因此要求各校地理教研组的自评工作在2007年8月底前完成。各教研组根据评审指标,逐条对照,认真做好资料的积累、分类、整合等工作,完成自评报告,并提供各类有效材料。除评审要求说明外,提供的材料均指新课程实施后近两年的各类成果证明。

各县市区教研室根据学校教研组的自评情况,结合平时督查情况,对所属学校的教研组进行初评,并分别推荐一所城市学校与一所农村学校的地理教研组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复评。

扬州市教研室对上报的所有教研组进行集中考评。评审小组赴学校充分调研,了解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意见,并对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考核。最后,每位评委根据评审指标打分,经过分值统计,将总分分别位居前四名的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教研组确立为扬州市第一批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

3.反馈评审成果

优秀教研组评审活动的结束决不是评价活动的终结,还需要一个反思推优的过程。

由于教研组的评价标准是经区域性研究共同体反复论证形成的,既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又加大了管理力度,还推动了新课程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评价标准作为规范性的制度,界定了教研组的职能,使得教研组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教研组的评价是重视过程的评价,考评活动涵盖了教研组两年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观察到全组成员的成长轨迹,也将全市教研组的建设推上了加速发展的轨道,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优秀教研组的评审还具有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我们对优秀教研组进行表彰,将他们的事迹与成果在网站上以树立典型。就全市教研组而言,可以通过“吸取他人经验再创造校本化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优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